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时间:2023-05-30 09:4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设计模板

第1篇

课题:安塞腰鼓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版

提供者:刘建云

单位:仁化县长江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安塞腰鼓》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文章,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以及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来确立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诵读法2、探究、鉴赏法3、课外延伸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第2篇

作业题目: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第3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25-04

1 问题的提出

微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很快也掀起一股“微热潮”,近年来最突出的和影响最广泛的要数“微课”的设计、开发及应用[1],微课程已渐渐进入一线教师的视线。但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故仍需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总结,提出具体的设计模式[2]。而微课程教学设计是制作微课程的前提,微课程的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其进行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学习者有意注意的最佳方式[3]。如何进行微课程选题?微课程如何设计?微课程教学如何呈现?本着这样的思路,本研究在一线教师中进行了微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使用的调查,以期通过调研在收集并分析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归纳与分析当前微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使用状况,为后期构建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奠定基础。

2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为昆明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用问卷收集数据;调查时间为2014年8―10月;通过纸质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及教师对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期望三方面展开,共设计30道选择题。共发放调查问卷85份,回收问卷81份,有效回收率为95.29%;有效问卷80份,问卷有效率为98.77%。将收集的问卷数据整理后,采用Excel和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

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教师)的基本情况为:男教师51人,占63.75%,女教师29人,占36.25%;教师年龄和教龄分布如图1、图2所示;教师所教对象年级分布如图3所示;教师所教专业涵盖信息技术、语文、数学、

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10个专业,如图4所示。被调查教师学科涉及范围广,专业分布较为均匀,男女教师比例相对均衡。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

1)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和态度。整体而言,多数教师对表1所示12项表示积极认同(M=3.0)。近80%教师表示“使用微课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组织教学”(M=4.26),同时“学校领导对微课的应用比较重视”(M=3.49),并且“目前的设备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或者学校方便地使用微课”(M=3.48),“在我的课堂中我愿意使用微课来教学”(M=3.30),“使用微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M=3.26),“掌握微课的应用对我的职业生涯(如评职称等)有一定的帮助”(M=3.26)。对于“我觉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使用微课是容易的”是否认同,教师的回答比较分散(M=3.09),33.75%的教师表示赞同或非常赞同;38.75%的学生态度中立,27.5%的学生表示不赞同或很不赞同。

2)教师个人特征对于教师参与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影响。调查表明(见表2),教师的五项因素(性别、年龄、教龄、教学对象及教学学科)对他们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性别对教师大部分教学设计活动无显著影响,但对以下两项有显著影响(P

①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t(80)=1.63;

②能有效教学导入,t(80)=-1.102。

结果显示,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可能使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导入。

表2和表3显示,年龄的不同对教师参与7项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4,80)=2.773;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4,80)=2.97;

③微课程选题准确,F(4,80)=3.529;

④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F(4,80)=5.384;

⑤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F(4,80)=5.906;

⑥教学策略选择恰当,F(4,80)=4.325;

⑦教学总结简短准确,F(4,80)=2.931。

整体上,年龄相对越高,教师参与大部分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的频率越高。但对于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和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50岁以上教师认同低于平均水平,表明他们参与此两项活动不如青年教师。

表2和表4显示,教龄对教师参与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4,80)=2.059;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4,80)=2.778;

③微课程选题准确,F(4,80)=1.448;

④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F(4,80)=4.483;

⑤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F(4,80)=4.019;

⑥教学策略选择恰当,F(4,80)=5.885;

⑦能有效教学导入,F(4,80)=3.598;

⑧具有教学启发,F(4,80)=3.919;

⑨教学总结简短准确,F(4,80)=3.518。

结果显示,教龄长的教师参与这些活动的频率高于教龄短的学生,但教龄越长,教师因为有教学经验辅助,并不是很愿意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说明微课程的教学除了做好教学设计外也需要教学经验的辅助;而教龄1~5年的教师相对和学生差距不是很多,反而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者特征。

表2和表5显示,教学对象不同对教师参与4项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4,80)=0.718;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4,80)=6.888;

③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F(4,80)=2.935;

④能有效教学导入,F(4,80)=6.053。

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较多,也更愿意微课程教学设计;而中学教师更多注重于升学率,因此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不多,也不是太愿意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而大学教师教学覆盖面比较广,对于学习者特征的把握低于平均值;小学生比较活跃,教学导入更有效。

表2和表6显示,教学学科不同对教师参与3项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9,80)=1.89;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9,80)=2.915;

③教学策略选择恰当,F(9,80)=3.894。

语文、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较多,也更愿意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而对于教学策略选择方面,语文、数学、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选择更恰当。

教师对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期望

1)教师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此次调研,在80名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各位教师均列出了当前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如图5所示。

2)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期望。针对当前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试图调查出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期望方面。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希望提供微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和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如图6所示。

第4篇

网络音乐课程的优势与特点

当前利用各种技术、设备辅助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利用传统的电视机、录音机等类型的教学设备和相关教学资料来开展教学;二是利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等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而网络课程在面向整个课程的课件建设、涉及大量的教学拓展资源实时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具有前两种教学模式的所有优点外,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容量大,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交互应用和实时传播,不仅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而且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下面通过表格对三种模式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网络课程所具有的优势。网络音乐课程建设的三个阶段

网络课程教学的实质是以现实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托网络技术,利用计算机对图、文、影、音等媒体的控制和处理的优势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的教学模式。整个网络课程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建设准备阶段、课程制作实施阶段和课程教学检验阶段。

课程建设准备阶段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是紧紧围绕着课程内容来展开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精选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师在准备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前,应选择适合的教材,根据教材的框架和内容来构建网络课程。在网络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学内容录入要按照Web页面的特点来排版,拓展内容和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链接的方式进行树状存放,这样的安排不仅适合网络浏览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明确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并运用线形(连续性)与非线形(跳跃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2.课程教学资源的准备

网络课程所利用的拓展资源主要是指根据网络技术规范进行分类的文本、图像、动画、影音等资源。这里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一是资源的内容和质量必须严格把关,以保证整个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二是资源的链接点设计必须合理并能有效链接;三是资源的存储格式应遵循目前国际网络资源格式的通用标准以及我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3.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参照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安排、设计,同时,还要合理考虑对网络技术、工具的有效应用和安排,以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

课程制作实施阶段

1.制作工具的选择

目前网页制作的软件有许多,相对来说,利用Dreamweaver软件来制作网页,并使用相关的一些高级技术可以让网络课程建设更具专业性;利用Word来制作页面是最方便最简单的方法。Frontpage是微软公司专门为具备初级网页制作技术的用户设计的软件,其技术难度界于Dreamweaver和Word之间。

2.模板的应用

网页制作模板主要是指各种没有实际内容的网页制作母板。利用模板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页面视觉、具有稳定的技术支持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网页制作时间。因此,这种网络课程制作方式应该是广大音乐教师制作网络课程的首选。

3.资料的添加

在有了很好的网页页面框架后,就可以进行文本的录入和教学拓展资源的添加了,资源的合理存放是保证今后获得准确查找的关键。

4.链接的制作

链接是体现网络课程交互功能的重要技术,正确的链接可以保证各知识点之间有效地进行连通,让知识点逐步串联起来,以便于教学双方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在面对众多的资源进行链接时,应该保持制作思路的清晰以确保链接的正确。

5.检测与上载

在所有课程页面制作结束后,建设者要对所有页面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好修正。

课程教学检验阶段

这是网络课程从准备到最终完成的最后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对网络课程的实践检测主要是对网络课程的应用和教学设计的检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初的建设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实际,适时地发现前期设计的不足和缺陷。所有的网络课程建设和设计都应该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检测的网络课程才能算是最终完成的网络课程。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4―06

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中主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明确自身应当具备的素养、提高其教学与研究能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该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1]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 前端分析

1 课程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性非常强的部分,如信息素养的解析、作为内容体系指导思想的“双本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结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原则、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技术(艺术)等部分又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能。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培养方案,本课程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学习逐步从盲从走向理性,学习能力较强。尤其是经过“学习的科学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适应了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

课程学习后接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课程构建理想的教学实施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迁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快速遗忘。

1 教学单元目标分析

(1) 课程理念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结合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从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应当发生的变化,明确成为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以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利于其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2)课程总目标

路易(Lewy. A)[2]认为课程目标指称的是教学规划方案的预期和规定的结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学校中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正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师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并将之具体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为学生成为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3]。

(3)课程教学单元目标

课程教材采用李艺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4],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图1所示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教学单元一:信息技术课程概述。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价值;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信息素养在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角度的教学解读。

教学单元二:信息技术新课标及教材。单元教学目标:从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的变迁,理解信息技术新课标对教学实施及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发展现状及不同学段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该教学单元与“教学单元一”共同构成了课程学习的基础,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必要的知识基础。对这两个单元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

教学单元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一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程序、步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能够编写出规范的教案;掌握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一般过程,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单元四:信息技术课程各内容模块的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内容的特点,理解各模块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教学单元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艺术。

教学单元六: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说课的功能、类型及价值;理解说课与上课的区别;掌握说课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好的说课应具备的特征及评析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单元七: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评价思想的发展及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及一般过程;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掌握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和报告的方法。

教学单元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课程整合的内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理解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

2 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这些任务和问题(如表1)成为以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支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层层逼近目标。

3 学习资源设计

根据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撑课程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课程总体来看学习资源主要有:

(1) 相关网站资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方式的改革等。相关网站,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省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index.php3)、信息技术课程网(省略/)、大路论坛(省略/bbs/index.asp)、2008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信息技术)全员培训(portal.sdteacher.省略/Course/xinxijishu/Default.aspx)等,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学习资源要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来确定提供方式,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可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所需资源。如果是前者,教师应提前搜索、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的学习价值,确保提供给学生可靠、有用的信息资源;如果是后者,教师需提前设计好信息资源查找和收集的目的、要求等,并在学生查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策略指导,避免学生在搜索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甚至在海量信息中迷航。

(2) 师生博客

在教师博客中开辟了课程专栏,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论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案例等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则在自己博客中提交作业及对课程的认识等。教师和学生的博客共同组成课程博客圈,师生通过访问彼此的博客,实现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同时,在浏览日志、评论和留言等活动中也增进了相互理解,使博客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3) 教材和印刷材料

除了课程教材外,为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印刷材料,包括:典型教案、小组协作学习或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某些章节等。

具体教学单元的学习资源则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比如在教学单元一的学习过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印刷材料为主。而教学单元三的学习则利用教师事先搜集的经典案例(包括教学视频及文字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案例中教师如何贯彻教学原则?各种教学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教师教学处理的成功之处及不足。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推荐的网站上查找相关案例,进行研讨和分析,并以课程博客圈为平台实现交流和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评价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水平。

4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协作、探究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提高必然经历由“模仿”到“灵活运用”、“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典型案例(文字案例及视频案例)是十分必要的。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展示教学案例之前,先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信息,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展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之后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和共享。每次的交流与共享环节总能听到一些独特的教学设计,比如在“病毒防治”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有学生巧妙运用了比喻,将病毒侵袭计算机比喻成蚊子叮人,并引申出对付病毒(蚊子)的措施:安装防火墙(“挂蚊帐”)、安装杀毒软件(“点蚊香”)、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访问可疑网站(“保持环境卫生”)。

(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中教师要呈现学习任务,明确协作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展示评价量规等,然后指出可用的学习资源或指导资源的搜索策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则对学生的协作学习策略及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交流与共享阶段每个小组展示其协作成果,其他小组及教师则进行评价,包括根据量规进行打分,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

(3) 情境-探究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伊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然后,学生独自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这一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及探究过程的引导。

5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的选择与设计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等。主要包括:

(1) 以往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主要是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小组协作成果等,作为范例,这些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唤醒学生相关的已有知识,并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和信心。

(2) 教学设计模板

包括“四列式”教学过程设计模板、WebQuest设计模板、“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设计流程、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等,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有效引导。

(3)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范例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如图2所示,包括协作任务及相关分析、分工及职责、资源的收集加工、协作成果等内容。

6 评价量规设计

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较多地采用了操作性强、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量规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小组协作学习评价量规;(2)口头表达评价量规;(3)教学设计评价量规;(4)导入技能评价量规;(5)教学技能评价量规;(6)说课评价量规。

7 单元实施方案设计

本课程按照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以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的建构性等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学习时空,使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以第六单元“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为例。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如表2所示。

单元教学过程及学习资源如图3所示,首先指出说课是当前选聘教师及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比的常用形式,阐述其重要性。然后播放一段说课视频供学生观摩[5],在播放前提出思考题:(1)什么是说课(通过视频总结说课特征)?(2)视频中的说课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的?(3)视频中教师为了完成说课提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视频播放后组织学生对说课的定义、说课的本质特征及怎样准备说课进行讨论。教师结合视频讲解说课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评析说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其他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学生按教师指定的课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准备说课稿,组织学生进行说课和评课。

整个教学单元的所有活动在6个学时(每学时50分钟)内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控制教学单元的步骤,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单元教学任务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8 评价、修改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1)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3)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4)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原则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评价、反思和调整贯穿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始终。

三 实践效果与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收获更大;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很充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施教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中,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实习辅导教师及实习学校的认可。总之,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

[2] Lewy A.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1:306.

[3] 石其乐.《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69-71.

第6篇

电子备课也叫无纸化备课,包括电子教学设计(教案)、多媒体课件(也称电子课件,包括影像、图片、声音、动画等)、教学资源(音频、视频、文字、图片、参考资料等)三部分,而不是单纯地将纸质备课电子化。

为了保证管理办法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以校长和教研室主任为组长、以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的电子备课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形成“学校教研室――分管校长(学科领导)――年级备课组”三级管理网络。具体分工为:学校教研室每周五抽查,每月末大检查;分管校长(分管领导)定期(如每周四)检查,每月末大检查;各级部主任和备课组长抓日常管理与督导,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一、集体备课程序

1.主备先备,制定初案。提前两个周次由备课组长安排主备教师,主备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等资料,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课程要求,把握好重难点,编制详细的电子教案(主备第一稿),并在同组教师协助下制作电子课件,查找相关资料。各备课组在分配备课内容时,要求以知识章节或课时为单位,而不能以整个单元为单位。

2.个人修改,形成预案。主备教师一稿备课结束后,将电子备课资料相互转发给同备课组全体教师。全体教师要将相关内容的课时教案通研一遍,以获得最优化的设计为目的,在一稿教案相关位置用蓝色笔迹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保存在自己的电脑内(个人修改第一稿),以备说课研讨和学校检查之用。

3.集体研讨,形成通案。在新知识教学前一周,备课组要安排说课研讨活动。先由主备教师详细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并展示电子课件和相关资料(可在“班班通”教室进行)。然后备课组全体成员依据个人修改第一稿进行交流,主备人做好记录,最后由备课组长确定修改方案,由主备人完成修改电子备课,形成通案(主备第二稿),并上传至学校FTP教研平台。

4.二次备课,形成个案。二次备课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备课组教师在教研平台下载通案,结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观摩研讨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将修改意见用红色笔迹在共案上进行标注,形成个人的最终电子教案(个人修改第二稿),上传至教研平台指定位置,并标记学年度、学期、年级、学科、上下册、课题等,以备检查,所有上传的备课资料教师均要在自己的电脑中留有备份。

5.组内观摩,主备试教。备课组在每周至少组织一次观摩听课活动,由本课时的主备教师进行授课,同组全体教师参加听课活动。听课结束后,要组织研讨交流,就教案设计、课件和教学资源运用等提出修改意见。

6.教后反思,完善教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包括目标达成情况及教学得失等,写在电子教案“教学反思”栏内。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教师还应对个人修改第二稿再加以修改、完善,以期形成更加完美、理想的教学设计。

二、电子备课要求

1.采用统一的电子备课模板

校教研室提供统一的电子备课教案模板,也可根据学科不同设计新的模板。每篇电子教案应包括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难点、媒体运用、备课时间、教学时间及授课班级、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课件如何使用,可插入课件画面;教法和学法指导、师生双边活动设计、问题设计、案例设计等)、练习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项目。

2.严禁一味地照搬照用别人的教案和课件

教师可以从网络资源中下载相关的电子文档,但要结合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吸收别人优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形成具有自身特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的创新教案,以达到优质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不允许出现纯粹照搬或复制他人教案、课件的现象,一旦发现有抄袭现象,可以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扣除考核分。

⑴页面设置要求

纸张,A4纸。

页边距(厘米),上:2.5,下:2.5,左:3.1,右:3.1。

项目填写:宋体五号;正文部分的标题类:一级标题为黑体,二级标题为楷体,加粗四号;正文:宋体五号;段落行间距:25―27;对齐方式:左对齐;缩进左右为0字符,间距段前段后为0行,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

4.规范资料上传

⑴ 每个年级组在平台上建立三级文件夹:一级文件夹为学科;二级文件夹包括:“学期备课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个人备课”“单元检测题”“阶段性测试题”“主备第一稿”和“主备第二稿”等八个文件夹;三级文件夹包括:“个人修改第一稿”“个人修改第二稿”“电子课件”“练习题”“检测题”和“参考资料”等六个文件夹。

⑵上传流程:在地址栏中输入局域网地址,然后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找到自己的文件夹上传。

⑶ 上传时间要求:每周末下午放学前,将下周教学内容上传完毕,学校教务处和教研室于周末对教师备课资料进行全面检查。

说明:

1.每位教师对自己文件夹内的内容可以进行修改、复制、上传、下载等操作,对其他教师的文件夹可以读取和下载,但不能进行修改;

2.各年级于暑假集体备课时间完成平台建设,校教研室组织展示交流。

第7篇

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很多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来帮助我们更好的、高效地完成。使用多媒体来教学文言文,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节课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收获的多少,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学生实际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怎么样,学生对作者、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现有水平、他们喜闻乐见的是什么等都是我们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调查了解的。

其次,艺术性原则。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多媒体课堂设计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繁简要得当。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东家之子之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恰到好处,就是我们在制作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追求的目标。一个课件,一个音频、一个视频、一张幻灯片、幻灯片中的每一个内容,我们都要依据培养目标谨慎设计,只有将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艺术性的设计和处理,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也才能达到我们在教学预案中的教学目标。

古文教学中要有艺术性地设计幻灯片,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每张幻灯片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我在八年级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中。由于这篇课文易于翻译,我没有设计有关翻译的幻灯片。但我知道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很陌生,而不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就很难理解这篇课文中作者 用“欣然”一词所流露的那份豁达、开朗,也很难理解作者感慨自己是“闲人”的那份凄凉和落寞,所以我就通过网络,查找了一些有关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近一千年前的人事有所理解和感悟,在这个基础上来翻译和分析课文,学生才能更好地疏通文义、理解文章主旨。在分析课文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张幻灯片,是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篇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在课文中标出起止。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里是用这种表达方式?”我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表达方式的特点,学生就会通过独立思考、分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集体评议等环节掌握这篇课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三种表达方式,并且还通过寻找说明理由,把握这篇课文中作者心理微妙复杂的变化。学生通过互动学习,知道课文通过记叙,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也知道了课文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欣然”“念”,表现作者由初见月色的兴奋和喜悦,转入沉思,体会到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通过动作描写:“寻”,感受作者找知己共同赏月色的急迫。通过景物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感悟作者给我们点染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还知道了课文通过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的情绪表露无遗。这样有目的的提问便于学生透彻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怀。幻灯片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学生能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精神、探究精神等。

二、幻灯片要醒目。醒目的幻灯片能让学生很长时间后对教学内容仍然记忆犹新。文言文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较多,醒目的幻灯片能帮助学生高效记忆。幻灯片的模板不能太花哨,应该选择与自己设计的文字或者图片色差较大的模板较好。色差大,对比度大了,文字和图片才清晰可见。文言文中写景篇目较多,

三、古文教学中的音频要精挑细选。文言文中有很多一字多音、古今异音、通假字等。我们从网络下载来的音频,有很多没有注意纠正读音,如果没有经过试听辨析就拿到课堂上去使用,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先入为主,学生记忆错了读音,就难于纠正。找到好的音频范读的确可以指导学生朗读,但如果没有适合的,我建议老师自己来范读,不要过分依赖网络和多媒体。

总之,多媒体有很多优势值得我们去挖掘,学生对文言文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一些音响、视频、图片、文字等来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提升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与古代文人墨客借课堂这个平台来沟通交流。让多媒体引领我们走近古代诗词歌赋曲吧:去体验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去感悟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去体会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秋思》。

第8篇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以下简称“BB平台”)以课程为中心 ,集成了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教师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式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内容学习。该平台上的每一门课程都提供了教学组织管理、交流互动工具、考核管理、管理统计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教学组织管理模块能方便地和管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交流互动工具模块能支持异步和同步的交流协作等。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在校师范生学习新课程标准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如理论脱离实践、案例资源有限、网络资源匮乏、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反馈不及时等。然而,结合BB网络平台,充分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案例,设计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能够使师范生的新课程标准学习与内化达到最佳效果。

预习新课程标准

为了取得最佳的预习新课程标准的效果,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一节课,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及信息素养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展开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标的解析,浅显而不失重点地引入,为学生课后预习新课程标准指明方向。在指导预习方面,我借助BB平台,设计“走进新课程”模块,内容涉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给学生一些导读性材料,一方面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充分把握新课程标准系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针对导读提纲,边阅读、边思考、边领会,并在阅读过程中对核心内容做上标记或注解,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体会,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预习作业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BB平台“作业区”模块的“提交作业1”、“预习新课标” 中按要求完成预习作业。待作业完成后,学生可登录平台直接提交作业。通过平台提交作业方便省时,管理简便快捷。

解读新课程标准

解读课程标准是正确把握课程体系、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正确组织教学过程、正确开展教学评价、深入领会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BB平台在解读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模式中结合BB平台“走进新课程”模块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解读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重点对课程总目标以及三个维度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进行详尽解析。学生通过平台中提供的“课程资源”,即相关文件、相关学习网站以及实际案例,从多个角度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全面体会,从而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与旧的教学大纲的区别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框架结构等新内容,为进一步研读新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研读新课程标准

研读学习是一种提高知识掌握效率、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最佳途径是以研读新课程标准为突破口,师范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新课程标准中的大量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对手中课程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在研读课标环节中,第一步,结合BB平台中“教学前沿”模块提供的具有权威性的新课程标准文件,认真研读并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第二步,结合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班级内分组,结合某个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需要做的是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每节课三维教学目标,按章节划分,学习者可以分工合作。第三步,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审视已定教学目标,再次研读新课程标准,并对不太理想的教学目标加以调整。第四步,将研读成果提交到BB平台“作业区”模块“提交作业2”中,课标研读成果包括教学目标制定、问题与困惑、研读反思,教师通过BB平台及时查看学生作业,并给予及时批阅与解答。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标研读过程将读、思、写三者结合,提高了师范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教学效果证明,师范生在研读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有意外的收获,特别是思想上的感悟以及对新课程标准认识的提升。

观摩感知新课程标准

了解新课程标准并不是件难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课下读读课标的学法。但实践证明,这样很难成功地将新课程理念内化到教育教学行为中。为此,我在BB网络课程平台的“案例观摩”模块中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典型教学课例和教学设计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优秀教学课例是对课程标准实际内涵的阐释,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中变得生动、直观,凸显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教师搜集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案例,依托BB平台呈现给师范生,同时,针对平台中的每个案例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以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摩、感知、交流、反思,进而强化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主动建构,使得师范生能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提升新课程理念。

设计体验新课程标准

一般来说,理念到行为的转化往往会出现隔膜,解决这种隔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在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为达到在设计中体验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学习活动设计为“集体备课―设计方案―建构平台”环节。

集体备课: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备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即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课阶段采取异质分组、集体备课(即小组协作)的方法。小组内自行定组长、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形成人人参与、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缩小学生个人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必须处处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将想法落实到纸上,这是初学者实现内化新课程标准必不可少的做法。小组内采取同课异构的措施,组内共同研讨、商定教学内容后就要落实各自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授课演示文稿,达到同课异构的效果。

为此,在BB网络课程中提供了“教学设计模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使用模板。通过模板浓缩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基于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实施新课程理念才有保证。

建构平台: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有其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技术支持课堂教学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由于课时有限,所以允许小组仅设计本节课的专题学习网站,借此来支持课堂教学,丰富课程资源,以期实践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设计体验的整个过程中,均通过BB平台中的“小组协作”模块,进行任务分工、共享组内资源、开展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探讨。同时,平台中“交流园地”大门为每位学生敞开,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发帖,请求教师或其他小组学生的帮助,也可以与大家分享宝贵的学习经验。与此同时,也可作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这一学习活动所形成的阶段性成果包括:讲课演示文稿、教学设计方案和专题学习网站。以上内容要求学生个人上传到BB平台的相应作业区,期末任课教师可通过平台直接查看学生作业,并打分。BB网络教学平台为有效开展设计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创新了教学实践模式,改观学习方式,为内化新课程标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内化新课程标准理念

实践新课程标准是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学致分为三阶段:理论学习、观摩设计和落实行为。理论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重在掌握其基本理念;观摩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优秀案例观摩,模仿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将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达到新课程标准内化的效果;落实行为,即实践新课程标准,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这是理念转化为行为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查找不足、发现问题,进而弥补缺失。在实践中深化升华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知道,而且是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运用中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将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到每位学生实战的细节,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新课程形势下的教学行为,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切实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BB网络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果展示”模块提供了历年学生的微格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身边的示例,结合自身实践,有助于顺利完成实践任务。据近年的教学来看,相当一部分师范生非常渴望立刻看到自己的教学录像并希望教师给予点评。因此实践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分别对每位学生的教学实录进行点评。师范生对此很重视,对于教师每句评论都认真听取,从不懈怠。

总而言之,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基于BB平台分别设计了预习、解读、研读、观摩感知、设计体验、实践内化六个具体学习活动环节,旨在能够使学生真正做到将新课标准理念内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第9篇

[关键词] PPT VCT 早餐与健康

多媒体课件在学校课堂内的普及应用也有好几个年头了,在对我校117位老师进行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调查中表明,95%的老师已经会熟练应用PP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但是对于利用PPT制作VCT案例却了解甚少。而我出于机缘巧合,参加微软携手助学行动的创新教师网络培训,认识了基于PPT环境下的VCT模板应用,利用模板完成了几份案例,感受了PPT软件的强大功能,深度地挖掘了PPT的应用技巧,感到这样的模板非常实用。

一、什么是VCT

VCT是Virtual Classroom Tour的缩写,是一个虚拟教室漫游的作品模板,使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通过模板可以将自己创新的教学实践记录下来,并与他人分享与交流,VCT作品就是基于这样的模板而制作的,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修改模板。

在这个VCT模板中,包括教师创新教学设计的六大模块内容,分别为概览、教学计划、 教学实施与反思、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学校和教师情况。

二、突破技术限制,挖掘深度应用

VCT作品的制作首先要完成的就是VCT模板的设计,而VCT模板技术也是建立在对PPT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上。下面我就微软设计的一个VCT模板的技术要点做如下说明:

(1)VCT界面模板的设计。

VCT作品的背景都是统一的格式,显而易见是属于典型的PPT母版应用。PPT母版含有界面上所需的共同元素,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应用范畴来添加和删除,PPT版面上能够实现的功能和技巧,在母版上也同样有用。当然,如果母版上的元素或者动作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应的应用模板也会发生变化。

(2)支持文件嵌入。

VCT作品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素材、教学效果等内容的整合,教师可以把内容归纳到一个模板中,方便携带,方便应用。PPT作为一个容器,可以将各种媒体素材有机地整合,以同一种方式展示,那可以用嵌入对象的方式实现。

技术支持:当把素材以对象的形式嵌入到VCT中,设置其相应的对象链接格式,即可。方法如下:插入——对象——由文件创建——浏览(选择相应的文件)——显示为图标(选择合适的图标、修改标题名)——确定。右键单击选择嵌入的对象,选择“动作设置”选项,设置其“对象动作”为“激活对象”或者“打开”。

(3)放映方式我来做主。

在PPT中,自带有三种放映方式,默认方式为“演讲者放映”,在普通的教学课件中,也普遍采用这种放映方式。但是,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和使用者的习惯可以采用不同的放映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选择“演讲者放映”时,PPT全屏显示,授课者控制放映比较方便,但是在放映过程中会受到鼠标和键盘的干扰,容易被退出或者切换;“观众自行浏览”放映类型,没有显示全屏,但是禁用了鼠标单击的跳转;“在展台浏览”放映类型,它禁止了鼠标和键盘的操作,只能通过界面上的热区或者热对象链接才可以实现跳转,杜绝了演讲者在演讲时出现的干扰性错误。

三、攻克难关,制作VCT作品

如果说VCT作品的基础是PPT平台,而中心点就是作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制作课堂教学用的教学辅助课件,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制作VCT作品却很费时,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微软创新教师培训项目中提供了以供教师使用的统一模板,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只要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使用,方便又容易。

(一)适当选择VCT模板设计作品。

在设计《早餐和健康》这个VCT作品的过程中,我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出发,有针对性的修改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模块,添加了合适的课前准备素材和评价细化目录、标准;并且对背景中的部分元素进行了添加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作品。

二)根据课程内容设计VCT作品。

课堂教学中教学课件的重要作用是把课堂内容呈现给学生。从VCT的整体模块来看,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设计过程和课前准备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展示过程,所以,在我认为,VCT作品在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作品汇报演示方面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在进行《早餐和健康》VCT作品的设计时,整个课程内容不是在一节课内完成的,而是由一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探索之后形成的一个终结性作品。所以才汇集了很多的外部文件。

(三)立足VCT模板创新VCT作品。

制作VCT作品时,首先它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和研究项目的体现,它不是一个理想的模拟设计。它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纽带,是这个研究过程进行成果展示的载体,自有其创作的模式和方法。

《早餐与健康》课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流程,确定其主要教学目标,规划其实施过程,整理其成品,最终收集了系列的文字、图片和作品素材。根据VCT作品的设计模板,把这些内容和过程展示出来,以科学、实用的技术实现连接,达到技术和艺术的有效整合。

四、制作VCT作品注意事项

《早餐与健康》VCT作品是基于PPT软件的应用上,当然除此之外,也可以拓展其他软件的应用。在应用微软设计的VCT模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使用性和便利性,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1、前期准备要充分。

VCT作品设计了6大模块,内容比较丰富,在设计时,若没有相应的材料和素材的支持,是很难以填充完整的。

2、注意作品的原创性。

原创是永恒的话题。其中包括话题的原创、素材资料的原创和展示作品的原创,脱离了原创,没有真实感地作品很难符合大众的需求。

3、外部支持文件要完整。

VCT作品中需要添加大量的外部文件,通常是以对象插入的方式嵌入进去,为此在设计VCT时,在各个模块中要嵌入合适的文件,用来支持VCT作品,也能体现自己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微课;设计思想;制作

1概述

在这个信息资源共享时代,我们无时无刻都接触着大量的新知识,网络在线学习以及移动终端学习逐渐难以满足现在学习者们的需求。如何更加高效得学习新知识是当今许多学习们所思考和探究的,然而既能随时随地又能反复的学习的短小精炼的微课程引起众人的关注。在国外,微课程已经发展趋于成熟,而在国内还有待发展,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很多行业都与互联网相结合,而大学教育作为实施很多研究的先行者,微课程即成为很多高校老师研究的选择。因此,对于微课程来说,在了解完其概念及特点后,学习它的设计模式和制作方法成为了重中之重。

2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程简称为微课,它是针对某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组成部分,而精心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微课程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在教学方面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少的特点,对于资源来说,具有容量较小、可以构成情景化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便与传播和制作简单的特点。自从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的出现,我们国内很多学者也开始对微课程进行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等。

3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一般情况微课程是以ADDIE模型作为基本设计过程框架制作的,五个阶段有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程度、理解能力、社会背景等因素及教师要讲授的知识甚至包括对制作时间、设备和人员的分析,再加上合理的组织策划多角度合理的设计,再进行制作、在相应的服务平台上,最后通过一些评价分析来完善相应的微课程。分析阶段涉及四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以及对资源和约束条件多角度的分析。该阶段虽然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以及系统层次的教学设计过程很相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步骤存在很多的不同。设计阶段包括教学目标和顺序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辅助资源和视频制作工具的选择五个步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结合所讲授的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样教学策略也很重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更好的表现所要传授的内容,更能让学生吸收所讲授内容,另外教学顺序、辅助资源都是辅助老师讲授课程的。作为微课制作核心阶段的开发阶段,主要步骤包括教师日常所需的课件制作、课程脚本模板的设计、测试题库的汇总搭建、微课程录制。微课的实施阶段在实际的教育环境当中可能有以下情境:一是将微课上传至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微博、空间或者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服务平台;二是上传至学校公开的学习资源平台上;三是上传到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所组建的学习资源平台上。国内微课发展已经进入中期阶段,目前为止,已经有几个主流较大的微课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已从原来的前两种上传和传播形式逐渐转变为后两种。另外很多高校也基本尝试搭建微课平台,即使很多平台搭建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无法实施,很多学生老师联合多个高校一起搭建,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评价阶段,作为最后的反馈主要有两种形式,依次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普遍来看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将微课上传至网络后进行推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用,目的是通过校内师生的观看后,提出反馈建议,使制作者发现制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对微课进行相应的修改。

4微课程制作

在制作任何事物前,我们一般都要考虑设备、素材,那么微课程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准备录像设备、课程脚本、PPT、录屏软件还有手写板软件等等。通常以真人拍摄型、PPT录屏型和手写板录屏型三种制作方式为主。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是先经过分析和设计后,根据课程脚本的顺序进行录像拍摄的,而PPT通常则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课件。至于PPT的制作,其实看似很简单,但是做到结构清晰而不单一,内容丰富而不过多,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模板的选择要根据教师所讲授的课程选择恰当的主题背景,在排版的时候,要保证PPT的完整,封面、目录、内容和结尾四个部分都要有所涉及,特别是在一个页里的内容不要太多,至于色彩搭配也很重要,要统一基调突出内容主体,尽量控制在三个颜色内,同时也可以考虑图片、图表,能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并直接得表达内容。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裁剪、加映像等效果,插入和内容相符的视频,以及添加一些文字动画避免过于单调。熟练使用PPT制作出和内容相匹配,适合学习者们观看需要精心设计,同样在制作微课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视频制作软件,像一般系统里自带的MovieMaker、简便性的会声会影和更加专业的AdobePre-miere,这些软件其实学习起来并不难,但在很多细小的地方也常常让人不太好把握,像MoiveMaker过于简单有一些操作它实现不了相较于后两种,而Premiere无论是音频还是字幕都有各自的控制窗口,甚至更多,适合制作专业像广告电影那样的视频。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微课制作者,会声会影是绝佳的选择。会声会影主界面以播放器、素材库和时间轴三大面板为主,旁边都应相应的按钮可以根据相应的教程来使用,可以适当的添加字幕,录制旁白,设置个别的特效以及有必要的进行抠图。会声会影简单易于操作,多次使用后就可以掌握其要领,需要制作者多加练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的录屏软件也有很多,常见的有Camtasiastu-dio、屏幕录像专家、WebExRecorder和AdobeCaptivate,其中Camtasiastudio功能更多一些,所以更推荐大家使用,它不单可以进行屏幕录制也可通过相应设置将教师录制进去,这样学生听课也可根据教师神态来理解重点,同时它还有相应的音效设置可以重录也可以去除一定的噪音。另外,Camtasiastudio也是可以对视频进行编辑,在处理视频声音时,如果对原来的声音并不满意的话,可以将原来的声音删除掉再重新录制,录音时可以设置音质。其次也可以对所需内容的剪辑,在视频中添加文字,在各个视频中间添加图片。对于视频后期制作软件的使用,可以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学习,多加练习。

5结论

微课程,它的出现不单单顺应这个时代还有力得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让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它不单单提高学习者们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了解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后,配合合理的教学设计,需要制作者熟练掌握必要的软件,这样才可能制作出更多优秀的微课程,并将其传到慕课平台上,使微课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实践。

作者:王馨敏 张伟杰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第11篇

关键词:Flash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片演示文稿;弹出式窗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36-0153-02

现在流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类型,以Flash课件、Powerpoint课件和Authorware课件最为常见。而采用Flash软件制作的课件,在三者中体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课件体积小,动画可以无限放大而不失真,动画形象逼真,强大的交互性。它可以将图像、音乐、声效、动画融合在一起,并嵌入交互功能,创造出高品质的课件。采用Flash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够有效的配合课堂教学、引导促进教学情境的发展、渲染教学气氛。

1运用Flash进行教学课件制作的方法步骤

1.1运用Flash进行教学课件制作的方法

1.1.1幻灯片法

在软件中,新建Flash幻灯片演示文稿,就可以像PowerPoint一样进行幻灯片,是演示稿制作的一种简便方式。

1.1.2模板法

在Macromedia后期的较高版本的Flash中,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模板形式,这种制作方式较为简单,因为在模板中已做好了素材之间衔接的交互方式,由于软件提供的模板没有PowerPoint中的多,不推荐本方法进行课件的制作。

1.1.3场景法

场景法中,制作人员将动画的主要部分进行分类,分为多个Flash场景,将每一个问题当做一个场景进行制作,然后利用Flash中自带的goto命令将多个场景相互连接。

1.1.4影片法

在整个动画制作中,动画只有一个场景,与场景法类似的是,可以将动画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分为多个Flash影片,将每一个部分用一个影片进行表现,然后利用动作进行影片的链接。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进行各个影片之间的控制和链接,适合带有菜单和“返回”命令课件的制作,但是这种方式较之场景法麻烦。

1.2运用Flash 进行教学课件制作的具体步骤

1.2.1教学设计

运用Flash进行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出发,对所要设计制作的教

学课件的效果进行设计和规划,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突出学生“做”的重要性。将教学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教学、练习,采用“提出项目任务分析项目任务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自我练习”教学流程,贯彻“项目教学”和“实践主线,任务驱动”的理念,突出实际应用,提高操作技能。面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设置教学环节,将讲解知识、训练技能和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1.2.2素材准备

素材是教学课件制作的基本元素,素材的选择和准备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课件最终的制作水平和效果,所以要对声音、图像等素材进行充分详实的准备,在平时注重对素材的积累和分类存储,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素材的优势来实现课件的最优效果。

1.2.3课件的设计制作

对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和素材的准备工作之后,就开始对课件进行具体制作了。在课件的制作中,有两个重要方面:①进行课件的脚本设计和编写;②对课件效果的添加制作和调试。脚本设计是指将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一步具体化。也就是研究课件每一屏的呈现信息、画面设计、交互方式以及学习过程的控制,描述在计算机屏幕上如何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1.2.4课件的

利用Flash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课件的教学向学生进行传达课堂教学内容。课件进行设计制作之后,要及时地出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课件到网络中,或者拷贝到存储软盘、直接制作成光盘,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下载使用。

2多媒体课件中Flash 幻灯片的制作

本课件选取了《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MPS编制内容。其教学目的是:①熟练理解MPS的意义及其重要性;②熟练掌握MPS编制过程和方法;③能在具体的计划管理实践中熟练的加以应用。教学对象一般是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三年级学生。

整个课件分复习、授课内容、总结3部分。本文重点讲述弹出式窗口的制作方法。

2.1Flash幻灯片演示文稿的制作

要在Flash中制作课件,可以使用屏幕功能来创建Flash幻灯片演示文稿。它适用于幻灯片演示或多媒体演示等连续性内容。Flash幻灯片演示文稿使用幻灯片屏幕作为默认的屏幕类型,具有为连续性演示文稿设计的功能。

建立如图1所示的目录结构。

图1幻灯片目录结构

2.2弹出式窗口的制作

封面幻灯片左下角 3个图标依次表示课程简介、

团队介绍和课件说明。中间 图标表示背景音乐开关。

(1)当鼠标点击封面幻灯片上的按钮时,相应的弹出窗口。做法如下:

创建影片剪辑load,并在封面幻灯片上创建实例load_mc。将课程简介、团队介绍和课件说明三项窗口内容分别以动画的形式制作成相应的影片剪辑mctop、mctop1、mctop2,见图2。

图2Mctop影片剪辑

分别将mctop、mctop1、mctop2三个实例插入在影片剪辑load的第2、第3和第4帧,见图3。

图3load影片剪辑

点击封面幻灯片上的 按钮,打开它的动作面板输入以下代码:

on(release){

load_mc.gotoAndStop(2)

}

点击封面幻灯片上的 按钮,打开它的动作面板输入以下代码:

on(release){

load_mc.gotoAndStop(3)

}

点击封面幻灯片上的 按钮,打开它的动作面板输入以下代码:

on(release){

load_mc.gotoAndStop(4)

}

(2)当鼠标点击弹出窗口的关闭按钮时,相应的关闭当前的对话框。

首先在影片剪辑mctop1中加入一个隐形按钮填充 。然后给按钮增加如下AS代码:

on (press) {

_root.演示文稿.封面.load_mc.gotoAndStop(5)

}

(3)在封面幻灯片load影片剪辑中,第1帧和第5帧分别设定stop。在剪辑影片mctop、mctop1和mctop2中动画的最后1帧分别设定stop。

ActionScript是Flas制作软件内置的脚本语言,通过添加脚本程序可以使Flash影片以非线性的方式播放,实现各种精彩的特效动画。通过对影片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和与网络服务器交互的功能,也可以将Flash运用于网站设计,制作出更加精美的网页。

3Flas在多媒体课件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文字、音乐、色彩和效果的设计搭配。文字尽量使用较常见的字体,与课本实现统一;使用纯音乐作为背景,避免音乐干扰正常的多媒体教学;色彩的选择上要尽量保证颜色的纯度、明度和整个页面的颜色和谐,避免出现色彩模糊和识别困难等情况;在课件效果的选择上,不能仅重视效果的多样性,而忽视课件本身的实用性目的。

4结束语

《ERP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中,利用Photoshop制作界面和处理内部图片,利用Flash制作教学案例,有效地丰富了课件的内容。利用Flash制作《ERP原理及应用》多媒体CAI课件,使之具有生动的动画效果和良好的人机交互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之成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在疑难的知识点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展开其内涵,使学生深刻体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才稳.Flash在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Flash Coursewar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op-up Window

Huang Shian

第12篇

以《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与捕获》教学设计为例

1.教学思路与目标

教学思路:目前,虽然中小学机器人竞赛十分盛行,但有些学生对机器人还是不太了解,认为技术比较高深。所以这节课采用架构在Moodle平台之上的探究式教学方式,设置层层递进的活动任务,通过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网络资料,让学生对机器人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①掌握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网页、图片和文字的下载。②学会灵活运用贴切的搜索关键字进行信息搜索。③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准确地筛选有用的信息。④使学生对机器人的知识有全面准确的了解。⑤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数据的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学前准备:①精心设计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活动就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学习支架,在设计活动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做什么,还要提出如何做的建议。②把给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资源库中,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③设计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表格和模板。

(2)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四个任务

在进行任务之前要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能制作自己的机器人吗?这个过程可以通过Moodle平台的专题讨论活动来完成。学生通过教师在授课前添加的专题讨论区进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此时的结论是模糊的、不准确的。为了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完成下面四个任务:①了解机器人的概况(如表1)。②了解机器人制作所需的硬件与软件要求(如表2)。③通过前面掌握的知识结合自身知识能力等对自己进行评估(如表3)。④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表4)。

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设计反思

1.活动的设计要有度

Moodle平台的核心部分就是活动,而这些活动就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学习支架。所以活动的设计要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活动的设计不宜过复杂,要考虑面对45分钟的课堂。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探究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太复杂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不能完成的,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活动的设计也不宜过于具体,过于具体的活动会限制学生的探究过程,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2.充分利用Moodle平台的各项功能,进行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