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西风残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夏天的成语:烈日炎炎、骄阳如火、烈日当空、酷暑难耐、椅席炙手、火云如烧、夏日可畏、海天云蒸、烁石流金、夏山如碧等。
描写秋天的成语:秋高气爽、秋风瑟瑟、秋风落叶、金秋送爽、秋阳杲杲、林寒涧肃、一叶知秋、西风残照、天高云淡、落叶知秋等。
描写冬天的成语: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寒气袭人、银装素裹、寒风刺骨、透骨奇寒、风雪交加、冰冻三尺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木炎
——
如果我渴望一场雨,
定然发生在晚秋的黄昏。
当它悄无声息地到来时,
定然将美好化为幻影。
——
或许我爱着这场雨,
如爱着一朵绚烂的蔷薇,
爱着一位心仪的恋人;
轻轻抚摸它的身躯,
如触摸它晶盈的花瓣,
感受她淡淡的红唇。
——
雨润湿了江天,
关河冷落,风霜凄紧。
雨洗洁了大地,
西风残照,长亭短亭。
匆匆流去的时光,
为何不见你的身影?
渐渐西沉的落日,
为何要把夜色降临?
——
飘飘洒洒的雨呵,
形成冷朦朦胧胧的雾。
朦朦胧胧的雾呵,
笼罩了稀稀落落的村。
稀稀落落的村呵,
传来了隐隐约约的笛。
1、秋风萧瑟: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2、北雁南飞:去北方的雁子向南飞去。
3、桂子飘香:代指秋季,象征着秋天了。
4、金桂飘香: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了。
5、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6、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7、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8、凉露惊秋:凉露,凉透了的露水,在浓浓秋的氛围中郁积。
9、稻谷飘香:形容金秋时分庄稼成熟的丰收景象。
10、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11、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12、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13、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14、叠翠流金:形容秋天美丽的景色,碧绿和金黄交相辉映。
15、秋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
16、秋月寒江: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17、金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出自鲁迅。
18、果实累累:果实累累,词语。此处读léi。累累:连续成串。
19、秋色满园:秋天的景色充满了庭院。
20、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21、秋阳杲杲:秋天的太阳,明亮灿烂。
22、香飘四野:到处都是香气,形容香气很浓的样子。
23、一丛金黄:描写秋天的景色一眼望去流动的金色。
24、秋风红叶:红叶随风飘荡,看上去好像是在与秋风共舞。
25、瓜果飘香: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气。
26、一丛火红:代指一般指像火一样红的花。
27、桐叶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28、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29、秋兰飘香:秋季兰花香飘四野,渲染一种收获和谐的气氛。
30、秋高气肃: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31、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32、硕果累累:指积累很多,比喻巨大的成绩或者荣誉。
33、落日的光:指夕阳残照。比喻风烛残年,余日无多。
34、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35、枫林尽染:整个枫林都被染成红色的了。
36、天高气清:形容天空高远,气候清爽。
37、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38、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39、丛兰欲秀,秋风败之: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40、秋风萧萧:风雨急骤貌。
41、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42、秋风瑟瑟:秋风吹动的声音。
43、一日三秋: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44、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45、秋菊傲骨:一般形容人气节比较高尚,与寒梅傲骨相同。
46、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47、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48、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1、秋风瑟瑟:秋风吹动的声音。
2、秋风萧瑟: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3、秋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
4、雁过留声: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5、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6、秋阳杲杲:秋天的太阳,明亮灿烂。
7、秋色满园:秋天的景色充满了庭院。
8、北雁南飞:去北方的雁子向南飞去。
9、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10、桂子飘香:代指秋季,象征着秋天了。
11、桐叶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12、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13、瓜果飘香: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气。
14、天高气清:形容天空高远,气候清爽。
15、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16、一丛火红:代指一般指像火一样红的花。
17、秋月寒江: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18、枫林尽染:整个枫林都被染成红色的了。
19、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20、一丛火红:代指一般指像火一样红的枫叶。
21、金风送爽:指秋天带来了凉意,出自鲁迅。
22、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23、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24、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25、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26、一日三秋: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27、秋高气肃: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28、稻谷飘香:形容金秋时分庄稼成熟的丰收景象。
29、一丛金黄:描写秋天的景色一眼望去流动的金色。
30、香飘四野:到处都是香气,形容香气很浓的样子。
31、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32、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33、硕果累累:指积累很多,比喻巨大的成绩或者荣誉。
34、落日的光:指夕阳残照。比喻风烛残年,余日无多。
35、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36、丛兰欲秀,秋风败之: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37、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38、金桂飘香: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了。
39、秋菊傲骨:一般形容人气节比较高尚,与寒梅傲骨相同。
40、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41、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42、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43、秋风红叶:红叶随风飘荡,看上去好像是在与秋风共舞。
44、叠翠流金:形容秋天美丽的景色,碧绿和金黄交相辉映。
45、秋兰飘香:秋季兰花香飘四野,渲染一种收获和谐的气氛。
46、凉露惊秋:凉露,凉透了的露水,在浓浓秋的氛围中郁积。
47、果实累累:果实累累,词语。此处读léi。累累:连续成串。
48、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49、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50、层林尽染:层林尽染,原意是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51、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52、秋行夏令: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
53、秋高马肥: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54、春花秋月: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时光。
55、霜气横秋: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56、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57、秋色宜人:指秋天的景色,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
58、晴云秋月:晴空飘浮的白云,秋高气爽时的明月。比喻人胸襟高洁明朗。
梧桐一叶落 〖解释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秋收东藏 〖解释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秋毫不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盈盈秋水 盈盈:清澈的样子。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蒲柳之质 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临去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金风送爽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橙黄桔绿 〖解释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望秋先零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秋毫之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秋荼密网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
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暗送秋波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落叶知秋 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走进甘州,正是秋天的黄昏。
有淡淡晚风,斜斜夕晖。漫天落叶,飘旋着,舞蹈着,嘶啸着……
看不见平沙落雁,听不到清角吹寒,芳草覆盖了白霜,瘦成了骨头。西风流云之下,千年的古城沉默不语。西边的祁连山云岫茫茫,还有隐约一弯冷月,静静地挂在天际,无声无息。晚归的紫燕,从橘黄的风里轻轻掠过,给渐趋冷清的街头洒一路啁啾。
谁还在唱《八声甘州》?谁还在弹琵琶羌笛?秦时的月能否照见汉时的关隘?大唐的月亮可曾潆洄弱水的波涛?
我跟着纷飞的落叶缓缓前行。是谁说的,一片白杨的叶子就是一颗心脏,跳动着相思,写满了忧愁,而我更愿把它想象成蝴蝶,在飘落之时,用短暂的美丽证明岁月的永恒。槐树落叶、梧桐落叶、楸树落叶、梨树落叶,红色的叶、橙色的叶、金黄的叶、淡紫的叶,纷纷扬扬,从苍老的枝头上飘落,恍惚幻化成万千蝴蝶,展开凄美的翅膀,覆盖了苍茫的时间、苍茫的历史、苍茫的人生、苍茫的星移斗转。
没有谁能真正看到甘州古城的昨天。往昔的辉煌和美丽已被岁月的流水湮没。一部语焉不详的史话,几篇苍凉古朴的文章,数首意味隽永的诗歌,根本说不清边塞古城的邈远与沧桑。巍峨的城墙倒塌了,壮观的箭楼不见了,热闹的酒肆消失了,繁华的会馆沉寂了。所谓的风帘翠幕、亭台楼榭,所谓的参差人家、红装翠袖,都随着飘扬的秋霜落叶,渐渐远去。面对历史,千年后的我,只能发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感慨。
高大的钟鼓楼依旧沉默无语。站在那里,依稀看见祁连山的雪,还有冰川云岫、苍崖绿树,再远处就是茫茫的青藏苍天穹庐了。在甘州,鼓楼像一个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见证着张掖的昨天和今天。我抬起头来,看见高翘的飞檐上落着几只野鸽,黄昏的天光里,它们在抖动翅膀,呢喃咕咕地叙说着白云苍狗的历史。百年过去,千年已逝,万年也是弹指一挥。在时光的隧道里,披一身风霜的鼓楼不知在思考着什么。达官贵胄、文人墨客来来往往,没有留下任何足迹;敲钟的人在悠悠的钟声里寄托着自己空茫的心绪。几度斜阳夕照,几度飞花落叶,凭吊者的梦随风凋零,敲钟人的墓荒草萋萋,只有鼓楼还在那里守望,守望繁华过后的落寞,孤独过后的喧嚣……
落叶萧萧,佛刹寂寂。甘州的大佛寺之于我,是一部古旧泛黄的书。那里面充满了神秘的传奇故事,飘荡着远离红尘的西天梵音。民间传说,有一僧人嵬咩在此地化缘,忽闻地下传来丝竹之声,就掘地三尺,挖出一翠瓦碧玉覆盖的玉佛,后来便建成了一座寺院。又闻元始祖忽必烈也诞生在大佛寺,落地时佛光缭绕,瑞气飘飘,一派天子气象,传说无史可证,只能供人猜测与想象。真实的人物是马可·波罗,那个金发碧眼的意大利探险家,他曾用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大佛寺,并借此把张掖介绍给了世界。
我轻轻地走进了山门。就是这一扇厚重的木门,隔开了红尘世间。外面是华灯璀璨,人流如潮;里面则是香火袅袅,梵音阵阵。寺院中的乔木被霜染过,叶子火焰般灿烂。落红满地,落叶飘飞,有几分岑寂,也有几分凄清。我随手拣起一片心形的白杨叶子,仔细看,那上面一半是绯红,一半是碧绿,隐隐的脉络间透着微微的蓝,仿佛是梦里蜿蜒的小河。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许,那一片落叶里就隐含着生与死的玄机,有生命的指归和精神的向度。我突然想起大佛寺内的一副楹联:“卧佛长睡睡千年永睡不醒,问者长问问百世永问不明。”千年佛陀沉睡不醒,香客来来往往,虔诚的膜拜之后,能问到今生来世的因果缘分吗?
从大佛寺里走出来,我的目光再次飘向那高高的木塔顶端,看得见落叶绕着铁马飞舞,听得见风铃依旧在晚风中脆响,我想到的是,所谓信仰和憧憬,可能永远指向浩渺的苍穹……
――题记
温暖如绵
小时候的假期,一直是在外婆家过的。
外婆是极温柔的人,穿着斜襟的蓝布衫,或碎花布褂,脚上是柔软的布鞋。那时的我只是个小小的人儿,小手小脚,细软头发,爱坐在外婆膝上听越剧缠绵的唱腔。外婆轻抚我的头,叫我囡囡。
囡囡,囡囡,囡囡……
夏日午后,我蜷在外婆床上睡午觉。我一直记得那张大木床,是年代久远的样子,没有上漆,刻着隐约残损的花纹。现在看来,很江南。
外婆会煮一小锅绿豆汤,盛在白瓷碗里,放几块冰糖,拿着小勺喂我喝。绿豆被煮得软糯,不必嚼,就那样滑滑地入口。外婆看着我,笑得很温柔。
外婆有一串念珠,深棕色,透出紫檀一样的质感,被磨出了温润厚重的光。偶尔,外婆会坐在木椅上,闭着眼睛喃喃地念经。我坐在一边听着,那时整个世界仿佛安静了,只有外婆念着如水的经文,在耳边潺潺流淌。
晚上,我和外婆坐在床里,床上挂着的蚊帐放下来了,把我们和外面隔开。床头的灯有昏黄的光,偶尔有蚊子飞过来,绕着灯嗡嗡打转,影子投在蚊帐上,就如凤蝶般大,绰约地移动着。我总趴在床上看着,外婆也坐着看,那个时刻,蚊子已不是恼人的飞虫,而是翩跹的蝶舞半空。
如今,已经很久没有到外婆家过暑假了。于是再也没有人叫我囡囡,再也没有情致看蚊子的舞步,再也没有小时候单纯美好的小幸福……
外婆,下个暑假,囡囡还去你那里过,好不好?
温润如水
长大了,开始向往如水般澄澈,如风般洒脱的假日。
想要一个人,抛开沉重的课业,褪下厚重的校服,在江南某处安静水岸,度过我的假期。
把头发蓄长,水藻般垂到腰际,穿着简单柔软的棉布裙,薄荷蓝色,抑或白色。光着脚穿着玲珑的布鞋,踏在青石板的老街上。
或许轻点绛唇,画眉入鬓,把头发挽起,插一支银簪,如古代女子独坐深闺。这时必挑上一本宋词,抑或元曲,细细地读,任流年暗中偷换,任雨中落红成阵,任肝肠寸断,任西风残照。
或许会种满院的花。撷下花蕾细细洗净,晾干,存在干燥的木盒中。偶尔取出几朵泡茶,淡淡香气,唇齿流转、沁人心脾。
如水般温润的假期,是心中的小小梦想,只是梦想,我知道的。
记忆中圣塘路24号依然破旧,梯比而筑的瓦屋在光影里泛着微黄。水泥脱落的矮墙上斑斑驳驳地露出些红砖,风吹得疏落,缝里绿色的枝叶摇摆得亲切。红日西下的时候我们就在院子里玩耍,圣塘路24号挤挨着十来户人家,岁月流逝,虽然政治的大环境依然诡谲依然残酷,流入平常人家的还是柴米油盐,乌衣巷口话沧桑的淡定和从容。
上周五得闲去父母家探望,我买了橘子香蕉,买了四两一只的大螃蟹,父亲的加饭酒藏得醇香,三人持螯把盏,却话童年时的那些记忆。毕竟四十年风雨过去,那片老宅子里漫漶着的多是夕阳下那几分西风残照。
世迁,多少旧时牵挂。我六岁随奶奶从中山北路搬到父母家,也就是圣塘路24号,门前一片西湖水。奶奶生于清朝的最后一年,小时缠脚怕痛而中途得免,书是断不让读的,只做些针线女红,也算是家庭的开明和本分。奶奶家是丝绸工商,有十来台机子,织得锦缎雪纺,吃的闲常馔肴。平日除了照顾年幼的弟妹,自己和姐姐也要上机织丝,有时候做得晚了就偷偷去厨房缸里打酒,煮两只晚饭省下的螃蟹在月光下下酒。虽然奶奶喜欢酒,晚餐必饮,却也没见醉过。到了八十好几仍能一餐四两,不像爷爷烟酒泛滥,五十五岁,在我出生前就早早故去。
爷爷祖籍宁波镇海,上代太公十几岁就父母双亡,太公背着一只印花包袱独自闯荡来到杭州,离开镇海那天去父母坟头拜祭,坟里竟爬出来许多螃蟹,血红血红的,望气的人说吉祥!我虽不喜欢相士迷信,听着却也觉喜庆。后来太公白手起家打下一份好天地,不只是中山北路的几间店铺,就连旁边的半条巷子也是我家的产业。
奶奶初到六公园很不习惯,时不时念叨着中山北路,说那里开门就是大街,那里方便热闹就连邻居也透着和气。春天的时候桑茶翠青,后院的空旷里有人种下蔬果,南瓜丝瓜青菜番茄,最可笑的还是奶奶种的西瓜,长成后只有拳头般大小,切开里面白乎乎一片,葱葱绿意探出篱笆,竹篱外就是现在的“望湖饭店”。
夏天一过我就开始上学,“天长小学”在孝女路离长生路不远,玩玩闹闹也能考个九十分。奶奶每天买菜做饭,父母上班赚钱,院子里的向日葵开得奇怪,为何总对着太阳 最开心的莫过于暑假,有我最喜欢的蟋蟀和知了。捉蟋蟀必须要起得早,天不亮就蹲在墙根的草丛里,静静呆一会,听它再次响起,摸准方向翻开断砖碎瓦,手电一照就呆呆地一动不动,瑟手瑟脚掏出一只尼龙编织的小网兜,罩住一按电门就跳到丝网上,从下面捂上,取根中空开口的小竹管,对着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缝隙,看它爬进去就用棉花头塞住。阿旦哥哥知了粘得最好了,松香膏在火中烤化后堆在细竹竿头上,循着叫声一粘一个准。见我们辛苦跟着提袋有时也给个三只两只,就拿去让奶奶烤烤吃着,真是香极了。
最是每晚的纳凉躲在奶奶怀里,冰凉冰凉的。太阳一点点西沉,先拎两桶水洒在门前的水泥地上,待地浇黑后搬出竹床和躺椅,电风扇在床头呼呼作响。冷菜热菜汤匙,几双筷子在半导体收音机的咿呀声里夹的舒坦。饭后各家拿出了沁在井里的水果。夜幕降临,忽然提出要开文艺晚会,有人拿着一只百瓦灯泡挂在窗档上,女孩们翻箱倒柜找出围巾手帕扎在头上,唱歌跳舞在大人的催促下才怏怏散去。月明星稀,风儿吹动起沙沙的树叶,躺在奶奶怀里我已甜甜地睡去。
2013/11/18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帖很多,概括一下,观点大约有五种类型。
其一是认为古代西边是客人居住的地方,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西窗”一样,“西楼”也是代指一种客居生活。
其二是认为“西风和西楼给人一种凄凉和寂寞的感觉,东为阳,西为阴。西风古代多指秋风,西和秋,秋和愁是相互联系的。比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三是认为中国古典诗文中,“西楼”一词总是与“月”如影相随,“月满西楼”,月亮转到西天,特指夜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等诗句大多表现主人公夜深难眠之苦闷与孤寂。
其四是认为“上西楼自然是后主东望故园,点明作者对南唐故国深深的怀念之情。975年冬,宋军攻陷金陵(今南京),976年1月1日李奉表降宋,在金陵被俘,后押解到东京(今开封)。从地理位置看,南京几乎呈直线在开封的东面”。
其五是认为“西楼”、“西风”等词语,经过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早已脱离了现实中的物象的具体意义,而被人为地打上了某种特殊的心灵印记。这种词的存在,是一种情感的集体意识的凝聚。
对于上面的五种观点,我比较倾向的是最后一种。
一起来看看这个“西”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西”的义项只有三个:一是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太阳落下去的一边;二是西洋,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三是一个姓氏。很显然,这里的“西”是没有什么感彩存在着的,它所表示的,就是那么一个方位,一个和“东”相对的方位。
再查《辞海》,义项多了一条:“古时宾师所居的一方,因即以指宾师的地位,如‘西宾’‘西席’。”此外,关于方位的义项中,《辞海》所用的语句是“太阳没落的方向”。
让我们先从释义的用词差别入手来探究。上面的“西”的释义的差异,实在是呈现出了中国汉字太多的精彩。可别小瞧了这“落下去”和“没落”。“落下去”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太阳一点点淹没在云海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形体的逐步消逝,而伴随了着消逝的,可能还有观赏落日的人的心中那份独特的情感;“没落”带给我们的,则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由“没落”,我们会联想到朝阳的火红和青春,联想到正午阳光的灼热和耀眼。我们可以想像到一个由初生而缓慢成长而日渐强大而置身巅峰的兴旺发达的过程,更会想像到由盛而衰时的悲壮苍凉,想像到一种挣扎一种不屈一种绝望一种“有心”和“无力”的痛楚。可以说,“没落”让我们感受到的,已然不仅仅是日落,可能更多包含的,是一种命运,是一个王朝一个家族一段历史。
再看看《辞海》中所添加的这个“宾师所居的一方,因即以指宾师的地位”。这个义项所包含的隐性意义,可能更接近于我们所要探究的“西”的本质。“宾师”是什么人?说到底不过是个寄人篱下看人眼色吃饭的宾客。为宾客者,或因为家境原因,或因为个人原因,总之是无法飞黄腾达了,便依附了已经飞黄腾达的一位,从其饭碗中分一杯羹。这种分羹的角色,其心理总是处于一种或是胆战心惊或是黯然神伤的状态中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的“宾师”,能够开朗洒脱的注定不会太多。那更多的,怀才不遇也罢,生不逢时也罢,能够抒发的,总难逃一个愁或怨字。
理解了字典中的两处释义,再回过头来看这个“西”字,看和“西”相关的“西风”“西窗”“西楼”。我们便可发现,这几个意象中的“西”的内涵,显然已是超越于方位之上的了。“西”和“夕阳”“风”一些自然现象相结合后,更多的是成为了“没落”的代名词,这时,它所包含的,或者说是被人为附加上的,更多是一层浓郁的悲凉与肃杀,所以,“西风”便成为了一种特定情境下的“风”,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北国南疆,但凡要表现凄凉肃杀,则用了一个“西风”来替代。而“西”和“楼”“窗”等房舍结合时,便是“客居”“寂寞”“孤独”“凄凉”“思念”等的代名词。如此,“月满西楼”的楼,并不见得一定就是最西边的房间,即使是最东首的房舍,住了充满相思充满幽怨的女子,这楼也就成了“西楼”。譬如晏殊的《清平乐·红笺小字》:“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勾。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实在是不需要去考据晏殊在斜阳下所倚的那座楼是否真正的是位居西方的,“西楼”在此,依旧不过是一个充满了寂寞和凄凉的房舍。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中的“西楼”,也是这种凝铸了集体意识的抽象内涵,而并非实实在在的方位。同样,“共剪”蜡烛的窗,也并不一定就是朝向了西方的窗,仅仅是因为住了漂泊异乡孤独凄凉的客,任何朝向的窗,也就都成了“西窗”了。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做到“阅读与写作齐飞,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一色”,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以写作促进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阅读和写作二位一体,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眼中有好文,笔下出华章
阅读教学中,在对经典文章的讲读析品后,可让学生重点揣摩作者的某种写作技巧或某些精彩的语段,并进行片段仿写训练,把文章的写作技巧逐渐内化成一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会运用语文。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把平常甚至是破败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细腻感人。在教授本文时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散文的技巧,“散文的美未必都来自美的景物,重要的是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处发现动人的色彩”;再启发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选取一个季节的景物为描写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优美的文字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含蓄深婉地表达内心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文辞优美、饱含哲理的经典语句,我们要做有心人,不仅鼓励学生背诵积累,还要有意识地进行仿写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联想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一文中:“一个丧失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可以让学生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示例:他必然会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颤巍巍地随波逐流)像本文中“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文中以“0”和“1”为喻来阐释“现实”与“对未来的憧憬”的关系,像这些意蕴深远的句子,都可以训练学生进行仿写。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的写法;李煜《虞美人》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夸张将抽象的愁形象化的写法;柳永《雨霖铃》中(上片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情人话别时种种情态,下片设想别后生活的凄凉、寂寞)虚实相济,自成妙境,表情达意酣畅淋漓的写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悉心揣摩、借鉴学习的。可让学生写文学赏析,也可以进行仿写、改写、扩写训练。
二、写下一句话,读写双收益
学生表达阅读文本的理解,首先要有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整体感受更加深入,可采用一句话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散步》一课,笔者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思考之后写道:
这是一次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散步。
这是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这是一幅共享天伦之乐的精彩画面。
这是一把由爱心撑起整个世界的大伞。
这是一次对生命轮回的高度礼赞。
学习《土地的誓言》中对东北风光进行描绘的语段,笔者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之后,用“我读出了……”的句式对优美的语言背后的深沉内涵进行挖掘。学生纷纷写道:
我读出了一个美丽的故乡,碧绿的白桦林,红布的高粱,金黄的麦粒使故乡绚丽多姿,令人喜爱。
我读出了一个富饶的故乡,那黑色的土地,那富有松香气味的煤块,那赤色的足金,那奔驰的马群,使得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我读出了一个备受蹂躏的故乡,白桦林的是故乡在,在流血。我读出了一颗赤诚之心,她在思念自己的故乡,深情的赞颂自己的故乡,魂牵梦萦,无法平静。
诸如此类的一句话写作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开展,如一句话析词语,一句话括要点,一句话谈形象等。这些形式为学生喜闻乐道,使课堂充满生机。学生以一句话写作的方式强化阅读体验,既锻炼了学生概括性遣词造句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在这样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心中会产生很多不同寻常的感受,学生的笔下会产生很多高质量的文段。
诗中的柳,碧玉般鲜嫩新翠,似袅娜多姿、凝妆而立的少女,那茂密的、轻柔的、下垂的柳枝如绿色丝绦般随风飘拂,好一幅美丽的春柳图。柳正是以她这特有的丰姿吸引了我国古往今来众多诗人,犹如历来为人赞颂的“傲、洁、逸、节”的“花中四君子”一样,与中国古代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频频出现在古代诗歌之中。但诗中的柳已不是自然之柳,而是人化之柳,已被诗人寄予了各种情蕴。
一、春天的象征
宋代诗人晏几道在《生查子》中写道:“春从何处归,试向溪边问,岸柳弄娇黄,垄麦田青润。”春已归来,它在何处?它在岸边娇黄的柳叶中,在垄头青润的麦草里。简洁的一问一答,将春回大地带来的万象生机展露无遗。柳,在这里成了春天的象征。韩愈《早春呈张十八员外郎》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这里,带给早春勃勃生机的不正是满皇都的烟柳吗?
二、抒写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对于人来说,大自然的美既是丰富的,又是神秘的。自然山川不仅以其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人的生命,而且以其瑰丽秀雅的风光愉悦着人的心灵。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向往着自然,渴望达到‘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的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美丽的春天更让诗人留连往返。他们描写有柳点染的春景,抒发他们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张问陶在《阳湖道中》写道:“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娇翠画江南。”正是柳与桃共同“画”出了江南迷人的春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这是多么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啊!陆游在其《游山西村》中把自己的家乡描写成了青山环抱、绿水萦田、村村花柳的世外之境,怎不让人留连?
柳,不仅能点染春景,而且本身就非常可爱。志南《绝句》里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冯延巳《归自遥》中说:“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读着这样的诗句,定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美丽。
三、抒写离情别绪
人的一生是感情的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各样的感情纠缠着我们,常令我们不得心如古井,常起波澜。在这千万种感情之中,离情最为寻常,“人有悲欢离合”,人人都会经历。因此,离别成为古人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杨柳以它轻柔飘拂、依依的状貌,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依恋、难分难舍的情状;且“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送行往往折柳赠。“梁鼓角横吹曲”里有“折杨柳”,《乐府诗集》中有《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儿”;“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汗儿歌。”自此,柳就频繁地出现在送别诗中。柳代表离别,诗人借柳抒发离情别意。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指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在“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的背景下,送别友人,怎能不为离情所苦?
也正因为柳代表着离别,所以柳自然勾起诗人的离情别绪。郑谷在《柳》里说:“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绪惹春风。”姜夔在《长亭怨慢》里也说:“渐吹尽,枝头香絮,……难剪离愁千缕。”柳永在《雨霖铃》里表达的是与爱人离别时柔情如割,抑郁难排的情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转贴于
四、爱情的见证
爱情是一种纯真而又强烈的感情,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但在封建社会,这种感情却常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摧残,常落得“物是人非事事休”、“柳”却依旧的结果。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将失恋人那种失望、悲伤和满怀惆怅伸手可触般展现在我们面前,与崔护《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柳不就是那“依旧笑春风的桃花”吗?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不知让多少痴情儿女流下热泪。当经过“几年离索”的陆游、唐婉又在沈园相逢时,满怀愁绪的陆游看见那“满城春色宫墙柳”,引起的是巨大悲伤,强忍着彻骨之痛,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钗头凤》。四十年后,陆游重游沈园又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客,犹吊遗踪一泫然。”爱人已梦断香消,人去园空。也许只有老柳还记得他与唐婉的相遇。漫长的岁月,长久的思念,痛苦悲伤无法排遣,沈园柳树也为之老枯,没有了柳絮,更令诗人伤心,怅然。
五、咏史怀古,抒发沧桑之感
中国古代诗歌“国身通一”、“民胞物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忧患意识,体现在古代许多诗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祖国前途的忧患,伤国事之危艰。尽管是“伤心莫问前朝事”,却常常借物抒发伤今怀古之情。柳,常是诗人们沧桑之感的触动物,成了历史的见证。
李白就在他的《忆秦娥》里表达了这种强烈的苍凉、慷慨的伤今怀古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昔日的繁华,而今俱往矣。只有柳色残阳依旧,为汉朝唱着挽歌。
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雨霏霏,江草芊芊,春鸟啼鸣,烟柳笼堤,是台城一带古今相同的景色。然而昔日六朝的繁华却如梦幻般地消逝了,只有台城的烟柳,冷眼看着朝代更替,人事兴衰。“柳”正与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月”一样,成了怀古讽今的寄托物。
李商隐《隋宫》也这样写道:“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的荒凉景象,隋堤上落满暮鸦的垂扬,不都是隋炀帝亡国的见证吗?诗人借古讽今,向晚唐昏庸的帝王含蓄地提出了警戒。
六、伤春,惜春,撩人情怀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美丽季节,曾赢得古代诗词作者的无数赞美;同样,春天的归去,也曾使许诗人词家为之一洒惜别之泪。而“撩乱春愁为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柳也就成了诗人们伤春、惜春的寄情物,撩起诗人不同情怀。
种懂得恍如古文里说的“倾盖如故”。世间的情分就是这样,不懂垂老依旧白发如新,懂得瞬间如故,犹如爱情中的一见钟情与终生如隔山岳一般。
把张爱玲所有的文字合在一起,其底色归根到底就是“荒凉”二字。岁月的荒凉,人生的荒凉,人性的荒凉,平淡的荒凉,繁华的荒凉。如许荒凉的冷气散发到文字的每个角落,也散发到细枝末节生活的每个细节,就如从皮肤渗透到骨子里的细菌,一点点地啃噬生命。张爱玲的文字总在哀叹,是那种时光交错中无法把握的人性自私的哀叹。当年,她写这些文字时正值韶华年纪,可是写出来的文字却是暮年的夕阳余光里的漫想。我们在张的小说中随时能感到这种夜幕垂临、老病孤舟的沧桑叹息。
张的前度繁华在于民国年间,而后来的梅开二度却是豹隐山野独居海外公寓时。乱世的繁华让她具有了传奇的色彩,后来的繁华却有了沉香花尽前度刘郎又重来时光脉脉的凄凉感,究竟是垂暮,华发盈头,岁月迢迢,终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感慨。前度的繁华究竟是好的,毕竟那盈盈的喜悦能够用喜悦的心理去接受,像年轻的皮肤配上华丽的锦缎,纵然颜色不合也是一种青春的奔流。而后世的繁华却如那山涧石洞上的滴水,渴或许能解,可是总有一种深谷幽兰的淡淡哀伤。她在文学上的传奇似乎像她笔下那些故事,繁华总在一梦中,是那种清醒的惆怅。
张的小说总是一种岁月遥忆的调子,在荒漫惆怅的光阴里,纵横着哀伤,像在平静昏黄的画面影像里有一把二胡在咿咿呀呀地伴唱。于是,无论是色彩斑斓的胜景,还是争奇斗艳的众芳,而作者总是被孤零零地抛在物景之外,低眉顺眼的浅笑里竟也给人一种冷然的嘲笑的味道。也许,正是这种回忆的色彩,才使那些人物在光阴交错里的细节蒙上了一片恍惚的阴影。时光里的反叛抗争到最后终究是人生的一片虚无;人性的勾心斗角,岁月的繁华荒败,在一切都沉寂后,只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了。那陈旧的雕花家具、斑驳的雕栏玉砌、古老陈旧的家传首饰,似乎在里面都闪现着时光的光影,幽暗忧郁沧桑压抑。尤其对那些细节的描写,琐碎中浸透了人生的苍白与虚无。
在这些小说里,张爱玲反复地哀唱着或繁华或平淡的人生,但是这些人好像都把底性里的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愿与那个乱世的时代挂钩,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挣扎浮沉。其实这不是缺点,因为浩荡人世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伟大空茫的理想去改造社会,多数人都在鸡毛蒜皮的琐碎生活中度过一生。我一直认为,把所有的文学都向政治靠近,那是政治的;把所有的文学都引向政治,那是文学的。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在叙说她自己;我说,她的作品揭示了某一类人身上的某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放大化。在这些特征中,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荒凉。
把文学等同于作者是可笑的,包括郁达夫那些小说,我们也不能把作品中的主人公等同于他本人,就是那些自传,要将作品里的主人公等同于作者也值得斟酌。所以,红学研究人员把《红楼梦》等同于曹雪芹,总让我感到好笑。对张爱玲与她的作品怎么去看待,或许专家们另有定论,但是窃以为胡兰成的话还是有意思的。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似乎这个评语把那个时代及张爱玲的人生文字融在一起了。
繁盛衰败的身世,喧嚣归于沉寂的人生,纷乱的时代,还有她那颗作家的敏感的心,归在一起就是一个张爱玲的世界。末世的名门,纷乱的时代,本来就是一部沧桑沉沦的故事,读者或许读到的是门庭宛如嗑过的黑白剥落的瓜子皮,局中人感受到的却是日渐荒凉,有如那春草慢慢地成为门庭上的荒草。夕阳垂暮,光彩隐退,只有那黑漆漆的夜等待着纨绔子弟们的哀叹。车如流水马如龙和门前冷落车马稀是正反的对照,繁华成了余绪,胜景成了回顾,只有那些蒙尘斑驳的旧家具还在昭示着过往。那些家传的首饰还在胜景的余温里,可是时光把它们变得幽暗斑驳,只有遥望中的苍茫。
张的文字让我们在琐碎中看到一种宏大,这是人生的一种宏大,也是一种对人世的悲悯。在她的长篇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荒凉,还有儿女间的缠绵:世均和曼贞、翠芝和叔惠、流苏与柳原,当年小儿女之态还是有的;虽然,这些最终指向苍凉的虚无,但是当时情还是极其动人的。或许,这就是张爱玲当年韶华妙龄遇到胡兰成时的内心余温吧。毕竟,书不等同于人,世上多少工于心计的男女初遇情爱的时候,自私总是丢掉了,只剩下楚楚动人的儿女之态。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始终令人不知说什么――惋惜、哀叹,似乎这些都词不达意,或许终究指向了人世的荒凉。张爱玲对这些荒凉是无可奈何的怜悯,但是她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我觉得张的文字里最能体现这种怜悯的是她的散文。她的许多散文里虽然一贯地用她那种苍凉的手笔,但是在雕刻苍茫荒凉的时候,总能读出来一些言外之意。这样的句子,几乎散在张爱玲每个作品里,平淡的一幕,微观的一闪现的思索,似乎把生命中所有的辉煌壮丽凋零离散都写尽了。她的文字与人生繁华在民国世界里。她把民国世界里的爱镂刻成岁月的浮影,自己不过是一个临水照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