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时间:2023-05-30 09:4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第1篇

关键词:科技意识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一实验一观察记录一分析讨论一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一讨论方案一选择方案一实验验证一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物理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培养爱迪生式的大发明家,必须从小事做起。首先,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静电感应”后,.学生完成了“简易静电吸尘器制作”和“简易验电器制作”;学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完成了“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学完了“透镜成像”后,学生完成了“照片的拍摄与冲洗”;学完了“声波”知识后,学生完成了“普通开水壶报警器设计与安装”:学完“磁场”后,学生完成了“指南针制作”等等。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第2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社会现实;有效结合;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7001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社会现实的前身,而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历史与现实相互交错,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只有清醒地面对历史,并在历史中反思,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为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时展的特征,密切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社会问题做出最客观的评价与分析,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一、结合社会生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目前,许多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甚至有种畏惧的心理,原因在于他们现有的历史知识体系中缺乏对应的现实生活经验。为了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使得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迁移,并能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学习《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学生对于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对学校的考试制度却是耳熟能详,为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师: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聊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话题――考试,你们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次考试,那你们喜欢考试吗?并说说理由。谈到考试,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接着,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很喜欢考试,但是如果没有考试制度,国家如何选拔人才呢?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科举制度历史发展的视频,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度。师: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请你谈谈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并说说如果没有考试,你是否还会认真读书。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联系社会现实中比较熟悉的考试制度进行分析,自然而然地对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所了解,进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选择时事热点问题,加强历史知识的实用性

时事热点问题,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台湾统一问题、中日关系等,都可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并且将热点时政问题与历史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我国国情,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台湾统一问题进行讲解。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与讨论香港、澳门、台湾的统一问题,然后设问: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生: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师:我国政府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港澳问题,而却迟迟无法得到解决?有哪些制约因素?针对李登辉与的“”言论,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目前台湾统一该用武力还是和平手段解决?港澳回归后采取“一国两制”,那国家完全统一后,该制度是否可行呢?让学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现状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正确客观分析历史,以全面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

以史为镜,需要摒弃人类的爱憎与喜恶,对历史进行公正、客观的分析与评断。只有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的发展,才能发现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指导现实问题朝着正确、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中考物理 能力 三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10-02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促进化和行动化,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必将引起考试制度的改革,中考的命题方向也必将调整,作为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也应该相应的改革自己的课堂,这样才能打赢2012年中考物理这一仗。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关注中考物理考查内容的变化

1.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加强物理与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摒弃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纯粹人工编制之题。

2.强调概念、原理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改变单纯考查概念、原理等死记硬背的题目。

3.强调学生应用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考查概念、规律等纯理论题。

4.切实加强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查。只有学生认真做了实验,题目才易做出,促进教师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量增加开放性,估测类题目。实现从统一性答案到多样性答案。

6.改变考查单一的学科知识到注意渗透各学科知识的考查,当然以本学科知识为主体,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达到了解的程度。

7.试题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8.计算题将会融合到具体的科学事件的科技器材和家用电器之中,且比纯理论的计算难度有所下降。

二、注重学生观察和信息利用能力、思维能力、评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科技发展。

物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小到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大到高科技的前沿知识。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学科,要求关注宽广的人文背景。因此在复习中应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注社会变革,了解前沿科技。

2.关注课本实验过程中的发生的细节问题,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更关注过程、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允许学生在探究中只涉及部分要素,但这不等于在众多问题的探究中始终只涉及前四个易引起重视的要素,而长期放弃“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后三个要素。教师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要素与全要素的科学探究活动间期进行,相互配合。在复习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每个过程,教师组织相关题目或课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前面四个要素一般都能涉及到,这里就不说了。

在“交流与合作”这一要素里,针对具体的探索活动,要求学生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识,能勇于和别人交流、思考别人的意见,从而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还需要有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3.关注信息题和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体现在学生能从材料中展开思想、放开思想去发散、去发现、去创新,应用物理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有较高的要求。

信息题是学生通过读题获取新知识,并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解信息题的过程一般由四步组成。第一步是处理信息,包括丢弃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并使之跟物理知识发生联系;第二步提炼信息,是把题目中的日常生活、生产或现代科技背景抽去,提炼为物理过程;第三步为确定解题方法或建立解题模型;第四步为列式求解。其中第一、第二两步是解信息题特有的,也是解信息题成败的关键。要解好信息题,就要求我们平时关注科学,增加课外阅读量;联系实际,拓宽视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以致用;活化物理基本知识,注重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复习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的规范性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采用传统的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按章节要重视教材。有的学生在中考的复习阶段,喜欢把课本搁之不理,拼命得做各种复习题,结果是被复习题牵着鼻子走,我以为这是舍本逐末得方法,到最后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求学生要重视课本,让学生着重课本的插图,“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以及“探究”部分,这些内容大多是中考题的素材。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实验,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因此要十分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要通过实验现象的再现,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概括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再分析实验中的考点和问题。

第二轮:专题分类复习。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声五大板块。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将一些相近的概念记错、记混。因此,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可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成专题进行复习。这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最好自己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去帮助记忆和理解,这在整个复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我们还可以把多个知识点链接在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事件上来,从而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第三轮:模拟试卷冲刺,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环。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为增强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正确决策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洞察能力及创造能力。因此不能盲目地大题量训练,以便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模拟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并通过练、评、小组讨论、自我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总之,复习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主动、善学、乐学、会学,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广东教育出版社。

第4篇

一、从我校实际状况出发,营造校园科技教育的氛围

1、农村小学发展科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农村经济制约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知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仍然没有被广大群众所认识, “重知识、轻科技”的观念还存在,小学生大多经济较差,课外阅读量较少,科技知识欠缺、科技意识淡薄,自信心不够等。只有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和现状改变,科技教育、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快速的开展。因此更新家长和师生思想观念,让他们对科技感兴趣,让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从而认识到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是我校推进科技教育前提和保证。

2、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氛围

首先,我们学校为了保证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计划,并建立激励机制,配备包括少先队和科技辅导员在内的专项活动人员,形成较强的指导力量。其次,学校邀请专家来校介绍,与县科协联系开展科技知识讲座,指导科技活动的开展。各班级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广播、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科技新闻、动态和成就,使学生们在校园就能感受到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气息和步伐,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最后,科技活动的开展除了与课堂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外,主要还是利用课余时间,因此我们就要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学校开展活动,我们邀请家长来参加和指导,学校取得成绩,与家长一起分享。正是由于学校科技活动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形成了浓浓的氛围。

二、思想上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学校以学科为根本,以课外活动为基地,以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了解研究方法为目的,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中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去实施科技教育工作。第一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第二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积极性,使之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激励。第三要以实施创造性活动为过程的德育特色,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为任务的学科教育特色,以培养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为目的的科技教育特色,以创新教育为主线的科研特色。第四要以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创造思维为根本的学科教学渠道,以训练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的活动课渠道,以激发兴趣、强化科技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渠道,以“科技活动月”为载体的成果展示渠道,以创设素质教育环境为导向的隐性课程渠道。

三、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新形式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为学生的创新性活动提供良好的舞台,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

我们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可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电饲养、种植、花卉、缝纫、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制作科技作品,提小建议、进行奇思妙想、搞小发明、小改革、成果展等,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头脑,提高开展活动的水平与质量。

四、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我们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农村大多数学生家里养殖猪、鸭、鸡,种植农作物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科学小实验或小观察,这样学生既有条件做到,又有实用价值,兴趣会更浓,也可以得到有经验农民的指导,同时促进农村学科技、用科技。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真理、勇于献身的精神,有利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各种小实验实践操作,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过程,同时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不能想当然去代替科学的事实,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和正确的科学态度。二是创设科技教育的现实情景。实践证明,只要努力营造科技教育的情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每一次演示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参加操作,营造多思考、多提问、多探索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对有创建的要及时肯定与表扬。这样通过直观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又让学生的科技意识变为现实,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识、方法和品质。另外,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胆设疑,善于发现学生所提疑问中探索的火花。如数学课中,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发展过程。教师鼓励学生用与教师不同的方法解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三是多种活动培养兴趣。农村小学要立足农村,在校内外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争创新的良好风气,可通过课堂结构调整、课外科技活动,为师生开辟一个新天地,组织参观、考察、采集、竞赛、实验、讲座、奇思妙想等多种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环境里接触自然,接触实践、接触社会,为师生营造浓浓的科技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强化,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催化剂,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孩子生活在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你必须发现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大展拳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从而锻炼他们,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激起“我也能学好,我也行”的强烈上进心。

参考文献:

[1] 唐汉成;《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10

[2] 徐小弟;数学课堂上如何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J]. 考试周刊 2010年25期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数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85-01

初中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黄金年龄时期,这一阶段受到的教育不但对后续的高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初中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其中一部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的同时,又要把另一部分学生输送到高一级的学校,为将来的高尖端人才打基础。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作为初中数学执行者的我们,如何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下面我结合几年来工作的经验,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前提。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无论是对于深化教育改革,还是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传授他们数学知识和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的同时, 更加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成功的教育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所以初中数学教育及能力的培养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初中数学内容分配到每堂课的内容并不多,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完全可以掌握。不过在部分地区,由于中考取得高分才有希望进入重点高中。而中考能否取得理想分数的关键因素就是数学,所以平时对于数学的要求难度提高了很多,平时做大量的习题,让学生每天都面对大量的题目。其实这样做是完全没必要的,长远看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讲得少而精,当学生掌握了课堂上内容,完成习题后,其余的时间就可找些有关数学的趣味书来看,自己动手去实践一下,或者让学生有意注意一下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然后互相交流。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3.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不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种关系大大阻碍了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创造能力平平。时代呼吁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柳斌同志说过:"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教育学生学做人、学求知、学创造,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师生互动,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当然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主阵地。教师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程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就会摧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4.开启探究式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探索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顾问"、"引路人",在教学中可运用如下教学策略。首先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教师针对某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索时,学生不可能都会有相同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容许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附和他人,同时还要尽量训练学生如何表达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其次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线索,课堂教学或日常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线索。线索可以是某个问题,某种现象,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之后教师有意留出的空白再次决定学生探究的类型。探究式教学开展的原则是,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的优劣。最终在班级小组中形成一种相互探讨的默契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的学识再高,素质再好,无论他怎样的彬彬有礼,如果他不爱国,一切都是没有用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目前运用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的内容,要注意挖掘,在讲解传播数学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不断地创造时机,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和创新,从而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健体。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覃 球.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 张春锋.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学周刊,2011,(11).

第6篇

关键字 : 乡镇中学;物理教学 ; 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

为了提高乡镇中学物理教学质量, 促进乡镇中学物理教育的发展,给更多的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发展空间,对乡镇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尤为重要。而掌握乡镇物理教学的状况是极为关键的。近几年来,我对乡镇中学物理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期间涉及了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包括物理教学环境、物理教学师资力量、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兴趣、学习方法、发散思维以及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物理及教师教授物理的影响等。由此,我发现如今乡镇中学物理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每年仍然有部分优秀学生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但是对于全国乡镇中学学生而言,这些并不够。因此,我将提出我的一些拙见,以望能够促进乡镇中学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给更多乡镇学生提供更具发展性的物理学习空间。

一、乡镇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一)教师方面:

1.现如今,进入乡镇中学教授物理的教师,大部分本身专业知识技能并不算拔尖,和省城中学物理教师相比,在学校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上就有一段差距。他们大部分是普通二本院校师范专业毕业,或者本身就读非师范专业,毕业过后另考取的教师资格证后再从事的教师行业,甚至有些是所谓的“关系户”。而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乡镇中学的某些物理教师本身素质及上课积极性不高,每天埋怨教学环境差、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教师工薪不高等等。每天得过且过,没有足够的工作热情。

3.乡镇中学物理教师对课堂的生动性及创造性要求不高,无论是理论教学活动,还是实验教学活动,教学气氛都略显不足。课堂教学较省城中学而言生硬呆板,直接影响物理教学情境,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乡镇中学学生大部分对学习物理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对物理学科没有深入具体的了解。加上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风气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厌学情绪,直接影响物理教学效果。

乡镇中学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或者小镇上,对外界科技创新技术、物理模型没有过多接触,并且学校也不能完全提供相应实验器材,导致学生不能化抽象为具体,而对物理学习产生“入不了门”、“纠结”等情绪。

乡镇中学学生与省城学校学生比较起来,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这与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风气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家庭教育。由于大部分学生家长来自农村,所以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很少,只保证能够提供生活保障。从而导致进入中学过后学习物理相对吃力。

(三)学校方面:

乡镇中学学校由于资金以及各方面原因,对实验器材以及课外活动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无法提供学生开拓创新、培养自主动手能力的平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物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在部分乡镇中学还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校对于物理学习本身非常重视,但是单单只强调课本上的知识,并且只在乎学生的卷面成绩,给予学生、教师极大的压力。进而使一部分学生出现能做题,但不能理解、不能动手的情况,甚至使一部分学生直接放弃对物理学科的学习。

二、对现如今乡镇中学物理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采用多种模式进行物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即学习动机。它是人类品德的一种功能, 俗话说“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学习的变化而改变”, 它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养成, 把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变为自己的内在学习需要, 并可通过多种模式的激发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调动起来, 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

1.科学化引导教育模式。中学物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化教育的内容,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化引导教育, 不但可以完成中学物理教学的科学教育的任务, 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渗透来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开篇即可以通过利用教材中的卫星彩图, 介绍我国现代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情况,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本章内容,为以后的天体研究事业、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对我国科技发展有浓厚的兴趣,发奋学习。从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2.人文化教育模式。教学作为人类社会一项高尚的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气息。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学知识的传播,还有人文知识的交流。而在人文化教育模式中,情感结合教学则显得相当重要。情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建立情感教育,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教学成功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的人文化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立足实际进行物理教学的改进

1.诊断式学习,重视教学设计。教学本身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每个课时的教材处理, 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效率的高低, 就取决于此在教材处理的过程中, 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确立教学目标, 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根据教材的特点, 立足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2.指导式学习,注意反馈信息。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利用目标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指导学生学习。 充分挖掘乡镇学生的学习所需要产生的内驱力,联系实际,分类、分时、分地点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式学习,从各方面收集反馈信息,并加以重视,对其综合慨括,及时制定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爱学、爱想、爱问的习惯。

3.归纳式学习,查漏补缺。物理,作为一门纯理科性的学科,其逻辑性,概括性较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三)加强教育制度管理,不断进行教学创新

第7篇

一、体现时代性,更加突出对社会现实原态的考量

关注时展,突出考试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发考生更加深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与现实矛盾的化解,是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最大的亮点与特征。

例如,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一共设计了30个问答题,让学生选择,其中涉及社会热议、热点话题及社会关切的问题占据近一半的比例。如经济方面,要求考生就近期开始开征的房产税、车船税、“馒头税”等,谈对纳税与公民权利关系的理解;教育方面,要求考生就现在很多家长在高中阶段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一事谈个人的看法;人生方面,要求考生就目前一些人富裕了但并没感到幸福一事发表见解;文化方面,要求考生就近来有人续写《红楼梦》一事谈自己观点;政治方面,要求考生就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日本政府最近称要大幅削减对华援助一事发表见解;环境方面,要求考生就日本近海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事件谈观点;等等。

其他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也强化了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考。如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试题,就让考生就目前新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工资比农民工工资低的现象发表见解;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谈谈对低碳生活的看法;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就有些养生大师是骗子的问题谈看法;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就当前的房价及买房资金来源、日俄岛屿之争对中日关系影响等发表观点;中国海洋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就2011年美日韩在黄渤海进行军演、世博会的举办对于中国的影响等发表看法;山东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引导考生对春晚改革提建议,对郎朗应美国白宫之邀弹奏《我的祖国》发表意见;等等。

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关注天下风云变幻,通过“问题驱动”方式引领考生强化对社会现实原态的考量,形成了鲜明的命题特色。这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程内容要根据时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考生要想解答好这些自主招生面试试题,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时代意识、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与高超的缘事析理能力,而这与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又是和谐统一的。从这个层面讲,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在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二、体现实践性,更加突出知行统一原则的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课程改革方案都把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践行知行统一原则,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而非“两脚书橱”的人才是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内容。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在这个方面也是做足了文章。

创设情境,寻求实际问题的破解之道,丰富考生人生阅历与体验,是2011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最大的特色:如考查考生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要求考生拿出动员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去敬老院开展活动的办法;再如考查考生应变能力,假设考生遇到了劫匪,要求考生拿出用智慧制服劫匪的方案;再如考查考生烹饪能力,要求考生说出用鸡为原料做菜的种类及过程;又如考查考生经营能力,要求考生拿出卖掉一次性水杯的经营策略;又如考查考生领导能力,要求考生以杭州市市长的角色,谈谈杭州科学发展的策略;等等。

其他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也突出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如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强调实践经历的重要性,通过引导考生对中央和省级机构录用公务员,一般情况下都须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国家规定发表评论的形式明确宣示阅历、一线经验的重要性;另外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实践经验拿出具体措施帮助政府从网络上获取真实的社情民意。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拿出去青藏高原旅游的准备方案。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就诊治部分儿童“网络沉迷”症状拿出契合实际的办法。中国海洋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用单摆原理测试绳子长度。

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更加注重知行统一,更加注重考试内容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增强考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其实,这与国家课程方案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研究性学习设置为国家必修课程的意图是一脉相承的,目的都是进一步矫正教育教学中忽视活动类和综合类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更加突出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

三、体现探究性,更加突出思辨智慧的培养

通观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研”的色彩非常浓重,注重优化考生思维,特别是在考查考生辩证思维、发散思维与辨析思维方面的探索力度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加强了对古代文化价值观念的探究,引导考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如中国海洋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谈谈对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看法;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加以解读;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要求考生对“三纲”“五常”加以理性分析,还要求考生谈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时下是否适用;等等。对这些问题,考生应该坚持两点论,忌以偏概全,更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就会陷入偏执的境地。

2.加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究,引导考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体验人生

如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让考生谈谈对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一句话“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的理解;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谈谈对“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见解;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对“黑”与“白”展开联想;等等。对这些题目,都需要考生围绕着题目提供的话题原点,展开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的考量,谈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3.加强了对相近、相类、相反事物之间关联的辨析,引导考生全面看待问题

如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要求考生谈谈普罗米修斯盗火与燧人氏钻木取火两者不同的文化寓意;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给“勤奋”、“智慧”、“执著”、“机遇”、“好奇心”进行排序,并说明原因;云南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辨析网络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分析章子怡的声名盖过孔子的现象;等等。对这些题目,需要考生对相近、相类、相反事物之间的关联有一个明确把握,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事物的实质区别分析出来。

4.加强了对自我生涯规划的探究,引导考生走向自我完善

第8篇

一、国际新闻

(一)国际新闻的含义

国际新闻是指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国内新闻而言的新闻,主要是把本国以外发生的,或者本国发生同时又与其他国家有关联的,或者本国以外其他地方发生但与本国有着密切联系的事实变动,准确地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换言之,国际新闻的事实客体包括:发生在国外的涉内新闻、发生在国内的涉外新闻和发生在国外的其他新闻事件等。

(二)国际新闻报道的标准

在从事国际新闻报道时,除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标准外,还要坚持新闻价值标准,即按照新闻价值来选择事实和报道新闻。一般说来,这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贴近性以及趣味性,这里我们主要说说趣味性的含义。

趣味性,也就是事实所具有的可以使受众产生兴趣,进而乐于关注新闻的有趣程度。趣味性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新闻事实的趣味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新闻事实新奇独特,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其二,新闻事实充满情趣,激起人类共有的激动、兴奋、伤感等情感;其三,新闻事实富有人情味,能调动起人们的同情心、爱憎感。

国际新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趣味性需求。人们总是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奇闻轶事充满了好奇心。如西班牙斗牛节、巴西狂欢节都属具有趣味性的国际新闻。

(三)国际新闻的发展方向

另外,由于全球媒介的商业化与科技发展,国际新闻体质由政治控制开始转变为政治与商业的双重控制,体制内的竞争也演变成了政治与商业的双重控制,争取受众就成了国际新闻报道的新特点,国际新闻也开始了从宣传到报道的转变。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之后,国际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宣传的特征在弱化,而新闻性特征在增强。新的传播手段使新闻中的迅即性、直观性、真实性特征得到了凸显。同时,国际新闻传播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性强的特征。西方有的新闻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70%的电视节目直播议题是事先设计和策划的。新闻报道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个人行为了,商业化又带来了娱乐化。在向新闻回归的同时,国际新闻中的硬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少,而软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内容出现了政治、经济和娱乐三元并举的局面。

二、软新闻

(一)软新闻的含义

那么,何为软新闻呢?笔者认为,除了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类新闻以外的社会、文化、体育、旅游、考古之类的新闻都可以看作是软新闻。从具体内容上看,软新闻的内涵更加宽泛。甚至某些政治、经济类新闻中的新闻和动态,也可以成为软新闻,如《财富杂志》的排名、首脑会议的花边新闻等。

(二)软新闻的报道

软新闻虽然不像重大新闻那么重要,但也很被受众看好,越来越成为新闻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在国际电台制作的45分钟的国际新闻里,有大约15分钟的软新闻,题材涉及科技、文化、艺术、医学、娱乐、体育等。笔者比较关注美国的电视节目,在这里就以NBC(美国国家广播电视网)的一档早间新闻栏目《Today》(即《今天》)的成功为例,谈谈软新闻。

《今天》是NBC的一款早间新闻类节目,开播于1952年。从1995年至今,《今天》稳坐同时间段美国电视节目收视率冠军的位置,它也是美国早间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开山之作,开创了娱乐化包装新闻的时代。《今天》的所有成员都一致认为,为了保证节目的生存和收视率,将其定位在不失新闻的严肃性的同时,尽量保持轻松娱乐。内容上除了一定量的硬新闻外,在清晨时刻,节目还包含了大量的软新闻,相对比较轻松感性。轻松愉悦的软新闻,给节目带来休闲快乐的气氛,比如文化、音乐、名人、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如在2001年9月的一期节目中,新款照相机上市的消息被多次重复播出,以便给观众传递最快的信息;有关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明星的最新消息也在第一时间里播报;时尚资讯、影视动态、商品信息、美容产品等方面的新闻也会及时地送给观众。这些内容就像餐桌上的一道“开心果”,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乐趣。

《今天》节目具有综合性、娱乐性和可听性的特点。如今,很多观众大多数情况下把看电视当作一种放松、消遣。作为早间节目的《今天》从开播初就把娱乐性作为自己的基本特色,新闻和娱乐融为一体,交相呼应。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节目中强化“软”“乐”“实”,把硬新闻进行“软化”处理,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

《今天》的成功也引起了美国各大电视网的竞相模仿和竞争。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品牌栏目《60分钟》是一档以深度报道见长的电视新闻栏目,一向以严肃而闻名,而在经过一系列的改版后,主持人在报道新闻中恰当地揉入了娱乐因子,使原本单调乏味的新闻报道变得风趣了起来,从而吸引着观众饶有兴趣地看下去。正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资深制片人唐·休伊特(Don Hewitt)所说:“没有理由认为新闻报道不能变得更有娱乐性,不应该只做干巴巴的报道,应该给观众讲故事。”

(三)软新闻的选择

分析过美国的电视节目,再谈回新闻娱乐性对我国电视人的启发。我国当今的新闻栏目中,虽也有软新闻的版块,但总体形式还是偏死板,风格也过于严肃。如果我们能向国外的媒体学习借鉴,增加些软新闻,使我们的新闻栏目不仅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又能更多地为观众服务,提高新闻的娱乐性,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了,对于播报软新闻的比重和分类,我们还是要有选择地进行。

不论《今天》还是《60分钟》,在内容上绝对没有低级趣味的东西,其中的一些报道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先锋。在美国主流电视中,新闻的娱乐并不等于娱乐的新闻,制作者会在形式上想方设法翻新,争取受众的注意力,在内容上急观众之所急,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资讯,同时又不失新闻之格。这在当前我国电视行业小报式新闻颇有泛滥之势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 创新思维 原则 策略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初中政治教材内容越来越综合,已经涵盖时事政治、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实质性的助推作用。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政治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政治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培养创新思维和政治基础知识并重的原则

中学政治教学要在重视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把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教与学放在首要位置。长期以来,中学政治教学忽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政治教学的弊病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即只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种对政治教学改革的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坚持以社会现实为依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政治学科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时事性,因此,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事实为依据。政治就其本质来讲是不可以假设的,它以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或政治现象及政治制度为基础。它是现实的,在一段时间内也是稳定的。脱离现实基础的所谓“创新思维”必然缺乏科学性而不足以使人信服。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扩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扩散思维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导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并主动地去接受知识。这样在学习中学生才会身心愉快,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去想象、创新、探索,让扩散思维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团结、帮助、友爱、信任、共同进步的良好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能乐其道、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适当地预设疑问,这样才可以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探求其中的奥秘。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要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彼此相互信赖。教师要在和谐气氛中把爱带给学生,利用科学的道理、崇高的思想、光明的前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对后进生也需多加鼓励,让其感受到温暖,助其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如此,师生之间就能产生思想之共鸣,学生就能获得前进之力量。教师同时也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录像或音乐,或一则精彩的故事,或一幅优美的图画等等。

2.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需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这样才能用多种方式开拓学生思维。我们可以改变以前平铺直叙的教学讲述方法,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播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录像、图像或者音乐、故事等等。

政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综合、分析、比较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学方法应该新颖、灵活多样,这样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维。为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针对课本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时进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通过这样比较分析,学生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观察政治生活、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鲜活的例子,并且对这些例子进行大胆质疑。平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的例子,这样能拓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多层次多角度解决问题。

3.鼓励质疑,提升学生的逆向性思维

在思维时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从完全、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真谛、解决问题,这就是逆向思维。换句话说,逆向思维就是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思维模式,比如换位思考或倒过来想一想,比如从结果上探求原因等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精心设计一些政治问题,着力开阔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切入问题,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并且还鼓励学生从正向和逆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问题、分析问题。在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讲解教材、阐述原理时,要鼓励和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持相反的意见,并及时有效地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适当辩论,让思维的火花在交锋中碰撞和放彩,这样不仅可以让思维越辩越灵活,而且还可以真正锻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4.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当前一部分学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存在的环境污染、不文明行为等社会问题熟视无睹,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的积累少。因此,教师平时要围绕教材重点,收集科技发展、国家建设的最新成果材料,注意乡土材料,将时政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身边生活实例,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课堂上参与活动,课前课后拓展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演讲、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新闻会、研究性课题汇报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可见,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自身价值不断得以实现,从而产生出更强烈的创造动机。

三、结束语

“教无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初中政治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尝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力被调动起来,思维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以上赘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请广大同仁多提出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康海英.运用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9)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体会

随着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深深体会到: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并就在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明确新教材“新”在何处

新教材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具有可持续性、趣味性。

1.1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教材忽略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强化了教材多样化改革,提高了教材的科学性与适应性。

1.2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1.3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等多种学习活动,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

1.4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的倾向。设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以及关注结果,但更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

2 我们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思路和做法

2.1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先更新教育观念。教材推陈出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才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我们力求更新教学观,不断学习,研究新教材的思想体系、吃透新教材,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树立“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教学目的观,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讨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和成功的。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由此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找不到的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知识和能力。

2.2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使用新教法。我们在教学中试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和“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卢梭说:“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恰恰在于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下面举例来谈谈“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在学习Al(OH)3的两性时,设计探索性实验: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直至过量;②向氨水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直至过量;③向盐酸中滴加偏铝酸钠溶液直至过量;④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气体。启发学生观察现象,分析讨论、理解Al(OH)3的两性。进而发问:若要以AlCl3溶液为原料制备Al(OH)3,应选择什么碱?若要以NaAlO2溶液为原料制备Al(OH)3,应选择什么酸?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继续创设情境:若将一块金属钠投入AlCl3溶液,会有何现象?学生讨论出多种可能后,引导学生做探索性实验,因学生药品取用量的不同,产生的现象也有差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推理和科学抽象,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和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平等的探究和交流关系,从而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领导者变成了组织者和参与者,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

2.3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适时主动指导自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表达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它摆脱了长期以来理科教材所固定的一种枯燥、深奥的模样,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距离。针对这一特点,再联系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实际,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自学,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另外,我们还充分地用好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家庭小实验”,结果学生最感兴趣的也就在这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和实验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4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中,主动尝试和探索研究性学习,遵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等原则,并尊重学生的兴趣,去年确立了“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性课题,本学期又确立了“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初步探索”研究性课题。在课题开展中,我们指导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学习课和休息日时间查阅资料、上网浏览,并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这些课题的开展,学生表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最后,整理上交了不少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

3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很困惑的问题,另外,新教材仍存在不少不足的地方,以下略谈一二。

新教材的“新”不仅在于它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的新,还在于它是一个全新的体系,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高考如何考、考哪些内容等,我们觉得都很难预料,这也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的深浅度,在有限的课时内,怎样使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如何更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积极向高考看齐?这些问题,确实较难找到准确信息。

另外,新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与课后习题有相脱节的现象。如高二教材(必修加选修本)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一节中未介绍外界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原因,即活化分子的概念,但课后习题中却出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为什么木炭燃烧时必须先引火点燃?…”这一需用活化分子理论来解释的问题。再如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教材中硬水及其软化是选学的小字部分,但本章复习题(课本第106面)中就出现“选择题2:下列离子中,用来除去溶液中的镁离子效果最好的是( )A. CO32-、B. OH-、C. SO42-、D. Cl-”,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第11篇

近两年,笔者与备课组教师以开发手持技术新实验、利用手持技术改进传统实验为教研方向,并将教研成果应用到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在带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也有困惑:如何更好地在研究性W习中利用和开发手持技术实验?就此,笔者谈谈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应用手持技术的几点体会。

1依据教材内容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开发与生活有关的实验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在采用手持技术为主的中学化学实验中,定量实验相对很成熟。比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氧化还原滴定实验,可以控制滴定速度,在电脑上显示数据,克服了肉眼观察的误差。中学课本中,采用手持技术的定性实验相对不成熟。因此,开发定性实验是手持技术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电池是现代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用到的化学科技产品。手机中的锂电池、可充电电池,汽车中的铅蓄电池、手表中的氧化银纽扣电池、电脑中的拆卸式两用电池,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电池。电池,是新型的能源,开发没有污染的高效电池,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由此,笔者在2016年春季的研究性学习中,经过认真思考,联系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已有的手持技术传感器,与学生讨论后确定选题――开发新型原电池,并约定在此基础上,再开发出其他原电池的研究性学习。选择这个课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市场上的电池大多含有汞、铅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对土壤和人体的危害较大。开发新型电池,是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方向之一。作为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科技探究的方法,科技探究的成果不一定出彩,让学生有科技探究的过程体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首先,笔者开发的原电池实验,以产生的电流大小判断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并且显示出电流的实时数据。传统实验中产生的电流很小,用电流表几乎测不出来,且安装的二极管或者小灯泡的显示效果也不好。而采用了电流传感器,电流数据直接显示在电脑上,并且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效果直观。

其次,受原电池容易产生污染物的影响,学生决定采用“手持技术设备”开发水果电池。为了开发有意义的水果电池,学生查找资料,首先测出常见水果的电解质浓度与pH值的关系,然后根据水果的pH值,测出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电量)大小与水果的品种、水果的温度(手持技术可以给水果加热)、水果实体或果汁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学生1个月的努力探究,得出的结论虽然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给现代电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科学数据。师生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之美,科学探究带给了师生心灵的震撼,让师生对自然科学探究的兴趣更加浓厚。

2依据实验产生的主要数据开发研究性学习实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感器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密。如今,不仅有测量物质物理性质的传感器,也开发出了一些常见化学物质的传感器。例如,H2传感器可以用于测定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在固定容器中测定氢气的ppm浓度。最后,随着反应的进行,ppm浓度变化是一条能够在纵坐标上读出数据的曲线,从而测得氢气的生成量。通过软件处理器中的斜率或者导数等数据处理,得出所需分析处理图像的具体函数值,进而得出H2在不同时段的反应速率。其实,这类实验探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意义不大,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寻找开发氢气最佳的方法,为人类日益枯竭的能源和资源寻找最佳代替品。由此,开发氢能源是现代很多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笔者带领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分析数据规律,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为以后更深层次的科研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我校的探究仪器和实验条件,笔者开发了水质测量的研究性学习。

我校有SO2、CO2、O2、NH3等气体的传感器,O2传感器分为2种,一种为溶解氧传感器,另一种为氧气气体传感器,还有Na+传感器等常见金属离子传感器,pH值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为了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传感器,探究我校的水质,笔者带领学生做了探究我校水质的研究性学习。测量我校不同地方的水中的溶解氧、pH值、电导率,实验数据见表1。

3合理地应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改进探究,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

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模拟化学学科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化学信息,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与建议。课外实验探究活动更多地是强调学生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创新精神,着力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得出探究结果。探究活动课题需要中学生以知识背景为出发点,使其动手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进步和提升。

化学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生活中常见的塑料、燃料、生活垃圾的处理,自来水的供应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相关。从这方面中研究选题,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探究活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从生活中开始学习化学,把化学带进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其实就在身边。让学生做一个在生活中求知,在探究中学习知识的人。

改进实验方法,让定性实验定量化,充分利用资源是重要的探究目标。此外,正当、合理地应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实验废物的产生是另一个目标。由此,2016年秋,笔者再次带领学生开展了水果电池的研究性学习。水果电池的开发和利用,就是为了改进先前的实验探究,达到化学实验绿色化和零排放的目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有必要改进成以手持技术为主的探究实验,进而将定性实验改进为定量实验以增加反应物的转化率和减少生成物的排放量。比如O2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该实验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制取最大量的氧气,而不是测定O2的反应速率,因而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改进。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种方法,是非常成熟的方法,是初中化学的经典实验,再次应用手持技术的价值反而不大。

4充分利用传感器的显示功能,让户外科学探究更加方便

相对于传统实验和实验教学,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持技术实验有自身优点,笔者简要说明以下几点。

第12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即指课程与教育信息的来源或者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广义上讲凡是学校范围内的如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都是非常直接而宝贵的课程资源;凡是超出学校范围的可笼统地称为校外课程资源。显而易见,乡土资源位于校外课程资源之行列,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乡土资源是农村学生唾手可得的一种自然资源,它是一种经济实惠且有很高利用价值的资源。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得天夺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大自然中,从而获得有关自然的丰富经验,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可以说相对于传统教材,乡土资源更为贴近学生生活,是生活与书本的结合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各种有趣的课外实践,在这样的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非常必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的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助于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时展的需要,是落实素质化教育的必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对学校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并逐步展开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多年来,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虽然不断地修正修改,却一直都有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化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条文。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教材编写建议其中一条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材编写既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又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重视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而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又提出:“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开发、利用和管理好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因此,化学课程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本身,而更多的应该拓展到自然、社会等可利用和开发的乡土资源。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阐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农村初中化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是有利于具体目标的实现的。只有充分利用各种乡土资源,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看多做、亲自体会,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改变,才能更好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推动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进行。

二、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

现代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传媒方式很多,由于电视、网络等视觉文化的泛滥,他们对以娱乐、刺激等为特征的文化趋之若鹜,易产生明星崇拜,却对身边的民间文化视而不见。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生养、培育我们的土地的情感逐渐丧失,缺乏民族自豪感。“因此乡土教材要承担起传承地域文化的重任,让年轻人找回精神上的家园。”

各地化学课程乡土资源的开发,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以笔者所在镇为例,题为《缝纫机行业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关于防铁生锈的方法,还能使学生深刻认识本镇缝纫机行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喜悦感、成就感,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特色产业的自豪感。在《探究河流污染成因》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河流污染的原因,还形成了环保意识,以一言一行保卫自己的家乡。

在化学教学中,除能够系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外,还必须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选择当地的乡土资源,对学生进行乡土教学,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使他们能更好地进行家乡建设、促进家乡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考虑本地地域和本土发展的现实,灵活运用乡土资源是必要的。

三、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

乡土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它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仅可以向学生传播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学生也是课程的参与者,需要收集各种材料,进行各项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各项能力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对于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感悟之外,更多的是在课后。因此学生需要从教室走出来,走向自然和社会,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学生在搜集、利用乡土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逐渐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外,学生在开发、利用化学乡土资源的过程中,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思考、不断分析,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不仅仅是掌握化学知识的一种方式,也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平台。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农村学校教学的硬件、软件可能比较落后一些,对需要较大投资的课程资源上存在劣势,但农村学校却有着十分丰富的乡土资源,它们一样具有教育价值,一样能够启发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因此可以说经济和课程资源不是必然的联系,乡土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化学教科书的不足。如果一味地以教材为依据,而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就容易让学生失去对化学这门功课的兴趣。把学生和乡土资源联系在一起,能够让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化学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是初中化学基础实验之一,对于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来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等是他们以前未听说以后也不会涉及的溶液。笔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测量当地的鱼塘水、太湖水、家周边的土壤浸出液等每天接触到的溶液的酸碱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兴趣浓厚。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引用乡土课程资源,让学生感觉接触到的内容“我很熟悉”或“我了解”,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使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很容易丰富学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教师作为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引导者,参与了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全过程,首先就要求教师与学生、校领导、家长、专业从业人员等进行广泛的合作,无形中提高教师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其次,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教育理论的支撑,这就促使教师阅读大量相关资料,不断完善自己对乡土资源的认识。最后,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会发生一定的转变。在课程开发中学生与教师几乎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掌控课堂的难度有所增加。在不断尝试中,教师必然越来越善于控制和利用乡土资源。

总之,将乡土资源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是必然的趋势且有多重意义。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将化学课程植根于现实,就能促使师生共同发展,这应该也是开发利用化学乡土资源的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光海.乡土课程资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调查及对策[J].化学教学,2009(4).

[2]邬孝娟.关于农村初中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报告[J].史教资料,2009(九月上旬).

[3]詹雄征,徐河水.乡村中学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

[4]古剑波.开发乡土资源创新化学教学[J].教师教育,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