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理论

时间:2023-05-30 09:4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程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理论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程改革;

教师的转变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与之相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课程改革汲取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患想的合理内核,使其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而作为站在教学最前沿的教师,也应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行为,进行自身积极的转变。

一、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改革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为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来源,是物理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体现在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能力,这体现在新课程理念中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即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认知主体凭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进行建构的,这决定了新课程应该有更大的选择性,同时教学方式也要求有更多的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知识具有情境性,所以新课程的内容上要体现出基础、时代性,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新课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学生建构知识过程的评价。

二、物理教师的转变

物理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应该积极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实自己,具体从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师行为等方面进行积极的转变。

(一)物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物理学科教育的本位应在教育——物理教学不应是单纯的物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进行结合与渗透。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从亚历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的理论进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明确科学理论的研究要求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

2.结果与过程——重结果更重过程

过程与方法共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过程不仅仅具有手段的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的价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过程”的作用,即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实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变革。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既要求结果的正确性,但更强调探究过程中科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二)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而不是以往所述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例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仅仅是课题组的一个成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伙伴。教师要能够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一起外出采访,一起上网寻找资料,一起为课题研究的搁浅而忧虑,一起为课题难关的攻破而喜悦,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2.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斯坦豪斯率先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他认为没有教师的参与,就没有课程的编制。而进行研究是教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从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都有赖于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同时,通过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物理教师将从新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自己的各项活动。

3.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物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例如在讲“水能的利用”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建设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大坝承受压强问题、船闸的建设问题、三峡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影响、大坝的安全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大量“搜集信息”,查阅各种资料去面对学生提出的新知-N新问题以便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物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改进物理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行为由从前的“教书”育人的教学行为变化为目前的“导学”育人的教学行为,即由从前的重教为主的教学行为变化为目前的重学为主的教学行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可以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范围、探究课题的难易程度与探究条件来选择合理的探究形式,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个突破。如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新课上采用中级探究——指导性探究。教师可先提问复习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学生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确认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把教师的演示、讲解、分析、归纳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亲身体验,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通过自己探究找出结论,让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理解得更深刻。在学生掌握中级探究方法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完全探究方式进行。完全探究指学生在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指导和帮助,而主要是靠自己独立完成,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资料,起到一起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中,采用高级探究——完全探究。可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先讨论猜想将会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运用控制变量法逐个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小组讨论共同归纳结论。

2.正确处理教材

教材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打破,从教学唯一的依据转变为教学的依据之一,从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仅供参考的知识载体。教师将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要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价值,理解教材是知识、情感、能力等的综合体。教科书的内容只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点,而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及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去开发教学内容。

3.学会合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合作学习,既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又指学生与教师之间,还指教师与教师之间。不仅要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而且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互动,形成为提高专业知识,解决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广泛联系的、定期进行交流的好习惯。例如有条件的话可以个人或团体的名义,向在制定《物理课程标准》时的参加人员(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以及中小学教师)请教。

第2篇

今年我们四川进入了新课改的实践,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在这过去也曾参加了有关新课程的学习培训,在转变教学理念、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原有知识储备的欠丰富,又或者新教材新增内容、体系的陌生和多变,使我每次的课堂教学都是缺少底气的,经常会产生贻误学生的罪恶感。幸运的是,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国家教育部高中政治新课程培训的学习,这些天认真观看了视频,阅读了专家文章,听取了专家和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讲座,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感受颇多。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在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呢?我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愿学,但又迫于高考压力不得不学。要上好政治课首先要扭转学生中的这种思想和情绪,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然后在班里交流,学生经过打分、得分、答辩、同学间互提问题再打分等环节,培养了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这次培训我们听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程教材编写者陈友芳先生关于新课程教材的修订情况及重点讲解的问题,给我的我印象最深,一位名副其实的经济学教授以他那深厚的理论功底向我们展示了揭示新课程教学的途径和办法。虽然一些理论在大学时期我就从老师的书上有所了解,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随着心理的不断成熟和工作的现实,对知识的态度应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渴望而不再是学生时期的无所谓。所以再次听到陈老师的课除了激动还有期盼,对一位学者专业课堂的期盼。结果陈老师当然没让我失望,虽然较浅显但符合了高中政治教师的接受水平,对我的治学态度和专业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这次培训学到了很多新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如通过学习,我们感到课程改革要注意“五常”:常记政治课是人文素养课、基础课;常看政治课程标准,注意三维目标;常思教学方式改革,传统加创新;常想减轻学生负担,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常破教材框架,重组教学内容。

为期四天新课程理论培训,犹如清泉一般甘甜,沁人心脾,让我更加坚定信心,此次课程改革在我们全体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结出丰硕成果。: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质疑技巧。

翻开新课本,跃入你眼帘的是,新课本比以往课本多了许多彩图,多了许多思考与交流,多了许多学与问,多了许多实验,多了许多资料卡片;少了习题。这许多的不同,给我们做教师的启发是什么?它告诉我们,再不能用课内灌输、课外习题强化来教学生,再不能用大量的练习来换取学生的高分;而应非常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凝视那些彩图、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资料卡片、以及有关化学用语的中英文对照,想想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历程,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得欢喜,学得有余味,积极主动的学。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就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科学质疑是加强双向交流的重要技巧。下面我就在新课标要求下,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谈谈我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课前自我质疑。

心理学认为:激发质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所以,我在一节课结束时,有意留出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例如准备学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时,可布置学生在课前做些准备工作,比如把课本中“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这些化学用语的英文单词注上音标,有条件的同学可到医院要一张象教材图1—14的体检单,假如是自己的体检单更好,先研究体检单中的单位符号。这样学生可能会有一种文理交融的感觉,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的感觉。多多少少都能带着好奇与希望得到解释的心态走进我们的课堂。这样就为我们创设一节漂亮的课堂提供了好的学习氛围。

二、课堂中及时设疑。

课本中提供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就是质疑,新课本在内容上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这为我们在课堂上使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提供了双向互动的条件,也是我们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土壤。例如在进行“物质的量”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血液化验单中的有关数据与单位符号进行研究,第7项中的白蛋白43.9g/L,第13项总胆固醇4.27mmol/L。白蛋白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胆固醇多了人就不健康,这是许多同学都知道的。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张化验单中会有几种浓度单位符号?你知道4.27mmol/L的含义吗?这种学好单位符号与人体健康挂上钩的及时质疑,当然会促使学生专心听讲,教学效果也确实不错。

及时设疑要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在最佳处设疑,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金属氢氧化物中的氢氧化铝时,我们特别强调在Al2(SO4)3溶液中滴加氨水,在引导学生做完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后,设疑:1、能否用NaOH溶液代替氨水制Al(OH)3?2、从酸和碱的定义出发Al(OH)3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三、不刻意追求课堂的完成性。

课堂上注重质疑教学,需要更多的时空,因为探讨一个疑问,有时可能会派生出若干个相关的疑问,这样可能会出现预先备好的课完不成,有些老师也许要拖堂了,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估理念更新的问题。以往我们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我们非常注意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要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过去不少人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的往往也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因此,许多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为了贯彻新的课程标准,我们要敢于大胆地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定好一堂好课的标准,灵活运用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就应该算是成功的课,而不应该面面俱到。允许现在的课堂中“教学环节不完整”,那么我们的自主创造的空间就会更大,拖堂等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四、质疑教学要树立互动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这样阐述课程资源: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师生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这就是说我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从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这个角度说,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间除了师生关系外也是伙伴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学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要注意淡化自己以往的中心位置,突出以学生为本,质疑提问要多样化,打破传统教学中质疑提问由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思维定势。运用“你需要请教的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等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激励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主动探索。例如:进行Na与H2O反应的教学时,在强调安全问题后,让学生先做实验,再质疑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和得到的信息?学生七嘴八舌的把话说开,你一点、他一点、Na与H2O反应的现象就归纳出来了。互动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要求我们不要把自己神化,要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有与当堂所学无关的,也有超过我们设定的教学难度的,还会有我们老师自己也一时无法回答的,所有这些,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要以微笑从容应对学生,课堂没时间回答的课后回答,无法回答的可与学生共同探究、或共同上网查询,或请教他人后再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回答。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会看不起自己,学生对勤奋好学的老师永远都是敬佩的,与学生在课后的共同学习,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谊;又能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问题,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也许还能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

五、质疑教学要求我们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

新课本安排的习题数量不多,我们不必担心学生课后空闲太多,而刻意拼凑一些课外练习给学生做,这样会违反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仔细研究课本,我发现课本上设计的习题是非常丰富的,为我们开展质疑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例如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45面的第7题:铝是地壳中储量最丰富的金属,但它的价格比铁的价格高。为什么?如果你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请调查这两种金属的相关信息,如存在、开采和冶炼等,然后回答。

再例如:第54面第8题:铜盐有毒,但在生命体中,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请你上网查一查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与同学交流。

这样的习题不同以往的填空、选择、简答、实验设计、推断、计算等,我们千万不能冷落了它,因为这是最高层次的习题,,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进行质疑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资源。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们,让学生自动去查、去问、去讨论。当然,我们评价学生完成这种习题的的方法也要改革,从鼓励学生学习的高度去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重视质疑教学,要严格控制质疑的深广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质疑教学要注重质疑的阶梯,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难度,或对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所以有些质疑要避免一步到位,不要对学生问到底,也不要让学生回答到底,给学生留出深入学习的空间。例如:学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盐时,课本介绍了明矾与硫酸铁能净水,并安排了探究实验,实验结束时,我们就可以学生问:你知道为什么明矾与硫酸铁能净水?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我告诉学生: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在选学了六个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之后才能得到解释。当然也有学生问我:是不是所有的硫酸盐都能净水?回答的方式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2003年7月第8次印刷

第四点:质疑教学要树立互动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参考《走进新课程》第9面第三自然段。

2、宋心琦主编的《化学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第五点:质疑教学要求我们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参考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45面及第54面。

第4篇

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续写的作文练习:一天早晨,我穿着新衬衣去上学,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小女孩拿到教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绩不好。因为她写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衬衣上蹭上了圆珠笔油。老师的评语是:选材没有积极意义,故事太平淡。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个写的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小偷搏斗,结果新衬衣被撕坏了;一个是扶老奶奶过街时,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衬衣上了。

其实小女孩写的作文才应该是高分的,因为它才是最真实的。

也许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师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实。于是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了一个叫人说谎的题目。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而把理论强加到学生头上的行为是很危险的。

二、机械套用理论模式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于是有一些人就把赞扬变成教育评价鼓励的惟一方法,毫无原则地在课堂进行“批发式”的表扬。这就有违赞扬的初衷,不但不会有鼓励引导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曾经有一个老师说过:“陶行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还奖以糖果呢,我美言学生几句有什么不该?”其实,那个带有一定正义感的同学打人后认识了错误,陶行知对依嘱前来的学生奖以糖果,是以严肃的要求为前提,且奖中带有引导的,不是毫无原则和目标的滥奖励。教师只是形而上地模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关注

营造一个让孩子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很重要。传统的中国父母忽视了孩子作为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和孩子独立人格魅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应该加强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的建设和发掘,继而充分发挥这一巨大资源的作用。

四、无充足的优秀师资支持

决定新课标能够很好执行的必要因素就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一个学校能够具备这一点又是很不容易的。按照“木桶效应”,新课标执行的效果便掌握在了这大部分的教师手里。因此加大全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也就迫在眉睫了。

第5篇

1.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变化特点

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逐渐好转,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教育转型,在此期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使其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中课程的不断改革,就是这股教育改革浪潮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高中物理的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做出教学调整,了解新课程的变化特点。与旧版课程相比,高中物理新课程首先更注重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紧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材中处处渗透着生活化的元素,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贴近自然社会,让理论知识得到具体化的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材中设置了诸如“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怎样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应用”,“制冷设备运用到了哪些课本中的物理知识”,等等,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新课程教材的生活化特点,让物理学科真正走进生活。新课程将以学生作为中心,为其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增强其学习主动性,调整教学方式,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步转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不利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偏重考查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和研究探索创新能力,作为一个自然学科,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知识,得出结论是学习物理的基本要求,而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所以新课程的这种变化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2.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鉴于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变化,一定会给过去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带来影响和冲击,在要求学生尽快调整状态,端正学习态度和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教师更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潜心对新教材进行一番研究和学习,提高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改变原有教学观,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掌握新课程中的知识重点,这样才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3.新课程理论的教学方式应用

(1)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理论的教学应用,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特点,相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可以结合新课程将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通过科学有效地设计计划,使学生摆脱以往课堂中死板沉闷的学习气氛,更积极愉悦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以课本知识为出发点,深入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新课程中学以致用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将知识与生活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对比而提出问题,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研究,分析思考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进而达到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不应该再是老旧古板、墨守成规的。在提倡新颖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以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更强调一种学习能力和方式的传授。课堂不再是以老师作为主导,而是应该把这种权力归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教师应该倡导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从课堂开始,多鼓励学生,让其放松心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使其思维更活跃,兴趣更浓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使学生自发形成研究分析小组,主动寻求问题的处理解决办法,一方面促进大家团结合作的能力发展,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此看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和应用。

(3)采用探究式实验的教学方式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的理论教学不同于信息技术的操作课,操作课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进行教学。而信息技术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教学。这样就容易陷入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信息技术理论课,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只会厌学,教学的效果当然也就比较差。

为了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在课堂上尝试了多种教学模式。下面我从施教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条探索性的建议。

1、重视导入新授课环节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枯燥无味的,如何让学生像玩电脑游戏一样产生浓厚的兴趣?有质量有艺术的新授课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导入新授课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为其创设问题情境。如学习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及其特征的时候,在导入新授课环节,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举出生活中的信息例子,让学生来分析生活中的信息有哪些特征。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应用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亲切感。

其次,导入新授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虽然我们学的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具体。如在网络技术应用中OSI模型的学习,导入OSI模型新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flas来演示E-MAIL的传送过程,flas的引入,让原本枯燥的课堂顿时活起来。

最后,导入新授课要生动、幽默,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下上课学生累,教师也累,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比较差,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以愉悦的心情,轻松地学习每一节课的内容,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2、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

针对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特点,我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课要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现把各种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讲授法教学。讲授法教学在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熟练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很广泛,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讲的很详细,毕竟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而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

(2)演示法教学。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讲授法教学,容易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势必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如果教师可以用生动的漫画,一个已经做好的程序做演示,学生可以从紧张的讲授法教学中转移注意力,进行适当的放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角色互换式教学。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上一节课,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性,也能激发学生去充分地准备一节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3、进行适当的评价

通过对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信息技术理论课对学生最好评价方式就是借助教师编写的本节课的同步练习。利用网上考试系统,学生既可以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的情况,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练习的成绩来获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好的练习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美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审美能力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美术课堂更加受到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也更加喜欢美术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课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研究。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论。

1.初中美术课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要求美术课体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并使学生在绘画中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参与,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2.美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初中美术新课标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于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其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使学生情感得到抒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和验证教学理论

1.渗透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美术欣赏方面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现教材中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以此提高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如,在讲授《色彩的感染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朝阳、夕阳的色彩,春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颜色的差别,蓝天白云和雾霾中的天空,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最直观的色彩的鲜明对比感受并说出哪种颜色对自己的感染力最大。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学习美术不但能让学生感受美,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如,在学习读书、爱书的情节这一单元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书香,还能在书林漫步中欣赏到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色,学生看到了古人用的竹简也产生了在上面写毛笔字的欲望,甚至喜欢上了写毛笔字,从而陶冶了情操,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美术的学习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单纯美好的精神境界中自由畅游。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具有形象性,但也具有抽象性,当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画一幅“自己印象中的世界”时,美术便是抽象的。学生要先在头脑中构思要画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反映世界,然后思考用怎样的色彩、线条等表现事物的特点,还要设计怎样构图。对于这个主题,有的学生画的是繁华的街市,有的学生画的是宁静的田园,有的学生画的是晴天绿水,有的学生画的是雾霾、浓烟、干涸的河流。学生都带着独特的眼光看世界,并在建立对世界的印象时掺杂了自身的情感态度和生活体验,因此每个学生绘制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学习不单单是欣赏和创造,还是对文化的传承。当学习诗书画印时,学生能够了解画印是什么,为什么要为诗书配上画印,哪些诗书才会有画印。通过学习美术,学生还认识了什么是藏书票、藏书印。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源,如《太行丰碑》《寒江独钓图》《柳牛图》等,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国画作品的文化背景,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教师要通过美术课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并明确教学目标,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娜.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8篇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理论; 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8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高考历史试题命制也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影响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近年来,国内对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且在实践上也有了重大突破,为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中越来越得到重视。2006年,广东省在高考历史卷中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2007年上海高考,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也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2011年、2012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中连续出现SOLO题目。高考是指挥棒,它既是对教学的检验,更是对教学的引导。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引领和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但有利于我们走出传统教育的困境,还能更有效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该理论吸收了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弥补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存在的不足,为评价学生的理论分析、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提供了可能。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从上述分类法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比格斯提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SOLO力求准确描述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的焦点是思维能力的"质",而不是知识信息的"量"。目前,在高中历史教育领域对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较多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牧航教授。他在2004年12期《历史教学》杂志上撰文介绍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原理,并从理论上论述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历史学科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可行性,在2010年3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高中历史科学生学业评价系列讲座(18)讲》一文中也再次介绍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总之,SOLO分类评价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历史思维能力的视角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引领和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但有利于我们走出传统教育的困境,还能更有效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运用

2.1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积极实施问题探究法教学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高级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的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积极实施问题探究法教学是克服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体现落实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我们先让学生了解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一些常识性知识,而后参照SOLO分类评价理论将专题二设计成四个层次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探究:

第一层次,阅读教材,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短暂发展、陷入困境的时间及其概况。(SOLO的第二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对近代民族工业进行了解。)

第二层次,阅读教材,梳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短暂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SOLO的第三层次,"多点结构层次",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各个阶段发展的原因、基本特征。)

第三层次,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联系必修一政治史知识分析探究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在政治方面的影响。(SOLO的第四层次,"关联结构层次",运用科学理论,认识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第四层次,阅读导学案上的相关材料,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的曲折发展历程给我们今天进行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启示?(SOLO的第五层次,"抽象拓展层次",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拓展,通过分析、归纳、概括进行深度思考,对历史知识由"了解"到"理解"再到"见解)

在学完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后,我们用201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科第22题(13分)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教学的实验班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

2.2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加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在传统的阅卷中,一般是"采点给分"的评分方法。学生只要将相关的内容全都写在考卷上,无论前后顺序和逻辑关系如何,只要其中含有正确的知识点,阅卷时就会给分。有经验的教师在高考时也会反复叮嘱学生一定要看分答题,多写一些,反正多写不扣分。而SOLO的评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实行"采意给分"的阅卷方式。教师在阅卷时不是只看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说法,写出了多少字数,而是要对学生的文字叙述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分析学生能够达到的不同层次,依据标准最终判定。这一根本性转变,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必须通过历史小论文的撰写训练学生进行充分表达,以反映自己的思维活动,展现自己的学习水平。学生在撰写小论文时不仅要做到文通句顺,还要做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同时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还要能够将自己的认识思考融入其中,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有力。

2.3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重视研究性课程的学习。

由于众所知之的原因,高中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在许多学校是形同虚设。而研究性课程的重要性只要懂得教育的人也都知道,关键还是在高考。高考是"指挥棒",如果在高考中SOLO类型的题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历史研究性课程在各学校不开设才怪。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定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时间一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SOLO分类评价理论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不觉的便会达到"关联结构层次"与"拓展抽象结构层次" 。

3对SOLO分类评价理论运用的反思

第9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突破;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73-01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理念的更新,必将引起教学策略的变革。

一、突破传统唱歌教学模式

唱歌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发声练习――新歌导入――范唱――教唱歌谱――填入歌词――歌曲处理――完整演唱。让学生不断地学唱歌曲,唱不好的音就一遍遍地纠正,唱不好的节奏就一遍遍地练习。虽然这样也能让学生最终把歌唱完整,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没那么高,不能较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因此,评价一堂课,就要看教学是否有突破,是否有创意。可以试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用整体感受的方式学习歌曲。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先欣赏歌曲,整体感受歌曲,在聆听中熟悉歌曲。这也可以称之为感受的策略。如在“玩具音乐会”的教学中,学生先聆听歌曲《玩具进行曲》,用打击乐器参与伴奏,并多听几遍,使这首本来就简单的歌曲基本能听会。第二,先学歌词,再唱谱。这种与传统教学背道而驰的学习顺序,可降低歌曲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歌曲的艺术处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合作学习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者之间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二、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第一,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方式。在学唱歌曲时,要让学生多听,去感受、体验歌曲内涵。用直观法学习歌词,采用按节奏念、师生对答交错念、边拍节奏边念等。唱歌时,可采用跟琴哼唱、师生对唱、分组接龙唱、自选乐句唱等形式。还可通过乐段分析,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很大,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多样的、有趣的、富于探索性的。第二,这种开放式教学,学生会倾注极大的热情,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巨大的,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就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例如,课堂中可分组进行“依谱唱词”的学习,每组自主学唱一句,再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互相学习而学会整首歌曲。这样,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每个人都自己学会了一句歌词,而且都当了一次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被信任、受鼓舞的感觉,他们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的潜能都展现出来。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一个现代人的要求,更是对二十一世纪人民教师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实验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可定期举行课件制作比赛,逐步提高音乐教师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当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也要从实际出发。制作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以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音乐课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主要目的,也是音乐课件的主要特色。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是能够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在课件中创设学生喜爱的“小精灵”“小动物”形象,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它们与学生的对话,把学习目的和任务、方法和要求等表现出来,学生更乐于接受,学习的过程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四、课堂教学中合理进行评价的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应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并引起重视。评价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安排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小组评等,使评价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还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环节中,让学生说说这堂课有哪些收获,这既是评价的手段,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教师的即时评价要因人而异,采用多重标准,以鼓励为主,要尊重艺术体验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教师应用简短的即时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歌曲演唱没有必要设定标准动作,只需强调表演时的情感投人和自由发挥就可以了。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有的学生羞于表达,因此,教师赞许的目光,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等动作及表扬的话语,都是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是一种有效的即时评价。同时,音乐学习的特殊性要求课堂上有更多的通俗化、口语化、动作化的即时评价。

五、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音乐课,应该内容充实,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要淡化音乐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用丰富的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手段,更好地完成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与技能,更能在“玩”中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孙伟,裴芳,宁佐良.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10篇

一、理解编者意图

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过去线段是在直线的基础上认识的,由于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无法借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含义,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新课标教材在二年级只让学生认识线段,而且采取直观和描述的方式。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要任意拔高要求,可在学习长度单位和测量实物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先去量线段,再让学生认识到像这样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图形叫线段,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中体验线段的性质。

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的长段。因此,在教师选择认知起点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显然,距离空间过长或过短都不是好事。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才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所必需的。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就会积累许多数学知识。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形状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不能作为“全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了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利用钟表或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同时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钟表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三、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学中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材这一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科书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我在平时的课时备课程序一般是这样的:

1、认真阅读教材,凭个人的经验想一想每个例题、做一做和课后习题可能要求教师达到什么目标;再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的解题思路会是怎样的?课上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

2、看教师用书中关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039-02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协作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

一、创设生动、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和欲望是促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强大内驱力,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心理认同趋向和化学知识结构出发,创设一个直观、生动、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让情境带给学生出乎意料、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活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奋点和主动性,使学生探究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和欲望。

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问学生“钠能否将硫酸铜溶液里的铜置换出来?”许多学生认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能将铜置换出来。针对学生的认识,将一小粒钠投入硫酸铜溶液里让同学观察,结果并没有红色的铜析出,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还放出大量气体。与学生原来猜测结果相反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疑问调动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相对静态的课堂呈现出浓郁的探究气息,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阅读、分析、研讨,探究式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展开。

二、诱导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学生探究的良好习惯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而是要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全面领会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反复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准确掌握学生心理需求和化学知识的探究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起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营造有利于学生疑问的环境、空间和平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盲从、不迷信,多反思、多质疑。诱导学生于平凡中发现问题,想提问、敢提问、善提问。

如在教学“盐类水解”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们提出了:①加热蒸干AlCl3溶液得到的固体物质为什么不是AlCl3晶体,而是Al(OH)3?②为什么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施?③为什么在氯化镁的酸性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镁,充分搅拌后过滤,可除去原溶液中的杂质离子Fe3+?结合学生的疑问,及时组织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组织教学探究,增加了学生的情感投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培养学生生疑、设疑、释疑的良好探究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变化学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索性,优化化学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促进功能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同时为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化学验证性实验没有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和结论的先入为主,难以让学生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规律的探究能力。探索性实验充满悬念,为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精心规划和筛选有代表性的验证性实验,合理将其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设计过程和规律的探索分析,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不拘一格,独辟蹊径,以此渗透化学探究思想,优化化学实验对学生探究的促进功能。

例如,我们将“验证氯水成分”这一验证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结合氯气与水的反应方程式:Cl2+H2O=HCl+ HClO,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探究检测氯水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并阐述实验原理,验证实验结论。这种实验方式没有先例可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亲自动手实验,用实验探索研究化学知识,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在优化化学实验探究功能的同时,更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探究方法的熏陶。

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学生化学知识的应用探究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自觉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对于化学知识,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获取,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以“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为例,可组织学生参与金属腐蚀和防护的实验探究,在教师的指点下,研读教材,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从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中自主、合作分析出金属腐蚀的原因和类型,明确化学腐蚀及电化学腐蚀的含义和本质,理解电化学腐蚀发生的条件,掌握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并结合前面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探究教材没有给出的铁的吸氧腐蚀与析氢腐蚀的区别。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将“讲堂”变成“学堂”,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化学学习自然会有一番新天地。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宗旨,引导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亚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第12篇

【关键词】建构;教学;新课程

【Abstract】“New-curriculum” requires u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 the English-teaching constucted by the knowledge-constructed theory has many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what the present way of teaching should be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the advantages over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knowledge-constructed theory in the English-teaching.

【Key words】Knowledge-construction;Teaching;New-curriculum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显得落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与《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该理论对于指导英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用对比的方式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以下简称为建构教学)显现出的巨大优势;用归纳的方式展示其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笔者拙见。

1与传统教学相比,建构教学显现出巨大的优势

1.1任务方面:传统教学是基于某个话题并且必须与课本某一章节一致,学生通过预先指定的练习来学习。建构式教学是抛锚于学生的生活,并基于真实世界情境,学生拥有自己的问题领域,可以设计他们自己的问题。

1.2小组活动方面: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小组活动最大限度地被老师定向。建构教学中学生参与并确定探究目标,学生依靠本组成员,而不是主要指望老师的主意,此时,教师充当指导者、参与者。

1.3教学协商方面:传统教学中学生不去问没提到的问题,教师告诉学生答案,学生显得被动。建构教学中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生生间、师生间展开讨论,学生和教师合作式地产生见解,学生在小组中争论,而不是程式化的或与小组无关的。

1.4公开呈现方面: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以面向全班的形式传播信息,学生认为科学知识是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是完全确定的信息。建构教学中学生公开地与班级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见解以获得反馈,并修正知识。

1.5与专家交往方面:传统教学中学生把教师、课本、百科全书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建构教学的交往是更加宽泛的——学生还可与课外专家通过个人接触、上网交换意见或见解。

1.6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方面: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演般的主导式教学呈现科学事实或给出信息,教师传播知识,学生观看示范。建构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责任,师生是通过在一起学习产生一些见解,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

为此,英语教学应一改“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把知识外化;强调情境对意义教学的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2.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教师应调动好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其完成自我建构;教师应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努力引导学生寻求独特知识、感受方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把知识外化,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能通过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如:让学生运用已学的关于饮食方面的知识,创设饭馆这一情境,由学生充当招待员和顾客,完成就餐这一对话。

2.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所创情境尽可能真实,注意内容的真实性、过程的相似性,另外情境教学可以化难为简,使信息具有直观性,真实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语言的真实意义。

2.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因为协作学习有利于资源共享,协作学习利于取长补短,协作学习符合维果茨基(苏联)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协作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操作时应注意:异质分组,组长轮流充当,有中心发言人,交流的重点是方法及思维过程,中心发言人发言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教师评价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教师的作用是提供信息资料,引导学生找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更广阔的空间,注意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或障碍,保证协作学习有效地进行。如:学生分组进行“中学生饮食习惯调查 ”,通过合作查找资料、共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课堂展示。学生从中学生“吃”的重要性(问卷调查形式)、食物相克、良好的饮食习惯、什麽是均衡的饮食等方面合作,收到很好效果。

2.4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师应多渠道为学生提供信息(如书本、文字、音像等),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了解信息的渠道多,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把信息引入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如:Wildlife Protection.一课,课前展示大量野生珍稀、濒危动物图片,课中展示触目惊心图片、课堂接近尾声展示Earth Song ,震撼!!

2.5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搞好协作学习,建议提出适当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讨论中设法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完善认识。

2.6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提出问题就是给自己提供一个提高自我的机会,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让课堂充满问题,并且抓好问题设计——问题要有挑战性、问题要有开放性,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问题要有探索性,多问为什麽、问题要生活化、问题要有层次性。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思维和想象空间,创设条件努力增加实践力度,重视协作学习,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使其努力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伟, 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1999(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