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

浔阳江头夜送客

时间:2023-05-30 09:4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浔阳江头夜送客,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枫叶荻花”指萧瑟凄凉的环境,表达对故土不舍的深情和人生漂泊的感慨。

枫叶象征鸿运,枫叶不仅至秋呈红色,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而且因为“枫”与“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

枫叶也象征高洁、友谊和思念。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荻花因随风摆动,最能表现飘逸感和对故土不

舍的深情。

例句:《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第3篇

关键词:《琵琶行》 瑟瑟 理解

2008年《学语文》第二期刊有董亚老师“《〈琵琶行〉中的“瑟瑟”、“倡女”注释浅说》一文(以下简称《董文》)。作者认为“秋瑟瑟”作“秋野碧色”或“秋野碧色之物”解,并给出两个理由,但仔细推敲起来都不能令人信服。

《董文》认为从典籍和白居易的用词习惯去考查,“秋瑟瑟”应作“秋野碧色”或“秋野碧色之物”解。我们先从典籍上看,“瑟”形状像古琴,有二十五根弦,每弦一柱,春秋时已流行,常与琴或笙合奏。瑟作为古代乐器早见于《诗经》,如《诗经・大雅・关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见瑟最早就是一件乐器。而“瑟瑟”作为一个词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杨希义主编,西安出版社,2002年最新版)给出了三个义项:(1)象声词。风声。白居易《题清头陀》:“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刘桢的《赠从弟》:“瑟瑟谷中风”。(2)珠宝。杜甫《石笋行》:“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3)碧绿色。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可以看出“瑟瑟”有三个义项,即风声、珠宝和碧绿色,说明“瑟瑟”除指珠宝和碧绿色外,还有风声这个意义,且是第一义项。另外《辞源》、《古代汉语大辞典》、《汉语大辞典》等也有类似的注释,但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瑟瑟”释为珠宝或碧绿色时引用的都是唐时的作品。

我们再看白诗,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首诗,实际比这个还要多,到底白诗中用了多少个“瑟瑟”,《董文》没有完全考证,仅凭几个例子就匆忙得出结论,认为白诗的“瑟瑟”非“秋肃”之意,且说“写秋肃的秋风气氛一律不用瑟瑟”,我认为《董文》所得的结论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持,从命题的角度讲是一个或然命题,从推理的角度讲有以偏概全之嫌,其论点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其次《董文》从古诗用词习惯和本诗的意境去考查,其得出的结论同样不能令人信服。《董文》考查了古典诗歌中几个使用“秋风”的语词造句的例子,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古人用“秋风”这个语词“一般都是明确的”,并列举了用“秋风”明确的具体事例。但“一般”不等于没有反例,古人写“秋风”不用秋风“这个语词表达“秋风”这个概念的也很多。例如:王勃的《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岑参的《暮秋山行》“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等,可见表述秋风这个概念可用秋风这个语词表述,也可用别的语词表述。中华文华博大精深,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选用什么样的语词表达最恰当,主要看作者的学养以及对不同语境和概念的把握,以求用更好的语词表达最恰当的概念。就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用“绿”不用“入、满”等的原因,用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以准确生动形象为准,这与前者情况是一样的。那么要把“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秋瑟瑟”理解为“秋野碧色”,正确吗?我认为更重要的要从文本去考查,让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还原事件的真象,这样才能对得起作者,对得起读者,也才更具有说服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从季节上看,此时是深秋时节,深秋时节是百草衰败万木凋零的季节,大地呈现一派萧条的景象,就像宋人欧阳修《秋声赋》所写的那样,秋风过后“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到处是“摧败零落”肃杀凄凉之景。此时的“枫叶荻苇”,已从春走到夏,从夏走到秋,叶由青到黄,由黄到枯,这时自然界的其他植物也经过季节的更替同样从春到秋的洗礼,已无碧色可言,所以将“秋瑟瑟”理解为“秋野碧色”,也不合时令特点。

从描写的地点看,作者送别友人在浔阳江畔。浔阳江,书上注释是长江的一段。由“浔阳江头夜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醉不成欢惨将别”、“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前月浮梁买茶去”等诗句判断,这里非碧野之地,而是一个江中有客船,岸上有茶铺,有酒店,有人家的码头。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聚集着许多南来北往的人,客船云集,生意兴隆,不然琵琶女的丈夫买茶去以后而琵琶女却可以安然闲适地在这生活。所以作者站在江边送别友人,视野所及应是岸上的人家,岸边的枫树,江边的荻花,江中的客船,白茫茫的江水。从地点上看也无秋野碧色。

从时间上看,此时已是深秋月夜。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此时是“夜送客”,夜绝对不是傍晚,夜和傍晚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我想大诗人白居易绝对不会搞错。有月的夜晚,作者站在浔阳江畔,送别友人,岸上的枫叶、江畔的荻花清晰可见,而远处的景物应是模糊不清的,若把“秋瑟瑟”理解为“秋野碧色”,从时间上讲也是无稽之谈。

从事件上看是白居易送友人。这首诗的小序上已说明,作者是“左迁”之人,而此时又是深秋月夜,来到浔阳江边为友人送别,在秋季、秋风、秋月的特定环境下可知作者的悲伤心情。当秋风袭来,吹动身边枫叶、荻花之声,这秋夜中自然的声音更触动作者的迁客之心、送别之情,使作者送别友人有一种别离沧桑的伤感,与后面“春江花潮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秋月夜”的心境特点相一致,与全文的感伤基调相统一。若将“秋瑟瑟”理解为“秋野碧色”,则境界全无。

第4篇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第5篇

一.白居易的迁谪恨

序文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但白居易“出官二年”,果真“恬然自安”吗?我们可以从《琵琶行》这首诗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首先,诗人开篇即渲染了一幅清秋冷月夜送友人惨别的凄凉情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空旷寂寥之景中寄予了失意怅惘、冷寂孤苦之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恬然自安”的诗人,而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后悲凉酸楚、飘零孤苦的迁客形象。其次,“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说明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以前,琵琶曲已经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这种情感不是欢乐的、安适的,而是包含了诸多人生感慨的“叹息”,说明在遇到琵琶女之前,诗人已经郁积了浓烈的悲情,只不过是被琵琶女触发了而已。最后,“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从诗人对自己被贬之后生活的自叙中,我们看到的是卧病、苦闷、怨恨、悲切、孤苦的诗人形象。

我们也可以以诗证诗,从诗人被贬后所做的其他诗词来看。比如元和十年八月作《初贬官过望秦岭》: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元和十一年作《端居咏怀》: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鹏鸟,秋风悔不忆鲈鱼。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这些诗,让我们清晰地发现,诗人被贬之后情感是愤懑抑郁悲苦的,诗人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这显然只是自我安慰,或者说是深意隐忍,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中认为“乃白氏故作镇定之语,非其本心”。

对于被贬,诗人并不能“恬然自安”,而是有着浓烈的怨情恨意,那我们就不得不去探究诗人的被贬原因。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梳理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一越职言事,二不孝,三有人落井下石。而追究根源,宰相被杀,忠臣见黜,显然是朝败,唐朝衰落的象征。诗人首先承担的是自我个体的迁谪之痛,而更深层面,是个体命运在一个朝代的衰微中的无可奈何。

二.琵琶女的沦落苦

琵琶女自叙身世后,白居易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如果说白居易的沦落是由一个位高权重的京官变成了卧病浔阳的迁客;那么琵琶女的沦落就是由一位色艺双绝纵情欢乐的京倡变成了年老色衰落寞失意的商妇。但很多同学对琵琶女的失意心态不理解,认为她年老色衰之后能嫁给一个商人,也是一件幸事,应该满足。那么琵琶女嫁给商人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她的沦落憔悴根源是什么?

这里,我们必须弄清楚唐代倡伎的身份地位。关书敏《唐代教坊妇女生活简述》记载:

皇帝为了享乐,把大量的艺伎征入教坊,然而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首先即克扣她们的粮饷。……当宫廷到了不能养活她们的地步时,只有同意她们对外营业。开始,“凡朝士宴聚”,“新进士设筵顾吏”,便出资请她们表演和伴饮。后来,京中那些纨绔子弟饮酒作乐,也少不了叫她们来歌舞助兴。……教坊由仅为皇帝服务,发展成为同时也为朝臣和富豪子弟服务,这不能不说是教坊的一个巨大变化,皇帝虽然不愿意这样,但是国库的逐渐空虚,使皇帝无可奈何。

唐朝末年,统治者越来越重色而轻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坊妇女们人老珠黄,便被统治者厌弃了,由能歌善舞的艺伎,变成了宫中的杂役,陷入了十分悲凉的境地。……随着唐朝的不断衰败,统治者把一部分教坊妇女放出了宫禁,她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感到无法摆脱人间的蹂躏,只有作了出家的选择。……教坊中放出的妇女,多数是靠卖艺为生,有的嫁人为妇,也有的靠卖艺和卖身两者度日。这时的教坊妇女生活更加无着落了。

……

唐教坊妇女由献技,到卖艺,再到卖身的历史,便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

结合资料,再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我们细加分析,琵琶女落寞失意,表面原因是“商人重利轻别离”,但深层在“弟走从军阿姨死”所交代的社会背景上:元和五年用兵藩镇,国库窘迫,权令断乐。联系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它以李龟年这一位宫廷歌唱家的颠沛流离反映了时代的由盛而衰,世运的由治而乱。那么琵琶女的漂沦憔悴根源自然也在朝代的衰微败落和统治者及世人的重色轻艺上。

三.琵琶曲中的知音情

《琵琶行》享誉盛名,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出色的音乐描写。我们需要鉴赏比喻、摹声、以有形写无形等等技巧,我们也应该把握三次写琵琶女的演奏,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对丰富人物形象,增添人物命运悲剧意味的作用。但我们更应看到,琵琶曲是作者与琵琶女情感沟通的桥梁,细品琵琶曲中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

诗歌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以第二次写得最为详尽。从旋律上看,先是如急雨、如私语、如珠落玉盘的大弦小弦之声,清脆圆润;再是“莺滑花底”“泉凝冰下”,轻快流畅的旋律很快向着低沉凝滞转变,逐渐至凝绝无声的状态;而最后“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进入高亢激越的状态。这样的旋律在听者白居易耳中,他所听到的情感是有选择倾向的。琵琶女一起手,白居易就听到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于“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样美妙的琵琶声诗人没有什么感受,而于“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无声处,作者却感受到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所以说,没有欣赏就没有音乐,琵琶女是带着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沧桑演奏的,白居易是处于被贬谪异乡、孤苦失意的境遇下去聆听音乐的。乐曲本身或许并不悲凄哀婉,因为我想,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历经人间冷暖沧桑的乐伎绝不会在初识的男人面前就打算倾诉自己的身世。只是弹者和听者的遭遇情感如此相似,两人又都有着卓绝的音乐造诣,所以白居易透过旋律的表层直抵内心,在琵琶女的乐曲声中演绎了身世的“漂沦憔悴”。

接下去一段直接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却省略了白居易的问。因为白居易怎么问的其实已藏在小序“铮铮然有京都之声”中,藏在听曲的“不得意”“无限事”“幽愁暗恨”中。诗人沿着乐曲一步一步走向了琵琶女,一直走进了琵琶女的心灵深处,于是才有了两人敞开心扉的倾诉。如果说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对自我的情感是克制的、是有所掩饰的,那么“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的第三次演奏就完全放开了,在知音之感中尽情倾泻了对命运不公的怨恨,让乐曲负载起两种曲折的人生,一种沉重的命运。

第6篇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

2、缘情写景

“缘情写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彩,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二.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

1、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如李白的《劳劳亭》一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意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2、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三.以景衬情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以乐景写乐情

李白《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的萤火虫飞来飞去,这些景物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喜悦之情。

2、反衬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发衬出诗人归心的殷切。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乐情

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第7篇

一、人物形象类

1.规范作答

人物形象类答题步骤:(1)什么形象——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即身份﹢具体分析﹢意义。答题模式:塑造了什么形象,此形象具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

2.典例分析

典例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类。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问:最后两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案:为友人送别的送别者(步骤1,身份),他久久地伫立江边,目送朋友远去,直到帆影消失在天边,仍然极力远眺(步骤2,具体分析),表现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步骤3,意义)。

典例二:客观人物形象类。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滨水之地,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1,身份)。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2,具体分析)。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而年华已逝的感慨。(步骤3,意义)。

典例三:两种形象统一类。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答案:是一个清高孤傲的隐者形象(步骤1,身份)。他在雪大天寒、万物隐匿的环境里,独自垂钓,虽孤寂无援却又显得卓然独立(步骤2,具体分析),又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寄托了他超然世外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步骤3,意义)。

二、景物形象类(意象)

1.规范作答

景物形象类答题步骤:找主要意象﹢描摹图景﹢概括景物特点﹢作用(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抒发了什么感情)。答题模式:通过哪些意象,描绘出什么画面,画面具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渲染了什么氛围、或抒发了什么感情)。

2.典例分析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问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案:作者通过溢满悲伤情感的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步骤1,找主要意象),描绘了一幅秋夜江边送别图,令人伤感的枫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的荻花(步骤2,描摹图景及概括景物特点),营造了一种荒凉冷落、寂寞凄惨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悲伤、凄凉的夜间离别的氛围(步骤3,作用)。

三、事物形象类(多为咏物诗)

1.规范作答

事物形象类答题步骤:(1)找物象,概括物象的外在(自然)特征;(2)抓契合点,挖掘物象的内在象征义(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此事物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即外在特征﹢内在象征义﹢意义。答题模式:此物象具有什么自然特征,具有某种象征义,作者借什么自喻或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向往、追求等。

2.典例分析

如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洁白如雪的形象(步骤1,外在特征)。“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2,内在象征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步骤3,意义)。

第8篇

坡真不愧为两宋词坛之“巨擘”与“高手”,他不仅没有在白居易《琵琶行》等赋咏琵琶的经典名篇面前噤若寒蝉,反而敢于对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一赋琴名篇提出疑义,并且将它“翻制”成一首精彩的“琵琶词”。兹引录全词如下: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冤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水调歌头》)词前有小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苏轼文集》卷五十九另有《与朱康叔》书信云:“章质夫求琵琶歌词,不敢不寄呈。”书信与词序正好相互印证,可见苏轼乃是应章质夫(即章楶)家琵琶妓之请而写下这篇“琵琶歌词”的,其创作时间大致在元丰中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据词序,苏轼此词乃“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诗而成。原作乃咏“听琴”,而苏轼却同意欧阳修的见解,以为韩诗非写听琴,“乃听琵琶也”。

关于韩诗所咏究竟是“听琴”还是“听琵琶”,文学史上已形成一大公案(参见吕肖奂《韩愈琴诗公案研究:兼及诗歌与器乐关系》一文,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3期),我们姑且不论孰是孰非,然苏轼写此词时意中既以为韩诗所写“非听琴”,其笔下所咏当亦为“听琵琶”也。黄庭坚给友人书简中有“东坡公听琵琶一曲,奇甚”之评语(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十五《与郭英发帖三》其三),所云当指此词也。实际上,仅以“奇甚”二字评此“听琵琶一曲”,已觉过于简略粗疏也。全篇用了三分之二强的篇幅来描写琵琶弹奏的情感内容与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从灯下儿女情爱的轻柔、细碎、低抑与哀怨,一变为勇士奔赴战场的疾驰、高昂、雄壮与豪迈,再变为暮云飞絮的缥缈与幽远,三变为百鸟争鸣的喧闹与彩凤不语的凝绝,四变为攀高步险的陡峭艰涩与一落千寻的摇曳生姿,的确给人身临其境的奇妙之感,达到了“其缓调高弹,急节促挝,可以目听”(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古今词统》卷十二)的艺术效果。词的末尾部分,词人则以听者如置“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无泪与君倾”的强烈感受,来烘托和表现琵琶弹奏所产生的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词人巧于取譬,善于截取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情景,运用一系列联想广泛、含义丰富的比喻,将诉诸听觉的音乐艺术转化为诉诸视觉的语言艺术,虽然是对韩愈诗作的隐括与翻制,然而其中也必然融入了东坡对琵琶艺术的审美体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东坡不仅在词坛上倡开隐括为词的体例,而且在表现琵琶艺术上也达到了与原作同一机杼、同入化境的艺术高度;不仅是将诗体隐括为词体,而且是将“听琴”翻制成“听琵琶”;既切合了词体的艺术特性,也密切了词与音乐的关系,隐括如从己出,翻制恰似新创,东坡的大家风范在这首琵琶词的创作上也展露无遗。东坡以全篇来描摹琵琶音乐的词篇,《减字木兰花》一首也写得相当精彩: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东坡在黄州时有《与蔡景繁书》云:“朐山临海石室,信如所谕。前某尝携家一游,时家有胡琴婢,就室中作《濩索凉州》,凛然有铁马之声。婢去久矣,因公复起一念,果若游此,当有新篇。”(《苏轼文集》卷五十五)另有《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云:“我来取酒酹先生,后车仍载胡琴女。一声冰铁散岩谷,海为澜翻松为舞。……江风海雨入牙颊,似听石室胡琴语。”(《苏轼诗集》卷二十二)将东坡书简和诗与词作相互对读,可以考求此词乃熙宁七年(1074)十月间苏轼自杭州移守密州途经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时,携家游朐山临海石室听家中“胡琴婢”弹奏琵琶而作。姜夔《醉吟商小品》序云:“石湖老人谓予曰:‘琵琶有四曲,今不传矣。曰《濩索梁州》、《转关绿腰》、《醉吟商渭州》、《历弦薄媚》也。’”又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六么”条云:“言《凉州》者谓之濩索,取其音节繁雄;言《六么》者谓之转关,取其声调闲婉。”(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东坡词中所写即“胡琴婢”演奏琵琶名曲《转关六么》(《六么》一作《绿腰》)、《镬索梁州》(“镬”又作“濩”,《梁州》一作《凉州》)的情景。

与《水调歌头》一样,此词也纯用比喻来描写琵琶乐声。以空床琢玉比其空旷圆润,以花上春禽喻其清脆流丽,以冰上落雹象其节奏繁密,以醉梦尊前和风入坐寒状其迷离与凄清,以春水流弦和清霜入拨写其幽咽与肃然,以月堕更阑烘托其宫高独奏的嘹亮与激越。多年后苏轼在与朋友的书简及和诗中犹然忆起当时在海州石室听弹琵琶的情景,既可见此“胡琴婢”技艺之精妙《转关》、《镬索》乐声之动人,又可见东坡对琵琶艺术的热爱与陶醉,而词人善于用语言艺术来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与功力,也依然令人钦佩之至。在宋人以全篇所赋“听琵琶”一类词作中,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一首也堪称杰作。兹引录全篇如下: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沈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辛稼轩此词赋咏“听琵琶”,虽不乏对琵琶弹奏及乐声的正面描写,而更多的则是抒写词人由听琵琶所触发的联想与感怀。词人以描绘精美的琵琶乐器开篇,凤凰尾翼一般的琴体与琴槽,以龙香柏制作的散发着奇香的弹拨,令人联想起盛唐后宫杨贵妃曾经弹过的那把“逻逤檀为槽,龙香柏为拨”的珍奇琵琶(参见唐郑嵎《津阳门诗》自注及唐郑处诲《明皇杂录》所记)。以下词人的思绪便随着琵琶乐声的演奏而向着历史的纵深处飞翔。他脑海里又浮现出开元盛世时代琵琶参与演奏《霓裳羽衣》这支大型歌舞曲的华丽盛大场面,在感慨着“盛唐气象”已成梦幻的同时,也寄寓着对北宋太平盛世的怀念。#p#分页标题#e#

琵琶乐声将词人又带入了一片最为悲苦凄伤的情境之中,词人眼前又叠映出“浔阳江头夜送客”的白司马,为琵琶女的演奏及身世而兴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苦画面,以及王昭君和亲出塞途中马上琵琶慰相思的凄断心声,词人感叹琵琶四弦虽解传语绘声,却难以诉尽人类历史上“最苦”“最恨”的情愫。以下琵琶女又弹奏了一曲哀婉的《梁州》,只见她轻拢慢捻之间泪珠挂满眼睫,推手却手之际皆为脉脉含情,词人听出那是闺中的思妇正为出守辽阳而音信隔绝的征人在喁喁诉说。琵琶还在演奏,可词人的思绪已飞出九霄云外,他由元稹《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响,贺老琵琶定场屋”的名句,想到开元盛世时的琵琶名师贺怀智既然已是杳无身影,那么当年沉香亭畔杨贵妃怀抱珍奇琵琶为唐玄宗演奏的繁华气象自然也消歇不见了,千古的兴亡盛衰都已如云飞烟灭。想到这里琵琶弹奏的乐曲是什么他已无法分辨,因为他已经是呜咽不已,或者说他听到的琵琶声已经是一片呜咽了。与苏词描写琵琶演奏纯用比喻不同,稼轩此词多用琵琶典故,注重审美体验,联想丰富,以意贯注,转换巧妙,虚实相间,亦别有风神。明人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评曰:“此篇用事最多,然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称是妙手。”近人梁启超亦云:“琵琶故事,网罗胪列……惟其大气足以包举之,故不觉粗率。”(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丙卷引录)均堪称公允精到之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也有一首比较精彩的描摹和歌咏琵琶演奏的长调词,这就是《绿头鸭》“韩师朴相公会上观佳妓轻盈弹琵琶”:新秋近,晋公别馆开筵。喜清时、衔杯乐圣,未饶绿野堂边。绣屏深、丽人乍出,坐中雷雨起弦。花暖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坠金钿。

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西风里、香街驻马,嬉笑微传。

算从来、司空惯,断肠初对云鬟。夜将阑、井梧下叶,砌蛩收响悄林蝉。赖得多愁,浔阳司马,当时不在绮筵前。竞叹赏、檀槽倚困,沈醉到觥船。芳春调、红英翠萼,重变新妍。据词序可知,此词乃词人在京师时参与韩忠彦相公(徽宗朝以吏部尚书召拜门下侍郎)府邸晚会,“观佳妓轻盈弹琵琶”而作。除了开篇交待演奏时地和背景之外,词人充分利用长调词的形体优势,以主要篇幅较细致地描写了观赏琵琶演奏的情景。不仅铺叙了琵琶妓弹奏的琵琶乐曲内容与情感的转换,从“昭君遗怨”一类的悲情曲到“重变新妍”的“芳春调”,琵琶乐曲的演奏可谓悲喜交加,由哀转乐,而且也描写了琵琶曲节奏与旋律的变化,从雷雨骤起的迅疾,到花暖间关的流丽,冰泉凝结的幽咽,再到红英翠萼的清妍,给人丰富灵动的审美体验,而对四坐听者反应的描状,自己内心感受的刻画,以及“西风里”、“夜将阑”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对琵琶演奏的艺术效果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作为南宋前期宫廷词人的代表,曾觌则多用小令词调来表现他所领略的宫廷琵琶的魅力。兹引录三首如下:晚妆初试蕊珠宫。随步异香浓。檀槽缓垂鸾带,纤指捻春葱。

莺语巧,上林中。正娇慵。暂教花下,帘影微开,多谢东风。(《诉衷情》)捍拨金泥雅制新。紫檀槽映小腰身。娅姹雏莺相对语。欣睹。上林花底暖生春。

飒飒胡沙飞指下。休讶。一般奇绝称精神。向道曲终多少意。须记。昭阳殿里旧承恩。(《定风波•应制听琵琶作》)凤翼双双,金泥细细。四弦斜抱拢纤指。紫檀香暖转春雷,嘈嘈切切声相继。

第9篇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必须有夯实的地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必须有深深的树根。在课本复习中提高教材复习的效率,就是决胜高考的根基。但很多人认为学过的教材好像是食之无味的“鸡肋”,“课本无用论”的思想尤为突出。大多数学生认为,看两遍课本也不如做一套综合训练题来得实在。其错误根源在于没有真正挖掘出课本的价值。即使教材是“鸡肋”,只要肯用心嚼,也是能嚼出滋味的,何况入选高中课本的文章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文质兼美的各类经典作品呢!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提高学生复习教材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乐看会看巧看课本。引领着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掘课本这座“矿藏”,把“死”课文读“活”。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1.整合教材,突出文体特征

有些地区使用的苏教版,课文编排是以思想内容的相近性即话题为单元编排的,文体特征不鲜明。而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往往有一种题型是考查文本的文体特征,而且作文要求文体特征必须要鲜明,忌“四不像”。为此,要将五册书中的重点篇目,按文体重新归类划分,将同一种文体的课文集中在一起复习,这样不同文体阅读的重点就突出了,便于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也便于学生写作时借鉴教材写法。

2.深挖教材基础知识,渗透高考考点

课本复习可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设计成练习题的形式加以整合。如现代文的基础知识整合,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模块:一、字音辨识。这部分又分为单音字、多音字辨识,主要是填空的形式。二、字形辨认。主要是形似字,也以填空的形式设计。三、词语辨析。主要是教材中出现的双音节近义词的辨析,这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练习题中要再现教材里的原句。四、熟语积累。主要将教材中的成语、俗语、格言、谚语等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强化记忆。

文言文语基的整合,主要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名句名段等模块,也是以练习题的形式再现给学生的。

另外,还要注意语基的拓展延伸,如复习《季氏将伐颛臾》,可以把《论语》中的重点名句汇集编印成讲义,让学生全面掌握孔子的“仁政”思想;复习《沁园春.长沙》可整理了诗词中的名句名篇,这样将名句默写化整为零,分解到平时课本的复习中去,还能通过积累名句为作文添文采,一石三鸟。

3.利用文本,渗透题型,授之以渔

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点,可在课本复习中将这两个专题的题型化整为零,穿插渗透,这样既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减缓专题复习的压力。可先综合最近几年这两类题的高考常考题型,然后研究出应试技巧与策略,利用教材进行分解训练。

如复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让学生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过复习《山居秋暝》集中了解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感情;通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复习《祝福》了解鉴赏文章题目的技巧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复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手法;复习《项链》了解伏笔及留白的妙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来进行题型渗透,更便于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4.利用教材,读写一体化

首先,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等,不仅内容感染学生,就是作者海伦·凯勒、史铁生本身也是可写“挫折、磨难”话题作文的典型素材,2010的山东卷作文,很多优秀作文就写到了海伦·凯勒和史铁生。

可要求学生摘抄教材中的佳句妙语,积累写作素材,甚至写读后感。

其次,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其仿写,锤炼自己的写作语言。

第10篇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形象 情感

诗歌是文学之精华,读诗必须注重从文学角度加以分析,才能深刻体会其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的内涵。

一、在把握诗的语言的基础上,初步揣摩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景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两个方面:客体描写对象和主观感受体验。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从诗的语言分析入手。在此,语言分析是手段,意境的描述才是目的。在此以《回延安》的开始部分为例,通过分析语言形象,概括出艺术境界的内容和特征。

从艺术境界的特征上看,抓住黄土贴心窝,一头扑进亲人怀,是极富个性的动作,极具特点的画面,这是贺敬之独具而其他诗人没有的。从这一个性色彩浓郁的画面里,我们也就揣摩到了抒情主体的感情脉搏和感情节奏。

从艺术境界的色彩上看,陕北高原泥土的“黄”色,红旗的“红”色,白羊肚手巾的“白”色,色彩浓厚、和谐,鲜明地体现出艺术画面的地域特点。

从艺术境界的构成形式上看,以动景为主,有气氛渲染烘托,在动态中表现抒情主体的行为。

由此可见,触动诗人感兴、激发诗人感受的是抒情客体――延安。在这里,抒情客体和抒情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抒情主体对于抒情客体的革命血缘联系。在此,客体对象不是描写的主要目的,而是借以发挥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客观基础。

二、在把握诗的意境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形象

形象,并不仅仅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从广义上看,写景诗中的景物也是形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精巧别致地表现出洞庭湖、山的形象。另外,抒情诗中也有形象,在此重点谈抒情诗的形象分析。

抒情诗中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要分析其时代风貌,个性特征。

不同时代的时代因素给抒情主人公以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杜甫生逢唐朝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一生,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无不表现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由于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是以个人为基点的,因而,抒情主人公总是有个性特征的。我们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看到的是风采豪放,气度飘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石壕吏》中看到的是沉郁深厚的主人公形象,正因为抒情主人公有异,而形成了风格的不同。风格即人,独特的个性风格,正来源于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因而刘勰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三、在把握诗的形象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诗的艺术构思

诗歌艺术的旗帜上闪烁着两个大字:抒情。在研究诗的艺术构思时,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分析诗的感情因素。

1.分析感情的动力作用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情是诗的根本,言是诗的外现。抒情诗以直抒胸臆、畅露情怀为特征。叙事诗是在叙事写人中抒情,将叙事和抒情熔于一炉。可以说,就本质而言,叙事诗不是说故事,而是唱故事。《琵琶行》即如此:

设置易于抒情场面。在秋风萧瑟,枫荻萧索之时,于浔阳江头,月夜送客。萧索的秋,惹起人们的秋思;静谧的夜,又增添了人们的别绪。这里,时、事、景本身就有抒情意味,可谓“景语即情语”。

沟通感情交流的渠道。“自言本身是京城女,”弹奏者如此;“我从去年辞帝京”,诗人也如此。他们都来自京都,又都是由温暖富贵的生活跌入孤寂凄楚的境地,共同的遭遇使诗人对琵琶女的境况感同身受。所以,一声曾在京都熟悉的琵琶,撞响了诗人的心弦,于是,诗人“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饱蘸感情的叙事。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用“情”浸染了客观事物,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让浓郁的诗情交融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中。这样,叙事诗《琵琶行》就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从而,做到叙事与抒情的交相融合。

2.分析感情的线索作用

在诗歌中,串联珠玉珍宝的线索是感情,联结各幅艺术画面的线索是感情,把形象与形象组合起来,组成形象体系的线索也是感情,此外,画面的开阖变化,结构的起承转合,也因感情而相互联系。例如,柯岩的《,你在哪里?》,作者用感情的目光巡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用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激起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一齐来赞颂为人民操劳一生的“好总理”,在祖国的心脏呼唤,则把思绪收束起来,让人们深切地感到:没有死,他永远和祖国的山山水水、天南地北的广大人民在一起。可以说,在这首诗中,感情作为艺术构思的内在金线联缀了全篇。

3.分析构思的独特性

构思的独特性是诗的生命力所在。把握构思的独特角度,重要的是把握作者如何选取最有个性特点的材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十八字共有九个名词,无一虚字,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使人联想无穷,此构思可谓“妙”。自南朝萧子显“洛阳梨花落如雪”(《燕歌行》)之句问世以来,后人每每因袭之,岑参反用梨花如雪的比喻,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传世佳句,传神地描绘出了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可谓构思新颖、独具风神。“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一历来作家追求的境界,恰恰反映了构思的独特性。

在把握整体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还要对诗的艺术形式进行认真分析,分析的对象是语言、结构、韵律、手法等。结构、韵律、手法等姑且不论,语言分析在诗歌分析中的要求是很高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一开始读时的语言理解,而是最后的语言玩味: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图画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耳听黄鹂鸣,仰看白鹭飞,情随物迁;远眺千里雪,近视万里船,胸襟廓大。一首小诗用了四种颜色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可谓极富有图画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这是品味诗歌音乐美和图画美的绝佳境界。

诗歌是极富想象力的艺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都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艺术画面,填充艺术空白,以有更深刻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第11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许多人通过《滕王阁序》华丽的骈文记住了鄱阳湖这一汪碧水,也记住了诗人王勃。千百年前,与王勃同为鄱阳湖过客的孟浩然、李白、苏轼、白居易等大文豪,都留下了称颂鄱阳湖的妙曼诗篇。

时光流转,今天的鄱阳湖建成了湿地公园,光阴又演绎出新的故事。

鄱阳赛区――中华龙舟大奖赛第二站

2010年5月5日上午,鄱阳湖湿地公园好不热闹,2012中华龙舟大奖赛第二站――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站的决赛正在进行中。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声中,浩大的水面上一支支龙舟破浪而行、飞速前进。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广东的顺德队延续不败金身,包揽了男子200米、500米直道竞速两项冠军。佛山南海九江女子龙舟队也获得两冠。东道主鄱阳湖湿地公园宜春学院队在200米中收获第8名,在500米中取得第7名,九江学院女子龙舟队在200米和500米中均收获第4名。技艺高超的广东男女队,包揽全部4冠。

中华龙舟大奖赛第二站区选择在鄱阳湖举办,与此地风俗相得益彰,享有“千湖之县”、“中国湖城”美誉的鄱阳县,其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日,鄱阳人都要举办赛龙舟,这已成为他们的重要习俗。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世界六大湿地之一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世界六大湿地之一,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物种最丰富、湿地景观最美丽、湿地文化最厚重的国家湿地公园。公园湿地总面积为35116.1公顷,占到公园土地总面积的96.8%。

湿地公园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极具代表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和天鹅越冬地,其中白鹤数量占全球总数量的98%以上,是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每年有几十万只天鹅在鄱阳湖过冬,场面非常壮观,英国菲利普亲王称其为“中国的第二长城”。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拥有1087个湖泊,它们遍布鄱阳全县,由此鄱阳县被誉为“中国湖城”、“东方威尼斯”。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拥有多个美丽“之最”:

这里有最高贵的“鸟”。世界上98%的湿地候鸟种群皆汇于此,它们“飞时不见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世界上现存的白鹤有4000多只,到了冬季,98%的白鹤与数十万只的天鹅选择到鄱阳湖越冬,其景堪为“天下奇观”。

这里有最多姿的“水”。“夜来徐汊伴鸥眠,西径晨炊小泊船”。丰水季节,鄱阳湖水天一色,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烟波浩渺,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当到枯水之季,小河淼淼,在宽阔的草洲上蜿蜒流淌。

这里有最温柔的“荻”。“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开篇之句,说的就是鄱阳湖上的秋荻。每年当秋荻片片、飞雪连天、候鸟出没其间时,这里犹如人间仙境。而进入春夏季节,鄱阳湖则又芦海,气势如宏,这就是“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了。

这里有最诗意的“草”。鄱阳湖,长江边,芳草碧连天。每年春、秋、冬三季,这里芳草萋萋,草深过膝,让人流连忘返,是自然生态之旅的首选之地,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中国最后的草原”。

彭蠡泽――迁客骚人集散地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因与庐山东西相连,不少登临庐山的诗人,皆爱眺湖赋诗展露胸襟,而泛舟彭蠡泽上的才子,也乐得遥望庐山抒发才情。“山水田园派”诗词大师孟浩然幸有这两种经历,他在《彭蠡湖中望庐山》写道:“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黯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然而孟浩然所见之彭蠡泽,还远非今日这般壮阔。在古今名湖中,彭蠡泽是个异数。几千年来,洞庭湖(云梦泽)、梁山泊、罗布泊等众多中国湖泊,水域面积都大大缩小,甚至消亡,唯有彭蠡泽却因为湖盆地壳下陷而越来越大。在孟浩然之后的几百年,湖水漫到了鄱阳县,于是彭蠡泽就改叫鄱阳湖了。如今的鄱阳湖,已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古时的彭蠡泽,面积虽不如今,却是当时通四衢的枢纽,在山高水远、车马不利的古代,乘船赶路远比用脚力爬山涉水要方便快捷,于是,无论失意的才子、调任的官吏,还是征战的武将,凡走水路者,大都要经过彭蠡泽,此地遂成为了迁客骚人的集散地,也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佳话。

大孤山――仙履奇缘

鄱阳湖上洲岛众多,比如石钟山,其实就是一座岛,而几公里外的大孤山,则是另一座位于鄱阳湖口的迷人小岛。大孤山四面环水,一山独立,冲锋激浪,砥柱中流。关于大孤山的渊源,还有一段通俗爱情演义:相传天界瑶池的玉女大姑下凡,与鄱阳湖上的一位打鱼青年相爱成婚。当地恶霸见色起意,图谋不轨。玉帝得知,急派天兵救出玉女。恶霸欲杀渔夫泄愤,大姑在天上见此情景,忙丢下一只绣花鞋,变成小岛把恶霸压在湖底。因大姑与大孤谐音,这座小岛就被人称作大孤山。

大孤山呈一头高一头低、前窄后宽之形,远望似一只巨鞋浮于碧波之中,因传是仙姑掷鞋所变,故又称“鞋山”。

据现代科学研究,仙姑的这只鞋为第四纪冰川所造:当冰川向鄱阳湖一带进发时,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无奈,冰川只好从它的两侧擦过。经过长年磨削,巨石就被削刮成了如今的鞋般模样。

松门山――李白也是追星族

在鄱阳湖大大小小四十余岛屿中,松门山岛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像一艘帆船,落脚在鄱阳湖的葫芦腰处。以它为界,鄱阳湖分成南宽北窄两块水域。松门山岛水畔皆是湿地草甸,水潭溪流星罗棋布,徒步其间,还可见大批的水鸟在此徙居觅食。

最懂得欣赏这番景致的,应属山水诗的鼻祖、东晋名士谢灵运,他大概也是第一个涉笔寄情鄱阳湖的人。这位家财万贯、恣意遨游的老爷子,把彭蠡泽当作排解烦忧的地方,数次涉湖游历松门山,留下许多诗坛名篇。

几百年后的公元724年秋,24岁的李白顺长江出三峡,在拜见贬居长沙的族叔李哗时,被告之庐山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于是,他又顺江而下,从湖口转入鄱阳湖。谢灵运的才学情致此时依然影响深远,李白是谢公的粉丝。船行途中,李白在松门山稍作停留,循着谢公诗句中“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的攻略游遍全岛,并赋诗缅怀心中的偶像:“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沅。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前觉逾所见,后来道空存。”

烟水亭――把酒追忆点将台

甘棠湖是连接鄱阳湖与长江的一泊小湖,与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相比,这里精致细腻的景色更让人流连,其最有名的景致莫过于烟水亭。早在东汉末年,烟水亭所在的小岛就曾是东吴水军的点将台,大都督周瑜正是在这里检阅东吴水军,而后兵发赤壁,大败曹操。

公元816年,被贬作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白居易荡舟至此,享受着湖光山色,见这小岛早已荒废,便命人在岛上兴建水榭亭台,并取其《琵琶行》中的诗句“别时茫茫江浸月”,称之“浸月亭”。

第12篇

【关键词】席慕蓉;爱情诗;艺术特色

一、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一)通俗易懂、亲切直白

席慕蓉的爱情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亲切直白。比如这首《一颗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诗人用通俗易懂、亲切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心中白马王子的爱恋。开头一句“如何让我遇见你”,直接跟对方倾诉,读起来很亲切。最后一句“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都是用口语化的语言,也是非常的亲切直白。诗人善于用通俗的语言、直白的表达来写爱情诗,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爱情诗总是很贴近读者,没有任何距离感和生疏感,让人感到很亲切。

(二)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席慕蓉的爱情诗摒弃华丽典雅的辞藻,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广的意义和最真挚的情感。例如这首《悲歌》: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

整首诗歌只有四个单句,寥寥几笔已经给我们叙说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由最初的相爱到最后的分离,以及离别后的“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的无奈和“再现的只是沧桑的日月和流年”的感慨。简洁的语言却包含了丰富的内蓉,表达了真挚的情感。看似简洁的语言却极具感染力,使读者在为男女主人翁爱情故事惋惜的同时,又感受到了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

(三)清新典雅、纯洁干净

席慕蓉的爱情诗喜欢用清新典雅、纯洁干净的词语,生怕玷污了爱情的神圣,如:青春、年华、微笑、相思、忧伤、遗憾、丰美、蓦然回首……诗人还喜欢用一些清新典雅的名词来作为诗歌的意象,如:梦、山川、水流、浮云、沙滩、月光、玫瑰、茉莉……这种清新典雅的语言风格使席慕蓉的爱情诗呈现出唯美主义的色彩,更好的表现了爱情的纯洁神圣。读她的爱情诗,宛如亲历美好的爱情,又或让人想起初恋的情怀。清新典雅的语言,营造了诗境的美感,纯洁干净的词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四)节奏舒缓、富有音乐美

席慕蓉的爱情诗总是娓娓道来,节奏舒缓,富有音乐美。比如这首《盼望》: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柳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r,那短暂的一瞬。

这首诗节奏舒缓,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那静谧的哀婉的低低倾诉着的语调,仿佛那样一个含蓄的温柔的女子就在我们耳边倾诉,仿佛可以看见她那淡淡的忧伤的目光,整首诗读起来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

二、浪漫伤感的格调

席慕蓉的爱情诗大都充满浪漫伤感的格调,读起来既忧伤又优美。诗人似乎对忧伤有一种初始的体验,大概是因为她年少时有过那么一段青涩的恋情,那种无疾而终的淡淡忧伤,犹如装饰她人生旅程的带刺玫瑰,痛并快乐着,衍化为诗人的人生经验,成为她日后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于是,每当我们读到席慕蓉的爱情诗,总是能从美好的现实中沉静了下来,在浪漫伤感中剥离生活表层的幸福外衣,开始对爱情、人生、命运进行深层探索。以《雨中的了悟》、《请别哭泣》、《为什么》为代表的席慕蓉诗歌大都被一层悲剧性情境所笼罩,她不断地讴歌痛苦,礼赞离别,表现出了对亏缺性情境由衷的欣赏。诗人在一段段感伤性的述说中寻找童年时期失落的梦,真诚而又热切,读来凄婉迷离,浪漫伤感,叫人潸然泪下。

三、深邃幽远的意境

席慕蓉的爱情诗在创设深邃幽远的意境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例如这首《渡口》: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天涯。

渡口、长亭自古就是送别之地。无论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还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总有一种让人无法释怀的伤感。诗人借渡口送别为情感突破口,对人物的心灵境界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刻画,多处运用暗喻的手法,意境深邃幽远。诗的第一节中“让我与你握别”后,“思念从此生根”。第二个“让我与你握别”后,“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第二小节中的感情显然比第一节更为深切,情感的递进表现得自然真实。渡口是寂寥的,甚至“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小花”,这一简单的意象把离人的悲境刻画得分外突出。然而,那句“把祝福别在襟上”,又深刻地揭示了离别并不是思念与爱情的终止,暗喻了思念与爱的永生相随。这是对“思念从此生根”、“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这种离别情感的深化与升华,它暗示了即使分别了,那会滋长生根的思念和牵挂将生与身存,死与魂在。即使“明日又天涯”,河流也隔不断永恒的情爱和永生的追念。整首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境深邃幽远,韵味无穷。

四、结束语

席慕蓉的爱情诗可以说是当代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影响了无数读者。作为一代人的精神慰藉,席慕蓉的爱情诗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拾对爱情的信心和希望,让我们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

参考文献:

[1]席慕蓉.席慕蓉诗集,作家出版社,2010

[2]尉天骄.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2006

[4]朱光潜.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红梅.论席慕蓉的爱情诗,陕西师范大学,20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