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仙花的传说

水仙花的传说

时间:2023-05-30 09:48:30

第1篇

水仙不开花——装蒜

【典故】

传说在水仙花的故乡——福建省漳州府圆山顶下住着两兄弟,父母双亲死后,哥哥先占了好的田地,早把一块荒石坝分给弟弟。

弟弟实在难以度日,急得没有办法,只有痛哭流涕。他哭得很伤心,感动了土地神。土地神见他是个老实人,有心要帮助他,就变成一个扶杖老人,拿着一个蒜头样的东西来给他,说:“这是水仙花头,你拿去种在荒石坝上,明年便可以卖得很多钱。”弟弟将信将疑地问:“我能种水仙花,别人也能种,怎么能卖钱?”老人笑呵呵地告诉他:“年轻人,不用担心,这是玉皇大帝下过咒语的,谁移栽都不开花,第二年还得向你买。”说完,老人就不见了。

弟弟依照老人的嘱咐,便在荒石坝上种起水仙花来。果然,到了冬末初春时,水仙花儿开得清香、雪白,逗人喜爱。头一年就卖了很多钱。

哥哥因为好吃懒做,这时早巳把家产花光了,见到弟弟种水仙花赚大钱,便向他要水仙花种。弟弟念手足之情,拿了些花种给他。可是,哥哥种的水仙就是不开花,便埋怨弟弟,骂道:“水仙不开花——装蒜!”

弟弟心想:为什么移栽的花头不开花?他便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种的水仙花头和移栽以后的水仙花头,发现自己原来种的花根上有个裂口。于是,他进行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一手绝招:人工刻花头,也就是用刀刻开花头,使包在里面的花芽得到生长,这样移栽的花头也能开花了。这一来,弟弟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农。他种的水仙花畅销国内外,连他哥哥骂他的那句歇后语也传得很远,—直流传到今天。

由以上典故引出的歇后语有:水仙不开花——装蒜。另外,有关装蒜的歇后语还有:屎克郎掉蒜臼子——装蒜;司马懿破八卦阵——装蒜;司鼓兼吹号——装蒜;司号员打鼓——装蒜。

要清楚、明白地写清楚水仙不开花——装蒜这个歇后语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要说某人在某件事上“装糊涂”,无须多做解释,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若直说别人“装糊涂”,既显得乏味又过于直率,对方也不容易接受。所以,北京人说对方“装糊涂”时,总说成是“装傻充楞”,多数人又说成是“装蒜”,更巧妙一些呢,则说对方是“水仙不开花儿”,那后面的意思不言自明,自然就是“装蒜”了。因有“装蒜”即为“装糊涂”之意,所以北京人忌讳别人说“把蒜装进衣袋”或问“您口袋里装着蒜吗”?

【启示】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传说和故事,但归根结底都是启示人们:

1、人们最讨厌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2篇

一、意象形成于人生世道之悟

古代文学中的意象是指作者想表达的内心情感,内心的意一般是关涉到人生世道。意象的形成与表达往往离不开“境”,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部分通过含蓄、模糊手法而达到一种“境有尽而意无穷”效果。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一语道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代文学中,作者把内心思想感情集中于对人生世道之悟与所描写客观景物完美融合起来便形成意境。在文学作品折射的意境中,写景状物是为更好抒情,即化景物为情思。虽然古代文学中意象有着不同表达方式,但是可感觉到意象往往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表达一种对人生感悟与思考。思考到人生短暂、痛苦等多重情愫,认识到要充分享受人生美好时光,不能浪费消耗生命,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价值,对人生充满希望;把自己的美好希望与愿望寓情于景,托物以情等等。

二、水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水仙具有清韵、幽雅、芳香的特点,在岁末寒冬百花凋零时反而开花。它进入文人审美视野后,作为一个独特意象出现于文学领域。人们赏其“形”取其神,赋水仙以“清、贞”为主的人格诸种意象。水仙被赋予女神意象。一是作为洛神(凌波仙子)的象征意象。曹植的《洛神赋》序描述:“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毖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1]《洛神赋》作为名篇千古流芳,洛神意象也被后人反复使用吟唱。“凌波仙子”美好名字,在荆州地区沿用,被诗人们广泛使用传唱,作为水仙花最常用象征意象。二是湘水女神(湘妃/君)的象征意象。屈原的《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两篇,后人以湘君、湘夫人即尧之二女为范本,构想出二女与舜之爱情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湘山祠,突遇大风,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2]文学家热衷于相信凄婉爱情故事,对娥皇女英的忠贞加以象征咏叹,水仙的湘水女神意象就经常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三是汉水女神(江妃)的象征意象。汉水女神在汉代鲁、齐、韩三家的《诗经》学者,曾记载故事:传说有一位叫郑交甫男子,在汉水之滨遇见两位出游神女,两相悦慕并愉快交谈。神女应交甫请求,解下随身玉佩相赠,郑交甫喜出望外之余在举步间却又失去眼前神女和怀中玉佩,因此懊悔不已。此传说烘托出水仙的缥缈与神秘意象。水仙亦有男神意象。一是屈原的象征意象。晋.王嘉在《拾遗记.洞庭山》中记载:“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沉湖,披纂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叶以合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3]屈原投汨罗江而死,被追思为水仙,而水仙姿态高雅,品性贞刚,自然将它攀附为屈原化身并将其意象与屈原相关联。二是琴高的象征意象。后世有将水仙花比作水神琴高,《列仙传》中记载:“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琢郡之间二百余年。后辞,入琢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傍。’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日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琴高晏晏,司乐宋宫。离世孤逸,浮沉琢中。出跃赦鳞,入藻清冲。是任水解,其乐无穷。”[4]水仙在文学作品中被定型后,其意象也进一步继承和品格的升华。水仙的类比意象总体有洛神、湘神、灵均、琴高、姑射、青女、素娥之类。

三、其他常见植物的古代文学意象

梅花的君子象征意象。最早记载梅的文献《尚书?说命下》提到“若作和羹,而为盐梅”。可见,梅花既可观赏,又具实用的“内外皆佳”花卉,符合儒家知识分子的古代文学家价值标准。梅花喜温湿,野生梅花多在水畔、山谷,水边梅花有早春先发特性,后来人们对水畔梅花疏影横斜之美的认可,梅花伴水成为古代文人对景物摄取模式之一,另外,梅花枝干横斜孤峭挺立,被文人们赞赏和大力描写。梅花瘦而且贞霜,磨雪折骨愈加奇,被写进很多君子象征的文学作品中。草的喜怒哀乐象征意象。屈原首先确立“香草美人”传统形式,香草为美人作衬托。置草又名忘忧草,文献最早记载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首草,言树之背。”后来朱熹注曰:“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5]”称其“忘忧”是因为首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北堂”代表母亲。基于此,古代游子要远行,会先在北堂种营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思念,忘掉烦忧。植物之间象征意象的比较寄托爱憎情感。松、柏、梅、竹、水仙为被古人誉为五君子,后来的乾隆皇帝合咏五君子的作品最多,吩咐文征明画松、柏、梅、竹、水仙为五君子图,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五君子这个组合,不但写多首诗歌来吟咏,还特意要求臣子作五君子图以供欣赏。松、竹、梅被合誉为岁寒三友,为中国传统凌寒花卉,声名地位也甚高,水仙与不相上下。通过水仙与荷花的对比,突出水仙意象的层次,水仙可傲寒,荷花在秋风中凋零;荷花根部离开淤泥不能存活,水仙却可离开泥土,凭清水开花;水仙根部须白皓净,可将其作为造型部分与水仙花叶同赏。有的文学作品甚至贬损荷花,居然赋予格调低下象征:以莲花喻、候臣;但多数情况下荷花用来比喻士大夫芳洁之志,用来比喻女子贞洁自守等。

第3篇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喜欢栽几盆水仙花,作为“岁朝清供”的年花。水仙花在岁暮天寒,百花凋落的时候开花,因此被清康熙誉为凌波第一花。它只须清水一盆,白石数粒,简单清楚,一尘不染地在枝头吐翠含芳。水仙花凝姿约素,秀丽喜人,冰肌玉质,挺粹含娟,向人们祝贺新春如意,福寿吉祥。

中国水仙花属石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生得颇象洋葱、大蒜,故六朝时称“雅蒜”,宋代称“天葱”。之后,人们还给它取了不少巧妙的名字:如金盏、银台、丽兰、雅容、玉清等等。关于水仙花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数不胜数,下面就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在明代景泰年间,它们的祖先张光惠在京都做学官,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野花,于是便叫蔡板拾回育成水仙花而流传至今。

水仙花的姿容是那样小巧秀丽,它那修长的叶子,娇嫩嫩,湿润润,绿盈盈的它的花瓣包拢,配合得恰到好处。水仙花开花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那是因为它在逆境中的奋斗终于有了结果,它的那股幽香是胜利的伴奏曲,令人欣慰,让人舒心。

当水仙花要凋落时,我的心又不禁若有所思,心中有一股难言的淡淡哀伤,水仙花辛辛苦苦从逆境长成花蕾,灿然开放,可转眼又凋谢了。转念一想花开花落,这一次的花落,正是为了下次更灿烂的开放养精蓄锐。

水仙花,它没有玫瑰的骄艳,也没有牡丹的高贵,更没有兰花的隐逸,但是它却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水仙花,它生长在冬季,傲立在水石之中,不管天寒地冻,也不管冰天雪地,它依然艳丽芳香,楚楚动人。它不与百花争艳,而只送给人们缕缕清香,显得更加挺拔。它的淡淡幽香像涓涓细流轻轻驻入我的心田。我爱水仙花,不仅因它的体态香气,更因为它生活在清水中,自力更生的勇气。

第4篇

在遥远的百花园中,生活着三位,聪明,美丽,活泼,可爱的百花仙女,大姐叫雪灵,聪明的二姐叫雪霜,活泼可爱的三妹叫雪莉。三姐妹幸福快乐的生活在百花园中。

可有一天,三位仙女正在采花,忽然她们发现一个黑色的洞,里面有一个长着一对牛角的怪物,那个怪物正在睡觉。三位仙女都很好奇,雪莉说:“我们从来也没见过是什么呀,这里除了我们,难道还有别的生物吗?”雪灵说:“对呀,他长着一对怪怪的牛角,和三只眼睛,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呢!”雪霜不小心摔了一下,吵醒了魔王,三位仙女刚想走,就听见魔王说:“哈哈,三位仙女,你们发现我了吗?我就是魔王,等我的黑晶球炼成了,我就可以打败你们,占领整个世界了,哈哈哈。”仙女们听了连忙冲到洞里,毁灭黑晶球,可是刚冲到洞里,就被魔王捉住了,魔王将仙女们带到一个叫做黑仙洞的地方,据说只要在那里待五天就会化为甜血而死。仙女们虽然很害怕但她们知道:不能逃避,只有勇敢去面对,整个世界才有希望。她们的精神感动上帝,上帝送给们每人一把魔仙棒,并告诉她们,要在一个月之内战胜飞龙,角虎,激马,神蛇,密龙与死神。这样才可以与魔王交手,毁灭黑晶球。仙女们坚强的答应了,于是便踏上了这激烈的一路。

仙女们向东走九千九百九十公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飞龙,一条约有五米长的白龙守着发紫光的洞,白龙见百花仙女们来了,忙上前应战,说”仙女们,你们终于来了,我奉天帝之命,来与你们战斗,中要你们打败我,我就让你们取走洞内的水晶球。说完,便扑了上去,打的三位仙女后退好几步,百花仙女们出招了,她们使出迷雾重重这招,一正白色的雾向白龙飞来,飞龙眼前一片模糊,仙女们使出必杀技——天女散花,打败了飞龙,飞龙将水晶球的能量,传给每位仙女,仙女们又去寻找恶虎。

她们向西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公里,终于见到了恶虎,恶虎告诉仙女只要打败它,就将它的能量传给每位仙女,由于仙女们有了神龙的能量,很轻易战胜了恶虎。

接着,她们又打败了激马,神蛇,密龙与死神。上帝给了她们新的力量。仙女们回到百花园中,来挑战魔王,此时的百花园已经不在像从前那样光彩夺目了,现在的百花园到处死气沉沉,连一朵鲜艳的花也见不到了,仙女们闯进魔洞,忍着泪对魔王说:“你真是坏透了,为什么连我们的家园也要破坏?”魔王说:“为什么,因为这里马上就是我的了!”你!仙女们向魔王冲去,毫无防备的魔王连忙用黑魔护盾挡拄,可仙女们的法力已大大提高,消灭了黑魔王,随着黑魔王的毁灭,黑晶球也破碎了,整个百花园复苏了,世界有救了!全世界的人用力喊道”百花仙子万岁!百花仙子万岁!”

百花仙子用坚强的性格拯救了全世界!

从此,她们在百花园中幸福的生活又开始了。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第二小学三年级:王稼颖

第5篇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盼到我家那水仙花开花了。

春节前,妈妈给我买了一盆水仙花。那白色喇叭形的盆子衬托着水仙花。水仙花的叶子是嫩绿的,短短的。过了几天,那些叶子“长高了”,叶间还抽出了几根花茎。颜色有点成碧绿了。又过了几天,我正仔细的观察着,突然,我的目光投向了那叶间,“哦!原来水仙花长出了花骨朵儿。”那花骨朵儿跟新买来叶子的颜色是一样的,也是嫩绿的。花骨朵的身体是上面尖尖的,下面圆圆的。它的姿态可是千姿百态:有的花骨朵儿竖立在两片叶子中间,好像在观赏周围的风景;有的花骨朵儿头向下低,好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骨朵儿一簇簇的堆在一起,好想再续哦游戏呢!

有一天放学回家,从阳台传来了一阵香味,我跑去一看,“啊!原来是水仙花开花了。”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心一下子把我迷住了。那朵花在叶间亭亭欲立我走进了一些,顿时,香味向我扑鼻而来……

听说,水仙花一年只开一次花,它不怕刺骨的寒风,它和梅花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爱水仙花!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盼到我家那水仙花开花了。

春节前,妈妈给我买了一盆水仙花。那白色喇叭形的盆子衬托着水仙花。水仙花的叶子是嫩绿的,短短的。过了几天,那些叶子“长高了”,叶间还抽出了几根花茎。颜色有点成碧绿了。又过了几天,我正仔细的观察着,突然,我的目光投向了那叶间,“哦!原来水仙花长出了花骨朵儿。”那花骨朵儿跟新买来叶子的颜色是一样的,也是嫩绿的。花骨朵的身体是上面尖尖的,下面圆圆的。它的姿态可是千姿百态:有的花骨朵儿竖立在两片叶子中间,好像在观赏周围的风景;有的花骨朵儿头向下低,好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骨朵儿一簇簇的堆在一起,好想再续哦游戏呢!

有一天放学回家,从阳台传来了一阵香味,我跑去一看,“啊!原来是水仙花开花了。”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心一下子把我迷住了。那朵花在叶间亭亭欲立我走进了一些,顿时,香味向我扑鼻而来……

听说,水仙花一年只开一次花,它不怕刺骨的寒风,它和梅花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爱水仙花

四年级:萌妹girl

第6篇

我不是爱花的人,也不是会侍弄花的人。

心血来潮,今冬,我买了一棵水仙花。清水中,光秃秃地一块,没有根,顶端钻出一点点儿发黄的嫩芽,样子并不好看,形状像大蒜,像洋葱头。据说六朝时称“雅蒜”;宋代时称“天葱”。在希腊神话中,水仙是个美男子,他不爱任何女子,而有一次,他在一山泉饮水,见到水中自己的影子时,便对自己发生了爱情。当他扑向水中拥抱自己的影子时,灵魂便与肉体分离,化为一株漂亮的水仙……(传说而已)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床头柜上的水仙长的葱葱郁郁。其根,如银丝,纤尘不染;其叶,碧绿葱翠传神。

走进卧室,满眼是它葱翠、充满生机的绿;打开台灯,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春。与室外的冰天雪地相比,室内的水仙,却让我犹如沐入在生机盎然、春意融融地春光中。

又过了几天,偶然间,我惊喜地发现在葱翠的绿叶中,冒出一支花蕾,一层薄薄地、浅绿色的纱衣裹着一串花骨朵,这让我狂喜了几日,我像侍弄孩子一样待着我的水仙。

水仙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花如金盏银台,高雅绝俗,婀娜多姿,清秀美丽,洁白可爱。它是民间的请供佳品,每过新年,人们都喜欢清供水仙,点缀为年花。

望着那盆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水仙,它是那样的耐人寻味,人们赞誉水仙一清二白,所求不多,只清水一盆,并

不在乎生命的短促,不在乎刀刃的“创伤”,不在乎严寒的“凌辱”,始终洁身自爱,带给人间的是一份绿意和温馨。

我盼着我的水仙芬芳吐艳……

第7篇

吉祥图案是我国一种最古老的装饰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在那时的岩画或石刻创作中,它以图腾的形式出现。而后经历了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隋唐的石雕,宋元的花鸟画,明清的织绣、瓷器等方方面面。特别是祝寿延年的吉祥图案艺术形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它渊源久远,内涵丰富,善祷善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齐梅祝寿:梁鸿是东汉时的学者,表字伯鸾,家居平陵(今陕西成阳市西北),以贫寒不失志节闻名乡里。与其妻姓孟光,一同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皇帝听到了梁鸿的名声,派人征聘他入朝为官。梁鸿不愿,又偕孟光去南方隐居,借住在人家堂下的偏屋内,靠替人舂谷为生。最使邻居们敬佩的是,每当梁鸿舂谷回来,孟光已做好饭菜放进食案(一种有脚的托盘),并恭敬地举至眉前,献与丈夫:佳话传开,“举案齐眉”便成夫妻相敬的代词。往后,人们再据“举案齐眉”的故事,绘成一对绶带鸟双栖双飞在梅花与竹枝间的“齐梅祝寿”瑞图,以双寓“齐”,以梅谐“眉”,以竹谐“祝”,以绶谐“寿”,寓意是夫妻恩爱相敬,白头偕老。在中国的明、清两代青花瓷器中常见此图,通常人们都把它称之为“花卉绶带鸟纹”,而实际上应是本典的含义,应注意。

松鹤寿星:松树与鹤,俱为常见之物,但是在古人的观念里,则各具神异禀赋。松称“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据说寿过千年的松树,所流松脂会变为茯苓,服者可得长生。鹤则称“百羽之宗”,据说乃凡人登仙后所化。服松脂可登仙,登仙后可化鹤,遂有“千岁之鹤依千年之松”的说法,将松与鹤联系起来,类似故事在《西京杂记》等书中亦多有记载。瑞图“松鹤长春”即据此来,也可绘一高龄老人站于松树下,旁边站着一只鹤。此图除用为向高龄夫妇祝颂双双长寿外,也泛作飞升登仙的象征。

福寿双全:图案为蝙蝠、寿桃、老者、铜子。图中老者笑对天上之蝙蝠,童子高举寿桃。“蝠”与“福”同音,桃喻长寿。此图寓福寿绵长,吉事通达。

富贵耄耋:图案为牡丹、猫。牡丹,落叶灌木。品种很多,花大而艳丽,是著名观赏花。牡丹向来比做花中之王,具丰腴之姿、有富贵之态。无论摆设、入画,极富丽堂皇之致。又称国色天香。唐刘禹锡诗:“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初夏正午是牡丹开得最鲜艳之时。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俗称“耄耋”。“猫”与“耄”谐音。画牡丹和猫隐寓“福寿双全”。

寿居耄耋:图案为寿石、、蝴蝶、猫。寿石寓“寿”,取“菊”,与“居”谐音,且为吉祥之花。“猫”与“耄”谐音,“蝶”与“耋”同音。古人云耄耋是长寿之动物,有人活七十古来稀之说。此图意为长寿,颂祝长寿,长命百岁。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图案为寿山、蝙蝠、大海。岩石寓为寿山,蝙蝠取“蝠”与“福”同音,明宰相刘基的《寿山福海图》中有“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寓意长寿如山海之不变。

多福多寿多子孙:佛手中“佛”与“福”音相似。三月桃花盛,传说王母蟠桃三千年结子,古称仙桃、寿桃、寓意长寿。石榴多籽,“籽”与“子”同音,比喻多福、多寿、多子孙。

群仙拱寿:图案为松树、水仙。水仙中取仙字,数丛水仙喻群仙。松树寓意高寿,常青不老,生命永驻。相传水仙花为水中仙子所化,高洁脱俗,深受世人喜爱。宋朝以来,赋诗渐多,宋高似孙有《水仙花赋》,其序将水仙花直比仙人雅士。常青不老松与丛丛水仙花组成的图案,寓为群仙拱寿。

南极老人:北宋的皇帝,大多酷信道教。一日,一仙翁之态的老道士出现在街头。宋英宗赵曙想知道自己有几多阳寿,便召道士进宫。然老道对皇帝的提问笑而不答,却向皇帝讨酒喝,喝了七斗不到便告醉辞去。翌日,司天台禀告:昨观天象,见南极寿星飞临帝座,未知陛下察觉什么征兆?宋英宗恍然大悟。这件奇事被记载在宋人所著《见闻录》中,当时人偷偷绘下的老道模样,则被认定为寿星的真容,并据此画成了祈祷长寿的吉祥图。图中的梅花鹿、蝙蝠等物,以谐音象征“禄”和“福”,表示长寿而后多福存禄。在古代中国的星宿说中,寿星别称南极老人星,故寿星瑞图,也叫“南极老人”、“南极仙翁”或“南极寿星”。

第8篇

关键词: 道教思想 主题倾向 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

《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颇有特色的长篇章回小说,李汝珍号松石道人,在小说中作者屡次自称“老子的后裔”,据称此书还是得道仙猿传授给他的,可见《镜花缘》与道教颇有渊源。本文拟从小说的主题倾向、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几个方面试析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并且指出:道教思想的影响不但在《镜花缘》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这一影响在明清的其它小说中也同样普遍存在。

对于《镜花缘》的主题究竟何属在学界众说纷纭而终未达成一致1,这一现象当然表明该小说主题内涵的歧义多解性,同时也为笔者对小说主题倾向的解读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语境。笔者以为,在对小说的主题倾向做出判断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回到小说的故事原型,或者从中可能窥见到此书主题倾向的些许端倪。

如所周知,《镜花缘》主要叙述了百花仙子唐闺臣及群芳因过被贬红尘、以及她们在凡间所历、并于女科应试中高中才女,最后尘缘期满而返本归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的原型来看,无疑受到了道教“谪仙修道”母题的影响。“谪仙修道”是道教中极为常见的仙话模式,一般指上界的神仙因犯了某种过失(或是由于思凡获遣等其它原因)被贬下界、转世为人后,谪仙在凡间通过历劫修道最后得以返回天庭的仙话模式。正因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道教的“谪仙修道”母题,所以道教中谪仙的回归与凡人的修道才被作者作为小说的一大重要主题而用力地凸显出来。

在谪仙修道的母题中,无论是谪仙的回归还是凡人的修道都是由对凡俗人生的否弃开始的,《镜花缘》的主题倾向无疑亦受到了此一影响,小说以《镜花缘》为题便是一大明证。正如李汝珍的至交许祥龄在小说的最后疏解道:“‘镜花缘’者,色相皆空,因缘有定” 2;孙吉昌在《绘图镜花缘题词》中也说:“镜花本空相,悟彻心无疑。”3所谓“镜花缘”,取镜花水月之空幻无常义。而在小说中,“镜花缘”中所蕴藉的这种无常与空幻首先是指向以唐闺臣为首的群芳的命运的。在小说的第1回,主人公百花仙子及群芳所居之地为“薄命岩”上的“红颜洞”,小说便在这一“红颜薄命”的隐寓中展开群芳的故事;在第48回中,唐闺臣与阴若花在“小蓬莱”发现了载有群芳事迹的仙碑,而作者把这仙碑置于“镜花冢”畔、“水月村”中、“泣红亭”内,书中写道:

(二人)走进亭内,只见当中设一碧玉座,座旁安两条石柱。柱上也有一副对联:“红颜莫道人间少,薄命谁言座上无”。正面也有一匾,写的是“镜花水月”。4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要将小说名之为《镜花缘》决非偶然,因为百花易凋、红颜薄命,而只有这“镜花水月”的空幻无常和转瞬即逝方能传达出作者对降谪红尘的百花命运之嗟叹和感喟。小说的这种空幻之感并不仅仅囿于群芳的命运(虽然这是小说的重点),与《红楼梦》颇为相似的是,作者将这种无常之叹拓展至所有芸芸众生的凡俗人生,在小说中,这种对于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喟随处可见,而这种无常之叹往往就是修仙的起点。如唐敖在科场失意以后途经“梦神观”,于是叹道:“我唐敖年已半百,历来所做之事,如今想起,真如梦境一般。从前好梦歹梦俱已做过,今看破红尘,意欲求仙访道,……”5颜紫绡在中了才女后却情愿跟随唐闺臣远赴小蓬莱,她说:

据咱想来,团圆之后,又将如何?乐聚之后,又将如何?再过几十年,无非终归于尽,临期谁又逃过那座荒丘?咱此番同你去,却另有痴想,惟愿伯伯不肯回来,不独贤妹可脱红尘,连咱也可逃出苦海了。6

在颜紫绡看来,凡俗之人的快乐如团圆乐聚之类终究无法长久,因为只要是凡俗之人,就难以逃脱人生之大限,所以只有成仙了道,方得逃脱红尘苦海。正如前文所述,对于红尘凡俗的否弃乃是修仙求道的起点,而李汝珍坚信神仙是可修可得的。在第93回中,作者借百花仙子唐闺臣引《抱朴子》之言“谓黄老为妄言,不亦惜乎?”肯定了成仙了道的可能性7。而关于如何才能成仙了道,小说是“以忠孝二字为修仙根本,以打破四关为入道功夫”8的。

正如《镜花缘》的故事原型来自道教的“谪仙修道”母题,而在此一母题中,谪仙主要是因过失(恶)而被贬凡间的,因而在凡间如何通过修道弥补过失便成为返归天庭的关键,对善的追崇当然就意味着对恶的救赎,由此修仙即是立善修德便成为理所当然的结论了。而关于修仙在于立善修德的理论,早在葛洪的时代就已被道教学者们所重视。正如《镜花缘》在书中引用《抱朴子》说:“若讲仙道,那葛仙翁说的最好,他道:‘要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信、仁为本。若德行不修,务求玄道,终归无益。要成地仙,当立三百善;要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9而在明清之际“三教合一”的语境中,道教对于忠孝的强调无疑对李汝珍的《镜花缘》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小说的第84回,宝云将《觉世真经》在行酒令时向众人宣诵,得到众才女的一致首肯。小说认为诵读此经可以消凶聚庆,福寿绵长。《觉世真经》即《关圣帝觉世真经》,为明代托关帝之名的道教劝善书,此经的开篇即是:“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10由此道教的修德观念对小说的影响可见一斑。在小说中,作者一再强调德行是修仙之本,因而在主人公唐闺臣与唐敖的修仙过程中,忠孝等德行的修习变得尤为重要。唐敖一直忠于李唐,所以科举落第;在路经“梦神观”时被神人告知修仙在于立德,于是唐敖在游历海外时将散落异邦的花仙聚集起来便成为他得以成仙的重要功德。那位自称孟如是的神人嘱他只要“众善奉行,始终不懈,一经步入小蓬莱,自能名登宝箓,位列仙班。”11女主人公唐闺臣在红尘之中修仙的重要途径在于奉行孝道。正因为如此,唐闺臣才能两次远赴小蓬莱,万里寻父,以孝道入仙道。所以胡大钧在小说的末尾评论道:“人惟忠与孝,性与神仙宜。忠孝有未尽,本性已浇漓。反欲求神仙,歧路又生歧。所以唐闺臣,独得餐仙芝。”12

《镜花缘》不但以立善修德为修仙的重要途径,更以破酒、色、财、气为重要法门。虽然对于世俗享乐的摒弃是道教修仙的一贯传统,但是明确提出参透酒、色、财、气的却是全真教。王重阳将酒、色、财、气看作成仙修真的障碍,他说:“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13而在明清道教中,作为两大教派之一的全真教的这种禁欲主义无疑对李汝珍的《镜花缘》产生了影响。在小说的第93回,作者借师兰言道:“看破红尘,能有几人?莫讲成仙了道,略把争名夺利各事看得淡些,也就好了。”14在同一回中,章红珠所讲的好酒好赌之人宁愿放弃长生不死也不愿戒酒除荤不赌钱的笑话,亦说明成仙了道与酒、色、财、气是水火不容的。就连百花仙子亦是由于“一局之误,致遭七情之磨。”15如果从故事的表层意义来看,百花仙子只是由于与麻姑在棋局上赌胜,致使百花无人约束、触犯天条从而被降黜凡间,但我们若是看看小说第90回中麻姑由此而发的议论,便会发现这“一棋之误”中其实深隐着作者对凡俗人生之谋虑纷争的普遍否决:

但以管窥之见,人生在世,千谋万虑,赌胜争强,奇奇幻幻,死死生生,无非一局围棋。只因参不透这座迷魂阵,所以为他所误。16

由此可以见出:参透酒、色、财、气是成仙了道的关键,如果跌进了任何一个陷阱,即便已经成为神仙,也同样会被降黜红尘,饱受轮回之苦。在小说中,作者还别出心裁地为武后及武氏兄弟设立了名为“自诛阵”的酉水(酒)、巴刀(色)、才贝(财)、无火(气)四关以对抗勤王诸军,大凡参不透这四关的李唐将士无一幸免,而作为勤王军首领的宋素对这酒、色、财、气平素都不甚在意,因而入此四阵而得以毫发无伤。在大军攻破四座大关而大获全胜的时候,不但前来助阵的百果大仙、红孩儿等五位大仙忽然不见,连宋素亦追随五仙而去,而这一结局无疑又一次证明了小说的禁欲主义的修道观。

需要补充的是:由于明清之际儒释道的“三教合一”较之前代更为流行,因而这一时期的道教亦有融会儒释的倾向,而作为受到这一时期道教思想影响的《镜花缘》难免亦会烙上这种时代的特征,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否认在《镜花缘》中所表达的谪仙修道的主题倾向主要源自道教的影响。

不但《镜花缘》的主旨与道教的修道主题息息相关,而且其主要人物甚至某些次要人物形象的内涵亦多与此一修道主题相呼应,在《镜花缘》中,他们甚至就是作为道教思想的象征符号出现的。

小说的第一主角是唐闺臣。唐闺臣的前世为百花总司,因过失而降谪红尘,这位谪仙在被降黜为凡人后依然“前因不昧”、“宿慧非凡”,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便竭力凸现其作为仙家的气质和品格。在泣红亭的碑记上,唐闺臣号“梦中梦”,其意取自《庄子》:“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17意谓闺臣在红尘之中的历劫不过是大梦一场。而这位谪仙显然是能够参透凡俗人世的,因此她虽然文才甚著,然而却并不留意功名,在应试前就一心入道,由于父命难违这才参加才女应试,中了才女以后更是对红尘一无留恋,最终追随其父,以孝道入小蓬莱成道。

除唐闺臣外,降黜红尘的花仙均为群相而面目颇为模糊,相较之下,颜紫绡则是其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之一,而这位“幼谙剑侠之术,长通玄妙之机”的“女中侠”一出场就颇有离尘超凡之质,她不但剑术非凡,来去倏忽,而且慧眼独具,一眼就能辨认出仙猿与仙箓;在相救宋素的过程中,她不但胆识过人,而且是非分明;而高中才女以后,她亦并不贪恋红尘富贵,情愿与唐闺臣相伴寻亲,入小蓬莱修道。在小说的第59回许祥龄赞叹道:“有神通者仙佛,而销声匿迹,与世忘情。惟介乎人与仙佛之间者,其剑侠乎?”18颜紫绡或许是作者想要着力刻画的谪仙形象,因为正如许祥龄所评论的,她既有仙家的神通,又不象仙家销声匿迹、无迹可寻,而是在世间仗剑行义,最后功成身退,在她的谪仙品格中,投射的无疑正是道教神仙修道济世的一大功能。

唐敖可谓小说中仅次于唐闺臣的重要人物,其最后的归宿亦是入道修仙。与百花诸仙不同的是,唐敖并非谪仙下凡,而是凡人通过修炼达到仙界的。纵观唐敖的得道过程,其首先经历了科举失败后对功名利禄的幻灭,然后在萌发求仙之志后分别通过服食了奇饵异草、在游历海外的途中因将散落异域的花仙会聚一处而建立了所谓求仙的功德,最后入小蓬莱。在唐敖的形象中,我们不但能够得见凡人修道的可能性,而且亦能认识到服食及修德对于修仙的必要性。

在小说正面的主要人物中,除了唐敖父女与颜紫绡以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曾伴在百花仙子洞中、后又随群芳贬谪红尘的得道仙猿。这位白猿被贬在小蓬莱,在红尘之中依然“宁神养性,不食烟火”,颇少受到尘烟熏染,所以他的通灵才得以保持不失。小说虽然对白猿着墨不多,然而据作者在小说中所写,这部小说的流传却全仗他的通灵方得以成全。正是由于他的取枕露意,唐闺臣方得以万里寻父,从而在小蓬莱的泣红亭巧遇仙碑;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他的受命传书,这部小说的事迹才得以被做成稗官野史,流传海内。作者在此书中塑造仙猿的这一形象决非无意,因为仙猿授书的情节正是受到了道教“仙真授书”思想的影响而成的。众所周知,道教为了自神其教,通常将经书的流传称为“神授”,以此表明经书是神意的传达。如早期道经《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即是甘忠可托言天帝派真人赤精子传书于他,命他依此替天行道;北魏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亦是太上老君所授。与此极为类似的是,《镜花缘》的成书亦是由于仙猿的传授。在全书的末尾,作者写道:

却说那个白猿本是百花仙子洞中多年得道的仙猿,他因百花仙子谪入红尘,也跟着来到凡间。原想等候尘缘期满,一同回山,那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这泣红亭的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这碑记,日日寻访,何能凑巧。19

作者写到白猿一直从唐访到宋再到清,相继遭到正史的修撰者宋祁、欧阳修等的拒绝,方才访到一个“老子的后裔”,于是将碑记付给此人,径自回山。而这位“老子的后裔”即将碑上所载事迹敷演成书,便是《镜花缘》。如果说道教的“经书神授”是为了自神其书,那么据李汝珍所说,仙猿授书亦源自仙家授意,则《镜花缘》虽然由于“事涉荒唐”而被正史所不屑,但这部“消磨了十数多年层层心血”的小说因为这一“仙猿授书”的仙机而“流布遐荒”,所谓“今赖斯而得不朽。”20,或者亦能使作者在这部疏离于正史之外的“稗官野史”中获得某种意义上的自慰罢。需要补充的是,道教的这种“经书神授”的思想不但在《镜花缘》中留下了痕迹,对明清其它小说亦产生了影响,如《红楼梦》篇尾空空道人授书悼红轩主人(即曹雪芹)的情节,亦是道教这一思想在《红》中所留下的深刻烙印。

在《镜花缘》中,对于正面人物的塑造远比反面人物要用力,然而就在这些作者着墨不多的反面人物形象中,亦贯穿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内涵。如作者塑造与百花仙子交恶的反面神仙分别为风姨和嫦娥,百花仙子在前世即与二者结怨,群芳的贬谪全因二者的挑拨而起;在小说的第88回中,当百花仙子被降谪为凡人唐闺臣后,为了对抗嫦娥与风姨的挑衅又作《天女散花赋》,而此赋亦“处处嘲着风月”;书中写到此二者“职掌风月”,可见风姨与嫦娥即是“风月”的隐寓,基于“风月”一向被看作情欲的象征,则在对反面人物风姨与嫦娥的形象塑造中隐含了道教的禁欲主义修道观似乎并非无根之说。而道教的这一极为重要的修道原则在小说的另一反面人物群体的塑造中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以心月狐武则天为首、包括“得异人传授,颇有妖术”的武氏兄弟在长安城周围设立了酒、色、财、气四关与勤王诸军对阵,武后及武氏兄弟无疑便是酒色财气的象征,而勤王诸军在红孩儿等仙家的帮助下对四座大关的攻克更是道教禁欲主义修道观的投影。

如前所述,《镜花缘》的主题倾向与道教的修仙证真密切相关,与此相应的是,小说的情节结构亦深深打上了道教思想的烙印。

首先,从小说的全文结构来看,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造就了其循环式的小说结构。虽然《镜花缘》的故事情节纷繁复杂,但是纵观全书,我们至少可以理清一主一次两大故事线索,而这两大线索都与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息息相关。从小说的主要线索来看,《镜花缘》以百花仙子及群芳被贬谪开端,正如小说在第1回的开端写道:“所叙虽近琐细,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淫词秽语,概所不录。其中奇奇幻幻,悉由群芳被谪以发其端。”21然后以百花仙子唐闺臣为主要人物叙述群芳降谪红尘之后所历种种,最后以百花仙子唐闺臣入道小蓬莱、回归仙籍为终。简言之,全书以“仙——凡——仙”的循环式结构组织小说的主要情节,而这种循环式结构,无疑源自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道教一贯认为:道化生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如果通过修证达到最终的“归根返元”,那么就实现了成仙了道的终极目标。因而“道(仙)――万物(凡)-道(仙)”的循环式成为道教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道教仙话中的谪仙回归模式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反映。在小说中,这种归根返源式的回归意识随处可见。在小说的第40回,唐敖到达小蓬莱,决定就此出家求仙,于是他留下一首七绝道:“逐浪随波几度秋,此身幸未付东流。今朝才到源头处,岂肯操舟复出游?”22在小说的第44回与51回中,百草仙姑与百谷仙姑先后度化百花仙子唐闺臣,前者以“返本岛”、“还原洞”警醒之,后者则以“聚首山”、“回首洞”点化之。

不但小说的主线运用的是谪仙回归的循环模式,其副线亦与谪仙回归的主题密切相关。小说以百花仙子等一百位花仙由仙——凡——仙的经历为主线,在主线之外,则另有一条副线贯穿其中,即:唐敖、骆宾王、徐敬业及其后代的勤王党与武后的斗争,而这一条副线同样源自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原来武后并非凡人,亦是天星心月狐临凡,在全书的开始,小说写到由于唐太祖、太宗在夺取隋江山时杀戮过重,因而与隋杨氏结下前世冤仇,冥帝欲化解这一李杨宿仇,将令一天魔下界扰乱唐室,正好心月狐“思凡获遣,即请敕令投胎为唐家天子,错乱阴阳,消此罪案。”23 接下来,武后与勤王党的每一次斗争均与心月狐的星象气运相对应。如第一次骆、徐起兵勤王即以失败告终,原因是由于心月狐气数正旺;接下来第二次陇右节度使史逸起兵勤王失败,乃在于虽然心月狐光芒日渐消散,然而忽然“又吐一道奇光,紫薇垣被他这光压住,不能十分透露。”24而最后一次骆承志、宋素、唐小峰等聚集小瀛州的勤王终于使得武后退位、中宗复辟,这时则“心月狐光芒已退。”25虽然小说的这一条副线只以中宗复辟、武后退位终结而并未明确写到心月狐的返归天庭,然而由三次勤王的过程中心月狐的星象气运的消长所暗示,勤王党与武后的斗争这一副线其实也就是星官心月狐由思凡获遣——人间为王——回归天庭的故事过程。

正如惯常的谪仙模式所揭示的,原本就名在仙籍或是本有仙缘的谪仙们最后的归宿必然是返归仙界,因而这就决定了以谪仙回归为主题的小说必然采用这种“仙——凡——仙”的循环式的叙述模式。在明清的小说中,这种循环式的叙事模式是极为常见的,除了《镜花缘》以外,还有如《水浒》、《红楼梦》、《雪月梅传》等等,无不是采用这种模式展开故事情节,而这一叙事模式的普遍采用,无疑得益于道教的循环式思维模式。

其次,小说不但在全书的主、次线索上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而且在具体情节的安排上亦与道教不无关系。在《镜花缘》中,由小说的修道主题所呈现的仙界的奇幻神通成为作者安排情节的重要手段,小说情节的巧合、伏笔、悬念等大都与仙界的神通有关。如在小说的第63回,缁瑶钗由于在途中失落赴试文书将被取消部试资格,而刚巧亭亭之母缁氏已废弃不用的赴试文书就被唐闺臣等带在身边,由于当时缁氏是隐瞒年龄应试的,所以在上报时捏造了一个假名,更巧的是,缁氏当年捏造的假名竟然就是“缁瑶钗”,于是这个与缁瑶钗丢失的赴试文书几乎一模一样的替代终于使其参加了部试并高中。原来缁瑶钗前生也系花仙,按照神意,她在凡间是注定要在才女应试中高中的,于是在仙家的授意下,本已不想再应试的缁氏参加了郡试,后来缁氏果然高中郡试第一,她的赴考文书就成了日后缁瑶钗参加部试的文书,而正是由于神意的安排才有了这一起情节的巧合。

由于神仙往往具有预见的神通,因而小说中大量情节的伏笔均是由于仙家的此一神通铺设的。如小说的第一回写魁星以女身出现,百花仙子说:“或者此时下界别有垂兆,故此星以变相出现,亦未可知。”26而此一仙兆果然为后来武后开女科、群芳在凡世全部高中才女埋下伏笔。在同一回中,百花仙子在西王母的蟠桃盛会上因不愿让百花逆时开放而与嫦娥口角,百花仙子被女魁星在顶上点了一笔,此时“王母暗暗点头道:‘善哉!善哉!这妮子道行浅薄,只顾为着游戏小事,角口生嫌,岂料后来许多因果,莫不从此而萌,适才彩毫点额,已露玄机,无奈这妮子犹在梦中,毫无知觉,这也是群花定数,莫可如何。’”27在此王母这一极具预见性的仙家之言遂成为小说此后所有故事的一大伏笔。在小说的第6回,百果仙子在百花仙子降黜红尘前探听到仙机说:“闻仙姑(指百花仙子)谪在岭南,年未及笄,遍历海外,走蛮烟瘴雨之乡,受骇浪惊涛之险,以应前誓,以赎前愆,即日就要下凡。”28此一仙机的预言为岭南秀才唐敖之女唐闺臣日后万里寻父、游历海外以致历经险阻埋下伏笔。在同一回中,红孩儿在为百花仙子等饯行时许诺,如若群芳在下界有难,在座诸人必定前去救援,小说接下来写道:“只因红孩儿这句话,又生出许多事来。”29而小说后来百草大仙、百谷大仙对唐闺臣的救助与度化,百果大仙、红孩儿等对勤王义军的援助均由红孩儿这一预言而埋下伏笔。

仙机不但具有预见性,同时亦是极为隐密的,许多关于仙机的预言还是通过隐语传达的,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即是,因而《镜花缘》亦得以充分运用仙机的此一特征为小说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如在小说第48回中,唐闺臣与阴若花同时在小蓬莱的泣红亭遇到了载有百花诸仙事迹的仙碑,然而只有唐闺臣得以看懂碑文,当阴若花要求唐闺臣讲解碑文时,唐由于不敢泄漏天机而婉拒道:“上面所载俱是我姊妹日后之事,约计百人之多。此时姐姐既于碑上一无所见,仙机不可泄漏,……好在碑上之事将来总要出现,妹子意欲等待事后再细细面陈。……”30在第88回至90回中,麻姑以百韵诗将百位才女的命运以隐寓的方式道出,她首先声明“此诗义甚精微,词多秘奥”、“其中离合悲欢,吉凶休咎,或隐或现,或露或藏,虚虚实实,渺渺茫茫。”31当被详细问及群芳命运休咎时,麻姑却一再说:“(此诗)暗寓仙机,谁敢泄漏”,32又说“此皆未来之事,是是非非,少不得日后自然明白。”33这些预言当然在小说此后的故事中均被一一印证,然而在此之前,这些虚虚实实、隐隐绰绰的仙家预言无疑亦成为了小说中最能引人入胜的悬念。

第9篇

《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颇有特色的长篇章回小说,李汝珍号松石道人,在小说中作者屡次自称“老子的后裔”,据称此书还是得道仙猿传授给他的,可见《镜花缘》与道教颇有渊源。本文拟从小说的主题倾向、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几个方面试析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并且指出:道教思想的影响不但在《镜花缘》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这一影响在明清的其它小说中也同样普遍存在。

对于《镜花缘》的主题究竟何属在学界众说纷纭而终未达成一致1,这一现象当然表明该小说主题内涵的歧义多解性,同时也为笔者对小说主题倾向的解读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语境。笔者以为,在对小说的主题倾向做出判断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回到小说的故事原型,或者从中可能窥见到此书主题倾向的些许端倪。

如所周知,《镜花缘》主要叙述了百花仙子唐闺臣及群芳因过被贬红尘、以及她们在凡间所历、并于女科应试中高中才女,最后尘缘期满而返本归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的原型来看,无疑受到了道教“谪仙修道”母题的影响。“谪仙修道”是道教中极为常见的仙话模式,一般指上界的神仙因犯了某种过失(或是由于思凡获遣等其它原因)被贬下界、转世为人后,谪仙在凡间通过历劫修道最后得以返回天庭的仙话模式。正因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道教的“谪仙修道”母题,所以道教中谪仙的回归与凡人的修道才被作者作为小说的一大重要主题而用力地凸显出来。

在谪仙修道的母题中,无论是谪仙的回归还是凡人的修道都是由对凡俗人生的否弃开始的,《镜花缘》的主题倾向无疑亦受到了此一影响,小说以《镜花缘》为题便是一大明证。正如李汝珍的至交许祥龄在小说的最后疏解道:“‘镜花缘’者,色相皆空,因缘有定”2;孙吉昌在《绘图镜花缘题词》中也说:“镜花本空相,悟彻心无疑。”3所谓“镜花缘”,取镜花水月之空幻无常义。而在小说中,“镜花缘”中所蕴藉的这种无常与空幻首先是指向以唐闺臣为首的群芳的命运的。在小说的第1回,主人公百花仙子及群芳所居之地为“薄命岩”上的“红颜洞”,小说便在这一“红颜薄命”的隐寓中展开群芳的故事;在第48回中,唐闺臣与阴若花在“小蓬莱”发现了载有群芳事迹的仙碑,而作者把这仙碑置于“镜花冢”畔、“水月村”中、“泣红亭”内,书中写道:

(二人)走进亭内,只见当中设一碧玉座,座旁安两条石柱。柱上也有一副对联:“红颜莫道人间少,薄命谁言座上无”。正面也有一匾,写的是“镜花水月”。4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要将小说名之为《镜花缘》决非偶然,因为百花易凋、红颜薄命,而只有这“镜花水月”的空幻无常和转瞬即逝方能传达出作者对降谪红尘的百花命运之嗟叹和感喟。小说的这种空幻之感并不仅仅囿于群芳的命运(虽然这是小说的重点),与《红楼梦》颇为相似的是,作者将这种无常之叹拓展至所有芸芸众生的凡俗人生,在小说中,这种对于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喟随处可见,而这种无常之叹往往就是修仙的起点。如唐敖在科场失意以后途经“梦神观”,于是叹道:“我唐敖年已半百,历来所做之事,如今想起,真如梦境一般。从前好梦歹梦俱已做过,今看破红尘,意欲求仙访道,……”5颜紫绡在中了才女后却情愿跟随唐闺臣远赴小蓬莱,她说:

据咱想来,团圆之后,又将如何?乐聚之后,又将如何?再过几十年,无非终归于尽,临期谁又逃过那座荒丘?咱此番同你去,却另有痴想,惟愿伯伯不肯回来,不独贤妹可脱红尘,连咱也可逃出苦海了。6

在颜紫绡看来,凡俗之人的快乐如团圆乐聚之类终究无法长久,因为只要是凡俗之人,就难以逃脱人生之大限,所以只有成仙了道,方得逃脱红尘苦海。正如前文所述,对于红尘凡俗的否弃乃是修仙求道的起点,而李汝珍坚信神仙是可修可得的。在第93回中,作者借百花仙子唐闺臣引《抱朴子》之言“谓黄老为妄言,不亦惜乎?”肯定了成仙了道的可能性7。而关于如何才能成仙了道,小说是“以忠孝二字为修仙根本,以打破四关为入道功夫”8的。

正如《镜花缘》的故事原型来自道教的“谪仙修道”母题,而在此一母题中,谪仙主要是因过失(恶)而被贬凡间的,因而在凡间如何通过修道弥补过失便成为返归天庭的关键,对善的追崇当然就意味着对恶的救赎,由此修仙即是立善修德便成为理所当然的结论了。而关于修仙在于立善修德的理论,早在葛洪的时代就已被道教学者们所重视。正如《镜花缘》在书中引用《抱朴子》说:“若讲仙道,那葛仙翁说的最好,他道:‘要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信、仁为本。若德行不修,务求玄道,终归无益。要成地仙,当立三百善;要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9而在明清之际“三教合一”的语境中,道教对于忠孝的强调无疑对李汝珍的《镜花缘》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小说的第84回,宝云将《觉世真经》在行酒令时向众人宣诵,得到众才女的一致首肯。小说认为诵读此经可以消凶聚庆,福寿绵长。《觉世真经》即《关圣帝觉世真经》,为明代托关帝之名的道教劝善书,此经的开篇即是:“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10由此道教的修德观念对小说的影响可见一斑。在小说中,作者一再强调德行是修仙之本,因而在主人公唐闺臣与唐敖的修仙过程中,忠孝等德行的修习变得尤为重要。唐敖一直忠于李唐,所以科举落第;在路经“梦神观”时被神人告知修仙在于立德,于是唐敖在游历海外时将散落异邦的花仙聚集起来便成为他得以成仙的重要功德。那位自称孟如是的神人嘱他只要“众善奉行,始终不懈,一经步入小蓬莱,自能名登宝箓,位列仙班。”11女主人公唐闺臣在红尘之中修仙的重要途径在于奉行孝道。正因为如此,唐闺臣才能两次远赴小蓬莱,万里寻父,以孝道入仙道。所以胡大钧在小说的末尾评论道:“人惟忠与孝,性与神仙宜。忠孝有未尽,本性已浇漓。反欲求神仙,歧路又生歧。所以唐闺臣,独得餐仙芝。”12

《镜花缘》不但以立善修德为修仙的重要途径,更以破酒、色、财、气为重要法门。虽然对于世俗享乐的摒弃是道教修仙的一贯传统,但是明确提出参透酒、色、财、气的却是全真教。王重阳将酒、色、财、气看作成仙修真的障碍,他说:“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13而在明清道教中,作为两大教派之一的全真教的这种禁欲主义无疑对李汝珍的《镜花缘》产生了影响。在小说的第93回,作者借师兰言道:“看破红尘,能有几人?莫讲成仙了道,略把争名夺利各事看得淡些,也就好了。”14在同一回中,章红珠所讲的好酒好赌之人宁愿放弃长生不死也不愿戒酒除荤不赌钱的笑话,亦说明成仙了道与酒、色、财、气是水火不容的。就连百花仙子亦是由于“一局之误,致遭七情之磨。”15如果从故事的表层意义来看,百花仙子只是由于与麻姑在棋局上赌胜,致使百花无人约束、触犯天条从而被降黜凡间,但我们若是看看小说第90回中麻姑由此而发的议论,便会发现这“一棋之误”中其实深隐着作者对凡俗人生之谋虑纷争的普遍否决:

但以管窥之见,人生在世,千谋万虑,赌胜争强,奇奇幻幻,死死生生,无非一局围棋。只因参不透这座迷魂阵,所以为他所误。16

由此可以见出:参透酒、色、财、气是成仙了道的关键,如果跌进了任何一个陷阱,即便已经成为神仙,也同样会被降黜红尘,饱受轮回之苦。在小说中,作者还别出心裁地为武后及武氏兄弟设立了名为“自诛阵”的酉水(酒)、巴刀(色)、才贝(财)、无火(气)四关以对抗勤王诸军,大凡参不透这四关的李唐将士无一幸免,而作为勤王军首领的宋素对这酒、色、财、气平素都不甚在意,因而入此四阵而得以毫发无伤。在大军攻破四座大关而大获全胜的时候,不但前来助阵的百果大仙、红孩儿等五位大仙忽然不见,连宋素亦追随五仙而去,而这一结局无疑又一次证明了小说的禁欲主义的修道观。

需要补充的是:由于明清之际儒释道的“三教合一”较之前代更为流行,因而这一时期的道教亦有融会儒释的倾向,而作为受到这一时期道教思想影响的《镜花缘》难免亦会烙上这种时代的特征,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否认在《镜花缘》中所表达的谪仙修道的主题倾向主要源自道教的影响。

不但《镜花缘》的主旨与道教的修道主题息息相关,而且其主要人物甚至某些次要人物形象的内涵亦多与此一修道主题相呼应,在《镜花缘》中,他们甚至就是 作为道教思想的象征符号出现的。

小说的第一主角是唐闺臣。唐闺臣的前世为百花总司,因过失而降谪红尘,这位谪仙在被降黜为凡人后依然“前因不昧”、“宿慧非凡”,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便竭力凸现其作为仙家的气质和品格。在泣红亭的碑记上,唐闺臣号“梦中梦”,其意取自《庄子》:“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17意谓闺臣在红尘之中的历劫不过是大梦一场。而这位谪仙显然是能够参透凡俗人世的,因此她虽然文才甚著,然而却并不留意功名,在应试前就一心入道,由于父命难违这才参加才女应试,中了才女以后更是对红尘一无留恋,最终追随其父,以孝道入小蓬莱成道。

除唐闺臣外,降黜红尘的花仙均为群相而面目颇为模糊,相较之下,颜紫绡则是其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之一,而这位“幼谙剑侠之术,长通玄妙之机”的“女中侠”一出场就颇有离尘超凡之质,她不但剑术非凡,来去倏忽,而且慧眼独具,一眼就能辨认出仙猿与仙箓;在相救宋素的过程中,她不但胆识过人,而且是非分明;而高中才女以后,她亦并不贪恋红尘富贵,情愿与唐闺臣相伴寻亲,入小蓬莱修道。在小说的第59回许祥龄赞叹道:“有神通者仙佛,而销声匿迹,与世忘情。惟介乎人与仙佛之间者,其剑侠乎?”18颜紫绡或许是作者想要着力刻画的谪仙形象,因为正如许祥龄所评论的,她既有仙家的神通,又不象仙家销声匿迹、无迹可寻,而是在世间仗剑行义,最后功成身退,在她的谪仙品格中,投射的无疑正是道教神仙修道济世的一大功能。

唐敖可谓小说中仅次于唐闺臣的重要人物,其最后的归宿亦是入道修仙。与百花诸仙不同的是,唐敖并非谪仙下凡,而是凡人通过修炼达到仙界的。纵观唐敖的得道过程,其首先经历了科举失败后对功名利禄的幻灭,然后在萌发求仙之志后分别通过服食了奇饵异草、在游历海外的途中因将散落异域的花仙会聚一处而建立了所谓求仙的功德,最后入小蓬莱。在唐敖的形象中,我们不但能够得见凡人修道的可能性,而且亦能认识到服食及修德对于修仙的必要性。

在小说正面的主要人物中,除了唐敖父女与颜紫绡以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曾伴在百花仙子洞中、后又随群芳贬谪红尘的得道仙猿。这位白猿被贬在小蓬莱,在红尘之中依然“宁神养性,不食烟火”,颇少受到尘烟熏染,所以他的通灵才得以保持不失。小说虽然对白猿着墨不多,然而据作者在小说中所写,这部小说的流传却全仗他的通灵方得以成全。正是由于他的取枕露意,唐闺臣方得以万里寻父,从而在小蓬莱的泣红亭巧遇仙碑;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他的受命传书,这部小说的事迹才得以被做成稗官野史,流传海内。作者在此书中塑造仙猿的这一形象决非无意,因为仙猿授书的情节正是受到了道教“仙真授书”思想的影响而成的。众所周知,道教为了自神其教,通常将经书的流传称为“神授”,以此表明经书是神意的传达。如早期道经《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即是甘忠可托言天帝派真人赤传书于他,命他依此替天行道;北魏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亦是太上老君所授。与此极为类似的是,《镜花缘》的成书亦是由于仙猿的传授。在全书的末尾,作者写道:

却说那个白猿本是百花仙子洞中多年得道的仙猿,他因百花仙子谪入红尘,也跟着来到凡间。原想等候尘缘期满,一同回山,那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这泣红亭的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这碑记,日日寻访,何能凑巧。19

作者写到白猿一直从唐访到宋再到清,相继遭到正史的修撰者宋祁、欧阳修等的拒绝,方才访到一个“老子的后裔”,于是将碑记付给此人,径自回山。而这位“老子的后裔”即将碑上所载事迹敷演成书,便是《镜花缘》。如果说道教的“经书神授”是为了自神其书,那么据李汝珍所说,仙猿授书亦源自仙家授意,则《镜花缘》虽然由于“事涉荒唐”而被正史所不屑,但这部“消磨了十数多年层层心血”的小说因为这一“仙猿授书”的仙机而“流布遐荒”,所谓“今赖斯而得不朽。”20,或者亦能使作者在这部疏离于正史之外的“稗官野史”中获得某种意义上的罢。需要补充的是,道教的这种“经书神授”的思想不但在《镜花缘》中留下了痕迹,对明清其它小说亦产生了影响,如《红楼梦》篇尾空空道人授书悼红轩主人(即曹雪芹)的情节,亦是道教这一思想在《红》中所留下的深刻烙印。

在《镜花缘》中,对于正面人物的塑造远比反面人物要用力,然而就在这些作者着墨不多的反面人物形象中,亦贯穿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内涵。如作者塑造与百花仙子交恶的反面神仙分别为风姨和嫦娥,百花仙子在前世即与二者结怨,群芳的贬谪全因二者的挑拨而起;在小说的第88回中,当百花仙子被降谪为凡人唐闺臣后,为了对抗嫦娥与风姨的挑衅又作《天女散花赋》,而此赋亦“处处嘲着风月”;书中写到此二者“职掌风月”,可见风姨与嫦娥即是“风月”的隐寓,基于“风月”一向被看作的象征,则在对反面人物风姨与嫦娥的形象塑造中隐含了道教的禁欲主义修道观似乎并非无根之说。而道教的这一极为重要的修道原则在小说的另一反面人物群体的塑造中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以心月狐武则天为首、包括“得异人传授,颇有妖术”的武氏兄弟在长安城周围设立了酒、色、财、气四关与勤王诸军对阵,武后及武氏兄弟无疑便是酒色财气的象征,而勤王诸军在红孩儿等仙家的帮助下对四座大关的攻克更是道教禁欲主义修道观的投影。

如前所述,《镜花缘》的主题倾向与道教的修仙证真密切相关,与此相应的是,小说的情节结构亦深深打上了道教思想的烙印。

首先,从小说的全文结构来看,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造就了其循环式的小说结构。虽然《镜花缘》的故事情节纷繁复杂,但是纵观全书,我们至少可以理清一主一次两大故事线索,而这两大线索都与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息息相关。从小说的主要线索来看,《镜花缘》以百花仙子及群芳被贬谪开端,正如小说在第1回的开端写道:“所叙虽近琐细,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淫词秽语,概所不录。其中奇奇幻幻,悉由群芳被谪以发其端。”21然后以百花仙子唐闺臣为主要人物叙述群芳降谪红尘之后所历种种,最后以百花仙子唐闺臣入道小蓬莱、回归仙籍为终。简言之,全书以“仙——凡——仙”的循环式结构组织小说的主要情节,而这种循环式结构,无疑源自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道教一贯认为:道化生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如果通过修证达到最终的“归根返元”,那么就实现了成仙了道的终极目标。因而“道(仙)――万物(凡)-道(仙)”的循环式成为道教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道教仙话中的谪仙回归模式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反映。在小说中,这种归根返源式的回归意识随处可见。在小说的第40回,唐敖到达小蓬莱,决定就此出家求仙,于是他留下一首七绝道:“逐浪随波几度秋,此身幸未付东流。今朝才到源头处,岂肯操舟复出游?”22在小说的第44回与51回中,百草仙姑与百谷仙姑先后度化百花仙子唐闺臣,前者以“返本岛”、“还原洞”警醒之,后者则以“聚首山”、“回首洞”点化之。

不但小说的主线运用的是谪仙回归的循环模式,其副线亦与谪仙回归的主题密切相关。小说以百花仙子等一百位花仙由仙——凡——仙的经历为主线,在主线之外,则另有一条副线贯穿其中,即:唐敖、骆宾王、徐敬业及其后代的勤王党与武后的斗争,而这一条副线同样源自道教的谪仙回归模式。原来武后并非凡人,亦是天星心月狐临凡,在全书的开始,小说写到由于唐太祖、太宗在夺取隋江山时杀戮过重,因而与隋杨氏结下前世冤仇,冥帝欲化解这一李杨宿仇,将令一天魔下界扰乱唐室,正好心月狐“思凡获遣,即请敕令投胎为唐家天子,错乱阴阳,消此罪案。”23接下来,武后与勤王党的每一次斗争均与心月狐的星象气运相对应。如第一次骆、徐起兵勤王即以失败告终,原因是由于心月狐气数正旺;接下来第二次陇右节度使史逸起兵勤王失败,乃在于虽然心月狐光芒日渐消散,然而忽然“又吐一道奇光,紫薇垣被他这光压住,不能十分透露。”24而最后一次骆承志、宋素、唐小峰等聚集小瀛州的勤王终于使得武后退位、中宗复辟,这时则“心月狐光芒已退。”25虽然小说的这一条副线只以中宗复辟、武后退位终结而并未明确写到心月狐的返归天庭,然而由三次勤王的过程中心月狐的星象气运的消长所暗示,勤王党与武后的斗争这一副线其实也就是星官心月狐由思凡获遣——人间为王——回归天庭的故事过程。

正如惯常的谪仙模式所揭示的,原本就名在仙籍或是本有仙缘的谪仙们最后的归宿必然是返归仙界,因而这就决定了以谪仙回归为主题的小说必然采用这种“仙——凡——仙”的循环式的叙述模式。在明清的小说中,这种循环式的叙事模式是极为常见的,除了《镜花缘》以外,还有如《水浒》、《红楼梦》、《雪月梅传》等等,无不是采用这种模式展开故事情节,而这一叙事模式的普遍采用,无疑得益于道教的循环式思 维模式。

其次,小说不但在全书的主、次线索上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而且在具体情节的安排上亦与道教不无关系。在《镜花缘》中,由小说的修道主题所呈现的仙界的奇幻神通成为作者安排情节的重要手段,小说情节的巧合、伏笔、悬念等大都与仙界的神通有关。如在小说的第63回,缁瑶钗由于在途中失落赴试文书将被取消部试资格,而刚巧亭亭之母缁氏已废弃不用的赴试文书就被唐闺臣等带在身边,由于当时缁氏是隐瞒年龄应试的,所以在上报时捏造了一个假名,更巧的是,缁氏当年捏造的假名竟然就是“缁瑶钗”,于是这个与缁瑶钗丢失的赴试文书几乎一模一样的替代终于使其参加了部试并高中。原来缁瑶钗前生也系花仙,按照神意,她在凡间是注定要在才女应试中高中的,于是在仙家的授意下,本已不想再应试的缁氏参加了郡试,后来缁氏果然高中郡试第一,她的赴考文书就成了日后缁瑶钗参加部试的文书,而正是由于神意的安排才有了这一起情节的巧合。

第10篇

[关键词] 唐末五代;道教小说;醉仙

[中图分类号] I20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5)03-0051-06

神仙是道教追求的理想目标,在道教中,神仙离人们并不遥远,每个历史时期,总有那么一些人由凡得道,跻身于神仙的行列。在唐末五代的道教小说中,出现了不少极富时代特征的神仙――醉仙。他们一个个身份平常,但性格特异,能力非凡,大多就生活在世俗人群中,他们以醉酒歌狂的方式,批判了那个乱离的时代,反映出道教神仙信仰的世俗关怀。这个时期的醉仙故事主要收集在道教典籍《续仙传》、《疑仙传》和《仙苑编珠》之中。

一、唯酒是务是醉仙行走世间的独特风貌

在中国古代文学里,关于酒的描写非常多,它是个体传达自我人生态势的重要方式。在得意与落寞、高尚与卑微、入世与出世的人生际遇里,都浮动着缕缕酒香。在酒香沁润的世界中,人们得到的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别有洞天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体认。

在诗人们的笔下,不乏对酒的倾情描述,既有“三杯吞下肚,五岳为之轻”的慷慨豪迈,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愁肠百结,人生百态的万种风情在觥筹交错中挥洒得淋漓尽致。在酒的作用下,光阴短促、人生几何的忧思不再困于心,乱于情。“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1]?人在“唯酒是务”的导引下,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给人设定的种种枷锁和局障,消除了自然与社会给人造成的冷暖得失和情感隔膜。在酒的作用下,人超脱了樊笼,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自在逍遥。

正是酒作用于人的这种独特感受,使酒与了凡出世的神仙有了更为紧密的交集。被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子,就认为饮酒可以贵真自得,全神避害。在《达生》中,庄子记载了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醉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2]庄子认为,人在醉酒的状态下,死与活作为世俗中人本有的感观惊恐就不会进入心中,人们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已经接受的那些社会世俗观念放弃,摘下平常生活中人不知不觉戴上的种种面具,回到原始的本真状态、自我状态,应真道之理,顺自然之性,身体和精神浑然一体,达到无间的境界,无它无我,泯然相忘,这时外物自然对人无法造成任何伤害。

酒作为脱离现实的媒介,醉作为超越现实的状态,这些都有机地结合在追求身心两方面都超越现实有限性的神仙身上。道教历代典籍记载的仙真很多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在道教第一本神仙专集《列仙传》里面,就记载了不少与酒有关的神仙,有“作酒常美而售,日得万钱”[3]的酒客,以阳都“市中酤酒家女”[4]为妻的犊子,与酒家妪同骑茅狗而飞升的呼子先等。此外,还有不少以酒为媒,得遇仙人点化成仙的人,如原本是“陈市上沽酒妇人”的女丸,“遇仙人过其家饮酒,以素书五卷为质”[5],女丸依法修炼而成仙。

自古神仙好美酒,在人们心目中神仙本来就应该豪放洒脱、不拘常规,因此,酒与神仙的形象最为相宜。唐末五代道教小说中的醉仙形象特别引人注目,如《江淮异人录》中的李梦符“常游洪洲井中,年可二十余,短小而洁白,美秀如玉人,以放荡自恣。四时常插花,遍历城中酒肆,高歌大醉,好事者多召之与饮”[6]。《续仙传》中的马自然“独好经史文学。乃随道士,天下遍游。后归江南,而常醉于湖州”[7];邬通微“或吟或醉,多游于洪州名山”[8]。《疑仙传》中的负琴生 “游长安数年,日在酒肆乞酒饮之,常负一琴,人不问即不语,人亦以为狂”[9]。仙人与酒的故事在道教故事中为数不少,而行走于世间度人警世的醉仙故事,却是唐末五代道教小说的重要内容。

醉仙是唐末五代道教小说提供给我们的一组独特的仙人群像,他们在酒的催化下,个个浪迹江湖,饮酒高歌,佯狂玩世。他们狂放不羁甚至惊世骇俗的言谈举止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阴影与反思。唐末五代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黄巢起义之后,各种割据势力乘混战之机大肆攻杀掠夺,社会陷于离乱。在中国古代,民生痛苦之时往往就是道家思想和神仙信仰盛行之时,先秦、魏晋、唐末五代无不如此。当时,丑恶的社会现实令人悲愤,思想家们纷纷对社会现实政治进行理性的批判,“因社会没有道德准则可凭,乃以一己良知去观察,去思索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要求复归自然,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主义的批判,如无能子和谭峭”[10]。五代道士谭峭在《化书》中对社会现实政治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唐末隐士无能子亲历了残酷的社会动乱,写就《无能子》一书,其在《无能子・纪见第八》中,描写了一个狂者:

樊氏之族有美男子,年三十,或被发疾走,

或终日端居不言,言则以羊为马,以山为水。凡

名一物,多失其常名。其家及乡人狂之,而不之

录焉。无能子亦狂之。或一日遇于q翳间,就而

叹曰:“壮男子也,貌复丰硕,惜哉病如是。”狂者

徐曰:“吾无病。”无能子愕然曰:“冠带不守,起

居无常,失万物之名,忘家乡之礼,此狂也,何谓

无病乎?”狂者曰:“被冠带,节起居,爱家人,敬

乡里,岂我自然哉……狂不狂吾且不自知,彼不

知者狂之亦宜矣!”[11]

这位狂人是传统习俗和价值的颠覆者。狂是对丑恶现实的嘲弄、否定和颠覆,狂人通过反常规、反世俗的言语和行为,使自己的个性和理想得到极度张扬。神仙本来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和理想化的表现,本身包含着道家的批判精神。从唐末五代道教小说里的醉仙中,能够看到很多愤世嫉俗的狂人影子;同样,从他们饮酒狂放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与神仙相一致的精神。

二、佯狂玩世是醉仙展现给世人的独特神采

“十个道士九个癫,九个道士十个是醉仙”。在唐末五代醉仙身上,几乎都有一个显著的性格特征,那就是――癫狂。不少醉仙身份低微,穿梭于市井,云游于江湖中,他们个个性格乖张,桀骜不驯,嬉笑怒骂,饮酒狂歌,用一种悖于世俗常规的方式宣告着自己的生存方式、人生价值和生命理想。如《续仙传》中的蓝采和:

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六

黑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

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

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

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

似狂非狂,行则振靴言曰:“踏踏歌,蓝采和。世

界能几何。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

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

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辉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

峨。”歌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但将钱与之,

以长绳穿拖地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却

与之,或与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至及

斑白见之,颜状如故。后踏歌濠梁间,于酒楼乘

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

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12]。

在故事里,蓝采和是一个放浪诙谐的贫士、卓然不群的狂士形象。其实蓝采和的形象是有生活来源的,他是唐末五代社会动荡的产物。据说他的原型是唐末五代的长安名士陈陶,史载陈陶学识渊博,能诗能文,天文地理,无不深究,可是在战乱频仍的唐末五代,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又怎能被重用呢?传说他夫妻后来归隐山中,以修养炼丹为事,常醉歌。醉歌佯狂正是经历了乱世之后,人们感叹世事沧桑、前途绝望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玩世与佯狂是相互伴生的风貌,《续仙传》中的神仙马自然就是性格谐谑、行为乖张、以道术闻名的一介狂生:

常醉于湖州,堕香溪。经日而出,衣不湿,坐于水上而来言:“适为项王相召,饮酒欲醉方返。”溪滨观者如堵,酒气冲人,状若风狂,路人多随看之。又时复以拳入鼻,及出拳,鼻如故。又指溪水令逆流,食顷,指柳树随溪水走来去,指桥令断复续……又植言,此城中鼠极多。湘书一符,令人帖于南壁下,以箸击盘长啸,鼠成群而来,走就符下俯伏。湘乃呼鼠,有一大者近阶前,湘曰:“汝天生微物,天与粒食,何得穿穴屋室,昼夜挠于相公?且以慈悯为心,未能尽杀汝,宜便相率离此。大鼠乃回群鼠前,皆若叩磕谢罪,遂作群莫知其数,出城门去,自后城内鼠便绝迹……湘翌日又南行,时方春,见一家好菘菜,求之不得,仍闻恶言,命延叟取纸笔。知微遂言求菜见阻,诚无讼理,况在道门,讵宜勉之。湘笑曰:“我非讼者也,作小戏尔。”于是延叟捧纸笔,湘画一白鹭鸶,以水喷之,飞入菜畦中啄菜,其主人赶起,又飞下再三。湘又画一i子,走趋捉白鹭,共践其菜,碎尽不已。其主人见道士戏笑曾求菜,致此虑复为他术,遂哀求。湘曰:“非求乞菜也,故相戏尔。于是呼鹭及犬,皆飞走投入湘怀中,视菜悉无所损[13]。

马自然喜好饮酒,常醉于湖州。他道术变化多端,能够入水不湿,使水倒流;能以拳入鼻,鼻复如故。他的道术不仅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供取乐,甚至还可以惩罚那些轻慢仙道者。有趣的是,他帮助城中灭鼠,用一番教训的话,就使老鼠乖乖地谢罪离开了城市,显得十分谐谑有趣。

《续仙传・殷文祥》中的殷文祥也是有着同样癫狂性格的仙人:

不知何所人也,游行天下,人言久见之,不测其年寿……每自醉,歌曰:“琴弹碧玉调,炉炼白朱砂。解酝逡巡酒,能开顷刻花。”……宝一日谓七七曰:“鹄林之花,天下奇绝,尝闻能开非时之花,此可开否?”七七曰:“可也。”宝曰:“今重九将近,能副此日否?”七七诺之。乃前三日,往鹄林寺宿焉。中夜女子来谓七七曰:“道者欲开此花耶?”七七乃问:“何人深夜到此?”女子曰:“妾为上玄所命,下司此花,在人间已逾百年,非久即归阆苑去,今与道者共开之,非道者无以感妾。”于是女子倏然不见。来日晨起,寺僧或讶花渐拆蕊,及九日,烂熳如春。乃以闻宝,一城士庶异之,游赏复如春夏间。数日,花俄不见,亦无落花在地。后七七偶到官僚家,适值会宾次,主与宾趋而迎之。有佐酒倡优共轻侮之,七七乃白主人:“欲以二栗为令,可乎?”咸喜,谓必有戏术,资于欢笑。乃以栗巡行,嗅者皆闻异香,惊叹,惟佐酒笑七七者二人,嗅之化作石,缀于鼻,掣不落,但言秽气不可堪。二人共起狂舞,花钿委地,相次悲啼,粉黛交下。优伶辈一时辞舞,鼓乐自作,声颇合节,奏曲止而舞不已。一席之人,笑皆绝倒。久之,主人祈谢于七七。有顷,石自鼻落,复为栗,传之皆有异香[14]。

殷文祥是典型的醉仙,他游行天下,行踪不定。他卖的药奇效无比,可谓药到病除。他乐善好施,卖药所得的钱都施予别人。饮酒是他的嗜好,他每每在市廛中饮酒放歌。他的道行高超,能在非花季节令花神开花;他的道术奇妙,让人叹为观止。他也利用道术调笑轻慢者,表现了醉仙的诙谐风趣。

名列《续仙传》的许F,也是一个醉狂玩世的仙人:

许F,自称高阳人也。少为进士,累举不第。晚学道于王屋山,周游五岳名山洞府。后从峨嵋山经两京,复自荆、襄、汴、宋抵江淮,茅山、天台、四明、仙都、委羽、武夷、霍桐、罗浮,无不遍历。到处皆石崖屋壁人不及处题云:许F自峨嵋寻偃月子到此。观笔踪者,莫不叹其神异,竟莫详偃月子也。后多游庐江间,尝醉吟曰:“阆苑花前是醉乡。掩翻王母九霞觞。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好事者或诘之,曰:“我天仙也,方在昆仑就宴,失仪见谪。”人皆笑之,以为风狂。后当春景,插花满头,把花作舞,上酒家楼醉歌,升云飞去[15]。

在故事里,现实的苦难被置换成了因摔坏王母九霞杯而被贬谪下界,仙人许F满嘴狂语,让人不知所云。他云游四方,饮酒作乐,插花起舞,好不潇洒自在,最后,他乘醉飞升,离开了这个让人厌弃的世界。

道教的神仙很多来源于现实中的人,在现实中大都能找到原型,只不过这些人被信仰者理想化,涂抹上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神异超人的色彩。《全唐诗》中收录有不少这些“神仙”的诗歌,如许宣平的《负薪行》歌:“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入翠微。”[16]马自然,杭州人,是大中年间的道士,貌丑、秃鬓、大口,嗜好饮酒,醉卧时即以拳入口。他有诗云:“昔日曾随魏伯阳,无端醉卧紫金床。东君谓我多情赖,罚向人间作酒狂。”[17]李梦符是后梁朱温开平间道士,得钱便入酒家。他的《察考取状答》云:“插花饮酒何妨事,樵唱渔歌不碍时。”[18] 这些道士的歌诗不是写“沽酒”、“饮酒”,便是“醉卧”、“大醉”,他们甚至以“疯狂”、“酒狂”为美。总之,酒、歌、狂是以仙自况的唐代道士生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他们的事迹被记录下来,在《续仙传》中,他们都成了神仙。为什么唐代尤其是唐末五代时期大多数道士都酣歌醉酒、佯狂玩世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非世醒世是醉仙传达出的批判现实的独特意蕴

除了醉仙本身所承载的劝世入道修仙的宗教神学意义外,如果仔细体味就不难发现,在醉仙佯狂玩世的外表下面隐藏着许多深意。醉狂是其表象,激愤和清醒才是其本质。醒和醉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对世事无明无异于对酒的迷醉,醉仙们的醉酒佯狂玩世实际是对世事清醒智慧的洞察,醉酒表象的背后是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傲世姿态。因为世人普遍沉迷贪恋红尘,一个个无不役于名利的枷锁,对人生真实本质的把握已经近乎麻木,醉仙只能采取这种引人注目的反常的方式,才能起到振聋发聩批判世事和警醒世人的作用。《续仙传》中的卖药翁就是这样的神仙:

卖药翁,不知其姓名……有童稚见之,迨于暮齿复见,其颜状不改。常提一大葫芦卖药,人告疾苦求药,得钱不得钱,悉与之无阻,药皆称神效。或无疾戏而求药者,得必失之,由是人不敢妄求药,敬之如神明。常醉于城市间,得钱亦与贫人。或戏问之有大还丹卖否?曰:“有一粒,一千贯钱。”人皆笑之,以为风疯。多于城市笑骂人曰:“有钱不买药,吃尽作土馒头。”去人莫晓其意,益笑之。后于长安卖药,抖擞葫芦已空,内只有一丸出,极大有光明,安在手中谓人曰:“百年人间卖药,过却亿兆人,无一人肯把钱买药吃,深可哀哉。”今须自吃却,药才入口,足下五色云生风起,飘飘飞腾而去[19]。

这位老人不是普通的卖药翁,而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济世仙人。他卖的药不仅能治病,而且还有更神奇的功效,使人长生成仙。可是,世人却没有识宝的慧眼,卖药翁在人间卖药百年之久,一无所获,没有遇到一个清醒可度之人。尽管老人时常在城市中笑骂警示世人,可仍旧没有将世人唤醒,世人依旧花尽钱财,耗尽精力,拼命换得一g黄土。不仅如此,他还被世人嘲笑为疯子。最后老人不得不在悲哀中自服丹药飞升而去,可悲可叹。

《续仙传》中蓝采和醉酒踏歌也表现了同样的醒世的内容:“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辉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人生苦短,好景不长,但世人浑然不觉,一代又一代地轮回世间,重复着生生死死的过程。在非世的同时,醉仙极力给人们展示着另外一个世界:神仙能超越生死,纵然经历沧海桑田,却能永远长生和逍遥。非世不过是为了醒世和劝世。人事无常,世道艰难,即使像殷文祥那样本领高超的神仙也摆脱不了人间的灾祸,不得不销声匿迹,“七七刘浩军变之时,甘露寺为众推落北崖,谓堕江死矣。其后人见在江西十余年,卖药。入蜀,莫知所止。其鹄林花,兵火焚,树失,根株信归阆苑矣”。在这样的人世间,还有什么值得依恋的呢?

可见,醉仙佯狂玩世的外表下面隐藏着愤世嫉俗和独醒的心态,这正是唐末五代典型的文化心理特征。这一时期,不论是真道,还是外道内儒,他们对于世俗的态度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与世人不合群,与俗情不相谐。正因为如此,他们大都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观察世事,保持着一种独醒的心态。当时高道杜光庭的《怀古今》就表现了这样的内容:“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f而愁吟。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不能劳神效苏子张生兮于时而纵辩,不能劳神效杨朱墨翟兮挥涕以沾襟。”[20]此诗是杜光庭总结了历史上儒、道、法、杨朱、墨翟及纵横家各方的历史教训从而最终确立皈依道教的人生选择的写照,对于处于唐末五代战乱形势的个体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种独醒的心态。

“外狂内冷”、“外醉内醒”,醉仙表现的独醒心态和愤世嫉俗的情绪,在唐末五代道士吕洞宾的诗里面也可以看到:“独上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还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庞眉斗竖恶精神,万里腾空一踊身。背上匣中三尺剑,为天且示不平人。”[21]吕洞宾心中的苦闷、孤寂和愤慨同他外化的“醉仙”形象相去是如此之遥远。他忧家忧国,慨叹当世没有男子汉大丈夫,充满着愤世嫉俗的情绪。一个与现实世界处于对立的人,往往会经历从慨叹世无知音到愤然出世的历程,这里面既有慨叹理想抱负失落的孤独,也有鄙视世俗的自负、自傲。因此,酒、歌、狂,不仅是醉仙的共性特质,也是那个时代整体处于忧患苦痛的一种极端的反映。

道教中的醉仙故事是道教信仰的形象化表现,故事中的仙人们总会告诫世人应超越世俗生命,以生命永恒的神仙为追求的目标,追求超然的精神境界。《疑仙传》的负琴生有一番惊世骇俗的高论:

李白与之对饮,生作一调,李白怆然,负琴生曰:“我本谓尔不伤心,不知尔亦伤心邪。足知尔放旷拔俗是身也,非心之放旷拔俗也。”太白本疑是异人,复闻此语,乃拜而问之曰:“丈者,奚落魄之也。心落魄也,身落魄也。”生曰:“我心不落魄,身亦不落魄,但世人以此为落魄,故我有落魄之迹。”太白曰:“丈者知世人恶此落魄,何不知而改邪?”生曰:“我恶之即当改之,世人恶之我奚改邪?”太白又曰:“丈者负此琴,只为自抚之以为乐也,欲人乐之也?”生曰:“我自好古之音也,又孰欲人之乐也。我琴中之音,雅而纯,直而哀,知音之者闻之即为乐,不知音者,闻之但伤耳。亦犹君之为文也,轻浮若蝶舞,花飘艳冶,如处子佳人,王孙公子以为丽词,达士即不以为文也。”[22]

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仙,在长安与贺知章等人所结的八仙之游,就是对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模仿。他们以饮酒酣歌、笑傲放诞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超越。在普通人看来,李白充满仙风道骨,潇洒出尘,但在负琴生看来,这些只是表象,李白身上积极入世的儒家传统思想却渗透血液,没能真正达到内心放旷拔俗的境界。李白诗中“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步远道”[23]的狂喜,以及“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24]的自嘲,是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人生价值标准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悲哀的缩影。

“者富,多信者显”[25],“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26]。面对唐末五代这样的乱世,酒的刺激可以让人忘却现实的惨烈和内心的炼狱,超越现实羁绊实现内心逍遥,难怪唐末五代以酒为媒的醉仙特别多。然而,让人倍感凄凉的是,《续仙传》中的醉仙杜升,即便有很高的道行与法术,亦逃不掉“为兵伤而毙”的命运,尽管宗教的神异让他冠以尸解的名义复活,“后数日,人多见过松江、浙江,经杭、越、衢、信入江西市,醉吟、沙书如故”。当杜升被问及道术时,他说:“但以政化及人,慈爱为意,况今多事,由在保身,未能脱屣世尘,委家林野,宜远于兵伤,道术讵可问也。” [27]神仙能救世,但仍然离不开仁政,在乱世里,最要紧的是保全性命,避免战争对生命的戕害。

作为道教神学符号的醉仙,在全身保命的神圣宣誓背后,隐藏着对现实的批判。总之,唐末五代道教小说中的醉仙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道教神仙信仰对世俗的关怀。醉仙们醉酒佯狂玩世的方式,是一种苟且于乱世保身全性的通脱与智慧,是人们经历了人间无数坎坷颠簸,忍受了无穷苦痛之后借宗教发出的对现实无声的抵抗与批判。

[参考文献]

[1][晋]刘伶.酒德颂[A].曹旭,丁功谊编.竹林七贤[M].北京:中华书局,2012.p228.

[2][25][26][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p565,p879,p344.

[3][4][5]滕修展,高艳等注译.列仙传神仙传注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p69,p91,p136.

[6][宋]吴淑.江淮异人录[A].道藏(第11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p14.

[7][8][12][13][14][15][19][27][唐]沈汾.续仙传[A]. 道藏(第5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p79,p80,p78,p79~80,p96~97,p80~81,p82,p97~98.

[9][22][宋]玉(王)简:续仙传[A].道藏(第5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p490.

[10]卢国龙.中国重玄学[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p462~463.

第11篇

放眼四周,迟来者犹自往山巅赶路,驱车者一路车灯相接蜿蜒在盘山公路上,如同火龙旋舞,徒步者手持电筒,灯光远近明暗,星星点点。

登顶后,人们先去仙姑殿祭拜七仙女。执香,闭目,合掌,盈盈下跪。礼毕退出,或立或卧,或蹲或坐,名曰“靠山”。山风劲吹,霜重露浓,人们虔诚地守候着,执著一念,等候七月七日的日出。“当杲杲红日红樱桃一样浮出酒面\我恍然便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高阳酒徒\一坛又一坛冰镇樱桃美酒\在我手舞足蹈的酣歌之后\群山报我以一波又一波的清歌长啸\然后化作一片霞光\一路潮涌\向更行更远”,面对苍穹之下远山之上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人们心中的太阳也冉冉上升,爱情,婚姻,愿两情久长,也在意朝朝暮暮。

人动山也动,东白山为之眉飞色舞。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天晚上相会。由此,有情人在七月七日相会的风俗自古就有,相传至今。而在有七仙女传说和庙宇的东白山一带,此风古代就兴盛,在国泰民安的今天却是愈演愈烈。

东白山属于会稽山脉,主峰太白峰,海拔1194.6米。南宋进士孙德之《玉溪书院记》云:“太白山,一名东白,跨越、婺、台三州,地数百里。连岩崔巍,叶灵含景,见于夏侯地志,及抱朴子所谓与泰、华齐名,信乎其为名山哉!余尝登其巅,杭、越在目,佳趣怡人,状若曹研。其上可容百人,真仙人之宅也。”

东白山上出现七仙女塑像及其仙姑殿,可追溯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据地方志记载,当时东白山上除供有七仙女的仙姑殿外,还有禅林院、潦口寺、西柏寺、百总庙、孟婆庙等十多所寺庙。而高踞峰巅的仙姑殿,浮云渡月,通天入地,承载一方水土的爱情信仰。

仙姑殿,位于太白峰木鱼岩东侧,庙基距峰顶约6米,庙高5米,宽6米,深8米,凿石为基,以方条石砌筑而成,是个不用抬梁顶柱的无梁殿,供着美丽的七仙女塑像。现在的仙姑殿是民国28年东阳、诸暨、嵊县善男信女筹资重建的。仙姑殿前,有一石碑,字迹漫漶几不可辨,大意是东白山是浙江七大名山之一。

古人《东白山记》:“七夕时,仙姬尝沐首于其巅。”已有七仙女在东白山顶洗头发的记载,而七仙女洗头发的泉水叫玉女泉,清朝有记载: “主峰顶有石臼,平时干涸,干旱则汩汩如泉,人称玉女泉。”如今,在“玉女泉”石碑旁,玉女泉水盈盈,倒映着蓝天。

七夕之期,有缘来会。善男信女到此许愿祈福,青年男女藉以互诉衷肠。千百年的香火传承,千百年的风云际会,东白山的七夕崇拜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东白山,爱情圣山!仙姑殿,爱情宝殿!

有意思的是,东白山一带,连村名也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关。传说七仙女中的小妹妹迷恋人间生活,大胆追求爱情,下凡嫁给穷青年董永。无奈难越天规森森,被迫斩断万丈红尘,面对白云清冷,徒留美好在人间。东白山南麓有上、下董村,民间传说董永即为该村人,东白山仙女池、仙人棋盘、仙女床等,当是七仙女传说的又一“物证”。

在民间主宰东白山的神是七仙女,所以七夕时人们都爱上这里为自己求一段美满姻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一位女作家在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登顶采风,触景生情,默诵《诗经》“秦风”里的歌谣,遥想露水生起的夜晚,这位孤独的女神是否会行走在满山的荻花里,看着山下掷花如雨的红尘风光而黯然伤神?她在《有山曰东白》里写道:“站在东白山顶,看着这干净的泉水,这纷扬的荻花,咀嚼着远古的传说,思恋着伊人的倩盼风流,我是如此的确信:所有曾经的刻骨铭心,终将化为生命中苍茫的背景。只有那千年以前的水,还记得发生过的故事,还记得许下的盟誓,还记得这里也曾经有过单衫杏子红的燕鸾妩媚。”

有人说,是否爱一座山,要看你是否爱一个人。

60年前,一青年男子在东白山有过一段美丽的邂逅。60年后,他已是满头白发,他在当地人的搀扶下沿着当年的足迹上山,下山。60年前的邂逅,滋润着他的大半辈子人生,他来了,又走了,不知道老人家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50年前,那是开发东白山国营茶场的时候,一对青年男女在简陋的营房里相识,在风雨晨昏的劳作中相爱。漫山漫坡的茶园绿起来了,他们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50年后,他们故地重游,纪念一生一世的爱。

第12篇

欢迎各位尊贵的客人来到八仙山旅游观光。我是导游员某某,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渡过在八仙山这段宝贵而难得的时光。能为大家作导游服务,是我们的缘分。

下面,我向各位朋友(贵宾、领导),介绍一下八仙山景区的概况:

(八仙山风景区位于天津市蓟县东北部,燕山山脉南侧,翠屏湖北岸,万里长城横亘景区南部,周围与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毗邻。总面积53。6平方公里,包括神女峡、玉龙潭、黑水河南山、仙姑泉、松林浴场、明安梁子、旗松台、聚仙峰、八仙桌子、庙台沟、石洞沟、太平沟、黄乜子、梨木台景区等——大括号内的内容是原文稿删除的)

八仙山之名来源于古代传说。相传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韩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位神仙,乘云驾雾经过此山上空时,发现了这里群峰竞秀,飞瀑高悬;峡谷深邃,流水潺潺;古木参天,林海苍茫;云雾缭绕,鸟语花香,众八仙异口同声称赞道:“真乃神仙之宅也”,便降下祥云在此山中一块方形巨石上小憩,后人便称这块方形巨石为“八仙桌子”,这座山也就被称为“八仙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八仙山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旅游胜地。

从旅游观光来看,八仙山景区有供大家观赏的八奇:

一是奇石,八仙山景区内有千奇百怪的石。论类型,有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论年龄,有36亿年的片麻岩,18亿年的石英岩;论分布,有石海、石河、飞来石;论形态,有金龟石、金狮石、金猴石、金雕石、鳄鱼石、青蛙石、鸽子石、将军石、神女石、童子石;论颜色,红黄蓝白黑紫绿等各色石一应俱全;论价值,有科学价值极高的太古界变质岩、元古界的沉积岩,有经济价值很大的含金、银铜铅锌矿的脉石英,有陶瓷工业用的最理想的紫陶页岩等,八仙山真可谓一个“天然奇石博物馆”。

二是奇峰,八仙山景区有峥嵘竞秀的山峰,八仙山是天津地势最高、群峰汇集的地区,9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其中著名的有天津市最高峰聚仙峰(1052米)、钟鼓峰(995米)、元宝峰(978米)、骆驼峰(960米),些山峰高耸入云,接连天际,夏秋季节山峰经常是云遮雾罩,难见庐山真面目,特别有趣的是这些山峰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换颜色,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翠绿欲滴,秋季红叶满山,冬季银装素裹,一季一景,分外妖娆。

三是水奇,八仙山多年平均降水量达968。5毫米,是华北地区的多雨中心,当地有一年“七十二场浇陵雨”之说。降水多给八仙山带来了生机和灵气,夏秋季来八仙山观水嬉水是一大享受,山崖上瀑布高悬,如彩练当空舞,著名的瀑布有石洞沟红龙瀑布、神水峡玉龙瀑布、庙台沟黑龙瀑布、黑龙潭瀑布、鳄鱼潭瀑布、文燕沟阶梯瀑布等;山脚下泉流涌出,叮咚作响,随处可见,著名的八仙泉,仙姑泉、松花泉、冷水泉等,河谷里激流奔腾,水声隆隆。冬春季节到八仙山石洞沟、庙台沟、文燕沟还可以看到罕见的冰瀑布、冰河奇观,特别是春季山桃花、杜鹃花与冰瀑布为伴的景观,更令人称绝。

四是林奇,八仙山景区森林茂密,覆盖率90%以上,不少地区为100%,是华北少见的林海苍茫、绿涛起伏的景观。(这儿的森林起源于距今7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清朝宣统以前一直是古木参天、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被列为清东陵的风水禁地,有军队守护,任何人不准进山樵采,柯栖息繁衍着多种野生动物,老虎、豹子、狗熊、狍子等大形动物时常出没。宣统二年的1911年,开禁以后,原始森林遭到破坏,现在的天然林是原始森林泯灭的地方自然萌生的原始次生林;但仍保留着原始森林生态的系统的特性,是地球上北半球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八仙山的森林还具有区系成分多,森林类型多,树森种类多的特点,既有华北本土成分的油松、侧柏、槲栎、栓皮栎、无宝槭即五角枫,杨柳榆白蜡,东北区万分的蒙古栎、糠椴、核桃楸、锦带花、也有南方热带区系的黄檗即黄柏,栾树、盐肤木、吴茱萸、鹅耳枥、黑枣、香椿、臭椿、苦木等,还有八仙山特有的东陵八仙花、蚂蚱腿子)八仙山的天然林与人工林不同,它是由高大的乔木,矮乔木、灌木、草类、地衣苔藓等多种成分组成,呈多层结构,并有多种高大木质藤本植物及草类藤本植物穿插、攀缘其间,形成完整、典型的森林生态,是我国北方罕见的天然植物园,游客赞誉八仙山是天津的西双版纳。

五是花奇,八仙山野生花卉品种多达百余种,红黄兰白紫五颜六色,形态各异争奇斗艳,从春季到秋季,从树上到地上,花开花落接连不断,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是天津的天然大花园。(比较珍稀名贵的木本花卉有:东陵八仙花、锦带花、迎红杜鹃花、照山白花、山梅花、太平花、溲疏花、刺楸花、水榆花楸花、接骨木花、流苏花、杜梨花、鹅耳枥花、铁线莲花。比较珍稀的草本花卉有:金丝蝴蝶花、中华秋海棠花、乌头花、角蒿花、耧斗菜花、商陆花、异叶败酱花即柳叶菜花、水金凤花、桔梗花、沙参花、绵枣花、山丹花、铃兰花、玉竹花、黄精花、绵枣花、益母草花、仙鹤草花、地榆花、猫眼草花、龙胆草花等)当你走进八仙山这座天然大花园时,会发现这里的奇异花卉大多是你没有见过的,各种各样的野花散发着芳香,让你陶醉在八仙山这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六是鸟奇,八仙山景区山高林密,环境幽静、食物链丰富、水源充足,是鸟类栖息繁育的天堂。据调查,这里有各种鸟类130多种,有的体态优美,有的羽毛艳丽,有的鸣声悦耳,都会给各位游客带来一种美的享受。(鸟语花香百鸟争鸣鸟的乐园等美好的词语,是八仙山景区的真实写照。八仙山的鸟有的是害虫害鼠的天敌,一只四声杜鹃一个夏天能够消灭31500条松毛虫,可保护40亩松林免受虫害,一对啄木鸟可保护50亩杨树木不被虫蛀,一对红脚隼每天能捕鼠17只,一只猫头鹰5个月能捕食315只田鼠,一年可保护1吨粮食,一对大山雀在喂小鸟过程中,可吃掉12000条害虫。有的鸟是森林的义务播种者,是花粉的义务传播者,有的是环境保护的清洁工。鸟类是森林的卫士,人类的朋友。八仙山景区的鸟类有的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己列入《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出版的《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有的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的属于中日保护鸟协会的鸟类,有的属于天津市保护鸟类。爱鸟之心人皆有之,在景区里旅游观光,我们要以爱鸟护鸟之心对待它们,千万不要打鸟、捡鸟蛋吓唬鸟)

七是谷奇,山高坡陡谷深林密,是八仙山景区一大特色。八仙山景区的峡谷众多,深邃静幽,林草密布,水流清澈,彩蝶飞舞,鸟儿穿梭,好像一个美丽的立体画库。大多数的峡谷人迹罕至,保持着原始性的神秘色彩。著名的峡谷有:石洞沟、庙台沟、文燕沟、八仙沟、太平沟等。

八是云奇,八仙山是华北地区的暴雨中心,降雨多,湿度大,加之地势高,地形复杂,气流活跃,使八仙山景区夏秋季节形成千变万化的云奇景观。特别是登临山峰上,置身云海时,更能观赏到八仙山云的奇妙,接受到云的抚摸,尽享人间快乐。

下面是关于八仙山的著名景点。

景点1,天津最高的古河流阶地:大家请看,这是一座典型的古河流基座阶地,也是天津市最高的河流阶地。它是由河流堆积作用和下切作用共同形成的高出现代河流的阶梯状地形,是这里地壳上升运动的一个重要证据。

景点2,鳄鱼潭、鳄鱼石、砂岩层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水潭叫鳄鱼潭,因对面山上有形象逼真的鳄鱼石而得名。鳄鱼潭是由神水峡的激流瀑布冲刷剥蚀而成。夏秋季节一潭碧水清澈见底,潭边的古英砂岩上分布着多种形态、多种颜色的层理,储存了距今几亿年前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河流的大量自然信息,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罕见地质遗迹。(传说这里曾住着一条鳄鱼精,是龙王派下来专为百姓行雨的,可它辜负了龙王的信任,,使这带非旱即涝,百姓生活非常难熬。鳄鱼所作所为被巡海夜叉得知,上报了龙王,龙王在怒,将鳄鱼精压在了山腰巨石下,以不惩戒,至今我们仍能看到在鳄鱼身子被压在岩石中,只露出头来望着此潭,正在悔过自新呢。

思想者在鳄鱼头的左上方,有一石人,正手托下巴深思,这与著名雕塑家罗丹的惊世之作思想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景点3,“江山多娇”:在鳄鱼头的左下方有一大断崖,好似一幅巨型的山水画,就叫它“江山如此多娇吧”!上面包容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多种景物,请大家认真看一看,想一想,看谁发现的景物多。

点4,古英岩峰脊上的北齐长城:大家请看,正前方的山脊上有一道东西蜿蜒的石墙,这就是万里长城的一部份——北齐长城。据历史记载,这段长城是公元550年北齐天宝年间,在石英岩峰脊上修筑的。雄伟壮观,是地质遗迹与人文景观的最好结合。

这段长城与黄崖关长城、八达岭长城的砖城不同,完全是用方石磊砌而成的,并由长城主体、敌楼、烟墩、挡马墙、马道等构成完备的长城防御体系,建筑风格独特。虽经1440多年的日晒雨淋,风化侵蚀,但仍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是北齐长城的标志和样板地段,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仙影石,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仙影石,这上面的人物浮雕,就是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遨游到东海,被八仙山云雾缭绕的奇峰、幽谷、林海和秀水所吸引,便来到这里休息,野餐,久久不愿离去,化作了浮雕留在了此地的山崖上,成了仙影石,如果哪位游客也像八仙一样喜欢留在这里,在这里多住些日子,或者也能留下自己的影象与八位神仙做伴。)

景点5,万卷天书——石瀑布:大家请看,这里成千上万个朝着一个方向倾斜的元古代石英岩地层,像一座巨型图书馆陈列的一部《石头记》,它记录着地球上18亿年来的苍桑变迁,真可谓“万卷天书”。再看右侧山体巨大的岩面,远看光滑如镜,近看岩面上有无数条被流水沿节理线冲蚀而成的浅沟,雨季呈梳状“水瀑布”,旱季酷似“石瀑布”。

景点6,天梯——一线天:大家看,这里是一地质奇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山体劈开一条缝,上下高达百余米,水平距离仅一米,站在岩缝中看,天成一条线,故名“一线天”。一线天中修有石阶山道,勇敢者可登石阶上顶峰,享受九天揽月的乐趣,故名“天梯”。

景点7,金龟望北斗、塔林山:大家站在这里远望对面山顶,有一巨石很像一只栩栩如生的金龟。仰望太空的北斗星,近看山顶有数座山峰突兀其上,好似一座座金字塔。它们是18亿年的石英岩被中生代的“燕(此字疑为“造”字)山运动”褶皱隆起,后经长期风化剥蚀而形成的奇石孤峰。(相传东海龙宫中有位能歌善舞美丽多姿的侍女叫阿姣,她原本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私自下凡来到了人间,在东海龙宫处当一名侍女,并与金龟相爱,在八仙大闹东海时,阿姣被吕洞宾的宝剑误伤,被近回到北斗星处疗伤。金龟悲痛欲绝,一心要找八仙决斗,得知八仙在此巡游,追赶至此,终因法力不支,被八仙制服在此,虽化为巨石,仍时刻思念爱妻,眼巴巴地望着北斗七星的位置,每到夏季山沟里都要流出金龟思念妻子的泪水。龙王庙,走过栈道就到了玉龙潭,玉龙忠于职守,使当地百姓丰衣足食五谷丰登,偶遇天旱,百姓总是来求雨,总是有求必应,往往是求雨者还未离去就己是大雨如注了,百姓为了感激玉龙就在唐贞观12年建了龙王庙,从此这潭水便没有干过。)

景点8,黑龙出洞、雄狮怒吼:大家请看,这里的岩石与我们一路上所见的岩石明显不同。它属于火成岩或称岩浆岩,是地下3公里深处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熔融状的似钢厂熔化的铁水。沿地壳裂缝(石英砂岩节理)侵入到地壳上部辉绿岩脉,因其矿物成分为暗绿色的辉石和斜长石,因而这里的辉绿岩脉呈黑绿色,恰似“黑龙出洞”。

请大家抬头看对面的峰顶,酷似一只怒吼的雄狮,守护着寂静的八仙山自然保护区,为八仙山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站岗放哨。

景点9,太古长寿石: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球上最石老的岩石隆起的长寿石。据现代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年,这里的岩石有36亿年的历史,相当于地球年龄46亿年的78%,属于太古界的变质岩类,是名副其实的长寿石。此山是天津市年龄最大的寿星山,山上长满了象征延年益寿的油松林,真是天作之和自然造化,请大家和长寿石合个影吧!我祝大家健康长寿!

景点10,18亿年跨越:现在大家请看,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地质奇观,这里是距今36亿年的太古界变质岩与距今18亿年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石英砂岩的地质分界线。界线两侧地质年龄相差18亿年,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地质遗迹现象,我们在这里可以一步跨越18亿年,如同跨越英国伦敦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标志和厄瓜多尔基多赤道线标志一样,是世界上最幸福最自豪的人。

景点11,八仙石、八仙泉:大家看这块两米见方的石英岩巨石,俗称“八仙桌子”,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这里歇息,聚会。此“八仙石”的来历众说纷纭,留给大家去探索。八仙石附近有一名泉,叫“八仙泉”,常年不枯,水清甘甜,经科学化验水质纯净,为含锶优质矿泉水。该泉为石英岩地层断裂带形成的“下降泉”,是注入于桥水库的淋河的源头。天津市人民喝的水就有八仙山泉水。

景点12,玉龙瀑布和玉龙潭:玉龙潭是玉龙瀑布数万年来冲涮掏蚀而成,此潭过去深不见底,是八仙山景区最深的潭,常年有水,是这一带百姓的生命之源。

玉龙瀑布:玉龙瀑布是神水峡景区的一个诱人的景观,每年夏秋季节大雨过后,瀑布形成恰似一条腾云驾雾的玉龙,汹涌澎湃,一泻如注,跌至龙潭,溅起团团水雾,隆隆水声振山撼谷,十分壮观美丽。

景点13,珍珠滩:看过玉龙瀑布,跨过铁索桥,大家来到了八仙山的又一奇观——珍珠滩。经科学测量,珍珠滩是由18亿年前的石英质砾石经高温、高压胶结而成。珍珠滩原来埋藏在地下9200米处,两亿年前的地壳运动将地下9200米推至地表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地质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我们人民宝贵的自然财富。我们要更加珍爱它,精心保护它。值得一提的是,每当雨季,从山上下来的清流冲击珍珠滩时,溅起洁白的水珠与下面的砾石,相互呼应,让人眼花撩(字库中无此目字旁的撩字)乱,不知是水珍珠在动还是石珍珠在动。雨后当阳光照射在珍珠滩时,亿万颗水珠和雾滴折射出太阳的七色光,形成彩虹,美丽动人,可与四川的九寨沟相比美。

景点14,翡翠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翡翠崖,因其处在山阴,加之崖上林木茂密,遮天蔽日,每到雨季这里湿度大,水分足,适合蕨类植物卷柏和地衣、苔藓、中华卷柏等喜阴湿的植物,绿的像翡翠一般,被称之为“翡翠崖”。这里的自然美景,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

景点15,丁香树王:大家谁认识这是一棵什么树?结专家鉴定,这是我们天津市的一棵非常珍贵的“丁香王树”,它不同于我们在城里的丁香花,城里花园里的丁香是小灌木,四月就开花,这棵丁香树是暴马丁香,是高大乔木,七月里开花,满树白花像一团团的棉絮,花香袭人,招蜂引蝶,是密原植物,观赏植物。

景点16,梦笔生花:眼前这块无缝整体巨石之上活生生地长着一棵树。多少年前,一粒种子在命运的驱使下落在了这块巨石之上。它顽强地在岩石细缝中生根,发芽,虽不算雄伟,但也算是枝叶繁盛,并且己如其它树木一样开花结果。真可谓梦笔生花。

景点17,挡马墙:这里就是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部份,也是第一道防线,用以挡住敌方马匹进入,减缓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以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这道挡马墙记录着我们国家的历史演进,也是八仙山景区的重要的人文景观。

景点18,千尺嶂: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中国一绝——千尺嶂。这座大断崖高差达数百米,长度达5000米,壁立如墙,成90度角,直上直下,如果你站在崖顶上向下看,深不见底,不寒而栗;站在岩底下往上望,高不见顶,好似天倾,眼昏心跳。如此宏伟的大断崖,是怎样形成的呢?到这里考察的专家说:距今18亿年前的中上元古界长城系石英岩,经地壳运动断裂而成。这座千尺障有五绝,断面面积大(75万平方米),垂直高度大(150米),水平长度大(5000米),地层年龄大(18亿年),岩石硬度大(硬度7)。都是八仙山景区一大奇观,在我国及在世界各国都实属罕见。

景点19,神水峡山庄: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在八仙山景区的中心,四周密林环抱,环境优美宁静。我们在这里建造了结构独特的神水峡山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能容纳120人同时食宿。这里条件虽比不上星级宾馆,但住在这里,白天可以揽八仙胜境,探峡谷幽林,采山珍野果,观天然奇石,闻百鸟争鸣;夜间可听松涛阵阵,流水潺潺。让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景点20,丁香花浴场:现在我们来到了八仙山景区特有的旅游景点——丁香花浴场。大家看这条河两岸长势良好的乔木林,都是暴丁香树和北京丁香树,它们与这条河一起构成了一条我国其他地方见不到的“绿色丁香走廊”。七月丁香开花的季节正是河水中秀水潺潺的时期,浓郁的芳香,清澈的流水,静谧的绿色走廊,是长期生活工作在喧嚣大都市的人们休闲、探幽避暑的胜地。

景点20,仙姑泉:这里是仙姑泉。传说是何仙姑点化而来。常年清澈不涸。为了敬仰此仙在这里塑建了仙姑像。这里的辘辘、碾子可供大家参与、体验一下山村生活的乐趣。

景点22,松花泉:眼前波光粼粼的泉水就是松花泉。(如果在非松花季节,可以加上“每当春夏之交”)。清澈见底的泉水上面漂浮着浅黄色的颗粒,这可不是什么污染,而是松树上飘落的清香四溢的松花粉。请大家喝上一口吧,不但能解渴,还能强身健体。

景点23,松林浴场:这里是松林浴场,八仙山松林浴场面积1696亩,油松12万余株,每到春夏之交,松树开花,微小的花粉颗粒漂浮在空气中,很容易被人体吸收。据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明,松花粉对增加人体免疫力、防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因此,松花浴风糜全球。另外,松树有净化空气、制造氧气、消毒、杀菌的功能。这里负离子含量可达每立方厘米2000个以上,每公顷松林每天可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制造730公斤的氧气,供1000人享用,是天然的氧巴。为了您的健康,请您多来八仙山吧!最好每年一次。

景点24,旗松台: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旗松台,这儿的松树因受西北风劲吹的影响,枝条树权一律从西北朝向东南,酷似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旗松台因此而得名。这里也是一个理想的观景台,往右下方看是四季常青、涛声阵阵的油松林;向左上方看,是天津的最高峰聚仙峰及保留着原始森林特有的、由多种多样树木组成的落叶阔叶天然林。站在这里把你的相机对准任何一个方向,拍下的像片是非常漂亮的,请大家抓紧时间留个影,以免终生的遗憾。

景点25,天然盆景园:经过攀登,我们来到了天津的“天然盆景园”。这是一片山顶平台上自然生长着的、在其他地方大家都看不到的非常离奇的景观。哪位游客能认出这种树的名字?这是一种似榆非榆、似椴非椴、似槐非槐、似桑非桑的四不象树。它是桦树科的北鹅耳枥,因树干纤维长而有韧性,酷似牛筋,当地百姓称它“牛筋子”。这种树根系发达,生命力极强,耐冷、耐热、耐湿、耐干、耐贫脊、耐风沙,是优质水土保持树种。既可以种子繁殖,又可以根繁殖,分蘖萌生能力很强,一株老树砍伐后,常可又生长十几株几十株。云南西双版纳的独木成林自成一景,八仙山的北鹅耳枥形成有数万株独木成林的天然盆景园,是我国罕见的观赏树景观。我们穿行在鹅耳枥林中,会有“行在曲径上,好似画中游”的超凡感受。鹅耳枥混身是宝,是国家珍贵的自然资源,鹅耳枥的顽强生命力,给我们以启迪,是我们人类学习的楷模。

景点26,聚仙峰:这里是八仙山的主峰,高1052米,是天津市的最高峰,我们登上了天津市的最高峰,极目无望,一览众山小,山海、林海、云海都在我们脚下。南望那波光粼粼的是天津人的生命之源——于桥水库;北望那隐约可见的是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东望那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那是清东陵;西望那是矗立着宝塔的盘山主峰——挂月峰。

聚仙峰是天津市每天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也是天津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雨过天晴时,黎明前来到这里看日出,我们看到比平原更大更红的太阳从东方的山海林海云海中冉冉升起,与在海上看日出有同样的感受,或者说更有趣。

云海奇观在我国北方难得一见,但夏季七月来聚仙峰看云海却是平常事,上午登聚仙峰经常能看到云海。千变万化的云,时而从你脚下飘过,进而浮绕在你身边,亲吻你的双手,抚摸你的脸面,你犹如身在仙境一般,真地要陶醉了。这里的冬季是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树枝上挂满了晶莹别至的雾松,好似玉树琼枝,林下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俨然一个迷人的冰雪世界。

景点27,椴树林: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长势良好的椴树林。树干通直高大,树冠开展,枝密叶大,花从叶舌伸出,花朵密集悬垫,花香浓郁,是珍贵的密源植物和高档家具优质用材树,也是很好的观赏乔木树种,应严格保护和发展这种树种。

景点28,蒙古栎林:现在我们来到了蒙古栎林中,大家看这大面积、集中连片、望不到边的蒙古栎林,是我国罕见的保留着原始森林特点的天然蒙古栎林,它是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典型代表,它与地球上的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林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是地球之肺的重要组成部份。蒙古栎林每天每公顷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千克,制造氧气850千克,能满足1000人的需氧量,是一座天然的氧气制造工厂和天然大氧仓。蒙古栎树全身都是宝:橡木是做高档家具的高级硬杂木;橡子果可以酿酒、可做饲料;橡子叶可养柞蚕,也可做家畜饲料,橡树皮及橡子壳能够提炼柔酸物质。

景点29,迎红杜鹃林:大家看到了蒙古栎林下面大面积分布的是灌木林,就是杜鹃林,它喜欢阴湿,耐寒冷,一般都分布在八仙山海拔800米以上的阴坡。每年四月至五月上旬为花期,花大而美丽,常常形成杜鹃花海,是中国北方一绝,八仙山的迎红杜鹃花海,是在别处很难看到的一个花卉奇观。欢迎大家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来八仙山迎红杜鹃花海赏花,站在花海中留个影,你会感到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