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活动主题 奉献爱心
活动时间 2013年11月2日
参与人员 邓金昕、吴厚非、林效宇、张嘉夷 、姚康琳、侯懿林、王佳妮等
活动地点 长沙市第二福利院
活动目的
组织参观走访福利院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活动准备
与第二福利院联系沟通;确定参加的同学;确定去参观的交通工具;收集家中八成新的衣物及书籍;相机准备;
安全措施
家长开车陪同
活动过程
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听一听我们的汇报。
1、提前一天收集衣物及书籍;
2、学校门口集合;
3、统一出发;同学们在车上热烈的讨论如何与福利院的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大家有的说讲笑话,有的说讲故事,有的说聊天,有的说谈论“英雄联盟”游戏;在车上同学们还开始准备要讲的故事和笑话。
4、到达福利院参观走访,捐助物品;长沙市第二福利院是集中供养智障人员的社会福利机构,现收养在院的对象有四百到五百人,以智障残疾人、肢体残疾人、轻度精神病患者、孤残儿童为主,还有一部分是“三无”的民政对象,都是一些弱势群体。这里的孩子们都是智力发育不全或者身体有残疾的,这里的孩子们很明显非常需要关爱,有一个10岁的脑瘫孩子,看上去就5岁左右的身体,见到我们,就张开双手要我们抱,抱着走了一会,我们把他放下,他又张开双手要另外一个人抱,而且不愿意我们放他下来,就想一直让我们抱着;走过儿童区,我们又参观了智障成人区,我们看到和我们“不太一样”的大人,或者行为举止古怪,或者……;这里的护理人员非常的辛苦,在这里照顾智障人员,不仅没有工作成就感,而且又累又脏,比如:刚刚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马上就会被这些人弄乱,要反复不停的叠好;接待老师带我们参观了生活区、康复训练区、农场等地,在参观的同时,她告诉同学们,同学们现在都有远大的理想,也希望有同学长大后考虑社会义工,或者在自己的梦想实现之后,记住要关心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
一、 活动背景分析
近年,家中拥有电脑已不是罕事,网吧亦如雨后春笋奇迹般地出现在大街小巷。网络在丰富人们生活,扩展人们视野方面着实功劳不小,但同时,电脑游戏的危害也不可小觑。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他们的生理、心理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很不成熟,一旦迷恋上游戏,往往难以自拔,轻则荒废了学业,损害了身体,重则引发违法、犯罪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光靠说教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电脑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走出沉迷电脑游戏的误区,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受到教育。
二、 活动对象及时长
八年级初二(15)班全体学生,两周
三、 活动目标
1. 促使学生吃透教材 (本课题是《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3的话题)
2.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课的学习兴趣。
3. 学会在实践调查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四、 活动准备
(一)确立活动主题
1. 调查本班学生常玩哪些电脑游戏
2. 用英语表述怎样玩这些游戏
3. 搜集电脑游戏受害者的有关情况,分析其危害;
4. 搜集人们对电脑游戏的看法
(二)制定活动方案
在确定了研究主题后,由小组内成员推选出本组组长,因为这是一个辩论,正方反方已分好,所以组长应综合整理大家搜集的材料,提炼支持自己论点的材料。
五、 活动过程
1. 笔者担任主持人
2. 邀请英语教师们担任评委,评委一一就座,负责教师分发评分标准及评分表格。
3. 将全班同学分成八组,正方四组,反方四组。每一组推出一个发言人,其他同学在其背后组成一个支持团队,大家互相合作,就对方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支持自己。
4. 比赛开始,参赛学生依次发表自己的看法,比赛气氛十分热烈,掌声不断。评委教师们或沉吟落笔,或商量画分……都十分认真。
六、 活动评析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转贴于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
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通过研究,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呈上升趋势。
(二)学生的收获
1.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有愉悦的学习情绪,有了愉悦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有了新颖的学习方法,才会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有了优异的学习成绩,才会形成良好的班风。
2. 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
实践活动可使学生较快地培养起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操练人在非正式场合、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使用的无拘束的言语,口语的无准备性不允许言语活动者通过翻译来表达思想理解对方的话语,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交际能力会不断提高。
3. 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了,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4.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组织能力。
5. 学生掌握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过程,乐于积极参与,敢于大胆尝试,学会了积累,敢于并善于表现自己,使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三)英语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1. 实施中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中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参与和认识,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组织能力。
2. 进行中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地工作,教师要循序渐进,将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开展下去。
3. 有关时间和精力问题。
教师在设计各项实践活动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每一个活动的时间以及范围,尽量使操作步骤直接一些,次数不宜过多,最好要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密切结合课堂教学。
4. 应加强教师培训。
5. 课题研究中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课外实践活动,不断研究开发出新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以冬天的乐趣为例,阐述了乡村小学利用张掖教育空间为主的web2.0网络平台开展综合活动课的做法,实现了综合
>> 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探索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网络利用 乡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地方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的研究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深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多元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集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例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开发 长沙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特色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浅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利用教育大发现wiki开发校本课程[DB/OL].http:///wiki/index.php/PrimarySchoolIntegratedCurriculum.
[3]吴有,李明山.利用好看簿平台开发乡土小游戏课程――以沙包的乐趣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6).
[4]李明山,侯秀娟.“了解张掖湿地――小学活动类课程”的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2).
[5]李明山,张虎,李海.虚拟环境下小学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4).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关键词:年级组;项目学习;一般性方案;综合实践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16-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在基础教育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人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大体而言,在理论层面,人们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研究了课程实施所要面对的“主题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师资、教学结构与模式选择、课程管理督导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就实践的层面来说,从介绍实施方案到提供活动案例,从校内外资源的开发使用,本土文化的弘扬,教材的开发,到师资的配备,培训,以致各种活动形式的使用、指导及学生评价,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一线学校和教师在该课程的实施上做了许多的尝试和探索。如果从多样性来看,可谓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其中也委实不乏令人击节,动人心弦的案例。
不过也有评论认为,当前的理论研究“一般情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多,研究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课程少”;“理论和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比如一些建议给出了资源的广泛性认知,开阔了视野,但没有说明如何组织和利用,没有思考它们可以作为何种活动,哪些主题的载体。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师资的保障”,“资源的匮乏”,“如何理顺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理论界尚不能提供有力的对策支持。
而对相当多的案例,在我们看来太具独特性,缺乏普遍性。对一些有创意的案例,读来令人击节,但掩卷而思,这些案例活动可以常态化吗?该案例中的学生所在的班级、学校的其他同学都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课程了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某一组学生研究学校池塘的生态是有趣且有价值的,但你不能让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连续几年的学生都扎进这个池塘。我们的困境是如何使一级一级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受益,它毕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不是选修课程,更不是兴趣活动。
正如有论者所言,总的来说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常态实施、普遍实施、大面积规范实施的进程过慢;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一方面,一些一线学校很茫然,不知如何开发。另一方面,虽然起步,但开发的课程与课程标准有较大的差距,或难以为继。比如有学校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只提供题目,甚至叫学生自己寻找题目,然后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一路形式地往下走。由于缺少教师实质性的支持,大部分学生最后收获的就是网上文字图片的接龙。事实上这些形式既不是科学研究所必要,更不是其核心,当然也就无法奢谈学生研究能力的增长。从文献还可以观察到,最近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有分化为研究性学习、劳技课、信息技术课和社会实践等模块并转化为学校不同部门不同教师各司其职的趋势,这种把原来的班团活动、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之类简单地划归于一个新的概念之下即称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模式是非常不合适的,甚至是不合理的。也有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归为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实施方式是违背或者误解该课程设置的目的的,亦使整个课程改革的创新价值大打折扣。
一个不失学术性的有效的可持续课程实施方案;必然是:一方面,课程方案符合甚至超越课程性质;一方面在国家和地方没有提供充足课程资源的情况下,所开发的课程实施方案一定充分利用了学校及社会已有资源。
当务之急便是,我们需要一种既满足课程目的又能使大部分学校可资借鉴的结构化的一般性课程实践模式。
二、一般性模式的构建
课程能否开设一般要满足两个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具备合适的师资和充足的课程资源。而合适的师资与资源具备与否的判定标准在于教学能否顺利的展开,在于是否能使教学目标有效的达成。下面分析的重点是,如何寻求合适的普适性的资源及教师?教师应以何种方式组织这些资源将是有效的?
当前的事实是很多学校认同当前制约课程实施的瓶颈是缺乏合适的师资,同时可以理性地推断,满足课程的师资个体实际上不可能具备,师范院校大概也不太可能专门培养、也难以培养出这种综合型教师,同样,当前所谓“资源的匮乏”的现状也不太可能得到迅速而大面积的改观。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该课程的合适的师资应该是教师团体。所以,师资资源必然是已有的各学科教师,已有教师不仅应该是师资的来源,同时也应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所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种以学校年级组教师为组织构架,以项目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的课程实施模式,以期普遍满足各类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需要。
在具体介绍这种模式之前,我们首先对项目学习理论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一种本土化实施模式进行简单介绍,以期使我们了解这种理论何以能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项目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一般认为源自于杜威重视经验的、活动的、学生导向的学习的教育思想。但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称之为“Project-Based Learning”还是近二十几年的事。其理论基础是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对学习理论的革命性发展。
克拉耶克(Krajcik, J. S.)认为项目学习是构建学习环境的一种全面的方法,这种学习环境应该具有以下五个关键特征:从一个等待被解决的、驱动性问题出发;学生通过开展真实的情境探究来探索驱动性问题;学生、教师以及社区成员协作参与了寻找驱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技术为他们提供脚手架,从而帮助他们参与那些超越了他们现有能力范围的活动;学生制作了能够回答驱动性问题的实物产品。
从这五个特征我们看到,项目学习理论下的学习不仅可以涵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而且使我们明白这种学习的实现与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学术性,情景,脚手架等等。
在我国,上世纪末开始,介绍项目学习的论文和著作陆续出现。尤其重要的是,在吸取国际经验的情况下进行了基于项目学习理论针对学科的教学设计的本土化行动。这些努力使得项目学习理论具体化具有了可操作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情景导入;活动及知识结构图,;活动建议,含活动可能的方向及成果形式建议;时间分配建议;最终展示成果建议;评价建议;可能用到的资源库及学生对资源库的添加。
在吸取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以学校年级组为组织构架,以项目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可以表示如下(图1)。
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教导室在某一时间节点启动课程的实施,并对教师工作作出评估以及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年级组长将是课程实施的具体组织者,其将与各科教师一起讨论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课程的进程,讨论与确认项目的内容,并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记录和评估。各科教师是项目的设计者,年级组内的所有教师或部分教师首先从本学科的某个重要概念、内容或核心思想出发形成以上介绍的7环节内容的初稿,在年级组长的组织下所有教师对各方案在内外知识可能发生的关联方面进行扩充并精细化,形成有一定操作性但不失弹性的课程方案。随后方案向教师所在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解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择活动小组完成项目任务,选择活动小组的同时,意味着选定负主要责任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项目活动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要进行研究方法、数据库使用、资料加工、学术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并且这种指导不应该是说教式的,一般应该就事论事,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议师生应充分利用网络专业数据库资源以及在线交流工具。项目完成后,教师应综合学生自评、互评、项目成果以及自己的观察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估并形成项目评估报告,以便后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开时有所改进。
需要特别建议的是,一个有创意的活动方案的形成,总是教师独自或在年级组研讨基础上对主题相关信息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思考的结果,但这些信息和创意在表达成方案时务必精心选择和表达,基本要求是,表达富有吸引力且有弹性,对每个小组来说都可找到探究的线索,同时具有挑战性。另外,除非学生有比较成熟的方案,一般情况下不鼓励学生离开主题另起炉灶,但小组在既定活动方向随着探究的深入如能改变成果内容,则是应该给予鼓励的。
下面给出这种模式下的一个缩微版案例。
也许一个美术教师,当然也可以是语文、政治或别的什么课程的教师,正在教学生欣赏与画人的微笑这一主题,他(她)发现微笑广泛存在并很重要,于是设想把微笑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经过资料的搜集,他(她)构建了文学与艺术方面的探究情境,比如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微笑片段,“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笑是微笑吗?笑的简笔画,雕塑,剪纸,摄影图片,工艺品等。在通过与年级组其他教师的充分讨论下,可能得到如下的活动框图(图2)。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活动,他们可能还希望学生探究微笑的生物学解释,其他物种也微笑吗?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哪些著名的研究?学生自己想尝试重复其中某个研究吗?有些小朋友在老师批评时为什么会微笑?你周围的人爱微笑吗?微笑的历史研究,包括艺术史和历史学中的微笑研究,如历史上最贵的微笑是哪一次?体育颁奖往往是开心的,搜集国内外体育赛事的颁奖礼,运动员在颁奖时都微笑吗?不同国家的运动员的微笑有差别吗?颁奖过程中微笑有变化吗?最打动你的微笑是谁的?
活动成果,可能是研究报告、影像、PPT、手工制品等。成果的最后展示方式可以是班级、学校或社区展览,也可以在学校网页展示等。
三、结语
我们认同,制度是长成的,任何改革都必须对原有资源善加应用,课程改革也应如此。年级组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有效的组织结构,在当前课程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提供师资保障,同时可以有效实现跨学科项目设计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即使还没有年级组,因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组建年级组显然比确定专门任课教师有着更高的性价比。同时,对于学科知识的经验也是学生最为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所以以各学校已存在的年级组为依托,以各学科核心思想、主题、概念为着力点,把项目学习理论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各学科、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知识语境下再辅以适当的情境支架引导其至更广泛的未知领域,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模式应该可以成为课程实施的长效机制。它保证了资源的广泛性,可持续性,保证了课程的发展性,学术性,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当然,仅有这一课程实施模式并不足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实展开。要开好这一课程,还有赖于教师原有专业能力的拓展,不仅要适应新的教学设计,而且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上实现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要改变黑板上进行垃圾分类式一讲了之和让学生王阳明格竹子式的“硬”想的围观式指导路径。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依赖于也只应该使用非纸笔测试评价工具所得到的评估结果纳入学生升学的考察范畴,并成为硬约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 教育研究,2002,(6).
[2]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3,(7-8).
[3]张华,仲健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
[4]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探讨[J].教育研究,2002,(4).
[5]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及其主题开发设计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6).
[6]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有效指导[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7]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2A).
[8]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点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4,(1).
[9]张正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何举步维艰[J].校长阅刊,2006,(12).
[10]王艳荣.变了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11]刘丽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12]王秀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1,(10).
[13]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4] Joseph S. Krajcik and Phyllis C. Blumenfeld. Project-Based Learning. R. Keith Sawyer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徐斌艳,M·路德维希.初中数学中的项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评价 案例分析
1.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不过是“带着同学们出去活动活动罢了。”其实不然,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类似,大量的教学工作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课堂仍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要使这门课程有效地实施,使学生的时间活动有价值,取得成效,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和指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要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评价这一内容呢?如今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又是怎样实践课堂教学评价的呢?
2.案例引入
情境一:《双休日活动安排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室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前序工作后,在距离下课10分钟左右安排了交流评价的环节。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到各个小组都已经把各自的调查问卷设计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交流评价。
老师的话结束孩子们都纷纷举手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课堂气氛看似很热烈。接着教室随机抽取了几个小组,让他们对自己设计的问卷进行展示。其实就是分别让几个组的组长在投影前把自己的问卷宣读了一遍。这些同学在汇报的时候下面各组的同学几乎都自顾自的在交流,没有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内容。教师在各组展示完时会做笼统的点评:“挺不错的,还行,还可以再修改修改……”下课铃响了大家就结束交流了。
情境二:《家乡特产我宣传》项目设计之交流评价阶段
师:下面把你们刚才设计的宣传计划来交流一下。
生甲:(学生根据设计表格讲解)我们的宣传项目是牛奶草莓,宣传设计韩**、金**、管**、方*。我们的宣传方式1、制作一些优惠券,再输送到各个企业进行宣传。
学生正要讲下去教师忽然点评: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但输送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显然不太合适应该改为“发放”。
学生点点头继续交流:2、利用一些传统节日进行优惠活动,可以先让顾客品尝,喜欢的话再买。
师: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个好方式。同学们我们国家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比如:重阳节、清明节等等。
生继续交流:3、我们想请明星周杰伦来为我们的牛奶草莓做形象代言人。
师:你们真是太有创意了。
交流的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匆匆地回到了座位。教师继续请其他小组进行交流。直到下课教师的点评似乎仍然意犹未尽。
3.案例解析与启示
以上两个案例教师都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展示交流与评价,但两组评价均不成功。前者不成功的原因是教师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真正让评价成为了一种形式,一种课堂环节的摆饰。后者不成功的原因教师没有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始终处于评价者的地位,无法考虑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教师时时打断学生的话语进行强制性的评价,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综上,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有效地实施,必须在课堂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课堂仍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这一特性决定了做好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评价是指挥棒,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评价是催化剂,是激发学生不断前进的内驱力;评价更是尺子,能衡量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与效度。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改进与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策
4.1注重反思式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前进的内驱力。
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任务完成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如上述案例二这个动态生成的课堂交流评价环节我在做了如下设计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在一组同学交流结束后)师:刚才这位同学已经把他们的计划展示给我们了。下面我们举行一次现场的答辩会。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设计有什么评价呢?可以适当讨论。
刚才感觉还有些心不在焉的孩子们听到我这个问题注意力马上集中了,一起把眼光投到了大屏幕经过大约半分钟的时间许多孩子都纷纷地举起手来。
生(1):首先我认为他们的宣传方式都非常时尚。特别是他们小组设想请明星代言,很酷哦!
生(2):我也很喜欢他们的明星代言。
生(3):我认为明星代言是很吸引人,可我们小组认为,周杰伦是一个非常红的明星,请他代言一定很贵的,我们想问***同学这个代言费你们考虑了吗?
交流的学生:这一点我们倒是没有考虑过,我们得好好再计划计划。
……
这一轮交流评价后许多小组又重新审视了自己小组的宣传计划,进行了再修改,让自己的计划更实际了,更有操作性了。这种注重学生反思的评价必定能化成学生不断前进的内驱力。
4.2注重学生自我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
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评价,培养其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并提高其独立的分析能力。到目前为止的大多数教育活动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他们是学生表现和素质的权威鉴定人,这种情况是由教师的地位、职责及其所受到的训练造成的。教室始终处于评价者的地位,固然保证了对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教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评价学生,无法考虑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由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免削弱了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态度。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和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成功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标志。综合时间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其评价也必须体现这一特点。
从上述的两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没有把评价的自交到学生的手中。案例一的评价完全成了课堂教学的摆设,学生毫无主动权可言。案例二教师比较重视评价,而实际上教师忙着把自己的意见灌输给学生,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强制评价。两则案例都没有体现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结果可想而知。
4.3 注重教师的导向让评价画龙点睛。
当然我们在课堂评价中让学生发挥主动作用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教师的引导责任。评价时以教师为主体或完全放任学生评价这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正确的方法是工作要走在学生进行评价的前面,这主要指:1、在活动开始时,就要把明确的评价标准告诉学生,使学生一开始就做到心中有数。2、在评价开始时要对班、组长给予指导,教给他们主持评价的方法例如:如何引导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发言,如何抓住问题引起大家讨论,评价中引导大家与人为善,不讽刺挖苦等。
4.4注重体验分享让评价乐在其中。
由于时间和经历的限制,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多的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评价。面对面沟通非常有限,我们教师应充分重视这种难得的情感交流机会。让评价成为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加强学生之间横向评价和沟通。我们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就一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不要刻板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式逐一对照目标进行总结,这样容易压制学生心中那些最生动的感受,把评价变成僵死的“八股”。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富有个性的体验,引导他们深入地发展感想。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分享的快乐。
另外,评价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强调公正,实事求是。
5.结束语
课堂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指导老师应扎扎实实做好课堂评价这一工作,让我们的孩子在评价中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让自己的实践活动开展得顺利有效。我们的课堂是灵动的,特别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它的生成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关注课堂,关注我们的孩子。教无定法,评价亦然。愿我们的老师都做一个有心人,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花开遍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题活动类型;课型设计;能力发展目标
近年来,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三无课程”走向校本化,走向特色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踏出的第一步。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有实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内容,科学合理地区分专题活动类型,规划制订专题活动的能力发展目标,并将目标落实到综合实践课程的课型设计当中。确立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大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基于沙湾民俗文化的专题活动类型与能力发展目标
沙湾中心小学将“沙湾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进行了整理筛选,按活动开展的不同方式分成“三大系列”――专题探究型课程、制作创新型课程、考察体验型课程,围绕此三类课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及活动流程。
专题探究型活动是指学生对某一特定专题开展探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资料搜集,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就是通过对民居发展的历程,了解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工艺等方面的变迁历程。资料收集的渠道广泛,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环节。
制作创新型活动是指学生认识了解某特定物品的来历、制作办法等,然后通过学习模仿和学会制作、创新的过程。如《走进沙湾特色美食》就是通过了解沙湾特色美食的来历、发展状况、制作办法,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制作与创新环节是此类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考察体验型活动是指学生通过现场考察,亲身参与,角色扮演等形式,能够从中体会社会生活,体会角色感受的过程。如《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就是通过让学生现场考察古镇旅游的现状,亲身体验古镇旅游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向旅客推介古镇旅游的过程。现场考察与角色扮演是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角色的最好举措。
二、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设计
课型,作为课的类型和模型,是成功实施教学的提炼与总结,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参照的模板和操作标准,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系列课型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走向科学化。不同的活动类型有着不同的能力发展目标,也有着不同的课型设计。
现以常规课型为原点,以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为例,围绕三个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及活动流程,列举了以下的课型设计:
“我看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课型设计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发现,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但在活动准备阶段及总结阶段的课型设计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样的课型设计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性特点。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不同之处在于活动实施阶段的课型设计,正因为不同的课型实施,促进了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能力目标设计
(一)准备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准备阶段是活动的开始,主要任务是落实活动主题及规划活动内容及活动安排。不同活动类型在准备阶段的课型目标发展大致相同,我们尝试将准备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准备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与规划能力,要求学生对活动预见性的规划。
(二)实践阶段不同活动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实践阶段的课型设计是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的活动类型侧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现分别以三个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如下:
1.专题探究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专题探究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围绕专题内容,提升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收集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
2.制作创新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走进沙湾特色美食》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制作创新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并能在学会制作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创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对原有的制作开拓创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考察体验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考察体验型活动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观察,按顺序观察,善于发现事物的特有本质,善于总结事物的规律。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总结评价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展示活动成果,总结活动收获。在此阶段的不同活动类型课型目标发展大致一样,因此,我们将总结评价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总结评价阶段着重是对成果的整理及汇报工作,是学生对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的成果体现,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利用课件、绘画、手抄报、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学会反思、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区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不同,基于不同类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引领教师更科学化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也将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学校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之前要先了解相关的课程理论以及国家文件,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确定学校实施综合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学校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学校环境和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客观依据。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设计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对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仔细挖掘、分析和评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学校和社区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考虑学校的环境与资源特点。课程实施计划的制订一方面要能够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够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协调一致。
(冯新瑞 梁《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1月)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目标的设计首先要考虑设定目标的主体是谁。如果是学校制订目标,应该从“培养目标”这一层次出发。如果是教师制订目标或教师指导学生制订目标,则应该从“教育目标”这一层次出发。教师在设计主题目标时应把总目标细化为“教育目标”.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评价标准。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既符合儿童的需求又立足于学校的特色与资源.就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学校统筹规划的重点应放在协调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上,确定恰当的主题领域,而不是规划具体的主题。其次,教师预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上。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相关的资源支持。而不是围绕教师自己确定的主题去进行教学设计。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突出强调“探究中心教学”的理念.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还要在指导过程中进行行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李云淑《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8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述评与对策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二)综合实践活动缺少有效的教师指导。(三)综合实践活动偏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教师往往只对学生就调查、访问和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却忽视对活动主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对实践方法的指导。(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存异,重表达、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趋向封闭。
教师要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习交流,更新理念,发展专业能力,对典型案例教学的观摩、分析、研讨、评价,深入思考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资源、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赵金峰《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年12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的选择与确立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开发 地方学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49-01
绪论: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丰富实践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如何根据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创造性的开发校本资源是我们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都在面临的问题。我把近一年来的教学经历看作是一个“个案”来讨论,并从“行动研究”的观点,来描述一年的教学活动,希望能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经验。
1.课程特色的选择与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原则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和反映每一所学校及所在社区的特色,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因此,它最能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
我校始建于1951年,屹立于美丽的京东大地――杨镇,2003年被认定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2005年成立内地新疆高中班。学校环境优雅,曲栏回合的文化长廊与梦湖、古庙、龙井80亩校园湿地遥相呼应,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人文景观。我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我校自身特有的地理、历史和人文景观有效的整合,作为当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工作。
2.理论框架和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选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主题设计的思想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科学探索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第一步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关键的一步。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主阵地,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的前提下,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之后。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交流,使他们在活动中主动的进行发展。
下面是一些学者对于兴趣培养的认识:
卢梭希望学生对待学习象对待游戏一样,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兴趣盎然,令人高兴,具有强烈的动机,对它发生兴趣,甚至热爱,不待教师劝勉就能够积极愉快的学习,经常“笑嘻嘻的忍受其中的痛苦。”
斯宾塞在他的“智育论”里主张:教育应使人愉快,要使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他认为,使儿童的欲望和需要得到正当的满足,以至于使共精神愉悦,而这种愉悦反过来又会成为他求知的动力。
基于上述理论,我的教学资源开发就定在学校特有的资源上,同学们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在自己身边并可参与其中的问题更感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最好的开始,而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3.我的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我校地处京东重镇一杨镇,杨镇位于顺义区潮白河东部九镇中心,自古便是华北商品集散地,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第四京东大杨各庄”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小城镇之一,是顺义区最大的镇,为了让同学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开展《古镇资源的调查》的主题活动中,活动主题分别是“古镇历史考证”,“古镇地理位置”,“古镇历史名人”,“古镇的现代交通”,“古镇多姿多彩的建筑彩绘”,“古镇名小吃”,“古镇文化底蕴”“古镇的旅游资源”,学生请了本校的教师和当地的居民及相关工作人员来承担了学生小组的指导教师,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案例二:我校为北京第一所湿地学校,距离北京最大的苇塘湿地――,汉石桥湿地仅两公里,学校还有八十亩的校园湿地,内有观鸟台,水下观测窗等,学生们经常去校园湿地里学习、玩耍,但对湿地的了解知之甚少。我就和同学们开展了《湿地――我们共有的家园》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学生们将课题定为“湿地水污染调查”,聘请了地理、生物老师作指导,自备了照相机,包括采访了首师大的湿地专家。通过这些调查和采访活动,学生写了环保倡议书,印发了环保传单,表演自编节目,例如环保诗歌《湿地一生命的母亲》和小品《芦苇荡飘出的歌声》相声《小鸟的家》等……呼吁人人爱护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案例三:我们学校还有七百余名内地新疆班同学,每天会与这些语言、外表都异于我们的新疆学生擦肩而过,我就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将课题定为《古镇中学的天山雪莲花》。学生们先从自己身边的回民同学开始访问,还到了杨镇的清真寺实地参观,了解回民的生活习惯,民族信仰等,同时到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新疆历史发展。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地形、气候、饮食、住宿、景点等。通过一段时间活动,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较详细地了解了新疆各民族的服饰、节日和风俗习惯等内容。在与新疆班同学的交流中,新疆班的同学惊讶于我们初一小同学对新疆的了解的详尽,而我们的学生则惊讶于新疆学习条件的艰苦,生活条件的恶劣,感佩他们的顽强和坚韧。
这些主题活动给孩子们留下的不止是知识见闻等方面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做了大量的调查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工作,撰写了小论文和感受。小论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让人感到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常态化实施 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我国新课改的重头戏,已经在新课改进行的这些年中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这一课程的实施在农村学校还显得重视不够,离常态化实施还存在一定距离。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市级立项课题“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顺利结题;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开展的湖南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阶段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又有哪些应对策略呢?下面结合我校情况与大家进行一些交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目前从我校及周边同类学校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典型问题: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意义认识不足
农村孩子出路不多,大多只有依靠读书这条路,因而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学好语数外等考试科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意义缺乏认识;另外,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学校及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太过于追求中考或高考成绩,这也影响了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二)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农村学校普遍师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教师少之又少,更不要说有多少专职教师。这些教师课程实施理论不足,实施水平有限,严重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
(三)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兴趣不浓
农村学校学生虽然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意愿,但因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四)评价不到位也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没有建立如语数外课程那样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奖惩制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存在偏差,也制约了农村学校综合实践课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应对策略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课题组认为以下策略有助于促进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一)领导重视,加大支持力度
1.政策引导: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一课程,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正确认识这一课程,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学科教师创造条件,多给培训机会,扩大培训人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另外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要给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同等地位,甚至高于其他学科教师,这样才能更好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积极性。
2.师资保障:学校领导要克服困难,配置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鉴于农村学校师资缺乏的现状,在保证一定数量专职教师的情况下,配置好兼职教师,辅以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相关社会人员等构成智力支持资源库,成立教研组,保证该课程顺利实施。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常态化实施,从目前情况来看,最难的应该是缺少一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因此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为课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1.强化校级培训。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机制,积极开发校本培训活动。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教研组,按照教研组活动要求,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和研究,印发相关学习材料和案例,邀请教研员来校进行业务指导,认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
2.立足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团队优势,提高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实施水平的关键所在。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要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及时讨论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提出解决的策略与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活动质量与效益。
3.组织各类研讨。每学期组织开展教学观摩、交流、展示、评比活动;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专题研讨活动;组织参观、学习活动;组织专家讲座培训等活动。教师要珍惜每次教研活动,通过课题引领、利用研究课、公开课等,关注课堂教学。
4.积极参与远程培训。学科教师要充分借助暑期教师远程培训,把握与专家学者对话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三)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
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才能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与深化实施。
(1)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开放式评价,实行档案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评价时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高,更关注实践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把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纳入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有助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2)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应侧重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进行评价。将评价的结果记入教师工作量,与教师工作绩效、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来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
(3)对学校的评价。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加强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和实施情况的检查,并纳入学校评优考核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虽然困难重重,但此项工作正如东方升起的朝阳,正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将会越来越趋向常态化,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把课程更加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概括起来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传统教学中没有的事情,实践活动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所以,教师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从思想上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综合性学习是国家教育,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应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然后落实到校本培训,比如可以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一些有关的沙龙,进行集体教研,把教师们的集体智慧一起分享,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等,通过这些活动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态度。
二、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综合性学习
实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一定要制定一个标准,因为这个标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常态化的首要条件。语文课程中,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纲要还没有制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教学,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也是实践活动课程无法落实的主要原因。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处于探索阶段的早产儿,具有先天的不足。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要靠教育部门。政策的制定很重要,国家要尽快颁发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尽快供各省各地实验研究。
三、要构建科学的制度保障实践活动的实施
制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为规范化与常态化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制度作为保障,那实践课就可能无法落实或者走向误区。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像语文课堂教学一样成为常态课并顺利地进行,光靠领导的良知与教师的经验或者主观性来上课是靠不住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来约束这种教学活动或者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要配备专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开设专门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并指定专门的负责人来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教学计划的制订、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等。再向上,教育部门要设立教研机构,并配备专业的教研员来研究实施方案,管理和评价各学校的实施情况,并起到指导开展活动的作用。同时,还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职称系列。在教学中,也要列入考试评价,以督促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四、注重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
我们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来教,因为这承载着很特别的教育功能,如果把它当选修课来上,就发挥不出它的效能。目前,国家只是指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在内容上还是一个空白,这便为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空间。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了教师们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把国家的要求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去开辟课程资源。我们也可以参考全国各地编写的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或资源包,但也不能一味地照搬,因为这些资料很难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所以,我们必须构建出能够体现学校和当地特色的课程资源,比如说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资源来实现实践课的教学,让它们成为学生最想去的地方。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一个全新的课型,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方式等很多方面都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找出经验,汲取教训,创设一个好的语文教育大环境,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雷健,罗安丽,等.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研究――放飞生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2).
[2]孙春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