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

时间:2023-05-30 09:4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安全市场规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

第1篇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复苏愈发乏力,军费开支出现下降,网络安全、应急救援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网络安全、军事服务以及安保科技环境变化及市场需求,世界主要航天防务企业开始采取内部整合与外部收并购的方式,积极拓展网电空间以及军事服务领域。

整合与并购并举,积极拓展网电空间安全领域

近年来,由于网络攻击越来越频繁,网电空间安全威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空前重视。美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均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网络电磁空间安全战略与信息安全政策,组建了网络电磁空间安全相关机构或作战部队。军方为应对网电安全威胁所采取的各种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这一领域市场规模的快速膨胀。据汇信公司(Visiongain)估计,2012年全球网络安全市场规模约为600亿美元,其中网络战市场规模为159亿美元。全球行业分析师公司(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Inc)认为,至2017年,全球网络安全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世界各大航天防务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发展机遇,积极采取内部整合、外部收购等方式将网电空间安全领域纳入其业务范畴之中。

组建电子信息系统研制部门,提升信息技术和系统研制能力

随着军方武器装备采购经费增长放缓,军工企业传统业务领域的经营业绩开始受到初步影响。以武器装备平台为传统业务的几大军工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电子信息系统研制部门。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均成立了电子系统和信息系统部,波音公司成立了综合防务系统部,通用动力公司成立了信息系统与技术部。此外,为了提升网络中心战的系统研制能力,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雷声还于2004年9月牵头成立了以网络中心战能力建设为使命,以储备和提供网络中心战概念、技术、方案为主要任务的“网络中心战工业联盟”,共同筹划网络中心系统工程能力的发展。至2011年,已有涉及航天、航空、通信与信息系统等行业、来自18个国家的70多家企业和政府机构参加了该联盟。

积极推进兼并与合并,进军网电安全与安保领域

近年来,军工企业收购网络安全、安保科技、情报与军事服务公司的趋势十分明显。据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国防研究》2012年报道,波音公司、EADS、BAE系统公司、雷声公司等知名防务企业均通过收购专业公司并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具体来看,BAE系统公司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Detica公司,波音公司收购了奈瑞斯公司和SMSI公司,BAE系统公司和赛峰集团共同出资收购了L-1身份识别解决方案公司,芬梅卡尼卡公司收购了美国信息技术企业Soneticom公司。特别是雷声公司在过去4年里共出资10亿多美元收购了一系列网络安全公司(见表1),在网电安全领域的能力迅速提升,成为多个政府机构的服务商。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防务公司在积极进军这一领域外,IT公司也已经关注到了这一领域存在的重大机遇,并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收购:如英特尔、戴尔和惠普分别收购了McAfee公司、SecureWorks公司和ArcSight公司,传统网络安全优势企业赛门铁克公司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也收购了VeriSign公司。

军事服务与武器装备供应并重,拓展军事服务业务能力

近年来,军工企业的业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防服务与武器装备供应并重,成为军工企业的两项重要业务。本世纪以来,美国国防部每年签出的服务合同不断上升,2010年,服务合同额为1610亿美元,占各类合同总额的44%,与装备采购合同额(1660亿美元)基本持平。

从美国六个特大型军工企业2011财年从国防部获得装备供应、服务和科研收入构成情况可以看到,为国防部提供军事服务已经成为军工企业至关重要的业务能力。例如,L-3通信公司国防服务收入达到76亿多美元,占其当年总营业收入的50.14%;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这一比例达到42%以上;服务业务收入最少的雷声公司,这一比例也达到16%以上,见表2、表3。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少军工企业还专门成立了保障服务部门,为国防服务提供保障。例如:波音公司成立了防务与政府服务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雷声公司均成立了技术服务部。

启示与建议

高度重视网电空间,抢抓新兴重大领域发展机遇

网电空间作为新兴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巨大的发展机遇,加快拓展该领域对于军工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高度重视网电空间安全领域带来的市场机遇,开展相关业务发展论证分析与可行性研究。在论证可行的情况下,依据军工企业信息技术产业的具体情况,加快开展企业内业务领域相同、相近或具有产业链关系的资源合理整合,形成内部网电安全领域的专门机构。同时要加大对外兼并收购力度,抓住收购兼并的有利时机,兼并几家在该领域拥有核心关键技术或者重要市场资源的企业。经过整合、兼并,带动该领域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推动军工企业在网电空间领域的快速发展。

第2篇

摘要:我国专业批发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的专业批发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专业批发市场进行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近年来,各地政府、市场的经营者不断探索市场升级的方法,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已经初现效果,主要体现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关键词: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分析本文通过对专业批发市场硬件设施的升级、经营模式的升级专业化程度的升级这几个主要升级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专业批发市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仍然存在市场规划不合理、经营模式不成熟、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合理规划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减少市场损伤;引进多种交易模式扩大电子商务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完善交易模式;完善专业批发市场的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市场档次等一些解决措施。

一、我国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拓展市场生存空间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主体和经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虽然专业批发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其生存空间仍然受到挤压。一方面,生产公司更加注重商品营销,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以扩大直销比例;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实行店厂对接直接向厂家下订单,减少流通环节。专业批发市场面对这样的境地,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改变经营模式、建立市场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拓展生存空间。

(二)流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流通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而科技、信息和服务则是流通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因而,我国在发展流通产业时必须增强现代观念,提升专业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批发市场作为流通主体处于中介地位,直接关系着流通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只有实现专业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通过对市场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管理,才能进一步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加快流通现代化进程。

二、我国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状况

(一)硬件设施升级

1.市场规模升级。近年来,专业批发市场快速发展,这对市场规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将专业批发市场向城市外圈搬迁,建设大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市场规模升级的一种方式。这种升级方式既可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土地不足问题,又可以满足批发市场发展的需求。市场规模升级后的专业批发市场更具竞争力,同时能带动周边产业群的进一步发展。

2.基础设施升级。专业批发市场对基础设施升级,主要体现在:第一,统一规划经营场所,完善消防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第二,在市场内增设卫生服务点,保障市场内的卫生环境。第三,在市场内部或周边建设卫生达标的餐饮设施,服务市场。第四,在市场周边建设物流园区,提升市场商品流通能力,改善市场内的交通环境。

(二)经营模式升级

1.专业批发市场+展会模式。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批发市场利用其现有的资源优势及广泛的影响力,在市场内举办展会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采购商和生产商,促进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专业批发市场与展会相融合的经营模式被全国许多地区所应用,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是这种模式的先驱,2012年举办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成交额达163.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3%,其中,外贸成交额15.83亿美元。1专业批发市场与展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仅可以加快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还可以推动批发市场的专业化进程提升专业批发市场的档次,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专业批发市场+电子商务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专业批发市场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的优势不复存在,并且在信息的获取与方面的成本相对越来越高。对于专业批发市场而言,通过电子商务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必然。

专业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模式,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把分散的交易双方复杂的交易程序,转化为集中化、规范化的运作。临沂商贸城同阿里巴巴合作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市场商户建立网店,集聚壮大专业化电子商务经营,打造“网上临沂商城”,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增强临沂商城的核心竞争力。

(三)专业化程度升级

1.经营范围专业化升级。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市场的专业化需求,进一步促进批发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专业批发市场的经营范围处于不断升级改造中。批发市场逐渐由综合性向专业性发展,越来越多的批发市场只经营一类或几类具有相关性的商品。市场的经营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质量、市场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市场布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如广州专门经营服装的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一些专门经营经营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等。

2.品牌建设专业化升级。专业批发市场的形象不仅仅是商品的品牌形象,也是市场内的信誉状况、商品质量、交易规模等的综合体现。专业批发市场的品牌建设最能实现市场整体形象的提升,目前我国专业批发市场的品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中众多商户优势,打造专业批发市场的整体品牌,从而形成规模与信誉优势。第二,专业批发市场提供品牌推广方案,加强品牌展示,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第三,专业批发市场提供品牌策划与维护的解决方案。

三、我国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出现的问题

(一)市场规划不合理。专业批发市场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用地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用地与城市功能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城市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这些使位于城市内圈的专业批发市场向外搬迁成为必然。市场外迁既可以对市场进行转型升级,又可以缓解城内用地矛盾。但是,在专业批发市场外迁过程中市场规划存在不合理因素。这些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旧市场承接不及时,商户安置工作不到位。第二,专业批发市场搬迁以市场为单位出现“一搬就死”的现象。

(二)经营模式不成熟。长期以来,专业批发市场内都是利用传统的现货面对面的模式进行商品交易,虽然近年来新型经营模式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新型经营模式发展时间较短,发展还不成熟。以“电子商务+批发市场”模式为例,专业批发市场内大多数的商户只是小范围的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商品交易,电子商务的其他功能没有充分利用。同时,市场内的电子信息系统还不完善,致使市场信息与获取不及时影响商品交易的最佳时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专业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经营模式还仅处于起步阶段。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批发市场在转型升级上做了很多工作,但都集中在如何扩大专业批发市场的影响力和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对市场内部管理的提升有所忽略。专业批发市场的内部管理体制将直接影响市场的发展方向,而目前我国的专业批发市场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市场现代化的需求。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准入制度不明确,商户档案管理混乱。第二,售后工作不到位,缺乏专业的售后服务人员。第三,专业批发市场内管理方式落后。第四,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均衡,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样薄弱而不科学的市场管理体制了影响了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步伐。

四、进一步促进我国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合理规划市场建设。结合实际是专业批发市场进行转型升级的前提,是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顺利进行的保障。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化、大型化,要建设具有专业化特色的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搬迁升级就要遵循市场规律,就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全面综合考虑,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避免出现专业批发市场搬迁“一搬就死”的情况。具体而言:一是,专业批发市场要先建后搬,做好商户的安置工作。二是,做好搬迁规划,分块搬迁。

(二)引进多种交易模式。未来的专业批发市场应该是经营主体组织化、交易模式现代化、交易商品标准化,具有多种功能的规范化专业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应该积极应用网络资源建设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扩大电子信息的使用范围提升商品交易额;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管理制度,降低信息和获取成本拓展专业批发市场的生存空间;提高市场经营者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品交易的意识,培养经营者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习惯增加电子商务的使用量。

(三)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健全是专业批发市场升级的保障。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个体经营者实行档案登记和资质审查。第二,建立商品售后服务系统和消费者投诉机制,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三,健全市场运作规则,用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通过电子网络监控经营运作状况。第四,专业批发市场引进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管理档次。今后市场管理部门要改变坐收租金只管安全卫生交通的职能,大力挖掘自身的服务功能,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升级专业批发市场。

参考文献

[1]路艳红,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以会展业助推义乌小商品市场功能升级为例,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3)

[2]许啸尘蔡仲芳,关于会展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中国城市经济,2011

[3]朱反击,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商贸城,中国市场,2012

第3篇

云南、贵州、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盛产优质农产品。农产品市场建设和产销衔接一直是当地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建设和管理农产品市场?如何在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创新市场促销模式?有什么困惑和建议?带着诸多问题,本刊记者前不久赴三省(市)进行调研,走访了当地的几个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亲身感受了高原山区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脉动。

在实地调研与走访中,记者发现三省(市)都在积极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建设城乡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探索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开展“农超对接”等试点,大力推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市场建设已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云南共有农业部定点市场25个,年交易额达到253.9亿元。其中:蔬菜交易市场7个,畜禽交易市场4个,水果交易市场2个,粮油、茶叶、花卉、马铃薯、水产品交易市场各1个,综合农副产品交易市场5个,农资市场1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1个。这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定点市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在25个定点市场中,专业批发交易市场有19个,占总定点市场的80%。二是定点市场经营规模较大。各定点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三是市场覆盖面较广。通过市场产业链辐射、带动的农户及产品销售范围日益增长。

贵州目前共有农业部定点市场19家,其中:蔬菜类5家,综合类4家,大牲畜活畜类6家,特色类3家(辣椒、茶叶、水果),粮油类1家。这些市场近三年来年交易额均在2亿元以上,市场制度比较健全,运作模式较为规范,流通效率相对较高,农产品辐射到20多个省市区,并与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的生产、加工基地建立了良好的产销衔接机制,推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扩大了贵州农产品的知名度。

重庆市截至2011年底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有75家,年交易额达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全市有城区菜市场453个,其中,主城163个。有乡镇农贸市场835个,今年市财政专项补助1.67亿元,将于年内实现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改造全覆盖,这将彻底改变过去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状况。全市鲜活农产品通过标准化菜市场和规范化农贸市场终端进入消费者家庭的交易量达70%左右。与此同时,重庆市还在大力推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总投资3.37亿元,共建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155个,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

调研期间,记者来到重庆市最大的观音桥批发市场,看到装满各种农产品的大卡车在市场内进进出出,装货、卸货、记账及分检人员忙个不停。据介绍,该市场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下辖盘溪蔬菜、副食、粮油、水果四大专业市场,联动水产、茶叶、肉类和冷冻制品等专业市场,形成集多种农副产品批发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经营各类农产品621类10000个品种。2011年底,该市场交易额达234亿元。

重庆南坪正扬市场是一个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江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集贸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市场。经营品种包括蔬菜、果品、肉类、副食品、粮油、针织、百货、日用品、禽类、冷冻食品、塑料铁器、家具、花卉苗木、鱼鸟等1000多个大类。市场日人流量达30000人次以上,年成交量25万吨,年成交额16亿元以上。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三省(市)批发市场建设虽然在规模、层次上不尽相同,但市场管理有序,辐射、营销带动能力较强,对当地农产品的生产交易流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比较齐全。记者在云贵渝市场调研中,感到部分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明显提升,尤其在市场地面硬化、水电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等配套设施方面都有改进。

在贵州的19家定点市场中,其中13家市场建有冷库,面积4万多平方米。9家市场建有电子结算中心,采用电子结算方式进行交易,部分小宗产品交易仍采用现金结算。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比较健全,建有市场信息服务中心和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实现市场全程监控及信息。贵州较有代表性的贵阳市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集合了住房、治安、公交、汽车旅馆、银行、通信等配套设施。各市场辅助设施也较为完善,配有垃圾处理设施设备,道路和交易场地基本实现硬化,有良好的交易环境。

重庆市商委、市农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市场规划建设的指导文件,对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及专业特色市场进行规划布局,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市场建设,明确市场规模、功能布局、冷链、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等要求。目前,重庆正逐步建立大型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大型流通企业冷链设施和加工配送中心,确保经营的农产品保鲜质量有提升。

——市场促销形式多样。随着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发展,三省(市)农产品交易除了传统的批发市场外,已逐渐扩大到订单购销、拍卖交易及农超对接、农餐、农校、农宅、农厂、集团对接以及直销菜店等多元化营销方式。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在从“线上洽谈线下交易”升级为“网上交易支付”,使网络市场的最大优势“市场大、成本低”的特点凸现出来。伴随农业从业者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重庆市在义乌农产品展销中心设立了500平方米的“重庆名优特新农产品专销馆”,40多家重庆名特优产品生产企业入驻,既“走出去”,又“请进来”,扩大了重庆农产品的美誉度。

云南省借助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员大会和高原特色展销会时机,将斗南花卉市场的启动和云南特色农业推介“和”在一块,使当地特色农业的宣传推介达到了一定高度。

农产品市场建设是带动产业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复杂工程,有不少难题需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据了解,尽管三省(市)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各有所长,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值得思索与关注。

——政府与市场关系尚不协调。一方面,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有限,对农产品流通整体规划缺乏系统研究,仅局限于一时一地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应对,“想管管不了”、“想丢丢不掉”的情形还存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画地为牢”的观念影响,对自身利益考虑较多,缺乏全局设计,使得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比较薄弱,市场设施相对简陋,配套建设相对落后,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流通发展需要。

——市场建设要素受到制约。据介绍,三省(市)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均存在的两大问题是:市场用地难和资金严重缺乏。

三省(市)大部分市场建设都存在土地紧张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市场规模需不断扩大,原有市场已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但新征土地难,市场难以扩张。一是受城市规划所制约,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征用较为困难;二是征地费用让大多数市场望而却步;三是市场用地审批手续繁杂,部分市场2-3年都未能获得土地审批。土地已成为制约三地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资金不足是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目前,云贵渝地区除了少部分市场外,大部分市场建设因资金问题而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处于低端水准。由于市场建设所需资金量较大,而大部分市场仅仅靠收取摊位租金和入场费为主要收入,很难靠自身完成市场建设。财政和相关部门均没有专项的市场建设资金,对市场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云贵渝地区各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多部门负责容易造成市场管理出现真空。农产品市场涉及农业、商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各部门均从不同的职能角度进行管理,由于没有明确主管职能部门,在实际中经常导致出现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的情况,多部门间尚未形成协调配合的有效管理机制。二是农业部门对定点市场管理手段比较单一。近几年仅少部分市场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获得支持,各市场与农业部门联系较为松散,开展市场供求、价格信息收集与、品牌打造较为困难,对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三是市场自身管理不严。多数市场是由原来传统的、松散的农产品集散地逐步发展成为相对专业的市场,由市场土地拥有者进行管理,通常为某一企业或几个合伙的业主进行管理,部分市场业主文化层次低,管理意识淡薄,不太注重市场有效管理和市场建设,致使部分市场内外经营环境差、交易方式落后、管理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记者经过实地调研后,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应该让市场主体真正发挥作用。建议从国家层面逐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力度。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建设的关键时期,应制定相应政策,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建设农产品市场,大力倡导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批发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形成多元投入支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把农产品市场建设真正做成一项全社会参与的民心工程。

三是统筹布局市场建设规划。根据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土地功能以及整个布局规划,统一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加强公共服务,把农产品市场建设纳入发展的总体规划设计中统盘考虑。

第4篇

一、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经济与经济良性互动

企业融资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大的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资金渡难关求生存,金融机构需要企业支撑发展壮大自己,银企对接活动无疑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双赢的好机会。从我市实际来看,2+1重点企业、四大行业占据了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是我市经济的支柱,符合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前景看好,银企双赢的机会相对较多。尽管目前我市的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一批企业陷入困境。但是仔细分析,这实际上是经济增长中的正常波动,这个阶段正是技术改造、提质扩能最有利的时期,各项成本相对较低,如果金融机构在困难时刻拉一把,就完成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赢得更大的发展,这些企业从长远看是潜在的金融市场。其次,政府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加大对工业企业支持力度,信贷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同时,市政府安排一定的资金,设立扶持信用担保专项基金,用于担保机构增资扩股和担保代偿损失。应该说,这个时候的信贷是比较安全的。第三,存贷比仍然较高,信贷空间相对较大。目前我市的贷款占存款%,离%的底线还有足够的空间。如果存贷比按照底线来把握,我市将拥有增加近亿元的信贷空间。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中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找准对接项目,例如,定期举办“请上来”、“带下去”活动,把有信誉、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请到银行,介绍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把银行的同志带到企业去,让他们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并向企业宣传国家的金融政策和贷款规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等等,政府通过搭建一个合作平台,提供具体而丰富的活动内容更好地为银企合作共赢服务。

二、抓好亏困企业的扭(减)亏解困和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开工复产

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有停产企业7家,半停产企业2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和市场运作问题。帮助这些企业创造条件解决“瓶颈”制约,破解发展难题,力争尽快恢复生产。这些企业走出困境,将是我局的工作重点,也是完成全年经济指标的重要力量。要做的工作是:首先,深入企业进行调度和帮扶,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围绕产品销售、项目建设、技术创新、政策落实、贷款融资、要素保障等方面进行调度和帮扶。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梳理汇总,全力予以解决,重大问题报市领导协调解决。送政策、创环境、优服务、解难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时时有进展。其次,抓重点和难点问题,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产能的企业,坚持政策、资金、服务、供应四个优先,促增产增收;对亏损和停产半停产企业,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引导企业在困境中调整经营战略,加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和投资管理,促其降低成本,遏制亏损,尽快开工和满负荷生产。同时,积极协调我市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加快信贷投放速度,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三、积极开展企业名牌创建工作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省、市甚至全国知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企业。目前我市仅仅拥有省著名商标

个,省名牌产品个,受到市委省政府奖励的商标和产品也仅仅是“君乐宝”、“神行太保”、“双联复混肥”、“远东哈里斯程控交换机”等。按照市委市政府“到年,全市建立起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形成一批全国知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和企业,品牌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这一要求,要加强领导,分解任务,制定有效措施,全面落实激励政策,力争我市企业的品牌总量要有增长,新增知名品牌达到10个以上。品牌类别有增多,从以工业产品为主向工、农、服务业等全方位发展,中国名牌产品、全国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优质产品、省著名商标均衡发展。品牌特色有大进展,国家级知名品牌实现新的突破。

四、努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如果一个企业,一个老板认识不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将迟早会被经济浪潮所淹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外乎两个方向,第一是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向互联网的一扇窗户。其次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组织管理者。就目前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来看,2+1企业以及部分规模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以介绍产品为主,有的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还有一些企业网站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组织企业的进货和销售。这些“窗户”让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行业动态、市场变化,而作出迅速的反应,以此占有市场先机。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的甚至还没有这方面的认识,我们的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了信息;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已经成为一条新的市场竞争规则。而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视,它可以协助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辅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所以说作为政府部门引导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五、建设政府信息化平台

我市政务信息网站已经开通,借助这一网站,拟在明年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企业规模、人员构成、占地面积、产品、副产品概况、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等企业的基本情况、上下游产品情况、技术装备情况等丰富网站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尽可能多的人,在尽可能大的范围知道我市企业以及企业产品,了解我市行业特色以及行业特点等。同时,开辟新的信息交流互动栏目、编辑企业名目、产品目录等,使尽可能多的信息能够共享。因为信息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和载体,利用一两年的时间力争将全市的工业企业全部做到网上有名。

六、建立企业进入退出机制

为实现科学发展,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市通过节能减排,土地集约利用、项目准入评价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产业调整进程,实现产业合理布局,张书记也再三强调,很好利用金融危机这一经济格局重组机会,通过“腾龙换鸟”把现有的落后的传统产业从目前的产业布局中“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针对我市确定的四大主导产业,拟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企业进入退出机制。比如,进一步完善实施项目准入评价推进制度,加大劳动监察查处力度,制定产业、环保准入制度,落实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激励措施,实行土地阶梯地价模式,建立企业转型辅导服务平台等,促使优势企业进入能发展能壮大,劣势企业退出能稳定能消化。

七、主动送服务到企业,在沟通中促发展

主动送服务到企业,在沟通和服务中促进企业发展。一是主动“走下去”,用政策扶持。局领导班子带队深入重点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宣讲产业政策,研究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实际困难;二是主动公开政务,建设阳光机关。依据职能、规则、程序,将办事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确保执法透明,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主动报送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做好重点企业数据统计分析,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四是主动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开展铸造行业、建材行业、乳制品行业、电子信息行业等的专项调研,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当好参谋;五是主动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我市“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实施意见”,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重申机关人员分包企业责任制,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查问题解难题;六是主动接受监督,打造高效团队。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社会多方力量监督,征求和采纳有关意见、建议,为服务企业服务全市工业经济提供高效政府保障。

八、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促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首先,抓重点,支持工业2+1企业加快发展,落实支持工业20强企业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更加注重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引导企业提振信心,强化管理,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实现企业提速增效,2+1企业上台阶。其次,进一步加强工业运行调节,重点搞好工业“2+1”企业动态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君乐宝、曲寨集团、珠江啤酒等骨干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切实发挥好骨干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第三,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产业做大、企业做强结合起来,加快构筑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确保燕赵、曲寨、鼎鑫3条大型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竣工后达产达效,完成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珠江啤酒规模扩张力度,扶持四个乳品企业扩大市场规模,促进食品加工业健康发展。铸造业中,推动鹿钢公司与外商洽谈合作事宜,同时积极谋划铸造业基地建设,建设新型铸造企业模式。

第5篇

他感慨,从原来的舟山市市场管理服务局到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市场发展集团,惟一没变的是工作还得围绕“市场”转。而且,身为舟山本地人,谈到舟山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他百感交集:“舟山水产品批发市场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经历33年的风风雨雨。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舟山记忆无疑已经烙下改革开放的时代烙印。”

民间鱿鱼加工业

催生舟山水产品专业市场

追溯舟山水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源头当属普陀区民间建立的展茅鱿鱼加工市场。那是1979年,国家允许未列入国家二类农副产品管理的海水产品自由购销,并将部分列入二类农副产品的水产品改为三类农副产品;同时,对仍列入二类农副产品计划管理的,实行派(征)购一部分,议价一部分,其余允许自由购销。派购数以1979年前三年平均产量为基数,当年的派购量为产量(基数)的80%,次年70%,1981年60%,1982~1984年50%。特别是舟山农渔村实行了后,大量农贸水产品上市,使舟山农贸水产品市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来,政府成了水产品市场建设的主导者。1981年,普陀县在沈家门兴建了以水产品为主、占地8500平方米、固定摊位810个的东河大型农贸市场。1983年2月5日国务院《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强调了城乡集市贸易,是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它有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活跃城乡经济,便利群众生活,补充国营商业不足的积极作用。从那年起,舟山各县人民政府采取财政拨款、单位和民间集资等办法,发展城乡集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日用小商品市场。1983年,嵊泗县菜园镇兴建占地863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994年扩建为3100平方米。到1987年底,定海县新建和扩建菜场、水果批发市场、禽蛋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及农村集贸市场21个,总建筑面积2.81万平方米,年交易额5855万元。

全国最大鱿鱼加工市场

形成来自市场给力

1985年3月以来,舟山水产品陆续由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为完全以市场调节,即取消派购和限量供应,价格放开,取消了经营的财政补贴,改为给职工以生活津贴,这是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渔业经济生活中又一重大改革。

1989年1月,全市水产品价格放开,实行议价购销,进一步放开搞活舟山海水产品市场,破除了国有水产公司独家经营的状况,水产品专业市场应运而生。国有公司、贸易货栈、渔工商集体经济、联营企业、私营和个体商贩及外地客商多渠道参与水产品的购销、经营。部分生产渔船运鱼货至沪、杭、甬、江苏等地自行销售、或就地集市贸易上市销售。但此时的专业市场,总体上规模小,辐射弱,专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舟山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加快市场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启动,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放开搞活,公开竞争,综合配套,服务第一” 的要求,实行谁主办谁受益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992年,展茅镇鱿鱼加工经营专业户发展到230户,年进鲜鱿鱼近万吨,产干品2000吨,销售收入1.2亿元,创利1300万元,成为闻名全国的鱿鱼市场。到1998年已经普及到全镇12个村。1997年展茅镇政府投资150万元,将分户加工场统一迁至展茅盐场,开发利用废盐场建立鱿鱼市场。1999年由镇政府牵头成立普陀区展茅鱿鱼市场有限公司并向国家申请注册丰岛牌商标,注册资金为1亿人民币。2000年鱿鱼市场年处理鲜鱿鱼12520吨,加工鱿鱼鲞3567吨,创产值1.28亿元,其中规模最大加工户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鱿鱼加工市场,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杭州、长沙、温州等大中城市,部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1989年5月,市人民政府委托普陀区人民政府创办国有独资、占地750平方米的普陀区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991年,全市各地重视流通业发展,加强各类市场的建设管理。1992年,国家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副业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品专业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意见》,把市场贸易的工作重点逐步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品专业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上转移,提出建设一批远辐射、多功能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品专业市场,并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资料市场网络的目标,使舟山市批发交易市场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1994年7月,定海区开办全市第一家连锁超市千岛食品城(后改名为浙江天天惠超市有限公司),经营面积1000平方米,经营品种2000余种,率先打破舟山传统商业发展模式。连锁超市作为一种新兴商贸业态,开始在商品零售领域逐步发展起来。

1989-1994年,舟山市前期治理整顿流通领域经济秩序,国有、集体商业发挥主渠道作用,组织充裕的商品货源,增强促销能力,使流通搞活,供求平衡。物资系统购销两旺,集市贸易持续兴旺,年成交额成倍增长,整个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全市水产品6年收购总量达1830512吨,年平均305085吨。国内纯购进水产品6年达628548吨、年平均104758吨。其中1994年社会水产品收购322000吨。

1995年4月,普陀区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更名为舟山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1996年12月,普陀区政府批准建立舟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10月,建成活水产品交易区。1998年7月,建成干水产品交易区,搬迁到东河干水产品市场。1999年7月,舟山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更名为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2000年底,建成新活品交易区一期工程。2000年实现交易水产品28万吨和25亿元,投售船只逾10万艘次,市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口销往日、韩等东南亚地区及欧美等10多个国家。

1995-2000年舟山全市初步构筑由国家农业部定点产区市场、省政府确定重点市场、区域性批发市场、产地专业市场和水产购销大户组成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舟山国际水产城被农业部命名为产业化龙头市场,嵊泗县嵊山活蟹市场、普陀区展茅鱿鱼干品市场、朱家尖和平阳浦虾米市场等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舟山全市有水产品市场50多个,2000年交易量28万吨,总交易额25亿元。是年,舟山全市出口水产品出口贸易额3.47亿美元。

农业部助力舟山水产品

批发市场跨越式发展

2012年5月18日,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在浙江舟山共同举行国家级舟山水产批发市场建设启动仪式。此举旨在将舟山打造成为我国水产品的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会展贸易中心和科技交流中心。

贺科儿介绍,舟山是国务院批准的群岛新区和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之一,承担着沿海江、浙、沪、闽、鲁等四省一市在东海区生产的水产品集散功能,特别是鱿鱼年产量约占全国的40%和全球的10%。舟山国际水产城交易水产品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和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依托舟山国际水产城建设国家级水产批发市场,有利于推动东海区水产产业带率先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引领全国水产业发展,提升我国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水产品更好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强调,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是农业部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要求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优势产区农业持续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基本思路是在舟山国际水产城现有基础上,按照合理布局选址、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运营要求,采取现代化物流、信息化技术、专业化管理、标准化控制和品牌化推广,全面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和培育,使舟山国际水产城达到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管理科学、运营规范的要求,成为多功能、复合型的国家级水产批发市场。

第6篇

发展环境和机遇

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

继全球制造业国际转移浪潮之后,国际服务业转移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型等高端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速度加快。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商务服务企业正加快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转移。这些商务服务企业在技术、资本、信息、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给内资商务服务企业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有助于提高北京商务服务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北京要抓住这一机遇,立足自身优势,提高承接国际商务服务转移的能力,进而提升商务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强劲措施

在世界经济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中央出台了投资4万亿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其中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是重要措施之一,核心是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国家还针对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个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行业制定了振兴规划,并提出了具体扶持政策。国家对包括九大行业在内的产业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的支持,以及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为北京市的商务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北京商务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处于从低附加值的资源依赖型向高附加值的信息、技术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对商务服务的巨大需求。例如,企业在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中加强内部资源整合,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这些都将为商务服务业创造出较大的市场空间。另外,我国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及其与工业化的不断融合,也为北京商务服务企业提高运行效率、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京津冀是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龙头”之一,国家已制定出台了《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城市,可以充分发挥首都丰富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优势,为周边区域制造业以及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商务服务支撑。同时,京津冀区域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加强,产业协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等一批产业区的建设、发展与升级,将为北京商务服务业拓展市场腹地、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带来难得的机遇。

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加快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北京作出的“世界城市”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城市国际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成为北京新一轮国际化进程的新起点。未来将在巩固奥运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提高首都的国际化水平,这为北京商务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化发展环境,对于增强北京对跨国商务服务企业的吸引力、提升北京商务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京商务服务业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了对生产业的支持力度,各行业对商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商务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行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北京商务服务业近几年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规模迅速扩大,行业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企业达5.45万家,占全市法人单位的16.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2479家;吸纳就业近40万人,实现营业收入约2714亿元,利润额达877亿元。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9.2亿元,是上海的1.16倍,增速高达34.9%,为全市GDP增速的近两倍,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8%,远高于全国2006年1.5%的平均水平。在国家税务总局的2006年全国商务服务业纳税100强中,北京占据40席,比广州多30席,比上海多35席,显示出北京商务服务企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

重点优势行业地位突出

从行业内部构成来看,北京商务服务业形成了企业管理服务、广告、咨询与调查、会展、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六大重点优势行业。2007年六个重点行业经营单位数占商务服务业总单位数的81.5%,营业收入占商务服务业总收入的81.1%。其中企业管理服务行业是商务服务业的主体行业,2007年企业管理服务机构实现营业收入1515亿元,实现利润780多亿元,分别占全市商务服务业的55.8%和88.9%,主导地位突出。

咨询与调查、广告、会展等其他重点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2007年北京咨询与调查经营单位达2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约达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02.4亿元,并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企业。2007年北京广告业营业额占到全国总量的17.9%,互联网广告等新媒体优势突出。北京会展业近几年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接待大型会议和举办国际性展览的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北京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

重点企业支柱作用显著

除企业管理服务行业以外,北京商务服务业主要领域都存在中小企业数量多、少数大型企业占主导的特点,行业集中度较高。在全市665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中,收入排名前15位的企业营业收入占到行业总收入的63%以上;在广告业中,收入排名前15的广告企业营业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将近一半。各领域涌现出一些支柱作用显著的重点企业,这些重点企业收入高,实力强,行业贡献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北京商务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如国际著名的智威汤逊-中乔广告、恒美广告以其国际化的创意水平和管理理念在北京广告业起引领作用;安永华明、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咨询市场中作用突出。

产业集聚态势初步显现

北京商务服务业呈集群发展态势,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两大功能区商务服务企业的业务收入占

到全市的97%;朝阳、海淀、西城、东城四个城区商务服务企业的业务收入比重达到874%。CBD、金融街、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中关村西区等几个重点集聚区已初具规模,集聚效应日渐凸显。如CBD内法律、会计、咨询调查、会展等各类商务服务企业共2757家,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26.5%。各重点行业空间分布也较为集中,法律服务聚集在朝阳、东城、海淀、西城四区,四区法律服务业务收入超过全市总量的90%;知识产权服务高度集中在海淀、朝阳、西城三区,营业收入约占全市总量的90%。

产业吸引外资能力强劲

随着北京服务业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度逐步放宽,商务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不断攀升,已成为北京利用外资的新亮点。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从2003年的24%上升到2006年的38%。麦肯锡、普华永道、德勤等世界著名商务服务企业都在北京设立了分支机构。外资企业在北京商务服务各领域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北京商务服务业数量和质量的迅速提升;外资企业成熟的市场化、国际化经营经验和管理技能给本土商务服务企业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内资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北京商务服务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国内外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北京商务服务业在企业竞争实力、专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本土龙头企业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在北京商务服务企业中,本土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规模以上本土商务服务企业仅占2.4%,从业人员不足60人的企业占到了95.9%,资源相对分散。由于企业规模小,服务水平与创新能力较低,在跟外资实力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很难占领高端业务市场,不能形成品牌效应。例如在法律服务业领域,本土律师事务所在涉外优秀律师人才以及国际谈判经验等方面,与外资律师事务所存在较大差距,在与外资律所开展涉外业务合作时只能赚取很小的利润份额。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北京,本土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冲击和挑战。

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由于北京商务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行业整体标准化程度较低,在成本核算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市场准入与退出标准,以及标准的相互认证、承认制度等方面没有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造成国内企业得不到国际认可,无法开展国际业务。标准化滞后已经成为本土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障碍,增加了国内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政府审批成本,也为经济数据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例如在会计审计行业,四大外资咨询机构凭借拥有国际标准资质垄断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咨询业务,并掌握了我国能源、金融等重要领域的经济数据。

高端人才供应不足,专业化服务水平差距明显

尽管聚集了一定规模的高素质商务服务从业人员,但外资机构利用丰厚的薪资待遇、优良的工作环境等优势吸纳国内高端人才,另外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环节薄弱,培养的人才技能单一,很难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导致北京高端商务服务人才仍相对缺乏。很多本土商务服务企业限于专业化人才供应不足,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形成自己的优势领域,专业化服务水平与外资企业存在明显差距,在竞争中只能承接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服务业务。例如在资产投资、经济咨询领域,北京的绝大部分市场都被摩根士丹利资产服务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菲利普莫里斯(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所占领。

信用和监管体制不完善,行业市场

秩序有待规范

作为一个发展尚不成熟的行业,目前北京商务服务业内部企业信用信息体系不够健全,激励和惩戒机制尚未建立,加上企业缺乏自律机制,导致行业内企业的失信行为及在业务竞争中竞相压价和各类投机现象大量存在。例如,一些企业利用低收费或不收费手段抢占客户资源,不仅降低了企业服务质量,而且使整个商务服务业的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另外,行业协会的职能不清晰、行业监管政出多头,也是造成北京商务服务业市场秩序混乱的又一重要原因,不利于商务服务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策建议

鉴于商务服务业在完善北京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高端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充分把握国际服务业转移及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等难得机遇,根据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促使北京商务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快速提升。

制定财税政策引导行业快速发展

针对商务服务各重点行业的具体需求,制定行业发展优惠政策。将咨询业从业人员工资全额纳入成本,施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同的税收政策;对会议业实施与展览业一致的差额缴税政策;在知识产权服务业现行税负中取消对代国家知识产权局征收的专利规费的营业税,同时参照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设立行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商务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如对申办国际大型会议的企业进行前期申办资金补贴,提高“法律援助基金”额度等。

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和高端服务品牌

通过财政补贴、政府奖励、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在企业管理机构、咨询、广告、会展等行业培育一批本土旗舰品牌商务服务企业,促进其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鼓励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本土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品牌化经营。鼓励咨询、会展等商务服务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

推进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立和完善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会展等重点商务服务领域的服务标准体系,对已有的行业服务标准进行及时更新,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在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快标准的推行和实施;大力发展标准检索咨询、质量认证等标准服务,发展第三方标准服务机构,培育本土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建立商务服务业信息数据库,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商务服务业企业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资源。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

围绕咨询、会展策划、法律服务等重点行业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制定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对项目经验丰富的高端复合型引进人才,可按照北京市相关政策申请办理调京,并参照《北京市吸引高级人才奖励管理规定》予以奖励,积极为高端人才解决子女入学、教育等生活问题。鼓励高等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商务服务人才。建立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每年提供若干职业培训项目和专业资质认证项目。

第7篇

“上海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客观需要,更是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动选择。”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交通研究所所长唐忆文研究员说。

低碳经济对上海经济

形成四大挑战

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估算,到2020年,上海能源消费需求将比2008年增加50%以上,因此能源消费低碳化是必然选择

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高度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的高碳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将重新调整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规则,对全球政治、经济、投资、贸易、消费、能源等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并引发全球生产力布局的全面调整,从而把全球化引向全新的发展轨道。

“作为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也积累了许多结构性的矛盾,面临环境资源等诸多约束。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使上海转变发展方式更显迫切。”

唐忆文认为, 低碳经济对上海经济发展带来四大挑战。

低碳经济要求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从规模扩张向服务提升转变。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上海“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将无法依赖于运输规模的无限扩张,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通过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占据全球物流网络的枢纽地位。

低碳经济要求上海能源建设从常规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

2008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已经突破1亿吨,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5.2吨标煤,接近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煤炭消费量达到5498万吨,石油消费量达到1952万吨,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为82.8%,是上海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估算,到2020年,上海能源消费需求将比2008年增加50%以上,因此能源消费低碳化是必然选择,上海必须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能源建设步伐,增加外来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采用新技术推进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应用,提高能源系统效率。

低碳经济要求上海产业发展从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

在上海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服务业用能占31.6%,工业用能占58.7%,其中钢铁和化工两大行业就占了工业用能的66%。也就是说,降低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关键是要降低产业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依赖。一是要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据测算,服务业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可以降低GDP能耗0.7个百分点。二是要大力提升制造业能级,提高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控制高能耗产业盲目扩张。

低碳经济要求上海制度模式从适应创新向变革创新转变。

低碳经济模式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各种权益的深刻变革,因此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和变革以适应低碳发展的要求。低碳制度创新包括法律、政策、政府管理等各方面的变革。

在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关键,要权衡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处理好利用战略性机遇实现后工业化阶段跨越与低碳转型的关系,充分考虑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协同效应,在财税制度、干部考核机制等方面都进行改革创新。

低碳经济是上海转型的必然选择

上海要进一步发挥要素资源和信息集聚的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争取尽早改变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为中国在未来碳交易市场上赢取话语权

唐忆文说:“应该看到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与上海调结构、促转型,发展服务经济、提升城市功能的目标是高度吻合的,所以不能把发展低碳经济简单作为一种外部压力,而要作为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带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是以对碳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低消耗,对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获技术的密集使用,以及对新兴清洁绿色能源及原材料的充分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就意味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必然转向以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这将从根本上降低“碳足迹”,并极大缓解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使人类社会彻底摆脱经济增长极限理论对人类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前景的约束。

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最有可能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是:新型材料工业,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等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量大面广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服务业需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机遇很可能需要一系列新兴产业的相互融合和集成创新。上海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影响深远的重大机遇,在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等领域有所提前准备。

低碳经济带来碳金融市场发展机遇。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交易市场逐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新贵。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碳交易超过1200亿美元,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2009年6月的预测报告认为,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美元,超过石油市场的规模。巨大的市场机遇,以及由此衍生的碳基金、碳货币、碳指数等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有专家认为,一国货币的崛起,通常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计价和结算绑定权紧密联系,从19世纪“煤炭―英镑”、“石油―美元”,再到今天的“碳合约―X”,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

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四个,包括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大利亚的澳洲国家信托(NSW)。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截至2009年10月,中国在项目总数、已注册项目、已签发项目上分别占据了全球的55.5%、53.9%和45.8%,但是在定价权上却缺少影响力,主要被买家和中间交易商所控制。

为此,上海要进一步发挥要素资源和信息集聚的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争取尽早改变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为中国在未来碳交易市场上赢取话语权。同时,争取形成一个新的金融市场服务领域,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低碳经济带来城市建设高度化发展机遇。

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碳锁定性,一旦建成就决定了未来相当长时期的碳排放水平。“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加快新城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加快大浦东和大虹桥的开发,城市建设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按照低碳发展的要求,城市规划和布局要更加强调系统优化和生态保护,城市建筑要更加强调节能环保和经久耐用,城市交通要更加强调公交优先、合理组织和低碳运输工具的应用,从而实现“低碳、绿色、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目标。因此,上海在城市建设中要高举低碳的旗帜,努力建设低碳城市。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要从功能定位、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材料应用等各个环节,全面注入低碳理念,把碳减排控制在城市建设的源头上。

低碳经济带来国际化水平提升发展机遇。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全球共建的基础上,随着全球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将日益密切。上海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将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在各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上海。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初步作出了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承诺,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上海应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新机制,不断推进上海的国际化进程。一是要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同时积极输出节能环保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二是要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全球资源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三是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低碳规则制定,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为上海的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走上海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涉及从产业结构到能源结构的全面优化,以及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

“上海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建立在新的发展要求与新的发展形势之上,也是建立在相关工作已经有序开展的基础之上,因此,有必要结合上海实际、凸显上海特色。”

在唐忆文看来,低碳经济涉及从产业结构到能源结构的全面优化,以及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按照低碳经济的主要内涵,结合上海的城市特征,上海发展低碳经济可从以下五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

构建低碳能源。

构建低碳能源体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针对上海资源状况,重点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力提高天然气的比重,2008年上海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不到1%,天然气仅占4.4%,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扩大外来电的规模;

二是加强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清洁、高效利用,进一步推进电力工业的“上大压小”,积极发展煤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碳捕获、封存和商业化(CCS(U))应用,争取在全国率先建成IGCC示范工程;

三是提高能源系统的效率,要在发展智能电网上走在全国前列,并积极发展分布式供能。

加强节能减排。

要大力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用能领域的节能减排,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工业领域,通过高效节能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工程、能量系统优化节能工程、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工程等。在建筑领域,通过全过程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在建筑设计环节,创建和实施低碳建筑规范;在建筑施工环节,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降低施工能耗;在建筑使用环节,实施低碳建筑标识。在交通领域,优化交通模式、提高公交比重,加强运输组织管理,促进轨道、铁路和水运等低碳运输方式的发展,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推进低碳运输工具的应用。

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从广义来讲,低碳产业包含为降低碳排放水平、实现低碳化生产而进行的所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创新,几乎覆盖所有的产业领域。从狭义来讲,低碳产业更聚焦于能源领域和材料领域。在发展低碳产业上,上海除了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外,还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能源服务产业。截至2008年底,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5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5.17%,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到8%,可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同时,结合上海发展服务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源服务业,包括工程服务、节能服务(合同能源管理)以及绿色金融服务产业。此外,原材料工业基本上都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要高度重视原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同时原材料工业又是其他制造业的基础,对其他产业的产品寿命、性能都极具影响,为此要鼓励企业不断提高原材料产品的性能质量,使全社会生产的产品更加低碳化,并大力发展材料工业的循环利用。

实施生态碳汇。

所谓碳汇(Carbon Sink)主要是指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上海生态系统本身十分脆弱,可进行生态碳汇的森林、绿化、水系、湿地和农田等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上海更要高度认识生态建设和保护对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加强植树造林、加强生态湿地保护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上海要进一步加强绿化工作力度,挖掘各种潜力,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加强水系污染整治,争取全面恢复市域水系的水生态;进一步加强生态湿地、生态岸线的保护和修复。

推进组织保障和政策法规的制定。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其推进过程涉及很多环节,并将是一项长期和艰难的工作,有必要尽快明确全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以及具体的推进部门,组织、协调、落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工作。还要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法规。首先,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把低碳发展理念体现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其次,尽快出台指导全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第三,加快研究制定一揽子的政策、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四,根据全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纲领,制定分区域、分行业的规划并组织实施。

率先建设低碳经济实践区。

建设低碳经济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上海发展低碳经济,更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为此建议在虹桥商务区、临港新城、崇明先行推进建设低碳经济实践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广。这三个区域在高端商务区、新城区和生态保护区中具有典型意义,对全市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可在有条件的社区和企业开展低碳试点。

倡导低碳生活。

生活中的碳排放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直接使用能源造成的碳排放。上海生活用能占全市能源消费的1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30%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生活用能还将有很大的增长需求,碳排放量也将相应增长,因此亟须倡导合理用能、节约用能的低碳生活方式。

第8篇

【关键词】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食品工业 思路 对策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1] 娄源功、戚建永:信阳市粮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

第9篇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流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摸清我市商贸经济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理清工作思路,编制好“十一五”商贸流通业规划,推动流通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要求,我们组成调研组,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到五区四县及有关企业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述如下。一、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坚持从市情和行业的实际出发,在确保市场供应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努力繁荣城乡市场,加快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新兴流通业态得到较快发展。1、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快速增长。近几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增幅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到20__年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亿元,同比增长20.4,商贸业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长17.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1,20__—20__年商贸业增加值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6。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4亿元,增长19.1,增幅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全市商贸网点数量已达5.9万,其中百货大楼、大商新玛特、油田商厦等9家零售商场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商业建筑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左右,全市已有各类城乡市场121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0个,生产资料市场16个,要素市场5个。基本形成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存,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相结合,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和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设施,满足了全市各类层次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商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近年来,商贸业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在3.6左右,虽然比重较小,但扣除中省大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商贸业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的13.1左右,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的27左右;全行业从业人数达18.5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0,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3.4,已经成为吸纳社会新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载体,仅林甸县20__年以来,解决了37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20__年全市商贸业税收5.2亿元,占全市地方企业纳税额的40左右,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支柱。

3、商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逐步开放,__已经成为国际、国内商家抢滩的重点,每年商贸业新投资额达20多亿元。在全市招商引资中,率先引进了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等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国外知名企业,大商集团、中央商城、黑天鹅、国美电器等国内知名商家也相继进驻,沃尔玛、家乐福、苏宁电器等也都先后到我市考察选址,联系进驻事宜。国内外商业集团的纷纷进入,带来了先进的业态形式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市场的竞争,也正改变我市商贸流通的格局。

4、商贸企业的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近10年时间里,商品市场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达国家探索了几十年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业态方式几乎全部导入我市商品市场,经营业态不断创新,连锁经营发展迅速。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批现代化、信息化的商业设施正在建设和应用,商场店铺设施、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的应用、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建设都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庆客隆成功加盟国际食品杂货联盟(IGA),接受到国际运营上的专业咨询服务,分享到IGA80年的零售经验。大中型零售企业不同程度的采用了计算机管理,部分连锁企业建立了网络管理系统。中央商城全方位上线ERP系统,在商品购销、人员管理等方面全过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5、商贸业多层面改革向纵深发展。商贸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积极探索股份制、租赁、兼并、破产、出售及跨地区并购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对传统经营模式和运作体制进行改组、改制、改造。市属177户国有商业企业,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了大商、昆仑、中央商城三大商业集团,完成了商贸企业并轨改革。目前,我市只有中直大企业所属的商业企业为国有企业,其余的市属商业企业全部变为民有民营,彻底转变了经营机制。到20__年末,在全市商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企业有29家,占全市商业法人企业(3002家)的1,在限额以下2863家商业法人企业中,没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企业。通过改革,__商业企业体制不断创新,经营机制逐步搞活,在我省各大知名商企纷纷倒闭、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不但没有下滑、亏损,而且实现全行业盈利。

6、新的流通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涌现。庆客隆连锁超市、昆仑家电、福瑞邦医药、中央红月亮便利店、燕都餐饮等连锁店、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兴业态不断壮大,为市民提供了货真价廉的商品。目前全市连锁超市已达102家,便民店308家,专业店、专卖店413家,新兴业态店铺总数已达到1000多家。配送、、租赁、拍卖、典当等经营方式逐步普及,现代物流业已开始起步,全市已有##家运输、邮政、仓储等物流企业。__石油物资物流园已完成规划论证,年内将开工建设,肇源港桥物流园也将完成规划论证。电子商务开始试点,目前中央商城正在积极筹建中央红太阳网,努力探索电子订货、远程交易、网上服务等营销方式。20__年,全市新兴业态实现零售额1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是全市商贸流通战线的干部职工,在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的特殊时期,思想稳定、队伍稳定,忘我工作取得的。总结起来,__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三改一开放”,即改革、改组、改造和招商引资。深化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推进改组做大企业规模,加快改造做强企业实力,扩大开放引进了资金、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也起到了“鲶鱼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在商品市场发育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对商贸流通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扶持力度亟待增强。一是发展环境不宽松。自建市以来,还没有出台过专门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有像支持 农业、工业那样支持商贸发展。就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__商业已经饱和,不用支持。“三乱”现象在个别部门仍然存在,服务意识还不强。受土地、采暖、用电、物业、市内运输等费用较高的影响,造成运营成本高,消费品价格相对也较高。如我市商业网点采暖费、物业管理费每平方米平均达80多元,电费每度平均1元左右,都高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同类城市。二是扶持资金不到位。在国内许多城市都设有商贸业发展专项资金,如中山市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商贸发展,深圳每年扶持物流业和连锁业资金达1000万元,而在我市还没有商贸业专项资金。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只有林甸县成立了商务局,内贸机构也只有__*区和__区设有专门机构,其他县区都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商贸管理人员极少,大部分县区只有一人,且人员变换频繁,商贸发展无法抓深,管理无法抓实,工作缺少连续性。

2、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多年以来,由于缺乏商业规划的有效引导,我市商业网点建设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造成网点建设随意性大,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城市建设与商贸项目开发常常不能协调一致。据统计,东风新村地区商业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而消费人口达30多万,平均每人拥有商业建筑面积2平方米以上,商业设施已超过市场容量和购买力水平,而乡村商业网点明显不足。

3、市场功能单一,辐射能力较弱。__是典型的生活用品消费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生活消费品加工制造业薄弱,可向外输出的产品少。通过城乡消费结构抽样调查测算,95以上的__生活消费品是外地产品,基本上是只流入、不流出;__是生产资料购入型城市,每年有200多亿元的生产资料从市外购进;__是市场功能缺位型城市,市场功能单一,还没有形成辐射功能较强,大进大出的市场流通体系。

4、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所占比重较高。在全市5.9万个流通主体中,限额以上的商业法人企业只有139户、只占0.3,独立经营的个体商户高达91%,基本属于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只满足于初级商品交易。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目前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过小,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三、发展思路及总体目标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商贸流通业发展总的想法是:按照构建__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的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扩大内需和拉动城乡消费,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一主两次”市级商贸中心区建设;以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现代批发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与__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配套完善、竞争有序、便民利民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努力把__建设成为黑龙江中西部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

总体目标:通过招商引资、结构调整,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商业设施现代化、运营规模化、经营连锁化、服务功能多样化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推进商业流通产业升级,努力构筑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现代流通格局。要逐步建成以3个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8个区域商业中心、36个社区商业中心、10个大型批发市场、20条特色商业街为骨干的商业网络,把商贸流通业变为__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使__商贸业成为总量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分布均衡,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

到20_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320亿元,年平均增长15左右;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年平均增长18左右;商贸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建成2个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对周边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培育10个功能齐全,聚集和辐射能力强,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年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大型批发市场;2个年销售额在20亿元、门店在50个以上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连锁经营的销售额要占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

四、下步对策措施

为构建__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创建宽松发展环境。聘请国内行业知名专家,对《__市商业发展规划纲要》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连锁经营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修改论证,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纳入城市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即将的国务院《商业网点管理条例》,今后,对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由商务部门组织召开听证会,进行科学论证,促进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进一步完善、修订《__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若干意见》,落实专项资金,对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新兴业态等进行支持。逐步降低物业、采暖、用电、用水等收费价格,努力创造促进商贸经济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协调县区设立商务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流通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发挥它们在参与政策制订、信息交流、专业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流通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

(二)深化流通企业改革,提高商贸企业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要求,支持昆仑商贸公司等29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引导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力争到20__年,培育出2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流通企业,使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要引导中小流通企业体制创新,挂大靠强,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型商业企业,加大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手段、营销方式及管理经验,全面提高中小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按照“内外统一、档次升级、多元发展”的推进思路,支持各类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大力开拓外埠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提高市场开拓水平和竞争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引进来”发展战略。加大商贸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型连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现代批发企业。加大招商引资资金投入力度,搞好商贸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设立项目开发论证资金,建立健全__商贸流 通项目库,有针对性地组织招商活动,争取最大效果。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商贸企业大力开展对俄及独联体国家、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争取把更多的__本土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扩大对外流通规模。着重做好开拓俄罗斯市场工作,充分发挥在俄罗斯克市__商品展销中心作用,组织我市服装、汽配、餐饮、建材等民营商贸企业赴俄罗斯考察项目,对接洽谈,寻求多方面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项目合作信息、政策信息等服务,为企业进军俄罗斯市场创造条件。

(四)大力推进新兴业态发展,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一是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在继续巩固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向石化、烟草、电信等行业及旅游、租赁等多种行业拓展,提高连锁经营的总体规模和水平。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庆客隆、中央商城等大型连锁企业向社区延伸,发展社区连锁,逐步以食品超市、便民超市替代大部分粮店、食杂店。拓展城市连锁领域,以标准生鲜食品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替代农贸市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力争用五到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二是塑造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重点建成__石油物资物流园区、__港桥物流园区、__万宝石化物流园区等3个大型物流园区。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和示范工程,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营造有利于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网上交易规则,规范网上交易秩序。

(五)加快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把加快发展餐饮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创造有利于餐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使餐饮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放开市场准入,促进竞争合作,鼓励企业优化重组,鼓励、支持和引导服务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居民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对住宿餐饮业的行业管理,以推动经济实惠型连锁酒店为重点,促进住宿业的结构调整。强化对餐饮、美容美发和会展市场的规范,建立健全服务业市场信用体系。积极引导和促进洗染、修理、照相、洗印彩扩、印章刻字及家庭服务等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六)引导居民消费,努力扩大城乡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居民消费观念更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流通市场。以北方汽配城、高新区汽车园等为依托,多引进集汽车展示、整车销售、配件经销和售后服务与维修为一体的4s店。二是加快发展家电、电子信息和通讯产品消费市场。重点引进国美、苏宁电器等国内外知名家电、通讯产品专卖店、专业店,扶持黑天鹅、昆仑家电等继续扩大连锁规模。三是促进现代建材装饰和家居用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积极引导新潮建材城、正大方盛、友谊装饰材料市场等传统装饰材料市场向主题购物中心和专业连锁超市转变。四是要充分发挥先导带动作用,实行多领域合作。商贸流通企业要加强与工业、农业、旅游、交通等行业的企业合作,工商联手、农商联手、商旅联手、商商联手,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10篇

一、行业发展特点

(一)原料供给

主食产品原料主要有麦粉、大米、肉类、蔬菜类和植物油。2012年我国主食加工业主要原料产量稳步提高,供应较为充足,同时原料价格随季节和国际市场波动,整体有所上升。其中,小麦粉价格在上半年整体较稳,但8~12月价格开始逐渐上涨,至12月末涨幅已超过20%。

(二)加工生产

1.增长态势明显,效益稳步提高

2012年,规模以上主食加工企业共有1096家,其中米、面制品企业461家,占42.1%;速冻食品制造企业292家,占26.6%;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企业343家,占31.3%。主食加工企业1~12月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上交税金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17.11%、22.29%和25.31%;从业人员累计35.4万人,较上年同比增长1.99%。

2.领域不断拓展,产品趋向多元

近年来,主食加工业适应消费趋势变化、拓展生产领域,逐步实现以生产传统米面制品为主,向以生产多种类主餐食品转变,工业化主食产品产销两旺,品种多元化初步形成。目前市场上的主食产品主要有:面制主食,包括馒头、挂面、方便面、鲜湿面、花卷、面包、锅盔、凉皮、烧饼、烙饼等;米制主食,包括方便米饭、米粉(米线)、方便粥、米糕等;带馅主食,包括包子、饺子、粽子、汤圆等;调理制品,包括速冻调味肉类制品、预制菜肴等。

3.领军企业逐渐形成,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主食加工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工艺技术先进、加工标准化、配送连锁化和供应社会化的领军企业。在速冻食品行业,北方的瑞达、民乐、狗不理,南方的龙凤、安井、五羊、大三江,中原的三全、思念、科迪等,已经成为引领主食加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由规模企业带动,主食加工行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12年人均总产值与上年相比涨幅达21.98%。其中,米、面制品制造企业人均总产值提高了20.7%,速冻食品制造企业提高了9.12%,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企业提高了28.06%。

4.产业加快聚集,布局不断优化

2012年,我国主食加工生产企业持续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售区域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集中,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小麦主产区河南省的方便食品制造业总产值超过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仅在郑州周边就集聚了思念、三全、白象、多福多等一批品牌企业,借助中原地区交通便利的条件,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逐步形成市场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北京市的旗舰、嘉和一品等品牌企业,探索了主食加工的业态创新。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区的主食工业已经成为支撑省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5.产业链双向延伸,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主食加工企业日益注重完善产业链条,在加工制造基础上,不断向上游原料生产和下游市场流通两个方向延伸。例如,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郑州全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和饲料加工业务,通过自产主食原料,减少成本上涨的冲击;北京旗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建立社区销售网点食品券提货式。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种植基地,与农户签定订单,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包装、物流、服务相关产业扩大城镇就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市场贸易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方便食品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22.45%,产销率达到98.67%。其中河南、天津、山东3个省市的销售分别占全国比重的21.52%、14.00%和5.84%。实现出货值比上年增长15.8%,山东、江西、福建和江苏四省出货值占比分别为28.9%、17.1%、15.5%和12.2%。

2.销售渠道渐成体系

各地主食加工企业通过设立销售市场、超市和食品专卖点等销售平台,逐步建立健全主食供应网络体系,提高了主食供应能力。例如,天津市建成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放心馒头生产线,直接销售专卖网点超过260家,产品销售覆盖全市城区和部分近郊区。山西省政府连续三年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各市县主食生产销售网点建设,已建成规范运营的市级配送中心14个,县级配送中心133个,城乡连锁店和经销店1.17万个,覆盖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山东省主食服务网点已发展到2.2万个,建成配送中心60个,日配送能力达到3500多吨。

3.品牌经营成效显著

主食生产加工企业注重品牌经营,利用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竞争能力,效果良好,近年来逐渐形成一大批中国名牌产品,如河南“三全食品”、“兴泰食品”、“思念食品”、“白象食品”,上海“良友食品”、安徽“同福食品”等等。品牌化经营使得市场不断向知名度高、实力强的企业集聚,如全国拥有速冻食品生产企业2000余家,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冷冻食品企业约有50家,其中思念、三全、龙凤和湾仔码头4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就超过60%。

4.营销模式多元发展

主食加工产品销售方式经过不断摸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超市(包括普通综合超市及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主导,以专卖店、便利店、、团购等多种灵活形式为补充的多元化经营格局。目前,主食加工营销模式既有适合中小城镇和社区的家庭作坊式和现蒸现卖式,也有适合大型城市的超市铺货式、中央厨房式等生产配送模式。北京、上海、杭州、福州、深圳等大城市陆续制定政策,推动本地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革进程,进而推动主食加工销售向生产配送模式发展。

5.产品价格有所提升

由于原料价格上涨,2012年各种主食产品集中涨价现象较为明显。企业或者直接提高单位产品售价,或者在售价不变基础上降低产品重量,以缓解粮油、猪肉等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以河南开封为例,2012年4月,馒头价格由每千克3.2元涨为3.7元,手擀面由每千克5元涨为5.36元,而挂面每把包装重量持续下降,由400克降为380克、350克,售价却没有变化。方便面企业也普遍提高价格,其中2012年10月份,占方便面市场份额最大的康师傅带头提价10%。

6.质量安全需要关注

2011年4月,上海华联等超市被指多年销售“染色馒头”,馒头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将旧馒头贴上最新生产的日期、过期馒头回炉加工为“新馒头”、乱使用染色剂、甜蜜素和防腐剂等现象。2011年11月,思念、三全和湾仔码头等知名速冻水饺先后被检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令国内速冻食品销售市场遭受打击,速冻食品价格大幅下降,降价幅度在20%左右,2012年前7个月,不少品牌销量同比下降,8月以后才逐渐恢复至上年水平。

(四)技术与装备

1.工艺技术不断改进

近年来,面条、馒头等主食加工行业均在不断探索工艺技术改进,取得良好效果。如挂面生产企业通过开发营养性、功能性产品,改良产品口感特性,简化蒸煮食用方法等实现产品技术创新。馒头生产企业加强抗老化技术研究,通过添加乳化剂、酶制剂等保鲜剂,提高面团吸水量、改善面筋网络结构、提高馒头表面面粉糊化程度等实现馒头抗老化工艺。方便面生产企业改进和面工艺以达到提高加水量、减少甚至取代油炸工序的目的。速冻主食生产企业加强对可溶性大豆多糖的研究,利用它提高产品的水分稳定性、高温耐受性,减少产品对设备的沾粘,改善了产品不耐煮、易破漏等缺陷。

2.国产设备有所突破

2012年,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馒头智能化生产线等成功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行业劳动生产率。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的DFD-1型智能化仿生馒头生产线,是目前国内第一台模拟手工成型技术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北京金田麦国际食品有限公司与外国设备供应商共同研制了米粉生产设备,使米线、河粉等传统食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挂面工业化生产设备也有较大进步,已形成日产3~12吨的系列配套生产线,设备采用气流面粉输送技术和真空连续和面技术,实现了供粉、和面、喂面的连续自动化;采用高温快速烘干技术,用烘干机代替烘房,实现了由低温工艺向高温工艺的转化。

3.仍需加大研发力度

尽管近年来我国主食加工业技术与装备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整体水平较低、多项关键和核心技术空白,提升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仍然任重道远。面制主食长期以手工作业为主,原料配比无定量,加工操作随意性强,质量不稳定。馒头行业缺少原料特性、专用添加剂及配料、工艺与配方等基础研究。包子成型机仍以日本设备为主,速冻饺子仍需手工包装,需要加强国产设备研发。米制主食多数生产工艺未定型,装备配套不完善。米饭生产设备多为进口,其核心设备超高温水池的技术国内仍然空白。粽子生产全部为手工,且没有可以引进的设备。

(五)产业引导

为顺应城乡居民对主食产品社会化供应的迫切需要,2012年,农业部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的通知》(农企发[2012]2号),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确定了北京、山西、河南、广西4个试点地区,举行了启动仪式,认定了一批示范企业,组织了交流研讨,开展了技术需求与标准体系专题研究。下一步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动、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扩大试点范围,围绕“九个一”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即:在全社会树立一个主食工业化的理念、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研发一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一批技术设备、制修订一批标准、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宣传推介一批主品、总结推广一批营销模式、争取制定出台一批扶持政策。

各地政府也十分重视主食工业化发展,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河南省是目前主食工业化发展最突出的省份,把主食工业化发展作为推进食品工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33号)和《2012-2020年河南省主食产业化发展规划》,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天津市政府做出“抓好‘放心馒头’工程生产供应体系建设,让‘利达’馒头惠及更多天津百姓”的部署。西安、济南、合肥、成都、贵阳、廊坊等地积极培育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社区服务网点,不断提高主食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主要问题

1.行业整体水平不高

多数主食生产仍没有摆脱小作坊、摊贩式的生产经营模式,缺少现代化的成套流水线,不能适应主食的工业化生产需求,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主食工业化率相比有着巨大差距。米制品仍处于初级加工或粗加工水平,产品品种单一,工业化生产群体尚未形成。

2.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产品结构看,面制品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米制品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而在面制主食产品中,符合消费者日常饮食习惯的馒头和鲜湿面条等传统主食产品所占比重较小。从区域布局看,粮食主产省和经济发达地区主食工业化发展较快,其他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主食研发一直没有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科技支撑计划等相关项目,也尚未建立起全国性的主食产业技术创新队伍,主食加工机械的产品设计大多数采用模仿设计方法,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设计,在优化设计、安全设计和卫生设计等方面更是欠缺。大多主食产品仍沿用传统工艺和设备,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先进的技术装备仍依赖进口。

4.标准体系不完善

主食产品花样繁多,但相关标准体系严重欠缺。产品以企业标准为主,部分产品借用面包、饼干等烘焙食品的行业准。各类主食的产品质量、生产设备、成品包装、检测方法等方面都没有十分严格的规范,不能适应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要求。已有标准修订不及时,很多指标已经不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要求。

5.产品质量管理混乱

一些工业化程度较低,尤其是以手工作坊为主的产品,根本谈不上质量管理,仅能依靠一个卫生许可证进行监督控制。主食工业产品的售后服务缺失,是食品工业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既没有政策、也没有标准,需要尽快加以规范。

(二)政策建议

1.开展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通过对传统主食和工业化主食的生化机理对比分析,加强主食加工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发,为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提升奠定基础。设立加工技术装备开发专项,开展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机械安全设计、机械卫生设计等研究工作,在保障主食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机械性能。涉及的主食产品主要是带馅主食、馒头、面条、方便食品和调理制品等。

2.加强产业扶持政策研究

为促进我国主食工业化健康、快速发展,参照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在主食加工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主食加工设备生产企业及主食产品生产企业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如设备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在支持政策的选择方面,应立足优化配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做到先急后缓,分步实施,分期推动,分类指导;优先选择提升食品安全见效快、产业作用大、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和产品先行启动。

3.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主食加工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技术创新的统筹管理,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依托的技术协作网络。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和重点实验室,对制约主食产业发展的工艺技术、加工装备和管理模式等进行科技攻关。

4.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

初步建立科学、系统、可行的主食标准体系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主食产业发展的需要,着手编制部分影响重大并具有示范效应的基础性标准和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一是重点针对带馅主食的特点,建立产品的生产原料标准,规范主食原料质量,解决上下游标准不配套问题;二是以消费量大、标准欠缺严重的领域为突破口,编制相关的产品标准、技术规范和检验规程;三是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委员会下设立主食加工标准分委会,以便有计划地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

5.加快主食加工业主体培育

第11篇

1.1什么是信息安全

信息是一种资产,它像其他重要的资产一样,具有很大价值,因此需要给予适当的保护.信息安全的目的就是要保护信息免受各方面的威胁,以确保业务的持续性并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信息能够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以打印(或写)在纸上,可以以电子形式存储,可以通过邮寄方式(或使用电子方式)传播,也可以显示在胶片上,或用语言表达.信息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或以何种方式共享和储存,它都应该进行适当的保护,这就是信息安全学科的主要任务.信息安全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保密性:确保信息只被授权人访问.换句话说,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被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

(2)完整性:保护信息和信息处理方法的准确性和原始性.换句话说,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

(3)可用性:确保授权的用户在需要时可以访问信息.换句话说,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在任何需要时可为授权使用者所用。

此外,可控性(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也是信息安全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性之一。

信息安全可以通过实行一套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实现。这些控制措施至少包括:安全策略、工作条例、程序、组织结构和软件功能等。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信息隐藏与伪装等。

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密码手段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比如,使用密码对信息加密是保证信息保密性的最有效办法;基于密码的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技术是当前保证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利用密码进行系统登录管理和存取授权管理是解决信息可用性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密码和密钥管理也可保旺信息的可控性。

1.2为何需要信息安全

信息是重要的资产.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维持相关机构的竞争优势、现金流动、盈利性、合法性和商业形象等至关重要。

当前,信息系统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如,计算机诈骗、间谍、阴谋、破坏和火灾或水灾等.特别是计算机病毒、黑客袭击和拒绝服务攻击等对信息系统的损害已变得越来越巨大;安全事件越来越普遍;安全保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安全防护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意味着信息系统更容易受到安全威胁的攻击,而且,一旦被攻击,造成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公众网与专用网的互连互通,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又加大了实现信息安全访问控制的难度.分布式计算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集中式安全控制的有效性。

很多信息系统在设计时都没有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实际上,如果在需求说明书中和设计阶段就把信息安全控制措施考虑进去,那么,信息安全的实施就会更加经济有效.通过纯粹的技术手段也很难实现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还应该有适当的管理和程序支持.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既需要周密的总体规划,同时,也不能忽略某些细节问题。

1.3确定安全需求、评估安全风险

确定安全需求是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的首要步骤,实施安全措施的开销不应该超过安全事故导致的损失.安全需求的确定至少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对组织本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分析具体信息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确定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估计其潜在的影响.(2)在确定安全需求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具体要求(比如,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系统中都可以随意使用密码技术),当然还要考虑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特殊需求.(3)安全需求应该适应相关信息处理原则、目标和需求.安全仅仅是为信息系统服务的一个方面。

安全风险评估的对象既可以是整个信息系统,也可以仅仅是某些局部系统或特定的组件或服务.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内容:(1)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特别是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被破坏后所造成的潜在后果.(2)在已有安全控制措施的条件下,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和脆弱性在哪里,由此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对于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和为避免风险而实行的控制措施来说,风险评估结果将有助于指导和确定合适的管理措施和优先级.评估风险与选择控制措施的过程有可能需要进行若干次,以便涵盖各个信息系统.对可能的安全风险和已实施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评审是很重要的,它有助于根据以前的评估结果和可接受的风险级别,安全评估的层次应该有所差别.风险评估通常先在高层次上进行,以便优先为高风险领域提供资源,然后在更细的层次上进行,以解决具体的风险。

1.4选择安全控制措施

安全需求确定后,就应该选择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并加以实施,以确保安全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安全控制措施的选择既要考虑与降低风险相关的实施成本和潜在经济损失,又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因素(如:名誉损失)等.从法律角度来看,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应该包括:数据保护和个人信息隐私、审计记录的保护、知识产权.一般的通用信息安全控制措施至少包括: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责任分配、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报告安全事故、业务持续性管理等.这些控制措施适用于大多数信息系统和大多数环境。

1.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从技术角度讲,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提高系统的入侵检测能力、事件反应能力和遭破坏后的快速恢复能力.信息保障有别于传统的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它强调信息系统整个生命期的主动防御,预警(early-Warning)、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和反制(Counterattack),涵盖了对现代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WPDRRC),使信息安全构筑在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范围更宽,动态性更强,信息保障是安全加可信。

2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1信息安全市场分析

2.1.2经济效益指标分析由于社会需求的迅速扩大,信息安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据了解,目前全球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的产值约为232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27亿美元、欧盟为58亿美元.我国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国内信息安全市场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在国内大约有专门从事信息安全产业的企业1300多家,其中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390多家,有自主产品的企业190多家,从事信息安全服务的企业有300余家.国内信息安全产业的总产值增长速度也很快,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国内信息安全产业的总产值分别为9亿、19亿、40亿、90亿、120亿.但是,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在整个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率太小,仅仅是大约2%~3%.对此,国务院信息办网络及安全专家组组长何德全院士指出,信息安全产业滞后于信息产业是正常的,但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过大,信息安全问题就会显得突出.因此,信息安全产业在整个信息产业中所占比率的增长空间还很大.比如,根据中办发[2003]17号文件要求,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将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建设和完善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含金卡)、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金水等12金工程.据估计,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这些电子政务工程的启动,需要建设相应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来保障政务信息安全,由此产生的信息安全市场规模,按照电子政务市场10%计算,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

2.1.2社会效益指标分析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金融、电力、税收、交通、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系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现代企业特别是跨国经营的企业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能源、交通、金融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神经中枢,系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关键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一旦发生信息安全问题,导致能源、金融、交通、通信、社会服务保障等的大面积瘫痪,一些局部和地区性热点问题很容易通过网络扩散为全局性问题;一些群体性事件也很容易通过网络引发跨地区的连锁反应,从而大大增加危害程度和处置难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会严重干扰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事实证明,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安全问题就越突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就越重要,就越需要一支过硬的队伍来提供技术支持.只有有了掌握了过硬技术的队伍,才能保障信国家的信息安全,推进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3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中央27号文指出“要集中力量,加强对密码技术、安全隔离与审计、病毒防范、网络监管、检测与应急处理、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估、取证、卫星防攻击等关键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经过深入分析我国信息安全,特别是分析电子政务安全领域的现状,当前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

(1)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任体系建设.特别是在较大范围内,将各个信任体系整合为一个更大范围的信任体系.如,在国家桥CA建设的基础上,展开信任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为电子政务网络提供全面的信任体系解决方案,建立电子政务安全支撑基础设施与服务,为其运行提供安全监控解决方案.

(2)安全域理论以及安全域之间的隔离、访问控制和审计问题.基于安全域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信息安全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方法.

(3)大范围爆发的蠕虫、病毒等恶意代码的防范问题.当前,对于各行各业信息化威胁最大的安全问题就是蠕虫大规模爆发问题:在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一些全球性的大规模蠕虫爆发事件已经给我国电子政务和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带来的较为重大的损失.

(4)大机构和大系统的风险评估问题.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没有准确及时地风险评估,会使得各个机构对于信息安全的状况做出错误的判断;风险评估应当成为各个机构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优先步骤.在深入研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标准、技术和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准备,为国家开展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查工作提供技术储备.比如,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包括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工程运行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全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5)网络监控体系的建设.面对高速、多媒体海量信息,如何监控信息流,获取和判断信息内容,是一个复杂且难度极高的技术问题.发达国家一般运用最新最快的计算机来进行监控管理.我国也应该在国家级监控管理层次上研究发展必要的技术手段.在电子政务领域,也应当建立相应的监控体系.

(6)应急技术研究.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我国许多重要信息都在网络上,在方便工作的同时,也存在安全的隐患.一旦发生灾难,信息的安全和恢复就会存在问题.应急是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家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必须有相应的应急预案,才能在灾难来临时,不会出现混乱、业务停止等问题.国外在这方面研究比较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必须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与冗灾理论、技术和产品.比如,应该深入研究信息系统的应急和灾备恢复体系,为国家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特别是国家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灾难发生时系统能够正常地运行。

(7)等级保护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方法。

(8)反入侵和取证技术.(9)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问题,以及内外网信息交换问题。

(10)建设一体化的、高度集成的、智能化的信息安全平台.当前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是各种不同的安全产品和技术简单叠加组成的.由于不同的产品来自不同的厂家,产品的性能、规格、功能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产品的简单叠加,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动的途径和机制,不能做到整个安全防范系统的简单、易用和高效,还有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问题,整体的安全性如何更难以保证.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特别是电子政务,急需一体化的、高度集成的、智能化的安全平台,把网络系统中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信息加密、认证系统、审计系统、响应系统、备份系统等多种安全产品和技术,进行智能化地高度集成,形成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各种不同的安全技术和产品,通过这一安全平台可以更好地协同工作、密切联动,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效率、可管理性等。

上述关键技术问题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方面,特别是电子政务安全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再加上良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价值链,将这些关键点串联起来,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水平.此外,我国的信息安全整体水平在国际上还属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水平的提升,需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加强国际合作。

4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战略

(1)信息安全产品客户化.当前国内信息安全产品种类过度集中,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产业结构失调,资源配置不当,缺乏竞争力.从功能角度看,产品高度集中在网络周边防护和密码设备上,而身份识别和信息审计等产品相对较少.从领域角度看,安全产品主要集中在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的局域网系统设备、应用和用户设备的安全方面,骨干网(特别是电信骨干网和电视骨干网)的安全产品几乎是空白.由于不同行业用户有不同的安全威胁、安全环境、安全技术、安全培训和安全维护等,因此,其安全需求也各不相同.产品客户化既能够提供量身订制的服务,又能够充分发挥国内企业的优势.国内信息安全企业应该重点选择政府、金融、财政、税收、工商、电信、广电、电力、民航、交通等行业做好客户化工作.(2)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化和平台化.通过标准化和平台化实现各个厂商的安全产品互连、互通、互操作,从而,易于形成协同的安全防护体系,既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又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3)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化.当前国内信息安全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既缺乏市场竞争力,又难以解决融资困难.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通过企业兼并等手段培养出我国自己的信息安全大型企业。

(4)信息安全产业资本投资多元化.当前,国内信息安全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以国家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和民营投资为主体.投资单一化,缺少投资机构的支持.实现投资多元化的方法很多:在可控的条件下吸引外国投资家的资本、鼓励金融中介机构入股信息安全企业、成立投资委员会帮助信息安全企业多方融资,扩展资产规模。

(5)信息安全产品市场法制化与规范化.信息安全产品与普通的民用产品并不完全相同,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但是,在法制化和规范化方面仍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给企业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需要尽早建设信息安全产业的统一管理机构;与许多法律和法规相配套的可操作细则也要尽早出台等。

参考文献:

[ 1] 李彦旭, 马大志, 成立.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综述[ J] .半导体技术, 2002(10):9-10 .

[ 2] 杨义先, 方滨兴.网络信息安全成果大阅兵[ J] .通信学报, 2002 , 23(5):2-3 .

[ 3] 曾志峰, 杨义先.网络安全的发展与研究[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10):1-3.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安全中心)

第12篇

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招商平台,推进园区建设

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加快生产要素汇集,重点将青先、临港、县城三大工业园区打造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招商引资的主载体。

青先临港工业基地,总投资2200万元,现在已完成投资600万元,主园区已经实现“四通一平”,已有冀衡制药等4家企业进驻,现正在抓紧实施起步区亮化、绿化和一期扩建工程,园区面积将扩大到10平方公里;今年在谈在建的超千万元项目中,投资1.8亿元的金属结构生产项目、投资1.1亿元的海瑞阻燃剂项目和投资8亿元的燃料乙醇项目等15个项目意向在该园区落户。

临港工业园区,紧跟渤海新区建设步伐,按照“市场化运作、封闭运行、互惠共赢”的思路,多元化、多渠道吸纳资金投入园区基础项目建设。先后与上海达纳公司、山西宝华公司、港城投资公司、无锡开发商接触谈判,现已与南华集团等外商就联合开发建设园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一期规划占地2000亩,投资2亿元。

县城工业园区,我们选址在高速公路出口处,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完成园区规划设计,正在实施“四通一平”工作,将优先放置无污染、低能耗、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项目,改善高速路出口区域形象,增强县城项目承载力。

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硬环境,除把园区这几个点做活外,我们还实施了一批迫在眉睫的“卡脖子”工程。这些工程包括海崔路重建、赵于通达、乡镇商贸城、海港路亮化等10项工程,总投资3.2亿元。

二、围绕“三五八十”,引进和新上一批大项目

今年以来的项目建设呈大项目多、建设速度快、项目质量较高的可喜态势。截至目前,全县投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34个,总投资39.6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6个:总投资15亿元的风电项目一期投资5.5亿元,安装风机33台,总装机容量4.95万千瓦;总投资3.2亿元的冀衡医药项目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一期项目预计明年初完成,可年产50吨叶酸及6000吨阿司匹林;总投资8.1亿元的燃料乙醇项目现已签约,正在做争取发改委立项、相关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总投资1.8亿元的滨海怡城项目年内完成建筑面积7万平米。全力做好杨埕水库扩建工程地方协调服务工作,驻村入户宣讲建水库的好处,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确保全市重点工程顺利建设。其余超千万元较大项目中,总投资3000万元的*南华果品加工项目年内建成了冷藏加工车间;投资1700万元的*先进工具有限公司独资项目如期完成;总投资1800万元的正大生物饲料项目投产达效;总投资5000万元的丽景海湾三星酒店项目是集大型会馆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项目动工兴建;投资2000万元的刘东养鸭场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建成冷藏库和宰杀车间;煤铁堪测项目进入数据分析阶段。

三、改进传统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盐业、餐具、鱼子渔粉等是我县传统特色产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盐业和盐化工业。在现有基础上,投资1200万元,大面积推广塑苫技术,新增塑苫面积4500公亩,按现代盐业生产模式,投资1100万元完成新盐场开发项目,原盐产量达到45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在提高原盐产量和品质的同时,高标准规划好以50万吨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业链条,年内投资1.8亿元新上“海德”溴素、医药生产、饲料添加剂和粉洗精制盐四个盐化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盐业增产增效。二是不锈钢制品业。促进县内餐具企业联合,进行生产布局、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有效整合,组建技术研发中心,成立行业协会,形成联合经营、联舟出海的态势,向跨区域经营的集团化方向迈进。为实现品牌战略,今年海达餐具公司投资1200万元新上高档镀金餐具和塑柄餐具生产线,进一步提高在欧美、中东和非洲市场的竞争力,年内餐具行业总产值将突破3亿元,出口创汇2700万美元。三是鱼子渔粉加工业。对120家渔粉加工企业统一标识,强化质量监管,由松散型管理向紧密型管理转变;引进丹麦渔粉湿法加工生产设备,实现技术更新改造;投资2350万元对辛集和赵家两个渔粉市场进行规范化建设,实现布局区域化、市场规模化、经营股份化、生产现代化,产品销往全国28个省市,昌盛、瑞昌、康隆等龙头企业的产品还打入了韩国、秘鲁国际市场,形成“*渔粉走天下”的格局。今年渔粉产业购销量预计能达到28万吨,营销额突破7.5亿元,北方最大蛋白饲料基地的地位得以巩固和提升。

四、壮大产业群体,拓展基地建设

坚持“培育基地,壮大群体,连接市场”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巩固和做大老基地,千方百计开拓新兴产业,打造水产品、服装、体育器材、煤铁产业基地。

一是建设水产养殖基地。以香坊、小山东部乡镇为重点,引进名、优、特品种,优化养殖结构;同时,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经营模式,争取专项资金、吸纳民间资本多元投入,提高产量和效益。年内新增咸淡水养殖面积5000亩,水产品养殖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水产品总量突破8000吨。二是纺织服装基地。以福帆纺织、华达制衣、华祥制衣、妍茗服饰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实施技改扩规,打造精品服装基地,年内行业产值达到1.2亿元,从业人员6000余人。三是体育器材生产加工基地。以高湾体育器材生产基地为依托,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同业竞争,实施技术和工艺改造,促使较小生产经营单位与大市场接轨,借助奥运经济,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年内实现产值1.6亿元。四是煤铁资源开发基地。完成投资1140万元的煤、铁矿资源勘探项目,做好可行性研究,力促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大力改善民生,做好群众急难盼愿的大事实事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建设,县委、县政府通过充分调查研究,筛选出重点完成的30件关系富民强县、关乎民生的大事实事,举全县之力重点突破,以重点领域的突破活跃带动全局。总投资4500万元重修海崔路,使南部乡镇近百个行政村受益。总面积3300平米的劳务输出培训中心全部竣工,有组织输出劳务5416人,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投资近1000万元完成魏家桥、边庄桥、范庄桥等危桥改造工程。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已全部实施完成,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3万人,累计完成投资277万元。投资1200万元的*中学扩建一期工程竣工,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和标准化操场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苏基中学新校区工程动工兴建;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配套资金已筹集到位,并开始设备安装,即将投入使用;项目校建设完成主体工程及外装修;综合体育馆建设开工建设;农村中小学取暖首批煤炉改造全面铺开。新农合共覆盖农民18.1万人,自愿参合农民14.2万人,平均参合率78.56%,到目前为止,已补偿5802人次,补偿费用134.07万元;乡镇卫生院建设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正待验收。完成30个村的有线电视安装任务,群众文娱生活有所改善。光荣院改扩建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93万元,全部竣工验收。认真落实工资津贴改革政策,组织专门人员认真核实测算,积极筹措资金,计划近期分期分批补发工资,首批公务员补发工资已全部到位;高度重视兑付住房金、医保资金准备工作,目前补贴资金筹集到位。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2188万元;收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费187万元,共为2655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145.6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保持100%。收缴失业保险费16.5万元,新增接受失业人员169人,发放失业金20.11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9.5万元,为67名工伤人员发放工伤保险费35.4万元,做到应保尽保。共争取扶贫资金96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4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25万元。完成春季造林2万亩,植树110万株,提前完成了全年造林绿化任务;完成户用沼气池850个,新增沼气用户31000个,建设精品示范村42个。

六、努力提高施政水平,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