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

时间:2023-05-30 09:4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疗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免疫疗法

接受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概率较高,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早产儿由于口腔自净能力低,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因此做好机械通气患儿口腔免疫干预十分重要。口腔免疫疗法指用无菌棉签蘸取少量的初乳(通常为0.2ml),涂抹于患儿的口腔两颊,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达到免疫效果。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制剂,可提供抑菌、杀菌、调节免疫、抗感染等保护作用[2]。为此,本研究观察口腔免疫疗法对早产儿VA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出生体质量1.5~2.5kg;出生后24h内入院;需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所有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存在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等),且预计存活时间<7d;母亲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即不能提供初乳者,患有活动性结核、艾滋病、肝炎,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或化疗,母乳检测巨细胞病毒(CMV)阳性;患儿存在本次入院期间需进行外科干预的疾病[3-4]。剔除标准:中途退出放弃研究者。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1:男22例,女18例;胎龄29~37周,平均(34.22±1.56)周;体质量1.3~5.2kg,平均(2.69±0.45)kg。对照组2:男20例,女20例;胎龄28~38周,平均(34.36±1.42)周;体质量1.2~5.1kg,平均(2.70±0.41)kg。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29~38周,平均(34.61±1.44)周;体质量1.4~5.0kg,平均(2.68±0.47)kg。3组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0例患儿均经气管插管接Stephanie小儿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静脉营养、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由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取半坐卧位,抬高暖箱或者调高抢救台床头30°,根据患儿情况吸痰,规范吸痰流程,严格执行手消毒[5]及无菌操作原则。2h为患儿翻身、叩背1次,患儿取俯卧位通气,必要时应用新生儿面罩制作的叩背器为其叩背;2h添加1次湿化水,每天更换湿化罐与湿化水,其中湿化水应用灭菌注射用水;每2h清除1次患儿呼吸机冷凝水,同时放置含氯消毒液(500mg/L)的冷凝水收集桶,加盖;每天擦拭抢救台、监护仪、暖箱以及呼吸机等设备,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留置胃管患儿,必须2h及鼻饲前回抽胃内空气,避免影响通气效果、发生胃食管反流等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6]。对照组1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2采用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均由护理人员洗手后应用无菌棉签蘸取0.9%氯化钠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擦拭患儿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试验组给予口腔免疫疗法:护理人员洗手后从冷藏室取出储奶袋,使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初乳,放置于室温条件下5min,使用低负压将早产儿口腔淤积分泌物轻柔吸出,然后取初乳0.2ml,用无菌棉签蘸取初乳擦拭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

1.3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口腔护理72h后口咽部分泌物及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以及口腔感染率、VAP发生率。口腔感染:参考《实用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有水肿、红斑、鹅口疮、溃疡、水肿、糜烂则判断为口腔感染。VAP[6]:若体温高于37.5℃,胸片有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肺部可闻湿啰音,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检出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或者葡萄球菌等),WBC>10×109/L,CRP>8mg/L即可诊断。患儿上机1h内、72h后及撤机时采集口咽部分泌物、气管导管分泌物,应用一次性无菌咽拭子擦拭咽部深处分泌物,应用无菌吸痰管,于下呼吸道取分泌物,采集完成20min内送检,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操作下完成[7]。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多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3组患儿细菌培养情况比较

试验组口咽部分泌物阳性率、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组患儿口腔感染、VAP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口腔感染、VAP发生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第2篇

为探讨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我科自2002年至2008年,收集了200例“乙肝携带者”进行分析,分别对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携带者采取了免疫及安慰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100例乙肝携带者,大三阳50例,小三阳50例,予特异性免疫治疗6年,每月皮下注射免疫套针,口服胸腺肽20mg每日一次,平均年龄30岁。对照组100例,50例大三阳,50例小三阳,诊断符合2000年第六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均为乙型肝炎病毒单纯感染者。

1.2 观察指标及方法。①临床症状及体征;②生化指标;③血清学指标;④HBV-,DNA定量指标;⑤转归和预后。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每月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套针,对照组:休息,戒烟戒酒。

2 结 果(见表)

表 两组乙肝携带者的治疗结果比较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80%以上有家族史,母婴传播为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使用血制品和污染的医疗器械,而不容忽视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免疫缺陷。在免疫低下时乙肝病毒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寄生在肝脏,因免疫缺陷导致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及清除HBV病毒。HBV感染的疾病谱至少可包括:HBV慢性携带着、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广义的携带者包括了所有HBV慢性感染者,无症状HBV慢性携带者是指其中那些无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肝组织学检查没有或仅有轻度炎症病变的病人,这些人为数众多,求医愿望迫切,传统主张只进行密切临床观察,不予积极治疗。但这类人体内存有完整HBV颗粒,有的含量极高,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大敌,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乙肝的治疗要从乙肝感染的不同时期考虑,量身定做治疗方案,才能事半功倍。人体感染乙肝后,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免疫耐受阶段;②肝炎活动阶段;③病毒清除阶段;④特异性免疫阶段。一小部分人顺利通过各个阶段,自然转阴,产生抗体,大部分人在第二阶段徘徊不前,临床症状明显,演变为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率极高,治疗的重点是抗病毒,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硬化、防止肝癌。第三阶段病毒趋于清除,同时HBV-DNA的整合在此期进行或完成,实施治疗已难阻断肝癌的发生。第四阶段已无需治疗,而对于第一阶段治疗与否,还未有明确的说法,导致治疗乙肝的诊所及广告铺天盖地,那么,这一阶段(也就是慢性乙肝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呢?我院在6年的治疗及观察中,针对免疫耐受阶段实施免疫治疗,使小部分患者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大部分患者无变化,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各项指标正常,部分大三阳变为小三阳,乙肝两对半定量有所好转,未见转阴者,但患者免疫力增强,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传染性减小或停止,HBV病毒与人的免疫系统和平共处,生活质量未受影响。故本人认为乙肝的治疗中免疫治疗不可低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掌握治疗时机,配合抗病毒治疗,提高免疫治疗的手段,将会使乙肝的治疗更上一层楼,虽然到目前为止,本人还未见有持续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例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转变认识,不要盲目强调“转阴”, 要知道乙肝的“四性” (长期性、难治性、可治性、依从性),要知道人类与细菌、病毒既是敌人也是朋友,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和平共处是基本,化敌为友是追求。所以,不要过于强调乙肝携带者的转阴问题,而乙肝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第3篇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封闭抗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Abstract】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ymphocyte active immune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Methods: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patients from 2012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were selected. ELISA was used to block antibodies. The patients with negative resul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n-immunotherapy group and immunotherapy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lack of blocking antibody may be a potential factor of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Lymphocyte active immune therapy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Key words】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Blocking antibody; Llymphocyte; Immunity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169.42【文献标志码】A

复发性流产患者众多,病因复杂,免疫机制异常如封闭抗体缺乏可能是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一个潜在因素[1, 2],进行封闭抗体检查有助于查找复发性流产的原因[3,4]。

有资料表明,在对封闭抗体缺乏的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患者能有一个良好的妊娠结局[5,6]。基于此,笔者对这部分患者进行了封闭抗体检查并实施了相应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安阳市妇幼保健院生殖科门诊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包括自然流产和稽留流产)患者,流产日期在孕5周至12周不等,流产次数均在2次或2次以上,患者孕期无高热、外伤、剧烈活动、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等特殊情况。这些患者近期先后进行了夫妇双方染色体检查、TORCH检查、妇科彩超、白带常规、内分泌激素测定、血型鉴定及溶血筛查、抗心磷脂抗体测定,部分患者还进行了宫腔镜、阴道镜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海醇造影等,极少部分患者还进行了胚胎流产组织染色体检查等,上述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对这些患者我们嘱其进行封闭抗体检测,将封闭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者纳入我们的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患者共320例。

12封闭抗体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3mL,分离血清,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所用方法为定性的ELISA法,试剂盒由北京曼泰里公司提供,美国莱姆德公司生产。

13临床分组

将上述3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非免疫治疗组,共1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65±32)岁;另一组为主动免疫治疗组,共19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83±28)岁,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

14临床治疗方法

非免疫治疗组是在患者妊娠后每日肌注黄体酮注射液20~40mg,每间隔2日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2000IU,同时口服维生素E每日2粒;免疫治疗组是在患者准备妊娠前2个月即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3~5次,每次间隔2周左右,直至复查封闭抗体转为阳性,极少部分仍为阴性者则停止注射,然后嘱患者备孕,妊娠后再继续进行主动免疫治疗3次,若患者半年之内未受孕,再临时进行一次免疫治疗,一般鼓励患者在3个月内受孕。最后随访两组患者至孕28周经产前筛查无异常作为判断保胎成功的标准。

15淋巴细胞提取方法

在确认患者丈夫或无关第三人无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后,抽取丈夫或无关第三人外周静脉血液20mL,肝素抗凝,按人类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恒信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使用操作说明进行分离,最后对淋巴细胞沉淀进行洗涤至终体积为2mL,再分别注射到患者两上臂皮下。

16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正态分布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共有61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了封闭抗体检测,有451例为阴性,阴性率为74%。封闭抗体阴性自愿接受我们的保胎治疗方法且资料完整的患者共有320例,其中,非免疫治疗组130例,92例至孕28周产前筛查无异常,保胎成功率为71%,5例至孕中期产前筛查提示胎儿因各种畸形或染色体异常行引产术,胎儿异常发生率为38%;免疫治疗组190例,158例至孕28周产前筛查无异常,保胎成功率为83%,7例至孕中期产前筛查提示胎儿因各种畸形或染色体异常行引产术,胎儿异常发生率为37%。两组因胎儿异常需终止妊娠的发生率统计学无差异(P>005),两组保胎成功率统计学差异显著(P

3讨论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长期困扰着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封闭抗体检测及后续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是从免疫学角度来探讨其病因和有针对性实施的一种保胎方法,目前资料报道的检测方法及治疗细节各有不同[7,8],并且此疗法及疗效也有争议[9,10],综合文献与临床实践,我们对此疗法进行了探讨。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封闭抗体的阴性率达到74%,表明封闭抗体缺乏是不明原因反复流产发生的常见机制之一;在经过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患者的保胎成功率达到83%,高于非免疫治疗组的71%,这两种疗法的疗效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表明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是一种安全的保胎方法,没有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并不增加胎儿异常的发生率。此外,多次流产的患者,往往存在焦虑甚至对妊娠存在恐惧心理,她们心理压力很大,有的患者对实施的保胎方法表示怀疑或存顾虑。所以,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我们同时也对每例患者耐心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必要时嘱患者卧床休息,对保胎成功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1]。

封闭抗体作用机制复杂,封闭抗体的缺乏不仅与复发性流产有关,还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2],而当实施了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会对患者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患者体内封闭抗体水平的改变[13]、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14,15]、诱发母体对胚胎组织产生免疫耐受[16,17]等,而最终目的是维持患者正常妊娠。对于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产生这样一个复杂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操作,警示我们要谨慎的把握好这种疗法的临床应用[18]。总结我们的经验是:(1)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要考虑是否存在封闭抗体缺乏;(2)淋巴细胞提取后,无需再进行浓度调整,在规范化的操作情况下,其浓度一般变化不大;(3)注射部位我们由下臂改在了上臂皮下,与疫苗接种的部位相一致,这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依从性,疗效不变;(4)在用丈夫淋巴细胞治疗失败后,换用无关第三人血液进行治疗有望得到良好的妊娠结局;(5)采用此疗法保胎正常分娩后,若患者考虑要第二胎,仍然要重新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6)要鼓励患者,让患者树立自信心,配合恰当的饮食和适当的休息,很有必要;(7)部分患者在孕前完成疗程后始终未孕,提醒我们患者是否存在继发不孕,在治疗时可以同时按不孕症进行诊疗。

参考文献

[1]张建平,林其德,李大金,等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与治疗.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7):481-492.

[2]Szekeres-Bartho J. Progesterone-mediated immunomodulation in pregnancy: its relevance to leukocyte immunotherapy of recurrent miscarriage. Immunotherapy, 2009,1(5):873-882.

[3]陈秀莲,何明娟,吴春红,等.封闭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在反复自然流产中的应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 (7):813-814.

[4]Raghupathy R, Al Mutawa E, Makhseed M, Azizeh F, Szekeres-Bartho J: Modulat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by dydrogesterone in lymphocytes from women with recurrent abortion. BJOG 2005;112(8):1096C1101.

[5]邢志艳,谭欣,王金旺,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效果观察.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12):753-754.

[6]祁青玲,王烈宏,杨慧林, 等. 高原地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120 例临床观察.中国性科学,2014,23(4):31-32.

[7]沈伶,卢焕霞,胡瑞霞,等.两种免疫治疗方法治疗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疗效观察.新医学,2011,42(6):402-405.

[8]武美丽,柳肃芬.淋巴细胞培养后主动免疫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疗效评价.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7,18 (6):366-368.

[9]龙燕,边旭明,田秦杰.免疫因素所致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治疗进展.生殖医学杂志,2008,17(3):236-240.

[10]陈雷宁,裘毓雯,欧湘红, 等.异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4): 295-298.

[11]黄华英,孙鸿燕,廖运梅.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对反复自然流产的疗效分析及其护理策略.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3):301-303.

[12]高眉扬,傅静,吴爱华,等. 妊高征患者封闭抗体对配偶T 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3、CD4、CD8的影响.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6):331-334.

[13]彭婀娜,姚若进.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10): 773-775.

[14]徐岚,张新能,郑燕銮.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主动免疫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18(1):33-35.

[15]Yang H, Qiu LH, Di W, et al.Proportional change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after lymphocyte therapy in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patients. Fertil Steril,2009,92(1):301-305.

[16]Kheshtchin N, Gharagozloo M, Andalib A, et al.The expression of Th1-and Th2-related chemokine receptors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miscarriage:the impact of lymphocyte immunotherapy. Am J Reprod Immunol,2010,64(2):104-112.

[17]Wang WJ, Hao CF, Lin QD, et al.The deregula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on interleukin-17-producing T help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early recurrent miscarriage. Hum Reprod,2010, 25(10):2591-2596.

第4篇

克莉丝汀・克雷恩霍费尔(Kristin Kleinhofer)的抗癌故事始于七年前。最初,她的头顶上悄悄长出一个针尖样小凸点,她以为那是一个囊肿,没有在意。但它不是。后来,克莉丝汀被确诊为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走运的是,她在2014年11月参加了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开展的一项称作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运用转基因技术改造她的免疫细胞,然后回输到她体内,杀死癌细胞。

2016年2月,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参与这项临床试验的免疫专家斯坦利・里德尔(Stanley Riddell)博士体验了一回当“学术明星”的感觉,他公布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引起轰动:在29位接受治疗的晚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当中,有27位患者病情有某种程度的缓解,有效率高达93%,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甚至完全缓解。

要知道,参与这项临床试验的都是晚期白血病患者,此前全都接受过化疗等其他治疗,并证明是无效的。

在基本无药可救的状态,仅剩几个月的存活时间,CAR-T疗法治疗有效率竟高达90%以上,里德尔在评价自己的研究结果时,也称“不可思议”。

同样的治疗方法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身上,有效率分别在80%和50%以上,表现也不俗。

近五年,包括CAR-T疗法在内的免疫疗法突飞猛进,以至于有业内专家称,在未来五年内,免疫疗法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标准疗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系终身教授卡尔・朱恩(Carl June)曾表示,一直以来,医学界做出了很多医治癌症的承诺,现在,免疫疗法正在将这些承诺变成现实。

癌症治疗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正在发生。 用自己的身体对抗癌症

里德尔团队人员从克莉丝汀的血液中提取出的T细胞,经过基因修饰后,能够识别并干掉肿瘤细胞,这些“杀手”被派遣回克莉丝汀体内。

CAR-T疗法中的“CAR”,有个拗口的名字,叫嵌合抗原受体,“T”是指T细胞,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优秀的“猎人”。

带有这种“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如果发现癌细胞,不仅会杀死它,还会开始分裂,创造出一支灭癌大军。

这一思路就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机能去消灭癌细胞和肿瘤组织。

回输T细胞的过程大约一个小时,克莉丝汀回忆,当时她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细胞像游戏里的吃豆人一样,去吃光自己体内的癌细胞。试验结果显示,通常需要30天到60天后,很多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就消失了。

在绝大多数癌细胞刚出现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识别并清除它们,将之扼杀,这就是身体的“免疫监控”。然而,总有极少数癌细胞进化出“伪装”能力,掌握一套逃脱免疫系统识别的办法。

人类尝试多种办法来截杀癌细胞,皆不尽如人意。最直接的方式是手术切除,可一旦癌组织没有切除干净,就会复发;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威力强大,但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消灭大量正常细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消灭癌细胞,又不会伤害健康细胞的“靶向药物”,在近些年问世,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靶向药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在于狡猾的癌细胞只要在靶向位点稍微发生一点基因变异,就能躲过靶向药物的攻击。 一名6岁的白血病患儿小磊(化名)接受cAR一T细胞免疫疗法。图/cFP

克莉丝汀经历的免疫疗法似乎解决了以上缺陷。科学家认为,CAR-T疗法和检查点阻断药物一起,将共同引领新一代免疫抗癌革命。

免疫系统不但能够被激活,也会被抑制。免疫系统在发动大规模攻击之前,需要经过一些被称为免疫检查点的“关卡”,通^后才能发起“战争动员”,以防攻错目标。也就是说,这些检查点决定着T细胞的活化还是抑制。

癌症能够发病的原因,可能就在于癌细胞窃取了“口令”,将免疫系统一直卡在检查点,使其无法被激活。如此一来,医生可以通过阻断这些检查点,以释放免疫系统的活力。

科学家已经发现CTLA-4、PD-1和PD-L1这三种抗体,可卡住免疫系统。其中,PD-1和PD-L1能够特异性结合,一旦发生,T细胞便会进入无应答状态,失去猎杀癌细胞的功能。

2011年,第一个针对“检查点阻断”的免疫治疗药物Yervoy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目前已有5种以上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美国上市,广泛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肾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 需要更多的惊喜

在加入免疫疗法前,克莉丝汀曾经历过两年化疗,病情得到缓解。但好景不长,一年半后癌症复发,且恶化的速度比以前更快。此时,常规的放疗和化疗都不再适用。

FDA规定,肿瘤患者只有在标准疗法失败后,才可以考虑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克莉丝汀因而能够参与到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加入CAR-T疗法的都是癌症晚期或者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

理论上讲,肿瘤在早期阶段体积较小,患者的免疫系统也相对更健康,免疫疗法应该能够发挥更积极的效果;而那些接受过放疗、化疗的患者,免疫细胞被大量杀死,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不过,免疫治疗还没能成为一线的用药和治疗,是因为CAR-T疗法、检查点阻断药物都面临着关键性的难题。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科学家对免疫疗法的研究尚未透彻,患者想便利地接受免疫治疗需要时日。

“CAR-T疗法在一些患者中有不良反应,但大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可控的。”里德尔告诉《财经》记者。

在前述临床试验中,29位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当中出现好几例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最终导致两名患者死亡。尽管这些患者本来就是不治之症,但这毕竟属于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需要更多研究搞清楚原因。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里德尔打算减少T细胞的数量,预期能降低不良反应的程度。

至少在克莉丝汀的感受中,CAR-T疗法的不良反应比她曾经接受的化疗要小得多。化疗让她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皮肤脓肿、心脏也受损。在CAR-T细胞输注后,她高烧五天,血压也在下降,伴随着发热、打颤、全身酸痛。当她早上醒来时,病号服都被汗水湿透。

好在这种痛苦是暂时的。一星期后,她感觉恢复得很好,甚至去逛了西雅图的几个著名景点。

除了不良反应,治疗癌症种类的局限性,是免疫疗法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从理论上说,检查点阻断药物应该是对多种癌症都有效的广谱药,但现实是,它目前只对一些癌症种类的一部分患者有效果,对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接近90%,然而在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有效率仅30%左右。

此外,对卵巢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胰腺癌等实体瘤,检查点阻断药物也不那么好用。

这说明,对检查点阻断药物的研究尚未完全成熟。“未来会有新的免疫检查点被发现。”里德尔说。

CAR-T疗法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未正式通过批准。从2010年CAR-T疗法第一次临床试验以来,绝大多数临床研究都针对白血病的治疗,缺少其他实体肿瘤的试验数据,如何推广到其他种类的癌症,是一个重要挑战。

不过,FDA对CAR-T疗法给予了优先评估的待遇。里德尔估计,由于在白血病治疗的“突破”,可能会让CAR-T细胞较快被批准,“在2017年,CAR-T细胞将被批准用于治疗B细胞急性白血病,在此后某个时间,会被批准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淋巴瘤”。

医学界和产业界都在努力将免疫疗法推向一线治疗,也就是在患者刚发现患癌时,就尝试使用免疫治疗。

2016年10月25日,一个标志性的时刻来到:免疫药物Keytruda被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肺癌。这宣告肺癌治疗正式迈进了免疫时代。

免疫疗法成为和化疗、靶向药物平行的主流选择之一。它意味着很多肺癌患者将不再需要先化疗,而可以直接使用免疫药物。

美国诺华制药公司癌症新药开发部资深研究员李治中告诉《财经》记者,免疫治疗药物的兴起,使医药界对靶向药物没有以前那么狂热了。以后追求的是混合疗法,即靶向药物+免疫治疗。 中国的竞争者

奥巴马在自己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中,倡导投入更多资源对抗癌症,主攻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的兴起将逐渐改变癌症的治疗方式,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制药企业以及生物公司投入进来。

专门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的Leerink Partners公司预测,全球肿瘤免疫治疗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167亿美元,2025年将实现超2倍增长,达到361亿美元。其中,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占据大约50%的市场份额。

CAR-T疗法的研发十分热闹,全球多个医疗机构、研发类公司聚焦于此。但受限于临床研究患者数目,均处于实验室阶段。

据才金资本创始合伙人宫惠珉观察,在临床试验上取得效果后,凭着技术再融资,“从商业上还不是很成熟”,生产成本和复杂性都可能直接限制CAR-T疗法的市场容量。

中国市场尚没有癌症免疫治疗药物获批。无论成药在手的国外制药巨头,还是快马加鞭的国内公司,若能在中国市场拔得头筹都意义重大。

中国有众多的创新型医药公司加入了癌症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竞赛。国家药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曾表示,现在国内有几十家企业都在做这类药物的研发,这种热情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

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D-1单抗肿瘤免疫药物“BGB-A317”,在进行晚期实体瘤的临床I期试验,它与国外已经上市的两种PD-1抗体药相比,设计上有显著差异性,即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特异性去除了某个受体的结合能力。

百济生物药研发总监李康博士曾表示:这一设计可能会在一部分肿瘤中显示出优势。当然,这种差异能否转化成临床用药上的优势,有待证实。

通过临床试验数据网站Clinicaltrials.gov查询,截至2017年3月30日,全球注册的关于CAR-T的临床试验有310项之多,其中中国研究者贡献89项:2015年共有15项,2016年注册49项,2017年前三个月新增10项,中国的临床研究增长势头迅猛。

不过,国内的诸多研究都处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距离通过审批上市遥远,且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可是,国内已经出现细胞免疫疗法被滥用的现象。

2016年5月,21岁的癌症患者魏则西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武警二院)接受生物免疫疗法治疗后,医治无效死亡。事件引发了广泛、多视角的争论与交锋。

单从技术迭代的角度看,CAR-T疗法属于免疫细胞疗法的第四代技术;武警二院所采用的CIK-DC疗法属于免疫细胞疗法的第二、三代疗法,美国也曾开展过临床研究,可惜没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美国已鲜有开展相关的研究。

在中国,有一批机构在缺少大规模、正规的临床试验的情况下,直接开始推广已经过时的免疫疗法,并收取高额费用。

2016年5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要求细胞免疫治疗须停止应用于临床治疗,而仅限于临床研究。

历经这场风波,免疫治疗的名声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但免疫治疗进入中国是大菟趋。

一个利好消息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启动了进口药审批的变革。3月17日,《关于调整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简化境外未上市新药进入中国的多项限制。比如鼓励境外未上市的新药经批准后在境内外同步开展临床试验,并取消进口药应当获得境外制药厂商所在生产国家或者地区的上市许可要求的限制。

第5篇

尹有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曾任感染科副主任、肝炎免疫室副主任、肝病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委员,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委员、特需预约专家。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血液途径、性途径和母婴传染。我国患有丙肝的人数达1000余万例,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患者没有经过检测(例如边远地区农民、年龄很大没有参加体检者)。

目前,一些机构和个人为了谋取暴利,经常做一些夸大和不实的宣传,严重误导患者、耽误了正确的治疗。丙肝如果不能得到正确有效治疗,可逐渐恶化转变为肝硬化。

“DC 生物免疫疗法”:利用高科技名词的虚假宣传

如今,丙肝患者只要上网在百度上一搜“丙肝立即治愈”的字眼,立刻会发现有关“DC 生物免疫疗法”的宣传。

其实,无论是“DC 生物免疫疗法”还是所谓“体细胞免疫疗法”,等等,都属于细胞移植治疗技术和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我国卫生计生委明确规定: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和细胞移植治疗技术需要经过技术审核才可以用于临床。据悉,至今还没有一家医院经过上述认证。

不过,如今仍有某些医院在违规进行该类治疗。实际上,那些打着细胞治疗技术旗帜开展丙肝治疗的医院,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力量,也没有必备的场所和设施,更别谈经过国家卫生部门审核和批准了。可他们大肆宣传,蒙骗广大丙肝患者,给患者造成身心伤害和经济损伤。奉劝广大患者远离宣传此类技术的机构和个人!

中药治疗丙肝:不可轻信“偏方”“秘方”

老陈是某工厂的退休工人,发现自己患有丙肝后,他非常着急,四处就医。后来,他注意到一则广告,上面介绍说:西药的治疗方案花费较高、副作用大,而“我院”采取全部中医疗法,对身体没有伤害……老陈听信广告,到这家机构治疗。可是经过多年治疗,非但没有治愈,病情反而更严重了。

老陈的教训让人深思。中草药在国人心目中绝对占有很高地位,老一辈的人基本都会认同中药“没有副作用”这样的观点。像老陈一样,一些丙肝患者也渴望通过中药治疗做到“药到病除”,并且“无副作用”,相信所谓“中药偏方”“秘方”“独家药方”。而市面上一些不法分子就抓住患者的这种心态,打着“保肝治疗丙肝”“独家秘方”等旗号欺骗患者。比如,有宣传“含重楼、虎杖、金钱草、金银花等18味秘方”“由数百种中草药、动物药、胆汁药、微量元素及分子元素提取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实际上,这些药根本不能清除丙肝病毒,反而影响了丙肝患者及时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事实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并非“无太大副作用”;患者听信广告服此类中药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不在少数。

第6篇

由于抗生素的发明使得人类对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寿命因而也大大延长,然而随着生命的延长,使得癌症与心血管疾病跃升为20世纪末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此可见,对癌症的肆虐我们不可轻视。本文以近代重组基因工程技术及人类基因组译码为药物发展界碑,逐一介绍癌症药物的演进,旨在为生物科技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120世纪对癌症的传统疗法

20世纪的癌症治疗主要还是以外科手术、放射线治疗及化学治疗为主,但严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医,而致病情延误,间接的造成治疗效果不彰,疾病无法有效根治等情形。

1.1外科手术(Surgery)

利用手术将固性肿瘤摘除(Lumpectomy),而肿瘤的摘除须于癌症的早期,癌细胞尚未转移时进行,但大多数的癌症未于早期发现,如胰腺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症手术非常困难,如头颈癌及脑癌等;手术切除通常无法完全清除癌细胞,术后的复发可能性及导致癌细胞转移可能性也极高。

1.2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线同位素如60Co,以体外照射的方式,对癌症细胞的基因造成破坏,使细胞死亡,但是放射线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造成伤害,目前以研发利用单株抗体结合放射线同位素或癌症化学药物,有如导弹的功能,直接攻击癌细胞,避免正常细胞遭受伤害,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1.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学疗法如同放射线疗法,大多数的化学药物是针对癌细胞快速生长的特点所施予的,但是对某些正常细胞如毛囊细胞或骨髓细胞等,生长快速的细胞仍会大幅度造成伤害,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掉发及呕吐等可能严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谢药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扰基因复制的烷基化剂(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扰酵素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丝分裂的药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类固醇或荷尔蒙拮抗剂(用以治疗对荷尔蒙敏感的肿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纪末的抗癌药物

20世纪末,因为基因重组技术于1973年的发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蓬勃发展,蛋白质癌症药物的发展也随新技术的开发而进入了新的时代;其中成功研发上市的药物有细胞激素类药物(Cytokine)、治疗用拟人单株抗体(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2.1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癌症的免疫疗法主要是利用细胞激素(蛋白质药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一定程度的攻击,目前上市的细胞激素主要有两类:干扰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所研发的产品。目前尚在研发中的产品有:细胞毒杀淋巴细胞生长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细胞激素(其中GM-CSF、G-CSF为癌症病患接受化疗或放疗对造血细胞所造成伤害的辅助治疗剂)。

2.2单株抗体(Monclonalantiboby)

单株抗体是可与肿瘤细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异性的结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肿瘤化学药物结合放射线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将药物带到癌细胞内而造成癌细胞的伤害,并减少正常细胞的伤害。此类药物是为单株抗体当作药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另一种治疗癌症的单株抗体药物Rituxan,以治疗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结合B细胞淋巴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单株抗体,籍以降低肿瘤数量。

2.3研发中的其他药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

药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3],原先此药物是设计来抗溃疡的,但之后发现另一新作用为抑制胃癌恶化。目前此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大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一般认为此类药物必须与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并用,来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但不作为治疗癌症的第一线用药。

2.3.2微脂粒(liposome)

技术微脂粒技术可作为癌症药物新剂型,降低癌症用药的副作用,由于微脂粒具有亲水性及疏水性双重性质,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或毒性较高的药物包裹在微脂粒的内部,直接注射到肿瘤患部,这类药物目前有治疗卵巢癌的多柔比星脂质体Doxil。紫杉醇的微脂粒包裹剂型,目前也在积极研发中[4]。

3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治疗癌症新技术

21世纪的疾病治疗将是以基因为主轴的治疗方式,尤其是以基因为主的研究领域上预期将会有跳跃式的进展。现将基因治疗的应用趋势归纳如下。

3.1导入正常基因基因治疗

可分为两类:传统的“基因补偿”与“基因置换”。基因补偿是利用正常基因的功能补偿变异基因的不正常功能,例如p53蛋白质变异时会造成细胞的繁殖失去控制,假若将正常的p53基因置入细胞中,将可补偿p53蛋白质的功能[5]。基因置换则是设法将突变基因从细胞核中剔除的方法,以便维持细胞中原有的基因调控功能。此项技术目前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正在研发。有科学家指出基因置换法的技术层次太高,且风险太大。目前的基因治疗,大多还是以基因补偿为主。

3.2反义核苷酸链(Antisenseoligonuclleotide)

利用人工合成短的核苷酸链与有害基因转译的mRNA相互结合,以干扰有害蛋白质的合成;此方法目前所遭遇的问题是反义核苷酸链的专一问题及反义核苷酸链的生产必须大规模制造,所以有剂量高、成本高的商业营运问题。

3.3利用自杀基因(Suicidegene)

首先将疱疹病毒的HSV-tK(Tymidinekinase)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基因的表现酵素将对人体无毒的前驱药物Ganciclovir转换成有毒的药物,籍以杀死癌细胞。

3.4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全群抗原的基因疗法(MHCantigentherapy)

Vical公司所研发中的产品Allovectin-7是利用HLA-B7基因(HistocompatibilityLocusantigen-7gene)以脂质(Lipid)混合的基因传递技术,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特定胜肽的辨识,目前已进行头颈癌(Head&neck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的人体临床试验。其中黑色素瘤已进入第3期人体临床试验。此项产品极有可能为美国FDA核准的第1个基因治疗产品。

3.5细胞激素基因治疗

由于细胞激素的制备困难,价格昂贵,利用细胞激素的基因来取代以往的免疫疗法,将渐渐成为主流。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激素基因为IL-2基因,其他研发中的还有GM-CSF、IL-4、TNF-y等基因,这些基因可直接注射至患部,避免传统免疫疗法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

4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可以说是传统疫苗的新一代技术。基因疫苗的设计是特别针对癌细胞的特殊抗原基因(Tumorcell_specificantigengene),如黑色素瘤的特殊gp75、gp100抗原,大肠直肠癌的CEA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籍以转译成抗原胜肽,刺激人体对此抗原的专一性免疫反应,基因疫苗的基因传递系统,在目前最常用得到为Vical所拥有的裸DNA传递(NakedDNAdelivery)技术,DNA以无封装的方式打入肌肉细胞内,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树状细胞诱导免疫方式。

5讨论

科学家对基因学的操作逐渐成熟,跨国际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即将完成,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将以基因药物为主流。虽然目前尚无此类药物成功上市,但是从NIH的统计资料来看,癌症的基因治疗将会领先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而首先推出上市。预期2010年时,所有癌症将可利用新的基因技术,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6],使人类不再受到癌症的威胁。

【参考文献】

[1]ErnstE,Possibleinteractionsbetweensyntheticandherbalmedicinalproducts.P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indirectevidence.Perfusion,2000,13(12):4.

[2]DeCaterinaR,LiaoJK,LibbyP,FattyAcidModulationofEndothelialActivation,AmJClinNutr2000,71(1Suppl):213S.

[3]蒋淑媛,陈建勋.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J].中化药讯,2008,1(43):15,20.

[4]吕淑彬.微脂粒:制药产业的未来[J].中化药讯,2008,1(42):23.

第7篇

牛皮癣的发生、加重、复发或好转与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牛皮癣患者初发或加重在寒冷季节,而好转或消退在温暖的季节。导致牛皮癣寒冷季节易发生或加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寒冷的环境可以对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免疫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等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牛皮癣的病情。其次,寒冷季节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好发季节,而细菌或病毒的感染是牛皮癣的重要诱发因素。此外,研究表明,阳光中的长波和中波紫外线对牛皮癣的防治有一定作用,在寒冷季节,人们接受阳光照射相对较少,也是导致牛皮癣复发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江以北的发病率及复况均比长江以南高些,这也是与季节及紫外线照射有关。

减少复发

牛皮癣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要完全防止牛皮癣的发生还不太可能,但是,可以针对寒冷季节的特点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达到减少复发、缓解病情的目的。

1. 注意保暖,应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尽量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

2. 平时注意锻炼,以增强体质,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在流感的好发时期,可以通过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3. 在寒冷季节,接受适当的日光照射对于牛皮癣的防治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对于夏季加重型的牛皮癣患者,由于存在光敏性,则应注意避光。

4. 饮食不当可引起牛皮癣加重,牛皮癣患者应尽量避免饮酒及进食刺激性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类的食物,但不宜盲目忌口,因为牛皮癣患者皮肤损害处每天都有大量的表皮鳞屑脱落,可丢失过多的角蛋白,若不及时补充蛋白质,易造成低蛋白血症,使病情加重。在寒冷季节还应注意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及水果。

5. 平时生活上要有规律,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疲劳。要保持心情舒畅和心理上的平衡,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因情绪过度紧张与焦虑而给病情带来负面影响。

缓解病情

寒冷时节牛皮癣很容易发生或者复发,虽然该病目前还无法根治,但通过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可缓解患者的病情。

1.情况较轻时 以局部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外用药物治疗使用比较方便,但是应在医生指导之下使用,因为部分药物存在一定的刺激性或其他的副作用,若使用不当,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引起病情加重。特别是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使用后疗效很显著,但是若突然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跳”,且比原来加重。处于进行性发展阶段的寻常型牛皮癣、红皮病型以及脓疱型牛皮癣的患者,应选用一些比较温和的外用药物,若使用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也会引起病情的加重。外用药物常用的有焦油制剂、蒽林软膏、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维A酸类、卡泊三醇等。

2.病情较重时 当牛皮癣患者皮肤损害泛发或单用外用药物不能控制病情时,必须加用内用药物或其他疗法,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应严格掌握使用的适应证。一般不主张皮质类固醇激素内用,因为这类药物减量及停药后极易使病情复发,长期使用有较大的副作用。可选用些止痒药及维生素类药物,以及雷公藤多甙片及维A酸类等。

第8篇

花粉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

人体中含有一种叫做IgE的免疫球蛋白 ,在正常人的血清和组织液中含量较低,但它对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与机体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相结合,当过敏体质的人第一次接触花粉后,体内的IgE会明显增高,再次接触花粉后 ,花粉粒子(或称变应原)与上述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从而激活肥大细胞等致敏细胞,释放出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组织胺、白三稀等,引起机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黏膜水肿、腺体分泌增加及平滑肌收缩等,从而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花粉过敏症虽然主要的直接致敏原是花粉 , 但是和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综合因素都有密切关系。例如药物滥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及食品添加剂的大量应用 , 都导致了人体接触更多抗原物质的机会。此外,感染疾病得不到控制也导致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增多。

花粉症有哪些表现?

花粉过敏的临床表现主要在呼吸道,初期为发作性、连续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部奇痒,可累及眼部、上腭、咽喉,甚者气管、耳部均感奇痒。呼吸道症状随发病次数的增多逐年加重,病人出现咳嗽、憋气,严重者可出现哮喘。也有一部分病人只表现为过敏性鼻炎,而不发生哮喘,或发病仅表现为哮喘。还有部分病人除呼吸道过敏外,皮肤也有过敏,主要发生在面、颈、四肢远端等暴露部位,表现为痒、红,亦可出现红斑、丘疹、细小鳞屑,有瘙痒感或灼热感 ,称为花粉性皮炎。再有一部分病人在花粉期只表现为单纯过敏性眼结膜炎,有眼痒、红肿、流泪、黏稠分泌物,如伴有过敏性角膜炎,则有眼痛、畏光等症状。

有哪些植物花粉可以致敏?

引起过敏的花粉种类随季节不同而异 , 在春季以树木花粉为主 , 早春时节常见的致敏花粉有榆树、杨树、柳树等所散发出的花粉;晚春时则以柏树、椿树、橡树、桑树、胡桃等树木的花粉常见。其花粉量大、体积小 , 空气中含量高 , 在起风的日子里更容易传播,所以春天郊游时出现花粉过敏者非常多。在夏秋则以■草、蒿草花粉为主。花粉借助风力,在空气中传播的非常快,如果风力强劲,花粉可以传播到该植物生长地100~200公里以外的地方。

如何预防花粉过敏?

由于人的过敏性体质无法改变,所以对花粉过敏没有根治的办法。要想不受花粉的骚扰,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过敏源,在季节期注意下述几点:

1.勿在室外久留白天尽可能少呆在室外,尤其是每天花粉指数高的时间,例如晴天时的傍晚。要做户外活动及各种运动项目时,尽可能选在花粉指数最低的时候,如清晨、深夜,或是一场阵雨之后。

2. 戴眼镜戴眼镜可以减少眼睛受到花粉影响的几率,所以不妨用有镜片的眼镜代替隐形眼镜,或是外出时带上太阳镜。如果在花粉指数很高的时候外出,回来后记得换上干净的衣服。

3.关紧门窗白天要关上门窗,以防止花粉飞入。

4.避开过敏季节可能的话,在季节期离开本地,有条件者亦可暂时移居至无致敏过敏花粉的地区。

5.勿在室外晾衣尽可能在屋内晾干衣服,不要在室外晾衣服,否则衣服、被单、床单等容易沾染花粉。

6. 避开刺激性的物品及气味要避免会让你症状加剧的所有可能,如灰尘及马路上的各种气味。

7.戒烟有过敏症的吸烟者应停止吸烟。

有花粉症过敏的人,一定要到医院查清楚过敏源,然后尽可能避免与过敏源接触,才能达到有效的预防。 如已确诊,应在花粉季节到来之前服用抗组胺药(开瑞坦、非索非那定等)、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酮替芬)及皮质激素等进行预防,表现为鼻过敏症状者应用鼻用激素或色甘酸钠,伴哮喘者可经口吸入激素或色甘酸钠预防。

治疗

过敏性疾病在治疗上,主要还是以控制、缓解过敏症状、降低机体对抗源的敏感性为主,可局部用药,也可口服用药。

第9篇

新研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员丹尼尔・H・西尔弗曼博士,将出现记忆衰退早期迹象的参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参试者每天服用全葡萄饮料粉(相当于340克新鲜葡萄),另一组服用不含多酚的安慰剂粉末。两种饮料粉外观和味道基本相当。参试者分别在研究开始时和6个月之后接受了认知能力测试,以及大脑PET扫描,以评估其大脑代谢变化情况,该评估对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果发现,富含葡萄的饮食可显著抑制大脑代谢衰退,改善大脑认知和工作记忆能力。

西尔弗曼博士分析指出,葡萄中富含多酚类物质,可减少大脑中的氧化反应,促进大脑血液流通,有助于保持大脑中关键化学物质水平,具有增强记忆和减少炎症的作用。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吃葡萄有益改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健康。建议每天吃2次葡萄,至少坚持6个月。

每周骑车半小时少得很多病

近日,刊登在《循环》和《美国心脏协会周刊》上的两项研究指出,经常骑自行车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较低。

《循环》的文章说,研究人员调查了4.5f名丹麦成年人,结果发现:在20年的追踪调查中,经常骑自行车的人,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了11%~18%;每周只需要骑半小时自行车就能够帮助机体抵御冠状动脉疾病;在头5年跟踪期间经常骑自行车的人,相比随后15年不骑自行车的人,患心脏病风险降低25%。

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周刊》上的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对2万名瑞典40岁、50岁及60岁的人,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对这些人的上下班习惯、体重、胆固醇水平、血压及血糖进行了监测,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开车上班的人比,骑自行车上班的人中:15%的人不易肥胖,13%的人不易患高血压,15%的人不易患血脂异常,12%的人不易患糖尿病。在接下来10年的调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保持骑自行车习惯的人,肥胖风险降低39%,高血压风险降低11%,高胆固醇风险降低20%,糖尿病风险降低18%。

研究人员认为,锻炼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晚,那些从开车或坐公交上下班转到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可以显著感受到他们心血管健康的改善。

训练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有望成标准疗法

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英国女童蕾娅是世界上首位接受T细胞疗法的患者,医生宣告其“奇迹痊愈”。

有评论认为,与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手段明显不同,肿瘤的免疫治疗,对人类抗癌是一场“革命”。有英国媒体甚至援引专家观点称,这种疗法是自化疗以来,癌症治疗领域取得的最大进步,并且有望在数年内取代化疗成为癌症“标准疗法”。

这种被称为“免疫疗法”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训练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

第10篇

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大肠癌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相关性肿瘤,其癌症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关。机体防御功能或系统遭破坏,不能抵御致癌因素的侵袭,导致细胞突变。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识别和消除突变的细胞,这时如果抑癌基因失去控制原癌基因的能力,突变的细胞便不断增生而形成癌症。肿瘤发生反映了肿瘤与免疫的消长平衡失调,免疫制剂使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防御机制,并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激活巨噬细胞,诱导T细胞的分化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的转化,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和病情恶化。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大肠癌的第四种治疗方法一生物治疗问世,其中的免疫治疗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有关研究还发现,大肠癌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与临床分期相关。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虽不能直接反映对肿瘤的侵袭力,但与肿瘤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关系。早期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者,预后较好,晚期肿瘤或已有广泛转移患者免疫功能明显低下,预后较差。因此,测定大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可以判断肿瘤发展情况与预后。

外科手术对肿瘤患者免疫系统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根治性切除肿瘤,不仅最大限度地使机体的肿瘤负荷降到最低,而且解除了肿瘤诱导的免疫。另外,手术创伤也会抑制机体免疫。因此,肿瘤根治术后是进行免疫治疗的最佳时机。

β葡聚糖在肿瘤免疫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β葡聚糖就是一种在肿瘤免疫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节因子。在基因水平上,β葡聚糖有较强的抗化学诱变作用,可用于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机体出现的乏力、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降低的综合治疗。β葡聚糖能刺激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对T细胞、β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有调节作用,参与宿主自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β葡聚糖还能抑制转移癌和原发癌的生长。

β葡聚糖和化疗药物合并使用时,不仅能增加化疗药物的功效,而且还能减轻化疗所带来的恶心、疲乏等不适症状。可见,β葡聚糖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抑制恶性肿瘤生长的作用,对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β葡聚糖还能双向调节免疫系统,不会对免疫系统造成过度刺激,使免疫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具有预防癌症的功效。尤其对癌症的高发人群,适量摄取β葡聚糖能有效防止癌症的发生。

食用菌:花耳绣球菌的抗癌和防癌作用

很多食用菌都含有β葡聚糖,但不同食用菌中所含的β葡聚糖的种类不尽相同,其中提高人体免疫力最强、能作为免疫活性剂的是β(1,3)D葡聚糖。在自然界,食用菌中β(1,3)D葡聚糖的含量很少。只有绣球茵中的β葡聚糖70%都是β(1,3)D葡聚糖,含量很高。根据日本食品分析中心的检测,每100克绣球菌含β(1,3)D葡聚糖高达43.6克,比灵芝和姬松茸高3~4倍。日本和歌山使用先进技术栽培的“花耳绣球菌”,每100克中B葡聚糖含量高达47.7克。国内权威部门已经对花耳绣球菌进行功能学检验,认为其有显著的增强免疫力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癌和防癌的功效。

第11篇

1 外用药治疗

1.1 鬼臼毒素

一般为0.5%的溶液或0.15%乳膏或凝胶。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0.15%鬼臼毒素酊为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线药物,其可阻断细胞有丝分裂,引起组织坏死。鬼臼毒素溶液可用于的皮损,乳膏或凝胶则适于应用在阴道和的皮损[1]。鬼臼毒素每天外用2次,用药3天,停4天,如此为1个疗程,一般直到症状消失或4个疗程,如果仍无反应,应停药,改用其他方法治疗。过度使用该药是否能提高有效性不能定论,但却能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妊娠者不宜应用。

1.2 咪喹莫特

咪喹莫特是1997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外用治疗CA的新药。我国卫生部2000年将此药列入CA治疗方案,它是一种非核苷类免疫调节剂,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LFN-α)、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IL)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激活了免疫细胞引起天然免疫,又进一步启动获得性免疫[2]。国内外学者分别对CA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5%咪喹莫特治疗CA患者疗效确切、安全、简便、依从性及耐受性好,但治疗时间长。作为免疫调节不破坏组织。不良反应温和,包括局部刺激、红斑、疼痛、瘙痒、烧灼感,复发率约20%。因该药妊娠期内安全性不确定,不宜使用。

1.3 5-氟脲嘧啶(5-FU)/肾上腺素凝胶

5-FU是抗代谢药,可抑制DNA和RNA合成,阻止细胞增殖,抑制病毒传播,用于外用。有人[7]进行临床试验,对361例CA患者每个皮损每周注射药物1次,共6周,并和5-FU凝胶及安慰剂随机双盲对照,证实CA的痊愈率是65%,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有短暂的疼痛不适,部分有红肿、脱屑、色素异常等,治疗结束后可消失,但5-FU是致突变剂和致畸剂,孕妇禁用。

1.4 干扰素-α

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作用,相应外用药物有α-2b干扰素凝胶或乳膏,每日涂4次,连用6~8周。有人[7]应用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a凝胶预防CA多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提示对CA治愈后,预防复发疗效肯定,耐受性好,有资料表明干扰素凝胶有助于阴道内疣体治疗。

1.5 其 他

三氯醋酸:利用其化学腐蚀性腐蚀疣体,通常不被系统吸收,浓度为60%~95%溶液,对有湿润的小皮损疗效好,可用于孕妇。局部不良反应有烧灼感、红斑、肿胀,但系统不良反应低,价格便宜,患者耐受性略差;5%苯扎溴铵溶液: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降低表面张力,改变膜通透性,较高浓度使CA组织胞浆成分外渗而使疣体萎缩脱落,对疣体幼嫩、角化度低,尿道口、肛周及增殖迅速的巨大CA疗效好。有学者[3-8]用苯扎溴铵治疗78例CA患者,治愈率88.4%,半年复发率2.56%,不良反应有轻微烧灼感。

2 物理治疗及手术

2.1 CO2激光

利用聚集的红外光能使疣体迅速炭化凝固,此方法可适用于肉眼可见的皮损,皮损创面痊愈快,一般无瘢痕形成。较大大皮损及敏感部位、儿童,需局部麻醉。由于疣体迅速汽化,术者工作时要戴面罩并有排风装置,有报告疣体汽化物有致癌风险。不利因素是激光过深有形成瘢痕的可能。以往研究表明随访3~18个月,有效性在23%~52%之间,复发率在60%~77%之间[10]。

2.2 冷冻治疗

常用液氮或CO2干冰。通常一次治疗2~3个冻融,每隔2~3周1次,共2~3次。操作时有轻度不适,不需麻醉,不同患者冷冻后1~2天反应不同,大多数可耐受,仅有肿胀及烧灼感。优点是易操作,价格便宜,损伤小,不易形成瘢痕。可用于尖锐湿疣治疗。国外对34例孕妇用此法治疗CA,表明75%是安全的。

2.3 电 烧

微波高频电刀可使疣体汽化,由于电烧针或探头直接接触疣体,具有针对性强,疣体基底部深度易掌握,故应用时间较长,尤其对大疣体,蒂小而细的效果好。缺点是由于亚临床状态不易发现,复发率较高,需局部麻醉,不适于孕妇。

2.4 手 术

对外阴、肛周及肛管内巨大CA患者,或有可能恶变的CA应手术切除,当标本需病理活检,手术切除是最佳选择。较大ALA疣体需充分麻醉,大疣体血管丰富,切除时需止血。

3 其他疗法

3.1 光动力疗法(ALA-PDT)

(ALA-PDT)即盐酸氨基酮戊酸(ALA)是体内血红蛋白合成前体,正常时,ALA在细胞内含量极小,本身不产生光敏性。外源性ALA进入人体后被增生活跃的HPV感染细胞吸收,在细胞内转化为原卟啉Ⅳ等卟啉类物质,被HPV感染细胞增生活跃,ALA选择性被这些细胞吸收。联合适当能量的氦氖激光照射,杀死疣组织体,即ALA治疗依据。方法:疣体及周围消毒,将新配置的20%ALA水溶液滴入脱脂棉球覆盖于疣体上,每隔30min重复滴加一次,持续敷药患处不少于3h,使用氦氖激光照射皮损部位,能量密度为100~150J/cm2,每周1次,不超过3次。有人[11]用ALA-PDT治疗CA清除率90%~98%,复发率10%~12%,证明了此法复发率低于其他方法。机理是ALA不仅有效进入CA疣体中,还可进入到亚临床损害或临床前HPV感染的组织中,所以在PDT治疗中不仅肉眼可见疣体被破坏,亚临床状态组织易被清除,此为治疗CA复发率低的基础。但由于ALA成本高且不能即刻去除疣体,普及性差。

3.2 平阳霉素

平阳霉素可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切断DNA链,为抗肿瘤类的抗生素类药物。有人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与CO2激光联合治疗CA,收到良好效果。

4 免疫疗法

4.1 干扰素

干扰素有抗病毒、抗增殖免疫调节活性,用于肌内、皮下或损害内基底部注射,每周3次,共8~12周。

4.2 转移因子、左旋咪唑

用于口服或肌肉注射,有免疫调节作用。

4.3 多肽类

近年来用于治疗CA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有胎盘多肽注射液、薄芝糖肽注射液。

5 联合疗法

为降低复发率,国内外学者采用物理疗法加外用药、手术加外用药、光动力疗法加外用药及以上方法加免疫疗法,取得了降低复法率的效果[11-12]。

6 CA治疗的个体化及复发率问题

CA主要通过性接触、间接、母婴传播。人体在温暖潮湿条件下最易繁殖的HPV,在性接触过程中很小的皮肤黏膜裂隙可感染HPV,另HPV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尤其细胞免疫有关,已发现有免疫缺陷或恶性肿瘤CA的发生率增高。初患CA病人大多数希望迅速祛除疣体,故物理治疗尤为重要,术后给予免疫调节剂或干扰素凝胶治疗,无论激光、电烧、微波、冷冻、手术均能达到良好效果。如果是反复发作病人,可选光动力疗法或/和免疫疗法。孕妇可选冷冻或三氯醋酸外用。不便物理疗法或手术的病人,给予鬼臼毒素、三氯醋酸、咪喹莫特等药物。有免疫缺陷病人可加用免疫疗法。总之,要根据疣体的部位、大小、病程治疗史给予行之有效的、痛苦少、耐受性好的方法。

局部免疫调节剂及光动力疗法对降低CA复发率带来希望,由于前者简便易行、依从性好而应用广泛,后者因时间效果成本及ALA费用高而使应用受到限制。综上所述,尖锐湿疣治疗应注意个体化、人性化,采取联合治疗手段能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Claesson V,lasus A,Happonen H,et al.Topical treatmeat of venereal wants:a comparative open study of podophyllotoxin cream versus solution[J].Int J STD AIDS,1996,7(6):429-434.

2 李志军,刘流,何黎.外用咪喹莫特的进展[J].国际皮肤病学杂志,2006,32(3):144-146.

3 Barnetson RS,Satchell A,Zhuang L,et al.Imiquimod induced regnersion of clinically disagnosed superficial basel cell careinoma is associated with early infiltration by CD T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J].Clin Exp Dermatal,2004,29:639-643.

4 郑和义,朱学骏,连石,等.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CA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国际皮肤病学杂志,2006,32(1):3-5.

5 陈昆,郭在培,毕志刚,等.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CA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5):268-270.

6 王爱平,顾军,郭在培,等.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肛周疣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5):263-265.

7 汪科,韩钢文,等.重组人干扰素α-2a凝胶预防CA多发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6,22(2):109-111.

8 邓志成,孙晓霞.5%苯扎溴铵溶液治疗CA的疗效评价[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7):446-447.

9 朱学骏,顾有军.实用皮肤性病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509-513

10 Koder CM,Nasraty S,Management of genitial wants[J].Am Fam Physician,2004,70(12):2335-2342.

11 王秀丽,徐世飞,等.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CA的机理探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4):234-235.

第12篇

伍先生是我的“老病号”,对尘螨、法国梧桐和豚草花粉过敏,已有5年的病史,一年中2/3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打喷嚏和流鼻涕中度过的,每年的4月和9月症状还会加重,两三种抗过敏药物一起上往往都控制不住,令他痛苦不堪。

对于这样的 “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我建议他来年提前一个月开展预防性治疗。第二年2月下旬,伍先生主动找到我,要求进行预防性治疗。在联合抗过敏药物和免疫治疗1个月后,梧桐花絮等已经不再成为伍先生的过敏原。除了偶尔打几个喷嚏外,伍先生基本不再发生过敏症状。

很多人往往都是发生过敏症状之后才往医院跑,年复一年,既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其实,有季节性发病倾向的过敏患者可以进行预防性治疗,在症状出现之前4~6周来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治疗,等到季节来临,85%以上的患者的病情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比如,一些患者既对尘螨过敏又对法国梧桐花絮过敏(在南京,法国梧桐4月开花),这类患者从3月上旬起就应该接受预防性治疗。4月之前,机体和过敏有关的细胞活化程度低,这时候通过免疫疗法和药物联合控制,可以使之释放更少的过敏介质,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发生。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季的患病症状,另一方面也客观上节约了费用。

预防治疗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患者只需将一滴过敏原提取液滴到舌下,含服2~3分钟吞咽下去即可,这又被形象地称作“舌下含服免疫疗法”。

过敏者应多接触农场

过敏似乎特别偏好年轻白领,而他们大多都很注重个人卫生,生活的小区、住的房屋大多也很洁净。为什么还会发生过敏呢?这跟人体的特殊细胞有关。人体内的辅T淋巴细胞(Th)分为1型和2型两种,二者在体内按一定的比例分布,保持平衡状态。其中Th1型淋巴细胞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而Th2型淋巴细胞与过敏性疾病有关。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如今我国疾病谱一大明显变化就是感染性疾病在减少。这意味着,在体内Th1型免疫反应向Th2型偏移,由此则导致过敏性疾病增多,其中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和过敏性皮肤病等。如果你是一个容易过敏的患者,多接触一些像农场一样的环境,也许有利于控制过敏症状。

对花粉过敏者,可能也对某些水果过敏

在长期接触过敏患者的过程中,经常可以遇见同时发生口腔过敏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出现口腔黏膜肿胀,咽喉、消化道水肿,喘鸣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是特定花粉和某些食物的成分中有交叉的抗原(过敏原)反应。

目前已经知道相关联的“过敏朋友”有:白桦花粉与苹果、樱桃、桃子;艾蒿花粉与芹菜、辣椒粉;豚草花粉与哈密瓜、香蕉、西瓜等。因此,花粉过敏者,不宜吃与之对应的“过敏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