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钢的琴电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钢的琴》 黑色幽默 怀旧 身份认同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19
《钢的琴》被誉为2011年“最好的影片”,自然也不负众望地拿下了上海电影节众多奖项。要说将它归到哪个类别的电影中去,还真的很难归类。说它是商业片,但又文艺气息太重,而且票房不是像口碑那么的好;说它是歌舞片,可是灰色的调调让歌舞也有了别样的味道。
一、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
“钢的琴”,导演在“钢琴”中间,嵌进一个“的”字,并非仅仅指琴的材质是钢制成的,而且暗含着琴制造初衷的刚性和制造过程的艰难。“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是艺术化的语言,说出来、画出来或表现出来,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也是一种艺术方法。幽默的根源是语言,是因社会文化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是艺术化的语言。”[1]黑色幽默也是《钢的琴》语言的最大特点。它用更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一个逝去阶层的悲悯情怀和失落——重要的是,生活还要继续。黑色幽默不同于传统的幽默,是“带泪的笑”,是对日常事物的清醒认识之后的自我解嘲,旨在体现出世界的荒诞感个人的压迫感。[2]
《钢的琴》的喜剧元素是渗透于人物的生活中。王千源和秦海璐并非是笑星,这给剧中角色本身表演更能使观众认同。《钢的琴》平稳而冷静但是又不失幽默的叙事风格与当时人们生活的困顿状态非常匹配,人们就是被时代抛离在这样的困境中。影片中,在他们偷琴之前,喝完酒在载着猪头的车厢里纵情欢歌,人与畜生共处的狂欢感象征了人类社会的屠场共象。再比如陈桂林去找汪工的时候关于烟囱的那段说辞,就是用黑色幽默的方法对烟囱的“戏谑”。陈桂林谈到,要放两个烟囱不被炸,就要让人看到那不只是烟囱,而是“金条”,或者改成“火箭”什么的。后来汪工根据这个说法,把烟囱设计成了“长颈鹿”、“火箭”、“蹦极”等等建筑,而且在群众面前那一段演讲,这些都是对现实的讽刺,烟囱代表着那些人的记忆和过往生活的见证,生活在变化着,但是记忆却永存心中。
二、怀旧的情绪表现
“怀旧”指的是对过去无可挽回的一切或是无可回归的家园的追忆或向往。“80后”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集体的时代记忆,他们感怀的是他们正在流失的青春和面对这个社会努力生活的奋斗情绪。“怀旧”是一种时常难以表述的情绪。在电脑屏幕上刮起怀旧风的时候,常常是与80后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显然,怀旧不是80后的专享,当《钢的琴》开头的那句“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唱起的时候,或许父辈们的思绪更会被牵引,回到那个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代。这是一个怀旧的时代,在高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人们纷纷回头回望那时候物质贫乏但激情飞扬的年代。影片以陈桂林和他倾慕的淑娴,以及他们身边各具性格特点的七兄弟为中心,从对两根烟囱的谈论与挽留,到它最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轰然毁灭,影片处处展露着上世纪90年代初,辽宁鞍山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钢的琴》中怀旧元素很多:破败的工厂、陈旧的机器、废弃的钢铁、老式的生后习惯,最重要的是苏联的歌曲。这一背景处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观过时,物质时代汹涌而来的变革期。[3]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的审查,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
“怀旧”这个词生来就是与“伤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钢的琴》整个故事都是明快向上的,但是色调却一直灰着,更增了一股伤感的情绪。影片中的“怀旧”分为两部分,一是影片的怀旧色彩,而且影片中的人也是在怀旧的。首先,影片本身是怀旧的,那一代人把最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那个年代,在对当下生活无奈进行的同时,做出了对青春最深情的告白。其次,影片中的人也是感怀以往生活的。在汪工说道关于烟囱的改造的时候“在有的人眼里,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在有的人眼里它就是两根烟囱,可是在我眼里,它就像一个被我遗忘了许久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就在我的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的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他离去,突然有种莫名其妙的忧伤,还像觉得有话要说,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展的进程要求他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结语
《钢的琴》表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生存的关系,缅怀过去成了他们人生的一个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的生活。造一台“钢的琴”是他们多年以后又共同完成的又一件事,激起了他们的一腔热血,回忆过去,曾经的青春难以忘怀,但他们在只能在当下的生活中继续走下去。
注释
[1]方成.《幽默定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6期2003
[2]浅析黑色幽默电影岁我国电影创作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1.10
[3] 阳雯.《钢的琴》:后现代献给传统的挽歌[J].电影评介.2011(22)第41-42
参考文献
[1]陈鸿秀.“黑色幽默”与中国大陆喜剧电影——兼论“黑色幽默”片与“黑色喜剧”片的异同[J].青海社会科学.2012(02)
[2]苏勇.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邓晶,谭玉龙.怀旧的心理学解构[J].金融博览.2009(04)
[4]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5]周平.解读怀旧文化[J].理论月刊.2007(08)
[7]郭秀珍.灰色节奏的淡然绽放——浅析电影《钢的琴》的叙事策略双维扭合[J].电影评介.2011(18)
[8]阳雯.《钢的琴》:后现代献给传统的挽歌[J].电影评介.2011(22)
[9]马庆云.《钢的琴》:浪漫的现实主义遗风[J].中国工人.2011(11)
[10]孟庆姗.《钢的琴》:小故事大意义[N].中国电影报.2011-07-28(014)
[11]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北京,第2页
作为曾经以独立影像工作室形式存在的“剧角映画”,走到今天成为致力于服务电影营销的专业公司,并在今年5月成功融资,很重要的一点,确实如总裁兼CEO梁巍说:自己不属于电影圈子,但有关电影的事情,剧角映画都做过一遍。
从导演到专业电影营销公司老总
梁巍“导演梦”的暂停是因为网络,而他的“电影营销现实”也开始于网络。
如同许多早期微电影探索者一般,2007年毕业于湘潭大学的梁巍一开始也想做导演。制作视频是他在大学时就学会的赚钱手段。来到北京后,梁巍成立剧角映画工作室,靠给视频网站拍摄网络视频赚钱。当时的目的简单明确——攒钱,拍电影。 就像所有的独立电影导演最初的想法一样,梁巍准备自己筹备钱投资自己的电影。2008年初,他开始筹备一部投资300万元的电影。然而,一次偶然的电脑丢失事件,让梁巍为筹备电影所花几年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
不拍电影,转而将注意力放在自制栏目剧中后,梁巍希望通过植入广告赚到钱。但当年的广告主们根本还意识不到自制栏目剧的价值,梁巍变成了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但正是这些因缘,却意外地促成了梁巍之后的成就。
偶然的机会,让剧角映画接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宣传工作。以往常规电影宣传大部分都用路牌和街边广告的形式,即使有在网络上的推广,甚至在当年较火的豆瓣网、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做的营销也不过是做了一些水军推广。当时电影营销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电影市场的发展。
而梁巍,正好有着对网络熟悉的背景,以及多年与视频网站打交道的经验。在电影《让子弹飞》的宣传工作中,剧角映画制作了九宫格病毒视频,其中以《让××飞》向姜文致敬、“子弹飞过全国”等系列视频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并策划了“地铁惊现‘麻匪帮’事件”等。这是剧角映画做的第一单电影营销业务。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中,剧角映画《让子弹飞》、《亲密敌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逆战》、《笔仙》等电影宣传,不少项目已经成为业内范例。并没有电影行业资源和背景的剧角映画,有的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睿智。
“不好说”的小成本电影
投资300万元,总票房超2300万元的《疯狂的石头》令宁浩成为被主流电影圈认可“黑马”;而投资890万元,总票房超3.5亿的《失恋33天》也让人们记住了滕华涛。小成本电影倘若成功,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好戏。
最终,投资约1000万元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电影的总票房超过2亿。剧角映画为该片在大陆的营销,使其新浪官方微博成功入选2011年度新浪微博内容营销案例,而自此频繁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的“那些年”体,至今依旧可见。
决定电影票房的到底是电影内容质量、文艺口味、商业元素,抑或者是影院排片场次和时间段?“尽管少数小成本电影会得到出人意料的票房,但有些小成本电影注定死。” 梁巍认为,任何一部电影最终是否卖座还是“不好说”。
一位国内知名文艺片导演将自己的最新电影送到剧角映画,期望在票房上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尽管这位导演在国内文艺片界非常有名,但梁巍认为,要让更多公众走入影院观赏这部影片还是比较困难。
2011年张猛导演的电影《钢的琴》上映,全国前三周的电影票房合计585万。在制作投资500多万元,后期宣传花了将近100万元的情况下,显然这些都不是令人乐观的数据。而同期上映的《孤岛惊魂》,总票房则达到9000万元。而稍后上映的《白蛇传说》总票房2.2亿,《画壁》1.7亿。
尽管早在公映之前,《钢的琴》就凭借东京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上的奖项赢下了好口碑,崔永元、吴宇森、赵薇等人都给予极高评价。但真正走进市场,没有大明星、3D特效的《钢的琴》让普通观众不能理解其到底好在哪里。而凭借《钢的琴》连夺东京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传媒大奖两尊影帝的演员王千源,也许至今令人想起的还是在《买房夫妻》里的兰贵成和《新编辑部故事》里的刘向前罢了。
在做《钢的琴》的营销时,梁巍甚至“亲自跑回沈阳,开车把电影中的那架10吨重的‘钢的琴’拉到北京世贸天街的首映礼”上。在三里屯的电影院,剧角映画的工作人员到现场看到《钢的琴》满座的情况而随机采访那些看电影的观众,都说是通过微博对电影《钢的琴》良好的评价才决定专程来看的。
而市场远比文艺青年们的想象要残酷。同样的电影院中,另外一边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3》每天都上演一票难求的画面。这样火爆的场面令任何院线经理都要考虑到底是信守艺术观,还是接受直接利益。
在《变形金刚3》上映的首个周末,很多影院开始放弃上映《钢的琴》。该片女主角兼出品人秦海璐在博客中以“文科优异的孩子不能报理工科”作比喻,形容《钢的琴》“死得很惨”,并伤感地表示“不敢要求市场给予回报”。
叫好不叫座,似乎是《钢的琴》这种小成本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最常见、也最典型的境遇。
营销思想要贯穿整个电影流程
说起小成本电影的失败案例时,梁巍常常会提到电影营销介入的时间问题。“尤其是小成本电影,最好从电影项目一开始立项,就与营销公司开始合作。否则,当电影产品已经产生,再进行营销策划就比较困难了。”
暑期强档《变形金刚3》上映之前,媒体已集体唱起《钢的琴》票房挽歌。新人导演张猛却很开心,这部电影如他所愿,“在影院趴了几天”。
“来自大城市铁岭”
7月21日,中国观众热追《变形金刚3》,院线通宵加场票房迅速升温,火爆势头足够让“年度口碑第一”的国产片《钢的琴》黯然退场。但几乎影片所有成员都感叹该片能拍完已属万幸,都没有料到有如此好口碑。
著名影评人周黎明称“张艺谋的《幸福时光》跟《钢的琴》是一个路子,但远不如《钢的琴》好。《钢的琴》没有文艺腔调,真诚又不乏幽默,比本山式幽默要高明得多”。
拿张艺谋影片、赵氏幽默与之比肩,对东北的这位新人导演,很是看重。
自称来自“大城市铁岭”的东北小伙子,在《钢的琴》之前,只有一部作品――《耳朵大有福》。2007年3月24日,他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天,该片在东北开机,他正式跨入导演行列。
在此之前,张猛在北影、中戏上学的几年,似乎什么也没有干,除了对贾樟柯、王小帅的电影保有狂热,和所有混日子的学生一样,当,写剧本。
“昏昏噩噩的日子消磨意志,身心疲惫,实在混不下去了”。2004年,张猛回了沈阳老家。
张猛的父亲张惠中曾导过赵本山《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卖拐》等春晚经典小品。回了沈阳的张猛,去了本山传媒,主攻广告,为其写了春晚小品《功夫》和《说事儿》。获了春晚小品一等奖,张猛这回找到些自信,“感觉自己还可以”。
有着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和北影导演研修班经历的张猛,称“那时骨子里觉得我不是写这个东西的”,干了两年半,他从本山传媒辞职。
受刺激的编剧
这一次,他遇到了他的伯乐,韩国人崔光石。被东北人骗过好几回的崔光石,在沈阳每年的“韩国周”上遇到张猛,并喜欢上了他的剧本。因为都热爱电影,一样喜欢黑泽明、《七武士》,张猛被他狂热的支持弄得“自己都有点不相信”。
于是张猛拿着《耳朵大有福》的剧本,开始了他称之为“骗钱”的釜山电影节之旅。
2006年10月的这一次旅行,张猛深受刺激。“盛志民在那儿骗钱呢,刘浩也在骗钱呢,都是同辈。杜海滨也在釜山的海滩上放自己的纪录片,有记者围着谈话。我啥都没有,就叉个兜在那看着。”张猛惭愧自己当年在北京没能“坚持”,最后跟杜海滨连招呼都没打,“没好意思”。
那一次,《耳朵大有福》获得了优秀剧本奖,得到一笔不到100万人民币的资助,崔光石鼓励他拍成电影。虽然钱不够,但这回张猛从心底里“觉得不能再这么活着了”。
伯乐崔光石投了60万,张猛带着人马,带着没钱也要上的狂热,冲向拍摄地迪化,开始了他人生无组织无纪律的第一部电影。
《耳朵大有福》最后上了院线,影片“口碑不错,没什么宣传”,到影院跟观众见面时没有人提问,他很尴尬地下了台。
“是夏雨就可以放贷款”
到张猛的个人第二部电影《钢的琴》参赛,情况已迥然不同:“字幕放完时日本的观众立在那里很久都不走,还给了点掌声。”张猛并不擅于与记者侃侃而谈,平实的话语,含蓄地露一点喜气。
只是面对现实,张猛往往空有激情却没有体会到创作的快乐。没钱拍戏,张猛拿自己的房子去抵押贷款,银行评估风险后表示:“如果男主角是夏雨就可以放贷款,是王千源就不行!”投资方“不喜欢”这部电影。
曾一度有观众反映,陈桂林(片中男主角)雪中弹琴的那场戏,漫天飘着泡沫,太假了。
“这是我们的条件能够达到的最好的情况了。”剧组拍戏时冬天刚过去,最后也没等到他想要的感觉,只好用造雪机,但是造出来的都是雨。又不能把借的琴淋了,“没办法,只能借了两台泡沫机,把事情办了”。
王千源(《钢的琴》主演)还称“拍摄一度无法进行下去,账面上就剩47块钱我们都不知道。还是北京来探班的朋友带了两卷胶片过来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节省胶片,有时候演员说“导演我再来一遍吧”,“再来一遍胶片自己掏啊。”张猛常这样施以压力。
在厂区拍摄时,因为挡了工人回家的路,他两次挨打。外人看来,简直荒诞得可笑。但最后“我要用我的热情给主人公赋予意义”。
喜欢看电影,也积累了一点心得。印象中,但凡片名带“钢琴”的,都是让人过目难忘的好电影。比如获1993年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的《钢琴课》,获1999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和2000年美国金球奖的《海上钢琴师》,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钢琴教师》,以及获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的《钢琴家》。
也许因为钢琴是“乐器之王”,表现力强,层次丰富;也因为每每一些演奏家在弹奏的时候,总让我有份感动。感动来自旋律的美妙和不可思议,也来自钢琴家的那种投入,无我,虔诚得像在祈祷。
印象中的那几部片子,主人公不仅与钢琴结缘,而且命运与黑白琴键交织――要么因钢琴而生,要么因钢琴而死,要么则因钢琴生情,爱得死去活来。男女主角无一例外地弹得一手好琴,他们魔术般的十根手指不可思议地在88个琴键上敲击出一串串变幻莫测、美妙绝伦的琶音或和弦,让世人在如痴如醉、感动莫名的同时,也仿佛在那一刻见证了主人公与上帝的对话――正如《钢琴家》中的纳粹军官韦恩,想必也正是在那一刻得到了上帝的感召,确信眼前的这位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一定是上帝的使者,于是下决心冒死相救。
有个画面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在脑海中,被我认为最动人,也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那是《钢琴课》海滩上的一幕:来自英国的哑女艾达带着她九岁的私生女费罗拉和她心爱的钢琴,远涉重洋,到新西兰与素未谋面的斯图特结婚,斯图特嫌搬运麻烦将钢琴丢弃在海滩。几天后,艾达思琴心切,央求本地人贝恩斯带她来海滩看一眼钢琴。钢琴孤零零地遗弃在大海边,四周还钉着木条,尚未拆封。那样子被当地的毛利人称作“棺材”,艾达却像遇见久别的亲人,激动不已。她掰下键口的木板,双手在琴键上轻轻滚动,几组琶音不经意间从她指尖流出,悠扬而又欢愉。白色的海浪一波又一波簇拥着卷上滩岸,脚下的细沙在随波流动,天真无忧的女儿合着淙淙琴声高兴地在一旁翩翩起舞,海滩上不时溅起一朵朵欢快的浪花……此情此景,让目不识丁的贝恩斯也为之动容。
其实,谁见了这样的场景都会为之动容,心生爱怜。孤儿寡母,背井离乡,人地生疏,丈夫冷漠,然而此刻她却已经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处异乡的恶劣环境,忘记了前面正等待她去趟的茫茫无际的苦海;此刻,她面朝大海,心存感激,心里只有上帝……
《钢的琴》之所以吸引我,除了因为知道它事关钢琴,还因为有张男主人公陈桂林在雪花飘飘的夜幕下独自弹琴的海报。看上去那么孤单,那么忧郁、无助,一眼便让我想到了《钢琴课》,想到了艾达在海滩上弹琴的那一幕,顿时充满期待,期待被狠狠地感动一把。
都说有了一个好的规定情境,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半。《钢的琴》说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东北某地原钢厂下岗工人陈桂林因为妻子有了外遇要和他离婚,两人争女儿的抚养权,而女儿本人的意愿是“你们谁有钢琴我就跟谁”,从而激发了穷困潦倒的陈桂林要为女儿弄一架钢琴的念头。没有钱哪来琴,没有琴哪来女儿?这真是一个可以把人逼疯的充满了悬念的戏,也就是说,它有一个很好的规定情境。这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一借(钱)、二偷(琴)、三造(琴)”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层层推进,顺理成章,也合情合理。然而自己造钢琴终究是件荒诞不经的事,也没人会相信就凭这几个草台班子的主唱、职业混混、前小偷、黑社会老大、猪肉王子和退休老工程师真能造成一架像模像样的钢琴来。于是,这也就决定了电影的风格――黑色幽默。本来“钢的琴”这片名就暗藏玄机,看似大白话兼废话一个,实则装傻,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让人琢磨。
从内容到风格,甚至片名,其中还包括了前苏联的音乐插曲,所有这一切都一气呵成,无可挑剔。只是,我似乎一直没等到我期待的那份狠狠的感动。
当一群昔日的能工巧匠,如今已落魄不偶、穷困潦倒的下岗弟兄聚拢起来,“为兄弟牛一次,为尊严搏一回”(电影广告语)的时候,影片也进入到了阶段,但是不高,有的仅仅是对这几个“兄弟”的展示式的情节。我承认他们很有个性,也很可爱,但他们“牛”得太表面。其间就发生过一次秦海璐和王抗美的,以及陈桂林为此恼羞成怒,这跟“牛”,跟“尊严”实在有点不沾边。另外,那两只最后被炸掉的烟囱,在影片中有不少笔墨,可是多少有点硬贴,无关痛痒。导演张猛说,本来陈桂林痴呆的父亲,每天要去看那两只烟囱,看又有几个老工人去世要烧了。后来这些细节全删了。我听了未免以为可惜。现在电影中,尤其后半部,缺少的正是这一类的细节,看似与故事关联不大,但恰恰最能触及到人物的内心深处。
我想,如果由我们的导演来拍《钢琴课》会拍成怎么一副模样呢?一定会将艾达在海边弹琴那一段整个删去,还会将艾达女儿费罗拉在海边跳舞那段删去,因为这些都太“虚”了。然而少了这些,还拿什么打动人呢?也许这就是我们的“钢的琴”和人家的“钢琴”间的差距。
[关键词]《钢的琴》;工业;荒诞;工人群体;理想
2011年,张猛导演的影片《钢的琴》在上映后引发无数讨论,这部低成本国产文艺片口碑颇佳,并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张猛作为一个年轻的导演,在《钢的琴》之前仅导演过一部长片《耳朵大有福》,但他却以五百万的极低成本为观众带来了一部视听语言极具风格化的流畅的叙事作品,成为2011年中国影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电影《钢的琴》中,张猛从自身经历出发,为观众展现了一幅20世纪90年代的东北小城工业转型时的生活图景,对逝去的传统工业的缅怀令人感动但不溺于悲伤,对产业工人的现实遭际流露关怀但未过度煽情。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陈桂林是一个下岗工人,为谋生计组建了一支小乐队维持生活,他的妻子小菊之前跟卖假药的商人跑了,这时却重新回来和他争夺女儿小元的抚养权,小元说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走,由此陈桂林经历了在木板上画钢琴、借钱买钢琴、偷钢琴和造钢琴的过程。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讲述亲情的影片,陈桂林对小元深沉的父爱令人动容,自己缺失的东西他千方百计想要让女儿获得,因此,为了让女儿能够学钢琴他不惜一切代价。然而,从现实的角度考量,陈桂林是在打一场必输的战役,他的妻子小菊认为他不能为小元提供更好的教育,陈桂林的情人淑芬甚至也认为孩子跟着妈妈走能够幸福,并不是说陈桂林给孩子的爱不够,而是他的经济能力有限。现实的标准就是这样残酷,因此,在陈桂林造琴的过程中,整部电影的内核逐渐从亲情的表达转变成了理想的追述。
从根本上说,《钢的琴》的亲情主题只是一个外壳,亲情作为主人公行动的出发点,更多地起到一个触发的作用,而从影片的叙事逻辑来看,对于传统工业的追忆及对于工人群体悲剧命运的描绘才是《钢的琴》的内在核心。但这部影片没有止步于悲伤的感怀和对命运不公的抱怨,而是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造钢琴的故事,细致地描摹了产业工人的激情、理想与尊严,为现实增添了一丝温情与诗意。
一、东北的工业挽歌
工业改革作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的一部分,给无数产业工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改革经营体制、革新工业技术,一批传统重工业的工厂纷纷倒闭,但是厂内的工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安顿,在下岗之后只能另谋生路。以重工业为血脉的东北在新经济变革中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牺牲者,辉煌过后的颓势席卷而来,在转型道路上艰难摸索、缓步前行。《钢的琴》通过许多细节来刻画这种凄凉的颓败之感,锈迹斑斑的工厂大门,厂里的断壁残垣,最具代表性的是两根老烟囱的炸毁,汪老曾召集全体工人开会,想要避免烟囱被炸毁的命运,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两根烟囱已经成为一个坐标,代表着他们的青春热血,但最终这种努力还是失败了,工人们远远地观看烟囱被炸毁,某种理想的象征轰然倒塌,陈桂林在破败的工厂中再次拉起手风琴,仿佛是给曾经的工厂演奏一曲挽歌。
如果仅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试图用经济价值和历史贡献来看待这群产业工人做出的贡献的话,则不能够全面地体现工人群体的精神内核。在《钢的琴》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群工人实际上多才多艺,下岗之后能够组建小乐队,在婚丧嫁娶的场合发挥才艺,其中淑娴更是能唱会跳,还能弹钢琴。或许观众对于工人群体的想象是文化水平低、不解风情,但是《钢的琴》却通过对人物的立体塑造还原了工人群体的创造力。工人群体不仅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在那个时代,他们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者,这种人民自发的文艺活动有其自身的活力和价值,类似于陈桂林和淑娴在主持婚礼的时候所说的“风雨送春归,大雪哗哗下。数九寒天来出嫁,爱情能把雪融化”这样的串词以及整个钢琴制造团队在KTV中载歌载舞的场景,都是这种工人文艺的缩影与再现,他们的多才多艺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命力,原本这些文艺形式与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息息相关,但是当工厂成为废墟之后,留在他们身上的这种文艺的种子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发芽,体现出内在于工人群体的本质的创造力与生命的激扬形态。
可以说,整部《钢的琴》即张猛献给东北的工业挽歌,他在影片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用工人自己的方式延续旧工业时代的某些精神内涵。因此这样一曲挽歌虽略带悲伤,但依旧怀有工人群体特有的坚韧、自尊的刚硬气质,正如汪工所言:“没有敢想敢干的精神,就不是工人干的事。”陈桂林的哥们作为曾经的工人都拥有相同的精神气质,王抗美为了帮陈桂林的女儿弹钢琴被学校解雇,却在陈桂林提出要造钢琴的时候再次帮忙;季哥在被警察带走之前坚持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胖头下岗之后混日子,像个无赖,但为了造钢琴一只手也坚持工作,对于他们来说,集体精神、责任意识与工人的身份早已融为血脉中的一部分,现实中已经没有工厂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本领了,但他们作为优秀工人这一事实却不会因消逝的工业而有所改变。
二、工人之殇:一代人理想的陨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有工厂是革命、激情与集体的化身,然而在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资本与市场的冲击之下,曾经的辉煌化为一片废墟。影片开头的葬礼是关于工业衰败的一个强烈的隐喻,沉痛悼念母亲的挽联后面就是两个喷出滚滚浓烟的大烟囱,这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无疑在暗示传统工业垂死的命运。原本陈桂林和他的小乐队为葬礼演奏的是悲伤的伏尔加民歌《三套车》,死者的家人觉得不好,说道:“老人听了步伐得多沉重啊!”乐队的歌手淑娴马上领会了,说:“叫老人加快步伐!”陈桂林还在疑问:“走这么快去哪儿啊?”淑娴答道:“你管她去哪儿呢!”于是小乐队奏起了欢快的降B调《步步高》。陈桂林和淑娴的对话充满了隐喻色彩,国家和城市的建设需要加快步伐,无暇安抚失意的下岗工人,陈桂林这群失业工人是被时代抛在后面的人,但他们的悲伤往往被经济腾飞的繁荣景象所掩盖。
工厂倒闭之后,曾经的工人纷纷转行,有的卖起了猪肉,有的配钥匙谋生,为了生存每个人都要竭尽全力。影片中对于贫穷的描写通过一个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陈桂林本来想找二姐借钱,但是下岗后靠理发谋生的二姐日子过得同样艰难,陈桂林最终没有开口,想要把猪肉留给二姐,却发现猪肉已经被人偷走。自谋生路的下岗工人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已经很不容易,但是他们都希望能够靠双手劳动养活自己,所以陈桂林对妻子小菊傍上卖假药的有钱人一事感到不齿,他对他爹不屑地说:“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在迈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资本逐渐成为最有力量的话语,人们逐渐丧失自己的底线和信仰,为金钱利益不择手段。以陈桂林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对此感到鄙夷,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陈桂林和妻子商量离婚的镜头,但是二人在对话的过程中毫无表情,没有任何目光或动作上的互动,体现了一种强烈的隔膜感。在影片中,“学钢琴”这件事与经济能力紧密相连,钢琴代表着高贵的同时也代表着昂贵,能够弹钢琴是一种修养与地位的象征,让自己的女儿小元学钢琴是陈桂林的执念,像是一个必须坚持的梦,同时却伴随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在这个层面上看,“学钢琴”带来的对经济能力的考验引发了阶级冲突,而工人群体在这场对决中无疑成了被动的一方。工人之殇的沉重之处不仅在于个人命运的悲剧性,更与亲情、家庭伦理、社会地位紧密相连,成为工人群体难以摆脱的阴影。
但《钢的琴》没有一味控诉工人群体的悲剧命运,而是通过“造钢琴”来重铸工人的尊严。作为工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生活的信条,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够用自己的手完成,就值得尝试。尽管过去的辉煌消失殆尽,但是导演的意图并不在于对于过去的悲伤追忆,而是赞扬工人群体在艰难的现实情境中所坚守的一份昂扬的理想主义态度,这种态度并非以鲜明的态度展现出来,却内在于工人的行动中,成为一种隐含的情绪。
三、废墟中的钢琴:理想高于现实
影片中的工人群体形象在聚集起来造钢琴这件事的前后有着很大差别,陈桂林曾找自己过去的工友们借钱买钢琴,最有钱的是卖猪肉的,却以老婆管得严为理由不借给他;工友胖头更是不堪,在麻将桌上偷牌被三个女人围追堵截,陈桂林帮他解围他却不领情,因为听说他要借钱躲还来不及;后来他又为了造钢琴找快手帮忙,快手很理性地直接跟他谈价钱。面临着现实生活的挤压,所有人都活得小心翼翼,却依旧举步维艰,现实早已经教会他们理性地计算和圆滑世故的生存准则,但是当他们合力开始造钢琴之后,某种内在于生命的激情被重新点燃,每个人都各司其职,重新组成一个集体,这是陈桂林在有些残酷的现实之中唯一可以依托的东西。
《钢的琴》中没有强烈的批判态度,其核心在于对工人群体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把握与呈现,从影片风格中也可窥探出一二,导演没有采取纪实风格来呈现这部电影,而是将现实与浪漫元素进行融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诗意美感。
影片没有回避现实的重重阻碍,陈桂林想给女儿买钢琴却没钱,四处借钱的窘境让他体会到现实的艰难,但是他和他的一群工人哥们喝了酒却还能在运猪肉的货车一起高歌;买琴不成只能偷琴却又被人发现,兄弟们四散而逃,而陈桂林在翻墙之前却走回钢琴前,想象自己在雪中弹奏《致爱丽丝》,大雪纷纷扬扬落下,聚光灯闪耀……追寻艺术何尝不是他的梦想?在影片接近尾声的部分这种诗意与浪漫再度得到渲染,一架钢的琴伴随着西班牙风情的舞蹈与乐曲华丽出场,纵使背景不过是破败的工厂,炼钢的火星四射,往日的激情再次耀眼地迸发出来。这时,钢琴的制造已经从为了女儿转化成为自己,因为陈桂林已经决定让女儿小元和妻子走了,做钢琴不再是为了留住小元,而是陈桂林为了证明自己的尊严而必须要完成的“伟业”。
实际上,钢琴造好了对于陈桂林的生活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女儿将被前妻带走这个事实同时使造钢琴失去了意义,陈桂林的坚持也就从现实转变成了理想。这种理想在影片的叙事逻辑下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对个人尊严的证明,另一方面则是对工业群体的精神内涵的赎回。废墟中的钢琴呈现了看似冲突的意象组合,实际上构建了理想与现实的高度融合,现实无情地摧毁了理想,但以陈桂林为代表的工人群体用一架钢的琴证明理想在现实中依旧可以闪光。
四、结 语
《钢的琴》这部电影充满了工业元素,导演张猛在这部影片中营造出一种略带感伤的氛围,运用了大量空镜头展现工厂中的断壁残垣和破旧的机床,将观众的思绪带回群情激扬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今昔的对比营造出一种不可挽回的悲伤情调,地展现了无数普通的产业工人所要面对的现实。
值得关注的是,张猛没有止步于营造衰败、颓废的氛围,而是将工人们的生活场景搭建在工业区之内。导演这种对真实生活的高度还原意在表明生活仍要继续,尽管工厂已经倒闭,辉煌成为过去,但是曾经的工业精神已经成为工人们的内在之魂。因此现实本身虽然是艰难的,但是工人们对于工业本身却还充满激情与想象,他们愿意为这份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实不可能再为这群下岗工人提供实现工业理想的机会了,这项“造钢琴”的事业无形中成为他们再次表达理想的机会,工人群体作为劳动者所展现出的脚踏实地、敢想敢干的精神证明,他们的尊严与理想也是钢的,同样坚硬,同样不屈。
[参考文献]
[1]张猛,皇甫宜川,石川,蒲剑.《钢的琴》四人谈[J].当代电影,2011(06).
[2]李云雷.工人生活、历史转折与新的可能性――简评《钢的琴》[J].电影艺术,2011(02).
关键词:电影产业化改革;商业大片;小成本电影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43-01
一、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总体情况
2011年各类国产电影共791部,其中故事影片558部,动画影片24部,纪录影片26部,科教影片76部,特种影片5部,电影频道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
从对比中不难发现,进口大片仍是争夺票房的绝对主力,国产大片票房前三甲与进口大片前三甲相比差距明显。尽管《金陵十三钗》居于国产影片票房之首,但远没有达到张艺谋预期的10亿元,考虑到其6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投资,这样的票房成绩十分不如意。2011年,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有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国产电影海外销售52部,其中50部是合拍片,发行收入共20.24亿元。
二、文化内涵缺失的商业大片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以3000万美元的巨大投资、强大的明星阵容,以及1.7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经过九年的发展,中国电影仿效好莱坞“大投入等于大回报”的制片模式,“大明星、大投入、多方合作”这一好莱坞电影工业模式在本土电影市场基本形成。之后的《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戴黄金甲》、《夜宴》等都遵循了商业大片的基本游戏规则获取了市场上的成功。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涌现了不少“武侠”、“武侠+喜剧”、“武侠+奇幻”、“武侠+历史”的商业大片,如《新少林寺》、《武林外传》、《白蛇传说》、《新倩女幽魂》、《画壁》、《鸿门宴》等。单从市场上来看,这几部影片都进入了“亿元俱乐部”,占了2011年院线公司票房收入前10名国产影片的半壁江山。然而,其中一些商业大片,尽管拥有大魔幻、大战争等宏大元素,特效制作也无不精良,但题材大批重复、剧情漏洞百出、台词空洞无味,观众从中只看到一个又一个“雷点”,却看不到任何“亮点”。这些商业大片口碑上的失败,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大片不能单靠制造大场面、高科技等博观众眼球,仅靠商业元素的拼凑不可能触动观众的心灵。
三、亦喜亦忧的中小成本电影
被称为“年度中国电影最大黑马”的《失恋33天》,投资不足1500万元,没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和明星阵容,却创造了近3.5亿元的票房奇迹。由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的青春文艺片《观音山》不仅收获了票房上的成功,还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
由张猛执导、王千源主演的《钢的琴》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影片获得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影片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却仅仅收获了400万的票房。类似遭遇的还有《Hello!树先生》、《转山》、《郎在对面唱山歌》等文艺片。2010年在“百年背景下的华语电影·危机与生机论坛”上,冯小刚说:“商业片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而文艺片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盲肠”。语惊四座,却也让人不得不反思中国文艺电影的出路在何方。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突破之路
(一)电影之原创能力。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电视剧反哺电影”和翻拍不断的现象,一方面是新媒体视听环境下影视融合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电影剧作原创能力不足。在多媒体白热化竞争的今天,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关注社会人生、体现人文关怀,创作出新鲜的高品质的电影。
(二)电影之叙事能力。《白蛇传说》、《画壁》、《倩女幽魂》等商业电影精致的画面、炫目的动画特效都掩饰不了其叙事上的苍白无力。靠阴暗、暴力、、特效已经难以实现“收买”观众了,与其花费力气在电影的画面形式上,不如老老实实讲一个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故事。正如《失恋33天》的导演滕华涛所说,电影最终还是赢在品质,赢在内容,赢在“接地气”地讲故事。
(三)电影之市场营销能力。2011年中国第一口碑电影《钢的琴》票房惨败,但同样作为文艺电影的《观音山》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在营销上,《观音山》走的完全是商业片的路子,而《钢的琴》不是败在电影品质而是败在了营销手段上。“黑马”《失恋33天》在营销上更是出新制胜,选择人人网、微博等新媒体针对年轻受众进行持续宣传推广,也催生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网络新媒体即时、联动效应进行电影营销的新模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著名影评人尹鸿教授曾说:当有一天中国观众平均每年观影次数超过一次,中国有五十部以上的国产电影影院票房超过一千万,中国现代化影院银幕数能够达到五千块以上,内地影院票房收入只占电影总收入比例的40%以内,中国电影制作的盈利率超过60%以上,那么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也许就会真正的到来。综观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体情况,所谓“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高票房的成绩或许只是其端倪,中国电影产业要真正走向春天,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下更需要的是积蓄内力。
参考文献:
[1]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俪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中国的艺术电影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的商业化,中国艺术电影不断遭遇着叫好不叫座的矛盾。近年来,国内的电影从业者以及各大开设电影专业的院校学者们对艺术电影的困境与出路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反思与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电影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营销策略上。艺术电影虽不追求视听元素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作用,但若适当加以利用,也能达到在不破坏艺术电影诗意特点的前提下,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的效果。声音的艺术创作,对电影基调的建构、人物心理的刻画、民族文化背景的表现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音响审美特点的分析,找出有助于增强这类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的声音艺术创作方法。标题中的“音响”涵盖电影声音三元素:语言、音乐和音响。下文从追求生活真实感、表现时代文化特色、渲染地域色彩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在声音艺术创作中,对音响、音乐和语言三元素的应用情况和呈现出的审美特点。
一、追求生活真实感
对于电影声音工作者,音响相对音乐和语言,是声音三要素中最具创作空间的元素。因此,对音响声的设计与利用也是声音艺术创作中被讨论最多的内容。电影作为第七类艺术,其艺术真实通常是高于生活真实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商业片盛行的美国,电影工作者们对如何利用声音设计来提高艺术真实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对电影创作实践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对于如何处理人物动作声、背景环境噪声和特殊效果声等音响声提出了全新的思路。比如:1.对伴随演员的动作的动作效果声进行拟音;2.利用已有的声音的合成和变形创造特殊音效;3.对现实声音尤其是动效声的夸大和艺术化处理,提高其表现力,增强听觉刺激感;4.加入画面中没有出现声源的声音,营造某种氛围或渲染某种情绪;5.为突出某种氛围或情绪基调,选择突出画面中的某些声音而弱化或隐去另一些声音……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声音其实已经不完全是现实声音的再现。
艺术电影相对商业电影来说,并不追求视听感官刺激,声音元素相对较少。但是对音响声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影片的观赏性。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题材多集中在对当下社会转型期平民百姓的困惑、迷乱和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反映与反思上。这些影片共同的基调之一,便是对生活真实的展现。因此,在音响声的艺术创作方面,也是以追求生活真实感为主。这主要体现在:1.对环境噪声的突出;2.对人物动作声的弱化;3.很少利用画面中无声源的声音。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影片在整体听感上接近纪录片风格。例如,影片《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中对工地、厂房噪声的再现;影片《十七岁单车》《日照重庆》前半部分对城市街道交通声的再现等。
环境噪声是表现人物所在环境真实感最直接的方式,但其毕竟属噪声范畴,持续时间长了会降低观影愉悦度,从而降低影片的观赏性。如若将长时间的背景噪声转化为其他和谐的声音,比如做音响音乐化处理,或者用人物心声类的不涉及口型的语言声铺垫,则可提高影片的观赏性。比如,影片《钢的琴》在破旧厂房中造琴的场景,用音画平行的手法以俄罗斯风格音乐替代可能不悦耳的造琴声,并未影响影片的真实感,反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物动作声确实常会淹没在不安静的背景噪声中,但若能在影片中适当的突出某些动作声,可以起到揭示人物情绪、强化人物性格的作用。比如,影片《二弟》中,若能放大二弟吸烟的声音,则能对其惆怅抑郁的情绪有更生动的表现。因此,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在声音艺术创作中对音响声的处理有过于生活真实化的特点。若能适当借鉴商业电影声音设计的方法,是可以达到既不影响真实性,又能提高观赏性的效果。
二、表现时代文化特色
艺术电影是以表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某些人群的生活现状,反映特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形态,从而引起观影者内心的深层情感和思索为目的。能快速唤起人们某种回忆、深入内心净化灵魂的最有效的声音元素便是音乐。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大多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人物命运为题材,在声音艺术创作上,也常常通过音乐来表现时代文化特色,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需求,唤起观众的回忆与共鸣。例如,在充满怀旧情绪的影片《孔雀》里的姐姐和《青红》里的弟弟,从小就学习手风琴,以及《钢的琴》里时常出现的手风琴配乐,都表现了那个时代受前苏联文化的影响。而影片《三峡好人》开场的各种卖艺戏曲、《十七岁单车》北京胡同里老人听京剧、《二十四城记》开头广播里及会议前的爱国歌曲,则自然地呈现出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影片《站台》里的文艺青年们反复播放和学唱磁带里的粤语流行歌曲;《青红》里周末舞会中穿插播放的英文舞曲和邓丽君情歌;《日照重庆》里新时代城市年轻人在舞厅里的狂欢;《观音山》酒吧里的摇滚……不同时代年轻人对音乐的选择,也反映出时代文化特色。可见,中国当代艺术电影普遍偏爱用资料音乐来唤起对时代的回忆,呈现时代文化特色。
资料音乐固然有其特别的表现作用,但是对于影片中人物内心深处的情绪表达以及对影片内涵的启示,还需要为影片量身定做其他配乐。中国当代艺术电影追求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客观呈现,影片中很少出现专门配乐的无源音乐。因此,电影中的音乐通常是星星点点没有连贯性的,缺乏整体布局设计,更没有起到一种情绪基调作用。例如,影片《青红》中邓丽君情歌只能传达青红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但表现不出她同时又畏惧和压抑的情绪特点。同类影片中,《孔雀》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影片没有借用反映时代文化特点的资料音乐,在姐姐骑车放飞自己缝纫的降落伞片段,用一段舞曲节奏的清新的配乐,恰当地释放出姐姐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之情,姐姐外形柔弱而内心充满愿望执著的性格特点瞬间便鲜活立体地呈现出来了。影片《日照重庆》中,缺乏父爱的儿子因情绪失控走向极端,在超市劫持人质而被击毙。儿子的心理变化是悲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但在刻画儿子心理时,音乐几乎缺席,直到女友回忆劫持人质片段和海边游玩片段时,才零星出现一些。相比较而言,同样表现当代城市边缘青少年情感的影片,《观音山》便灵活地运用配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影片也并未因音乐的出现而变得更戏剧化或娱乐化,即未破坏艺术电影追求的诗意化。总之,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大多缺乏对人物内心刻画的配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物形象不够鲜活,始终压抑的情绪降低了影片的观赏性。纵观上述影片中,少有的几部重视配乐的影片也是艺术电影票房最高的。可见,配乐的成功的确能为影片增加观赏性。
三、渲染地域色彩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是讲述中国人的故事,表现中国文化的电影。中国地域宽广,最能彰显地域色彩的声音元素便是方言。影片《三峡好人》的重庆方言、《孔雀》的河南方言、《最爱》的陕北方言、《站台》的山西方言、《钢的琴》中浓厚的东北味……其中,有些影片中的演员本人就是会讲方言的当地人,而有些影片则由演员临时学习模仿方言的表演。可见,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偏爱对地域色彩的渲染。方言固然有地域代表性,适当的出现方言,为影片增添了色彩感,然而通篇使用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他地域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度,从而降低观赏性。字幕虽然有翻译作用,但是对方言本身的不理解甚至可能不喜欢,也使得方言表演丧失了其设计初衷。相反,普通话表演未必会降低地域特色。例如,今年三月在内地上映的香港艺术电影《桃姐》,其普通话配音并未影响影片对香港特色普通市民生活的展现,影片兼顾了艺术性和观赏性,获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时常能在国外电影节上捧回大奖,却得不到国内观众的青睐。这不能单一归咎于国内观众的审美趣味。毕竟,中国元素对于国外的评委是新鲜的视角,而只有中国观众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因此,充分利用视听元素提高影片的观赏性是解决方法之一。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在音响审美上偏爱对生活真实的追求,但是过于追求生活真实又会影响艺术表现力,降低影片的观赏性;偏爱对时代文化特色的表现,善用资料音乐,却忽视了反映人物内心的配乐;偏爱地域色彩的渲染,大范围的使用方言,却恰恰因方言理解度的限制,丧失其表现力。中国艺术电影当下正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期望它能早日走出困境,迎来艺术电影的春天。
1、秦海璐,1978年8月11日出生在辽宁省营口市,中国女演员,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2、1990年,在营口学习京剧表演,主攻刀马旦。2000年,凭借《榴莲飘飘》的表演获得第3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奖及最佳女主角奖、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女主角。2011年凭借《钢的琴》获得第8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 ; 同年,凭借电影《到阜阳600里》获得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3、2014年1月23日与王新军结婚;6月11日,受英国驻华使馆以及英国旅游局邀请,出任中英电影大使以及英国旅游形象大使身份。2016年,主演温情励志时尚大戏《妈妈向前冲冲冲》。出演翻拍自韩国惊悚电影《捉迷藏》;同年,参加北京卫视明星真人秀《跨界歌王》的比赛,获得最佳表现奖。2017年,主演情感剧《你迟到的许多年》 。同年,受邀担任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委 。2018年,担任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竞赛单元评委。2019年,主演卫国战争电视剧《河山》;同年11月,担任第41届开罗国际电影节评委。
4、2019年11月,凭借电视剧《老酒馆》获得第26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满意度调查颁奖盛典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女主角提名。2020年9月,凭借电视剧《老酒馆》获得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来源:文章屋网 )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电影合拍事业的重视,合拍机制不断成熟,合拍片的创作生产环境日益改善,生产数量逐年增加,影片质量也不断提高,逐步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电影市场的主流。合拍片也由此成为国产电影海外票房销售成绩不断提高的主导力量。据海推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10日,共有17家制片单位在海外销售43部影片,其中合拍片占到了42部,几乎占据2010年全年销售影片部数总和。同时,影片海外票房成绩前20的排名也完全被合拍片所占据。
同时,合拍片也正由单一模式的发展转换为更加多元,更加成熟,更加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今年大热的功夫巨制《功夫梦》来说,其幕后的制作与发行团队空前强大。因此,从电影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合拍片凭借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和出色的制作班底、国际营销经验等优势,不仅大大提升了国产影片在世界电影市场的地位,而且还取得了骄人的海外票房成绩,正逐步成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第4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刮起“中国风”
2010年12月2 日,第4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在印度南部海滨城市果阿闭幕。在当晚举行的闭幕式上,由印度和孟加拉两国联合摄制的电影《追寻》获得本届电影节最高奖项金孔雀奖(最佳影片奖)。来自丹麦的导演苏珊娜・比尔凭借其执导的电影《更好的世界》荣获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主角奖则分别被来自土耳其和波兰的演员获得。入选本次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团圆》和中国台湾电影《第36个故事》则无缘奖项。
在为期10天的电影节上,共有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部影片参映。其中中国电影《团圆》、《斗牛》以及在“台湾新浪潮电影”单元中展映的李安、侯孝贤等知名导演的作品,在本届电影节上再次刮起中国旋风,赢得了印度观众及业界人士的赞赏。
《海上传奇》
迪拜电影节夺金奖
北京时间2010年12月20日凌晨,第七届迪拜国际电影节闭幕,由贾樟柯执导的影片《海上传奇》夺得纪录片单元金奖。这是该片继十月获得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十 一月代表中国纪录片第一次赢得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KINO PEN奖)之后,第三次获得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
由于中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始创于2004年的迪拜国际电影逐渐成为促进东西方电影文化交流的优秀平台。除获奖影片《海上传奇》外,本届电影节参展的中国影片还有《剑雨》、《唐山大地震》及《钢的琴》等。往届亦有如《风声》、《我们天上见》等不同类型的影片在电影节进行展映。从去年开始,海推公司与迪拜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人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推荐多部最新的国产影片参加该电影节,为国产影片在海外争取更多且范围更广的展示空间。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农历正月十五过后,新的一年才算正式开始。而对中国电影来说,“春节档”之后如何应对新一轮欧美分账大片的长途奔袭和中国观众愈来愈挑剔的口味,才是新一年的当务之急。过去的2012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达到历史性的170亿,但国产片市场占有率却是近十年来首次不超过50%,国内电影产业像室外的天气一样,遭遇“凛冽的寒风”。
不得不承认,过去一年的确有为数不少的伪历史大片、廉价惊悚片、低级喜剧片以及都市广告片鱼目混珠,但也不得不看到,它们的商业成绩竟然并不坏。有人一味哀叹中国影迷的素质低下、不可救药,但却忽视了中国观影群体一直在扩军的事实。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以及网络上略有知识储备的影迷,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观众”的全部,而只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生态群体。
我们的父辈多数均有过席地而坐、露天观影的经历,而新千年后随着“礼堂影院”的拆除、美式影厅飙升的票价,曾经的“全民观影”辉煌不再。可是在过去的一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休闲方式的进一步改变,当某一张二、三线城市的地方小报都能将当天头版分一块给电影的时候,那些失去的观众和美好正在逐步归来。更遑论陈坤(《画皮》)、杨幂(《孤岛惊魂》)、郭敬明(《小时代》)以及赵薇(《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这样的中青年影人所招徕的新生代“粉丝影迷”。
从二十世纪20年代起至今,好莱坞电影之于中国电影,除了“对手”这一个标签,更多情况下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有形无形地存在着。《卧虎藏龙》、《英雄》这样的古装武侠巨制,是中国试图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少数案例,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独步天下。然而《甲方乙方》、《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和《泰》的成功则证明:相对“大片”、“巨作”这样的好莱坞文化公式,中国老百姓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正是当代中国民生在影视题材上的强势回归,让我们不必在崇洋和亦步亦趋的道路上捡拾文化自信。
而最令人欣慰的是,近年在文艺片领域涌现了《观音山》、《钢的琴》、《桃姐》、《万箭穿心》这样的上佳之作,在票房不如《画皮》、《泰》和《西游降魔》的困境下,顽强地用镜头为中国人编年纪事――因此,有条件要拍出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拍出来,非但是文艺片的胜利,更是中国电影的胜利。
随着电影观看方式的多元,以及电影观众和电影题材的回归,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让票房的归票房,让电影的归电影”这一目标终归不是难事。而当凛冽的寒风驾势北归,春晓的梦想随风入夜,可爱的中国电影观众也终将见证怒放的中国电影。
3月16日,“华语电影高峰论坛”暨2011年度“十大华语电影”揭晓会在京举行。“十大华语电影”由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组织推选,参与评选的人员大多为目前国内著名的电影学者和理论家。推选范围包括2011年度在内地正式上映过的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及合拍电影。根据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评委会最终投票得出结果。这十部电影为:《钢的琴》、《金陵十三钗》、《失恋33天》、《建党伟业》、《转山》、《最爱》、《龙门飞甲》、《秋之白华》、《Hello!树先生》、《武侠》。“十大华语电影”表彰大会将于24日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行。
新浪斥资千万投拍网剧“杜拉拉”
新浪自制网剧《杜拉拉升职记》暨《爱在四季》会近日于北京798悦美术馆面世,新浪有关领导、该剧合作制作方新丽传媒出席了会场。新浪相关负责人表示,《杜拉拉升职记》是新浪首部自制网剧,迈出了新浪微视频战略升级的第一步,在2012年未来的几个月中,新浪将继续遵循升级微视频战略的方针,拟斥重资投拍100部以上的微电影,并同时加大力度投拍更多自制网剧。
高晓松演唱会邀观众唱歌叙旧
“此间的少年”2012高晓松作品全国巡回演唱会将于4月28日在北京万事达中心启程。时隔16年再度举办作品音乐会,高晓松表示,尽管当年的少年都已人到中年,但“当初的梦想和情怀依然没变”。在当天的会上,高晓松评论自己那代人“曾经是好时代里的坏孩子,现在愿意做坏时代里的好孩子”,他说这也诠释了本次演唱会的主题。为了配合这样的主题,高晓松表示,这次演唱会将用“老朋友们聊天忆旧串场”的形式,“因为每一段音乐都埋藏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这次演唱会上我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听众,如同大家回到大学草地,抱着吉他谈谈心的感觉”。
吴春燕公益独唱会放歌清华
近日,国家一级演员、北京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吴春燕“春暖寒窗――吴春燕清华大学公益独唱音乐会”在清华新百年学堂举行。作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10E班在校生,吴春燕不仅现场演唱了《青春小鸟》、《同桌的你》、《好人好梦》、《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多首歌曲。音乐会现场还举行了“新百年励学金”的捐赠仪式。吴春燕激动地表示:“经济困难不是学生的选择,但不遗余力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却是这个社会的必然选择,我会以清华学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回馈社会和感恩母校的捐赠行动。希望通过这次公益音乐会,用歌声唤醒更多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
电影《晚秋》中文版小说3月同步上市
汤唯、玄彬主演的电影《晚秋》近日热映,讲述了一个获得3天特别假期的女囚犯与被警方追捕的假币犯偶然相遇而发生的伤情故事。与电影同步推出的《晚秋》小说中文版,不仅保留了电影的精髓,更增添了许多电影没有的故事情节,力求透过文字与图片的完美结合,全面展示《晚秋》人物的心理状态。除此以外,书中还集中收录电影精美剧照,以及珍贵大幅海报,均为美国拍摄而成,在韩国国内都很难一见。
凤凰时尚亲临国际四大时装周
2012秋冬四大国际时装周轮番开演,凤凰网时尚编辑亲赴时装周现场,专题总流量突破千万。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推出的iUserTracker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月,凤凰时尚日均覆盖人数位居时尚女性类网站第2位,整体实力的跃升,得到国际一线大牌的普遍认可,时装秀获得邀请的品牌涵盖LV、CHANEL、DIOR、 GUCCI、PRADA等。
NOVOMANIA 2012 上海国际品牌服装展览会盛大开幕
3月,第三届NOVOMANIA上海国际品牌服装展览会于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揭幕。本届展会为期三天,以“潮越无界”(Hyper-reality)为主题,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际潮流品牌与顶尖零售开发商,引发一场跨国界的潮流汇聚,展现最前卫的创作风格,打造跨行业的携手合作,为中国80后、90后年轻潮流消费群体创造出一场空前的潮流盛会。
腾讯开放平台2012年会揭开互联网“腾飞”序幕
近日,“腾讯开放平台2012合作伙伴年会暨颁奖典礼”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开放・腾飞”,数百家腾讯合作伙伴的负责人到场参与,共襄盛举。在会上,腾讯开放平台对外了国内首部《互联网开放平台白皮书》;为众多优秀开发者打造的“腾飞”系列奖项也最终揭晓,《非仙勿扰》、《胡莱三国》等应用赢得“腾讯开放平台应用十强”荣誉,而《照片打分交友》、《演义三国》等则分别摘取商业模式突破奖、最佳新锐奖等单项大奖。
网易汽车车型对比工具全新改版上线
3月9日,网易汽车车型对比工具全新改版上线。新版的对比工具涵盖了目前市面上在售在产的全部车型,并且依托于业内最严苛的汽车标准拍摄规范,将一辆车所包含的近200个数据以精美的图标来表现,即使是新手用户,也能对车型差异一目了然。新版的网易汽车车型对比工具也是同类产品中惟一一款真正意义上由数据驱动的信息可视化产品。
爱LOOK
《黄金大劫案》,小混混的成长史
宁浩导演的新片《黄金大劫案》终于露出真面目。这部由小马奔腾出品的喜剧片讲述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几个年轻人去劫洲国银行金库的故事。之前《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说的是欲望,而《黄金大劫案》说的是“一个小混混的成长史”。因为讲“成长”,宁浩的御用男主角黄渤这次只是“打酱油”的,担纲演出的是年轻的新人雷佳音。这次宁浩也增加了女性角色,由小陶虹来饰演“带头大哥”。宁浩说,这次没有请大明星来演出,因为要用真金白银做出大片的品质,特效占了全片70%。《黄金大劫案》将在4月24日上映,抢滩五一黄金档。
孟京辉的“狂欢节”,刘晓晔反串
4月4日,由孟京辉执导、刘晓晔主演的喜剧《混小子狂欢节》将在东方先锋剧场首演。剧中刘晓晔将在10个故事中反串不同类型的母亲。“混小子”主创全部是“小子”,就连孟京辉也吐槽他们是“乌合之众”。刘晓晔这次在剧中演“妈”,他透露将秉承导演要求的三无主义表演:无形、无序、。孟京辉在剧中破天荒地使用了10个既看似独立又内在勾连的故事片段――在这其中衍生出的线索就好似编织地毯一样纵横交错又齐头并进,看似精美的图案背后隐藏的却是交错复杂的关系。“观众需要像侦探一般专心致志才能破解其中端倪。”孟京辉笑称,“至于标准答案,我也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看来麦兆辉/庄文强这对组合将超越杜琪峰/韦家辉这对组合―从《无间道》到《伤城》,之后是《窃听风云》,除了《关云长》非他们所擅外,其余这些以香港为题材的作品都让他们得心应手。是的,香港才是他们最熟悉和最爱的,因此有了让我们倒吸一口气的感觉。
故事表面上是这样的。儿子(吴彦祖)为亡父讨公道,采用美军使用的设备和技巧深入金融大鳄的办公室和家居窃听,投资经理刘青云卷入其中,警方保安科督察古天乐侦查该案。说吴彦祖报仇的理由只是表面,是因为事实上他不自觉地颠覆了旧有的金融秩序,一举戳破以同叔为首的“地主会”大鳄集团操控市场的阴谋,金融世界天翻地覆。这才是电影的核心。
如果只是讲股票市场的起起落落和阴谋,恐怕太真实反而会令观众却步,古、刘、吴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许才是最具戏剧性的展现。人本身的复杂性从来就是所有创作人要面对的问题,写好了,就会成功,否则就是白开水一杯。好在这是一杯斋啡―无糖无奶,够苦,这才够咖啡味而绝不是矫枉过正得像软软的卡布其诺。三个男人面对不同的困境或目的,在相互博弈中,关系也由敌变友,在钢筋水泥森林中追逐、盯梢、遇险、恶斗、试探。三人之间扣人心弦的过招和后来心照不宣的了解,在紧凑的股市起落报价声与电子屏幕上的数字之中,让彼此渐渐走近,最始料不及的是古天乐在吴彦祖遗体手臂缝合的伤口内发现窃听器,最终将大鳄们绳之以法。作为男人,他们有着该有的担当和勇气;作为男人,他们同样也有儿女情长;作为男人,他们也不得不经历心理上的种种挣扎。此外,汽车是雄性表征之一,都会天桥上和半山险路上的两场飞车追逐戏不但充满视觉冲击力,也再一次显示香港电影属于雄性。
本片再次提出一个有趣问题:本片未必拍出香港这个城市的细节,而且室内场景颇多,连最能体现香港都市景色的维多利亚夜景也告乏。可是你总会觉得,为何在中文电影中只有香港电影才具都会特质?是因为它的人?或因为它的景物?又抑或是窗外的城市景象?或者,是因为对白都是国际都市才会出现的内容?这与吴彦祖的英气、古天乐的略显沧桑和刘青云的忧郁并有些臃肿有关吗?好奇怪,北京、上海、台北的电影就难以出现类似气质。为何这样的都市阳刚气质只会出现在香港电影上?
最气派的对白出现在“地主会”同叔本身犯法,却说如果这个指控成立便要将“美国总统也该抓了”―的对话中。其实这也是本片主题点睛处。美国如今几乎成了当下世界经济的负累,便是源自其放任的和不负责任的金融政策方面,从雷曼兄弟破产、次贷危机以及为挽救经济出台的两次量化宽松政策等等,这是旧有的金融秩序。同叔他们当年联手击溃鬼佬操控的香港股市而成了大鳄,也埋下了更为贪婪的种子,以致不惜以各种手段掠夺更多非法所得。
今年迄今为止,中文电影出了两部好片,一是《钢的琴》,另一就是本片,南北两片相互辉映!
作者系香港资深媒体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