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钢的琴电影

钢的琴电影

时间:2023-05-30 09:48:36

钢的琴电影

第1篇

一、电影发展历程中音乐的重要性

电影从相片叠加的方式到现在视听效果与特技结合的方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无声电影阶段、有声电影阶段和特效电影阶段。这三个阶段从侧面记录了人类精神需求的进步痕迹与升级情况。

无声电影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演员是卓别林,通过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演示各种场景和表达人物心情,让观者直接通过夸张的视觉效果产生联想,融入剧情之中。由于技术的限制,默片加不了声音,但是人们能通过视觉取乐、更直观地看到整个事情的发展与人物的心理变化。

有声电影阶段解决了在影片中注入音乐的技术问题,让人们能通过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两种方式来触碰影片的灵魂。相对视觉效果,听觉效果更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与影片的剧情、感情产生共鸣。

特效电影阶段在视听技术上加入更多特效,例如爆破和3D特技。这些特效更好地美化视觉效果和优化听觉效果,让整个影片的感情表达更加强烈,通过华丽的技巧完全带动观众的情绪,让人们在感情上得到升华。

二、电影中钢琴的重要性

钢琴拥有最宽广的音域、最宏大的音响、最丰富的音色变化,其精美的制作工艺、昂贵的造价、优美的外形让之看起来更加优雅,加上独特的演奏方式,它成为当之无愧的“乐器之王”和众多音乐家的心中至宝。在众多音乐家的努力下,各种触及灵魂的乐曲通过钢琴表达得淋漓尽致,为钢琴赢得最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赏。这些优美的钢琴曲被注入电影之后,电影的灵魂进一步升华,电影艺术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钢琴在影片中的艺术效果。

(一)钢琴生动地体现电影的视觉艺术

钢琴本身的高贵和钢琴师的优雅结合在一起,就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钢琴的造价很高,制作工艺很精美,外形也很大气,这并不足以产生过于优美的画面,因为还有很多乐器比钢琴的外观更美,但是一旦与钢琴师结合在一起,画面就会产生质的飞越;所谓画龙点睛,钢琴师就是龙的眼睛。出于对钢琴的尊重,钢琴师会用自己最优雅的一面来弹琴,也会发挥自己最高超的技术。在《海上钢琴师》这部著名影片中,钢琴因素就被多次使用,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让情节的发展更紧凑。斗琴的时候,主人公1900与爵士乐发起人谢利进行比赛,1900把自己融入钢琴中,表情动作随着钢琴的弹奏音律不断跃动,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四周的观众都被他感染,沉浸在高昂的激情和深深的孤独中,连谢利都如此。此片段通过各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反应来凸显主人公的高超技术以及他对自己技术的自信与骄傲,为维护钢琴尊严的坚决和斗琴过程中强烈的感情起伏,哪怕是听不懂音律的人也能体会到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二)钢琴优雅地诠释电影的听觉艺术

一首好的插曲对电影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众多导演都会尽力选取最适合的乐曲。由于钢琴具有宽广的音域、宏大的音响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所以钢琴曲通常都是影片插曲的首选。优美的钢琴曲通过音符的跳动谱写人们内心的活动,通过听觉传到人们的心里。《钢琴课》这个片子就让钢琴为女主角艾达代言,钢琴成为艾达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手段,成为艾达表达自己想法的重要方式。虽然艾达没有对话能力,但是钢琴能代替她说话,她幸福的时候钢琴曲柔美,悲伤的时候钢琴曲阴郁,愤怒的时候钢琴曲激烈,钢琴与她已经融为一体,观众可以听着她的琴音感受她内心的变化,随着她的琴音为她的幸福祝福,为她的悲伤心痛,为她的愤怒气愤。这个片段,通过听觉艺术,诠释整个影片的感情波动,让人们的心灵不断被触动,使人们融入到影片的灵魂中。

第2篇

寻找影画和音乐交织的回忆,在电影中寻找大师的音乐足迹。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柴可夫斯基,那些如太阳一样璀璨而夺目的人。

在电影中聆听他们的琴声……

玩具钢琴、手风琴、口风琴、钟乐器、班卓琴、曼陀铃、吉他、大键琴、铁琴他样样精通,并对每种乐器的内在特质都有着独到和精妙的把握,构成扬·提尔森自成一格的异想世界,

这个从法国来的多面手从6岁起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2001年为电影《天使爱美丽》配乐,名噪一时。对扬而言,电影配乐只是无心插柳的意外体验,他只是写音乐,而它碰巧和电影很般配罢了。13岁就开始叛逆,在后朋克风潮里度过了青春期。古典主义男孩从此走上自己音乐上的的不归路。这一切你都可以在他的音乐里和他一起经历,所以我不仅推荐童话一样的《天使爱美丽》电影原声,更建议你听听其他的音乐,也许惊喜不断呢。

You must know:

扬·提尔森,1970年7月出生于法国布勒斯特,在很小的时候便成为当地音乐学校的一名童星。经过多年古典音乐的训练,最终成为一名指挥家。20世纪80年代,正是欧洲后朋克音乐巍然成风的时候,这时的扬·提尔森喜欢上了大卫·鲍伊、快乐分裂等乐队,在后朋克风潮里度过了青春期,叛逆的种子开始在身体里发芽.

法国影片《天使爱美丽》,是由著名导演Jean-Pierre Jeunet让-皮埃尔·热内执导,大牌影星Audrey Tautou奥黛丽·塔图和Mathieu Kassovitz马修·卡索维茨联袂出演的一部轻幽默喜剧。热内早年凭借一系列颇有特色的短片确定了自己的电影风格,他偏爱于那些非同寻常、甚至带有卡通色彩的人物形象和超常规的摄影角度。在这部电影中,热内以充满幽默、叙述性强兼富有浪漫色彩的戏剧风格再度出击。整部影片古灵精怪,充满了奇幻想象力,以轻松幽默又不乏苦涩的方式,把幸福的信息传递给观众。镜头底下的巴黎是比明信片更加明媚的世外桃源。在完全属于一个人的奇想世界里做出一些些无伤大雅的小恶作剧,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你会看见一个孤独的女孩在守望爱的旅途中跋涉。

安吉罗·贝德拉曼堤(Angelo Badalamenti) 邪门钢协曲

安吉罗·贝德拉曼堤是国际十大知名配乐大师之一。多数时候,他是跟有点邪门的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受过古典音乐教育的纽约人,有点像是美国鬼才导演大卫林奇御用配乐师,而他的音乐也为Lynch的怪异风格推波助澜,诡异、颓废却迷人。《蓝丝绒》的同名音乐会让你迷恋这部凌厉、让人观感不适的影片。Blue Velvet这首歌被女主角唱得一如丝绒般柔软、细腻,钢琴的伴奏更添一丝暴风雨前的安静。

You must know:

大卫·林奇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界的一面旗帜,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风格和对类型片元素的解析重构成为后现代电影的典型代表。他着迷于探讨美国社会的暴力本质,在他的影片中,世界是动荡、变化、分裂的,但他同时又具备将恐怖的梦魇转换为怪癖荒谬的超现实场景。他那些巴洛克式的影片中混合着某种彼得·潘式的天真,过度的风格化以及怪诞的幽默与他特有的热情纯真融为一体。古怪的摄影机角度,快速剪辑,前卫奇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象,不落俗套的音乐成为了林奇电影的标志。

《ONCE》 没有答案的钢协曲

听听音乐谈谈情,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如果只是单纯听这张CD,会觉得它抑扬顿挫,值得收藏;如果当电影原声来听,你情感的细腻度决定你有多少神经被触碰。一个爱情失败的爱尔兰人和一个艰辛的捷克女人因为音乐相遇、相知,只是结局和生活一样无奇。既然走不到用爱情占据对方,那用爱情般的力量帮助对方离梦想更近一点。

你的爱情价值观或许会对这个爱情故事失望,那起码记住这部电影里讨巧的音乐带给我们接近梦想时的快乐。 转贴于

You must know:

电影男主角的饰演者Glen Hansard格伦·汉塞德的本行并不是演电影,而是爱尔兰乐坛骨灰级的唱作一体乐人,单说格伦·汉萨德这个名字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要提他的乐队The Frames,绝对称得上如雷贯耳,名曲《Every Time》曾风靡全球,乐队在爱尔兰乃至整个欧洲都有极高知名度。The Frames乐队成立于1990年。乐队也是1990年代早期都柏林地区摇滚人才辈出时现在仅幸存的乐队之一,他们和Turn乐队一起,被看做是爱尔兰摇滚的中坚力量。

《两生花》孤独钢协曲

你相信世界上存在另一个你吗,你能感受到那个人的存在吗。

热爱艺术电影的朋友想必对已故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是顶礼膜拜的,在《三色》系列中,音乐元素的运用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环境烘托而成为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语言,基斯洛夫斯基认为音乐是他影片的cast(阵容)之一,因此对影片中配乐的运用十分讲究。上帝让基斯洛夫斯基遇到了兹比格涅夫·普瑞斯纳,这两个分别擅长影像和音符的哲学家在光影的糅合下成为了知己。《两生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可以说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和普瑞斯纳合作完成的,在影片中普瑞斯纳的乐声是本片的灵魂,在配器上也多以单簧管、钢琴等独奏来表现人们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都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You must know:

基斯洛夫斯基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法国籍波兰电影导演、剧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诫》闻名世界。他早年的记录片关注于城市居民、工人、士兵的日常生活,而在拍摄完《工人的七一年》之后,他的目光转向了政府本身。基斯洛夫斯基的最后四个也是商业上最成功的电影,全部是与外国合作的作品——《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以及《三色》三部曲。

《四月物语》有错音的钢协曲

《四月物语》原声带上的Classic原来是是岩井俊二、坪井信八和岸内萌三人的合称。据说,1998年《四月物语》在日本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看导演岩井俊二的笑话。这部情节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的电影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就是岩井俊二的一贯风格,他能用谁都找得着的简单材料,做出一顿最美味的佳肴来。岩井俊二在神户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毕业后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他拍的电影《情书》和《燕尾蝶》,而这次在电影音乐上他也披挂上阵,亲自担任制作人。尽管原声大碟中的13首曲子分别是由坪井信八和岸内萌两人谱写,但音乐的统筹、监制和制作却都由他一手担纲。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片中完全免费出演女主角松隆子竟然包办了唱片中的钢琴演奏。尽管她的水平实在是有限,你甚至可以辨别出她弹的错音,但这简约和稚嫩的感觉正是岩井俊二想要的。

有中国影迷称岩井俊二为“日本王家卫”,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近“映像作家”。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电影复苏,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电影运动”。 岩井俊二以其清新独特、感情细腻丰富的风格成为导演中的佼佼者。

第3篇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钢琴音乐

电影与钢琴音乐结合之后,这两种艺术形式碰撞出了极其绚烂的火花,相互作用开辟了美妙的艺术天地,一部成功的电影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钢琴音乐进入到了电影艺术之中,并成为影片的视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音乐穿插于始终,并随处充满着温情的“阳光情感电影”,影片中充满人性的钢琴音乐及孩子们真挚感人的合唱深深地打动了全球观者的心,并为影片注入了新的感觉。在2004年,播放之时,这部影片引起了影坛的轰动,其讲述了法国战后,一位教师用音乐打开了一群被社会遗弃的孩子们的心灵之窗,并以唯美的画面、动人的情节、动听的音乐征服了整个世界。

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概述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一面世就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赞誉,其影片本身并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华丽的场面,而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借助一本日记和两位老人的回忆,带我们进入了那群孩子的世界。影片开始出现了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回到法国故地,当他打开当年启蒙老师克莱蒙特留下的日记,回味起当时的意境,一幕幕童年的记忆画面开始浮现出来……克莱蒙特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却阴差阳错成为一间名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的教师,这所学校中的孩子们大部分是被社会所遗弃的问题少年,校长经常采用残暴的高压手段来管理这些孩子,克莱蒙特开始注意到这一情况,运用自己的音乐才华来创作一些合唱曲,用钢琴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来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影片画面出现了用钢铁铸成的大门以及建造如同监牢一样的学校,让观者能够感知到学校的高压残暴的管理、充斥着压抑的氛围。面对这群10多岁的少年,校长哈桑采取了冷酷的高压政策,并且影片中也展示了其他教师冷冰冰的面庞。这些只会让孩子们的内心变得更加顽固,进而与教师们形成了反抗的关系。随着影片逐渐展开,观者会发现其实孩子们需要用爱来温暖他们,比如小主人公莫安琦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或许只要给这些孩子们一些爱来点燃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一群可爱的天使。克莱蒙特恰恰发现了这一点,并运用自己特殊方式来组建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感染他们,用音乐给予他们快乐,用音乐安抚他们内心的创伤,更使莫安琦找到了希望,启迪和引导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指挥家。当影片中展现出孩子们宛如黄莺般的美妙和声,深深感染了每个观者的内心,克莱蒙特用音乐催开了孩子们心中的花。随着影片的故事情节展开,一首首钢琴音乐就如清泉一样在影片中逐渐流淌开来,“池塘之底”悄无声息变化着,原本的学校就如校名一样,被埋没于河底的泥沙之中,学校中的孩子们也生活于被遗忘的世界之中,克莱蒙特的到来带来了天籁般的音乐,使得孩子们心中开始充满了爱,使得“池塘之底”慢慢春意盎然。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在结构处理上,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几乎不露痕迹。影片中,克莱蒙特在一个没有太阳的冬日清早来到了学校,使得观者也可以感知到克莱蒙特的内心非常失落,但当他离开学校的那天,却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这与他刚来的时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克莱蒙特要离开学校和孩子们,但他的内心是愉悦的。同时,影片巧妙运用了旁白的手法,影片结尾处,以克莱蒙特旁白的手法来展现出他希望学生们会到校门口为他送行。但却没有一个人,这时镜头切换到了他走到高楼下,发现空中飘落下许多纸飞机,并听到孩子唱起了他教的歌,用这一特别方式和歌声来和克莱蒙特道别。

整部影片采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电影开始主要以皮埃尔、佩皮诺看到克莱蒙特的日记为契机来展开故事情节,回忆给整部影片带来了浓郁的情感色彩,让观者能够回味到影片的一丝忧伤之情。同时,电影也运用了大量插叙手法,影片虽然从克莱蒙特的视角出发,但观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时空范围,其中还穿插着小主人公莫安琦的所见所感。比如,当克莱蒙特在组织合唱队时,莫安琦正在被校长哈桑惩罚,当莫安琦听到歌声之时,眼中充满了向往之情,并自己悄悄练习,这些都是正在指挥的克莱蒙特所无法看到的。影片正是巧妙超越了叙事本身,而来表达影片的真实内涵和想法。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色调来使得画面更加突出影片的主题思想,使其感人至深。影片不同的情节运用了不同的色调,从克莱蒙特来到学校故事的开始到莫安琦加入合唱团之前,影片以灰蓝色调为主,烘托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其灰暗的色调也衬托了克莱蒙特出来时灰暗的心情,同时也代表着这群被社会所遗弃的孩子们的心境。当莫安琦加入合唱团之后,色调转变为以橘黄色为主,暗示出影片情节开始逐渐转变为光明的一面,随着春暖花开的季节,孩子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和阳光,观者也能深刻体会到光明和温暖,感受到了情感的真挚和共鸣,电影给予了我们愉悦。

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钢琴音乐魅力的简析

众所周知,法国电影一贯以追求个人化和内心化为基调,发挥影片本身的品性,而忽略了大众的审美趣味,使得观者与影片的主题呈现相互对峙的状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却打破了这种对峙的局面,不仅考虑到了受众的审美,而且鲜明展现了影片本身的品性。这一过程中,绝妙的钢琴音乐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首先,这部影片的导演巴哈提亚是一位音乐人,这位有着深刻音乐功底的导演认识到了电影音乐的重要性,成功地将钢琴音乐融入影片之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将钢琴音乐融化、渗透于电影的总体构想中,并且也将人物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融于人们对钢琴音乐的体验中。这部影片中的钢琴音乐与整部影片的风格一致,并与其叙事结构相辅相成。恰当的钢琴音乐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与人性的关爱。比如,影片中,布鲁诺·古莱与保加利亚交响管弦乐团以和煦动人的钢琴、和暖的交响乐配合着孩子们那天籁般的和声,将传统电影的温馨体验和孩子们的真挚情感表现出来,给观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音乐记忆。

其次,从这部电影的整体框架来看,美妙的钢琴音乐始终伴随于影片之中,其多次出现于影片的故事情节之中,对剧情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并充分展示和表现了整部影片温情、优雅、怀旧的风格,奠定了电影的基本节奏和格调。同时,钢琴音乐对故事情节的启发和推动上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以音乐家的钢琴演奏展开了故事情节,用克莱蒙特简单、质朴、纯洁的钢琴乐曲声奏入温情,最终这位教师成功打开了被世界所遗弃的孩子们的心灵天窗,将他们引入美好的梦想之中,进而充分显示了钢琴音乐对人道思想教化的巨大魅力。

第三,绝妙的钢琴音乐不仅仅奠定了电影的基本格调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并运用了点描的手法为影片描绘出一抹独特的音乐艺术色彩。影片中充分运用了有生源的钢琴音乐和无声源的钢琴音乐,提示观者钢琴音乐的重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恰当运用了钢琴乐曲的柔美声音散发出其独有的温情,使得钢琴音乐与影像、钢琴音乐与情节搭建了一种完美的和谐,在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构建整部影片的氛围同时也散发出钢琴音乐的极大魅力。比如,《放牛班的春天》结尾部分,选择了克莱蒙特被迫离开学校时,孩子们利用纸飞机和歌声为他送行作为情感的宣泄点,孩子们的歌声与钢琴音乐的巧妙结合,凸显了师生之间用音乐连接的深厚感情,也成功传达了音乐对孩子们所起的教化作用,展现了钢琴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钢琴音乐的美育价值

电影音乐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电影的叙事发展服务,否则就失去了音乐的美育价值,钢琴音乐更是如此。对于钢琴音乐的美育价值是一种艺术的对象与创作或欣赏它的心灵之间的关系,因此其美育价值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对象与满足了审美情感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这部影片运用它自身的成绩充分证实了钢琴音乐对人性所起到巨大的美育功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钢琴音乐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起着主要作用,但也较为充分体现了其美育价值,完美地契合了影片的爱与感化的主题,整部影片中没有一丝晦涩的说教,而是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巧妙运用唯美的钢琴音乐来浇灌孩子们的心灵,同时也潜移默化感染着观者,让钢琴音乐唤醒了蛰伏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善思。《放牛班的春天》当中的钢琴音乐积极发挥了其美育价值,克莱蒙特通过一首首优美的钢琴曲来感化这些顽劣的孩子们,虽然这群孩子被社会所遗弃,但他们对善与美还是有所向往,克莱蒙特正是发现了这一点,通过美妙的乐曲引领孩子们走出了心灵的荒漠。钢琴音乐深化了影片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思想内涵,影片的道德立场在这沁人心脾的钢琴音乐和清新温情的画面当中得以传达,也感化了观者的内心世界。影片中钢琴音乐重塑了心灵的美好,帮助孩子们找回了内心的安宁,钢琴音乐的美为电影增添了一抹浓郁的魅力,钢琴音乐的美为人性、人心、人格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泉水,钢琴音乐以其内在的,心灵的和精神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人性的美好和自由”,使得影片中所有表现的“善”和“美”更加整体化,融为一体。钢琴音乐总能够引领人们奔向理想的意境,犹如《放牛班的春天》扉页中写到:“爱,点亮他们的生命,让他们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蓝天!”

四、结 语

随着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电影音乐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电影画面是一种展示人物表情的艺术,诉诸观者的眼,音乐却是一种感染内心的艺术旋律,诉诸观者的耳,只有将视听结合,才能够让观者体验全方位的艺术享受。总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每一次钢琴音乐的展现都是一种有意蕴的表达,赋予故事情节更大的思维空间,成为结合人物关系的有机体。影片以音乐为线索直接进入了叙事,运用简单的温情感动着观者的内心,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美妙的钢琴音乐不仅唤醒了“池塘之底”所遮盖的孩子们的纯真,也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希望与快乐的天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肖静,罗小平.在电影外衣下的音乐和诗的对话——浅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运用[J].青年作家,2010(04).

第4篇

[关键词] 钢琴演奏;电影作品;作用;重要性;情感体验;《一曲难忘》

众所周知,当今在我国很多电影中都会在一些环节加入音乐效果,影视在当代艺术范围内不仅作为一项综合门类,更体现的是音画艺术的结合。作为特殊体系的电影音乐在我国的电影行业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情感体验,并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电影作品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影作品中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是指钢琴演奏者在电影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具体情感反应,它来自于钢琴演奏者本身的整体文化涵养和生活情感经验。因此,电影作品中的钢琴演奏要与创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效应,用情感具体地表现演奏的作品,进而达到理解并抒发影视作品真实情感的目的。

一、钢琴演奏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在我国,影视行业有着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它在长期的发展和改变过程中从无声的默片到现在融入深层次音乐元素的电影,逐渐过渡了不同的演变时期。如今的钢琴演奏在我国很多的电影作品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而其中的情感体验是钢琴演奏者在对其作品的审美和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想象与联想,是钢琴演奏者一直追求的精神目标。钢琴演奏在影视作品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1.电影中的钢琴演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深入影片的主题思想并体现出影片的历史感。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在一些环节运用不同的钢琴演奏来表达片段的内涵,因为钢琴演奏超出一般的表现力使得影视作品的中心情感随之被洞彻。随着钢琴演奏的音乐旋律不同,电影中的主题环境和人物情感被很好地诠释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电影时代的历史背景,而且体现出由于时代的不同而造成的人物情感状况,从而表现出片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

2.电影中的钢琴演奏可以引导观众跟随剧情的发展,起到对观众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影视作品中钢琴演奏可以使观众更加准确地融入电影情节中去,使观众的感知与电影内涵同步进行。一般来说,电影中的钢琴演奏可以使观众更加透彻地了解故事内容和片中的感情纠葛。同时,影视作品中的钢琴演奏不仅可以零散地分布于电影的每个角落,亦可大段地出现成为影片的主线索。从美学体验的观点出发,钢琴演奏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引发其心灵的触动以及对整个电影内涵的联想,这也是电影中钢琴音乐演奏的真正内涵。

二、情感体验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是一门特殊的、独立的艺术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体现。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情感体验是其核心部分,在钢琴演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钢琴独特的审美特质成为连接音乐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纽带,一部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能够将二者之间的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瞬间或者长期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交流。电影音乐中钢琴演奏的联想和思考范围是广阔无限的,是不可固定式的艺术,而不同的演奏者由于性格和形象思维的不同其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这种选择性使得钢琴演奏寄托于创作者的个人情感色彩,使得它在电影作品的二度体验中得以延续。

音乐的本身来源于生活,它使情感能够有效地得到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和升华。电影作品中的演奏者只有深刻地理解钢琴作品的内在品质,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受,才能够在影片中表现出钢琴作品的最佳效果。电影中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源泉来自于具有情感的钢琴艺术,无情则无乐,而这种情感是通过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而逐渐获得的,可以使欣赏者在远离此时此景的环境中同样可以身临其境,在钢琴演奏中感知那个环境与时代,可以与电影中表现的内容共命运、共体验。与此同时,情感体验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重要性还包括钢琴演奏有时并非只是一人,或者有歌唱者和合作者,情感的体验使得演奏的各个部分相辅相成,以共同使一部作品得以完整、深化甚至升华,因此,情感体验在钢琴演奏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存在意义。

三、以电影《一曲难忘》为例,

分析钢琴演奏在其中的情感体验由Charles Vidor导演的影片《一曲难忘》,主要是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巴黎,波兰钢琴家肖邦在事业、爱情和个人、国家之间的爱恨选择和心灵的纠葛。此部影片运用大量的浓烟色调,在考究和绚丽的背景中加入很多钢琴演奏和表现手法,被称为“绚烂多彩的音乐狂想曲”。在《一曲难忘》一片中着重描写了主人公肖邦钢琴演奏时的现场,从侧面反映出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以提高电影作品中的音乐表现力和煽动力,下面从几个片段分析钢琴演奏在此片中的具体情感体验。

在影片《一曲难忘》中,肖邦和教授去往巴黎询问音乐会情况时被人拒之门外,这时在大厅传来肖邦创作的曲子,使影片情节一转。紧接着画面被转切到钢琴前面的李斯特,这个场景是肖邦与李斯特这两位著名音乐大师的初次相见,使得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和心灵互通确实令人为之动容。随后两人合奏的一曲尚未完全完成,但是从钢琴演奏上流溢出的钢琴曲《波罗乃兹舞曲》使人为之赞叹不已,当时已有音乐大师之称的李斯特在演奏过程中尽管很想与肖邦握手致意,却竟是舍不得停下弹琴的手。这首曲子中流露出无穷的欣喜和感动,主人公肖邦和李斯特的情感在这首钢琴曲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两人在钢琴伴奏中分别腾出手从背后相握,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两人的他乡遇知音之情,钢琴声快速激烈,附和着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感,钢琴伴奏补充了语言和画面的安静,却使影片有了鲜活生机。同时这个环节也使影片《一曲难忘》中的那“一曲”,深入故事主题。

第5篇

[关键词] 电影;肖邦;钢琴音乐

电影是一种音画艺术,从最开始的无声电影发展到现代的有声电影,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美术摄影之外的表达形式。因此每一部电影中除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美妙画面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之外,剩下的就是音乐了。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是对电影诠释的纽带。电影音乐的选用对整部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与电影的题材、风格、人物个性相结合,一部好的电影要用好的音乐来衬托表现内容才能更好地突出剧情的戏剧化,加强影片的情感,使整部影片达到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完美统一。

钢琴诞生已有300多年,到今天,钢琴艺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能够表现出多彩的音色、宏伟的气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乐思和细腻的情感,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多元化的电影音乐中,钢琴音乐以它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被经常使用在各种电影中,不仅为电影增添了无限魅力,同时也更让人难以忘怀。肖邦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所创作的钢琴音乐成就了钢琴这一乐器的黄金时代,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钢琴音乐世界,为后来的钢琴艺术发展确立了方向。肖邦有着多种多样的音乐创作形式: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的夜曲,反映浪漫生活情趣的圆舞曲,庄严肃穆的波罗乃兹舞曲,展示演奏技巧的练习曲,幽默诙谐的谐谑曲,史诗般的叙事曲,波兰民族气息浓郁的玛祖卡舞曲和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钢琴协奏曲,这些作品无论是优美悠扬富有诗意还是气势磅礴振奋人心,都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深切的民族正义感,不懈的理想追求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由此可见,肖邦及其钢琴音乐具有无人可比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魅力,很多国家都拍摄了讲述肖邦传奇一生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肖邦的钢琴音乐被巧妙地和谐运用,体现出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一、 贯穿影片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电影大多以故事的形式出现,故事情节戏剧化的矛盾冲突需要音乐强大的感染力来推动它向前发展。音乐和画面的完美配合,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的同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剧情的理解和期待。

1954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获得当年最佳奥斯卡男主角奖提名的康奈尔・威尔德主演的根据恩斯特・阿里西卡的小说改编的肖邦传记电影《一曲难忘》。在这部不到两小时的影片中,讲述了肖邦从11岁开始便初显音乐才华,因为国破家亡不得不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为了事业与爱情、个人与国家而历经着爱与恨的洗礼,之后毅然决定以巡回演出来募捐资金援助浴血奋战在家乡的爱国志士们,最终积劳成疾,在心爱的钢琴前面献出了自己伟大而短暂的生命。

这部电影《一曲难忘》中的点题之作,那难忘的一曲就是肖邦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这首编号53号的作品是所有戏剧性波罗乃兹舞曲中最宏伟的一首,也是最受大家欢迎和喜爱的一首。音乐充满激情地歌颂了伟大的波兰人民,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热爱之情。这首《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在影片中被简称为“波兰舞曲”并先后6次出现。[2]影片开头,便是弦乐改编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第一段甜美、抒情的曲调。第二次出现是肖邦在出版商普雷耶尔那里邂逅李斯特并听到有李斯特的演奏从而激发他的兴致和李斯特一起合奏这首《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正是这场合奏的剧情凸显了这首曲子在影片中的地位。虽然之后这首曲子第一次在巴黎的音乐会上公演并获得成功,但是肖邦在与乔治・桑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还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这首曲子。后来在是否投入革命和乔治・桑争议的时候,肖邦又反复在琴上弹奏这首《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的主题,终于他决定为家乡的爱国志士募捐而到处巡演,在最后一次弹起这首气势磅礴的“波兰舞曲”时却血洒琴键,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影片中,导演就是通过这样一首“波兰舞曲”把整个故事情节贯穿起来,是用来表达追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人物思想的变化,对电影情节的承上启下、推动剧情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二、 深化影片主题,揭示思想内涵

电影中的音乐往往是为了烘托影片的主题思想而产生的,因此电影音乐的性格和影片表达的思想内涵必须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聆听到这样的音乐之后,能在观影的同时感受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思绪。

第6篇

[关键词] 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作用;漫谈

电影音乐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于电影中的音乐,它是依靠电影而存活的,在电影中起到烘托、渲染和补充画面等效果,电影音乐通常包含音乐演奏、电影对白和音响效果三大要素,在电影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影音乐不仅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内心,另外它还有抒情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海上钢琴师》是出于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之手,其配乐是由莫里克奈制作,他凭借深情飘逸的典雅曲风,又一次虏获观众与乐迷的心,迷醉的音乐配上优美的旋律,使得《海上钢琴师》成为1999年最不容错过的电影原声带之一,而该影片的配乐也获得了“全球奖”的最佳配乐奖。

一、深化主题——电影音乐的本质

在电影中配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部影片都会有特定的配乐,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电影因为有了配乐更加精彩,而配乐因为有了影片更加饱满。音乐比影片流传的途径更多,流传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电影音乐可以加深我们对影片的了解,引发我们观看影片的兴趣。一般情况下,电影音乐都是具有内涵的,因为它本身就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此歌词或者气氛都是与情节发展相符的,配乐就是画面的补充说明者,所以人们了解电影音乐的含义可以通过歌曲的歌词。根据电影音乐的功能,它在不同时间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例如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它需要将电影的拍摄年代、故事情节、场景等元素表现出来,配乐和画面要起到相互映衬的效果;其次电影配乐的另一功能是刻画人物形象,因此配乐的出现要符合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特点、渲染人物情绪、刻画人物心理;大部分电影中的配乐都具有指向性,它就像某个人物的特定音乐,它会伴随着人物的出场或退场,不同风格的音乐会代表不同的人物形象。

在影片拍摄中,导演为了刻画人物内心,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通常会借助各种方法,例如人物语言,使用固定的方言或口头禅;人物行为,使用特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人物形象,特殊的穿着风格或嗜好,其实电影配乐也具有这些功能。电影配乐和影片是相互交融的,它作为电影的一部分是以画面为基础,将情节具体化、定义化,其次它还可以深化电影主题、丰富电影内容。当出场人物比较特殊或者需要重点突出时,可采用特别的拍摄手段,例如《海上钢琴师》中的形象,大海应该是沉默的,1900是孤寂的,而钢琴应该是无言的。在拍摄主人公1900时要抓住他孤独的特点,因为1900是一个被弃的孤儿,一生都生活在游轮上,很少与人交流的他应该是少言寡语不善言辞的,而语言作为电影表现手法中常用的一种,在1900的身上却不能使用,所以音乐就成了他最好的语言,钢琴声就反映着他的心声,因此对音乐的描绘就是对他内心世界的刻画,用音乐代替语言,我们应该将它独一无二的作用发挥出来。影片中1900经常是望着大海,弹着钢琴,看着船上的旅客他开始了幻想,不同旋律的音乐自他指尖流出,向大海倾诉着他内心的猜测,因为影片人们对电影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而音乐也使得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二、刻画人物形象——电影音乐的个性

环境造就人物,对1900来说,他一生都生活在船上,直至死去他都与大海钢琴为伴,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在《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中,1900是一位无师自通天赋极高的天才钢琴家,而他刚好出生在爵士乐盛行的年代,在爵士乐的影响下,他的钢琴音乐带有爵士风格的味道;1900从小无拘无束,整天与大海为伴的他生性自由,他的音乐也正是他自我生活的写照,独特自由的音乐作品到处都体现着1900的个人风格。当1900八岁的时候,收养他的丹尼·博德曼因为一场意外事故永远离开了他,从那之后1900就被人们发现具有极高的钢琴天赋,无师自通的他可以演奏出优美的琴声,动人的旋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当他被船长斥责不合规矩时,他用稚嫩的声音说,去他的规矩!这是1900自由的体现,他的音乐也是如此,没有任何限制和规则,也没有什么标准和定义,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音乐、创作音乐、弹奏音乐。音乐对他而言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渠道,声音音乐的创作和弹奏都应该跟着心走,心是自由的,音乐也是自由的。

1900的音乐风格就和他的人一样无拘无束,他的演奏大多数都是即兴作品,就如马克思和1900相识相知的那一场。狂风卷起着波涛,让船一直处于颠簸之中,颠簸的船让小号手马克思从房间一路滚到了大厅,颠簸和动荡丝毫没有影响到1900的弹奏,他依然坐在钢琴面前忘我地弹奏着。波浪是大海的韵律,它随着风在大海中跳动起伏就像美丽的音乐,伴随着轮船的摇晃,一首具有强烈节奏感的爵士乐喷薄而出。轮船的摇晃更加剧烈了,连钢琴也在移动,但1900并没有停止跳动的手指,他的手指依然在黑白琴键上欢快跳动着,旋律时而急促、时而明亮,源源不断。随着颠簸的加剧以及旋律的加快,镜头开始不断旋转,旋转的镜头几乎将钢琴变成了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人们的视线也在不断旋转,钢琴在1900的手中仿佛变成了一个表演的玩具,高超的技艺让人们迷失在音乐的海洋,优美的旋律、夸张的情节、电影特技的运用将1900的琴技烘托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将1900的形象刻画得深刻动人。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手段,比起语言,音乐更加深入人心。《海上钢琴师》是利用音乐来表现1900的情感变化的,用音乐来宣泄情绪、用音乐来追求自由,为了刻画一个自由勇敢的1900,他随性自由的个性、崇尚内心情感的行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推动剧情发展——电影音乐的目标

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篇幅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内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情节浓缩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通常的方法是在电影中加入音乐元素,因为电影音乐具有补充说明画面的效果,它的出现可以代替长篇大论的语言介绍。对于故事情节较长、人物关系较复杂的对话或场景,可使用电影音乐来代替,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可以将情节浓缩起来,因此,电影音乐又具有“音乐蒙太奇”的功能。尽管电影音乐是作为配乐出现,但它在影片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它会引导观众情绪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符合人物的情绪变化,因此电影音乐可以诱导观众与人物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在《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中,只要有钢琴存在的地方就会有1900 的出现。在轮船的仓库里挤满了逃难的难民,他们衣衫褴褛,可当他们听到1900弹奏的音乐时,他们脸上都露出了陶醉的神情;当一位客人向1900表达他想听家乡音乐的想法时,1900只是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即兴弹出了一首带有客家特色的乐曲,灵动的音乐让客人们情不自禁起舞,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表情。尽管在相同的场景下,导演使用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演奏渲染出了不同的气氛,表现了不一样的剧情。

写人电影应该包含两个要素,生活和情感,情感无非就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爱情作为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一直都受到人们的歌颂和赞扬。《海上钢琴师》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弃儿他失去了亲情,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游轮上的人他失去了友情,至于爱情也是一片空白。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1900碰到了一位令他心动的女孩,他终于有了情感的波动。心虽乱,琴键上的手指依然稳健,温柔悸动的旋律透露着他的心事,时间仿佛被定格了,他希望时光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即兴的旋律简单而明媚,它记录着1900纯洁的情感,它是一首爱的乐曲。旋律一声声响起,激起了少年内心悸动的涟漪,心动的感觉感染着观众,音乐作为1900的语言,把他内心的情感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了。

四、渲染氛围——电影音乐的气质

配乐的抒情性在电影中的作用最为突出,另外它对人物情绪的表达、影片气氛的渲染、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人物内心的描写都有很大的影响。情节不同拍摄场景就不同,同时人物在情节中的情绪也完全不一样,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转变,我们无法使用对白来表现,此时音乐就是最好的语言,它可以将语言和动作都无法表达的内容细腻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对于《海上钢琴师》的拍摄方法,导演使用了倒叙的方式,借助主人公的知己马克思的回忆来引入剧情。马克思在一个静谧的晚上,孤单而伤感地吹着小号,低沉、优美的旋律勾起了马克思对过去的回忆,悲凉的背景音乐为影片蒙上了一片淡淡的忧伤,哀怨的情绪在人们心里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影子。随着马克思回忆的深入,旋律伴随着钢琴的演奏慢慢进入了观众的内心,电影音乐的造势气氛让观众与人物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电影音乐的应用补充了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在抒感的同时也让影片内容变得丰富。在马克思的劝说下,1900终于鼓起勇气准备下船去追求自己的爱情,随着他一步步靠近陆地,他开始觉得茫然无措,终于他停下来,将礼帽扔向了大海,礼帽在镜头下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波浪直至消失,消失的礼帽就像1900的决定,他决心永远留在海上。此时背景音乐是缓慢低沉的,将主人公内心踌躇、犹豫不决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而当1900做完决定,踏上轮船后,背景音乐又有了新的切换。托纳托雷导演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会注重电影的细节方面,他用简洁的叙述方式渲染了电影氛围,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色彩。

五、结 语

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音乐与画面的融合将电影情节推向了高潮,演员的精湛技巧将我们带回了那个久远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别样的生活。电影音乐贯穿了整部影片,让《海上钢琴师》成为一部音乐艺术片,导演发挥了音乐的不同作用将1900的随性自由的个性由不同风格的旋律呈现出来。随性的爵士音符随处可见,出彩的配乐细致优雅,特别是表达爱情的那首即兴曲,温婉细腻如喁喁私语,让人不得不承认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崔芸.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音乐漫谈[J].飞天,2010(22).

[2] 喻晓兰.试析《海上钢琴师》的音乐运用对影片所反映主题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1(16).

[3] 张阳.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灵性呈现——以《海上钢琴师》《钢琴课》等为例[J].小说评论,2011(Z2).

第7篇

自电影技术发明后,充满好奇心的摄像师们便开始迫不急待地捕捉世间百态,于是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多少获得了些许被活动影像所记录的机会,而从事表演艺术的工作者,则自然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就钢琴家而言,从早期的无声电影直至今日,大多数影像都以纯粹纪录片的形式再现他们的演奏,但由于技术所限,很多早期的大师只留下了无声影片,当然即便如此,这些古老的影片也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认识二十世纪初期的钢琴演奏技术。据记载,西洛季、罗森塔尔、帕赫曼等十九世纪出道的大师都曾拍摄过无声影片,当然前两位大师的影片一直未见真容。那些年代稍晚一些的,活跃于二十世纪的钢琴演奏家们,相当一部分人也都多少留下过一些电影资料;至于当代的钢琴家们,则更是有大量的影像资料出版发行。 里赫特在电影《作曲家格林卡》中扮演的李斯特

然而除了这些纯粹纪录性的影像资料以外,也有不少钢琴家以客串演员的身份参与过电影的拍摄,其中较早的一部当属1937年拍摄的英国电影《月光奏鸣曲》,这部电影也许是目前为止的唯一一部,也是第一部由钢琴大师本人主演的故事片。当时已经隐退的帕德雷夫斯基同意出演这部由洛塔尔・门德斯导演的电影,而剧本也是为帕德雷夫斯基量身定做的。这部电影讲述了帕德雷夫斯基在欧洲巡演旅途中遇到飞机故障,临时迫降在瑞典的偏僻乡村,结果促成当地一对青年男女姻缘的浪漫故事。然而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这部电影实在难以算得上是成功之作,不但情节牵强,故事也十分单薄,落入俗套的爱情场面,与帕德雷夫斯基的大段钢琴演奏缺乏有机联系。当然,今天看来这部电影最弥足珍贵的部分也正是在于保留了不少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奏镜头,在不到一个半小时的影片中,帕德雷夫斯基共演奏了四首乐曲,俨然占据了全片三分之一的篇幅,其中包括肖邦的波罗乃兹(Op.53)、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以及他自己创作的《古风小步舞曲》和《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这大概也是他现存的全部演奏影像资料了。

除此之外,阿图尔・鲁宾斯坦也在一些好莱坞电影中担任过客串角色,比如在1947年的电影《夜歌》中,鲁宾斯坦就同尤金・奥曼迪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里斯・史蒂文斯专门为该电影创作的一首单乐章钢琴协奏曲,场面颇为豪华。当然,和好莱坞关系更为密切的当属来自西班牙的钢琴家何塞・伊图尔比,他曾在十余部电影中露过面,伊图尔比在佛兰克・辛纳特拉和金・凯利主演的歌舞片《起锚》中的表演也给很多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的是,在1945年拍摄的关于肖邦的故事片《一曲难忘》中,伊图尔比担任了其中肖邦作品音轨的演奏,但是电影中代替演员双手演奏钢琴的则是尼赖吉哈齐。结果电影大获成功,其原声碟畅销一时,伊图尔比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本来已经由于酗酒和性格古怪开始走下坡路的尼赖吉哈齐则一无所获,有评论家调侃道,这真是典型的尼赖吉哈齐式的坏运气。

近现代的钢琴家,有些也会参与电影的拍摄,甚至积极地参与到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去,比如格伦・古尔德。在1982年拍摄的加拿大电影《战争》中,古尔德担任了音乐监制,这部由反战题材小说改编的电影和古尔德一贯秉持的人道主义思想十分吻合,因而他为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除了为电影选择了一部分自己过去的录音外,还重新创作了一些配乐,而且第一次在创作中尝试使用了口琴,甚至还动用了教堂唱诗班的合唱队录制了电影配乐的人声部分。此外,他还在片中出镜,亲自演奏了管风琴。这部电影直到1983年才得以公映,此时古尔德已经去世,因此他为这部电影所做的工作也成为其珍贵的遗作。 帕德雷夫斯基 阿图尔・鲁宾斯坦

以上所述的这些钢琴家,无论在电影中的角色分量如何,基本都是扮演其自己,甚或是干脆以无名的伴奏者形象出现。然而,也有极个别的钢琴家幸运地获得了扮演其他角色的机会。里赫特就在1952年拍摄的苏联电影《作曲家格林卡》中成功地塑造了李斯特的形象。虽然这部电影整体而言显得非常程式化,但是里赫特的表演毫无疑问是全片中的亮点,他完美的演奏技艺以及其傲然而独特的气质,都令片中的李斯特显得十分有说服力。电影中再现了十九世纪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场景,显然,当年由李斯特创立的这一演出形式和如今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多有不同,尤其是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演奏者可以根据由观众呈递的乐曲即兴改编演奏,这对于当下的演奏者和观众而言,恐怕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了。

当然,除了钢琴家们扮演或者本色出演的钢琴家以外,其他门类的艺术家们偶尔也会“跨界”过来。1934年,奥地利男高音歌唱家理查德・陶贝尔就在根据轻歌剧改编的英国电影《花开之时》中扮演了舒伯特。在这部(虚构的)描写舒伯特不幸爱情经历的电影中,陶贝尔塑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音乐家形象,其中他自弹自唱舒伯特小夜曲的桥段,更是常常被人们提及。陶贝尔本人也拥有完善的艺术修养,除了演唱以外,业余喜爱作曲和弹奏钢琴,更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指挥家。在他生活的时代,类似的人物似乎也并不算太罕见,然而时至今日,这样的人物则就显得凤毛麟角了。究其原因,到底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家高度专业化各守一隅,这样的全才已然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抑或是由于艺术的衰落,今不如昔,我也就不得而知了。

第8篇

[关键词] 电影《钢琴师》;音乐运用;艺术效果

《钢琴师》所呈现的既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主义的画面,也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描绘,有的只是活生生的人性毁灭和人性在毁灭中所呈现的痛苦、希望、挣扎与抗争,深刻揭露了法西斯的野蛮行径,有力鞭挞了战争的罪恶,警醒世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钢琴师》影片因此于2002年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影片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音乐的成功运用,该片独具匠心地选择了3首夜曲、2首叙事曲、1首圆舞曲、1首前奏曲和2首马祖卡曲等音乐旋律,使之与历史背景、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发展巧妙结合,不仅渲染了气氛、深化了主题,而且还成为影片起承转合重要情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该片的剧情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呈现等是以音乐形式讲述出来的,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渲染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电影《钢琴师》出神入化地把音乐融入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发展的过程,渲染和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大为增强。如在德军为犹太人制造的隔离区,当德军士兵看到3个卖艺的犹太人在奏乐时,便从犹太人群拉出几个犹太人,强迫他们和着音乐跳舞,这时出现了波兰作曲家基拉尔为该影片所创作的音乐,旋律低沉而舒缓,与乐手演奏的欢快的犹太民族舞蹈形成了错位,主题音乐、犹太民族舞台与画面的情绪形成了错位,从而营造了一种内在悲苦与外表强装欢颜的所谓欢快的气氛。使人们看着欢快的画面却高兴不起来,更加强化了对犹太人的同情心理,同时对法西斯也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愤懑情绪。又如,在德军为犹太人制造的隔离区,当一位乞丐抢一位老太太的食物时,与老太太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最后食物洒了一地,乞丐迫不及待地伏倒在地吸食,老太太则无奈地哭泣而去。在此过程中,基拉尔所创作的音乐旋律由单簧管引出,并衬以弦乐的拨奏,营造了一种凄婉悲苦的气氛,令人感到无比的心酸。再如,犹太人被迫从隔离区转移时,基拉尔所创作的音乐旋律随着人们收拾行礼而响起,音乐如泣如诉,似乎是犹太人对心中悲苦的诉说,又似乎是未来的迷茫。在音乐的渲染下,人们更多的是为犹太人的前途和未来担忧。当看到一位老人由于没有及时给德军士兵敬礼而挨了一记耳光,当看到一个小孩因为偷了食物被宪兵追捕并活活打死,当看到一名妇女害怕孩子的哭声激怒押送的德军而用手紧紧捂住孩子的嘴,人们的心中始终萦绕着基拉尔所创作的低沉舒缓的音乐旋律,深深地为之震撼和欷歔不止。

二、发展情节

音乐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在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影《钢琴师》中的音乐旋律不仅有力地渲染了气氛,而且还通过设置一个个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如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斯皮尔曼在华沙的录音棚里录制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平静舒缓而且忧伤宽广的音乐旋律弥漫开来,似乎预示着千百万犹太人的生命即将终止的厄运;果然,德军的炮火就在这时打断了平静舒缓的音乐旋律,波兰宁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犹太人的噩梦从此开始了,随着这个悬念,人们开始步入剧情的发展之中。又如,主人公斯皮尔曼一家被迫从家中搬出,来到了德军隔离区,当看到德军在楼下修筑隔离墙时,基拉尔所创作的音乐响起,低沉凄婉的旋律真实反映了斯皮尔曼一家人的心境。随着低沉凄婉的音乐,斯皮尔曼愣愣地立在窗户边,眼睛里流露出无限的迷茫、孤独与无助,而后画面转向了混乱不堪的街道,音乐持续,预示灾难将要来临。人们也随之而悬起心来,不知斯皮尔曼一家人的命运如何,不知故事情节该如何发展,同时也急于看下去——这就是音乐艺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这部影片所产生的强烈的吸引力。再如,当斯皮尔曼在一栋被德军炸坏的楼里为了打开一听罐头,在火炉旁被德国军官发现,音乐把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在高潮来临之前,影片也通过音乐做了充分而巧妙的铺垫。当斯皮尔曼抱着罐头躲进阁楼里时,楼下隐约飘来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琴声,德国军官将这段音乐弹奏得清冷幽怨,充满了人情,弥漫着惆怅和无奈,即暗示了他心有音乐灵犀、是一个艺术的欣赏者和同情者,又暗示了他骨子里没有其他德国刽子手那种凶残本性,这为他冒险拯救斯皮尔曼做了巧妙的铺垫,也预示着战争的结束和美好生活的到来。

三、精简话语

音乐是一种表现力、穿透力极强的并带有色彩的语言,灵活巧妙地运用音乐语言,可以有效地避免通过对话、陈述等所带来的繁琐、枯燥等问题,使得语言富有张力和韵味。在许多情景下,电影《钢琴师》都是以音乐旋律代替影片中人物的对白,实现了对白语言所达到的高度、境界和效果。例如,犹太人从隔离区被转移到广场,人们在等待去集中营的火车时,主人公斯皮尔曼的父亲买了一块糖,切成几份分给家人。此时基拉尔所创作的音乐再次响起。一家人静静地聚在一起,没有欢笑,没有话语对白,甚至没有一个富有表达的眼色,他们也无法表达心中的话语,因为他们知道,这也许是他们一家最后的一次集聚。他们心中的语言全部蕴涵在沉重而忧伤的音乐旋律之中。通过音乐旋律,人们听懂了他们心中的语言,他们对明天寄予希望,却又不敢奢望什么,他们能做的就是在黑暗的天空下默默地品味这最后的一次团聚,默默地分享一份悲苦中的温情。至此,人们不能不为之潸然泪下。再如,当斯皮尔曼与那位德国军官相遇时,两人仅有几句简短的对话,斯皮尔曼就被德国军官带到了一个房间,在那里,斯皮尔曼为德国军官弹奏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而没有话语对白,都沉浸在音乐旋律之中。同样的音乐旋律却有两种不同的语言,对斯皮尔曼来说,他用生命的最后一刻,倾诉法西斯给犹太民族带来的悲惨命运,抒发对德国人暴行的仇恨和愤怒,表达自己对迫害者的控诉和反抗;对德国军官来说,是一种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是一种对战争的回忆和反思,是一种对战争的沮丧和绝望。两人在音乐旋律中找到了共鸣,走到了一起,而这种效果是语言对白无法实现的。

四、抒绪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情绪抒发、心灵反映和思想表达的载体。电影音乐也是如此。电影《钢琴师》为把斯皮尔曼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更为生动、更为丰满、更为感人,运用大量音乐展示斯皮尔曼心理活动。如在从隔离区转移到集中营时,斯皮尔曼在犹太警察的帮助下逃出,所经之处,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是黑烟滚滚的废墟,到处都是鲜血和尸体。此时,基拉尔所创作的音乐由单簧管低音区奏出的旋律反复回响,抒发了主人公斯皮尔曼恐惧、孤独、无奈的心理。至此,斯皮尔曼已经过了千般磨难和浴火重生,一家人为了生计卖掉了钢琴,遵照德国人通告搬进了犹太隔离区,又从隔离区迁移到集中营,他也从国家电台演奏家沦落到一家酒馆弹琴维生,而后又沦落为一个任人欺凌的弱者,现又开始走上四处躲藏、苟且偷生的生涯,他不明白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心里只有困惑和茫然。

五、深化主题

巧妙把音乐运用于电影中,不仅能够很好地概括影片的核心思想内容、深化故事主题,而且还体现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历史状态和文化面貌。电影《钢琴师》围绕主题,把肖邦、基拉尔等作曲家的音乐巧妙地运用到故事之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深化了影片的思想主题,实现了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从而创造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例如,斯皮尔曼深夜逃到同情和帮助他的大提琴艺人家中时,女配角以从容专注的表情和宗教沉思的方式,为她腹中的小生命演奏了巴赫的《第一大提琴组曲》中的《G大调前奏曲》,倾注了她对人性时代的企盼,企盼这个时代像新生命那样诞生。影片安排一个被占领国的艺人来演奏占领者的音乐,不仅说明了音乐可以超越种族、宗教和国界,也说明了人性可以超越种族、宗教和国界,它启示人们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法西斯的侵略行径,以辩证的眼光审视德国文化,这就极大地拓展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显示了创作者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又如,斯皮尔曼为德国军官所弹奏的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曲调先是短促而舒缓,似乎是一种忧伤叹息,此时画面所展现的是华沙城的废墟上撒满的月光,一束月光透过窗户投射在斯皮尔曼身上,琴声突然表现怀有警觉的沉静,继而旋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悲愤之情,而最终失去了明确的轮廓,成为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最后结束部分还原为原来那样真挚和忧伤,但平静的气氛只延长了几小节,旋风般的尾声又重新卷入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里,随着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人们领略到的是斯皮尔曼丰富的心理变化,他先犹豫,然后是平静,继而是毅然决然,充分表达了斯皮尔曼向侵略者反抗的决心和意志,反映了犹太民族的觉醒和革命意识,同时也为法西斯奏响了必败的音响,这种旋律是一种呐喊,是一种厮杀,是一种胜利的凯歌,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主题也升华到了一定高度。再如,影片结尾,斯皮尔曼坐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里,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奏了肖邦华丽的《波罗涅兹舞曲》,这里没有欢呼欢闹的场景,而是抑扬顿挫的旋律,从音乐旋律中人们领略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死难民众的哀悼,一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反思,一种民族的觉醒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也正是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六、结 语

《钢琴师》是一部真实反映波兰犹太民族在二战期间遭受德国人残酷迫害的历史影片,它的巨大成功和艺术创作特色就是巧妙地运用音乐,音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了感人至深的气氛,严谨了故事情节的交织,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展示了一种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同时也为音乐艺术的创作、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樊荣.电影《钢琴师》中古典音乐欣赏[J].电影文学,2009(16).

[2] 廖颖.电影《钢琴师》中肖邦音乐演绎分析[J].电影文学,2008(16).

第9篇

[关键词] 钢琴音乐;发展;美学特征;美学表现;作用

在我国现代社会中,音乐逐渐成为电影背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并贯穿于电影作品的始终。其中,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其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位置,它具有音域广、音色美和丰富的表现力等特殊性能,特别是在对影片的故事结构、审美艺术及意境渲染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的意义。在现代电影行业中,人们把钢琴音乐作为一种新的素材,与电影的画面、旁白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故被视为“电影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将钢琴音乐融入电影作品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士喜爱和推崇,不仅因为它独具特色的音乐功能和美学特质,而且它所带来的美学意义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构建了更多无限的可能空间和想象。

一、钢琴音乐的发展及美学特征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学科存在的音乐,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它在电影艺术的动态构成中,将故事内在的含义同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哲理合二为一,呈现出审美情趣和视听上的美感。中国音乐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感情内容和审美趣味,如果没有表现内心情绪的手法只是纯粹的声响,那么音乐便没有生命和内涵。钢琴音乐的历史是漫长曲折的,钢琴音乐能够主观自如地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现实美景的想象。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极为丰富,主要特征与演奏者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不可分割,钢琴音乐一生追求落在以情感人的角度上,不分国界种族,在钢琴音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不仅在描述主人公情感历程上有所发挥,而且在描述自然现实主义的方向上也堪称为最好的乐器。总而言之,钢琴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种新体裁形式存在,在表现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和创作意图,引发欣赏者的感情共振和艺术想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最终以抒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观众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也正因为如此钢琴音乐这种特殊的美学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电影作品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电影中钢琴音乐的具体美学表现

随着电影中音乐的出现,以钢琴音乐为主要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在这些影片中钢琴音乐的美学体现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钢琴音乐美学因素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它在电影作品中的具体美学表现,即起着抒发故事情感、营造背景氛围和提升电影艺术品位的作用。

1.抒情作用是音乐本身都具备的一种功能,特别是在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抒情作用,提升电影的审美感受,钢琴音乐类型根据不同的背景有明确的限定,如紧张的情节应配以急促的音乐,惊悚的场合大多配以高低起伏的音乐等。但是,在任何场景下的钢琴音乐所抒发的情感都是清晰具体的、有所突出指向的,它特定的抒情功能被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并极大程度地融入电影本身中去。在当今很多电影作品中,比如电影《立春》和《音乐之声》中,前者女主角演奏的钢琴音乐反映出她对于艺术的无上追求和崇敬,以及对于爱情的渴望和骄傲,而后者中的钢琴音乐完全展示出女主角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性格特征,随着钢琴音乐的不同旋律也突出了她对于爱情的心理变化。

2.同时,钢琴音乐对于营造电影的背景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没有了声音元素的加入,电影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比如《钢琴家》中钢琴音乐在营造背景气氛方面也发挥很好的功能,电影中四处躲藏的钢琴家最终能够逃生,发现他的德国军官并没有表现出纳粹刽子手的模样,当男主角躲进阁楼时,楼下传来了德国军官弹奏的《月光奏鸣曲》,琴声清冷悲伤充满了人情味,在此钢琴音乐努力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钢琴的运用为后面的电影很好地做了铺垫。又如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主人公与爵士乐大师片中的三次钢琴较量让人为之惊叹不已,也体现出影片中的高潮部分。此刻钢琴演奏的美学意义被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主人公的倾情演奏,钢琴曲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急促高亢,钢琴唯美的曲调让观众进入到跌宕起伏的音乐中,而剧中的主人公也已经完全陷入到音乐的海洋,完全忽略了蓄意挑衅他的演奏大师。最重要的是观众在钢琴营造的氛围当中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孤独世界和美妙绝伦的音乐技巧,前两首钢琴曲子使观众在剧情中提出问题并想象结果,直至第三首钢琴曲完成,使观众放下紧张情绪而豁然开朗。此片中钢琴音乐同人物画面结合得淋漓尽致,声音在此贯穿到每个细节,让人不免感叹。

3.除了在营造背景和抒情之外,钢琴音乐在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方面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在诸多的音乐中钢琴音乐是最具有高贵特质的音乐,也最为被观众所接受和熟悉。在电影中注入钢琴音乐,可以有效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品位,在很多作品比如《钢琴课》《海上钢琴师》《天使爱美丽》等以音乐作为主题的电影中,钢琴在其中的取材比例相比其他乐器多出很多,因为电影中钢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上的享受盛宴。此外,钢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被运用在很多电影中使电影增色不少,而且影片中选择的钢琴音乐也多以肖邦、贝多芬、德彪西的钢琴名曲为主。钢琴自由的曲调可以让演奏者跟随自己心声完美展现出,使内心得到缓解和释放,电影中行云流水般的音符在释放无尽的浪漫同时给观众带来优美的音乐享受,随着钢琴音乐的深刻演绎,电影的艺术品位也随之提升。比如在电影《钢琴师》中,非犹太裔大提琴演奏家的钢琴演奏片断,在她演奏巴赫的《G大调前奏曲》时,表情庄重内心却是十分悲痛,钢琴音乐让观众更加体会到主人公对纳粹的痛恨,而与她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形成深沉对比,这种深邃耐人寻味的艺术感觉直达观众内心,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

三、分析钢琴音乐在电影作品中的美学作用

在当今很多电影作品中,影片的内在之美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审美的主体所追求向往的一种美,观众从感官的接触、情感的共鸣逐步到达对电影深层内涵审美的理解,从而揭示出电影作用在审美主体的感官上、感情上以及心理上不同层次的美感效应。此外,钢琴音乐的魅力就在它特殊的声音,钢琴演奏比其他乐器更富于浪漫感,从美学的观点出发,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把握剧情和洞悉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后使两者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这也是电影中钢琴音乐的真正内涵。在《阿甘正传》一片中,影片开头一片缓缓飘落的白色羽毛和着背景音乐出现,随着悠扬缓慢的钢琴音乐,影片中的白色羽毛随同音乐起伏跌宕,最后羽毛落在主人公的脚下,故事开始。而故事结尾同样是悠扬的钢琴音乐,影片结尾主人公把儿子送上了校车,从他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又开始随风飞舞。钢琴音乐同整个故事完美融合为一体,不仅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深刻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受。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现代影视艺术,其中电影音乐的创作在如今越来越被艺术工作者所重视,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和其中的音乐有着莫大的关联。钢琴音乐以其独到的艺术功效和美学价值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因为电影音乐直接影响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情绪与心理活动,钢琴音乐既能主导环境背景的艺术美感,给观众以艺术感染力和渲染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又能与电影有机相结合,达到“乐中有景,乐中有情”的效果,使观众得到“以情动情”的最佳艺术认知。在《海上钢琴师》中,从影片的开始部分一段欢快的钢琴曲开始,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心中的悲伤与孤独,直到在一次船房录音的时候看到窗外出现的女孩,使主人公真正感受到爱的真谛和潜藏的温柔,他的眼睛跟随她的脸,同时弹奏了一曲即兴的以爱为由的曲子,让录音师哗然。这时的钢琴音乐音调舒缓、清新欢愉,整个片段中钢琴音乐的曲调随着女孩的行为而变化,电影中钢琴音乐真实和细致地塑造出主人公的情感内心,不仅使电影画面感变得生动鲜活,也让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体现出美学上的真正价值所在。

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钢琴音乐的特殊美学效力在电影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揭示出它在电影美学中的效能是通过从审美感官过渡到审美感情再转化为审美理解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审美过程,它的流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映了审美的动态性,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的一种审美现象。钢琴因素的运用表明了“美”永远是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方向,而电影中表现出的意境美态仍然是许多审美主体在心底追寻的美好。因此,钢琴因素的融入将电影作品中的内在主旨与观众的内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电影作品文化内涵和抒发电影美学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钢琴音乐才会被广泛运用于电影中,以从根本上达到引起观众共鸣和使观众获得审美趣味的目的。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使得创作者更应该重视其功能和意义,在电影音乐中,钢琴音乐的本体和载体便是音乐和乐谱,钢琴演奏的画面一般是不会出现的。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钢琴音乐,它使得电影作品的审美感受得到升华和稳进,也使得电影中人物特点更加鲜明,电影画面更加丰富。从美学意义角度上看,钢琴音乐不仅丰富了电影语言的叙述和表达,而且有力地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官享受和视听体验。同时,钢琴音乐在电影中有着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因素,这就使得它在营造背景气氛、抒情力和提升电影艺术品位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其音乐在电影的艺术构成中展现了不同于其他艺术元素的美学功能。

[参考文献]

[1] 杜恩云.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J].艺术研究,2006(01).

[2] 敖坤.美学视域下电影音乐的功能――兼评《钢琴师》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09(02).

[3] 李佳.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以《钢琴家》《音乐之声》《海上钢琴师》等为例[J].电影文学,2010(17).

[4]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5] 潘屹.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J].电影文学,2010(05).

[6] 杨彤.钢琴演奏艺术中的美学因素[J].消费导刊,2009(08).

[7] 李锐.《海上钢琴师》的经典镜头分析[J].华商,2008(03).

第10篇

[关键词] 《乡愁》;俄罗斯;钢琴音乐

音乐是电影里的重要元素,在电影里起到加分的作用。俄罗斯的电影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很多人都不陌生。这部电影很有名,除了电影本身的高水准,电影中的钢琴音乐也很有特色。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电影本质的追求的导演不多,塔可夫斯基不仅是这不多中的一个,还将这种追求做到了极致。这样的电影也最容易让观众在情感上与导演进行交流,产生精神上的强烈共鸣。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厚重神秘的,他的电影里的音乐是充满哲理意味的,每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有特别的意义,也有着特殊的使命。《乡愁》里的音乐不是一般的动听,也不是一般的美,音乐是讲述者电影之外的故事,十分奇妙。本文将深刻分析《乡愁》里的钢琴音乐,一起进入《乡愁》里的别样的诗情画意。

一、塔可夫斯基与《乡愁》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俄罗斯电影史上非常有名的导演,他也被认为是继爱森斯坦之后的天才导演,同时也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只有七部作品,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求质不求量,七部电影作品,《安德烈・卢布廖夫》《镜子》等。虽然数量上是很少,但是部部都是精品,都被奉为经典之作。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着眼于追求生命的真谛以及作为个人在社会上的精神寄托。塔可夫斯基曾经在专业的电影学校学习过,有非常丰富的电影理论知识。在正式拍电影之前,塔可夫斯基曾经拍过一些短片,最著名的就是《压路机与小提琴》,这部作品在1960年还获得了纽约学生影展中的一个奖项。短片的成功算是小试牛刀,真正让塔可夫斯基名声大振的是他导演的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这部作品在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折桂,让人见识到了他的才华。

成名之后,塔可夫斯基并没有在各种名利中放弃自己对电影本质和生命本质的探索和追求。在他接下来的作品中,他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放在了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上,入木三分。不得不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厚重的,带着对生命的敬意和执著的专业精神,让人可敬可叹。某种意义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追求的更多的是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商业成分几乎是没有。在这点上,塔可夫斯基坚定不移,也做出了很多牺牲。这种坚持是对电影本质的尊重,也是对祖国的一份挚爱和家乡的拳拳之情。他除了自己拍电影,还曾经与外国电影导演合作,在异国的天地中,让他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更多的灵感。《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电影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作品,这部电影的艺术品位和质量水准都非常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电影本身的价值,在忧伤氛围下表现出电影最大的美感。这部电影承载了塔可夫斯基最为最基本的人对道德的责任和感悟,闪耀着最光辉的人性之光。

二、影片《乡愁》的钢琴音乐

提到电影《乡愁》,就不能不提到电影里的钢琴音乐。音乐越来越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渲染电影的气氛和烘托情节都具有巨大作用。《乡愁》这部电影的基调是悲伤,悲伤的情绪最适合用音乐来营造了。音乐融入电影里,不仅能增加电影的可看性,也能升华电影主题,也能表达出导演的诉求。塔可夫斯基虽然是导演,但在音乐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自己的电影十分严格,但这也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乡愁》里的电影音乐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种是显而易见的钢琴音乐,选用的钢琴曲也是著名钢琴家如贝多芬的古典钢琴音乐。除此之外,电影里还洋溢着另外一种音乐,那就是有着俄罗斯特色的民谣两种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很好衬托出电影的风格和主题。音乐很好的烘托出了电影男主人公表戈尔恰可夫的人生各种际遇,他是一名诗人,诗人总是多愁善感,对生命有诸多感悟,对生活十分敏感。他孤身一人在意大利游荡,郁郁不得志,在游荡中舒放着自己的灵魂。在电影的很多场景中,电影音乐都会突出强调出来。很多人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都不陌生,在《乡愁》电影中,这部钢琴篇章中的“欢乐颂”的调子不止一次响起过,让电影中的人物,也让银屏之外的观众感受到丝丝安慰。男主人公本来有一颗破碎疲惫的心能感受到一点温度,对人生和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这是电影的魅力,更是电影音乐的魅力。

(一)威尔第《安魂曲》

电影里有很多表现俄罗斯旖旎的平原风光的画面,静谧恬淡,让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样美好的画面之下,配上悠扬独特的俄罗斯民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的完美。俄罗斯的民族韵味自然而生,一点都不突兀。除了俄罗斯民谣之外,在电影中,还有非常有名的钢琴曲参与其中。《安魂曲》是威尔第的作品,威尔第是意大利有名的作曲家。这首曲子带有意大利风味,但与电影很贴切,也与主题相互呼应。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用意大利人的曲子作为电影音乐,也十分应景。

这首世界闻名的《安魂曲》,威尔第创作于19世纪中叶,曲子具有浓郁的怀旧风味,这是威尔第专门为自己的好朋友同时也是诗人曼佐创作的。这首钢琴曲除了作曲者本身的故事之外,曲子同时还有其他的意味。曲子取名为《安魂曲》,是希冀所有的亡灵都能得到上帝的宽恕,既然已经失去了生命,那就不要再受到来自心灵的折磨。由此可见,这首曲子还带有强烈的宗教烙印,但是威尔第并没有落入宗教曲的窠臼,而是在宗教曲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创新。曲子的调子难免世俗,但也脱俗,在悲壮中能细腻地感动聆听者。

俄罗斯民谣和威尔第的钢琴曲不止一次在电影中响起,可见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有多大。《安魂曲》在电影结尾处还特别突出的出现,这是为了与男主人的故事相得益彰,让音乐的故事性更好地融入电影里。《安魂曲》充满了悲剧意味,但这也是让观众能在巨大的悲恸中感悟到生命的无常,更能珍惜生命,也能在现实生活的艰辛万苦中依旧有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也是电影传达出的深刻主题。在电影的结尾,导演有意无意地重现了电影开头的意大利美景和俄罗斯的原野风光,配上俄罗斯极大难度的女声吟唱,让电影有了新的意味,也有了新的高度。

(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除了威尔第的《安魂曲》,《乡愁》这部电影中,还有一首不得不提的钢琴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这首钢琴曲是电影中最重要的钢琴音乐,奠定了电影的基调。巧合的是,这首曲子也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都与男主人公身边的故事有关。音乐出现的场景刚好也是电影的重中之重,也是电影的高潮部分。在《第九交响曲》第二次出现时,导演采用的办法是让这首曲子重复响起。很多人都感到匪夷所思,甚至难以理解。事实上,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也是电影技巧最突出的地方。《乡愁》,从电影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和电影大致的走向,这也是导演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基本理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部分都是受着各种各样的苦难,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解脱和释然,导演通过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如泣如诉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和理念。除此之外,电影里的男主人公和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一样,相对于这个冷漠的社会,谁都是弱者,《第九交响曲》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一主题。

贝多芬是世界有名的钢琴家,除了贝多芬的作品感动人之外,贝多芬自身的故事也同样十分励志。众所周知,贝多芬耳朵是有问题的,但是他为了理想,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地音乐创作。他的作品或激昂,或悲伤,都表达出强烈的对生命的不屈服和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在这点上,事实上,与电影所要反映的主题是十分吻合的。我们都喜欢听有故事的音乐,贝多芬自身的故事已经足够动人,运用进电影中,更具有看头,也让电影中的音乐充满了味道。导演塔可夫斯基挑选了这首《第九交响曲》,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男主人公戈尔恰可夫刚认识多米尼克的时候,进入他的房间,导演采用的是这首钢琴曲的前半部分,音乐充满激情,高昂激劲,表现出音乐独特的生命力。但是当《第九交响曲》第二次响起的时候,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确是这首曲子的后半部分,与男主人公自焚这一悲惨境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生命的礼赞,更是电影主题的凸显和升华。

电影音乐除了展现电影的主题风格之外,对电影故事主人公的心理塑造同时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九交响曲》是充满力量,充满活力的钢琴曲,不得不说,贝多芬将英雄身上具有的抗争性和热情都挥洒在了自己的音乐中,这是难能可贵的。影片中的人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是在被动中跟着命运沉浮,受尽了人生的磨难。电影中人物的言行,事实上也是导演塔可夫斯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感情寄托可以通过电影画面和电影叙事展现,同时也可以运用电影音乐来烘托。《第九交响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很好地展现了电影的可看之处,也为电影自身的风格增添了色彩。

三、结 语

人性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悟一向是许多导演在追求电影艺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的内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迸发出强烈的哲学意味和随处可见的淡淡忧愁,塔可夫斯基有七部作品,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乡愁》,将悲情情怀达到了极致。塔可夫斯基除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探讨,同时还对社会道德和时间的流逝都十分关注,运用巧妙梦幻的镜头传达着自己的情感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电影本身的价值,在忧伤氛围下表现出电影最大的美感。这部电影的艺术品位和质量水准都非常高,这部电影承载了塔可夫斯基思想中最基本的人对道德的责任和感悟,闪耀着最光辉的人性之光。电影的钢琴音乐很显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与电影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电影成就了音乐,音乐也成就了电影。

[参考文献]

[1] 黄文达.诗意何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

[2] 郭威.电影《潜行者》中的声音――兼及塔尔科夫斯基的音乐与音响美学 [J].四川戏剧,2009(04).

[3] 刘宣杞.《乡愁》――仿佛梦境,仿佛倒影[J].东方艺术,2011(07).

第11篇

一、钢琴音乐对影视剧情发展的推动作用

钢琴音乐可以推定影视情节的发展,尤其是在那些故事情节复杂的电影,只从画面上看,很难体会出其中的惊险和惊恐,但是只要通过音乐的引导,影视剧情就可以从高潮到低谷,再到高潮,或者是低谷向高潮的转换,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影视中不同情节的改变也需要影视音乐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让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来综合体会电影的发展,感悟影视的主题思想。钢琴是最早出现在电影中的乐器,对于影视剧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表现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钢琴本身就是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只有背景音乐才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钢琴和表演者;第二是钢琴音乐对影视剧情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在空旷的轮船上弹奏钢琴,随着音乐的激情荡漾,摄影师的镜头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1900和其他人物之间进行着镜头的不断切换,电影的节奏随着钢琴音乐的不断起伏而发生变化。电影《钢琴课》是根据着名的澳大利亚钢琴家大卫?赫弗格的现实生活进行改编的,电影的主题曲被称为是钢琴协奏表演中最具有挑战性的曲目,电影主要讲述了钢琴师和德国军官之间进行钢琴比赛的故事,在一次又一次的钢琴比赛中,将电影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电影也以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结合而结束,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歌颂。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正是钢琴音乐的完美运用,这部电影获得了多项大奖,并且成为了描述爱情的经典影片。在电影中,女主人公罗斯在轮船撞到了冰山快要沉入大海的那一幕中,电影中运用了钢琴音乐,对杰克和罗斯之间的伟大爱情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在他们遇难以后,钢琴音乐的基调骤变,从原先的舒缓变得更加震撼,给观众的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因此,钢琴音乐有助于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钢琴音乐对影视主题的暗示作用

人们通过简单的音乐符号可以创作出无数动听的音符,再将这些音乐的精灵运用在电影艺术中,就可以让观众通过音乐来感受影视的主题思想。影视中的音乐就是电影主题思想进行表达的一种隐藏线索,是电影制片人精心策划和设计的艺术成果,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电影《钢琴家》中就是通过钢琴音乐来为观众进行电影主题暗示的。艾达是电影的女主人公,自幼就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上天却赋予了她超人的音乐天赋,她有着高超的钢琴表演天赋,因此,钢琴就成为了她和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唯一途径,钢琴成为艾达生命中的一切,艾达也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钢琴艺术。艾达遵照父亲的遗愿,远赴大洋彼岸嫁给了指定的丈夫,就在下船的时候,艾达的丈夫将她的钢琴无情地扔到了大海之中,从此依靠钢琴和外界进行交流的艾达失去了唯一的凭借,同时也失去了她的灵魂。贝恩斯是一个粗狂鄙陋的乡下人,在遇见艾达以后就变卖了自己的田地,给艾达买了一架钢琴送给了她,在以后的日子里,贝恩斯会经常聆听艾达的钢琴演奏,贝恩斯和艾达逐渐从原先的相互聆听变为彼此之间产生了灵魂和心灵上的交流,最后产生了爱情。作为农民的贝恩斯知道钢琴是艾达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只有钢琴才可以让艾达拥有灵魂。在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贯穿了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和电影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刚开始的时候是艾达一个人的钢琴独奏,表达了艾达渴望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欲望。艾达在海边的演奏是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灵魂。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艾达演奏的钢琴音乐十分平静,就像是在诉说自己的幸福情感一样。整部电影都是采用钢琴音乐的形式来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描述的,对电影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暗示作用。

三、钢琴音乐对影视情景和人物思想情感的渲染作用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故事情景和主题思想的情感表达,这也就是所谓的影视情绪,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为电影情绪的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让电影的主题和主人公的思想情绪都得到最好的表达。音乐对电影的情感表达和烘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很多电影中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国产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在小坚送萧萧放学回家的镜头中,导演使用了钢琴音乐和多种其他乐器相结合的办法演奏了欢快的乐曲,表现了男主人公快乐的心理特点。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让1900把钢琴当成自己的妻子,1900对钢琴的钟爱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境界。钢琴音乐是1900感情的宣泄方式,1900对钢琴上的每一个音符都了如指掌,1900因为时刻为感动而进行着钢琴演奏,将自己的灵魂和钢琴艺术融为一体,是用心在演奏一首生命的赞歌,因此当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也可以从其中的钢琴音乐中领悟到生命的美好和脆弱。电影《砂器》(日本)讲述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艰苦奋斗历程,但最后却落了个凄惨的人生结局的故事。钢琴音乐一直贯穿电影的始末,主人公奋斗中的钢琴音乐是激进高昂的,最后他落得人生的凄惨结局时,钢琴音乐是低沉哀伤的,正是钢琴音乐的不同基调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不寻常的人生历程。在电影《砂器》中,观众可以听到电影主人公对主题乐曲《宿命》的演奏,在这钢琴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进行的艰苦奋斗和人生坚持,观众可以通过钢琴音乐节奏的变化来感受主人公心理情感的前后巨大变化,正是钢琴音乐的有效运用,电影的氛围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才具有了如此强大的张力。在美国拍摄的反映波兰革命的电影《一曲难忘》中,整个电影剧情发展的高超就是在肖邦的钢琴演奏会上,在肖邦进行钢琴曲《革命》的演奏时,影视观众的思想情感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动起来了,电影和观众的情感实现交融了。钢琴曲中的任何一个音符都可以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撼,观众在享受钢琴音乐带来的听觉享受的同时,影视的主题表现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表达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四、结语

钢琴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电影长期的制作过程中,钢琴凭借着自身的参与和音乐形式在影视主题上的表达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电影中,主人公的钢琴表演不仅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优雅享受,同时也可以带来听觉上的震撼。通过对电影中钢琴音乐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感悟电影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因此,钢琴提高了电影的表现艺术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 影视作品; 钢琴音乐;美学意义;契合

钢琴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高雅音乐,它能取得这样至高的荣誉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钢琴音乐融入电影中,一直备受电影人士推崇,这不仅因为它具有电影音乐的一般功能,还因为它的美学意义为电影风格、电影思想的表达构建了无限的艺术空间。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声画合一、渲染气氛、展现人物内心情感、连贯剧情、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等作用。我们常在各种各样的表演中看到它的身影。除此之外,与钢琴息息相关的伟大的钢琴家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钢琴大师有肖邦、贝多芬、朗朗、李云迪等。而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它具有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律准确、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等优良性能。钢琴由黑白键组成的西方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弹奏出来的声音悦耳动听,很多人却不清楚这个声音如何产生的,其实,这里面有个小窍门,钢琴里面有一个小木槌,是绒毡的,它能通过敲击钢丝来发出声音。一架钢琴,连接着钢琴的制作者、演奏者和乐曲的创作者,他们都为此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

一、钢琴音乐的美学因素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很多感情丰富的人都喜欢用音乐来表达情感,音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这一点上。但是音乐的感觉只是单调空洞的声响,不通过一定的精力手段来表达,就不能表现出音乐的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这门艺术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我们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多与钢琴有关的活动展开。我们耳熟能详的钢琴家现在也能如数家珍地一一说出。我们感叹贝多芬的钢琴悲怆,我们感叹肖邦的夜曲丝丝入扣,我们感叹朗朗的钢琴大气,也感叹李云迪的钢琴细腻细致。这些鼎鼎大名的世界级的钢琴家,虽然不是生在同一个时代,但都是与钢琴有不解之缘,正是因为钢琴为世人谱写出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我们都知道,钢琴只是一个工具,情感的抒发表达还是要通过人,这是钢琴的主要特征,演奏者与钢琴的关系如此紧密,密不可分。

音乐都是以情动人,那些流传千古的名作到现在,虽然过去了几千年,但是现在听来,还是能够感动你我,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回溯钢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段瑰丽美妙的过程。钢琴音乐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各种情感,也能展现出人物的音乐创作意图,在意识和情感上与观众达到共鸣。钢琴在很多时候也能给人深层次的艺术想象力和想象空间,钢琴身上的这种美学元素,运用在电影上,一样也能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和魅力。

二、影视作品中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

(一)体现出独特的韵味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根据某段钢琴音乐,能体会到作曲家想通过这个作品表现什么,这样一种意向,一种诉求,就是作曲家想要追求的一种气韵。电影中的气韵具有很高的审美特色,主要体现在它和谐天然的音乐性、饱含深意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别注重气韵,这是属于美学范畴领域,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古老深厚,气韵适合于各个艺术门类,人们也常常运用。中国艺术讲求的气韵体现的是一种音乐风格及其内涵。其实在很多细节处理上能看出这种气韵,只要是认真地听,认真地去品味,就能够感受到。在其他的创作和艺术鉴赏中我们也能发现这种气韵的存在,同时它也有一种艺术自律在里面。这种艺术自律性跟政治道德观念以及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气韵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变化的。就像我们常常会评价某人很有气质,气质是由内而外的,不可能在几天几个月内形成,这是经过日积月累,慢慢才养成的,气韵的形成同样如此。钢琴的琴声给人以美感,如果长期能受到这种熏陶,钢琴音乐的七月就自然而然能够形成。

电影的钢琴音乐,荡气回肠,震撼人心,酣畅淋漓。很多电影的节奏密集而跳跃,琴弦拨动,琴盖拍击,形成了独特的特色。有一部能表现钢琴音乐魅力的电影――《四分钟》,也是彰显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的范例。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女主人公杰妮,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她弹奏的不是钢琴曲,而是自己的命运之歌、生命之弦。影片名叫《四分钟》,电影也用精美绝伦的4分钟钢琴演奏来表现。无与伦比的美丽才是生命的极致,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杰妮的局促拘泥,紧张归紧张,但是当她摸到钢琴时,她整个人顿时活跃起来了,只有在这一刻,她才感觉到自己是有生命的,是自由的,是存在的。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这一切与台下的观众无关,与外面的警察无关,与这个社会无关,她就是这么的全情投入,让人无比动容。音乐是一个人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工具,什么样的工具就显示出什么样的人的什么性格,在音乐的国度里,不需要什么其他的修饰,能听到心的人自然能听懂,能理解,能感悟。

(二)展现出不一样的气魄

很多时候,演奏者都因为没能够“沉住气”导致作品没有气魄,显得平淡无奇。很多专家都提倡,在演奏的时候表演者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各种状态,精神状态专注,让自己的心境宁静,这样才能心无杂念,感情抒发,有平和平缓的心境,这样才能弹奏出能发挥出自己水平的作品,才能对得起观众。中国传统的音乐十分讲究一种气魄,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气”。古人在作诗作画的时候也非常讲究这种“气”的运用,也非常想达到这样的境界。这种状态下的作品才能让感情很好地迸发,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驰骋,这样才能表现出生命的美感、生命的活力。钢琴的演奏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应该加入深厚的感情,使音乐内涵更加丰富,穿透力更加强。其实在钢琴的演奏中,同样需要这种气魄。“气”需要气息贯通无阻,音乐的起伏稳定,乐句的呼吸顺畅,加上气势的大气磅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演奏者通过长期的学习,练习和理解,不断修炼和领悟。艺术要具有感染力,才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演奏者应该要协调好自己的演奏状态,能够让自己融入当时的情景中。

在《不能说的秘密》中,那首名为《秘密》的乐曲从破旧的小屋中传出,回荡在破旧教室里的不仅仅是美妙的乐曲,更是男女主人公暗动的情愫在慢慢变化。有一小段周杰伦和桂纶镁的四手联弹的镜头,堪称电影中的经典画面。钢琴黑白键上灵活跳动的四只手,弹奏出优美的旋律。四首联弹本身就需要两个人有非常高的默契,如果不是两个人想的点一样,劲不是往一处使,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一小段的钢琴曲相当于电影的线索,正是这段音乐让湘伦知道了小雨的存在,也正是这段音乐让他们能够在20年的跨越中相识相爱,这段奇妙的穿越才得以发生。其实这段钢琴音乐中观众能体会到这种气韵。这段钢琴音乐对整部电影来说,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男女主人公情感到达一个高度的体现。这段音乐能很好地表达出这样的一种情感,观众看了之后,不仅是觉得周杰伦和桂纶镁的组合天衣无缝,在钢琴这个特殊道具的作用下,给人一种细腻丰富、正确完美的艺术氛围,这也是电影期望达到的意境和效果。

(三)散发着人琴合一的魅力

演奏者是主体,琴是载体,演奏者与琴相互配合,才能创造出优美的作品。如果演奏者不了解自己的琴,或者不适应自己的琴,就没办法做到琴与人的一致协调,甚至会造成对抗的状态。我们根本就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在武侠世界里,剑客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无剑胜有剑,招数完全由心而发,能够收放自如。其实钢琴家和钢琴的关系也差不多是这样。音乐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琴合一,浑然一体。用同一种演奏方法来弹奏不同的钢琴,就必须按照不同钢琴的特点来分别对待,每一架钢琴的触感、特性和声音都有所不同。在这个片段中,我们能感觉到1900与钢琴和谐的关系,琴人合一,琴鸣人和。

说到钢琴音乐,我们就不得不提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出电影与钢琴音乐的完美结合。在《海上钢琴师》中有几段非常精彩的弹琴片段,非常夺人眼球。在船上默默无闻的1900,这是一个连名字都是代号的人,从出生开始就不被人铭记,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感受到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钢琴盛宴,整部电影也充满诗意和小小的悲伤。整部电影从开始到结尾都有钢琴音乐,无处不在。这种由钢琴音乐衬托出的极致浪漫,让人在一边欣赏的同时也在暗暗落泪。无法把握的命运,身似浮萍,所有的一切都随着船的沉没而沉没。电影里有好几场令人深刻的钢琴表现,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只看到两个人的手在键盘上不断翻飞,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跳着华丽的舞蹈,令人目不暇接。电影的镜头也不甘示弱,能很好地捕捉到琴键与手指的完美配合,让人看得十分过瘾和爽快。在音乐的国度里,他是自己的国王。音乐都具有魔力,能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被吸引,被俘获。所有的美好都来得太早太快,所以消失的也太快。美丽的女孩,如果没有出现在1900的眼前,他也许就不会明知得不到,还那么妄想,徒留一身的遗憾和悲伤。

三、结 语

从美学意义上来看音乐,我们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乐音运动形式和音乐实际上是钢琴音乐的本体。音乐依托于乐谱,通过一个个跳动的有生命的音符,传达出世界上的最强音。钢琴音乐的弹奏不仅需要弹奏者有熟练的弹奏技巧,还能理解透音乐的内在含义。而影视作品中的钢琴音乐虽然很多时候没有给演奏者专门的时间或画面来表达这种存在感,但是在影视作品中回荡着的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的生命力。钢琴音乐虽然是西方乐器,但也能入乡随俗,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魅力。钢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变化,对弹奏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琴合一应该是钢琴弹奏的最高境界,钢琴与人的完美协作方能演绎出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 宗妍.浅析“中国大片”――兼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J].剧影月报,2007(05).

[2] 杨建森.中国钢琴文化探源[J].中国音乐,2008(02).

[3] 孙丹.中国钢琴文化透视[J].艺海,2009(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