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郑成功教学设计

郑成功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0 09:4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郑成功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郑成功教学设计

第1篇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

1)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新课程标准改变后,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教,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的学。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不是通过记忆复杂的公式与符号,而是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克隆之谜》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二泉映月的录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二泉映月的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的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以促进整体的发展为核心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注重不同学生性格间的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讲解语文知识时要渗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还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例如,在学习“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语文教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先给学生简单描述郑和远航中发生的有趣故事,然后再针对课文内容阐述我国人民的探索精神与航海技术。

4)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适时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结合在一起。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是由抽象的数字符号组成的,它所阐述的更多的是关于生活的感悟。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传授的只是枯燥的语文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腻烦的心理,同时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例如,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中的金字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金字塔精巧的结构特点,从而实现他们对古埃及人民杰出智慧的歌颂。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完成,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新课程标准实行后,语文教学模式有了相应的变化,语文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体,而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在学习《郑成功》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直接讲课的传统模式,可以先让学生收集关于郑成功的故事或资料,学生在简单了解郑成功的事迹之后,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由于教材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扩充。因此,为了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标准,语文教师扩充了语文教学内容,使教材成了教学中的参考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还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例如,在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呈现草原的真实面貌,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舍笔下“人美、景美、文美”的场面,并且也在无形中丰富了关于“草原”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3)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课堂生成逻辑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十分关心和重视的课题。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逻辑,将历史学科逻辑与初中学生生成逻辑有效结合起来,成为落实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整了纪事本末教学逻辑,突破了历史学习主要靠背的难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纪事本末;教学组织逻辑;案例分析

有这样一个试题: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封建统治,各朝代都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请说说明朝和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别是什么?各起了什么作用?

这个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首先体现在综合性较强,不过过半学生还能写出几个措施来,只是对作用非常模糊,即使能够回答,也不敢坚持,说到底,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要真正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我在评这个题时,却发生了意外。好些学生说八股取士不仅仅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还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这些内容教材上有比较明确的表述。在评讲之前,我认为“为皇帝选取忠实的奴仆”的参考答案值得商榷,改成“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了,没想到学生总坚持他们的观点,我只好以“为了不失分,增加得分的可能,都答”敷衍过去。

过后静下来想想,学生说得非常正确。因为选取了忠实的奴仆,所以君主专制统治加强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因为变成忠实奴仆,所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如果只回答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显然是片面的。参考答案过于笼统,不便于学生理解,应该修改,但只修改为“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也是不全面的。我想起我的纪事本末教学思维来。这些学生坚持,固

然与他的思维独立性有关,应该还与纪事本末教学思维训练密切

相关。

史书的体裁,最初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编年体以时间为核心要素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物为核心要素记载历史,都反应了历史学科逻辑,各有优势,但缺点也很明显。后来的历史学家便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纪事本末的体裁。“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纪事本末体史书,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先讲它的起因,再讲过程,最后讲结果,完整地讲述一个历史事件。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也往往按照纪事本末的思想,按照起因、过程、结果这样的顺序教授历史。但是,这是历史学科逻辑,没有反映学生的生成逻辑。学生的历史认知逻辑,是先认识历史事件本身,再前推原因,后_结果的。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我摸索出一套以学生生成逻辑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对于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按教学的重要性由强到弱提出下列四个问题:第一,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了什么;第二,主观目的是什么,目的达成没有,还造成了其他什么影响;第三,事件背景是什么;第四,从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比如:郑成功。第一个问题:1662年,郑成功。第二个问题:他想借台湾反清复明,也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台湾摆脱荷兰殖民魔爪,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第三个问题:清朝明朝,但统治还没有稳固;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台湾。第四个问题:我们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也要加强国防建设,为维护提供强大的后盾。

就这个试题的争议,涉及第二个问题,即目的是什么,目标达成没有,还造成了其他什么影响。显然,八股取士的主观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但客观上造成了禁锢人们思想,阻碍文化发展的后果,因此加强君主专制和禁锢思想阻碍文化发展都可以是作用。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我们错误地把历史学科逻辑当成历史教学逻辑,对学生的生成逻辑照顾不周,形成历史就是“背背科”、学历史主要是记忆历史事实、讲历史主要就是讲故事、要成绩好就搞期末突击的错误认识,造成学生“学时高兴,考后全忘”的怪

现象。

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材不断翻新,但教材历史学科逻辑的主线没有真正撼动,学生生成逻辑没有体现出来。不适应学生自学,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学生的认知逻辑,并不否定历史学科逻辑,相反,我们要在历史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之间取得平衡,形成专业的历史教学逻辑。这方面需要更多理论探讨,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抛砖引玉足也。

参考文献:

[1]高峰.“基本原理概论”课前三章教学目标的逻辑分析:兼论哲学教学的目标和特点[J].北京教育(德育),2015(9).

第3篇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屈指算来,我在教育这块园圃里已经耕耘了21个春秋。回想当初,不知是职业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职业,在多梦的季节,为了孩子们灿烂的明天,我默默地躬耕于三尺讲台。这21年来,我体味到了一名教师的艰辛,更多的是享受到了做一名教师的幸福。这21年里,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成长为宿迁市名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宿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从一名普通的、懵懂的小学教师,成长为宿迁市优秀班主任、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从一个最不喜欢语文的年轻教师,成长为每年都会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不少文章、深深爱上语文的小学语文教师……

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回顾诸多荣誉的获得,我由衷地感叹:读书、研究、反思、写作是我成长的四个支点。

“读”领:用“阅读”厚实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身处浮躁社会的教师,常常抱怨没时间读书,不是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是应付这个检查,那个评比什么的,总能找到自己疏远读书的借口。其实,我们是有时间的。多年来,我已养成每天都挤出时间读书的习惯。早读课时,我把自学考试的书籍带入教室,和学生高声诵读;每晚临睡觉前,我都津津有味地翻起教育类书籍与杂志。读“玫瑰”(窦桂梅)、“看云”(薛瑞萍)、李镇西、吴非等人的教育专著,爱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田,教育智慧积淀脑中;《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教书育人》等香茗扑鼻的报刊,让我大开眼界,教育理念逐渐更新。我还喜欢和学生一起读儿童文学作品,如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漂来的狗儿》等,润泽我的心灵,让我与孩子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让我永葆一颗不老的童心。

因为我是语文教师,必须与书作友。在教小学语文中,也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样明丽;郑振铎眼中的活泼、轻盈、俊俏的燕子,是那样的赏心悦目;精卫填海彰显的是不屈意志;船长哈尔威表现出来的是处变不惊、从容面对、置生死于度外的永恒信念……这就是我们的小学语文,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量丰妙的小学语文。在教书中,提升了我的道德境界,培养了我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我的文化底蕴。

读书改变了我的一切,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思考学习中成长。是读书,让我在单调重复的生活中找到了快乐。读书成为我生活的基本需要。一日不读,就感到欠缺或不安,便觉“语言无味”。

“思”心杂念:用“反思”洗礼灵魂

作家秦牧曾对思考有过精辟的论述:“一个缺乏胃液的胃袋难以消化食物,一个缺乏思考的脑袋,也难以消化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知识,使它升华为智慧。”可现实中就有那种“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走路”的苦干不思型教师,他们没有反思意识,只知道“是什么、怎么做”,至于“怎么做最好、为什么是这个、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问题却鲜有考虑,所以不能收获较高的专业成长。

教学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思考,思考可以促进教学。每天备课时,我都会认真阅读课文两三遍,都会在思考如何深入浅出地教学本课,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每节课结束后,我都会认真地进行反思:哪些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的片断值得细细咀嚼,哪些生成让我措手不及,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在日常教学中学会了思考,我感受到了自己点滴的进步。思考让我的思想不至于平庸,更让我的心变得平和沉静下来。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无视现实而闭着眼睛跪着思考。为此,我常常告诫自己:自己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一定要“站直”了教书!

“研”行一致:用“实践”提升价值

近些年来,课题研究遭遇的非议实在太多,贬斥研究目的是门面工程,指责研究过程是纸上谈兵。但我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几年,我共申报了五六个课题,都被不同级别立项。2007年,为了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我决定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作为研究的方向。

触摸教科研,我自己也明白,那是一种跟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由于我是这些课题的主持人,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自课题立项后,我就很少逛街、去商场,但学校图书室倒是我常光顾的地方,一有空我便借来很多的书和报纸杂志,埋头搜索着,研究琢磨。

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怀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搞实验,搞分析,搞调查,写体会,组织并指导各课题小组开展各项工作。在平时教学中,我始终把课题研究深入到我的教学每一个环节之中,做到“心中有课题,课课有研究”。我现在想来,它给给我带来好多疑惑,但更多的是收获,不仅是在教学上,还无形中优化了我做人风格,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原先是一个很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但通过这些年教语文教材,读语文课本,研究关于语文方面的课题,我渐渐地爱上了语文。感谢教书,感谢教语文。近几年,我通过读书,反思,也爱上了写作。

课题研究让我更加充实,更加懂得教育责任的重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的心态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一开始,我为了装点门面,申报了课题。当课题立项后,当和老师们共同研究时,才觉得课题研究很有意思,心态由当初的别人要我做悄然变成了我要做,也由当初的面子研究变成今天的感激和责任。我从参与课题研究开始,才尝到语文教师的幸福,感受到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享受,不再枯燥,不再困惑。真的是课题研究创造了我。

“写”露天机:用“写作”表达情感

翻开尘封的笔记本,阅读不太工整的文字,点点滴滴的往事涌上心头。或是赏心悦目的,或是喜不自禁的,或是感动心灵的,或是问心有愧的……曾经的画面清晰又或是模糊地浮现在眼前。我沉浸其中,心灵得以净化,行动得以矫正,情感得以熏陶,智慧得以提升。

这就是写作带给我的乐趣与感觉。

写作,好像只是作家的事情,与教师无关。其实,做教师的,我们一直在写作:写教案,写反思,写小结,写论文,写评语……这些虽不能像名著那样流芳百世,但也证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写作。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不是想成名,只是想在工作中寻找快乐的感觉。近年来,我一直努力坚持写教育教学随笔。我没有特别好的文笔,也没有厚实的积淀,只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痴迷,便拿起笔来,抒发心中真实的想法。我所写的内容大都是和学生之间发生的真人真事,或是在课堂上闪现的精彩一瞬,或是课后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但凡能写的,我都想把它记录下来。学习《郑成功远航》时,我在课堂上做起了数学题目,学生们更能深刻地理解“规模宏大”,这是成功的案例;小壮的母亲来学校讲述自己出了车祸而不能参加家长会,这是意外的感动;借鉴名师上课方法和教案,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却适得其反,这是失败的教训……这些可能也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只要及时记录,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精彩。

我知道,我所写的还很稚嫩,但我愿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笔诉说在纸上,真实地记下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一个个故事,一点点真切的感受。当然,我不必为“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而苦恼。只要心中有想法,或是心情不快的时候,就随手拿起笔来书写。看似普通、单调、重复的教育教学活动,由于有了笔的记录,让我从心底里涌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受。我尊重事实,忠实文字,所记录的都是真实的、灵动的、鲜活的。因此,每每提笔,竟能淋漓尽致,甚至“废寝忘食”,沉醉于教育的幸福中。

就这样,每日记、常年写,一点点时间,一个个瞬间,一次次坚持,都在自己平凡的笔下,变成永恒的记忆。读着这些灵动的文字,我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和快乐。

第4篇

我们从儿童初入小学的第一年便展开《弟子规》的教学,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良好的品格。

但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年龄小,识字量有限,社会和生活经验困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却显得有些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了。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出发,尽可能丰富教育形式,避免单一和枯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样性的活动,从而在《弟子规》的诵读活动中有情、有趣、有感受、有共鸣,下面我就自己这几个多月的《弟子规》教学,谈点我个人的见解。

一、专研教材,与教材同步

《弟子规》是一本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它从行孝、待人、接物、学习等诸多方面规定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我经过认真钻研教材,初步了解有关《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在教学《弟子规》前,必定要备好课,在备课时必须挖掘教育因素,并着重突出每课教学重“育”的重点,寻找其最佳结合点,必定取得教育效果。

二、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中感悟真谛

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是挖掘找结合点是上好课的前提,关键是要靠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增强《弟子规》教育的实效性,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用主题来感染学生。

优秀作品能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志趣 。如讲《弟子规》总序时,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如果有时间可以再对小朋友进行礼貌训练――练习鞠躬。一定让孩子养成习惯为止。也可以朗读总序。

用人物形象来打动学生。

教材中塑造众多感人的人物想象,如:郑成功、孔融、汉文帝等。还可以用现实中的各种形象去打动学生,例如:教学第二章“出则孝”这一内容时,可举下列的形象:母鸡孵小鸡的时候,母鸡身体下边放一堆鸡蛋,它天天趴在这堆鸡蛋上,用自己身体的热量,去温暖这些蛋。鸡蛋吸收了母鸡的血汗,慢慢变成了小鸡。母亲抚育我们的时候,也象抚育小鸡一样,非常艰辛。小的时候要喂奶、喂饭,换尿布,有病时背着你去医院,半夜起来喂药。风里雨里天天接送你去幼儿园。上学时为你拿书包,为你撑雨伞。做好了饭菜等着你回来吃。父母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着给你,可是我们的小朋友是否也能把最爱吃的饭菜留着给父母吃呢,不要以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愿~有的小朋友说等我长大了有工作了就去抚养他们。

在教学中要抓住那些表现人物美德的情节,进行朗读、分析,让学生激动、向往,从而情动于衷,深受感染。例如:教育学生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时,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赵礼的人,在逃难的时候,哥俩一起被强盗抓去了。哥哥为救弟弟,就苦苦哀求强盗说:他还太小,没有过过好日子,把他放了吧~我愿意拿我的性命换弟弟的命~可是弟弟却不肯,说哥哥能够照顾父母,杀了我,放了哥哥吧~最后强盗都被他们的真诚感动了~把他们两个人都放了。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古人能够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对方的性命,我们那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用强烈感情陶冶学生。

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准确的揣摩和把握故事的感情,以包含激情的讲述、以生动的表情动作把人物的感情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弟子规》教育。如还是讲“入则孝”这一章时,老师可包含激情的讲述讲下面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通过表情把感情传递给学生,《最无私的母爱》――非洲有一种红蜘蛛,每只蜘蛛一年产一次卵,每次产下一百余粒,用黏黏的蛛丝严严实实地裹成一个卵包。母蜘蛛整日守护着卵包,等待着小蜘蛛的出生。大约一个月后,卵包裂开了一个小口,小蜘蛛一只只的爬了出来。这些小东西一出生就要吃东西,蜘蛛妈妈立刻产下十几粒食物团,足够小蜘蛛吃三天的,三天后,小蜘蛛长大了许多,就开始第一次蜕皮。这时,母蜘蛛先用蛛线把小蜘蛛聚拢在一起,然后弄破自己的皮,爬到了小蜘蛛上面。闻到了血腥味,饥饿的小蜘蛛们骚动起来,争先恐后地爬到母蜘蛛身上,一会儿母亲的身体就被儿女们爬满,每个儿女都有一根尖锐的吸管,上百根吸管刺穿母亲的表皮,捅到母亲的肉体里。母亲一动不动,任凭自己的儿女们吮吸着自己体内的汁液,一次又一闪地把它们喂饱。四天后,小蜘蛛长大了许多,而母蜘蛛已经被吃光了。母蜘蛛不但用自己的身体喂饱了儿女,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汁液唤醒了儿女们的捕猎天性,心甘情愿地充当了儿女们的第一个猎物。因为母蜘蛛知道,只有这样,小蜘蛛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自生存下去。我想,只要是有血有肉的学生,有那个不为之动容呢。

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

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更多的接触的是家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学校学好了,如果家里不与其同步,也是没有效果的。只有让家长与老师一起言传身教,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道“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时,父母一定要自己言传身教,父母经常借人物而不还的,子女一定会照学;如果父母喜欢贪小便宜的,子女也会效仿。

三、开展相关的与之可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

为巩固课堂教学实验效果,结合班上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以下《弟子规》教育的教学活动:

诵:诵读《弟子规》的具体内容,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诵读:“比一比”“夸一夸”,或击掌按节奏读诵,或小组、男女生诵读比赛,或擂台挑战比赛,或经文接龙比赛,自由组合读,全班读等,让美德入耳、入脑、入心。

讲:由老师讲《弟子规》的内容大意,用历史和现时的人与事来帮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有学生自己会讲,也可让学生讲讲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唱:唱有关《弟子规》的童谣歌曲,也可让学生自己编唱。

写:抄写《弟子规》的具体内容,写一点自己的点滴学习心得,表明自己学习乐趣、决心、和收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