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避退三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份检讨书是几年前的,今天突然想把它记录下来,因为发现儿子的思想我越来越难把握。
考试的前几天,我犯了一个非常可耻的错误,就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QQ卡。通过这件事我深知自己迷恋电脑,电脑会是我越来越喜欢它,不惜往里面投钱,没钱就偷。我承认我偷了爸爸很多钱,但是有些钱真的不是我偷的。但是我在外面不经常玩,我只是蓄起来。我跟玩我号的同学说了只要号里少了钱就要他赔,他就答应了,就自己去投到里面,花自己的。至今,我的号里还有300元的游戏币。还有你发现的划开的点卡是别人分给我的,至于我的充完当时就扔了。这些卡我也想扔了,但我渐渐淡忘了,甚至我连它们在哪里都不知道。我承认我面对你时撒了不少谎,只因为我不愿意通过说来表示自己可耻的事,我也怕别人知道,也想知道这事的人越少越好。我撒了一半的谎也说了一半的真话。说真的我身边唯一影响我走上歧途的是电脑,我这里的朋友不会做害人的事业不会做助人的事,不会影响我,而品质不好的同学都在很远的地方,至今我还没用见过他们来这里玩。我们这里有几个高年级的坏学生,遇上他们我就避退三舍,不去碰他们。还有我这一学期攒的气太多了没法释放所以造成了一些坏行为。这些都是袁华超造成的,还记得那次吗?老师解决后,他带着一个胖子拦我,他拿木棍打在我的腿上,我气了,扳起车子使劲一挥把那胖子砸倒了,他刚起来,我就使劲一踢,他又倒了,然后两个我一块收拾了,然后我气着回家,一切平安了,这块伤依然还在。
我保证,我再也不犯类似的错了,这些话是真的。从今往后,我要加强自控力,正确运用电脑,不迷恋电脑。
八极拳作为短打类著名拳种,传统的练法自然在身法上有其独特的地方。据《罗疃拳谱》记载,八极拳的身法要“外具八形”,也就是龙、虎、熊、猴、犬、鹰、鹞、鸡。这八种动物在大自然当中经过长期的搏击奋争,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技能和身法。练好八极拳的身法,就要模仿它们的内意神情和外在动作,仿其法、效其技,由其形而取其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要想在实战中发挥好身法的作用还要做到头顶项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抖胯合腰、实腹敛臀、尾闾中正,手眼相随,同时提高脊柱和双肩的柔韧性,改善筋肌的初长度,提高全身关节的灵活性,使周身完整一气,四面转换,八面支撑。八极拳身法的技法特点主要是敏捷矫健、灵活自然、猛起硬落、进逼快攻、贴身裹进、封手侧出、三盘齐上、突胯相连、挨傍挤靠、崩撼突击。具体的运用则体现为吞、吐、沉、浮、闪、拧、翻、抖,其中“吞”、“吐”表示前后方向的运身,“沉”、“浮”表示上下方向的运身,“闪”表示左右方向的运身,“拧”、“翻”表示以脊为轴,顺逆旋转的运身方法,“抖”是四面八方浑圆爆发的身法,做到“进则发,退则稳,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空处”。
附身法歌诀一首:
吞缩如猴柔轻灵,吐进扑猛虎最精,
沉身要属熊威重,飞天浮起龙腾空,
纵横闪展王为犬,拧身势巧鹰称雄,
翻身旋转林中鹞,抖弹身法鸡翅通。
(一)
吞身:又称为收身、缩身、退身、合身,也就人们常说的“吞若吸铁”、“引进落空”,是指躯干屈合并后缩的身法。其作用是当遇到强敌时,先卸掉敌人进攻之强劲势头,避其锋芒,柔化其力。
(二)
吐身:又称纵身、进身、上身、开身,也就人们常说的“挨傍挤靠”、“吐似放箭”,是指吞身蓄劲后向前靠近的身法。其作用是快速贴近敌人,实现一击必胜。
(三)
沉身:又称落身、伏身,也就人们常说的“收如伏猫”、“长身而落”,是指松胯塌腰,重心沉稳下降,也指双足起跳后落地双震脚。其作用是稳住重心,伏身躲闪或运用沉坠劲打击敌人。
(四)
浮身:又称起身,也就人们常说的“起如挑担”、“腾身而起”,是指身体沉身、缩身后再猛然立起的身法。其作用是借助身体上起,运用崩弹劲打击敌人。
(五)
闪身:又称侧身、横身,也就人们常说的“闪展腾挪”、“步踩三角”,是指身体向左侧或向右侧移步。其作用是避开敌人进攻之前肢。
(六)
拧身:又称转身、斜身,也就人们常说的“拧腰转体”,是指支撑腿不动,通过松腰松胯,躯干向左右方向扭转的身法。其作用类似于闪身。
(七)
翻身:又称旋身、绕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翻身跺子”,是指通过步法碾转的配合,身体向左或向右旋转三百六十度。其作用是避开正面进攻,绕到敌人后面实施打击。
(八)
如图1形势,蒋特大与吕梁名手李存义弈至12回合,形成了五七炮双直车对屏风马7卒右炮巡河一常见定式。双方驾轻就熟,落子明快,此时该黑方走棋,如何选择?不仅要凭临场计算与感觉,更需要平时的研究与积累。
12.………… 炮2平5
似不如走卒7平6,红如车四退二,则炮8平7,相七进五,以下炮2平7或卒9进1,黑可抗衡。红又如车四平二,卒6进1(也可炮2平5),车八平四,卒5进1,车四退一,马7退6,车二退五,炮8平6,车二进八,炮6进4,黑可满意。
13.仕六进五 炮8进5
谱着多走车2进5兑车然后再炮8进5。
14.车八进五 …………
可能是蒙目棋的缘故,蒋特大未及深算,顺手兑车,就棋而言宜走车八平三,更易把握。演变如下:车八平三,车2进7,后炮平二,车8进7,车三退一,车2平7车三退一,车8平7,马九进八,炮5平3,相七进五,车7退3,车四退二,卒9进1,车四平六,红稳持先手。
14.………… 一马3退2
15.马九进八 马2进4
16.前炮进二 炮8退2
17.马八进六 炮8平1
18.车四平三 炮1进4
19.相七进五 车8进4
20.车三退二 马7进5
21.后炮平六 …………
可考虑帅五平六先避一手。
21.………… 马4进3
22.马三进四 炮5进1
着法强硬,弃子取势。
23.兵五进一 车8平4
24.马四退五 …………
相三进五可能也是一可行之变。
24.………… 车4平2
25.帅五平六 …………
出帅迎战,超一流之霸气,求胜之心跃然枰上,风险与机会同在。另一种选择是炮七平九,炮1退8,车三进二,马3进2,车三平五,士5退4,车五平六,局面平稳红易走。
25.………… 车2进5
26.帅六进一 车2退1
27.帅六退一 马3进2
目前局面形成红得子黑取势,互有机会的乱战局面,大家为蒙目车轮以一当十的蒋特大,捏着一把汗。
28.炮六平七 …………
唯一解着,顽强应手。
28.………… 车2退1
也可先车2进1将军过门,再车2退2抓炮。
29.后炮退一 …………
冒险,稳妥下法是马五进六,黑如炮1退4,兵五进一,红好于实战。
29.………… 卒1进1
缓着,贻误战机,宜车2进2,帅六进一,马2进1,车三退一,黑车2退8或炮1退1均可占优。
30.兵七进一 车2进2
31.帅六进一 炮1退1
遗憾,仍然有马2进1的机会,再次错失良机。
32.后炮进一 炮1退3
33.车三退一 …………
至此,红方凭借运气与胆略,化险为夷,多子优势逐步体现,胜利在望。
33.………… 炮1平3
34.车三平七 炮3进2
35.炮七退六 马2退4
36.车七平六 车2退5
37.炮七平六 马4退3
38.车六进三 车2平3
39.马五进六 车3进1
40.相三进五 车3平2
41.马六进七 车2退1
42.炮六平七 车2平3
43.马七进九 …………
构思精巧,手法娴熟,兑子简化局面,确立胜势。
43.……… 马3退2
44.马九进八 车3进3
45.马八退九 车3退5
46.马九退七 卒1进1
47.帅六退一 卒9进1
48.车六平五 象5进3
49.马七退五 车3平2
50.马五退三
黑无力再战,遂推枰认负,红胜。
如图2形势,第三台柳林严登亮执黑棋以顺炮横车迎战蒋特大。双方弈至第5回合,该红行棋,红如何处理七路线?请看蒋特大舍小就大,掌握主动,活通全盘的精彩构思。
6.兵七进一 炮3进3
7.马七进八 马2进3
8.相七进九 炮3进1
9.车九平七 炮3平7
10.车七进五 车1进2
11.炮八平七 马3退1
12.仕四进五 …………
红考虑片刻未贸然打象,补仕静观其变,后发制人。
12.………… 炮5平4
13.相三进一 象3进5
14.车七进一 卒7进1
15.兵九进一 …………
进边兵,深谋远虑,为进攻埋下伏笔。
15.………… 车9平6
16.车二退一 炮7退1
17.马八进六 车6进3
18.马三进四 …………
好棋,跃马连环,红六大子虎视眈眈,攻势一触即发。
18.………… 卒5进1
19.马六进八 车1平2
20.马四进六 马1进2
21.车七平八 车2进1
22.马六进八 士6进5
23.车二进三 炮7进1
24.马八进七 将5平6
25.车二平六 象5退3
26.炮七进七 将6进1
27.马七退五 车6退2
28.炮七退二 车6进4
29.炮五平四 士5进6
30.车六进一 炮7平5
31.帅五平四 马7进6
32.马五进六 将6平5
33.炮七平九 马6进7
34.炮九进一
红车马炮配合默契,立体攻势精彩制胜。
这是第九台柳林杨治国的对局,杨布局不慎早早留下隐患,以下请欣赏蒋特大如何利用布局“疑形”,从容排兵布阵展开凌厉攻击。
1.兵七进一 卒7进1
2.炮二平三 象3进5
3.马二进一 炮8平6
现在平士角炮只有一个特点――“帮忙”,帮助对方顺利开出一路车,自己既失先又落后。还是应该正常出子马8进7。
4.车一平二 马8进7
5.炮八平五 马2进3
6.马八进七 车1平2
7.车九平八(图3)……
如图3形势,黑7路马已在红三路炮射程之内,举步维艰,布局“疑形”已不堪一击。
7.……… 马7进6
8.车二进六 ………
跟踪追击,优势扩大。
8.………… 卒7进1
9.车二平四 马6进8
10_炮三进二 马8进9
如补士保炮要好于实战,但也无法摆脱困境。
11.车四进一 马9退7
12.车四退四 马7进8
13.炮三进三 …………
黑阵型弱点多多,难免顾此失彼;红进炮串双,得子胜定。
13.………… 炮2平1
14.炮三平七 车2进9
15.马七退八 炮1进4
16.兵五进一 炮1平9
17.炮五进四 士4进5
18.仕六进五
黑眼看绝杀无解,爽快认负。不到二十回合即干脆利落结束战斗,可谓短小精悍。
如下页图4形势,蒙目车轮第七台蒋特大与柳林杜云斌以对兵局弈至第八回合。观图可知双方仕象工整,各子连根,局面平稳,红阵型配置感觉更加协调,右翼受封是唯一不足,如何利用先行之利平衡全局,突破封锁,扩大先手?请欣赏蒋川特大的精巧构思及战术组合。
9.兵三进一 卒7进1
10.车六进四 卒7平8
11.炮八进二 …………
战术巧妙,有力后续,黑炮顿有孤军深入之感,左翼压力俱增。
11.………… 炮2平3
12.车六平二 车8进5
13.炮八平二 炮8平6
14.炮二平三 马7退9
15.车二进八 炮3退1
16.前炮进四 炮3平7
17.车二平三 马9进8
18.车三退二 马8退9
19.车三平四 炮6平8
20.车四进二 …………
也可走车四平一,马9进7,车一平二,红可得子。
20.………… 马9进8
21.马一进三 …………
如车四退五捉炮仍可得子。
21.………… 象7进9
22.车四退四 卒9进1
弃卒顽强,红谋子计划落空,但红优势仍不可动摇。
23.兵一进一 马8退6
24.车四进二 车1平2
25.车四平五 象9退7
26.车五平四 车2进4
27.马三进四 车2平5
28.炮三进三 车5平6
29.车四退一 马6进7
30.兵一进一 炮8退4
31.相五进三 马7进9
32.车四平二 炮8平7
33.相三进五 马9进7
红优势下,不急不缓,张弛有度,以下又续弈几回合,黑寡不敌众,推枰认负。
如图5形势,蒋特大对阵柳林县政协副主席、象棋协会副主席闫建平,双方以中炮正马过河车对屏风马7卒弈至第5回合。此时该黑方行棋,流行变化黑多走卒3进1两头蛇或马7进6左马盘河。
5.………… 炮8平9
今年《棋艺》第5期笔者曾评述这一盘面,引用如下:“疑问手!习惯性错误,与中炮七兵过河车对屏风马7卒相比,此时黑不宜炮8平9平炮兑车,如红采用兵五进一急冲中兵,马八进七与兵七进一的交换,将更有利于红方。”以下实战直录,解说从略。
6.车二平三 炮9退1
7.兵五进一 炮9平7
8.车三平四 士4进5
9.兵五进一 卒5进1
10.马七进五 象3进5
11.马五进六 车1平3
12.车四进二 炮7平8
13.马六进五 马3进5
14.炮五进四 马7进5
15.炮八平五 车3进2
16.马五进七 马5退4
17.车九平八 炮8进5
18.车四退三 卒5进1
19.车四平六 炮8退5
20.车六退一 炮8平7
21.车六平五 将5平4
22.马七进九 车8进2
23.马九退八 车3平2
24.车八进七 马4进2
25.车五平六 士5进4
26.车六平八 士4退5
27.马三进五 车8平4
28.仕四进五 象7进5
29.马五进四 士5进6
30.车八进二 炮7平6
31.马四进三 炮6平5
32.车八平七 炮5进6
33.相三进五 士6进5
34.马三退四 马2进3
35.兵七进一 马3进5
36.车七平五 车4进2
37.马四进五 马5进7
38.车五平九 车4退2
39.车九平五 马7退6
40.车五平 四车4平5
41.车四退一 车5进4
42.兵九进一 车5平1
43.兵九进一 车1平9
“太极者,无极而生。”此句似有语病。非“无极生太极”,乃“无极而太极”也。“有生于无,生生不已”,这是宇宙万物不易之理;“变之易之,变易无穷,”这也是宇宙万物不易之理。这犹如鲍国安演曹孟德,唐国强饰诸葛亮,乃鲍国安而曹操,唐国强而孔明,非鲍国安生曹操,唐国强生孔明,“无极而太极”,似乎与此理同。
无极者,天地之始,宇宙之本,阴阳之母,万物之源也。“无极而太极”之时,“分动分静”之机也。“动之则分”,分什么?分阴阳。分阴分阳,为阴为阳,乃阴乃阳,此阴阳万千变化,寓五行“进、退、顾、盼”之中;“静之则合”,合什么?合阴阳。合阴合阳,含阴含阳,有阴有阳,其阴阳万般玄机,在五行“中定”之内。“动之则分”,为“无极而太极”;“静之则合”,乃“太极归无极”。不论动分、静合,均无“过”,无“不及”。“过”,为“顶”为“抗”,“不及”,为“丢”为“匾”,“顶、抗、丢、匾”,此皆为病。彼曲而我伸之,“分厘不错”;彼伸而我曲之,“毫发无差”;“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刚为阳,柔为阴;顺为阳,背为阴;走为阴,粘为阳。阴阳同步,阴阳一体。彼动急我急动之,谓之“应”,有感而“应”,有响即“应”;彼动缓我缓动之,谓之“随”,“随”人所动,“随”势“随”机。“走、粘、应、随”,变化万千,而以一理贯穿其中,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心中不能豁然领悟,意、气、神不能贯通自如。
太极拳不论行功走架,还是推手练功,必须牢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谓“左顾”;“右重则右杳”,谓之右盼;“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让对方看得见,摸不着,抓不住,找不到,无迹可寻,谓“进之则愈长”;我见机而人,逢虚而进,粘制对方,使彼无路可遁,谓“退之则愈促”。倘能练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英雄所向无敌”。而“英雄所向无敌”,并非“英雄可以战胜任何对手”,而是“无人能战胜英雄”。这才是太极拳修持的最高修为。
中华武术千门万户,势法功法各各有别,但不外乎“以壮欺弱,以慢让快”。此人之先天本能,并非后天学而得之。然“四两拨动千斤”,并非以力取胜,“耄耋得以御众”,快又有何能为呢?
金庸先生说:“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失败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人。”
金庸先生还说:“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在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上述见金庸先生为吴公藻先生《太极拳讲义》所作的跋。)
根据金庸先生的精辟论述,我们可以体悟:“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这仅仅是太极拳“懂劲”阶段的技法,并非太极拳“神明”境界功夫。太极拳“神明”境界功夫,无“克”,无“制”,也无“拨”,它应当是“以柔粘刚,以慢待快,以虚化实,以空容大”。彼刚我以柔粘之,“粘胶贴在秤砣上”;彼快我以慢待之,“急惊风偏遇慢郎中”;彼实我以虚化之.“漫漫大海凭鱼跃”;彼大我以空容之,“天空任由百鸟飞”。
太极拳修持在“走、粘、应、随”中,应当“立身中正腰为主,身灵形活臂如轮”。谨忌“偏沉”,“偏沉”则失却平衡,“随”人摆布;切忌“双重”,双重则僵滞不通,为人所制。习拳有年,而“自为人制”,未曾悟通何为“双重”之病啊!欲避“双重”,须明阴阳,粘为阳,走为阴,彼粘我走,彼阳我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顺为阳,背为阴,我顺人背,我阳彼阴,阴阳相济,阴阳相融。阴阳之道,乃太极拳修持之理论依据;走粘之法,为太极拳修持之不二法门。知此悟此,达此及此,方可“知劲”“懂劲”。“懂劲”后,遵道勤修,朝斯夕斯,“终日乾乾不已”,加之默默思考,细细揣摩,逐渐可达到“随心所欲”。
太极拳修持,何以能达到上述境界呢?最根本的必须领会把握“舍己从人”这个要领。“舍己”为“走”,走为阴;“从人”为粘,粘为阳。阴阳之道,走粘之法,舍从之理。三者相融、相通、相和、相合。“舍、从”之理,为太极拳“走、粘”法门操作运行之根本要领,凡悖于此理者,皆“舍近求远”,背“道”而驰。综观太极拳学问研究,尚力者有之,认为“一力可降十会”;求劲者有之,感到“功夫好练劲难得”;好擒拿者,声称“技巧劲巧法更巧”;爱击打者,以为“好拿不如拙打”;善跤技者认为“拳术加跤,越练越高”;信站桩者言:“百练不如一站”;抓经、闭脉、分筋、错骨、点穴,以至采眼睑、拿耳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太极拳修持过程中,均受到学者不同程度的青睐与厚爱,但如前所述,此均为太极拳“懂劲”阶段功夫,非太极拳“神明”境界功夫也。太极拳“神明”境界功夫,力去劲消,“敷、盖、对、吞”,以气为用,“刚柔俱泯,一片神行”,“无为而治”,“不战而屈人之兵”。“仁者天下无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得以“延年益寿”,这是太极拳修持的最终目的。笔者行文至此,有一丝隐痛感慨系之:笔者对一些武术名家的过早离世感到震惊与遗憾,其负面效应不容低估,且应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笔者对有的武术名家切磋较技出手伤人而不悔不退,感到纳闷与费解。武术是“道”,旨在益己利人。和谐社会,武术不是“武打”、“武斗”的代名词。无怪乎前贤有“拳打脚踢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的谆谆告诫;有“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的喟然慨叹;有“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的明确昭示。太极拳修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太极拳修持必须将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只有修清静无为,冲淡平和,忘物自然之心,才能有“轻灵活泼”,“全体透空”,“尽性立命”之体。对此,我们必须认真详辨甄别,“心明如镜”啊!
笔者深深感到:“欲修太极拳,必读王宗岳;不懂王宗岳,不知太极拳。”
刘崇俊,四川汉州(广汉)人,自幼习武,师从数人,武功虽已臻上乘仍谦虚好学。时有祖籍甘肃的武术大家马黑子,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来川,驻彭县清真寺内传授武艺。马黑子专攻北派,精于腿法。一次在彭县文昌宫内,曾腾空飞跃一记旋风腿,将庙前木柱打离柱墩近半尺,故武林以“神腿马武师”称之。刘崇俊闻其名,与师兄马镇江把马黑子恭迎至成都家中,拜师学艺。马黑子以“大小红拳”、“小神拳”、“九龙大刀”等技艺倾囊而授,刘崇俊、马镇江功夫猛进。
刘崇俊武功全面,尤精技击,其身形魁伟而灵巧。成都有拳师陈大章,武艺精湛。有人对他说:“刘崇俊功夫甚好,你何不拜其门下?”陈笑道:“刘习北拳及峨眉派,而我习三原派。他又不懂我的拳派,焉肯拜其为师?”刘崇俊闻之,大有“一事不知以为耻”之慨,遂发愤径赴陕西三原县,拜三原派高手“鹞子高山”为师学艺。刘本武林大家,一点即通,不久尽得三原武术奥蕴而返。刘复面晤陈大章,为其演练三原派功夫,谈其拳理亦甚精深。陈大为惊叹,由是敬重刘,转而师之。
1938年3月3日,被称誉为“吾川国术泰斗”的刘崇俊病逝成都,出殡时有一百多位武人争抬灵柩,规模极为隆重。
“铁人”马宝
马宝,字飞熊,后改为哲良,成都人,1864年生。他原居乡下,清末才搬进省城。马宝出身贫寒,自幼爱武。他没钱拜老师,就常跑到场镇看江湖汉子卖艺。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喜养雀、打斗、赌博。他性情刚直暴烈,对横行霸道的豪强者常饱以铁拳,必待对方告饶后才放手,且愤愤然日:“你以后如果这样,老子还要打你!”故又有人称他“怒马”。经常有打架寻事者,旁人吼一声:“怒马来了!”其人必慌张跑掉。
赵尔丰任四川总督时,聘马宝为总督府镖客,待之甚厚。清廷灭亡后,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决定将赵尔丰砍头示众。赵尔丰对马曾有知遇之恩,马宝决意为赵报仇。尹昌衡在成都举行庆功大游行,将赵尔丰脑袋装在盘内,由士兵端着游街。尹昌衡穿着呢军装,头戴金边大军帽,腰挂指挥刀,洋洋得意地骑在高头骏马上。行至走马街口,街边楼上忽然“嗖”的一声,闪电般飞出一镖,把尹昌衡的军帽击飞。尹大惊失色,伏在马背上落荒而逃……
尹昌衡回衙后大怒,命将附近百姓捉拿严审;又疑为马宝所为,派兵前往白云寺街12号马公馆将马老夫人接到都督衙门。
几天后,马宝潜回家中方知详情,对老婆说:“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怎能连累老母和百姓?”随即赴都督府自首。尹都督升堂问道:“为何刺杀本督?”马宝答日:“赵大人开边千里,功劳赫赫。结果被你杀了!他于我有恩,所以要为他报仇。现既被捉,要杀要剐由你!”尹昌衡默然半晌说:“义士杀之不祥,你也不愧英雄本色,又是孝子。我不治你罪,你走吧!”当即将一干人释放。后传马宝一度任尹之保镖。民国六年(1917年)后,马宝曾在成都三次主擂,晚年还在四川省国术馆国术专门学校与刘崇俊同任教育长,为武林培育人才。
马宝1941年仙逝,葬于成都北门外肖家碾。
罗子舟勇跳舍身岩
罗子舟亦名罗梓洲,又名罗日增,1875年生于四川雅安县上坝乡沙坪。他家室豪富,自幼酷爱武艺,尤喜少林派功夫,先后从师多人。王禹堂在离雅安仅三四十里的名山县设棚授徒,罗子舟曾前往参师学艺,功夫益精,被乡里公认为武艺超群的“硬手”。
光绪皇帝的一个师傅叫曾壁光,是洪雅县有名的富豪巨室。罗子舟为显示反清力量,带领十来名随他学武的兄弟潜至曾家,与众保镖恶斗,曾家死伤多人,被劫掠一空。
此事传扬蜀中,官府震骇,上川南分巡兵备道黄炳琨下令通缉罗子舟。罗在雅安无法立足,便远走峨眉山金顶华藏寺暂避。不料走漏风声,峨眉县令急派200余名步兵封锁山径,将金顶华藏寺严密围困。罗忽听庙外人声鼎沸,心知有异,急与徒弟各操长木棍跑出庙门,欲杀出血路逃走。3人持木棒猛打横扫,清兵以长矛大刀相迎。罗子舟一根木棒舞得呼呼作响,打伤十来个清兵。无奈清兵蜂拥而上,3人且战且退至庙中。清兵穷追不舍,罗子舟等越窗逃至庙后。最后,3人已被逼退往舍身岩上。
这舍身岩是金顶最高处,海拔3100米。山下云涛翻滚,人立岩上如浮于云海之上。罗子舟等3人长啸一声,飞身跃向万仞深谷。出入意料的是,罗子舟在临谷底处落于荆棘丛中,仅受轻伤,随后逃脱。两徒弟皆壮烈牺牲。
因为罗子舟在中的杰出贡献,清政府后被四川军政府任命为边军统领,但不久后他即去职,习武练功以老终生。
李国操勇罗升之
李国操,四川近代武林著名人物之一。从9岁开始学武术,遍游大江南北,寻师访友,后得拜武当派高手樊益良为师,刻苦学艺8年。民国七年(1918年),四川军政首脑人物以“团结尚武”为号召,在成都青羊宫举行全川擂台比赛。此时李国操任省督军熊克武部查马长,也兼任熊克武的保镖。在比赛中,李国操任第一组擂台的擂主。
罗升之,外号罗汤圆,四川巴县人,生于珠宝商人家庭。他家几代都是天主教徒,和法国传教士关系非常密切。1922年,熊克武、但懋辛率领的川军第一军与刘湘、杨森率领的川军第二军在重庆地区交战。熊、但等人系老员,一来痛恨罗升之死心充当洋人走狗,二来气愤罗升之大量向第二军推销军火,早就欲除罗。而罗也早有防备,雇请了十多名武艺高强的打手做保镖,扬言:“一军想杀我,我看还没有能杀我的刀咧!”
一军参谋长王旭东密电向驻扎奉节的军长但懋辛请示,但复电“快速剪除此患”!王旭东考虑再三,对军部查马长李国操说道:“此事只好烦你去执行了。你带赖副官等几个兵弁前去,务要小心谨慎将罗抓来!”李国操接到这一军令,立即率众直奔罗家而去。
这一天是星期六,罗家请来保驾的外国洋人都要到长江南岸去度周末。李国操等人待夜深之后,飞檐走壁潜入罗宅,碰上罗家打手保镖,李大显神威,先打翻几个在地,趁赖副官等人与众保镖厮缠时,径直来到罗的卧室,一掌将门击开奔进内屋。罗闻声从床上跳起,李国操厉声喝道:“军部有要事,请你立即前去!”李将罗一把提起,挟持于右腋下飞奔出屋。罗家众打手正与兵弁打斗,李怒喝道:“我是李国操,谁敢阻拦!”众打手素知李乃武林名家,纷纷避让。罗升之被挟持到军部。王旭东晓得事不宜迟,马上下令处决。
李国操后定居重庆,传授武术,徒众甚多。他1960年去世,享年90余岁。
宝鼎与“各健武术社”
宝鼎不是四川人,但其在四川居住甚久,对传播北方武术超过很重要的作用。
宝鼎(1865~1942年),字显廷,回族,陕西省长安人。他考取过武秀才,后辞亲远游,在武林中寻师访友,师从著名河南派形意拳大师安大庆,习形意拳二年,终成国内闻名的形意拳大家。
宝鼎遍游四方,靠卖艺及替人当保镖为生,后入清军历任武职,游走于陕西、甘肃等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随军入川任千总。宣统二年(1910年)驻潼川(三台县)府。民国元年后任川北潼川盐务管理局卫队队长。从此,宝鼎在三台长住22年。
民国十年,宝鼎决定在潼川正式设武馆。当地有势力的武师担心宝鼎这个外来人抢了自家饭碗。拳师中有个张显奎,精于峨眉青龙拳,身手矫捷,人称“张灯影”,喻其拳脚快捷如灯影戏一般。张显奎正值壮年,心高气傲,带上几个徒弟寻到宝鼎住处,言辞唐突:“你宝鼎先生就算当年功夫过得硬,但而今年逾花甲,何苦硬绷面子开啥子武馆强为人师?你老若是缺几个钱花,只要说句话,我等后辈包管白送钱财,以尊老敬贤。”宝鼎正色怒道:“我设棚授徒,岂是为几个银钱?你道我老矣,本人尚不敢自恃已老。如不弃,我倒想领教一二!”张显奎欺宝鼎已年逾60,立即应允比武。
宝鼎摆了个形意拳中“无极形”桩式等张进攻,张显奎身手敏捷,飞蹿至宝鼎面前,上盘出手疾发虚招引诱,下盘却用峨眉青龙拳中“倒肩钉腿”猛踢宝鼎下腹要害。宝鼎稳稳站立如老树盘根,对方一腿狠踢来,他不但不后避闪让,反而气聚丹田将腹部挺身迎将上去。张显奎的腿如同踢在弹簧上,只听“咕咚”一声,不由自主被弹倒在一丈开外,半天爬不起来……
宝鼎捐款办的武馆于1921年冬10月10日正式成立,取名为“积健武术社”。会员最多时达千人以上。优秀门徒有大弟子黎汉章、二弟子未崇安及林暄等人。
1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中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一文中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他同时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陈氏太极拳汇宗・用武要言》曰:“捶自心发,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李亦畲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又说:“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之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结合太极拳体用来说,太极拳以走架为“体”,练“体”也即练知己功夫;太极拳以推手、散手为“用”,练“用”便是练知人功夫。太极拳家孙剑云说:“练‘体’就包括着‘用’,练‘用’也离不开‘体’。”因而在习练太极拳中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同时要通过推手练习“知人”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将拳运用自如。
2 “兵因敌而制胜”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夫兵行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形而错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这一谋略要求我们,每次与敌人战斗都不要重复老一套,而应适应敌情变化不断变换新战术。
《太极拳十三势歌诀》中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为了做到“因敌制胜”,太极拳强调“舍己从人”。《打手要言》对“舍己从人”有精辟的论述:“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先不后。”所谓“从人”,就是做到了解对手,按对手的虚、实、动、静确定战术。“合己”,就是要求去掉主观性,一切从实战的具体情况出发。“舍己”并非被动而放弃主动,“从人”并非放弃主动而求被动,恰恰相反“合己从人”正是为了争取主动以适应对方而战胜对方。要想做到“舍己从人”,在实战技击过程中还要求做到“沾连黏随屈伸灵,来叫顺送不丢顶,急应缓随任人变,进之愈长退愈促,仰之弥高俯弥渊”。
3 “善用兵者,有如常山之蛇”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长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而首尾皆至。”“以决战事,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势如行弩,节如发机。”强调用兵作战应注意部队的整体性。
《用武要言》讲:“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陈鑫说:“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太极拳的首要特征就是强调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一身之劲要练成一家,“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陈照奎先生讲:“打拳一个部位有毛病,可能是全身的毛病,绝不是一个部位的毛病。”“一个部位有错误,全身都不对。”“练拳时,下面不对,上面对也不对。”《太极拳图说》中有“外三合”、“内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太极拳谚曰:“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倾覆必生。”“三节”即为上、中、下三节,或称为梢、中、根三节,在行拳和技击中“三节”要相互配合、开合有度,体现出太极拳的“整体感”。
4 “后人发,先人至”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荀子・议兵》说:“后人发,先人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可见“后发先至”在军事战略上非常重要。
清代武禹襄在《太极拳论解》一文中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至。”在与敌人交手的过程中一旦感知对方有发劲的征兆,我在顺势接定彼劲的前提下敏捷地后发先至,使其自行跌出,这也就是所谓“力从人借、机由己发”,也是“以彼之劲,击彼之身”。所谓“后发先至”,在太极拳中就是指双方在技击实战中,一方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最合理地运用时机和距离,以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正确判断对方的攻防意图和攻防方法,及时做出最佳的反应,以达后发先至的技击效果。
5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作战要“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他人调动,即在战争中要争取主动,摆脱被动。后人对《孙子兵法》总结为“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其关键是作战者是否能掌握主动权。《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中云:“夫决胜之策,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
正如《太极拳论》中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在太极拳技击中也要掌握主动权,用自己的意图控制局势,并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做到能远能近、能蓄能发,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要掌握主动权,就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意导拳势,选择有利地
势,借用利己的外因条件,使用恰当的武器,意导气流,时时遵循“引进落空合即出”,随形而攻。《拳论》讲:“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顺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胁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拳理,活用各种招法,才能在技击中取得主动权战胜对方。
6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虚实篇》讲:“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在《》一文中说:“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就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曹操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韩非子・难一》云:“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明末清初陈王廷《拳经总歌》说:“钩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声东击西要熟识,上笼下提君须记。…‘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陈氏太极拳汇宗・用武要言》曰:“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太极拳中的“上惊下取”就是利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如陈式太极拳中的“金刚捣捶”一式中的“三盘并取”之法:当敌人击我未中向后撤退时,我左手向敌面部眉眼之间发撩劲,同时右手随身向敌下部发放撩劲或戳劲,同时右脚向敌小腿或膝部踢击,做到上、中、下三盘同时并取。此时,重心在左腿,左右手及右脚三点同时发劲,上惊下取,下惊上取,使敌防不胜防。一般情况下,当人体后仰时,凡其上虑柔有备,则其下多半是呆、实无防备,其上越虚则其下越实,这是必然之理。
7 “方则止,圆则行”
《孙子兵法・势篇》云:“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圆形”思想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思想,不仅仅是利用圆形布阵,更体现在“奇”、“正”策略的不断变化、相互组合、无穷无尽上。
太极图就是两个相互咬尾的阴阳太极鱼,阴阳互抱,阴阳和谐,不断变化。《拳经总论》说:“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凡手足一动一静要令其转圈。”陈鑫的《太极拳图谱》讲:“至疾至迅,缠绕回环,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圆。”“越小小到没有圈时,应归太极真神妙。”“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像,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无穷。”“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图像。”太极拳中的动作“非圆即弧”,拳谚云:“要想拳练好,先把圈练小。”到了化境太极就成了有圈不见圈,在同一个弧线中完成化和打,一气呵成没有停顿,集全身之力发之一点势不可挡。圆弧形和螺旋形动作转动灵活、不滞不涩、变化多端,可随身体的任何一个小小的扭转而改变招法,所以在用招时不易落空,破招时易于防守。
8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中说:“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终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中的“疾”、“徐”是一对矛盾,它们在运动中不断转化。在战争中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不被敌人察觉出规律,才能最终战胜敌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技击精华》中记载:“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马虹先生也多次讲道:“练习太极拳要快慢相间,快而不乱,慢而不滞。”太极拳练快了,不能丢掉动作、少了细节;练慢了,不能显得呆滞。在太极拳技击中要“进攻时速度快”,是指通过充分准备最后以最快速的动作达到进攻(或防守)的目的。进攻(或防守)的决定性动作都要迅速,这个迅速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条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过攻防节奏变化调动对手,寻找有效时机以快制胜。戚继光《纪效新书》说:“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谚,是对技击动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进攻时要兵贵神速,趁对手措手不及之机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但是在技击中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水平的对手、不同的攻防动作、不同的攻防时机,动作的运使速度也是千变万化的。太极拳中的“轴轮规律”,就是用的己走车轴、彼行车轮的技击法则以慢制胜。
9 “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孙子兵法・形篇》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再如《孙子兵法・计篇》所提出的决定战争胜负基本因素的“五事”、“七计”,其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就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国有国法,兵有兵法,拳有拳法。
马虹讲:“太极拳的规矩主要是模仿外形,使自己有一个比较规矩而地道的外形。比如拳架子,只有外形练得规规矩矩、地地道道,才能顺利地、不断地充实它的内涵,才能保持传统拳艺的固有风貌,才能为自己日后深入持久地修炼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陈照奎先生讲:“练拳要三到位,动作到位、劲力到位、眼神到位,或者说意、气、力三个到位。”在练习太极拳中,只能按照拳谱练习,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贯彻到每个动作之中,不能对传统的太极拳乱改外形、乱加动作。
10 “避实而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云:“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住,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唐太宗李世民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避实击虚”的用兵原则,概括起来有:一是避敌之实,击敌之虚:二是削敌之实,击敌之虚;三是造我之实,击敌之虚。
《用武要言》云:“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拳经拳法备要・审势》说:“与人对敌之时,总要攻击空处。空处何?两肘、胸、腰与腋,并腿心、腿踝是也。能攻空处则敌人无所用力,自能百发百中,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当敌方用刚猛之势进攻我时,我不能硬架硬顶,而是以伸屈自然、曲蓄灵活的身法避过其力,并用手顺其力之方向顺势化之,使其无劲可使或其力过猛而受我之顺牵化劲扑跌。这就是太极拳避实击虚的总则。敌刚劲而我柔劲化之,一化之下我则成顺劲,而敌则成逆势的背劲,我方由劣势转为优势,敌从优势转成了劣势。孙南馨说:“转变虚实,避实击虚,不仅指在腰胯、左右两手之间有虚实,一手之间有虚实、一学之中有虚实,乃至周身处处有虚实。”正如拳论所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11 “以静制动”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治”指治理,“以治待乱”指把自己一方的内部治理好了以便解除纷乱。“哗”指喧哗躁动,“以静待哗”指调整到安静状态应对喧闹的外部环境。《兵垒》云:“兵,武事也,而以静为主。静则无形,动则有形。动而有形,必为所擒。是故圣人贵静,静则不躁,而后能应躁。彼有死形,因而制之。”《尉缭子》曰:“兵以静胜,甚哉,兵之不可轻动也,况妄动乎?”
《太极拳论》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说:“动中求静,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以静待动”是太极拳技击的指导思想之一。陈鑫在《太极拳拳谱》中有“中气贯足,精神百倍,静以待动,坚我壁垒”的论述,强调了“以静待动”是“坚我壁垒”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
所谓“静如山岳”之“静”,就是气沉势稳、浑然一气,能够做到周身一家,在静态动作中又蕴涵着复杂的动态变化之势,劲力运使处在引而未发之际,始终使自己的身体动作能够保持八面支撑,在对抗过程中做到圆活连贯、运转自如,时时刻刻保持觉察和顺应对手技击动作的客观变化的态势。“太极拳动作劲力发放的时候‘动若江河’,动如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即招法动作在大脑的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其动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滚滚、滔滔不绝,不断变换虚实灵动,不断直进黏逼”,只有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12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举例:鲁肃的“榻上策”使孙权稳居江东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时,虽然还很年轻,但他非常富有谋略,善于举贤任能,所以也吸引了很多人才,鲁肃便是其中之一。鲁肃被周瑜评价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深得孙权敬重。一次,孙权在众官散去之后,把鲁肃单独留下来饮酒,到了晚上同榻抵足而卧。半夜时分,孙权向鲁肃请教定国策略,鲁肃分析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此即史上所称的“榻上策”。当时有两大军事集团——曹操和袁绍,而袁绍比曹操实力雄厚,而鲁肃却能判断出东吴的主要敌人就是曹操,是很有见地的。
他建议孙权乘曹操要对付袁绍无力南顾的时机,先占领荆州,“竞长江所极而守之”。因为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如果将来让曹操占领荆州,东吴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能占据长江之险,凭着这条不易逾越的天堑,则退可保住东吴的安全,进可伺机以图天下。鲁肃的分析切中肯綮,是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东,三分鼎足,与此密不可分。与刘备、曹操、孙权相反,在十八镇诸侯之中,最初袁绍的力量是最雄厚的,但由于其器量狭小、目光短浅,不善于听从建议,不能正确使用人才,致使有识之士纷纷离他而去,另寻明主,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二、选用人才要不拘一格
1、延揽人才不拘方式
三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三国的明主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他们延揽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举不胜举。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顾部将的劝阻,三顾茅庐,成就了历史上君臣相遇相得的一段佳话,成就了蜀国几十年的基业。姜维原是魏国的将领,诸葛亮攻打天水郡,其玄机屡被姜维识破,姜维还将计就计,屡败蜀军。诸葛亮对具有文武全才的姜维十分赞赏,决定收服他。他得知姜维是个孝子,其母又在冀县,便派魏延虚张声势,诈攻冀县,把姜维赚到冀县,然后施展一系列计谋,造成姜维降蜀的种种假象,逼得姜维无处可去,只得投降。
关羽本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对刘备忠心耿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深爱其才。为了让关羽归顺自己,曹操对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送金钱无数美女若干,还赠送宝马——赤兔马,封他为万寿亭侯,真是费尽心机。周瑜见诸葛亮计谋高超,曾经令其兄诸葛瑾去说服诸葛亮,让他“弃刘备而事东吴”。无奈诸葛亮不为所动,反而要劝说其兄归附刘备。周瑜看争夺不成,才决定要除掉诸葛亮。
2、扬长避短,用人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周瑜才高而量狭,孔明谨慎而躬亲,关羽神威而矜持,张飞勇猛而暴烈,如果吹毛求疵,就会永远难以找到可以重用的人才。“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是孙策临死前对孙权的叮嘱,其实就是用人所长。周瑜是战略家、军事家,对当时“国际形势”判断准确,而且善于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但是他年轻气盛。因此在协调内部人际关系上可能是弱项。张昭则不同,善于与人周旋,处理人际关系是他的强项,但他保守胆小,有点不思进取。
孙策死后第二年,孙权打算西征黄祖,张昭坚决反对,理由是孙策刚死不到一年,不宜出兵。而周瑜坚决主张出兵,报仇雪恨。在曹操大军兵临城下,东吴主和、主战两派争吵不休的危急时刻,周瑜最后坚定了孙权的抗战决心,并亲自率兵以抗击曹军,并以少胜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的嘱托,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3、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有了人才,但不能人尽其才,就会挫伤其积极性,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庞统是三国时期的非常富有才智的人。诸葛亮、鲁肃都非常钦佩他,认为他“非百里之才”。诸葛亮建议刘备:“凤雏到日,宜即重用。”鲁肃也认为:“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足。”刘备却以貌取人,把庞统打发到耒阳县当个县令,就是大才小用。结果“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许真人井铭》
上海图书馆藏有一册珍贵的宋拓孤本《许真人井铭》,全文如下:
许真人井铭 徐铉文并书
长史含道,栖神九天。人非邑改,丹井存焉。射兹谷鲋,洌彼寒泉。分甘玉液,流润芝田。我来自西,寻真紫阳。若爱邵树,如升鲁堂。敬刊翠琰,永识银床。噫嗟后学,掖此余光。
许真人井原在江苏茅山玉晨观内,铭则刻于井栏之上。茅山是道教圣地,旱在西汉时,陕西成阳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到茅山修道行善,被奉为茅山道教的祖师。许真人是东晋年间的道士许谧(3O5~376年),道名为穆,字思玄,其兄许迈也是著名的道士。许谧做过护军长史、散骑常侍等官。兴宁二年(364年),许谧、许(岁羽)(hui读如会)父子和杨羲在茅山小茅峰之北的雷平山假托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传授,制作了《上清经》《黄庭经))等道教经典,创立了道教上清派。
茅山原名句曲,号称道教第八洞宫。太和元年(366年),许谧在雷平山营造宅宇,后来在宅南穿凿了一口井,这就是所谓的许真人井。到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道士在晋代宅址上建了朱阳馆,第二年疏浚许真人旧井,隔了两年又安上井栏,上面刻有题记。到了唐太宗时,道士王轨在此造华阳观,玄宗时李含光又建为紫阳观,至宋祥符元年(1008年)敕名为玉晨观。
此本《许真人井铭》是由南唐徐铉(917~992年)撰文并书写的。铉字鼎臣,扬州人。史载他10岁就能作文,与韩熙载齐名,有“韩徐”之称。南唐亡后做了北宋的太子率更令,后又为散骑常侍。他为人清心寡欲,不喜释氏而好神怪,对道教似乎情有独钟,为各地道观写过不少碑铭文字,仅茅山就写了《复三茅禁山记》《茅山紫阳观碑铭并序》和《许真人井铭》。临终前,他手书“道者天地之母”数字而卒。
徐铉和弟弟徐锴(920~974年)都精通小学。徐铉曾奉宋太宗命校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是研习文字学和小篆的必读书。徐锴撰有《说文解字系传》,也是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世称“小徐本”。徐铉精于篆法,这篇井铭就是用小篆书写的。铭文中用了有关井的典故,“射兹谷鲋”典出《周易》井卦,而“银床”则指井栏,古代诗文中常见,如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有“露井冻银床”之句。
井铭拓本一册,原藏清代仁和(今杭州)人赵魏(字晋斋)家中,后归嘉兴张廷济。同冶年间被沈树镛得到,后来又为潘祖荫所有,民国17年(1928年)秋传到其后人潘静淑、吴湖帆夫妇手中。此本不仅为宋拓孤本,更珍贵之处在于它还是宋代装裱式样。拓本前后有张廷济、钱坫、赵之谦、吴湖帆诸家题跋,还有陈广宁、钱泳、陈豫钟、冯敏昌、潘学敏、徐懋等人的观款,并钤有前人大量印鉴,朱墨粲然,殊为可宝。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最早著录于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一书中,唐李百药撰,欧阳询正书,贞观五年(631年)十一月刊刻。赵孟\曾对此碑书法有极高的评价:“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其最善者也。”《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现在多简称为《化度寺碑》,而按名从主人的惯例称《邕禅师塔铭》应更为妥帖。此碑名声甚著,除了书法精湛之外,还与其一段传奇经历有关。解缙《文毅集》中《跋欧阳率更化度寺碑》一文转载宋人范谔于隆兴初年(1163年)跋,述其高祖范雍与此碑之因缘:“庆历初,其高王父开府公讳雍,奉使关右,历南山佛寺,见断石砌下,视之乃此碑,称叹以为至宝。既而寺僧误以为石中有宝,破石求之,不得,弃之寺后。公他日再至,失石所在,问之僧,以实对。公求得之,为三断矣。乃以数十缣易之以归,置里第赐书阁下。靖康之乱,诸父取藏之井中,兵后好事者出之,椎拓数十本,已乃碎其石,恐流散浙右者皆是物也。”按,范雍,字纯伯,河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师,谥忠献。《宋史》有传。《化度寺碑》碑石宋代以后遂湮没无闻,但宋时即有高水平的翻刻本,如赵希鹄《洞天清录》载:“会稽高续古家有重摹《化度寺碑》,咄咄逼真。”就是一例。
化度寺在唐长安城南门之东,据《长安志》记载,其地本为隋尚书左仆射齐国公高G宅,开皇三年(583年),G舍宅奏立为寺,名真寂寺。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化度寺。大中六年(852年)又改为崇福寺。
塔铭记载邕禅师俗姓郭氏,太原介休人。以贞观五年(631年)十一月终于化度寺,春秋八十有九,则当生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他13岁时,即北齐天保六年(555年),违亲人道于邺西云门寺,依止稠禅师。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武帝平齐,邕禅师遁入白鹿深山,避时削迹。到隋开皇初(581年),又出山从魏州信行禅师修行。开皇九年(589年),信行禅师被敕征召,乃相随入京。邕禅师圆寂后,根据他的遗嘱,僧徒们收其舍利,起塔于终南山下信行禅师灵塔之左。
邕禅师所师从的两位禅师均知名于当世,据《续高僧传》稠禅师卒于皇建元年(560年)四月,而信行禅师则卒于开皇十四年(594年)正月。当时京师道俗,莫不遵奉信行禅师,邕禅师继信行主持化度寺,他卒后陪窆(bian,埋葬)信行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信行禅师碑》则由初唐名家薛稷所书,可惜传世仅存何绍基旧藏宋拓孤本残帙,而与《邕禅师塔铭》同是孤本,亦奇事也。
塔铭原石拓本存世仅有明王孟阳旧藏本,入清后归商丘陈伯恭,翁方纲有跋,定为“宋拓初翻之旧本”。嘉庆六年(18O3年)成亲王永w以百金购得此本,他信从翁说,后又购得吴荣光藏本,以为即原石拓本,将王孟阳本赐与其侄荣郡王。后为松江沈树镛所得,又归潘祖荫,其女静淑嫁吴湖帆,以此媵之,遂为“四欧堂秘籍”之一。今亦藏上海图书馆。此本册尾装有敦煌藏经洞出土旧拓残本六开影印件,原本为法国汉学泰斗伯希和(1878~1945年)所得带回巴黎。敦煌本经王壮弘研究也是翻刻本。此册中有伯氏民国24年(1935年)来华时亲笔所书法文题跋一纸,中国碑帖有西文题跋者此似为仅见之例,旁边附有吴江陆翔(字云伯)的译文,承周退密先生见告,陆氏乃其震旦大学法语受业师,他的父亲就是晚清著名画家陆恢(字廉夫)。
__旗地处中部,环绕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全旗总土地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万亩;平均海拔1600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为1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5℃:现有4镇3乡,总人口2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
以来,我旗农牧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较早实行了,这一基本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进入20__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种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为食而种养转变为为卖而种养,有力地推进了全旗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迎来了我旗农牧业生产一个最好时期。
一、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
我旗建旗后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由于农业基础十分脆弱,生产水平低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致使粮食产量大起大落,丰年最高1.9亿斤,灾年最低只有5000多万斤。就群众的小农经济意识,三农农业生产一直徘徊在自食自解、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路子上。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将适宜种粮的农田提升为高产稳产田,保证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同时合理安排适当的农田种植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大。1994年后,按照"围绕市场种田,调整结构挣钱"的思路,认真实施"双百万"工程,出现了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上升的趋势,全旗种植业结构比例由1990年的粮经76:24调整到1994年的粮经、草73.1:20.l :6.8。随着全市"进、退、还"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民的种植观念进一步发生变化,草业在种植业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到20__年,全旗的粮、经、草比达到45:46:9。并引进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全旗的农牧业生产开始向产业化逐进。随之出现了调整种植结构的第二次。20__年,全旗的粮、经、革比达到50.9:22.6:16.5,形成了三元种植结构。1994年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取的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53%,到20__年,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取的收入虽然仅占到人均纯收入的30%,但从畜牧业中获取的收入却占到人均纯收入的45%,其它收入也占到人均纯收入的25%。
在农业发展开发项目上,从1990年开始大搞"三亩田"建设,旨在"兴水抗旱,集中连片,区域建设,集约经营"建设内容以早改水,坡改梯为重点,使人均建成一亩水浇地,二亩旱作稳定田。1994年按照委行署提出的"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走农牧结合的生态基地型农业之路,为牧而农,为养而种,农牧结合增加农民收入,全旗将133万亩计税耕地划出进区和退区,耕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之后全旗以年均13万亩的进度,将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逐年退耕,恢复植被和种树种草。目前,耕地面积退到65万亩,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牲畜头数逐年上升,奶牛、寒羊已成为立旗产业,为建设畜牧业大旗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旗通过开展"三亩田"建设,使全旗的水浇地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万亩,增加到20__年的28万亩,人均达到1亩以上。通过实施"125"工程,不仅使全旗的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甜菜、蔬菜、马铃薯、玉米已成为全旗的支柱产业,而且使贫困地方农民彻底解决了温饱,收入逐年增加。全旗粮食总产稳定在2.2亿斤左右,瓜菜总产突破5亿斤,逐渐向避灾农业和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发展,使产业化基地面积占到总播面积的80%以上。在近几年以来,我旗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战略决策,按照"统一设计,自愿自建,验收合格,政府补贴"的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布局,配套基础设施,积极筹措资金,切实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新亮点,下大力进行了培育发展。通过近儿年的积极建设,我旗的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地发展。目前,全旗新建下卧式、无立柱、厚墙体5分日光温室累计达到3236座,每座纯收入6000多元,在建设日光温室中,政府共投入1690万元,全旗新购进大型喷灌圈10套,中小型喷灌圈11套,喷灌面积达6700亩。
二、畜牧业发展得到稳定完善
以后,我旗的畜牧业开始摆脱长期徘徊的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了稳定增产,其发展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特别是1994年,实施"进退还"战略以来,舍饲养殖逐渐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养羊为基础,以奶牛为重点的养殖业结构顺利实施,各种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应运而生,并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而良种的引进与繁育,又显著提高了个体效益,使畜牧业己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80年代,为适应市场需求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增设黄牛冷配站,牛的改良向肉乳兼用型发展,在90年代后期,我旗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畜牧业强旗为目标,改变过去从放牧型和食粮型为主的家畜养殖业,以禁牧舍饲为切入点,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奶牛、寒羊做为首选畜种大力发展。在1996年,开始大量调入小尾寒羊进行繁育,采取滚动式发展模式,使小尾寒羊养殖数量逐年增加。20__年,我旗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奶牛养殖,引进和推广了优质高产奶牛品种,奶牛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同时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__年底全旗存4栏牲畜51.9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达到3.5万头,产鲜奶8.4吨,寒羊基础母羊存栏37万只,出栏肉羊47.7万只,羊肉产量8600吨,发展到20__年底,全旗存栏牲畜56.8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达到6.2万头,鲜奶产量达17万吨,寒羊基础母羊存栏40万只,出栏肉羊110万只,羊肉产量2万吨,累计建设暧棚4.2万间80万m2,建设青贮害2万多个,50万ii13,累计购买饲草料加工机具3000多台套。通过引进和调入奶牛、寒羊牲畜品种,逐步淘汰性能弱、品质差、产出较低的牲畜品种,形成了特色鲜明、规模适效、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以及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畜牧业科技含量的加大,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当中,20__年来至畜牧业的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百元提高到1850元,使畜牧业收入逐渐成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所以,本文从阅读沙曼翁先生书画篆刻作品人手,探寻其与历史上诸多书家的成长经历的共性,以做研究。
一、沙曼翁的才情勃发与师承风格的协调
虽然与沙老未曾谋面,但从其书画篆刻之诸多作品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才情勃发,特别是早年的英气豪迈与晚年的老成稳定形成了对比。如其书法选择汗简之草隶风格,与端庄之篆书形成两种迥然对立的风格,恰好弥补了性情的两极。篆刻的精工与纵放,沙老都在尝试,甚至以草隶入印,其押印都写意。汉印一路端庄中见活泼,沉实中显空灵。如“水上人家独自闲”“金石同寿”“萧退庵”,篆法娴熟,刀法浑厚,才情恢宏而气度闲雅,颇有昔贤之韵。
沙老1977年汉简黄庭坚词句对联跋语云: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山谷老人句也。老人有敖兀不平之气,老寐书此,亦以放逸一路为之,是谓统一。年益老,书益狂,岂非大妙?!浅人不解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耳。(《沙曼翁谈艺录》)
沙老的才情体现在:一是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尝试上,如篆刻、绘画、书法、文章等方面,其诗词未见比较遗憾;二是对风格差异比较大的作品作出探索,不怕失败。这种精神值得研究。许多名家在成功之前都不愿过早结壳,愿意在多方面进修探索,力求最好。这个观点集中体现在他对“正入”与“变出”的关系论述上:
只有“正入”,才能“变出”。“变出”就是要有胆敢独创的勇气、决心和精神,要像齐白石先生表年变法那样“宁可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不为古人奴。同时,要多见优秀的书法真迹,学习历代的书法理论,学会鉴别精华与糟粕。正如杨守敬《学书迩言》云:“一要品高,二要学富。”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在长期的笔墨生涯中,着重于“笔墨”二字上有所领悟。要有“春蚕吐丝”的本领:把桑叶转化成丝绸。既要防止因强调特性感受而弥补技巧不足的倾向,也要反对偏重摹古而不注重个人现实感受的倾向。(《也谈“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沙老晚年,对老师之言多所领悟,对自己实践的成败有所省悟,加之身为人师,学高为范,不得不注意导向问题,至少不能误人子弟。他认识到修养之意义: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不仅仅在于艺术本身的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必须读书,读修养品德的书,以提高自己的素质,这对于艺术境界的提高大有益处。书法和篆刻这两门艺术是有密切联系的,书法家不一定能篆刻,而爱好篆刻的必须也应该是书法家,否则不可能成为篆刻高手。因此说:要书外求书,印外求印,印从书入,书从印出。(《我学习书法篆刻经过和体会》)
从早年的重视才情到晚年的重视学养,也是一种超越,更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也印证了从“技法淘汰――文化淘汰――人格淘汰”的逐渐升级,文化淘汰的第二层次非常关键,它逐渐淘汰了门外汉和非主流的书家刻家,而变成文化人身份的象征,因为文人艺术本身就是修养的产物。其业师萧老应该是比较有远见之人,不喜欢吴、齐之怪诞,容易误人子弟,所以常常教育学生要取法正途,这可以从沙老晚年讲学之笔记中看出。他在晚年已经自觉意识到一些艺术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唯知不足乃能精进。老曼习篆四十年,从不敢自满自足,更不敢以吃老本作盗名欺世之想,至于如何可以享名、可以得钱,则我不识也。(1973年白文印“人长寿”边款)
萧退庵师最为欣赏沙曼翁与邓散木之篆法入古出新,能够自运,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才情也就是“天资”,但对于“学养”更为强调,沙翁晚年秉承师说,终于有成,可谓不负众望,情痴艺精,弘扬师门有功也。
二、沙曼翁多体尝试与最终风格凝定的协调
沙老在讲座中评价萧退庵的话不无矛盾心态:
六十岁以后,尝评安吉翁书每多霸悍之气,其所书《石鼓文》,凡合体之字,惯作左低右高,譬之魁星站立之势,不无造作之弊,故力避缶翁之习气。
萧先生尝言,学习篆书,应以秦篆为正宗,只能向上学,秦汉以下,无足取焉。萧先生之篆书,笔致浑厚,结构平实,无纤巧之习,盖其上承秦汉,旁及诸家,有所取舍,所谓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此真善于学习者也。(《书法艺术》)
沙老对于老师的教诲实际上有些矛盾,一方面他喜欢吴氏的“雄逸朴茂”,另一方面,他对老师所说“以秦为正宗”,去除吴氏之“霸悍之气”似乎并不认同,从他的大篆看,的确不如老师之深厚渊雅,而是注重造型矫变,多些棱角,少些稳重。其甲骨文集句略有改变。“静穆”“渊深”之境很难达到,非精气凝定,稍有躁动就难达到。沙老中期断学20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草篆并不成熟,多浮躁不平之气,反映出其心态之变化,“气成乎技”“书为心画”并非无由。中年的沙老饱受磨炼,难以静气凝神,如对至尊。但在晚年,以其高寿,万事顺遂,心情自然平和,所作便有静穆之境。他在晚年就说:
余学《石鼓文》几五十载,初重形似,继心折缶翁,后见退师,闻其论缶老有霸气,结字合体者右高左低如魁星持剑,亦不崇缶翁。近十年来,几经变化。因忆唐张怀罐在其所书《文字论》中日:“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故余近几年来着意于随意写写,不计字形,但求意到,无背于篆理篆法,亦求气韵生动,有笔有墨足矣。不在工整中下功夫,亦不追求要像哪一家,因知年逾八十何必自苦?总之,作书作画重在读书,排除俗气,多得逸气、清气,下笔要记住墨气,用笔用水有气势,不落俗套,方是高手。待若干年后,后人自有定论也。(沙曼翁2001年春月临《石鼓文》跋语)
应该说,他在矛盾之后的30年之间,做了不少探索,“几经变化”一句可以作为注脚。知道“读书养气”之重要,排除“俗气”――包括吴氏之“霸悍之气”。追求“士气”之“清而厚”,方为正宗。萧师之警告,最后落实于沙老之努力中。试看作品,最值得赞赏的是小品画,书画结合,韵趣甚好,格调高雅,绝去霸悍之习气。也许在孤寂岁月,必然有所寄托,有所省悟,才有此超越。经历了追求外在的“形”,到内在的“意”,方完成艺术境界的超脱。没有经过“超鸿蒙,混希夷”之历练,心灵很难达到与天地同流之逍遥。沙老的作品驳杂,前后时期反差很大,正是其矛盾心理的真实反映。他临习汉碑时认识到:
东汉人书多分书,随意写,犹今人之写便笺,因日赴急书也。颇近汉碑碑阴,不重规矩而重趣味,与碑阳迥异。(2001年临汉简残简四则条幅跋语)
《石门颂》有大气磅礴之势,无胆量与工力者不能为。纵使强为,亦不能尽其妙。无真知见,焉能通晓其理?浅人以耳代目,如何能得佳作?是故,欣赏艺术品乃不易之事耳。(2001年《石门颂》集字对联跋语)
这是一种翻然省悟,也是一种由“求物”到由“求己”的转换,是蜕化和超越。中国文化追求“自得于心”,更是人格修炼之最后阶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许只有经历磨难之后才能更走向自我。他说:
作书作画贵能无火气、无霸气、无做作气,一言以蔽之日:无俗气。无俗气则难矣,此贵之于有胸襟、有学问、有艺术修养、有工力,始克臻之。假若胸无点墨、一知半解、追逐名利之流,万万不可从事书画,勉强为之,绝无成就,俗工而已矣。(1980年隶书“闲看、静听”对联跋语)
认识到“技进乎道”,就是一种提升,首先是生命境界和生活态度的超越。山谷所谓“士可百为,唯不可俗”之言,代表着宋人理性精神的渗透。南怀瑾先生也说,没有出世之修养,绝不能做人世之事业,可谓异曲同工也。只要看看沙老在画上的题跋,便知道人生体验的重要性。其《戊辰重阳后一日所画水墨花卉》,书画皆妙。其题句有云:“笔之雅俗本于性,性亦由于学习生。性而俗者不可医,习而俗者犹可救。……”
这段话可以视为他自己体验的结果。许多习惯随波逐流,也许本性并不如此,关键在省悟,不迷失本性。艺术家最终的大彻大悟,在于对自己的得失有所反思,并扬长避短。沙翁在画上的感悟非常值得研究,恐怕最能反映他的心态。到了20世纪初,沙老还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在与王义方信中说的明白:
我的书法目前还在不断进取,天天在学,很不够尽善尽美,天天在求变,要变到死才告一段落。事物不断在变,自然界也时刻在变,我的书法也经常变,变有变好,也有可能变得差,总之变就是进展。(2000年12月12日致王义方信札)
看到这样的信札,行家知道绝非矫情之作,不仅仅用“淡泊”之类语言可以概括之。许多名利兼收之辈,作品20年不变,从不敢求变,怕市场淘汰,对此应该感到愧然。“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读罢我们不敢自诩超然。
三、沙曼翁独立个性与江南艺术总体特点的协调
沙先生是颇具才华的艺术家,但造物弄人,越是有才气者,所受之考验越多。历史上这类现象不乏其人。仅以苏州地区看,张旭、孙过庭、范仲淹、朱长文不说,只看吴门书画流派之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就在知天命之年还在功名之外,或受着生活之考验。但正因为功名不遂,许多吴门艺术家才有着独立特行的个性,才成就了巨大的成就。即使像文徵明、祝允明等大家,53岁还没有取得功名,落魄很久,最终在文艺界掘出生活之源流,浇灌出美丽的花朵。唐伯虎《落花诗册》记载其晚年从“落红万点都是恨”,到“满杯明月即忘贫”,可以看出江南文人之心酸和寂寞,也能看出超越和升华。
尽管在汉语中“先”往往代表着积极的意义,例如“先进”“先行者”“先见之明”等,但具体到时机选择上,却并不那么简单。例如,在战争中,“察于先后之理,则兵出而不困”,这是兵家公认的基本准则;在棋坛,要想使局势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就要考虑好每一步行棋的先后顺序,不能乱了阵脚。
是抢占先机,还是后发制人?正如《吕氏春秋・决胜》中所言:“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以清醒而睿智的头脑去观察、应对,根据不同的时机和变化,作出不同的行为判断。
先发制人:出其不意,步步争先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其中的一个片段,十分典型地说明了“先发制人”的道理。
1952年11月3日,上甘岭上的炮火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经过数天的仔细观察,志愿军第12军31师第91团团长李长生发现了一个现象:敌人每天都是早上八点开始攻击。他据此猜测,在这之前,敌人肯定在某处集结。当天夜里,他便派出侦察兵前去搜索。11月4日凌晨四时左右,侦察兵终于发现了敌攻击部队的踪影――他们正在597.9高地南侧的一片树林里集结。李长生决定先发制人,对其实施炮火急袭。四时三十分,“喀秋莎”火箭炮团的二十四门火箭炮按照侦察兵所报告的目标方位进行了全团齐射,数百发炮弹顷刻间覆盖了敌人的集结位置。敌攻击部队伤亡惨重,只得重新组织兵力。这天,敌军的进攻直到中午十二时才开始,而且攻击强度明显减弱。
从这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发制人”的威力,也能发现其发挥效用的关键点。“先发制人”,不是盲目抢先、一味求快,而是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准确判断、抢占先机。上甘岭战役中的这次成功,关键便在于乘敌人尚末准备就绪之际,先发动进攻,打乱对方节奏。如果敌人已经有了防备,先发制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说,只有出其不意,方能立下奇功。“先发制人”的原理在棋类运动中更为明显。所谓“棋高一着,步步争先”,高手对弈,先手后手的转变,往往是判定围棋中盘形势优劣的依据。
与此对应,古人也曾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可见,在很多情况下,错失先机容易使自己陷于被动应付、受人牵制的不利处境。
后发制人:相机而行,以静制动
但,“后发”就一定会导致失败吗?也不尽然。
在历史上,确实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后发制人”的事例。同样以军事为例。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展开了激战。由于楚国军事实力更胜一筹,晋国始终难以取胜。四月初四日,两军再次交战。为避楚军锋芒,晋文公以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之诺为名,下令晋军后退,退至预定的战场――城濮一带。楚国令尹子玉见状更为骄纵,率军冒进,结果正中晋军“诱敌深入”之计,陷入重围,最终大败。此役之后,时局扭转,晋国最终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目标。这就是被后世广为称道的“城濮之战”。
在中,“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每当日军发起进攻时,八路军指挥员总是要求战士们沉住气,把敌人放近些,到二三十米的距离才开火。按常理判断,这么近距离开火是很危险的,一枪打不中,几个箭步,敌人就会冲进我方战壕。为什么不先发制人,在敌人进入一两百米的机步枪有效射程内时就开始压制射击呢?
其实,这一战略是根据敌我装备、战斗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对比而精心制定的。当时敌军装备精良,我军在火力上不占优势。离得远开火,打准的概率小,容易浪费宝贵的子弹;推迟开火,距离近,敌人的目标大,射杀的机率就大,更可以用手榴弹进行杀伤;而且,双方短兵相接,日军的炮火优势就不能发挥。这一策略被后来的和志愿军继承了下来。所以,“后发制人”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策略。
《荀子・议兵》指出:“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冷静观察、引而不发,等对方先动手后,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这正应了古人“先唱者,穷之路也”的名言。
“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淮南子・原道训》指出:“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这就是说,只要掌握了原理,随机应变,可以先发制人,也可以后发制人,关键在于如何掌握最恰当的时机,选择最佳方式。故曰:“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处理先发后发矛盾,须权衡形势,看清利弊。先发和后发没有绝对优劣之分,各有利弊。先发制人可以争取主动,使敌人未战先损兵折将;但是,当我方行动后,意图容易暴露,运动中也难免产生可供敌人利用的空当,如果后力不继,有可能转为被动。正如古人所言:“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蹶之;先者颓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而后发制人虽然可以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乘敌之虚,反守为攻,但若把握不好,亦会面临陷入被动、回天乏力的形势。因此,到底使用哪种策略,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值得指出的是,不论先发还是后发,要想有力地抵御外来挑战,锤炼出坚强的自身实力始终不可忽视。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做到“遭变应卒,排患捍难,力无不胜,敌无不R,应化揆时,莫能害之”。
上文中我们多以军事策略论证先发、后发之道,其实,在和平年代,这些策略也同样适用。不论是在商业运筹、政治外交等领域,掌握好“先发”“后发”之道,都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发、后发,两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后者似乎更为欣赏。这一点,从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便可一窥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