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1 10:2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学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事业近几年实现了快速的、跨越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种大发展是在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实现的,是在不断加强各项教学建设、增加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实现的。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需努力做到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改革,继续增强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
一、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1.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
要管理好学校,管理学生至关重要。要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学校必须根据《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结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每天由学生处带领辅导员老师值班检查学生们的到校及上课情况,同时检查他们的仪容仪表,纠正不规范的行为,为一天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生意识到,成绩要提高,良好的环境和纪律是保证。
2.强化教师的岗位意识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把学生教好。一方面要求老师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制度。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要求,致力于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坐班制度》《备课、听课制度》和《教师工作失误处理办法》等,实现学校从管理制度到制度管人的跨越,这样既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增强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务处、系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针对以往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要求和改正意见,逐步引导全体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在认真搞好教学的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确保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课堂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建立优秀教师队伍,优化课堂结构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高效地开展的基础,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前提。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情感,把“热爱教育”作为自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信念。激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努力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如组织年轻教师进行跟班考试、组织各类比赛、开展系部教研活动、外出参观学习等,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如参加课改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加学历进修,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等。
2.实施教学规范化
学校在建立正常而稳定的教学秩序的同时,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教学常规要求,促使教学规范化。为了把握课改的内容,要求全体教师要互相学习和探讨,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探讨最优的教学方法,提倡与教研室的老师共同备课,深入体会教学内容,按学校统一的备课要求在上课前编写好详细的、高质量的教案,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具有创新意识,不照搬旧教案。为了使全体教师能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规范化,教务处可以要求各个系部每学期安排有经验教师上示范课,再安排其他老师上公开课,新教师上汇报课,以老带新,促进教师的成长,课后进行评课,分析总结优缺点。
3.提高校园的学习氛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定期举行各类活动和比赛。第二课堂活动的正常开展不仅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也促使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第二课堂是教师强化课堂意识的手段之一,能使教学安排有序、充实,课堂教学密度大、效率高、效果好,促使学生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三、强化学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步伐,离不开严格、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努力做好教学思想、教学环节、教学事务、教学质量的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将教学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人人会管理,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从最细事件入手,把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做好。同时加强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周密性,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高效达成,使每一项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记载、有考评,把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效率也就能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
(一)教学管理制度过于陈旧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大部分都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缺乏创新和改革的精神,面对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无法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没有机会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也的不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高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地方,应顺应时展的脉络,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二)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性不强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性不强,管理工作大部分依靠以往的经验,为了完成管理任务而管理,管理工作缺乏目的性,这都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管理制度缺乏明确认识的表现,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高校的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
(一)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理念对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完善教学管理的理念,不断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教职工共同发展。要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具有权威性的硬性制度,柔性管理是以情感和精神来感染人,这是实现高校教学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也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当前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要实现良好的发展,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还应学会合作,在健全竞争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高校各级人员之间的合作,从而做好管理工作。此外,教学管理制度应坚持民主管理,加强教师、学生等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不断提高他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环境的建设,有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的实现也就变为可能。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全社会都应积极树立教学管理的意识和观念,为高校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高校本身也应积极不断改善校园的生态教育环境,为教学管理制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资源,高校应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管理工作应逐步向开放式转变。此外,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也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因此应逐步健全法律法规,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依据,使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提高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服务意识
以往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控制、管理学生、教师等的行为、工作、学习,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硬性管理。而当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就不仅仅是为了管理学生,控制学生的行为举止,也应把服务学生作为新的管理内容,为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学生不是被管理的对象,而是被服务的对象,高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这种服务意识不仅仅是理念上的,要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完善的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
完善的监管和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找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监管和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显现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而且也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保障。建立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时,应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做出真实、科学的反馈,保证教师、学生等管理效果的实现。此外,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也要满足高校发展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以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为指导开展工作。与此同时,高校的教学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也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学质量的实现。
三、结束语
[论文摘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社会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理论知识丰富的人才,而是一个实干家。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严重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技能,这也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管理方面工作的难点,很多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因为没有实践经验而被淘汰,可见,做好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将根据我国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浅谈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高校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是高校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采用的新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与理论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管理的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其管理方法也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实施实践教学管理不仅能够适应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更有利于满足社会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根据高校的教学目的来开展有规律的、有计划的实践教学活动。[1]
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我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学生数量多给高校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尤其近几年高校为了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多培养一些人才,进行不断地扩招,使高校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人数比逐年下降,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2]但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又开始陆续进行实践教学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由于学生过多,很多实践课程也只能够泛泛而谈。例如高校都会在暑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从作用上讲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过多,因此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得到锻炼,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的视野永远停留在书本中,在社会上严重缺乏竞争力。可见,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从学生自身角度看,高校教学实践管理对学生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堡垒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对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其工作的性质主要是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主动性,更多的是依靠学校的计划和组织。在众多学生的意识里,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积累更多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说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
2.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
实践教学管理具有独立性、实践性、踏实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高校依然墨守陈规的把学生束缚在理论的课堂上,那么学生是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当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在寻找工作时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和职业技能。而自高校开始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已经使这一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可见,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必要条件。
3.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能力的催化剂[3]
目前,我国高校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主能力,陆续的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课,例如高校每年组织的实习,将学生们分组分别派往各大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际操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产的过程和规律,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可见,只有学校多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4.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手段[4]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科技的先进,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也流传着“毕业等于失业”的口号,面对每年失业大学生的一些相关数据,无疑这句话就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善这一严峻的形式,我国的高校开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从学校角度看,实施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对高校的自身建设也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加规范化
高校实践教学并不是随意开展的,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术的特色进行组织的,同时,这些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影响性。以往学校的制度仅仅把学生束缚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就出现了逃课等现象,这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自高校开始组织实践教学管理(认知实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逃课的现象减少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明白了要想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必须先学好理论知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制度更加规范。
2.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高校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
现代化教学模式是通过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使课堂变得灵活多样。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高校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离不开这样的先进教学技术,它也恰好把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带到了理论课堂中去,以此来融合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高校能够及时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从社会角度看,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1.可以为众多企业提供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对吸纳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校还没有正式开展实践教学时,很多企业家表示只会书本知识的高校人才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因为这些学生的工作思路完全被书本和理论知识所束缚,这样的人才只能成为书呆子。而这些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人才。因此,高校为了帮助学生改善就业情况,不断地组织创新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在实践中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因此,近几年通过实践教学开展,高校培养出了很多有经验的毕业生,为众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2.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发展和改善,那么人们的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也要有所提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毕业生,这些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因此他们在步入社会后非常容易地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可见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的努力为社会提供了很多人才。
四、结语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实施和开展,不仅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符合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在社会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浪潮中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和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
参考文献
[1]黎芳.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理论创新的有益尝试——《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评介[J].现代教育科学,2005,(09).
[2]张婷婷.论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J].民营科技,2010,(03).
[3]石媛.浅谈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发展[J].华章,2012,
(22).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管理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95-01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应用开始日益广泛。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教育部门提出了用信息化来带动现代化的教育,不失时机的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下,高等学校的管理将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怎样主动的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1 高等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和现状
这几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在高校的管理上以网络和计算机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当然也有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信息化的要领、内涵、以及人员上的保证等等。目前在信息化这一块高教的教学管理有如下问题。
(1)对于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本身的内涵方面和认识明显不足、教学管理上思想陈旧。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高校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涉及了全方位的教学管理。目前,管理的内容这方面,只关心局部,缺乏对大局的把握;在管理上面的投入重视硬件,忽略软件。以上方方面面的错误认识,经常会导致员工缺乏主动性的发挥,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将会停滞不前。在教学管理的观念上,人们常习惯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依旧用陈旧的方式来建设信息以及交换和管理。
(2)教学的管理内容上的信息化程度和含量低。以学习校开设的教学课程来看,课程的信息含量特别低。许多的高校继续保持原有的一些课程安排和专业上的计划,几年都不变动(一些高校在时间上或许更久不变,尤其是在传统专业上),不少高校仅仅根据国家的明文规定而开设了计算机的基础化教程,而反应于教学规划里信息化的课程的安排依旧很少,永远无法适应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组织教学过程的问题上,关于多媒体的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没有充分得到运用。关于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没有普及。管理上效率极其的低下,这些都反映于教学行政方面的管理手段。
(3)信息管理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在平时教学管理中,在信息的采集、整理、联系、以及处理和等依旧用手工作为传统的主要信息管理的模式,在日常工作中对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并没有普遍使用,大半管理人员仍然只会操作简单的文字和处理报表。
2 强化信息教学管理观念
(1)确定以当代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的教学管理全新概念,是推动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要全面的解放思想,用当代教育的理论作为指导,把传统变革的教育思维方式作为动力,来完成创新管理。教学管理上的创新信息化,必须做到其主体对于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理念、以及方法方式上来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在这个以知识和经济时展的今天,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应该做到借鉴吸纳国家内外的教学管理上的改革和成功的经验,摸索出一条与知识经济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新路。
(2)全面推动教学信息化管理观念。人才培养板块理念的加强:注重培养扎实的基础、复合类型、宽口径方面、可以创新的高素质类型的人才;把同时与专业教育放在同一平面,在人才培训的整个过程里贯穿素质和创新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灵活的选取方法,将人才培养的模式丰富化,其改革应该落实到教学的模式、课程的体制安排、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它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们注重分析与获取处理信息和自己去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全面的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和终身学习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为了适应当代信息化的社会需求。于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与组织上必须强化的理念:通过对定制的教学内容和大纲上要竭力体现出把信息化资源作为基础的改革思想;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进到课堂教学里,提高整个学习的效率,将课堂上的教育信息量扩大化;在实践性的环节上,教学方面应该主动地创立可以进行实践的基地,将网络化覆盖于实践基地。
3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和思想建设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背景下,教学的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管理和信息科学,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能力,了解现代的教学思想,做一个创新型、复合型、技术型的全方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关于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该坚持培养和引进两两结合,侧重点在于培养上。在引进有高信息化素质和能力的人才的同时,要重点培养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提高其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各方面能力。管理人员应该全面践行持证上岗的制度(具备一定的能力者,经过成功考核,可以拿到证书),只有不断地完善各种制度才能组建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的管理队伍。
4 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建立合适的管理制度
关于教学的管理信息化除了在观念、资金、技术、管理队伍的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外,还包括了运行、管理机制和其组织结构的各种问题,需建立与信息化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通常是以教务处为中心,疏于对教学信息的管理和建设,没有完善的信息反馈中心和机构。教学基层的单位,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管理上面的自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管理效率极为低下。对于其教学管理的制度的改革,将管理权下放,把院系管理作为主要的教学上的管理体制,扩大其自,成立相应的机构,如:教学指挥、信息、注册、质量评估等各个中心机构,来达到信息化的管理分流。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实现其职能转变,加强宏观调控,给教学管理的相关部门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其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莉萍,刘昱,程凡,等.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构建[J].孝感学院学报,2011,31(2):119-121.
关键词:高校教学 管理信息化 对策
近些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完成教育现代化及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1.高校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就是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根据高等教育及管理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对教学管理活动给予高效的组织和控制,从而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学管理必须创建在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基础上,以信息化加强教学管理职能,从而促进教学管理效能的提升。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思想、能力及素质的培养,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有助于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等要求开发计算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帮助教务管理部门通过网络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相关的教学工作。信息化管理可以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例如:使用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学校与上级部门、兄弟院校等联系在一起,快速准确的完成上传下达,保障管理工作和质量。
2.现代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机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2.1资源无法共享
高校因缺乏完善的教务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中没有很好地协调、沟通,各个模块与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无法兼容,因此信息交流与共享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学校在上报数据等工作中出现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同时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着管理效率的提升。
2.2管理功能过于单一
教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也包含教学服务化平台的建设。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精品课堂等,同时二者应该有机结合,把管理与服务相互统一,从而促进教学与管理相互协调发展,确保学校管理水平整体有所提升。
2.3教学管理队伍跟不上信息化建设步伐
现阶段,多数高校所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存在以下尴尬情况:为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求重视教务管理系统的升级。此时容易忽视对维护、操作、应用该系统的队伍建设。教务管理工作中,多数人员业务水平达不到要求,计算机管理及应用能力依然处于简单的文字操作及处理报表之上,收集信息、反馈、处理等一系列工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所以实际工作效率不高。同时,管理者在使用管理系统时只满足于当下任务,不去尝试使用更多的扩展功能。如此可以看出多数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在业务方面存在短板,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理念。
2.4系统灵活性、开放性较差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个校区的办学及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调整,对教务信息的灵活性有更高的要求。教务管理系统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合理性问题,系统的规划及设计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导致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不能在长时间内被稳定使用,此时高校必须对其系统进行升级,如此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也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及改革要求。
3.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3.1强化教务平台建设,促进和谐数字化发展
教务管理信息化不单是要开发和应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里的信息化包含管理学籍、考试管理、课程建设等,所以必须强化教务处网络平台建设,以建立教务处网站为基础,把各种资源整合于此,使用B/S、C/S相互结合的模式,不断整合管理流程,促进教务信息化建设。同时,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确保教务处内外部信息、网站上、日常事务可以在线提出申请、实时反馈等,如此可以便于师生查询,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打电话等传统方式引发的不便。多开发一些网络平台,例如:BBS、聊天室等,强化各个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的交流。高校师生可以在线对教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畅所欲言,同时针对性的进行探讨,促使教务管理全面化。
3.2加大培训,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展信息技术是为提升管理效率,起决定作用的是从事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管理者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建立信息化的关键。更好的完成人机界面友好的关键是人,高校必须清楚的认识该事实,改变教务管理人员只会简单的使用电脑,重视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性的对从事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努力掌握高校教务管理有关的知识,提升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只有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整体的教务管理水平。
3.3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要以解放思想为基础,使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管理创新。创新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高校网络化教务管理的使用是教务管理的重要革命,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与网络对现代教务管理的作用,客观分析和评价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学习积累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索自身特色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3.4加大经费投入
想要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任务,各个高校比较重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高校对此项工作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财力上的投入。某些高校在财力紧张的时候,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科研之上,把仅有的财力也投入到科研项目上。高校的教务管理配套设备也保持在原始水平,这严重制约着教务管理系统自身的发展,也严重打击了从事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校应该重视信息化管理,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所需资金,加大对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给予强大的资金支持,保障学校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4.结束语
总之,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认识分析高校的发展现状与需求,选取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逐渐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根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22):55.
[2]李友良,何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5):43-44.
[3]冯川钧.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4):48-48.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加大教学管理的改革,然而成效并不明显。高校的教学各有特色,需要结合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教学发展方向进行改革,不能盲目借鉴其他学校的改革经验。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改革应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引导。其次,目前高校教学大众化教学比较普遍,教学人数的庞大使得教育无法朝着精致的要求发展,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将会导致人才的埋没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的个人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教学管理应摒弃传统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方法,适应素质教育宏观背景的时代号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更为开放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潜能。
二、高校教学管理质量不高
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教学管理的任务是提高高校人才教学的效率,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因此高兴教学管理不能墨守陈规,应响应时展的号召,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是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水平较低,管理工作运行效率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争产教学秩序的维护,教学工作和教学水平将受到制约,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得不到有效保障[1]。因此,面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庞大任务,建立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管理机制立足学校教学工作需求,摒弃传统管理存在问题和弊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目前管理运行不当的原因,科学合理地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三、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目标要明确,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有序进行。高校教学管理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与自身教学特色发展的方向,既要确立全面长远的管理目标,亦要明确短期内所需达标的目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全校师生共同践行,因此目标的确立要有可推广性,需要使全体师生对学校的发展战略有所了解和支持,共同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建设当中,共同营造具有创新性教与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还需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跟进时展的步伐时刻转变教学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维持学校教学的良好形象[2]。教学管理需要师生共同践行共同管理,对破坏学校管理秩序的现象和行为应及时制止,避免破坏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损害师生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还需健全监控和信息反馈,由于教学管理体制的不够完善,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员工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发现的问题可及时提出和反馈。由于目前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学管理监控和信息反馈的渠道多样化,全体师生和职工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学习的管理工作提出完善建议,可有效处理教育功利化和专制化管理现象的出现。同时还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加强基层教职工队伍素质培养建设,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四、总结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教学管理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80-02
1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代社会人文思潮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宗旨是: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局限于教师的讲授,以课堂面授为中心,而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体验与建构,同时,也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集体学习与研讨作为必要的补充。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基础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孤立无助的自学,而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主动有主见的学习;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充分调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革新教学的环节,拓展教学的领域,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使命不是知识的传授,不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单向控制,而是营造一种相互信赖、平等沟通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信任感,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力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重要德是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为学生毕业后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是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教要自觉为学服务。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实验与思考,自觉地把本学科前沿知识与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精心讲解与组织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专题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当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时期高校教学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的残余,尤其是高校管理的基本理念,远远跟不上当前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与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严重不相适应,成为严重制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育目标体系缺乏现实性、时代性、科学性与超前性,在整个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如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人才规格、教学方法、资料建设、就业指导等多方面没有完善配套的改革,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滞后,就会形成制约性的瓶颈,无法与知识经济时代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相配合,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2高校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各部门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人事关系紧张,内耗严重。尤其是院、系与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不明确,院、系教学管理的自小,且职责不明确,教务职能部门则任务繁重,不仅导致对教学突发事故的处理不能及时到位,甚至互相推诿,缺乏有效的教学监控手段与评估体制,导致教学管理目标体系无法实现。
2.3部分高校管理者思想僵化,观念成旧,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构成了教学管理的思维定式,指令性的行政命令依然是主要的管理手段。教师没有自主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试验与改革的自由,也失去了结合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兴趣,尤其对从事教学创新实践的教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研教改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师生双方的教学互动缺乏存在的现实基础。
2.4教学考核的导向有偏差,目标不明确,考核对象不完整。突出表现在对教学工作业绩的考核,近几年来,各高校业绩考核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片面强调科研成果的倾向,而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考核手段单调,教学评估重数量轻质量,规章制度重制订轻落实,对自觉、自主性学习缺乏认识,对新型教改活动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手段,无法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互动模式的实行。
2.5对非教学人员尤其是行管人员的岗位业绩考核目标不明确,主观性很强,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与奖惩制度,或者制订了制度也无法落实。对以教辅、资料人员为主体的非教学岗位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长期忽视,导致非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服务意识淡薄,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互动式教学模式发展滞后的因素。
3 互动式教学模式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高校教学管理是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宏伟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课程管理、教学大纲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多个方面。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整个高校教学管理迫切需要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下进行一场全面而又深入的改革。
3.1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环节,对能否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实现课程内容管理的改革,是推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课程内容管理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力争使教学内容能及时提供学生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紧跟科学社会发展的步伐。第二,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更新课程体系与内容,打通理工与哲社之间的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尤其是拓展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视野。第三,实现课程形式的多样化,改善教学环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提高的空间。
3.2教学大纲管理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材,实现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妥善处理学科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结构的特殊性,而且要协调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个性培养、就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教材的及时更新更是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实现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则是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保证。
3.3成绩管理是检查对照互动式教学成果的主要方式,也是目前教学管理体制中相对滞后的一个方面。成绩管理的改革不仅是管理手段的改革(如采用网络化的成绩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成绩考评制度的改革。更新考评手段,杜绝“六十分万岁”,“及格就是胜利”的现象,考试的导向改革是促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改革考试制度,其他的教学环节的改革就要大打折扣。
3.4严格的学籍管理是计划经济残余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体现。为了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改革学籍管理制度,使之更加宽松、更加人性化,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流动,逐步推行学分制,允许保留学籍的中途休学,适当缩短或延长学制等,都是值得提倡的改革方向。目前这种改革在全国来看正在积极有序的推进之中。
3.5真正贯彻落实教学管理改革,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制度提倡学生自我学习,发现和培养学习典型,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发挥集体智慧与民主效应,完善选课制与弹性学分制,才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
(一)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从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现行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理念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一,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都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理念落后,认为传授知识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很多的高校都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知识,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二,教学管理中,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认识不足,而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也不够,本身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是不能有效落实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三,教学方面,教学计划单一、专业面狭窄、专业的课程设置僵化,这些都是教学理念陈旧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支持力度缺乏。
对于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而言,强化社会支持力度非常重要。首先,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不均衡是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力度远远要低于公办院校,进而也导致了教学管理的发展步伐;其次,社会参与性不够。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相关负责人没有考虑到教学管理中社会成员参与的重要性,只是要求学校、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而把学生家长、社会工作者、理论研究者等社会其他人士排斥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提升民办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健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首先,实现教学管理的“去行政化”。在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中,“行政化”阻碍了教学管理的进程,学校相关领导必须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学的具体安排,积极听取教师的相关意见,克服作风,形成一个民主的氛围,努力为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制。学校应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的专家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人员,及时提出当前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再次,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客体是教师和学生,将其作为任何制度和管理的首位,制定能激发师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各自的爱好进行学习,转变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对自身内心精神世界进行挖掘和反思,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实现民办院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再次,优化教学形式。教师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任务外,还应该对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积极拓展社会支持面。
【关键词】高校 联合办学 管理 现状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改革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形式在上海、北京、武汉、广东、江苏等地方展开,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间联合办学有的在政府主导的联合办学,也有的校际间自发的合作办学。联合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不失为一种合理而且可行的办学模式,它打破了原来学校间各自封闭办学、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状况,对于优化高教结构和学校学科建设环境、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办学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高校联合办学现状
近来,国内高校联合办学范围越来越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际间学生互相选课,互认学分。联合办学校际间互相到对方学校修读课程,联办学校承认对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及学分,每所联办学校开设的课程向联办学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到任何一所学校听课考试,取得的成绩计入学生本人成绩。
2、教师资源共享。联办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其他学校聘请自己需要的任课教师,根据协议付给对方学校和对方教师课酬。理工农医类高校缺少法学、经济法等法律课程教师,医农类高校缺少计算机、工程类教师,通过互聘教师,使得联办高校教师资源得到适当的弥补。
3、校际间学生互修第二专业或拿双学位。联办高校学生可在校际间互相选修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双学位,根据自己的需要还可以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但最长学习时间不得超过7年。在这方面是学生最受益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生因为高考原因没有考上理想学校或没有学自己想要学的专业,这确实是条好的途径,通过跨校辅修取得第二专业或者双学位,无疑是对就业很有帮助的,相当于一个通知书上了几所大学。
4、互相利用校际间的实验室、图书馆和教学基地。由于各学校特色不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好的实验室、图书和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节约资源。长期的计划体制和条块分割使得高校在设施上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出现重复建设,联办各高校拥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设施,通过资源共享,打通了条块分割的局面,减少了重复建设,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
5、相互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免试研究生,在需要时优先调剂研究生生源。在联合办学校际间推免试研究生或者调剂研究生生源上给予政策倾斜。
二、高校联合办学出现的问题
1、由于办学规模不断的扩大,造成教学管理跟不上。武汉地区自1995年开展联合办学以来,办学规模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与这几年高考扩招和就业压力有关。据统计2001年修读武汉大学第二专业或双学位的学生是727人,2002年1147人、2003年1427人、2004年1505人、2005年2415人。规模越来越大,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原来的几十人获几百人的课程学分成绩管理起来还算容易,到现在几千人,从修读学分成绩管理到最后资格审查毕业发放证书可以说难度巨大,而且并不是每个高校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还有其他工作。这样一来势必造成管理不力,出现很多差错。
2、学生拿学分、修读第二专业或双学位,专业和学校都出现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在选学校问题上,学生一般只会看重学校的名气,不一定会看重学校特色,出现有一些地区的联合办学高校名校学生爆满,而有些学校选课人很少。而专业的选择上更加严重,热门专业修读人数比非热门专业人数多得多。比如武汉地区中国地质大学的珠宝专业是该校最好的专业每年才二十几人选,而武汉大学的法学、新闻学专业每年几百人,如果不加以控制会有几千人修读。这样势必造成很多热门专业师资紧张,而有些冷门专业联合办学出现亏本的状况。
3、学生跨校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功利心强,考试舞弊现象时而出现。近年来,在联合办学管理过程中出现学生舞弊现象,由于修读第二专业或者双学位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是很高的,有的学生只看到修读第二专业或双学位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它的难度。它要求在学好第一专业的同时还要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第二专业课程,因此每次到了考试时学生就想方设法舞弊。
4、各校存在局部利益,很难保证资源公正的状态下共享。校际间的互相修读课程和第二专业,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拿出自己的优质资源,有的学校的优质专业可能在招收其他性质的学生或者办其他培训班获得的效益更高,这时就不一定会拿出来共享。
5、修读第二专业或者双学位的培养方案有时有一些是和第一专业课程相同或相近。在修读第二专业或双学位时,一般情况下,第二专业的培养方案所列出的课程和第一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是不相同的。但是现在出现由第二专业的培养方案的课程和第一专业课程相同。比如第一专业是管理信息系统,他再修读计算机专业,有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相同或相似,最多达六门之多。在这种情况下各校做法是即使已经修过,还得再修一次,否则按照管理规定,不能达到毕业条件,不能颁发证书。
三、分析与对策
1、成立联办高校管委会办公室,专人负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由于现在联合办学规模增大,联合办学管理工作繁杂,只有成立专门的管委会办公室,并且专人负责,工作才可能落实。武汉地区管委会是由七个高校轮流担任,其职责是:定期召开联合办学协调小组工作会议;修改完善辅修管理规定;公布每年开设专业及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学习要求等;汇总并通报辅修数据和信息,各类通知;负责宣传报道协调解决其他相关事件。
2、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现在联合办学管理中的难度很多:学生分布地域复杂,学校、专业不同;各个学校培养方案、课程编码不一致;学分互换复杂性;学生成绩管理的安全性等等都要求我们必须有很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对于现在联合办学教学管理难度,只有采用现在的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化管理,才能达到我们的办学要求。
3、各联办高校针对不同第一专业可以适当调整第二专业或双学位培养方案,或对相近专业规定不允许修读。对于现在联合办学中培养方案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对相近专业规定不允许修读,与主修专业属于同一学科类型的不能修读;二是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专业制定不同的第二专业培养方案,这样即使专业有点相近,也不至于有课程相同或相近,也能保证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真正起到培养复合性人才的目的。
4、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特别是课程考试的管理。在联合办学过程中,学生来自很多不同的学校,教学过程很容易疏于管理,给修读学生造成了侥幸心里。因此,联合办学教学过程的管理应该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平时学习的管理,平时上课考勤如果不方便记载我们可以采用平时成绩方法,如一门课的总评成绩的比例由平时成绩和课程考试成绩组成,规定比例,平时成绩既可以是作业、小测验或者回答问题等;二是加强课程考试的监管力度,如制作学生的考试证,严防学生舞弊,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用一些高科技如指纹识别等,这样才能杜绝舞弊现象。
5、实现资源共享既要优势互补又要引入竞争机制。寻求联合办学初衷无非是为了尽快发展自己,争取更优质的资源,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但是,如果在联合办学后,相互依赖性增强,横向竞争意识淡化,结果会造成竞争力丧失,阻碍办学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联合是现实的,竞争是存在的,竞争可以促进发展但是竞争更能造成优胜劣汰。任何联合办学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协作与竞争的关系,才能稳定联合体,增强整体优势,才能提高自己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6、联合办学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要适度控制。近几年,联合办学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最终拿到辅修证或双学位的比例却在下降,2001级学生修读武汉大学双学位人数727人,拿到双学位396人,比例为54%;而2002级修读武汉大学双学位人数1147人,拿到双学位的人数为453人,比例为39%。这说明规模大,并不能保证大多数人能毕业,原因是修读联合办学双学位难度很大,它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另一个方面,规模太大,承办学校资源、师资都会有限。因此,武汉地区对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资格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必须是大二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没有记过及以上处分,学习成绩在主修专业排名较靠前。还规定学生拿第二学位的前提是必须拿到第一学位。所以在联合办学过程中,要做到活而不滥,就必须遵循适度性原则,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那种不讲实事求是的盲目冒进的做法只能是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表现,只有稳中求进才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斐: 武汉地区五所高校联合办学[N].光明日报,1994-10-13.
[2] 王锐兰:共生效益:高校联合办学的驱动机制[J].江苏高教,1997(1).
(一)建立“精准化”理念,指导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的实施
“精准化”是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院系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1.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院系教学管理中,时刻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激励和要求教师和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高标准、严要求,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2.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以精心的态度,精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3.精准化管理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利于人们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4.精准化管理通过对岗位职责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等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教职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岗位职责的规范和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教学管理能够走上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二)构建院系教学管理流程体系
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首先要建立教学管理流程体系,以科学地理顺教学管理各项业务。教学管理流程体系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教学业务管理流程和学习管理流程。
1.教学业务管理流程
(1)教学计划流程:院系(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流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修订流程)、教师教学计划编制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安排流程等。
(2)教学检查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流程,教学质量抽查流程。
(3)教学实施流程:课堂教学流程,实习(实训、实验)教学流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流程,成绩填报流程。
(4)教学科研流程:教研教改、专业研究课题申报流程,成果统计流程等。
(5)教学行政管理流程:教学档案管理流程,教师考核流程,各类教学评比流程,调停课流程等。
2.学习管理流程
(1)考试管理流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流程,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流程,正考流程,重修流程,补(缓)考流程。
(2)学籍管理流程:新生入学学期档案建设流程,学籍核对流程,学籍异动管理流程,,延长修学年限管理流程,转学流程,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流程等。
(3)选课管理流程:必选课流程,任选课流程。
(4)毕业管理流程:毕业选题流程,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流程,毕业答辩流程等。
(三)采取具体措施,实现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
1.建立健全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度是有效管理的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制度作为执行的准绳。院系根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文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院系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师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制定管理、计划执行过程管理等;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行政管理制度、教师行为管理制度等;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包括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包括命题制度、试卷库管理制度、评阅管理制度、成绩管理制度等。考核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成绩管理、考场管理等;学籍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期档案管理,学籍异动管理以及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等;课程管理制度包括组织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以及组织优质课程、达标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每学期的学分设置,学业计划安排,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周数安排等,这些管理制度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依据。
2.建设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是院系教学管理过程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是规范教学管理的关键。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一定专业素质,对学科特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了解,能为院系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良好的作用。同时,管理者还应获得不断学习网络化管理、加强专业培养学习的机会,组建具有现代网络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功底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在院级教学管理中,合理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3.归类教学管理工作信息。每一学期,校级教务管理部门都会定时或不定时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与文件,将这些信息与文件分类管理,不仅方便院系教学管理办公室信息保存、查询与反馈,还可以简化一些相互交叉与叠加的信息,并将其简化,这是进行了教务工作流程化的基础。
4.建立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机制。成立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指导小组,负责流程化运作的培训、推进、监督等职责。
二、结语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业;就业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8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不管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管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高校教育的发展仍然与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改革应该适应社会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僵化,学生高校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秩序。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知识的时效性明显缩短,尤其是从21世纪开始,知识增长的速度急剧加速,现在世界上每天约有1万余篇,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在交替更新。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所学的学校知识,已有60%变得陈旧。所以,今后的高校教育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重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掌握科学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自主更新,以确保信息化时代下,能够不被淘汰。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据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布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到10%能够适应跨国公司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要转变人才教育的理念,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投身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深刻地了解。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安排适当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以后走进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高校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能力和水平。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靠教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高校教育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逐步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提高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三、突破学科专业体制,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系框架
根据最新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近60%的用人单位对当前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有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尤其是有的高校教育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明确淡化了边缘交叉的学科知识,有的大学生因为专业过于边缘,在应聘工作上屡屡受挫,可见高校教育的学科设置与社会发展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高校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一定要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机制方面、学科教育的设置方面,与社会发展一致,高校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及时宣传高校专业的设置安排,让社会了解高校,使高校能够融入社会,实现两者的协调与互补。
四、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
在社会发展中,大学毕业生的速度应该低于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水平。而当前的社会情况是大学毕业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为了找到工作,大学生不得不降低要求争取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低学历的人群就业的机会会更难。因此,为了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国家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高良好的环境。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够拉动一部分人就业,实现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此,在高校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宣传自主创业的政策机会,有效解读资产创业的程序,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将高校教育改革放到重要的位置对待,使高校教育能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增砖添瓦,也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袁凤友,贺卫东.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杨雪梅.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
[3]陈焱.浅谈对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J].教育界,2011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年制;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
上世纪70年代起,管理系统在发达国家的使用情况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其系统共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包括统计、数据更新、状态报告和决策支持阶段。一直以来,国外教育发达的高校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务处管理模式和流程,其管理模式以“完全学分制”为主。国外教学管理电脑化与网络化的操作管理模式早于国内几十年实行,从管理上看,他们这种管理模式基本涉及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工作流程;从系统模式上看,集中存储各类数据,并分布操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加强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促进系统中数据间的流通,完善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目的。根据数据显示,因为引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国外高校数字校园的应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其中就包含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的提高。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系统长期有效地运行,国外的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阶段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因实际情况的差异,彼此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同、方法不同,其机构管理职能也有所差异,国内只能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于中国大学教学管理的管理系统,不能完全的引用照搬。
80年代初期,苏联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被国内部分高校所借鉴,这种制度的主要特点为: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统一制定各个年级的教学计划,教师根据制定好的计划进行教学,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按照教学计划学习相应课程,如果有一门不及格,就不能修读下一学年的课程,如此直到完成所有学业。
到了80年代后期,国内部分高校尝试试行学分制,在该制度中学生能较为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只要修满了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学分,就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这个时期,电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开始引入计算机操作。随后,一些具有单一面向功能的小系统(如教学计划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开始出现。这些小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毕竟功能还不够强大,彼此间联系也不够紧密,难以适应规模不断扩大、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高等教育。为了让自身的教学立于不败之地,各高校都积极主动向国内外先进院校取经,根据自身的校情,寻求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部分走在前面的高校尝试向“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过渡。但由于实施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加上实行该制度的高校极少,缺乏经验,“完全学分制”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尽管如此,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并将其作为发展学校的重中之重。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多样化,市场上也没有万能的教学管理软件,要找到适合本校的应用软件非常困难,而且教学管理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即使找到了符合本校当前的管理模式,要想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今后的教学管理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当时拥有完善的 “教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校零星可数。
进入21世纪,国内各高校普遍采用学年学分制,更加重视科技兴校,纷纷对教育体制的进行深化改革,不断培养着一届又一届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例如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了让本校处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前列,各高校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校园信息化网络。只有走信息化的建设道路,高校教学才能跟上时代脚步,才能适应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为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它已经悄悄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和教育方式。为了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型人才,信息化的高校教育势在必行。
从起步到现在,国内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经历了将近二十年,期间信息化教育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而成熟的教育软件炙手可热,对于各高校来说优秀的教学管理软件正是他们最需要的。有能力的高校便自行研发教学管理系统,缺乏开发能力的则委托专业的软件公司量身定做,以购买的形式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系统。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方式,都表明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这就促进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并大大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苗育忠,许其谨.试论学分制的功能和生存条件[J].现代大学教育,1988(2).
[2] 段袁德等.积极探索符合国情校情的学分制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
[3] 张连达.对学分制实质的认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7(3).
[4] 朱玉山.论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制度环境[J].高等理科教育,2007(2).
[5] 关凤翱.从与学年制的比较中看学分制的利弊[J].高等农业教育,1986(4).
[6] 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7] 蔡国均.谈改学年制为学分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4(2).
[8] 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J].高教探索,2007(2).
[9] 许鹏奎.高等院校推行学分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