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

时间:2023-05-30 09:4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

第1篇

一、寻找疑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激发求知欲望。疑是探索的起点,疑是探索的动力,疑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和思考,找到文本中的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转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第三段讲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挂在轮船最高横木的一头,孩子追猴子达到了最高的横木,只要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之后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所有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时,我设计了两个供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

①船长如果不用枪逼孩子跳水,结果会怎样?构思一下悲剧结局。

②这时候,除了逼孩子跳水之外,说一说你自己更奇妙的方法。

前者我让学生转换角度去思考,反衬了船长急中生智,大智大勇。后者是帮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的翅膀,“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变式引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我执教《草船借箭》一课,由学生的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结果怎么样?”然后启迪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大家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刨见的看法:

生:诸葛亮知人。

师:他是怎样知人的呢?

生:①他知道周瑜肚量小、妒忌,一心要陷害他。②知道鲁肃为人正直老实、顾全大局,会帮自己的忙。③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会出兵。

生:知天文、地理。

师:那他又是怎样知天文、地理,你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呢?

生:①他想到了天气的变化。②想到长江有大雾。⑧还知道回船顺风顺水。④他甚至连船怎样多受箭都想好了。

生:诸葛亮有胆有识,真神机妙算。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讲得非常精彩。从这些精彩的片段中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仔细,那样的准确,(真是神机妙算)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我适时地调控着探究的指向和深度,使发散思维训练达到。

四、超越限定,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第2篇

【关键词】构造法;解数学题;构造

读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草船借箭”解释为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军事家诸葛亮巧妙地运用了“草船借箭”来获取了足够的箭支以满足己方的战时需求.这实际上也是数学中的构造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一个典型事例应用.诸葛亮能够根据所需箭支的数量,充分分析当时的天气变化,制定所需船只的多少来达到既定的箭支“制造”数量,从而来满足既定的作战需求.所谓构造法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它在数学解题中被广泛运用.其原理是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抓住特征,联想熟知的数学模型,然后变换命题,恰当地构造新的模型来达到解题目的的方法.

构造法的核心是构造,突破是创新,思维是转换.而且它具有下述特点:在构造思维过程中,一般要伴有观察、分析、联想、猜测等活动而进行;构造性思维不仅仅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而且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和步骤中;在构造的思路上,必须在有限的步骤内能具体实现.在应用构造性思维时,一是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二是要有明确目的,即需要构造的是什么;三是弄清楚题设条件和结论特点,以便构造具体方案.下面笔者通过对几道典型试题分析来介绍如何应用构造法进行适合题意的构造.

例1 证明存在两个无理数x,y,使得xy是有理数.

这是一道莫斯科数学竞赛的培训题.教师的思路应该是:令x=2,y=2.若22是有理数,则问题已得解决;若22是无理数,则222=(2)2=2是有理数.因此,一定存在这样的两个无理数x,y,使得xy是有理数.从而问题得证.

上面的证明虽然流畅,但也存在一点瑕疵,并没有具体指出哪两个无理数具有这种性质.我们不妨构造出下面两个无理数.x=3,y=log316是两个无理数,而xy=3log316=4是有理数.这就更具体直观了.

例2 世界上任意6个人中至少存在3个人或是互不认识或是互相认识.

这就是著名的拉姆赛(Ramsey)问题.

分析 此题运用抽屉原理即鸽巢原理.要构造“抽屉”,首先要确定应对哪些元素进行分类,然后再找出分类的规律.此题中的6个人是任意的,就像“鸽子”,他们的区别只在于认识或不认识这两种关系,故可以构造“鸽巢”(抽屉).注意到对于6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A来说,除A以外的5个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A认识的人,另一类是与A不认识的人.如用E来表示其余5个人中与A认识的人的集合,用F表示其余5个人中与A不认识的人的集合,得抽屉E,F,再利用抽屉原理来证明.

证明 设其余5个人中与A认识的人组成的集合为E,与A不认识的人组成的集合为F.根据抽屉原理,E,F中至少有一个集合有3个人,不妨设为E.若E中的3个人B,C,D彼此不认识,则命题为真;否则有2个人互相认识,不妨设为B,C,则连同A有3个人互相认识,则命题也真.如果F中有3个人,设为L,M,N.若他们互相认识,则命题为真;否则有2个人互不认识,设为L,M,连同A有3个人互不认识,则命题也真.

第3篇

你好吗?

你一定想不到吧,一个21世纪的女孩会写信给你,坦白说吧,我写信的目的就是与你比一比,看看谁聪明!

你一定会用“借东风”、“草船借箭”这些老掉牙的故事了“吹嘘”自己的聪明智慧吧,可你那什么什么是什么年代的事了,告诉你吧,早就过时了,不新鲜了!

嘿,电脑你会吗?这年代,不会电脑等于文盲,我看你这“聪明人”就是个大文盲,呵呵,不是我贬低你啊,可能你连最基本的鼠标是什么,键盘上的ABC都只是“七窍通了六窍—— 一窍不通”。你不会吧,我比你聪明!

你要是不服气的话,咱俩再比比,我知道你是三国时代的名人,但现在的名人你认识吗?这就让我一一道来:马天宇,我的偶像你知道嘛?“红透了”的周杰伦你知道吗?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你——不——知——道——,呵呵我聪明!

再说了,流行歌你知多少啊?我可以说出alot of(大量的,怕你不知道什么意思,)例如:《该死的温柔》、《月亮之上》、《隐形的翅膀》……………………………………

诸葛亮先生,请您把您家电话号码寄给我,哦,对不起,我忘了你那时代没有电话;

那就请你把QQ号码告诉我,哦,对不起,我忘了你那时代没有电脑,我的QQ号码是601231163(网名:舞洲凌)。下次来我家做客,我请你去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大吃一顿!!

比你聪明的一个人

第4篇

关键词:学生;合作学习;环境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成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我认为,构建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或“知识的移植”,客观造成沉闷、压抑而合作化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创造很好的气氛,用各种合适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或精神上得到鼓舞,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多给予理解、鼓励和宽容。这样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合作的欲望也就更强烈,课堂气氛会更生气勃勃。例如,我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读通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词――“神机妙算”。然后,我紧紧抓住这个中心词,让学生交流、讨论、提问题。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后纷纷提出问题:(1)“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3)这说明了什么?我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又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在学生初步理解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重点交流讨论“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1)研究诸葛亮对周瑜;(2)研究诸葛亮对鲁肃;(3)研究诸葛亮对曹操。我把这些问题一提出来,课堂就活跃起来,我就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并选择一个问题深入研究讨论。通过这一合作学习,学生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忠厚老实,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借箭一举成功。

当我回过头来,让学生研究课题《草船借箭》的“借”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一些同学的响应,对学生的提问,我当即表扬了他,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敢于提出质疑。我抓住时机问学生:“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意见。”于是,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这个故事是赞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能用‘骗’,‘骗’是贬义词。”

“诸葛亮的船两边草把子都插满了箭以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还用说谢谢吗?只有借箭才会说谢谢。”

“对,骗人家的东西不用归还,借了别人的东西是要还的,这次借来的箭是用来跟曹军作战的。在以后的战斗中不都给了曹操吗?我以为还是用‘借’更贴切。”

“没经别人同意,就把箭弄来,有这样借的吗?用‘骗’他的箭射他,有这样还的吗?”

……

第5篇

凿壁偷光

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外甥:“等等,他为什么不开灯呢?”

我:“因为没有电。”

外甥:“是因为电力紧缺?”

我(气喘吁吁):“不是,汉朝离现在两千年了,那时还没有发明电。”

外甥:“哦。(停顿)他什么时候凿的洞?”

我(愣):“嗯?晚、晚上吧。”

外甥:“晚上?晚上他不是看不见吗?怎么凿的?”

我(语塞,停顿):“那、那、那就是白天吧?”

外甥:“白天还有工夫凿洞?干吗不用这个时间看书?”

我(再语塞):“这个……这个我记不清了,咱换一个故事再讲。”

孔融让梨

我:“东汉时期,有一个四岁儿童叫孔融,他吃梨时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大人吃……”

外甥:“等等,是几个大人?是他父母吗?”

我(做了准备):“不知道,就算一个吧。”

外甥:“那还剩几个小梨?”

我(语塞,皱眉头):“好像一个吧?”

外甥:“我明白了,大的梨肯定是催熟的,不好吃。小的肯定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恨不得给他两巴掌):“咱再换一个讲。”

曹冲称象

我:“三国时期,有个小孩子名叫曹冲。外国人送给他父亲一头大象,父亲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叫曹冲来称……”

外甥:“舅舅,停一停,我知道。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称完后加起来就行了。”(得意洋洋)

我(瞪大眼珠子):“那是礼物,不能杀的。”

外甥(这下轮到他语塞了):“那大象是怎样送过来的呢?”

我(有些恼火):“可能是用车吧。”

外甥:“那肯定超载了,看看司机的罚款单就知道重量是多少了!”

我(声音发颤):“再、再换一个。”

草船借箭

我:“三国时期,孔明接到周瑜的命令,要他在三天内打造十万支箭……”

外甥:“舅舅,等等。箭是什么?”

我(问题终于靠谱了,心里很高兴):“就是带尖的,古代用弓发射出去的一种先进武器……”

外甥:“噢!(若有所思)比CS里的枪还厉害吗?”

我:“没有。不过那时候没有枪,只有箭。”

外甥:“好,那您接着讲。”

我:“一天早晨,趁着大雾,孔明带着十余艘扎着草人的小船出发了。”

外甥:“天为什么有雾了?”

我:“孔明预测的。”

外甥:“他是天气预报员吗?”

我:“不是,是他算的。”

外甥:“他是瞎子?算命先生?”

我:“……(头重脚轻了)我、我、再、再、再换一个,我还就不信我讲不完一个故事。”

四面楚歌

我:“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争霸……”

外甥:“争霸是什么意思?”

我:“就是争夺、竞争的意思。”

第6篇

《三国演义》语言流畅,雅俗共赏,全书结构严谨,借鉴编年史的手法,将百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层出不穷的历史人物串联起来,叙述有条不紊,浑然一体,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三国演义考试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三国演义考试知识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人物及性格特征: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关公:忠义,智勇双全。

相关事件:

1、桃园三结义

2、火烧赤壁

3、草船借箭

4、孔明借东风

5、关公过五关斩六将

6、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相关练习:

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4、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

再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5、《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6、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7、《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关羽。

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你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喜欢人物:(略)

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例:诸葛亮和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以区区数万人在赤壁击败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 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三国演义》;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三国演义》。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献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18、《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 ;张飞。

20、“丹凤眼,卧蚕眉,

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三国演义》;关羽。

21、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 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种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2、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3、《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4、《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2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2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 ——巧用天时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28、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29、“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青梅煮酒。

3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七擒孟获 北拒:北拒曹魏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31、“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之口。

32、周瑜,字公瑾,东吴水陆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33、“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指谁?“义释”的是谁?关羽、刘备、曹操。

34、下面这首诗选自《三国演义》,它所称赞的人物是(

)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A、诸葛亮 B、黄忠 C、关羽 D、张飞

答案:C

35、《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刘备为其加封号为“虎威将军”,他的英名是在单骑救主一战中奠定的,在截江夺主后更是声名远播。

这位德才、胆识、谋略都高过同辈的真英雄是()

A、关羽 B、张飞 C、赵云 D、马超

答案:C

36、《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是指(

)

A、赵云 诸葛亮 关羽 B、赵云 张飞 关羽

C、刘备 赵云 关羽 D、刘备 关羽 张飞

答案:D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故事精彩,故事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三国演义》刻划了近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在三国中,我最欣赏关羽:因为他的忠义情操,令人不由得深深地感动。他的武艺和军事领导才能,令人敬佩。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诚,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诚。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第7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多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1、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2、创造提问环境,让学生敢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3、培养问题能力,使学生善提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4、走出课堂,跳出问题看"问题"。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王重新;学生阅读的现状与建议[J];成才之路;2011年20期

[2]孙晓艳;把握阅读心理,提高小学生语文默读能力[J];文教资料;2009年35期

[3]曾志梅;《快乐的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其反思[J];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02期

[4]苑海芹;指导学生语文阅读的四个方法[J];学周刊;2011年15期

第9篇

关键词:突破口;教学;感悟

“突破口”是打开文章里层的通道。“突破口”选得准,三言两语就能使学生迅速抓住内容,捕捉中心,也就是给学生指引一条感悟课文内容的简捷途径,有了这样的途径教学效果当然会好。

选准课文“突破口”首先要讲求基础,这基础就是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了解学生实际。吃透教材就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搞清了文章的思路。“突破口”的问题也就是容易解决,了解学生实际,就有利于有的放矢地选准“突破口”,选准了“突破口”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实现“自能读书”的阅读教学目标。

有了基础,就可以谈选准“突破口”的常用方法,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四抓”法为突破口,理解课文见成效。

一、抓疑点,激趣,训练学生感悟的深度和广度

1、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抓住了疑点,有利于学生绕有兴趣地顺着作者思路去深入课文,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质疑释疑,交流表达的能力。如教学《舍身炸碉堡》可以选定“为什么要手托炸药包顶住桥底中央舍身炸碉堡”为疑点出发,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课文。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训练:有没有既能保全生命又能炸毁碉堡的两全其美良计呢?于是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

2、于无疑处生疑为突破口,训练学生感悟的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促进学、思、疑、问、悟的循环往复,不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可以选定为会么说“借”而不用“骗”为疑点,开展议论。各人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了学生感悟的深度。

3、读议释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训练学生感悟的广度。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可提出议点:“从诸葛亮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角度一:要有真才实学能审时度势);“从周瑜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角度二:心胸狭窄,害人之心不可有);“从曹操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角度三:骄横轻乱必败);“从鲁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角度四:要忠厚诚实,能分辨是非);“我们又如何看待周瑜的闪光点?”(反弹琵琶,竞争意识强)。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正反两方面全面地去思去悟,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训练感悟能力的广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抓题眼为“突破口”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个可用性很强的资源。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题与文章的内在联系,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生兴趣。

1、从文题找准切入点

如《将相和》的“和”与《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夺”,在教学《舍身炸暗堡》这篇文章时,先问学生看到课题,你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接着问“舍身”是什么意思?然后导思:为什么要炸暗堡?又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怎样炸的?炸的结果怎样?这样环环相扣,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从文题的理解入用,找到了学习课文的路子。

2、抓关键词,中心句这“突破口”

有的不只指题眼,还可以抓住关键词、中心词。如《一定要争气》中就可以抓住“争气”为突破口;《狼和小羊》就可以选“找碴子”为突破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可以抓住“的确,我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这个中心句为突破口。一般的说明文也常有中心句可以抓。

三、抓重点,前后延伸

1、抓重点,打破教材顺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课文的教学可以抓住重点为突破口,打破教材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可以在初步了解整篇课文的基础上,先从人们怎样送总理追灵车讲起,再讲读为什么要送总理、等灵车、追灵车。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抓住了重点,内容集中主次分明,取得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抓住重点还有选定文末的结论或题中、文中的引话为突破口。

如《蛇与庄稼》文末的结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掌握了事情的规律,看事情就能看得准此,做事情就能做得好些。”教学时,可抓住:1)文末的这句话有什么道理?2)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事情的规律?你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还知道哪些事情的规律?这样的发问不仅打开了分析,理解全文的突破口,还有利于挖掘发散思维训练的因素。

如抓住引话为突破口的: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在学生对全文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之后,师问: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生答:“告别时说的。”师问:“告别时谁说的?”学生中有说小金花的,有说大嫂说的、大娘说的。师又问“就这几个人说的吗?”这样抓住引话是谁说的为突破口,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搞清楚了这句话的含义,不仅指朝鲜人民说的,也是志愿军、中国人民说的,以及从这句分别时说的话中体现了中朝人民的血肉友谊,这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四、抓文序,紧扣思路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兴趣导入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新课导入中更应如此。《新型玻璃》一文内容抽象,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玻璃,随处可见,可你见过玻璃建造的桥吗?”(出示灯片)接着介绍:“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有一座由玻璃建造的桥,桥长235米,可供两辆汽车同时通过。因为有金属丝相连,所以这种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这座桥新颖、别致、美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大家想了解在现代建筑殊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吗?”这样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强烈的探索兴趣,使其急于阅读课文。

二、质疑导入法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状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入: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的?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三、揭题导入法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很好的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四、现代媒体导入法

如讲授美国夏尔玛《鲁本的秘密》一文时,以韦唯的名曲《爱的奉献》导入,并提出要求――听完歌曲后谈谈自己爱的经历和对爱的认识。激荡回肠的乐曲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回味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无形之中又在进行德育教育。在讲授《蜘蛛织网》时,可让学生欣赏蜘蛛几次遇到困难又重新织网的FLASH动画,符合意境的织网过程与专业的朗读熔于一炉,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自然会给新课的导入增色不少。

五、回忆导入法

链接下一节课,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节课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入。利用回忆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草船借箭》的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还碰到哪些不明白的?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六、谜语导入法

谜语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荷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猜一猜“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盘上”是什么?利用猜谜语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学生很容易就猜到“荷花”并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可见,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二是触及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三是创设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第11篇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研究

清代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提问在范围以及轻重、深浅上把握得不够好,有些问题不够明确,阻碍了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提问要针对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课堂上的提问要讲究科学和艺术。由于课堂环境的多变性,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怎样才能设计出精炼的提问呢?教师要努力更新观念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课堂教学设计灵活、巧妙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作者明白了鲁迅的鼻子是被黑洞洞的四周碰扁了的一处非常不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什么?作者是不是真的明白了?鲁迅先生是因为碰到墙壁所以把鼻子碰扁了吗?文中要用“四周黑洞洞”与“碰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进行了由浅到深的思考,从而明白了“四周黑洞洞”是暗示当时的黑暗社会,剥夺了人身自由,使人民看不到一丝光明。“碰壁”则指在与黑暗势力抗争中所遭受的失败和迫害。针对课文难点设计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提问要层层推进,为中心问题做好铺垫

对于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教师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作为铺垫,帮忙学生“接通”思维。如在《穷人》的教学中,有教师会直接问:“你们认为作者为什么用‘穷人’作为文章的题目?”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桑娜很穷,又有的说是因为西蒙很穷……说明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的引导。于是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来辅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桑娜,但为什么是用‘穷人’作题,而不是用‘桑娜’呢?大家联系一下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认真思考一下原因。”经过思考之后,学生会发现:文章中介绍的三个人物都是穷人,发生的事情也都是关于穷人的。教师进一步提示:“作者为什么以穷人及他们之间的事情为题材呢?”学生认识到是为了表现穷人的宝贵品质,当学生的认识逐渐接近目标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思考文章为什么用“穷人”作为题目,学生自然会说出答案来了。当学生的思考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为学生铺设跨过障碍的桥梁,拓展思维的角度,开阔思维的空间。设计这类辅的问题要注意把握力度,做到引而不发,既能起到铺垫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实现自主的思考。

三、提问要清晰、明确,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是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设计的问题清晰、明确,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维。设计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课文《凡卡》的教学中,针对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原因是什么?想想爷爷的处境,即使爷爷看到了凡卡写的信,他能帮助凡卡摆脱困境么?为什么?这一切说明什么问题?很明显,以上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草船借箭》一文,主要表现了诸葛亮这个故事主人公的神机妙算,如果教师不是直接问:“从哪些地方能够表现他的神机妙算?”而是逆向提问:“如果诸葛亮借不到箭,情况会怎么样呢?而诸葛亮成功借到了箭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对上面的提问从正反方面进行思考,能够加深对主人公神机妙算的理解。逆向式提问能够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正确态度。

四、引导学生学会并善于提问,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问题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形式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只有问得恰到好处,才能引出问题的实质。但如果提的问题不合适,不仅不能切中要点,反而会引起人的反感和厌恶情绪。所以,教师要指点学生—些提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善于并乐于提问,在提高提问能力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之后,会逐渐养成边读边问的习惯,提出更多有价值、深度、创意的问题,逐渐掌握一套启发思维的提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琼.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问题的几点漫谈[J].时代教育,2007(Z1).

第12篇

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借鉴一些学校进行尝试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在邱老师七步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了在语文教学中“三模块、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其中,三模块是指“预习、展示、反馈”,六环节的基本步骤是:预习交流―出示尝试题―尝试自学―小组讨论―精讲点拨―练习巩固。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9课《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六步骤的具体实施及注意的问题。

一、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六步骤

第一步:预习交流

教师课前设计好预习的学案,并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学案预习课文,先整体粗略地感知课文。上课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的成果和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准备好尝试题。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

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及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尝试问题:

1.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2.认真读课文,请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你怎样评价《草船借箭》中的“四大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呢?请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其他你所想到的方式。相信你是一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

4.“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在一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关于尝试题的设计,要因文而异,要充分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问题宜少而精,且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又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是学习课文内容的“纲”,并能激发学生尝试学习的兴趣。)

第三步:尝试自学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围绕尝试题深读课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读、拼、圈、划、注、查、问、练,并鼓励他们敢于发问,质疑问难,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过程逐步清晰化。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步骤要切实给学生以充足的自学时间,相信其自学能力,不可浅尝辄止。

第四步: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就自学与尝试练习中的得与疑,自由发表意见,展开讨论。重点解决3、4题。

在第三、四两环节的进行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引作用,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出现的问题和疑问不做包办代替,又要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为目的,适时调控各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进程,并集合各小组在学习中的疑难,为精讲点拨做准备,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五步:精讲点拨

重点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文中出现的人物特点进行讲解。(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它不是对课文的复述,不是对学生答案的复述,而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认识片面的地方加以辩证、点拨和明确,起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步:练习巩固

完成教师设计的训练案。(这一环节既是对整堂课学生尝试学习的一个巩固,又是用延伸性的练习使学生尝试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二、运用尝试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尝试教学法的实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尝试活动,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学生的尝试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尝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三点:

1.在学生尝试前,教师要认真制订课时计划,规定学生尝试的步骤,编拟准备题和尝试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要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提纲。

2.在学生尝试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尝试条件,如,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准备题的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等。并且教师要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尝试的情况,特别对学困生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尝试任务。

3.在学生尝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判断尝试的正误,对正确答案进行强化,对错误答案进行矫正。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情况,教师针对学生探索中感到困难和教材关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总之,尝试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学”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摒弃繁琐无味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回归与凸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尝试学习、尝试成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获得知识与能力,为其将来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