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装教学

服装教学

时间:2022-03-01 00:2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装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服装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改革创新;现代服装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传统服装产业由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品牌和质量是现在服装产业竞争的最重要环节。服装产业的新变化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无疑会增加,给承载着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技工教育学校带来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特别服装专业的教学与发展。

1 我国服装行业与技工学校服装教育的现状

培养适应服装行业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服装专业技术人才是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目前,我国服装业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各类成衣产品生产齐全,种类繁多,成衣的生产制造水平,已接近了国际的先进标准。但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品牌的附加值极低,产品缺乏必要的企划方案及连贯的品牌定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加入世贸后,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服装的出口量也会逐渐增大,有利于贸易与品牌经营为一体的企业形成和发展。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营销手段的进入与渗透,必将使我国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向多元化、岗位化发展;以此推动服装业在企划、设计、工艺、管理、营销等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品牌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技工教育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从实际来看,选择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学习能力弱和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因为中考中文化课成绩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而选择进入技工院校,并不是发自内心喜欢而选择,意味着他们学习积极性不够。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服装专业制图教学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突破出来,先“弄懂”再“学会”的教学过程根深蒂固,即使师生都已经明确“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外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仍然纠缠在“弄懂为什么”这一要求中,纠缠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堆积中,摆脱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

3、教学理念滞后。当今社会被称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每一项事物的更新速度都很快,服装产业也是如此。服装产业的发展就与社会潮流和发展趋势联系密切,而且带有季节性,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就意味着学校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但是从实际来看,很多学校教学缺乏和市场发展的联系,没有主动关注的意识,教师缺乏主动求知动力,所以教师教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技巧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学习实效性下降。

4、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由于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教育,即使是与行业、企业紧密系着的教育,也缺乏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以“出口”牵动“进口”,以“出口”调节“生产”的观念,缺乏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经验,这往往导致了服装专业教育的“闭门造车”,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几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3 服装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制定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学岗位职责。制定各种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激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从严治教。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应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育人的质量,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和企业对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理论、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在边学边练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我们必须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多提供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建立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工艺实习室。另外,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多种途径给学生创造参加实训的有利条件,既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技能,又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针对性地为自己走向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3、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现在教学理论强调既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技工教育有其特殊性,那就是面向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服装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教学要结合服装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使服装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行业的需求。结合需求对教学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使教学模式更有针对性,同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交叉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在设计练习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服装,引导学生多思巧做。老师在教学中如果经常激励、诱导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就能使学生遇到问题时,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探索和解决。

5、专业再选择工程的创建。市场经济证明,要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产品的技术含量、价格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价格?于是相应产生了分工精细、各施其责的局面。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将课程设置按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在统一修完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内容后,根据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再选择专业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有了专业的再选择与学习,毕业生中专业层次与形式能进一步多样化,大大提高就业率。

先进的教学改革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盲目、低效的教学模式甚至僵死的教学模式,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教学改革思想,创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柴伟民.谈服装一体化教学[M].中国教育报,2007,1.

第2篇

关键词:服装材料学 教学现状 改革

服装材料学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学科,它涉及到纺织、服装、美学、物理、生理卫生和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范围。就其本身所学科性质来说,它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与其他的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它一方面更加注重基础原理的介绍,另一方面又不如其他专业课程具有操作性。

一、目前服装材料学教学现状

现有《服装材料学》是具有一定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很多方面的知识内容都必须与其实际使用性能结合,这样的教学才能便于学生掌握。但是,现阶段的服装材料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知识容量大、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教学教法单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服装材料学成为典型的理论课程,学生常常抱怨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内容复杂并且抽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服装材料这门学科不如学色彩造型,因为后者更实际有用。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忽略了面料性能对着装效果的影响。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那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纤维材料和服装结构,但是,由于教材本身存在的滞后性,这就使教师要不断的去补充新的内容,以弥补教材知识本身的不足。

二、服装材料学改革途径

1、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服装材料学中的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因此,在对其理论教学上,应该充分的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课程内容设置出发,通过文字、图标、音频、图形、动画多种方式将具有专业性的内容直观的演示给学生,将各种复杂的信息简单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服装材料学是一个变化比较快的学科,它始终紧跟服装流行变化趋势,使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也能够为学生展示国际服装材料研究和应用的新成果,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

2、采用互动式研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互动式研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提问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已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新型服装材料这一章节,可以由学生自行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新型材料,通过让他们各自收集资料,制作成课件,将自己对新型服装材料的理解讲解给同班学生,在此基础上,班级学生以及教师针对此做出相应的点评。这种互动式的研究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动态交流,获得多角度的认知,在课堂中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构建创新性人才具有巨大的作用。

3、拓展实验技能提高鉴赏能力

学生所获得的相关的服装材料学知识主要是来源于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实验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面料性能的鉴别和性能测试。作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可以寻找一些面料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等方式对面料进行区分和辨别。其具体做法为,第一步,让学生让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材料的形态特征,第二步,让学生对所选取的材料通过触摸等方式对其进行区分;第三步,通过对材料的溶解实验,使学生能够对材料进行定性定量成分分析;第四步,对面料的舒适度、形态风格和耐用性进行测试,推断该面料所适用的风格和范围。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过程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面料鉴别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4、参与市场调研扩充信息量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鉴别能力之后,就可以通过一定的市场调研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小组,让他们自行到纺织厂或者布料市场进行考察调研,收集相关的各种面料样品并将其分类整理成册,对面料的组成成分、耐用性、组织结构等写出调研报告,并在课堂上发言讨论。让学生根据面料的成本、面料的性质使学生能够集合时尚和消费需要,提高学生对面料流行趋势的一定分析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大型商场进行市场调查,探讨不同风格的服装、不同品牌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通过考察调研服装品品牌与样式对服装面料的选择可以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面料与服装设计关系。因此,开展市场调调研课程可以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使其在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5、构建有效的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知识学习的一种巩固,改革单纯的闭卷考试方式,适当的增加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考核,尽可能的考核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掌握知识情况,增加学生的实际能力。

首先,加大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在学习中,可以将实习作为一种单独的计分方式纳入到考核中,在实习结束时,对实习项目进行抽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抽查监督作用。其次,鼓励学生采用操作技能来弥补学生的理论不足。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认可。这不能排除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学习理论存在的问题,但是,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尽量的参与到实践技能的培训中,以此来弥补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第三,建立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作为服装材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而要建立与鉴定机构合并考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能力的鉴定,这样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服装材料学改革原则

1、课程内容应该根据生产实际及时更新

服装材料教学工作应该大胆的吸收国内外学科经验,适当的对某些重复老化的学科内容更进行简化,突出教学的适用性,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体现服装材料学的实践性。作为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核心、重要和一般三个等级,这样就能够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对其有重点的把握。不同的授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调动各方面的知识能力。

2、突出实践性,减少讲授内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校中应该充分的保障实践教学实践,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有机会接触操作,强调“学”的同时也学会“做”,使他们真正的懂得实践知识的同时能够全面的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服装材料教学工作的本质就是实践,就是要围绕社会需要,以课堂作为依托,广泛的开展课程实践工作,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到完整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技能。强化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可以“零距离”上岗。

《服装材料应用》课程是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一方面,是新品开发、服装设计、工艺制作等工作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服装专业人才计划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对于学生学习知识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服装材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更新快、涉及面广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时的将先进的材料知识融进课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琼.《服装材料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网络财富,2010(5)

[2]李现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服装材料学》教学设计初探[J].华章,2010(33)

第3篇

作为服装广告摄影的施教者来说,要很好的掌握技艺策略,也即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策略。只有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中驾驭服装广告摄影拍摄,才能使拍摄所要表达的东西得到更好的展现。服装广告摄影对拍摄者所使用的相机、灯光、镜头和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广告摄影的艺术要素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要给人以美感的传递,娴熟的调动色彩、形象、线条等形式来进行拍摄。

二、要注意服装企业形象的策略

在现代的服装市场中,各种潮流正所谓是风起云涌,设计、生产、销售服装的企业多如牛毛,如何在服装广告拍摄的过程中,将企业形象策略性的呈现,让品牌效应深入人心,是每个服装企业所孜孜以求的,同时也是服装企业对服装广告拍摄者所提出的严峻考验。企业形象要素在客观上能够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是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所开展的企业经营意识、企业行为表现和企业外观特征的综合。

三、服装广告摄影教学模式的建构

服装广告摄像策略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不仅是服装广告摄影课程的方法论要求,也是服装广告摄影理论在实践层面的检验。它需要充分发挥服装广告摄影教师、服装广告摄影课程以及服装广告摄影教学等方面的主体性作用。

1.服装广告摄影教师过硬的基本功是关键服装广告摄影课程策略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前提是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对于拍摄教师来说,不仅要掌握系统的服装拍摄知识,还要对服装文化、品牌、历史、传承等要素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对服装广告摄影教学的教师来说是必备的素质。因此为适应服装广告摄影的教学需求,教师就必须走在服装时尚的前沿,充分汲取最近服装潮流及流行元素,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入广告的教学,从而达到服装、广告、摄影的三位一体的复合,这样才会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不出现分割和支离。

2.课程要符合服装广告摄影的宗旨与理念课程是服装广告摄影教学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学生接受服装广告摄影知识的最重要的媒介。所以,策略性的教学模式,少不了课程这一主要环节的策略性实施。课程的策略性,就是要加大课程的灵活性,以服装广告摄影课程的宗旨和理念为旨归,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目的,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广告摄影中的基础环节是摄影技术,因此,摄影技术要能适应和迎合服装这一特定的范畴对其的要求,与此同时,艺术素养在是服装广告拍摄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服装广告拍摄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

3.服装广告摄像教学实践灵活多样实践性是服装广告摄影的第一性,掌握了太多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那么就不能够实现学以致用,也就使教学失去了该有的价值。由于传统的广告摄影教学厚此薄彼,过于注重摄影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摄影实践,从而使学生成为只拥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的半拉子人,这样直接导致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失效,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无法达成。广告摄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指导摄影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课外拍摄,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作品的品鉴和摄影心得的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更能使学生的灵感得以激发。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束语

第4篇

一、阐述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

1.企业使用服装CAD的好处。服装CAD抗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能预知生产数据及生产计划,降低库存资金占用,有效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方便数据传输;能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减轻工作压力,减少行政管理;能有效地进行数据管理及数据查询,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时间、空间效益,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提升服务品质。下面用具体数字和指标说明使用服装CAD的好处。

⑴可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据资料统计,产品提早上市一周,可能提高企业利润20%。

⑵从板型确立到数个规格推挡出来,通常需要2~3天,使用CAD,只需3~4个小时,效率提高了600%。

⑶样板设计人员可减至2~3名。仅此一项,可为企业节省费用6~9万。

⑷使用CAD后,可以精确计算用料。拒不完全统计,CAD排料系统普遍提高用聊率3%~5%。

⑸以3年为一个时间段,企业的有形资金节约至少40万元。使用CAD完全是一种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发展企业生产力的方法,及早使用,就会及早给企业带来效益。

通过上面的讲述,使学生加强对这门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

2.掌握服装CAD对于求职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服装行业使用服装CAD的厂家很少,普及率很低。但国际上优秀的服装企业已经广泛采用服装CAD技术,不仅提升了企业形象,同时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服装业内人士已经开始意识到服装CAD的重要性,并把它纳入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据我对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掌握服装CAD和电脑辅助设计软件的学生,进服装设计室和技术部门的机会相对大很多,而且在企业或公司里成长很快。由此可见,掌握服装CAD已经是服装专业的学生求职的一项重要技能。

3.在校学习服装CAD的好处。首先,在学校就已经掌握了服装CAD这一先进技术,除了会在求职中增加求胜的法码之外,主要好处是把握住了学校师资、设施、理论修养等有利的条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把握了主动权。而工作后再学服装CAD会面临机遇、精力和资金等多方面的困难,加上工作后各方面事物繁杂,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再去深造。而在学校就方便得多。所以,学生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

二、激发他们学习服装CAD的兴趣

1.求新心理。传统德尔服装结构教学是边画图边讲解,绘图原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太难懂。但教法单一、作图枯燥,尤其是绘图基本功差的学生,慢慢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服装CAD变铅笔、尺子为电脑和鼠标操作,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他们在心里上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很快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求没心理。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很强,服装结构设计学得不错,可实践中就是画不出漂亮的图来,主要表现在粗细不均匀、深浅不一致,弧线不流畅等等。而服装CAD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课堂上课听得懂、能理解,实际操作中就能画出完美漂亮的图形。

3.求快心理。学生手工完成一个西裤推板,要花1~2小时,而用服装CAD只需5~10分钟就可以完成。这种手工推板和电脑推板的强烈对比,使学生对服装CAD强大的功能由衷地叹服,从而更激发了学习服装CAD的热情。

4.求舒适心理。服装CAD教学在电教室进行,电教室环境很好,应该说,这种舒适的学习环境也是激发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正确地引导,首先要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他们不可贪图舒适,要珍惜时光,以防止学生产生懒惰、不愿意吃苦的思想。

三、尝试穿插教学和同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穿插教学就是手工教学与电脑教学交叉进行。一般情况下,服装CAD教学放在手工服装结构制图和推板与放码学习之后进行。而服装CAD课程教学,实现了手工教学和电脑教学的转换。手工和电脑教学对比性强,如衔接紧密,教学效果比较好等,但其缺点是教学安排比较麻烦。

到目前为止,穿插教学和同步教学都是我在教学中的尝试和设想,要想完善和实现它,还需要进一步地努力和多方面地配合。比如穿插教学依赖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打板与推板、服装CAD三门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同步教学依赖于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协调以及合理的分配等。

四、作业的多样性,考试的实践性

服装CAD是由教师给出款式和规格,既使再多次作业里选两次作业,仍然会出现雷同现象。因此,我对此也加以改进:平时基础训练还是由教师给出款式和规格,但综合性作业教师只给出课题。如:女衬衫、女套裙打板,其款式和规格由自己制定。这样,作业的形式就丰富多样了,而且通过课题的研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互相之间也可以借鉴和交流。

第5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学习兴趣;应变能力;教学模式

0 引言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将款式设计的平面造型通过具体裁片组合成立体造型,从而进一步完善设计的合理性及美观性的一门学科,同时也为服装材料的选取、成衣制作工艺等提供了参考资料,这门课程在服装专业体系当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专业体系而言,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效果不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目标,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缺乏兴趣

大多数服装专业的学生都将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领域定为服装设计,认为服装结构设计与之关系不大,作为一般专业知识了解就好。加之人体工学、结构原理及制版方法比较复杂,还有繁琐的数据运算,这些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是让学生对本课程缺乏兴趣的因素。学习兴趣的缺失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减少,课堂学习效率不断降低,最后形成一种现象,看上去啥都见过、啥都懂点,但是真正动手去做则寸步难行。

1.2 教材更新较慢,不能与时俱进

服装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与时代的发展并行的。在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服装流行趋势日新月异、服装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而教材依旧几年一贯,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学生所学与服装发展现状相脱节,从而不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就是说无法达到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以理论为主,以实践为辅,在讲授过程中,通常教师按典型款型进行裁片结构图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绘制出样板。对于人体与结构线之间的关系以及确立这种关系的原因,如何根据不同款型去改变这种关系,学生都似懂非懂。课后的作业练习也都是在典型款型的基础上稍作变化,看上去学生作业合格率较高,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缺乏一种创新意识、应变能力的培养,款式变化稍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素手无策。同时,因为结构课程与工艺课程的分开讲授,学生在学习结构设计课程时几乎不做服装成品,最多在人台上做一些结构理解,学生对结构的理解大都处于平面结构状态,至于最后成品的立体状态如何,能否达到设计的效果,大多数学生都无法预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是我们必须长期去思考、研究的,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服装结构设计学科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给新生进校专业介绍时,就要讲解设计、结构与工艺是服装设计专业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处于中心环节的结构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以此引起学生重视。在组织学生参观服装企业时,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讲解生产过程,讲解每一个环节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专业特色、学科特点,正确对待各专业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实物展示,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领型结构变化时,可以选择不同领型的几款上装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时装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此老师在讲解结构原理、结构变化时,学生会聚精会神的听讲,积极主动的去分析研究从立体到平面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清晰、透彻的理论知识是实践顺利进行的保障。当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结构设计图,与成品一步步接近时,成就感油然而生,他们的学习热情会不断高涨,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厚,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实物,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图、文、声、像”中感受到时装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一些枯燥的原理、复杂的结构,通过立体―平面―立体的展示,更为清楚明了的在短时间之内讲解透彻。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始终保持这样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2 紧跟市场发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面试时用人单位要求根据款式图绘制出结构图时,会觉得不知道如何开始,脑子里混乱一片。仔细探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学内容更新慢,学生应变能力较差。

一般教材在理论知识的安排上比较详实,比较系统,在实例选取时,都是各种类基本款及变化款,几乎几年无更新,当然这些是基础很重要,但教学内容的一层不变也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重基础,也要关注服装流行趋势及市场发展,选取企业相关项目,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更为学生以后走向企业打下基础。在项目化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服装市场走向,与之相适应的一些结构处理方式,掌握与之相关的一些新的原理、新的技术。

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中,尤其服装这样一个时尚前沿的行业,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让学生模仿练习,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能应对变化,还能自己创造出更时尚的造型,设计出更合理的结构。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必须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例如:讲解男衬衫结构设计,在讲解完结构组成、结构原理,以及基本款式结构设计方法。老师可以收集当前男衬衫若干款,据已有知识,指导学生分析结构变化,处理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结构分析基本方法,而且深化了教学内容,开拓了视野。

2.3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大多数院校的服装教学都是按服装形成过程分成若干个独立的课程,如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作工艺、服装营销等等,各任课教师也都是按照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各学科开设学期也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学科之间的脱节,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服装专业中三个组成部分:设计、结构、工艺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结构设计教学中要尽可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实现专业课程的统一性。例如在讲解半身裙结构设计时,在学生了解了结构原理及结构设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结合服装设计相关知识,结合流行趋势设计几款半身裙,进而对这些款型进行结构分析、绘制结构草图,为了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可以挑选一款制作成品,通过成品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然后进行修改再设计,完善作品。实践证明,合理进行各学科交叉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采用传统讲授与情境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结构设计教学中,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适量的情景模拟,可以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4 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工艺要求的板型。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实践过程中,因学生基础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在实践时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受时间限制,有的问题来不及解答。如在实践中采用分组教学,让学生集合集体的智慧进行操作练习,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沟通、协调的能力。分组时要注意学生层次均匀,一般4―6人为宜,选取一名学生为组长。在练习中,由组长组织讨论、分析问题,练习结束,每组进行总结,然后各组之间进行评比,互相学习。当然,老师不能把问题都留学生自己解决,要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校内实践,也要重视校外实习,让学生走进企业,接触最新的打版技术,学习老师傅的打版经验,熟悉企业生产制版流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从而减小校企差距;要带领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当前服装流行走向、服装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今后走进企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名服装专业教育者,有责任根据课程现状及特点,分析研究适合本课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本课程教学,在服装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晔,李亚娟.《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优化策略及实施[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04).

第6篇

色彩设计通过色彩语言与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各类设计学科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一种链式关系,在设计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追溯国内设计院校的色彩教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后期,受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采用色彩写生为主的训练手法,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技法,与当代艺术、设计文化相距甚远。80年代以来设计院校逐步接受从日本、香港等地传入的包豪斯教学理念,将之简化之后形成以“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为基础的设计教学模式,其中,色彩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之一,强调色彩中的色相、纯度和明度要素的理性分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色彩设计教学模式,但仍与专业设计有所分离。近十多年以来,色彩设计教学呈现与专业设计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以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为例,教学目的逐渐聚焦于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响色彩效果的社会因素,培养其色彩的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之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服装色彩,把握流行趋势的脉搏,让色彩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显现出来,从而使色彩成为提高服装外观质量和增强服装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服装色彩设计教学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美学修养的基础上,塑造其实践应用能力。但目前国内的教学现状仍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就色彩设计教学内容而言,对流行色的剖析、提取与设计应用显得十分欠缺,基本未涉及品牌服装的色彩策划、流行色与品牌服装等与市场相关联的内容,而这一板块恰恰是当下服装市场和产业日益关注的内容,服装色彩设计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

二、流行色应用在服装色彩设计中的重要性

纵观设计业界,色彩素来被认为是最具感染力的视觉元素,它以各类设计产品为载体,在其塑造的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呈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当下,色彩更突破了其在“造物”上的实用、功利价值,延伸至“情感”、“思想”、“经济”等领域,凸显出其与消费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关联,形成了所谓“经济色彩”。在当代服装设计领域,流行色已成为服装色彩消费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随着设计与消费群体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大众审美情趣、着装理念、生活品质的提高,加上消费者获取流行信息的渠道的多元化,其对色彩的需求与敏感度也在持续提升。据美国流行色研究中心大量调研证实“7秒钟定律”的存在,即人们面对商品的最初7秒钟往往决定了其对商品的兴趣,而其中色彩的作用占67%,成为主导消费者选择的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权威色彩研究机构表明:在不改变产品造型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以给商品带来10%-25%的附加值,这也显现出色彩对于设计产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具有鲜明色彩个性的服装品牌在国际、国内服装舞台和商业领域彰显出强大的号召力,每每为业内人士所瞩目。例如:2012年秋冬,著名的意大利品牌PRADA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色彩风暴,在极简的服装设计风格下,塑料橙、鲜绿、亮蓝等高调的色彩与原始朴素的面料形成了鲜明的视觉焦点。对此,PRADA的主设计师Miuccia阐释了个中的韵味,“我所想到的只是摆弄色彩与面料”,“简单但是奇特的感觉”,而正是这一简单但奇特的色彩感觉构成了服装强大的吸引力。综上所述,色彩设计和应用不可能脱离消费市场和流行色发展趋势而独立存在,各行各业对色彩及其创造的有效经济价值的评估和实践、以及品牌发展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色彩经济的盛行,促使专业设计师掌握更多的色彩应用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促使高校教学的培养目标转向着重培养学生在色彩设计中的审美能力、流行敏锐度以及实践应用等专业职能,由此也暴露出传统色彩设计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相适应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在服装色彩设计教学中补充流行色项目教学,是对此问题的有效解决途经之一。近几年,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在学术领域对流行色和服装色彩策划进行了探讨,如在由流行色协会主办的“亚洲色彩论坛”中,有多位学者就“我国品牌成衣的色彩策划”、“流行色与服装品牌的契合”等主题进行了论述,但是一直没有把这些学术前沿的探讨引入到教学中。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尝试在色彩设计教学中引入服装品牌色彩策划项目教学实践环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探索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将书斋式的色彩理论教学转换成着重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既培养学生的对市场的敏锐度、对流行信息的洞察力,同时强化学生对色彩的整合、创新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流行色项目教学方案建设

(一)基于学生色彩分析能力的培养———立足

品牌调研,提取富含品牌文化与个性的色彩基础方案品牌基础色系应是品牌文化内涵的具体呈现,是品牌个性化的色彩语言阐释,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既蕴涵品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基因,又标志着品牌之间的差异性。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体验品牌色彩中蕴含的情感,并考察其中隐藏的心理感知特征和文化内涵。在色彩方案策划工作展开之初,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从整体上把握色彩策划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从市场调研入手,既要对市场进行基本面和量化的基础调研,通过数据分析,梳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色彩偏好和需求,更需要结合品牌个体做深度调研,以企业的品牌文化、品牌精神、品牌定位为导向,对之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品牌历年畅销产品的色系以及产品销售报表,结合其目标消费群体的色彩倾向,确定该品牌专属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基础色彩系列方案。在方案策划过程中,始终要求以蕴涵品牌文化的基础色彩为基础,并以之作为色彩方案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基于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流行

色与品牌基础色系的融合在色彩设计教学中,对流行信息的了解和预测是服装色彩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流行色是由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配置而成的几组经常变换的时髦色彩(或色调),通常由国际流行色协会提早两年,通过行业协会、专家、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并经过各国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适度调整为各国各地各行业的流行色。因此,在时尚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流行色不仅成为时尚行业的特有标志,也从中折射出特定地域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群体心理和消费动向等因素。对流行色预测项目教学的引入,意在引导学生把流行色与品牌基础色系融合,把握其中的规律,制定兼具流行效应、设计美感和个性化的品牌色彩策划方案。具体而言,需要分析国际、国内等权威机构的专业流行色信息,依据服装自身的品牌文化定位来吸收并融合流行色,在品牌个性基础色系的基础上导入流行色,构建当季该品牌的色彩方案。对于品牌的色彩方案而言,流行色在其整个色彩体系中无疑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流行色与品牌基础色系的融合,必将使服装产品更为国际化。但与此同时,品牌的色彩方案中也要体现出品牌的个性定位,而这一点在流行色占整体色系的比例上体现出来。相对而言,定位年龄偏高、风格高雅而稳重的品牌,其流行色占整体色系的比例较小;而定位年龄偏小、风格活跃、潮流感强的品牌,其流行色占整体色系的比例较大。

(三)基于学生色彩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

策划和塑造服装品牌的色彩形象众所周知,服装的色彩策划是品牌文化的外延,是其文化内涵的表征。我们设计的色彩体系应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方案,不仅仅需要考虑服装产品个体色彩、色彩搭配以及产品组合等因素,还要让色彩策划方案延伸到服装品牌形象传达的各个层面,比如海报、服装样册等营销宣传环节,服装零售终端卖场的陈列环节,以及品牌的服务策略、销售活动、服装会等综合运作环节,都需要渗透和贯穿色彩策划方案,从整体上塑造品牌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品牌色彩项目设计教学中,增加对品牌色彩形象传播环节的策划,也是塑造品牌文化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要求,在教学中更要突出和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从服装色彩理论教学到服装品牌色彩策划应用的延伸,其核心是对学生色彩设计应用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了解市场,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这种立足于实践的教学,也进一步为深入探索服装色彩教学改革和理论提供了动力,促使学术前沿动态信息、当代设计理论、艺术观念与专业实践的更好的融合,也促使高校服装色彩教学进一步服务于企业品牌色彩策划,在实现教学优化的同时,也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综观目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类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具有创新意识、灵活的思想,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并且在实践中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是企业中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而目前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专业人才与服装行业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出现较大差距。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较差,实践操作能力不成熟,不能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要求。高校服装专业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瞄准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进行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提炼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首先从培养目标上入手,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应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比重,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达到总体课程平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知识结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对实践教材内容的修订

原有实践教材内容滞后,甚至有的实践教材用的虽然是新版本,但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对此,对原有实践教材进行增删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编写出新的实践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实践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新的专业实践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中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以下实践教学方法。

1.理论性与示范性互补的教学方法

将枯燥的专业理论与具体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相结合,互为补充,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多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的发展,把已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然后进行示范性实践操作的讲授,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层次的具体实践指导。这种理论性与示范性相结合的互补式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把传统实践教学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能加深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幻灯、图片、投影、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适当缩短实践教学时间,扩大信息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练习。3.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施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方法是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为了共同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而进行的完整的“项目”工作方案实施的教学活动,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服装专业“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

5.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指导法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学生的深层了解,将学生按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现有掌握程度等原则分为几个档次和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实践、分层作业;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检测和评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实践内容、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和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分层教学的设置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为依据,要因材施教。

四、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通常可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预实习和基础实习是企业实习的第一阶段,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以服装生产基本技能为主,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知识,这个过程也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概述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它能督促学生加强实践的学习,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考核进程中应注意,考核的选题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服装实训;分层教学;分层推进

在进行服装实训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服装实训不感兴趣,不适应服装实训学习,一些学生只是慑于纪律的约束和应付考证的需要,不得不坚持听课,但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果不能使学生顺利过渡这一“入门”阶段,她们也许会在往后的学习中越来越被动,以致出现放弃的念头。本文将从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

当前,技校生在服装实训学习方面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思维单一,接受能力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高校扩招带动了高中扩招,使得技校生源的总体素质发生变化;二是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较弱,接受知识能力较差;三是学生对服装实训课程定位不准,对本专业持观望态度,学习热情不高。

笔者对本校2012级服装专业的96位学生就现阶段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学进度和难度方面,超过1/4的学生认为教学进度太快,实训任务偏难,所学内容超出她们对服装的原有认知水平,对实训课感到吃力;约1/5的学生认为教学进度慢,实训任务偏易,觉得所学内容单一,缺乏思考余地,不能满足进一步的学习愿望。在实训时间把握方面,超过1/4的学生能超前完成,并始终保持兴致盎然的状态;但约有1/5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出现拖欠现象,对实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现象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实训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

(二)教师教学观念和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

面对目前的生源状况,一些老师感觉实训教学是费力不讨好,而且实训周期长,未能真正意识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在授课方式上,进行批量化教学,没有探索出一套适用不同层次学生,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批量教学将严重打击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教学对策

(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如果都用一种固定标准或考核制度去衡量实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热诚,基础薄弱的学生越学越没劲。因此,笔者认为,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摸清状况,分层教学

学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实训摸底测试,观察他们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训任务(如车缝直线、弧线等),根据测试,将班上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并为其制订相应目标。比如:A层,手脚协调能力好,接受能力强,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深化学习;B层,思维、接受能力可以,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即可;C层,思维单一,认知接受能力差,以完成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主,相应降低考核要求。

2.因材施教,分层推进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

(1)备课分层

实训备课除了要面对水平一般的学生,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对实训大多处于厌烦状态,常常感到课程枯燥无味。因此,在备课时需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地分配教学任务并设定不同的预期目标。

(2)授课分层

授课的时候,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要有层次区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达到相应目标。例如,变化裙的教学,A层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图纸或者实物,结合所学知识(如合并、转移等)基型上作出相对应的变化,并要求举一反三;B层学生要掌握变化裙的变化规律以及款式变化的基本步骤;C层学生则要求了解基型与变化款之间的联系。

(3)考核分层

考核分层的目的是通过考核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定位,教师从学生存在问题中进行更好的反思,从而改进教学质量。因此,考核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分层。如:实训考察分为两种考核方式,一是难度系数较大的实训项目,如男衬衣宝剑头袖衩与袖头的制作;二是难度系数相对较小的实训项目,如男衬衣贴袋门襟的制作。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实训考查试卷。这样,既可确保考核内容在考证范畴之内,又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得到发展。

(二)转化实训中的学困生

由于班上存在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认知接受水平有限,且相关联的专业知识结构薄弱,因此,想有效提高学生整体的实训水平,学困生的转化就显得相当必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耐心讲解,重复示范

学困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慢,教师实训时可进行手把手教学,也可在巡回指导时针对其薄弱环节做多次示范。

2.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上长期不被认可,潜意识中普遍存在“我是失败者”的心态。教师应充分鼓励,在其实训作品中寻找闪光点,使其慢慢找到前行动力及目标。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3.帮助学困生分析其后进的症结所在

知识点的不衔接、实训基础不扎实、动作不利索等都是导致学困生作品不佳的原因。教师应深入细致地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他们能较好地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

(三)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创造,品尝劳动成果

我校实训周期长,学生的热情容易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懈怠。众所周知,实训课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产生一种满足感,进而得到自我认可。为了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致,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实训环境的创设。实训操作是提高学生技能的必要手段,可通过教学情景的设置,促使学生更快地进行角色投入。如:在变化裙的教学过程中,将各式各样的变化裙晾挂于实训室,先引起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关注,然后再适当地引入制图方法,结合实物进行工艺讲解,使变化裙的教学开展得更直观。②实训前确定最终目标。教师应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发挥“闻道在先”的作用,预先展示实训最终成果。例如,在学生制作男衬衣时,必须让学生亲自观察男衬衣成品的款式、工艺。教师的明确指引会加深学生对实训任务的理解。③在实训过程中展示实训的阶段性目标,即展示实训过程各阶段的半成品。服装实训,必须通过制图、打板、修样、裁剪、缝纫、整烫等步骤,最后制成成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探讨、评价,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实训每一阶段的劳动成果得以展示,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精神鼓励。学生品尝过成功,便会有动力继续愉悦并充实地学习。

综上所述,在服装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相应具体的目标,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实施不同的改进策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努力创造,体验获取成果的充实。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装制图;基型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61-01一、基型法的概念

基型法是一种以衣片整体形态为服装基型总样进行服装裁剪出样的方法。

我们进行制图的时候根据品种来选择基本型,画好基本型之后再画轮廓线和衣片的分割线,注意每条分割线都会暗藏哪些省道。按服装品种分为衬衫基型,西服基型,大衣基型等。作为基型的样板一般取于某一品种中造型最简单的样板,如普通西裤是裤装的基型,单排扣平驳头西服是西服的基型等。我们将基型定义为:以成品规格或松身胸围为尺寸来源的基本框架或基础纸样均为基型,如裤基型可以是完整的西裤制图,也可以是中裆线以上部分结构,也可以是横裆线以上部分结构。因此,基型是衣型:或是衣的概念形式,或是衣的具体形式。

基型法制图就是采用基型样板在该样板上根据具体造型需要运用补充、剪切、折叠、拉展等手段进行变化,做成所需款式结构制图的方法。

二、选择基型法教学的优势

基型与原型一样,运用纸型剪叠、比例分配、比值等等的构成方法,在基本框架或基础纸样上出型,因此具有相当的简便性与灵活性。直接运用基型变化,一次到位,较快的创造式样,在方法上具有简便性,在形式上具有雷同性。基型的数据主要依据国家号型标准,只要确定服装号型范围及档差数,即可进行推板,并具有准确规范的特点。

基型框架体系给服装结构设计带来了灵活机动性,如上衣各款式基本框架与公式变化不大,而在肩斜、袖窿、前后差等细节做微调,以形成基型系列,既便于记忆,又具有灵活调控的特点。

作为一种中国普遍运用的裁剪法,基型法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技术基础,易统一为设计结构理论以供分析研究之用。

三、基型法的教学要点

1.始终把握人与服装的关系

无论运用何种制图方法都必须根据人的体型特征,分析服装构成。要将基型法发挥其最大作用,首先必须深入理解人与服装的关系,包括人的生理特点,人的活动因素,人的心理因素,人群对比等,如领的构成,需要理解颈部形态与领造型的关系,颈胸形态与领口分割、颈部活动与领放松量等。

2.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学习

基型法制图实质上是一种基型系列制图,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裙制图以直裙为基型,运用剪切折叠等手法变为斜裙、节裙等,再在此基础上变化引伸,反而言之,可将各种斜裙归纳为一种基本式样,再变化为基本裙样式。

3.学会图形语言的表达

服装制图语言是国际通用的图形语言,有着标准的图线符号和运用规则,学习中通过这些语言要点掌握其整体图形和重点细节,寻找制图特点与要领。

四、基型法的制图要领

(1)制图步骤先画主件后画零部件,先画前片再画后片。

(2)对于具体的衣片来说先作基础线后作轮廓线再作内结构线。

(3)一般作基础线是由上而下、由中轴到一侧,即先定长度后定宽度。

(4)基础线要求用HB铅笔绘画,公式标示清晰、线条轻、直、整洁。

第10篇

关键词: 服装CAD 服装设计 项目化教学 深度结合

随着服装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服装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揭示着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不足:首先,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在传统的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宰者,通过示范讲解向学生灌输统一规格化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方法僵化、教条、机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久而久之会导致不能自觉、自主地研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封闭、陈旧,缺乏和企业、市场的结合。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现今服装行业的内部已经开始细分,不同岗位方向课程结构应该有所区别。大多数专业教师也因缺乏和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适时沟通,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显得封闭、陈旧。最后,原有的教学理念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技能,总体上过于重视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而忽视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很难胜任工作需要,只能进行二次培训,无形中缩小了学生就业岗位的覆盖面,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随着我国加入WTO,服装企业从原有的来料加工向自我研发、自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过渡,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所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基于此,对服装专业课程旧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服装项目化教学正是在此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过程中使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分析、合作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

但现有的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也存在着流于形式、表面化的问题,很多学校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只是简单地将几门相关的课程集中在一起,教学还是按照旧有的模式进行,各门课程由若干个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来实施教学,课程内容单点设置,课程间缺乏必要的串联和衔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各门课程成绩乘以不同的系数,以得出某一项目的最后成绩,该课程评价体系受认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够客观,学生的学业水平得不到正确的反应;工学结合的深度不够,等等。

只有彻底解决以上现阶段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使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和顺利地发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借助于现今行业运用广泛并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服装CAD软硬件,实现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就可以帮助解决现阶段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项目化教学改革得以深化和发展。这二者的深度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场所的结合。

服装CAD是“Fashion 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意思就是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一般有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出样、放码、排料、工艺单制作等功能。它具有快速、高效、功能全的特性,现已在世界上服装类企业中广泛普及和应用,也是服装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场所的使用上就是服装CAD的教学必须在专用的计算机机房中进行,而其他大部分专业课程例如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则在另外的教室或工作室进行,一门课程结束后再开始另外一门,两者之间互不相关。旧教学模式从教学场所上就制约了课程之间有效的串联,学生的技能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有效的实践。加上一个摆在我们眼前的更加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开始了高校扩招的改革,学校中每个专业班级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以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班级人数从原来的每班20人左右迅速上升为每班38人左右,增长率几乎为100%,原来艺术类专业推崇的小班化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和现场的示范,更难得到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这对《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板》等专业技术含量较高、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另外,服装的款式设计的灵感除了可以在传统的纸上表现出来以外,随着世界上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终端上通过相应的软件和辅助工具,充满了灵感的的设计同样可以栩栩如生,这是设计界的一种趋势和要求。

我们发现:要想通过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彻底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首先必须对旧有的教学场所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整合。具体做法是:对普通教室或工作室进行必要的改造,根据将要建成的一体化教室的功能需要,除投入必要的和在行业中具有一定技术领先优势的专业设备和多媒体设备外,必须还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并在电脑中安装服装CAD等专业软件。学生自备的电脑也可以作为教学和实践的必要补充。将普通的教室或工作室有效地改造成为具有特定的教学和科研功能,以及兼备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体化教室。在经过改造完成的一体化教室中,教师除了可以进行传统的教学和示范外,还可以利用电脑设备和CAD软件实现了师生一对一的教学与示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清楚地看到老师的讲演和示范,并可以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后排学生无法看清老师现场教学和示范的弊端,使改造后的一体化教室除了能满足日常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定项目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外,还使学生在使用电脑进行服装CAD软件操作训练时摆脱了对固定的计算机机房的依赖。学生在项目化课程的学习中,既使自身的该项项目所包含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又在不断的练习中使自己的服装CAD的操作技能和计算机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的深度结合与运用,更应该体现在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穿插整合。

“项目化教学”现已在我院如火如荼地开展和推广,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使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在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已经完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总结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在解决了项目的设计、师资的培养和管理等问题的基础上,关键在于解决如何在既定的教学项目中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和串联,使项目能够顺利地实施和开展,真正能使学生在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训练后,能及时地从中获取并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知识和技能形成有效的串联。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已有5个年头,开设的教学项目有: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等多个项目,我们以项目《女装设计》为例,对项目的设置及其开展和实施进行分析。女装设计的项目由以下多门课程顺序组合而成:结构设计基础、女装结构设计、服装CAD、女装设计、女装缝制工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原来的做法是各门课程以先后顺序由相同或不同的老师来教授,最后由学生来进行一定款式的女装的设计,并完成所设计的女装款式的制作和展示,由此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其他各个项目的情况也基本相同。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项目的组成即各课程还是像原来的教学模式那样进行课程的单点设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所谓课程的单点设置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设置中常规的模式,在服装项目化教学中仍然如此,各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分阶段来进行实施,课程相对独立和分散,学生无法把已学过的设计和制版技术等各门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服装款式结构之间共性、关联性和变化的规律不能深刻地理解,影响了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分析项目化教学中课程的配置,不难发现,现代的软件技术已经融入了专业教学,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各个分散独立的课程通过一个有效的途径进行合理的串联和组合。而这一有效的途径我们已经发现,那就是高效、快速、专业的服装CAD软件。服装CAD技术,它除了具有高效、快捷的专业绘图功能之外,还可以对设计图纸进行安全有效的存储和传输,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是每一个服装从业人员都应掌握的一门重要的新型的技术。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门技术的重要性,它在每一个教学项目模块中均作为主干课程出现。它的存在,也让我们解决现今项目化教学中的课程单点设置的问题获得了希望。

服装CAD是一个快速高效的专业工具,它具有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出样、放码、排料和排工艺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就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专业技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服装CAD软件既能满足款式设计,又能满足结构设计、样板制作等服装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的需要的这种强大的专业的功能,在《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样板》、《服装工艺学》等多门服装项目化教学改革后各项目的主要课程的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在一体化教室中,利用电脑和CAD软件进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诸多主干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通过服装CAD软件,使各自不同的课程得到有效的串联。将项目化课程课程的教学和CAD软件的操作和训练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使原先的课程单点设置、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中各个环节联系少、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使课程与课程之间得到有效的串联,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与进步,这将有利于推进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深化。

三、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深度结合,可以对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学习的成果有一个更全面的、更客观的评价,深化工学结合的深度。

现在的项目化教学中最常规的评价方式就是:各个不同的老师对各门不同的课程分别实施教学和考核,按照各门课程在该项目中所占的学分或课时比重,对各门课程施以不同的权重,对所有项目中的课程的所得到分数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最后得出学生在该项目学习的最后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在项目化教学改革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依然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各门功课的分数所占比例的大小由项目负责人根据一定的依据来制定。这种依据有很大的人为的因素,不一定能客观评价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效果。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制定出能客观、真实考量学生在项目化教学的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标准是唯一的,和我们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依据是一致的,就是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符合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的设定是根据工厂实际生产的需要来设置的,那评价体系就必须能检验教学能不能满足社会实际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学生是否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如何来评价和判定这种能力的大小呢?服装CAD给我们客观、全面地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具体做法是:在进行男装项目、女装项目、童装项目等的教学中,在项目学习进入到最后的考核评价时,可以与服装生产企业联合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由企业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来命题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CAD来完成从款式设计、面料的选择到结构设计、到制作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样板(包括放码和排料),再到工艺单的制作等一系列的操作,最后由老师和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来进行评定,得出最后的评价,并由生产企业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款式和样板运用于生产,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使这种评价体系得到良性的发展。这种评价应该是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

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从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升到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全面提高,服装CAD和服装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可以使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改革教学

服装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融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一体,从设计思维的萌芽到服装结构的制定,再到缝制加工后流通市场继而被消费者接纳,这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在当前的服装教学中,国内大部分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之间的设置是独立的,各门课程建立分水岭、独自为政,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不系统,难以将课程之间知识内容进行转换、互通。比如服装设计课程中学生只重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强调灵感的来源,而作品的实用功能和构思表述却显空白,忽略内涵设计服装无法实现;有些学生结构制图非常工整,但审美能力则一塌糊涂。这种课程的独立教学现状和学生偏科现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能否通过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来减轻这种状况,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理清服装专题设计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服装专题设计课是服装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该课程知识点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知识有密切关联,这就要求服装设计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美学修养。对于服装专题设计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服装款式设计或服装效果设计;在设计的初始,由于灵感的触发设计师的头脑会有由某一花色或材质的面料所形成的一定样式的服装,甚至连同人体的整体着装形象,并以效果图的方式进行记录。但设计的具体实现以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到结构设计图中去验证。服装结构设计图是将款式设计具体化、精确化和数据化的工作,它是将设计师头脑中形成的形象进行一次立体转平面的成型过程,将虚构的设想用平面形态的二维图形来绘制。服装工艺则是将二维图形转化为服装裁片,通过制作后穿着在模特身上再一次进行三维立体的展现。由此可见,有了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才能使服装设计的方案得以实现。服装设计把握的是服装的宏观效果,而结构设计把握的是服装的具体关系。前者是艺术的,审美的呈现,后两者则是科学性与技术性的体现;设计是灵魂,结构是关键,在教学中都不可偏废。

二、多方位着手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本课程在笔者学校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依赖教材,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每一或两周讲解一个专题,学生则主要以收集资料进行修改或创新效果图设计为主。当前市面上服装专题设计教材很多,内容主要以创意设计和成衣设计两大类为主,不过每一个内容牵涉的章节很多,学生学习以后收效较少。考虑到学生学习效果、结构和工艺课程所授内容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等,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采用以教材为参考,精简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在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选择以女装设计和研制为主,将课程分为5个项目:创意设计——礼服,成衣设计——职业休闲装、生活装、运动休闲装、牛仔装,通过重新编选教学内容力求与结构、工艺教学同步。

(2)改革教学目标。精简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每次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清晰知道,本次教学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是什么,并确定一个详细的教学目标。对于中职学生的教学目标确立应该不单纯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有别于大学的设计性思维培养,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包括企业非常看重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让学生在每一个内容的学习中同时获取系统的专业技能,真正体会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在获取设计专业技能同时增进结构和工艺的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改革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依照教学惯性进行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封闭式地开展练习。简单生硬的教学环节,无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专业知识,甚至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习惯,在真正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操作中反而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两个环节的对接。借鉴德国的专业教学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的每一个内容定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从搜索资料——确定构思——分组设计——绘制纸样——裁剪面料——缝合裁片——展示作品整个环节完成。在每个项目中,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也通过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设计、结构、工艺课程知识的转换联系,明确自己所设计的作品可以转化为真实的成品,而增强自信。为了使每一个项目发挥学习的最大效率,在各个教学环节笔者又进行了如下新的尝试。

①多形式分组。在教学环节,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分组要考虑许多综合的因素,如学生的专业成绩,男女学生的比例,学生的性格差异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一次新的分组,分组采用抽签分组、自由组合、教师搭配组合等不同的形式。多形式的组合既可满足学生自我组合的愿望,又可以达到教师预期的合理搭配效果,可使学生不感枯燥,充满新鲜和趣味感,增强专业学习兴趣。

②企业角色的承担。每个项目小组由4~6人组成,按照企业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确定一个主要的角色,如设计部、纸样部、车间部、质检部、展销部。在小组合作中,当轮到某个环节的时候,该成员负担主要指挥和协调作用,这样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逃避、偷懒的现象产生,也可通过该形式培养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

③不同专业任务类型的承担。小组确定之后,教师布置项目任务。第一次任务,一般由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各小组通过自选和抽签确定不同的任务进行完成。如设计生活装,可以选择从风格来分类,不同小组设计不同风格的服装。而后期的每一次项目任务,则先由各小组找出不同类型,再组合任务类型,进行交换任务的方式,完成项目。这样每次项目可以设计和研制不同或多种服装类型,最后通过每一小组的汇报,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则可以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④缩比例制版、手缝工艺的成品制作。专题设计课程虽然要考虑设计与结构、工艺的联系,但又不能以结构和工艺为主,否则就违背了课程的主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缩比例的方式,让学生将设计的作品用缩小的比例、制版,并用手缝的方式制作出成品。这样既不和工艺课程、实训场所冲突,也可快速看到设计的效果,使学生清晰了解制作后的成品和设计出入在哪里,并能及时修改设计作品和服装成品。

⑤重视评价过程,收获学习成果。制作的过程教师必须不断参与,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这也要求设计课程教师全面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学生成品完成之后,要求利用多媒体或海报的形式,让各小组展销部负责人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汇报,主要讲述运用了哪些专业知识,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进行解决,哪些问题解决的不是很完善等。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各小组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可以从该小组的汇报中学到本小组没有学到的知识,这个过程时间一定要给予充分。同时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之间互评方式,肯定学生学习的成果,并提炼总结课程重点专业知识。

服装专业的教学,无论是服装款式设计,还是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如果各门课程完全独立教学,将会使学习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也会使学生就业出现局限性,学生一旦走入工作岗位将无所适从。同时教学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满足上岗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带着狭隘的职业技能走向社会而适应不了社会。对于现代教学,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多方面发展学生,这样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才有韧劲和后劲,也将不会面临结构性的失业。

参考文献:

[1]周萍.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技师学报,2001(1).

[2]吴国智.项目教学在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

索,2012(7).

第12篇

[关键词]服装教学改革 主题性教学法 运用

服装设计专业的主题教学法是1998年底开始借中法江苏时装培训中心这一交流平台引入的法国式教育模式,已有9年的实践经验。服装设计主题教学是借鉴了法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结合我国传统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在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和实践验证后逐步完善建立的一种新型教学体系,主题性教学法是“通过一个以专业核心知识为主体结构,向全方位扩张的立体交叉式知识框架,建立起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知识获取机制。”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在9年内所获得的教学成果在某一方面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成效。普遍认同的观念是,至少在职业院校内,这显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既然有其利,自然有其弊。

一、主题性教学法的利与弊

1.其利

(1)主题性教学法由于打破了传统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以完成一个服装产品从构思到设计、到制板、到市场、到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的纵向发展为教学结构,集趣味与实用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现学现用,在兴趣的鼓舞下完成技术理论的掌握,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其教学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见效较快的教学组织模式由于主题教学以趣味性为前提,从“玩”的角度入手,渐渐导入专业知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潜能被以主动的方式发掘出来,它相对与传统教学更能在放松的状态下开发创意思维,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即掌握了类似的知识结构又保持了创造力的新鲜感。创意的交流使其眼界和知识面在学生内部增宽。

(2)主题性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方便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的提高,为其选择及被选择就业方向及单位提供了依据,也较以往的学科体系性的教学模式更能充分体现其技能特点。

(3)由于主题教学以趣味性为前提,从“玩”的角度入手,渐渐导入专业知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潜能被以主动的方式发掘出来,它相对与传统教学更能在放松的状态下开发创意思维,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即掌握了类似的知识结构又保持了创造力的新鲜感。创意的交流使其眼界和知识面在学生内部增宽。

总之,对于主题性教学法的效果,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是值得肯定。

2.其弊

(1)由于纵向知识组织是由于主题不同而有所调整,虽然其大致的主要的知识不丢失,但是某些知识的贯穿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很容易生硬,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会显得肤浅。

(2)主题性教学法只是作为教学方法来看的话,它是灵活而见效快的;而要将其转化为主导性的教学模式,实在应该是严谨和系统的,有待于摸索。

(3)就教学方法而然,主题性教学最大限度地突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位老师即使能力再高,也不可能在设计、制板、制作的各个方面都出色。因此在进行主题性教学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采用项目小组或教学小组的合作方式授课。

二、服装设计专业运用好主题性教学法的措施

1.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了正确的教学方向。服装专业必须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就业为导向转变,与市场接轨、与社会接轨。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全体教学人员、学生中树立“一切以市场的需求为中心,企业用人的标准就是我们育人的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成为理论功底扎实、基本技能过硬、专项能力突出、能够适应现代服装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并将它渗透到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习管理、实习安排、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渗透主题教学思想,以培养综合学力为目的,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课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掌握

2.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改革过去那种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可借鉴采用主题式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服装知识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教学是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1)由“单干式”教学到团队式教学

我校的服装专业都是一人承担好几项课程,虽然课节不多,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备课充分对于教师的压力还是不小的,任何一名教师都有教学的强项,这样很难充分调动教师的强势作用,教学实行团队教学的话。调协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了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整个专业教育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2)从灌输式教学到发散式教学

适时地进行主题教学,教师规定主题之后,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学中更注重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学习。

(3) 从“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