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说明文400字作文

说明文400字作文

时间:2023-05-30 09:4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说明文400字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说明文400字作文

第1篇

关键词:解说词;说明文读写教学;PPT课件;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56-02

一、利用PPT配合解说词整体把握说明文的内容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说明文中讲述的事物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国内外的历史名迹,还有山水奇观等。如凡尔赛宫是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的著名景点,中学生基本上都没有亲眼目睹过这座宏伟壮丽的建筑。传统的说明文教学都采用讲读法,由于知识背景的缺乏,很多情况下,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消除学生对整个建筑的某些质疑。因此,说明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以便学生整体把握说明文的内容,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

整体把握说明文就是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利用PPT展示相关内容的精美图片,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的审美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说明对象的特征。此后,学生再来阅读相关文字,对作者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准确度和安排说明顺序的合理性必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充分准备之后,让学生解说凡尔赛宫的全景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组织了解说词。学生把握了本段的说明要点——凡尔赛宫的历史、面积、宫殿建筑的特点;在介绍宫殿建筑的特点时他按照正宫的布局——宫顶的形式——宫殿外壁雕塑的顺序进行解说;他抓住了宫殿布局对称的特点、平顶形式的浑厚气势和雕塑栩栩如生的特点。再如学生学习《巍巍中山陵》时,对“为什么第二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这个问题一时难以理解到位。此时,欣赏表现钟山雄伟地势、优美景色的视频后,教师再稍作点拨,让学生根据视频试作解说。这样对钟山南麓被选作中山陵墓址的外部原因,学生必能心领神会了。听讲的学生也把握了这些内容并对其解说进行了评价。就这样教师通过安排解说图片和视频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把握了这些说明文字的内容。这比进行课文分析要显得直观、生动活泼,对内容的把握也要深刻得多。

二、利用PPT配合解说词加深对说明文的理解和欣赏

在学生解说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全体学生对解说进行评说,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说明文的理解和欣赏。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利用PPT课件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那堂课上,教师在学生介绍镜廊时,出示了镜廊的图片。幕布上,镜廊金碧辉煌,气势宏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在一名学生介绍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说。他们称赞同学准确地记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议论如果没有记住这些数字,这名学生的解说效果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如此,对列举数字进行说明要注意数据的准确以及列举数字进行说明的作用有了深切的感受和理解。

笔者曾经教过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课。当时笔者也展示了PPT中有关沙漠中“魔鬼的海”的图片,让学生对魔鬼的海这种沙漠景观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笔者也让学生找到了有关“魔鬼的海”的成因的文字。笔者试图以此让学生理解作者“由现象而本质”的说明顺序。现在比较起来就觉得这样安排效果不理想,学生最多是记住了学习的结论,对作者的巧妙构思并没有深切的感受和理解。如果再教这一课,笔者仍要利用PPT展示“魔鬼的海”奇特景观,然后让学生口头描述这一景观——“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大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一段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这种复述或解说至少可以让学生把握“魔鬼的海”的现象特征——常出现在“大戈壁夏天中午”、“可望而不可即”。如有可能还可以绘制一幅“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成因的示意图,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解释成因,并以此让学生明白在说明中使用类比的好处。最后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理解作者先说现象给人直观感受,然后再科学解释成因让人把握事物本质的好处。

这种复述或解说还可以用来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其要点是通过复述语言和原文本语言的比较进行揣摩,进而领悟语言的妙处。如在复述解说法兰西式大花园时,如果学生使用了“别具匠心”、“优美恬静”、“心旷神怡”、“波光粼粼”、“帆影点点”、“大树参天”、“郁郁葱葱”、“婷婷而立”、“丰姿多态”、“美不胜收”这些描述性的语句和“玉带似的人工河”等比喻性语句,那会使解说生动生色,而不会使用则显得枯燥乏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复述或原文本,便可使学生品味到作者语言之美。如复述《松鼠》中“他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这一内容,便可以通过与另一种复述——“他们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比较,品味“好像”一词运用的准确性。这时教师最好把两个句子呈现在同一个PPT画面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明确的对象进行思考。在这里复述和不复述就有较大的区别。教师仅仅呈现这两个句子也可以达到比较的目的,而显然缺少复述的切身语言实践作铺垫,理解相对不够深切。

三、利用PPT配合解说词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利用PPT配合解说词不仅可以在阅读中帮助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学习说明的方法,揣摩说明的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也可以用来让学生作创造性的口头作文。这时我们可以把前一阶段的复述作为铺垫,进而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在学了说明凡尔赛宫建筑布局后,不妨用PPT展示学校的平面布局图,让学生依此进行解说。这样可以训练学生说明的条理性和说明建筑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可以训练学生选择重点进行说明的能力。

在学习《松鼠》一文后,也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视频,如蟋蟀、猫头鹰、狐狸等,关闭音频,让学生观察欣赏,然后进行解说,以此训练学生口头说明小动物的能力。

第2篇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俱往矣,__________,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4分)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被迫辞官却不忘报国情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语文学习的基础在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读、写是语文的两翼;少读,对语文教育来说是釜底抽薪。怎样积累呢?首先,应培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即可以写心得,也可以摘录优美词句。其次,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第三,坚持练字。写字也是语文品质、语文能力的表现。总之,积累多了,自然会文思泉咏。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④厚积薄( )发 ②釜( )底抽薪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①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班要举行一次名著阅读交流会,要求每位学生在规定的书目中任选一本。围绕下面两个话题准备发言材料。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同学,请把你的发言内容写在下面。(任选一个话题,不少于50字)(2分)

书目:《西游记》《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话题:(1)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要写出人物性格特点)(2)我最熟悉的一个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拒绝”在生活中是一门艺术,对别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我们必须拒绝,但怎样拒绝却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场合确定。请你设计几句话,帮助王强拒绝李明的要求。(2分)

李明、王强是一对好朋友,李明想邀请王强一起去网吧打游戏。

李明:王强,咱俩明天下午去网吧,我请客。

王强:不行,我妈不让去。

李明:没事,就说咱俩值日,回来晚。

王强:唔……(不情愿,又碍于情面)

李明:就一次,没事。

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文章选自《_____________》。(1分)

7、填空。(4分)

本文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_____________入手,而后逐一加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_____________。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3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_____________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怎样理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1分)

汽车尾气:都市中的“无形杀手”

①对于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危害最大的恐怕要数有“城市无形杀手”恶名的汽车尾气排放物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了。

②汽车尾气有多达150~200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物。现已测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里,69%的铅,70%的一氧化碳,33%的二氧化碳,35%的烃类化合物,都是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最高的地区可达90%。

③既有污染,必有危害。以汽车尾气污染与肺癌死亡率相关性为例:当道路车流量定值为1000辆次时,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25~50米为万分之1.69;50~75米为万分之1.54;75~100米为万分之1.23。当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定为100米时。车流量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1000辆次为万分之1.04;10000辆次为万分之1.40;20000辆次为万分之1.82。也就是说,车流量越大,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越近,肺癌死亡率越高。而问题是实际情况较之这些定值测量要严重得多。车多时,人亦多,距离更近。

④目前,我国车辆80%还在使用有铅汽油,这种汽油不光使生产工人的身体受到危害,而且汽油燃烧过程中铅不参加燃烧,随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众所周知,铅对人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空气中的铅进入人体,它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使人慢性中毒。对妇女儿童影响更大,它能扰乱妇女的生理功能,诱发胎儿畸形。婴儿、儿童体内含铅过高,会引起智商下降,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10座城市,儿童的血铅浓度已达到了国际认定的警戒线。

⑤另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柴油汽车尾气有一种叫“3-硝酸苯蒽酮”的物质是迄今发现的最强致癌物,它可以导致血液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畸变,比以前人们所知道的最强诱变剂――二硝基芘的毒性还要高0.6倍。

⑥滑雪微粒的吸收和“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的危害,也是十分惊人的。如美国每年有10000人因吸入化学微粒而死亡;美国洛杉矶

市1952年所发生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大批急性损伤:流泪、咳嗽、气喘、呕吐等,并使大面积植物受害,车祸增多,400多人死亡。当时该市汽车保有量为9万辆。

⑦而今,仅以武汉为例:人口达780万,汽车保有量约为30万辆。在去年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报告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叶汝求明确指出:“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的汽车尾气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的严重‘公害’。”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亟须改变的现状。

⑧目前,全国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且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长。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自然令世界各国大伤脑筋,而同时也迫使全球的科研人员为此而大动脑筋。因此,呼唤绿色车辆已成为地球人的共同心声。

11、汽车尾气这个“无形杀手”会对人产生哪些危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除列数字外,文章还运用了其他说明方法。请举出一种,并说明其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目前,全国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这句话中找出一个能表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简述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3分)

背书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诗词中也有不少“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悉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欧阳修、苏轼,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任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③~⑤自然段,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集中笔墨从三个角度具体深刻地阐述了背书对于语文学习的三大好处,请你分别写在下面。(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分别举例说明文章中出现的两种论证方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试举一例阐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15分)

百朵千朵丝瓜花 丁立梅

①盛夏的乡下,最美的风景,莫过于满眼满眼的丝瓜花了。

②那花是怎么开的?简直像一群活泼的孩子,在田地间撒野,草垛上伏着,院墙上爬着,树上攀着。最让人惊艳的是。满屋顶的花笑逐颜开。是的,那是笑了,一朵一朵的小花,异常干净地笑着。仿佛听见锣鼓喧天,厚重的丝绒帷幕缓缓拉开,它们就要来一场大型舞蹈了。

③其实,单朵看丝瓜花,不美。但清纯、朴素的一张小脸。让你忍不住喜爱,是心底留存的洁净。而百朵千朵的丝瓜花一齐开放,就是壮观了。看着它们,心里不能不涌起一种震撼:微弱的生命,原也有这等的爆发力。

④有首著名的写春天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我猜想诗里的花,是桃花,或梨花。若是换成丝瓜花呢?定是“千朵万朵压藤低”了。那些丝瓜藤,实在关妙得很,细细的,沿着什么攀援而上。又是袅娜的,如风情万种的女子,有着纤弱的腰肢。一步一步,都藏了生动,藏了语言。牵牵绕绕,绕

绕牵牵的。像蓄着一段暗生的情愫,理不清,说不尽。

⑤我不能不想到我老去的祖母。我在怀念丝瓜花的时候,很怀念她。记忆里的每个夏天,她都会把房前屋后打扮成丝瓜花的乐园。这还不够,她还搭了丝瓜架,专门长丝瓜。她会做很好喝的丝瓜汤,她会用丝瓜做许多菜肴,如丝瓜炒鸡蛋,丝瓜炒豆瓣。一院的丝瓜花,这朵谢了。那朵又开了,那种浓烈的美好,是记忆里永存的景象。一个人可以离去,但他(她)曾经的印迹,会因一株植物而复活。

⑥偶然间看过一幅齐白石画丝瓜的画,黑墨铺开,上有几根结好的丝瓜,还有一些未开好的花骨朵儿。他为画取名为《子孙绵延》。画自然是好的,我却很是遗憾,他为什么不画一些开好的丝瓜花呢?那些朵朵奔放的热情,那些生命存在的勇气和美好,是极有资格入画的。

⑦夏天又到了,不几日,那丝瓜架上,就爬满青青的藤和叶,而叶间,一朵一朵的小黄花开了,开不败的样子。我路过,驻足,对着那一架的小黄花看,看出感动来。

(选自2007年7月5日《新民晚报》,有增删)

19、作者最后说:“我路过,驻足,对着那一架的小黄花看。看出感动来。”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为什么“感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题目告诉我们。作者要赞美的是丝瓜花。但为什么要写“百朵千朵”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比照写法。(3分)

《紫藤萝瀑布》里有一段描写:“‘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本文有一个写法类似的段落,即第_____________段,两段的共同写法是以_____________的写法写花,给花以____________,都突出描写了花的____________的情态。写花,终归为了示人,作者笔下的丝瓜花就有一种____________的精神。

22、试从意趣和内容方面比较阅读,说说下面哪则材料与第④段画线诗句的差异最大?(2分)

材料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材料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材料三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⑤段写了对祖母的怀念。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心目中的祖母是个怎样的人。(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在第⑥段提到齐白石的画时说:“画自然是好的,我却很是遗憾”。其中“自然”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何遗憾?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第3篇

【关键词】高级中学 教师 学生 英语 写作能力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生的写作要求比以往有所提高,不但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且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开设写作课并采取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写作与听说相结合。写作教学与听说训练紧密相关,听力中现成的材料是写作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在听力教学中采取听录音、补充句子等形式锻炼学生写句子的能力。教材中有些听力材料很长,教师可以将其改为填空练习,例如人教版《高二英语》中的Fighting Nature一文是一则天气预报,整篇文章长达400多词,信息量大,学生难以听懂。笔者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内容稍作归纳,让学生听且根据文章补充句子,然后师生一起谈论与天气有关的词汇和句型,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以书面形式描述某个地区的天气,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对句型的敏感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把对话改写成一段短文,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时态、语态、人称和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尽量使用对话中出现的新词汇和新句型。以人教版《高一英语》中Good Friends一文为例,学生学习该课时初入高中校门,彼此之间还不是太了解,而教材中部分内容是学生的自我介绍,所以学完该单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写一段自我介绍,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对话内容,又学会了如何介绍人物。此外,复述听力材料也是一种好办法,但复述并不是背诵录音原文,而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概括。这种练习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和组织能力。写作技能与听说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听说技能得到了提高之后写作技能才有进步。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就要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开始。

2.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教师应把写作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写不同的文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试举几例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写作方式。

2.1 根据题目写作。教师讲授人教版《高一英语》中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一文时,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可以让学生先写一段自己难忘的经历,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教学,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此类文章应一般采用过去时态。

2.2 根据明信片或海报写作。教师讲授人教版教材《高一英语》中Festival一文时,可以向学生呈现一幅有关春节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上的内容写一段文字,并提醒学生用一般现在时态。这样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内容:介绍宽扎节(Kwanzaa)的由来、活动的形式以及该节日所反映的民俗和文化。通过与中国春节的对比,学生不但对宽扎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多元化意识和文化修养。

2.3 根据音乐写作。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一英语》中The sounds of the world时,由于该文是介绍音乐种类的说明文,具体介绍了当今的多种音乐形式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由来,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音乐。所以,教师教完课文后可以放一段Blues music,让学生写一段对音乐的感受,并引导他们使用表示情感的形容词。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复述或改写课文,要求学生既要把握课文的重点及逻辑关系,又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在写作教学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指导学生写作。

3.1 拟定写作话题。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拟定学生感兴趣且有话可说的题目,并在写作课开始时以简单明了的语言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阐明写作的要求及目标。如果所涉及的写作任务是根据所给的情境写短文,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审读图表或提纲,分析其中的细节和信息,领会命题者的意图,从而确定短文的主体时态、语态和人称等。

3.2 构思。引导学生审题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作文的主题和要点,边构思边用英语写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来理顺逻辑关系,并写出关键词,为撰写初稿做好准备。此环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文章应该阐述的时间、地点、事件、重要细节和内容要点。

3.3 写初稿。审题和列提纲之后,学生开始写作。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固定句式,并且注意使用关联词,将主题句扩展成段落,最后把段落按时空或逻辑顺序连成一体,形成语义基本连贯的初稿。

第4篇

人文主题组元的教材是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元方式,它带给语文教学新的元素。十多年来,大家使用人文主题组元的教材,享受探索的乐趣,也增加了许多困惑。当课程改革走过了15个年头,我们重新检讨人文主题组元教材的得与失,对完善教材编写,引领教学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文主题的内涵

谈到语文教材,大家都会提到“人文主题”,但什么是“人文主题”,我们又很难说得清。检索中国知网,翻检相关文献,结果令我们失望。为此,我们只好把目光集中在语文教材上,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的调查分析,搞清楚这个问题。

查阅文献,可以看到“人文主题”“人文话题”“主题单元”“单元主题”,但什么是人文主题,似乎大家都知道,所以就鲜有论述。我们只好把目光聚焦在当下的6种高中语文教材、8种初中语文教材上,考察这些教材编辑理念、组元方式,试图从中得出结论。

综观上述所列6套教材,我们发现,不论是人教版的单元组元还是语文版的混编组元,不论是鲁人版的人文话题还是苏教版的人文主题,大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学生身上,都把学生发展放在了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组元方式看,似乎都在往“人文”上边靠。人教版、语文版虽然强调文体,但是也不是不顾及人文话题,2012年人教版修订教材时就开始在作文部分体现了人文话题特征。

如果将这些主题归纳一下: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中);人生、情感、生活、自然、社会、艺术、科教、文化(鲁人版高中);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道德修养、人生体验(苏教版初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些主题、话题涉及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么,这些文化现象是什么?《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所谓人文主题,就是指承载文化特质的主题。以这种主题凝聚课文,形成一个个教学单元,这就是当代语文教材的新特征。

二、为什么要搞人文主题组元

2001年实施课程改革,各家出版社应时推出“新课标”语文教材。虽然编辑理念有所不同,但是组元方式大同小异。为什么新课程改革会催生人文主题组元的教材呢?

第一,时代使然。大家都还记得,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批判语文教育的文章,《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纷纷加入,痛扁语文教育。标准化考试难倒作家,儿童作业大人不会做。鄢烈山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在于‘立人’‘立国’。‘立人’既有问题,‘立国’也就可忧。”钱理群先生指出:“面对日趋商业化与工具化的教育,面对人的独立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压抑,我们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独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的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②社会的舆论开始关注“人”,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以前我们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学生已经沦为被压迫者,要解放他们,语文教材理应承担起应有责任。“人文主题”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第二,课程性质使然。2001年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既然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之一,那么,语文教材就必然要体现这一特点,人文组元也就是最好的追求。洪宗礼先生指出:“新教科书要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这里所说的教材内容和结构的优化,不仅指范文系统的优化,还应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系统的优化;不仅指这些内容本身的优化,而且包括教材各个部分之间组合的优化。”课程性质是课程的灵魂,教材的编者就要把这个魂落地生根。

三、人文主题组元教材的得与失

人文主题组元教材是教材发展史上的创新举措,是教材编写者践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创新性实践。这种创新对引领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视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但一味追捧也不是学术研究应有之义。

1.反思人文主题组元的“得”

第一,“人文性”落地生根。“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课程改革将“为了每位学生发展”作为核心,也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树人”“立人”就成了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顾振彪先生指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教材编排方式来说,普遍采用‘主题一情境’式。过去的中学语文教材或者以内容为本,从学习内容上分类组元;或者以训练为本,注重学科体系的建构,按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组织教材。在‘主题一情境’式教材中,‘主题’是指统摄一个单元所有阅读材料及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文化主题,‘情境’则指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背景。‘情境’由‘主题’申发,‘主题’靠‘情境’呈现。”教材是国家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实践的链接纽带,教材将“人文性”落到实处,教学实践也就容易做到实处。

第二,围绕学生需求选文。教材的选文也称教材的文选系统,这个系统的建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找到一个大家满意的标准。几十年的教材编写,我们崇尚三大文体组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我们强调螺旋上升、逐步发展。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些选文追求高大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人文主题组元打破了原有的选文格局,文体的藩篱被拆除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了。“苏教版”教材的《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很适合学生阅读,“语文版”教材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许基仁等)、《生命之舟》(梁家新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选白当代生活,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这种选文就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第三,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结晶,它记载着人们的探索。而人文主题则撷取了文化中的精华奉献给学生,这种奉献是有价值和意义的。“鲁人版”“苏教版”都十分关注经典的古诗文,且考虑具有地域特色的选文,“鲁人版”的儒家经典比例最高,“苏教版”吴文化经典作品比例较高。这些作品历经时代的洗礼,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用民族文化精粹滋养学子,这是对下一代负责任。

2.反思人文主题组元的“弊”

第一,文体杂糅,不利于教学。人文主题是一个标志,在这个标志下选择什么文章,各家出版社都铆足了劲,进行了多种尝试。围绕主题,编辑安排了散文、诗歌、小说、议论文、文言文,这些文章都紧扣主题,主体也明确了。但是使用时就困难了,学生前边学的是诗歌,下节课学的是小说,诗歌与小说无非是主题相近。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于是就出现了教材的二次开发。我们在许多学校发现,老师们又把课文重新整合了,仍然是文体组元。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学生习惯于文体教学,而不习惯于这种混编文体教学。正如温儒敏先生指出:“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与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

第二,生活认识错位,不利于学生发展。教材关注生活,这是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但是关注生活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有些教材过于贴近生活,又出现了与生活错位的现象,生活可以分为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我们教材的经典课文大都描写的是理想生活。为什么世界各国的教材都关注经典作品,就是因为经典作品可以引领学生关注理想生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但是当编者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我们曾经在语文骨干教师班执教《沉船之前》,课后调查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普遍认为学会了“正确面对死亡”,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认识,学生讲课文前面有四个字“直面死亡”。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知道,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令人动情,电影中人性的美与恶令人震撼。这些都是常人对生活的认识。但编者却给课文贴了一个标签,把“直面死亡”的主题强加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发生了错位。

第三,缺乏研究,不利于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是一件影响几代人的大事,需要科学的精神。首先要研究学生。卜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艾伟等教育家不辞辛苦进行长达十年的研究,他们选出400字的短文、500字的短文、600字的短文,在城市、农村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身上做实验,验证哪些课文适合学生读,哪些不适合学生读。这种研究就是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态度,他的研究结论就是可信的、具有实践价值的。其次要研究课文。我们曾经要求研究生核对当下教材的原文,对照的结果令人震惊,一些文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究其原因就是编者没有认真研究原文。某教材选编《故都的秋》时修改了一些字句,如:“原文: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课文: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中问只有一字之差:原文“青”变成了“晴”,从语境角度看,“青”韵味更丰富,“晴”语义重复。如果我们的编辑认真研究课文,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人文主题是一种标志,它不仅仅要照顾人文这个主题,更要考虑人文依附的语言文字。为了人文而人文,就会出现“泛语文化”“去语文化”倾向,这是教材编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实践者不希望看到的。

①鄢烈山《杞人忧师》第2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②钱理群《教育的真谛》,《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9期。

③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f)(J2年第1期.

④顾振彪《回望六十年语文教材编写改革的轨迹》,《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

⑤温儒敏《就语文新课标的学习谈九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 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