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8: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隔代育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对于隔代育儿,年轻父母们或许更多的只有无奈、难于沟通,又不得不依赖……
周末和|蜜小聚,两个年轻妈妈在一起,说的最多的还是孩子。“我觉得我当妈太失败了,竟管不了自己的孩子。”闺蜜幽幽地说。原来,为了照顾儿子,她把公公婆婆接来同住,哪成想从此就失了教育孩子的话语权。只要一批评孩子他就立马跑去找爷爷奶奶,最后孩子没教育成功,闺蜜反倒被公婆数落了一通。
如今,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育儿模式。这种育儿模式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育儿负担,但是由此衍生出的问题也让人头疼。如果你加了妈妈群,相信一定能听到各种抱怨:爷爷奶奶太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给就坐地打滚哭;孩子不礼貌,今天我不让她看电视,她直接吼我一句:滚!话都说不伶俐,就会爆粗口;孩子和我不亲,周末在家休息宁愿自己玩也不找妈妈……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另一项资料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护”着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似乎,隔代育儿总能和这些负面的消息有所关联。其实,教育孩子关键不在于谁带,而是在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帮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以弥补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
老人没有义务为我们带孩子,无论是出于帮我们分担生活压力,还是喜欢和孩子相处,能帮一天,我们都该心怀感激。当我们抱怨老人带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时,其实是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没有负起自己的责任,没有守住自己的界限,没有捍卫自己的权利。当你在关系到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和老人意见相左时,适时地说“不”其实是更积极、更有效的沟通手段。但是,在说“不”之前,要先倾听,当想好如何把老人的理由全都说服时,这样的“不”才会有效。另外,如果你想对老人的某些做法说“不”,最好同时帮他们想出“不”之后该怎么办。只要你想出更好的方法,相信他们会欣然接受的。每位年轻爸妈脑海里都装着无数科学育儿的知识,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动动嘴皮,让老人这样做那样做,他们又怎会心悦诚服?不如把这些知识化作行动,用实践来证明,岂不是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教育孩子还需父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陪伴!不是把孩子扔给老人就完事。我们提倡“新型隔代教育”,就是要父母和祖辈相互配合,全家打好组合拳。
3 个问题:
1. 您愿意帮儿女看孩子吗?谈谈您的感受。
2. 在隔代育儿上,您有对自己的儿女最不满意的地方吗?
3. 请说说您觉得儿女做得最好的或者最让您感动的事。
我们找了10 位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做了访谈,问了同样的3 个简单的问题,于是收回了30 个不同的答案。这30 个答案里,可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可能有你不屑一顾的说法。但是,它们也许能给你一点点启示:我们该如何辩证地看待隔代育儿里的矛盾,该如何善待帮我们带孩子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
回答1
1. 说实话,很累。我和老伴儿都是快70 岁的人了,身体也都不太好。本来我们一直想着退休了,搬到稍微安静点儿、空气好一点儿的郊区住,可是为了帮孩子一把,只好把这计划搁浅了。
2. 我有两个女儿,小时候我是一个手指都没碰过她们,现在都说年轻人的教育理念先进,怎么我们家那两位都一致认为男孩子有时就得打一打呢?!尤其是女婿,有时急了上去就给孩子一下,孩子很怕他。我小外孙是挺淘气的,而且越来越淘气,但是淘气的孩子也聪明啊!是不是给打傻了他们就满意了?!
3. 好在孩子们在钱上没让我们为难过,每个月都给足够多的钱,逢年过节还都送很贵重的礼物,让我们在亲戚、邻居面前很有面子。
回答2
1. 挺解闷儿的。我和老伴儿的脾气不合,以前就爱抬杠拌嘴。给儿子看了孩子之后,我们俩没工夫逗闷子了,每天忙乎孩子都忙乎不过来。
2. 他们每周五把孩子接走,周日晚上送回来。我最不满的就是周末他们老带不好孩子,带孩子乱去不适合小孩儿的地方,给孩子乱吃,经常是送回来的第二天就生病。孩子一生病我们着急不说,他们不也得请假带孩子上医院吗?!
3. 今年春节,两个孩子给我们老俩报了个旅游团,让我们到欧洲转悠了一圈,算是见见世面吧。其实他俩挣钱也挺不容易的,尤其是听说还是儿媳妇坚持让我们去的,挺感动的。
回答3
1. 怎么说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总不能让孩子们都不上班在家看孩子吧,只好我们帮他们一把了。
2. 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他们那什么“早教”理念了。我孙女还不到2 岁,每周末她妈妈都要带她上什么课,一会儿是音乐启蒙,一会儿是亲子班……有时她妈妈没空我们就带着去,我一看,不就是带着孩子玩儿吗?!我问了老师,一次课差不多100 多块钱呢!非带孩子
跑那么远的地方、花那么多钱玩儿,真想不通!
3. 我这人心直口快,经常数落我儿媳妇,难得的是她从来不还嘴。有时我事后想想也挺不合适的,毕竟那不是自己家的孩子。
回答4
1. 我们倒是挺愿意帮着看,但是心有余力不足。所以刚开始试了试,不行,折腾不起,还是请了个小保姆,我们帮着打打下手。
2. 觉得年轻父母们有点儿不负责任,他们还老说是我们娇惯孩子。孩子吃饭吃得不好我们喂就说我们养育方式不对;孩子有点儿小要求能满足的时候不满足非招他哭……反正我觉得他们有时是不是太“照本宣科”了?
3. 知道我们俩牙口都不好,每天都要跟小保姆交代,把饭做软一点,把菜炒烂一点。就凭这点,我们就挺知足的了。
回答5
1. 不愿意,以前我们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的老姐妹,总是一块出去玩啊、打打牌什么的。现在全被拴在家里了。
2. 太呵护孩子了,一个男孩子养得没一点儿阳刚之气!我白天一个人带他还好,晚上他妈妈一回来就大呼小叫的,好像我们家哪儿都有危险,哪儿都对她儿子构成威胁,至于吗?!
3. 儿子以前大大咧咧的,可能是自己有了孩子的缘故吧,现在变得细心了。我有时随口说想要什么,缺什么,过不了几天就买给我了。我要是说哪儿不舒服了,也赶紧带着我去看看,或者给买点儿保健品什么的。
回答6
1. 我岁数相对年轻,身体也不错,带带孩子倒是不算什么。而且不都是这样吗?!
2. 他们都是“80 后”,除了上班经常加班,还要去游泳打球、跟朋友聚会、出去旅游什么的,不怎么管孩子,也不把孩子接走,就有时晚上过来看看。我觉得这样对孩子不太好吧?!而且我也没个能真正消停会儿、喘口气的机会。
3. 我女儿知道我爱臭美,经常给我买衣服,或者给我些商场的购物卡让我自己去买。前一阵还安排我照了一次艺术照,好像最后连拍带制作的花了5000 多块钱呢!女儿还是挺知道怎么讨我欢心的。
回答7
1. 生活就是这样,当时是我们的父母帮我们看孩子,现在我们老了退休了,帮孩子们看孩子也是天经地义的。
2. 我们两个人还看不好一个孩子啊?!非得给找个保姆来,弄得我们老觉得有个外人在家里特别不自在。
3. 女儿挺宠孩子的,很少跟孩子急,更别说批评孩子,她主张的是“赞美教育”。但是要是外孙女对我们有一点点不尊敬,哪怕是走的时候忘了说再见都要很严肃地呵斥孩子。这也对,孝敬父母,身教胜于言传。
回答8
1. 不愿意,但也没办法。最大的问题是干了那么多活也就算了,心里还老不高兴。
2. 白天打无数个电话回家,一会儿问喝奶了没有,喝了多少毫升,是不是用开水冲的;一会又问大便了没有,给没给用护臀膏……明摆着对我不信任。
3. 隔三差五地带点儿我爱吃的东西回家。但是从来也没给买过什么像样的东西!
回答9
1. 看小孩儿挺有意思的,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每天为了孩子我们也得出去走走、晒晒太阳,不是挺好嘛!
2. 年轻人自己当了爸爸妈妈之后还是一点儿不注意自己的作息时间,天天耗到夜里十一二点睡觉。我以前就老说他们,现在晚上又把孩子带得特别没规律。不过有时候也是因为他们加班啊、应酬什么的回来就挺晚的了。
3. 女婿挺实在的,单位里发什么了都先拿我们家来,过节什么的都先紧着我们家的时间安排。上次我病了住进医院,女婿天天下班来照顾我,特别尽心。虽然他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但我看得出来他那份心。
回答10
1. 我只能尽力去做,但好坏就不管了。其实我也知道孩子们肯定有不满意的地方,但基于没有更好的人能帮他们,也只好这样了。不过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经常给我一些“肯定”,年轻人现在对孩子不是都讲究“自信教育”、“鼓励教育”吗,我们这些老人也需要鼓励啊!
2. 就知道跟孩子嚷嚷,这算什么教育啊?!我跟孙子从来都不大声说话,孙子可听我的呢!
【关键词】隔代教育 负面影响 规避策略
所谓隔代教育,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的责任。[1]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婚育期的到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抚养幼儿的责任托付给祖辈家长。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中国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的国家。[2] 承认隔代教育的客观存在,正确认识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和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关于隔代教育的产生由来已久,原来主要是存在于单亲家庭或者幼儿失去双亲的家庭里。导致当前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仅是上述原因,更有大社会背景因素的存在:第一,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很多年轻家长因为沉重的生活和工作负担而四处奔波,因而不得不把抚养和照顾幼儿的责任交给祖辈家长。另外,“天价月嫂”现象的存在也是导致隔代教育的原因之一。第二,由于现在年轻父母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原因,他们中的不少人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担当父母责任的意识。例如有些年轻的母亲因为担心影响自己的身材拒绝给幼儿喂母乳,或者认为孩子会耽误自己的事业发展,浪费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所以就将照顾幼儿的责任托付给祖辈家长。第三,祖辈家长的时间较充裕,他们在这个阶段往往处于退休时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并且以抚养和教育孩子作为自己退休生活的乐趣。同时祖辈又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能够放心地让子女将孩子交给自己教养。
由此可见,隔代教育已成了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存在的”并非一定是“合理的”,与亲子教养相比较,隔代教养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对幼儿发展起到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正视。[3]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负面影响
与父母对子女进行的亲子教育不同,隔代教育是在祖辈家长与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过程。[4] 由于祖辈家长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和社会经验,同时又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幼儿,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积极的一面是受到肯定的。例如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黄海波教授的研究表明,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具有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父辈家长,弥补现代年轻父母育儿经验的不足。[5] 虽然研究表明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许多研究也表明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1.祖辈家长过多的包容溺爱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祖辈家长对孩子疼爱是天性,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但是溺爱幼儿则会影响其良好性格的发展。首先,祖辈家长过多的包容,增强了幼儿对家长的依懒性,容易变得娇气蛮横。有些事情幼儿完全可以自己去完成,但是祖辈家长还是抢着替幼儿做。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祖辈家长习惯于包办幼儿的一切事情。祖辈家长的这种做法使幼儿丧失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惰、依赖的不良性格。其次,祖辈家长的溺爱容易使幼儿形成双重性格。一些祖辈家长看到父母对孩子严厉管教,他们出于对孙辈的过分疼爱,就当着孩子的面和父母发生争执,不仅使处于事件中心的幼儿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同时也丧失了父母的威严。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阴奉阳违的双重性格。
2.祖辈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干涉幼儿学习能力的发挥
首先,幼儿容易受到祖辈家长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祖辈家长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也较为僵化。尤其是在接纳知识信息和新兴科学技术方面比不上年轻一代,缺乏超前意识,因而容易限制和阻碍幼儿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祖辈家长的教育方法相对陈旧。科学教育幼儿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些祖辈家长采用僵化、不科学、落后的教育方式教育幼儿,较少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当幼儿在全神贯注地“拆卸”玩具车的时候,老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制止或者训斥幼儿,他们没有想到幼儿的这种行为就是在发展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一些祖辈家长往往注重识字读写和计算,并且经常会听到“这次考试要是得一百分就给你买玩具”“你要是期末考试得全班第一名奖励你一百元”等类似的话语,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幼儿逐渐养成攀比和私欲膨胀的心理和做法。
3. 祖辈家长落后的饮食观念波及幼儿身体发育的成长
有人说,儿童的智商是“吃”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曾作了精辟的论述:“幼儿缺少蛋白质热量就会产生不可挽回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停滞。如果一个人遭受这种损害,到了成年即使耗费再多的蛋白质也不能弥补过来;而且如果这种损害在某一个国家很普遍,它就将阻碍这个国家各方面未来的发展。”[6] 随着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对人类研究的深入,科学的育儿饮食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应该给与幼儿科学安全的食物,饮食的卫生、科学的膳食、营养的平衡都尤为重要。然而,祖辈家长在喂养方式上往往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行事,不太注重各种营养成分的科学合理搭配,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就行了。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年轻父母出去打工、祖辈家长自身年事已高或忙于农活等原因,很少为幼儿考虑科学的饮食,有的幼儿甚至早上没有吃饭就去学校,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体的健康发展。 4.祖辈家长自身的主观条件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由于祖辈家长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大多心理健康意识淡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甚了解,只注重肌体健康忽视心理发展,尤其漠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使幼儿的心灵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此做法有损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7] 隔代教育使幼儿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导致其与父母的关系日益淡化。久而久之,幼儿的心里容易产生“父母不爱我”的想法,从而导致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和父母的亲子关系。有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言语刺激,缺乏人际交往,其心理会出现问题,人格发展会出现障碍。[8] 此外,由于多数祖辈家长年岁逐渐增大,喜欢安静,也很少去户外活动。幼儿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受制于活动空间的限制,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祖辈家长言谈举止的影响,容易失去天真活泼的本性,导致幼儿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产生老龄化。
三、隔代教育问题的规避策略
面对成长中的幼儿,家庭的各个成员都需要作出努力,共同为幼儿的成长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使隔代教育发挥其优势,避免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1.强化父母责任,提高育儿意识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从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9] 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努力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首先,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年轻的父母应该向祖辈学习有关生活的各种积极的经验。其次,加强自身责任感。无论父母有多忙,都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熟悉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方法消除与孩子的隔阂,这对孩子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10] 再次,家长应积极参加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设机构或家长培训学校开展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家长学习交流和实践,不断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水平,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交流沟通,寻求一致教育
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同,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二者的沟通尤为必要。首先,在教育幼儿方面,祖辈家长应当多听取年轻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学会与幼儿沟通,用科学的育儿方式教育幼儿,以此提高教育效果。其次,年轻父母也要多向长辈学习丰富的育儿经验,弥补自己在经验方面上的不足。双方做到相互学习,统一认识,取长补短,择善施教,为幼儿创造尽可能科学和谐的成长环境。
3.更新祖辈观念,注重自身再教育
首先,爱要适度,关心要适度。祖辈家长不能一味地忽视或者溺爱幼儿,对幼儿的爱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给幼儿规定一些必要的约束和规则,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做到严宽有度。第一,祖辈家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传给年轻人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再教育。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尝试接受新事物。第二,参加隔代家长学校、祖辈家长俱乐部等类似组织。通过这样的方式,祖辈家长能够掌握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同时对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和其他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中听取、学习有益的经验,以此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幼儿和教育幼儿。
4.丰富祖辈生活,尊重其情感需求
对于祖辈家长来说,子孙满堂、子孙绕膝等这样温馨的场面是他们所向往的,也增加了他们的天伦之乐。但是由于抚养和照顾幼儿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这不仅增加了祖辈家长的负担,也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年轻的父母要经常关心祖辈家长的日常生活,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首先,多鼓励祖辈家长多出去旅游或者参加户外的一些老年活动,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其业余生活。其次,对于祖辈家长帮助照顾幼儿这件事上,年轻父母要对他们心存感激,不要误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也不要因为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就与祖辈发生争执。只有双方做到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才能更好地克服单纯由祖辈教养幼儿的弊端。[11]
祖辈家长的经验和指导能够帮助父辈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减少很多负担,也使年轻的父母少走了许多弯路。隔代教育虽然对幼儿存在负面影响,但是只要我们能正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优势,注意纠正其中的错误,隔代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435000)
参考文献:
[1][3][6][11]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2]李径宇.隔代之间隔着什么[J].新闻周刊,2004(21).
[4]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5]王军锋.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
[7]夏玉华.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J].甘肃教育,2008(8).
[8]留守老人:我们怎样做祖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08(10).
关键词:隔代教育;幼儿;个性发展;个案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
在我国,家庭教育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而另一种即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即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孙辈进行教育教养的活动,而这里的祖父母通常指的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1]隔代教育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幼儿跟父母不住在一起,在祖父母家里生活,生活学习完全由祖父母照顾。另一种情形是幼儿跟父母虽然住在一起,但父母双方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完全照顾子女,而让自己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到家里,帮忙照顾孩子,即不完全隔代教育。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后一种情形。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含义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本文中,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以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向前发展。[2]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
(一)对象的选择与介绍
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青岛某小区一名昵称叫“宝宝”的三周岁女童。小区孩子的父母或双方或单方都在某单位上班,中午不回家,于是孩子的祖父辈来此照顾家中尚未入小学的孩童。宝宝的父母周一至周五早七点半从家里出发去单位,下午六点回家,一整天的时间,宝宝都跟自己的外婆待在一起。小区其他孩子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外婆今年58岁,小学文化水平。
(二)亲情之惑
1.“狼爸虎妈”遇上“慈祥外婆”。宝宝今年三周岁,十分任性。吃饭时,必须看电视,否则就拒绝吃饭,甚至发脾气。外婆为了哄孩子吃饭,便端着饭从餐厅到客厅去吃。宝宝的父母为了训练孩子坐在餐桌前吃饭,自己动手拿筷子吃饭的能力,一开始并不同意将饭端到客厅。为此,跟孩子的外婆进行了沟通,跟外婆讲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的重要性,可是沟通的结果每每是自己妥协。“孩子不吃饭,要饿死她吗?”;“不就是看个电视吗,有孩子吃饭重要吗?把孩子饿出个好歹,后悔都来不及”;“孩子哭闹不吃饭,你们看不见吗!”;“你们吃你们的,又不让你们喂(孩子)!”……外婆总有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孩子的父母碍于外婆的尊严,也碍于心疼孩子,并不敢跟外婆太过争辩。有时,孩子满屋子跑,外婆就端着碗跟着一口口的喂,宝宝的父母也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是却无计可施。
宝宝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有自己的一套育儿观念。坚信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对孩子特别严格。比如,不能破坏东西,饭钱便后必须洗手,不能没有礼貌,不能太晚睡觉……可是宝宝因为有外婆在身边护着,宠着,根本不能完成父母的要求。以睡觉为例,宝宝如果睡了午觉,晚上入睡就比较困难,有时到午夜还炯炯有神,父母因为明天要上班,也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觉,会将宝宝放到床上给她讲故事,希望能哄其入睡。可是宝宝对故事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必须要玩自己的洋娃娃,玩具厨具等平常玩的玩具,并要坐在平时玩的地方玩(家里有一小块地方,放的全是她的玩具,她平常就在此玩耍)。父母当然不同意,一开始还各种好言相劝,劝到最后,宝宝的父亲是个急脾气,就直接上手打孩子。此时,外婆并不会直接出手相救,而是到自己的房间收拾行李,扬言要回老家,“你们这么能,你们就自己看(孩子)好了,打死了更好,就不用看了,我回老家了,以后你们也别回老家……”后面的事情可想而知了。外婆有时周末会回老家,宝宝一定要跟随,实在不行,没外婆的两天,就表现的特别好,判若俩人,因为她自己也知道再犯错没有人护着。宝宝的父母也想过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认为那里的老师最起码比外婆专业,懂得育儿知识,可是又担心孩子太小,幼儿园孩子太多,老师照顾不过来,孩子受委屈。前几天,宝宝进行体检,为入园做准备,视力检查低于正常值。晚饭时,宝宝还是边看电视边吃饭,父亲担心视力再下降,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把电视、机顶盒的电源、连接线统统拔了出来,遥控器也藏了起来。为此宝宝连续一周左右的时间一到饭点就哭闹,外婆虽然心疼,但出于担心孩子的视力,并没有再把电视连接好。后来,宝宝竟把看电视的事情抛到了脑后,于是,困扰了宝宝家半年多的“吃饭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2.看书还是玩泥巴――这是个问题!父母上班时,宝宝一整天就跟外婆待在一起。外婆文化水平不高,并不能教导宝宝看故事书,图画书等书籍,同时也是为了解闷,外婆会带宝宝下楼玩耍。一帮看孩子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聊一些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小女孩们喜欢玩过家家,每人都有一套玩具炊具,用来挖花园里的泥巴。外婆(奶奶)们只会口头警告孩子们说土里有“大虫虫”,可是并不会制止孩子玩泥巴的行为。对于这件事,一开始宝宝的父母并不知情,一个周末的下午,宝宝要下楼玩泥巴,父母出于卫生考虑,也是想孩子能在自己身边多待一会,并不同意下楼,一阵哭闹后,父母妥协。晚饭后,父母跟外婆沟通,告诉外婆泥土里细菌多,不卫生。外婆显然都明白这些道理,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孙女高兴,这些道理都可以放下。“她(指宝宝)再玩,你就把她领回家!”“把她领回家,发邪(山东方言,指孩子哭闹)怎么办!”“发邪就让她发,哭一会就好了,土里那么多细菌,得了皮肤病就晚了”“哪来那么多皮肤病,你小时候我下地干活,就把你扔在泥地里,你也没得病。玩完土,回来用香皂洗洗就行了!”说完,回到自己的房间,母女不太融洽的对话也戛然而止。宝宝一开始还只是在楼下玩泥巴,后来发现阳台的花盆里也有泥土,于是回到家,在阳台上接着玩,用她的那些玩具炊具做着一盘盘的“食物”。阳台上,客厅里,甚至卧室到处都有泥土。父母生气,打也打了,用其他东西诱惑也诱惑了,可是宝宝依旧喜欢玩泥土。或许,孩子的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在结束调研的前俩天,宝宝已经不玩泥巴了,而是拿着一个坏掉的耳机,把耳机插头当成注射针头,到处给家里的那些布玩偶打针,当然外婆也成了“病人”。
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是宝宝最喜欢的一首儿歌,也是她唯一会的儿歌;事实上,这是外婆唯一会唱的儿歌(也只会唱前半段),也是教给宝宝唯一的一首儿歌。宝宝家里有很多会唱歌的故事机、玩具,宝宝妈妈也在晚饭后,尽量陪她看书,教儿歌。但是,往往是晚上教一两句,经过一天的时间,第二天晚上或者更久的时间再唱,基本就忘光了。由于外婆文化水平低,这些儿歌自己也不会,就不能在一整天的时间再教导宝宝,失去了强化的作用。不仅如此,学诗歌也比较困难,一首诗,往往只能背诵前一两句。在孩子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上,外婆有很多时间,但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电视机拔掉之前(本人离开之前,宝宝家的电视也没有再打开过),中午吃过午饭,祖孙二人会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宝宝很多行为,都是从电视机里学到的。宝宝的父母,在晚饭后,会陪孩子看一会儿书或学儿歌,但出于孩子的耐心,也因为上班劳累,十几分钟之后便放弃。
在语言的习得问题上,也存在问题。宝宝父母在家都是讲普通话,但宝宝却说着一口日照(山东另一地级市)方言,显然,是跟外婆学的,外婆是日照人,不会讲普通话。而小区里的孩子大都存在这种情况,操着各地的方言。虽然讲方言并不会影响在家的日常生活,但父母比较担心宝宝这口“纯正的”日照方言会影响日后的幼儿园生活及普通话的习得。比如说,“喝(hē)水”,日照方言说成“喝(hā)水”;“别碰(pèng)我”,说成“别碰(guāi)我”……像这种词汇,假设幼儿园老师不能理解的话,和宝宝交流就存在困难。
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问宝宝“你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宝宝回答“最喜欢姥姥。”因为妈妈的健康问题,宝宝从未喝过一滴母乳。宝宝是外婆用奶瓶喂养长大的,跟外婆感情深厚。宝宝妈妈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外婆因为老家有事,回去两天,以前都是外婆负责冲泡奶粉,然后喂给宝宝喝。外婆回家后,妈妈接过任务,但宝宝却死活不张口,也不哭闹,就这样饿了两天,直到外婆回来,一下哭了出来。相较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的孩子获得父母陪伴时间更少,获得父母的直接关爱也少许多,但祖父母弥补了这个空缺,甚至给与其比父母更浓烈的爱,跟祖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特别是完全隔代教育的孩子,明显与自己的祖父母更亲。同时由于祖父母的溺爱,孩子们独立性,受挫能力变得较差,自私,任性,懒惰等坏习惯也难以纠正。
三、总结建议
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或自愿或被迫地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此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3]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认识到隔代教育利弊的同时,发挥其教育优势,使幼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善,使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具体有以下建议:
1.寻求教育的合力。老一辈和年轻父母,由于成长生活的年代不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难免观念不同,两代人应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互相看到对方教育方式中的闪光点,寻求教育的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
2.年轻父母多学习育儿知识。年老一代由于年纪和文化水平以及生活圈子狭窄的关系,几乎接触不到新的育儿知识。虽然经验丰富,但育儿方式陈旧。此时,年轻父母要通过阅读书籍、上网学习、互相交流经验等方式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并父母交流,使其能与时俱进,改善老旧不合理的育儿观念。
3.年轻父母多陪伴孩子。再好的隔代教育也不能代替亲子教育,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工作,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
4.祖父母掌握爱的尺度。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的适度。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即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并获取新的知识。这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还可以使幼儿有责任。倘若幼儿一味地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无论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去解决,长此以往他们可能没有能力面对社会。[4](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2] 宋加杰.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2014(3).
时展呼唤亲子心理活动
我国传统上对家庭的定义是:有一男一女(父母亲)及其后代所组成,居住在同一家户内,共同生活,彼此具有血缘、婚姻或领养关系,形成济单位,照顾子女和情感互动的整合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传统的家庭定义太过狭隘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况和不同族群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分居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教养、继亲家庭等,在传统意义上,都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家庭了。这样的家庭虽然不同于主流社会对家庭的理解,但是在当下的社会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因而又被称为多元家庭。
亲子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团体辅导中涉及亲子辅导的那部分活动。简单地说,也就是亲子团体辅导,活动或辅导的参与对象是父母和孩子,依据亲子之间的心理纠葛,利用一定的团体心理活动,化解隔阂,消除矛盾,达成和谐关系。一是重视培训。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最大的要素,若要活动取得长远效果,对家长的培训指导是重中之重。二是强调沟通。沟通是合作和关系处理的前提与重要桥梁,无论是家园沟通、亲子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沟通是我们整个活动能够进行和必须在活动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三是现场参与。活动要达到该有的效果,必须要有现场参与,肢体接触、语言交流、团队游戏等都能够让家长将理论付诸实践,也能让孩子通过团体活动切身体会亲情互动,唤起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流动。
前期情感铺垫,增强活动效果
面向父母,进行主题亲职教育 问题家庭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作为问题家庭特别是农村问题家庭的父母,其育儿知识的缺乏将导致育儿问题更为严重,亟须幼儿园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针对问题家庭,我们预设进行针对性的亲职教育: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科学育儿经验;组建家长沙龙,探讨育儿知识,分享育儿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专家指路,了解育儿共性问题,请专家来答疑解惑,直击问题为家长传经送宝;通过微信订阅号、班级微信群等向家长定期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实时反馈幼儿在园信息,解决家长育儿难题。
面向幼儿,进行亲情主题教育 由于多元家庭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容易导致此类家庭中的幼儿在某些特定情绪、情感、感受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影响。因此,幼儿园针对此类问题,要积极面向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亲情主题教育。例如:为多元家庭幼儿预设主题活动《完美的一天》,将印度尼西亚小男孩Azka的漫画作品《Story of a Broken Home Kid》做成自制绘本,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创设主题,设计实施亲子心理活动
在前期工作顺利进行的当下,我们要针对主要问题,设计相应的亲子心理活动。
开展团体性亲子心理活动 亲子关系不佳的家庭,主要是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不顺畅导致的。因此,让父母多一些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多进行一些肢体接触,很可能就会使亲子关系的改善变得有起色。为此,笔者所在幼儿园组织了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大赛、欢乐美食节等一系列亲子游戏,增强家长和幼儿的互动交流。在同乐的气氛中,让家长和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家长和家长之间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在同乐过程中,让家长接受教育,增长知识。
开展个别群体亲子活动 对于部分特殊家庭,可以进行个别亲子心理辅导。但在召集过程中,为避免让孩子与家长产生“被特殊”对待的感觉,本园以班级代表家庭为由头组织活动,每班抽取多元家庭幼儿,并混合一两对正常家庭。活动设计需要有针对性进行。例如:本次活动以离异家庭中孩子归属爸爸的幼儿家庭为主体,那活动要求参与家庭爸爸前来参加活动,前期准备围绕“我爸爸真棒”让孩子搜集素材等,有的放矢进行亲子心理活动辅导。同理,对于隔代教养家庭幼儿,主要针对受挫能力设计亲子游戏过程;而对于单亲家庭幼儿,则以情绪体验为主来设计亲子游戏过程。
此外,本园在开展此项研究时虽然受到条件限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也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支持。我们认为:多元家庭亲子心理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提高家长的育儿理念,转变家长的教育思路,再辅以幼儿园的大力配合,才能让孩子从中受益,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伟泓.多元家庭之我见我思――谈隔代教养家庭和单亲家庭[J].读与写杂志,2014(5).
[2]国晓华.农民工子女家庭亲职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4(21).
[3]杨慧青.幼儿园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初探[J].幼教天地,2009(3).
“理想、优良的代际关系的构造取决于前辈有无“慈心”,晚辈有无“孝心”,
这两颗心都是真正的爱人之心。”
常见矛盾 1 互不信任
现在很多帮年轻父母带孩子的老人都是从单位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对照看孙辈信心满满,对年轻父母颇多指责。但实际上,这样的老人通常当年由于拼命工作,并没有真正带过自己的孩子,所以年轻父母并不信任他们。大家庭里经常出现老人觉得年轻父母没经验,年轻人觉得老人也没经验的尴尬局面。
解决方案
其实,经验总是相对的,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关键是得管用。比较而言,对孩子细心、有爱心、有耐心更重要。两代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互相学习,避免狭隘的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共同养育好孩子。作为老人,要避免自以为年龄大、经验多、地位高的年龄权威陷阱,要多尊重年轻父母的意见,更不能漠视他们抚育、教育孩子的责任和权利,否则他们可能“长不大”。年轻父母要有意锻炼自己的育儿能力,寻找科学的育儿依据,并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断总结属于自己的育儿经验。双方都拥有了管用的经验时,孩子的成长也会更顺利。
常见矛盾 2 孩子谁主带?
有些老人太能干了,包办了照料孩子的一切,独揽大权,什么都不用年轻父母操心,看到他们笨手笨脚的样子还会生气、发脾气,年轻父母几乎没机会尝试自己带孩子。有的是年轻父母看老人精力旺盛,喜欢孩子,就把养育的责任完全推给老人,自己乐得清闲,但老人又会唠叨年轻父母什么都不干。
解决方案
老人越能干、年轻父母就越撒手,这类隔代育儿模式比较常见。其中存在着两代父母的抚育替代效应,包括角色和能力等方面。年轻父母当“甩手掌柜”,偶尔偷偷懒尚可理解,除非驻外工作或出差等不可抗力作用,否则还是应该尽量担负起养育的责任。在小婴儿时期,很多照料是可以替代的,但是孩子身心的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抚育上不可替代效应,如亲子关系、父母角色等。孩子固然需要祖辈的爱,但更需要父母的爱。理想的隔代育儿模式是角色模式而非角色替换模式。也就是说,要摆正抚育角色和父母角色的关系:年轻父母才是第一责任主体,要参与和主导抚育过程,避免撒手不管的角色替换模式所造成的“父爱”和“母爱”缺位对孩子人格发育的负面影响。理想的隔代育儿模式是两代父母的分工合作模式,而非长辈的单方负担模式。两代父母各有优势和经验,可以取长补短,适当分工。
长辈单方负担模式会使长辈比较辛苦,孩子得到的爱也不完全。
常见矛盾 3 男人的愚孝
有时候,两辈人在育儿观念上没有太大矛盾,只是由于丈夫对自己父母太过愚孝而使关系紧张,引发妻子的诸多不满、委屈。比如老人做得不对也不能说,完全置妻子的地位和孩子的利益于不顾;无条件地满足老人提出的一切不合理要求,有时甚至已经危及到小家庭的生存。
关键词:隔代 教育 利弊 对策
1、引言
前不久,笔者就我市“隔代教育”情况,趁我市某小学开家长会之机,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是随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对于老人带孩子,76%的年轻父母表示对孩子的生活及安全很放心,但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不放心;有58%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可以学到尊老爱幼、礼貌、谦让、节俭等传统美德;94%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和老人在一起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或习惯,孩子在家里变得任性娇气、惟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56%的年轻父母同时觉得孩子在外面变得胆小、过于听话、无主见,偏于内向;有86%的年轻父母认为自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会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82%的年轻父母表示如果有时间会选择自己带孩子。
2、隔代教育的优势
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带出一宝”。首先,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老人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因而更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其次,老人有着比较丰富的育儿经验,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起码是教育了两代人,有了儿女辈的实践,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的一些突况,知道应该怎样去处理,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经验是很重要的,现在各种类型的育儿书籍、教育书籍,也都离不开实践的经验。小孩生病大家都乐意去咨询一些老医生,也都是看中了他们的经验。
第三,老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飞人乔丹就曾这样说过:“其实变老是我由衷期待的事之一,做个老人应该是挺有趣的,我可以跟一堆心爱的孩子们吹牛讲故事,甚至撒点小谎,这听起来不是挺有趣的吗?像我就常向家中的长辈请教一些问题,问一些他们那个时代的事,看得出来那让他们觉得好开心。从回答问题中,他们仿佛寻回了那个时代,也让我知道了他们曾经经历过多么重大的事件。比如说象我太太那边的人,他们最爱聊我还没有到芝加哥来之前的事,谈以前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的,像帮派、政治等等的重大事情,等我老的时候,大概也会跟孩子们说我这个时代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吧。”
第四,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教育孩子能达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隔代教育中,孩子与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家在一起,自然可以学到知识,坚定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老人对孩子的启发和教导同样能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第五、多数老人们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3、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隔代教育虽然好处多多,但年青家长并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隔代教育上。由于老人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1)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老人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不能得到矫正。我市枫树山某小区有一住户,母亲为督促儿子改掉粗心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大声朗读检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孙子改正错题。孩子毛病未改,期终考试数学刚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乱成一团。
(2)老人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3)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4)隔代教育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而年青父母们对现代教育观念吸收较快,两代人在对待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这种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
4、对策
显然,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们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此提出的一些建议:
4.1 年轻父母
(1)明责任、不推脱。作为孩子的父母,要端正父母育儿观念,不要轻易将责任推向祖辈。众多有识之士郑重指出 “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是的,父母不应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轻易交给祖辈,即便要将子女托给长辈,也要意识到其不利因素而加以消除。不因工作忙为“借口”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使孩子的心灵渴望和痛苦埋藏心底,无处释放,造成亲子隔阂,更不能将孩子轻易交给长辈就“万事大吉”,以此丧失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年轻的父母只要有情点击,合理安排,就能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多沟通、互学习。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4.2 祖辈家长
(1)教有方、管有度。首先要端正教养观念。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娇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如:刷牙、洗手帕、穿衣穿鞋等,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孩子独立去解决,培养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其次,让孩子感受批评。有些祖辈怕孩子受委屈,不愿意说孩子的不是,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其实,孩子错了受点批评也是正常的,虽然当时孩子的心理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谁能保证他的一生中不受委屈呢?
(2)多观察、好引导。祖辈家长往往以单一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百听百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以致不全面地、客观地衡量孩子,无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久而久之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扼杀了孩子潜能的发挥,错失了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创造能力的良机。孩子好奇、好问、好动,易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较差,学习意志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祖辈应遵循客观规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健康等,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满足竞争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隔代家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祖辈抚养较父辈抚养有更深的代沟,祖辈与孙辈缺少交流,因而易养成孤僻、寡言的性格,针对这一实际,家长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请孩子每天谈谈学校、班级发生的事;请孩子为家长讲故事;过民主生活;开展户外活动等。在接触孩子时发现他有优点或进步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既使做错也不轻易下结论,予以批评指责,而应以亲切的目光,关爱的口吻耐心询问,如:“你为什么这样做?”“能不能做得更好些?”等等,给他以反思的过程、回旋的余地,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因的作用,尊重其主体地位,感悟自己的得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会导致不良的行为,继而产生不良的后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务必重视和关注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学新知,促提高。作为老人,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平时与育儿经验较为科学、有成效的邻居们多交流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从中汲取可以利用的好的做法。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史瑾.浅析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前教育网.
聚焦,隔代教养的问题――
Q1:谁在带孩子?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长宁区进行的关于隔代教养情况的调查显示,0-3岁婴幼儿全部靠父母自己带养的仅占9.5%,其余全都有老人介入,而全面交给老人带养,父母不参与或者极少参与孩子教养的也不在少数。
Q2:谁的责任?
在针对隔代教养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的干预培训课程中,主持《优化长宁区0-3岁社区婴儿家庭隔代教养的实验》课题组的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专家强调的是,让祖辈们明确,抚育孩子,这是父母要尽的责任,作为祖辈,他们永远替代不了父母做家长的责任,而应确立一种理念:我要教育我的子女,让他们承担起他们做父母的责任。因为祖辈无论如何努力付出,也不能完全替代孩子的父母。而父母亲即使不能全部,也要尽到一半甚至更多的责任,否则亲子关系的缺失造成的不良影响会在孩子今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到时,你将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补偿、去修复。
Q3:能要求祖辈学习吗?
当然,针对隔代教养的现状,让祖辈们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作为一个带养人,就应有意识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事实上,很多祖辈也发现,不是靠亲情和对孩子的喜爱,就能把孩子带好。在理念上,一定要确立一个观念,0-3岁早期教养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教养理念与方法,无论是作为带养人的祖辈,还是其他看护人包括父母。早期教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宝宝和家长共同的问题。
Q4:隔代教养带来最大的问题?
隔代教养中,强迫喂养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定量强迫高于定时强迫,强迫喂养产生的不仅仅是孩子挑食偏食、营养过剩、肥胖这一方面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过度地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会形成孩子依赖、被动的性格特征。反之,从小养成孩子吃饭是“自己的事”的观念,让他自己吃,吃多吃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同时,不要用吃饭的事奖励或惩罚孩子。另外“教养”的责任,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完成了,养育人本身要有一个认知的前提,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如吃饭睡觉,穿衣洗澡,都是孩子和养育人共同的问题,并不只是养育人的问题。包办代劳的事多了,孩子失去的是更多的学习机会。
Q6: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孩子的教养,要注意他四方面的发展,一是发育与健康、二是感知与运动、三是认知与语言、四是情感与社会性。家长应掌握0-3岁婴幼儿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内容,并自如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不断地跟他说话,讲故事,讲生活中发生的事,身边的事,以培养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而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对父母的依恋,同伴的交往,家长不要什么都满足他,让他学会等待,体验适度的惩罚,这些事都能促进孩子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另外,家长可以一起与孩子玩游戏,像躲猫猫,骑在爸的肩上,穿大人的衣服鞋子,吹泡泡,抬轿子,把水倒来倒去等,都是孩子感知和动作发展的极好机会。
Q7:哪种组合教养模式对孩子最好?
现在隔代教养模式一般为:住一方父母家或让父母来同住,或双方父母每周轮流带,采取哪种形式,可能是根据父母工作情况,或者家庭住房条件等因素而定,真正从符合孩子需求去考虑的,并不多。对此,陈彩玉老师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在不得不采用隔代教养的情况下,至少要注意到,孩子生活的环境最好能固定,今天去一个地方,明天去一个地方生活,会让他一直处在紧张的情绪里。虽然孩子还小,父母也不常在身边,但是如果能给他一个自己的空间,一个熟悉的环境,会增加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Q8:隔代教养的最大利弊?
不一定说祖父母教养的孩子不好,他们有爱心,有时间,一般也有耐心与孩子相处,同时,和新手父母相比,都具有一定的抚育经验,对一些突发问题的处理,也相对冷静,但是问题还是在于父母对养育责任的认知上,现在家长都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种早教,却忽略了家庭环境本身就是教育,孩子是在家庭里成长的,正常系统的家庭关系没建立起来,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事实证明,在夫妻互动比较好的家庭里,孩子的成长的人格,心态也会比较好。隔代教养无法替代亲子关系,产生的主要问题是亲子关系的缺失。虽然现状无法一下改变,但如果父母有点意识,相对会好一些,虽然工作很忙,但回家后,就争取和孩子相处一些时间,很多时候,家长必须以自由换取责任。
解析,隔代教养的真实故事――
姓名:萧璐
性别:女
年龄:40岁
职业:企业合伙人
融合“东西”,贯穿“上下”
萧璐的先生是美籍韩国人,她在35岁时生下大女儿,38岁时生下小儿子,现在女儿在幼儿园大班,儿子两岁刚上托班。萧璐的父亲去世的早,所以生了孩子之后,母亲便一直跟她住在一起。萧璐本人在生产前后,都一直坚持上班,生女儿时是在预产期前两周才停止工作,两个孩子都是产后三个月后,她就恢复了工作状态。虽然如此,她还是坚持在工作外的所有时间,孩子都由她带,他们家的模式是,萧璐上班,孩子外婆带,阿姨做家务,萧璐下班,无论是喂奶洗澡哄睡教育都由萧璐带,外婆搭手做些孩子的饭菜。在休息天里,带孩子去上早教班,出去玩,也由萧璐一手包办,虽然比一般全放手的妈妈辛苦后多,但萧璐却觉得非常值得。
萧璐觉得,比起保姆带大的幼儿,她所能见的比较是,她的两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发育的比较好。这一点,她觉得是外婆的功劳,因为外婆会很有耐心和爱心的和孩子们不停地说这说那,带动小孩的语言发育。换作她自己或者阿姨带,可能就没有这份耐心了。另外,外婆很注意孩子的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元素,比如,她会经常推孩子出去晒太阳,在最初的辅食和后来孩子的饮食上,也很注意各种营养均衡搭配,所以萧璐的两个孩子从小就比较健康,很少生病,萧璐觉得这绝对是自己母亲的功劳,换作她自己的话,一忙起来,自己也就下把面条对付一下,肯定没时间做那么细致的餐单搭配给小孩子吃。
但萧璐也发现了隔代教养不可避免出现的观念问题,在吃的方面,虽然丰富,但容易过量,老人还是抱着吃得多养得壮的观念,但是在萧璐的观念里,现在小孩子的营养充足,不存在像她自己小时候那么严重的营养问题,只要注意均衡量适度即可。
而更难调和的是老人对孩子过多的束缚。
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接受西方育儿观念,愿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成长,但是老人却以传统的观念,认为孩子要从小立规矩,长大才能成才,这种观念会在一些日常的言行中表露出来。比如老人虽然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很小的时候,就让外孙自己吃饭,但是,小孩吃饭时不注意,把米饭菜汤撒得一桌子一地都是,在玩的时候,玩具堆了一地,就跑到别的地方,橡皮泥粘的满地都是……老人在这种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对孩子加以训斥。萧璐则认为既然已经让他自主了,脏乱也是难免的,慢慢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收拾就行了,教训孩子则会给孩子很多压力,束缚他不敢完全放开手去学习一些事情。但虽然她反复强调,却难以纠正老人的习惯。在孩子犯了她认为的“错”时,说不许的时候还是偏多。
当然,有些方面萧璐的妈妈还是比别的老人宽容些,比如孩子尿尿的问题,她虽然一方面跟很多中国老人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致力于给孩子把尿把屎,但如果孩子尿了裤子,她也能做到和颜悦色,从不训斥。而萧璐也没有像一些西化的父母那样,坚持从“文明”的角度,让孩子一直带纸尿裤,她女儿两岁后就不再用纸尿裤,儿子则更早一点,虽然她觉得这跟训练与否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也就把那当成母亲一直努力坚持的成果。
孩子的父亲在韩国出生,在美国成长,东西方的教育理念都有接触,但通常还是以让孩子更自由健康成长为主导,也会跟外婆的传统西方理念有冲突,比如孩子父亲平时很忙,节假日带小孩出去玩,就完全放开手让他们玩,有时不注意小孩碰伤了,跑到别的孩子家一时找不到,外婆也会加以埋怨。夫妻俩送孩子上各种早教班兴趣班,外婆一方面觉得花钱太多,另一方面也会觉得不错,对小孩确实有好处。
现在两个孩子都上了幼儿园,萧璐觉得他们一边成长,一边会脱离隔代的影响,虽然小时候他们会很粘跟他们在一起时间长的外婆,但是慢慢懂事之后,更加亲近父母,受父母的影响的表现也越来越多。所以,隔代教养的事,关键还在于孩子父母的态度和立场,天性和观念也很重要。父母对孩子负了多少责任,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体现出来的。
姓名:陈昌
性别:女
年龄:34岁
职业:幼儿教师
规则意识很重要
陈昌的她女儿已经10岁。作为中福会幼儿园的教师,陈昌的工作是非常忙碌的,如同很多职业女性一样,她女儿0-3岁这个阶段,白天都由外公外婆抚养,由他们来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但她坚持下班之后一定亲自教养女儿,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现在。
受益于她的职业,陈昌充分考虑到隔代教养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相应的准备。比如在准备膳食方面,她的职业习惯让她很重视孩子的营养来源,在孩子开始添加辅食后,她会像幼儿园给小朋友准备伙食表那样,定时写一张饮食配制表,哪个阶段小孩子应该吃些什么,她都分得很细。外婆在这方面十分配合,会依照她的安排为孩子准备食物。
另外,陈昌非常注重让外婆在育儿观念上进行学习更新。她会订各种育儿杂志和外婆一起看,通过书本的学习让外婆接受现代、科学的育儿观,比如老人喜欢抱着孩子,她就利用相关的书籍与外婆讨论,让外婆明白这会影响孩子肌肉和协调能力的发展。还有,大多数老人最听不得孩子哭,要让外婆知道为什么在小孩哭的时候不要立即去抱,不要因为她哭就满足一些多余的要求,这样不但不利于她的动作发展,而且也会让孩子产生过分的依赖性。
她甚至关注到孩子的游戏,为外婆添加各种亲子互动的书籍阅读,让她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带孩子一些游戏。而平时自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做的各种游戏,她也会挑选一些合适的教给外婆,让外婆跟小朋友一起做,培养她的各种协调和动作。当然,外婆在这方面的能力其实也很强,她还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玩具跟孩子一起玩。
在老人给孩子穿衣服的问题上,陈昌也是经过反复的沟通才让外婆理解,小孩子的体表温度和老人是不一样的,衣服要根据老人自己穿的减一件才适合小孩子。老人家喜欢看看电视,顺便也带小孩一起看,但这样对小孩子的眼球发展有影响,陈昌在控制孩子看电视方面和母亲有严格的约定:1岁到2岁时每天只能十分钟左右,2-3岁则不起过20分种,这些在陈昌职业经验中得来的道理,她不只是说说而已,一旦发现问题,她会跟外婆反复沟通,直到完全接受并施行。
一般来说,发生观念上的冲突时,她采用的方法就是家庭内部的协商会,对孩子各个阶段应当如何科学教养,陈昌觉得大家一定要好好通气,协调一致。因为像她这样白天交给外婆带,晚上自己带,孩子的内心还是会有一定的不安全感,如果双方在一天的教养中各说各话,对同一件事不执行同一的标准,长此以往,会让小孩在外婆面前做一套,在父母面前又是一套,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家庭教养,特别是像自己这样父母教养与隔代教养相互介入的模式,陈昌的经验是,一定要有规则意识,不能做的就一定不要做。
陈昌特别提醒说,平时交给长辈带的家庭,到了父母都休息的周末,往往比较考验人。因为父母平时带孩子时间少了,到了周末一般就会带着孩子出去补偿性地玩,这样孩子因为过度疲劳和兴奋容易在周一生病,所以她在带女儿时,会注意周末的时间安排不和平时的差别太大。
她还发现,一些平时由长辈带,周末才回到父母家的孩子,会跟爸妈不太亲,所以再辛苦她也坚持晚上要自己带孩子。而且还有一些小孩因为长期因长辈生活,在生活习惯和兴趣上都会倾向于老年人的喜欢,膳食方面也比较单一,会倾向于老年人喜欢的软烂食物,这对孩子的发育也会有影响。而跟爸爸妈妈相处时间长,亲子互动比较好的孩子,想象力也比较丰富一些,老人长期带则会让小孩的想象力受到某种局限。
正是源于职业经验,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陈昌坚持自己做主导。她建议如果小孩子小时候比较少和父母相处,语言发展受到局限的孩子可以在小孩上中班大班时,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班,并相应增加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
身边人如是说――
李树荣女65岁外孙女3岁
我家外孙子的几次小伤小疼都是她妈带的时候弄出来的,我觉得年轻人责任心是不如老人的。但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做老人的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的,如果他们有时间带,当然最好,但是年轻人要忙事业,我也乐得帮忙。只是有些规矩要先定好,比如,我只白天带,晚上他们作父母的一定要尽责任,还有就是如果他们的见识里觉得有什么要避免的,一定要先告诉我,老年人付出了努力,也需要尊重,为了带孩子的事伤感情也是不值得的。
陈智男30岁儿子 2岁半
老年人多数认为孩子不出危险就是带好了,因此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以太脏了、危险等等原因阻止孩子探索世界。而且长期让老人带孩子,会造成孩子的交友障碍。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不一定都是友好及和睦,更多的是争执和抢夺,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游戏规则开始有认知。但是有些老人不能接受这一点,往往在小朋友们刚有争执的时候就护犊子,或是离开这个游戏环境。这样给孩子的交友过程造成诸多阻碍。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如果是自己一边享受着二人世界的自由一边还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那是痴人说梦,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鹤琳 女38岁女儿 3岁半
在外婆帮忙带孩子的时候,我也会挑很多隔代教养毛病,但做了全职妈妈后,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不调整好心态,全职妈妈的空虚感和焦虑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可能会更大。有时候,看她在自己玩了,我就会上上网,看看碟,而不是陪她。等发现她有咬手指的问题,咨询了专家才知道,在她身边却没有认认真真地陪伴她,也会让她有焦虑感。回想这一点,其实当时外婆做的比我好,因为她能做到只要孩子醒着,就一直用心陪伴她。
专家如是说――
陈彩玉,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副主任(配照)
谁也不能代替父母
教育是一门学问,隔代带养人需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教养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担负起一部分义务,同时,也要让祖辈们清楚,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祖辈帮忙带孩子可以减轻自己孩子的焦虑与负担,但是,祖辈不能替代孩子来养育他们的孩子,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工作都可以找到替代的人,只有合格的父母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从孩子每天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在孩子一整天的吃喝拉撒之间,你有无数次的教育机会,家庭中的包装盒、广告纸、衣服和书本,都是孩子早期阅读的对象,你只要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抓住了,早期教育的重点就抓住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教不需要花钱,只需要花出你的时间和精力。
教育就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随时随地与孩子多讲话,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给小孩子穿衣服时,不仅仅是完成一个穿衣的过程,同时可以促进他的语言发展,你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跟他说:“给宝宝穿左手了,给宝宝穿右手了,现在扣扣子了。”换尿布时要跟他说:“嗯,臭臭。”换上后,拍拍小屁股说:“香香的。”生活中处处可以实施早教,生活中的事专注了,孩子基本的秩序感就形成了。
每个婴幼儿都有自己的成熟时间表,家长对这一点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家庭中的教养行为,一定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来确定,不要拔苗助长,而是要顺其自然。0-3岁这个阶段,小朋友的动作行为发生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比如吃饭,不仅仅是吃饭这个动作或行为,而是包括他的情感和心理,对食物的认知,味觉、嗅觉的灵敏,手指动作的协调,咀嚼、吞咽动作的发育等,在吃饭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这些情感、认知、动作都在发展。很多家长仅靠自己的经验和有限的阅读学习,无法对自己孩子的这些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养育焦虑难免会产生,隔代教养只能让父辈暂时逃避现实的困境,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养育困惑。
对父母的依恋,是0-3岁这个年龄孩子情感上最主要的表现,如果这些情感在家庭中能得到满足,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不会是恐惧的、退缩的、没有安全感的,而是阳光的、奋发的、充满自信的,整个情绪情感反应都是积极的。
0-3岁时期给孩子看过多的电视,到孩子上学后,这些不良的习惯带来的影响会逐渐显露出来,表现为孩子不爱看书、语言不连贯、想象力被控制,缺乏个性化,从而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带养人还是父母本身都要特别注意,多给孩子听广播、讲故事,这对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育儿路上 婆婆是可敬的“绿叶”
一部好戏,没有配角的绝妙搭戏,主角再怎么卖力表演,也只能是乏味的独角戏。隔代教育亦是如此。父母的亲子教育固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如果作为配角的祖辈能和作为主角的父母完美配合、相得益彰,隔代教育将是中国最具特色、最成功的教育模式。
冬冬出生后,公婆就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帮我们承担抚养冬冬的重担。白天,我和爱人上班,婆婆则负担起冬冬所有的养育工作。每次回家,我都会尽可能多地和冬冬在一起玩亲子游戏、聊天沟通等。但是,再怎么努力,冬冬还是和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多,更亲近奶奶一些。但是,这有什么不好呢?更何况,我可敬的婆婆一直在做我亲子教育的“绿叶”,做我和儿子的“剂”。
儿子冬冬5岁生日那天,我去蛋糕店给他订生日蛋糕。由于临时加班加上塞车,我去幼儿园接冬冬的时候,已经迟到了半个多小时。老师正陪冬冬坐在台阶上说着话。我赶紧跑上去谢谢老师,同时去牵冬冬的手。没想到,平时很乖的儿子忽然甩开我的手,气鼓鼓地自己跑去坐车了。我略显尴尬地对老师笑笑,赶紧去追儿子。
一路上,冬冬只说了一句“以后不用你接我,让奶奶接我就好了”,任凭我怎么解释,冬冬就是不理我。回家后,他直接把自己关在卧室,不让我进去。我很伤心,但也只能一遍遍地敲门,请他打开门吃生日蛋糕,但里面丝毫没有回应。看到我实在敲不开儿子的门,婆婆走过来帮忙:“冬冬,奶奶知道你是好孩子。你看妈妈为了给你买你最爱吃的蛋糕,排队排了半天。妈妈最爱冬冬了,冬冬怎么不给妈妈开门呢?”过了一会,冬冬走出来,不好意思地对我说: “谢谢妈妈,我误会你了。”我的泪水忽然流下来了,抱起儿子对婆婆说:“谢谢妈!”
朋友们都羡慕我儿子聪明懂事,认为是因为我是教育工作者,所以才教育出这么乖巧伶俐的儿子。其实这背后,我有教育孩子的助手和高参,就是我婆婆。比如这次,如果没有婆婆帮我敲开冬冬的门,我也许就开始和儿子产生亲子疏离了。
作为父母,要引导祖辈做睿智的隔代家长,即思想开放、胸襟宽阔,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做到既不越位,也不做花瓶式的摆设。当父母与孩子沟通不顺时,祖辈要维护孩子父母的权威;当他们教育孩子不顺利时,祖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配角作用,让自己成为亲子之间的“剂”或亲子沟通的“纽带”。
祖辈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是父母可以完全信赖的人。所以,作为年轻的父母,我们一定不要忽视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配角作用。父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祖辈是亲子教育的配角,两代家长的通力合作与完美配合,会是最科学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园共育;祖辈家长;策略
一、家园共育策略下“隔辈亲”现状
随着信息科技的腾飞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大量的人才人员互补流动,随之出现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隔代教育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这跟我们提倡的父母积极参与的家园共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了强烈的冲击和碰撞。
二、隔代教育与家园共育的碰撞
(一)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1.隔代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父辈的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性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家庭内部形成科学一致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
2.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代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年轻的父母,使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工作和事业,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3.祖辈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很有发言权,可以帮助孙辈快速实现社会化对接。
4.祖辈能够充分发挥余热,隔代教育给老年人带来了不少生活的乐趣,老有所为且老有所乐,满足了众多老年人“含饴弄孙”的理想追求,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5.祖辈对处于社会不利境地子女提供帮助,使子女不致陷于绝境,减轻了社会保障压力,对社会稳定大有裨益。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过分溺爱,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谦让、坚强的性格。
2.观念陈旧,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祖辈相对来说比较传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
3.经验主义,与父母的亲子教育方式冲突,隔代教育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祖辈和孩子父母以及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
4.沟通不畅,“家”“园”双向互动不足,祖辈家长往往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不理解,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接受较慢。另外,幼儿园经常会开展一些亲子制作或者亲子运动会之类的活动,由于年龄和身体的问题,往往是祖辈家长力所不能及的。
三、“隔代教育”背景下的家园共育策略
面对祖辈家长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教育群体,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策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寻找与祖辈家长有效沟通的契合点,使他们成为家园共育的共同体。
(一)奠定情感基础,进行有效沟通
祖辈家长资格较老,注重面子,因此,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情感纽带是做好祖辈家长工作的前提。与这些祖辈家长拉近彼此距离,让其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奠定建立良好关系的情感基础。
(二)分类搭建平台,发挥祖辈优势
祖辈家长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生活经历丰富,人人有自己的“育儿绝技”;相对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时间也比较充裕。幼儿教师要善于挖掘祖辈家长群体中的优势教育资源,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祖辈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三)提倡优势互补,优化“隔代教育”
不同的祖辈家长,家教的能力水平也不一样,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分类指导,使不同个性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的祖辈家长能够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
总之,隔代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之与亲子教育、幼儿园教育实现优势互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让孩子在成长的“第一环”中,汲取来自各方面的“有益营养”,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幼儿 隔代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Children Generational Education
HOU Xingda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social pressure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young parents have no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in this context re-emerg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plays old heat, relieve stress while young 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eve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due to family conflicts. So prominent inter-generational sex and sever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state, government staff and parents should focus on fami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provide ide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 generational education; suggestion
1 我国隔代教育现状
1.1 隔代教育的内涵
“隔代教育”,所指的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教育,或孩子的教育大部分由祖辈来承受,我们又称其为“祖辈教育”,这种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父母教育而存在的。我们知道,现在社会竞争的激烈,年轻家长为了生存,迫于生计而外出打工,也有白领上班族因工作繁忙,亦或是因离婚而把孩子的生活、教育等抚养责任推卸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父辈人们的身上。老人为了给年轻儿女减轻生活负担,自然而然承担起照顾孩子的生活教育的重担,成为隔代教育。
1.2 隔代教育再度兴起的原因
在现在社会里,隔代教育的再度蓬勃兴起,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有多种方面促成的,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隔代教育与社会深刻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西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教育方式。隔代教育再度兴起的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自古以来的家庭伦理观念
在古代社会,宗法制一直是重要的制度,围绕宗法制而形成血缘关系,形成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思想,在这种历史教育渊源下,很多祖辈自觉主动承担起隔代教育孙辈的重担。
1.2.2 独生子女为人父母的促进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下,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可以说集宠爱于一身,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现在为人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缺乏经验,不得不向父母寻求帮助,所以祖辈面对这一事实,都会尽其所能帮子女照顾孙辈,成为隔代教育队伍中的一员。
1.2.3 年轻父母生活压力的需求
现在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才竞争激烈,所以年轻父母不仅要面对工作压力,还要面对孩子的教育压力,种种压力使他们心力憔悴,精神不足,许多父母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选择祖辈照顾子女,让他们承担起孩子的教育重担。
1.2.4 城镇化进程推动隔代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失业人员加剧,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低,同时农村人员外出打工,使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的成员,所以祖辈成为孙辈生活的港湾,继而隔代教育家庭越来越多。
1.2.5 祖辈的余热和隔代教育性价优势
祖辈抚养教育幼儿经验足,时间精力充沛,很有耐心教育幼儿,祖辈老人本能地对幼儿产生关爱之心,喜欢与幼儿生活。同时隔代教育与校外辅导机构相比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为年轻父母节约了成本,是现在父母最合适、理想的选择。
2 隔代教育中的问题
2.1 过分溺爱导致幼儿自私任性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孩子相对少,所以祖辈对隔代孙辈非常迁就,溺爱,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怕子女责怪。于是老人们凡事都顺着孩子心意,把孩子放在家里最高地位,孩子有不正确的行为也不及时制止,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满足,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成任性的性格,儿童一直习惯别人的照顾,所以就养成他们根本不会关心照顾他人的意识和概念。只要有事情不依从他们,就会大发脾气。这时,自私、任性等不好个性就逐渐浮现,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使孩子迷失方向,不利于孩子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2 过度保护导致幼儿娇气不自信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的生活全方位包办,吃喝拉撒全部代替,使孩子生活独立性相当弱,依赖性强,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就什么也不会,隔代家长的过多保护,严重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自信心的增强、责任感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很容易使幼儿变得娇气。祖辈家长全方位的包办只是一时的,孩子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他们不会跟着孩子一生、一辈子,不可能包办孩子的未来一切。所以隔代家长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在幼儿以后进入社会,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
2.3 旧式思想阻碍幼儿接触新事物
隔代家长与幼儿年龄跨度大,很容易产生代沟,隔代家长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当今时代思想的观念存在差异。由于隔代家长和幼儿所处的时代不同,经济、政治、文化熏陶不同,人们面对的压力和难题也不一样,所以隔代家长对幼儿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同时现在社会变化快,新事物不断涌现,隔代家长对新事物接受和学习能力差,不能及时教育幼儿,这样使得幼儿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容易扼杀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这种旧式思想严重阻碍幼儿接触新事物,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幼儿适应社会的新变化,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
2.4 教育方法落后不利于幼儿学习
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脑的普及,使电脑技术知识的学习成为必要。但是隔代家长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速度慢,很难对幼儿进行教育。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按部就班,乖巧、听话、稳重、不莽撞,他们善于运用传统方法而不是科学的方式教导孩子,扼杀了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不利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继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3 解决对策及建议
3.1 理智教育孩子,形成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育模式
隔代教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所以父母教育是无法替代的,而隔代教育只是一种补充,而不是全部。所以父母和祖辈要定好自己的任务,形成以父辈为主以祖辈为辅的教育模式。抚养教育幼儿是年轻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职责,不要把抚养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颠倒主次关系。无论多么忙,只要你重视,时间一定会挤出来的。晚上和孩子一起聊聊天,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了解应具备的知识,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倾听孩子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他们的故事中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3.2 避免过度保护,将祖辈经验与父辈知识相结合
不管是隔代教育还是父母教育,我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这是天下父母所共同期待的,所以抚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父母及隔代家长都要注意方法,学会把祖辈经验和父辈知识相结合,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现在年轻的父母,学会加强自己责任意识。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应尽可能亲自加强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与素质教养,对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经常通过打电话、视频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身体情况,学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了解到你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同时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根据他们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祖辈不应只局限于过去自身的经验,学会与时俱进,逐渐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有条件的家庭,祖辈家长要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一味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挫折教育有时也是必需的,从而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效果。
3.3 思想与时俱进,全方位沟通教育孩子
除了父母和祖父母,幼儿园和学校也是孩子教育的重要一方,也应了解隔代教育存在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父母、学校和社会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对于幼儿园来说,整体幼儿园作为孩子起步的重要一步,应该高度重视隔代教育,要针对性采取措施,有意识地举行这方面的活动,降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对于教师来说,应对隔代教育的孩子着重教育,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促进隔代教育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全面发展。
3.4 转变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祖辈学会与时俱进,逐渐转变教育观念。同时不断学习教育儿童的新技术、新策略和新方法,运用科学的方式教导孩子,保护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合理运用计算机,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让他们能跟随时代的脚步,与社会接轨,促进孩子的全面、全方位的发展。
3.5 增加再就业,减轻家长负担
社会转型时期,失业人员加剧,父母抚养子女的压力极其重大,同时抚养子女的费用花销也极其多,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生长受很大的影响。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接班人和继承人,需要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增加培训班,提高失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再次找到工作,为家庭、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教育环境,使得幼儿健康成长,使国家充满朝气。
3.6 深化改革,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现在许多农村父母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父母就面临是否带子女进城打工问题。父母将子女带入城市,子女又面临接受教育这一难题。所以国家应该继续深化,制定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给予他们物质保证和精神支持,这样才会提高打工人员的信心,增加动力,也能保证幼儿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降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总而言之,无论是父母教育还是隔代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当然,隔代教育在现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由它也必然引发很多相关问题。隔代教育也是有利的方面,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更好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2] 顾天竹.农村劳动力流失背景下“隔代教育”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3.
父母不焦虑,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美好。从容的父母更能够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也能让孩子的身心发展得更健康。可是,为什么这是一个育儿焦虑症时代?李老师一语道破:“不是一个女人生了孩子,自然就成了母亲。虽然她的身份变成母亲,但是她的抚育能力、心理状态以及自身的很多能力,还没有因为宝宝的出生自动提升。
父亲也是这样。”的确是,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父母自己在长大的过程几乎都没有机会触摸真实的生活,面对一个小婴儿时就更加不知所措。他们的焦虑是跟自身抚育宝宝的能力欠缺有关。她给年轻父母提出2条建议:“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比如自己的父母和身边有成功养育经验的父母,把养育当作一场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学着做家务、做饭、亲自照顾孩子,会和孩子玩,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当能力增长时,压力就会降低。能处理的问题越多,焦虑就会减少。”
健康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最好课堂
夫妻关系不是两个人的问题,这种关系健康不健康,孩子都是知道的。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感觉不舒服即使他可能还是个小婴儿,即便他不知道爸爸妈妈的问题是什么。李建茹用职场上的例子来让我们体验:“当你进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几个前同事的关系好不好,你马上会有所察觉。当你觉得他们的关系不好时,你会很不舒服,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好孩子对父母关系的感觉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有很多夫妻达成一致,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但私底下却矛盾重重甚至经常冷战。李建茹对此的看法是:
“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是夫妻关系的最底线!在这之上,夫妻间还应该学会如何沟通,建立良好、健康的沟通模式。健康的夫妻关系不仅能给孩子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也能让孩子学会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她建议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演练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夫妻怎么相处和沟通,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最好课堂。不吵架、不砸东西、不发脾气,而是会用语言平静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孩子在父母的健康关系中学到的这些,不正是将来他要面对的人际关系中最受欢迎的方式吗?”
用界限打造安宁的隔代关系
李老师与亲家相处融洽,既是好妈妈,也是好婆婆。她是怎么搞定这些复杂的关系的?“我把我的方式传授给了身边不少朋友,都非常实际且管用。其实,隔代育儿最需要健康的人际关系,想拥有健康、美好的关系,界限非常重要。不是所有的关心都是好的,关心不当就会越界,让关系一团混乱,每个人都生活得很拧巴。所以,我建议老人们都和年轻父母定下规矩,老人有任何意
见、不满都只和自己的儿女交流,小两口商量后给老人反馈。反过来年轻人对老人的不满也只由儿女和自己的父母说。不要丈母娘直接指责女婿,或者儿媳妇当面顶撞婆婆。”
“我还想给隔代育儿大家庭中的老人们提个醒,那就是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因为带孩子造成的单一、疲惫的生活。不带孩子的时候,发展点自己的喜好,做点自己愿意做的事,总之就是永远别放弃自己的生活。”
About my life?
我和姥姥轮换着看孙子,每周有三四天由我照看,等他回姥姥家时,我就过自己的生活。通常,我会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把家恢复成我喜欢的舒适的样子,和小家伙在的时候不一样。不看孙子时,我的生活内容是偶尔工作,有时和朋友小聚,有时写约稿,还要去跳跳踢踏舞,也算是动静结合吧!这样的生活方式能让我自由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放松身心,用最饱满的情绪状态带孙子。
我希望我们全家人都能在身体、情绪最好的时候和孩子在一起,所以约定:谁心情不好,身体不好,可以不用带孩子,调整好了再带,爸爸妈妈也是一样。孩子都是敏感的,照看人的情绪怎么样,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