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祭奠父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春节、清明等节日期间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性加大,宗族约束力减弱,加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因祭奠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
公民有权参加亲属葬礼 张老先生和王女士是一对再婚夫妻。婚后8年来,老两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生活虽不富裕却十分和谐。然而张老先生的儿女一直不接受王女士。去年冬天,张老先生一人去北京探望小女儿,不想却在北京突发脑溢血不幸病故。几个儿女在并未通知王女士的情况下就将张老的遗体在京火化,并将其骨灰与张老先生前妻的骨灰安葬在一起。王女士得知噩耗后十分悲伤,但更让她痛苦的是张先生的子女死活不告诉她张先生骨灰的安葬地点。今年初,王女士以自己的“祭奠权”被剥夺为由将张老先生的子女告上法庭。法院经审理,认为张老先生几个儿女的行为有违公序良俗,经法院调解,被告自愿赔偿王女士精神损失费10000元。
“祭奠权”又称“悼念权”,指的是公民基于配偶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或是其他亲属之间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祭奠、悼念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祭奠权”实质上是基于传统社会公德而产生的一种权利,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亲人死亡情况的知情权、悼念权、安葬权、墓碑署名权、保持墓碑及坟墓完整权等。公民有权参加直系亲属的葬礼,有权对已去世的亲属表示祭奠,这体现了我国社会生活中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一种优良的社会公德和民间习俗,理应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祭奠受阻拦,有权要求排除妨碍 小英与弟弟王强素有积怨,各自结婚成家后几乎不相往来。2013年清明节,小英带女儿赶回老家为去世的母亲扫墓。谁料想,王强以“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为由,想尽办法阻止姐姐扫墓。当小英携女儿准备前往母亲墓地时,遭到弟弟的强行阻挠,并将小英带来的祭品毁弃。气愤之余,小英把弟弟推上了被告席。
虽然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祭奠权”并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还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法定权利,但由于它是基于亲属的身份关系而产生,故应属于身份权的范畴,完全可以成为身份权的权利内容。这种权利对外具有绝对性,即表明亲属之间辈份、身份、地位,他人对此不得侵害和篡改;对内具有相对性,即各权利主体相互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彼此干涉。小英祭奠母亲正是其行使身份权的体现,王强无权基于个人恩怨而横加阻挠。结合本案的情况,小英有权要求排除被告对母亲祭奠的妨碍。
墓碑署名被剥夺,有权要求恢复原状 2013年春节前夕,当贾大妈来到前老伴的坟前祭扫时,发现墓碑上原来署有的自己的名字已被消去。原来,在丈夫去世5年后,贾大妈再次找到了与自己共度余生的另一半。可儿子认为她是老不正经,是对九泉之下的父亲不忠。贾大妈不顾儿子的反对,毅然再婚。之后不久,儿子磨去了她在父亲的墓碑上的名字,为的是“让她永远在父亲面前消失”。贾大妈后,法院判令原告将父亲墓地的墓碑重立,重立的墓碑上应当镌刻贾大妈的姓名为立碑人之一。
按照我国传统的殡葬礼仪,一般情况下死者的墓碑应当由其后辈直系子孙及其配偶敬立,以体现后人对逝者的孝道和追思。墓碑不仅是死者安葬地的标志,也是承载亲属哀思的纪念物。一方面,墓碑包含了立碑者对死者的追思,立碑者也正是通过立碑以及进行各种祭奠活动来表达对先人的悼念;另一方面,在墓碑上雕刻姓名者,均与死者有着特定的身份关系,尤其是死者近亲属,通常是按照长幼顺序进行排列,起着长久、持续的公示效果。如果将雕刻后的名字磨去,无疑是表明死者及其亲属对被磨去名字者的否定。按照民法通则“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的规定,贾大妈的署名权因符合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公序良俗,而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本案中,被告的行为既违反法律规定,侵害了原告的祭奠权,又有悖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规范,故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除此以外,家属在搬迁死者的墓地前,也需要征得死者的其他直系家属同意,否则不能擅自搬移。
1、我是在快乐中度过我的童年的。这些快乐都是父亲带给我的。提起父亲,我的泪水禁不住落下来。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留下的只有我对他的思念和一份永远的回忆。
2、有的时候,很想打电话跟父亲说一声:爸爸,我想你了……可是每当我拿起话筒时,却怎么也没有勇气按下那组数字。
3、父亲去世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每次去祭奠父亲,我都在想父亲在我身边。我体会到了生死离别撕心裂肺的人生滋味,如果有天堂我相信父亲在天堂的某个角落,微笑的看着我,父亲您永远活在我心中。
4、父亲故去已经快一个月了,父亲的音容笑貌萦绕眼前,每每让我夜不能寐。
(来源:文章屋网 )
过去的事,过去了吗?停下,闭上双眼,任凭回忆穿行在脑海之中。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夜晚,不仅仅因为月光如积水空明,不仅仅因为天空繁星稀稀,那一个夜晚,我的母亲告诉我,她,可能要走了。
家庭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凭借每月那点少得可怜的救济金,真可谓是度日如年。或许正是因为那样大的压力,母亲才会萌生那样的想法吧。天知道,我的脑子里都装着些什么,竟会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
母亲一如既往的接我上学,放学。每天放学后都能在门口看见我母亲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一脸阴沉。总认为自己上初中了,不需要家长管了,每天接我送我,真是多此一举。
我多希望生活中的剧透之神站在我身边,告诉我后来将要发生的一切。
幼稚的我啊,你是犯下了多严重的错啊!你怎能明白,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啊,那是要失去了的先兆啊……
那是一个雨夜,一个下着瓢泼的雨、电闪雷鸣的日子。我的母亲踏上了离开的列车。离开我了,就这样离开了,去南方打工去了。周围的喧闹声仿佛早已不在,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冷冰冰的雨水,沉痛的拍在我的心上。脸颊上早已湿润,不知是泪、是雨。无论父亲如何质问我,我还能剩下什么?沉默罢了,匆匆罢了。我多么想挽回我的母亲,挽回这本不该发生的一切。
一计闪电打在了我的脸上,那内心中暗地里咆哮的火山啊!是这闪电,给予了你的能量。
我跟父亲吵起来了,仿佛盖过了雷雨声,风在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父亲也沉默了。是啊,如果父亲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当初没有卖掉房子回到长春,如果当初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失业,如果……
哪怕只有一项是事实,这件事情也不会发生。
一路无言。
过去了,这一切的一切终于过去了,母亲平安的到了南方,我和父亲继续着原本的生活。一成不变吗?改变了,可是又能怎样呢?母亲好不容易扎稳的脚跟,难道要生拉硬拽回来?况且,家里面也需要钱。
钱,钱,钱。是这钱毁了我的生活,毁了原本和谐美满的一家。
我想忘记,不再留着这段记忆。可是,生活是残酷的,每一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个晴朗的夜晚就会浮现在我脑中。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啊!
面对着那些往事,我所做的,只能是为他们祭奠。
过去的,还没有过去……
父亲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孝道的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无乱他在外多远,都会在清明时节准时赶回家,以便能够在清明前到爷爷奶奶以及祖宗的坟上祭奠,如今父亲已是八十岁的人了,身体也不是太好,走太远的路已经很困难了,最近几年都是由我赶回家,去祭奠先祖;今年清明时节,由于沿途修桥堵车,最后赶到家已是中午,老父亲还是自己迈着年迈的步伐,去了祖林,看到疲惫不堪的老父亲,我内心愧疚不已,我在想,今后的清明节,我一定提前赶回------
娘也已八十有余,由于脑动脉硬化留下的后遗症,行动吃饭都不方便,作为母亲唯一的儿子,我常年在外,一般有姐姐照顾,每月不过是见一次面而已,便匆匆赶回,我不忍心看到娘眼神中无限的关切和依恋,我能读懂娘眼神中的惊喜与欣慰,娘已不能说话,但是,他的每个眼神每个手势做儿子的都能读懂,也许,这就是母子心连心的缘由吧。
中午吃饭的时间到了,我接过姐姐手中的饭碗,走到娘跟前,没想到娘吃饭都已是困难,一勺饭只能喝到少半,其余的都洒在胸前的围裙上,我一手端着碗,一边慢慢的给娘喂饭,看到娘吞咽都如此困难,吃饭也颇费周折,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那个把我当成宝贝一样宠爱的娘吗?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每天4点就披件衣服起床,为的是让我早上一定要吃上热的饭,以便6点赶到几里路之外的学校去求学,不管家境如何,我的学费娘总是准备的最早,无论在求学的路上遇到多少艰难,娘从未抱怨我,也从未放弃;我走了,来到了城里,带着娘无限的自豪和欣慰,也带走了娘深深的眷恋和期盼------
我喂娘饭,只是这一顿,便已让我疲惫和心酸不已,娘喂我饭,却是从襁褓到我走出乡村;“有儿才知报娘恩”每当看到妻子白天黑夜给儿子喂奶,喂饭,我便感触颇多;想起娘喂我时也一定如此艰辛吧,可是,我不愿相信的是,我那一天到晚不知疲倦的娘亲,却已风烛残年,衰老到如此成程度,连吃饭都已变得如此困难,而我,作为他唯一的儿子,却只能喂娘一顿饭,却要为生计在外奔波,如今,娘的身体让我彻夜难眠,娘已成为我放不下的唯一牵挂。
不久前读过一则故事:说一位母亲带女儿去医院看病,由于鼻塞难受,女儿大声哭闹,突然母亲把嘴放到女儿的鼻孔上吮吸,不顾一切地为女儿吸出堵在鼻腔中的鼻涕。读到这里,我被这位母亲深深地震撼了,“舐犊情深”大抵如此吧,想起我喂娘饭的一瞬间和娘喂我饭的情深岁月,我无法去衡量这里饱含的情感份量,但是,我喂娘饭的瞬间感悟,却让我刻骨铭心,感触颇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娘现在虽然已不能手拿针线,为儿密密缝,但是,从她那期盼的眼神中,我能读懂娘亲“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清明已过,芳草青青,春晖无限,在我有限的生命岁月里,我能报答娘的“三春晖”吗?( 散文网: )
1、我们一家人会好好的。有您的保佑,我们会好好的。一家人,平安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您说是吗?
2、我是在快乐中度过我的童年的。这些快乐都是父亲带给我的。提起父亲,我的泪水禁不住落下来。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留下的只有我对他的思念和一份永远的回忆。
3、父亲故去已经快一个月了,父亲的音容笑貌萦绕眼前,每每让我夜不能寐。
4、我会永远把父亲对我讲的话,作为我前进的动力,我会永远怀念他。
5、虽然您不轻易表露,但我知道您一向都在关心着我。虽然我从不说什么,但您知道我一向都很在乎您。
6、父亲故去已经快一个月了,父亲的音容笑貌萦绕眼前,每每让我夜不能寐。
7、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种宝贵的东西叫做“父爱”我会永远怀念过去,怀念父亲对我的爱。
8、父亲去世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每次去祭奠父亲,我都在想父亲在我身边。我体会到了生死离别撕心裂肺的人生滋味,如果有天堂我相信父亲在天堂的某个角落,微笑的看着我,父亲您永远活在我心中。
9、爸爸,想起您,我就流泪。但是我们只能想你,再也看不到你了。
10、很想念爸爸,以前遇到工作不开心都会跟爸爸念叨,爸爸都会以他行走江湖四十年的经验来跟我谈论他的看法!很想念爸爸,爸爸总会带着我去逛商场买衣服给妈妈!想到爸爸时就觉得自己没了支柱!想到爸爸时满心都是酸楚!
(来源:文章屋网 )
燕子只好衔一支艾草
连同江的呼唤
飞越亘古的山川莽原
五月五的淅沥
倾诉着伤感
母亲泡米的青瓷盆里
斑驳着模糊的眼睛
尽管苇叶
被思绪洗涤了千遍万遍
我不知所然
依然没找到发现
父亲笑着问我
艾和谁同音
裹与谁同念
于是马莲草便系住了答案
毕恭毕敬,简简单单
包好一笸箩粽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
2010年1月1日凌晨3时35分,操劳一生的家父突发心脏病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0岁。亲人们跪拜灵前悲痛哀泣,千呼万唤不闻应,捶胸顿足泪汪汪。正当我们叩天呼地,悲痛欲绝之时,崇信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父亲生前所在工作单位等45家单位和部门以及家乡父老乡亲、亲朋好友等400余人怀着悲痛的心情,不辞辛劳齐聚桑梓故土,倾力相助扶助治丧,举行隆重而简朴的祭奠丧葬仪式。
在冬日阳光下,追寻足迹表思念,深切缅怀道功绩,默哀行鞠躬礼哀悼逝者,向家父做最后的告别直至按照当地风俗陪伴老人家顺利安葬。在此,我们满怀无比感激的心情,代表母亲、兄弟姐妹和全家向前来参加家父家祭的各级组织、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和家乡父老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拳拳心意殷殷情,款款情深意味长。在吊唁奔丧期间,各级组织和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花篮挽联挽幛,主动伸出的一双双援助的温暖之手,一片片充满爱意的火热情怀,温暖 了我们全家冰冻的心,化解了我们内心无比的悲恸。各级组织的一片深情厚谊和人间无比珍贵的真情让我们心存万分感激,父亲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及良好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汲取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倍感嘉宾祭奠哀思之深情,人间一片热心肠之滚烫。
在此,我们满怀无比感恩的心情,衷心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关怀和无私帮助,对我们全家的倾情奉献和真诚援助,我们永远铭记你们与我们心手相连,无私真诚、全力以赴救丧家所急,千方百计解丧家所难的仁爱之心。无疆大爱昭示了真善美,倾力之援展现了坚定坚强坚韧,使我们备受鼓舞和鞭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亲情的温馨,亲朋挚友父老乡亲的淳朴可爱,一颗颗火热之心的可贵可敬,倍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此,我们再致谢诚,代表全家对你们给予的真诚关心和大力支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承关爱自当奋起,失亲人志愈坚定。我们将抑制悲痛,隐忍哀思,化悲痛为力量,挑起家庭事业重担,挥洒智慧汗水建设美丽家园,绝不辜负各级组织和各位亲朋的厚望。大爱无疆,真情无限,感念之情难以言表,我们除了感谢还是感谢,苍白的语言里是我们无尽的感动和感激!
大恩无言以谢。我们满怀虔诚之心,书写片言只语答谢各位深情厚谊。请接受我们深深的鞠躬和敬意!在此,请接受用你们的爱心帮助战胜失去亲人痛苦的一家人深深地谢意,愿你们的大爱如春风沐浴温暖人间,如阳光照耀充满世界。
此致
敬礼!
2007年夏月,尹小星摇着轮椅登上了喜马拉雅山海拔5200米的第一大本营。他说:“没有不适应的高原反应,对下一步攀登充满信心。当地登山协会也支持我的登山计划。”尹小星计划进行一段时间适应性训练后,再去喜马拉雅山,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登上珠穆朗玛峰,实现自己人生最瑰丽的梦想。
四度进疆,他终于成功地穿越罗布泊
2004年11月29日下午2时50分,尹小星独自手摇轮椅经过整整9天极度艰难的跋涉,终于成功穿越罗布泊。
这是第一个无法步行的残疾人手摇轮椅,勇敢地征服了它这个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生命”。
独自穿越罗布泊一直是尹小星的一个夙愿。也是他向一位曾经用双脚丈量过华夏大地,最后却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老大哥许下的诺言。8年之后这个寒冷冬天。尹小星坐在13年来载他登过长城爬过华山摇过险恶的青藏高原走出“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的轮椅上,回首北望,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在心里默默地念叨:余大哥,我来祭奠你了!你太累了,就在这块饱经风霜的土地上安息吧,我还要继续走我的漫漫长路,愿你的英灵保佑我。我的老大哥啊!
尹小星和余纯顺的相识其实是一个偶然。1995年12月,尹小星到达江苏常州。《中国剪报》的朋友突然打电话告诉他:余纯顺到了!一听“独行侠”余纯顺的名字,他大喜过望:“余壮士在哪儿住?我去找他!”
当他敲开房间门面对他那一脸大胡子,报上“尹小星”的名号,余纯顺惊呆了!片刻。高大壮实的他不由分说,一把将尹小星抱起来,泪光莹莹道:“哥们,太对不起了!咋能让你来找我呢?”
两位独行天下的英雄,一见如故。当时他们相约1997年7月1日同去香港,然后去新疆穿越沙漠。
1996年7月一天,尹小星在朋友家写稿。朋友正懒洋洋躺在床上看电视,突然他喊: “小星。和你一样走天下的那个大胡子死了!”尹小星一惊:“是谁?余纯顺?不会吧!”可电视新闻正好播完了,他压根儿不信,就打电话给济南的记者朋友。又分别向潍坊、烟台、青岛和大连的朋友打电话证实。几乎众口一辞:“余纯顺确实在新疆罗布泊遇难!”
尹小星仍半信半疑,最后拨通了上海余纯顺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他的弟媳,她听了尹小星自报家门后的询问,沉痛地说:“是真的!大哥的日记里还记着你呢!”
1997年,他推迟了去香港。以示对余壮士的祭奠,并筹划第2次新疆之行。决定穿越塔克拉玛干,兑现跟余壮士的生死相约。
1999年6月6日,尹小星摇着轮椅穿越了“死亡之海”。
尹小星手摇轮椅,曾经单“车”穿越千里青藏线。在许许多多健康人坐着汽车都望而生畏的昆仑山口,他突遭风暴袭击。仍支起三角架为自己拍照。在海拔5237米的唐古拉山口,他领略着人间的奇险壮观。在藏北无人区,他差点做了狼的“点心”。
“生命不息,摇走不止!”尹小星几乎每一天。都在筹划和实施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英雄壮举。13年来,尹小星“跪拜人生”的壮举广为人知,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然而。他摇走中遭遇的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却并不为人所知。这还是两年前尹小星第3次进疆,记者在采访中“套”出来的。他一再叮嘱那段历史本该永久尘封,让她在记忆的深窖酿制醇美的酒浆。
10岁那年,委屈的泪水从他的眼眶涌出
1970年7月23日,尹小星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偏远的乡村。他的呱呱坠地给父母只带来了短暂的喜悦。突如其来的一场高烧风暴似的掠过之后,他双腿瘫萎缩,使父母陷入了漫长的愁苦深渊!
尹小星长到8岁,开始上学。父亲借钱托远在沈阳当兵的二叔找人。为他特制了一辆轮椅。从此结束了他爬行的历史。
10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父亲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小星,从今天开始,你的衣服要自己洗,放学回家要把晚饭做好!”尹小星听了感觉不对味,就问:“那弟弟和妹妹的衣服呢?”“由你妈洗。”父亲回答。“我为什么要自己洗呢?”他赌气地提高了嗓门。“因为你已经10岁了该学着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了……”父亲的“冰冷”前所未有。
委屈的泪水从尹小星的眼眶涌出。可父亲装做没看见,只顾威严地交待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当时对父亲,尹小星真是又恨又怕!直到过了许多年后,他开始独行天下,完全靠自己的一双手做所有的事情,才情不自禁地想起10岁的那个晚上,感念起用心良苦的父亲来了。
1991年尹小星高中毕业,决定来个“轮椅万里行”。摇遍中国,摇出亚洲,摇向世界。他要向这个不公平的世界证明:身体残疾的人照样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父亲是个乐观的人,不管遇见什么事,不管我们有什么疑问,他都会说:“有办法。”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停止过侍弄土地。我不知道“古铜色”是什么颜色,但我想一定就是父亲的肤色。每到春夏之交,别人开始穿衬衣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光着脊梁在田间劳动,还向我解释说:“趁现在天不热就得开始锻炼,不然到夏天太阳太毒的时候再光着脊梁会受不了,要起泡的。”因此父亲的上身就被晒得成了酱油的那种黑褐色,很均匀,很自然。但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父亲为什么非要光着脊梁劳作,究竟是为了劳动起来方便还是为了节省衣服。
父亲是个手巧的人,他什么都会做:木工、泥工、瓦工、铁匠――家里姊妹多,经济紧张,因此很多东西都是父亲自己做的:桌子、凳子、碗柜,连小厨房都是父亲领着哥哥自己盖的。
父亲是个不爱求人的人。为此虽然家里穷,各种家伙什儿却一应俱全。父亲说,庄稼人,离不了这些东西,总借别人的不方便,再说坏了也得赔人家,还不如自己买。那时候自行车很稀缺,父亲硬是攒钱买了一辆,虽说是二手货,却也方便了很多,不但可以当交通工具,还可以当运输工具。最重要的是,父亲可以骑着它驼些副粮去卖了换些钱来补贴家用。
父亲是个乐观的人,不管遇见什么事,不管我们有什么疑问,他都会说:“有办法。”真的,不管遇见什么难题,父亲都能想到解决的办法:比如说半路上车坏了,空手走路的时候捡了点煤渣之类的东西没法拿等等。或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我从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解决问题。
父亲是个很会分派劳力的人。小时候家里劳力少,父亲总能够都作出安排:有力气的干什么,力气小的干什么。就连我这样五六岁的女孩子也有活儿干,被派去看守菜园,防止有人偷菜有鸡叨菜;或者家人在前边收割庄稼,我在后边看牛;再或者花生播种以后去看花生,以防有乌鸦刨了去――你觉得有趣吧?所以我长大后再回想往事,一直坚定地认为父亲要是当个人力资源部长绝对胜任。
父亲是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他年轻时吃尽了苦,到年老的时候家里依然不富裕,但父亲每每说起现在的生活都很满足,说:“现在多好呀!吃得饱,穿得暖,这要搁旧社会,就是地主老财也没我们吃得好穿得好。我很满意,人得知足。”我一直认为,在我们姐妹六人当中,我是受父亲影响最深的一个,一直到现在,我都是个知足的人。
实际上,父亲是个命苦的人。年轻时,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婶婶。我的这个奶奶心肠有点狠,对父亲极不好,父亲常常是干了活回来没饭吃,还要被诬陷为不孝。后来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奶奶不再刁难父亲,却遇上哥哥是个爆脾气,常会无缘无故的冲父亲发火,父亲伤心却忍气吞声不敢吭。每想到这些,我都止不住眼泪。虽然父亲走了多年,但现在再敲出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依然泪流满面。
以此祭奠我的父亲!
吃青团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奠先人,祭祀之用。每年的阳历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清明节的流行风俗之一就是吃青团。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清明草的最好季节。人们在这个时候,以吃清明果的方式来祭奠先人。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吃青团流行地区:浙江省、福建省小部分地区、江西、安徽部分地区。
青团的来历传说一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传说二
关于清明节吃青?的习俗,《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金兰。父亲亡故,靠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度日。金兰从小骄横懒惰,还要打骂母亲。但朝廷命令,田地抛荒要被处死,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金兰在野地里无意中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决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提着竹篮来送饭时,他主动迎上前去。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投进水塘自尽。金兰立刻跳进水塘,但只摸到一块木板。他将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据说牌位就是这样来的。
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野草绵青采回来,做成苦饼。故事还说,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带着苦饼到水塘附近的路边祭拜。后世称之为上坟。
因为糕饼一类的食物古时也叫“?”,所以后人就把金兰用“青”做的这种饼叫青?。后来清明上坟吃青?变成了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为什么要过清明节首先,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呢。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有专家曾提议,应该把这个典礼扩大开来,就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对那些为国捐躯,为中华民族付出生命的人进行祭奠。每年的清明节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祭奠先烈的仪式。从先烈到先贤,先贤不仅是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我们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家乡的贤人是家乡历史的灵魂,也是家乡山川的灵魂,他们在家乡都留下了足迹,大家可以到他们的故居、墓园、纪念碑去祭奠,这将是最贴近百姓的乡土教育。
其次,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父亲永远离开我的时候,我远在成都,来不及与他说上任何的话语,我们父女俩就这样阴阳相隔。按我们本地人的习惯,活着的亲人不能为死者送葬,也没有逢年过节在墓前祭奠的习俗。听到父亲去逝的消息,我千里迢迢往家里赶,但总因路途遥远,没能在父亲“离家”前回到家中。对于我而言,父亲就象突然从人间蒸发了似的,我觉得生命是那样的脆弱而又不堪一击。为了父亲的安宁,我打消了到墓前祭拜的念头,只是朝着父亲坟墓的方向长跪不起。
父亲爱喝酒,这是所有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的事情。父亲还爱自豪地说,这是发扬我家的光荣传统。我爷爷嗜酒如命。还听村中的大人们说,我家的祖父更是爱喝酒,那时家里经济困难,没有什么多余的钱可供他喝酒,他就悄悄的用家中刚下没有几天的猪崽换酒喝,直到这件事被祖母发现为止。这在村中可以说已是几代人传下来的笑柄了。可这喝酒的传统已无法在我家的男人中断根,我家又出现了第三代“酒王”――父亲。
父亲性格温和又很手巧。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对于兄弟姐妹中最小的我而言,父爱和母爱都浓缩在了父亲身上,我特别的爱父亲更依赖父亲,以至于长大以后需要与母亲交流的话语,我也总是说给父亲听。为了我们,父亲一直单身,他用如山的父爱和责任,为我们5个子女撑起家的天空。我们小时候过年时穿的新衣服,都是父亲买来面料为我们缝制的,父亲是村中的缝纫好手。除了为我们缝制以外,他还要帮村里的其他人家缝制,因此每年腊月28日开始,是父亲最为忙碌的日子,但他从不向其他人收取任何的费用。父亲还会铁匠手艺,家里用的藏刀、瓢等,都是父亲一手打制出来的。至今,我在家里还保存着父亲的一些手工艺品,为自己留着一点念想。父亲的这一手艺已被我二哥继承,成了小有名气的铁匠。
记忆中,总是看到父亲微闭着双眼品着酒壶中的酒的情景。因此对家中那个棕色的小酒壶我总是没有好感。不过,父亲不象其他有些人借酒发牢骚,他喝酒后总是笑的,从来没有对我们大声说过一句话。父亲住在牧场上已很有些年了。我们做子女的,总希望他能好好的呆在家里,多休息一下。可父亲总说不累。我们知道他不是不累,而是他不愿一个人生活在没有了母亲的日子里。牧场上蓝蓝的天、广袤的草原、洁白的羊群、调皮的小牛犊能使他更多的寻找到与母亲同在的日子。父亲爱牧场,就像他爱母亲一样。
牧场总是随着季节搬迁。后来听人说,父亲住过的地方,唯一可见的就是空的酒瓶子,这也是父亲最感到满足的事。他常对我们说,这就是福气。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几个子女是父亲的骄傲。有时,有些许醉意的时候,他总对我说,与他同住在牧场上的人,都很羡慕他,说儿女们个个都有出息。后来,由于父亲身体不适,没法继续经营牧场,我们几兄妹商议以后,卖掉牧场上所有的牛和物什,把父亲接回了家中。回到家中的父亲,依然怀念在牧场的日子,时常和我们叨念起牧场,时常向从牧场上下来的村人打听牧场的事情,直到他病情加重神志不清的最后几天,还在说牧场上的事,这是后来大哥告诉我的。
故乡的九月,荞麦花开,玉米结棒,瓜果挂枝,父亲选择在这样的季节里离开了我们。村中的老人说,能在这样一个什么都不缺的丰收的季节离去,是上天对这一个人一生慈善的最好的馈赠。可是,对于我而言,却成了终生的遗憾,我没能陪着父亲走过他最后的人生旅程,没能在他弥留之际握着他的手,就像我彷徨与无助时父亲握着我的手一样。
父亲去世后一年,按照我们藏族人的习俗,我们把父亲的骨灰抛洒入硕曲河,让他静静的流向远方,流向母亲所在的海角。
父亲.酒.牧场,在我心中永远定格成爱的符号。
既然,市场永远和战场是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永远和创造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弗洛伊德的惊世骇俗的“焦虑”也就注定要徘徊在企业家人格成长的路上。
何谓“焦虑”呢?它指的是一种焦虑的形式,身处其中的人感到烦躁,痛苦,内疚,犹豫甚至罪恶感,但是就是不知道这些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按照弗洛伊德的设想,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童年都感受过这种焦虑,也正因为这种焦虑的存在,才让我们人格可以在现实的社会中稳定地存在。
弗洛伊德一直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会有内疚感和罪恶感。也就是说人们既然不可避免地意识到自己总会生老病死,那么为什么不能为所欲为地自由享乐?最终,他发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简单地说,就是每个男孩在三岁左右,他“本我”中的性本能都会指向自己的母亲,于是,他的“自我”幻想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但是,在心理幻想中小男孩是打不过自己的父亲的,而且,他会感觉到自己的父亲发现了他邪恶的意图,于是,要来掉他的小,小男孩产生焦虑。为了处理这种焦虑,男孩的人格就发展出了“超我”――用来继承自父辈的道德和理想,来抵御自己的“本我”,并画了一个关于未来的蓝图:如果以父亲为榜样,那么就能得到如同母亲那样的女性。“超我”一旦形成,每当小男孩再想离经叛道、反抗父亲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来自“超我”施加的内疚和罪恶,“本我”中的性本能由此被驯服和利用。
接着,弗洛伊德把“焦虑”扩展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上。他又假设,人类的原始部落如同狮群一样,一个部落只能有一个男性,他是至高无上的,本部落的所有妇女都属于他。当他的儿子们长大后,就成了对他有威胁性的竞争对手。为了消除这样的威胁,他会赶走或杀死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儿子们出于自卫、也出于对女慕,就联合起来杀死了父亲,接着又彼此残杀。在大量的流血和恐怖之后,他们醒悟过来,怀念父亲的好,最终,彼此达成协议,联合为兄弟氏族。他们一致同意放弃对本族妇女的占有,转而到外氏族去寻找女性。但是,由于他们杀死父亲,心中产生了一种犯罪感,于是,他们开始祭奠父亲,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弗洛伊德认为,原始人的这次事件及在人心中产生的影响就成为社会超我(宗教和道德)的开端。
那么,按照理论,假如一个社会中,父亲和社会道德可以联合起来的话,儿子们的本能就会被极大地驯服和利用。社会也就会趋于稳定和僵化。但是,过些时间后,一种类型的人出现了,他们的人格里面充满了多余的欲望于是他们憧憬着更多的征服;他们的人格里面天生的不喜欢被控制,哪怕是父亲和强权;这种类型的人,如果出现在战争年代,那么他们就是能征善战,开疆扩土的将军;如果出现在和平年代,那么,他们就是渴望创造,造福社会的企业家。
最后,当身为企业家的你,如果有一天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焦虑,让你烦躁,痛苦,内疚,犹豫甚至罪恶感,那么,你就有必要去回顾下你和父亲的关系,是不是你正在勇敢地突破他曾经定下的规矩和仿佛不可撼动的威严。你也有必要去审视下自己身处的社会道德和思潮,是不是你正在成为振臂一呼,号令群雄来打破社会迷信,重构商业秩序。总之,当面对来自超我的惩罚时,每个企业家都要争取做到人格的独立和自主,即“要么成为自己的父母,要么成为的孩子。”当面对来自社会道德的压力时,每个企业家都要争取做到人格的勇敢和无私,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身为企业家的你,如果可以经常这样反思你和父亲,你和社会的关系,那么,焦虑也就可以很好地意识到甚至是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