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健康活动

时间:2023-05-30 09:4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健康活动

第1篇

在教育实践中,我校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这样做的: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树立“身教”楷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我们首先阅读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如何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书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学年组教师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并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二、坚持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会学习的人轻松愉快富有成效。进行学习心理辅导,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既是当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益的需要,也是使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进行终身学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学习心理辅导通过包括学习智能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态度、动机、兴趣和习惯的辅导,预防学生学习疲劳,减缓学生考试心理压力等。学习方法不当是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应加以辅导。虽然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常能通过摸索,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多数情况下要走一些弯路,而许多学生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辅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2、课堂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文学欣赏、艺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班主任工作方面,精心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为基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协作、竞争的同学关系,营造创造教育氛围,创设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有益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组织创造性实践活动,班主任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文体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组建创造性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地开展创造性活动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健康发展;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通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人格,提高创造力。这些实践使班主任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班级工作的开展、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创设了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

4、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参加科技节、艺术节、黑板报、团队活动、文体活动、校园建设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创造教育氛围,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5、在个性教育方面,通过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个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6、在学校与社会结合方面,通过与家长及时的沟通,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

总之,只要教师要真正融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中,正确引导、矫治学生的不良倾向,最终会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2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进一步营造校园心理教育氛围,加强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按照市 “关于开展第四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相关通知精神要求,对我区2021年心理健康宣传月的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时间:2021年4月中旬至6月下旬

二、活动主题:心向阳光 健康成长

三、活动目的:

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理念为主导,通过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核心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心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养育观,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四、活动内容;

1. 积极参与“两个一”

宣传月期间,各校要组织学生和老师积极参加区级活动。

1)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原创心理海报设计大赛,拟先行在各校园学生中广泛开展,再择优推荐上报辅导中心集中参评。(具体细则见“区心理教师群” 通知)

2)教研室将在5月初面向心理健康教师开展提升专业技能的课例研讨活动。

2、认真完成“四个一”

1)区中小学校每个班级在传月期间,开设一节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或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课,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教研室将在5月初通过庐阳区心理健康教师群给各校推送一节小学和中学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供老师们参考。

2) 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宣传。各校要营造校园宣传氛围,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校园公众号、校报校刊、橱窗等宣传。宣传月结束后上报相关宣传的图片资料等。

3)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动向,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4)各校组织召开一次专题家长讲座,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健康知识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子女心理健康。

3、6月下旬,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对宣传月工作进行总结。

五、相关要求:

1、各校园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谋划,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2宣传月结束后,请各校负责的老师及时将学校开展活动的材料上报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庐阳区团队、教研室

                      庐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2021.4.21

附件

 

2021年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安排一览表

报送单位:庐阳区教体局团队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贾莉 3637090099

序号

时间

地点

主题

形式

对象

1

4月26—5月24

区心理辅导中心

“生命教育”原创心理海报设计大赛

评选心理海报设计优秀作品

全区

中小学生

2

5.8

红星小学

新秀展示课

授课+课例研讨

全区

心理教师

 

 

 

 

 

 

备注:

1.各项活动须确定活动主题,讲座类活动须确定授课人及授课主题。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团体;活动;老鹰抓小鸡;教育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模式基本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主的三级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半空,不能落实。而其实效性和发展也就无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究其根本就在于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二、积极心理学下的团体活动教育

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曾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利用团体活动来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更为主动、灵活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一种更加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从而把系统内各学科视野、各种取向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渗透、互补、重组等等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一套体系,最终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能。

(一)心理健康团体活动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延伸

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发展和运用自己的一套心理教学策略,从而在学生群体中起到广泛干预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和利用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可以帮助发展学生之间的积极心理。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学科教育中。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可以提供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的课堂环境,运用更适合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快乐和兴趣以及挑战欲。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对学生心理干预的关注点在于学生体验主观的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以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心理健康团体活动有助改善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主体间的关系

通过心理健康团体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不再是僵硬的主动与被动的对立关系,而是将这两种关系融为一体实现共同成长。在心里健康团体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并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从而逐步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流畅的思维和情感。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强调活动实践者之间的关系,能培育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信任、分享、互助以及发挥自身潜能的健康品质。此外,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的实施,增强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与课堂、学生与学校的积极交流,在无形中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学校和课堂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最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发展出亲社会行为。同时,这还有助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三、团体活动设计及结果

(一)活动设计理念或理论依据: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朴素和普遍的活动。德国作家威尔士在其著作《地板游戏》中提到游戏可以克服障碍,获得心理成长的作用。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主张重新感受童年游戏,放下成人的规则和束缚,无拘束地体验内在意象的创造性意义。58

老鹰抓小鸡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利用这个游戏导入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它简单、易于吸引学生参与。但是由于传统游戏规则与内容的禁锢,小鸡注定要接受失败,而且安全性不是很高。从而引出制作家园的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休息,一方面通过学生们共同动手,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增加他们相互沟通给他们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互相攻击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可以通过纸球的投掷发泄心中压抑的情绪,让大家在适当的环境下大声发泄来进行自我纾解的一个过程。这个环节也使得游戏变得更加紧张、激烈、有趣,学生参与度提高,积极性得到增强。最后一个手工制作的环节,使学生通过对游戏引发的思考,而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制作的作品以及整个活动学生的表现来为分析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做一个前测,初步判断哪些学生需要心理干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重点观察。

(二)活动目的:

希望学生通过活动释放压力,将心中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增进人际关系

(三)活动材料:

报纸、废旧纸箱、胶带、白乳胶、手纸、剪刀

(四)活动适用领域:

释放压力、培养人际关系

(五)活动时间:

2小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以上

(六)活动步骤:

1、老鹰抓小鸡游戏

选出3~5个老鹰,其他人当小鸡来进行活动,最后让大家引发出小鸡之所以被抓是因为没有家一个固定场所来保护自己。

2、做家

分5~7平日不熟悉的人为一小组利用废旧纸箱、胶条、报纸、剪刀和画笔来制作出理想的小鸡的家。并用报纸制作报纸球以做炮弹保护自己的家园

3、保护家园

以3~4个小组为一单位,互相发起攻击,保卫自己制作的小鸡家园。

4、休战

(1)思考整个活动,每个人利用使用过的报纸团加乳胶、手纸、和水制作一个小造型。

(2)学生分享。

(七)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大家参与度非常高,效果很明显。许多以前并不熟悉的同学,在被分成一组后增加了他们沟通交流的机会,在轻松、发泄的环境中无形的减少了人际交流带给他们的压力。通过这种简单又轻松的方式,强化新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大家的团结协作、永远争先的精神,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与集体战斗力。同时通过这次游戏无疑也给同学们一个重拾童真、放松身心的机会。通过最后手工制作环节可以,借助作品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做的是更好的从作品中理解他们,解读他们的语言以及帮助他们用更广泛的语言表达自己。教师正确的加以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观察周遭环境,增强学生透过视觉加以思考的过程。

有的报纸球裹得太硬了,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下次需要改变媒材来防止受伤情况出现。

(八)参与者的体验:

我在参与整个活动的时候非常的专注,抛开了所有压力和负面情绪,尤其是在互相攻击的环节,我看到每个人都笑的非常大声,已经有很久没有如此地释放自己的情绪了,感觉很舒服。本次活动节奏松弛有度,并没有感觉非常累,虽然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很幼稚,但在开始以后还是能很快的融入到活动中去,且在稍后的制作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同学的另一面,有的是在集体中作为领导者的能力,有的是在制作手工环节中的创意,还有的同学在攻击中提出的策略,这些都令我大吃一惊。

总结

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的运用丰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大大增强了课堂氛围。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宣泄了不良情绪,还促进了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鱼水交情,更为学生未来健康地步入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58 [1]王晓丹.浅议消防部队开展心理游戏活动的价值和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163;

参考文献:

[1]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

[3]方双虎,姚本先.英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9(20).

第4篇

一、与生命有约——营造氛围,关注心灵成长

1.启动仪式

5月17日上午初中分校举行了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仪式。本次启动仪式上,校长和学生代表以《生命成长,责任担当》为发言主题,利用升旗仪式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心理健康活动周隆重启动。

(附图)

2.主题板报

黑板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教处充分利用班级阵地,让心理健康教育外显于学生的视野之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附图)

3.漫画评比

心理漫画能让学生更好地与心灵对话,展现成长中的心路历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健康成长。

(附图)

4.知识竞赛

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构建人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学生掌握更多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附图)

5.心理状况大排查

我校组织了所有学生进行心理状况大排查,并将筛查结果逐一反馈给相应班级的班主任。由班主任密切关注,心理老师组织对高危学生进行访谈和疏导。(附图)

二、从生命出发——心灵成长,呵护生命之花

1.强化培训

组织全体教师通过钉钉软件观看了叶敏捷院长的“学生常见问题识别与应对”。视频讲解各种平时常见的学生问题的处置,对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问题识别和应对能力大有提升。

(附教师看视频图)

2、亲子讲座

我校开展了以《亲子沟通四部曲》为主题的家长心理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心理老师汤云莉老师围绕亲子沟通的四部曲“了解、平等、理解和鼓励”,进行详细讲解亲子沟通的各项技巧。

(附家长听讲座图)

3、拒绝欺凌

特邀律师事务所律师做《拒绝欺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学会沟通,学会自我保护,做一个遵纪守法、关爱他人的好学生。

(附图)

4.团体辅导

我校心理老师老师为八年级同学上了一堂《我最珍贵——直面墨水人生》的生命教育课。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生命中遇到的黑墨汁无法决定一生,引导学生从遇见生活中的黑墨汁,到面对生命中的黑墨汁,再到寻找生命中的多彩墨汁,从而体验生命的珍贵,自己的珍贵。

5.专题培训

心里老师为各班心理委员开展了一期《关心你周围的同学》的心理委员专题培训。为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委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开展心理互助、自助以及心理危机预警等工作。

三、让生命有爱——体验活动,激扬生命活力

1、电影赏析

我校精心选择了心理电影《无问西东》让学生观看。影片道出了泰戈尔问题的答案: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欣喜,会因初生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也不要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很多同学在观看电影时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不少同学对电影中的问题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并写成了体会,观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附图)

2.主题班会

为了更好地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一种积极关注个体成长、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班级凝聚力。我校组织七、八、九年级分别开展了以《GPS导航(寻找目标)》、《与往事干杯(亲子关系)》、《牵手压力,与心共舞(考试焦虑)》为主题的班会课。

(附图)

精彩纷呈的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提高了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营造了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加强了我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虽然心理健康周的活动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始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将生命教育的种子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 。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现,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着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着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 。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現,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转贴于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60%的人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活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课余时间安排的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各种体育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在我校的教育中,体育课堂即德育课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论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少娜:《体育与心理健康》.[R]。

第7篇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凶杀事件的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为配合我校第十二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我班举行了"感悟生命,寻找真我"的主题班会,希望通过此次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大家在感悟生命的过程中更好的珍惜生命,为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活动时间:XX年x月x日

活动地点:xxx

活动主题:"感悟生命,寻找真我"

活动流程:此次活动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悟生命--生命可以如此美好"

此阶段为大家展示了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结婚生子到安享晚年这一漫长人生历程的所有美好瞬间,同时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诉说自己生命历程中最希望被定格的瞬间,带领同学们重温生命中的美好时光。意在让大家感受我们人生中那无穷尽的美好,启迪大家感悟生命的真谛,热爱生命,憧憬人生,去体味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第二阶段:"感悟生命--生命因坚强而美丽"

此阶段为大家播放了"渐冻人王甲"一只手书写坚强的生命、武汉大学三名女学生为救助重病室友省吃俭用,靠卖废品赚钱的感人新闻、以及为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制作的感悟生命之100个坚强瞬间的视频,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很多同学潸然泪下,那一刻,他们流下的泪,是对坚强生命的敬畏,是对民族大爱的震撼、也是对生命中那些无法预知的未来的辛酸无奈...

第三阶段:"生命很坚强,却也很脆弱"

此阶段向大家展示了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频发的大学生自杀、凶杀案例,一幕幕残忍的画面绷紧了在场每位同学的心。我们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处在踏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生活上,从依赖到相对独立;学业上,从填鸭式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经历着巨大的身心调整和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大学生群体成为抑郁症的易发人群,抑郁症也成了当下大学生心理的隐形杀手。

在播放过此视频后,我们展示了一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数据,通过多种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紧接着让同学们做了一项包含40个小题的心理测试,并随机抽查测试结果,结果发现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缓解心理压力,我们让部分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减压方法,并向大家展示了大学生心理调节法以及面对心理问题的各种应对措施,鼓励同学们积极面对心理问题,加强交流,培养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找寻真正的自我。

第四阶段:"珍爱生命--拒绝不良嗜好"

我们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聚众斗殴等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向大家播放了拒绝不良嗜好的教育片。通过播放视频以及随后的分组讨论,小组回答等环节,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嗜好的危害,让其明确身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帮助其更好的认清自我,拒绝不良嗜好。

第五阶段:展示班级微电影《拥有》

为配合我校第十二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我班以"感悟生命,寻找真我"为主题拍摄了微电影《拥有》,此片讲述了一名普通的师大女生捕捉生命美好,找寻真我的故事。通过此电影让同学们对生命的美好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启迪同学们以一种健康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生活,充实自我。

活动目的

1、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心理素质,锻造做人的品格。

2、帮助同学们纠正不良嗜好,改变不良习惯,认清自身优缺,更好的了解自我,发展自我。

3、引导同学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珍爱生命,为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第8篇

摘 要 游戏的情境性、适切性、互动性、体验性、无意性使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游刃有余,但运用好游戏的作用,设计者要遵守相应的原则,这样会使游戏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游戏 心理健康 作用 应用原则

游戏由于它的娱乐性质,在大人小孩的头脑里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一般人都认为游戏是几个孩子追逐打闹,无所事事而做的一般活动,在教学中,可能只有体育课才谈到游戏,然而并非如此,在心理健康活动教学中也可用到游戏,而且有时游戏会给课堂带来更大的收益,因为游戏本身富有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情绪饱满高涨,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加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表演能力,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

一、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游戏的情境性,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景作为背景。学生一般都有一种儿童心理,很想通过游戏表现自我,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得以自由发挥。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综合能力。

利用游戏的适切性,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之中,由学生对游戏进行轮流组织,特别是那些内向的、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好,教会他们游戏的规则,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站出来的胆量。由于是游戏,大大降低了这类学生学习技能的难度,使他们在“做中学”,在做中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可以在互动中弱化异性的神秘感,增强团队精神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部分功能是使学生学会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利用游戏的互动性可以更好做到这一点。学生在逐渐长成的过程中,特别是青春期,碍于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或异性心理的特点,往往还不具备很好的交往能力,易把自己隔离在日记里。但实质上想探询异性的心理是存在的,也是强烈的。在心理活动课中设计游戏,可以使同学们在参与游戏的同时,交往的心理需要得到缓解。再加上对交往知识方面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对待同性和异性,把握好尺度。而且通过分组竞赛等形式的游戏还可以使小组同学体验团队团结的力量,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增强学生的体验,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在心理健康活动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是其他学科或学校里平时不教的东西。利用游戏的体验性可以巧妙设计。例如在面对学习的压力及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处理上,很多同学都很困惑,但在游戏的情景当中,就可能将问题提出来,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增加情感体验,将心比心,以人为镜,完善自我。

(五)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下学习,体现心理健康活动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常常是在被动状态下的有意学习,有意学习需要人组织自己的注意力,相比之下,无意注意所形成的体验更持久。利用游戏的无意性,降低学习难度,非常好。学生在教室里上一节课会感到疲劳,然而他们玩上一节课、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却不会感到疲劳,这主要因为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活动,并且避免了机械操练。因此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轻松少压力感,能自觉进入情景当中,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忧愁和烦恼,并在游戏中学会如何控制环境和征服环境,解决问题。所以虽然游戏活动本身并不是刻意去追求什么,但好的游戏恰恰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二、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为开展教学游戏活动,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游戏,并且设计高质量的游戏,因此设计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课程目标需要而设

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用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游戏必须寓科学于教学之中,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依学生年龄而设

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般是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而游戏有时能很明确地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出游戏中所涉及的学科概念以及规律等。

(三)游戏的引入应符合认知规律

游戏在心理健康课堂中有它一定的作用,并非是纯粹的游戏而不收获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知,进行创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并且通过游戏让学生边乐边学,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民主的空间,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时必须要体现一定的民主意识,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效果。

三、游戏应用的注意事项

游戏的种类很多,而且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所以在执行游戏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可行性

一个游戏的出示,是否能给课堂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效益,能不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一定的民主氛围,这都是游戏在心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游戏是否可行,就要见机行事,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出发。

(二)适时性

游戏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并非每节课从头到尾或者节节都有游戏,这就需要教师谨慎考虑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考虑游戏所占教学时间的百分比,活动范围的大小,场地等因素。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课堂教学效益的降低。

(三)适度性

第9篇

每一个新学期开始,组织心理健康学社报名的人数很多,因此,作为社团的负责老师,我准备多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回报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如今,情商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智商,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实,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他的情商的高低。即使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如果情商很低的话,也是很难成功的。大学生中智商高情商低,做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却不乏其人。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根据学院的要求,我们成立了《心理健康学社》。按照计划,每月活动1次。我们分别开展了以下活动:

3月:1,组建新社团;2,选举社团团长;

4月:学习2篇文章。《消除职场中的无意识冲突》;《要懂得保持沉默》

5月:开展《情商》讲座一

6月:开展《情商》讲座二

    综合以上内容,我觉得,本学社在建立健全健康的心理方面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作用,丰富放学生的知识,为学生和他人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心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学生普遍反映,很感兴趣,学后很有收获,很受启发,希望今后还有学习的机会。

第10篇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社团活动实践研究一、前言

随着高中生学习任务的不断加大,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压力带来的影响,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以至于成绩也变得越来越差,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两个方面都是直接联系的。所以,学校在加强课程建设之后,也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做出指导和讲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选出专门指导学生的心理教师,这样可以更专业地教授学生抗压的方法。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是加强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式。

二、开展心理社团活动实践的意义

1.提高了高中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中心理社团活动是自愿参加的,学生们在一起可以通过讨论、互动、交流的形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同学们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也使大家互相的了解到了对方,彼此开始交谈并寻找到可以倾述的对象。聊天的形式创造了一种轻快欢乐的氛围,由于在校的学生都承担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在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时,开导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没有拘束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并且减缓了学习的压力,这也是帮助高中生完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2.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能力

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其中使学生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高中生在心理社团活动中,可以找到减小自己学习压力的方式,并且没有老师的管教,在这里能够自由发挥,对于学习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正是心理社团活动的这种开展方式能够使得高中生的压力有效降低,对于学习中产生的压力也有方法进行调节,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3.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即使教育部不断强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疏导学生的学习压力,及时做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来说,这只是口号而已,并没有很好地落实。所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达到要求,学生们这种自主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反而提醒着学校和老师应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高考,心理上难免会产生变化和胆怯,学校和老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开导,那将直接影响着最后的考试成绩。所以,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和老师要认真贯彻教育部的指导思想,认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开展心理社团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对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同时加强学习能力

加大高中生的学习任务也是因为其即将面临高考的原因,所以,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让学生只享受精神压力的放松,而忽略了学习的重点。学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要懂得掌握解压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自暴自弃,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非常高的学习强度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学习才是高中生最重要的任务,做好劳逸结合的同时,也要掌握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活动的水平

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把重点都放在了解压的上面,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组织能力的锻炼,有些指导教师的水平不够高等。学校可以倡导学校的老师来进行指导,既可以帮助同学们合理解压,又可以辅导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心理社团活动的创办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如何把社团整体的水平提高,是值得创办者考虑的。所以,在社团活动时,一定要提高活动的整体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3.多于别的社团活动联系,交流经验

心理社团的创办大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在创办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社团活动时,心理社团应多与别的社团进行密切联系,多了解一些指导方法和活动的形式,吸取别的社团的优点,从而来完善自己的社团管理。现在社会以及学校都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这种心理社团活动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社团与社团之间可以组织一些交流的活动或者小规模的学习竞赛等,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这样既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心理社团活动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活动集体,加强社团间的联系,可以把学生们集合在一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意识到这种社团的优势,给予最大的支持。

四、总结

高中的学习任务非常大,每天的课时安排也很紧张,使学生们都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压力,面对这种压力,有些同学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不利于学习。心理压力过大的同学可以参加心理社团活动来排解自己的压力,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来放松心情,摆正心态,重树学习的信心。学校应加强对于这种心理健康的投入,全力支持学生们创办心理社团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提高社团的活动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施杏.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29(14):131-132.

\[2\]吴娴兰.充分发挥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领自由\[M\].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9(15):140-141.

\[3\]王涛济.当前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学理论,2010,51(28):38-29.

第11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由于它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有是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一)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现代活动课程理论为依据,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生活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发展心理素质。

(二)系统性

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时,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以适应学生成长的多样性要求。

(三)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得到启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认识的来源,找回个性的位置。实施活动时,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优势所在。

(四)互动性

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特点相仿,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理解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在平等协商对话中有效培养温暖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互相尊重、独立自主等人际关系和良好人格,发挥积极的双向互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动力效应。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起始评价

课程起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所具有的前提条件,包括对学生能力、个性特点、各种优点和缺点、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类型等了解。其目的是把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学习准备状态,进而确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起始评价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即评价老师设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是否偏离总目标的方向。

(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实施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注重实施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正在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进行监控和评定,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偏离了教学目标,哪些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三)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第12篇

为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落实石家庄市教育局《2016年5·1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月)活动方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品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 活动主题

三位一体共助健康心

二、活动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为指导,树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素养,着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各种素质全面提高,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和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使他们把学习当着一种快乐和享受。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像抓教学成绩一样,在安排工作时同时安排心理教育,检查工作时同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工作时同时总结,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2.通过案例进行教育,用各种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自教或互教,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案例,并相互讨论当事人的过错或过失,教师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3.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4.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学会团结协作,从而健康成长。

6.利用校园墙报,手抄报等多样化工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7.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历、体验。

六、活动安排

1、 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板报、绘手抄报等途径,宣传和培育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