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团队实践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自身对团队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团队合作的自我评价的内容,欢迎阅读!
团队合作的自我评价范文一本人性格偏内向、细致,为人随和,易于沟通,能够比较轻易地融入工作群体,专业知识较扎实,善于思考,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对感兴趣的方面会花时间研究琢磨,工作主动性高,做事认真负责。
团队合作的自我评价范文二本人性格稳重踏实,工作细心、耐心谨慎,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服从组织,领导安排,维护组织的利益;会计理论知识扎实,熟悉现行会计准则和相关税收法规,并对会计工作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激情;熟悉Office办公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具有良好的英语听写读说能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团队合作的自我评价范文三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责任心强,办事沉稳,能吃苦耐劳,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一直认为“机遇总是降临于有准备的人”。在大学期间,我本着坚实努力,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了解岗位需求,为以后的求职做好准备。对Office办公软件比较熟练,也会PS的基本操作。
团队合作的自我评价范文四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善于沟通,工作细心、耐心谨慎,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电子理论知识扎实,熟悉各种元器件和c语言编程,并对编程有浓厚兴趣;熟悉绘电路图软件protel和电路仿真软件spices;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活跃于学生社团和兼职团队之中。在担任电子设计协会会长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并且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团队合作的自我评价范文五本人亲和力强,善于沟通,喜欢接触新鲜和具有挑战性和事物,敢于创新,动手能力强,在校期间除了认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我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活跃于学生会和社团活动中。在学生会担任宣传部部长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并且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我不充许自己有丝毫马虎,严谨认真我时刻牢记,抱着谦虚严谨的态度,无论大小认真踏实做好每件事,走好每一步。
关键词:篮球训练;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篮球是一门最能体现队员团队合作能力的运动。由于在篮球运动中,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但是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是球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篮球训练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训练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促进篮球运动的未来发展。
一、团队合作的定义
合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概念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者是工作。而团队合作主要是指那些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一个团体中,为了相同的目标而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奋斗的过程。团队合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所有队员的资源和才智,并且对不公正、不和谐的现象进行自动的驱逐,同时还能够给予无私奉献者合理的回报。团队合作由于是出自队员的自愿、自觉,因此产生的力量强大而又持久。
二、团队合作能力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纵观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可知团队合作需要球队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篮球运动作为一个集体项目,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需要团队的配合。一个球队只有达成了合作意识,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够提高队员之间的默契程度,从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大量的实践表明,团队合作能力与篮球比赛的成绩是成正比的,即团队合作能力越强,篮球比赛成绩便越高。如果一个球队缺乏团队合作能力,将会严重影响到比赛成绩。目前,大多数的篮球训练都开始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这已经成为了篮球训练中的重要内容。
三、篮球训练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措施
1.认真分析篮球训练内容,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
分析篮球训练内容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把握训练重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篮球教练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教材知识系统,确定篮球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各种不同的训练手段,不仅可以丰富篮球训练的内容,而且还能够使得篮球训练独具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同时在篮球训练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对此,教师应该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心理、个性、生理等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最为重要的是,在训练过程中必须以训练内容为中心,紧扣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
2.改变体育教师传统的训练
(1)建立平等和谐的训练人员关系
在篮球训练过程中,教员和学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能否完成训练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练人员建立和谐平等的训练人员关系,拉近教练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训练活动过程之中。在一般情况下,教员的训练态度和训练手段都对学生的篮球训练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篮球训练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学生在篮球训练中的优点,并进行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为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2)促进团队合作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同步发展
篮球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情感、思想、身体等活动中,正确的掌握相关的篮球知识和篮球技能。而对于篮球训练而言,教员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还需要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并且将这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将篮球教学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相互联系起来融入篮球训练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这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篮球训练过程中,教员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不能只图完成任务,而是应该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坚持高素质篮球人员的培养。
(3)采用合作训练手段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长期以来,篮球运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作为一种集体运动,球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是取得运动胜利的关键。在训练过程中,虽然教员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教员与学生一样,都处于平等的位置。在篮球运动过程中,队员之间的合作是完成篮球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篮球的学习兴趣。通过队员之间的合作可以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现阶段,各个院校的篮球训练能够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训练能力和动机,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团队合作不仅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在篮球训练中教员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合作意识,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篮球训练的合作元素,使得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加强合作学习训练的评价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篮球教员在进行篮球训练的时候,应该利用篮球运动的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是因为现如今的大部分群体合作意识普遍淡薄,责任观念较差,正好可以利用篮球训练的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相关方面的责任感。此外,篮球教员在进行篮球训练的时候,应该注重合作学习训练的评价过程。并且,篮球教练人员应该树立评价体系,摒弃以往单纯的是检查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是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学习掌握技能与方法的学习过程的一个评价。因此,教练人员在进行篮球合作学习训练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设置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采取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等各个方式,因为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评价,才能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篮球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才能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篮球训练过程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此外,教练人员还应该注意对于学生团队合作方面进行特别的评价设置,使得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除了重视训练自身过程之外,还要对合作学习的部分加以重视。因为篮球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密切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单靠单人的单打独斗是不能完成一场优秀的篮球赛的,所以在评价体系中应该单设一个对于团队合作的评价方向。
结束语
团队合作能力直接决定着篮球运动的成败,因此,在篮球训练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篮球训练的训练手段、训练内容等都亟待改革。在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训练氛围。概而言之,对于篮球训练来说,篮球教练人员应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训练手段,改变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现状,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宝平.篮球教学中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12):189-190.
[2] 张冯.关于篮球教学中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J].中州大学学报,2014,31(1):104-105.
[3] 李祥辉.篮球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J].当代体育科技,2012,2(8):38-39.
关键词:团队合作;实训平台;培养途径
该成果为北京市财政专项(PXM2012 014202 000194北京城市学院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协同平台创新研究)的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团队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众多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许多用人单位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录用的重要考量指标。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之一,大学生的团队教育成为各个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英才”培养实训平台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辅助高校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高校学生干部的团队建设不仅在学校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是一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模式。针对优秀学生干部,开展英才教育,通过“北城英才”学生干部成长训练营,以理论支撑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使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训练营的培训结束后,对考核通过的学生干部颁发“北城英才”学生干部培训班结业证书,按照学员总数30%评选“优秀学员”,同时将作为学生干部年度和学期各项考核的参考内容。通过实训平台的集体培训与实践活动,学生干部价值观念有了更为精确的定位,增强了学生干部的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广大学生干部的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班级团队合作”实训平台
通过“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班级团队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建基层支部团队合作实践营,打造“班级团队合作”实训平台,有效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并在基层团支部中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的氛围,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坚持普遍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既要覆盖到全体学生,同时也要突出对学生干部中的骨干进行重点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确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
(二)坚持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使校内教育培训与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为学生增加合作机会、打造合作平台,通过团体教育和活动促进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学团专项培养实训平台
以我校学团工作为平台,通过专项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将公共能力培养的目标融入到学团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调研。根据北京城市学院夏季学期公共能力培养(社会调研)工作进程及基本要求开展相关调研工作,该调研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学生自行组建调研团队,设定调研题目,利用暑假和寒假实践,走出校园,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志愿服务活动。为树立广大青年正确的成才导向,以“青年服务国家”为实践项目主题开展关爱帮扶、文明宣传、文化教育、法律咨询、义务劳动等相关志愿服务活动,鼓励青年学生到实践中、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经受磨练,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三)挑战杯竞赛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挑战杯”旗下的一项重要赛事,是由、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学校利用挑战杯等竞赛项目为平台,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组成团队参赛,鼓励跨学部跨专业组队参赛,形成学科优势互补、专业配备科学、人员结构合理的竞赛团队,不仅促使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同时促进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成为一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形式。
(四)、其他团学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我校学团工作一项重要内容。艺术节、辩论赛、篮球赛、足球赛、话剧比赛等活动形式多以团队形式组队参加,在娱乐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素质拓展项目实训平台
一、团队精神的内涵
团队精神是服务精神和合作意识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顾全大局的意识。团队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在完成合作时,每一个个体都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展现自身的特长。在合作中,个体要将团队视为一个整体,一切以整体的利益为重。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面对具体的任务,每一个成员都要全力投入,保证工作的效率。
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融入团队精神的办法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完成知识的接收。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分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小组划分,保证小组之间的成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具有探讨价值问题,让小组间展开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尽量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进行WORD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WORD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一问。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即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来,利用这一类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解决了简单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WORD的功能仅限于此吗,你还知道它的哪些功能?”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上报。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能够发散思维,还能学习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有例于团队意识的培养。
(二)加强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转变成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制作一份PowerPoint课件。在课题的布置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具有探究意义的课题,如让学生制作一份介绍校园情况的课件。学生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必须先明确各自的分工,展开对校园的调查,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学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完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能够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课堂评价,让学生采取互相评价的方式,学习他人的优点,了解自身的不足。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小组共同完成的课后任务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学生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要先对作品的主题加以说明,介绍成员之间的具体分工,以便于其他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在完成作品的展示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为作品打分,并说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及时发现小组合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合作能力。
(四)建立成果展示平台
关键词:初中;化学;思想品德教育;新突破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如今的教育事业对教育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对初中学生的教学中不仅仅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青春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思想教育的加强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他们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的化学课程上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已经有新的突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探讨目前初中化学教育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所做出的新突破。
一、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一)引导学生们学会资源分享
初中时期的学生们因为正是出于青春时期,此时的学生们多出于青春躁动的时期,同学之间的学习资源共享的意识较差。在初中的化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们加以思想品德工作方面的教育,通过对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同学之间做到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虽然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掌握相关的化学技能同样重要,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的操作需要的是学生们的细心,但是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实验操作中技能的把握都可能面临着难以理解的地方,而大多时候老师难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照顾到,这时候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们的共同提高,使得学生相互学习,整体的化学水平都能够有着显著的提升。
(二)让学生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中处处需要团队之间的合作,很多的工作无法个人单独地完成,只有通过团队中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才能够促进整个事件的成功。学生团队的合作的培养需要早日开始,而团队合作并不只是简单的将学生们按照成员进行小组划分,让小组完成某项实验就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们之间团队合作的目的。首先,需要学生们自己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化学课程上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加强,帮助学生们了解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并促进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之间积极配合。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小组共同的完成某一问题的探讨以及实验的操作,在该过程中促进学生们对团队合作的理解。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素质教育
(一)不断激励学生化学的学习
初中化学的这门学科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这是一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理解更深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学生们在初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带着很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当热情褪去之后,学生们再次面对这门学科可能会带着厌烦的情绪。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果在这个时候能够体现出来,作为一名初中的化学教师而言,需要不断的激励学生,鼓励学生们用心接受化学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好好体验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而带来的开心的体验以及实验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得到新物质的成就感。不断地激励学生不要过早的放弃,努力地坚持下去。在初中的化学课程上思想品德的教育很重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耐心接受新知识的学习。
(二)加强师生交流,共同加强师生间的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的教育重点是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通过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质共同得以提升。不仅仅是学生需要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身为一名初中的化学教师本身而言也要不断的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提高,多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提升自己整体的素质教育的水平。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会多多加强交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轻松,同时师生之间做到彼此更加的相互尊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机会。
一、调整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动权没有体现出来,以至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团队学习则是把学生的主动权完全交出来,交给学生一个平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团队合作学习,给予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讨论、发言的权利,使得学生人人都是学习者,每个人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团队学习,突出了学生的“动”,“动”“静”的转换,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习情绪高涨的课堂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知识扩张、信息量扩增
在团队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处理信息,从而了解课本以外,自己所不知的而组内人员所拥有的知识,使知识得到扩张、强化,信息得到扩增。团队学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问题,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学生从其他组员中得到的信息远远大于个别学习得到的信息,知识来源就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加浓厚。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团队分工,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要进行团队学习,首先要组建团队,团队成员要进行角色分工,这是保证探究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如果团队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就会杂乱无章,所以我们在进行团队学习的时候要明确分工,让每个组员都承担不同的角色,都有自己所负责的任务。每个组员都各司其职、职责分工、人人都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组员交流是团队合作的开始,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以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交流习惯的好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有些学生平时比较内向,在个别学习中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老师的提问,那是能躲即躲,课堂中沉默寡言。团队合作学习中,组员之间交流的气氛往往能激起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再说,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对话的对象是自己的同伴,因此,互相之间没有拘束、隔阂,学生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克服了胆怯的心理障碍,积极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且在与组员之间的交流中,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在互相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这就促进了交流,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团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因为是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学生会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每一位同学都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而且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同学负责,如果自己的组员不获得成功,他们自己也不会获得成功。因此,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与其他组员的努力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团队学习,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意义,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增强团队凝聚力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团队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个组员在活动中自觉地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集体凝聚力。在团队学习中,由于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组内学生就会产生荣辱与共的感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会激发他们的凝聚力,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组员会拧成一股绳,即使个人之间曾有的矛盾也会荡然无存,因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败其他团队,赢得最终的胜利。我所任教的班级,一直以来,学生的集体意识很差,可以说很多学生都没有班级荣誉感,对集体活动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自从进行EEPO课改后,课堂上,我经常进行团队训练和团队学习,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我发觉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增强了,同学之间越来越团结。可见,团队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摸清班级情况,合理组建团队
(一)了解班级学生特点,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学生面对教师的分组行为,有部分略有排斥之感,认为分组太麻烦,太形式化,太有约束性,针对此类学生,应当及时与其沟通,讲明分组的厉害关系和意义所在,使其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二)依现有专业基础,小组成员优势互补
团队组建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相互督促,加强专业学习,共同进步。人员的分配必须按照专业基础做到实力相当,不宜悬殊过大,否则接下来的团队建设和竞争会使一部分人越来越有优势,另一部分人逐渐失去信心,如此一来,团队将失去意义。
(三)根据班级实况,合理编排班级座位
座位的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际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范围。传统的班级座位一般是以学生身高为依据,从矮到高两两并排,按组排列,学生统一面向教师,教师面对一群学生,这种座位安排方式便于教师观察和控制学生课堂行为,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讲授简便。但是,如此编排,也易造成课堂交往形式简单,强调“教”的便捷而忽略“学”的多样性。
团队合作式的美术教学,一般是以五到八人为一个小组,小组以U型或半圆型方式排列,教师授课身处小组之间,与学生拉近距离,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的压迫感和拘束感更小,发表意见,绘画练习的机会也更多。这样能有效克服学生的羞怯感,从而培养其协作精神;教师以组为单位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因此,在我的美术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团队合作式的座位编排方法。
(四)小组自我包装,人人有担当
根据人的被关注的需要,在小组内为每位成员设置角色。分别为组长、组长秘书、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劳动委员、记分员等。目的是让每个成员建立起主人翁的意识心态,使组内团结融洽。
当小组框架搭建完成之后,组长需带领组员建设自己的团队,创立队名、队歌、队内的口号、队牌等等,所有的工作必须所有组员共同参与完成,极大地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从课程一开始就要振作起来,使平时不愿意上课或不愿意做作业的同学体验团队的乐趣。
(五)组内协作,组间竞争
团队合作的主要是目的是尽最大的可能让每一个人都能进步,因此,有协作就必须要有竞争,竞争可以让团队成员更加协作,协作可以使团队更具竞争力。
协作的方式主要有:
1. 技术支持。以强带弱,取长补短。一方面可以是造型基础好的同学帮助造型基础弱的同学。色彩感觉好的帮助色彩感觉差的同学,另一方面,同学之间在选景、构图、深入刻画、线条运用等方面都是各有特色,应该 相互取长补短。
2. 资源共享。组内同学在绘画用具上可以相互交换,例如秉着节约环保的原则,组内可共用一盒颜料,共用一把削笔刀,各自采用不同铅笔或钢笔所创作的作品效果也不同。如此协作,不仅节约成本,也提高了课前准备的效率。
3. 竞争内容。第一,作业上交率。第二,作业质量优秀率。第三,课堂作业过程中的纪律。第四,课堂作业结束后的组内卫生。
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和作用,可以最大化的体现自我价值,为竞争积蓄力量。
二、科学的评价,细致的考核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中,有严谨科学的考核细则,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细则如下。
1. 根据周课时量和学生完成作业能力,以一学期20周计算(节假日忽略),两周一次作业,一学期共10次。因学校技能大赛训练请假两周以上、因病请假两周以上者,可以两周为一单位免作业一次。其余事假所耽误的作业时间,需自行补齐。
2. 一次作业为一个“小组任务”,作业最终都以系列作品方式呈现,组内所有同学承担相应任务,最终呈现的作业质量所得成绩为本组所有同学平时成绩的最高参考。
3. 一次作业成绩为10分(或100分),一学期10次共计100分(或1000分)。组内总分由任课教师给出,组员分由组长与学习委员共同给出。组长及学习委员得分由组员给出的平均分,各同学得分原则上不能雷同。应根据成员分工及完成质量有所区分,最高不超过组内得分,最低为0分。
4. 组员10次任务得分总和为学期平时成绩。
5. 在一次任务周期内,组内的加减分直接在当次任务的得分中进行加减。加减分的内容主要涉及组内学习纪律、效率、方法技巧、出勤等,并由任课教师评定。个人的加减分直接在个人当次任务的所得分中进行加减,加减后的分为平时成绩。例如:同学A,一次作业得分为8分(或80分),由于上课大声喧哗,扣除0.2分(或2分),最终成绩为7.8分(或78分)。
三、观察团队学习成效,量化作业习惯表现
经过团队合作学习,学生的作业习惯向良好的方面发展,学生作业质量有所保障。由团队合作学习促使良好作业习惯的形成和作业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业上交情况逐步稳定。除请假、缺勤者,学生都能保证按时提交作业。
2. 作业优秀者逐渐增加,个别学生有异军突起之势,各团队都呈现藏龙卧虎的态势。每次作业的优秀者都有“新”面孔。
3. 作业过程中的纪律保持良好。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会有意识的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有交流能轻语。
4. 作业完成后注意组内卫生,铅笔屑、废纸等倒入垃圾篓,并清理桌面。
5. 户外写生,按组行动,做到不追打喧闹,作业独立完成,互相点评。
关键词:课堂教学;团队精神;高职院校
引言:
现如今面对大型而复杂的社会,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团队合作不但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集思广益,获取新思路,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发挥其他强大的力量。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必将走向社会,走入到激烈竞争、复杂而庞大的社会中去,如果特例独行,不懂团队合作,必然不能适应社会,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大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大学校园的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很难经常性的活动,所以,把团队精神的培养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是不错的选择。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团队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新型社会人才的需求
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现代教育也面临着不断的创新,高职院校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育的革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现代教育注入活力。纵观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更新。高职教学单纯的致力于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地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整体素质的培养,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具有分工明细化、专业化的特点,诸多的项目都需要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人合力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尤为重要,因为以一个人的工作效益是无法和团队的效益将比较的,因此必须促进对教学中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以及团队创新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往往他们研究的重点多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或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现在提倡“1+N”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这个“1”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N”种能力的培养,团队精神作为这N种能力中重要的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多放在班级活动上,或是学生干部团队上,这样面对的群体和活动的次数都受限,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团队精神的培养要讲求持续性和长久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长期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道德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逐渐转向快节奏的发展模式,随着媒介的不断革新,诸多网络文化迅速的崛起,民众道德素质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当前,众多的企业对团队意识日益的重视,更将团队意识与分工合作机制作为企业重要的文化理念,且集体意识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基本的道德素质,由此,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尤为重要,应促进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分工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秉承民族的优良传统,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全能型人才。
针对当前学生的团队观念状况,制定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形的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并从不同的教学活动入手,根据对不同学级、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研究,采用各种教学活动形式进行团队精神的贯彻,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通过一系列的班团活动,将团队精神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使得学生明白分工合作,集体策划的重要意义,通过不同的集体活动,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使得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的团队工作理念,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革新教学模式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教育自身的革新机制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亟待更新,随着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对学生的多种模式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性、综合性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机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当前,诸多的高职院校都只是单纯的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一味地增设专业理论课,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化以及教育机制的固化,使得整体的高职教育机制不能够有效的运转,导致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抗打击能力弱,合作意识差,团队分工不明确等等现象,甚至有许多的学生面临就业难的状况,因此,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增强对学生综合性、全面性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培育学生团队意识的举措
(一)实行分组教学模式
首先,从基础上进行促使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在学生入学初期,便对学生进行分组,将每个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由所在组的成员对分组进行命名,首先,通过命名的小细节便潜在的提醒着每个小组成员他们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小家庭,每个成员都是小家庭的一份子,其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爱好与特长,进行小组内的分工,分别设立有卫生情况的负责人,文艺方面的负责人、各科的学习代表,由于不同的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不同的班团活动中便可以凸显不同的优势,使学生在简单的学习和生活中便明白团队的重要性,并使他们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由此,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更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之间互相改进,不断成长。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实行分组教学模式,利于学生互相之间进行知识的探究,也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也创新了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模式趋向多元化。
(二)分组教学模式的细化
论及小组成员的互相促进,具体的来说,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彼此的“影子”,每个成员在生活或学习中,会不断的发现发觉每个同学潜在的长处,并知晓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助于彼此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要慎重地选择每个团队的组长、计时员等,要由大家互相了解之后,多次讨论后共同选举出来。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分工不同,要各取所长,擅于发挥自己的长处。目的是让大家明确团队中每个人在团队中的都是无法替代的,树立自信。
然后,针对课堂的教学任务,每组成员共同完成,并制定详细的有关团队的奖罚方案,在课堂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受奖,团队中有一人影响课堂秩序的,团队成员一起受罚,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自制力,更有效的是,在有同学出现开小差的时候,团队的成员会善意地提醒,而不是“事不P已,高高挂起”,加强了课堂的管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协调组织好多支团队,团队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方式,通过制定相应的绩效方案,最后对每个团队的成绩做出评判。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在课堂内,组织好学生,充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并能从身边的队员身上发现闪光点。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内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以及作为老师如何进行N支团队的管理。有很多同学性格偏内向,不擅于沟通和发言,会在团队中被埋没。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团队游戏,适应穿插在课堂中,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每个团队进行课下的团队活动,培养团队间感情。
(三)积极开展班团活动
适当的开展班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时能够达到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在侧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进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丰富的班团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譬如开设主题班会,举行环保或福利院等公益活动,亦或是设立拔河、篮球比赛、合唱比赛等等一些团体类的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有效的增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包容、相互配合的团队意识。
(四)增设相关选修课,增强团队精神的宣传力度
将团队精神纳入学生的选修课中,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的灌输,使得学生对团队合作具有初步的理念。将团队意识、分工合作机制等纳入正式的课程,使学生对分工合作机制具有深刻的理解。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有众多的高校和大型企业在进行团队课程的设置,由此可知,团队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将团队合作机制纳入高职教育课程,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使得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机制,懂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深切关系,使学生亲自参与到讲座中,使得团队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让学生从入学起即培养团队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并通过奖罚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处事态度,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全能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焦文渊.如何有效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J].2012(9)
网格工作心得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
时光如梭,一晃在网格工作上做了将近一年7个月,这份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认识了很多人,也结交了 很多朋友。很庆幸,能在这么好的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今天我就总结一下网格工作中团队的重要性。
网格工作不是单一的个人工作,而是一份需要大家齐心合力的团队工作。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个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大海。 团队精神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优秀的团队?集团征战西南的“七匹狼”和拓展东北的“九只虎”,就是优秀团队的典范。狼是最具有团队精神的兽群,它们最能发挥团队的力量。它们分工协作,团结一致,在协作中遵循自己的游戏规则,好像有铁一般的纪律约束着。它们善于沟通,彼此忠诚。狼族的这种品质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 狼群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们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统一策略,甚至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狼的忠诚、交流、合作、坚韧使得它们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至,几近无可匹敌。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有首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而且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一旦被开发这个团队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团队合作往往能激发出团体不可思议的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战士和整支队伍就是有一个为天下所有苦人民打天下的共同目标。而且他们都不畏艰险,相互帮助、共同合作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他们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共同协作下不尽走出了困境还为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一个团体,如果人心浮动,组织涣散,人人自以为是,何来生机与活力?只有懂得团体协作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创造奇迹.
最后,自我总结一下:
网格巡查,平安爆料,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响。未必事事完美,只为不负信任。
愿在新的一年里,在镇领导指导带领下,更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工作能力,再接再励!谢谢!
传统医学教育培养的是专业化人才,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跨专业团队合作的机会,也难以提升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专业人员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团队合作会导致医疗差错,降低患者照顾质量,并导致低估其他专业对患者照顾贡献的现象。IPE能促进团队协作必需技能和知识的获得,提升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培养成员间相互信任与尊重,消除成见,从而间接提升照顾质量。
二、发展概况
1、全球开展概况1950年,美国Washington大学首次提出了多专业家庭保健途径。1960年,北美、欧洲的痉挛事件引入了多专业团队。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年人人健康”战略中推行IPE概念。1987年,英国CAIPE建立,旨在为全球教育者提供一个讨论关于IPE新想法的中心平台,为IPE的定义、开展模式、测量工具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后,IPE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美国现已成立5个IPE中心,分别是Washington大学、Minnesota大学、ThomasJefferson大学、SaintLouis大学、Creighton大学;1个IPE区域模型,由20所大学和学院、研究生教育项目共同开展。2002年,明确定义为跨专业教育(IPE)。2007年,加拿大跨专业健康合作中心(CIHC)成立,致力于共享IPE和合作实践的最新知识和经验。2007年,加拿大政府延伸了跨专业教育概念,将病人纳入医疗卫生合作中,此计划被定义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协同实践的跨专业教育(IECPCP),即一起学习以促进合作的方式,目的是促进患者和卫生工作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结局。目前,全球已有42个国家相继开展了跨专业教育的项目或研究。中国香港大学也于2010年首次开展了IPE项目,研究对象是护士和社会工作者,采用PBL式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进行了4次研讨会,结果显示IPE在提高专业角色认知方面有积极作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也于2012年秋季率先在中国内地开设跨专业教育项目实践,采用讲授、TBL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医学专业本科生提供情景监控、沟通、领导力、相互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2、理论发展没有可靠理论支持的实践等同于没有实施[19]。健全的理论框架对巩固实践活动很重要,不仅提高了课程设置的质量和实践的价值,还能向怀疑者解释IPE课程和价值。近10年来,全球教育者、研究者积极探究IPE的理论基础。目前,公认IPE理论有两个层次,分别是微观水平和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理论主要应用于个人学习,分为行为主义论和构建主义论。①行为主义论侧重于学习的产出结果,故在文献中多被描述为跨专业能力,包括挑战性环境下的工作能力,管理改变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谈判能力。②构建主义论侧重于学习过程,分为认知构建论和社会构建论两部分。A认知构建论中,认知结构和高阶技巧(如问题解决能力、洞察力发展等)的建立是关键。认知构建论包含发展论和成人学习论,发展论目前停留在理论阶段,提示在IPE实施过程中,学习者吸收、过滤外界信息时,已知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冲突,并影响新知识的获得。成人学习论则应用广泛,在文献中多被描述为一系列教学途径,包括自主学习、经验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但成人学习论目前仅用于描述如何实施IPE课程。B社会构建论侧重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包含社会文化论、社会冲突论等。为了对IPE有更宏观的理解,利于课程框架设置,社会构建论发展出行为论、拓展学习论和实践共同体,即宏观学习理论,目前仅有宏观理论应用于IPE评价的研究。
3、介入时间目前普遍认为跨专业教育应在学生(即未获取职业资格)阶段开展,具体介入时间尚存在争议。一些研究显示IPE应在早期介入,最好是在学生入学2年内。在健康专业预科中加入跨专业教育,将会导致学生态度、兴趣、专业精神的深刻改变。英国的纵向研究显示,为了使负面偏见和认知最小化,健康专业学生的跨专业态度应早期定型。Horak等建议早期的分享学习经历会使团队合作更容易。Bradley等选择了2年级医疗保健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跨专业教育相关研究。然而,Petrie研究表明,卫生专业人员应首要确保自己在本专业的能力,Mariano及其同事的研究显示,透彻地掌握本专业知识很重要。有学者提出早期干预也许不合适,应在大四或研究生水平干预。Wahlstrom等则建议将跨专业教育贯穿本科期间始终。
4、评价工具目前,公认的评价工具有两个,即跨专业教育知觉量表(IEPS)和跨专业学习准备状态量表(RIPLS)。IEPS主要用于测量参与IPE后,学生的感知和态度的转变,用Likert6分量表回答,6分是强烈赞同,量表共18个条目,分4个因子:能力和自主性,合作的感知需求,实际合作的感知,对他人价值的理解。RIPLS用于评估学生对与他人互动的准备状态,用Likert5分量表回答,5分是强烈赞同,1分是强烈不赞同。量表最初只有19个条目,现已发展为29个条目,分3个因子:团队合作,专业认同,角色和责任。其他量表如跨专业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IOSCE),跨专业引导技术(IFS),跨专业社会化和价值量表(ISVS)等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发展制约因素
近20年来,虽然IPE发展迅速,但还很多因素制约了它的发展。首先是课程安排的复杂性。课程安排要避免各专业人员重复学习,确保各专业人员全程参与的同时保证日程的周期性,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改变活动地点,其复杂性和困难度可见一般。其次是外部支持的缺乏,包括国家和机构相关政策的制定,资金和设备的缺乏。例如,1995年美国只有<15%的医学院校和护理学院开展IPE项目,15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并没有明显改变。这表明IPE需要决策制定者、教育者、研究者的更多关注。还有教育者和引导者因素,相对于传统的医学专业教育,跨专业教育者和引导者需要被培训,获得综合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需要了解更多的教学观念。最后还有学生参与者因素,包括等级观念、专业成见、专业间沟通、接受态度等。传统医学教育中,医生总是被认为是团队工作中的领导者,护士则是服从者,各专业间缺乏沟通、合作途径,对各自专业角色错误理解。且有研究显示,参与者更愿意与同专业人员沟通,因为共同的专业词汇、解决问题的途径等。4小结跨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改善团队合作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作为指导者的教师也应来自多个卫生保健专业。而在我国高校,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即为课堂教学,我国教育者若要成功开展跨专业教育项目,关键是要使教师和学习者适应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
四、结语
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使孩子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滋生了孩子的不良习气,导致很多学生只会汲取而不会付出,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吗?他们的合作意识强吗?他们具有愉快地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吗?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习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都是失败的。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以及未来的世界里更为重要。现代教育观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新型人才,未来社会是倡导合作、共享、互助的个性化世界。因此,把合作意识的培养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适应教育社会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
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生合作意识现状,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笔者在长沙市天心区选取了幼幼小学、青园小学、桂花坪小学、黄土岭小学、黄兴小学、仰天湖小学、中南大学附属小学、井岗小学等8所小学,展开了摸底调查。调查通过学生、家长两个层面展开。
一、学生层面调查情况及分析
1.课间活动时间,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喜欢集体活动的学生,不用任何人去指引,在课间活动时间就会非常主动地组合成集体,一起设计活动规则、奖励和惩罚形式。在活动中,互为盟友的一方会相互团结,为取得胜利而共同努力。虽然这些活动大部分为一些娱乐性的游戏,但它同样需要学生具备语言表达、肢体运动、思想交流、相互合作等基础能力,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缩影。据学生课间游戏方式调查结果显示,93.59%的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玩,只有6.41%的学生喜欢一个人玩,可见绝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集体活动,喜欢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更好地完成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也说明,学生是有团队合作意识的,他们的合作意识还可以伴随着兴趣而主动强化。
2.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调查显示,95.63%的学生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只有4.37%的学生不愿意听他人意见,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愿意接纳与自己不同的想法。而牧硪桓鼋嵌瓤凑飧鼋峁,95.63%的学生愿意听取意见,也就意味着有95.63%的学生给别人提出意见,说明学生都有与别人分享自己想法的意愿,这对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是有益的,因为他们能够相互交流,学会分享,懂得接纳不同的意见,并做出比较合理的分析和选择。
3.你喜欢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吗?
对于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一问题,74.63%的学生表示喜欢,20.99%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而4.3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从这一项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愿是很强的,他们的潜意识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对集体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正是团队活动开展的有利条件。而对此表示不喜欢的学生比例为4.37%,这与上一项调查结果中不愿意听取别人意见的学生比例相同,说明极少数学生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喜欢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
4.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样做?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50.44%的学生会找其他同学商量解决的办法,有7.00%的学生会请父母帮忙,而38.19%的学生会自己解决,选择其他方式的占4.37%。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先考虑到寻求他人的帮助,接纳他人的意见,通过他人的指点解决问题,尤其是会优先考虑选择与自己同龄的伙伴。可见,这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想到自己所处群体的其他成员,能够比较自然而没有心理障碍地把自己的问题告知别人,容易实现比较友好舒适的交流。而38.19%的学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力求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或许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或许是没有请求援助的勇力,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等。他们在遇到这类情况时,主要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自我对话,不会主动和周围的其他人进行交流。
5.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与同学合作的任务中,如果失败了,你觉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在完成与同学合作的任务失败时,60.64%的学生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责备其他团队成员,只有5.25%的学生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团队成员。这说明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遇到失败时不会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能够冷静下来先分析自身的情况。这样能够维护团队成员间的友好关系,有效提升团队的合作能力。
6.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与同学合作的任务中,如果成功了,你觉得小组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在团队任务取得成功时,79.01%的学生认为同学们的密切合作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超过90%的学生会将团队的成功看成是每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团队合作失败了,他们会先从自身分析原因;团队合作成功了,他们会把荣誉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他们看来,团队合作的结果会很理想。同时,他们也能够不计个人功过得失,不会因个人的情绪而影响团队的精神凝聚力。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非常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正确认识到团队的成功与所有成员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
7.在小组活动中,当发现有同学需要帮助时,你会怎样做?
85.42%的学生会很主动地帮助小组活动中有困难的同学,11.95%的学生会在别人求助时伸出援手。从这两项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是很愿意帮助别人的,他们并不会丢下团队中的成员不管,而是团结一致,大手拉小手,共同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8.你更喜欢以下哪种分组方式?
在团队分组方式上,64.14%的学生喜欢自由分组,20.99%的学生喜欢按兴趣爱好分组。自由分组区别于其他按能力、性别、学号等进行分组的方式,学生选择小组成员主要凭自己的主观感觉,而不会以团队任务的需要为出发点。在他们眼中,选择团队成员与平时玩游戏寻找伙伴时一样,不了解团队成员的不同组合与团队整体能力之间的重要关系。
9.你觉得哪种方式最能培养你的合作精神?
对于哪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6.44%的学生选择老师多讲一些合作技巧,42.57%的学生选择老师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可以看出,学生愿意培养自身的合作精神,但又缺乏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老师在这方面能够给予他们指点,并且能够通过游戏式的实践活动来锻炼其合作能力,从而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真实感受合作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我们发放的学生卷共设置9个问题,从学生日常的行为和心理分析其所折射的合作意识。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3份。根据统计,仅有39.94%的学生非常喜欢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20.99%的学生表示一般,不是很喜欢。另外,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38.1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解决,而没有考虑和其他同学商量解决办法。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与同学合作的任务中,如果失败了,有60.64%的学生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如果成功了,有79.01%的学生归结为是与同学们密切合作的结果。对于学习中的分组,有64.14%的学生比较喜欢自由分组,选择按兴趣爱好分组的有20.99%。对于如何能培养合作精神,42.57%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36.44%的学生期待老师能多讲一些合作技巧,11.37%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组织一些集体比赛。
二、家长层面调查情况及分析
1.您参与孩子课外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如何?
积极参与型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非常关心,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最新发展情况,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知道家校共育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这类家长从相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所占百分比是可观的。放心撒手型家长:这类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已经上了学,教育问题就交给老师了,自己可以撒手不管了,相信老师会帮自己带好孩子。于是,他们忙于自己的事业,不太关心和参与学校的活动。
2.当您不同意他(她)的要求时,孩子通常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在调查中,51.72%的学生会想办法试图说服家长同意,只有10.34%的学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放弃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能够和家长沟通,愿意为自己的想法去争取。这对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团队合作行为是有益的,因为他们能够相互交流,接纳不同的意,并做出比较合理的分析和选择。
3.您的孩子能友好地与其他同学相处吗?
对于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友好相处的问题,75.48%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有24.52%的学生表示和同学的关系一般,没有学生与同学相处得不太好甚至关系差。从这一项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与人合作一起完成任务的意愿是很强的,他们的潜意识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对集体式的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正是团队活动开展的有利条件。
4.您的孩子在游戏中会主动遵守游戏规则吗?
在玩游戏的时候,有80.46%的学生会主动遵守规则,有18.77%的学生需要提醒才会遵守规则,而0.38%的学生则不会遵守规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会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可见这些学生在游戏中会想到自己所处的群体的其他成员,能够考虑到其他成员的感受,容易实现比较友好舒适的交流。
5.您孩子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吗?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体现了学生与家长的和谐沟通;40.23%的学生偶尔会和家长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体现了基本的团队意识;只有9.20%的学生一般不会和家长沟通,不会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6.在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面对意见分歧,您孩子通常会怎么做?
在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76.25%的学生认为有意见分歧时要讨论商量后再做出决定,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意识。他们认为同学们的密切合作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团队的成功是每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7.您孩子在团队任务失败时通常会归因于哪个方面?
72.03%的学生会认为任务失败是团队共同的责任,体现了团队的精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成为了他们的座右铭;15.71%的学生会认为团队任务的失败是自己的责任,与他人无关;而12.26%的学生认为团队任务的失败与自己毫无关系。从这三项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有团队意识的,他们并不会在团队任务失败时推卸责任,而是团结一致,大手拉小手,共同克服困难,让整个小组充满战斗力。
8.您孩子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您寻求帮助时,您通常的做法是?
在孩子遇到问题向家长求助时,73.56%的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讨论,启发孩子去解决问题;14.94%的家长选择引导孩子去和同学商量,讨论解决的办法;8.43%的家长选择直接告诉解决方法;3.07%的家长选择不予理睬。从这些数据分析,很多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沟通和交流,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也有少数家长不愿意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了解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9.您觉得孩子们缺乏合作意识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缺乏合作意识的原因,37.84%的家长选择“缺乏通过合作取得成功的体验”,33.43% 的家长选择“缺乏合作的锻炼机会”。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合作精神是有强烈意愿的,他们希望老师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他们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真实感受合作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家长卷特设置了9个问题,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在问及孩子们缺乏合作意识的原因这个问题时,37.84%的家长认为是缺乏通过合作取得成功的体验,33.43%的家长认为缺乏合作锻炼的机会。而当孩子们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家长寻求帮助时,73.56%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仅仅只有14.94%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去与同学商量,讨论解决办法。
三、结论
通过从家长、学生两个层面开展广泛调查,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就小学生合作意识情况,笔者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学生喜欢团队活动,有利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以上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课间更喜欢团队游戏,生活中愿意听取他人建议,喜欢和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对多人一起参与的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与自己一个人完成学习任务、劳动任务等个人活动相比,多人的团队活动形式更为开放,情感直接交流的机会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更为均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从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得到更多满足。合作能力正是需要团队成员在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将每位成员的能力实现几何相加,所以学生对团队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2.良好的交流有利于团队合作活动的开展
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建立友好的交流通道。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向自己的父母和同学寻求帮助,主动述说自己的难处。同学之间遇到困难时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了解同学的实际情况,并尽自己所能提出建议和帮助。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自由自主的,都能主动建立相互交流平台。在团队合作活动中,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减少团队内部矛盾。实时了解彼此的动态情况,适当调整团队整体计划,增强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度,这些都有利于团队合作活动的开展。
3.学生非常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
友好的F队关系是团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对小学生合作意识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团队遇到困难或阻碍时会冷静地思考问题,先从自身分析原因,不是一味地推卸自己的责任,责备他人。在团队取得成功时,会把功劳与每一位成员分享。而当团队成员有困难时,会及时提供帮助,一起攻克困难。这样能够维护团队成员间的友好关系,有效提升团队的合作能力。
4.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团队合作能力缺乏科学的认识
这本再平常不过的自传带给我许多思念。是它陪伴了我初三一年。每天在完成复习功课后,在睡觉之前,总会偷偷打开台灯,翻上几页。在寂静的夜晚,看这本书,感觉很好,我受益匪浅。
李开复,我敬佩的一个人。他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担任要职。1998年,加盟了Microsoft,并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00年,升任Microsoft全球副总裁,并成为盖茨的七个高层智囊之一。2005年,李开复加盟Google,被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我敬佩的不仅仅是他出色的工作,更是他做人的理念,处事态度以及成功之道。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成功”二字。从成功的真正意义——成功的源头——成功的选择——成功的必要因素——成功的“罗盘”——成功的阶梯——成功之道,最后到用智慧选择成功。这本书把这一过程分析得很透彻。点明每一步骤的关键。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总结得相当精辟,每一点都十分重要。
在谈到成功的必要因素,他给了以下几个词语: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追求理想。并把每一个单独作为一个章节进行阐述。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现在人们所缺少的总结每一个词语。每每读到事例的时候,我总会有同感,总会联想自我,回想我在遇到相同事情时的处理方法,而每到这时,心里总有一份内疚。我想,我读这本书不是为了欣赏优美的语句,而是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章节是《合作沟通——信息时代的成功之道》。章节中主要讲的是团队合作。读完后,我十分深刻地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最注重的就是互相的交流及表达,团员之间只有分享相互的信息和资源、积极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苹果公司的“负面”默契就是一个很深刻的负面教材。我反思自我,周围之间的同学就是一个团队,我是否与同学构成学习的默契呢?我是否能很好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呢?......我是在一遍遍追问自己的过程中读完的。这一节中讲述了BillGates的团队精神,他领导一个团队的方法。沟通是团队合作成功的基础,有效沟通的四个秘诀:1、悉心倾听;2、大方积极;3、直截了当;4、不同意的艺术。委婉拒绝的方法对我很受启发。
由于离开微软,加入了Google,李开复博士在书的最后说到:“一切事实在下一年都会公诸于世。我做的事,没有违背这本书里的原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总而言之,我读这本书的心态是:好奇——共鸣——收获。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人一生中不能不读的,看完后必定有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