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舍本逐末比喻

舍本逐末比喻

时间:2023-05-30 09:4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舍本逐末比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舍本逐末比喻

第1篇

舍本逐末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例句:学习中只热衷于猎奇,不想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这不是舍本逐末又是什么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近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义词:去粗取精。

出处:“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如果要形容当前的糖业像什么,再形象不过的比喻便是“堰塞湖”了,何为堰塞湖?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如今的糖业便是如此。本来市场化的价格被参与各方的利益纠葛堵塞起来,无法畅通。

我们知道,从2008年到2011年,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白糖的价格都在一路高歌,在这段时间里无论白糖厂商、经销商、消费商、糖协、甚至是广西省政府都在为延续这一价格暴利而努力。他们一手拿着银行贷款,一手牵着政策制定者,屁股坐在糖袋子上,脚下还踩着糖农,这就是糖业的如意算盘。

但算盘不应只打在虚面上,而应打在实面上,取巧和投机的算盘只能打一时,却无法打得长久,在金融属性退潮之际,糖业若不打开胸怀,疏导杂质,继续舍本逐末的话,必然免不去被清算的命运。

实地考察了解到,今年蔗糖并未减产,春节临近仍然滞销;目前白糖这个价位持续下去,淀粉糖将维持30%的高利润,这会促进淀粉糖扩产增产,蔗糖维系高价的成本会成几何倍数增加!

数据表明:食品工业使用的淀粉糖浆数量增长较快。据中国发酵工业协会预测,今年我国食品工业使用淀粉糖浆的总量将超过100万吨。

再去各大超市和商场去看,各类糖果、饮料中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以及糕点、焙烤业、乳业、肉类加工品等的原料上再也不是蔗糖的天下了。近年兴起的功能性食品、低聚糖、糖醇类又增添了淀粉糖的用量,可以说淀粉糖产品发展潜力巨大。

若白糖拼命在这个价位维系下去,淀粉糖将获得高达30%的的超级利润,这会促进淀粉糖更加猛烈的扩产增产,蔗糖维系高价的成本无疑将会呈几何倍数增加,到时便是上屋抽梯,想全身而退都难了!

另外,另一大替代品甜菜糖也正在摩拳擦掌,积极引进国际技术,产量将有实质突破。在蔗糖价格居高不下的态势下,不仅淀粉糖,还有甜菜糖也跃跃欲试,有消息称,黑龙江等地正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种子,为实现甜菜糖单产增量做着积极准备,另外在国外机械化发展的当下,甜菜糖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若这些举措实施,很可能亩产由当前的4吨提升到7吨。增量超过70%。

最后,就是进口糖了,多年来,糖业都枕在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温柔乡里,没有受到任何肆扰,高达50%的进口关税令国外糖望而却步,国内糖商因此安稳地攫取了多年的巨额暴利,然而这样的态势不可能持续太久,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就会铤而走险,如今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走私糖也会铤而走险,还有更多自由贸易区如韩国、日本等贸易区的增量都不可忽视。东南亚、台湾享受零关税的地区会用打球――变种糖的形式流入国内,再加上古巴等国家,国内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采用购进糖的方式对其加以援助,这些增量难以统计具体数字,但却非常庞大!

总之,今日之白糖多头已经犯下致命错误,并不是空方在与其较量,而是市场在与其较量,即便散布多少收储谣言都将于事无补。随着替代品的蜂拥而上,其高价维系的成本将与日俱增,孤注一掷的拉升只能让多头错得更深,而不可能挽回败局。

第4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②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1),以刺刀攫③其首(2),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3),已破裂云。(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

①觇(chān):窥视;观测。②倾跌:滚动跌打。③攫(jué):抓。

有个姓张的,偶然走到山谷的溪水边,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声音。他寻找一条路径爬上去看,只见一条大蛇,身围像碗口那样粗,在树丛里摇晃着,伸着尾巴拍打着柳树,柳条都折断了。(看那)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但仔细察看,却什么也没有,他很是疑惑。慢慢地走近蛇俯视,只见一只螳螂盘据在蛇的头部,用锋利如刀的脚抓着它的头,甩也甩不掉。长时间后,巨蛇竟然被弄死了。看蛇的额头,皮肉已被撕破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

(2)渐近临之

(3)久之,蛇竟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以刺刀攫其首。

3.张姓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观察“螳螂捕蛇”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回答)

4.文中的螳螂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请具体分析原文,说说螳螂置蛇于死命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

2.(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用锋利如刀的脚去抓它的头。

3.登觇、审视、渐近临之

4.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5.(1)占据有利位置;

(2)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其短处;

(3)抓住要害。

6.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

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①:酒曲,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②诮(qiào):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连。

有一个人向一个做酒的人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米,加上一两酒曲(酒引子),再加上二斗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就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罢了。”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唉,连酿酒最基本的原料都忘了放,想要酿酒,等到酿不出酒来,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次要的东西,因而学习不能成功,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1.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不传与真法。

(2)尔第不循我法耳。

(3)何异于是!

3.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解释“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句中的“本”、“末”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本:___________末: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个道理应用到学习中去?

1.A

2.(1)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

(2)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罢了。

(3)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3.舍本逐末(忘本逐末)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4.米、酒曲;水

5.(1)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2)做事要细心,要多自省,少埋怨。

(3)学习知识。要把最基本的掌握牢靠,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惊弓之鸟

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魏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④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故疮未息,而心惊未去。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⑤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

①异日者:昔日,从前。②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③京台:高台。④孽:指幼鸟。⑤故疮:旧伤。⑤陨:坠落。

昔日,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这时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下弓弦,就可以把鸟射下来。”魏王说:“你的射技有如此之高吗?”更羸说:“可以的。”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边飞来,更羸用空弦(而不带箭)拉了几下,(就)让大雁跌落在地上。魏王说:“可是,射雁怎么可以达到这种(高明的)地步呢?”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雁。”魏王说:“先生,你是凭什么知道这种情况的?”更羸回答说:“它飞得缓慢,是过去的伤口在作痛;叫声悲哀,是失群的时间太长了。老伤口未长好,并且受伤惊吓的心情未除去。听到空弦的声音后,挣扎着向高处飞,老伤发作,因此跌落在地上。”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

2.翻译下列句子。

(1)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

(2)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3.更羸是根据什么判断这是一只受伤未愈的雁的?(用原文回答)

4.生活中我们常用“惊弓之鸟”形容什么样的人?

5.我们知道,生活教人学会反思。读了这则寓言,从大雁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1.停留。

2.(1)飞得缓慢,是旧伤疼痛;叫声悲凄,是离群已久。

(2)听到弓弦的声响,便拼命高飞,旧伤发作,因此跌落在地上。

3.飞徐者,故疮痛也。

4.受到过惊吓或遭受过打击,遇到一点动静或事情就心有余悸的人。

5.遇到挫折或打击后,不能从打击和失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遇事仍心有余悸,将会遭受更惨重的失败。

吕不韦贾于邯郸

吕不韦贾①于邯郸,见秦质子②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③,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④可以遗世⑤。愿往事⑥之。” (选自《战国策》)

①贾:做买卖。②质子: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王子。③力田疾作:努力种田,辛劳耕作。疾:急忙地从事,引申为辛劳。④泽:恩惠。⑤遗世:传留给后代。⑥事:从事。

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秦国的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住在丛台,我愿去为他效力。”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

②归而谓父曰:

③耕田之利几倍:

④今力田疾作:

⑤泽可以遗世:

⑥愿往事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1.①贾:经商,做买卖。 ② 谓……曰:对……说。 ③利:赢利。 ④力田:辛勤耕作。⑤泽:恩泽。 ⑥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第5篇

[关键词]中年段语文 阅读教学 联动式练笔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4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精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是体现这一原则的有效手段。然而,对如今中年段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作一番认真地审视,不难发现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思考: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现状

(一)不择时机,为练而练

从感悟文本出发,是随文练笔的落脚点。而有时教师安排练笔不择时机,只为练而练,以至于练笔训练目标不明,练笔点选择不当,往往呈现出模式化。

(二)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有些课堂的随文练笔呈现出时机与训练目标的不合,一味地追求练笔,不顾学生的认知基础,更不管课文的教学目标及练笔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理所当然,随心所欲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练笔时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学习语文的现实意义,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导致练笔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探索:中年段阅读教学“联动式练笔”的有效性

将阅读教学与练笔相结合,这是一种有效的联动,也有助于全面激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借双慧眼,撷取“联动式练笔”的联结点

1.在文本“空白处”撷取练笔点。

文本是一个引发读者思索的凭借,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空白”,让学生自读自悟,放飞思绪,把简练处写具体,达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境界。

2.在情感生发处撷取练笔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积蓄自己的感悟与情感。捕捉这些情感的爆发点,及时练笔,能使学生把这些情感积淀下来,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3.在文本拓展处撷取练笔点。

在教材的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以整体的观照,回马一枪,往往能开拓广阔的空间,既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二)溯源归类,探索“联动式练笔”的训练方法

1.理解式练笔。

(1)依靠理解抒情式。抒情型的练笔即教师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唤起强烈的情感。

(2)依据文意拓展式。练笔中的拓展提升,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赋予了文本新的含义,提升了文本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如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的结尾:“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①“我”把买来的一盆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对她说什么呢?小女孩听了又会说什么呢?②“我”把另一盆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问什么?“我”又会怎样回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情景,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2.积累式练笔。

巩固语言的训练,就是对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文本里面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如学完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模仿课文2-4段的构段方式,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手中的笔描绘自己的家乡。

3.表达式练笔。

(1)依托文本补白式。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随处可见。利用想象练笔,既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践,也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验与感受。如三年级下册《雪儿》一文第2段最后写道:“从此,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笔者设置了“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和雪儿( );夜晚,群星闪烁,我和雪儿( );飘着蒙蒙细雨的初春,我和雪儿( )……”的情景,让学生想象“我们”还会做点什么?

(2)借助插图旁白式。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的。运用练笔,给图配文,能够细致入微地再现情境,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感,让学生能从有限的画面中想象到无限的画外,感受到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

第6篇

就成语学习来说,高中教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新课标人教版必修教材2“梳理探究”板块中,就选入了《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一文,意在让我们通过学习此文,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还在新课标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中,选入有《中华文化智慧之花――成语》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丰富多彩的成语世界,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辨析成语,最终能正确使用成语。

就成语考试来说,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着重考查成语运用。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考查。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成语学习,让学生了解成语蕴藏的文化内涵,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主动学习、恰当应用成语。

一、成语里浓缩着中华的泱泱历史

成语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了解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成语大多有出处,很多来源于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作品。像“指鹿为马、毛遂自荐、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是与历史事件有关;“老马识途、守株待兔、鹬蚌相争、愚公移山”是与寓言故事有关。学习成语就要了解成语,譬如对“四面楚歌”“三顾茅庐”“夜郎自大”的含义领会,了解历史事件能更明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又譬如“买椟还珠”表示舍本逐末,“滥竽充数”表现没有真才实学,“一枕黄粱”比喻好事成空,了解了寓言典故更能理解这类成语的意思。再譬如“一尘不染”,表面意思好像只是形容干净整洁,其实“尘”原是佛教用语,指外界的种种影响,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潜心修行,排除奢欲,保持心地纯洁。“汗牛充栋”,从字面意义看不容易懂,实际是用来形容书籍极多,搬家的时候使牛累得出汗,把房屋都塞满了。了解了成语的文献典故和历史事件便能更准确使用成语。我们学习成语和运用成语,就是要知晓词语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

二、成语里承载着先民的生存经验

成语里承载着前人长期探索总结的道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用最简洁的文字形式呈现出来。中华成语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宗教文化、政治制度、古代哲学、传统伦理等诸多方面,它能教导我们做人做事应遵循的道理。成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其中的蕴含的智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就从教育教学来说,古代无数著名的教育家探索流传下来的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凝结在成语中,譬如“因材施教”说的是依照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温故知新”说的是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反复实践才能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学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逐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而不能“一曝十寒”,这些成语所体现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三、成语里保留着字词的基本含义

在成语里保留着汉语言字词的基本含义,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助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成语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的“活化石”,古文言用法和字义很多都原汁原味地保留在成语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易掌握和判定的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是比比皆是。譬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花容月貌、土崩瓦解、草菅人命、幕天席地”等,可以用来辅助理解名词活用现象。“飞沙走石、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等,可以用来辅助理解动词活用现象。“厚古薄今、精兵简政,兵贵神速、安贫乐道”等,可以用来辅助理解形容词活用现象。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借助成语来触类旁通,巩固字词学习的成果,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失为一种以简驭繁、以熟带生的好方法。

四、成语词约义丰的内容表达

成语的词约义丰能使表达言简意赅。随手拈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叶公好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熟能生巧等成语准确灵活的运用,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成语的内容表达具有成语意义的双层性的特点,例如成语“胸有成竹”比喻有主见有准备,“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和恐惧,“瓮中捉鳖”表示十拿九稳,“纸上谈兵”意思是缺乏实际经验:这些都不能只看字面的意义或组合的意义。成语意义的双层性是成语也是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熟语的一个共同特点,正因为它们具有这种双层性以及其他特征,使我们对固定语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精密,也便于我们规范地使用固定语,形成汉语言文字独特的语义内涵和表现方法的呈现。

五、成语因时而化的时代特征

第7篇

2010年11月份,我有幸第二次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说课比赛,在比赛中学到了很多。北大附中小张老师任教五年,讲课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肢体语言丰富,与学生互动效果好,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讲授细胞膜的结构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在补充了磷脂分子的亲水基和疏水基的基础上,在保证其结构稳定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出其结构模型,这种方式不但调动了学生主动去探索的积极性,而且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讨论不断改进自己的结构模型让其更完善,也能使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加理解只有双分子层才是最稳定的。讲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时,利用多媒体形象地把磷脂分子层比喻成攒动的人头,讲解蛋白质在磷脂的分子层的分布状态时,把它比喻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小岛,这样不但讲清了二者的位置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二者不是静止不动的,这样自然引出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性。这堂课我认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课。

当然在这次比赛中,有很多老师也都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展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通病,也可以说是新课改教学中的流行病,让我有很多感受,现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大家探讨如下:

一、多媒体运用泛滥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适当运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多媒体的运用和新课改画上了等号,认为不用就不是新课程教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课件的美观和技术含量,忽视了课件的实用性。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为“新”而用,为“热闹”而用,只注重视觉效果,文本研读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整堂课成了老师的表演课。

二、形式大于内容不紧凑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无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对课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而在有些教学现实中,教师设计活动,很难说能达到自己的教学效果,活动本身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本人曾观摩过一堂新授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以学生表演小品的形式处理的,尽管形式新颖,但毕竟是新授课,而老师也没有及时总结该内容的过程和特点,整堂课下来,除了听课的老师能看懂,恐怕台下的学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只是一场闹剧,因为它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中存在假探究伪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但探究和讨论是不能画等号的。本人也观摩了很多老师的新授课,几乎是每课必讨论,七八个学生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几分钟,然后一个同学发言。还有的老师一节课不停地提问题,认为提问就是探究,整节课下来,让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没有喘息的机会,好像不这样不足以体现探究教学的理念。

四、简单问题复杂化导致偏离跑道

高中生物第一个模块中,有一个实验“糖类、蛋白质”等的鉴定,本来该实验是一个很简单的定性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现象、结论、注意事项等。但有的老师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舍本逐末,讲解该实验时,反复强调“定量检测”待测成分,实际情况是这个实验根本不能定量检测待检物质的含量而只能定性地检测物质的存在。

五、穿新鞋走老路效益低下

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单位时间内的最高价值。在这点上,很多老教师已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大量教学现实表明,穿新鞋走老路,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本来设计好的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脱离不了原来的老框框,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也讲,教师组织的一些教学活动,有些是无效劳动,几乎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分配时间过多,耗费师生精力过大往往只能完成1/2或2/3。整个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和信息传递量较大等现象。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改革 学法探讨

物理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培养的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借由物理来观察世界并认识世界。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能力还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其未能充分认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整个阶段的物理学习中,物理老师必须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认识水平。那么,伴随新课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

1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几年我国在科研上,在新技术的开发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永远都不缺最前沿的案例,但是,在以升学率为主导的课堂上,物理教师依然置素质教育于不顾,45分钟的课堂上依然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物理知识固定化,除了教授基本公式,就是采取题海战术,将充满生活气息和活力的物理变成僵化无吸引力的学科,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备受打击,导致教学水平的下降。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将我国科研成果与课堂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在新技术的讲解下密切联系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掌握物理原理,学习物理技能并充分感受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同时,借助生活科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于知识中观察生活,体会物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物理兴趣的浓厚必然有助于其物理学科的学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物理教师在改进教学模式时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善,将理论与科技相结合,借科技激发学生兴趣。

2重视实验功用

物理是一门与实验紧密同步的学科。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下都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或通过实验来总结规律。可是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实验的作用,某些学校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有些学校即使有实验室,可是只是一个摆设,不是设备落后,就是仪器短缺,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需求。高中物理不论是力学还是电学都可以在实验室通过设备来验证书本里的理论或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学生通过实验亦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降低其物理学习的难度。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那么,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实验就是那个“烂笔头”,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全面的了解书本知识,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求证,自我发现的良好习惯,而这种动手求证和动手操作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物理老师应充分重视实验的作用,此外,针对学校实验室设备不完善或是物品短缺等方面,教师应该负起责任,主动与教学主任联系,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切为学生着想。

3合理安排课时

课时的安排对每一门学科的教授与学习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在物理这门学科中,由于不像主课程语文、数学和英语一样有着充足的课时,其在整个高中课程的学习中属于难且课时少的学科。此外,由于物理是一门需要实验辅助教学的学科,实验必然占据一部分学生的时间,故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本学期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对课时进行严密的安排。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很多教师会采取题海战术,希望通过多做题,多做典型题,重复做题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但是,教师往往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物理学习时间紧迫,在题海战术中学生对题型以及重复做的题目会产生厌倦,对物理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物理教师合理安排学时,对新知识的学习,题目讲解,课后练习内容以及强度都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与把握,只有这样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节约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

4重视原理讲解

第9篇

“语句扩展”是2000年高考新增设的一个考点,是“考纲”明确列出的重要考点之一。它是依据具体要求把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扩展成一段活;或是依据命题的特定情景规定拟写一段话。其目的是通过遣词造句,将原先比较单薄的句子变得丰满起来。它着重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纵览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都不约而同把语句扩展作为必考题,考查的频率很高。据近五年的试题分析,语句扩展考查的试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运用提供的一组词语扩写成一段连贯的话;②合理想象,展开语句,写一段内容丰富的话;③根据提供的诗句,发挥想象,再现诗意,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话;④根据情景,阐释话题,写一段生动或富有哲理的话。⑤设定场景,触景生情,写一段难忘的生活片断的话。试题的设计大多来自现实生活,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体现实用性;有的题料选自语文教材中的名人名篇,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因为这类试题内容的设置大都贴近生活,或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式在一个时段内又相对比较稳定,所以便于考生正常发挥,难度一般都不会太大。

然而,由于一些考生在复习迎考中对语句扩展类试题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缺乏生活体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限,高考应试中的失分现象比较普遍。常见的出错类型有:①另起炉灶。语句扩展与病句修改、句式转换题有相同之处,就是要保持原句的基本面貌。有的考生在扩展过程中改变了原句的本意,甚至丢开原句,任意发挥,搞得面目全非。②不合情境。扩展语句题一般都明确给出或在前后文暗示了要按照一定的情境进行扩展,有的考生不顾具体要求,扩展的语句游离于规定的语境之外。③偏离话题。有的考生对试题的理解有偏差,把握不住扩展的中心或重点,舍本逐末,以致于偏离了话题。④缺乏意蕴。意蕴丰富是语句扩展的较高境界,它要求不仅写得“对”,更要写得“好”,在诗意再现类题型中尤为重要,这也成为语句扩展能否得高分的分水岭。有的考生答题时尽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符合扩展的基本要求,但整个扩展的话语缺乏意蕴,缺乏文采,仍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⑤语意不连贯。语句或语段虽然完整,但句与句之间衔接不当,达不到连贯流畅、文从字顺的要求。

二、解题技巧

1.词语组合类

该题型往往要求运用所提供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或描写一种情景,或阐发一种哲理等。有的要求围绕某个中心,或要求有明确的重点,或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这类扩展的要领是:内容符合题干要求,语意完整;必须使用题目要求使用的相关词语;准确运用题目要求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语言连贯、顺畅、简明;字数符合要求。

2012年浙江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答案示例]初冬时节,窗外的银杏树像步入中年的妇女,在疾风骤雨中瑟瑟发抖,不停地着。又一阵狂风,凋零了它仅有的几片黄叶。

[技法印证]这段描写性文字巧妙嵌入题目中所给的四个词语,将银杏树比喻为“中年的妇女”,又用拟人手法写它“瑟瑟发抖”“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完全符合题目要求。语意完整,语言流畅,文从字顺。

2011年天津卷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

给力 雷人 粉丝 妙趣横生 山重水复 美不胜收 怡然自得

[答案示例]海南,那美不胜收的风光,那妙趣横生的漂流,海滩上怡然自得的漫步,给力的民族舞蹈……真让人陶醉。

[技法印证]答案以海南风情为描写对象,围绕中心,选取题目中所提供的“美不胜收”“妙趣横生”“怡然自得”“给力”四个词语,组成一段连贯的话,表达了对海南的由衷赞美。语意完整,语言流畅。

2.丰富句意类

这种题型是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添加修饰成分或运用修辞手法等,使之具体,生动,内容充实。丰富句意类扩写的要领是:明确句子的主干,准确添加修饰语或限制成分,对句子进行扩容;严格按照原句的内容进行扩写,不能改变原意,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语言力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2010年广州模拟题按要求扩写下面的句子。要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00字左右。

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

[答案示例]腾空而起的焰火,像一条条飞天的巨龙,直冲云霄,伴随着艳丽的色彩,炸开了,闪亮着,光彩夺目。人们昂着头,有的捂着耳朵,有的指着天空,有的舞动着双手,有的还有节奏地跳跃着,惊奇、兴奋、欢乐……快乐无不写在脸上。

[技法印证]原句是个叙述性句子,内容比较单薄。答案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描写腾空而起的焰火的色彩、形态、光亮,再从侧面描写观众不同的动作、神态、表情,把原句渲染描绘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文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字数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符合题目要求。

2013年湖北黄冈模拟题根据下面这个单句的内容,以“诗”为陈述对象,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这个单句扩展为生动形象、丰富细腻的复句。(不少于70字)

一首好诗,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答案示例]一首好诗,就像一朵浪花,叫你去想象大海的浩渺;就像一钩弯月,叫你去想象夜空的宁静;就像一颗露珠,叫你去想象黎明的清新,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技法印证]答案以“诗”为陈述对象,紧紧抓住“好”“想象”等关键词,运用丰富的联想,把“诗”分别比作“浪花”“弯月”“露珠”,突出一个“好(美)”字;三个比喻又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象生动。

3.诗意再现类

所谓“诗意再现”,就是根据命题提供的诗词名句,要求考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扩充诗意,使诗句的意蕴更加丰富,使诗的意境或富含的哲理更加鲜明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类扩展的要领是:全面理解诗意,整体把握情感基调;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动词、形容词等,进行合理的联想扩展;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驰骋想象,大胆渲染,再现意境;符合题目中修辞、字数等其他要求。

2010年湖北卷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70个字。

[答案示例]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是这般无忧无虑。

[技法印证]扩展“竹喧归浣女”一句,抓住了原诗中“竹”“浣女”“喧”几个重要的意象或动词,然后进行合理地联想和想象,把诗句烘托渲染得更具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美妙意境。运用比喻描写“话音”和“笑声”,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更富韵味。完全符合题目明确提出的三项要求。

2010年四川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诗人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80字以内)

[答案示例]诗人信手采了几朵,抬头不经意间与秀美的南山相遇,只见那落日余晖中的南山像一幅水墨画,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鸟语花香,鹿影隐现,诗人深深陶醉其中,忘了一切!

[技法印证]答案紧紧围绕“南山”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精描细画,再现“南山”美景,不枝不蔓,中心突出。诗人的“采花”“抬头”“陶醉其中”“忘了一切”的动作、神态描写无不表现出“悠然”之情,符合题目要求表现的感情基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南山”美景描写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语言清新而富于文采,字数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4.话题阐发类

“话题阐发类”的形式是,题目给出特定的话题,要求考生根据这一话题进行补充扩展,使之形成意思完整的语段,或展示某个画面,或叙述某个事件,或揭示某种哲理。这种题型难度较高,能考查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其解题要领是:紧紧围绕“话题”合理展开,不能节外生枝,游离于话题之外;准确理解语意,把握好感情基调,根据题目的要求,构造出合理的情景;要恰当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努力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文采有韵味;符合字数要求。

2012年西安模拟题以“北雁南飞”为开头,按要求各写一段话,每一段均不超过60字。

(1)运用描述性的语言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运用议论性的语言并蕴含一定的哲理。

[答案示例](1)北雁南飞,它们或“一”字排开,或组成“人”字形。它们振翅于秋日碧蓝澄澈的天空中,仿佛一首美丽的小诗,又像一幅淡雅的国画。

(2)北雁南飞,是北方的寒冷在驱赶,还是南方的温暖在呼唤?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它们始终朝着梦想、朝着春天的方向展翅飞翔!

[技法印证]答案中的两段话都以“北雁南飞”为开头,紧紧围绕中心“话题”铺展开来。第一段文字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极力展示雁群的淡雅之美;第二段文字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进行大胆推测,揭示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梦想、都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哲理。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并给人以激励。

三、冲关演练

1.请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议论性的话,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80字。

正能量 污浊 魅力 光盘

2.展开联想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生动。(80字左右)

踏花归来马蹄香。

3.请将下面两句古诗改写成一段话,生动展示诗歌情景。(60个字以内)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根据下面这首现代小诗,展开想象,扩写为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10篇

关键词: 高考诗歌鉴赏题 《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 形象美 语言美 技巧美

自2004年江苏省首次独立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就成了一项每年必考的内容,而且分值也由最初的6分、8分增长到了现在的10分。这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成了广大高中师生古诗词学习的风向标。

于是,许多老师紧跟高考指挥棒,密切注意试题内容及其变化,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古诗词专题复习,重视方法指导,重视习题练习,唯恐学生考试时有一丝不慎,唯恐内容上有点滴遗漏。殊不知,这轰轰烈烈的背后却深埋着两大隐患:一是轻平时积累,临时抱佛脚;二是轻课本深探,有舍本逐末之嫌。我结合教学《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高考为指挥棒,观察它,分析它,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我们不能只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要不然就会或如无头苍蝇,或南辕北辙,因此我们还必须想清楚另外一个问题:路在何方?

对于学习古诗词来说,路在前方,那就是高考;但路更在脚下,那,便是课本。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欣赏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这是《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第二节的内容,例数2004年至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考点,从宏观上来讲,无不囊括其中。这也在提醒我们:要擦亮眼睛,涤清心灵,把握好课本和高考的联系,立足基础,有的放矢。这里,《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为我们明确了鉴赏内容的三个方面。

一、形象美

诗歌形象是诗人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是诗人态度和感情的载体,主要有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内容类似于《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的“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和“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

这类内容是迄今为止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几乎每年必考的内容。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一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做具体说明。”考的就是对景物“微风”这个意象内容和作用的分析。

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登金陵凤凰台》第一题:“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009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满江红》第二题:“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结合对这些考试内容的把握,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就应该本着“以本为本,深挖博览”的原则,对课本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理解,剖析人物形象,再现景物情境,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感知诗歌主旨。

譬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讲述了一个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由衷而发报国之志,昂扬向上,奋发豪迈的英雄形象,寄寓了作者不甘身为书生,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首颔两联描绘了一幅清新秀雅的山居秋景图:一个秋日的傍晚,幽寂的山林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山石上潺潺流淌。通过对这样美丽景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空”、“静”的喜爱,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二、语言美

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不仅要明晰它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在塑造形象和表达感情上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理解古诗词语言的外在美(色彩、形象、音韵、修辞等),而且要体味其内在美(逻辑、义理、情感、意境等)。

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可见语言美鉴赏题的身影。

例如2006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第一题:“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诗词的词句多观察、多进行鉴赏练习、多积累。

1.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表述语言风格的术语,如《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所述:“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当然,不仅限于此,还有诸如清新明快、含蓄典雅、简洁朴实等。

2.注意所谓的“炼字”,即经过作者推敲,使用得特别精当,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使用修辞手法的,如高适《燕歌行》“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中“空”字便充分表现了征夫思念家人的痛苦和无可奈何;再如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独”字道出作者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另一类便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拟人等,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中“催”字把江南二月温暖的气候使得黄莺鸣叫地更欢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把长江三峡变换无穷的姿态和磅礴的气势写活了。

3.注意古诗词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如联象句、倒装句等。

(1)联象句,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写出了诗人听见鸡叫声便沐浴着晓月的余光,早早起床赶路;木板桥上覆盖着晨霜,凌乱的人迹无疑说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倒装句,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之“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句,既强调了对离别的不舍,又突出了对游子旅程艰辛的关怀。

4.注意节奏和韵律,如诗词的平仄、顿挫、叠词等。

三、技巧美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美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常考到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和反问。对于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要能辨别,而且还要能解析它们的作用。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登金陵凤凰台》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满江红》第一题:“‘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这样暗藏考点的诗句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比比皆是:“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

2.表现手法。常考到的正如《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所述:“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如2006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第二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考的便是反衬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的例子在《唐诗宋词选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动静结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之虚实相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对比。

3.表达方式。主要考查抒情(常考查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描写和议论。

如2007年江苏高考诗词鉴赏题《鹧鸪天·送人》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又如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第二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如果我们在平时学习古诗词时能体会《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主人公离别在即的隐隐哀愁,如果我们能体会《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完成上述所考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的古诗词鉴赏题又算得了什么呢?当驾轻就熟而已。

细察《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它不仅给我们指明了古诗词鉴赏的角度,而且向我们昭示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唐诗宋词,你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或沉潜玩味,或高声吟哦,或求同探异、比较鉴别,或圈点勾画、评点批注,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我们能让学生读懂诗歌的要素(注意解析题目、注重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注意注释、悉心探究诗中意象和意境),理性分析诗词的形象美、语言美、技巧美,重平时积累,重文本深探,拓宽诗词鉴赏视野,那么我们就能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又能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轻松胜出的优秀的学生。

古诗词鉴赏,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前方。

路,更在脚下。

第11篇

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其实在国内已非新鲜事。早在2009年,上海交大附中与上海交大就共同制定过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案。在高中阶段开设大学课程的举措,的确可使优质的大学资源向高中转射,丰富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可更好地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但是,在长期以来的“于学教育模式”影响下,高中本身开设的选修课也不受待见,因此有专家认为,即便高中生对大学的选修课感兴趣,也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让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是开拓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还是揠苗助长?是满足一部分高中生“精英”的学习要求,还是变相成大学抢生源的又一渠道?作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一问题怎么看呢?

让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不切实际

高中生修大学学分,如果恰好被所修大学录取,则学分有效:如果不被该大学录取,则学分打水漂。请问:此举创新意义何在?如果现在的高中生很清闲,光阴虚掷,给他们一点压力,先学点大学内容,倒也未尝不可。可事实是这样吗?时下,不少高中学校是这样安排的:高一、高二上完高中全部课程,高三全年用来复习迎接高考。高考倒计时牌高挂,许多学生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连生病都没工夫,有的学校为了高考居然全班打吊瓶。在这种情形下,叫高中生挤出时间来修大学学分,岂不是开国际玩笑?

――节选自《广州日报》

高中选修大学课,迟来的“职业启蒙”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目前与普通高中合作开设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包括社交礼仪、中餐厨艺、明日导游等五门课程,这些课程均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意识和理想,何尝不是一次“职业启蒙”?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对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而言,如果对自己的兴趣倾向、能力倾向仍缺乏较为清醒的认识,无疑是件悲哀的事情。让高中生选修一些具有很强职业实践『生的大学课程,不但不是“添乱”,还是重要的“补课”。

――节选自“华声在线”

教育不可揠苗助长

现在不少孩子在幼儿园就要选学小学课程:不少小学生的英语、数学课程难度已经超过初中:初中生要面对中考,也得准备些必杀技。当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揠苗助长时,我们能指望他们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在适当的时刻成为栋梁之才吗?而且,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切正常的兴趣拓展都将成为功利性的强制学习。

――节选自《北京晚报》

“高中选修大学课程”并非洪水猛兽

发端于美国AP课程(大学预修课程)的“高中选修大学课程”并非洪水猛兽.且当前40多个国家的3 600余所大学认同AP课程的事实也告诉我们:“高中选修大学课程”自有其积极的价值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在“中国式教育”的背景内,将其吸纳融合,以便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而这正是教育部门必须面对的难题。

――节选自“星辰在线”

国内推行先修课程尚不成熟

国外高中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基本上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需要选修的基础课。高中阶段就选修这些课程并取得好成绩,等于免除了大学选修这些课程所要花费的时间,学生可以在大学一年级就直接选修较高程度的课程。

而国内的高中开设的大学选修课无论从制度、内容和目的上看都不同。目前国内学校实行这项制度的做法尚不成熟,在国内高考制度尚在起支配作用的前提下,这种实践意义不大。而且国内没有统一的政策和制度来支撑高中先修大学课程的普遍实行,如果只有地方一两所大学承认学分,对高中生自然没有多少吸引力。

――节选自《西部商报》

选修课敌不过应试教育

客观地说,在高中校园里开设大学选修课,确实有助于大学教育模式与高中教育模式之间的衔接与融合。但如果这些选修课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而不与高考、录取挂钩,那么它们必定会像悲惨的体育、音乐、美术课一样,被毫不留情地牺牲掉。因为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一切都要经过“高考考不考”这把铁尺的衡量,凡是不能加分的项目都会被视如敝屣。

――节选自“燕赵都市网”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何乐不为?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从什么时候兴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是听着这句话“茁壮成长”起来的,并且已对它恨得咬牙切齿。听闻西方教育大多以学生自由发展为主,鲜有应试教育传统,更没有一考定终身的习惯。这样的教育我们只能听在耳里,慕在心中。现在,又听闻浙江的高中生可以选修大学课程,心早已向往之。

有的人说:高中阶段夯实高中所学内容尚来不及,又哪有时间去接触更为精深的大学知识呢?我不这么认为。高中生选修大学科目,是乘时代之浪潮,可以开风气之先,对于高中生步入大学殿堂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现在最能体现教育变革的便是日益精进的大学自主招生,它已走过数载,2012年末“三大联盟”的考试科目都减少了。而这颇费苦心的减少考试科目的做法,正好可以让学子们将更多精力放在擅长的课程上去求精、求专,避免考生在弱势学科上丢分。

大学自主招生是近年来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体制,并吸纳和培养自主探索精神上的有益尝试。这有益于我们选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选拔那些埋头题海“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在我看来,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必修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灵活多样与可选择性,它把固有的旧习打破,将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衔接,对高中生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以及将感兴趣的学问钻研至深都大有好处。它与传统强迫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的确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高中阶段的努力就是为了寻找一扇通向专业知识的大门。但实践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在未步人大学之前满是才情,胸怀大志,想着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但到了大学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自己选择的专业跟高中想象的完全两样.从而迷失了奋斗的方向,甚至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如果高中生能选修大学课程,提前了解大学学科的特点,增加对自己感兴趣的大学专业的了解。无疑会让大家在进入大学后更加明确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个圆圈,圆圈越大,圈外面的世界也越大!我对此深信不疑,在闲暇时我会看看哈佛大学公共课的教学视频,以此来增加自己探知未知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从现有的高中课本中是得不到的,它一部分来自于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一部分来自于社会。

总之,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让我们可以接触大学里较为高端的知识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对素质教育的实现,对我们个人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前段时间,“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一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有不少人持赞同的观点。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在循序渐进中提高的,让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无疑违背了科学的教育规律。如今高中生学业繁重,在如此重负之下仍向他们施压是不科学的。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提到“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现在大多数高中生为完成学业每日都需要挑灯夜战,如此重负之下,他们如果再挤出时间来选修大学课程,只能一天比一天肤浅。

还记得曾经走红网络的“五道杠”少年吗?虽然只有13岁,他却已经身兼数职。他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还说自己开通博客是为了表达自己“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的修身齐家、济世安邦之信念、气度、襟怀、理想和抱负”。看到这话的时候,难道我们不惊讶于它竞出自于一位13岁少年之口吗?过早的成人化教育让他已经少年老成、官味十足,而这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在中国,很多事都可以看到揠苗助长的影子。数学家王元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他的一位现居国外的朋友,小学的时候家长就让他念中学的东西,中学的时候就让他念大学的东西,且早早地就得到了美国某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可毕业几十年了,他就是没什么大的成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真正意识到揠苗助长害处的人却还是少数。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其结果是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是倒数第五,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父母操之过急,忽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来强化“数学能力”。

所以,我们现在该做的不是将过多的负担压在学生身上,而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回到人的本源上来。注重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精神的培养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追求。龙应台曾在《政治人的人文素养》一文中指出了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区别,她将那些纳粹分子比喻成“会弹钢琴的刽子手”,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人文知识而非人文素养:而只有当知识进入人的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和行为中去,才能称之为素养。而人文素养正是我们高中教育更应该关注的,若是摒弃了这些而一味地给学生填塞知识.会不会也把他们培养成“会弹钢琴的刽子手”?

第12篇

关键词:庄子 后现代教育技术 “三言” 解构

庄子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道家人物,但他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厚的教育技术思想。而且还是后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比之今天的后现代教育技术毫不逊色,这是一个看似悖论实则十分有意义的事件,值得深入探究。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在后现代那儿,“解”的是一切事物,故有“解构一切”。在庄子那儿,他用那把锋利的“解牛刀”,“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然已解,如土委地”,也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解剖和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的后现代教育技术与今天的后现代教育技术,在本质没有多大区别,所不同的是,庄子的后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更全面,厚重、深刻。

一、解构“宏大叙事”,创造”小型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域之一。“叙事”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自人类启蒙后,通过语言(媒体的一种)表述的一种超越历史,传承文明的古老的教育现象,同时也是重要的现代教育方式。

庄子是中国最早研究教育叙事问题的大家之一,是教育叙事的鼻祖。他把“宏大叙事”(元叙事)称为“庄语”,即所谓庄严慎重的大言(雅言),即当时在国家统治者和儒学中广泛流传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这类“宏大叙事’特征如下:

1、叙事者处于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一种固定不变的逻辑(公理)、普遍有效的原(普世)来阐释世界,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常以“王者”和“圣人”的面貌出现。

2、叙事者以权威自居,以合法性、合理性自居。他们认为,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合理合法的真理,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世不易”的真理。

3、宏大叙事通常支持政治权威,因而也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庄子认为他这样的语言风格,“其书虽环玮。而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虽然奇特壮观,然而道理却讲得委婉随顺。对社会不仅不会有任何伤害,相反会有很大的益处,他的言辞错落有致,妙趣横生,不仅容易使人们观赏,而且内容充实,常常不能自己。对于道而言,它全面而又精辟,深刻而又恣意,可谓既符合现实又顺应大道。它还能迎应时代变化,通容于万物,道理是无穷无尽的。简言之,庄子创新的语言风格与形式不是为了追求猎奇,而是为他的内容(道)而服务的,而该“道”是为学生、为社会提供知识、提供精神食粮的。

由此看来,庄子的小型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看起来荒诞不经,却恰恰是那个荒诞社会的真实写照。庄子批判反对“宏大叙事”,针锋相对地创造出“谑”的方式与之抗衡,以消解“宏大叙事”之“庄”,其教育效果还是十分满意的,庄子对此创新也是充分肯定的。

二、颠覆“工具至上”,倡导人文关怀

庄子是后现代主义者,对技术(媒体与工具)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虽然庄子对技术有一种压抑不住的热情,技术也使他激情四射,比如:庖丁解牛恢恢乎游刃有余,津人操舟若神,佝偻承蜩若掇,“梓庆削木为罅,见者惊犹鬼神”。东野稷的御(驾驶技术)“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工旋(杂技)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如此等等。他由衷地赞美讴歌技术,但不像现代主义者那样一味地信仰、崇拜技术,更不是把技术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多是站在宇宙的角度、大自然的角度、人类社会的角度、大生态的角度来冷眼旁观技术,来冷静地审视技术,有时还有些睥睨技术。

“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这个论断到现在还是警世名言,这不就是在婉转地批判现代主义压倒一切地崇拜技术:把技术摆在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将人异化为技术奴隶、舍本逐末的现实吗? “风波之民”的比喻到现在还是醒世喻言,它照样喻示着在追求技术价值、追求工具理性的过程中,技术的主体――人,变为失去根基、随波逐流的水上浮萍,失去主体价值,因此。庄子号召人们,对先进的技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羞而不为”,这就是庄子提倡的后现代教育技术。

庄子对技术的批判,既有感性的一面(婉约、激烈),同时还有理性、冷静的一面,不仅解构一切,而且在结构的基础上,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建构,为社会开教育处方,这才是庄子的真正目的,

庄子是如何安顿技术、重新建构技术的呢?《天地》:“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在庄子的哲学中,技术处于最低层,和技术至上、工具理性的现代主义是截然相反的,它被“事”涵盖(“兼”),是用来做事的,事之上是“义”,即我们所说的社会伦理道德,技术也涵盖于伦理道德,依次类推,技术同时还涵盖于德、道、天。庄子的德与道和我们今天的伦理道德(义)的内涵是不同的,外延也有相当的差距,它们相当于今天的自然界,是“义,的上位概念,庄子的“天”也不是指物理实体的天,而是指宇宙运行的自然而然的规律。

庄子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是“不射之射”,而不是“射之射”,是超越技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神”,是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庄严神圣的美。庄子的教育技术的艺术气质、胸怀以及美学意蕴,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以及国外的后现代教育技术,是难以企及的,因为他把技术的精神内涵(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们的眼光狭窄短浅,只盯注技术的物质层面这一点,本人认为,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庄子是“天”,我们是“井底之蛙”。

三、消解科学主义,提倡质的研究

科学主义属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它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庄子的时代还没有“科学”这个名词,但与其涵义相当的是“知”,《庄子》全书八万余字,仅“知”就有617个。其中有的是知道了解的“知”,有的是智慧的“知”,还有的是知识、真理、规律的“知”,后一种最接近科学,我们称其为准科学(下同),本文研究的是这部分。

庄子是最早研究缄默(隐性)知识的人之一。“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