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表现

思想政治表现

时间:2023-05-30 09:4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表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政治表现

第1篇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自我鉴定

一年来,本人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无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本人爱国敬业,公平执教,热爱工作,尽职尽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能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对工作从不敷衍塞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在工作中碰到问题都能主动向同事请教,主动沟通思想,能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第2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思想政治工作 科学措施

在当前一些事业单位中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低下,因此需要事业单位在体制革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关注,加大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并在制度层面进行完善,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事业单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核心力量。

一、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地位比较低,因此该部门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忽视自身的工作,不能够完全承担起自身的重任;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是一些宣传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强有力的后盾,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会存在很多的困难。

(二)忽视职工的需求

第一,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些固有的工作模式,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一成不变,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感受;第二,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希望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实现对员工的掌控,从而凸显自我权威等等,这些都是忽视职工需求的重要表现。

(三)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一,一些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管理者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第二,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虽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但是表现优秀的员工和表现差的员工获得的奖惩差距不大,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因此激励机制形同虚设。

二、提升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措施

(一)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第一,通过积极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了解,进而能够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第二,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重视,同时能够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持和财政支持。

(二)兼顾物质保障和精神教育

事业单位的职工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之前,需要满足职工最基本的需求。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过程中,需要兼顾物质保障和精神教育:第一,首先需要满足事业单位职工的基本生存需求,而且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维护好员工的自身利益,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第二,在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对员工进行一些精神教育,从而既能够保证员工的物质需求,也能够对员工进行精神教育。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讲,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一,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每个个体,能够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符合每个员工的未来发展,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第二,充分尊重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人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从而使得人们更好地享受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四)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实现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使得员工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成效:第一,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增加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财政投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得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能够符合现代化的需要,进而能够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在提高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守这一原则:第一,需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宣传和讲解,使得员工能够充分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可以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从而能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将表扬和批评相结合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一些人员会表现的比较积极,但是另外一部分人可能表现的比较差,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第一,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一些优秀员工能够为其他员工树立学习的榜样,因此应该给予一定的表扬,提高其他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对于一些表现差的员工,需要给予批评,从而能够促进其不断地学习,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情感属性;情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93-0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更是表征其存在合理性的根本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是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学界虽有各种认识,但无外乎社会功能论和个体功能论,社会功能论是“社会需要论”研究方法的必然结果,个体功能论是“人的需要论”研究方法的自然结论。但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是基于功能的哲学理解,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探究其情感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内涵

哲学上,功能是与结构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是从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概念。功能是指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功能与作用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同一过程,就事物本身而言,是指其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就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而言,是指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功能有两个义项,即指事功与能力和功效与作用。事物的功能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元功能”,事物的功能首先取决于组成该事物的要素之性质,事物内部的任何一种要素,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就有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一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于整体而具有的功能称为“元功能”。第二,“本功能”,也就是组成事物各个要素的“元功能”的机械和。第三,“构功能”,也就是事物的结构所形成的功能。因此,事物的功能是要素产生的“本功能”和结构产生的“构功能”之和。整体而言,功能就是指事物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以及该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构成方式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组成。”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所产生的情感功能的理解选取的是“元功能”的理解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的情感属性所表现出的情感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理解选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所具有的情感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感作用,具体表现为评价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具体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人,其情感属性显而易见,但是具体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特定职业的人,其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因素,其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人生价值的重要表现。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体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表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中,充满激情,充满热爱,进而进发出深沉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才能更好的体现其本质,实现其价值。其次,是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的的认识和理解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展示的理想、信念的笃信感。教育者对所教内容的信仰和支持对受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受教育者会从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无限热爱中感受到教育者所教授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从而自觉的接受教育者所教授的观点。最后,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这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心理前提,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特有的理论性以及灌输方法的使用,师生之间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听”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把受教育者当成“物”、“美德袋子”和“知识的接收器”,进而教育者也把自己抽象化为知识的传输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其结果只能是师生之间的疏离,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布道者,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只有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满怀关心、充满情感,教育者才会俯下身子,敞开心扉,不仅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里,也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是打开受教育者心房的一把钥匙。我们的革命先驱正是靠着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最终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了革命胜利。在大革命时期要求广大党员,“到你那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去,夏天晒着炽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正是对人民怀抱深情的肺腑之言。

2.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同教育者一样,受教育者作为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感性的存在,情感在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因此,受教育者情感的健全和丰富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世界里,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受教育者基本的生命情感、必备的道德感和必须的幸福感的存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是人作为自然生命体的一种必要的心理准备;道德感是人作为社会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能够有效遵守社会规则,开展社会活动的必要心理前提;幸福感是人作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效融入社会,享受生命的一种心理基础。其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任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的思想,要想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就必须打开受教育者的心门,打开心门最合适的途径就是以心

换心,而这里的心就是人的情感,只有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信任教育者,他才可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再次,是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教育内容不仅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教育者完成其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受教育者只有认同了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这种信息才有可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同化和转化,才有可能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观念。最后,对教育内容的体验感。改造人们思想观念的目的是要改造客观世界,提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觉的将所学到的理论观点,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已有的观念,实现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说,受教育者是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体验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凭证。

3.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

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就是教育内容本身所蕴涵和表达的情感。思想政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在目前主要用中国化理论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是一部充溢人文精神、渗透人文关怀,饱含深切情感的理论。理论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理论的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是充满丰富情感的现实存在物,这就要求思想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发展和完善,更要以人的情感的和谐发展为重要’目标。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教育,更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增强人们对党、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共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政治教育中必然包含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其中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规范教育,旨在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而情感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教育也必然要蕴涵丰厚的情感资源。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者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健康的情感在心理健康中是一种奠基性的成分。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表达和体现着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

4.教育目的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服务于教育目的,因此,二者在情感属性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当然要占有自己的情感本质,因此,人的情感的全面发展,必须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就是要用最能打动人心、激发人情感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无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对话法、情感体验法、心理辅导法,都是充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属性而进行的。以情感人主要就是采用感染的方法,所谓感染的方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情感性是感染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感染教育就是要利用情感对人的感染力来打动人,使人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导之以行,就是用教育者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教育对象,感染对象,当然也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去感染教育对象。交往对话法,强调的是教育双方基于平等、尊重的态度,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和互动为主要方式,以实现教育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教育方法。对话的核心是理解,强调的是对话双方的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一种情感和生活的再体验,因此,情感交往在对话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然,情感体验法和心理辅导法更要重视情感的作用了。

6.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

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作为思想政治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而特意创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其中,情境的情感性是主要的,物质条件是服务于精神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必须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起着引导和感染作用。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所广泛采用的情境陶冶法,就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所谓的情境陶冶法,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日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达理通,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更是蕴涵丰富的情感资源。

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从人的活动的视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活动。”人的生命有三重表现,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自然生命、以社会生命为内容来完成精神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建构过程。所谓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人的思想品德建构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是主体以改造自我主观精神世界、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自我建构活动,是主体不断为自己确定理想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确立理想自我、获取客观信息、建构观念世界和现实生活几个阶段,其中,建构观念世界的过程是人的思想品德建构的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情感活动来完成的,表现为主体对思想道德文化客体的认识、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和实践愿望。”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定情感培育活动,这些特定情感主要是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情感,包括义务感、羞耻感、荣誉感、幸福感、政治使命感、爱国主义情

感、道德责任感、友谊感、自尊感、自信感、羞愧感和感恩,等等。因此,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情感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具体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活动初期的评价作用

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活动初期首先起着评价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评价。评价活动作为人们的一种意向性心理活动,是对客体满足或符合主体的某种利益和需要进行的感知和判断,它建立在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功利性和合目的性。而情感的这种评价作为一种主体感受、体验的自然流露,它体现着人们对一定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直接感知和领悟。它是受教育者对客观的道德事实、政治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主体内蕴的道德需要、政治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因此,思想政治情感就以喜悦、幸福、失望、焦虑等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情境、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要素能够适应和满足受教育者的某种需要时,受教育者就接收教育,反之,就拒绝接收教育。因此,情感的这种评价或者过滤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如果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根本就无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世界,也就谈不上外化的实现了。

2.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教育中期的调节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在经过了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初步评价和过滤之后,进入到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而只有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的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一种价值教育,它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知识形态上看就是评价性知识。“评价性知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理想,审美意识、情感和趣味、科学价值、理想,等等。这种知识一旦被个人理解,并唤起相应的感情,便会以多姿的形式存在于个性经验中,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调节其活动――把所获的价值经验作为价值尺度,调节、改变、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创造新的现实。”因此,以评价性知识进入受教育者心灵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已经经过了情感的过滤,也就是说,已经唤起了相应的情感,所以,这些带有情感印记或者情绪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沉淀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目标,自觉调节着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引导着受教育者继续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同时也开始了初步的自我教育。

第4篇

关键词:人性; 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89-04

人性既是教育存在的前提与起点,又是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归宿。而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入的活动,是完善人性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基于人性而产生、发展,又以完善、升华人性为使命的伟大事业。教育具有的人性诉求,内在地要求教育目的必须基于人性、归于人性;教育内容要丰富人性、升华人性;教育过程要倡导人性、弘扬人性。[2]促进人的人性丰富和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意义之所在。准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完整特征,既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又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3]

人性(Human nature),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性质,指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人性是人这一物种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作为社会人的属性。人类是一直在进化的物种,人性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

人的物性是人作为生物具有的自我维护的本性。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他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这是由人的常识经验所了解到的人的物性。[4]

人的感性就是人作为人具有的自我感知的倾向与能力。人的感性既是将自我确认为人,也是将他人确认为人的前提。没有人的感性,人就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人的理性是人具有的自我判断的倾向与能力。理性能力使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发明又推动了人类一切知识的进步。理性是人彻底战胜其他动物而成为地球主人的法宝。

人的德性就是人具有的自我塑造的倾向与能力。作为个体的人的最大优点就是具有可塑性。外部塑造的力量必须转化为自我塑造的力量才能形成德性。如果一个人在外部力量的塑造下表现出具有德性的行为,这称为德行。德行只有出自本心,才配称为德性。有德性就是有养成与践行美德的倾向与能力。每个人都具有人的德性,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评价为有德性。人的德性潜能是指蕴藏在人性或遗传素质之中“善”的尚待开发的德性心理能力。[5]

人的灵性是人具有的自我超越的倾向与能力。人类有超越自我、成神成仙、永垂不朽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宗教得以产生与发展的人性基础。人的灵性使人具有一种宇宙性、总体性,即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倾向与能力。人的灵性在人类的哲学、美学、宗教、艺术等活动中都有很多的体现。

作为潜能的人性又称为人的本性,是一种倾向,都是合理的。而作为实态的人性又称为人的习性,其道德评价有好有坏、发展程度有高有低。倾向就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趋向性。趋向性就是事物在相同条件下总是向某一个目标状态靠近。人的倾向就是人的需要的表现,人的能力是主体满足某种需要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人性的五种要素共同构成人性的结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性的全面发展,就是形成和谐均衡的人性结构。人性是人们行为的总动力,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就是不同的人的人性的显现。解释社会现象必须以科学的人性论为基础,而科学的人性论又必须以人类全部文化知识为基础。

人性潜能的现实化就是人性实态,人性实态就是现实的人本身,人性实态中能够带来社会价值增值的要素就是人性资本(Humanity Capital),人性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人格资本等内在于个体素质中的积极因素。个人的成长就是个人人性资本不断提高的过程。一切有利于人性资本提高的对象都被称为具有育人功能。广义的教育就是一切具有育人功能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以教学为主要手段实现育人目的的活动。教育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可塑性。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不完善性。人有五种本性,相应的就需要有五类教育,即以升华物性为目的的生存教育、以升华感性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以升华理性为目的的智慧教育、以升华德性为目的的美德教育、以升华灵性为目的的信仰教育。从人性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德性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品质。教的原则是率性,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循性施教。育的目标是化性,即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主体学习。学习是主体通过重复体验而产生的可以重复表现的内在改变。广义的教育包括四个要素,即具有育人功能的资源、育人作用、接受育人活动的主体、接受育人作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也包括四个要素,即指导者、学习者、指导活动、学习活动。

教育之“成人”、促进人性的生成,本身作为人性生成的力量,其实践和展开应是合人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并不必然就是人性生成的积极方面,它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违背人性,成为人性生成的“异化”力量。[6]人类个体的有意识行为遵循预期价值增值最大化法则。对行为的预期价值就是行为者行为前对即将进行的行为依据自身的价值观而对其可能产生的价值增值预期。预期价值增值最大化法则是人类有意识行为的吸引子,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以不同方式实现预期价值增值最大化。狭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用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人性资本增量最大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教育不仅要使人具有各种现实规定的实然性,还要培育人的“应然性”,由此推动着人不断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并变化着世界。[7]

狭义教育的本质与狭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就是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人性资本增量。学生人性资本增量就是教育的价值。人性资本增量的大小由教育产出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与教育方式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契合度这两个量决定。(教育产出是指教育系统为社会提供的人才、知识、技术等尚未用价值计量的价值对象,教育方式就是完成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计划等等的总称)狭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教育产出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教育方式要与个人健康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教育最优化就是在教育产出社会化与教育方式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不同时代的教育最优化目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时强调社会化多一些,有时重视个性化多一些。

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为:人的可塑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人的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是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在:人的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前提;人的工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8]

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研究、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文化、思想政治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对思想素质教育的称谓。思想素质教育是掌握实施教育权力的主体(简称权力主体)以教育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权力主体要求的思想素质的社会活动。思想是主体后天形成的动力定型,在社会性活动中表现为面对特定情境就有对应的反应模式。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这三种精神活动的动力都来源于思想。思想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源程序。素质是指主体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倾向与能力。思想素质是主体在有意识的精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倾向与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根据与理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统一。

第一,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相区别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目标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为主旨;二是教育内容以思想信念为主题;三是教育方法以思想说服为主导。

第二,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依据。政治性的含义非常丰富,包括阶级性、利益集团性、意识形态性、强制性、全局性、长期性等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特定的政治主体(政党、组织、阶级、国家等等)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目标与内容;二是特定政治权力的存在强制着权力相对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三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要求的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目标。

第三,教育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教育是特定主体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文化影响以实现自我期待的内在改变的实践。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改变。教学是特定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人施加文化影响并期待他人发生预期改变的实践。教学是当前教育的主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实施者是主体,教学对象是客体。但教育活动的主体不是外在于追求自我改变者的教师,而是追求自我改变者本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充当着文化影响源的角色,教师与教材、图书馆一样是追求自我改变者可以利用的文化影响源。总之,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是学生完成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激发学生启动自我教育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就是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不能运用强制手段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研究、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宣传、思想政治文化、思想政治管理等一样,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形式。所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激励和动员特定的受众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决策者所认定的政治目标的认同者、拥护者、践行者。

“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思想流转的过程。“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以下五种不同的存在形态。

思想I: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决策者确定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 “思想”;

思想II: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理解的“思想I”;

思想III: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向受教育者解释的“思想II”;

思想IV:受教育者理解的“思想III”;

思想V: “思想IV”与受教育者通过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产生的思想相互作用后内化为动力定型的思想。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社会本位,缺乏对人性的充分关注,导致教育目的异化和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性提升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人性的关注体现了人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9]规律本质上就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必须首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变量。所谓基本变量,就是能够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状态的参数。

思想政治教育有五个基本变量。

思想T是最主要的基本变量,可以用两个参数来表现思想,一是思想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R,二是思想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S。思想的价值TV就可以用这两个参量的积来表示(TV=R·S),思想的差别除了内容的差别外,就是价值上的差别;

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思想素质Q1;

受教育者受教育前的思想素质q;

受教育者受教育后的思想素质Q;

以上述五个基本变量为基础,派生出如下变量。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效度PV,用思想V与思想I的相似度来表示。所谓专业效度,就是单纯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主导思想的效率,而不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效度QV,用受教育者受教育前后的思想素质变化量ΔQe表示,QV=ΔQe=Q-q。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拥有的素质优势QA,用受教育者受教育前的思想素质q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思想素质Q1之差ΔQa表示,QA=ΔQa=Q1-q。

教育者的素质优势是受教育者愿意接受其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影响力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量确定后,寻找变量之间可以确定的相关性,把相关性用语言表述出来,这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各类变量的不同相关性的论述,就是我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效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因此,可以把素质效度规律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的内容可以表述如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效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素质优势成正比、与思想I的价值成正比。

QV=QA·TV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的思想I是相对稳定的,是不由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素质优势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关键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思维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人格素质四个层面。

思维素质是指人的思维机体的资质特点,思维素质也称思维品质。人的思维素质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开发和社会实践。人类思维素质具有下列特性:思维的针对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创造性。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者的道德素质是社会提出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

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综合表现。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前提。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等。政治素质具有阶级性、内在性、综合性、相对稳定性、层次性等特征。人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政治水平。

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西方语言中“人格”(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一词,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会功能。人格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万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组合成了这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10]

人格素质是个人的人格在态度、特质、反应模式方面的基本和持久性结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生活经历和环境因素也参与塑造人格素质。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博士通过几千人的问卷调查,概括出作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 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的每个人;仁慈和宽容;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良好的品性;公正;幽默感;对个人的关注;坦率;有方法。[11]

高等教育必须关注人性,只有关注人性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价值,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并促进高等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人性是人类挖掘自身、进行自我认识的基石。所有涉及人的领域都不能跨越它,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活动不可能离开人,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人性、了解人性。[12]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层面,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升华人性,提升人性资本。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的任务是将学生的德性潜能塑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教师只有具备真正的思想才能打通学生的思想,只有具备优良的素质才能塑造学生素质。[13]

参考文献

[1] 陈凯.教育要发现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2):14-15.

[2] 张 丹.浅谈教育的人性诉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1-13.

[3] 刘星昊,郑永安,卓高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108-113.

[4] 刘惠莹.人的物性与超物性[J].理论界,2012(8):82:83.

[5] 冯光.解读人的德性潜能[J].嘉兴学院学报,2005(4):107-110.

[6] 文雪.合人性的教育论略[J].教育导刊,2008(4):4-7.

[7] 王星明.教育的人性:关怀与爱——关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J].学术界,2009(3):214-218.

[8] 万光侠,雷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人性基础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6):8-12.

[9] 王庆华,彭斌.人性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10):48-50.

[10] Storm Paula.“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the Workplace”[M].MLA Forum,2006.

[11] 许国祥.以人格影响人格,以人格塑造人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1):7-9.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学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差异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36-0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我们必须在工作中找到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在新时期只有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方法,才能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W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传统的依靠个人的感情经验支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暴露出它自身的缺陷与不足。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吸收了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进步。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的教育活动,是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方法进行教育的一种活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充分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遵循人的思想活动的规律,因此具有进步性和优越性。

1.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环境下的一种可行性办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伟大工作。作为一种教育人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社会的日益进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规范,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正确处理好思想教育工作者、被教育者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实际上,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人们的认识、人类情感、人类意志、人类的态度等心理维度因素中,在浅层次上,则比较明显的体现在人们经历挫折后某种心理上产生的一种不平衡感。

2.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是一种新的积极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是一门规范的新兴学科,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它更加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上和人类的生理机制科学方面来研究具体的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而且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树立学生正确思想的科学,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内容,我们如果想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当前在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针对性不强

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即“一刀切”现象普遍存在。

(二)专业人员缺乏

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量”和“质”两个方面都不足。从量上来看,学校配备的思想政治教师的数量,低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师的质量上来看,很多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素质较低,业务能力也较差。一些学校配备的心理学工作者都是没有经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非专业人士来替代的,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当前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心理学的困境之一。

(三)课程建设滞后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化,存在过争议。“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是否能通过上课来解决”这样的争论远远没有止息,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心理学来取得原有的教学目标,正在以多种形式进入大学生的课堂,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尝试。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解决措施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杜绝“一刀切”现象的出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融入到大学生中去,与大学生做朋友,多交流多沟通,尽可能的去了解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遇到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每个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古代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即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就要做到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和各自特点。同样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只有做到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校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

在过去,高校的人才引进往往忽视了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导致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人才缺失,缺乏专业的心理学人才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更好的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成效,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引进,必须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增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学教师。配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

3.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化进程

高校需要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心理学课程体系。我们需要进行这种积极的尝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心理学来取得原有的教学目标,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以多种形式走进大学生的课堂中去。

三、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途径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被教育者都是个体的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在同样的条件下,他们关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心理差异。

(一)运用个体气质差异理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气质是指个人行为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气质特点,这些特点有规则地相互联系着,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别。气质类型有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每一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和表现都不一样,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的表现和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面对多血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善于利用他们灵活性高、对什么都感兴趣的特点,快速引导他们对所讲述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面对黏液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针对他们反应比较慢,但是情绪稳定、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的特点,采取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不能急于一时,而要慢慢引导他们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内容。面对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针对他们具有强烈的热情、情绪易激动、性急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尽快的染起他们的热情,避免他们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面对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针对他们具有行动表现上迟缓、有些孤僻、遇到问题困难时优柔寡断,面对危险时极度恐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多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照顾他们的感受,采取缓和的教育方法。

(二)运用个体性格差异理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使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在个体的反应机制中保存、巩固下来的,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每一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每个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了解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依据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三)运用个体能力差异理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能力是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个体能力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水平和结构差异。个体能力的差异一般表现在四个维度中,第一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第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第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第四能力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在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到每个大学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由于大学生中存在年龄的不同,性别的不同,发育快慢的不同等,导致大学生的能力不同,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兼每个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根据每个大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对应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刚.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2):44-49.

[2]陈勇,陈蕾,陈F.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9-14.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对基本概念的明晰和规范,是任何严肃的科学思考的前提。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来说更是如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名定义”的工作,不仅需要框定和阐明它的含义,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廓清和明晰它们之间的外延边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获得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学科意义上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是人类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关系的基本概念,具有“一般范畴”的意义,并逐渐成为各门具体学科范畴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学理依据。在学习、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阶段性特征的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工具。对于这一含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理性规定。作为思维逻辑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有主观的形式,也具有客观的内容,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和逻辑加工,并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运动转化和普遍联系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规律等的精确表达和理性规定。第二,它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工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其独特的逻辑思维形式,发挥着认知、表达、解释本学科理论规律与对应实践发展相切合的重要作用,成为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另一方面,它又以“纽结”和“网”的方式联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并通过其自身具有的衍生性、拓殖性和建构性,不断推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呈现出较强的工具理性。第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验证和应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阐释,而人们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对其及其所构成的系统进行检验。此外,它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以范畴为基点和切入点来深化和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学理应用和实际转化的着力点和应力点,也是其价值所在。第四,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与逻辑发展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思维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历史顺序: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发展阶段上的关系即最简单的范畴开始,逐渐向较高发展阶段的较复杂的、成熟的范畴过渡,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所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专门用语,即用来指称和描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约定性语言或符号。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行话”,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联系。

第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最一般的“谓词”,用来铭记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般本性、共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主要以特定的“词语”或“符号”来标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概念、范畴及理论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文字指称”。第二,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网上纽结”,承载学科理论信息,蕴含学科理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话语载体”和“叙述方式”,具有认知、分类和表达学科理论的工具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是指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语言用料”或“语言符号”,发挥着描述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单元和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同样具有工具性。第三,二者的形成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规范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概念、理论等需用它来指称或表达,据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就不得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来说明或指称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说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物之为物”的理性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形成与存在的逻辑前提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形成与存在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性规定的支撑和确证。二者具有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区别。

第一,二者有本质规定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要素及其关系的简化或规定,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性语言或符号,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指称和表达。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称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用语,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说明。第二,二者表达对象的范围不同。一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就其描述、说明的某一方面而言,可称为“某类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重要范畴等;就其描述、说明的整个研究对象而言,它又可统称为“某学科范畴”或“某理论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的专门用语,只限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表达,因而一般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术语”“重要术语”“具体术语”之说。第三,二者各自具有的功能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工具,至少有指谓、分类、建构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指谓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概括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关系、规律等内容的客观存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分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关系特征等本质规定的区分归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建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演绎来拓展完善自身范畴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门用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理论等物质载体或语言用料,其功能倾向性的表现为指称和表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某种属性与关系的思维形式。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联系。

第一,二者都是学科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性质与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要素与工具。二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现象的某种归类划分和概括总结,反过来又在实践中为人们服务,通过有机的组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之中。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越深刻、越正确,我们就越能接近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第二,二者都是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何学科都有自己专属的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支柱”,是学科理论思维和学科建构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概念和范畴相互贯穿、渗透,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建构起来的。而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范畴只有作为系统整体的一个有机环节,才能在与其他环节的相互区别和联系中获得自身应有的意义及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以学术为业”的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研究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建立起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系统,这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学科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区别。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但二者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方面、某层次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反映,因而简单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而那些能够说明存在的统一性,即从整体上表示普遍联系和准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统摄着属于这个范畴的一系列层次不同的概念,并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概念来反映和表现学科范畴体系的内在关系,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深刻、更具普遍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不纯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二者反映抽象的角度和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概念的定义及其规则,即通过定义来揭示它所反映的某一问题的本质及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仅涉及学科理论中各种概念的定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要从各种概念中抽取出内涵丰富、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用他们来网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体系,并以此拓建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认识、发现和运用学科理论规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从总体上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联系密切、紧密结合,但从具体的存在和认识过程来看,二者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联系。

第一,二者反映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客观内容。列宁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1](P151)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从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吸取经验和内容并将其加工、上升为理论的形态或观念,再经过不断地转化、检验和改造,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范畴、规律等理性认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所以客观和必然,之所以能够成为认识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逻辑工具,是因为它们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实及其关系,这一点对二者来说是共同的、无条件的。第二,二者都以探求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学每一范畴的形成和确立都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的一定阶段和环节,不同的阶段和环节始终处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和反映,我们在认识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有秩序、有规则地排列组合形成认识之网,处于揭示规律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区别。

第一,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范围和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侧重于从整体的一定范围、阶段、层次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整体的个别特性、关系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程中的一些小的阶段或范围,较为具体、生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则侧重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来反映本质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本身的决定性关系、动力和方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较为宏观、深刻。第二,二者在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常表现为一种概念的形式,以一个或多个概念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阶段或过程中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关系,就要把一个概念同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一般表现为一种判断的形式,通过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来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第三,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从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总的、整体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具体的、阶段性的认识,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用的程度较强,适用的范围较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用的程度较弱,适用的范围较小”[2](P48)。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比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发挥的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综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研究,阐释和规范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质和富有阐释效力的范畴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体现学科性和获得科学性无法绕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创新和突破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第7篇

关键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多元化价值观

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必不可少的“生命线”、“向心力”。要下工夫抓好,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对我们如何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提高整体员工队伍战斗力极为重要。但是,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而要想解决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明确产生问题的原由。下文中,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基层都较为注重基层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他方面,自然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也不可能到位。通过调研分析,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认识偏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代替论;二是无用论。“代替论”认为经济可以代替政治,只要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出现上述两种表现与下面两个因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政工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忠实度不高,其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不够,同时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导致了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广大员工实际生活关联不大,甚至完全脱离员工的实际生活,长此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不会引起广大员工的共鸣,甚至会使员工内心产生消极情绪;其次,基层的员工尤其是政工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基层存在和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抱着得过且过、人云亦云的心理,觉得工作顺利、达标的完成就可以,不需要接受思想上的教育。

当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价值可以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基层的发展能够建立社会主义方向;二是注重研究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将抽象地、理解困难的政治理论,具象地、简易地讲解给广大的职工和各级岗位领导,帮助他们认清楚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三是集合基层的特征创新思想理念,促使基层职工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目标针对性较弱

在改革开放之前,信息传媒还不够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接触的信息量有限,致使人们的思想都较为简单。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讲,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就是引导各级干部和全体基层员工坚持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搞好工程建设共同努力工作。概括来讲,在改革开放之前,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较为单一。

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对象较为广泛,新时期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基层员工,思想一般都较为活跃、知识面都较为广泛,且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在新时期背景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体系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地调整,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制定有针对性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就必须要深入到基层员工的中间,抓住员工的思想特征。但是,目前基层内部,不分析新情况,不针对时代也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随处可见,有不少领导干部应就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教育员工,要求员工。另外,还有部分政工领导,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细致化,而是一概而论,毫无针对性,即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价值,还不利于激发员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员工产生厌恶的心理。

三、政工队伍素质偏低

基层政工队伍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它包括党务、工会以及共青团等专职人员,但是目前基层都较为缺乏专业的高素质政工队伍。从某种程度来讲,政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重制约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工对于“老化”严重。大多数的基层都较为重视业务队伍的建设,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往往都是有过特殊贡献、资格较老的同志,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享受一定的级别待遇,而不考虑他们是否具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是不适合做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政工人员的精力投入有限。大多数的政工领导将主要精力用于抓工程建设、营运管理等“硬性任务”,花费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般会将新目标、新要求,直接告诉员工,而不会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更不会充分了解员工的思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不理想。三是队伍建设与实际需求不符合。在新时期背景下,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基层政工干部也不能够及时地接受培训,掌握适应时展的新知识,导致政工队伍不能够适应实际环境。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就是要组建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新时期背景下,对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掌握过硬的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拥有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政治理论修改是一名政工人员必备的且至关重要的品质;第二,政工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第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扮演好基层文化思想理念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两个角色。假如基层政工人员的思想理念过于陈旧,就不能够将先进的思想文化知识宣传给低速基层的广大职工,从而造成基层员工的思想跟不上时代,不能够及时的更新基层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基层稳定、健康的发展;第四,开展基层思想政治不能够运用单一的方法,而是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助于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到广大职工中间,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四、多元价值观的冲突

第一,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事物价值的基本意向,形成的总观念。通过研究,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且与大多数员工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不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发挥出来,甚至给员工带来价值选择上的困境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价值的迷茫。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国家和基层的集体至上,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文化”倾向,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基于国家利益,肯定了个人主义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的合法性,表现出了“功利主义文化”的价值倾向,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新、旧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且以各个方式展开。二是终端价值的选择迷茫。在新时期下,都较为追求个人的享受、世俗生活,而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至上,这就需要我们巧妙的处理主流文化和世俗生活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使基层员工走出谜局。

第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文化倡导统一性,其主要表现在高度的政治化。在当时政治至上性的文化条件下,低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政治化的标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低速基层职工的自由活动空间越来越来,获取信息的通道越来越多,导致了广大的职工在面对选择时更加不知所措。针对于目前的情况,传统的、单一的政治化标准已经与当前基层职工的现实情况不相符,不能够满足当前员工的多重价值诉求,从而导致基层政治化工作取得成果不甚理想,甚至会适得其反。

第8篇

摘要:通过分析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问题,本文针对性的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中给出了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保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引言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活动,让职工在政治立场、思想行为、价值取向方面受到教育和启迪。当这些理解认识外化为行动和表现时,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就取得了实际的成效,达到了其预期目的,即具有了实效性。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经过培养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行为,道德、政治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的道德理想、价值定位、思维意识的也在时刻转变,这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授、沟通、接纳、反馈等环节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企业政治工作者应该深切思考的问题[1]。

1.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问题[2]

(1)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职工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企业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强调理论的传输,职工极少能够外化为外在行为,长此以往,容易给职工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造成逆反心理;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细复杂的过程, 不可急功近利试图通过几次报告或会议学习,就能收到效果。

(2)近年来,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环境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企业市场化革新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多元文化的冲击,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良莠不齐等。

(3)企业职工价值定位与主流取向背驰,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职工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其中一部分变得过分强调自我,漠视集体,反对约束,追求“自由”;另外,职工的务实精神在带来脚踏实地的同时难免重利轻义,造成“无利不起早”的价值取向;职工创新意识的运用为企业带来了发展,然而关于创新出现了“投机取巧”和“精于权术”的误解。

(4)有些企业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并不少,然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精力重点放在运营管理方面,极少参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信念薄弱,价值取倾斜,道德水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强,内容滞后,教授方式生硬,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时无用”的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能以职工喜闻乐见的进行,内容与情感结合不紧密,方法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手段优越性,职工的学习热情不高。

2.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改善措施

(1)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职工进行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培养,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于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思想观念,情感,社会问题,应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结合企业实际、时代背景,根据职工岗位职责的不同,分阶段、分层次的应对。

(2)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解决职工的思想观念问题,使其日常行为能收到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先入为主的发表自己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社会感悟等看法和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收到实效。职工的认识发展是根据其现有的知识储备、思维习惯、生活阅历、判断标准等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有选择的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健康与否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从以上两点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教育者引导作用发挥和职工的主体地位明确,因此,如何把二者协调统一关系着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获得。这需要形成职工与教育者之间相辅互动、相互尊重,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沟通,教育目标与职工认知的匹配,教育方式与职工掌握呼应,职工个体差异与教育梯度层次的契合等[3]。

(3)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革新。职工作为企业建设主力和认识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其参与教育的热情,把教育融入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发挥其能动作用。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显性方式进行的,通过目的、途径、要求的完全昭示以期职工能主动顺应思路进行思维。这种教育方式极易造成抵触、厌烦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灵活转变,争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的思想观念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之中。 另外,思想政治的集中教育呆板枯燥且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应采取根本性问题集中教育,有倾向性的问题统分教育,个体差异问题分层次梯度教育。

(4)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在真实的社会背景和企业环境下,力求实事求是,具备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要为职工所接受,就必须有真实感和说服力,让职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现实而受到教育,从而增强其政治认知,价值定位,素质提升的能力,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到实际中即为最终达敢于正视社会和企业的热点、敏感问题,讲真话不逃避,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认识和外在表现,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4]。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着力从教育者的引导作用,职工的主体地位,教育方式的革新以及教育的真实性等方面给出了建议,以期在新形势下保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只有在思想政治理论探讨与企业实际工作总结中不断改进,才能逐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机制,从而增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詹启生,梅亮.以构建个体心理和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求实,2011(10)

[2] 王立仁,孟晓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3] 刘英.从主体性原则的“三个充分”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学术论坛,2011(8)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客体 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必然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客体性,因而对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调动和发挥教育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缺失而陷入困境。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特征,不仅能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而且对于有效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内涵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与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们的重视。所谓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说主体是人;主体,即社会,并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这就是说,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现实的主体是由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劳动器官构成的有机的物质系统。各个现实的主体相互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以自身自觉的能动性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是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物。客体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以物质形式、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客体,如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以各种书籍、录音录像带、电影拷贝、电子计算机存贮系统等等为载体的精神内容。主体与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体现,是人与动物揖别和分野的根本所在。马克思说:“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征,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2]

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本身并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有时甚至是组织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其主体性特征也应该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上。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自主性。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指的是独立作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动整合的倾向。这种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主认识、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完善等方面。很难断定这种自主性会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带来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同,他对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解、接受必然存在差异。自主性的人是客观环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受客观环境的支配,也不是盲目顺从他人的意愿。自主性的人能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具有自律性。只有当个人作为自主的人进行活动时,他才能够把活动看成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焕发出自身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成就意识,从而在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并发展自己。因为人的自主活动是指个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以及情感和意愿等所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是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进行教育时,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影响和改进客体的思想,而决不能忽视客体的自主性,不能强制要求客体接受或不接受某种思想政治品德,也不能强制要求客体的思想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或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信念,外化为其行为和行为习惯。[3]而片面强调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主性,就很难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其教育效果必然是不好的。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区别于其他物质客体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能动性。能动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和特征,其实质在于选择;选择是在各种现实可能性中选择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可能性。能动性表现在一个人具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行动的选择性、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等方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看,一个人过怎样的精神生活,怎样过精神生活,与他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人生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一个人如何选择他的生活方式,选择他的人生道路,不但是他的能动性的体现,而且是他个性的反映。因此,能动的选择性是人的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由于教育客体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因而只有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具有能动性的客体,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因而教育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只有充分发挥教育客体的能动性,引导客体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主体还必须重视客体的需要及其对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4]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也必然随之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但无论其主体性发生怎样的变化,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利用和培育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客体为本,强调激发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使之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三、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途径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机制

一、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的要素构成

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由3个要素构成。

1、接受主体:

在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的接受主体就是艺术类高职生自身,换句话来说,就是在进行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艺术类高职生自身的实际出发,考虑到艺术高职生的政治学习需求。

2、接受客体:

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客体主要是指艺术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艺术类高职生所能够接收到的政治信息,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接受介体:

所谓的介体就是指在接收主体和接收客体之间能起到桥梁作用的媒介,如果仅仅只有接收主体和接收客体的孤立参与,那么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难以起到实质作用的,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充当介质,主要有课堂、网络等手段。

二、艺术类高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艺术类高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活动复杂,作用机制类型多样。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不同作用机制。本文重点根据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原因以及激励作用,分动力机制与目标机制: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艺术类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它常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并作为一种内驱力而激励主体发动或维持、强化或推动其活动,进而将这种活动导向某种具体的目标。需要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其目标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或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在看来,人类首先需要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然后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具体来说,作为艺术类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动力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物质动机以及精神动机。物质性动机是基础,能够满足艺术类高职学生物质生活或学习的基本需求,如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金钱等;精神性动机是物质性动机较高层次的发展,是指能够满足艺术类高职生精神生活的需求,如对知识的需求、精神奖励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分析和运用动力机制,完善以精神性动力机制为主和以物质性动机为辅的激励机制,不断强化艺术类高职生的正确动机。艺术高职生一般具有多种动机,有的脆弱、不稳定,这属于次要的动机;有的强烈而又稳定,则是主导动机,这种动机对艺术类高职生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重视艺术类高职生主导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影响艺术类高职生的动机有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类高职生的内在需求,这是影响艺术类高职生动机的根本性因素。艺术类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需求,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并且是强烈而稳定的,这种动机应该占主导地位。二是社会环境因素。一般来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往往是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发展水平作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键性因素,进一步地影响到高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动机。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手段和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颖与否、方法的创新与否都直接影响着艺术类高职生动机的强化或减弱。艺术类高职生动力机制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功能。艺术高职生产生的动力激发着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指向自身的需求目标。

2、目标机制:

艺术类高职生的活动一般来说是会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和主题进行,从本质上来说,目标机制往往是由主体内在的价值观决定的,对于艺术类高职生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主要可以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价值进行理性的评估,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站在艺术类高职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是艺术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艺术类高职生的行为规范上,同时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做出的决策进行价值支撑。

三、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探索

艺术类高职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接受规律。

1、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毫无疑问,艺术类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可以看做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既是一种主观的接受,又会受到客观的干预。其能动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艺术类高职生的自主性、自觉性。艺术类高职生对他自身所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且对艺术类高职生自身的生活目的、意义的认识,也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充分的认识,这就表现为艺术高职生的自觉性。当然,艺术类高职生还有自己的情感、意志、信念等,通过这些因素的参与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此时就表现为艺术生的自主性,并且艺术类高职生能为自身的责任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不仅仅受到接受主体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客观环境的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接受客体直接影响着艺术类高职生的接受内容和价值取向,又由于接受客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要求。所以,接受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接受主体的发展丰富了接受形式,扩大了接受渠道,成为制约艺术类高职生接受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主体即艺术类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作用突出表现在:艺术类高职生的需要与动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择取的源泉。艺术类高职生的动力是发展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类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择取的内容和方向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主体的动力促进着客体的变化和发展。客体对主体的作用表现在: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都是建立在主体实际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客体的主要目标以及价值需求都要以主体需求为准,不断满足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不总是一致地发展,有时主体的发展快于客体的发展,有时主体的发展则滞后于客体的发展。出现这些情况都不利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还会损害主体的积极性,并降低客体的作用效果。

3、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第11篇

关键词:价值;逻辑起点;人的需要;主体性;价值旨归

作者简介:范宗瑞,山东聊城人,男,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与当代中国的发展;齐巧霞,女,西华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所研究问题,重在“时代化解读”这一点上,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动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与超越的核心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旨归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内涵

(一)价值及人的价值

1、价值

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一般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相对于主体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从哲学上说,价值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或者说,价值的实质就在于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1]

价值兼有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反映两种形式,情感和价值观两种具体形式是主观价值的表现。情感是人对相对价值的认识,价值观是人对绝对价值的认识。情感(或价值观)与价值的实质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方面,主观价值受客观价值的决定和制约,围绕着客观价值上下波动反映着客观价值;另一方面,主观价值有着一定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对客观价值能够起到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客观价值的强化、诱导和限制。

2、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人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我的价值,概括地说是人对社会(包括集体和他人)和自我的价值。项久雨教授认为:“人的价值是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判断,即这个“人”从主体身上分离出去,作为价值对象的客体,由此说人的价值为人的‘有用性’或‘效用’。

人们在审视和判断自己的价值时,同判断其他客体一样总是以自己的需要为根据,而并不表现出任何外在的、属他的或异己的特征,“人的价值应从主观和客观、主观追求与客观效果的统一中去判断,因此判断的结果是,人的价值是人的自由自觉地发展同造福人类社会的创造的统一。”[2]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与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人的目的以及人的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是否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

谈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有必要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其中存在形态可分为五对,即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笔者在此处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作为重点阐述,尤其是社会价值,涵盖了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时代价值等具体形态。”[3]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内容

(一)现实的个人

价值是具有主体性的客观关系,是一种以主体为尺度的主客体关系,因此,主体尺度就是价值尺度,因此从价值主体出发并作为入口,应成为打开价值秘密的关键。根据以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价值主体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体两种形态。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但是,人的发展还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社会的需求又需要通过人的自身发展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不是直接的,而是经过现实的个人这个中介。

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价值的关注,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一种客观的要求。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思想文化领域相对封闭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追求权利、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意识被唤起,那么,追求个体价值就慢慢得到人们的认可。

(二)人的需要

1、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尺度

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人的需要对客体物的价值,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决定意义,即人的需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尺度,有什么样的需要理论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论。

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可“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自然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针对的是人生活所必备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精神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4]

2、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动力

人最大的需要就是摆脱他的孤独感和克服孤独的禁锢。人只有通过完全彻底地脱离周围世界(自然世界),以至于不再感到与世隔绝,他对那种恐惧感即彻底地孤独才会得到缓解。如何才能克服这种恐惧感,答案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努力来源于在自己的生存状态总追求爱、学习爱的动力,爱是一种归属性的情感,通过接触和学习,使其变成特殊的超越力量,并实现质的飞跃,人们正是靠着这种爱的需要一步步摆脱孤独的监禁。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追求“好的生活”获得更为完善的人性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的需要的满足恰恰是根植于此的尺度。”[5]

(三)人的主体性

1、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主体性,是指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规定性,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即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认识客体、影响客体和对客体的塑造,利用客体“为我服务”、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活动,教育行为必然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内容的解释,必须深深地依赖于教育者主体性的能动性发挥,可以理解为,能动性越高,其教育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则越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主体性表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

2、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超越的体现

人带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性,现存的生存状态人不会满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要做的不仅是价值创造,而应该是价值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超越形而下的现实世界,让人的眼光放长,超出当前的感性和功利的眼界,实现现实世界向超越世界的飞跃。超越世界极大地开阔了人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净化了世俗功利的尘埃。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主体的社会化需要和超越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1、人的价值的实现

人是目的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存在物,它承担着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还诉求着自身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内在尺度和生成动力是人的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超越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生成,从而得出的结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和终极价值是人的价值的实现。

人是社会人,人只能在社会关系中体现自己的本质,走进并且融入社会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使人获得社会本质的过程,同时,也是让人们获得更加完美的人性。如儒家的“立德”为“三不朽”之首,中则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表达方式。在此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价值实现作为自己目的。

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人的思想转化教育,作为深入人精神的教育,它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引导着人的精神成长,并且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包含着精神塑造、道德引导等内容,从而对人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6]必然要求,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按照规定的目标和计划,把社会中应该传达的精神影响到每个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承优秀文化、弘扬先进思想理念,陶冶高尚道德精神,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让人从被各种条件蒙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最终成为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而全面的人。

参考文献:

[1]陶德麟.基本原理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5-66.

[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12).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162-16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3:516-519.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艺术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07-01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思想政治课摆脱这种境况。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有效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是摆在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任务。

一、真的力量

要想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艺术性,首先要有使学生感动的真的力量。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知识体系的掌握具有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能体现逻辑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系统性知识,能够条理清楚,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思想政治课中具有大量的信息,教师如果能够熟练驾驭这些信息,并与当前的时政热点结合起来,那会更具有活力。思想政治课教师既要与国内外的时事政治相结合,又要具有很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这样学生就会了解更多的信息,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很大的启发性。因为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所以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够灵活运用,学生就会感觉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产生学习的力量。由此可见,具有真的力量的课堂教学表现为逻辑性、丰富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这样的教学体现着集深邃、广博、高远、活泼于一体的一种境界。如此,政治教师就会使学生折服,就会成为学生敬佩的师长。思想政治课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着真的力量呢?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和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引领学生去追求真理。实际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构成的是互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其主导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向学生揭示真理,传播真理,有很大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是客体,表现出一定的受动性。然而,思想政治学科资料浩如烟海,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不可能达到绝对全面,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向课堂教学中的真理设问,主动地和学生进行知识交流。在这种意义上,教师就成为了客体,学生就成为了主体,使学生能够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善的人格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道”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育人”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以自己善的人格来感动和教育学生。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还具有德育的性质,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课堂要具有严格的治学态度,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师的言谈举止要特别注意,不能说话随便而是要高度负责。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教师就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彰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风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价值,多鼓励,多启发,少批评,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由此可见,有善的人格的思想政治教学,是师生互动的结果,是鼓励的结果,也是尊重的结果。这当然也就是教学艺术中的一种崇高境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怎样体现善的人格呢?要做到这一点,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交流,这也是人格相互影响和渗透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示范,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然而,人无完人,教师也不是圣人,其人格难以十全十美,也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会流露出人格上和感情上的弱点,但自己往往难以觉察,而学生则是教师的镜子。所以,教师不应当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将情感强加于学生,善的人格只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情感交流中、冲突中才能迸发出艺术光芒,从而震撼人心。

三、美的意境

既然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它就要求教师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意境。达到一定艺术境界的政治课课堂教学,理应具备美的意境。教师只要一走上讲台,实际上无处不表现出自己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意境美呢?教师和学生对审美的理解不大一样,学生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对教师美的意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排斥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辨别,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比如,美体现在教师的着装体态、精神面貌上;美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讲课要娓娓动听,要朴实;体现在字的美上,教师要有一笔漂亮、工整、潇洒的板书。这些都会令学生感受到美的体验。由此可见,达到一定艺术境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表现为真的力量和善的人格的内在统一,而且还应表现为语言美、姿态美、服饰美、板书美等形式上的统一。对于能够创造如此美妙意境的思想政治教师,学生不仅是敬佩,而且会产生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敬慕。对达到如此美的意境的思想政治课,学生当然会更加欢迎。

四、结束语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真的力量、善的人格、美的意境的课堂艺术境界应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奋斗的目标。教师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教师要从这一基本点出发,在教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思想政治课艺术境界的途径,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