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龚自珍的诗

龚自珍的诗

时间:2023-05-30 09:4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龚自珍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古今的大思想家。他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

说:“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日我。”在《壬癸之

际胎观第九》中又说:“群言之名‘我’也无算数,

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以不名。群言之名

‘物’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日

‘我’。”将“我”视为万物之源,将“我”推到与

“道”、“极”平等的甚至更高的地位。这样强调

“我”,比之陆象山所说“宇宙本是我心,我心即是

宇宙”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陆象山所强调的是

“我心”,亦即“我的心”,或者主观的心,龚自珍

调的则是更具个人色彩的“我”亦即“自我”。与

此相联系,他以为人与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物无情

欲、私欲而人有之,“今日‘大公无私’,则人耶?

则禽耶?”(《论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

“宥情论”与“尊情说”,以为:“情之为物也,亦尝

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

反尊之。龚子之为长短言何为者耶?其殆尊情者

耶!”(《长短言自序》)

龚自珍既以“我”为物之源,又以“情”为人之

本性,性格且率直无忌,因此,他的诗歌纯粹是自我

及其情感毫无掩饰地呈现。“欲为平易近人诗,下

笔情深不自持。”(《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

得十有四首》)“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

真。”(《己亥杂诗》一七O)既是他诗歌本质的表

白,也是他作诗状态的写照。由于龚自珍挥洒无

忌,以致于“诗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

(王芑孙语)。龚自珍自己也意识到这样做不但于

事无补,反而有害于已,于是决心戒诗。然而,有几

度戒诗便有几度开戒,而且,开戒之后的龚自珍不

仅没有收敛“自我”,反而由于“自我”压抑太久而

更加放肆。当他辞官南归之后,“狂言重起廿年

痦”(《己亥杂诗》十四),以“我”为中心的诗情更是

如决堤之水,势不可阻。诗中不时可见到的“我”

的字眼与形象,就是其突出表征。“只筹一缆十夫

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

泪滂沱。”(《己亥杂诗》八三)“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痦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材。”(《己亥杂诗》一二五)“我”都挺身而出,仿佛

可见诗人一边秉笔疾书,一边清泪不断,一边秉笔

疾书,一边向天狂呼的形象。

在那些“我”并没有直接出场的诗作中,同样

可以感觉到诗人耸立的“自我”、喷薄的激情。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

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己亥杂诗》一二三)

诗中并没有“我”字,然而,也仅仅只是少了一个

我字而已,那独倚东南且涕泪纵横的诗人自我形

象与那些有“我”字出场的诗歌同样高大和突出,

而整首诗歌也就是“我”的一声深重叹息。当然,

龚自珍更多时候还是将“自我”投射在各种物象

中。换言之,那些“我”没有直接出场、也没有自

我形象直接展示的诗作,也同样是龚自珍“自我”

及其情感的发散与呈现,文字与物象中处处充溢

着变形的与化身的自我。“西池酒罢龙娇语,东

海潮来月怒明”(《梦得“东海潮来月怒明”语醒足

成一诗》),“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梦中作四截句》),无论是奔涌的东海潮,还是

明亮似怒的夜月,或者层层叠叠不知所以的花影

中,都有诗人的倒影,都是诗人情感奔涌所至,它

们与“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秋

心》之一)一类情感直陈的诗歌可谓分流同源、异

树同花。

龚自珍的“我”高大、特立、狂放、孤独,同时又

满怀愁绪。“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

(《张诗黔前辈游西山归索赠》)、“九重阿阁外,一

脉太行飞”(《暮春以事诣圆明园……》,可以清楚

地感觉到诗人的特立、挺拔,不为时流所囿。“病骨

时流恕,春愁古佛知”(《才尽》),又可看到诗人的

孤独无依。时流既恕自己的“病骨”,诗人自然不

会有多深的春愁,此愁既要待古佛来知,自然意味

着时人并不知与不屑知。“欹斜谑浪震四坐,即此

难免群公嗔”(《十月廿夜大风不寐……》),“一山

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夜坐》),又暴露

出诗人遭受时人嗔怒排斥、孤立无援的原因乃在于

诗人的超拔突出,威震于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龚自珍虽然高大,但却孤立,眼见民生疾苦而

自己无用武之地,难免愁从心起,就像一匹志在万

里、声鸣长空的骏马,却偏偏生活在万马齐的时

代,正因为此,龚自珍的“我”会有忧郁、激愤与悲

愁。“猿鹤惊心悲皓月,鱼龙得意舞高秋。云梯关

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咏史》)在与鱼龙

“得意”的对比中,猿鹤的悲鸣与诗人的愁苦相互

交织,悲愁又增激愤。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一剑

一箫的意象,“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漫感》)“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秋心》之一)这剑是特立、疏狂而孤独的象征,箫

则是忧郁与悲愁的化身。

不过,龚自珍的“我”并非只是个人的“我”,他

的情也并非一己之私情,与之相应,他的悲愁也不

是个人得失的悲愁。虽然龚自珍也有一己之私、一

己之私情与私欲,这些欲望的实现与否也肯定是其

情绪波动的根源之一,然而,不能不说,龚自珍的小

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时代的大我混为一体,难分

你我。他的目之所向、心之所想、口之所言,更多的

是“中原”、“九州”,是“西北”、“东南”,是“塞上”、

“江东”,他的诗作总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从本

质上来说,龚自珍乃是晚清时代的“善鸣者”,时代

的立言者与代言人。“我劝天公重抖擞”的“我”既

是龚自珍个人的呼声,也是整个时代的呼声。与此

相应,龚自珍及其诗歌中的种种哀愁,归根到底也

就是整个时代的哀愁。“楼阁参差未上灯,菰芦深

处有人行。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蔼生。”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之十二)“斗大明星

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秋心》之一)正是因

为感觉到中原的暮蔼沉沉,无可挽救,恰如长天坠

月,无可上升一般,龚自珍及其诗作才会有莫名的、

无法抑制的哀愁。“我”有多大,诗就有多大,正因

为他个人的小我叠合着时代的大我,这些最自我的

诗作同时也是最无我的诗作,它们既是自己的心声

又是时代的代言与象征。由于个性如此鲜明,“自

第2篇

作者简介:辛鑫,(1989.2-),男,满族,河北省承德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

摘要:我国哲学家对人的本性有诸多定义,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而当时“百家争鸣”,思想火花迸发的时代背景下,也同时出现了如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理论,其与孟子多次辩论均告负,但这并没有完全证明他的“人性论”为谬误。后人中,引其学术者,犹以龚自珍最为卓越。龚自珍在人性论上借鉴先人,又有独到见解。

关键词:人性论;性无善无不善;龚自珍

龚自珍的哲学伦理思想以人性论为中心,他明确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肯定告子提出的“性无善无不善”理论。他在《阐告子》中写道:“龚氏之言性也,则宗无善无不善而已,善恶皆后起者。夫无善也,则可以为桀矣;无不善也,则可以为尧矣。知尧之本不异桀,荀卿氏之言起矣;知桀之本不异尧,孟氏之辩兴矣。”这些理论,就是《大学》上“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的说法。“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低位似乎要高一些,“性无善恶”也没有硬伤。龚自珍在这三种理论当中进行取舍似乎也是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告子与孟子在人性论上的争论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孟子》当中有这样的记录,但似乎都以告子落败结束。在一次辩论中,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说食色就是性,这个根本命题是正确的。他说:“义,外也”,这也正确。但孟子并没有表示反对有待商榷的“仁内”说,而极力反对“义外”之说,孟子并没有对食色是性则表示异议。总之,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见解并没有被批倒。但除“仁内”之说外,告子也还只知道“生性”而不知“习性”。龚自珍认为孟子所犯的是一个极端性错误,他认为“性善论”乃是当时那些维护封建纲常名教的人论证三纲五常之合理性的理论依据。龚自珍的“善恶皆后起”的观点,对于批判先验的“性善论”和封建道德说教的虚伪性,具有积极意义。它揭穿了所谓圣人、君子“天生慈善”的神话,从而取消了他们在道德上高人一等的地位。龚自珍推崇告子的“杞柳”比喻,他也发现了孟子辩论中的诸多漏洞,孟子所言,含有“杞柳”做器皿违反其本性意味,但如何论证出并未提及。我们在这里是否可以猜想,此时正值壮年的龚自珍,生活在正直衰败颓废的封建王朝,他的心理变化最终导致了对于“性善论”的怀疑。性善所维系的“三纲五常”在他生活的年代似乎并未显现出何等优越性。现实社会的现象促使他寻找人性的真谛,而此时告子的性无善恶便是最好的出路。

在研究荀子的“性恶论”的时候,隐约可以发现告子的“无善恶论”对其有一定影响,甚至可以看作一个参考点。荀子言:“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又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为之性。”由此看出这是对于告子“生之谓性”的一种继承关系。也许正是由于荀子的这种理论借鉴与发展,龚自珍在阐述人性论的时候并未公开直接的反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人认为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就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但是这两种从根本上对立的学说是无法进行融合的。龚自珍明确的反对“性善论”,对“性恶论”持不支持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的某些想法。他所反对的恰恰是当时腐朽封建统治的基石。他的人性论,虽然来自于告子的“性无善恶”但又并非完全照抄,他认为,对“无善无不善”的人性本身,是无所谓改造不改造、教育不教育的。告子所强调的是人性在一定教育环境下具有可塑性,而龚自珍则认为教育环境虽然能使人为善或为恶,但它不能使人性本身得到改造。因为如果说人性本身可以被引导或改造,那就不是彻底的“无善无不善”了。当然,龚自珍所持的人性论还是抽象的,并没有真正说明人性的本质,但他把“善”或“恶”的道德范畴的内容看成是后天形成的见解,是具有真理性的成分的。龚自珍对于当时社会现状并不十分满意,他认为性本善是错误的,但是性本恶又过于偏激了,所以最佳的出路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

龚自珍所倡导的人性论,正是他做改良派先驱的一种思想表达。这在他的诗句中也有体现,《己亥杂诗》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龚自珍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清王朝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龚自珍虽然也有一些改良思想,但是却拘泥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所怀念的是“康乾盛世”,却不能突破局限,思考打破这种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如果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是从善恶之别的角度来评判人性的话,那么,西方国家的先哲们则是以人的“理性”为源头来构造他们的道德修养理论,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古希腊的学者都曾认为,人可以被称作理性的存在物,人在面对理性问题时,可以给予理性回答。正因为人有这种以理性为本质的行为机制,人才可以称为人。苏格拉底曾说,趋恶避善并非是人的本性,人的无知才是恶的源泉。所以,对于美德,苏格拉底所创的基本命题为“美德即知识”。他所说“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不光是有关整个世界的理念与善的知识,并且还是有关“自我的知识”, 这种道德意识是一种人的自我本质。

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有关人性的探讨对宗教道德产生了深刻又深远破坏。这首先动摇了宗教与道德的根基,出现“上帝已死”的效应,把人的地位从天堂还原到了人间,人需要为自己订立规则;其次,因为动物性包含在人性中,能否满足人的动物性的本能欲求就成了最具人性也是最合乎人性的追求,成为人们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样一种对人欲和物欲的满足和追求,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非道德主义的泛滥。东方文化的人性探索,道德伦理,可以完全避免西方社会的这种窘境。我们的哲学家研究目的均是讨论如何人心向善。

龚自珍的人性论是在人的本性是善是恶范畴内,这种朴素的人性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把“人性”看作“理性”。我们可以认为,东西方对于人性的讨论是殊途同归的。人性的本质,也许并不能简单地冠以善,恶,无善无不善,或者是“知善既行善”。但是不可否认,告子所提出,并得到龚自珍发扬的“性无善无不善”理论使我们哲学史上闪亮的一页。无善无不善,并非顺其自然,善恶皆可,而是认知人性,从而努力寻求如何人心向善。龚自珍所在历史环境复杂,但是他认识到当时社会宋明理学家所营造主流思想无法改变清王朝的腐朽。因此,性善维系三纲五常,无善无不善正是谋求改变。人心向善是不变的主题,引人深思。(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第3篇

落花,也叫落英,落红,一个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动人的艺术形象,一个浓缩了逝去的青春与美丽、欢乐与梦想、繁华与风流的精魂。多愁善感的诗人常常见花落而悲而泣,而感慨万千,“正如飞红万点愁如海”。或感叹岁月易逝、青春易老,只能“坐看落花空叹息”;或因落花想到人世间的离别,充满“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伤,花离故枝四处飘零不正像人漂泊在外吗?最让人情何以堪的是花如美人,落花则如美人迟暮,连王国维也叹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最爱惜花儿的莫过于李易安。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区区六句,一步一境,曲折有致:芳春时节,海棠正好,却雨狂风紧,女主人为花发愁,借酒消愁。清晨醒来,忙问卷帘侍女,她却说海棠依旧老样子。只有爱惜花儿的女主人知道:红的花儿凋落见少了,绿的叶子见多了。词中不着“落花”一词,实则爱花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女主人仅仅是惜花吗?风雨摧花,如摧芳春,如摧华年。读不到这一点,焉能读懂易安情怀?

而把这种悲花伤怀、红颜易逝情绪渲染到极致的当属林黛玉的《葬花词》,其中“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开易见落难寻”“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句句泣血,字字锥心,怪不得贾宝玉听后心碎肠断大放悲声。一曲《葬花词》写尽了女人如花一般薄命的无奈与伤痛:青春易逝,美丽短暂,纵有弱柳扶风、姣花照水的花容月貌,很快就无迹可寻了。这葬的哪里是花?这葬的分明就是自己,埋葬自己如花一般鲜艳明媚又如花一般短暂脆弱的青春!

如花的又何止是青春和美人?还有那无常的世事,无常的社会,无常的人生。杜甫有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他乡遇故人,又是久别重逢,且正当江南的大好季节,若能携手同游,流连美景,该是人生一件多么快意的事!然而,“开元全盛日”已成为历史,文艺名流雅集的岐王宅、崔九堂也已是陈迹,昔日文采飞扬、风流浪漫的青春往事,此时回忆起来已恍若隔世。现在诗人漂泊至此,穷困潦倒,而他所遇到的当年那位名动京城的歌唱家李龟年如今也是颠沛流离、容颜憔悴,皤然老翁矣。所以风景秀丽的江南,在他眼中心中,也只剩下这凋零残破的落花!“落花时节”四个字,郁积着诗人历尽人世沧桑、繁华过后、风流散尽的多少辛酸,多少凄凉。

更有李煜的《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凋落逝去的是花,是春天,更是一位君王往日的尊荣、欢乐、自由和一个繁华的王朝。花开花落之间,竟让这位亡国之君产生了天上人间之感……

不过,对于落花,也偶有不一样的情怀。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惜花,可并不低沉哀伤,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明丽的春晨画面,轻盈活泼,究竟是盛唐之音。

而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另有一种达观的哲理意味。花落春去,时光流转,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留恋,也“无可奈何”了。此词妙就妙在有“去”还有“来”——“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这暮春时节,词人所感受到的不仅有美丽远逝带来的惆怅惋惜,还有美好重现带来的喜悦慰藉:花落了,春去了,不是还有像去年曾在此处筑巢的旧时相识的燕子翩翩归来吗?他似乎如泰戈尔一样在劝说我们:如果你因失去鲜花而流泪,那么你也要失去燕子了。

对落花寄予最别样情怀的莫过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落花的吟咏立意之新,境界之高,古诗中实在少见。

此诗是龚自珍于道光十年春末因事辞官南归时所作。诗人客居京城二十年,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今日离去,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诗人十分留恋难舍。虽然是返回故乡,竟有漂泊天涯之感。在夕阳西沉、暮色苍茫之中,诗人的离愁是那样的浩荡无边。然而就在此刻,面对飘零的落花,满心悲愁的诗人不但没有自伤自叹,自怨自怜,反而借落花翻出新意,唱出昂扬之音,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崇高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的个体生命终止了,但它却能化作春泥,滋养新的花朵,它的生命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延续,实现着另一种更为崇高的生命价值——孕育出一个万紫千红、绚丽灿烂的春天!这里没有伤感,没有悲愁,这里有的是赞美,赞美薪火相传、泽被后世的使命感,赞美新的生命!“落红”的形象,也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第4篇

春的柔情似水,让人看了春意萌生。她为大自然穿上五彩缤纷的外衣;夏的活力四射,让人无比活力。她为大自然换了绿色的新装;冬的银装素裹,让人的心灵有前所未有的宁静。它为大自然穿上一件雪白的纱衣;但我更喜欢秋的诗情画意,让人倍感亲切。大自然因她更美丽!

秋的诗

秋天如一位大诗人,任何东西在她眼里都是妙趣横生。这也许是因为他珍藏了春夏二季的精华,这时要回赠于冬天吧!

秋的诗,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瞧,这一片落叶,一林枫叶,一片夕阳。不都是秋的诗吗?

秋的情,意

秋的情意已水融在一起。这不就是秋的情意吗?

秋如一位会计师,一个一个地清点着果树妈妈们的功绩,写进功绩簿里。看,秋抚摸着石榴笑了,石榴像个大大咧咧的小伙子也开怀大笑,一不小心把肚皮笑破了!秋含情绵绵地向枫叶姑娘微笑,枫叶们害羞得红了眼!

秋的画

秋像一位画技精湛的画师。她用五颜六色的颜料和秋的风雨笔谱画出一幅幅,秋日风情画,它虽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么有名,却也是妇孺皆知的!

秋的画,是枫叶的红;是枯叶的黄,红;是苹果的红;是梨的黄;是高梁的火红;是稻谷的金黄;是天空的湛蓝,偶尔有几丝白云加以点缀;还有农民伯伯脸上泛起了微微红晕!这些秋天的景色不构成一幅迷人的画?谁能否认,秋不是一个不比达芬奇逊色的画家?

这就是秋的诗情画意,无论是秋的诗,秋的情,秋的画还是秋的意都弥刻在我心

第5篇

我们的学校是新乡小学,在教学楼中间,有一座逼真的假山。

当红彤彤的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徐徐上升时,那些小清洁工们早来到了假山这儿打扫卫生,这里扫扫,那里擦擦,等待着下课同学们来到了这儿玩耍,嬉戏了。

春天,假山似乎显得精神多了,它周围清澈的水也不断喷出,形状各异,各不相同。假山旁的绿树上,有三四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好象在开演唱会一样。

夏天到了,炎暑逼得直流汗,太讨厌了。可是,我们来到假山的水池里,洗洗脸,啊!多爽快。再爬上假山休息一会儿,一阵清风吹了过来,浑身感到凉丝丝的,呀!多舒服!

秋天来了,假山旁的绿树叶子变黄了,一片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有的飘落在假山上,像一只只小蝴蝶飞累了,停在山顶上休息。有的飘落在水池里,像一只只黄色的小船在水里游。多有意思呀!往地上一瞧,刚清洗过的地面,又铺上一层“金毯”。由此我想起龚自珍的诗句: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叶儿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

严冬终于来了,虽然汕头这边没有下过雪,但天气一样很冷。寒风吹向假山,假山被吹得“浑身发抖”,但它还是不放弃,继续坚持。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啊!我爱新乡小学,我更爱新乡小学的假山!

第6篇

石修银 福建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知名作文教学指导老师,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作文教学文章近400篇。现任职于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室,从事作文与作文课堂教学研究。

风险一:离题风险

文章一离题,70分的作文一般也就30分以下了,你中考的理想也就无法实现了。立意稳当,文章才没有离题的风险,也才能获得入手分以上的分数。

规避方法一 加具体中心词

示例1 以“善待生活”为题作文

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有点大,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具体的“爷爷”“某同学”等中心语,文章变成“善待生活的爷爷”“善待生活的某同学”,文章立意就清晰了,文章也就好写了。

规避方法二 前加限制或修饰语

示例2 题目:以“脚步”为话题

“脚步”很模糊,我们在前面加上限制或修饰语,文章选择的角度就明晰具体了,也就没有离题的风险。如加上限制语“父亲登山的脚步”“母亲的脚步”“球台下的脚步”等;也可加修饰语,如“坚定的脚步”“犹豫的脚步”“疲惫的脚步”等。

规避方法三 加上解释语

示例3 题目:以“温暖的时刻”为题作文

写“温暖的时刻”,千头万绪,无从落笔。我们可以采用加上解释语,如:温暖时刻是自己误解他人而遭遇他人冷眼嘲讽,老师帮我解围,批评与呵护的时刻;温暖时刻是我看到冷战多日的父母午餐坐在一起,母亲为父亲夹菜,父亲为母亲盛饭的那一刻。如此审思立意,角度小巧,文章也就好写。

风险二:另起炉灶的风险

文章朦胧含蓄,在“玩深沉”,没点明与材料的关系,没点明与题目的关系,阅卷老师匆忙阅卷,感到文章与话题(或标题),或与材料关系不大,有另起炉灶的风险,往往得分42分以下。

规避方法一 开首点题

示例4 题目: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开头:鸟儿羽毛丰满,便欲展翅高飞,不再依靠大鸟;果实已经成熟,便欲离开枝头,不再依靠大树;而我,无论身在何方,长大与否,最想依靠的,始终是你,我亲爱的母亲。

开头画线句,回扣了标题,点明了“你”的所指,读者清晰了文章思路。而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情感,又不失语言的优美,迅即入题予人清朗之美,又予人厚重脱俗的美感。

规避方法二 题记点题

示例5 话题“忘记与铭记”

一考生写《二胡·江南》,看似与话题关系不大,但他加了如下题记点题就思路清晰了:

想要忘记流浪,却铭记了江南;想要忘记丝竹,却记住了二胡的那一抹忧伤。

规避方法三 篇末点题

示例6 题目:以“母亲”为话题

一考生以《我的母校》为题写了篇作文,文章写母校给“我”良好的学习条件,母校的班主任和老师一直关心“我”、鞭策“我”,同学鼓励“我”,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文章不写母亲而写母校,显然不符合考场作文的命题要求,是明显的离题。好在该考生聪明,他在文章的最后以如下一句作结:

母校就是这样关心呵护着我,我在母校里不断成长、成熟,我的母校也就是我的母亲。

如此,就交代了自己的审题思路,让人知道“扣紧命题要求”,文章则变成巧用拟人手法,“展现”写作的睿智。

风险三:“小气浅俗”的风险

文章要反映生活,表现生活,此话没错,但有的反映生活的文章,往往会被老师视为小气,认为“浅俗”或“没有艺术味”,往往难以得高分。

规避方法一 结尾升华情感或深化主题

示例7 2008年宜昌一考生写《那一年,应该是上苍赐予我的冬季》。写爸爸下岗开了一家工厂,后来“好不容易工厂有了些起色,哪料到工厂失了火,家中的积蓄、爸爸的心血付之一炬”。

【结尾】妈妈说得对,人的一生那么长,总不能全部是春天吧!感谢上苍赐予我的冬天,纵使有刺骨的寒冷,也会学到坚强,闻到扑鼻的梅香。就算是冬天,我也要给它新的含义——让我学会了坚强,明白了只要希望还在,便可重来。

我的季节纵使是寒冬,我也会让它美丽!

如此,文章写父亲的挫折,但作者不低沉埋怨,而是感谢人生的寒冷,感悟人生的启迪,文章如此彰显启迪人生的审美价值,何来小气的嫌疑?

规避方法二 题记注入文化因子

示例8 以“告别不是悲伤”为题作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开头】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化离愁为和平,他们化离愁为奋起,他们化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就:告别不是悲伤。

文章以龚自珍的诗句作题记,一是以形象生动的诗句,表达出“告别不是悲伤”的表现;二是展现诗句,表现出厚实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未见全文而先有脱俗好感。

规避方法三 开头、中间、结尾以景点染

开头、中间与结尾以景点染,凸显画面感,读者品味景色意境,品味出作者融入的情感或寄寓的思想,文章也就有了脱俗绵长的韵味。

示例9 一学生写《过节》,写自己与外祖父在井口旁赏中秋月,祖孙俩仰望着星空,外祖父给“我”讲起月亮的故事、中秋的传说。这切口小巧但文学味不浓,后作者改标题为《井口》:

【开头】井口也拥有一个期待,期待每逢中秋月光的笼罩与妆饰。

【中间】我和外祖父赏月……

【结尾】每逢中秋节,我仍旧会回到外祖父的家,径直走到后门的井边,俯下身去看看外祖父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这时的月亮虽然不那么圆,可它却像极了外祖父慈祥的脸庞。

第7篇

《大学语文》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文学阅读欣赏能力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专升本语文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1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3、提出“不平则鸣”的是:韩愈

4、范增这一人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6、《剑南诗稿》是陆游的作品集.

7、《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经》属于道家的作品.

9、《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孟子

11、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于:志人小说

12、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汉书

13、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王维

1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15、明清传奇是:戏曲

16、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聊斋志异

17、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18、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长恨歌》

19、《诗经》中的《风》:量大,多为民歌

20、舒婷《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2诗歌发展线索:

《诗经》《离骚》——三曹、七子、七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清末龚自珍

《诗经》:现实主义源头,国风。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在中国诗歌中很常见,唯独“兴”是《诗经》特有的。

兴:欲言此物,先引他物。《关雎》《蒹葭》

三曹、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嵇康、阮籍。

龚自珍:晚清最后一个大诗人。《己亥杂诗》,浪漫主义,305篇,最后一部诗集。

散文发展线索:

先秦散文——南北朝骈文——唐代古文运动——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欧阳修)——清桐城派

唐宋家(唐2宋6,散文着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清中叶桐城派:强调“义法”,方苞、姚鼐、刘大櫆

(古典)小说发展线索:

萌芽:先秦神话雏形: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成熟:唐传奇发展:宋话本再发展:明拟话本顶峰:明清长篇章回

古体诗\近体诗:

1.唐代之前所有诗歌均为古体诗。

2.唐代开始,在诗歌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

符合这些规定的看作是近体诗(格律诗:绝句、律诗);不符合这些规定的仍然视作古体诗(古风)。

现当代文学1919-至今:

与现代文学

(1915)是现代文学(1919-1949)的背景。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1919-1937启蒙阶段:反封建1937-1949救亡阶段:反帝

“现代文学六主将”:

鲁迅:领军人物。

A《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往事的回忆);《野草》散文诗集

B作品评价:杂文是“投枪与匕首的组合”,批判力度强。

C《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开山之作;《祝福》:祥林嫂,表现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故乡》表现人与人的隔膜;《社戏》表现孩提时代的童趣);《伤逝》:涓生、子君,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王昭君》;《关汉卿》);新诗诗集《女神》(浪漫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8条意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茅盾:

1《子夜》书名由来(自然界23时-次日凌晨1时是最黑暗的时刻,“子夜”象征暗示当时的中国是最黑暗的时刻)。

2《林家铺子》(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

巴金:巴金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五四时代)“爱情”“激流”;《家》:觉慧是巴金本人写照。《随想录》(回忆录):反思。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行)散记》。“诗与散文的组合。”冷静、客观、深情的文字。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3古代散文

语录体:《论语》(《论语十则》)

纪传体:《史记》(通史)

史传:《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散文)

书信体: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史论体: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游记体: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代诗歌

1、古体诗

四言古诗(《诗经》体):《诗经》的《氓》(弃妇诗、叙事诗)、《关雎》、《兼葭》(爱情诗);

五言古诗: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田园诗);

七言古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乐府古题、爱情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杂言诗:屈原《渔父》、王粲《登楼赋》(借景抒情诗)、李白《行路难》(乐府旧题诗);楚辞体:屈原《离骚》、《国殇》;

乐府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题乐府(《行路难》、《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新乐府(《游子吟》(五言古诗);歌行体:曹操《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白居易《怅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李白《行路难》

2、格律诗

(1)绝句(四句一首)

五绝:李白《静夜思》

七绝: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古题)、张继《枫桥夜泊》李白《望天门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

(2) 律诗(八句或八句以上一首)

五律: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

七律:杜甫《登高》、《秋兴八首》;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爱情诗)、《锦瑟》;陆游《书愤》(爱国诗)

3、歌行体

王昌龄《从军行》(七绝、边塞诗)、;曹操《短歌行》(四言诗);

陆游《金错刀行》(爱国诗);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第8篇

小的时候,我常常会追着落叶一起跑,就像是和它们一起飞,很飘逸、很神话。我爱收集树叶,花瓣,把它们夹到漫画书里,我的书“既好看又好闻”。

长大了一些,觉得男子汉怎么能总是搞些花花草草的,那些都应该是女孩子做的事情。曾被视为珍宝的那些树叶、花瓣全部进了垃圾桶。但秋日里金黄色的浪漫伴着农民的收获、的盛开仍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阵“哗哗”的摇曳声钻进我的耳朵里。我猛地一抬头,原来是大叶杨的叶子从树上落下。它们有的像小飞机在滑翔;有的像空降伞兵徐徐降落;有的打着一串串滚儿簌簌地飘着……天冷了,树叶落下来,随风荡起时,消失了往日绚丽的斑斓,像是疲倦了的蝴蝶。树正在缓缓地凝固,树梢光秃了,一片片无私的叶子悄悄地飘落在养育它的土壤之中化作养分,滋润“母亲”的身躯。它不和大树争养;它舍弃了生的享乐却帮助大树积存了抵抗冬的力量。我接住了一片杨树叶观察起来,叶脉清晰可见,像是一幅神奇的彩绘图一样精美。金黄的落叶没有一丝的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这不禁令我想起龚自珍的诗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坐春泥更护花。好感人!小小的身躯静静地躺在那儿,却蕴蓄着伟大的精神。

如今,我已是一个中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许许多多的大道理。

在你失意时,如果有一个人来安慰你,鼓励你,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像冬天里的一件羽绒服;像夏天里的冰爽饮料。“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就是奉献,奉献的同时我们感觉到幸福,体验了快乐!如果我们也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们温暖,如果我们也能像树叶一样默默地奉献自己,不求回报……

我是在别人的奉献中长大的,应该让奉献延续。

第9篇

综观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在古诗文名句默写方面涉及到的考点主要有:(1)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或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3)诵读或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或精彩段落;(4)默写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涉及的题型主要有:

(1)记忆型默写题:给出诗、词、文的上句或下句并注明篇名,要求考生默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诗、词或文中名句;给出诗题和诗人,要求考生默写出全诗。(2)理解型默写题:提供具体的情境、要求等并注明篇名,要求默写出与之相一致的诗、词或文中名句;按照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根据具体语境补写古诗文名句。(3)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要求考生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一个或几个诗句。

考查的内容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一般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定要求必背的50个篇目以及现代诗文经典篇目。

【应对技巧】

针对中考中默写名句的试题,考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扎实落实,篇篇过关

考生要能背诵、默写初中7~9年级必背的50个篇目。但考生千万要记得,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正确书写,这就要求考生真正做到“篇篇落实,篇篇过关”。落实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检测是最直接的方法,如考生可以自我检测,先背后写,认真批改,及时订正;可以互相检测,同桌之间互相监督,互背互改:可以小组统领,小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制订背诵进度表,表中包括组员的名单、背诵的篇目或范围,安排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段内背诵、默写等。

二、总结规律,形成系统

针对记忆、理解、开放型默写题,考生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做好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个系统,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1.按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归类,理清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2.按作者归类,把同一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异同。通过归纳比较同一作者的作品,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主题归类,把最重要的名句按其所表现的主题归类,如按“塞外风景”归类,按“友情”归类,按“忧国忧民”归类,按“政治抱负”归类。这样进行归类后,便有利于解答“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几个诗句”这种开放性的题型。

【真题讲解】

1.(2014・北京卷)默写。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毕业在即,请你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的诗句,向你的同学表达即使将来相距遥远,长久难见,也会保持深厚友谊的心意。

解析:这份试卷的名句默写以记忆型题型为主,其中(1)(2)题都是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填出与之相应的句子。而第(3)题是理解型考题,考生首先要能准确背出整首诗,领会题目的意思,这样才能写出相应的句子。解答这类考题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做,难度稍大。

答案:(1)采菊东篱下(2)直挂云帆济沧海(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2014・浙江舟山卷)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的名句。

解析:(1)(2)是纯记忆型的考题,而第(3)是理解型的考题,(4)(5)则为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考题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考试难度。

答案:(1)天涯若比邻 (2)受任于败军之际(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4)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或(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或(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综合训练】

一、记忆型默写

1.___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

3.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7.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8.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9.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____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11.______________,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2. , 。

, 。(王安石《登飞来峰》)

13.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14.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15. , 。

, 。(龚自珍《己亥杂诗》)

16.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理解型默写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

, , ”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2.《岳阳楼记》为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词句是:“

”,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词句是:“ ”,形容水势浩大的词句是:“ ”,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词句是:“ ”,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词句是:“ ”。

3.我国古人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今人仍为推崇。请写出下列两位古人在这方面的相关名句。

(1)孟子《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

,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 ,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紧扣“ ”这一主旨,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反、虚实两方面写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 。 ,

”;与古贤名室类比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 , , ”。

6.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 ; , 。”

7.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 。”

9.李白《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10.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抒发诗人李白豪放情怀的诗句是“ , ”。

11.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1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被迫辞官却不忘报国的名句是“

, 。”

13.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中的“ , ”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三、归类型默写

1.古诗文中有很多描写山、水、花、鸟的句子,请任选其中两项,各写一句。

山: , 。

水: , 。

花: , 。

鸟: , 。

2.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名句,请写出三句。

(1) , 。

(2) , 。

(3) , 。

4.古诗文中抒写忧国思乡的名句有很多,请你任意写出两位诗人(或词人)的诗句。

(1) (作者)“ ,

。”(诗句)

第10篇

天空是鸟儿的世界,天空因飞鸟而蔚蓝;大海是鱼儿的世界,大海因游鱼而奇妙;花丛是蝴蝶的世界,花丛因蝴蝶而美丽。同样,世界是我的天空,世界因我而更加灿烂。

或许你认为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是那么渺小,根本不值一提。我们不象林肯总统一样统一美国,我们不象一样可以带领人民走出黑暗,我们不象列宁一样可以推动历史。

但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就真的那么微不足道吗?不是的。“诗仙”李白就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还有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爱国情操;更有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千古名句。古人尚且知道每个人对于国家、社会都有作用,即使到老仍不忘报效国家,况且是今天的我们。

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道出了人民力量之伟大。没有我们这样的凡人,没有我们的默默无闻,没有我们的辛勤劳动,世界将不会有明天。我们或许没有名人一样耀眼,但少了我们的衬托,名人们又何来光彩夺目?

我有一片天空,我是天空的精灵,我要在我的天空飞翔,我要用我结实的翅膀与身躯在天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天空中勾勒出完美的图画。

我有一片世界,我是世界的基石。我要为世界努力,我愿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伟大,为世界创造出辉煌。我要在属于我的天空与世界中留下我的印记。

所以,相信吧!我有一片天空,天空因我而灵动;我有一个舞台,舞台因我而精彩;我存在于世界,世界便因我而美丽。

第11篇

雨,在树叶上滚动。雨,在荷花上跳舞。雨,在河水中流淌。雨,似乎能够涤尽尘世的浮华,演出千年的诗篇。——题记

落红有情

雨,沙沙地落在了树上,犹如轻捷的手指弹出了一首首优雅的小曲,雨过后,树叶上的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颗颗珍珠般晶莹剔透,树叶因此而变得碧绿清脆。时而,雨下的有点急,竟将树叶打落了下来。挂着雨滴的树叶无悔的落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用自己去滋润大树,以盼来年的粗茁健壮,龚自珍曾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树叶亦如此啊。

雨,让我感受到了树叶奉献之美,精彩。

荷叶有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池的荷花如娇美的少女亭亭玉立,“嘀嗒,嘀嗒……”雨声打破了这美丽的景象,本以为娇嫩的荷花禁不起这般摧残,然而荷叶微微倾下了身子,盖在荷花的蓬上,此时荷花变的更加鲜艳美丽,人们都说荷叶是护荷花的。看来果真如此,冰心曾说“啊,母亲你是荷叶,我是荷花,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啊,荷叶不正是母亲吗?荷花不正是我们吗?

啊,雨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精彩。

河水有客

河面上,河水静悄悄地流淌,闪动着粼粼的水光,突然湖面变得荡漾起来,原来是雨。如黄豆般的雨点滴在河面上,河面显得有些紧张却又有些许兴奋,不一会儿雨点变成了雨锤,沉重的打击着河。我问河痛吗?河回答不痛,雨是水的精魂,我只有汇聚雨滴的力量才能奔向大海。哦,我明白了,俗话说,有容乃大。只有不断努力,包容一切,才能实现生命的辉煌,实现生命的价值, 啊,雨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精彩。

忽然很想打着伞旋转,旋转着雨滴,看着雨中的景物,在街上跳舞,然后抛掉伞说一句,很精彩。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资源语文教育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论文下载。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