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理检验

病理检验

时间:2023-05-30 09:4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理检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病理检验

第1篇

目的:评估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成效。方法:对病理学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进行教改,强化病理学与检验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选取2014年医学检验专业1班(82人)作为教改组,2班(83人)作为对照组,通过期末考核,对两个班学生进行评估。结果:教改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病理学;教学改革;医学检验

病理学作为医学检验的重要内容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一直是各大高校教学工作者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更新理念、完善课程结构、攻坚克难的方向[1]。为了弥补病理学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为医学检验部门输出高素质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病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医学检验专业1班(82人)作为教改组,2班(83人)作为对照组。

1.2教学改革内容

1.2.1病理学理论内容的改革

课本内容是实现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直接载体,是传递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渠道,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学院教研组组织专业教师对病理学理论部分进行梳理整合,如精简概念性的内容,通过穿插实际案例等方法对涉及的概念性知识进行讲解,将检验相关的知识渗透到出现此病理过程的常见病变或者常见疾病中。增加病理检验技术相关知识如病例组织学检查技术和细胞学检查技术,另外在讲解常见病过程中增加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等。

1.2.2病理学实验内容的改革

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有必要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检验医学的发展,增加病理检验技术和脱落细胞学等实验项目,比如标本的处理方法、常规石蜡切片制作、冷冻切片、免疫组化切片等新兴的技术。并在实验过程中将标本和临床表现以及形态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病理学和检验实践相结合

每一个疾病都与临床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阐明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病理变化与相关蛋白、酶及其它理化指标变化的关系。现行教材中缺少此类教学内容,例如发生炎症时,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肿瘤产物中,相关检测手段和肿瘤抗原、激素类分泌物的关系,应顺应医学的发展融合到教学改革中,强化理论和检验实践的联系。

1.2.4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教师照本宣科,达不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所以需要强化教师队伍,革新理念,以为社会培养素质过硬、专业过硬的人才为教学目的。

1.3方法

1.3.1教改方法

1班按照教研组梳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即将传统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增加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班按照传统的病理学教材中的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解。

1.3.2评价方法[2]

1.3.2.1考核

理论试卷由教务处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题型有选择、填空、是非题、简答,涉及记忆、理解题型,重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验考核内容主要是根据医学检验过程中出现的病理学表现拟题,着重考察,学生选择何种指标进行检验及分析病理学特征,进而阐述引起这种表现的病理学原因。

1.3.2.2阅卷

记忆性问题以教材内容为准,分析性问题答案由本教研室教师统一制定得分点,统一阅卷,密封阅卷。

1.3.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教改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病理学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照本宣科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不适应培养多种专业人才的高校的需要,同样也不适应汲取丰富医学知识学生的需要。只有将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深化改革,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学生的理论概念,以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研组率先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强化培养专业过硬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理念,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杜军英,刘元昀,狄柯坪,等.病理学教学改革创新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1):72-74.

第2篇

[关键词] 胃癌;肿瘤标志物;病理检查;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c)-0183-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value of tumor markers inspection stomach cancer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observed.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3, 5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ere regard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 time period of 50 patients with benign lesions of the stomach as the control group. 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issue samples to look at the positive situation, positive contrast observation group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was 90.00% (45/5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Tumor markers;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linical value

胃癌的形成、发展机制关系到癌变基因,抑癌基因表达失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对于胃癌的认识与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1],即通过对基因水平的研究,认识胃癌形成与发展的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有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同时加速肿瘤生长[2-3],浸润,以及转移的可能性,在判断肿瘤转移、预后方面有突出价值。为对肿瘤标志物检验胃癌与病理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观察,该研究将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该院住院部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5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出阳性情况与对照组5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将随机抽取该院住院部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5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为35例,女性患者为15例;年龄区间为20~80周岁,平均为(43.56±4.13)岁;临床分期方面,15例患者为I期,17例患者为II期,18例患者为III期;组织学分化方面,15例患者为低分化,16例患者为中分化,19例患者为高分化;淋巴结转移方面,32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18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同时将该时间段内胃部良性病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胃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为18例,患者年龄在20~78周岁范围内,平均为(44.16±5.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所提取组织标本按照常规方法建立石蜡切片,常规进行脱蜡水化处理以及抗原修复,对非特异性位点进行封闭,滴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抗,环境温度4℃状态下过夜。室温冲洗,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在37℃温度状态下孵育,持续时间为35 min,然后进行冲洗。再进行二氨基联苯胺显色,反应时间为5 min,并冲洗,使用苏木素复染,处理时间为5 min,再次冲洗,以盐酸酒精进行分化处理,时间在2~3 s范围内。冲洗后温水浸泡反蓝,时间为30 min,按照75.0%85.0%95.0%100.0%梯度进行酒精冲洗脱水处理,通过二甲苯浸泡5 min,形成中性树胶封片。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所提取组织标本阳性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比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与病理检查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对应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判断标准为:细胞浆内可见棕褐色或棕黄色颗粒。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通过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阳性表达率对比

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为90.00%(45/50),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15,P

2.2 肿瘤标志物表达与病理检查相关性对比

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与病理检查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转移均有正相关关系(胃癌分化程度相关性r=0.866,P

3 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中尚未明确胃癌的发病机制,但有关研究资料与证据表明,异常细胞增殖是导致胃癌形成与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细胞周期中任意一个调控环节的失控都可能造成细胞增殖产生异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在胃肠道肿瘤形成发展中有重要影响价值。

已有临床研究中认为,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是一个多步骤且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在肿瘤生长,浸润,以及转移的过程当中,肿瘤血管的形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显著的[4-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中心调控因子,其分子结构具有高度保守的特点,存在形式为一种由亚基间二硫键与压基内二硫键交联产生的同型二聚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血管内皮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在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速血管内物质泄漏方面有重要影响作用,进而能够为血管内皮的迁移提供机制[6-7],同时也是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这一结论,有关研究中指出,对于分化程度高,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高的胃癌患者而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明显较高。该研究中数据同样显示:观察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为90.00%(45/50),该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15,P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病理检查结果关系密切,其检出阳性与胃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冯君楠,黄昊,寿成超,等.胃癌患者血清AMBP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6):447-450.

[2] 朱昱冰,葛少华,张连海,等.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2):161-164.

[3] 陈海燕.CA724、CEA、CA242、CA199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97-98.

[4] 姚尚彦,曹鸿挺,杨晓扬,等.胃癌患者血清 CRP、IL-6和典型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诊断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3):376-379.

[5] 余国行,卿毅,顾咸庆.等.血清多肿瘤标志物胃癌诊断判别方程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2,41(3):249-251.

[6] 徐汪松,.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3(3):470-471.

[7] 孙洁,孟祥军.血清CA199、CEA、CA125、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2):1936-1939.

第3篇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和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每个公民的法制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结果因死因争议需完成法医学尸检与鉴定的案件也逐年增多。法医工作实践表明,法医病理学技术在死因争议的法医学鉴定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对特殊法医病理学技术在死因争议法医学鉴定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论述。

1 特殊尸体解剖方法在死因争议案件法医学鉴定中的作用

尸体解剖对于死因争议案件法医学鉴定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具有重要的证明作用。它对查明死因、查明有无潜在性疾病、确定或排除机械性窒息、机械性损伤或毒(药)中毒等暴力性因素所致死亡有积极的作用。在目前多见的医疗纠纷案件中,证明或排除医方有无诊治失误等问题也是作用重大。特殊尸体检验方法有肺动脉栓塞检验、空气栓塞检验、气胸检验、小脑扁桃体疝检验、肺及胃肠浮扬试验等,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特殊的证明作用。

1.1 空气栓塞检验 常用于怀疑有空气栓塞因素的致死者。在某些诊疗过程中,常可因操作不慎而引起静脉性或动脉性空气栓塞而危及生命。其中以静脉性空气栓塞多见,常见于颈胸部外伤、手术误伤颈胸部静脉、人工气胸或气腹,肾血管空气造影、输卵管通气术、吸引器人工流产、鼻窦穿刺术等。一般进入血管的空气量达到60~100 ml以上时即可引起死亡。怀疑静脉性空气栓塞死亡的案例,应尽量争取及早进行尸体检验,以免尸体腐败所产生的腐败气体与空气栓塞相混淆。脑顶部血管内空气泡绝大多数是因开颅去除颅盖骨时从矢状线撕去硬脑膜后致空气进入脑血管,不应该为空气栓塞。

1.2 气胸检验 当怀疑死者有肋骨骨折的断端刺破肺膜和肺组织、或有大泡性肺气肿及肺脓肿破裂者,或者在颈胸部及上腹部进行过穿刺治疗者,需检查有无气胸的存在,为判断是否气胸所致死亡提供证据。检查方法是在开颅、开胸及解剖颈项部之前,先在胸部正中做一纵形切口,将皮下组织剥离至两侧腋中线处,提起使其形成袋状,盛水后用力在水面之下刺破肋间隙。若有水泡冒出水面,即可证实气胸的存在。应该注意的是,剥离胸壁软组织时不可将肋间隙剥破,以免空气经破裂处进入胸腔造成假阳性结果。

1.3 小脑扁桃体疝检验 对死于颅脑损伤以及怀疑各种脑病的死者,有必要做小脑扁桃体疝检验,因为当存在颅脑损伤或病理性出血如肿瘤、脑及脑膜炎症等情况下,都会引起颅内压增高,严重者便可导致小脑扁桃体疝的形成。检查有无小脑扁桃体疝的存在,可以供死因分析时参考。检查方法是取尸体仰卧位并垫高颈部,从枕骨粗隆下开始沿颈后部正中线切开枕颈部头皮,深达骨膜。自切口两侧分离软组织,用咬骨钳咬断寰椎弓并剪开硬脑膜,暴露枕骨大孔内的延脑和颈髓,观察有无小脑扁桃体疝及其程度。可自疝下方切断颈髓及两侧神经,待开颅后将上段颈髓连同脑组织一并取出。虽然开颅取出脑后也可以观察有无小脑扁桃体疝的形成,但本方法更有助于原位观察。

1.4 肺及胃肠浮扬试验 多用于产科医疗纠纷之中,因为此时常有新生儿是活产还是死产之争。该方法系判断新生儿是活产还是死产的重要标志,主要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是否进行过呼吸,最常用的方法是肺及胃肠浮扬试验。未经过呼吸的肺,因肺内不含空气而呈实体状,比重为1.045~1.056,投入冷水中即下沉,而出生后随着呼吸运动的建立,全部肺泡被空气胀满,肺的体积膨胀,比重<1,投入冷水中不下沉而是浮于水面。胃肠浮扬试验是肺浮扬试验的辅助试验,由于新生儿呼吸运动时,也将部分气体咽入胃内,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进入十二指肠及小肠。依次结扎贲门、幽门、十二指肠上下端、空肠、回肠及结肠,将胃肠全部取出投入冷水中,观察浮沉情况。如果尸体已经腐败,肺及胃肠浮扬试验则无意义。

2 病理组织学特殊染色方法在死因争议案件法医学鉴定中的作用

有死因争议的尸体经过尸体解剖检验后,只有部分案例通过肉眼检查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而大多数案件必须经过病理组织学检验,才能进一步查明死因,确定或排除某些病变的存在,并明确病变与死亡的因果关系或死亡与治疗的因果关系等。

常用的病理组织学方法包括常规组织学染色方法(H-E法)、脂肪染色法、羊水角化鳞状上皮细胞染色及纤维组织染色法等。各方法具有其特殊的诊断目的,现举例如下。

2.1 常规组织学染色法(H-E法) 常规组织学染色法是尸体解剖后将各内脏器组织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处理后,再观察组织的细微病理变化,以进一步诊断疾病,明确死因。

2.2 常用的特殊染色方法

2.2.1 脂肪染色法 一般情况下,不必特别证明脂肪细胞或脂质的存在,但对疑为脂肪栓塞而死亡者,如烧死尸体、全身软组织大面积挫伤、长骨骨折或做过骨科手术、乳腺切除、油剂注射者、部分交通事故意外损伤死亡案例,都有必要做脂肪染色,以证明脂肪栓子的存在。此外,常规H-E染色镜检见组织内有较多空泡而怀疑有空气栓塞时,也必须做脂肪染色,以鉴别诊断。某些毒物中毒如砷化物、磷化锌中毒时,往往导致心肌细胞浊肿及脂肪变性,心肌细胞胞浆内出现多数细小的脂肪滴,也需要做脂肪染色来证明。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苏丹Ⅲ(Ⅳ)法、苏丹黑法等。由于脂肪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常常在取出组织后,先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然后冰冻切片。

2.2.2 羊水角化鳞状上皮染色法 产妇分娩过程中若有子宫肌壁的破裂,子宫收缩时可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羊水成分可以由子宫静脉进入肺循环,在肺动脉小分支或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少量羊水成分还可以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大循环而引起多数器官小血管栓塞。羊膜产生的羊水中含有脱落的角化鳞状上皮。在H-E染色中呈淡红色,对比不清晰。特别是当上皮较少时必须通过特殊染色,才利于证明它的存在。常用的方法有:角蛋白染色、黏多糖染色、弹性蛋白染色;酸性复红-马修黄对比染色;阿尔卑蓝-荧光桃红染色法等。

2.2.3 纤维染色法 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染色法,各用于不同的情况下。

胶原纤维在H-E染色中不易与其他纤维相区别,必须用特殊的染色方法来加以区分。该方法可用于检查心肌瘢痕组织灶、早期肝硬化等。弹力纤维染色用于支气管扩张、老年性肺气肿、高血压细动脉壁纤维增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弹力纤维的崩解、断裂与消失等。常用的方法有Oreein地衣红法、Verhoff弹性纤维染色法等。网状纤维染色法主要用于区别脑膜瘤与星形细胞瘤,以及用于判断肝组织网状支架塌陷破坏或增生等情况。常用的染色方法有:Gomori银染色法、Masson三色法及Mallory三色法等。

第4篇

【关键词】尸体解剖;死亡原因;年龄组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延边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部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为辨明死亡原因所进行的270例尸体解剖检验相关资料;所有标本均经100g/L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取材,染色切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1.2调查内容对尸体解剖检验者的性别、年龄、民族、死亡时间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

2结果

本组270例中244例查明死亡原因,属于阳性解剖,26例未查明死亡原因,为阴性解剖;病理性死亡为107例,非病理性死亡为137例.

2.1年龄、性别及民族本组270例中9岁以下者为31例(11.5%),10~19岁者为18例(6.7%),20~29岁者为43例(15.9%),30~39岁者为64例(23.7%),40~49岁者为65例(24.1%),50岁以上为49例(18.1%).270例中男性为198例(73.3%),女性为72例(26.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朝鲜族为125例(46.3%),汉族为145例(53.7%),民族间无显著性差异;按春夏秋冬分布来看分别为52例(19.3%),69例(25.6%),82例(30.4%),67例(24.8%).2.2死亡性质

2.2.1病理性死亡107例中循环系统原因为46例(43.0%),其中冠心病为24例(22.4%),心肌病为9例(8.4%),夹层动脉瘤为6例(5.6%),其他为7例(6.5%);呼吸系统为17例(15.9%),其中肺炎为8例(6.5%),肺淤血为3例(2.8%),结核为2例(1.9%),其他为4例(3.7%);其他疾病为61例(57.0%),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为16例(26.2%),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为9例(14.8%),脂肪

栓塞为4例(6.6%),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为3例(4.9%),先天性心脏病为3例(4.9%),脐带扭曲及过细为3例(4.9%),胸腺淋巴体质为4例(6.6%),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为2例(3.2%),其他为17例(27.9%).

2.2.2非病理性死亡137例中脑损伤并发脑出血为76例(55.5%);脏器破裂为29例(21.2%),其中脾破裂为7例(5.0%),胃肠破裂为7例(5.0%),肝破裂为6例(4.3%),动脉破裂为5例(3.6%),肺破裂为3例(2.2%),心脏破裂为1例(0.7%),其他为18例;其他非病理性死亡为61例(44.5%),其中中毒为9例(14.8%),呼吸道异物阻塞为6例(9.8%),挤压综合征为3例(4.9%),输液反应为3例(4.9%),窒息为2例(3.2%),烧伤为3例(4.9%),电击为2例(3.2%),扼死为3例(4.9%),溺死为2例(3.2%),冻死为1例(1.6%),其他为27例(44.7%).

3讨论

目前很多疾病虽然可凭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诊断和治疗,但仍然有一部分死亡病例还需要通过尸体解剖查明死亡原因,尤其对于解决死亡原因不明或对临床死亡原因诊断有异议而发生的医疗纠纷,尸体解剖具有重要作用[1~4].从本组资料中可见,尸体解剖检验多数年龄段在30~50岁,民族间无显著性差异,从季节上看,主要集中在秋冬寒冷季节.病理性死亡尸体解剖检验病例死亡原因中循环系统原因占多数,非病理性死亡原因(暴力性死亡)中脑损伤合并脑出血居多,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免费)

[1]张海娥,贺卫东.116例尸体解剖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4,12(11):1111.

[2]李菁,喻向阳,吴耀良.962例尸体解剖的法医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3,13(3):627.

第5篇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42-01

新生儿由于肝功能不健全,体内胆红素无法完全靠自身排出,致使胆红素全部聚积于血液内,胆红质随着血液的流走染黄新生儿巩膜及皮肤黏膜,从而引发黄疸。黄疸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生理性的黄疸症状及危害较轻,7~10d内便可消退。病理性黄疸较为严重,可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导致脑瘫、智力低下,甚至死亡[1]。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发现快速治疗,才能有效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为进一步研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根据病因寻找防治对策,降低发病率,现我院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7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出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现进行回顾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7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男性患儿39例,日龄2-8d之间,平均日龄为(3.5±1.3)d,出生体重3.1~4.9kg,平均体重(3.42±1.05)kg;女性患儿37例,日龄1-9d之间,平均日龄为(3.1±1.7)d,出生体重3.2~4.7kg,平均体重(3.25±1.34)kg。76例患儿中,出现黄疸的时间均在18h~1d之间,黄疸持续时间为14~25d。足月产新生儿61例,早产儿12例,过期产儿3例。患儿胆红素浓度小于220umol/L的有11例,在222~260umol/L之间的23例,在261~343umol/L之间的36例,大于343umol/L的患儿6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各项指标检测,于静脉提取2ml的血液检验标本,检测血清内胆红素水平,血常规、血培养、血清总蛋白、血总胆、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型、大小便、直胆、乙肝两对半、GPT、TSH、ALT等,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做:CT、B超、C反应蛋白、药敏、胸片等。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 结果

分析得出,引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围产、感染、母乳、新生儿溶血症。76例患儿中,因围产因素致病的25例(32.9%),感染因素20例(26.3%),母乳因素17例(22.4%),新生儿溶血症的有14例(18.4%)。早产儿病因主要以围产和新生儿溶血症为主,过期产儿以感染和母乳因素为主。对病理性黄疸患儿给予间歇蓝光照射法治疗,照射8h,间隔5~6h后再照射,如此反复进行,总时长为72h。光疗期间给予相应的抗感染和抗溶血药物,减少并发症,保护患儿肝细胞。治疗后患儿均有明显好转直至愈合出院,期间无脑病等并发症产生。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黄疸是一种新生儿常见、多发性疾病,发病率达30%以上,病理性黄疸在新生儿黄疸中所占比重较大,通常情况下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次研究中,围产因素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有25例(32.8%),可见围产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致病原因。围产因素促使新生儿体内红细胞产生大量破坏,肝脏功能受到抑制,消化吸收功能失调紊乱,黄疸症状加重。有研究表明,剖腹产会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几率[2]。这是因为剖腹产中使用的麻醉和抗生素,对新生儿建立首次的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会减弱新生儿胃肠蠕动功能,影响肠道内菌群的建立,使得胆红素大量生成,加重新生儿黄疸。因此,加强产前检查与保健,有效提高医院产科的质量,鼓励孕妇自然生产,剖腹产中尽量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严密监控新生儿各项指标,做好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感染因素也是致病的一大因素。新生儿受到感染,肝脏代谢分解胆红素的能力减弱,促使血红素在血内堆积,血红素升高引发病理性黄疸。严格的消毒隔离、定时检查、接生时采用新法、加强管理,积极防治,可有效减少感染。母乳喂养也容易引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初期时母乳量少,新生儿排便较为迟缓,导致胆红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肝肠内不断循环,引发黄疸。迟发性的母乳性黄疸则是因为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它会加重新生儿肠道循环[3]。早发性的提倡增加吸吮次数,促使新生儿尽快排便,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晚期时停止母乳喂养,避免迟发性的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应及早发现,换血治疗。本次研究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由多种因素导致,综合性治疗后,症状消失,新生儿痊愈出院,期间未有并发症产生,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根据病因采取治疗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吴家富.229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4(03):26-27.

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4年12月手术的704例女性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全组均经病理学检查。寿命表法统计生存率。并作显著性检验。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82.2%。各病理类型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的分布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无关;病理分期与预后呈负相关;肿瘤大小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生存率呈负相关;腋淋巴结阳性的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P

【关键词】 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征;多因素分析;预后

Breast cancer with pathobiology features for prognosis relation

CHEN Guo-qing,XU Ying-jie,XIE Jiang,et al.Department of Surgery,ST.Luke’s Hospital,Shanghai 2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athobiology features on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Methods 704 patients with female breast cancers who had been operated from Jan,1995 to Dec,200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relation between the pathobiology features and statistical was examined.Results Their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82.2%,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distribution of cancer were no prognosis.Pathological staging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gnosis.Size of tum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involvement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rvival rate.5-year survival rate was dramatic decreased of axillary lymph node positive breast cancer(P

【Key words】 breast cancer;pathobiology feature;multivariate analysis;prognosis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1~3],1999年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已达52.98/10万,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很多,本文以临床病理生物学角度分析704例乳腺癌的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生物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探讨病理生物学特征对乳腺癌临床诊治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初次治疗的女性乳腺癌716例。12例因未行腋淋巴结清扫而剔除。704例5年均获密切随访,随访率100%。年龄26~78岁,中位年龄47岁。

1.2 治疗方法 手术采用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644例 ,占91.5%。采用根治术(Halsted’s)60例,占8.5%。2种术式均常规清扫腋窝第1组淋巴组织及胸小肌后及胸肌间的第2组淋巴组织,Halsted’s术式再清扫至胸小肌内侧缘以上之第3组淋巴组织[3]。各组淋巴结分别送病理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TNM分类及分期按国际抗癌联盟及美国癌症联合会1988年评定的标准。使用寿命表法统计生存率,并作显著性检验。

1.4 统计学方法 乳腺癌病理类型较多,尤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故本文资料分析时,对浸润性导管癌作单一统计分析,以减少因不同病理类型形成的偏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理类型与腋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与腋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见表1。分析结果可见:(1)704例乳腺癌中,非浸润性乳腺癌18例,占2.6%。其中仅1例导管内癌有第1组淋巴结转移(1/12+)。其余均未见腋淋巴结转移。18例非浸润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率5.6%(1/18),5年生存率100%(18/18)。(2)浸润性特殊乳腺癌40例,占全组的5.7%,其腋淋巴结转移率22.5%(9/40),5年生存率85.0%(34/40)。病理类型以黏液腺癌居多。(3)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646例,占91.8%。其腋淋巴结转移率44.9%(290/646),5年生存率81.6(527/646),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最多为597例,占所有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的92.4%,占全组病例的84.8%。浸润性导管癌腋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7.1%(281/597)。(4)以导管性病变为主的肿瘤遵循导管内癌至导管内癌局部浸润至浸润性导管癌的发展模式,提示了病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并且腋淋巴结转移率也分别为6.3%(1/16),17.4%(4/23)和47.1%(281/597),呈递增趋势。(5)生存率以黏液腺癌和髓样癌最差,其次是浸润性导管癌。病理类型的五年生存率显著性检验结果:非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类型癌、浸润性非特殊类型癌三者比较P>0.05(χ2=2.76);非浸润性癌、浸润性非特殊类型癌比较P>0.05(χ2=2.81),差异均无显著性。

表1 病理类型与腋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例(%)

第7篇

原告:杨秀龙,男,31岁。

原告:杨杰,男,1岁。

原告:杨文莲,女,55岁。

原告:周新安,男,60岁。

被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1997年11月16日下午18时30分,原告杨秀龙之妻、原告杨文莲和周新安之女周月香因怀孕入贵州省人民医院(下称省医)妇产科待分娩。经省医对其检查,诊断为:“怀孕38周;胎膜早破;中度妊高征。”周月香入院后产程进展顺利,于次日下午17时15分平产一男婴即本案原告杨杰。后因产后病情发生变化,周月香经抢救无效于17日晚20时45分死亡。省医对周月香的死因诊断为“胎盘粘连,植入、产后大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原告杨秀龙对省医死因诊断持有疑义,经与省医协商达成书面协议,委托被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下称贵医附院)进行病理解剖,以进一步确定死因。

11月19日,原告杨秀龙在《尸体解剖申请书》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尸体解剖协议书》上注明“同意院方48小时内尸检”的内容,并签名。尸检目的亦在申请书上载明。随后,被告贵医附院当即进行了尸检。尸检过程中,有原告杨秀龙所在单位贵州化肥厂职工医院三名医师在场。同年12月,被告贵医附院作出《尸体解剖检验报告》,诊断周月香死因为“肺羊水栓塞”。死者周月香的亲属对该病理解剖结论不服,向贵州省卫生厅要求复检,并提出要送尸体标本到省外有关医疗单位重新检验。经省卫生厅同意,原告杨秀龙通过辅正律师事务所委托贵阳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进行尸检。1998年1月7日,在省卫生厅协调下,原告将尸体移出贵医附院,存放于殡仪馆。1月8日,贵阳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法医对死者周月香进行了尸检,检验意见为:“该女尸已经病理解剖并提取有关脏器组织,本检验无法就死因下结论。”1月14日,原告向贵州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同年12月31日,该鉴定委员会作出“本医疗事件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

原告杨秀龙、杨杰、杨文莲、周新安认为,被告贵医附院在为周月香进行尸检后,在其亲属不知情的状态下,又未征得其亲属同意,擅自将死者周月香的所有内脏器官和脑组织取下并占有,其行为已侵犯了死者尸体的完整权,也侵犯了原告作为死者亲属对尸体的处分权。由于被告贵医附院将死者周月香的器官和组织占据,使原告不能将死者遗体完整地火化安葬,造成精神上的极大损害。据此,上述原告向贵阳市云岩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完整地返还死者尸体器官及组织于死者遗体内,并赔偿因占据器官及组织造成遗体不能火化而停放在殡仪馆期间的停尸费用,赔偿由此造成的误工费、精神损失费、交通费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被告贵医附院答辩称:该院对死者周月香尸体进行检验系经卫生厅指定、死者家属与省医书面协议委托进行。尸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提取相关器官和组织亦按照《解剖尸体规则》的规定进行,不存在侵权。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贵阳市云岩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98年1月8日贵阳市公安局法医对死者周月香进行尸检时,经拆开胸腹缝线,见胸腹腔内有较完整的肠、肝、肾、脾、子宫、气管分叉处等组织块,但未见心、肺、脑组织。同时,该院查看了被告贵医附院病理科编号为A97009号的容器,查明死者周月香被提取的器官及组织被存放于内。

贵阳市云岩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尸体受法律保护。公民对自己的身体和尸体有完整的处分权。公民死亡后,如其生前对尸体未行使处分权时,一般只能由其近亲属拥有。贵医附院在受省医和原告杨秀龙的申请后对周月香尸体进行解剖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因检验所需,提取病灶器官及组织也是恰当的。但被告在尸检后将尸体器官及组织留取并占据,事前并未告知死者亲属,事后亦未征得死者亲属同意,已侵犯了死者亲属对尸体的处分权,被告应当对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解剖尸体规则》关于“凡病理解剖和法医解剖的尸体,可以留取部分组织或器官作诊断及研究之用……”的规定,前提是解剖一般应取得家属同意。可见,留取器官及组织也必须征得家属同意才符合逻辑。被告贵医附院留取了死者器官及组织后未告知死者亲属,隐瞒真实情况,至法医复检时原告方得知。贵医附院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民法关于“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的规定,侵犯了死者亲属对尸体的处分权,也给死者亲属带来精神上的极大损害。被告贵医附院对由此造成的尸体停尸费用、精神损害应当予以赔偿。经贵阳市云岩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二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四)、(七)项之规定,该院于1999年3月18日判决如下:

一、被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于本判决生效后五日内,将现存放于被告病理科A97009号容器内死者周月香的全部器官及组织返还与原告杨秀龙、杨杰、杨文莲、周新安(由被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将其放入死者周月香体内)。

二、检验费600元,停尸费每天40元(从1998年1月7日至器官及组织返还于尸体内止)由被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负担,凭殡仪馆发票支付。

三、被告给付4原告精神损失费各4000元。

判决后,被告贵医附院不服,以该院施行解剖是受医疗单位及死者家属委托,且尸检过程中有死者家属委托的三名代表在场。根据卫生部《解剖尸体规则》第7条、卫生部“关于处理尸解脏器标本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及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第52条的规定,该院保留本例尸体解剖中的部分组织器官,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等理由,向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进一步查明:1997年12月,死者周月香的亲属对贵医附院病理解剖结论不服,向贵州省卫生厅要求复检后,一审原告于12月12日、30日先后委托诉讼的辅正律师事务所致函卫生厅、省医、省法院、贵医附院,“请依法对死者尸体、肺标本及相关的脏器组织,给予完整保存,以防腐坏”。二审审理中,贵医附院明确否认受委托进行病理解剖系侵权行为,表示在此前提下,同意被上诉人取走用于检验及档案所必须的部分器官组织之外的器官。

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周月香死亡后,其亲属与省医因确定死亡原因的需要共同委托贵医附院作病理解剖,并签订了委托作病理解剖的书面合同,双方已建立了合同关系。由于双方所签合同对解剖无特别约定,视为同意按照病理解剖的有关规定办理。贵医附院在履行合同时,按照卫生部《解剖尸体规则》第7条“凡病理解剖和法医解剖的尸体,可以留取部分组织或器官作诊断及研究之用……”进行办理。对于实施解剖留取的“部分组织和器官”的范围,就本案所涉病理解剖而言,确需摘取数件器官方能完成。故贵医附院并未违反《解剖尸体规则》,杨秀龙等人诉贵医附院侵权的理由不能成立。其请求相关赔偿,因侵权行为不成立,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该院于1999年6月23日判决如下:

第8篇

【关键词】 乳腺癌; 术中冰冻病理; 准确性; 影响因素

doi:10.14033/ki.cfmr.2016.32.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061-02

乳腺癌属于女性群体中的常见恶性肿瘤,该病症发病率在近几年已跃居我国女性癌症发病首位[1]。一般而言,术中展开冰冻病理诊断方案,可在术中准确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及疾病分级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制定适合患者的最佳手术方案,因此怎样提高乳腺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意义重大。为评定乳腺癌术中展开冰冻病理诊断方案的影响性因素,本文选择2015年1-7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专业手术治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并于其术中展_冰冻病理方案,重点评定冰冻病理方案以及常规石蜡切片方案间符合率,以期提升诊断工作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7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专业手术治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所选患者都自主参与此次调查、探究活动,孕激素、雌激素的受体都显示出阳性,绝经时间超出10个月。主治医生遵照权威乳腺癌诊治标准实施病症鉴别,并于术后得到确诊。患者年龄28~85岁,平均55.55岁,患病2个月~1.5年,平均(9.00±3.04)个月。

1.2 方法

1.2.1 设备与试剂 本次研究所有设备与试剂有:(1)免疫组化一抗试剂;(2)抗原修复液(生产企业: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批号:13040202);(3)DAB染色液(批号:05269806001);(4)苏木素染色液(批号:05266726001);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生产企业:美国VENTANA;型号:美国BENCHMARK XT);(5)脱水机(生产企业:赛默飞世尔);(6)冷冻切片机(生产企业:德国徕卡仪器有限公司;型号:LEICA CM 1950);(7)切片机(型号:轮转RM2235);(8)包埋机(生产企业:ZONWAY;型号:BMJ-C);(9)显微镜(生产企业:OLYMPUS;型号:BX41、BX43、CX41)等。

1.2.2 手术方案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疾病性质、疾病分级等信息,制定适合乳腺癌患者的手术方案,涉及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以及保乳手术等:(1)若患者肿瘤组织的直径不足3.0 cm,建议选择保乳手术方案展开治疗;(2)若患者肿瘤组织的直径超过3.0 cm,予以辅化疗后,其肿瘤组织面积明显缩小,再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客观评估后,同样可施以保乳手术方案治疗。

1.2.3 冰冻病理方案 (1)提取受检对象乳腺标本组织,交予病理科后,病理医师需用肉眼进行观察,并对病灶组织尺寸信息进行记录。(2)于显微镜下对病灶组织体积、病理类型以及疾病分级等项目进行检查。在对病灶组织进行分类时,其分类标准参考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相关指标[2]。(3)将患者基本信息制作为Excel表格形式,信息囊括组织分级;X线钼靶的钙化组织状况;肿块组织面积等。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石蜡病理检查结果

石蜡病理检查发现,60例患者中,其疾病等级如下:一级15例;二级26例:三级19例。肿块组织直径:>2 cm 45例;≤2 cm 15例。X线钼靶的钙化组织:15例患者出现弥漫性钙化征象;45例患者未出现钙化点,或少有钙化征象。

2.2 冰冻诊断工作精确性的相关影响因素

较之石蜡病理检查结果,冰冻病理检查方案精准性是81.67%(49/60),冰冻诊断工作精确性的相关影响因素见表1。由表1可知:(1)患者肿瘤组织疾病等级越高,其冰冻诊断的符合率也明显偏高(P

3 讨论

女性乳腺组织出现恶性肿瘤,属于临床中较为多见的病症之一,该疾病发展至癌变阶段,即为乳腺癌。由于乳腺癌是女性疾病中的重症类型,极大地危害着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3]。伴随医疗诊断技术及手段的不断进步,用以诊断乳腺癌的医疗技术方案逐渐增多,常见检查措施为穿刺活检,尽管该技术可对患者疾病信息进行判断,但是却会受到术者操作技术、乳腺组织细胞总数等因素的制约及影响,以至于假阳性现象发生,导致患者误诊[4]。当前,国内冰冻病理技术已基本达到完善条件,且已被用至临床工作中,其精确度优越于穿刺活检,但是与石蜡病理方案相对照,其准确率又有一定欠缺[5]。此研究施以冰冻病理方案检查后,发现患者肿瘤组织疾病等级越高,其冰冻诊断的符合率也明显偏高;患者肿块组织面积越大或者送检组织越为充分,其符合率会相对上升;快速切片操作程序精细度越高,病灶组织染色资料的清晰度越高,同时X线钼靶的钙化组织越少,选择冰冻病理方案的符合率会显著上升(P

为进一步提升冰冻病理方案精确度及符合率,乳腺癌手术操作程序中,建议医师重视以下环节:(1)对病灶组织进行提取时,需充分取出患者体内肿块组织,避免正常组织受损,确保肿块组织面积的充分性,以便于医师客观判断患者肿块组织性质,查看其是否出现浸润型生长迹象。此外,还能防止癌细胞成分溢出,导致癌细胞组织种植生长现象发生[6]。(2)优化快速切片操作程序精细度,通过提升病灶组织染色资料的清晰度,便于医师仔细阅片[7]。(3)若病理组织结构复杂,建议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进行合理利用,通过结合两种诊断措施,从而提升检查结果精确度[8]。

综上所述,尽管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能准确判断乳腺癌患者疾病程度,但是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方案准确率却有一定欠缺。由此可见,总结影响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性的主、客观因素,已成为提高冰冻病理方案以及常规石蜡切片方案间符合率的重要手段,有推荐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永胜,欧阳涛,吴炅,等.一步核酸扩增仪术中诊断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6):1251-1254.

[2]张建华,吕伟,闫涛,等.乳腺腺体瓣转移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中的临床应用[EB/OL].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8(4):403-404.

[3]王东旭,赵铁曾,李广微,等.钼靶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2):5668-5671.

[4]林晓榕,朱李玲,陈静琦,等.一步核酸扩增法与病理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诊断效能比较的Meta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1):3491-3495.

[5]刘辉,王涛,周理乾,等.钼靶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检查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2):196-197,205.

[6]贺才标,吴涛,朱娅萍,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质量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4):1923-1924,1927.

[7]何燕,章如松,魏雪,等.超声快速石蜡与常规石蜡对F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的影响[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21(8):524-525.

第9篇

【关键词】 近端胃癌;远端胃癌;临床病理;术后5年生存率

近端胃癌指位于贲门至胃大弯和胃小弯上1/3处连线之间的胃癌,包括贲门癌和非贲门上部癌。贲门癌是癌中心位于食管-胃连接线上下2.0 cm以内的胃癌,非贲门上部癌是指癌中心在胃底或胃小弯上1/3处的癌。近端胃癌有明显独特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征,在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和预后等方面与胃中下部癌不尽相同。有文献报道[1,2]将近端胃癌视为一种有别于胃的其他部位癌的独立类型。近端胃癌在欧美地区发病率明显升高,在我国其发病率亦有升高的趋势。远端胃癌指位于胃大弯和胃小弯下1/3处连线以下的胃癌(包括侵犯十二指肠的远端胃癌)。有学者认为近端胃癌的预后较远端胃癌差,但也有认为两者预后无差异。近端胃癌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分析研究其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对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所行胃癌手术中,有完整临床资料和生存资料的近、远端胃癌病例做生存分析,比较预后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所行胃癌手术中,近远端胃癌共89例,其中近端胃癌35例,远端胃癌54例。临床资料来自于完善的病历记录,生存资料通过随访获得。有完整的临床和生存资料的近远端胃癌共67例,其中近端胃癌25例(包括癌中心位于胃上1/3部的胃癌及贲门癌),远端胃癌42例(包括癌中心位于胃下l/3部的胃癌和侵犯十二指肠的远端胃癌)。

1.2 病理分期 胃癌分期采用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第6版)胃癌TNM分期系统,全部入组病例均按上述进行pTNM分期。胃癌病理组织学类型、胃癌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从病历中获得。

1.3 随访 通过如下方式随访:门诊就诊;再次入院时调查;电话或随访信调查。随访项目包括术后有无化疗、术后远期并发症、死亡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生存患者现状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分析,均数比较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秩和检验,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比较用Log-Rank法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见表1。近远端胃癌病例基本资料经χ2检验,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及化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近远端胃癌基本资料比较

2.2 病理检查及TNM分期 见表2~5。

近远端胃癌两组病例病灶浸润深度经秩和检验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平均秩次考虑,近端胃癌浸润深度大。

近远端胃癌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经χ2检验,χ2=0.550,P=0.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近远端胃癌TNM分期比较,近端胃癌(Ⅲ+Ⅳ期)百分率明显高于远端胃癌(80% vs 54%),经χ2检验,χ2=4.342,P=0.0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近远端胃癌两组患者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其他类型(类癌、肉瘤)两组相比较,经χ2检验,χ2=3.097,P=0.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手术情况 见表6。近远端胃癌根治术切除率(A+B级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8)。表2 浸润深度比较表3 淋巴结转移比较表4 TNM分期比较 表5 病理类型比较注:*为类癌+肉瘤

近端胃癌全胃切除率、脾脏切除率均高于远端胃癌,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8和0.017。

2.4 生存分析 近端胃癌中位生存时间29.5个月,远端胃癌中位生存时间54个月。近端胃癌5年生存率28.0%,远端胃癌5年生存率47.6%。生存曲线比较用Log-Rank法检验,χ2=5.909,0.01 表6 手术相关情况

3 讨论

近十年来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有上升趋势,在东方国家(日本、中国)亦有报道近端胃癌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普遍认为近端胃癌具有和其他部位胃癌不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有报道认为近端胃癌的预后较其他部位的胃癌预后差,但也有人认为两者预后无差异[3]。比较近端胃癌和远端胃癌预后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可能会对指导胃癌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本组病例近端胃癌患者的平均年龄(56.8±3.56)岁,高于远端胃癌的平均年龄(53.2±3.11)岁,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詹文华等[4]报道近端胃癌患者的平均年龄59.3岁,较远端胃癌56.4岁大,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celli等[5]报道有49.7%近端胃癌患者年龄大于65岁,而远端胃癌仅占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认为高龄可能是近端胃癌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性别比例方面,本组病例中近端胃癌中男性所占的比例(76.0%,19/25)与远端胃癌中男性所占的比例(78.6%,33/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7)。这与詹文华和Pacelli等[4,5]报道的结果不同,两人均报道近端胃癌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远端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49和0.005)。本组病例发现近远端胃癌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与詹文华和Pacelli报道相同,可能与男性和女性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的差异有关[6]。

从胃癌的浸润深度来看,本组资料中近端胃癌和远端胃癌病灶浸润深度经秩和检验,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平均秩次考虑,近端胃癌浸润深度大。近端胃解剖学发现胃上部膈下解剖间隙狭小,约有30%胃后壁无浆膜覆盖,这一解剖学特点,使侵及肌层的近端胃癌容易穿透胃壁全层进而侵犯胃周围脂肪组织及邻近器官如肝左叶、脾、胰体尾等周围组织器官[7]。

关于淋巴结转移率,本组资料中近端胃癌是(16/25,64.0%),远端胃癌(23/42,54.8%),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率略高于远端,但P=0.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詹文华的研究[4]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远端胃癌(69.7% vs 56.3%,P=0.01)。国内外资料证实,虽然胃上部癌有胸部和腹部两种转移途径,但以腹部转移为主[8]。胃上部癌的直径

按AJCC(第6版)胃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近端胃癌Ⅲ+Ⅳ占20/25(80%)远高于远端胃癌23/42(54%),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多位学者报道肿瘤TNM分期近端胃癌比远端胃癌晚相一致。分期晚可能与其局部浸润程度和另一解剖学特点有关,即近端胃的腹膜外部分的淋巴常向脾门、左肾静脉及左肾门引流,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也较高。但本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没有差异。

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来看,本组资料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其他类型在近端胃癌和远端胃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7,P=0.078),与詹文华、洪坚善等[4,9]报道相同,但与陈志新、刘峥嵘等[10,11]报道不同,他们认为近端胃癌病理类型以低、未分化型为主,明显多于胃下部癌。

手术治疗方面,本组病例近端胃癌的根治术切除率与远端胃癌相近,但全胃切除率、联合脏器切除率均高于远端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癌手术视野狭小,部分还须切除腹段食管行食管胃吻合术或食管空肠吻合术,手术操作难度高于远端胃癌,行全胃切除率亦比远端胃癌高。陈志新报告近端胃癌全胃切除率34.75%(41/118),远端胃癌是6.5%(20/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近端胃癌尚没有获得广泛认同的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式,原因是这一部位的病灶尤其是侵犯食管下端时处于3个淋巴引流区域的边界。在行近端胃与全胃切除方面,普遍认为在Ⅰ、Ⅱ期患者两种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也无显著差别,Ⅲ、Ⅳ期患者全胃切除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近端胃切除组。近端胃癌5、6组淋巴结转移率10%~36%[12],近端胃切除术难以清除该处淋巴结,为以后复发转移留下隐患。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来决定,目的是为了达到根治性手术切除。所以普遍认为近端胃切除术适用于早期病例,下半部胃周淋巴结无转移者,凡进展期病例,下半部胃周淋巴结有转移者均应行全胃切除术[13]。

关于脾切除,目前许多学者对脾切除持审慎态度,既不同意一律切脾,也不否定切脾在进展期近端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标准的根治术要求有足够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即手术清除的淋巴结站别超越已转移的淋巴结站别。近端胃癌脾门淋巴结、脾动脉淋巴结属近端胃癌的第二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全部被清除的胃癌切除术手术应清除此组淋巴结。为此,有学者认为[14],进展期近端胃癌只有行脾切除术才能彻底清除脾门淋巴结、脾动脉淋巴结。Roukos[15]提出,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部位、T分期相关,进展期近端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率约20%,切脾可彻底清扫该处淋巴结,即使未发现脾门淋巴结肿大或脾脏直接受侵,也应行联合脾切除术[16]。然而意大利学者Marrelli等[17]等序贯收集胃癌患者进行第二、三站淋巴结全部被清除的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后发现,联合脾切除的复发率与保脾术无明显差异,对胃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无益,故主张保脾,认为作预防性脾切除术的疗效并未优于保脾术。亦有大量临床资料报道,近端胃癌肿瘤直径≥4 cm、T3、T4期肿瘤或T2期伴有肉眼可见浆膜改变者,应高度怀疑脾门淋巴结、脾动脉淋巴结转移,主张术中行脾门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阳性者行脾切除,阴性者保脾[18]。本组患者中近端胃癌脾切除率为6/25(24%),远端胃癌脾脏切除率为1/4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

国内文献报道胃近端癌的预后较胃远端癌差,推测可能与胃近端癌出现症状较晚,就诊时其病变属晚期较多有关[5]。刘峥嵘等[11]报道73例近端胃癌中位生存时间是42个月,5年生存率27.4%;366例远端胃癌手术后中位生存时间是60个月,5年生存率49.5%,近端胃癌总体预后差于远端胃癌(P

本组病例近端胃癌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9.5个月,5年生存率为28.0%,远端胃癌的中位生存时间54个月,远端胃癌5年生存率47.6%;经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Siewert JR,Bottcher K,Stein HJ,et al.Problem of proximai third gastric carcinoma.World J Surgery,1995,19:523-531.

2 Fabo P,Valerio P,Paola C,et al.Proximal compared with distal gastric cancer.The American Surgeon,2001,67(7):697-703.

3 Pompiliu P,Uwe W,Hauke L.Proxmal versus distal gastric cancinoma-what are the difference.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00,7(7):520-525.

4 詹文华,蔡正荣,何裕隆,等.胃近端癌和远端癌的预后比较及其原因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1):9-12.

5 Pacelli F,Papa V,Caprino P,et al.Proximal compared with distal gastric cancer.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Am Surg,2001,67:697-703.

6 彭俊生,詹文华,陈正煊,等.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5):349-352.

7 马霄.胃癌基础与临床.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377.

8 Marrelli D,Pedrazzani C,Neri A,et al.Complications after extended(D2)and superextended(D3)lymphaden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analysis of potential risk factors.Ann Surg Oncol,2007,14(1):25-33.

9 洪坚善,张传珉,杨南武,等.胃近端癌和远端癌的预后比较.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0):1423-1423.

10 陈志新,胡建昆,于永扬,等.近、远端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2002,9(3):151-153.

11 刘峥嵘,张静,鲁翀.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对比分析.中华普通外科学杂志,2008,17(4):299-302.

12 Giovanni DM,Paolo M,Franco R,et al.Nodal abdomonal spread in adenocarcinoma of the cardia.Gastric Cancer,1998,1:146-151.

13 陈志中,胡建昆,程中.全胃与近端胃大部切除治疗胃上部癌的疗效分析.华西医大学报,2001,32(4):627-628.

14 Ohno M,Nakamura T,Ajiki T.Procedure for lymph node dissectionaround splenic artery in proximal gastric cancer.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3,50(52):1173-1177.

15 Roukos DH.Current advances and changes in treatment strategy mayimprove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otentially curablegastric cancer.Ann Surg Oncol,1999,6(1):46-56.

16 Maruyama K,Sasako M,Kinoshita T,et al.Pancreas-preserving total gastrectomy for proximal gastric cancer.World J Surg,1995,19(4):532-536.

17 Marrelli D,Pedrazzani C,Neri A,et al.Complications after extended(D2)and superextended(D3)lymphaden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analysis of potential risk factors.Ann Surg Oncol,2007,14(1):25-33.

18 Kikuchi S,Nemoto Y,Natsuya K,et al.Which patients with advanced,proximal gastric cancer benefit from complete clearance of splenopancreatic lymph nodes.Anticancer Res,2002,22(6B):3513-3517.

第10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厄洛替尼治疗不同病理类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接受过1个周期以上含铂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8例,每天口服150 mg厄洛替尼直至疾病进展,观察厄洛替尼治疗不同病理类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较两组间生存率差异。结果 腺癌组36例,有效率为36%(13/36),非腺癌组12例,有效率为25%(3/12),腺癌组与非腺癌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组间的无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差异。腺癌组中位无进展时间为6个月,非腺癌组中位无进展时间为3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腺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非腺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不同病理类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厄洛替尼均有效,且腺癌患者生存期较非腺癌组长。

【关键词】 肺肿瘤;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病理类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ies of erlo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f different pathological types. Methods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ho had been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at least one course of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were administered with 150 mg oral doses of erlotinib once daily until disease progression. Response rate,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overall survival were analyzed in the groups with differential pathological type. KaplanMeier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rate. Results The response rate was 36 percent in the adenocarcinoma group (13/36) and 25 percent in the nonadenocarcinoma group (3/12) ; th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s were 6 months and 3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s were 14 months and 4 months. Conclusions Erlotinib was an effective drug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f differential pathological types and was better on overall survival for the patient with adenocarcinoma than other pathological types.

Key words:lung neoplasms;carcinoma, nonsmall cell lung;erlotinib; pathological type

目前,随着肺癌发病率增加,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75%~80%,约1/3患者一经确诊即为晚期肺癌。厄洛替尼是近年来才上市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在国际及国内肺癌指引中厄洛替尼均被列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药物之一[1,2]。本文通过对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48例接受厄洛替尼(erlotinib)EAP(expanded acess program)治疗的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厄洛替尼治疗不同病理类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1)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证实为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的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2)18周岁以上;(3)ECOG(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hy group)评分体力状态为0~3;(4)预期寿命至少为12周;(5)患者必须接受过至少一个方案化疗,但化疗方案不能超过2个;(6)骨髓造血及肝、肾功能良好;(7)签署参加此临床试验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任何不稳定的全身性疾病(活动性感染、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肾或代谢性疾病等);(2)治疗之前应用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进行过系统的抗肿瘤治疗;(3)排除新近诊断和(或)未进行手术或放疗的脑转移或脊髓压迫的患者;(4)不能口服给药、需要静脉内高营养、之前进行过影响吸收的手术或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本院48例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厄洛替尼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48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61岁,最小年龄34岁,最大76岁;鳞癌11例,腺癌36例,大细胞癌1例;Ⅲb期6例,Ⅳ期42例;吸烟28例,不吸烟20例;功能状态ECOG评分:0分1例,1分35例,2分6例,3分6例;既往接受过1个化疗方案治疗 25例,接受过2个化疗方案23例。

1.3 治疗方法

厄洛替尼由罗氏公司提供,剂量150 mg/次,口服,每日1次,直到肿瘤进展或因毒副作用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为止。

1.4 疗效评价

主要终点指标为无肿瘤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中位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终点指标为近期疗效和不良事件。无肿瘤进展时间:从服用厄洛替尼开始到肿瘤进展的时间。近期疗效:治疗后第4周、第8周行胸部CT和相关部位的影像学检查,评价近期疗效。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3]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疾病进展(PD)。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近期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需在4周后确认疗效。

1.5 随访

所有患者在疗效确定之后每8周复查1次,随访内容包括体检、胸部CT、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临床有怀疑转移的患者加做该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如颅脑MRI、全身骨扫描、腹部CT检查,疾病进展停止服药的患者仍继续接受随访,但只观察终点事件的发生,随访截止时间为2008年12月8日,仍然生存的病例列为截尾数据。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用KaplanMeier的乘积估计法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组间差异,采用Breslow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P

2 结 果

2.1 不同病理类型(腺癌组与非腺癌组)组间疗效的比较

腺癌组共有36例,有效率为36%(13/36),非腺癌组有12例,有效率为25%(3/12),对不同病理类型组的疗效进行卡方检验, χ2=0.50,P=0.480,腺癌组与非腺癌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2.2 不同病理类型无进展时间的比较

腺癌组中位无进展时间为6个月,非腺癌组中位无进展时间为3个月,对不同病理类型组的进展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组间差异,Breslow检验 χ2=1.293,P=0.25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2.3 不同病理类型生存时间的比较

腺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非腺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组间差异, Breslow检验 χ2=4.529,P=0.033,两组生存时间差异有显著性。

3 讨 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EGFR一旦被激活,可导致肿瘤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化和受体自身磷酸化,后者通过RasRafMAPK、JAKSTAT和PI3KAkt等信号传导途径将信号传递到核内,从而促使细胞增殖、血管生成、转移和抑制细胞凋亡[4] 。厄洛替尼是继吉非替尼之后口服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其通过与ATP竞争性结合EGFR的胞内部分直接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并减少EGFR的自身磷酸化作用,导致细胞生长停止和促进凋亡,目前已被我国SFDA批准用于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根据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因恶性程度高、容易转移,所以预后最差。而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因组织形态不同分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及腺鳞癌,虽然它们生物学特性不同,但目前却无证据显示对于未经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来说,病理类型对生存期有明显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厄洛替尼治疗不同病理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间的疗效,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经厄洛替尼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结果发现厄洛替尼对不同病理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均有效,且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这与加拿大国家癌症研究院临床研究组(NCIC)进行的BR21研究中所报道不同。在本研究中,腺癌组与非腺癌组有效率分别为36%和25%(P>0.05),而在BR21研究中,腺癌组与非腺癌组有效率分别为13.9%和4.1%(P

腺癌组中位无进展时间为6个月,非腺癌组中位无进展时间为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这与国内陆舜[6]报道的基本相符。

厄洛替尼作为口服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不同病理类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可能有效,且对于腺癌患者来说,生存期较非腺癌组长。

参考文献

[1] 吴一龙,蒋国梁,陆舜,等.中国肺癌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3.

[2]NCC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nel.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in Oncolog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v.2.2009:20-21.

[3] THERASSE P,ARBUCK S G,EISENHAUER E A,et al. 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the Unite States,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J]. J Natl Cancer Inst,2000,92(3):205-216.

[4] 韩宝惠. 肿瘤生物免疫靶向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6.

第11篇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肾脏;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93.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5-0020-02

doi:10.14033/ki.cfmr.2015.05.0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临床诊断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累积及自身脏器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临床多表选现为肾脏、心肺、皮肤等受累,多发于青年女性群体[1]。本文旨在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脏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59例,年龄16~59岁,平均(36.12±4.56)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病程(3.86±1.59)年。上述患者常规检查结果均与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相符。对行肾脏穿刺的40例患者所观察到的疾病活动性均依据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予以评价处理。依据患者尿常规的临床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临床表现组和有临床表现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免疫荧光法对患者自身抗体予以检查,主要包含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u1-RNP抗体及抗体滴度等。所有患者均行4项肾脏功能放射免疫指标检测,主要检测的指标包含血沉、补体C3、C4及尿液白蛋白。

1.2.2 肾脏组织学检查方法 两组各有20例患者于B超引导下行肾穿刺活检术,应用光镜对穿刺标本进行检测。以世界卫生组织狼疮性肺炎病理分型标准为参考标准。(1)Ⅰ型:肾脏损害较为微小;(2)Ⅱ型:系膜增生性肾炎;(3)Ⅲ型:局灶增生性IgA肾病;(4)Ⅳ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Ⅴ型:膜性肾病;(6)Ⅵ型:硬化性肾炎。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部分实验检测结果比较

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的血沉、尿液白蛋白及补体C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肾脏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

针对肾脏组织学检查,两组各有20例患者接受此项检查,结果显示,6种病理损害中,有临床表现组多表现为Ⅲ型和Ⅳ型损害,所占比例分别为45.0%和30.0%,无临床表现组则以Ⅰ型和Ⅱ型病理损害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40.0%和40.0%。对比两组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这四种病理损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发于育龄女性群体的疾病,属于多系统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目前医学界对于该病症的引发病因尚未得出统一定论,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该病症同遗传因素和患者机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据有关报道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50%~85%的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肾脏受累[3]。医学临床将该种病症称之为狼疮性肾炎,为SLE最为常见的病理损害之一。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及时的诊疗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中之重,而了解狼疮性肾炎病理分期是选择合宜治疗措施的关键[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临床表现组相对于无临床表现组而言,其血沉升高情势更为明显,补体C3则降低更为明显,但是C4两组均变化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临床表现组患者补体C3这项指标虽然较之于有临床表现组更为接近正常值,但与正常值相比较,差异均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正确率,对于临床出现疑似病例,应当以病理学的诊断结果作为判定标准,早日进行肾穿刺活检术。至于已经确定发生肾脏损害的患者,可进行肾脏组织学检查,以确定患者肾脏损伤情况,便于针对性采取相关手段给予治疗。

参考文献

[1]赵宏丽,李桂珍,赵俊芳,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种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2):170-172.

[2]李丽平,亓燕,于朋飞,等.增强型能量多普勒技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1(5):423-428.

[3]凡瞿明,刘秋月,张子夏,等.抗C1q抗体及抗ENA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和肾脏受累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20):2128-2131.

[4]王红蕾.狼疮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分类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254-256.

[5]吴文胜,廖爱能,温翠英,等.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改变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0):174-175,177.

第12篇

[关键词]脂肪栓塞综合征 死亡 法医病理学鉴定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85-01

脂肪栓塞综合征属于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发生原因为脂肪颗粒向血液循环进入,对血管造成阻塞,进而栓塞形成器官及组织的脂肪,该脂肪颗粒的直径为10-40μm[1]。该病具有较急的发病、较快的病情进展、较高的死亡率,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极易被漏检或误检。本研究对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受理的脂肪栓塞综合征死亡案例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脂肪栓塞综合征死亡的法医病理学鉴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受理的脂肪栓塞综合征死亡案例50例,所有案例均经尸体解剖、脂肪特殊染色等。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1-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6±10.2)岁。

1.2 方法

应用Microsoft Excel软件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尸体的一般情况、损伤类型、法医病理学特征等。

1.3 统计学分析

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50例肪栓塞综合征死亡案例致伤方式和损伤类型分析

50例肪栓塞综合征死亡案例中,在致伤方式方面,主要为被他人徒手打伤,占总数的60%,其次为高空坠落和交通事故,均占总数的16%,最后为摔伤跌伤,占总数的24%,被他人徒手打伤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高空坠落、交通事故、摔伤跌伤患者(P

2.2 50例肪栓塞综合征死亡案例临床表现分析

50例肪栓塞综合征死亡案例中,在临床表现方面,单纯肺脂肪栓塞45例,肺脂肪栓塞合并脑脂肪栓塞5例,分别占总数的90.0%、10.0%,单纯肺脂肪栓塞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肺脂肪栓塞合并脑脂肪栓塞(P

2.3 50例肪栓塞综合征死亡案例法医病理学特征

50例肪栓塞综合征死亡案例中,有出血点出现在心外膜32例,有弥漫性点状暗红色区域出现在脑组织切面5例,没有显著异常出现在各器官表面及切面13例,分别占总数的64.0%、10.0%、26.0%,出血点出现在心外膜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有弥漫性点状暗红色区域出现在脑组织切面和没有显著异常出现在各器官表面及切面(P

3.讨论

法医学鉴定的一个难点就是脂肪栓塞综合征,由于其并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临床必须将特殊染色检查充分利用起来,而很难应用常规组织学检查对其明确诊断,在这种情况下就极易造成漏检及误检[2]。本研究结果表明,被他人徒手打伤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高空坠落、交通事故、摔伤跌伤患者(P

总之,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死亡具有一定的病理学规律,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纯玲,李淑青,李亚华,等.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策略[J].河北医药,2015,19(02):29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