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发展战略

绿色发展战略

时间:2023-05-30 09:4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发展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发展战略

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物流;绿色运输

中图分类号:F506文献标识码:A

Environmental Transport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ng Lijun Li Jianhong

(Baod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demands green logistics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as the central activity of logistics, also needs to be developed greenly. It is the only way of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transportation in our country that we should develop multi-model transport and common delivery, and increas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of logistics.

Key Wor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Green logistics; Environmental transportation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物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偏重社会效益方面的问题。为保证未来社会实现良性循环,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即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地同时,又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绿色革命也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消费、生产、流通等环节提出的要求。这种绿色革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物流活动,于是绿色物流理念应运而生。

二、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规划和实施的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既实现物流服务顾客满意,又减少物流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绿色物流倡导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包装、仓储和装卸、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物流要求在企业供应链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去建立和管理物流系统。

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要达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实现共生型物流,即在提高现代物流效率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而是积极有效的采取技术和措施实现物流与环境的共同进步;二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物流,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减少、降低在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实现循环型物流,在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的同时,实现再生资源如原材料副产品、包装物、废品、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再资源化。以上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这3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真正实现绿色物流既追求经济高效又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绿色运输

我们知道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但同时也是物流作业耗用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重要方面。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噪声、可能出现的能源浪费等都对绿色物流管理提出了课题。近年来激烈的能源供求矛盾使运输的绿色化更加凸显出来。如何实现绿色运输,保证运输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企业运输绿色化提供了借鉴。

1.发展多式联运

伴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我国已实施了一些法律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运输等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而从美国运输企业实现绿色化的经验来看,大量采取多式联运是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和制度推行物流绿色化的有效途径。

多式联运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多式联运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 通过最优化运输线路的选择,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搭配,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实现了运输一体化,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以此降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多式联运不是单纯的运输方式的转换,而是运输企业或运输承运人的自觉行动,以提高运输效率。联运的主要特点是: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整个行程中,货物运输在公路和铁路(有时是水上)之间连续不断的,联运的核心是每一种运输形式都发挥出最适应其运输特点的应有的作用。

2.发展共同配送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身,是具有独特运作模式的物流活动。在物流活动中,运输主要是指长距离两地间的商品和服务移动,而短距离、少批量、高频率的商品和物品的移动常常称之为配送。

共同配送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它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对企业界而言,向物流绿色化推进就必须实行共同配送,以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

3.建立信息网络

当前经济形式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流要求成为趋势,就更要求企业信息系统的顺畅可靠。因此采用和建立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EDI/Internet数据交换、GPS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和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等,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要更好的建立和运用企业间的信息平台,将分属不同所有者的物流资源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物流服务和货物集散空间被放大,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F].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 .

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 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 万美元,比2000 年的170041 万美元下降了8 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 %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 % 。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 %) ,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 ,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第3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特征;战略;意义

       0  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由于那种过度掠夺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却使人类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其中最严峻的就是生态破坏严重,资源无情流失。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用平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平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年,90年以后呢?[1]我们几乎不敢去谈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话题太过沉重。早就有这样一句警示语“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然而我们却听而不见,依然是严重浪费、严重污染。就在2007年3月22日,第15个世界水日,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又报道:有权威人士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60%的人口缺水。[2]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却是人类的严重浪费与污染。人与环境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如何解决这个千百年来的怪圈?千疮百孔的地球正以各种触目惊心的数据告诉我们:绿色营销迫在眉睫。

        1  绿色营销及其将征

        1.1 企业市场观念的演变以及绿色营销的涵义  企业的市场观念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三次演变之后, 1957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约翰﹒麦克基里特又提出了市场营销观念,即以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和欲望作为市场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这是一次经营理念上的革命,指导着众多的企业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理念下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给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威胁和危机。例如,中国300多个城市中,188个城市缺水,所有主要江河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长江更是由于遭受企业人为破坏、污染严重而在全球十大“最受伤大河”中排名第二。究其原因,市场营销观念只注重了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如今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一的“经济”目标向“经济一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于是经营思想上的另一次新的革命——绿色营销”应运而生。

        绿色营销,国外有的学者译做Environmental Marketing, 1993年Water Codington提出了绿色营销的内涵是“将环境管理认知并作为事业发展的义务和成长机会的营销活动”。这便是早期的绿色营销观念,它是环境问题强化的产物。随着绿色营销实践的深入,不仅强调了环境保护,还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因此,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这是一种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企业和环境负责的营销行为,它具有独特、崭新的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它定位于节能与环保,放眼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人类只有依靠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绿色营销的特征

        1.2.1 绿色标志的采用  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征。它是衡量企业环保生产的标准,是由权威性的认证机构根据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保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更有利,是对绿色产品颁发的一种确认性证明标志。世界上第一个绿色标志是本世纪70年代末,在当时的联邦德国诞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标志已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大部分国家都根据环境标志计划,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全球范围内颁布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术语、测试方法等,制定了本国的“绿色标志制度”。

        1.2.2 绿色消费意识的建立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提倡绿色消费意识,让绿色需求成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前,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绿色消费意识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同。2005年公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在超市购物时,60%的法国人、85%的德国人都愿意挑选环保商品;91%的美国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公司环保方面的信誉。[3]培育绿色文化,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就能创造出绿色消费的宏观环境。绿色消费意识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1.2.3 绿色产品的发展  绿色产品突出的是人们对产品环保这一绿色属性的需要,是针对传统产品而言的。传统的产品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传统营销观念指导下,企业注重的仅是消费者眼前的利益,生产上也只重视劳动力和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在这种只追求一己、一时、高效的传统方式下生产出的产品必然与绿色产品有着质的区别,尤其体现在产品的寿命周期上。传统产品呈现出单一、线型的寿命周期:生产-流通-消费-废弃;而绿色产品是现代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下的产物,它的寿命周期具有复杂、循环的特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再生产。绿色产品是绿色营销的基础,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才能有效领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不仅有助于绿色营销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企业赢得大量的消费者,取得较好的效益。

第4篇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钢结构企业 绿色建筑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筑行业,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转型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内在要

求,又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绿色建筑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方向

(一)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陷入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安全战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近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每年建筑垃圾排放量高达4亿吨,占世界垃圾总量的30%~40%。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期,桥梁、铁路、公路、地铁、轻轨和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大范围展开,如果再不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将更为严峻。而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活动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建筑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全球气候环境是我国应有的历史使命。事实上,我国也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节能减排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确保使其实现。为此,我国还提出了建筑的节能目标,要求从2010年起到2020年,建筑节能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建筑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发展绿色建筑,使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不管是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发展绿色建筑还是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绿色建筑的转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钢结构企业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优势

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环境破坏小、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地基基础费用低、建筑空间使用面积利用率高、节水、施工占地少、噪音小、粉尘少、施工周期短、造价容易控制、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低、易于产业化生产等特点,被成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房屋面积利用率高7%~10%,施工工期缩短约30%。正是基于上述优势,随着我国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钢结构在我国火车站、剧院、机场、高架桥、地铁、轻轨、铁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及大跨度、多高层住宅等建设中的运用进一步扩大。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等城市已经在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这标志着钢结构正逐步成为我国现代化住宅建筑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及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型,钢结构企业发展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钢结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日益成熟。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规模不等的钢结构加工、制作企业1万多家,一级钢结构专业资质企业400余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大型钢结构企业39家,形成了一批以中冶、中建、宝冶等为代表的国有钢构企业和以杭萧、精工、东南网架为代表的民营钢结构企业以及集教学、科研、设计、制作、安装、配套产品及设备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而且这些企业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建成了诸如奥运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环球中心、当代万国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一批高水平的钢结构建筑产品①。二是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拓展了钢结构企业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钢结构企业将在火力电厂的主厂房和锅炉钢架,交通工程中的钢桥梁、铁路桥梁、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市政建设中的地铁、轻轨、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临时房屋及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大有作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建筑20亿平方米的发展趋势还要持续25至30年,仅2011年我国新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就达1000万套,而今后5年新建保障性住房要达到3600万套。但是,目前占我国建筑产业三分之一份额的住宅建筑市场的钢结构所占比例却不足1%。如果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平均50千克/平方米钢材计算,用钢量每年将达到150万吨(陈禄如,2009)。三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为钢结构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1998年,我国就要求把钢结构作为建筑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把建筑钢结构行业作为“十五”期间国家发展的重点,并在2009年把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十大规划调整产业之一和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我国还相继修订了约90本建筑钢结构的钢材、设计、制造、施工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编制了《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健康住宅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和2010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这些政策为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基于钢结构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选择

(一)强化政府规划职能,引导钢结构产业科学合理发展

毋庸置疑,通过钢结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应该是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新方向,国家制定的诸多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利好政策和钢结构具有的优势也必将使钢结构建筑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也已经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行业的发展规律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对钢建筑的规划和引导职能。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国家建筑业、钢结构行业特别是《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及本地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包括钢结构行业的发展目标、钢结构建筑重点发展领域等在内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投资领域的引导。钢结构因其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点而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不节制地滥用钢结构和对钢结构盲目投资。因为如果钢结构使用量超过了工程对钢结构的实际需求量,或者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过度追求钢结构建筑对钢产业的拉动作用或者为彰显“节能减排”的政绩而盲目投资钢结构企业,势必造成钢结构的资源浪费,对节能减排起到反作用,甚至会导致钢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的无序竞争,使钢结构加工和安装企业陷入被动的发展局面。

转贴于

(二)完善制度及行业标准建设,营造钢结构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鉴于钢结构建筑的技术要求较高和建筑业对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业安全的重要性的实际,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重点是要加强对钢结构企业资质和信用体系的认定,提高钢结构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促进该行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法制法规建设。重点是重新修订现行的建筑市场招标办法,在进行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大型公共设施和超高层建筑的招标时,采取土建和钢结构联合招标或钢结构单独招标的方式,由业主直接与钢结构企业签订工程合同,解决现行的在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工程项目中因总承包单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将工程转包给钢结构企业,导致钢结构加工、安装企业成本风险增大的难题。三是完善钢结构建筑的监管机制。在进一步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应联合成立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全方位的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安全并提高其质量水平。

(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钢结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出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应付国外钢结构企业的冲击,都要求钢结构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一,改善企业施工工艺,减低材料消耗,逐步淘汰高耗低能、工艺简陋的传统工艺,提高钢结构建筑产品的推广利用价值。第二,强化钢行业科研机构、协会组织以及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加强对钢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把高强度、高韧性等具有良好焊接性能的钢板和型材作为钢结构材料研究的重点领域,开发出更多耐候耐火、耐低温、耐海水腐蚀、耐化学介质腐蚀的功能性钢材,促进其升级换代,增强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期限。三是提高钢结构设计水平,重点是推进对钢结构体系选择、节点构造处理和构件优化的研究,改善钢结构性能,降低结构造价。四是加大对钢结构企业自动化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的软件和技术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钢结构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四)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确保钢结构企业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相一致

可以预见,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有的优点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必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宠儿,进而在我国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未来建筑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不但负有节能减排、拉动国内需求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我国因加速城镇化进程需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而钢结构建筑很可能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方向的经济转型时期,钢结构企业在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过程中保障住房者和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的重任尤为艰巨。这是因为,如果忽视其质量,很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进而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甚至还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问题。由于房屋拆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999年的重庆綦江县彩虹桥垮塌、2011年的昆明机场在建桥梁坍塌和韶赣高速桥梁坍塌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以重复建设拉动GDP增长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是严重相悖的,与科学发展观更是背道而驰。为此,地方政府和钢结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地方经济增长、企业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把好质量关,把包括钢结构建筑在内的建筑业提升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认识,这是任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企业管理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其对策建议[J].住宅产业,2011,(3).

[2]陈禄如.我国钢构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N].建筑时报,2010-03-11.

[3]张光灿.绿色建筑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J].建筑经济,2007,(9).

[4]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物资采购网,2011-05-05.

第5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钢结构企业;绿色建筑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社会以及人们的主要目标,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筑行业,它有很多的缺陷,例如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需要做的事就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转型,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迫切需要的。

一、绿色建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建筑业中起主导作用

1、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的不足使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处于一个的被动局面中,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安全战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近400亿平方米的已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由此看来我国如果再不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而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活动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利用资源,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

2、发展绿色建筑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就是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肩负着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全球气候环境的重大历史使命。事实上,我国也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节能减排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确保使其实现。发展绿色建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不管是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发展绿色建筑还是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绿色建筑的转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钢结构企业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环境破坏小、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地基基础费用低、建筑空间使用面积利用率高、节水、施工占地少、噪音小、粉尘少、施工周期短、造价容易控制、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低、易于产业化生产等特点,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房屋面积利用率高7%~10%,施工工期缩短约30%,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最大化的经济优势。

三、以钢结构为基础的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有效措施

1、强化政府规划职能

毫无疑问,通过钢结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可以算是为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指明了新方向,国家制定的诸多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利好政策和钢结构具有的优势也很明显,它们必将使钢结构建筑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政府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

2、完善制度及行业标准建设

一是要建立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其重点是要加强对钢结构企业资质和信用体系的认定,提高钢结构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促进该行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法制法规建设。其重点是重新修订现行的建筑市场招标办法,在进行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大型公共设施和超高层建筑的招标时,采取土建和钢结构联合招标或钢结构单独招标的方式,由业主直接与钢结构企业签订工程合同。三是完善钢结构建筑的监管机制。在进一步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应联合成立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全方位的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安全并提高其质量水平。

3、加强技术创新

不管是出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应付国外钢结构企业的冲击,都要求钢结构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一,改善企业施工工艺,减低材料消耗,逐步淘汰高耗低能、工艺简陋的传统工艺。第二,强化钢行业科研机构、协会组织以及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加强对钢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促进其升级换代,增强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期限。第三,提高钢结构设计水平,重点是推进对钢结构体系选择、节点构造处理和构件优化的研究,改善钢结构性能,降低结构造价。第四,增加对钢结构企业自动化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的软件和技术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钢结构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

第6篇

[关键词]绿色港口;绿色港口企业;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7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28-02

[作者简介]王亮亮,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市场营销学。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国际港口界已对发展绿色港口达成共识。同时,作为绿色港口建设主体,绿色港口企业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提升港口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突破港口发展瓶颈的关键。

一、绿色港口企业的内涵

绿色港口,主要是指在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获得良好平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港口[1]。绿色港口企业,即指以绿色港口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建立绿色港口发展战略体系,实施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绿色管理体系,进而实现可持续经营的港口企业。发展绿色港口企业是发展绿色港口的前提,没有绿色港口企业,建设绿色港口就会缺乏坚实的主体基础。港口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已成为衡量港口企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二、国内外绿色港口发展现状

(一)国外绿色港口发展概况

国外关于绿色港口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他们在绿色港口的发展中,大多是以港口企业为主导,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港口企业运营和未来港口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建立绿色港口指标,实施绿色管理模式,运用绿色港口技术和设备,加强员工绿色培训,通过集约化经营降低消耗和污染来构建绿色港口,现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美国加州的长滩港作为“绿色港口”的倡导者之一,于2005 年 1 月推出“绿色港口”政策,随后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管理计划——洁净空气行动计划,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管理计划的实施监控。同时,长滩港还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港口码头的设计、运营等各个阶段[3]。

澳大利亚悉尼港,将绿色港口发展理念融入到其日常运营和发展中,制定了绿色港口指南,从注重水体质量、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环保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来规范绿色港口建设。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监管。港口企业与相关的政府、社区等机构合作共同构建绿色港口,并不断培训员工关于绿色港口构建的理念和操作[1]。

(二)我国绿色港口建设概况

我国对绿色港口的研究和探索起步较晚。作为国际性大港,也是世界最大港口,上海港率先开始绿色港口规划的研究,在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上获得许多成果,如积极探索和发展“无烟码头”和“绿色港口”,对部分集装箱起重机实施“油改电”,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具备岸基船用供电能力的港外码头。青岛港则将绿色理念贯穿港口生产和建设全过程,不断推进港口发展转型升级,逐步走出了一条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增长方式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天津港于 2007 年 10 月正式启动绿色港口建设规划的研究工作,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详细制定了建设绿色港口的具体措施。至2010 年底,天津港相关10 项指标全部达到了天津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要求[4]。

三、当前我国绿色港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模式落后,缺乏绿色发展战略规划

由于长期依赖于高投资、高污染、高增长的模式,我国港口企业缺乏长远的绿色战略规划,过于追求产能扩大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平衡。在港口设计阶段就缺乏相应的环境规划,再加上日常运营缺乏绿色管理理念,造成粉尘污染,废弃物毒害物乱排放等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绿色港口企业建设大多停留在港区绿化、污染源治理等低层次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战略体系,对于绿色港口的具体实现途径没有清晰的认识。

(二)企业缺乏科学的标准体系

对绿色港口发展的评价、绿色度评价、绿色竞争力评价等绿色港口建设的相关指标体系研究重视不足,尚没有完善的指标体系。对绿色港口的相关发展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各港口企业多以自己的理解为准,缺乏统一、权威的参照指标体系,致使绿色港口建设缺乏有效的措施办法,发展进程缓慢。

(三)绿色港口建设理念在行业和全社会缺乏共识

由于港口企业处于全球供应链环节的重要节点,企业绿色化必然要求其合作伙伴乃至整个行业的绿色化,而当前绿色化更多是被作为单个个体的责任展开,整个供应链绿色化及行业同步绿色化的理念尚没有得到普及。虽然绿色港口理念已开始慢慢被业界接受,却没有形成统一的绿色港口行业组织来共同促进、约束成员进行绿色港口建设,以形成行业整体的绿色竞争力。同时,相关信息也很少对社会公开,缺少来自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绿色港口企业发展对策

(一)制定绿色发展战略

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即以绿色观念为指导,沿着绿色化发展方向,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全面、长远谋划,制定现展战略,形成绿色发展战略体系,即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在战略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港口企业必须以绿色发展为中心,一切从绿色出发。通过详细分析企业所处的绿色发展内外环境,进而设计出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的绿色战略。当然,绿色港口企业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二)取得合作伙伴的支持

港口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货源企业、运输企业、装备供应企业、航运公司、政府、非政府组织甚至竞争对手等都可以被视为港口企业的合作伙伴。港口企业构建绿色发展战略体系,实现港口企业的绿色化,没有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企业在实现绿色港口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获得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

目前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已成为政府实施经济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思想,企业要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好政府对绿色港口建设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港口企业要积极做好绿色企业发展理念的传播者,引导相关企业能够充分意识到构建绿色企业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严格按照绿色企业的标准与相关企业开展绿色合作。同时,相关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也是港口企业可以寻求帮助并获得支持的重要资源。

(三)建立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

港口企业应该通过相关的行业协会或机构建立统一的绿色港口企业标准体系,以指导企业进行具体的绿色化建设。绿色港口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要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国际相关标准为参考,以港口企业实际运营状况为起点,努力与国际接轨,才能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形成有效的绿色港口建设策略

按照“有规划、有步骤、局部协调、全局一致、先易后难”等原则,科学地完成港口企业的绿色化构建工作。由于绿色港口的概念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生态保护水平的发展而逐步演变的动态概念,因此,要求绿色港口企业建设要分阶段、有步骤地科学规划和进行。

前期绿化任务的简单易行是激发企业成员和合作伙伴工作热情的关键。首先将绿化工作的短期目标定位于容易完成且看得见的区域,如将绿化的重点放在企业设施的绿化和能源节约上,接下来就可以逐步实施绿色企业标准、绿色供应链建设。为了帮助合作伙伴提升绿色水平,港口可以将企业绿色化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合作伙伴。港口企业天然的供应链节点优势能够为港口带来巨大的商机,可以作为港口企业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港口企业的发展壮大将有效推动绿色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勇,吴昊悉尼港绿色港口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航海,2009(1):74-76

[2]周芬港口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第7篇

关键词: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会计的进展

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其后,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

(一)美国绿色会计现状。美国关于绿色会计研究主要在绿色负债和绿色支出方面,特别在潜在负债和潜在支出方面。美国从上世纪20、30年代开始以来颁布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在预防、降低、治理污染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二)日本绿色会计的现状。日本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及推行起步较晚,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但日本在绿色会计的研究及实践方面发展较快,先后确立或了“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关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环境报告书准则―环境报告书制作手册”等。

(三)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有学者经过考证说,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人对绿色会计进行了初步研究,只不过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危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发展。但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特别在我国环保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会计理论界逐渐加大了对绿色会计的研究。

二、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企业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概括来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会计之间有如下关系:

(一)建立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在不污染环境、破环生态耗竭资源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实现企业长期良性的发展。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会在今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企业应该将环境管理纳入传统企业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绿色会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会在企业管理中引入环境管理。会计目标,财务问题的处理方式,会计科目的设立,财务成果的计算都会受其影响,能使会计核算体系更为完善。

三、实务操作中绿色会计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

传统会计是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绿色会计既考核外部环境对经济主体的作用,也反映经济主体对外部环境进行的核算和监督。在实务操作中绿色会计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范围大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社会效益和自身的非经济效益。而绿色会计的目标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绿色会计的成本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仅限于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只顾及短期利益。而绿色会计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反映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非经济成本。

(三)绿色会计的效益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财务会计认为企业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影响到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非经济效益则不予考虑。而绿色会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企业内部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绿色化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环境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相联系,我们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不利面和有利面。随着环境保护日益深入人心,环境问题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而开展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等绿色教育活动就是一项重要措施,在这方面我国也已经有了初步尝试。

(二)逐步完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绿色会计实务与环境法规之间联系密切,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增加支出。要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环保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做好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定期评价工作。让企业能及时充分了解自身所面对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及劣势,为我国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根据目前的管理现状和绿色需求现状,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迪芬•肖特嘉,罗杰•布半特.2004,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东北财经出版社

[2]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5,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建民.2005,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97-02

前言

近些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空前提升,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但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给人类社会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人炸性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的无节制排放等。在这种形势下,人类不得不认真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以认真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为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全球环保思潮冲击和绿色消费方兴未艾,中国中小企业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推行实施绿色营销战略,以满足人们的无污染、无公害、延年益寿的需求。

营销学界认为,绿色营销在中国中小企业得以实施是合乎国际国内社会潮流的举措,是中小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必将成为本世纪营销的主流。在战略方面,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可促进自身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战术方面,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销路,营造企业绿色文明,促进企业塑造积极的绿色文化。

一、绿色营销概述

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绿色营销界定为:在所有满足人类需求的有计划的生产和促销行为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最小伤害的行为。目前中国对绿色营销的概念并未统一,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绿色营销进行了界定,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认为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及优势

(一)必要性

1.消费需求趋向绿色化。绿色消费意识在国内外被逐渐唤起,人类的绿色需求日渐高涨。人类的绿色需求促进绿色营销的产生、规模、运作模式和发展的趋势,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条。

2.现代经济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奠定了良好基础。现代经济强调经济发展必须同生态环境相协调,从而为企业经营战略从传统营销转化为绿色营销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中国中小企业企业实施绿色营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21世纪人类社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后,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4.绿色营销能促进企业自身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消费者不断增强的绿色意识以及政府的有效调节将有效地约束企业的市场活动,企业必须注重保持自然生态平衡,限制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将开发和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二)优势

中国中小企业应该准确把握自身独特的绿色优势,其绿色优势可以表现为以下多种形式:

1.市场进入优势。中国目前对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还不是很大,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国中小企业市场规模小,大多进行小批量生产,投资周期较短且风险较小,具备相应的市场进入优势。

2.市场占有优势。中国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中小企业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能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差别化对待方式,从而能更好占领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决策的效率优势。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能够更灵活适应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针对中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适当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保证了企业自身决策的高效率。

三、中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中小企业现有的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主体过多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加之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法制不甚健全,使中国中小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1.没有形成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处于初始阶段,加之相关媒体未能积极宣传,了解及接受绿色消费的仅仅是少数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内在的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

2.多数中小企业未能确立绿色营销理念。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以及微观利益,对环境保护以及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甚少,不少中小企业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市场机会缺乏相应的认识。

3.中小企业现有的营销组合策略不适应绿色营销。首先,中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其次,中小企业产品包装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最后,中小企业缺乏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

4.绿色政策支持不力。首先表现为中国的环境法规不健全。其次许多地方政府对环境重视不够及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同时政府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没有政策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补贴,对破坏环境的经营行为也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止。

第9篇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概念、一种观念,其产生是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但引起人类广泛关注和共识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特别是一九九二年六月,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它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诀别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调整、实现第三次转变、由对立走向和谐的一个重大举措。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其目标是既要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完全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发展伦理观,它主要体现在:既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注意协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考虑直接利益同人类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既考虑人的物质利益,又注重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追求物质方面的进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用它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必然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社会福利。故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持续,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在这个系统中是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社会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应该跳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发展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从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和制度五个方面来协调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促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人类为自己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进步而欢呼时,自然界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人类惊醒。全球环境恶化,如水土流失、水源污染、臭氧层被破坏、生物物种锐减及荒漠化等问题愈演愈烈。如宁夏,刚建国时,破坏一亩草原植被能挖70公斤的甘草,可到了90年代初,连20公斤也挖不到了。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甘草资源已濒临枯竭,沙化的草场让宁夏人花了8年的时间才使土地又有了绿色。世界环境学家认为,中国有两项世界第一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即制造沙漠世界第一,治理沙漠世界第一。

导致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人们没有树立绿色观念;二是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和个人)对环境的掠夺多于投入;三是割裂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四是有些患“市场营销近视症”的企业和利欲熏心的人们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因而,我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运作下,受破坏和污染的范围正在扩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所以,要克服不均衡发展,就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在可持续发展中,生态持续是前提,经济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整体。而这个系统运作主要途径应从企业做起,以使环境与发展相协调,适应消费者“环保回归”的观念及国内外市场的绿色需求,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以追求最优化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开展绿色市场营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纳,并导致了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市场营销的蓬勃发展。

二、绿色营销观念的内涵

所谓绿色营销观念,是指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营销观念强调需求的全面性。为实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的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对和谐和社会关系的需求。

2.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不仅要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要引导需求。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在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不应单纯地把消费者看成是实现利润的手段和工具,把自然界看作征服的对象,消极地去发现需求,满足需求从而实现利润。而应积极主动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树立新的伦理价值观,避免不合理的需求引发的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引起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损耗、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的异化,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不和谐。

3.绿色营销观念强调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

这种可持续性不单指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意味着人类社会全面的持久的发展。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可持续性为企业经营和主导条件,必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理论的基石,从而发展为绿色营销。

4.绿色营销观念要求拓展后营销的内容。

即对顾客购买产品后、消费产品时和产品后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进行追踪,指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倡导环保意识,在使用产品过程之中和之后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对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进入再循环。

三、“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营销”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营销”观的关系虽分别属于社会发展战略和企业营销两个领域,但它们均产生于资源与环境的被破坏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活与生存。为了有利于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和政府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企业则提出了“绿色营销”,它们是同一时代背景下催生的孪生兄弟。“绿色营销”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部分,“绿色营销”的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绿色营销的目的在于理顺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从而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人类身心健康。而这些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方面。

第10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竞争优势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往往意味着环保、责任和企业应尽的义务,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短期利润的减少,可持续发展似乎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事实证明,世界上一些高度崇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却获得了骄人的业绩和稳定的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而不损害其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即发展不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区域之间、代际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国也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中国于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可持续发展呼声的日益增高和人们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的环境行为正面临着日趋严峻而现实的压力,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的环境责任凸显出来。

首先,有关环境的法律和法规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施加了越来越多的约束力。如1996年以来实施的与国际接轨的ISO14000系列标准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其次,面对能源的过度开采、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已经被摈弃,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企业也应当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的企业战略来规划实施。再次,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拉动企业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绿色产品”的消费,企业为了赢得市场,追求经济效益,就必须摈弃以往高污染的产品生产而代之以绿色工艺和清洁生产,在给消费者和市场带来生态正效应的同时,保持乃至增加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竞争力。

二、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获取利润是企业的经济责任,能否持续的获取利润和稳定的发展,在于企业能否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环节,也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企业作为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单元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评估自身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到底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美国杜邦公司认为,“它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用创造性的、有市场前景的方式,调动包括客户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参与,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从这个认识中,我们得到的关键词就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领域。众多知名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决也是在于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大众;承担企业应负的责任,包括社会、道德和环境责任,而不仅是追求企业自身的短期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就不会出现三鹿奶粉事件。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许多企业认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环保、责任和企业应尽的义务。在他们看来,可持续发展和慈善、社区建设或者其他形形的企业义务一样,意味着企业必须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贡献社会,或者采用更加昂贵的原材料和生产技术。总而言之,尽管可持续发展听起来很美好,但它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必须放弃眼前的短期利益,接受成本和费用上升的现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管理学界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总是(而不只是在长期内)有助于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它也不意味着短期内牺牲一部分利益。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雄辩地指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粗放经营,本质上都是对资源的低效甚至无效使用,富有竞争力的国家或者企业,必然能够更加高效地运用地球赋予的资源。由此可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事实上也就是加强国家或者企业的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也绝不是发达国家在富裕起来之后追求生活质量的“锦上添花”,而是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企业如果能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上来认识,并全方位地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能给企业带来如下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1.促进创新。可持续发展往往会从环保方面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而企业迫于环保压力会进行创新而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技术创新常常创造奇迹,使成本大幅下降,功能大大增强。例如,光缆使用纤维作为介质,代替昂贵且不可再生的铜,比铜轴电缆的通信容量更大,传输距离更长,成本却更低。在轮胎业,子午线轮胎比普通斜交轮胎更坚固、更安全,使用寿命更长,同时能够降低油耗10%左右。

2.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以先进的清洁生产方式进行产品制造。清洁生产一方面通过减少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使企业实现与环境的友好兼容;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资源的消耗,进行技术创新或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传统的企业生产忽视产品制造的绿色工艺过程,只重视产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导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因此只有绿色工艺和清洁生产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国家相关法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生产的上游环节做到领先,即实现绿色工艺和清洁生产的企业,可以省下大笔的后期环保处理成本。事实证明,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早,从中获得的收益和竞争优势也就越大。

3.管理竞争对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严格。可持续发展意识比较领先的企业,往往能够影响甚至协助主管当局拟订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从而给游戏定下规则,管理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可以主动游说政府采取更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标准,从而迫使落后的竞争对手不得不花费更高的成本来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例如,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美铝(Alcoa)在污染防治、健康和安全保护方面也是领跑者,该公司积极致力于推动美国联邦政府采纳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从商业的角度看,这是对竞争对手的有力打击。

4.获取新的资金渠道。如前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和环保相关的二次处理开支,从而给企业赢得更多可用于发展的资金。而且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比较先进的企业还可以获得新的资金渠道以获取额外的资金。例如,燕京啤酒实施了一项50万吨啤酒酵母回收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其中有300万由国家中央环保专项资金负担。

5.创造产品绿色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先的企业,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立绿色壁垒,将自己的产品和其他企业区分开来,创造难以模仿和复制的产品绿色竞争优势,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例如,米其林开发的节能轮胎,通过独特的橡胶配方和轮胎设计,比普通轮胎更省油、更耐用。宜家(IKEA)的木质家具以其环保的卖点,在中国也赢得了更多溢价收益,仅北京、上海两个门店的年销售额就超过12亿,在潜在消费者的心中更是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

6.提升企业形象。一个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从各个利益相关方得到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好处。无论是政府、媒体、当地社区、环保团体、消费者还是投资者,毫无疑问都更愿意支持一个形象清新健康的绿色企业。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增加企业商誉。

参考文献:

[1]刘 岩 顾培亮: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软科学,2000(9):33~35

第11篇

[关键词]绿色绿色品牌战略绿色营销观念

“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不彻底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很难逾越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第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上的演讲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而能够真正实现“绿色中国”的是引领企业发展的中国企业家,是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的绿色品牌战略。

所谓品牌战略就是企业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绿色”代表的是环境保护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共同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绿色品牌战略就是企业以建立环境与人类的和谐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绿色化,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等进行全局性、长期性总体谋划。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要切实抓紧绿色产品这一载体,赋予绿色品牌更多的内涵,体现绿色经营管理文化,灌输绿色经营管理观念,丰富品牌承载量,扩展品牌深度,从而实现品牌价值最优化、最大化。绿色品牌战略包括:一是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绿色品牌定位;二是精细而健康的绿色品牌维护;三是科学系统的绿色品牌经营管理;四是长期不懈地进行绿色品牌修正等。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们向自然环境无节制地索取了大量的有限资源,同时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各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耗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并引起了一系列环境灾难。江河水质下降,生物种类减少,缺水面积扩大,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环境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到严重威胁。值得重视的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众多国家和民众的关注与不安,“只有一个地球”、“还我蓝天”等呼声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环境污染的危害日渐被人们所重视。

中国人组办奥运的七年来,绿色奥运理念已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家们也越来越意思到绿色品牌的塑造对于全人类、全社会的深远意义,把绿色品牌的塑造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吹起了一股”绿色风”。今年4月8日,由中国制冷学会与慧聪网暖通制冷行业频道携手举办的2008中国暖通制冷行业“节能、环保”倡议发起大会在上海金茂大厦举行。会上,三星、大金、美的等一批业内知名品牌还签署了《“迎绿色奥运、从我们做起”2008中国暖通制冷行业“节能、环保”行业自律及倡议书》。中国一大批企业在绿色品牌的塑造上取得了卓著成就。上海通用汽车的“绿色未来”战略,以“发展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体系”、“承揽绿色责任”为核心,发展绿色产业,推出了代表绿色科技的别克LaCROSSE君越Eco-Hybrid油电混合动力车,实现了技术与成本的完美平衡。联想集团被绿色和平组织的“绿色电子产品指南”中取代了诺基亚位列第一,被评为“最绿色电子企业”的称号。贵州开磷集团按照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变“出卖资源”为走精细磷化工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打造“中国绿色磷都”品牌,实现废水的零排放、零污染。

一、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的意义

(一)绿色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长远战略。因此,保护自然环境,治理环境污染,解决恶劣的社会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势在必行。

(二)绿色品牌战略适应是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谋福利的同时,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已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污染,要求企业停止生产有害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他们迫切要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高质量的消费,亦即要求绿色消费。

(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即“绿色回合”。由于QVTO允许各成员国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因此,绿色壁垒将必然存在,而且会成为最重要的“变相贸易壁垒”。为了遵循这些绿色贸易规则,冲破绿色壁垒,免遭贸易制裁,企业必须实施绿色品牌战略,才能求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社会环境要求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是宏观环境的压力,诸如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和保护生态平衡运动的压力,以及政府规范化立法的压力,从而驱使企业必须树立环保观念,实施绿色品牌战略,顺应时代要求;其次是广大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剧增,企业必须顺应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开展绿色经营,才能赢得顾客;最后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迫使企业改变经营观念,塑造绿色品牌,才能有力地对付竞争对手,不断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影响企业绿色品牌战略的实施。

政府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既是过去绿色产业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保证。一是政府对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是否能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政府是否将绿色产业开发规划区中治理污染所需投资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序列。三是政府能否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企业对监测费用以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

(二)绿色消费浪潮决定了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的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要的转变,绿色消费意识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同。一项调查显示,7s%以上的美国人、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在购买商品时考虑环境问题,有40%的欧洲人愿意购买绿色食品。在我国,绿色需求在小康家庭也日益表现出来。面对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环境行为,实行绿色品牌经营,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三)企业的传统模式制约了绿色品牌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依然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产出不断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传统模式主导的宏观形势下,相关法规和经济政策对企业把环境成本纳入经营决策和发展战略中缺乏足够的激励,从而使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大,而且在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优势。

(四)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是企业绿色品牌战略的保障。

一个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强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比如,绿色税收制度,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可证制度和企业融资的绿色约束制度。从企业自身来说,通过从线性价值实现模式转向基于循环价值链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指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其他企业、政策制定者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五)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是企业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ISO140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它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不受任何绿色贸易壁垒的拦劫。

三、企业绿色品牌战略的实现

(一)树立企业的绿色品牌观念。

企业应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来考虑,把绿色品牌塑造作为今后工作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企业可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站在维护全人类的生态平衡发展的高度,以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保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从培育企业文化入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全体员工培养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绿色”运行机制,使绿色品牌观念真正成为经营管理的行动指南。

(二)企业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适应新形式下的市场竞争。

在中国现时期的市场经济状况下,同行业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绿色品牌观念已深受重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长期的发展战略当中。如果哪个企业还维系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就会逐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持下,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建立新的竞争力策略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三)积极引导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我国的绿色产品开发有着潜在的巨大市场。由于目前宣传力度不够和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绿色产品有限,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还重视不够。要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绿色产品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促进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不仅有益于自身健康,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四)加大绿色产品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

发展绿色产品,关键在科技。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

(五)积极推促进绿色产品标志。

积极推促进绿色产品标志是促进绿色产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多个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的规定和标准,要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要强化对绿色食品管理规定和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绿色食品这一国家标志的权威性。

四、绿色营销观念的推行

绿色营销是指市场主体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利益的统一,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及与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的管理过程。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有:搜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资源;研制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价格;开辟绿色通道;鼓励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培植绿色标志品牌,完善绿色法规等一系列的营销行为。绿色营销观念的推行主要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培植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文化的培植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培植绿色社会文化,通过小学到大学的系统绿色文化的教育和大众传媒对绿色文化的宣传,增强整个国民的生态意识。二是培植绿色企业文化,用绿色文化对企业进行形象系统(CI)设计,营造绿色理念、绿色行为和绿色视觉,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形象。三是培植绿色消费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启发消费者,树立新型文明的消费观念,使其认识到绿色消费有利于生态保护,有利于自身健康,有利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扩大绿色消费队伍,掀起绿色消费浪潮,推动绿色营销和绿色食品的发展。

(二)重视绿色产品设计。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设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制开发绿色产品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用环保的观念进行产品设计。

(三)建设绿色市场,实施绿色营销。

一是要健全绿色产品营销网络;二是建设绿色产品的批发店、超市、连锁店;三是开展网上绿色营销;四是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五是开展绿色产品生产资料的开发生产与绿色营销;六是开展绿色宾馆、绿色酒店、绿色餐馆的建设。通过绿色营销推动绿色产品的发展。

(四)建立绿色服务通道。

绿色服务通道的建立包括:一是传播绿色消费观念,减少绿色消费误区;二是真正从专业化的角度解决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消费者进行纯绿色消费;三是实现绿色产品价值再造。通过绿色服务,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产品成本、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产品在绿色服务中价值最大化。

绿色品牌战略是企业新时期乃至今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通过绿色品牌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建立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梁为民,用绿色为品牌添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9):66-67

[2]扬代友,发展模式转变与企业绿色竞争力,07年8月

[3]余胜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培植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4]黄守宏,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李秋洪,论绿色营销与绿色食品

第12篇

    1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2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3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4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