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时间:2023-05-30 09:4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杨修之死教案

第1篇

一、正确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指的是教师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它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和更全面、更具体;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而且提升学习能力,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终达到教师少教甚至不需要教的程度。同时,直接促进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及时显现出来;而间接促进则是着眼于长期的、长远的和甚至未来的教学,是对学生终生有用的教学。

二、正确开展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1.求真务实

作为能提升人文精神气质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上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语文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文化底蕴,尤其是对心智已渐趋成熟的中学生更应注重培养他们静思默想的精神气质。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摒弃功利思想,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和文本对话,达到叩问、质疑、充实与延伸,以求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交流、碰撞。当然,这绝不是提倡语文课堂要死气沉沉,关键是教师要把“活泼”与“安静”这一对矛盾统一体把握得当,张弛有度地体现出语文的清新而又不失厚重的人文内涵,从而让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更应是精神力量的增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态上的安宁、精神的熏陶与提升。如果有了这种安宁的心态,阅读将不再成为学生的苦累之事,而是一种超越物质现实的精神享受,从而会逐渐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优质而且高效。

2.创设情景

所谓“情动而辞发”、“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也俱是有情之人。没有情感的外现、传达和共鸣的语文课是毫无生气的。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注意到对教材所蕴含情感的发掘,却忽略了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情感的统一性。即课堂应以教材蕴含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现为渠道,流向学生的心田,使三者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沐浴其中,受到感化教育。

以一位老师教学《,你在哪里》一文为例,课前,他面带微笑对学生说:“听说我们班的小伙子和小姑娘是最棒的,这堂课能否验证一下?”学生一听兴奋得直喊:“能!”课堂中,教师又让男生和女生比赛朗读,气氛活跃。同样一课,另一位老师却是先在低沉的哀乐中很有感情地导入和范读课文,课堂也避免齐读和比赛读。一堂课上得悲情四溢,有些听课的教师甚至被感染得流下了眼泪。谁能因课堂气氛不活跃而否定这堂课的成功呢?由此可见,课前明确自己即将外现的情感,使之与课文蕴含的感情同调,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之一。

3.有效引导

课堂讨论本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其优点在于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即将结课时他提出了一个讨论题: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的观点吗?试作说明。(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这堂语文课看起来讨论很热烈,实际上,由于教师没有注意有效的引导与点拨,致使学生的讨论脱离文本,出现了“都很正确”的发言,课堂教学处于一种低效状态。像这些问题,授课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四到第九段,寻找正确答案,特别是第四段首领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4.回归语文

如一位教师教学《生命的意义》一课,在介绍作者、板书课题后,他抛开让学生对保尔心境情思的感受,直接提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在文中标出了保尔的那段名言,教师便让他们反复阅读,然后对这几句话的含义反复陈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这一点很是重要。然而,如果抛开学科特点进行品德教育,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理解和运用上下工夫。不明确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不仅可能被异化,上成政治或历史、地理课,而且会走进低效甚至无效的怪圈。

5.预设生成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超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学习的动态上。

第2篇

一、吃透文本,精心备课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五、多变教法,多维展示

1、影视欣赏法。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都较为陌生,为此,讲授《杨修之死》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学习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我们不要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应重点抓住一些“变化”来下工夫,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据此,可以趁势提问:为什么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这和什么有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自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进而看到其腐朽的本质。

3、改变情节法。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支撑着整篇小说,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教学中,大家常常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但这老套的做法既和理解主旨无关紧要,对分析人物亦无重大帮助,更好的做法是可以在于勒归来处做文章——假如于勒成为大富翁归来时会怎样?同学们纷纷叙述了菲利普夫妇、女婿等阿谀奉承的丑态。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初中语文 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89-02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地区差异

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乡镇中学,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差距悬殊。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并没得到根本扭转,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在进一步加大。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的畸形化、导致城市教育基本达到现代化,而农村教育仍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先进的教育手段、设施、器材无从谈起。加之,我们所在的地区是多民族聚居,有白、汉、傈僳、彝族等。各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汇杂融,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

2.教师认识不高,意识淡薄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3.教学模式单一,墨守成规

①教师主导作用不明显

现在的课堂依然是“教堂”,没能真正向“学堂”改变。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演,缺乏融洽、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依IH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学中仍以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考虑较少。上课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

②高能耗低收益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

一节课45分钟还讲不完,老师讲的累学生听的困,教学效率很低。表现为教师缺少对教材整体把握,不能根据实际利用教材,往往是比较机械的、表面化的处理问题,教师讲的面面俱到,学生却很少参与其中。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而是用一大堆枯燥、烦琐的字词句篇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即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其次要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学习的认识,同时加强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指导。摒弃形式主义的课改,让课改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2.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教学氛围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富于美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不死抠术语,不大谈文学理论,尽可能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走进课文,感受课文作者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学习,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我风采和才能。如,学习了《三国演义》节选《杨修之死》以后,可以引领学生去看小说《三国演义》,然后来评价一下三国中的人物。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兴做诗、分角色朗读、开诗歌朗颂会、续编故事、演话剧、课本剧等,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阅读兴趣。

3.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放在首位

①备好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基础

备好课是教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制定出周密教学计划,恰当地安排每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实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②优化教师的“讲”,做到精讲,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

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如采取自学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个由全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凭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自学。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立讨论课。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讨论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内涵,例如《阿Q正传》一课,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以“阿Q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以及通过网络查询“鲁迅研究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起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4.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首先,应创没自学氛圈,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另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5.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丰富多样,全面开展。语文课中的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都应散发出语文的气息。语文教师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要始终紧绷“语文”这根弦,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发展。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一定正视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坚守自己的天地,从而让语文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6.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7.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