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08:1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吉首大学校报四开八个版面,包括综合新闻(占两个版面)、“本土文化”、“书海泛舟”、“校园生活”、“文学艺术”和“教科・管理”。为了及时宣传介绍教学科研的最新动向和成果,加强师生的爱校之情、增强内部凝聚力、扩大社会影响,“教科・管理”版设有“院讯快递”、“教改之窗”、“教科动态”、“实践教学”、“新闻集锦”等。
“院讯快递”及时报道各院系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最新消息,如各院系新出台的政策措施、目前工作动向等。“教科动态”则对获国家、部、省、市级科研成果奖,科研课题获国家、省级立项及结题情况,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情况等,进行及时报道。另有“新书架”专栏,对学校教师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进行介绍。“教改之窗”则宣传学校关于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改革思路及经验,比如《素质教育改革新尝试》一文便是商学院对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计划的一项新措施的介绍,这无疑给了其他院系一些启发和思考。
此外,“教科・管理”版的“实践教学”专栏及时报道各院系实践教学的成功范例;“新闻集锦”从信息广度入手,博采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新闻大事,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读者思维,扩大报道范围,同时还对兄弟院校的信息时事等进行简略报道,力求扩大校报的信息量;“吉大讲坛”介绍新近专家学者讲座及有关学术交流方面的信息,等等。
加大对教学科研的宣传
每期组稿时,校报采编人员都深入各院系及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充分调动各单位通讯员的积极性,博采信息,力争在稿件编发前不漏掉有价值的新闻,不错报新闻,并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教学一线,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质量和水平。对教务处组织的教学检查、听课评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精品课程评选、硕士点申报等大型的活动,校报总是派采编人员全程跟踪并进行深度报道。
校报对学校国家级课题龙山里耶秦简研究、沈从文研究等都曾做过连续性跟踪报道,并对沈从文研究20年来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性回顾,组织作者撰写《沈从文研究二十年》。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在“教科・管理”版上有两个富有特色、颇受师生喜爱的栏目,这就是“教学月坛”和“学生评课”。“教学月坛”安排在每月的上旬,“学生评课”安排在每月的下旬。这两个栏目均为千字小文,却都构思新奇、笔法灵活、角度新颖,娓娓道来,严肃而不拘谨,活泼而不失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学月坛”得到教师们的充分肯定,一些教师说,有时候教学偶有心得,想说话,却没地方说,这样一个栏目出来,正好可以促使自己动动笔,将心得体会写出来,一则自己做了总结,得到提商二则同行们看了也可以得到些启发。撰文者大部分都是教学骨干或是学校管理层的精英,如《教学、科研、学习相得益彰》写自己的教学、科研、进修深造的一段生活历程、《二句箴言》谈自己对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的感慨,等等。除了一线教师踊跃投稿外,该栏目还邀请了一些退休老教师撰稿,因为他们的教学及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而且热情高,很乐意为校报撰稿。
“学生评课”则同时引起了学生和老师的关注,校报成为师生间的桥梁。有的学生写好稿件后,任课老师还对稿件进行指导和修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稿件的质量,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评课栏目学习其他老师的一些做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紧跟学校发展步伐
教科版还根据学校各阶段的工作重心临时开辟新栏目,以紧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步伐,为教学科研服务。
在学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大讨论时,教科版组织了临时性言论栏目“教学与科研”,连续几个月刊载了一系列言论文章,如《学科上层次、科研出特色、教学出精品》,《以研促教,契合互动,凸显特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目的了解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氛围。结果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薄弱,科研氛围需进一步加强。结论职业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研究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意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组织、设计、合作者。职能的转化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适应各种教育变革,需要教师具备不断反思、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能力,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进行专项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35周岁以下43名专、兼职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2名,女性31名;文化基础课教师13名,专业基础课教师9名,专业课教师21名;本科学历教师6名,硕士学历教师36名,博士学历教师1名;工作年限<3年的教师9名,3~5年的教师10名,>5年的教师24名。发放调查问卷43份,收回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100.0%。
1.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提问切合实际且容易判断,能全面反映现状。调查内容包括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氛围3个方面,共15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将调查表以电子稿形式发至调查对象的个人邮箱,要求其填写后发回。
1.3统计方法
建立专题数据库,利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挑战。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活力但个性又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理念来对待工作对象及工作内容,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除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教学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实践,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3.1教师要增强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多数教师缺乏从事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认为教学科研是一项高深莫测的工作,只能由资深教师和教育专家来完成;或认为教学科研对教学工作没有帮助,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科研是额外负担;或将教学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以上错误观念削弱了教师从事科研的自觉性[1]。本次调查发现,虽然认为教学科研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教师分别占90.7%和62.8%,但是行动的具体落实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除了阅读教科书还阅读其他参考资料方面,定期有计划进行的仅占25.6%,有67.4%的教师在需要时才阅读。(2)在学习专业知识或阅读有关文章时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经常能做到的教师仅占27.9%,基本做到的占48.8%,有23.3%的教师只是偶尔做到。(3)在教学中经常尝试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占55.8%。(4)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经常主动寻找原因的教师占72.1%。因此,增强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迫在眉睫。学校要采取措施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全新的科研意识,让教师知晓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是教师,仅会讲课而不能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3.2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包括科研基础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基础能力是科研活动与其他研究活动的交集部分,是研究者的基本能力,包括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其中科研资料搜集能力即为研究者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等;科研资料处理能力主要强调研究者自身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等;科研成果体现能力是指研究者对科研成果的输出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的价值所在,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研究者只有拥有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对教学科研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能力永恒的主题[2]。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必备能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文献时经常做读书笔记的教师占23.3%;课后经常做教学反思笔录的教师仅占2.3%;经常运用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整理教学资料的教师只占23.3%;经常使用Mathtool、SPSS等数学软件对成绩、实验结果等数据进行处理的教师占14.0%;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观点的教师占53.5%;近两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篇的教师占18.6%,高达34.9%的教师没有任何发表;参加过科研课题研究的有37人,占86.0%,没有参加的有6人,占14.0%。由此可见,教师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较薄弱,但参与科研的教师比例还是较高的,因此加强教师科研基础能力培养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3.3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供有益的环境。教学科研氛围需要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营造,学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不能仅仅体现在舆论宣传上,更要在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使教师了解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并有热情、动力参与其中。本次调查发现,6名教师没有参加科研的原因依次是想研究但无从下手(占50.0%)、科研能力薄弱(占33.3%)、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占16.7%);参加过科研的37名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扰依次是教学与科研时间有冲突(占37.8%)、缺少科研团队协作(占27.0%)、缺少学科带头人指导(占18.9%)、科研经费不足(占16.2%)。由此可见,学校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方面仍需加强,尤其是要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科研课题选题、申报程序的了解,要合理安排课程,使教师有一定精力和时间从事课题研究。
3.4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举措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逐步推进,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次调查中,对自身教学科研能力评价一般的教师占51.2%,较强的占18.6%,较差的占30.2%。因此,学校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
3.4.1建立教学科研导师制度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学业精深、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导师。导师从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资料、撰写课题设计书、申报课题、课题研究过程、课题总结、成果收集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实行全程一对一指导,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3]。
3.4.2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以教研室为单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反思教学、探讨问题、交流经验的平台,促使教学和科研并进。在教学科研团队中资深教师的学识、经验会给青年教师以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将给资深教师以启发,双方相互影响,提高科研团队整体素质。
3.4.3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
学校要加强教学科研制度建设,从科研环境、条件、奖励等方面不断改善,使教学科研能力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基本能力。(1)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如开设专题讲座、普及科研知识,定期举办提高科研能力的培训班,加深青年教师对教学科研的认识。(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在添置教学设备时适当考虑科研需要,即教学设备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为科研提供帮助,保障科研正常开展。(3)合理安排青年教师教学任务,让青年教师有一定时间反思,有一定精力开展课题研究。(4)加大科研能力在年终评优、职称评定中的比重,提高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作者:黄晓燕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胡俊平.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51-52.
总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实践探索,主题研究,提升全体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教学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把“工作室”建设成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和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我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推动我镇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
1、 使本室骨干协作成员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学术功底,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独立承担教育科研的能力,能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能熟练撰写教学案例并进行研讨和反思,能敏锐觉察到学生关注的问题,使青蓝学员教师成为具有稳定教学风格的学者型教师。
3、使本室成员能独立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胜任学科教学,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敬业、合作,领导放心、学生欢迎、家长赞许的骨干教师。
4、使本室成员具备指导和示范本地区其他教师进行本学科教学及研究的能力,可以有效发挥自己有辐射作用。
二、名师工作室的主要工作计划:
1、定性与定位指导。在青年教师自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成员们各自特点,提出发展性的定位建议。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具体要求,并予以积极指导,对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培训。结合教学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和诊断,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2、开展课堂教学的指导:把握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艺术,提供研究课题和实施策略,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共同学习提高。
3、根据本工作室的现状,组织本室成员组建网络博客,在博客中互动学习,总结教学经验,发表教学论文。
4、课题训练的指导: 由名师和培养对象在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共同确定科研课题,以课题为中心建立课题组带动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科研,籍此提高培养对象的教育科研能力。
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有条件的话可邀请有关的专家讲学,为教师开阔视野,接触理论前沿,形成敏锐的科研能力创设条件;根据培养对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潜力,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追踪研究或个别指导,以充分发展其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品质。
6、创设各类指导平台:
为培养对象的成长创设相应的教学交流、研讨的平台,促进培养对象之间的交流和提高;充分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障碍,就培养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就教育教学过程具体环节相互切磋,促进交流,资源共享,展开互动性学习等,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
三、名师工作室本学期具体计划:
1、9月份组建名师工作室,确定成员,制定工作室计划。
2、10月份完善工作室栏目,建立并开展网络互动学习。
3、10月份部分课堂教学指导。
4、11月份成员答疑式讲座,课堂教学示范。
5、11月份骨干协作成员课堂教学展示。
6、12月份原创性教学设计现场会。
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是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和多变特征,因此,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要体现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又要能满足教师内在价值和潜能实现的本性,遵循的是 “自我导向性学习”和“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
一、 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活动,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实践学习的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和学科的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
1.制度保障,营造教师“小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教科室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组团队”建设为抓手,促使全体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研究。负责起草了《校本化科研――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操作流程和小课题研究管理措施等五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和举措。随着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小课题立项、检测、结题等相关的制度,还编辑了“小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2. 讲座沙龙,引领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
科研沙龙是一种交流科研成果、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研究方式。教科室把“科研沙龙”作为教师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沙龙让教师们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或困惑,讨论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学校多次给全校教师作“小课题研究”的理论讲座和案例指导。教师的科研问题意识和课题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学成果撰写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种教育理论进行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等。教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写作过程也是对研究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以校“暑期论文”评审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研成果的记录,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它是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学论文”评比是培养教师教学“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校科研处也非常重视对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修改、提炼的指导工作。为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并编辑相关学习资料,使教师能从论文的题目、内容摘要、正文和具体案例呈现等方面知晓如何处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
2.以区“课题成果”提炼指导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具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每年2月,学校科研处结合区科研成果评审的契机,对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成果总结的讲座培训,并对立项课题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修改指导,帮助教师整理、归类、提炼,拓展教师课题成果总结的视野。
三、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使人们对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教师课程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不再是教学计划、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教师课程创生”使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内在生命价值,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以“社团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科研处确立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调查,开展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让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了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社团课程多样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2.以“学习社群”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师“2+1”专业结构能力调整
专业学习社群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专业知能、增进教师之间合作,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2+1”专业结构发展需要教师与专家对话;分享与讨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评价等相关议题。学校为教师专业学习召集了校内同领域、跨领域的教师成立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增进教师共同专业成长。“科研导师”旨在发挥学校科研“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作用,促进更多的一线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专业发展之路。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学校还成立了校外科技导师团,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社会资源。
四、科研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培育教师自由的学术思想、深邃的学术智慧,激发教师自觉行走在造福学生、幸福自我的教科研之路上。学术交流活动有很多专家参加,有不同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被展示,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入研讨,通过参与切实有效的学术交流,可开阔视野,启发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选题的产生,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学术思维的碰撞。
1. 以市区级“科研论坛”交流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表达
“科研系列论坛”活动能活跃学术气氛,也便于广大教师分享和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学校科研处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系列论坛活动,去年一个学期就有10人次参加了市、区各级“科研论坛”的交流,大大提升了学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以学校“科研特刊”编辑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理念的传播
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的大小与其应用的范围大小成正比。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教育科研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基础,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动素质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根据省教科院工作安排继续开展中、小学“三优”(即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优秀校本课程、优质课)的评选活动,通过“三优”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三级教研网络的工作效益,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教研机构建设,促进校、县、市由下至上的教研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公布如下: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关精神,加大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有效地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此项活动。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的评选内容须紧紧围绕>:请记住我站域名/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亲历性典型性和问题性,反思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教育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评价及反思和学校、班级管理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
(2)学案的设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策略、教具、学习流程及教学反思等。
(3)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指导、总结。报告应是参评教师本人指导,基于学生亲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呈现此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的确定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体会等内容;报告应主体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数据准确、文本规范、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教师的指导与反思应呈现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评析,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报送成果时需注明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姓名及课题实施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学案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以文字稿(一式三份)和电子稿(word2003)的形式上报学校教研室邮箱()。文字稿要求:统一用A4纸,必须有封皮(写有:学段、论文、教案/案例/学案题目,科类、姓名、单位),正文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标题小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设置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2、参评教师于10月16日前把教学设计、案例、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交回学校教研室(过时视为自动放弃)。
3、参照山西省教育学会文件规定和《学会章程》,每篇收取评审费50元。
一
我国的高等学校要求教师承担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也有高校还要求教师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量),教师们对此普遍不存异议,但在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认定问题上,却存有认识上的分歧和不同的行为导向。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主流的做法是将科研价值的大小与科研课题层次的高低、研究项目的重要程度、刊物的级别和出版著作出版社的社会排名直接挂钩。认为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的层次越高,刊载教师成果的刊物和出版社愈是声名显赫,就越能显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师的学术水平。此种价值判断标准,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或以科研为第一要务的科研教学型高校来说,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对教学科研型高校,尤其是对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天职的师范院校而言,却未必完全适用。现实的情形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主要指人才培养质量)往往并不一定与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部分写作高手科研上的业绩不俗,但在教学上却很平庸,甚至是无法立足七尺讲坛,形成鲜明的反差。类似的现象并非只有极少的个案。与此相反的是,部分高校教师尽管教育科研上没有什么惊人的大动作或动辄数十万字的大部头,但其教学却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普遍欢迎。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如此矛盾的现实,师范院校究竟如何权衡并做出取舍呢?可行的做法是:不在教育科研的问题上贪大,也不与一些科研教学型高校相互攀比,而是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的实际需要搞科研,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的互动互促和同步提高。
二
对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认定,取决于人们信奉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毋庸置疑,一般情况下,“级别层次高低”和“范围覆盖大小”是衡量教师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之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师承担了级别较高的科研课题或研究项目,并如期完成;在极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有分量的学术论文;由上了层次的出版社出版了科研作品;获得了官方授予的较高层次的成果奖等,无疑是对所在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最好肯定和宣传。由此而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是完全必要的。这为鼓励教师冒尖、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所必需。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对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认可与认定,往往与受益的对象密切相关,即“谁受益对谁有价值”,因而科研成果的价值往往具有相对性。一般而言,那些来自于教学、管理一线,真正解决了学校办学、教学、科研、管理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其发表的载体或予以认定的单位(部门)的级别一般都不太高,但此类成果对所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或效益,可能远远超过了教师承担的国家级教育研究课题给学校发展带来的回报。我们还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是“产出决定价值”,究竟有几斤几两,由市场说了算。教师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的大小,最终还是用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衡量的。如果教师的科研成果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那么,成果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乃至分文不值。而在这方面,高校的许多教育科研课题在欢天喜地的结题之日,往往就是成果束之高阁之时。对如此循环往复的现象,人们已大多见怪不怪。就其现实性来说,躺在抽屉里睡大觉的教育科研成果,就算级别再高,其价值也无法体现出来。
看来,简单的用“级别层次高低”和“范围覆盖大小”作为衡量教师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大小的尺度是不够全面的,也是值得商榷的。那么,衡量教学科研型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科研价值大小的尺度究竟应该是什么呢?从师范院校发展的客观现实看,主要的衡量标准应当是以下三个:一是对学科(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多大;二是给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带来的好处有多少;三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给予的支持有几分。凡对这三类问题的解决越有利、有益、有用的科研成果,其价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这一价值判断标准,符合师范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标准要求师范院校一以贯之的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中,努力实现教师教学品位的不断提升和学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师教育科研及其成果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显现在教学与科研的最佳结合中。由此,“围绕教学搞科研,科研为教学服务”,既应是教学科研型高校教育科研的基本导向和价值实现途径,也应是教师自觉的行为方式。在我国,社会期待高校是创新的发动机。教师应当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己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教学和科研上,就是教师必须有叩问教材、超越教材的意识和勇气,必须有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学术品格和教育智慧。学习、借鉴、质疑、批判和创新,应贯穿于大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在高校,如果教师缺少学术思想和教育智慧,是很难在教学岗位上真正立足的。由此,教学科研型高校的教师应“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将教学与科研真正地融为一体。
既然高校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教师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将教学高度和科研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呢?从贴近实际,讲求效益的角度出发,把学生、教材和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不失为一种经济而高效的选择。一些高校教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准备教案,以质疑、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以研究的视野、独特的风格贯穿课堂,那么,教师的教学、科研品位就会与日俱增。教师如何实现这种与日俱增?至少对于文科教师来说,完全可以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有代表性的教学专题,把教学专题加以整合后转变为学术著作。具体来说,就是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把握,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教学专题,每个教学专题由三个左右具有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问题构成。教师备课以教学专题为线索广泛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构建知识和认识体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在对问题的分析、探讨、拷问中,借助资料的搜集和整合,各家观点的对比和借鉴,教师个人的理性反思和知识生成等方式,完成教案写作的初稿。博采群英,应是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这一阶段,既是教师精心备课的过程,更是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教师的教学就缺少了含金量和视听冲击力。谁都明白,缺少了个人的独立思考,或是充斥了“下载”和“粘贴”的成分,教师的教学必然平淡无味,也会被眼光日益“挑剔”的学生所抛弃。进行到上课环节,教师可以更多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但这不能成为教学方式的唯一),在师生双向互动和问题逐层解析中,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为学生提供范例;另一方面是由于对问题的逐层分析和探讨,为教师展示教学风采和教育智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应“既在书本中(知识框架以教材为基本依据),更在书本外(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引入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使学生的视野更高、更快、更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用最简练的词句,记录那些曾经呈现于课堂上的几乎是无法复制的教学精彩,即教师信手拈来、即兴发挥的神来之笔和学生的智慧在某一瞬间的闪光。课后,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并在第一时间充实、调整教案。无疑,教案总是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电脑上备课就成了最经济、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选择。教师的任何奇思妙想,随时可以通过电脑反映出来,这省去了教师在备课本上改来改去、不能清晰再现的烦恼。教学是一个充满悬念、充满未知、充满挑战,且充满变化、生成和创造的过程。经过备课、上课、反思、修订教案几轮反反复复的折腾,教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可能日渐成熟和完善,这时,只要对教案稍加斟酌与调理,教师的教育研究论文就应运而生了。教师把某一教学专题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转化成教育研究论文,既是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是教师的研究成果。如果再把各个教学专题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排列组合,同时根据需要加以修订,料理好各专题之间的起承转合,行文时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一部学术著作的诞生也就指日可待了。这就是说,教学即研究,教师的教学高度和科研价值,是完全可以统一于教学过程始终的。在这样的统一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于教学,其成果又反过来服务于教学,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三
教育科研及其成果价值的大小,总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性。但为什么总有人对教育科研的“大”乐此不疲呢?一是源于长期以来中国人“人往高处走”的思维惯性。人们普遍认为,“大”提供的是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下,人更能一言九鼎,把影响力发挥到极致,否则就会人微言轻;二是源于人们对周围事物不恰当的相互攀比,攀比的结果就是谁也不甘落后,于是,“大”就成了许多人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追求和选择;三是源于人们追寻万众瞩目的那份虚荣心。“大场面”“大手笔”是满足一个人虚荣心的最好手段,也是一些人用以加官进爵的显性政绩。应当说“大”本身没有什么罪过,只要“大”得得体、“大”得实在、“大”得众人受益,就是人们应当上下求索的。当然,人们也没有必要刻意地追求教育科研的“小”。就是追求“小”,也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力求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科研成果价值的“大”与“小”,归根究底的评价尺度还是经济和社会效益。那些束之高阁的教育科研成果,其级别层次不论多高,也无实际价值可言。由此,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能大则大,能小则小”,只要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人才培养效益就行。师范院校更是要适度淡化“级别层次高低”“范围覆盖大小”这一教育科研价值的衡量标准,转而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教育科研价值评判的根本尺度。
十多年来,我积极探索参与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方面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探索现代化信息化校园的实验之路,使自己的工作能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与老师们分享。
一、学校开展信息化实验的基础
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不少学校确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如:我们深圳市罗湖区的翠园中学、罗湖中学;翠竹小学、螺岭小学、布心小学、南湖小学等多所学校。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共性,首先有一个积极支持信息化实验研究的领导班子,同时自己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信息化实验研究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充分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坚持以信息化科研为先导,以课题实验为依托,积极参加信息化课题研究,以课题促成果,以成果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是目的明确,全员动员,组成一个各学科都积极参与的科研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各科教师课题跟踪,撰写课题实验报告,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积累教案、课件,撰写实验总结和论文,总结实验经验成果。同时配置完善的硬件设备,它也是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科研实验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之一。拥有internet网络,大量的计算机和多媒体的配套设备及教学用电教平台等,使实验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学校信息化科研实验课题的确立
以信息化教学科研实验为突破口,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整合,努力实践,搜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规律,教学模式,闯出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为此;学校往往非常愿意在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科研实验,但苦于课题申报方面没有经验,使得经常错过了一些机会。因此课题研究的开展也要较好地把握时机。
课题申报一般要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趋势,了解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五年规划。积极争取,主动出击,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紧跟形势,多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引进符合学校教育特点的教学实验课题,制订一个较为完善的五年发展规则。从小到大,以点带面,逐步加大实验的力度。例如:我在深圳市翠竹小学工作的几年里就制定了一个五年实验研究的计划。第一年参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十五”科研课题《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幼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学校配合开启“手提电脑实验班”。第二年主动要求深圳市电教馆,为学校争取到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学习实验研究》的实验,配合开展“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育网”的远程教学;第三年申请《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实验学校》,落实全校以“信息化教育”为学校特点之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验全面开展。五年内进行了实验课题的申报、中期评估、结题等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学校的信息化实验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科研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力明显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也更高了,学校也上了一个台阶。在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进单位”。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科研实验不仅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还能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三、信息化科研实验的模式
开展信息化教学科研实验的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开展实验的学校很多,课题形式多样,名目众多,但其特点无非是以点、线、面三种模式展开的形式。
(1)点。点,即以信息化实验班,为一个切入点,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等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以一个班或几个班参加,学校组织一个实验科研组,紧跟上一级实验的阶段性计划,一步一步紧跟形势,结合学校实际,探索科研之路。
(2)线。线,即是以某一个研究方面方向或学科为切入点,引入或参与一些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
一、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课堂实践。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讲每一节课。
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学习、听课、评课、等活动。活动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课改理念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本学期共听课30节,评课30节,学校教学比武成绩显著,课堂教学位于前列,每学期做会诊课中心发言人2次,上公开课2节,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二、勤于教研,提升素质。
1、按时参加数学方面的学习,并经常向优秀教师虚心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文章、书籍,做好学习笔记,本学期我阅读了《新课程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现代教学理论》等书籍,撰写了近一万字的学习笔记,为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理念培训学习,今年8月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切实转变观念,夯实了自己的理论基础。拓宽了视野,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
三、加强教改与教学科研,努力出成果。
在教学教研实践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积极撰写论文,取得了点滴成果。
1、2010年 长春市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学研讨课二等奖。
2、获得了长春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3、教学教研之余,我还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国家级学生读写大赛一等奖。
4、2010年 论文《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获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一等奖。
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我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各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和提高,但是也有不足和困惑,如教研的开展不够深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脚踏实地,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相关阅读
一、明确职责
(1)在首度名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名师工作室”举办的各种会议、教学研讨、课题调研等活动。以“名师工作室”为阵地,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负责制定与完善提名候任名师的培养目标,并对其实施全程指导。
(3)每年年初制定书面计划,学年末进行书面总结,并定时向工作室交流汇报。
(4)积极参加市县教育或市县教研室开展的名师教育教研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5)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辅导周围的教师,真正做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加强理论学习
(1)三年期间,做到每学年教育理论书不少于两本,并配做相应的读书笔记。积极参加“国培计划”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每学年发表省级论文两篇,力争由原来的“淮北市首届骨干教师”成长为“淮北市学科带头人”。
(2)每学期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的教科研活动,积极听课、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并点评。每学期示范课不少于3节,市级公开课不少于1节,积极培养青年教师。
(3)推广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以名师工作室为阵地,不断总结经验,总结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名师工作室成果,为淮北市教育教学增加光彩。
[关键词]校领导班子;班主任;教师
办好一所学校,至关重要的因素很多,如办学条件、师资情况、生源、后勤保障等,但关键一点,笔者认为,只有切实抓住“三块金砖”,学校管理才能上台阶,教育才能高质量,才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抓好班子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灵魂
1.统一思想,创建学习型领导集体
思想是旗帜,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思想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所以我们把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每周一的行政例会,每两周一次的政治学习会,坚持订阅党报党刊,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提高政策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头脑清醒,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领导班子成员时时处处发挥表率作用。班子成员应有宽广的胸怀,为人处事思想要纯,要能容人之短,听取不同意见。为此,我们要求班子成员重学校兴衰,轻个人得失,坚持以身作则,严律己、宽待人,带头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分管工作的行家里手,使教师信服。
2.民主集中,创建团结型领导集体
作为一校之长应坚持集体研讨,分工实施的职能管理原则。校长是总指挥,同时又要充分信任下属,积极支持下属工作,大胆放手让下属有权决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下属则要有职有权,勇于负责,不断积累经验,分析失误原因,在工作中培养能力,增长才干。此外,作为校长要乐于承担、勇于挑担,班子内提倡“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机构上分,关系上合”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作用。班子中倡导政治上互相信任,思想上互相沟通,工作上互相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的工作作风,形成团结、协调的整体,增强团队战斗力。
3.求真务实,创建开拓型领导集体
弘扬务实精神,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旺盛的斗志,把工作当事业,本职当本份,做到干工作不因轻重而挑剔,抓落实不因阻力而退缩,解决难题不因挫折而气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发展的重点
1.选好人员,抓好班主任组建工作
班主任工作时间长,强度高,任务重。为此,新学年班级组建时,我们精选思想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这些班主任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他们事业心强、爱学生、积极肯干,为我校良好的校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为我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提高技能,抓好班主任培训工作
我校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例会,每学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为班主任订阅有关班级管理的经典书籍,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爱心与教育》等。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了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3.评优选先,抓好班主任考核工作
学校每学期初要求班主任制定出学期工作目标、计划,期中要有小结、期末要有学期总结等。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实施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机制,将量化考核结果与班主任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直接挂钩。通过机制考核与评价,加大了竞争力度,班主任积极争做先进,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学生以爱心换取爱心,以信任换取信任,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尽职尽责。
三、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发展的关键
1.强化师德建设
我校根据松原市教育局的统一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每学期初制定师德建设和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充分挖掘校内先进教师事例,教育本校教职员工。我校还组织师德演讲会、报告会,定期召开全体教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会议等,使全体教师自律正己、敬业爱生、拼搏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做到严与爱的统一。学校领导和全体党员带头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讲奉献,教师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目前,我校教师甘于奉献,扎实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2.强化业务建设
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工作积极性仅仅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如果没有职业素质和较高的业务能力,还是难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教师持久的工作积极性和初步形成的新教育观念。所以“练内功”强化教师业务素质是一项实质性的硬任务。为此,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抓好科研兴校工程。
深化改革,建立机制,营造科研氛围。长期以来,我校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几位名师的带动下,我校教科研工作顺利地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具体表现为:建立学校激励机制,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给教师加大“充电”的力度。考核评价教研活动,奖励教研成果,评选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秀试题、优质课、优秀教研组。把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与教师部分津贴挂钩。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研能手。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教案,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分层次作业。鼓励教师坚持写教后记,反思自己的教学。建立了松原二中教师网页,给教师提供了撰写教育教学心得的博客平台,便于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坚持用科研思维来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用科研引领学校的教学业务工作,实现教学科研化;让科研进课堂,促进了科研细节化。所有这些,极大地激发我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教研能手不断涌现。
潜心研究,统筹规划,开展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我校看中的是教师教科研成果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看中的是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而不是看参加了多少“高级别”课题。因此,我校领导力戒浮躁心态,时刻提醒教师要少一些功利心,潜心于科研教学,我校引导教师做的“问题研究”,不要求对参加科研的教师先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而后再开始研究,也不要求教师在研究前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撰写论文时更不要求一定引用 “大家”的言论,等等。而上述“问题研究”中的三个“不要求”,如果教师确有需要,则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进程自觉进行。我们认为,只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尝试用各种办法去解决就是研究。
以校为本,组织科研课题研究。做科研关键在“实”字上下功夫,即要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也就是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要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此,我校开展的科研课题研究,原则上是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成绩服务的。
我校开展科研工作多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科研素养、教学水平、教育能力的提高。广大师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大赛屡创佳绩。同时积极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承担全国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课题共26项。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82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2478篇,在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179篇,参编教辅用书200余部。我校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二,抓好名师兴校工程。
为打造一支名师队伍,我校积极为教师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近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各类业务培训,有20多位教师进行了研究生课程学习并结业。开通远程学习校园网络,全体教师已经连续三年参加网络远程学习,均取得优异的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已培养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33人(含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科研型名教师2人。2013年,吉林省教育厅命名的“吉林省高中化学吕清文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目前,我校中青年教师较多,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已经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我们的做法是:一严格要求和热情鼓励相结合,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并参加学校的重大活动。二坚持悉心指导与多压担子相结合。一一落实“拜师”对象,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同时给青年教师压重担,让他们但任班主任,多渠道强化教育教学业务学习,内强素质,外强形象。三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在住宿、饮食、个人感情等方面关心照顾;在思想上鼓励他们积极上进,树立以校为家,爱校如家,校兴我荣的思想。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工作的责任心、大局意识、使命感尤为强烈,敬业奉献,为学校的逐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抓好质量兴校工程。
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做好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估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向教学科研要质量,积极开展听课、评课、说课、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室的科研活动,积极向科研室或其他教育期刊投稿。学校每年进行一次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好的教学论文积极向市级或省级期刊推荐。许多教师注重教法、学法研究与实践,扎实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第四,抓好文化兴校工程。
关键词:教学研究
学科发展
主要途径
广义的教师学科专业应该包括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专业智能、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其能力应该包括教师专业行动能力、专门学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学科专业的发展,首先应从学科专业教学的历史研究着手,在这个基础上,确立21世纪学科课程教学的新理念。
古往今来,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主观上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客观上都没有超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个最基本功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则是不尽相同的。近二十年来,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之前相比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常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要清醒而又深刻地了解现在,必须对历史有所了解。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人品品位和知识品位,不断地求得学科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因此,我认为,要通过对学科教育教学的历史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可以知己知彼,方向明确、孰是孰非,了然于胸,方法对,是非辨,干劲足,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广,以至不走或少走弯路。有了这个起点,才能真正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进而改革落后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充分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这样,不断补充新知识,吸收新信息,创造新方法;不断跨越障碍,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实现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由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的转变,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科教学中的科研型教师或科学研究的行家里手, 并在学科教学中站稳脚跟,与时俱进,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其新课程、新理念无可争议的应该是: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学科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新课程改革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体与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回忆学科教学的过去,是为了憧憬学科教学的未来,而憧憬学科教学的未来则是为了把握现在:确立先进的学科教学理念,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真正卓有成效地促使学科专业的持续、有序和朝着更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这是21世纪所有学科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学科专业作专题研究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对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专家的指点和必要的培训,这是必须肯定的前提,但这又不是广大的普通教师能够心想事成的。因此,广大的普通教师必须走自力更生之路,而不能把学科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专家指点和短期培训之上,应该把希望建立在教师自身对学科专业作专题研究上。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不断地拓宽知识,积累经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我,以达到学科专业不断发展的目的。这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关键。
长期的实践经验让我体会到:要以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开路,坚定不移地始终如一地把学科教学与学科教科研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把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都纳入学科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学科教学研究课题化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本身不断学习、不断吸取、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不断创造和不断收获的过程,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不断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并趋于合理和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收新鲜知识与新鲜经验而又不断输出新鲜知识与新鲜经验的过程。学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新教材处理,新的教材教法、研究性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应当是共同的研究方向。
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我们一定要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既要运用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把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学科教学带入21世纪的课堂教学。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自己的过程,是教师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知识和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自我创造的过程,以至最后达到学科专业发展的极致。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学者型教师起步、前进和最终达到目标的过程 。
学科的教学和研究的成果要努力用教学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科发展成果得以展示。
自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在教育界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一所学校要创名牌,要靠一批高水平的学者型或研究型的教师;一个教师要成为名教师甚至是成为特级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学科研成果。
我认为:作为一个强烈要求在学科专业方面不断得到发展的教师,总是以学科教学的最新理念为先导,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理性思维为中心,以学科教学创新为目标,以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学研究为手段,以撰写文章为工具;其研究起于学科教学思想研究和教材研究,从学科教学研究延伸到更高层次的学科发展研究,从教材研究延伸为学术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文章为载体,通过写作把学科教学成果与学科教学的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赢得时间和空间,展示学科教学水平和学科发展成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现担任机电专业科副主任,很高兴能站在这个舞台接受大家的检验,此次我竞聘的职位是学校教研室主任。对于这个岗位,我认为我具备如下条件:
首先,我具备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多年的学生工作和德育教学实践中,我始终秉承“育人先育德,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理念,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积极打造魅力德育课堂,把原本枯燥的德育课变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07年12月,我在全市职业学校德育研讨会上以《育人先育德,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为题做了典型交流,2008年11月,我在烟台二职专上了全市职业学校德育公开示范课,得到各方高度评价。2009年,我率先在学校开展了创业教育指导课,并获得学校“精品示范课”和“课改评优课优秀奖”两个奖项。
其次,我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指导能力。从1999年开始,我担任过八年的德育教研组长,我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年轻教师,使得我们组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我指导的年轻老师的德育课获烟台市“十百千万”优质课奖和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与此同时,几年来我也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先后获得“市级十百千万工程优质课奖”和“省级优质课奖”。2007年8月开设了个人教育博客,撰写教育教学随笔13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山东省论文评比和教育故事征文比赛一等奖,《构建新形势下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做一名有魅力的德育老师》等在《烟台职教》上发表。我还担任烟台市职业教育德育兼职教研员,并获得市“优秀兼职教研员”荣誉称号,参与市编《就业指导》教材和烟台市职业学校《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读本》的编写工作。同时,我还担任山东省德育中心教研组副组长,担任过省级优质课比赛评委。
第三,我具备一定的中层干部工作经验。我一直遵循“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八年的专业科学生管理工作使我更加注重个人品德及素养的提升,工作中我服从领导,团结同志,处事公道,不重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关心爱护包容每一个老师和学生,这些都使我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威信。
教师是所有教育因素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我如果竞聘成功,将不断完善学校教研制度,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改变质量观念,改革教学评价办法;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抓实课题管理,提升教学科研内涵;创新教研模式,突出校本教研;利用网络优势,提升名师影响力等等。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我相信,我能胜任教研室主任这个职位,如果您也相信,那就请拿出笔投上您神圣的一票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