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09:4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第1篇

怎么写游记作文

怎么写游记作文

一、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忆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所写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课文《参观人民大会堂》,按作者参观的顺序,依次写了五处的景物。先写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其次写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接着写大礼堂,然后写宴会厅和会议厅。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二、抓住游览重点,详写过程。一次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我们不能记“流水帐”。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可以写得简略些。我们在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装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比方说,我们要写游览看到的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写作的重点就是把看到的景物重点写下来。对于我们看到的特别好的景物,我们要进行具体地描写,突出重点。对于重点的景物,要注意详细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孝动态、静态、颜色等。如我们写“”,颜色就有“红的如枫叶、白的如冰霜、黄的如麦穗”等等,的形状就有像“小姑娘的卷发,毛茸茸的小鸡,绣球”等等。我们要把过程写详细、具体,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突出重点,清楚明白,才能写出游览的意义,才有教育意义。三、略写前后,情、理、景相结合。我们在写游览记时,应把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些。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如《游善卷洞》的开头“我的故乡江苏宜兴有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善卷洞”。结尾应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如《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结尾写道“?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朱库米天然动物园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这样,写的文章有头有尾,读起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们要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写出真意。写作时,我们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我们在写景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游记,是小学生感到最难写的一类作文,因为随着游程的行进,耳闻目睹的情景不胜枚举,很难将材料组织得当,往往写成流水账。如何将自己的游程清清楚楚、有详有略的记叙?如何避免将游记写成景点介绍?

最让大家头疼的是旅游涉及的时间长,景点多,如何才能写得不像流水账,又有自己的特点呢?

首先是“舍”。只有学会舍弃,才能有重点的描写。景点太多,一一赘述很难做到详细、具体。只有突出最有特色的地方才能写出特点,写清游历的情况。例如,你到云南旅游,一

路走来,昆明的石林、大理的洱海、丽江的古城,还有玉龙雪山,处处皆景。你必须忍痛割爱,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写作的重点,其他最多用一两句话带过。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游历的情况说清楚。

其次是“短”。这个“短”,不是指的篇幅短,而是指文章涉及到的时间跨度要短。不要从出发开始写,一直写到全天的游程结束。这样无端生出的枝节会很多,烦扰了自己的思路。就从你到达这个景点写起,写到景点游览结束。时间的集中会有助于你更好的组织材料,突出景点的特色。

再次是“真”。这一点是同学们最容易忽略,也是最能体现写作水平的。很多人以为写游记就是把景点的情况告诉别人。其实不然。游记,就是游历的记录,更强调了自己独特的游览感受。游览同一个地方,大人和孩子的感受会不同,男生和女生游览的感觉也有差异。怎样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呢?那就是将自己游览过程中的“发现”写出来。这些发现可以是“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找一找”,甚至是“猜一猜”,也就是把你游览时的所见、所做、所闻、所思写下来。游记最忌讳的就是通篇景物描写,有了自己的活动出现在游览的过程中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游览经历。

最后是“趣”。旅游之所以能吸引人,首先就是有趣味。那么,你的游记也要把你在游历过程中感受到的趣味表达出来。这种“趣味”的内涵很广:可以是放肆的玩耍,可以是悠闲的漫步,可以是滑稽的场面,亦可以是别样的风俗……只要是觉得有意思的就不妨多写两笔,把自己的快乐和大家分享!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任何游记,对于景点的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里要写得细致生动!

第2篇

1、写作技巧指导不够生动,写作能力“低位徘徊”。

部分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没有能够对作前指导方式进行改进与优化,还是习惯于简单的讲述作文写作要求,其余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这种“放羊式”的作前指导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降低了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缺乏了形象的技巧指导,作文难度明显增强,写作能力处于低位徘徊。

2、学生写作存在畏难情绪,写作兴趣“索然无味”。

作文、阅读与文言文号称初中语文学习三难,而作文又首当其冲。许多学生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写作不得要领,学习难度明显增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及时的疏导,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学习压力和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对作文的写作兴趣会明显下降。初中作文情景教学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出发点在于改变学生素材不足的状况,语文提高作前指导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升更快。

二、初中作文情景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路径

1、带领学生拜访人物,形象观察与详细了解。

人物描写是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版块,许多学生对人物描写不够生动传神,事例缺乏真实感。对此,笔者运用情景教学法将课堂搬进社区、搬进生活,带领学生拜访所熟悉的一些人物,如桃李满天下的老教师、为交通事业做出贡献的劳模清洁工,以及妙手回春的医生等等。笔者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组织学生进行走访,听取他们讲述自己的事迹。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人物进行认真观察,抓住其肖像特点以及事迹的精华,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保证肖像描写更加传神,所选取的事迹更具代表性,具有较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这样的拜访活动能够让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人物观察,同时获得了生动详实的素材案例。

2、带领学生参观景物,仔细观看和现场指导。

写景类文章也是学生颇感头疼的一大内容,学生脑海中既缺乏直观的形象,同时也缺乏写作的技巧。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家乡的景点,带领学生放松心情、认真观察,领悟美丽的景色以及享受带来的好心情。学生身心放松之后,笔者指导他们开展观察,分析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在每一处景观或事物的观察中应当抓住哪些特点。

所到之处都让学生开展这一处景物特点的观察叙述,帮助学生能够抓住各部分的特点及表现其景色的优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亲临实地观察了景物、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得到了教师的及时指导,对于描写的顺序、应当抓住那些关键环节、如何表现景物的特点等方面,具有了更为全面直观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深刻感悟和提炼主题。

为了提高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素材、发掘提炼思想主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掘主题、积累素材,为作文写作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领悟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繁华的街道,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的显著变化、城市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等等,并向学生出示了改革开放前本地区的一些图片、数据资料,要求学生向家庭成员了解改革开放前的生活条件,以这样的鲜明对比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成就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炼出颂扬改革开放、颂扬社会主义制度、颂扬党的坚强领导等方面的深刻主题,有效提高了学生构思、创意能力。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兴趣

目前多数中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每逢作文课,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不堪言。问其原因,答曰: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那初中阶段学生作文究竟应该写些什么呢?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呢?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一点体会

一、写作的兴趣

1.从选择学生有兴趣的话题入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学生“没什么可写的”,主要是选材问题。那么,怎样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呢?我认为应该从选择学生有兴趣的话题入手,从身边的事写起,因为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随笔文,把日常生活中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一些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教师要教会他们如何观察生活,会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或伤感的、或快乐的等事情,从一些微小的事件入手,从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方面下笔。比如在一次与学生聊天时谈到“课间”这个话题,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恰当而有益的引导。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是学生最活跃、最放松同时也是最喧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说说课间自己是怎样度过的,要求是务必详尽、真实。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我下课赶紧往厕所跑,老师您不知道,咱们学校学生太多,上厕所都得排队,还有高年级的同学躲在里面抽烟,好长时间也不让位,我动作慢一点就得迟到,唉!上厕所难啊!有的说课间的时候我就喜欢坐在位子上听听歌曲,放松放松,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太累了,我就喜欢在课间这十分钟调节一下。不过,我最怕的就是非功过老师拖堂,本来十分钟就很短,老师再占去几分钟,剩下的几分钟还不够我装磁带呢!……同学们的发言很热烈,我马上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进行引导。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随笔果然都有很大进步:内容真实、贴近生活、语言诙谐,比如“课间如厕记”等一部分文章,应当用“写得很精彩”来评价。

2。恰当运用网络“发表”学生的作品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又将学生的随笔文与网络进行了有益的结合,指导他们制成了属于我们初二(4)班的网页“梦――飞翔的地方”,专门用来“发表”学生的随笔文,他们自己录入、排版,不仅写作兴趣极其高涨,而且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真是一举多得,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进行恰当的指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侧面衬托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用形容词、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1.激发学生的想象。

初二的学生还稚气未脱,喜欢敞开思想,具有开放期少年的特点。因此,布置随笔文题目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 ,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

例如:写《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就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青少年心理。写《参观------》就不如《啊!我真开了眼界》更能引起兴趣,开启思路,把握中心。写《植树》就不如《让祖国披上绿装》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2.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

(1)环境的烘托。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文中的环境描写共有两处:一处是“梦想”即将变成现实,菲利普一家偕同女婿乘上轮船去哲尔赛岛旅行,这时描写他们“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驶向远处”,另一处是躲开于勒后,在船上远望哲尔赛岛的描写,“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仅此而已,却写出不同心境下景物的特色:“梦想”成真是多么高兴啊,所以景物也是明丽的,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静;遇到了穷水手于勒是多么懊恼,所以景物也阴郁浓重,曾是他们梦想的哲尔赛岛也成了“一片紫色的阴影”。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人物的感官写景,景也有了感彩,因而我们也就能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学完这篇文章后,我随即布置了《今天,我真高兴》这个随笔文,要求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有的学生在文中这样写到:“路边的小树向我点头致意,花坛里的花儿向我问好;风是温柔的,云是美丽的,连平时一向招我讨厌的邻家小弟今天也显得格外可爱……”

(2)人物的对比。

如在学习自读课文《眼睛》时,“我”和女儿温迪在文中就是作为对比人物来写的。“我”21年前14岁,温迪21年后14岁。同样是14岁,在对待同样的事物――把死去亲人的器官捐赠给他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我”是根本不理解,而小温迪却为外公的做法感到“骄傲”、“感动”,并要向外公学习。这种对比着写人物,告诉读者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对待死者的科学态度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利用对比突出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3)侧面衬托

侧面衬托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要选择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

三、进行有益的交流、赏析

第4篇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可以培养的,但提高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需要学生模仿、消化、创新这样“三步走”的内化过程,才能逐步地提高。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老师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和积累呢?

其一,系统的写作理论技法积累。

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指导,让学生先掌握一定的技法,构建作文模式是必须的。这就好比搭建风筝,仅有风筝的图纸,基本材料还是不够,还必须有娴熟的技术,风筝最后才能翱翔于天空。

例如,训练记叙文的写作时,我要求学生学会写这样几种模式。人物的思想品格往往是在事情的叙述中展露出来的,所以采用一人物+几件事情+抒情议论的模式。选取的事情要典型,富有代表性;几件事情之间忌平均用力,要考虑详略得当的问题。

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人物,就可采用人物+一件事情+抒情议论的模式。既然是一件事情,那么在情节安排上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忌平铺直叙,否则就像喝白开水,淡而无味。

如何刻画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呢?那就要努力抓住人物富有个性的特征,除了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外,还可以运用白描的手法,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他死死地盯着眼前的这个人,一动不动,嘴唇紧抿,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眉峰也一点一点攒蹙起来。”

读此文字,仿佛真有这么个“他”站在我们面前,脑海里会迅速勾勒这个形象,这就是白描的不可抵挡的独特魅力。

另外还要求,学会描写,而且描写要大于叙述。

同学甲这样写:父亲很爱我,为了养活全家,大清早就骑着摩托车去上班。

同学乙那样写:清晨,我被“呜――”的摩托车启动声响吵醒了,透过西墙的纱窗,外边天蒙蒙的,一轮残月孤零零地悬在寥廓高远的西天,天井中梧桐树上传来了几声鸟鸣声,清脆得很,像萝卜。

“我已经很轻了,估计应该不会吵醒孩子,他学习也挺苦的,让他多睡一会儿吧。走嘞。”耳边传来爸爸那沙哑的声音。

“嗯,路上小心点,……”妈妈也轻声答应着。

瞬时,我泪水夺眶而出,父母原来就是这样于不经意处流露他们的淡淡的白开水似的爱意。

同样表现父亲不辞辛苦,对家庭的负责,对孩子的关爱这样内容,比较两段文字,没有理由地更喜欢第二个同学的文辞。如果是叙述,只要两小句就完事了;而描写确是运用四段精彩优美的文字。这里有景物描写,抓住清晨天色、孤月、梧桐树、鸟鸣声这样典型的意象,来极力表现天色尚早,父亲却已经准备上班了,父亲的勤劳就不言而喻了;这里有父母的很平常的对话,这是孩子在不经意间听到的,恰恰淋漓紧致地表现了像大山一样深沉的父爱;这里还有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这些都是苍白无力的叙述所无法比拟的。

文中一定要穿插景物描写,而且不止一处,至少两处,两处的景物描写要有相关性,体现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比如:天很热,阳光毒辣,刺得人都睁不开眼,路上行人很少,满大街行走的仅是开着空调的汽车,狗趴在地上,舌头尽吐,大街两旁的柳树条纹丝不动,知了一个劲儿地嘶吼。此时我却顶着酷暑骑着脚踏车前往补课,心里有千个万个不情愿、不满意、不开心。

这段景语抓住阳光、行人、汽车、狗、柳树条、知了等富有酷夏典型意象,不仅再现酷热的情形,而且恰如其分地暗扣了人物的此时的心境 ――不痛快。

起风了。先是微风,然后飓风,柳条在风中得意忘形的狂舞起来了,我迎着风,身体弓得像只虾,头伸着,使劲儿蹬着自行车,那个瞬间我平静下来了,不再毛躁、焦虑不安了。

这是在文末的景物描写,与前面的景句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景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从中也体会出“我”的心情的变化起伏。

纵观优秀作文,作文的框架基本是固定的,只要语文老师做个有心人,进行归纳总结技法,指导恰当,大胆放手给学生留有充足时间,进行涂鸦、创作,就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孩子的作文水准肯定会提高,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其二,社会和生活素材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离不开平时学生自己的阅读积累,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语文老师的课堂引导。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任务多么繁重,我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两节课,指导孩子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粗读时要求孩子从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例如:阅读议论文,粗略划分议论文三大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接着精读时要求孩子在重点研究文章的本论部分,运用了什么的论证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正反对比结构等等。

让孩子自己阅读,这任何语文老师都不可以取代和速成的。阅读之余要求学生进行摘录,好词好句,描写生动的,抒情感人的,议论深刻的句子,如果是议论文,文章列举了哪些事实论据、名人名言都要进行摘抄,早读课有必要大声诵读,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喜欢至极可以背诵下来。这是写作训练的第一二两步――模仿和消化阶段。模仿、消化过后才能让学生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尽管这个作品是粗糙的,甚至是丑陋不堪的。

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投身到社会中去,努力提高对事物、自然、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积极培养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和真切情感,不断丰富文化语言。但是学生时间有限,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自身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比如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看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在课堂上适时渗透,“给力”、“正能量”“和谐社会”“深圳大运会”“南海”“食品安全”“地沟油”“酒驾”“穿越”“啃老族”“草根文化”“嫦娥二号飞往深空”等热点事件都是学生关注的内容。

这些话题的关注,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和归纳能力的捷径,而且可以让学生与社会、时代及时链接,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中才有新鲜感、时代感。

其三,语文老师情感积累。

“日久情深!”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与学生朝夕相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对学生作文的情感的影响,最直接的尤其不超过语文教师了。有些影响对学生来说,甚至是一辈子的。乡村最美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个很好证明。

作文评讲时,学生最关切的就是,作文分数的高低和老师作文评语,反而会忽略老师在习作中间的眉批的。这时,教师的评语写作时,就要格外小心谨慎。即使全篇不理想,也要扣住一个亮点、闪光点且无限放大,从而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切忌简单粗暴,一棍子打死。此外点评句子要优美动人,切忌套话连篇。可见,学生对来自教师的感应,不仅是知识上的,也有情感上的。

第5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引言

    “利用录音批改作文”(以下简称“录音批改”)一法,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何万贯先生首创,经香港及内地五个大城市的中学实验证明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经何先生授权,华中师大教科院教授周洪宇博士郑重引荐,1998年春天,我们在华中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初二年级进行了一系列利用“录音批改”帮助学生修改作文的实验和研究,整个实验完全按照何先生的设计进行操作,并力求贯彻何先生课题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印证了何先生这一创见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我们的具体作法,并谈谈我们对这一实验的初步思考。

            录音批改作文的具体作法

        一、制订实施计划

    全学期录音批改作文5次,依次为:

    第一次记叙文,作文题是《爱唠叨的妈妈》。训练目的:让学生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第二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我家的周末》。训练目的:①怎样把事情写得具体而简明;②怎样围绕一个中心,有详有略地写几个人。

    第三次议论文。作文题是《成功来自勤奋》。训练目的:学习用事实来证明文章的观点。

    第四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游记》。训练目的:①用移步换景法组织材料;②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

    第五次记叙文,作文题是《我的邻居×××》。训练目的:①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②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二、操作程序

    1.学生实验前测验。整个操作过程分两个组进行:一个组利用录音批改作文,称实验组;另一个组不利用录音批改作文,而用传统方法批改作文叫控制组。学生统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验组与控制组同时测验,将作文纸混合装订密封,由2—3位教师同时打分,然后打出每位学生作文的平均分,记载存档。

    2.每次作文前,教师提出写作训练的目的要求。

    3.学生作文须当堂完成,由学生科代表收齐交实验教师。

    4.教师批改办法:

    (1)总览全篇,从中挑出三四个作为重点评论的核心, 在文下加符号标注并标上①②等序号。

    (2)录音评语。教师在拟好录音提纲后对重点地方逐一评论。

    (3)评论内容:

    a.每次至少找出作文的一处优点,除鼓励之外,还提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b.对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修改意见,提出改进的方法,要有启发性。

    c.以训练目的为主要评论内容,同时针对每位学生的主要问题区别对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6篇

“作文三步法”主要通过有针对性、有阶段地对学生展开“感知能力训练”、“多维思维训练”和“再生情感训练”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感知能力训练程序由“理论训练——操作训练——成形训练”三个步骤组成。

本学期我开始对学生展开感知训练教学。下面本人就《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能力训练谈几点体会。在感知“物”训练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感知“物”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

《作文三步法》教材感知能力训练习作安排四篇感知“物”的内容:1、杏树。2、狗。3、海。4、小草。我们当地的孩子很少见过杏树,如果让他们感知没有见过的“物”,肯定是写不好作文的。教师应该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平时较常见的桂花树作为观察感知对象来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

例文(一)《桂花树》

①我家门前的桂花树开花了。②每天清晨,桂花树亭亭玉立,迎来送往着上班上学的人们。。③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半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里沉旬旬的稻穗,又像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熬是好看!④中午时分,还常看到许多蜜蜂、蝴蝶围着她在歌唱跳舞。⑤傍晚清风吹来,花香四渥,把整个院都熏醉了,吸一口,甜津津的,清爽的。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可是出了名的。……

作者开头一句点题。第二句用视觉感受桂花树的形状。第三句用视觉感受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色彩、形状。第四句用听觉、嗅觉、肤觉感受桂花树声音气味。从习作上看,学生不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眼、鼻、耳、手)感知事物,同时还能调动感觉器官感知“物”的全方位(上下、前后、内外),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态,不同情感等方面着手,使眼前的“物”呈现出了逼真的立体美、变幻美和动态美。

第二,感知“物”要选好观察点。

只有对“物”进行细致观察才能描写具体。感知“物”的训练,除了选择熟悉的“物”入手外,感知训练还应该学会选择观察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的“横”与“侧”讲的就是观察点。选择恰当的观察点,才能有利于看清物的貌和特点。很多同学在描写事物时不能做到具体形象,其关键是没有把握“物”的特点。写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物”的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方面,只有多方面地去观察和感知,才能充分认识其特点,并进而真正把握它表现它。

例文(二)《草》

春天刚到,山坡上就冒出了星星点点嫩嫩的淡黄的小芽,一个个像刚落地的娃娃,挤眉弄眼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不几天,再看,它们一个个又像魔术师玩魔术似的变了:多了、绿了、高了,在微风的吹动下,欢快地抖动着身子向你点头微笑呢!散在这草丝中的各种各样的花,像星星一样调皮地朝你眨着眼睛。早晨,翠翠的叶片上凝着几滴晶莹的露珠,阳光下,特别耀眼。弯下身,掐下一片来放在嘴里嚼嚼,清凉中还有点甜味呢!难怪每天一大早,羊儿、猪儿、牛儿满山坡都是,它们津津有味地啃吃这些嫩叶,就像饥饿的婴儿吸着母亲的奶液。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小生灵就像变戏法似的一夜之间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在卷成筒形的叶蕊里,又抽出几片新的嫩叶来,就这样抽了又抽,仿佛那叶筒里抽不完的叶片。啊,小草,你真好,一刻也不停息地打扮着故乡的春天!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静态,动态感知春草的新、美、多,并且不断换位,换时、换情的对“物”多角度的描写。一幅质地优美,情思动人的画面变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喜而忘返。

第三,感知“物”还须运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例文(三)《绿叶》

夏天来到了,绿叶由淡绿变成深绿,叶片也比以前大了,厚了,满满地缀了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她们互相依偎着,拥抱着,亲切地嬉戏着,交谈着。微风吹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哗啦啦……”那片片青翠欲滴、油光滑亮的绿叶,一团团,一簇簇,把树木装扮成一把把绿色的伞,一座座绿色的亭,把花朵陪衬得更加艳美。

作者采用拟人、排比修辞手法把绿叶可爱之处描绘出来。她们互相依偎着,拥抱着,亲切地嬉戏着,交谈着。微风吹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哗啦啦……”你会不由自主地称赞,这是一处多美妙的景色啊。

例文(四)《小狗》

在许多动物中,我最喜欢的是狗,我家的小狗黑子,浑身都是黑色,只有脖颈处有一处白毛,就像一块晶莹的白玉,一面闪亮的小镜镶在那里,走起路来一摆摆的……。

正是作者用上形象的比喻,才使得笔下的“物”生动传神富有情趣。我们在描写“物”时,过去往往是三言两语就无话可说了,其原因就是缺乏联想和想像,且不会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第四,感知“物”还应浸透自己真情实感。

例文(五)《大海》

随着脚下的震动,我终于相信我已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海面前。看吧,海水泡哮着、汹涌着,那不是暴怒,那是大海的在欢笑,它拥着一朵朵硕大而又纯洁的花在迎接着我,我仿佛置身于花海与欢迎的人群中。听吧,海浪冲击岩石所发出的巨大的声响已为我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曲,那飞溅的浪花不正是等待我畅饮的一杯杯浓香的酒吗?它在向我招呼着:快来吧,大海的胸怀是最博大的,它会任你尽情地享受。

第7篇

同学们平时作文,多半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的同学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逼真;有的同学却觉得无话可说,写得干巴乏味,空洞无物。同样是写熟悉的事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主要原因在于平时是否认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注意身边的事物,细致观察,付出感情,认真思考,作文时才会得心应手――具体的人、生动的事就会从脑海里涌出来。

我们要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遇上了你感兴趣的东西,就要停下脚步,仔细观赏,记在脑里。而不是走马观花,说一声“好”就完了,至于是什么东西好?哪个地方好?为什么好?都没有记住,更没有思考。

宗璞被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她在《紫藤萝瀑布》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写紫藤花的:“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的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观察得多么仔细啊!上面的怎样,下面的又怎样,颜色怎样变化的,盛开的花的形状怎样,像什么,都写得细致入微,仿佛我们也看到了似的。作者写得如此细致生动、具体形象,得益于她对蓬勃的生命的热爱,得益于源于热爱而停下脚步的细心观察。

若是观察景物,可以定点观察,从固定的一个位置上观察,可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还可以动点观察,移步换景,各有千秋;也可以散点观察,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来分别观察。《登上地球之巅》结尾写道:“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这段文字里有环视、俯视和仰视,将登上珠峰峰顶的所见全方位描写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完成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所带来身心愉悦和伟大的自豪感。我们再回顾一下鲁迅的《社戏》,在月夜行船一段中,先生先写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又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料想的戏台,或者渔火。这一处的景物描写就是动点观察,景物不停地变化,有一种流动的美,写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若是观察人,一定要抓住特点,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还要能结合神态、动作来写,这样的描写人物才鲜活。蔡芸芝老师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就是人物的外貌特征,与众不同,在孩子的心中觉得美,因而多年以后,魏巍记忆犹新,念念不忘老师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寿镜吾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样子有趣而可爱,鲁迅先生观察到了,把他描摹出来,我们大家读了都难忘,为什么?因为结合了神态、动作来写,被描写的人物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若是观察艺术品,要仔细欣赏工艺和构图,记住一些作品的名字,作品的名字往往和观察的对象有着高度的统一,这样做特别有利于日后的写作。

第8篇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是典型的“切入”式开头,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轻点一笔”。作用是用极简洁的语言写出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呈现一个生活的画面。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事件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是“交代一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显现美好,用景物显现氛围,用景物显现生命之力,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叫“穿插一笔”。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一段回到故事的主线,与第一段连了起来,开始出现“镜头”。从表现的手法来看,这是“点染”;从记叙的方法来看,这是略写一家人的“散步”,这叫作“简叙一笔”。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两段是文章的详写,写了一家人散步之中的美好“分歧”。由于有了“分歧”,就有了散步中的“故事”,就有了故事中的“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作“巧折一笔”。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段既抒感、表达感受,又透露意蕴,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作“深化一笔”。

第9篇

“配音”前:

秋天来到了公园里。树叶黄了,从树上飘落下来,给曲折的小路铺上一层厚厚的毯子;小草也染了黄头发,东倒西歪地躺在草地上。孩子们

你追我赶地嬉闹着,给秋季

的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配音”后:

不知不觉,秋天已悄悄来到了

公园里。树叶黄了,伴着瑟瑟风声从树

上飘下来,给曲折的小路铺上一层厚厚的毯子,踩上去沙沙作响;小草也染了黄头发,东倒西歪地躺在草地上,随风发出轻微的叹息。孩子们你追我赶地嬉闹着,“咯咯”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响亮,给秋季

的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虽然只加了几个短语,但感觉景物更加生动了。尤其是那“咯咯”的笑声,更能体现出“生机”了!除了写景,写人、记事时也能用到声音描写。请你从以下两段中任选一段“配音”,试试看!

1.说到老妈,那可叫一个雷厉风行。一天,她回家比平时晚了很多,见我和老爸饿得无精打采,连鞋都没换就钻进了厨房。接着,洗菜、切菜、炒菜、装盘,好一通忙活。还没等我看完一集动画片,老妈就喊了起来—吃饭啦!

2.那天的拔河比赛,我们都特别期待。还没下课,同学们就坐不住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课铃响,大家就像一群重获自由的鸟,迫不及待地冲出了教室。

诸葛“配音”

1.说到老妈,那可叫一个雷厉风行。一天,她回家比平时晚了很多,见我和老爸饿得无精打采,“噔噔噔”踩着高跟鞋就钻进了厨房。接着,“哗哗哗”的水声,“咚咚咚”的切菜声,“滋啦滋啦”的炒菜声,伴着“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声,奏响了一首热烈的厨房交响曲。还没等我看完一集动画片,老妈就喊了起来—吃饭啦!

我似乎明白了,“洗菜、切菜、炒菜、装盘”,这四个词只告诉大家老妈做了什么,并没有表现出做这些事时雷厉风行的状态,也就不能有力地表达出本段中心。如果直接换成声音描写,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2.那天的拔河比赛,我们都特别期待。还没下课,教室里就响起“吱吱呀呀”的声音,原来同学们都坐不住了,屁股下面像抹了油,在椅子上转来转去。“丁零零—”下课铃像是一声解放的号角,大家听了,就像一群重获自由的鸟,呼啦啦冲出了教室,踩得地面咚咚作响,我仿佛还听见了窗框颤抖的声音。

屁股下面像抹了油,在椅子上转来转去,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这简直就是三弟下课前的真实写照!还有那“丁零零”的号角、“呼啦啦”“咚咚”的响声,把同学们对拔河比赛的期待心情描写得生动形象!

写作文总是离不开描写,而要将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除了要写出眼睛看到的,还要记录耳朵听到的,那样读者才会产生共鸣!不过,声音描写也有技巧,可不只是加几个象声词那么简单。

直接描写—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海滩。

第10篇

一、合理布局,写出景物的层次美

大自然中的景物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在描写时,如果不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难免会造成混乱。因此,写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定要了然于胸,做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或按空间顺序,写清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变化;或按时间顺序,写清季节、时令及早晚的景色变化;或按地点转换顺序,移步换景;等等。如2007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你还会寂寞吗》中写道:“我看到了不同寻常的美丽风景――它,开花了。小小的身躯还那么纤弱,两片花瓣已慢慢展开,原先小小的花骨朵正在慢慢撑开。粉色的花瓣如同伸懒腰似的,慢慢地,一层一层由里向外全都撑开了,如同新娘粉色的婚纱,那么轻盈,让人喜爱……”这段文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花开的过程描写得精细入微,使人如同亲眼目睹。

二、善于着色,写出景物的画面美

人们常说,写景如画。画面之所以美丽动人,就在于它色彩绚烂,栩栩如生。因此,在写景时,我们也要善于调配各种色彩,描绘出清新优美、灵动引人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如2007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优秀作文《穿行在水色江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乌镇旅行,穿行在水乡的灰瓦白墙、小桥流水木舟之间,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里都充满着江南独有的如水气韵。站在白石桥上,空气里是江南一域烟雨的潮湿,罗衫淡淡的水乡女子手提荷花灯,撑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身而过。她回眸,仿佛有清澈的湖水在她眉黛泛滥。我的心,醉在江南女子酒窝浅浅的笑容中,亦醉在乌镇那隽永的流水间,难以自拔。”灰瓦、白墙、白石桥、淡淡的罗衫、荷花灯、油纸伞、清澈的湖水、翠黛的眉色……这一系列色彩鲜明、清新淡雅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明丽和谐、美不胜收的画面,令人心醉神迷,悠然向往。

三、妙用修辞,写出景物的诗意美

优美的景物需要优美的语言去表达,而修辞是最能体现语言的优美的。在写景时,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笔下的景物充满诗意。比如,引用名家诗文,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诗意。此外,整齐匀称的排比、贴切传神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拟人、琅琅上口的反复,都可以使文章文采斐然,诗意盎然。如优秀习作《感悟四季》中写道:“富有节奏的脚步,似清泉般的话语,似银铃般的笑声,这是谁呀?原来这就是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夏天。她,热辣的美人;她,青春的象征;她,激情的舞娘。整个世界,像是打翻了调色板,瞬间成了一个多彩的天地。在恬静的夜色中,一缕月光斜斜地照射在地上。月亮大姐,在天上乘凉的感觉,好吗?地上的风景怎样?星星弟弟,我知道你的心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那闪闪的星光,是你求知的目光。夏夜,恬静在人们的眼中。”这里,作者综合运用了设问、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夏天的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以及夏夜的恬静迷人、富有生气,刻画得淋漓尽致。

专项练习

1.请你发挥想象,把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两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不少于50字)

2.下面这段描写“天鹅湖”的文字,富有诗情画意。请你说说,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在天山高处,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山色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你站立高处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视线的是那粼粼波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3.请你选择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进行描写。要求:必须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300字左右。

[思考提示]

1.在写景时,要抓住“残阳”这个特定的时间和氛围,写出景物的远近、动静、色彩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半江瑟瑟”与“半江红”的鲜明对比。

2.这段文字之所以富有诗情画意,就是因为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层次美、色彩美、变化美。作者先交代天鹅湖的位置;然后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湖水明净、湖面幽静的特点;接下来着重描写多变的湖色,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色彩绚丽。

3.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引用,总之要尽可能做到自然贴切,恰到好处。

升格作文

[作文题目]

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大自然是美的。随着寒来暑往、季节更替,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在一年四季当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描绘这个季节的美景。

[升格示例]

乡野秋韵

随着夏的脚步渐行渐远,秋的纤手终于搭上了家乡的肩膀。山村的乡野,把秋的清凉、秋的气息、秋的色彩、秋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家乡的秋韵,像一曲舒缓、优美、教人身心宁静的古典音乐,让你时时感到一种温情,却不火烈,(删去“却不火烈,”)需要沉下心来,才能体味得到。

清晨,打开窗户,呼吸着那扑面而来的清冽气息,你会觉得神清气爽;空气里仿佛还弥漫着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馥郁的(删去“馥郁的”)幽香,不用猜,一定是院子里的桂花开了!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爬满院墙的牵牛花(,纯白的、浅蓝的、紫黑的……花瓣上还闪烁着晶莹的露水呢。灰褐色凝重的墙壁,衬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国画)。

秋日的阳光,收敛了往日的燥热,变得宁静、淡远(,像一个美丽而略带忧郁的少女那抹浅浅的微笑)。天,是那种坚实、纯净、光润、有质感的蔚蓝(,让人见了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它)。天空中,有几朵白云在悠闲地飘动,还不时地响起鸟儿清脆的鸣叫声。目送它们欢快地拍打着翅膀飞向远方,在无边的天幕中越变越小,化成一个小黑点儿,从视线中消失了,但我相信它们会离幸福越来越近。有风,轻轻地拂过脸庞。

(信步走到村口,)放眼远眺,村外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在一片橙黄的枯草地上,偶尔冒出几点青绿,便分外吸引人。看到它,心里便莫名地舒畅,像是已经穿越了冬季,看到了春天一般,绿色的眼眸里闪过希望的影子。村外的池塘也一下子安静了,竹筏静静地躺在水面上,时而有火红的枫叶从水面漂过。池塘边嘻嘻哈哈地洗衣服的姑娘少了,而鸭子却比往日多了,也难怪,没人的时候,这里就是它们的乐园。忽然,远处传来了一阵清亮悠扬、拖着长长尾韵的山歌,和着潺潺的流水声,格外悦耳动听。

(村子尽头,是)那苍苍莽莽的山林,仿佛在静默着、沉思着。稀疏的枝叶中,不时有叶片飘落(“稀疏的枝叶中,不时有叶片飘落”宜改为:当秋风纤细的手指抚过枝丫,轻微的“沙沙”声里,稀疏的枝叶中,晃晃悠悠地飘下一片片或银灰或橘黄的叶片,如同一只只翩翩飞舞的彩蝶)。地上已经积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像是铺了一块黄地毯。(踩在软绵绵的“地毯”上,口中吟着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枝头的小松鼠,也不甘寂寞,它们正忙着“收获”呢!(那细碎的脚步和活跃的身影,也是秋天一道别致的风景。)

秋的色彩是这样绚烂,秋的声响是这样悦耳,秋的气味是这样芬芳。(此句宜改为:秋的气味是这样芬芳,秋的色彩是这样绚烂,秋的声响是这样悦耳。)那清香的桂花,那蔚蓝的天空,那温和的阳光,那缤纷的原野,那深邃的山林……那乡野中的秋之韵,你读懂了吗?

[升格指导]

第11篇

一是习作对象内容空洞,或不合逻辑,或常识错误,即言之无物。如一位同学这样描写新疆喀纳斯,“我们来到了卧龙湾,只见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经过与小作者交谈,笔者得知学生游览时观察不细致,习作时凭借模糊印象,再调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就出现了多种景象云集的不合逻辑的情况。

二是习作语言干巴无力,或缺乏想象,或词句单一,即言之无文。如一位同学写小蛮腰:“小蛮腰的夜景很漂亮,整个塔身五光十色,有蓝色、黄色、绿色、红色、紫色,真好看!一到放烟花的时候就更漂亮了,烟花千奇百怪,有的直接发射,有的绕着小蛮腰发射,真是壮观!”这段文字描写了小蛮腰的夜景,光色和烟花,求真求实,若整篇文章都是这样的文字,就会缺少想象、词句单一,语文的味道不浓。

三是习作杂乱无章,或段落无序,或句子无序,即言之无序。如一位同学描写自己的小区,先写门口花坛如何美不胜收,再写小区如何大、是孩子们的娱乐天地,最后又掉过头写花坛如何美,显得结构混乱。

因此,笔者以人教版部分写景课文和其他课文的部分段落为阅读材料,结合写景习作模型,探索文本的写景规律,做了一番“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和“言之有序”的尝试,为提高小学生的写景能力提供新的途径。

一、 观察有道,言之有物

一般来说,观察的完成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占有表象、比较差异、筛选要点。考虑到写景特点,笔者认为观察景物要做到如下三步。

1.整体印象

第一印象一般是整体的,可运用多觉法、跟踪法、鸟瞰法等欣赏景物的整体及构成景物的要素,如:《桂林山水》,整体感觉是山水如画;学习《颐和园》后,人们感觉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2.筛选要点

巴尔扎克曾说“细节成就作品价值”。在欣赏整体美的感觉下,总有一两处景物格外引人注目。如《桂林山水》,最吸引人的还是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其他景物,如空中迷蒙云雾、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只做点缀。

3.抓住特点

景物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比较观察,能够欣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样描写山,繁花似锦的七月的天山、如笋似玉的桂林的山、云雾飘渺的黄山,就有很大不同,吸引游客的魅力也不一样。如《索溪峪的“野”》一课,张家界的风光千奇百怪,最吸引人的却是它的“野味十足”,继而通过山野、水野、动物野和人野四个方面展开描写。笔者以《桂林山水》为例,引导学生重温观察景物的三个步骤。

师:桂林山水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或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师:《桂林山水》写了哪些景?

生: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竹筏小舟、绿树红花。

师:最能体现桂林风光甲天下的是什么景?

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即桂林山水。(筛选要点)

师:桂林的山水和其他地方的山水有什么不同?具体描述一下。

生: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抓住特点)

师:你们去过哪处景点?总体印象如何?里面有哪些景物?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具体描述一下。请依据这些提示写一写。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什么东西,言之无物,主要是因为其观察的精确性不高、判断力不准、目的性不强。有人对小学生的观察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提高,对事物进行分化观察的能力增强,但不具普遍性;开始区分观察事物的主次特征,注意有表现力的特征,但不具普遍性;一般能按先后顺序观察;观察目的性增强,但与低年级学生的随意观察无显著差异。精确性与判断力方面的特性反映到学生习作中就是容易出现言之无物,即描写笼统、泛化,注意无表现力的特征,忽略有表现力的特征。以教材中的写景文为范文,可以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明白观察是有路可循的,只有做到观察整体、筛选要点、抓住特点,才可以将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清楚。

二、 养护想象,言之有文

想象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如果说观察是为了真实地反映景物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无我之境”,那么想象就是景物在游客心目中的主观呈现,是一种“有我之境”,运用想象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文采、艺术魅力,还可以让景物的意境更有情,更能凸显写作者的独特感受。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表现在语言这一物质外壳上,则是大量使用拟人、比喻。因此,写景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多用比喻、拟人等富有想象力的辞格,来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传达对景物的某种情感,增强习作的魅力。

笔者以《山雨》为例,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风景的独特感受。

(学生已经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和描写内容)

师: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出山雨的韵味呢?结合相关语句说说。

生1:作者写雨声,用了比喻,把沙啦啦的小雨比喻成无字的歌谣,而且越来越清晰、响亮,突出了山雨越下越大的特点。

师:比喻的手法,抓住了雨势的特点。

生2:作者写雨声,还加进了幻想的色彩,他把雨丝比喻成柔软的手指,把岩石比喻成琴键,给人一种很唯美的画面。

师:是什么样的画面?再想一想。

生3:山雨,像烟一般,雨里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雨姑娘优雅地弹起钢琴,琴声美妙动听。

师:也是比喻,却隐含着一幅画。作者正是通过联想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雨飘洒图。同样是描写雨声,如果这雨是下在别处,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呢?

生4:“啪哒,啪哒……”咦,是谁在敲打我的窗?掀开窗子,哦,原来是雨来拜访了。

生5: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狂,像极了森林狂想曲,不是狼嚎就是狮吼。

生6:雨过天晴,瓦片上的雨滴依然落个不停,滴在石板上,叮咚――,真是余韵悠长呀!

……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拟人、比喻可以帮助我们表达独特的感受。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并不难,难在抓住特点把景物写优美,写出语文的味道,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表达技巧,并结合文本情境再造画面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灵感,做到言之有文。

三、 理清表达,言之有序

1.观之有序,言之有序

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思维才有条理,表达才能层次分明,否则,事倍功半。小学生习作中出现最多的顺序就是观察顺序,观察到什么就先写什么。因为学生观察的无序,导致了习作的无序。因此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就非常必要了。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学到一段时间内景物的时间变化顺序,如《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和“早中晚”,《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中、潮过后”,甚至《火烧云》中的短暂时间变化顺序“一会……一会……”。

2.移步换景,游中有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学生基本能掌握时间变换的顺序,但在运用空间变换的顺序时容易出现混乱,特别是定点观察和游览两种。定点观察就是固定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景物,或由远及近,如《观潮》;或由近及远,如《山中访友》等。而游览就是边走边看,移步换景。要想让学生会用游览顺序,宜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方式,鼓励学生从课文入手,找出游览的语句,抓住游览的动词,画出游览示意图;再领着学生游览一下校园,沿着自己的足迹逐一观察发现的美景,并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自己曾经到过的地点、看到的风景,画出游览图;最后让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独立完成习作。

笔者以《颐和园》为例,引导学生理清文路,言之有序。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开火车读画出的第一句话,想想这是什么顺序?(游览顺序)

师:请把作者游览过程的动词圈出来,再把作者的旅游路线画下来。

师: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写写我们的游览顺序。

师:根据刚才的游览,写一处景物。例如:进入校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笔者在发现一些学生不会运用游览顺序时做出的一次补救,旨在探索文路、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并不惜时间把课堂搬到了校园,让学生在游览中学习游览顺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是在习作前进行这样的指导,相信效果会更突出。

综上所述,写景习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观察、想象、表达缺一不可。观察,求真,让习作有话可写,言之有物;想象,求美,让习作生动形象,言之有文;表达,求清,让习作文路清晰,言之有序。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 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 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崧舟.“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言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8(6).

第12篇

: 【摘要】教师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创设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学生就会“有米可炊”;树立学生作文写作的一些主动意识,用思想意识去支配其写作行为,有利于建立作文教学的长效机制,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学生;写作意识;写作能力;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我每次上完作文课内心总不那么畅快、不那么如愿:要么,学生写出的内容少得可怜,对一处熟悉的景物、交往中的朋友、亲身经历的事等,三言两语就说完了;要么,学生写得不好,结构不完整、语言不真切、不生动、主旨不鲜明不突出;要么,学生没兴趣,他们认为写了也没有什么意义;要么,学生不敢写,完全不自信。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意识、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体验和见解。

1.创设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有米可炊”

《语文课标》中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俗话说“情景交融”。没有“景”,没有具体的活动和真切的感受,要想产生“情”、产生写作的兴趣,谈何容易?写作中三言两语就结尾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学生有素材才能写出更多的内容。我常常采用以下三种形式创设情景:1.组织活动创设情景,2.利用影片、图片创设情景,3.讲故事创设情景。例如,老师抓住孩子“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天性,将一次次的作文演变成一次次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大增。他们为了使自己表现的更优秀,相互间必定要交流、沟通,必定要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唯恐表达慢了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意愿,这就促使他们积极思维。这些思维实际上就是作文写作思维的一部分,学生写作“无米下锅”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一次教学中,恰逢大雪天气,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总想张望张望教室外面的雪景。出于职业的敏感,我请示了领导,经批准后来了个“顺水推舟”,将孩子们带到教室外。乐开怀的孩子们感受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跑着、笑着,你给我一个雪弹,我给你一个雪雷。我参与到同学们中,趁机引导大家观察周围的雪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景色描写下来。“大家看,雪片像什么?”“想一想,我们应怎样描述雪片的下落?”“同学们喜爱雪天吗?”活动结束时,我告诉同学们:这次作文就写《下雪了》,注意要把看到的雪景描写下来,把自己在雪中做的一件事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做到静动结合。同学们欣然答应,因为他们有丰富鲜活的写作素材,他们能写出很多,有话可说了。最后在作文评析中,没有发现一例三言两语就完事的现象,却发现同学们的内容更真切、叙事更完整、主旨更鲜明等众多优点。

2.树立学生灵活迁移的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有很多写作技巧、精彩的语段,学生积累后巧妙地迁移到作文写作中去,那么学生的作文在章法、技巧上就会提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