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

时间:2023-05-30 09:4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正确的价值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正确的价值观

第1篇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可以说已基本达到。但由于情感体验与态度,都带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时,也始终表现出个人的特征。因此,价值观又具有鲜明的性格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既是情感、态度、意志和个性形成发展过程的终极结果;也是历史“育人”社会功能的最高体现。性格化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对个别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对个别历史人物的渲染,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它的实现是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设想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形成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达到的,历史教师对此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

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有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先从“接受”这一情感水平层次出发,教师应选择典型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创造浓厚的情感教育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刺激,产生满意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再从“确信”这一情感水平层次考虑,通过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对爱国、爱国者和爱国主义的范畴进行价值层面的探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凝聚的对自己民族和国家一种最无私,最纯洁、最深厚的感情,以形成对爱国主义的正确态度,即爱国主义情感的倾向性,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最后只有达到“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即学生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朴素的爱,升华至爱国主义价值观层面的理智的爱,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势,以此作为准则,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判断社会上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以此作为规范,来指导反省自己言行举止和所做所为,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收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如果历史教师缺乏对情感教育目标水平层次的科学认识,急于求成,或追求形式;或以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代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违情情感教育的规律,而且也难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第2篇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

3、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4、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5、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00)

21世纪追求的是经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则依托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无疑,不断学习新鲜的教育教学理论,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成才的目的,成为了现代教师所达成的共识。因此,培养或成长成为科研型教师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中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情况是好的,学校有教科研课题,有专门负责的机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注意把课题研究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较好地发挥了教育科研对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育创新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但客观而言,对教科研的态度有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教育科研动机并不强烈

主要表现在:(1)青年教师科研“神秘论”,认为教育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的工作,心理上对教科研有畏惧感(2)中年教师科研“经验论”,认为教育科研无非是写几篇文章,应付评职称和提干的需要而己,习惯上滞步于已有经验。(3)老教师教科研“无用论”,认为职称评定好后,无须搞科研。这种种的错误认识会进一步弱化教师的科研热情与动机。

2、教科研急功近利,主要体现在

研究不注重实效,不注重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只是到有关文献、杂志、网上去摘抄。把研究课题当成学校的形象包装,学校评星升级的点缀,对外宣传炒怍的亮点,或者实验刚刚开始,就开始总结“成功”经验,这样的实验结论往往片面、主观。

3、教师教育科研疲于应付:教师把科研看作是评职称的“敲门砖”,为了能评职称,教师往往是临阵磨枪,东拼西凑,或把网络上下载的资料当作自己的研究成果,冠之以时髦的题目,总把“旧瓶装新酒”。待到职称一定,科研也就抛之云外了。

究其原因:

1、教师缺乏丰富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理论功底来自于学习,而相当多的教师缺乏学习,所有的知识功底还是大学里积累的知识。我们曾调查过部分教师,很少读过《学习的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因此,搞好教科研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2、缺乏科研氛围:教师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作业机械性劳动,关注的是所教学科的排名,所教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得的名次,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攀比的是考取了多少本科生,很少去创设一个教科研的浓厚氛围,让大家在浓厚的学习研讨气氛中碰撞激发思维智慧,提升各自的教学水平。

3 缺乏专业引领:有些教师有科研欲望,却不知如何下手。

我校重视科研型教师的培养,重视最新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的探索。重教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并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原则。学校对吴健雄精神进行过系列研究。吴健雄精神是指“终身不渝的爱国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谦虚俭朴的律己精神”,吴健雄博士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那么,如何在吴健雄精神引领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吴健雄博士热爱科学的情感引导教师端正科研动机,培养教育科研的热情。吴健雄博士在接受嘉新特殊贡献奖时说道:“我生活简单,日常费用很少,我想将全部奖金用在鼓励国内学术的用途上,这不是更符合嘉新基金的“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本旨吗?”当一个教师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时,他就会本着对社会与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萌发对学生的爱、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爱,并因此而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培养科研型教师,我们应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事业的神圣。

2、吴健雄博士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困难面前永不言弃的意志引导教师敢于科研,不怕困难与麻烦,并以坚强的毅力把课题做好。衡量一个教师有无科研精神,主要标志就是看其在科研中是知难而退,课题半途而废,还是知难而进,使课题善始善终。吴健雄博士对实验工作是全然投入的,经常在实验室中工作到很晚。为了取得实验数据,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吴颐教授在回忆其姑妈吴健雄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为了验证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一关就是半年。”如果说任何一个科学家荣耀的背后都有一个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那么可以说,每一位成长科研型教师的人都要有一个壮士断腕式的对理想坚持和行动实践。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健雄精神的膜拜和感动的层面,我们的科研型教师成长和健雄精神之间的关系及时廓清了,也难以成为明德的靓丽风景线;“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的《咏梅》一词中的最后几句,它赞美了梅花坚贞不渝的精神气节。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就应像梅花一样,摈弃浮躁,耐住寂寞;不畏艰难、挫折与坎坷,执着探索,这也是一名科研型教师总的素养。

3、吴健雄博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教师以平常心搞科研:吴健雄博士在进行放射性研究要花无数小时的时间来等候样品衰变,在实验工作上的严谨坚持是得到相当普遍称赏和肯定的。教科研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短期内难以奏效的事业,她需要我们作好长途跋涉、任劳任怨的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实验持续达十七年之久,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伴随他走过终生。因此,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埋下头来,深入进去,不受利益驱动,不受外界干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总之,教师必须认识到进行教育科研不仅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内心产生搞好教育科研的积极愿望。逐步培养自己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唤起对她的热情,努力去实践。没有了热情,就没有了追求,也就失去了对教育科研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正确树立科研价值观,是科研型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爱岗敬业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江才健 《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吴健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导向;青少年;价值观;误区;语文教学;培养;措施

1 将价值观教育与语文教学挂钩的必要性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身或者社会的重要性所持有的内部标准。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然而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使全国人民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对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的青少年来说,往往由于自己的社会心态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因而常常会出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紊乱现象。而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一直坚持着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同时,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的语文教学挂钩,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之形成健康、道德、和谐等积极的价值观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 当今青少年群体中价值取向的误区

当今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可观的,普遍有着较强的自信心、积极地进取心以及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但与此同时,一些消极的价值取向也是存在的,有些取向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思想的逐渐成熟而逐渐改善,但有些则需要及时加以引导。

2.1 倾向性职业追求的是权利与金钱。虽然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未踏入社会,与所谓的金钱及权利接触不深。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以及按劳分配、优胜劣汰等市场法则的出现,往往影响着青少年的求职取向。在问及他们的求职取向时,他们大多反映的是权利或高工资,而当问及他们所谓的权利与高工资是否代表未来的幸福时,大多反映的是未考虑过或是肯定的回答。如此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必将会使青少年在未来的人际及情感交流等方面大打折扣。

2.2 生活取向追求的是享乐与满足。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人类的欲望也在不断的上升。而当今的青少年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的养尊处优使他们缺乏一定的分享意识,加之受到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往往在生活中讲究要吃得高档,穿的时髦,花钱要大方,而且平时所用的东西必须是名牌而且要潮流。长期如此下去,只会导致青少年在生活中缺少一定节制,一味的贪图享乐,体验不到汗水背后的而辛酸。

2.3 倾向性知识追求的是理论与高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是非常的激烈,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人才资源,其能力的强弱与未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误导,许多学生所追求的文化及知识只是片面化的高分,他们认为分数高就意味着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越好,相对应的是自己的能力也就越强。而他们恰恰忽视的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3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展,中学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在不段的改革,但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而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独有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具体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3.1 让成才案例探讨带动学生追求知识的方向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或阅读理解当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成才案例。在往常的课文分析当中我们可能更多注重的是文章主旨思想、写作手法、整体结构等客观表象的分析及讲解。但当我们深入文章时会发现里面蕴含有成才人士理想、志向、人生目标和成才路上的种种荆棘等内容,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带动学生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他们成才之路的探讨及分析来强化自己的成才观念。这样一来,在强化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真正的人才不仅仅是依靠成绩来论高低的,而是综合发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性统一,并在应用的同时不断加以创新的。以此来带动学生追求知识的方向性具有非常实用的操作价值。

3.2 鼓励引导学生抒写生活随笔,加强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正确认知。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不同,往往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回到事实本质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对于性格可塑期的这帮孩子来说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由于现在社会的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教育都普遍重视,好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抒写生活随笔的习惯,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现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对周边的事物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我们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这些看法加以了解并整理归类,从而发现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认知误区,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引导。

3.3 注重课堂情境创设,加强学生情感教育。2007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出提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这也应涵盖了感恩、回报、尊敬、关心等情感意识的教育。而语文课堂作为一项极其活跃而又有趣味的教学环节,在分析课文或其他教学内容当中我们就可以有意在里边创设一些课堂情境,如兴奋、动情、激动、迫不及待等等。这样以来就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生活,在对故事的深度理解当中升华自己的情感意识。如此下去让学生在进行情感思考的同时,又增加了他们对周边事物的理性分析。

3.4 在语文教学实践环节增加集体活动,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价值观。为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的不断要求下,语文教学实践环节在中学的语文教育中也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面临当今青少年群体普遍个人主义严重的情况,作为中学执教的一线老师,我们就很有必要将学生集体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在语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当中。让学生通过实践环节自己体会并同化一些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些“集体与个人”等类似相关的辩论赛、知识竞答,还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并加以分组竞争。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明白:自己价值的体现脱离不开集体,自己利益的上升必须建立在集体成绩的上升之上。

4 结语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是他们在逐步的发展中强化自己的必经之路,而语文教学作为中学教育及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教学环节,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我们老师作为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催化剂”,不仅要将学生各方面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而且要不断通过各种实践去检验强化。展望未来,我们语文教学在社会的发展中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中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成分也将会不段增加。因而,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不断去透视学生的心理并对他们加以合理引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执教能力,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同时,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与价值观的形成

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应该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与学生价值观的关系。从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目标进行反省的知识教育,它不是单纯的“价值教学手段”,而是一种系统化的价值观的教育培训过程。通过组织一些列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让抽象的价值观概念内化为指导学生生活中言谈举止、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具备自我纠正的能力,促使其系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2.当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很多人都说当前的初中生是炫富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这是因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大部分家庭又都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对孩子的爱,家长往往对孩子的价值需求不加考虑地予以满足,忽视了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教育,导致孩子的价值观出现扭曲。考虑到当前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缺位的实际状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只能依靠当前的教育手段。因此,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取向,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利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激发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

行为动机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推动力,是学生产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心理欲望。只有学生存在这种行为动机,教师的教育引导行为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这些方式:从具体的社会案例入手,通过活生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条件,引导学生加深对价值取向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反映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哪些行为会被人们所唾弃,从而使学生产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愿望。

2.对学生提出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要求。

在激发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动机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符合正确价值观形成需要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价值观才是符合自己需要的、符合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价值观行为要求时应注意:要站在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高度来认识和提出行为要求,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从生活细节处着手,通过中学生行为守则等把对学生的每一具体行为要求落到实处;在提出要求时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特点,以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提出要求时要适度、适时、适量,一切从实际出发,程度不能过高,范围不宜过宽,数量不宜过多,不能操之过急。

3.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引导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发展自己。因此,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在提出具体的价值行为要求时,要明确价值行为所涉及的形式、方法、技巧和程序等,使学生不仅知道价值取向的行为要求,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采取正确的社会行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作用、实践作用,让学生独立思维、选择符合自己发展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逐步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之中,去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学生;崇德向善;有责任心

曾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对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价值观并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个价值观非常重要;对于教育者而言,如何引导并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显得尤为关键。

作为教育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将他们培养为崇德向善,有责任心的青年,首先要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给他们。党的十提出 “三个倡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层面(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层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然而,现实生活中,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让他们真正理解领会并不容易。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要培养他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可以的,而是应当言传身教。比如不小心撞倒了一个老人,怎么办?又比如看到马路边上有一个被撞倒的老人,怎么办?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践行影响了学生做人和做事方法。所以,向青年学生传递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做到言传身教,让道德的教化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自我规范,自觉主动地去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将他们培养为崇德向善,有责任心的青年,还可以采用“青年学生道德讲堂”的形式。什么是青年学生未来所追求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引导他们到哪里?是物质的金钱还是精神的食粮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物质的追求上:比谁吃的更好,比谁穿的更好,比谁化的妆更靓,比谁的手机更贵……为了避免让学生一头扎进物质的漩涡,我们要引导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从追求华丽的物质转向追求富有的内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青年学生道德讲堂”一系列授课访谈和讲座,学生可以学到道德模范的事迹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学习的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义务劳动或者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把崇德向善的精神落实到实处,把善举汇成涓涓暖流,流向他人的心窝,温暖每个人前行的路。此外,还可以在“青年学生道德讲堂”主题系列活动中举办演讲比赛,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讲他人、讲自己、讲身边的道德故事,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接受、提高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崇德向善的品质和责任担当。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将他们培养为崇德向善,有责任心的青年,还需要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道德实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成为一名崇德向善,有责任心的青年,除了理解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需要学生投入到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去。

第一,组织“心愿墙”活动。国外有新年愿望(new year’s resolution)的活动。新年前夕,人们要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在这一时刻人们构思今后生活中值得进取的目标,并且坚持到底,这就是所作出的新年愿望(new year’s resolution)。参考国外新年愿望的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愿墙”的活动。学生写下来年践行崇德向善的承诺,即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的三件事情,并张贴在宣传栏,向全校师生展现自己的决心和行动。如果能够圆满完成,则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第二,举办“崇德向善”主题的微故事大赛。组织广大青年学生着眼自己的身边事、寻常事、感人事,宣传身边人、寻常人、高尚人,发现、挖掘、创作身边发生的青春感人故事,通过微博、博客、论坛、微信等形式进行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有责任担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微故事,我们可以挖掘出学生平凡背后温暖的故事,发现他们剥去骄傲的外壳之后人性的闪光,看到他们故作潇洒背后友善的心。

第三,开展“榜样的力量”微拍活动。崇德向善,有责任心的事迹只能展现在文字上?不是的,快来看看榜样的力量!学生或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多媒体工具,记录身边的优秀事迹,展现青春正能量,反映新时代学生崇德向善,有责任心的一面,拍成照片、微视、视频、微影像或者制作成动漫等形式,配以文字说明,在学校许可的途径进行展播。用身边榜样的事迹在全校范围内渲染崇德向善,有责任担当的精神。

第四,建立校级“崇德向善”微信群。在组织道德讲堂的同时,可以建立一个名叫“崇德向善”的校级微信群,讲座结束后,可以现场举行微信摇一摇的仪式,通过摇一摇的活动,让在座的不同微信圈的学生都加入到“崇德向善”的微信群。微信群定时向群内成员校园内外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迹,让崇德向善的培养与形成不再是一阵风,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培养崇德向善,有责任心的青年,更是我们的责任。引导学生崇德向善,有责任担当,我们需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号召学生提升自我道德素养、文明素质,并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做到崇德向善,有责任,有担当!

第7篇

一、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偏移现象比较严重

1.在日常生活与人交往相处中,在承受负面冲击时,小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诚实守信、责任感缺失、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包容与忍耐、不懂得分享与给予、自私自利等现象。

2.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物质利益的驱使,一些小学生公德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社会道德中的优良行为虽然有正确的认识,但落实在自己行动上却大打折扣。

3.学生普遍重视个人努力,而忽视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大是大非上有正确的认识,而在具体的养成习惯上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懂得尊重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爱心,缺少奉献精神。

(二)学校和家庭对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不够重视

1.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浮于表面,由于品德课程的教学不参加考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思路,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把学生道德缺失归过于社会。

2.家长过分溺爱子女,注重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资助,但对他们的道德价值观的要求不高。学生接触的社会面狭窄,主要的社会经验感知来自家庭,家庭成员自身道德修养只重“言传”,不重“身教”。

3.家长与学校互相推诿。家长认为学生上学,德育就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学校认为社会环境影响太大,学校势单力薄,无力与之抗衡,需要家庭学校一起携手,共同承担教育重担。

二、加强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围绕社会现实和小学生的需求,寻找教育主题。在现实社会和儿童发展的焦点中找到小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之间的矛盾点,在发展的关键点当中去寻找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比如针对学生“好事要不要做?”的疑惑,学校可以结合三月份的“学雷锋”日开展“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主题活动等。只有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二)重视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评价

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每个学生均处在社会关系错综交织的网络之中,他们必然要受到来自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态势,道德价值观的评价内容也必须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拓展。学校德育的载体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等主阵地以外,还有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对学生的“德”和“能”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上来,以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三)重视校园文化对道德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学校校园就像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起着正确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充分利用楼梯、教室、围墙的墙壁悬挂、书写各类宣传语和温馨提示语,营造德育氛围,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 使整个校园变成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变成一座流光溢彩的、充满人性光泽的学园、乐园和精神家园,让学生时时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拥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四)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行为习惯养成

道德价值观是学生的一种思想认识,是通过学生的具体行为反映出来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下意识的一种思维和行为定式,比如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与人见面时微笑问好;上下楼梯时轻声慢步靠右行等。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让学生们都牢固地养成了这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会给他们的一生打下深刻的烙印,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也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8篇

一、对职高生加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职高生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众所周知,大多数职高生都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或由于成绩不好、表现较差,受到老师的轻视、家长的责骂和同学的冷眼而产生自卑心理;或由于在中考中失利,没有考上重点普高,只好选择读职高而感到自卑。这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重大挫折,他们变得敏感、脆弱、焦虑、自私、乖戾、颓废,出现了价值偏向,有很多职高生的价值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抱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对前途失去信心,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是沾染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三是个人主义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当代职高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问题,应引起我们每个职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应加紧进行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

二、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在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目标,过程和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语文教材中蕴含得天独厚的价值观教育资源

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价值观教育材料,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价值观教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职高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思想性极强的优秀文学作品。很多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精彩描绘和热情赞美,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热情讴歌,或是对作者高尚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肯定和褒扬,或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揭示……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种优势,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渗透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到语言文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特别要注重结合教材特点,因材施教。教材中的价值观教育因素,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甚至是隐蔽的。

1、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身垂范,为人师表。教师要通过自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敬业乐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影响和感染学生。

2、在时代背景及作者介绍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在语文学习中,离不开对课文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等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受到熏陶感染,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在赏析人物形象时领会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典范的文学作品,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4、在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诵读课文,在掌握字词句段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课文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自然渗透价值观教育。

第9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价值取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指引教学方向,同时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针对性更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启蒙的重要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就特别需要强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科技信息的日渐发展,小学教学呈现出颠覆性变化,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不断拓宽,因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更加具有价值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

一、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本并不只是教学蓝本,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适合的素材,实现教学方向的明确化,尤其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道理,发现课本中所蕴含的价值规律,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表面看起来非常简单,而实际上蕴含着非常多的故事和道理,学生需要进行深刻领会。教师需要充分发掘实际内容,了解语文教学文本的价值取向,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掌握好教学节奏,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例如,在进行“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中,文本主要讲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老山羊为了感谢小白兔和小灰兔,给他们每人一车白菜作为酬劳,小白兔没有要白菜,而是要了菜籽,之后小灰兔看到小白兔种了很多白菜,小灰兔也开始种白菜。通过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并且学会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通过生动有趣且富有想象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不断体会,了解课本的真正价值,体味到其中寓含的重要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确定价值取向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来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读写能力,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认知,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例如,在《坐井观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特点,一般学生对社会认知较为肤浅,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意义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朴实、感人故事,体味课文语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体味到拓展视野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三、根据时展特色确定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结合时展需求,选择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使价值取向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契合。语文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存在着非常大的关联,通过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学生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够更好发展,教师需要借助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发展特点,深入发掘语文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城市的孩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关联。从目前社会发展来看,人们更加注重诚信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深入发掘社会发展的人文内涵,充分体现教育价值,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引导与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以语文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教材内容等方面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多做努力,在育人方法上多做贡献。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价值取向培养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价值取向,利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作者:段春兰

第10篇

关键词:人文价值;外延;内涵;传统文化

一.何谓人文价值取向

人文价值取向即人文价值观:以尊重人性为文化背景的价值观。能长期影响组织管理而形成积极的灵魂思想,是组织长存的精神信仰。人文价值观是“人文”与“价值”顺应时代的组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交响曲。

人文及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是亚洲首席人文大师杨新明先生提出的独到见解。所谓价值观,一般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与自身需要关系(包括利害、真伪、善恶、美丑、是非和重要性等)的认识、评价和选择。从内涵上讲,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自身及社会意义的评价标准、根本看法。价值观通过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评价及其行为取向反映出来。它是驱使人们实施行为的内部动力,也使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从外延上看,价值观分为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一般价值观是主体在生活和工作中遵守的自然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体普遍共同持有的崇高的价值观。

二.语文教材人文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人文价值取向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价值取向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人文价值取向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和社会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人文价值取向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3.人文价值取向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指向就不同。

4.人文价值取向对选择人生道路有普遍的显著地导向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无论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语文教育特点的角度,还是语文教材不确定性的角度,都应该加强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取向。那么,语文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具体包括哪些呢?笔者认为从德育方面讲,它包括情感中的爱国情、好奇心、正义感。态度中的积极态度、科学态度、合作态度、价值观态度。从智育方面讲又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智力因素。从美育方面讲又包括美的感受力、美的理解力、美的创造力。

被选为课文的作品,它不仅具有作品的价值取向,还带上了教学的价值取向、育人的价值取向,其功能不仅在于获取认知,更在于促进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因此,作为教材,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单单只是让学生接受作品的思想内容,更有以作品为凭借,开展自由感悟、激发生命体验、引导敏于发现、鼓励质疑批判的任务。显然,要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发展更重要的目标,就不可能没有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及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和“阅读创新”的种种机制,所有这些都应当包容于教材的人文价值取向之内。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的作用能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判断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综上所述,可见语文教材人文价值取向的重要。

三.人文价值取向不明会使编辑丧失判断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编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

——动物的文章,它们是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诗人牛汉的代表作《华南虎》、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动物小品《马》和蒲松龄的神奇故事《狼》,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

现在,很多版本都选用了沈石溪的《斑羚飞渡》。这篇文章的故事梗概是:一群斑羚在猎人的追赶下,走上了无法逾越的伤心崖,结果,这群斑羚在镰刀头羊的带领下,自发的以牺牲老年斑羚为代价,用空中接力的方式,把年轻斑羚渡到了对岸,从而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壮举。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把握”中如此写着“描写了面对死亡的老年斑羚的从容表现:‘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年斑羚调换位置。’这在人类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事情”。“问题研究”这部分,在探讨“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这问题中,写着“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以及课后练(2)“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参考答案是:“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笔者认为:编者误解了作者的意图,作为人类普遍现象,有悖于引导人性真、善美。教参是由教材的编写者、名教师、重点中学的教师等组成,教师教学用书是老师把握、理解教材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编写好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也是存在问题,并不完善的,修订、充实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就显得相当重要了。由此可见编者人文价值取向不明会使编辑丧失判断力,会误导教师及学生。

四.编者应重视语文教材的人文价值取向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需要有人去继承发扬。中学阶段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而中学生作为五千年来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他们在接受语文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教材中蕴含的大量丰富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的语文教材必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学生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如何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面对教材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编者应更重视语文教材的人文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11篇

关键词: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一、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聚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需要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报告曾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转型,我国面临着各种多元化,如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等,由以前的一元向多元化转变,这给我国带来机遇和发展时,也带来挑战和阻碍,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保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势头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我国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其价值观的选择关系到我国未来前途命运,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依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分析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原因,提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对策,不断开拓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冲击。多元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观更加现实,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大学生价值观总体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

有学者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学生价值观主流趋势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丰富,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均有所增强。在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我国大学生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能正确认识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系;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是比较认同的,并对其进行传承和弘扬[1];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大体上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最大财富。

(二)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逐渐呈现的一些问题

价值观包括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和价值目标,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满足程度的观点。大学生作为有知识储备,但社会经验不足的群体,其价值观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取向是指某些价值观是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2]。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矛盾性、个体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主流价值观较弱,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而且道德准则宽松,道德观念趋于务实,道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道德观念更趋务实,也就表现为道德准则的宽松,对失德失范行为表现为理解。

二是价值目标的现实性。在倡导实用主义的今天,大学生更加重视行为的实用性,认为只有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才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在面对未来职业问题上,把是否能有利于自身前途与发展作为择业的标准,更加看重短期利益目标,忽视长远的人生规划,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三是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大学生对当前的价值观大体上是认同的,但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却又盲目顺从。主要表现在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时,表面是认为应遵从集体利益,但在付诸实践行动时,往往会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会损害集体利益,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存在矛盾。

三、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急剧变化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外来思想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特别是社会不良思潮、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大学生是一个思想趋于成熟但仍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其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虽然主流影响是好的,但仍存在着众多坏的影响,如对外来文化不加辨别,盲目追崇,部分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和传媒的影响下,易迷失自我,出现价值取向偏差。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传统的思想教育制度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适应当前社会的教育制度还处在逐步完善之中,现有的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重要性,呈现功利化与产业化,因而这种偏差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单薄、针对性不强[3]。另外,当代大学生在“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处理时容易出现矛盾,这都十分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以上所述的影响因素都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生理和心理特征影响他们价值观的阶段,大多对外界不良因素都没有抵抗力,缺乏自身的判断力与自控力,容易形成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爱慕虚荣等缺点,这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非常不利影响,因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

在当前多元化背景下,针对大学生价值观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我们有必要建立起适应社会新形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根据当前形势和目标,应先强化理论,再加以具体实践,我们需要在以下几点做出努力: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理论,为大学生价值观提供理论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4]。我们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指导。首先要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监督大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八荣八耻”、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二,明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确定正确方向。在当代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髓[5]。其中爱国主义会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坚决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培养爱国主义高尚情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大学生激发其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第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由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反映的是价值判断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针对性。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全局,针对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

(二)深化具体实践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

在强化了核心价值观理论之后,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础,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教育实践中,做到有理可依、有论可据[6],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运用课堂理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在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强化其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学习,可以从理论、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环境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首先是更新思想教学理论,摒弃传统的比较单一的政治理论,吸收适应现代多元化背景的政治理论。然后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正反两面的实例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方向,也可以运用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教学,例如多媒体和网络。最后要营造良好的政治学习环境,不再是以往死板的、苦闷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7]。

第二,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教育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丰富阅历,开拓创新。因此,学校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可以举行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征文比赛,促进大学生对于价值观的思考。另外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和学习红色革命事迹,红色革命事迹可以直观的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荣辱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

第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在硬件设施上,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学校报刊、板报等校园文化载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容纳大学生的个性文化,科学的加以鉴别和选择,摒弃消极的、不健康思想,吸收和发扬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建立的思想,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激发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使其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去建设,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从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新生.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前沿,2009,(7).

[2]王心旭.论思想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2010,7.

[3]兰莹萱.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

[4]方福前.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3,(12).

[5]王卫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6.

[6]傅永春.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引导问题探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第12篇

设计师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边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对于设计师而言,在其设计行为过程中对设计的价值、设计的社会责任和荣誉、设计工作趣味等的个人价值追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分量比,形成了个人的设计价值观。

根据设计行为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设计师所处的角色差异,会形成差异化的设计价值观。这种差异性的设计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设计师个人的设计合理性,甚至于整个设计业市场的良性生存与发展。设计师的设计合理性、责任义务及其设计理念等都与设计师设计价值观有着直接的联系性。而影响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对设计的价值认可,设计师在完成商业价值过程中,还应完成其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设计师的价值观是设计合理性的一大支柱

设计师的价值观是与设计的合理性密不可分的。从产品开发的角度看待设计的合理性,就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包含了多方面:培养与时俱进的设计思想与观念的能力;对影响创新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对创新逻辑的掌握能力和对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能力;对技术因素的把握能力;以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将设想实施与推进的能力。在从“无”到“有”的设计创造过程中,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在某种理念支配下完成的设计定位的工作,处于创新过程的上游,决定了设计的方向、高度和深度,简而言之,决定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树立设计师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为合理性链条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作为设计创造的主体,设计师的设计必须是用来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服务的。用简单的一句话说:“为人类的利益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是设计师崇高的社会职责所在,也只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设计师的设计才有意义,设计时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若是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有偏差,更趋于利益或自我表现,那么设计出来的产品或方案的合理性便大大降低。作为设计创作主体的设计师,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自觉地运用设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针对设计的合理性而言,一个设计师的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设计方案的成败或是产品的命运。

设计师的价值观对设计合理性的深远影响

如前所述,设计师的价值观对于设计的合理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可以发现,价值观在方向上、层次上和未来对设计的合理性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价值观对于设计合理性发挥的不可或缺性。

拿设计领域中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威力,在人类陶醉其辉煌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和负荷,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使我们开始怀疑现代设计伦理的正确性。现代设计一味地、盲目地求新、求异、求变化,最大限度的刺激消费,是现代工业“文明”悲剧的根源。未来的设计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减少了这些悲剧的发生。未来设计将建立在人类广义的生存之道上。设计的重点将是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减缓环境恶化的速度,降低消耗、满足人类生活需求而不是欲望,提高人类精神生活质量,这样的设计才是合理的。

设计价值观与设计责任

设计行为除了它的商业价值功能体现之外,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以及在设计行为中还应具有社会的责任因素。这种隐性的责任来自于对美的形式的创造和传播,对社会大众审美和大众时尚消费具有引导性的功能和责任。并且做到适度合理的利用设计资源,节约社会资源,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和良好的设计行为是设计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下,设计真正体现其价值的重要保障之一。

“为人类的利益设计”,这不仅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是设计师崇高的社会职责所在,只有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设计师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如伦理家约纳斯所说:“人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周围的人负责,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可不仅要对人负责,还要对自然界负责,对其他生物负责,对地球负责。”因此,设计的产品或是方案必须是高质量、高品质、节能环保并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设计,设计师在每一次设计时,都要对其设计任务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对于有损于社会利益的都应遭到设计师的拒绝和反对:同时设计师不仅要面向用户,更应关注社会,关注人们的真实需求,既维护自身的创造尊严又满足用户的需求。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