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茶文化;当代音乐教育;价值;运用
1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留下来的精华,发展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推崇。认真回想书籍中有关采茶、饮茶方面的诗词歌赋不难发现,茶文化和音乐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历代人们所传颂。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词》、《宿杜曲花下》、《鹧鹄天•汤词》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筝等一系列古典乐器的应用。与此同时,当代茶楼中经常播放的音乐也均以古典歌曲为主,奉行了“茶适合净室与古曲”这一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的文化与旋律。茶艺与茶道即是能够培育人们精神情操的艺术形式,也是能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美学形式。因而,茶道学习不仅可以利用沏茶、赏茶增进茶友间的沟通与友谊,[1]同时,还能够通过品茗让自己树立求真、温婉、廉洁、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为能够提升气质且极具意义的美学仪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茶文化和音乐是相生相容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采茶歌。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戏等,且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戏,其为我国有且仅有的独特剧种。即便是在现代生活中谈论到茶文化和音乐的相容相生时,很多人也会想起一些经典的传统采茶歌,如《请茶歌》、《采茶舞曲》等。当然,当代音乐在吸收传统茶歌的基础上,也极其重视对其的发展与创新,促使茶文化和当代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推动了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更好发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艺表演中,将水从壶中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动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
2.1增强审美感知力音乐属于声音艺术的一种,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茶诗歌、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蕴含深厚的审美意境与茶道精神,而且还要增强动作的“神韵”与美感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聆听与观赏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美的享受。[2]伴随着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提升,促使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茶道精神、表达意境等,进而提升其审美感知力。2.2有效拓展想象力从某种角度去讲,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指从对象的表现形式中获取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茶文化应用于当代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以及拓展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增加想象的弹性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科学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深入理解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文化蕴意。例如,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习作品《十二月采茶》时,蕴意饱满的曲词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茶农愉悦欢快的心情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虽有无奈但却毫不气馁的伟大精神,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茶园的景象、茶农的情感及辛勤劳作的画面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想象力。2.3建立健全高尚人格茶自古就被中华民族视为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象征符号。因而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均是在茶的陪伴下洞悉事故人情,领悟清净为怀、虚怀若谷的道理,将茶作为支撑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当然也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茶诗词、采茶戏、茶歌曲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与茶息息相关的作品,对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与音乐本质有极大帮助。[3]古代人们对茶味、茶秉性的解读实质是对茶的意蕴与精神的赞美,是为了塑造更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情操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3.1增加教材的茶文化内容比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常被列为“副科”,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也是长期未得到调整与创新的陈旧教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音乐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材开展教学,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应用,需要相关人员紧扣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材进行改进与创新,适当增加教材中的茶文化内容比重。譬如,在教材中详细介绍我国各地区比较经典的采茶歌,将茶艺、茶道与当代音乐教育内容相融合,提升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注入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才能让学生对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3.2发挥多媒体的音乐教育功能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多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当代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开展。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诸多音乐教师仍以“唱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性,而且易于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现象。[4]然而,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果当代音乐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示范的精准性与逼真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茶文化音乐的音频、视频以及有声读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3.3开设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在当代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中极具特色的有关茶的舞蹈、歌曲或词曲等作品,以此当作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茶歌》、《全唐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茶中杂咏序》等。同时,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民谣改编而成的歌曲,即民谣经过文人墨客的整理、配曲与雕琢,再放置于民间进行传唱,如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茶歌曲《贡茶鲥鱼歌》;同时茶歌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由茶工和茶农自己创编而成的山歌或民歌等,如在清代的武夷山采茶区广为流传的劳工歌等。通过鉴赏这些描述茶文化的音乐曲目,可以增强学生的歌词理解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感悟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与文化气息。[5]另外,当代音乐教师在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茶文化的赏析及见解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切领会中国茶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鉴赏茶文化音乐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基础的文化赏析水平与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然的万物等融入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进而创作出经典的、触动心灵的现代音乐。3.4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组织加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化的音乐选择水平与能力。学生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之后,已经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选择、音乐形式等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音乐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感悟音乐中的茶文化精髓,实现音乐感知与音乐能力升华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有效开展当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与茶文化学习,更好的树立形象思维和鉴赏思维。诸如,教师可以举办赏乐茶会、音乐茶谈会、茶音乐竞技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应用茶文化的音乐能力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训练,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层次化的练习,甚至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茶会等活动,全面展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6]这种实践模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记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为提高当代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发挥重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茶艺表演的具体类型,选用最为合理的音乐曲目,然后在音乐茶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总而言之
历经数千年的茶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全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茶文化还影响着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茶文化形成。当代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科学引入到课程之中,则可以有效巩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从微观视角去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审美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整体素养;从宏观视角去看,也是传播与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路径,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精神文明等有突出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
[2]杨韶军.粤北采茶戏及其音乐歌舞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9).
[3]陈茶凤.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意义和教学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8).
[4]林晓洁.不可替代的魅力———浅谈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
[5]李文姬,赵静.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及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3(03).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课程;文化素养;途径
茶文化,是深刻扎根于我国本土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对于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起到突出的推动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后,掀起了高校“茶文化”热潮,先后开设了茶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髓,推动茶文化课程的发展建设,进而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茶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既处于学生时期,又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感强、求知欲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能力但又容易判断失准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不深,尤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塑造,不失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尝试。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至少可起到这么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完善,在传统文化方面为大学生注入更多的营养,间接完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二是提高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人文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文内涵,掌握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透过我国茶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会贯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茶文化在当代被漠视甚至丢弃,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和价值,而是传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以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客观来看,我国高校茶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茶文化深刻内涵的传授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甚至无法准确领会茶文化中的基本内涵,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不利,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二是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载体,在依托历史、偏重茶史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实用性和魅力,这对茶文化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在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纸上谈兵”,在连泡茶、饮茶、品茶都没有接触过,连茶具、茶服、茶室都没有见识过的情况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四是茶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和细化,虽然一直在强调通过茶文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但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泛泛而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也间接导致不少茶文化课程教师缺乏授课动力,甚至在授课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3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分析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更加完善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基于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客观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必要对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以帮助高校通过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3.1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茶文化虽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却是从基本的饮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为向学生充分传授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饮茶活动的魅力,这即是茶文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内容。实现茶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带领学生初窥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应当涉及茶文化的来源与定义、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喜爱感,在奠定了这样的茶文化教学基础和教学基调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学将会更加容易开展,学生对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浅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饮茶和品茶,参观茶艺博物馆,感悟茶艺馆,品味茶艺精神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艺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艺精神内涵,体会茶文化内在精髓,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3.2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划分
茶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向学生全盘传授茶文化内容,相对难以做到,而且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教学划分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来说,对于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茶文化基础应用知识的讲授,将茶文化的通俗内容和精髓表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对于深入的茶文化内容,应当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对于茶叶专科的学生,茶文化教学则应当适当深入,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茶文化内容,也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为工具实现学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课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以茶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理论能力。从茶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来说,茶文化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阶段性、衔接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牢固的茶文化知识理解和理论能力。
3.3对于茶文化中“真、善、美”的教学主线的把握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线,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学的主线。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真”所体现的是茶叶之真,指的是茶叶来自自然、清新脱俗的本性、本质,“善”所体现的是茶文化内在的和谐、包容的精神,是我国民族性的象征,“美”所体现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热爱美好的精神,对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启发。在茶文化教学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线,要做到以茶叶发展史实为依据,传达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升茶文化的内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调节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国家、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为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学,让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我国土生土长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
3.4对于茶文化课程授课者能力的较高要求
基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传授茶文化内涵的较高难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为其配备教学能力突出并且对茶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须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必须本身是爱茶、敬茶的,这是茶文化课程老师应当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爱茶、敬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产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对于茶文化的教授才会更加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三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应当能够做到将茶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将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课的效率,优化授课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授课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通过良好的、高效的授课,将茶文化内涵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4结语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的的确确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以此实现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升,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秒高.平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茶业,2010(1):15-16.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张玥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110.
关键词:钢琴曲;茶艺表演;背景音乐;可行性分析
当前茶艺与饮茶一样,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当前各种茶艺表演已经发展成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内涵有效认知的重要途径。而茶艺表演的成熟发展,客观上也表明了我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而在茶艺表演开展过程中,其背景音乐的选择对整个艺术表演观赏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钢琴曲作为现代西方的重要艺术形式,其能否承担其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要求,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探索。
1茶艺表演的发展过程及内涵分析
茶艺表演是从茶艺活动中不断成熟发展起来的,其通过形象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等一系列方式展现各种茶叶的冲泡过程,可以说茶艺表演的丰富观赏性及其完善的表演氛围和环境,都使得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和情感,因此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整个茶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整个茶艺表演内容进行体系化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主要包含三类表演形式:一是民俗茶艺表演形式,通过对民风、民俗和社会化饮茶习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艺术化展现饮茶过程中的技巧。该类茶艺表演的核心在于反映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第二类则是仿古茶艺表演活动,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有效挖掘和加工,结合艺术化改造,通过有效反映历史内容,从而让观赏者感受其整体表演过程中所具备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三种茶艺表演则是通过对特点文化内容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通过选择茶艺作为展现载体来阐述茶文化内涵的茶艺表演形式。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有着一系列条件要求,比如场地环境、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等。其场地环境在选择和布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观赏者的观赏要求,环境整体要干净且无嘈杂,通过在表演环境内融入相关艺术元素,从而使得观赏者在观赏表演的同时,感受到整个茶艺表演中所具备的内涵。而茶艺表演过程中使用的服装更是款式多样,类型丰富,整体服饰只要符合表演要求的服饰整体大方得体、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即可。而对整个茶艺表演活动来说,其使用的背景音乐有着重要影响和价值,良好的背景音乐能够有效升华人们对茶艺表演的了解和认知。而其背景音乐在选择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到:选择的音乐从内容到类型与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相一致、相匹配,通过选择恰当合适的音乐内容,从而帮助人们全面认知整体茶艺表演。客观的说,相对于动作和表情表演来说,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尤其是背景音乐与整个表演活动相结合,势必能够提升表演效果,帮助人们更好理解整个茶艺表演中所包含的具体内涵。
2钢琴曲的特点内涵认知
钢琴曲指的使用通过使用钢琴进行弹奏的乐曲,当然有的时候,钢琴曲也会与其他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钢琴演奏艺术,出现与欧洲,而经过几百年发展,整个钢琴曲演奏艺术也实现了全面发展。根据研究,通过倾听钢琴曲,能够帮助聆听者有效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习、聆听钢琴曲的过程中,也会让人们思考过程更加清晰完善,同时适当倾听钢琴曲也能有效释放聆听者的压力,使其整体精神得到有效放松。通过对钢琴曲及钢琴演奏艺术进行深入了解,不难发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可以说在整个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极富人文情怀的艺术作品,很多经典的钢琴曲之所以能够传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创作背景源于具体的事例或者情感认知,也就是说钢琴艺术有一定真实性和生活化元素,正是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生活元素特点,从而使得该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生命力和价值。通过对钢琴艺术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真实了解西方文化。钢琴演奏不仅是一种音乐,一种艺术,同时更是具有自身独立风格、融入完善情感内涵的艺术,因此在演奏钢琴时,具有场合上的要求,可以说不同场合,其可以演奏的钢琴曲风格也有着不一样的展现,如果使用场合不恰当,那么不仅很难实现其理想效果,同时还会造成相应误会和麻烦。钢琴曲艺术分类极为多样,且整体内容呈现出体系化特点,不同钢琴曲中所诠释和展现的情感理念是不一样的,因此想要体系化应用钢琴艺术,就必须理清钢琴曲艺术分类,选择合适的钢琴曲目。随着当前文化交流逐渐发展成为新常态,如今我们在应用钢琴艺术时,不仅要感知整个钢琴音乐艺术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同时也需要选择与其相匹配的艺术风格。客观上讲,茶曲与钢琴音乐艺术都是情感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使用钢琴曲作为茶曲表演的背景音乐。
3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可行性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艺表演观赏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今优化茶艺表演内容,丰富茶艺表演素材,就成为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时展要求。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背景音乐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加深人们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能升华发展整个茶艺表演的艺术品质和内涵。使用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是可行的,主要基于:首先,两种艺术都产生与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而且两种艺术都是在经历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系化文化内涵,两种艺术都融入了深厚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特征,正是钢琴曲和茶艺表演背景音乐都需要丰富社会气息和生活化内涵,才使得两种艺术可以予以融合利用。使用钢琴艺术作为茶艺背景音乐过程中,钢琴艺术的丰富类型和多样内容,使我们可以合理完善应用这一艺术形式。比如想要展现茶艺表演的优雅时,可以选择温婉的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其次,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是当前茶艺表演艺术提升自身品质内涵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人们对茶艺表演观赏要求逐渐提升,作为其重要内容和核心的背景音乐也在面临提升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对于传统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来说,钢琴曲不仅内涵丰富,同时其整体演奏效果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当前茶艺表演活动来说,目前正处于品质提升的关键阶段,特别是整个表演活动的内涵与关联元素需要丰富发展。而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势必能够满足现代艺术不断发展背景下,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最后,正是因为钢琴曲和茶艺表演都需要充分展现和诠释两种艺术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内涵,而钢琴曲从内容到形成背景,恰恰都是对相应情感内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钢琴曲在演奏过程中,其给予听众的直观感受就是行云流水,气势磅礴,其通过音符和旋律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内涵,更符合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和渴望。因此,可以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这也符合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艺术体系化融入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
4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从唐朝开始,饮茶就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化大众的生活习惯之一。这就使得产茶、制茶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不断提升,而在产茶、制茶等茶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茶艺表演活动,通过对茶艺表演活动的形式及内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我国丰富的茶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人们在饮茶、品茶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茶艺表演通过以技巧的形式,提升了饮茶过程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成熟发展,茶艺表演已经成为介绍和推广茶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同时其表演形式也更加成熟,不仅备受人们关注,同时随着人们饮茶活动的成熟发展,茶艺表演的市场关注度更高。但是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其亟待创新和发展。结合钢琴曲的特点内涵,可以尝试将钢琴曲融入和应用到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但是将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时,不能死板硬套,要确保两者艺术形式能够体系化融合,从而实现“1+12”的演奏效果。因此在使用钢琴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到:一方面,要确保选择使用的钢琴曲风格及类型符合茶艺表演的客观需要。钢琴曲类型多样,且内容丰富,想要实现两者有效结合,就得确保使用的曲目风格与茶艺表演的类型特点相一致。此外,还必须充分注意,在选择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时,确保茶艺表演风格与钢琴曲的风格类型相一致,也就是说应用钢琴曲的基础是风格类型上的一致性和匹配性。最后,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时,还需要注重茶艺表演者对演奏的钢琴曲有一定了解和认知。茶艺表演者只有熟悉钢琴曲的风格类型、特点内容、旋律节奏等等,才能确保自身表演与整个曲目相协调,当然熟悉钢琴曲,也是将背景音乐与茶艺表演有效结合的客观要求。
5结语
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在对外表演过程中,也要融入适合国外表演的艺术元素,通过不断融入,从而符合国际传播要求。钢琴曲是一种西方艺术,通过借助钢琴弹奏各种旋律优美的曲目,钢琴曲弹奏有着自身极强的优势,无论是其渲染的感情,还是整个演奏过程中所具备的内涵和影响力,都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通过对两种艺术特点进行全面剖析和认知,不难发现其从内涵到情感表达都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当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内容上的一致性和风格上的匹配性。
参考文献
[1]杨东娜.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音乐时空.2013(17):236-239.
[2]谭旭红.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4(14):321-326.
[3]程笑君.试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广东茶业.2015(17):126-131.
[4]秦笑笑.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研究[J].福建茶叶,2016(4):222-226.
紫砂与文化的关系,古代和近现代都有人做过一些探讨,但远远没有成为系统之学、专门之学。研究紫砂文化不只是今人的追求,也是前人的美好愿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紫砂大师顾景舟就先后10篇,在垂暮之年编著《宜兴紫砂珍赏》一书,成为紫砂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他本想整理出一部历代名师壶谱并逐件加以评点,还想根据多年积累撰写一部中国紫砂工艺史,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损失。目前,宜兴本地紫砂文化研究者队伍是一个很小的群落,且骨干人物年事已高,抢救抑或补救,事不宜迟。
韩其楼先生洋洋50万言的《紫砂壶全书》打响了紫砂文化研究的第一炮,从1981年起,该书不仅多次再版,并曾先后推出港台版本,去年10月北京版第四次修订本问世,香港出版界知名人士萧滋先生认为这是一部断代著作,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也给予充分肯定。
徐秀棠大师说:“紫砂陶的发展历史,就是紫砂文化的传薪过程。紫砂陶工艺品之所以有魅力,主要也在于它与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部中国紫砂文化史,留给今人探索、考据、梳理的空白点不在少数,这座文化大矿太富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文化是一门以紫砂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各个时期紫砂艺术大师风格的形成及其文化学的研究,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要有相当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支撑。这一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紫砂,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紫砂、解释紫砂,例如古今代表性作品格局和风格形成的文化原因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古今代表性作品所携带的文化信息的分析。紫砂器考证的趣味和价值,除了来自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和感染力外,作品和艺术技能传承中的轶事也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财富。考证的过程就是不断挖掘出更多的历史印记,从而有利于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毫无疑问,如何在开发研究中给古老的紫砂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如何在传统中寻求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弘扬紫砂文化的重要价值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现代陶艺影响下应运而生的“现代紫砂”,同样是紫砂文化研究的对象,目前这一对象被边缘化了。传统紫砂与“现代紫砂”二者在概念上如何分野?如何发掘出各自空间的文化、艺术价值属性?如何给“现代紫砂”的30年以明晰而准确的轮廓?这些问题需要学术上的回答。
《紫砂壶全书》是一部大型工具书,50万字写一“壶”,一书通晓500年。新版《紫砂壶全书》内容更加丰富、系统而确凿,书中的史实、专业知识以及历代艺人经历与壶艺的简明陈述,使该书成为具有权威性的第一手资料。
“学之兴废在人”,相信21世纪将会出现能大成的紫砂文化研究人才。如果要建立一门紫砂文化学的话,没有研究人才是不行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在从业者、在艺人中出现更多的学者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在艺术与工艺、审美与实用、材料与方法、造型与装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能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应用研究的能力。
我国是山岳型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际上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品牌的旅游景区大多是山岳型旅游景区。山岳型旅游资源往往拥有极高的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怡人,空气质量高,距离主要城市远。同时,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历史遗迹、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大多集中于山岳型旅游景区,因此,该类景区适合开发休闲养生旅游产品。笔者在分析目前我国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以丽水市为例,研究了山岳型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1休闲养生旅游的内涵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休闲养生旅游概念,但学术界在很多休闲养生旅游的核心内涵方面也有一定共识。“养生”一词源于道家典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上。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是保养、培养、养护的意思。养生,是根据人体生命过程规律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养生的方法很多,而休闲旅游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旅游从根本上是一种以获得身心补偿、心理愉悦为目的的异地身心自由活动,是一种精神生活和高层次的休闲生活方式,因而产生了休闲养生旅游[4-5]。关于养生旅游的概念,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是伯尔尼大学休闲旅游研究中心提出的:“养生旅游是以维护健康或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国内众多学者也提出了多种养生旅游的概念,如胥兴安提出的“养生旅游是以养生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是一种融合了传统养生观和现代休闲观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可将休闲养生旅游的概念界定为:休闲养生旅游作为一种以养生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活动,将养生之道寓于休闲中,在休闲中遵从养生的宗旨,使旅游者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2.1政府观念有待转变休闲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品,许多地方尚未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也未认识到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尚未将休闲养生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项目来培养,缺乏发展休闲养生旅游的意识和积极性。很多有条件发展休闲养生旅游的地方政府也未将休闲养生旅游纳入当地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
2.2产品存在严重缺陷从目前的市场状况看,大部分休闲养生旅游产品仍然是从观光旅游产品演变而来,生态旅游、养生旅游仅仅为概念性炒作,缺乏实际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养生主题与旅游项目脱离,以“养生”为幌子招徕游客,养生旅游产品名不副实,甚至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同时,缺乏文化吸引力的盲目模仿、简单重复、产品雷同现象也比较严重,更不用说形成一些标志性的知名品牌产品。
2.3市场开发欠缺尽管我国很多地方已着手开发休闲养生旅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仅仅是在某些旅游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有所发展,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市场规模不大,规范性不强。对于国外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刚刚起步,但成效并不明显。在营销上也未充分地突出休闲养生主题,缺乏优秀的休闲旅游品牌。
3山岳型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要求
3.1自然资源浙江省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位于118°41''''~120°26''''E,27°25''''~28°57''''N。可将市域土地概括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岳型旅游资源众多,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丽水的森林覆盖率为79.1%,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97.3%,被誉为“浙南林海”、“天然氧吧”。独特的资源禀赋造就了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1000~1500个/cm3,现代科学证明,人类对负氧离子的需求为130亿个/d,当负氧离子浓度达到4000个/cm3时,可以满足人类疾病预防及治疗和健康长寿的要求,丽水众多山岳资源的负氧离子浓度均远远超该标准,具有极大的养生价值。同时,丽水市城市工业欠发达,因此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性小,广大的乡村具有丰富的休闲养生旅游资源(表1)。
3.2人文资源①由于山岳型景区自身环境的优势,在历史上往往是宗教道场的首选之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儒家思想,都注重养生理念,因此,各名胜大岳都有著名的宗教道场,遗留和现存的宗教文化资源丰富。②山岳型景区往往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在欣赏美景时留下了众多的文学作品,名人文化资源是其亮点。③以山岳地形为主的地域往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俗习惯也是其重要的休闲养生旅游资源。④很多山岳型地域都是革命老区,革命先烈故居、重要历史事件遗址、革命活动线路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丽水市资源情况见表2。
3.3区位条件开发休闲养生旅游,须具备一定的区位条件,既要与主要的城市集聚地保持一定距离,又不能远离主要的市场客源地。丽水市处于浙江西南,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距温州126km,距杭州292km,距上海512km;位于世界第六大都市群———长三角都市群和闽台城市群之间;具有开拓两大都市群休闲养生市场的区位条件。同时,也可以利用上海、温州、台湾等地巨大的市场,开发具有强大市场需求和具有都市边缘区比较优势的生态休闲养生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青田县30万海外华侨就是一个巨大的休闲养生市场,亟待开发。具体市场范围见表3。
4山岳型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独特是吸引游客视线的第一要素,旅游产品的特色性是旅游吸引的基础。由于休闲养生旅游诉求的多样性,其产品的类型也呈多元化。养生旅游应该以其独特的资源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具有高品位、高质量、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6]。根据丽水市的实际旅游资源,丽水市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森林养生类。原生态的绿色环境是人们养生休闲的理想场所。丽水市的养生旅游应该以生态为主进行开发,森林养生类的旅游产品将是主打产品。这类旅游产品要以森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绿色环境、负氧离子、湿润空气和适居温度为基础,开发森林浴、雾浴等养生旅游产品。
(2)生态水疗类。以瓯江、飞云江、闽江丰富的水资源和遂昌的温泉资源为基础,结合中医按摩和当前流行SPA技术,开发特色生态水疗项目。营造出天然、静谧、优雅、纯净的温泉环境,以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此外,养生SPA是生态养生中的明星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温泉养生产品要进一步完善与此相关的配套服务,表达生态养生的理念,使得生态水疗类的养生旅游产品在各类养生旅游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
(3)特色民俗类。丽水景宁县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之乡。要以畲族特色为吸引,打造“神奇畲乡,休闲胜地”。畲族人在民俗、饮食等方面拥有独特的民族养生方式。根据其传统理论,以及当地的环境下生长出具有当地特性的物质,以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养生的方法具有的去疾健体的神奇效果为宣传,构建浙江省独一无二的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养生基地。
(4)日光养生类。我国古代养生家已发现日光具有保健作用,历代道教养生家更是推崇日光的养生作用,《黄庭经》就有“日月之华救老残”的说法。丽水市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日照时间较长,依靠这方面的资源优势,结合丰富的森林、水系等资源,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森林日光浴养生旅游产品,如重点打造遂昌南尖岩和庆元百山祖日光浴基地,突出日光运动养生特点。
(5)美食、茶饮养生类。药食同源,是东方食养的一大特色。因此,美食养生是我国养生休闲旅游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丽水山珍资源丰富,食用菌种类多。食用菌是生态保健良品,香菇作为菇中之王更是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茶文化也是我国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茶、茗茶、茶道表演也是深受市场欢迎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丽水有惠明茶、有机茶、菊米茶等著名的茶产品,利用深厚的茶文化基础,提升茶饮的保健养生功能,加强品牌培育,将有“金奖惠明茶”之称的惠明茶打造成为能与龙井茶、碧螺春等一流茶产品同级别的拳头产品。
(6)文化陶冶类。缙云县的仙都风景名胜区是皇帝文化的繁衍基地,莲都灵山寺是重要的佛教道场,龙泉市是龙泉宝剑和青瓷文化中心,遂昌县的汤显祖和青田县的刘基等名人文化,以及遍及丽水的红色文化,都是很好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应发掘这些文化的养生内涵,营造养生主题,提升养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7)居住体验类。以养老公寓的模式作为范例,以旅游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以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的手法围绕养生休闲进行开发。这种养生居住社区向人们提供新鲜空气、有机食物和舒适的住宅条件。这类养生旅游产品应面向对生活环境有高要求的中青年市场,并努力使其成为养生旅游产品中的高端产品。
一、坚持规划优先,构建现代林业体系。发展现代林业,必须以规划为先导,编制出台《朱溪镇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林业发展体系。
1.树立现代林业发展理念。现代林业是世界林业发展的方向,发达的林业已成为国家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从管理粗放、经营单一、效益低下的传统林业中走出来,走上管理集约、经营科学、效益综合的道路,实现科学发展的林业,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明确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目标。发展现代林业就要用现念引领林业,用多种经营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深化改革拓展林业,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通过努力,建成生态环境良好、林业产业发达、生态文化繁荣、林农生活富裕的现代林业强镇。
3.把握现代林业发展原则。坚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把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人民;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努力推动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二、坚持生态优良,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发展现代林业,必须牢牢把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方向,这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根本任务。
1.推进10万亩生态公益林工程。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范围,以现有6.8万亩生态公益林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到10万亩,重点是朱溪港源头及上游,使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到镇域面积的1/3,占到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的1/10。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体制,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实施封山护林、封山育林和中幼林抚育,尤其是朱溪港流域主支流溪上、岭梅、朱家岸溪、大洪源头及上游全面实行封山育林,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争取分别在朱溪港主支流源头及上游建立1个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保护天然阔叶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湿地资源和古树名木资源;加强原生植被保护,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占林地、乱捕滥猎行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退耕还林,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河流农田防护林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加强拟建朱溪水库和山塘水库环库涵养林建设与保护,保护林地、林木植被资源,净化水资源环境。
3.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快修复、维护平衡”的原则和尽可能保持原始生态的要求,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小流域原生自然植被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推进水土保护,维护小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加强河道整治,开展河道清障疏浚,综合开发滩地资源,严格控制河道采砂取石,保护自然生态水系,维护小流域生态安全。启动朱家岸溪小流域治理工程。
三、坚持产业优化,构建林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加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形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
1.推进优势林产品基地建设。朱溪林产品资源丰富,优势明显,要按照扩大增量,提高质量,引进新品的要求,推进优势林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动力度,大力发展毛竹、茶叶、杨梅、猕猴桃、枇杷等优势林产品,至“十一五”期末,使毛竹面积达到6万亩、茶叶面积达到5000亩、杨梅面积达到4000亩、猕猴桃面积达到2000亩、枇杷面积达到2000亩。加强林产品基地管理,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抚育管理技术,推广林下种植养殖的复合种经营技术,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量、质量和效益。大力引进和培育产量高、品质好,适销对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林果新品种,探索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和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实施一区十村百户科技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积极创建以毛竹为主体的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道路;扶持培育10个林业基础较强的村发展庭院经济、林业经济,成为村域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使每村年林业总产值超200万元;培育100户林果业年收入超2万元的林果科技示范户。
2.提升林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是提高林业附加值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增加林农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巩固传统手工业,优化工艺品加工业,发展现代林产品加工业,提高林工贸一体化水平。挖掘传统手工艺流程,培养新一代手工业农民,开发系列“林”字号绿色林产品,着重开发竹艺加工业、茶叶加工业、果品制作业等,支持大邵、河口、大加、南塘等地笋干加工专业户、竹筏生产专业户、竹凉席生产专业户的发展,建成竹筏加工基地、竹凉席加工基地。在坚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支持南塘、岩前等地外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外加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逐步走上独立经营生产之路,使企业发展步入规模化、科学化轨道。积极创建省级林产品加工园区,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前景的工艺品加工企业向林产品加工园区集聚,扶持勇进竹制品厂等3家毛竹工厂的发展壮大,大力引进林产品加工企业,就地消化毛竹、茶叶等优势林产品资源,开发林产系列产品,提升林产加工业水平。
3.发展森林旅游业。加强景观林改造,对县道管铁钱朱溪段等两侧山体、朱溪港沿溪两岸和方岩景区四周实施林相改造,发展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优化景观林相。加快方岩景区开发,规划建设省级龙皇堂森林公园,推介朱溪山水森林景观资源,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溪流资源、地质资源,大力开发林家乐、森林旅游、体验旅游等旅游项目。启动建设集驯养、繁殖、休闲、狩猎于一体的野生动物繁殖场,丰富森林旅游内涵。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和花果村建设,改善村庄环境,建设休闲林庄。
四、坚持资源优组,构建市场配置体系。发展现代林业,必须深化改革,有效配置多种林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林业的积极性,挖掘林业的潜力,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
1.积极探索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通机制。在切实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要求,完善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探索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等形式合理、有偿流转林权。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前提下,探索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参与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交易和活立木市场交易的方式与途径。积极做好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涉及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流转。
2.积极发展林果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壮大已建林果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与实力,坚持龙头带动、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区域性优势林产品专业合作社,为林农提供种苗、管理、科技、产销一条龙服务,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林业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重点扶持竹笋专业合作社、枇杷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社等林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积极做好森林食品、有机林产品、绿色林产品、林产品原产地保护的认定、认证工作,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较大规模、有较强知名度的林产品知名品牌。
3.加快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积极出台政策,支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鼓励支持农户、居民、私营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抓住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吸引企业主体投资林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民资丰厚的优势,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林业;充分发挥朱溪外出经商人员多的优势,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经商人员返乡投资兴林,造福桑梓,再创新业。
五、坚持管护优质,构建林业保障体系。发展现代林业,必须以先进的生态文化引领人们的思想,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带动作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1.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的精神旗帜,是实现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要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风景林、古树名木资源,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森林提供便利和条件。要充分挖掘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满足社会需求。要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生态伦理道德,形成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提高林业科技含量。高度重视林业科技教育工作,加强镇林业工作站建设,提高林业工作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技素质,更好地承担起为林农服务的责任。重视农村林业乡土人才的挖掘、培养、教育和使用,力争重点林果村均有1~2名村级林果技术员。重视林农实用技术培训,将其纳入农民培训工程重要内容,重点林果村要结合农时开展培训工作,力争重点户能掌握1~2门林果实用技术。高度重视林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引进、应用、推广工作,重点引进推广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林农复合经营技术、林果梯度开发技术、猕猴桃、枇杷等水果高接换种技术,增强林业科技含量,提高林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