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蟋蟀的住宅教学

蟋蟀的住宅教学

时间:2023-05-30 09:49: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蟋蟀的住宅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蟋蟀的住宅教学

第1篇

新课程遵循生命关注理念,更多的是构筑学生的学习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实践出发,倡议给足学生独立阅读、民主思索、得当展示、多彩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感悟、表达、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语文味。

我常常听教师们的常态课,现在教师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课上得着实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学生也学得乐此不疲。当然也有的课却令人深思,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师生合作提出问题到学生质疑、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点拨、引导,步步为营,学生参与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课后伏案细想,语文课好像有点变味了。列举一则案例:

有位教师上《蟋蟀住宅》一课。课伊始,教师就紧紧抓住课题展开探讨,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对蟋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

蟋蟀的药用价值是什么?

蟋蟀的类型有哪些?

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

蟋蟀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蟋蟀的分布范围有哪些?

蟋蟀的生活史是怎样的?

蟋蟀的物种名称是什么?

怎样分辨蟋蟀的雌雄?

蟋蟀是靠什么发出鸣叫声的?

针对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家在课堂上砸开了锅,但最终只能解决一二。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位老师提炼了一个研读专题: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学生兴趣盎然,在课堂上查找资料,合作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交流围绕“生长繁殖”展开,课堂热闹非凡:

生1: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生2:蟋蟀的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生3:蟋蟀的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

生4:我知道蟋蟀的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阴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

生5:我查阅有关资料: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坏的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这个教学片段,围绕“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组织教学活动。不否认学生在认真地交流、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有关蟋蟀的知识。但我毕竟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如果是语文课,那么语文的本位又是什么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鉴于此,我以为该教师的教学正迈入了这一误区,蟋蟀的生长繁殖,是依附于语言文字中的一些科普知识,值得了解、探究,但属于常识范畴,不是语文课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当然我并不排除学科整合,适当的科学常识融入语文,不但不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反而能充实、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领悟。但若本末倒置,在语文课堂上花大力气研究“蟋蟀的生长繁殖”,这难道还是语文吗?

《蟋蟀的住宅》一文,侧重在于介绍蟋蟀住宅结构的说明文,但作者在平实的记叙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读来极富情趣。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学会由外到里有条理地介绍一种物品的方法时,先用多媒体展现蟋蟀住宅的内外构造,自然而然地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住宅特点“清洁、干燥、蔽阴”等,让学生对着画面练着说一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培养,也能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学生可以随时补充发言,增强课堂气氛。最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在充分理解“住宅特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蟋蟀住宅,深刻体会其语意及写作特点。

总之,我觉得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想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儿,就一定得需要教师把训练抓牢、抓真、抓实。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基于这样的理解,许多类似于《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如,《猫》,讲成了一堂小猫常识课;《草船借箭》,讲成了一节气象知识课;《爬山虎的脚》讲成生物课;《鲸》讲成动物常识课等等,一下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症

结――语文课应讲究语文味。

参考文献:

第2篇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散学生思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

一、更新观念,创造条件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前面教,学生在下面学,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新的教学方法告诉我们,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自己观察;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解放孩子的耳朵,让他们在网络天地中汲取营养。

二、解放天性,自由表演

教学《卢沟桥的狮子》,重点讲解第二段,卢沟桥的狮子不仅多,而且形态各异。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这些形态各异的狮子,我在一边读描写形态的句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表演得栩栩如生,台下同学也被他们生动有趣的表演逗得捧腹大笑。通过表演,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现能力,而且深刻地理解了每个形态,为背诵本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文中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狮子,我让学生一边讲解一边表演,充分理解了课文。

三、换位思考,自己讲解

以前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创新教学之后,我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提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问题,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做补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我让学生自己思考,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从哪看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又有学生提出:“什么叫融为一体?从哪看出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课文,理解课文。

四、融入角色,自我介绍

许多课文是以第一人称记叙的,或者直接叙述动物的特点,对于这类课文,可以让学生成为书中描绘的主角,自己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记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特点。我告诉学生:“现在你已经不是你自己了,你是书中这只可爱能干的小蟋蟀了,你来向教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你自己有什么特点,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学生通过读课文并讨论后,自主发言。有的学生这样说:“嗨,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小蟋蟀灵灵,我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宅的地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学生把自己融入书中的角色中,既理解了课文,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语文课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教学,每篇文章都不能用同一个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3篇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我们身为语文教师更应该率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尝试。

一、激发创新意识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支点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和热情。教师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引导、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探索、创造的机会和舞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他们享受自己思考的成果,让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气。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产生兴趣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二、增强学生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学生步入思维发展的阶梯,只有拥有了疑问才能够促进学生一步步地去思考问题,才能够去动脑筋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读引导,使学生成功地走进会思考的境地。并且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善于利用已有知识去大胆质疑,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善问,敢说会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的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才会有创新的思想。我执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大胆地说了起来。有的问:“作者为什么 把蟋蟀的洞穴写成蟋蟀的住宅?”“你提得真棒!请全班同学认真读课文看看是否有答案。”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有的说“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把蟋蟀的洞穴比作人的住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给人以生动的感觉,鲜明的印象。”还有的说“……”,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学生在质疑问难解惑中增强了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的是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这样就导致了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学生出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课,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民主的思想,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以学生为朋友,给他们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学生就会接近你,热爱你,听你的话,也会尊重你。他们才能不惧怕你,才能说心里话,倾吐内心所想,他们的大胆精神也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了,创新精神也就得以实现。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语文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水平,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时代和社会所需的真正人才。

鲁冬梅,吉林省农安县师范附属小学教师。

第4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创设气氛、学生与学生、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和谐气氛,促进交流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猜一猜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永远也得不来的呀!

三、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师生交流,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咱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建构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自主空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83-02

一、给予学生提问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具有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产生需要获取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自觉地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嘱咐》时,我让学生看着课题质疑,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中谁嘱咐谁?(2)嘱咐的内容是什么?(3)分别是怎样嘱咐的?然后用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并统领课文的学习,深入学习后逐个擦去,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了学习的主人。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联系当时的环境和人们的表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1)人们为什么要送总理?(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沉痛? (3)少先队员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如果现在的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样?一人质疑,其他同学也驰骋于广阔的想象天地。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的理解就更深刻,也易于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了。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得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授完《田忌赛马》一文后,学生提出:田忌可以换马,为什么齐威王就不能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几种?结果会怎样?我们再评再议,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二、给予学生评价的空间

如果我们把评价权还给学生,教师讲的话很少,学生的活动积极,时间就充裕了,学生“主体”地位就能凸显。

1、凸显个性的张扬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素质教育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它应让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得到充分的张扬,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教育要更加重视个性的发展,注意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如第九册《落花生》,课文旨在通过爸爸的话,要求我们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但当今社会我们到底应该做怎样的人呢?特级教师孙双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实话实说”,当今社会到底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我们发现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感情细腻,性格内向要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好金子总会发光的;直爽活泼的人,要善于推销自己,不然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被人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不迷信文章本身的情感要素,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以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凸显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作为学生的全面语文能力的四个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着力需提高的。我们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使其吸收原句的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地进行听辨,指出自己与他人的异议所在,并在头脑中迅速进行思考,组织成一段合理的语句,如“我认为某某在哪儿说得很好,但有一点我不够同意……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使用评价性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凸显自主的意识

把评价的权力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管理者、领导者、信息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激励者。学生不迷信老师口中的“标准答案”,他们有自我的意识,自己的见解。他们常常会用“我觉得(或我认为) ,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更能达到学生自我开发、自我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给予学生设计的空间

作业是教学反馈方式之一,教师从设计到布置到批改,每天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有的学生面对作业,草草了事,甚至有的厌恶反感,干脆没做。究其原因,多年来作业延续了教师设计,学生完成的传统。设计上缺乏新意,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敢提出异议,孩子怎么会有兴趣?而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打破了条条框框,学生主动性得以提高。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家庭作业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习效率比强迫学习高出许多倍。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所提高。如有位老师在教完《蟋蟀的住宅》后,学生设计了一组题:画画、讲讲、编曲唱唱蟋蟀的住宅和蟋蟀的勤劳,这个题目使多学科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画中为蟋蟀的通道安装了路灯,设计了卫生间、厨房,更绝的是用树叶给蟋蟀做了张“席梦思”床;有的学生配合《粉刷匠》欢快的乐曲,为蟋蟀演奏了一曲赞歌:“我是一只小蟋蟀,建房本领高,前足扒土后足推,后足推呀土……”

2、切实培养实践能力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生本互动——主动探索,成为主流。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得、多角度得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西湖》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西湖的秀丽多姿。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    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猜一猜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永远也得不来的呀!

三、    师生互动——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师生交流,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咱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建构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第7篇

【关键词】语文 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精心设计新课引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激趣引入学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一)制造悬念

教学伊始就设置疑障,制造悬念,其形式有抓题目设疑、抓重点词句设疑、抓文中插图设疑等。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可以问:“住宅一般是指人居住的处所,怎么连蟋蟀也有住宅?蟋蟀的住宅又是怎样的?”利用课题潜在的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有机成分”,在导课中巧妙地制造悬念,以便更好地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借助电教,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徜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我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边欣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图引学新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红掌”“清波”等词义,尤其利用板画,寥寥几笔,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诗的主人公“鹅”的生动形象,而且连带图解了诗句,使学生在图画的刺激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产生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就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激趣引入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因文而异,适合学生心理,既要遵循知识的趣味性、又要以优美的境界陶冶情趣,利于学生钻研课文,领悟其奥妙,从而显示出兴趣在教学中所独有的魅力。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

(一)表演再现情境

表演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把文中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有分寸地再现出来。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请一个学生扮演老虎,一个学生扮演狐狸,其他四个学生扮演猴子、野猪、小白兔、梅花鹿,把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与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情景表演出来,学生对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威武及上当受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开展竞赛活动

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安排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游戏和比赛活动,把知识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其做法是把要讲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如教完古诗《咏柳》《春日》后,我采用两种竞赛方式,一是接龙背诵《咏柳》,第一个学生背“碧玉妆成一树高”,第二个同学接着说出这句诗的意思,依次把这首诗讲读完;二是接力默写《春日》,把学生分成四组,以粉笔为接力棒,一人默写一个字,直到默写完为止。最后组织学生评议,看哪组背诵流利、讲解和默写得正确。在比赛中学生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所以情绪高昂,课堂活跃。竞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词语接龙、知识竞赛、问题抢答等等,造成一种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气氛,使学生内心潜在的动机和需要转入兴奋状态。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索中体味兴趣,在兴趣中探求学习。为此,教师要设计优化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使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生动有趣。

(一)优化教学结构,以“实”促“思”

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旨在求实。只求形式追求热闹或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均与教学宗旨相驳。优化的兴趣教学要做到“四实”:教学任务实、教学重点实、教学过程实、教学手段朴实。

(二)优化主导作用,以“导”促“思”

课堂上,学生求知思维积极活跃,是“主导”与“主体”作用优化的标志。教师的“导”必须善于“投石”,激疑解惑,引导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学习,深化理解。

(三)优化课堂提问,以“问”促“想”

第8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如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首先,教师作为引导者,课前要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查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列出回答问题的发言提纲。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共享资源,但要防止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创新实践。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交给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当然,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必要时作适当的点拨。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课文练习。教师让学生学完一课后,自拟练习。这一尝试定会给学生带来跃跃欲试的乐趣。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自主学习动力

肖川博士提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实施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更要努力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知识的本领,也要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1.演一演。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了解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在教《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分四大组来进行表演比赛。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剧本,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安排时间排练。

2.辩一辩。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阵营,双方就会展开激烈辩论。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也充分体现出来。

第9篇

一、诊断:传统导课的特征与缺陷――以内容分析和情感体验为主

以内容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课的开始往往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去分析描写的对象――文中人、事、物,让学生对这些人、事、物产生好奇,进而进行详细分析;以情感体验为主的阅读教学,课的开始往往想方设法触击学生已有的情感基础、情感经验,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导入,从一开始就忽略“语言”的学习,不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些课例加以说明。

1?郾指向描写对象,轻视语言载体。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激趣导入”:①展示中国地图。提问: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上,你能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吗?②播放多媒体风光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美吗?一会儿我们读了课文,大家将会有更美妙的感受。这个导入的指向很明显是了解西沙群岛“这个地方”,从美丽的西沙群岛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西沙群岛是富饶的,而作者是怎样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郾偏向理解难点,忽视教学重点。如《给予树》的“激趣导入,引出课题”:①多媒体展示圣诞节场景,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欢乐气氛;②预习已知的内容,了解金吉娅给大家带来的礼物。这个流程设计意图是“缩小文化差异的影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以为,激发阅读兴趣是没有错的,但这里激发的是了解圣诞节的兴趣,着力点是故事情节,不是描写故事的语言。

3?郾引向活动内容,忽视语文能力。如《一次成功的试验》的“游戏激趣,导入新课”:①学生分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将玻璃球从瓶中取出所用时间最短;②参加游戏的同学交流成功和失败的原因;③教师小结导入;④出示课题,教师问:对于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这个导入的意图是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要求,初步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为突破教学难点铺垫。导入但围绕着“活动”转,把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分内事冷落在一旁。

4?郾带向文本事理,忽视语言形式。如《掌声》的“游戏激趣,创设阅读动机”:①游戏:举起你的双手,按照“×―×―×”的节奏击打;②揭题谈话: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掌声,它给人以激励;给人以信心,以勇气,以奋进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9课《掌声》;③出示课题,齐读课题;④质疑解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怎样的疑问?课的导入不能说不精彩,可惜的是指向的是“掌声”的力量,而“表达”的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创新:“语用”背景下导课的特征与方法――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取向

导入要从指向描写对象和审美情趣转为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种转变不是对传统导入的彻底否定,是加以改进。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导入同样要轻松、有趣、简洁、轻巧;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导入还是要从文中的人、事、物、理入手。当然,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导入更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关注文本语言,为后面的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基础。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些课例谈谈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导入的设计。

1?郾开门见山,关注作者表达特点。课的导入不必追求花哨,可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告诉学生学什么。如《母鸡》的导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描写身边熟悉的事物的。又如《白公鹅》的复习导入: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是俄国著名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板书课题:白公鹅。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自觉比较两个作者不同的描法,感悟不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郾寓庄于谐,关注文章表达方法。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导入可以寓庄于谐,在貌似不经意间,要求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如《蟋蟀的住宅》的“激趣导入”。①师(课件出示蟋蟀):认识他吗?他还有一个曾用名是――②师:“蟋蟀”这两个字不好写,说明蟋蟀不简单,小家伙有大本领,是建筑高手,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家伙的住宅呢?寥寥数语,既提示了学习内容,又点明了学习重点。

3?郾巧妙渗透,关注文本语言。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采用对比手法呈现故事情节,进行生字预习检查时,将两组词语进行对比展示,给学生感觉上以直观的暗示,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①板书课题、读课题。

②出示词语,比较阅读。

鲜花盛开 鲜果飘香 绿树成荫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冰雪覆盖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③轻读课文,在以上词语中选几个说说主要内容。

这样的导入,紧扣主要内容的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如《观潮》一课的导入。

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钱塘江卓绝奇特的江潮,千百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我们今天就与作者一道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一句话,既让学生知道钱塘江潮千年前就倾倒游客,又让学生感到诗句特有的魅力。“与作者一道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能激发学生探究钱塘江潮的欲望,又能提示学生要从文本的语言入手。这样的导入看似简单,却富有语言魅力。

第10篇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激发学生浓厚的“说话”兴趣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绝大部分都配有丰富的插图,明艳的色彩,可爱的动物和图画都是吸引学生目光的有效材料,这些插图,体现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能激发小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说话动机

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口语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说”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抽象为直观,化大为小,化微观为宏观,利用其图、文、声、动画等充分调动学生想“说”的积极性,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课文复述

复述是促使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将消极的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的技能训练。复述课文,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述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的特点,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复述形式,复述段落,复述全文,或详述、略述,还可以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如《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可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复述蟋蟀住宅的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建造过程,只要叙述清楚,语言简洁,合乎情理 ,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续编课文

编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有着惊人的想象空间。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由于篇幅限制和作者布局的需要,有的细节处有所省略,有的在结尾处言虽尽而意未穷,这些都为学生的口语表达留下了广泛的锻炼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性的补白。课文补白,学生不仅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能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五)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

利用课本中的口语练习训练说话。例如这样一道题:说说美丽的春天。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春天美在哪里,然后让学生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画与同桌说一说,或在小组内说一说,最后各个小组派代表再到讲台上说一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把握有利时机,培养规范表达

孩子的语言是幼稚的,还在逐渐形成,所以口语中存在着许多语病,如有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方言。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语词不丰富,逻辑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弱,思维能力不强的表现。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进而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如:班队课上,让学生朗诵诗歌,讲故事等;在晨会上,让学生开展新闻活动、背诵格言和诗文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既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主动。

三、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可以使学生积累佳词佳句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教师可以要求每名学生准备摘抄本、剪贴本,同时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小组,保证每位学生每周至少能读一本书,摘抄十句佳词佳句,并要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每月组织一次评比,以奖勤促懒,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言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解答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层次偏低,大多数的学习活动都需要教师来引导,而课堂提问就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进行师生互动的良好途径。现实中一些语文教师没有掌握课堂提问需要的技巧,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影响了提问的有效性,所以把握好提问解答的“度”十分重要。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质量低

课堂提问想要收获良好成效,提出的问题就得有质量。而有的教师虽然有课堂提问的概念,却不会进行提问设计,结果变成了提问数量大于质量。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有的教师没有针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既没有达到效果,又浪费了课堂时间。另外就是提问过于紧凑,让学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反而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2.互动形式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课堂提问也大多数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学生一直处在解决问题的模式当中,而不会自己去试着寻找问题。提问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而过于单一的提问形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学生缺少思考空间

教师在提问之后并不注重学生的回答情况,而是直接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这样反而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而且有些教师只是把提问作为一种课堂展示的形式,例如在公开课当中,事先与学生商定好问题和答案,这样便违背了课堂提问的初衷,也容易影响学生对提问的看法。

4.教师缺乏耐心

小学生思考问题需要的时间相比于成年人要长的多,而在课堂提问时,有得语文教师往往缺少耐心,没有等到学生回答就直接开始了讲解。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耐心,没有做到认真倾听,也没有适时给学生鼓励。这样做不仅没有锻炼到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会打击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提问解答时要把握的四个“度”

1.难度

这里的难度指的是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要注意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教师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古诗时,教师直接问学生从诗中体会出了作者的何种情感。类似的问题提出来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而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回答起来毫不费力,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从诗中解读出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提出更细一点的问题,还是以古诗学习为例,教师可以从诗中的意象着手,问学生如何理解诗中的意象。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思考和讨论当中来,从而经过反复品读,得出自己的体会,有了这些体会,学生理解起古诗来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2.实用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课堂提问也大多数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就更加要重视问题的实用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应用文时,就要结合教师的生活经验来进行问题的设计。例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教师完全可以设计出即简单的概括性又非常强的问题,如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是伟大的工程以及其住宅的特点[1]。这样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将会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理解起课文来就更加轻松。

3.梯度

学习都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而语文课堂的提问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也就是要把握好梯度。对于一些确实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多提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像登山一样一步步地到达目的地。比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三个有梯度性的问题,先问学生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些,再问学生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是什么,最后再问学生从寓言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样就比直接问学生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更加有层次性。

4.深度

这里的深度指的是问题的针对性,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更得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2]。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中,要注意树立一个清晰的课文思路,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沿着课文思路提出问题。例如学习景物类的课文时,教师要把握好重点,围绕景物的特征进行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四、结束语

课堂提问其实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交流的必要途径[3]。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技巧,提高问题的质量,并耐心引导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翟艳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和策略[J].散文百家:下,2015(3):94-95.

[2]徐翠玲.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2):166-167.

第12篇

关键词:氛围;质疑;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67-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在此,我就浅谈一下自己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是前提

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这样做:

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创新的思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教学中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情境。(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经常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学生畏惧教师的心理,缩短师生的距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2)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把微笑带入课堂,让学生有一个美好的心境。(3)多用鼓励的语言。如“你的说法很有创意”、“你真聪明”。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是学生幼小、天真的心灵中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二、培养质疑能力是基础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的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把问的权利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1、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三不”即不呵叱质疑的学生,不讽刺标新立异的学生,不敷衍质疑的学生。

2、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质疑方法。(1)从课题着眼,借此发问。如教学《搭石》,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什么是搭石?谁在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处?(2)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如《搭石》文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 “协调有序”说明了什么?(3)找原因。如《蟋蟀的住宅》中为什么把蟋蟀的住宅说成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予适时指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关键

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于知识和经验,或未接触过的事物,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知,就包含着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我们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如教《称象》时,我提出一个尝试性的问题:曹操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称象,那你们有没有比曹操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赞叹曹操的聪明时,还有信心向曹操挑战,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是,有学生说:“曹操用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工吗?取土方便。”还有学生说:“我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我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说下就下,既快又方便。“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创造性思维训练不一定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如《蝙蝠与雷达》可设计如下课外作业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 力训练。

根据学过的知识填空,看谁最聪明?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用它来 。(2)我知道 的发明,用它来 ,是从 得到的启示。

这样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自由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突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新的先导。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哪怕是“手可摘星辰”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