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戏课堂笔记

社戏课堂笔记

时间:2023-05-30 09:49: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戏课堂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戏课堂笔记

第1篇

关键词:语文 主动性 素质教育 要求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初中语文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方法与探究能力,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教师应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教材,提出问题,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在提问、引导、启发的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自己、质疑书本、质疑教师。教师要着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教授《死海不死》一课时,教师开篇可以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的“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指什么?这一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兴趣盎然。

2拓展反思,扩大学习圆周

课堂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驿站,是借助某些例子学会学习的重要阵地。新课程要求学生有更为宽广的学习视野,包括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要从事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语文学习就如同描画圆圈,课堂是圆心,课外生活及活动是圆周。

1.问题拓展,促进课后继续探究课堂教学留下未能解决或未有时间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有事可做,促进课后的继续探究。如鲁迅在《社戏》一文中表达了对农村自由的空气、农村老人孩子朴实真诚的心灵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社戏》外,还能从他的哪些作品或生平中感受到这样的思想感情呢?问题的提出提醒学生在课外再作研究,这就有助于学生对鲁迅其人的深入认识和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全面了解。

2.内涵拓展,开展深入精神交流有些课文的内涵非常丰富,课堂学习不足以全面了解,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内涵组织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3.文体拓展,学会进行比较阅读不同文体的比较,是拓展阅读思维、丰富阅读体验的重要途径。如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蔚蓝的王国》与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对帮助学生形成文体概念、认识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和不同文体内涵的相互融通大有裨益。

4.作品拓展,努力扩大阅读范围围绕相同专题的不同作品的阅读或围绕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阅读,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新课程苏教版教材中的专题阅读就能体现这样的好处。

3重视课堂的互动性

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与老师进行互动。比如老师在讲课文的时候,要提前设置一些问题,然后请学生回答,使学生的思路时刻跟着老师的教学步伐。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般的形象描写都会选择面部表情,通过表情的变化来反映主人公的内心,但是为什么朱自清非要选择父亲的背影来进行描述呢?老师在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可以请同学们回答,也可以是自由的发言,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答案可以是多样的,最后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父亲的背影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和辛酸。通过描写父亲颓唐的背影,使作者联想到父亲操劳的一生,父亲的背影正是他人生的写照。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比如翻过月台去买橘子时候的背影,临走时的背影等等,这些都是打动读者的地方。

4重视课下复习,积极收集反馈信息

课堂的学习是一个引导的过程,而课下的复习工作同等重要,学生下课以后,不能就把课本扔到一边,要及时对老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将老师的知识融化为自己的知识,也就是理解吸收的过程。在复习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笔记要进行整理,课堂上由于时间紧,笔记一般都很粗糙,有些只记了一个关键词,因此下课后要将笔记整理完整,以待以后随时翻阅。对于一些不懂的地方,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请教,而老师也要随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他们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就了完成师生之间讲课——听课 ——复习——反馈——讲解的过程。语文的学习遵循科学的规律,相信在兴趣的引导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习惯,一定可以学好初中语文。

5培养学生主动学会的习惯

在语文学习中,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主动学会的习惯主要有:

(1)自主预习的习惯,课前自主预习,就是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干扰”,学生可以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价值观直接去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与作者、文本、心灵直接对话。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三读两查一质疑”(初读明大意、划新词、标段序,次读析思路、明主旨、质疑难,三读体情感、品语句;一查生字、新词,二查相关资料;质疑问难,标出不理解处)的预习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写自学笔记的习惯。

(2)自主复习的习惯,学生每天在完成作业之前对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复习,不仅能提高作业速度,而且能巩固知识。复习的方法有:分类整理、重点忆记、自编习题等。

(3)自主练习的习惯,告诉学生在“三读两答一检查”(即速读明大意,跳读带问题,精读作答案;先口头试答,后用笔正答;再对照答案检查)后认真思考出错原因,及时反思,总结提高,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四联三不离”(联系中心,联系段意,联系写作方法,联系上下文;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自主反思的习惯,反思是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反思中要善于总结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即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方法及推理过程、语言表述等进行反思,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薇薇.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中学语文教学中自主教学的探索.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J],2004(7).

第2篇

初中语文新教材,每一册均分布一些听说知识的训练点,如教材中的课堂听讲、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讲故事、叙述事件、说明事物、发表议论、讨论问题、致词、演讲等。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方法。为了保证听说训练能有系统地进行,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教学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会运用这些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二、结合讲读课教学强化听说训练

1 答问、讨论,有所侧重

讲读课中师生的问答活动,是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

2 精心设计,每课一练

教师必须大胆改革教法,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听说训练点。如教学《社戏》,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效果,通过听写、注音,巩固字词,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接着出示教学挂图,经过听觉、视觉活动,学生已深深被课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分角色朗读一些重点段落。第二课时,以熟读、背诵为中心,要求学生当堂理解和初步掌握记叙文的描写作用。第三课时,口述“看戏”场面,并结合前两课时未曾处理的其他习题,继续围绕记叙文中的描写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掌握看戏前、看戏途中、归来及以后整个活动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和心情描写的方法。这样三节课各有侧重,节节有练,听说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3 重视学生记笔记,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训练

讲读课文中学生听讲、记笔记,是最好的最经常的听力练习。开始时,教者将要记录的重点、难点说得慢一点,类似于电视、广播播出“天气预报”时的语速,如果是同学发言的,则由教师把重点内容再重复叙述一遍,作些适当的暗示。同时,指导他们如何记下教师讲授的要点。以后,记录的速度逐渐加快,直至和平常说话一样。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听课笔记了。

4 规范教师的语言,保证训练质量

在讲读课中,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因此,在讲读课上,教师的讲解内容必须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表述准确、简洁明了、抑扬顿挫。教师的示范作用,能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与写作课相结合进行听说训练

写作课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写作前,教者要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听取这些指导本身就是在进行听力练习。写作课上教者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极好机会。写作课上最有效的说话训练是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先来一次口头作文,可以锻炼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从而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头表达。经过这样经常性的口头作文训练,学生行文的思路清晰了,语言丰富了,就可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写作课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习作讲评,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者可以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久而久之,既可以提高学生听话能力和评价鉴赏力,也可以提高说话能力和发表议论的能力。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听说训练

第3篇

一、问题缘起

(一)学生思考深度比较欠缺

1.具体表现

我校是西湖区教育局管属的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甚理想,表现为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参与度不够、思维不够活跃,大部分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很少对教师的答案或者同学的思考结果表示异议。

2.原因分析

传统课堂中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以教参资料和标准答案为依据,就会不断缺失自身的追问意识。同时,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高,也会忽视教学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突现,无法抓住教学契机进行深入追问。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也缺少了思考的动力和深度。可以说,缺少有效追问的课堂是没有精彩和趣味的。

(二)课改推进

2011年11月初,我校在初一年级开展了基于学习型小组建设的学案导学课堂模式改革。班级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分成5个学习小组。课堂教学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基础,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课堂由自习、小展示、大展示、点评、反馈、总结等六步组成。其中大展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分析、表演等形式展示讨论成果。点评环节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质疑和补充。导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追问的权利,它为培养学生认真的倾听习惯、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良好的表达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增强了教师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的紧迫感。

二、语文导学课堂追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一)提供线索,聚焦错误

【案例一】 《最后一课》的教学

展示问题 请用具体材料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展示 我们组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他没有批评小弗郎士的上课迟到,而是想让他认真学习法语;他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就是想上好最后一节法语课。我们还可以从他上课的神态、语言以及最后的动作可以看出。

其他组的点评补充 我们也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爱国的人。例如,他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想让学生好好学习,爱自己的国家。

教师总结 的确,在《最后一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爱国的老师,他把这种感情传递给了学生。

《最后一课》的主题比较集中,但是集中的主题并不影响教师对于人物的分析。如果课结束后,学生对于韩麦尔先生留下的印象仅仅是爱国的话,那么学生对于人物欣赏的分析能力就会削弱。所以,此时教师需要追问。追问一:“同学们,你们在韩麦尔先生身上除了爱国这个优点外,有没有找到一些小缺点?”结合文本,学生就会发现,作为老师,韩麦尔先生为了自己钓鱼而让学生放假,平时即使对学生的迟到处理也不严肃。追问二:“大家在韩麦尔先生身上找到这些缺点时,是否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在这样的追问下,即使人物不够完美也不会影响韩麦尔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定位,反而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元化地分析一个人物。最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恰恰是因为性格多方面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水浒》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他们身上也有不少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反而让他们更加真实、可爱。”所以,当学生回答不正确,特别是在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时,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聚焦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二)各抒己见,拨云见日

【案例二】 《丑小鸭》的教学

小组展示问题 根据这篇童话故事,你觉得丑小鸭代表怎样一类形象?

学生小组展示 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有美好的理想……

学生点评一 老师,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很多参考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是,我觉得,其实丑小鸭最后变成白天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只要时间一到,它就能成为天鹅,就算它不够坚强,它还是一只天鹅。

学生点评二 是啊,是啊。老师,有很多时候,一个人就算很坚强,很有毅力,但最后还是不一定成功的。成功是要有很多综合原因的。所以,我觉得丑小鸭的成功不典型啊!

教师解答 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丑小鸭就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才是它最终成为白天鹅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带给我们的启迪。

(学生有的作盲目跟从状,有的作不以为然状。)

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是生本课堂的特征。但是,当学生的答案个性纷呈时,教师如果缺少辨析和提升能力,那么学生的陈述依然是各自的言说,而且多数时候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当学生对丑小鸭最后成为白天鹅的原因产生争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煽风点火”:“这样的见解真有自己的思考,它是对于大家分析能力的一种挑战。看来,安徒生真是错误到了极点,它怎么就忘记了丑小鸭就是一只天鹅这个根本原因呢?而且,那么多喜欢这篇童话的读者也蠢笨得很,他们怎么也没有看出来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在这样的“挑拨”下,学生会进行争论,以提升自己从现象入手分析本质的能力。本课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予以“拨云见日”的总结:“这篇童话在读者心中最美好的印象不是丑小鸭最终成为白天鹅的刹那,而是历经艰难和磨难,丑小鸭依然没有放弃美丽的梦想。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梦想可能不会实现,但是追求梦想的过程可以成为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教师的有效点评或追问就是要把课堂带入螺旋式上升的空间,最终达到顶峰。

(三)联系生活,情感体验

【案例三】 《社戏》的教学

展示题目 《社戏》最后说“我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了”,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迅哥儿这样的经历?请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回答。

小组展示 你推我,我让你,明显没有人愿意上来讲自己的经历。一个学生硬被推上来了,红着脸,小声地说:“我没有这样的经历。”

教师引导 这就是你们组的展示吗?怎么会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可以进行补充。

其他组补充 学生三言两语讲了一个。

教师讲述 看来同学们生活的经历都比较简单,那老师就讲讲自己的经历吧……

《社戏》一课回忆的是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往事,尤其是和小朋友偷豆、煮豆的情节,一直是最富有亮色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也往往对于这一段最有兴趣。询问学生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可以起到感情的迁移,但是学生可能是由于经历的缺乏或者是比较内向等原因,课堂会冷场。在这种情况下的追问,目的不是实现学科的知识性和工具性价值,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喧宾夺主,自己的故事再感人,也是教师的体验,跟学生没有关系。教师可以这样调整追问:“你现在最想吃的东西是什么?你最想在怎样的环境下吃最想吃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你是否愿意跟别人一起分享好吃的东西?如果有,是谁?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吃的味道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氛围。这种氛围背后就是人的故事。如果大家愿意的话,可以回去好好回忆一下,把这些作为随笔的材料,题目可以是《吃的故事》。”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里的三个追问都是体验式驱动,指向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抽象的文本转向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感受人性之美。这类追问,教师要本着体验的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努力使自己体味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人”的生活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四)诱思探究,逐层推进

【案例四】 《老王》的教学

展示问题 老王给我家送鸡蛋,“我”是怎样接待他的?你认为怎样做会更好?

学生展示 “我”转身进屋,要给他钱;我没有邀请他进屋坐坐;我看到他身体很弱的情况下,没有把他送下楼梯。

学生点评一 作者用“僵尸、棺材、骷髅、白骨”这些词语去形容生病时的老王,我觉得很不应该。这些描写让人产生很恐怖的感觉。

学生点评二 他们组第一个问题回答得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没有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组觉得作者应该是让老王进门,让他坐一会儿,倒杯茶什么的,然后跟老王说说话。不要给他钱,也不能因为老王看上去病得很重而不让他进门,因为老王缺少的是别人的关心。

教师总结 你们组补充得很到位。可见,正是由于当时作者缺少了对于老王的关心,所以她在文章最后才写道“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到位,因为这件事情正是作者最后反思的根本原因。但是,由于阅读经验的缺乏,学生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总是不能一下子就全面深入的,肯定会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点评二”之后,教师不要进行总结,不要把感悟一下子呈现出来,而是可以追问:“杨绛先生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之前与老王的交往中也是友好相待,为什么这次就这么简单招呼,还不如大家懂得待客之道?”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合理现象所隐藏的人物真实心理。通过再次品读,教师要引领学生明白:“作者对于老王更多的是可怜,是一种不平等、居高临下的关心,是知识分子内心潜在的优越感。她考虑的是如何从经济上帮助老王,而不是从精神上的关怀。”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追问:“杨绛先生是‘小人’吗?”否定式的问题可以挑战学生的思维。杨绛一家对于老王的关心并不虚假,但在老王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的确让老王伤心了。回忆中的那份愧疚不会破坏杨绛的形象,只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一个作家敢于反省自己的高尚情怀。可见,这类追问就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刻过程中的“梯子”。教师的思维不应只与学生的思维在同一层面滑行,甚至被学生肤浅的看法牵着鼻子走,而应提出阶梯式攀登的问题,把教学重难点中的“大困难”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向深层推进。

三、实施效果及后续思考

(一)积极成效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要想在导学课堂的展示点评环节有积极表现,就要从自习、小展示等起始环节就开始认真投入。自习,必须独立思考;小展示,必须投入准备。积极思考,再加上各个环节的评价和评价结果最终的有效使用,都促进了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建构,从知识学习型转向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综合性。小展示阶段,学生站起来,一人主讲,其他学生做笔记;大展示阶段,小组轮流推荐学生上台展示,展示的学生阳光自信,声音响亮,其他学生面向展示学生,注意倾听;点评阶段,教室里的各个角落都举起手来,抢着回答问题,没有被点名的还时常露出遗憾的神情。下课了,学生都计算各自小组的分数,计较得失。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大展示前的准备是建立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的,小组准备就应当充分。一方面,集全体学生的智慧,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地整理材料,避免因为自己组的疏漏而被其他组抓住问题,穷问不舍。另一方面,进行展示的学生要对全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自我消化,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洁、流畅地进行表达。同样,准备点评的学生更要通过倾听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漏洞,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评价。阐述自己观点时更需要有理有据。这样,在展示点评阶段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是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锻炼。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课堂追问在“展示点评”环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做个有心人。课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有效问题;课中,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引导;课后,要主动反思,二次备课。这些要求,将大大提高教师对于相关理论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材驾驭能力、学情把握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建构高效快乐课堂。

(二)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尊重解读,启发生命

阅读教学本身提倡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的差异,学生在个性解读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示范和引导学生用最大的耐心来倾听他人的回答,避免不屑一顾和人身攻击等不妥行为的出现。当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时,教师应当尊重但不能盲从学生,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表达教师拒绝的本意。

2.梯度适宜,兼顾体裁

课堂追问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的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追问不仅要紧扣学科特点,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比如,在实用类文本中可以通过追问强调文本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而在文学类文本中则更侧重语言优美、情节丰富、人物生动等。

3.丰厚自身,导答有术

第4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创新思维;鉴赏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哪怕是不正确的结论,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予以引导和鼓励,切忌生硬否定甚至讽刺,以免泯灭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比如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的时候,课前可以设计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月球”(1)关于月亮的传统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有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环境和我们地球一样吗?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4)人类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我们国家的登月计划叫什么?(5)你认为人类该如何开发利用月球?这些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有了探究的兴趣,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情景是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情景能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利用情景教学,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驰骋想像,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文章。如:学习课文《贝多芬》可以让学生聆听一下《命运交响曲》,领悟“命运在敲门”的韵味;学习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可以唱一下国歌,体验爱国情怀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体会。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那擂鼓那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程度,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学习的愉悦。

三、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林清玄的《光之香》,先让学生从这三篇文中找出共性,它们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语言都很优美。但学生通过比较可得出:叙事性的散文是通过事件来直接抒发感情,抒情性散文是通过象征意义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哲理性散文则语言意味深长,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不同特点以后,再从课外去寻找相关散文去阅读比较。

此外,我还将相同或相近主旨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杜甫《春望》与张岱《湖心亭看雪》,同样是“悲”,杜甫表现出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而张岱更多的是面对历史走向的无奈。还可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鲁迅,教材中收录的鲁迅作品计有: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藤野先生》,杂文《最先与最后》等。这几篇作品,体裁不一,主题各异,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个多面的鲁迅形象。还有梁启超,他的两篇作品(《少年中国说》和《学问与趣味》)被收录进语文教材。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对梁启超的文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这位文学大师的人品有了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鉴赏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有时,还可以将中外同种体裁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也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发展。新《语文标准》也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怎样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呢?

1.扩宽阅读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还应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把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并摘录精彩的词句。

2.注重独立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培养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阅读;小说;情境教学

相对于传统教学,情境教学的意义在于将学生的精神带入小说中,通过各类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身临其境地探索小说的内涵,从而在课本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有所裨益。

一、情境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初次接受小说单元的学习,在这之前有不少学生有阅读各类小说书报的兴趣,大多数对于小说文选的学习是抱有极大的兴趣的。此时不应当再使用传统的课堂老师口述和学生笔记的教育方式。无聊沉闷的传统教学无疑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一种扼杀。一旦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便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下,同时对于学生以后语文小说单元的学习都具有非常消极的影响。而情境教学能够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极大地尊重学生的创新思想和个人独到的见解。激发孩子对小说的学习兴趣,对于以后的小说学习甚至是语文这一科目的学习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培养思想内涵

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说,课本里小说文选的摘录都是对孩子的思想方式和人格塑造有着积极影响的,通过小说的学习,孩子理应从中获得一些人生哲理和思想启发。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所忽略,由于课程的单调晦涩,加上老师将课文揉碎,填鸭式地告诉孩子应试过程中所要考的考点。

二、情境教学的策略

1.文本创新

首先对于课本文本,我们采用两个方面的创新。首先在文本的诵读上,由于很多长篇小说,例如《最后一课》,我们需要将文章交给学生分角色还原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每个人物说话时应当使用何种语气。对于韩麦尔先生说话时的哽咽和欲言又止,让学生自己去模仿和揣摩。然后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充分地将韩麦尔先生心情的绝望和伤心表现出来。尤其是最后一句“下课了,你们走吧”,充分地体现出韩麦尔老师的内心因为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悲凉,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引导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我正确的认识。而后我们采取表演的形式充分地还原人物对话和性格,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上台互相合作还原故事情境,尤其是对于《孔乙己》此类小说。学生通过大胆地表演,能够亲身体会到孔乙己的处境艰难以及孔乙己这个小人物所面对的社会地位尴尬的情况。学生通过模仿孔乙己的满口“之乎者也”,从而在对其抱有怜悯之心的同时,也对孔乙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于小说的主旨有了更多的见解。最后再要求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老师的补充纠正,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2.教具利用

现在教学教具不比当初,不再是一块黑板和一张讲台。我们通过从三个方面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完成对情境教学的改善。在听觉上我们通过电脑里一些曲目的播放让学生去仔细联想品味课文的某些情境,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社戏》时,我们可以在夜间划船的剧情中播放德彪西的《月光曲》。通过曲子的静谧和灵动,让学生放松的同时,配合老师的深情朗读,让学生在休息冥思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听觉感官的情境还原。深切地体会鲁迅先生当初生活的殷实美好。其次,老师通过收集好的摄影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所涉及的物品和情境。例如《故乡》一文中,通过显示预先找到的猹和闰土的角色图片,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小动物是何种形态,还有少年闰土的机灵活泼。最后,通过播放部分小说的相关影视资料来完成教学目的。例如《香菱学诗》,通过播放《红楼梦》里的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得到对小说情境的深刻体会。对于本身被诟病且晦涩难懂的《红楼梦》通过观看影片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性格和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也是一种推动。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应当构建一个开放并且有张力的课堂,而非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通过情境教学,生动地还原小说的情节构筑,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情境的还原中去,从而能够在立足生活认知的同时,对于小说文本的探究有了循序渐进的认识。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应当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并且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问题的答案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而是在合理的范围给予学生更多的认识空间,尊重学生的思想认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小说阅读情境教学也是未来这类教学中的发展重心。

第6篇

1.当前阅读教学不尊重阅读主体,缺乏感悟

“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的如痴如醉,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是看了一出精彩的演讲。”这是传统阅读课堂的特点。

首先,阅读教学“目中无人”,以教师与教参为本,重视知识和语句的分析,淡化个性理解与感悟。不少教师热衷于精耕细作,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中一张嘴、一本书,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没有自主思维的权利,失去生活与情感的体验,失去自我探索、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情趣。

其次,注重强化训练,忽视思维培养。老师把试题进行分类,研究出几种“灵丹妙药”,对不同试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见招拆招”,于是学生成为做题机器,语文失去了生活与生命的色彩,学生记住了做题的方法,失去了语文兴趣与素养。心灵没有参与到语文的学习当成,语文仅仅成为一种工具被学习。

再次,课堂改革形式多于内容。很多课堂强调学生活动,忽视基础阅读体验。有的课堂还没有好好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没有给学生思维与感受的时空,就急急忙忙地进入设疑问答程序,场面活泼热闹,没有抓住阅读教学的根本——多读、多悟。有的课堂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导致一些学生的阅读文本选择与思维方法误入歧途。

以上列举的这些现象导致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形成虚假阅读。阅读没有与感悟、能力、情感、思维、生活相结合,阅读缺乏育人功能。

2.阅读的本质就是个体的感悟

一首歌曲,有人听着觉得美妙、有人却感受凄凉。这是因为听音乐的过程是极其个性化的感悟过程。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文化、情感、思维等的浓缩,这些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让作品中的文化、思维与情感等内化到学生的知识、思维与情感结构中去,建构学生个性化的知识与能力、情感结构。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于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都存在着不同,都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吸取所个体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这才是阅读学习的本质过程。

所以,我们从思想观念上就要把阅读的过程还原为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学习过程,只有把感悟式阅读理解为阅读的基本选项,才能够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

二、从感悟式阅读透视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打造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真正的阅读要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分析、写作,在阅读中重构知识结构,完善人生价值观。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要构建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课堂。在课堂中给学生一定的阅读选择权、解读差异权、思想表达权、提问质疑权,让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受到应有的保护,让学生充满阅读的兴趣;高度尊重学生个性选择、个性理解与个性情感,培养其阅读过程中的创造力、想象力与理解力;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讨论、学会写作。

例如《想和做》教学中:教师可以当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在定目标前,老师要求学生借助问题,如“理解课文我们需要查找背景知识吗?” “我理解课文的思路吗”“我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发了什么联想?”等,确定学习目标。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有关作者胡绳的介绍、学习本文概括生活现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途径,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交流问题。然后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归纳引导,形成清晰的思路与结论。

2.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实际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原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只有“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才有教育价值。语文阅读教学是“打太极”、是慢功夫。语音、文字、词汇、逻辑、文学知识以及只可会意的语感等,都是在实践中自然“习得”的。一些经典如《三字经》《诗经》等需要反复阅读;一些名著如“四大名著”等只有阅读原著;学生们亲睐的郭敬明作品,如果没有几本阅读经验,是难以感悟到其借景抒情的独特风格的。语文教师要理清阅读“线路图”,立足学生的心智特点与实际能力,持续地开展阅读工作。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教师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了解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欢乐。学生充分感受到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理解 “批判封建教育”这一主题。

3.感悟式阅读需要阅读情境的引导

首先,感受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激发。教师要在课堂中适度把握课堂节奏、要通过教学引导弥补学生阅读方法与心智不足导致的一些偏差;要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关键的点上要做好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作用;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情”境、探究真“理”;等等。

其次,阅读的过程是体验与思维的过程,是非理性情感与理性思维交互作用的过程。感受式的阅读是学生情感与思维高度投入的阅读,是情感与思维在阅读中发展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防止浮于表面、走马观花式的盲目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对生活与情感的体验过程,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探究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理性思维活动,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教师要做好情感与思维点火者。要合理设定各种有层次的、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加深思维的深度。可以开展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4.为感悟阅读提供表达的平台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要设法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一方面让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的内容能够反馈出来,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的策略,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发挥合作学习与辩论学习的优势,实现观点的碰撞、澄清与升华。例如:《社戏》中问学生“既然戏不好看,那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层出不穷,有崇尚自由、有追求刺激、有赏夜景、看热闹……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鼓励,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与提高。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采用比赛、表演、展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一展其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空里,问题由学生提出,知识让学生归纳,规律让学生发现。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同时,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观点得到深化与发展,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另外,还可以引导、激励学生进行点评时阅读,把自己的思维成果与感悟落实到纸上。

例如《出师表》教学中,课堂以“古文对抗赛”的形式,进行男女生对抗。教师将教学分解为四个环节:一是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二是课文中的生字词收集;三是课文内容串译;四是知识点的寻找与归纳。要求学生查资料、做记录;教学中逐个环节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的目标达成。

5.让阅读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阅读教学中,那些语音、文字、词汇、逻辑、文学的知识以及许许多多只可会意难以言传的语感等,都是在阅读实践中自然而然“习得”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拓展阅读的空间与范围。

第7篇

关键词: 阅读写作教学

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学生在写作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一些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②学生在立意方面存在肤浅粗俗的情况,囿于自己的小圈子。③作文时掌握的素材不丰富。④词汇量不丰富,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生动。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作文难”的困境中走出来,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一、加强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了阅读,写作就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离开了写作,阅读就好比没有航标的航船,做毫无意义的航行。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需要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1.立足课内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师要在对课内例子的深入剖析中渗透写法分析,让学生学会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开头结尾、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例如鲁迅的《社戏》在情节上以“我”为视点,通过“戏前戏中戏后”等一系列描写来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在表达方式上恰到好处地运用描写、抒情、记叙等多种方式,使结构严谨,又富于节奏感;在刻画人物方面,随着情节的发展,透过细节描写逐步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如双喜的机灵热情、纯朴善良、聪明能干,使得整篇文章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在写法上运用动静结合、修辞、等多种手法。在这篇课文中,可以说写作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对学生记叙类文章写作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2.放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等。这样单从课内阅读远远不够,课外自主阅读才是至关重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就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强化积累,写作才能厚积而薄发。在这一方面我的做法如下:为了保证学生能有大量的读物,我要求每个学生从家带一本好书,同学间传看,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有大量的书读;教学生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方法,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让学生做读书笔记,随时摘抄优美词句、段落、警句格言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变为自己写作的语言;每次阅读后,让学生写读书心得体会,定期检查,这样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效果,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二、积累写作素材,丰富文章内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大都有“无米下炊”之感,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写作的素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解决好“写什么”比解决好“怎么写”尤为重要;没有写作前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写作时的“薄发”。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解决好写作前的“厚积”问题呢?

1.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我要求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把观察中所见到的各种事物的细微特征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写作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得心应手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在体验中积累鲜活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法国雕塑家罗丹也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的确,生活是个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生活中写作素材俯首可拾。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文章立意

立意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主题新颖、鲜明、动人。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新颖,那么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树立新形象,创立新观点,出奇制胜。比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这句话讲的是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慧眼识才,即使你再有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身抱负,在当时是抨击社会现实,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世易时移,时代改变了,我们今天再看到这句话,可以采取反向思维。今天我们的社会现实是人才至上,企业重视人才,强调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现如今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啦!换句话说,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只要你是真正的人才,即使遇不到伯乐,你也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是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文章有了活力,读起来让人感觉焕然一新。

总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多渠道引导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之忠.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1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