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9 12:3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实践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区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必须符合特区和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解决好以下问题:(1)开展心理教育的目的即心理的功能定位问题;(2)心理教育的内容;(3)心理教育的机制与机构建设问题;(4)心理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反馈。这些问题构成了心理教育模式构建的骨架。学校心理教育的教育功能一般有两种取向。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取向,是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取向;另一种是针对部分有心理困扰或障碍以及其他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的,是以保持和维护为取向的。这两个取向相互补充构成了现代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功能。但是,就特区中学而言,由于遴选机制的影响,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问题的比率以及心理发展偏离轨道的学生的比率相对较低,因此,应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的目标上,为最大多数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构建学生心理教育模式还要研究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去影响、改变这些因素,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
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以潜隐或外现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消除这些因素的消极影响或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构建起三者的协作运行系统。具体来讲,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信息反馈,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改革和更新家长会教育的内容和观念;
2.树立素质教育观,全面推动学生的素质发展,建立适合素质教育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新的评价机制;
3.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掌握教育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努力开拓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社会之中;
5.改革课程设置,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学习策略教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6.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机构,融心理教育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7.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
8.树立大心理教育的观念,从各个角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化的整体素质。
要实现上述目标和落实措施,就必须有充足的教师资源和灵活、完善的教育和保障体系。为提高现有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教育优势,极大地提高心理教育的成效和效益,我们制定了以心理指导中心为中心,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全面参与的心理指导教育体系的工作保障机制。
二、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及其运作
1.学校心理教育模式
依据以上分析和理论构思,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了显性心理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与隐性心理教育体系密切结合、协同运作的综合网络化心理教育模式。
2.心理教育模式各组分的职能与运作
(1)显性心理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显性心理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主要由心理指导中心和班主任以及部分科任教师组成。
心理指导中心是负责心理教育的主要机构,担负着调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咨询、讲座的任务,它从宏观上进行运作,并协助教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中心理咨询室担负着进行个体和团体辅导、建立心理档案和进行心理测评的职责。心理网站等宣传媒介负责宣传心理知识、扩大心理教育影响的主要任务,心理网站和心理咨询室结合进行网上咨询服务,为家庭、教师和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班主任则主要负责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进行渗透教育。心理指导中心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进行学生心理测评掌握学生的情况,并及时将资料处理结果通报给班主任,为班主任实施教育提供第一手的资料;班主任和有关科任教师则将教育的结果和学生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质的问题反馈给心理指导中心,或请求中心提供服务和指导。同时,心理指导中心对班主任进行知识与实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巧和质量。
(2)隐性心理教育体系显性心理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为有效地实施心理教育提供了机构保证,但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隐性的作用因素,建设和充分发挥这些隐性因素的作用,对于弥补显性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在的教育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创造优良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各机构协作运行的整体优势,建立起了广泛的隐性心理教育体系。
在这个模式中,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通过这些具体工作,既扩大了心理教育的影响,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赢得了各个部门的支持。为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作为特区一所非寄宿式学校,学生在家学习与生活的时间相对比较多,因而家庭教育在促进孩子心理和整体素质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家长会议、班主任家访等途径向家长传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三、心理教育模式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心理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调查研究
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采用的是遴选制(高中尤其明显),所以不同学校学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各校在进行心理教育活动时必须首先做好调查研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只有这样,心理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2.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心理是一个整体,包含个体多方面的素质、素养,心理教育必须树立这种大心理观,通过学校的各个部门采取综合化的举措,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途径,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
3.要注意选好工作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心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原则,另一方面还要从现实出发,
选好工作的突破口,解决好学生的阶段性心理发展问题。如开学初的新生适应问题,学期末的考试心理、考试技巧训练等。
4.建立完善的机制和保障体系
关键词:后进生;赏识教育;策略研究
赏识教育起源于一位父亲,他的名字叫周弘。他培育了自己的女儿,使她成为我国第一位聋哑大学生,使女儿离开了聋哑世界,还成为一名能言善辩的女孩。赏识教育方法由此而来,这位父亲提出,赏识教育可以定义为认知和欣赏,肯定孩子、理解孩子和包容孩子。在教育中,使用鼓励的方式去指引孩子,可以使孩子逐渐有自信、逐渐肯定自我,走上成功的道路。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后进生指的是在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上表现都不好的学生。后进生出现的根源较多:家长的溺爱、家长粗鲁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等。一般而言,后进生的自卑心理非常严重,容易逆反,自信心不够,在学习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但是这类学生只要教育得当,一样可以成才。他们身长有很多闪光点可以挖掘,教师给予这些学生充分的肯定、充分的鼓励,就能推动学生走向成功。
二、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
1.让后进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进步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会投入更多,好胜心理明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组织各种兴趣班,举办多种竞赛活动,例如篮球比赛、美术比赛、歌唱比赛等,让后进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舞台,他们在大舞台上受到关注,感受到认可、成功和快乐。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平日里,教师对后进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些行为方式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使用“你可以做到”“你做得真棒”等鼓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一般而言,后进生的作业错误比较多,教师要注重教育方法,让后进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学生一旦相信自己,就会有很大的自信心。因此,教师需让学生在肯定中获得成长,获得进步。
2.宽容后进生,给其人格尊重
教师要宽容每一位学生,不论学生优劣,都应对学生没有私心,一视同仁。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耐心地讲解。教师肯定、理解和宽容学生。在后进生的学习生涯中,学生各个方面表现都比较差,很多地方受到的批评比较多。教师如果不采用正确的批评方式,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更加自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认可,用宽容的态度处理问题。学生自然会理解教师,同教师做好朋友。
3.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客观的态度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教师要欣赏学生敢于大胆地质疑,能独立思考。总而言之,教师要从微小事件中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在后进生错误行为中给予其期望,让后进生对未来学习、生活都充满信心。后进生回答错了,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重新答题的机会,回答不够完整的可以进行补充,没有想好的学生可以有思考的时间。当第一位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能依次询问下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学生有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学习。举个例子: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学生,一位性情急躁的学生听完之后,没有完全听清楚就作答,学生回答牛头不对马嘴,引起班级里其他学生的哄笑。教师这时需作出反应,肯定这位学生反应快,口头表达能力好,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得非常干脆利落,希望学生今后能更加细心,更加沉着冷静。在后续的学习中,发现这位学生的学习进步非常快。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充满了肯定,充满了期望,学会欣赏学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不断鼓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大胆地批评学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欣赏和批评学生不是矛盾体,而是在尊重学生人格、欣赏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批评。教师要注意批评的时机和场合,才能保障批评效果。
后进生的自卑心理较重,在学习进程中,教师应给予后进生更多的肯定,欣赏后进生,不断鼓励后进生,给后进生温暖,让后进生在班级学习中找到归属感,找到温暖,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敢于面对其他同学,不断地完善自我,总结自我。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后进生提升学习成绩,提升自我人格魅力,赢得其他学生的尊重和认可。这对后进生而言,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邓苏扬.初中后进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与分析:以周口一高初中部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13.
[2]王建芬.中职学校“后进生”成因与转化策略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为例[J].苏州大学:教育管理,2012.
1)社会实践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到社会的大舞台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对自我的人格进行重新塑造。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将学校的各个部门、各种师资力量、学生所学习的系统知识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社会中得到社会身份的强化,培养学生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不断地接受来自社会的一手知识,认识到自身某方面的不足,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的视角不断对教育方式做出调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所以,高校应该努力鼓励学生多去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2)社会实践整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整合学工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办、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师资力量,实现学校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可以有效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环境[2]。通过各方面的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形成合力,不仅能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使社会实践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会不断加强硬件与软件环境建设,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3)社会实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社会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让社会共同参与,这不但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还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多元化,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不仅能把学生送到校外实习,还可以把社会上相应成功人士邀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2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困境
尽管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仍不够理想,存在着以下问题:
1)全体参与性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任何教育行为的落实都需要以制度机制作为保障,否则难以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也是如此。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度设计不够,对师生参加社会实践相对缺乏应有的制度建设、过程管理、实践经费与激励评价机制等,因此,整体的实践效果缺乏制度性保障。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单独完成的事情,更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与全面参与,目前高校缺乏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根据调查,部分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个额外任务,对社会实践缺乏整体性认识,实际表现为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调查报告交上去也没人看,只要能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甚至有的学生弄虚作假,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事。还有,部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2)社会实践的参与面窄,参与程度较低
当前高校运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精英实践”模式。主要以高校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学生等为主体开展社会实践,这种模式有专门的实践场所与组织者,有专项实践经费,是学校或者院系统一安排的假期社会实践。这种模式由于学校重视、经费有保障等原因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能参加这种模式社会实践的学生非常有限。在当前学生参与意识逐步增强、重视个体发展的今天,这种组织模式正不断地暴露出局限性。因为社会实践本来应是普遍性的,是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的,而这种模式仅仅把实践的机会集中在小部分学生身上,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这种“精英实践”的模式忽略了普通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3]。另一种是“大众实践”模式,这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由高校团委和院系学工部门在学生寒暑假前所确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假期中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参加的社会实践,学校仅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这种实践模式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3)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部分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任务来执行,对社会实践的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对待社会实践活动消极被动。具体表现为实践活动设计的规划笼统,实践活动的形式缺乏创新,实践的内容相对单调,实践的实施仅仅流于形式。目前高校采取社会实践的内容仅仅是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形式,而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很多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多年不变,没有特色,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这样使社会实践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吸引力,无法实现社会实践应有的效果,更别说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了。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取得真正的成效,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的特长,积极为多数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4)缺乏有效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当前的困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高校缺乏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有的高校考虑的只是实践的计划能不能顺利完成,学生能否得到实际锻炼,而对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需要缺乏应有的考虑,结果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外部支持的动力。由于没有了稳定的校内外社会实践平台,很多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关系联系实践单位,实践地点比较分散,难以管理,这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或仅仅是敷衍应对,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使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3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对策
面对现实的困境,教育者必须考虑如何健全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以确保高校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与高校在实践制度建设、师资力量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与考核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努力,也需要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大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
3.1加强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制度建设
在组织领导上,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及院系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为成员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开展等问题,高校要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研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学校要建立学工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办、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通力合作,共同处理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另外政府与高校要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根据实际的财政状况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并逐步加大投入,高校要把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列入学校年度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大环境下,教育者与大学生也可以想办法通过企业赞助,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金。
3.2强化社会实践的师资力量建设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指导教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强化实践的师资力量建设。实践指导教师应在学校的统筹下,各部门通力合作,主要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政治辅导员、团委教师为主体,也可聘任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也可聘请社会实践基地的校外专家担任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师。高校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不断加强培训与指导,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按照“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原则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同时把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和成绩与教师自身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课题立项、外出考察、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3.3构建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应以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为依托,强调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社会实践平台要加强制度化建设,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断加强,同时应注意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主要有以下措施:
①高校要明确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专业课结合的平台建设。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以思想教育与服务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借助产学研相结合,以具体科研项目为内容,建立“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度。
②建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平台建设。通过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党支部共建、社团共建等形式开展活动,选聘优秀学生担任助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员等,选择心智相对成熟、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干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等。
③以专业为依托加强校园文化与公益社团的平台建设。建立与专业紧密结合发挥专业优势的公益社团,并加强与其他院系与高校社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公益社团能长期优化发展。
④建立与暑期社会实践结合的平台建设,并形成专业特色的实践品牌。根据调查,“志愿服务”是学生希望参加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高校可形成志愿服务优化的联动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打造社会实践的品牌。
3.4积极拓展校外社会实践
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社会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这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该建立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给予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其次,高校要积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助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困难,与企事业单位实现共赢。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并积极地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与技术管理创新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化。最后,企事业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感,转变用人观念和用人机制,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期的就业实习等机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
3.5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估体系
论文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农户收入,丹阳市,丹徒区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家的粮食战略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农业作为一种天然的弱质产业,具有投入时期长、收益较低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自然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又成为一种高风险产业。传统上,我国是以小农经济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这直接导致了农业从业者抗风险能力的缺乏。首先社会实践论文,个体小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其经济决策经常不能反映市场需求。其次,小农因为生产规模小,市场谈判能力较弱,而无法通过谈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论文开题报告。因此,农户希望能通过一些制度和组织,与同业经营者,与上下游经营者进行结合,以减少风险,增加收入。于是,农业合作社划时代地产生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办农业合作社的热潮,各种形式和产业的合作社工作开展地如火如荼。特别是2006年《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农业合作社得到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广,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出现了求量不求质、管理不规范、利润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实践论文,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针对农业合作社所存在的问题,大批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并提供了政策建议。一部分专家从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源性根据;也有一些专家着眼于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从管理和组织的角度进行探讨;另外,也有相当多的专家通过研究认为合作社的立法才是关键之处。总之,专家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组织自身开展的,而针对农户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微观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态度和意愿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正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描述的方法,分析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现状与态度,并计量分析农户参加合作社的行为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为发展农业合作社规模、推广合作优势、更好地以合作社形式增强农业竞争力、保障农户利益提供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二)文献综述
杨惠芳(2005)认为,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在组织创新,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使我们找到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
韩洁、薛桂霞(2007)认为,农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不仅表现在其市场经营和谈判能力的增强社会实践论文,更与生产一体化、二次分红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王新利,李世武(2007)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越性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础的。要使这类组织获得长远而良好的发展,进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政策的实行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二、 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次数据由本班四位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前往丹阳市丹徒区实地调查获得,我们走访了当地茶叶合作社周边的4个村落,共发放问卷220份,通过剔除信息明显错误、前后矛盾和异常的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99份,有效率高达90.45%。
(二)数据分析
1、数据分析分为描述分析和计量分析两部分。在描述分析中,将参加合作社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社农户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份(是否村干部或党员)以及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产品销售价格等指标做横向的比较,以此对这两个群体的特征做出基本的描述。在计量分析中,选择农户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家庭种植规模、非农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生产资料成本为解释变量,采用Cobb-Douglas模型进行计量。
2、描述统计:
(1)年龄: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36岁,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40岁,且两个群体中户主年龄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户主年龄没有显著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2)文化程度:将户主受教育程度按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赋值为1、2、3、4、5社会实践论文,则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8.82%,47.05%,26.47%,17.65%,平均值为3.14,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12.12%,76.97%,4.84%,4.84%,平均值为3.11.从各种文化程度分布比例来说,未参加合作社的户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但总体均值较为接近,这是因为当地的教育模式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大部分户主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社会实践论文,以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户主绝对人数较少。
(3)身份: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占到了50%,而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仅为7.88%,有理由相信,身份的区别对参加合作社与否是有着较大影响的,这也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吻合,通常认为担任村干部或党员的农户觉悟较高,能够积极响应号召,另外也需要起带动作用,因此参与的意愿与可能性更高。
(4)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67%,而对于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13%,同时两个群体也符合正态分布。
(5)农产品销售价格:本次调查对象为当地的曲阿茶叶合作社,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农户每年采摘两次茶叶。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社会实践论文,第一次茶叶的平均出售价格是328.1元/斤,第二次茶叶平均出售价格是235.2元/斤;对于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第一次茶叶出售价格为319.6元/斤,第二次茶叶出售价格为227.4元/斤,且上述数据分布都较为紧凑。
3、计量分析:
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总收入,以Y表示。解释变量见下表:
表1 实证模型解释变量说明
变量名称 变量定义 平均值
D1 是否加入合作社:是=1,否=0 0.23
X1 种植规模:农户耕种的总面积(亩) 3.43
一、自学考试报名时间和要求
2019年下半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定于6月29-30日(增考),10月19-20日进行。有关自考报名事项如下:
1. 报名、考试时间
时间
六月增考
十月考试
考试时间
2019年6月29-30日
2019年10月19-20日
网上报名日期
2019年5月25-28日17:00
第一阶段:
2019年5月25日-6月7日17:00;
第二阶段:
2019年9月1日-9月10日17:00
网上打印《准考证》
考试前一周(6月23日)
考试前一周(10月12日)
2.报名办法
自学考试报名不再设置现场报名窗口,考生可通过手机“江苏招考”APP 进入“自考频道”进行新生注册、报考及老考生的课程报考工作,或电脑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信息公众服务平台(sdata.jseea.cn)进行报名,网上报名可采用网银、银行卡、支付宝、微信方式支付考试费用。新生报考流程:(1)新生注册(2)身份验证(上传本人身份证正面照、证件照电子照片及手持本人身份证照)(3)报考课程(4)课程缴费(考生报考相关课程后请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付款,付款成功则报考有效)。
点击进入:2019下半年江苏自考网上报名入口
3.报名考试费用
6月考试课程100元/门;10月考试课程43元/门。
二、关于毕业·免考·实践论文报考办理事项
5月25-28日(含周六、日)同时开展毕业生审核工作、课程免考审核工作、考生网上报考实践环节考核及论文答辩报名工作。
1.考生毕业申请网上提交时间:5月23日上午9:00-28日下午17点整。
2.毕业生现场审核时间:5月25日-28日下午17点整。
3.考生免考现场审核时间:5月25日-28日下午17点整。
工作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3:30-17:00。请勿错过时间。
办理地点:镇江市教育考试院(健康路1-1号)(体育馆东侧50米)
特别提醒:
(1)报考护理(专、本)、中药学(专、本)、药学(本)这5个专业的新生必须有相应职称、学习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或从事相关工作的在职人员,其他人员报考无法参加实践及论文答辩,报考前请详细参阅报考条件否则后果自负。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72-03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刻剖析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主动性不高、知识点掌握不扎实等。针对这些问题,对几种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梳理并指导教学,从端正学生观念和加强实践两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未来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并在其指导下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理论密切联系实践,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现状
针对专业课程,只有清楚地认识现在教学实践所反映出的问题,才能与现实对比发现差距,从而寻求改进方法。本文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1.知识点庞杂。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多,涉及到的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机理较为烦琐,若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短期内接受大量知识,很容易造成所学知识的片段性和短暂性,学后就忘。很多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目的仅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合格。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学科的本质和核心,对庞杂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克服短暂性和片段化记忆,夯实基础,做好知识储备。
2.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据了解,多数学生希望在讲授基础上增强互动、实例讲解、实践操作及应用等相关内容。而事实上,课程内容涵盖较多,由于课时紧张,课堂上多充斥着大篇幅的理论讲授,经常会存在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3.评价体系单一。以往考核体系较为单一,有的过分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或者到课率和平时作业的综合考虑。但这种常见的做法使某些同学蒙混过关,没能真正学到东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反映希望能够开阔眼界、了解前沿,而不希望花很大精力去应付考试而取得高分。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侧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仅是书本知识与结论地单项灌输,而应适当包含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引导、最新社会问题和科研动态的传递。
二、结合现代教学理论改进教学
为针对性改善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学的本质,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根据教学实践论、构建论、交往论反思和指导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层次化。如何定义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1],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这些观念形成学科的深层结构。如果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了解如何根据知识点做题,那么学生就只获得了学科的表层结构,而现在大多数教学就是这种情况。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有助于学生的深刻记忆,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对相关未知事物做出预测。
教师要依据学科的基本理念、方法、原理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学科内容,使教学内容层次鲜明,有效地组织教学。例如,基本知识点介绍完后,应以反应机理为主线对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促使学生进一步去分析、思考和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所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这正是教学构建论所主张的观点,教学构建论十分重视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2]。另外,针对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课堂教学应根据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以及实用性来统筹安排,课时安排要注重内容要有所侧重,不能搞平均化。
2.结合现实、结合科研、加强实践。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要为后续一些专业课的学习做知识铺垫。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那么这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就违背了教学实践论的初衷。教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从知识是学生生成的这个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3]。教学实践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运用创设情境、讲解示范、启发诱导、评价反馈等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锻炼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对专业基础课的认识,要从思想上重视该课程;另外,除基础理论知识外,教学内容应充分关注实践技能,与现实生活、工作知识建立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联系生活实际。开课初,教师应简要介绍有机化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入门。有机化学本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课程,在授课时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逐渐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同学们重视有机化学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2)结合科研。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要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科学在发展,课堂教学如若不能随时更新,就会滞后,会脱离现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正常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外,要将最新科研进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一些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因为教材内容陈旧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不同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科研进展并加以融合,这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大量文献,适时向学生讲解自己或其他老师的科研方向和进展,做到讲课内容紧跟前沿。(3)吸引同学参与实践。为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储备人才,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各N措施保证了对科技的投入,如开展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新苗计划”等,或者与企业之间建立实习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小组参与,体验从选题与课题设计整个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并应亲自参与实验,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可以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并在实验与讨论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思维方式。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获取,包括对最新科研进展的掌握。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科研融入教学,以科研促教学。
3.加强教学交往实践,构建合理评价体系。近年来,随着教学交往研究的深入,教学交往论日益受到重视,认为教学交往论对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师生关系的重建、课程评价的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5]。研究者关于教学交往论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论述,有研究者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交往论强调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和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学交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知识、经验、语言、符号、信息等为中介而进行的一种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6]。以往课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接触交流,大多是单一的、有限的,缺乏实质性。而交往应是多向性的教学交往、合作性教学交往以及竞争性的教学交往[7]。交往与教学密不可分,课程改革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以重视,交往的途径应趋向多元化。
在教学交往论的指导下调整目前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增设了除到课率和作业以外的其他考核项。
(1)考虑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新闻、报刊中相关知识已有接触,并有所了解,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收集相关新闻,与知识点联系,并以作业形式上交。这种方式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主动思考,从而加深学习印象。(2)课堂中抛出中等难度的知识点,让同学们4―5人一组,课堂上小组讨论,讨论结果计分。(3)增设小组专题报告的环节。小组课后寻找资料素材、研究探讨,结果在课上汇报,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集体讨论,并要求小组最终以撰写报告形式上交。而报告应对写作格式有要求,还应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提出新看法,或者对他人的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其优缺点,不能只是赘述他人的研究成果。最终评价要综合考虑课上发言和报告的情况,这样在团队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写作、综述能力。开设小组专题报告这一举措,是“教学交往实践”的最佳形式。
这些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避免学生应付了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述、综述能力。在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的同时,也可以促使课堂内外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热情,使教学双方相互启发,彼此促进。
三、结语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社会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型的要求,因此教学研究与改革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剖析了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教学资源固定老套、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在认真分析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出发,提出以吸取教学实践论、教学构建论和教学交往论等多元理论的精华来指导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提出了更新发展教学内容和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联系,研究前沿融入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课题选题与设计整个过程;构建多层次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以推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运用以“学”为中心、“引导”为手段的教学方式,实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8.
[2]王超,曾特殊,常欣,等.适合专业选修课的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探究[J].学理论,2015,(11):202-204.
[3]范寅虎.教学认识论与教学实践论――关于教学本质的两种不同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62-64.
[4]李泽林.教学“实践论”研究现状与反思――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之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1)96-101.
[5]王宏军,王丽琴.“教学交往”研究之我见[J].基础教育,2009,6(9):49-53.
[6]李泽林.教学“交往论”研究现状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6):61-64.
[7]李椒t.社会学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8-19.
The Method Explored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of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at College
ZHANG Su-ling,CHEN Ting-ting
(College of Material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广告学专业应依据其专业特点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高校广告学专业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的弊病。由于高校的广告学教材和设计理念往往滞后于行业内的发展,这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却发现所学与实际严重脱节,从而延长了适应社会的时间。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避免封闭办学带来的枯燥乏味和事倍功半,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广告人才是当务之急。
广告学专业是一门综合了传播学、管理学、摄像摄影、文学、平面设计等多门类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新型学科。但其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在加强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目前市场形势及需求,设计研究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来完成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教学理论的成效同时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也是对理论教学的丰富和发展。但由于广告学涉及了多门学科的知识,技术含量较高,实践性较强,故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本研究以三峡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告学方向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力争构建集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构建广告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1.组织学生参与广告类大赛
院系应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广告类的赛事。[1]首先,在校内或者与其他兄弟院校可以联合举办大型的大学生广告大赛。其意义自然是学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及其临场的应变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激发。其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能力会明显增强。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参赛获奖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拿到了第一手资料。
院系专业教师在指导和组织比赛的过程中以广告公司正规的营运模式进行,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广告营运方面的工作经验,方能有效引导学生而不是单纯地照本宣科。
其次,应鼓励学生到高规格的广告赛事中竞争。以近期举行的“南京青奥会”专题竞赛为例一一“2014年南京青奥会将是中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举办的又一全球盛事。此次,南京青奥组委借助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高校文科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这一优质平台,旨在发动广大青年学生关注青奥、参与青奥,为青奥会贡献精彩创意和优秀设计。竞赛的内容涵盖八个类别,包括吉祥物、体育与文化教育图标、招贴(海报)、动画短片、微电影、推广策划案、火炬传递物品和颁奖物品。南京青奥组委共计为本次竞赛设立了2662个奖项,获得国际奥委会最终认可的吉祥物设计方案、体育和文化教育图标设计方案,其创作者将分获十万元奖金。全部竞赛环节将于5月20日结束,期间参赛大学生可在本次竞赛的专题并进行交流。”
院系可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参与此类大赛。首先教师以营运总监的身份开一次广告策划方案说明会,详细地讲解这项比赛如何进行广告策划的思路及表现方法,然后进行分组,每组需安排一个创意总监。创意总监应将任务要下达到每个学生:例如市场调查、资料收集、灵感来源、文案写作等各个部分都有学生参与。接下来教师对比赛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并以总监的角色对学生的创意方案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的拍摄制作完成提出切实有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对作品的每一个流程及环节进行检查,作品也在不断地修改中得到完善。
学生在参赛中最大的收获应该在于方案的不断否定一修正——完善的过程,以亲身体会的方式了解广告制作的一系列流程,并将广告竞赛的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三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高规格的广告赛事或竟标活动也可将学生的作品直接推向社会,一方面可以向广告业界展现学校培养的人才,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为将来的就业增加成功的机率。另一方面随着获奖学生人数的增多和获奖级别的提高,对于三峡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学方向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今后学校的招生和学生就业发展提供了方便。
2.实行“两步走”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目前广告学方向封闭办学的现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两步走模式,除了课堂上使学生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知识外,院系可以和省内外大中型广告公司及相关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定期开展广告及相关类型的讲座,邀请一些资深的广告人及学科带头人、教授来做报告,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生们接触到第一手的资讯,并在学术氛围中受到熏陶。
在“请进来”的同时,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去”,深入到广告公司参观交流及实习。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将使其更加了解广告公司的运作方式、运作流程,提高其对自身的要求并锻炼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后可以更快地融人社会。
因此“两步走”的模式能让我们的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广告市场的讯息,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将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写作能力,以达到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全面掌握广告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及各类项目
有科研项目及基金项目的专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到自己所负责的研究课题及项目中去,重在检验、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121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说,通过几年广告专业知识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科研的能力,可以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建议广告学专业可以成立专题性的项目小组;根据教师的项目情况建立几个子项目小组,每组由若干名学生组成,由一到两名教师带队,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到广告活动的运作中或项目中去。
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几个模拟项目,同样也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能够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了解如何进行市场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进行深人分析和研究。并鼓励和发掘一批优秀学生参与到具有权威性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赛当中,在提高其科研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较好地验证自身的学习掌握情况。
4.“专业名师工程”、“专业实践基地集群”、“专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
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直是广告专业教学最为核心的问题。实践教学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它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的配置、场地和环境的建设。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真正的“专业名师工程”。学校可以培养与引进一批优秀且具有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也可以安排一批教师利用假期深入广告公司实际操作,使教师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外聘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其次就是“专业实践基地集群”的建设问题。
“专业实践基地集群”的含义主要是指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各界提供的各类学生实习和见习基地,二是学校自身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三是国内外已经定型的各类大型广告比赛活动现场也应视为一个重要的专业实践基地。这三个层面都是保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就第二个层面而言,某些课程的完成只需要电脑等基本工具,比如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调研写作课程;有些课程却需要专业设备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广告后期制作,摄影摄像等。这些专业设备的投入可以通过学校投入并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建立专业实验室,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为骨干教师开办个人工作室或者建立中小型的广告公司,将广告项目直接引入教学,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真实的实践机会。
再次,“专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对于与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交流学生的实践培养模式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在读学生的综合评价,挑选出进入“专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平台”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国内外校际间的培养模式嫁接、信息共享、人才成果展示、学生作品比拼等方式培养精英学生。
5.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
对于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之外,同时还应加入课程实践报告及专业实践论文的考核。这里着重谈一下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时就安排学生分组布置考核题目。在课程进行的不同阶段进行指导工作。以广告策划为例:作业可分为市场调研——主题确定——方案策划一创意表现——小组讨论(个人讲解)——小组(个人独立)修改——作业完成情况等不同环节进行考核。教师需做好各个环节的考核指导工作,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实践练习。这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把握,同时还发挥了督促的作用、防止学生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
(2)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性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实践成果,即实践作品和实践论文。实践作品可以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完成的广告作品或者策划方案等,对广告作品的评价需要依据一定的考核标准来完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的广告作品进行公开展览,做到校内外的公开评价。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可向广告公司或者产品与服务提供方推介,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兴趣。
实践论文是学生针对自己作品的创作过程来完成的论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每个部分的论文撰写,将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成果及时总结。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将论文投向专业性的刊物予以发表,提早发现具备广告专业科研能力的学生。
三、结语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人们的职业发展道路越来越国际化,对于求职者来说,一份好的简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个人简历模板如何制作,以供大家参考。
个人简历模板如何制作:制作个人简历表格的方法/步骤
1
新建一个word文档,选中:表格-绘制表格,在文档中绘制出表格的大致轮廓。
2
对表格的宽度、高度作出适当的调整,以保障美观度。
3
对表格进行背景颜色的美化操作。采用绘图工具或者格式-边框和底纹中设置。
4
输入基本内容,并对格式进行修改!在个人工作经历一栏中,可以右键选择文字方向,将水平方向的文字改为垂直方向。
5
好了,一个完整的个人简历表完工!
注意事项
不同就业岗位的个人简历表格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设计表格时,一定要有着重点,把握个人特色。
个人简历范文一:姓
名: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92年11月13日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浙江工商大学
所学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外语水平: 英语 (PETS-4)
电脑水平: 熟练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快迅消费品(食品、饮料、日化、烟酒等)、媒体、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市场、广告、公关、旅游、酒店、餐饮服务
期望职位: 人力资源/行政/文职人员、文体/影视/写作/媒体、市场/广告/公关与媒介、酒店/餐饮/旅游/运动休闲
工作地点: 杭州
期望月薪: 2000-4000
教育经历
2010年9月---2014年6月,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主修食品工艺学、食品理化检验、食品贮藏于保鲜、食品添加剂、粮油工艺学、食品包装学、食品工厂设计、酿酒等
培训经历
2013年7月--至今 ××外语机构 学习韩语 现在已经掌握基本通话,能看懂简短文章
校内工作
2013年3月至今 班级组织委员
2013年4月 组织班级团日活动
主要工作:联系社区主要负责人,实地调查,确定路线,委派其他班委动员班级成员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的宣传工作。
工作经验
2021年4月至今 杭州××食品有限公司 检验科检验员
主要工作是原料进货检验,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良品流入公司,为作出让大家放心的产品而努力
2014年4月--2021年4月 杭州××食品有限公司 现场品管
主要职责是监督生产各部门提升产品质量,达到公司的品质目标.防止异常发生,或在异常产生的第一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我们的宗旨就是:监督生产部门生产出让大家放心的产品.
2012年7月-- 2012年8月 ××街道××社区居委会 主任助理
主要处理文秘工作。并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知识,帮助那里解决电脑问题。
2011年7月--2011年7月 杭州××香精有限公司 研发人员助理工作
在那里主要学习香精的性质和作用,还学习了饮料和冰淇淋的制作
2013.07
宁波华方模具厂 车间
主要工作:学习模具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如何操作机床
在2011年~2013年本人多次参加实践活动,并认真总结心得体会,曾获得暑期“三下乡”优秀论文等荣誉。
2013.12—2014.01
杭州××饮品开发有限公司 研发人员助理以及车间工作
主要工作:
1.协助研发人员调配饮料,进行小试;
2.协助研发人员进行检测,包括测饮料里面的微生物含量,测大肠杆菌数,测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
3.在车间熟悉饮料的生产过程,亲身实践饮料的灌装、挤奶、包装以及装箱等一系列工作,本人在公司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获得公司人员一致的好评
荣誉奖励
11年社团活动积极分子
13年暑期实践论文被评为校极优秀论文
自我评价
为人诚恳、随和、勤奋好学,不断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极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大学期间多次的社会实践经历锻炼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它在使我增加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让我对此类工作有一定的了解。这对我受益匪浅。担任班委期间,组织班级活动,让我积累了一定的组织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或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一直在努力。
个人简历范文二:姓名:
性别:女
出生年份:1987.8.4
民族:汉族
政治面貌:团员
现居地:北京
身高:168 cm
体重:52 kg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教育经历
2006.09
— 2010.07北京会计学院
所学专业:会计
获得学历:本科
工作经历
2011.03
— 2021.04××有限公司
单位性质:私营
主要岗位:审计
薪酬状况:5000元/月
工作地点:北京
工作内容:
分配、归集直接与间接生产费用与成本
分配制造费用
结转完工产品生产成本
结转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
求职意向
意向职位:审计
期望薪资:5000
工作地点:北京
语言能力
英语:熟练
相关技能
电脑:熟练
兴趣爱好
上网,交朋友,滑雪,听音乐
自我评价
1.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涵义及培养重点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小学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对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其目的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为基础,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条件,以从事研究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为核心。这种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资料、问题、表达三方面,资料能力包括检索文献、收集资料、阅读资料、鉴别资料、归纳综述五方面的能力;问题能力包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方面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包括逻辑思维、分析与综合、创新三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表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是从事教育研究所必须具有的三方面研究能力。同时,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也非常重要。研究发端于好奇的天性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是一种以实践方式为主导的穷究事理的活动。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过程的本体意义在于它的生成性,是新体验、新认识、新观念、新价值的不断生成;同时必然伴随着“人的生成”,伴随着研究者智慧的积累、视野的拓宽、精神的陶冶、人生境界的提升。[2]故研究必然是一个严谨而有感情、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品位与风格、可以促进人类福祉的工作。[3]可见,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对教育研究价值的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教育研究兴趣、热爱教育研究的情感与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范围看,主要涉及小学教育、小学教学、小学管理等方面,因而其研究主要包括小学课程、小学教法、小学儿童、自身专业成长等;从小学教师实际所从事的教育研究类型看,主要有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等。由此,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其一般能力和小学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引导他们关注小学教育现象与问题,初步具有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性思路,即以研究性态度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体验研究过程,初步具有课题研究能力、教育叙事能力等。
2.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凸显过程性,在“做中学”
以往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活动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后果出现研究流于形式、理论学习与实际脱离、抄袭等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是什么、研究应该怎么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学习获得的。而学习教育研究的最好方式是“做中学”,从做中体验如何做教育研究。因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教育研究方法而忽视教育研究实践的观念,必须为他们提供教育研究全程实践的机会,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并在实践中使他们受到系统的、持续的训练。
(2)倡导模仿性,提供有效示范
一定意义上讲,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始于模仿,但大多数本科生缺乏应有的模仿意识与能力,面对一个具体问题该怎样解决,尽管已有研究成果提供了示范,却不会利用,而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来做。所以在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中倡导模仿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育研究示范,以便成为大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提供大学生优秀或不成熟的研究习作作为教学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模仿;引导他们在研究问题过程中自觉寻找、发现模仿对象,并能在分析、参照模仿对象过程中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3)构建系统性,形成培养合力
在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中,尽管已有“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大学生科研活动、毕业论文写作等方式,但因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并没有形成培养合力,其培养效果并不如人意。探索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开发、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如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等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教育研究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教育实习为本科生提供了首次、直接、真正接触小学的机会,为他们观察小学、思考小学问题、反思在校所受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等提供了可能。因此,必须将这些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整体设计培养方案。
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设置,形成“123课程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是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探索的重点。以往小学教育专业只有一门“教育研究方法”课,并不能承担起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任务。因此,我们改革这一课程设置,形成了“123课程模块”,即课程模块由一门必修课“教育研究方法”、两门选修课“质性研究”和“量的研究”和三次以上教育研究专题讲座组成。课程设置节奏与大学生科研活动过程、毕业论文活动相应,必修课与选修课分设在大三上下两学期,专题讲座由大二开始,贯穿大二至大四年级。整体设计教育研究课程模块内容。其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侧重小学教育研究的基础性、理论性;“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课程内容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与深层化,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所必须掌握的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讲座作为课程的补充,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活动,如在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前,组织“如何选题、如何写立项申请”的讲座,在科研立项后,组织“如何开题、如何实施”的讲座,在科研项目结题前,组织“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讲座。
2.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开展教学的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并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探索将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科研活动、毕业论文撰写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行动研究的重点之一。经实践检验,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依据课题研究过程开展教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从知识体系入手,而是按照课题研究的逻辑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是帮助学生针对小学教育现实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小组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他们在自拟课题的引领下,采取合作、自主、探究、实践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在共同完成科研实践系列作业的同时,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形成研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有两个重要操作环节。一是搭建互动平台,除了师生课堂上互动、课下辅导外,建立网上资源库和网络课堂,形成网络互动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建立网络资源库,包括主要参考书目以及有关网络资源的链接、教师文献库学生案例库、每一种研究的经典范例等。利用网络学堂上传课程课件、研究文献范例等资料,在网络学堂与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课程学习体会等。此外,建立与小学互动平台也是必要的,可以利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学习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改革考试方式,变以往以知识点为主的考试方式为系列实践作业,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作业主要是根据本科生做教育研究的实习作业,从选题、开题到收集资料,从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具体实施,从文献综述的撰写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中期汇报到期终汇报,设计一系列实践作业,确保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多渠道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探索
1.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学是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我院课程设置方案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地位,依托这类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主要形成了开发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实施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布置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小学德育实践论”课程为例,主要采用了叙事教学法和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的方式。叙事教学法是指以叙事为抓手,通过借助、分析、撰写、分享叙事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教育叙事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利用课上十分钟时间,由二至三位学生讲述德育故事,其他学生评析;二是任课教师以德育故事为抓手,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德育问题,带入德育理论;三是讲授并指导学生撰写教育叙事,从中训练他们教育叙事能力。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调研提纲的设计,调研前,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所感兴趣的德育问题,运用教育研究方法课所学知识设计访谈提纲;二是调研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十一假期访谈一位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做好访谈记录,写出初步的访谈报告;三是调研报告的分享与修改,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之后由各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报告,在此过程中指导调研报告的修改。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完成了小学德育问题的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研究意识与能力。
2.将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本科生接触小学,亲身体验教师职业的开端阶段,对本科生未来的教师生涯具有重要影响。以往教育实习任务主要是教学,并没有教育研究的内容。在教育实习中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新尝试,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实习任务之一,需要有一系列具体要求与活动,如要求本科生在实习期间注重对小学的观察,尝试发现小学存在的问题,反思小学教育理论在小学实践中应用的状况,并写成实习日志、小学教育问题报告、教育实习故事等;实习结束后,组织他们开展讲述教育实习故事、做教育实习报告、展示教育实习作业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教育实习结合。本科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找工作两项重要任务,由于就业压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找工作中。在此情况下,要求学生大四第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期间,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工作,不仅克服了这一矛盾,而且有助于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岗位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越来越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英语又精通国际商务操作的全能型商务英语人才。但是,当前我国商务英语人才面临这样的困境:我国开展商务英语专业时间较短,在教学上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存在认识不足、专业实践目标模糊、技能训练程度太弱、实践手段与方法较为单一、实践考核方式单一等。近年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提出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体系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根据学生面临的岗位特点,对英语教学知识点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框架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有针对性地制定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二)一体化原则
基于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体系应当遵循一体化原则,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语言应用技能与语言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三)实用性原则
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体系的建设除了要遵循针对性原则、一体化原则以外,还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从实用、实际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前企业需求以及学生就业需求进行商务英语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建立。
(四)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既培养学生在未来岗位上所需的良好的商务英语沟通、商务技能操作等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依据。 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对企业行业和兄弟院校访谈反馈的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以岗位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一线的业务工作。具体包括:岗位认知实训、英语技能实训、商务操作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和职业资格实训等。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实训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专题研讨法、微课教学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营造出仿真的工作环境,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创造仿真的商务英语工作环境,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开展仿真体验、实操的商务活动。以“商务谈判”为例,商务英语实训中可以通过模拟交易会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创造了浓郁的交易会氛围,而且交易会的实训过程也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了以后的工作内容,对学生基本商务谈判技巧以及常用商务用语也进行了强化训练。
(四)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
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是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是检测与评价体系运行效果的最好手段
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指标内涵、技能点、知识点、考核方式、职业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发展目标、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关注点等。重点考察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实训的态度、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商务素养等。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如笔试、操作考试、口试以及实践论文等对学生掌握的商务英语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三、结语
总之,我院商务英语教学应采用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设计,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操作能力,还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岗位能力培养规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刚,李兵.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9)
[2]何兵.高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3]宋梅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小学教育论文2000字(一):小学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学校进行管理时,要想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首先就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对教师进行激励机制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在本文中对现阶段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激励机制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14
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激励机制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认可,激励机制的实施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很好地将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并增强学校管理质量。在实施激励机制中要求学校要做到对教师利益的关注,充分将教师的潜力进行挖掘,有效地提升小学学校的管理质量。
一、小学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小学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制度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也应该进行提高。在进行小学学校管理时,大多数的小学还是在实现传统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来说,管理的决定权以及话语权主要还是在校长或者是学校管理层的手中,而教师只能在学校的要求下对教学任务机械地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制度过于死板苛刻,学生只能遵守学校的制度,并不能对学校的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民主性,而且这种管理方式还会影响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
(二)个人与团队间的冲突
在进行个人激烈以及团队激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并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会制定出导致个人与团队出现分歧的激励机制。一般在进行激励机制制定的过程中,学校会更重视对于个人的激励,对于团队的激励就显得并没有很重视。其实每个团队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成员所组成,在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地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这有利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让所有人更关注团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团队的利益。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
在学校进行管理时特别缺乏对老师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教师就会缺乏工作的热情。教师也不会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只是把对学生的教学当成任务机械性地完成,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地对待教育,全力以赴地进行教学,才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由此可见,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教学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管理的公平性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该将学校的管理放在阳光下。但是现阶段很多小学都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实施时,因为特殊关系的原因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这样激励机制存在的作用就被改变了,不仅不会对教师以及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二、激励机制的具体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激励机制,针对不一样的工作类型制定不一样的激励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进行激励标准的制定可以实现学校的管理民主化,让学校的管理层与教师一起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师的参与可以很好地实现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而且教师对于激励机制充分了解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并向符合激励标准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也要让学生参与激励机制的制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方向的明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感。同时也有利于每个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将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打造成优秀的班集体。
(二)有效平衡个人与团队
对个体进行激励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在进行班級管理时,对于表现好,而且班级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以及鼓励。对团队激励主要是对教师的整个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学的学校管理层应该合理地进行个人激励以及团队激励,重视对于教师个人的激励工作,重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教师团队的表现也要加以重视,利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学校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同时进行培养,促进学校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机制的公平性
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就要保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在对激励机制落实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教师以及学生都感受到制度的公平性,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愿意在制度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教师才能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
本文以激励机制为基础,对现阶段小学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为激励机制的实施提供参考性意见,将激励机制进行实际的实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教师以及学生感受到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从而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论文
摘要:在农村小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教育渗透,还需要借助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和热爱家园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将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小学教育,并借此丰富学生的艺术认知、强化学生的传统艺术感悟,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能力、素养和品质的完善。
关键词:农村小学;花鼓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054
花鼓灯是安徽省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并引领学生在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参与和实践中了解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进而逐步实现综合素养的完善。同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教育实施效果,教师需要详细分析花鼓灯在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并借助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将花鼓灯与教育实践巧妙融合,以期帮助农村学生在艺术欣赏、艺术参与和艺术展示中实现进步和成长。
一、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想要高效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传统艺术活动,教师需要详细分析和了解其与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首先,在农村小学中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艺术参与中建立个人自信。很多小学生缺乏个人自信心,但是经过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将在趣味化的艺术活动中建立活动兴趣,并逐步实现个人自信心的有效建立;
其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个人眼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教师需要借助传统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并借此有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多元的教育活动参与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眼界拓展;
再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在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中实现艺术素养的逐步建立。学生在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参与中将学会艺术表现的唱腔和动作,并在日复一日的艺术练习中实现个人艺术表现力的强化;
最后,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促使新一代中国建设者在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体验中建立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在艺术学习和活动参与中完成传统艺术形式的发扬和传播。
二、花鼓灯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应用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的教育融合不仅能够为小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为学生带来趣味化的学习内容。因此,如何借助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将成为每一位小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花鼓灯艺术认知:建立文化认同
为了对小学生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教师需要借助淮河沿岸流传千百年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讲述,并借助花鼓灯的艺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成艺术认识和了解。同时,经过花鼓灯艺术介绍,学生将对于这种安徽省的传统艺术形式产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艺术训练和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参与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学习之前,笔者借助花鼓灯艺术活动进行了艺术展示和介绍,并希望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活动参与兴趣。首先,笔者借助花鼓灯的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并希望学生在直观的艺术欣赏中建立兴趣。经过艺术欣赏,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家中看到过这种节目;有的学生说自己跟着奶奶学习过花鼓灯的舞蹈;还有的学生表示花鼓灯演员们的服装都很好看。笔者肯定了大家的看法,并进一步根据大家的兴趣进行了花鼓灯历史的讲述,以期帮助学生深入、详细了解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最后,笔者还借助花鼓灯中凤台、颍上、蚌埠等主要艺术门类进行了介绍,并借助不同门类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最终,学生不仅在活动参与中实现了花鼓灯艺术参与兴趣的建立,还在艺术学习中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初步认知和了解、实现了传统艺术文化认同的有效确立。
(二)花鼓灯艺术参与:提升表现能力
当学生对花鼓灯艺术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艺术学习活动的组织引领学生参与,并帮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认真思考、积极练习,以期逐步实现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同时,教师需要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并逐步帮助学生在花鼓灯的舞蹈、灯歌、锣鼓演奏与后场小戏中实现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
例如,因为舞蹈是花鼓灯艺术形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笔者在对小学生开展艺术训练时会首先借助花鼓灯舞蹈的动作教授和技巧传递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在教授过程中,笔者会借助“大花场”“小花场”“盘鼓”等部分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授,并逐步借助不同动作的要领、各个舞蹈动作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演示,以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艺术训练中逐步掌握基础动作。一开始,学生往往会对于动作理解有偏差。但是每一位学生都充满兴趣和积极性,并主动跟随笔者的讲述与介绍进行练习,最终实现了花鼓灯舞蹈基础的建立和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有效提升。
(三)花鼓灯艺术表演:健全个人素养
当学生在长期的花鼓灯艺术学习中实现了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艺术表演活動的组织请学生参与,并借此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表现与传承积极性、促使学生达成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承个人素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