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记文学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 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 《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 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 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 《晏子春敢》 “以人组事” “传记之祖”
《晏子春秋》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作品,杨义先生说它的“命名很怪,‘晏子’是子书之名,‘春秋’是史书之名,来了一个子、史合壁的‘四不象’。”[1](p8)如果把它与先秦其它散文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内容上确实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晏子春秋》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区别十分明显。诸子散文在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时,一般采用分析说理的形式,如要表现重民爱民,《孟子》是这样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离娄上》)。而《晏子春秋》在表述同样的思想观点时,却是通过对晏子言行举止的描绘表现出来的,如《谏下》第五章:“晏子使于鲁,比其反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日‘庶民之言日:“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日:“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
另外,诸子散文都是某一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在表述其观点的过程中,往往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庄子》的哲学体系是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为核心的,等万物,齐生死,无是非,表达其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晏子春秋》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当代学者们多认为其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这是通过对晏子言行的记述表达的。《晏子春秋》虽然有子书之名。但它的表现重心不在思辨哲理而在叙事写人,这与先奏其它诸子有明显不同。
其次,《晏子春秋》与先秦历史散文也有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的取材倾向往往偏重于“祀与戒”等“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晏子春秋》则不然,往往从日常政务或属于生活领域的小细节着笔。如从齐景公的饮酒、畋猎、衣狐裘不知天寒等事情中,写晏子的态度、言辞和行为表现。
《晏子春秋》虽然与上述历史散文有所不同,但它却有史书的特点。它约略按照晏子侍齐灵公、庄公、景公的顺序从其生前写到死后,以这一真实过程构成本书的基本时间框架,以景公、庄公、崔庆、粱丘据等历史人物构成晏子活动的具体背景,从晏子的政务外交、生活细节等多种活动中记叙晏子的言行,展示了晏子爱民尚贤、忠君爱国、清正笃行、机智幽默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尽管它没有《左传》那样明确精细的纪年,但基本上写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这与先秦其它史书亦有明显的不同。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有子书之名,却无诸子的思辨性、哲理性,它是写一个人的言行事迹;有史书之名,却不像其它史书那样记述军国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个片段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以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晏子春秋》该如何归类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及《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公私史志目录皆列诸子部,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案《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旧列子部,今移入于此。”如何认识《提要》的论断呢?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等被公认为传记名篇,仅以《段太尉逸事状》为倒看它所体现的传记文的基本特点。
柳宗元为了写《段太尉逸事状》亲自到段秀实曾经任职的地方采访,再以“言信行直”的刺史崔公提供的事实“复校无疑”,才正式写定。
在人物的塑造上,首先,作者精心选取诛杀暴卒、卖马市谷、拒收贿赂等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刻划人物。其次,作者写尹少荣大骂焦令谌,谌“一夕,自恨死”。据旧注,焦在大历八年还活着,这“自恨死”以合理的夸张虚构反衬出段人格力量的伟大。再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段秀实诛杀暴卒,“唏一营大噪,尽甲”,矛盾激化,段秀实只身人营,勇服郭唏。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段秀实大智大勇、为民解忧的良吏形象:作者将白孝德的畏于权势与段秀实不畏权势对比,以段秀实之“仁”与焦令谌之“暴”对比,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段太尉卖马代农偿租的细节,多侧面展示了人物为官清廉、真心助人、施恩不图报的性格:焦令谌杖击饥民,段太尉见之“大泣日:乃我困汝。”以言行写出了段秀实震惊、同情、自责等复杂心理。
另外,《段太尉逸事状》寓论断于叙事之中,褒贬分明,爱憎强烈,“言近而旨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特点,其他传记文同样具有。可见,除了人物与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外,形象的鲜活生动、艺术手段的丰寓多彩、寄意的深切遥深,构成了作为历史与文学联姻产物的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所以。传记文学是艺术性地再现一个历史人物生平或生平片段的文学样式。《晏子春秋》是否符合这一基本特征呢?
晏子史有其人,《左传》对晏子的19处记载有12篇与《晏子春秋》相同。就材料的取舍而言,论者认为它以“表现晏子的性格特征”[3]p245为自己的编撰标准,可是,书中的晏子“是晏子故事的作者和传诵者摆脱历史的摹写和纪实,在历史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创造。”[4]所以,《墨子春秋》有明显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如《杂上》第25章写晏子御之妻的一节,恐怕就是出于作者的“假之喉舌”:“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等就不能看作是信史。
就写人手法而言,《杂上》第3章写崔杼逼迫众人发誓叛公室而顺从自己。就是从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了晏子大智大勇的特点。《晏子春秋>也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人。《杂上》第12章中的晏子与司马穰苴,贤相与良将,互相衬托:齐景公与梁丘据,昏君与佞臣也互相衬托。贤相良将与昏君佞臣又构成对比,形象鲜明。《晏子春秋》也用言行写人物心理。晏子接济过北郭骚。“晏子见疑于景公”被迫出走,北郭骚仅以“夫子勉之矣”一语相送。“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当晏子“闻北郭骚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5]p361前之叹息含有失望、委曲、不被人理解等复杂心绪,后之叹息更有意想不到、痛惜、自责、错过知音等难言苦衷。
《晏子春秋》也同样寄寓了编写者对明君贤相忠臣义士美德懿行的呼唤,对昏君佞臣不恤民力滥施的贬斥,言近而旨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2、体会语言平实的特点。
3、了解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
4、汲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
【练习】一、填空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其中有 ,如《 》,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作者自己的生平事迹;有 ,如《 》,以第三人称来介绍评价哥白尼的生平和贡献;有 ,如《 》,以第三人称来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和贡献;有 ,如《 》,真实而又生动地刻画了梵高的人物形象;有 ,如《 》,以第三人称介绍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国家、民族的伟大贡献。
2、人物评传在写法上(表达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 ,二者的关系是 。《哥白尼》一文中第1、2节主要是 ,第3、4节是以 为主,5、6两节是 。
3、传记类文章有很多种,如:①自传 ②人物评传 ③文学传记 ④回忆性散文,下列对以上体裁的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
B、人物评传在叙述传主经历时,还对人物的思想、成就进行评议,具有很深的学术性。
C、文学传记相当于小说,可以置真实事实于不顾,进行大量的虚构。
D、回忆性散文(回忆录)必须是叙述者讲述的是自己和传主亲历、亲见、亲密接触的事实。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单元五篇课文,除《鲁迅自传》外,其他均为他传。
B、《哥白尼》是人物评传。
c、《梵·高传》是一本传记文学作品,但也属于人物评传。
D、《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不是传记文学作品。
二、阅读
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因为他带给人们科学的实践精神,他教给人们怎样批判旧的学说,怎样认识世界。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依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譬如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就不能让直觉支配,以为太阳等恒星都在绕地球转动,而不去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太阳系内全部行星的运行。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要有勇气怀疑并且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学说。 因此,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哥白尼*了亚里士多德以来从未动摇过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统地球转动的学说,从而在实质上粉碎了上帝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那种荒谬的宇宙观。不管这些思想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处在多么神圣的地位,哥白尼还是从事实出发,证明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按照同一规律运行,为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这样评论过哥白尼的贡献:“哥白尼地动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种创见,没有任何一种友明,可以和它相比。在哥伦布证实地是球形以后不久,地球为宇宙主宰的尊号,也被剥夺了。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来过。因为地球如果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的歌颂,宗教的故事呢?” 1.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在科学的意义是什么?
3第二段是如何分析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对人类思想的深刻影响的?
4第二段引用歌德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5.第一段中“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怎样认识世界”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什么?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阐述的内容是围绕哪一点进行的?
7.所选两段之间的关系怎样?它们可颠倒顺序吗?
8选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选段起始句在结构中的作用是。
9从朗读的角度上看下列句子的重音应在何处,请加点予以表示。①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②哥白尼学说在实质上粉碎了上帝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那种荒谬的宇宙观。
纪传体通史――以写人物为中心,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史记》――又叫《太史公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30篇世家(记诸侯),70篇列传(记人臣),10篇表(记历年大事),8篇书(记天文、历法、水利、音律等)。
其特点:“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书囊括内容广泛,记述详明,分类恰当,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比如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书”中,只有《史记》为通史,其余均为断代史。
其地位: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也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写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部史学巨著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四史:《史记》《汉书》(东汉班固著)《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班马:班固与司马迁,又叫马班。前者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
二、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宾主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
长幼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
室内坐位,东向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又次之,西向侍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为最高位;“亚父(范增)南向坐”为第二位;“沛公北向坐”为第三位,“张良西向侍”,由此看出:双方力量悬殊及项羽的高傲自大。
古代兄弟排行: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排行最后)
跪:古人双膝并地,上身挺直,席地而坐,坐时臀部坐在足跟上,以示庄重。
拜:古代行礼一般称长跪,弯腰、垂手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是两拜,有时也要常礼为三拜稽首,以示礼节隆重,拜还叫拜手,还可以单腿下跪,双手立胸前,头低至手。
三、成语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侵犯百姓利益。
竖子不足与谋:这小子没出息,不值得同他商量大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关键词:《〈史记〉选读》 立体教学法四个教读层面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种拓展与提高体现在多个方面,学习的主要任务变成实际应用、鉴赏陶冶、探索研究,学习方式上的选择、自主、探究的特征更为明显。就《〈史记〉选读》而言,一是单个文本阅读量大幅增加,二是一个阶段内将面对同一类的文本,三是言与文关系的准确定位与把握。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是师生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尝试了四个层面的指导阅读方法,即分别从文言文的角度,史传文的角度,文学作品的角度和研究性阅读角度来分析教材中文章,多角度立体地吸收文本的营养。这种方法由实践逐渐上升到理论,再回来指导教学实践,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下面我就以《淮阴侯列传》为例,谈谈立体教读《史记》的实际操作过程。
一、作为文言文层面的教读
《〈史记〉选读》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化论著系列的选修课本,其文言文本的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整体把握论著内容,提高母语素养,这是课程“基础性”这一层面的任务。《淮阴侯列传》首先是文言的学习,因此我们学习文言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应应用。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不能吟诵精熟,也要熟读重要段落,形成语感,比如末段太史公的论赞部分是应该背诵的。所以预习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局部)表现性诵读,圈画重点词句准备课堂讲解,同时就内容进行评点。其次,与学习必修教材文言文稍不同的是,此时我们更要注意文言知识、文言现象的积累,每个专题中的“积累与应用”都有相关的文言知识点的梳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此为基础,参考学习资料,系统梳理各类知识。另一重点是文言语句翻译,可在此篇中找出含各种文言语法现象较多的句子不少于5句,重点翻译,学生另自找不少于5句,可自己翻译,也可互相翻译,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揭示本专题学习任务,回顾必修所学内容,进而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大致内容就自己的认识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争议,形成基本的认识:第一部分:早年屈辱。第二部分:井陉之战。第三部分:谋反被诛。第四部分:史官论赞。
设置选析阶段,鉴于选修文本的阅读量大幅增加,精读每一个语段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精读一至两个语段却是可能的,在自读阶段,整体了解文本并读懂读透一个语段,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的学习方式,这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个性化理解,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自主选择性。在我们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中,语段选择没有重点,没有规定,完全是自由的。基础与理解力差一点的同学往往选择短的语段,老师也不会指责,只要学到位就可以了。事实上,从已有的教学实践看,学生选择的往往是那些精彩的关键的语段。因为这一学习方式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是个体行为,课堂交流就是一种分享了。
二、作为史传文的教读
老师应该知道:《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另外《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对其作为史传文的几个特点要了然于胸:严谨实录,客观公正,评价分明。
当作人物传记来看时,首先必须理清写了人物的几件事,深层次的需探讨人物的精神价值取向,可写出鉴赏性或评论性文字,班内交流,师生点评。
在节选部分的一开始,学生通过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这三个故事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而这些性格特点是他一生的成败先机。司马迁一向重视人物的早年生活的环境、早年性格对人物此后事业成败的影响,这篇也有反映。
《淮阴侯列传》的主题有两方面,一面是写韩信浴血奋战,为刘邦平定诸国的过程;这在节选部分通过井陉之战也有表现;另一方面则是写刘邦对韩信的种种控制与防范,最终“鸟尽弓藏”身死于吕后、刘邦之手。揭示了专制君主和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淮阴侯列传》还通过蒯通事件暗示了韩信的冤枉。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英雄。“千秋独为韩侯哀”的情绪在《淮阴侯列传》里面隐约可见,虽然通过节选只能窥豹一斑。
历史是世界的昨天,而今天是过去的延续,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世界曾经发生的事,如同我们不能不向往人类的未来。识多才能智广、足智方能多谋,读史、正史使人聪慧,更使人睿智,从真正的历史中摄取智慧,关注那些叱咤风云的豪杰、聪颖灵秀的文士,还是善使权谋,“尖”佞邪恶之徒,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体会蕴藏其中的智慧。
三、作为文学作品的教读
学习《〈史记〉选读》更重要的还是对文化典籍的阅读,这大大有别于我们先前在必修教材中学习单篇文言的目的,我们要始终有一个整体的阅读概念和清晰的阅读目标。整体的阅读概念就是我们在学习《〈史记〉选读》课程专题的过程中,心里始终要清楚这一专题重点,要我们领会《史记》哪一方面的问题,是它的叙事艺术还是它的人物刻画艺术,是它的春秋笔法还是它的人格理想,是它的体例还是它的影响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文学的眼光来阅读文学作品。
寻找作品不同于其他的特色。弄清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思想后,作品特色就凸现出来了,尤其那些貌似相同神却各异的文章。在本书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了解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对韩信的形象塑造,司马迁不仅选取典型战例来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而且,还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韩信的形象。陈辽先生指出:“传记不是小说,写的是真人真事,因此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大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史记》却恰到好处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此塑造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事实确实如此,在面对“胯下之辱”时,《史记》仅用“孰视之”三个字,就写出了韩信当时的心理活动。
四、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教读
“研究性阅读”就是把“研究”引入阅读教学,让学生围绕阅读材料展开研究,加以提炼并进行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研读的目光和手段来学习《〈史记〉选读》,要始终坚持以研究和探究的态度来学习选文。我们要逐渐地学会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谈出自己的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还要不断尝试着写些反思、探究、总结性的小论文等等。这对我们全面理解把握司马迁和《史记》,最大限度地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接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滋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最后形成健康健全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理想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选修课程并不是从属于必修课程的简单补充,其课程基础性的一面只是课程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实现课程核心价值的前提。《〈史记〉选读》的课程核心价值能否实现关键就在能否通过拓展性学习,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感悟《史记》的价值取向,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同时也能以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客观评价《史记》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其多向思维,提高其探究能力。
“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去对材料进行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尝试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挥学生获求知识的主动性。
如《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谋反”被诛一段,就可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探究一:关于韩信“谋反”被诛,你能从文字中看出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吗?你如何评价作者的态度?
为了保证探究的质量,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深或浅地谈一点看法。针对“探究一”,可以为学生搭建下面四个“台阶”:
1.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2.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详写蒯通当初对韩信的谋划?前文类似的表述还有哪些?
3.补充: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为什么?
4.“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结合文章旁李笠的批注,补充清末文学家李慈铭的观点“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进行研讨。
从文本的详略安排和最后的议论,可判断出作者认为韩信是被谋杀的观点,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了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出愤慨和厌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不虚美,不隐恶”评判历史的笔法,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敢把矛头直指开国皇帝刘邦,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
实践教学中,对文中的疑点虽有发现可还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教师启发或补充,这种探究问题似乎是难了些,但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
当然了,也要注意不能将把选修课上成专题内容的学术课。在表面上好像还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但对中学生来说无形中却加深了难度,使学生丧失原有的兴趣。因为内容的专门化、系统化和学术化本身就背离了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根本不能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学生得到只是一大堆僵死的知识和概念。所以我们要防止这种不契合中学课堂教学实际的授课方式。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关注结果,不应强求学生对所有问题都有所突破,而应重视学生的思辨、归纳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对问题理性思考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过程本身。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3.
[2]聂石樵.司马迁论稿[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87.
[3]吕华明.论《史记》的小说艺术[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10.
[4]陈兰村.论司马迁传记文学的命运哲理[J].浙江师大学报,199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杨爵传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耕陇上,辄挟册以诵。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①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②。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从同郡韩邦奇游,遂以学行名。
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
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宫保,而太仆卿杨最谏死,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称贺。爵抚膺③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掠,血肉狼藉,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以救爵,先后棰死狱中,自是无敢救者。
逾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再逾年,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浃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
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比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桎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居家二年,一日晨起,大鸟集于舍。爵曰:“伯起之祥至矣。”果三日而卒。隆庆初,复官,赠光禄卿,任一子。万历中,赐谥忠介。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投牒:投状申诉。②膏火:灯火,喻学费。③膺:胸口。
结合文本谈谈嘉靖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现实,并联系历史谈谈你对劝谏艺术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阅读浅易文言文,以及整合基本信息的能力。文本主要围绕嘉靖皇帝的昏庸无能,以及对当时直言进谏的忠臣进行残害的社会现实组织材料。学生要有足够的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能从传主的经历中总结出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还要联系以往学过的一些历史上讲究劝谏艺术的名臣,深入思考,以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答案:嘉靖皇帝长年不理朝政,政治日渐腐朽。他喜好阿谀奉承之人,而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杨最因直言进谏而死;杨爵由于诋毁符瑞的言词过激遭到严刑拷打;周天佑、浦因救杨爵被杖死在狱中。嘉靖固然是个昏庸的皇帝,但是如果大臣讲究一下劝谏艺术,结果也许就会与此相反。回顾历史,如郑国的烛之武利用秦、晋的矛盾说服秦伯撤兵;魏徵利用固其根本、浚其源泉的类比使唐太宗明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触龙欲擒故纵,说服赵太后让自己的幼子去齐国做人质等。这些事例说明,只有讲究说话的艺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阅读指导】
古代人物传记兼有文学性和史学性两种特性,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同时传达出人物的积极意义和历史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寻找古代人物传记的意义和价值。
一、了解传主经历,探讨人物性格积极意义
古代人物传记读起来似乎千头万绪,时间地点转换频繁,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只要抓住传主这条主线,就能顺藤摸瓜。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人对传主成长的影响;体悟传主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有益于自己的人生启示;辩证地评价其功过得失,从而看清传主的历史价值。传主一般都是直臣、廉吏、孝子、良将、侠士、民族英雄等。他们身上往往具有耿直、聪慧、好学、嗜读、清廉、 仁厚、 笃孝、 刚毅、 宽厚等性格特点。
二、分析细节描写,体悟传记作品文学价值
基于作者对传主的描写,只有梳理出人物的主次关系,了解事件的主要内容,才能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是爱还是憎,写作意图是褒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吸收教训还是获得启示。
如上文,我们明显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者的愤怒,还有对当朝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的赞扬和同情。例如:杨爵为了给自己和哥哥减刑,作者用到“冤”字;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人为皇帝作颂称贺时“爵抚膺太息”; 朝廷再次逮捕他时,杨爵“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从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位忠臣的爱戴、赞美和同情,对杨爵悲剧制造者的愤怒。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真正走进传主的心灵世界,从而准确地体会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价值。切记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
三、把握时代脉搏,考查传记作品史学价值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一段历史往往既有值得大家学习的经验,也有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训。学习古代人物传记,了解一段历史的真正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去粗取精,古今对比,才能够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丰富精神世界。
古代人物传记一般记录了传主的生平事迹、个人生活、事业成就、性格特点,以一个又一个生动叙述的故事折射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由于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和史实性,相对于一般的小说而言,人物的魅力更具持久性和不朽性。正因为这些,我们才懂得了学习古代人物传记的价值。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皇甫谧传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注],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鞅掌:谓公事忙碌,无暇整理仪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动,从此勤学不辍。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乐于尧舜之道,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2.孟母三迁、曾父烹豕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皇甫谧后来的成就也和其叔母任氏的教育密不可分。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答:
关键词: 钱钟书 《写在人生边上》 写作风格
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初读有似懂非懂、雾里看花之感,再读则觉痛快淋漓,咀嚼回味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那种惊喜、兴奋不吐不快。
《写在人生边上》共只有10篇散文,作者用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矶,大放智慧的异彩,非常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深刻启迪。作者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
钱钟书先生最大的写作风格是措辞析理透骨入微,文字恣肆,正言若反,妙趣横生,充满机智的幽默,字里行间酣畅淋漓地对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丑恶现象加以无情针砭。于平静中显激越,在恬适里含泼辣,融精辟的见解与广博的知识于一体:《读〈伊索寓言〉》深含着对丑陋人性的犀利讽喻,《说文人》是对文人的心态含蓄的调侃,《说笑》是对“幽默文学”的冷嘲热讽,《谈教训》里对假道学抽骨剥筋地批判,《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又是不动声色地对世态万象的揭批……可谓微尘中见大千,片言间明百意。
一、似是而非、正言若反,佯谬之中蕴涵着真理
正言若反在饱学的钱钟书眼里是一种文人的机趣,也是他睿智而宽宏性格的表现。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让它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让人更为真切明白地见到其荒谬的真面目的目的。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作者用正言若反的写作套路将现实中的心魔――虚伪和诱惑、瞒与骗揭示得,借魔鬼之口道出“自传与传记是别传”,是“捏造”,文中“不料你的识见竟平庸得可以做社论。现在是新传记文学的时代。……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到了现在,即使有一两个给上帝挑剩了的灵魂,往往又臭又脏……我不愿捡破烂……我也是近代物质和机械文明的牺牲品……”等,确切表达了作者对传记的不屑,以及对瞒与骗的厌恶、痛恨。《窗》中说:“学问的捷径,在乎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这些话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论,既充满了佯谬,又充满了真理。《一个偏见》中“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些看起来确实很偏的对“偏见”的偏见,其实都是钱先生的心里话,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钱先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所在。他指出:“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因为“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拿天籁来作比,说天籁是“一种有声音的寂静”,能和寂静“相安相得”,“溶为一片”。乍看起来,你会觉得这是多么自相矛盾,违背形式逻辑,但细细想来,又确有道理。《论快乐》:“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谈教训》:“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释文盲》:“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利害。好多文学研究者,对于诗人的美丑高低,竟毫无欣赏和鉴别。”……正言若反,恐怕是博学儒雅睿智的钱钟书冷眼看世界并作出相应回答的一种得心应手的方式。
钱钟书先生行文多反话:正言若反,反言若正。你若浅尝辄止,非但领略不了先生精妙之万一,而且极容易与先生之意大相径庭。像钱先生这样读书万卷、笔走龙蛇之人,怎么会提倡走捷径呢?开篇的反话,正是为了烘托正篇要义:走捷径而得便宜绝非治学之道,处世之法。
二、出经入典,旁征博引,妙语珠联,警句泉涌
钱先生学贯中西,古今中外的大量词语、人物、典籍、事件都被用作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如《论快乐》从法语的“喜乐”到“快乐”、古诗,再到德语的“沉闷”,体现了作者联想的自由和丰富;《窗》“缪塞在……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但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说笑》“刘继庄《广阳杂记》、亚理士多德《动物学》、白伦脱《笑与死》”,等等,作者广征博引,用词的风趣、巧妙,令人解颐。此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妙趣横生,像“蓬蔽生黑”,“高射炮打蚊子”,“吃饭有时候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星期日娱乐”,这样的精彩话语在书中是处处可见的。“我会对科学家谈发明,对历史家谈考古,对政治家谈国际情势,展览会上讲艺术鉴赏,酒席上讲烹调”已经妙极,接着却更妙:“不但这样,有时我偏要对科学家讲政治,对考古家论文艺,因为反正他们不懂什么,乐得让他们拾得牙慧;对牛弹的琴根本不用挑什么好曲子……”《窗》中“从前门进来的,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见,还得寒喧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接痛快?”在《释文盲》一文中,把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比做帝皇时代的太监,“成日在女人堆里厮混,虽有机会,却无能力”,“学会了语言,不能欣赏文学,而专做文字学的功夫,好比向小姐求爱不遂,只能找丫头来替”,等等,真可谓出经入典、旁征博引,妙语珠联、警句泉涌。
三、文笔幽默,才华横溢
幽默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产物,任何幽默作品,都离不开智慧。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也不例外,例如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中他说:“对牛谈的琴根本就不用挑选什么曲子!财主有布袋似的大肚子,表示囊中充实;思想家垂头弯背,形状像标点里的问号,表示对一切发生疑问。”在《读伊索寓言》里钱先生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头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能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而在《谈教训》中,他则是先通过大量的引证和借喻,无情地嘲讽了“自告奋勇来做人类义务导师”的人,接着又用归谬法推出某些好为人师的“中年人”的荒唐:“圣如孔子,对于中年人的特征也不甚了解;所以《论语・季氏》中记人生三戒,只说少年好色,壮年好打架,老年好利,忘记了说中年好教训。当然也有人从小就喜欢说教传道的。这不过表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中年,活到六十岁应当庆九十或一百岁。”《论文人》中,“至于一般文人,老实说,对于文学并不爱好,并无擅长。他们弄文学,仿佛旧小说里良家妇女做妓,据说是出于不甚得已,无可奈何。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跳出火坑,此等可造之才无不废书投笔,改行从良”,这种智慧不仅叫人开怀大笑,更有痛快淋漓之感。钱先生的幽默体现出一种高卓的智慧,是对世事的达观、洞悉,思想敏捷,知识广博,心力活跃,超越了一般快乐戏谑的表现形式,甚至表现为一种奚落、讽刺、刻薄的美。
总之,《写在人生边上》里文章篇篇构思巧妙,寓庄于谐,抚沧海于一瞬,在“荒唐之言,无端之情”中蕴含着对人生一系列严肃重大主题的深刻而独到的思考,如钟鸣棒喝,发人深省。钱先生的博闻善说与睿智幽默,文字的泼辣犀利与寓意深刻,无不令人惊叹叫绝。
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百态独特的见解,他的写作风格、特点及他的人生,于我辈来说,实在是“须仰视才见”,从中我们更可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淡泊和高贵,一著名洋记者慕名想见他,他回答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有人用钱策动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这种自洁、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在当时多少知识分子身上已荡然无存,唯钱先生坚守了它。
读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有意犹未尽之感,钱钟书先生就这样伫足于人生的边上,了然于胸又淡定自若,不动声色地将他人生的智慧写在人生这本大书的边上,给人深深的思考,越细细品味,越觉得有味道,真可谓微尘中见大千,片言间明百意。
课程理念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与学习经验;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培养人的素质,塑造人的灵魂,并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还要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主体,要退居其次,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语文课程要为专业发展目标服务。
课程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课程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型课程部分包括古诗文赏析、新诗赏析和创作、小说和剧本赏析、现代散文赏析、传记文学阅读、科技作品读写、汉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散文和小说的创作、论文的写作、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等。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建立课程意识,根据市场、企业需求,把教学置身于“课程领域”来思考: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中职教师要思考理解这4大核心问题。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课程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处理好语文服务于专业的关系,确保应用文和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廓清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实现过程,教师要着力研究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训中,讲课的茅老师将中职与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结合她在德国的见闻,指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中职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有更直接的影响,这对我们从事中职教育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写作地位比较突出,它体现了学科教学为专业目标、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初中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服务。
实践应用
中职语文教学主要是体现“文以载道”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核心,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宗旨;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考试进行的专项训练。
中职语文教改的有三个“落点”,语文教学要与学生认知水平找到结合点,与职业发展生涯找到结合点,与专业素质找到结合点,体现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服务。
商业企业的入职门槛其实很低,工作岗位上的技能比较容易学会,可是从员工的长远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规划来看,那些在写和说上比较突出的人才,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而这些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的,靠企业入职几个月的培训很难提高,即使企业投入力量去做,效果也并不好。另外,选择商业零售企业,对中职毕业生来说,意味要能吃苦,这种苦既包括体力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不能吃苦,何谈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型超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有许多是在企业中从底层做起,靠自己的勤奋与悟性,最终进入管理领域。只有培养目标与方法契合了企业的需求,学生才会更受欢迎,而中职校的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为宽广。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要想理解什么,先要读懂他,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 要想深刻了解作品的内涵,必须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还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悟、理解、评价和鉴定作品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也应紧跟时代步伐, 不仅要扎扎实实抓好课内的阅读教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充分挖掘各种阅读资源的价值,让学生喜欢阅读、会阅读。
一、拓宽阅读渠道,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必须有足够的可阅读的图书资源,可以是纸质图书,也可以是电子图书,甚至还可以利用网络阅读资源。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阅读,我在班里建立了图书角,在教室后边设置了报刊架。另外,在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下,以活动为载体,我在班里开展了系列阅读活动,促进了学生阅读。
1.开展每学期至少读两本优秀读物活动
学生可以向图书馆借阅,也可以是自己购买或同学之间传阅。学生可以阅读如我国四大名著、励志文学系列、小学生成长系列丛书、科普读物等。教师应倡导学生不动笔头不读书,阅读完书籍及时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填写阅读信息卡,办手抄报。此外,教师还应利用阅读课进行优秀作品展览和交流。
2.开展各类演讲、征文比赛活动
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教师应定期开展班级读书演讲或征文比赛。教师还应适时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知识竞赛,其考查内容主要是教材上的常识和新课标要求的课外必读书目上的内容,如传记文学、中外名著等。
3.创办形式多样的报刊,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每学期开展学生手抄报、自办期刊评比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纷纷走进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4.开办读书沙龙,创建网络博客,创建群空间,为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搭建平台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沙龙活动、博客平台、群空间进行阅读与交流,通过网络阅读可以进行文摘集锦,向同学进行好书推介,适时组织学法交流和社会调查等。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写出来,并对此发表评论。这样可使学生畅所欲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探索阅读教学新思路,充分利用好阅读课,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摸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以下几种模式:
1.图情课
即让学生熟悉图书馆,熟悉图书。这是以图书文献、网络资源利用为主的阅读交流指导课,由图书馆管理员唱主角,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知识,使学生从小认识图书馆,喜欢图书馆,学会科学地使用图书馆为自己学习服务,使学生尽快了解图书情报,有选择地阅读,使学生终生受益。
2.感悟课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拓展文中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比较丰富的材料面前,更加生动、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谈一下对闰土的感悟和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3.拓展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定能够体现课本延伸的课题,组织学生按课题需要搜集、筛选、整理信息,学生在交流、赏析的过程中,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认识,使学生的思想、世界观受到震撼,进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除了让学生熟悉教材介绍的内容,我还叫学生查找有关双龙洞的其他资料,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4.读写课
读写能力是一个人受用终生的能力,同时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我们提倡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动笔头不读书。读书过程中,学生除了摘抄好词好句、经典段落外,还要及时撰写读书心得或续写、仿写、改写等,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如在学完《“诺曼底”号遇难记》后,教师可留给学生一个小作文,要求学生写出对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谈谈自己的感想,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发挥多媒体功能,打造形象生动、轻松愉快的阅读课堂
多媒体设备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优先走进课堂。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查找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把阅读教学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可通过情景设置,音频视频文件展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融入到作品的思想境界中去。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的色彩特点渲染语文阅读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加温馨、愉快。如在《草原》的阅读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原生态美,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绿油油的大草坪,这种迷人的风景使学生燃起了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维,自我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除了欣赏、吸收作品的优点之外,还要探究性地对课文内容进行鉴赏,从而体现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抓住激发学生思维的训练点,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熏陶。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阅读和思考,在学习中感悟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主学习 历史 方法技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对广大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这门学科同样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通过学习这门功课,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树立学习历史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但要学好这门功课,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下面笔者就多年来教授历史这门课程,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习好历史这门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储备大量的历史知识,对各种历史事件要胸有成竹,心领神会,要有渊博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动向,它是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中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朋友、和学生交流感情,从而让学生热爱教师、信任教师。《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第二,让课堂充满趣味性。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上,历史教师可以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切而自信的目光,饱满的热情,漂亮的书法等等把学生吸引到身边来,和学生一起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兴趣课堂氛围。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他们就会主动学习,主动钻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会很快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更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二、树立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意识,进行比较记忆
中学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就会事半功倍。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记忆来掌握历史的知识点。所谓纵向联系就是就是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来学习历史。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如我国的奴隶社会共包括四个朝代,即夏朝、商朝、西周和东周。所谓横向联系就是把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同一性质或事件进行归纳对比。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一个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如1689年在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而在1689年的英国却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权利法案》,同样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同时代的日本却进行了社会性质的变革的明治维新改革。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而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8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且世界近代史早于中国近代史200年,这样学生思想上就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种对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能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这样讲述不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顺口溜和谐音记忆法学习历史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创设利用顺口溜和谐音记忆法情景,把新知识寓于利用顺口溜和谐音记忆法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讲授春秋战国是的春秋五霸,可以概括为“齐桓晋文加楚庄,还有秦穆和宋襄”讲战国七雄时,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的识记能力,还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记住历史知识。
四、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学习历史
(一)正面诱导
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
(二)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让学生热爱历史。
总之,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历史教学的特点和研究学生学好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和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历史教学就会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历史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志新.是“给人以鱼”,还是“授人予渔”――浅谈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5).
[2]王银山.浅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策略[J].教育革新,2014(6).
[3]唐兵.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关键词] 美术绘画 创作课 教学方法 中职校
1 前言
美术绘画创作课是绘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创作课既是向学生教授绘画艺术基本技能与规律的一门课程,又是检验学生绘画创作技能、审美情趣、综合素养及教师教学状况的一门基础学科。中职学校美术绘画创作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重要途径,新时期中职学校美术绘画创作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革需要结合中职学生实际美术绘画能力才能进行。美术绘画创作课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绘画创作能力和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在创作课题材、教学特点和形式上进行探讨和改善,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美术绘画规律和思想,锻炼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现能力和创造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分析不同艺术风格、不同艺术流派、不同地区的美术绘画作品,逐渐掌握和适应绘画创作中材料和环境的选择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绘画艺术涵养、观念和技能,实现美术绘画创作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塑造。
2 创作课的题材
当前的美术绘画创作课题材主要有日常生活题材、民间题材、传统文化题材、民族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类型。学校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课的题材选择上,应尽量避免创作题材的概念化和统一化,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绘画创作能力及成长特点、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合理选材,引导学生更多地欣赏和接触贴近学生年龄阶段和成长特点的优秀美术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优秀美术绘画作品的思想和魅力,使学生在欣赏和评价这些美术作品的同时丰富自身的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动力,教师通过不同的题材进一步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如在进行民族题材的绘画创作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探讨和交流,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民族题材相关作品,讲授不同民族题材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综合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创作课教学的基本特点
3.1 学生对美术创作是有兴趣的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题材内容,运用绘画语言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评定学生的创作时,要理解学生的想象、构思、情趣及爱好等特点,不强求用成人的技法标准去要求学生(例如要求人物符合比例,景物符合透视法则,房屋家具结构合理等)。当然,有能力的学生可做适当的要求。
3.2 绘画创作一般要经历立意构思构图制作这四个阶段
立意就是绘画创作的内容和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构思就是考虑如何表现,如何描绘,使心中有个大体腹稿;构图就是画草图,全面地安排画面和塑造形象;制作就是具体执笔绘制,完成创作。中职美术创作虽然比成人创作简单,但也必须经历一个“画什么”(立意、构思)和“怎么画”(构图、制作)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学中,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美好的事物中选取题材内容。首先要启发学生解决在画面上具体地描绘什么内容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立意、构思和画面形象设计(即准备在画面上具体描绘什么形象,通过形象准备说明什么问题),经过互相启发,开阔思路,使学生感到有许多内容可画。还可结合欣赏优秀的创作作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消除创作的神秘感。
3.3 要指导学生解决描绘中的具体困难
例如进行人物画创作时,应提供有关人物动态画法的参考图,使学生掌握人物动态特点及其简笔画法的规律。又如,对学生进行指导,必要时还可进行技法示范。但教师不可随意动笔修改学生的画面形象,以至失去学生的个性。
4 创作课教学的基本形式
4.1 记忆画
记忆画教学是启发学生通过对具体对象、生活场景以及大自然环境的记忆,从中选择具有美感和典型意义的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和描绘的方法。记忆画的基础是平日里对生活的观察,是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是形象特征的记忆能力和默写能力的表现。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1 确定记忆的范围与内容。例如记忆描绘《春天》的画题时,应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在春天生活的内容,选择印象最深、最有兴趣的事物,进行记忆描绘。启发学生从众多的生活景象中,确定好某一生活侧面,从中选择观察最仔细、感受最深刻,并且适用于绘画形式表现的事物作为记忆画的题材。
4.1.2 注意题材内容的思想性和典型性。要启发学生选择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形象作画题,不应画毫无意义或思想不健康的内容。当然,如果用漫画形式讽刺坏人坏事,那应另作别论。
4.1.3 有目的地观察实物。例如画《我的书屋》的记忆画时,应事先准备好有关书屋里的书架、文具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记住形象的主要特点与结构,然后进行描绘。又如描绘以《菜市场》为题材的记忆画时,如条件允许,可在课前组织学生参观繁荣的菜市场有关场景,实地观察和记住人物形象特点和各种动态;并通过速写收集形象素材。
4.1.4 搞好构思构图,具体安排画面形象。例如记忆描绘《劳动》场景时,启发学生仔细考虑从何处着手,选择何种角度进行描绘。它以人物为主,并加以景物;既可以描绘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也可以描绘一群人物。总之,要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避免在描绘中出现雷同和一般化的情况。此外,还可结合欣赏优秀的作品,以作为学生创作时的借鉴。
4.1.5 具体绘制。可指导学生先用铅笔在画纸上轻轻的描绘轮廓线,在经过进一步地修改定稿以后,再依次着色勾线完成。
4.2 想象画
想象画又叫命题画,它是创作教学中要求较高的绘画形式,较之记忆画,它能使学生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更加广泛的培养和发展。
想象画创作可以使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它既可反映现实,也可进行虚构;既可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也可采用装饰性的、夸张变形的以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当然,教学中更应启发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从现实的真实性出发,选取自己较为熟悉和感受较深的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和艺术的创造。
想象画教学与记忆画教学有不少共同之处,其教学过程可参照记忆画进行。但想象画教学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应注意其中的几个问题:
(1)想象画虽不一定以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描绘实景实物,但却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例如进行“我们的未来”的想象画教学,即使在高年级也是十分困难的,也必须运用一定的形象资料进行启发引导,说明画题内容和创作要求,否则是难以进行教学的。
(2)想象画不等于记忆画,但通过形象的记忆却可促进想象力的发挥,有利于进行新的构思和创造。例如通过对参观科技展览的回忆,可唤起对各种科技展品形象特点的记忆,然后由此出发,发挥联想与想象,再进行新的设计。
(3)在想象画创作中,还可以通过讲故事,阅读诗歌、童话、寓言以及神话故事等文学作品所提供的材料,经过学生的想象与构思,然后进行描绘,将抽象的形象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此种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准备有关的人物和动物的简笔画资料),以减少学生在描绘中的具体困难。
5 其它教学方法
速写式创作教学方法源于西方美术绘画创作模式。西方很多艺术大师都非常注重速写式创作,达芬奇、梵高、毕加索、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大师都有惊人的速写功底,很多作品草图都是以速写的形式创作产生的。速写式创作教学更注重绘画创作中的观察和对事物特性的敏锐把握,同时注重创作过程中简要、概括和灵活的造型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需要多观察,多画多练,广泛接触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绘画、文学、音乐、戏剧作品,多途径地建立正确、健康的艺术观念,准确、概括地将自己所接受到的事物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同时注重学生绘画创作技能和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提升,使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真正有感而发,创作出富有精神内涵的美术作品。
6 结束语
中职美术教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题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合理化对美术绘画创作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性,明确创作课上的创作题材对学生绘画艺术审美情趣及绘画艺术观念、个人创作风格、创作态度及创作追求的决定性影响,进而充分分析学生绘画创作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认真、合理选择创作课教学题材,科学调整教学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思想观念与偏好的基础上,利用适合学生的题材,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和分析不同艺术风格、不同艺术流派、不同地区的美术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绘画、文学、音乐、戏剧作品,多多观察,多画多练、多思考,逐渐掌握和适应绘画创作中材料和环境的选择方法,学习到实用的绘画创作技能,真正提升学生绘画艺术涵养、艺术观念和创作技能。
参考文献:
[1]靳曦.无意识绘画技法在绘画创作教学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0(31): 342-343.
[2]李微妙.浅议美术绘画创作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9(2): 155-156.
[3]丁伟英.谈美术绘画创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4): 21-22.
[4]马天飞,汪霞.如何辅导绘画专业学生的创作课[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1(2): 126,128.
关键词:作文写作 课外阅读 写作技巧 生活
我在贵州省的一所民族中学任教,这里的学生多是农村学生。高一上学期结束后,我在任教班级作了一次调查,请同学们写出自己自从进入高一以来,在写作文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对同学们提出的写作问题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写作自信,写作情感,写作技巧,文体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素材积累,阅读范围以及阅读方式,思维方式,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同学们感到写作困难,其实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初中生,不能再像初中生写作文那么幼稚,自己应该提高作文水平,写出好的作文,美的作文来。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大动力,是学生自己要写好作文,而不仅仅是老师要求和为了应付考试。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帮助同学们走出写作困境。
首先,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我的学生来自贵州农村,在阅读书籍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他们家里没有书可读,能读的只有课本。学校即使有课外书,数量也很有限。这样的阅读环境是糟糕的,造成的后果是――没有书读,便不喜欢读书,知识量小,视野狭窄。对写作造成的直接影响是素材匮乏,即使知道写作的主题是什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信息论告诉我们,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过程。没有获取,自然不会有输出。
为了解决阅读问题,我想了一些办法。第一是扩大阅读量,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课本。其次,利用周末去书店阅读。此外,在班上建立图书角,我和同学们每人每月买一本杂志。第二是引导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开学的时候我曾做过调查,有的学生说他们不知道读那些我拿去的杂志有什么用。于是,在阅读方向上的指导就得再具体一些,如阅读《海外博览》可以了解世界,读传记文学可以了解伟人的成功之道。第三,每学期召开读书交流会。
其次,解决素材匮乏问题,就得重视素材积累。根据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在寻找作文素材的时候,往往只是注意名人轶事,如此便限制了素材的范围和数量。素材的来源其实是很广泛的,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八条:
多关注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名人轶事固然具有典型意义,但是缺乏普遍性。
多搜集名言警句,名句名篇。名言警句中蕴含了人生的这里,或者说是对人生经验的浓缩。
搜集文学名著中的经典人物以及经典事例。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反映了生活,反映了时代。它塑造的人物是时代的典型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注意观察与搜集自然万物作为材料。
搜集一些有趣而且有哲理的幽默笑话。
搜集有意义的鬼怪故事。
搜集中外寓言故事。
搜集中外神话传说故事。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素材来源,那就是我们的课本。
除了搜集,还要指导学生整理素材,将搜集到的素材分门别类,做好标记,到时取用很方便。
其三,学生反映,拿到作文题目没有灵感,不知如何下手,其实根子在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太少。刚刚进入高一,又是来自农村,生活圈子狭小,对广阔世界的很多事物缺乏了解和体验,这就限制了他们的“灵感”。那么,除了通过阅读以及网络等方式扩大视野,就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能力。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能力,需要教师时时念叨,时时提醒,有意识地对“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进行强化。同学们生活的农村就有很多值得看,值得思考的事物,只是平时没有留意罢了。在校园里,就观察老师上课以及跟学生交谈的表情动作语言,观察同学们的言行举止;走在街上,除了过人行横道,就东张西望,看看商店的广告有错没有,买东西时观察如何讨价还价。如此等等。回来记在本子上,然后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把这个工作做好了,做成习惯了,面对作文题目就不会感到陌生,更不会害怕。
其四,针对同学们普遍存在的有了材料“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我逐步进行一个系统的训练。首先明确文体,找来议论文、散文、小说、记叙文阅读,结合他们在初中学过的文章,逐渐明确各种文体的特点。然后首先学习不同文体的常用结构,这就好比修房子,先学会把“大架子”搭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对“房子”的“门”“窗”进行设计和修饰。
对于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悟性较低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模仿,模仿别人的拟题方式、谋篇布局方式等等。当然,得说明“模仿”跟“抄袭”是不同的。
其五,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首先是多多地赞扬他们,作文本上,周记本上,我经常会批上“好”“很好”等。学生很看重分数,我就把分数打得高一些。当部分同学质疑自己的高分时,我告诉他那是他应得的分数,不必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于学生的作文,我通常不做大的改动,只是指出小毛病。否则学生也许会跟着老师的否定而否定自己。我利用后面的墙报,把同学们的作文展示在上面,告诉他们都有可取之处。这样,对作文水平高的同学,是一种鼓励;对于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是一种肯定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