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德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从学理上探讨师德建设的内在依据,把握师德建设的现状,谋划师德建设思路,既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师德建设现状呈现出强调个人自律、轻视师德培养,重视业务能力、轻视道德品质,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权力的倾向。应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提高教师自身德性建设的责任感和行为自觉性,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构起坚固的德性长城。
关键词: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134-04
建设师德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课题,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这首先是由师德建设的内在根据决定的。师德建设植根于教师的使命、教师的作用和现存的师德问题。对教师肩负的使命、发挥的作用和出现的师德问题的探讨,能够澄明师德建设的客观根据。
首先,教师肩负的使命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人们对教师形象及其使命的精准概括和基本期待。按此理解,新师肩负着传道、授业和解或的三大使命。而这种使命的完成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伦理自觉。因为,一方面,教师每一使命的完成都要涉及到道德问题,因而需要相关的师德伦理支撑。传道要求教师把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向学生予以表达和宣扬,而这其中就包括传受大量的道德知识和伦理准则。因此,传道的使命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高远的道德伦理境界。授业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并充满关爱地从事自己的施教事业。因为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没有教师授业活动的伦理关照和道德生活,教师就无法完成授业使命。解惑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启蒙和阐释,这既包括知识的学习及其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也包括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社会进步等问题,因此教师完成解惑使命的过程需要渗透着耐心、体谅和关爱等伦理精神。另一方面,不仅每一使命的完成需要丰富的知识和丰厚的伦理素养,就教师对这三个使命的总体性而言,还需要其具备高度的职业自觉、价值追求和高尚的人格。教师只有从总体上,从职业道德和师德伦理的高度去映照并践行肩负的使命,才能充分胜任并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使命和角色期待。教师肩负的使命充溢着丰富的道德精神,沸腾着深刻的伦理期待,因而肩负并完成教师的使命无疑需要关注和加强师德建设。
其次,教师作用的发挥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能,而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就是以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这种作用必然渗透和贯彻着深刻的伦理精神。具体说来,教师作用的伦理精神可以从教书和育人两个维度进行确证。从教书的角度看,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启发。教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因而教书的关键是教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而这里的重要维度是要符合教学的伦理要求。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书“必须符合特定的文化体系中伦理规范的要求,采取一种学生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而那种动辄就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侮辱和恶意体罚的教书行为显然是与伦理精神背道而驰的。从育人的角度看,教师需要具备伦理精神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想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和进取创新品质,首先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精神风貌。因为所谓育人是一种人格对人格、道德对道德的主体互活动,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品质,那么学生的德性生成就会失去重要支撑,必然造成教师育人作用的遮蔽和缺失。不论从教书还是从育人来看,教师作用的发挥都呼唤和期待着高尚的伦理精神。
再次,现阶段师德存在的问题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使命和作用期待着具备伦理精神的教师,作为能动的主体教师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自身的师德问题,那么加强师德建设就会成为多余之举。现阶段我国的教师队伍总体上说师德水准是比较高的,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使师德建设受到很大冲击。当前人们普遍反映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道德自律,追求物欲,甚至一切以经济利益为标准,向学生及其家长直接或间接索要财物或“方便”。其二,滥用权力。有些教师滥用教育权力,对学生进行体罚、心罚或变相体罚,这种滥用权利的行为不仅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而且会伤害其心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其三,追逐名利。有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争名夺利,追求虚荣(成果造假)、欺世盗名(学术不端、论文造假、成果剽窃)、诋毁同行等,这些不道德行为使教育事业受到腐蚀,教师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其四,放纵。个别教师扭曲爱情,大搞师生恋、婚外情;也有的教师感情偏激、心理扭曲、情绪失控,把课堂当成自己情绪的宣泄场,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西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德性应该处理情感和行为,而情感和行为有过度和不及的可能,而过度和不及皆不对;只有适当的时间或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这是德性的特点。”虽然教师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价值观的偏颇和德性的丧失。这些问题说明教师的德性需要建设。
如前所述,师德建设有其深刻的内在依据,科学地审视和把握住当前师德建设的现状,才能更好地谋划师德建设思路,加强师德建设。当前师德建设现状具有以下倾向和特征:
第一,强调个人自律、轻视师德培养。主要表现是:其一,人们大多期待和希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体现出高尚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行为,要求教师重视个人修养和自律,却很少有人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为教师的师德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上;其二,人们普遍关注教师对于社会、国家、职业、学生、学校、同事、领导等外部世界所应遵守的师德原则和规范,很少去关注和研究教师个体内心世界可能产生的冲突、失衡和失谐以及应对之-策;其三,人们大多注重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而很少去关注和思考教师表现出高尚师德行为所应具备的师德知识、观念和情感等精神支撑。
[关键词]公安院校 师德建设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Z013)05-0078-03
[作者简介]杨雪,铁道警察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53)
近日来,我们许多人都被一个90后的大男孩感动着,他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90后最美学警”,他就是铁道警察学院2011级学生李博亚。李博亚同学在危急关头舍身忘我、英勇救人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全中国,也有力地改变了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看法,堪称90后大学生的典范和楷模。我们在赞叹和感动之余,不仅要思考一个问题:李博亚作为一名警校学生,是什么造就了他奋勇救人的胆气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李博亚同学的举动与其在公安院校中所受的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而其中师德对其高尚品格和忠诚警魂的铸就影响尤为突出。
一、公安院校师德建设的价值蕴涵
“德乃师之魂也”,师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乃至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产生巨大影响。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不仅反映了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还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品格的塑造,更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样,要发展公安教育,实现政治建警、科技强警的战略目标,也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品德高尚、作风严谨、结构合理的公安高校教师队伍。而在公安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建设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高尚的师德不仅会有助于教师在工作中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而且还会促进其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育人效果的增强。在公安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公安院校要真正实现政治建警、科技强警的历史使命,造就忠诚于党和人民、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合格公安人才,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公安院校师德建设提出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
二、公安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岗不敬业
当前,爱岗敬业精神欠缺是公安院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受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公安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和工作信念发生了动摇,不再把教育教学工作看作是传承知识、创新文化、传播理想的光荣事业,而是把其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对其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缺少应有的感情和足够的投入,不仅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学生发展、祖国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不愿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一旦有收入更高或者待遇更好的职位,就义无反顾地离开教师岗位,全然不顾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再有,不少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或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殊不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作为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其人格和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一些教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品质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丧失了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在业不爱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直观体现,作为教师应当真心地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从思想道德、学习生活、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去关爱学生,努力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然而,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是教学,至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都与自己无关,自己没有义务去关心、帮助学生。不少学生反映,有些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才能见到,其他时间几乎见不到,有时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想找教师谈谈,不是找不到,就是教师以各种理由拒绝,一些教师基本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甚至连学生名字都不知道。当个别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一些教师不愿施以援助,不愿“多管闲事”;当学生个人利益受到学校侵害时,一些教师怕得罪领导,明哲保身,不愿挺身而出为学生庇护。这些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值得我们深思。
(三)治学不严谨
治学严谨即是要求教师以严密、谨慎、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是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但是当前公安高校教师中也存在治学不严谨的现象。俗语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及时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强化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素养,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然而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十分不利。除了专业知识,教师还应注重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但多数教师很少主动学习或给予关注,使教学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四)不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其言行理所当然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但是目前个别教师非但不能成为表率,反而削弱了教师的人格力量,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轻者,一些教师纪律意识淡薄,作风散漫,无视学校规章制度,如上课经常迟到、课堂上随意接打手机、吸烟、说脏话等等;重者,个别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钱分交易”,通过收取学生钱财。把原来不及格的成绩变成及格或是故意泄露考试试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当作无偿使用的雇佣工人,让学生为自己搞科研、做实验,坐享其成;还有的教师全然不顾“师道尊严”,利用学生考研、考博之心,进行权色、权钱交易等。
三、加强公安院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为师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理论研究是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缺乏理论基础的制度构建必定是不完善、不成熟的,为此,加强对公安院校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为师德建设的制度构建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目前公安院校师德建设理论的研究基础还较为薄弱,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不够丰富。对此,公安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各公安高等院校和有关教育部门专门对公安院校师德建设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师德建设的目的,师德建设的内容、存在的缺陷、建设的机制和途径等)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形成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以对公安院校师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二)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师德建设主体参与能力
师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修养。公安院校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当坚持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不仅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向社会生活学习。其次,应当加强道德实践,即不要只把师德建设作为口头活动,而是要在实践中恪守道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科研等活动中自觉遵守师德规范,还要在工作之外的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再次,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道德习惯的养成不仅要掌握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还要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为达到更高的师德水平而不懈努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第一,完善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1)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公安院校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把教师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发展的大事列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要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和所属各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学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2)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师德建设必须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学校党政领导组成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师德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学校所属各院、系要由书记或副主任主抓本单位的师德建设工作,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健全教师准入制度。教师的良好师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个人道德修养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注重教师从教前的品德修养是确保师德优良的重要前提。当前公安院校在选拔教师时往往侧重于学历学位、科研能力或实战经验等,而很少注重对其个人品德和道德素质的考量。试想如果教师存在从教品德不过关、心理有障碍、人格有缺陷等问题,又如何确保他今后能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呢?因此,应当坚持高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将业务水平考核与道德品行考察紧密结合,这也是确保教师师德水平的首要条件。
第三,完善师德教育制度。学校加强师德教育不能仅限于岗前培训,还应当把师德教育活动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师德教育的方法应灵活多样,除了理论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召开专题讨论会、座谈会或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对自己的师德进行反思,逐步强化师德意识,提高师德水平。
第四,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1)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确定考评指标时应坚持合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2)考核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3)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与反馈。考核评价结果应作为教师奖惩和聘任的重要依据,同时考核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到教师本人,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临床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是不能深入研究教育哲学、钻研教学法,即使履行教师职责,也是敷衍了事,以至教学过程中不讲究授课艺术,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总之,“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临床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除了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根源在于:第一,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环境无疑对临床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对临床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了冲击。再加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崇尚利益最大化、个人享乐等价值观也会弱化教师的师德意识和理想情操,从而使师德失范现象比较明显。第二,医学院校及教学或附属医院对师德教育不到位。学校方面,相关部门和领导只重视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对加强临床教师师德建设需要专门教育的意识不强。医院方面,由于师德建设制度不完善,临床教师接受的师德教育更为匮乏,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师德建设的导向,如重视业务水平,轻视思想道德;对教师业务方面有质的要求,但对师德却无法量化。第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临床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神圣职责,但是在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及特殊的教育环境下,作为医师与教师双重身份的临床教师的职业压力明显增大且有其特殊性[1]。在具体工作当中,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医疗、科研的工作压力使教师职业压力过大,这也是临床教师师德失范的心理根源。
床教师师德失范现象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规范和明确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加强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强化针对性,完善制度建设。临床教师师德建设要结合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及临床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完善临床教师师德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临床教师师德水平。首先,确立领导制度。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机构专门负责师德建设的方案制定,使师德建设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只有完善师德建设领导制度,才能为落实师德建设各项措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其次,教育培训制度。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临床教师工作实际构建师德培训体系,将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化、常规化。师德培训教育要着重研究如何增强临床教师的道德生长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纠正以往道德宣讲中的盲目性,使得教育培训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考核评价制度。学校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临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确定可操作性的师德考核评价指标,如建立由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三位一体的临床教师师德评价体系[2],这种方法可以对临床教师师德进行科学化的考核评价。同时要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奖惩和聘任选用的重要依据,使其产生激励作用,真正为临床教师师德建设注入动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以促进师德建设。临床教师作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殊的群体,其医德医风状况直接影响到师德的养成。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在一定意义上,临床教师师德和医德医风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师德的形成和培育,对医学生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因此医德医风是临床教师师德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在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实现途径不能仅限于学校,应该延伸到临床实践阶段。要让医学生进入教学或附属医院后,体验医院文化,使知识、技能、素质教育融合在医院文化的氛围中,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在职场环境中的养成,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医德医风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陶冶师德情感,强化角色意识。临床教师师德的建设和培养,要强化他们的角色意识,使其能履行教师职责,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陶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感。首先,可结合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教学实际,设立专门教材、专人讲评等形式对临床教师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品质为核心与内容的师德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培养,使临床教师对自身所承担的教育角色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3]。其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他律必须转化成自律。要提升临床教师师德水平,必须将师德规范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临床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地遵守师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与教师的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良心,这才是师德建设的理想境界。总之,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对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临床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要大力加强临床教师师德建设,教育引导临床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学生。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临床教师的师德建设任重道远,要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徐雪平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师德建设 问题 对策
目前,大学教师师德建设面临一些我们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道德滑坡,使社会期望与师德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反差。同时,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师德通过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德要求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统一
一些高校教师不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而是得过且过,既不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也不注重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没有职业责任感。平时上课只管讲课,不管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近乎混乱,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听音乐、打电话、埋头睡觉等现象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教师自己随意迟到,提前下课,不认真备课。所教授知识陈旧,甚至信口开河,任意改变课程的知识结构,山南海北地闲聊无关于本学科知识的内容,散布社会的一些负面新闻,把课堂当作自己发牢骚的场所,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
尽管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当中依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中,产生了对人才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上的错误认识。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业务素质,不重视政治素质,只重视重知识水平,不重视道德修养,只重视学历高低,不重视人格人品,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师德要求与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的不统一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不能严格按照教学制度去管理教师教学活动,不去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行为,从而产生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一些教师唯利是图,只关心自己的职称,地位,荣誉,把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则抛之脑后。考试的时候,监考不严格,对学生舞弊现象不过问,不制止,改卷不认真,随心所欲,任意地打分。
这些现象的形成在相当大程度上源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管理上的疏忽,对一些违反教学制度的行为监管不力。尽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充实了相关的师德建设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多数还是停留在书面和文字上,很少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更不可能产生实际效果。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既有整个“大气候”的影响,又有“小环境”的因素,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西方价值观和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冲突越来越凸显出来,价值观的多样化,挑战着一元道德权威,形成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客观上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是非标准模糊,提供了“土壤”和“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弱化了现有的道德观念。高校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身在其中的高校教师也势必受到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首先,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整体信任度的降低,使得教师的自我认可程度也随之下降。教师自我认可程度的降低,直接导致了教师自身从业标准的降低,从而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职业群体中的一员。在施教过程中只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传授,放弃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育人”职责,把教师这一岗位仅当作“谋生”的手段;其次,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处在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教师掌握着主流知识资源,因而在教育过程也比较容易树立威信,获得社会及学生的尊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教师在知识占有上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原有的、已形成的自尊心和思想道德观念;三是年轻一代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用个人价值取代社会价值,忽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义务。
2.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大学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但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也不可避免地会伴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的出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价格信号的负面影响,过去在教师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在一些教师中出现了“个人中心”意识增强、等价交换原则滥用和牺牲精神滑坡等现象。有的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坐标考量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取向,奉行实用主义,刻意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对策
1.变革道德观念
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道德也应发生变化。今天,“道德不再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意义的理性规定,也不是康德的先天行为道德律令,而是更多地容纳情感、本能和激情”。道德观的变革就要解放人性。教师道德的变化要求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把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使教师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义务人,而是拥有相应权益的主体。这是教师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教师道德素质提高的动力。
2.高校师德的制度化
教师道德义利观的变革主要是解决人们思想层面的问题。但是,教师利益的保障,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的默认和观念上的认可,要落实在教师的生活中。要制定合理规范的以确保教师利益的实现。
首先,要保证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制度应该是维护教师利益的,能够保障教师职责权的统一、保证教师投入与收益的一致。
其次,制度在设计时,必须保证结构的规范性、完整性,即制度本身能够禁止、防范违反制度的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制度的供给效率。
最后,制度的制定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应把制度切实贯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教师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和实现。
3.恢复教师师德的主体地位
培养主体意识,增强职业活动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职业道德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应当被主体所接受、认识并转化为内在信念和内在自觉性。缺乏主体意识的职业道德不是真正的职业道德,也谈不上职业道德建设。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说教,认为教师道德规范,应该由一些专家来制定,教师应该无条件地服从。这样,教师道德就成了外在于教师的教条,成了脱离人、凌驾于人之上、对人进行压制、支配人的力量。教师对这样的规范是抵触的,道德说教因此也是无用的。因此,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道德说教为道德自省,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狭义的师德是针对以教育为职业的人来说的,一般指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唐代韩愈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他自身应该是得道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由于限制在职业范围内,专指对于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的要求,故称为狭义。
广义的师德是针对所有人的,指的是掌握客观规律。《道德经》指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我们古代就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虽然生前不很得志,屡遭困境,但他的很多学生却总是追随着他,他去世后,也受到中国乃至海外知识分子的强力推崇。孔子的智慧是十分伟大的.他认真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又毫不吝惜地夸奖他们。比如他说颜回“不二过”、“不迁怒”等。他对学生很有感情,颜回早亡,他大哭。孔子还不单纯教授知识,还传授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没有高尚师德,没有对学生深深关爱的老师是提不出这些理论的。
从目前社会整体来看师德建设是取得很大成绩的,但也要看到师德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特别是在一定的意义上,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劳动的这个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修养,并处处为人师表。有的学校师德现状与教师劳动的严肃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冲突,存在着由此引起的奉献精神衰落和不负责任倾向的加剧。
师德的核心是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敬业精神。第二,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第三,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一位优秀的、受人尊敬的教师一定是处理好了这三个关系。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认识到自己所特有的职业尊严。过去,教师常被当作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具”,甚至可以称作“知识的搬运工”。这一职业常被认为没有什么特殊性,教师自身也没有多少尊严感和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下,师德问题也就容易产生,尤其在城市学校中比较严重。
其实,教师的待遇水平并不是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能否体会到职业的尊严感及神圣性。如今提倡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教师不是随便可以做的,教师也像科学家、艺术家一样有职业特殊性。新课改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体现教师的自主。所以,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也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而青少年又正处在一个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可塑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也就成了建立和谐校园的关键,而师德则是根本。我校从努力“立师德促生规”做起,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只有老师心中充满阳光,才会把阳光撒播在孩子的心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要求的浓缩。师德是我们教师的第一智慧,如果为人师者能用心点亮“师德”之灯,让我们的爱和温暖洒向每个角落,校园定会更加和谐。校园需要平安和谐,平安和谐是我们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一个平安而和谐的校园,才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校园。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才是一个关系融洽,团结合作的校园。和谐而平安的校园是我们的追求,而发扬教师良好师德,就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一个根本。师德教育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它是塑造未来人才需要的净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用高尚的师德去打动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学校这块土地会更适合幼苗的成长。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应重视加强师德的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木;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多年以来,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师德的要求更加广泛、更加严格。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而且要“保护学生安全”。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师德建设的宏观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特性有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形象,给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在新形式下,加强师德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转型期,师德培养的要务是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路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变革。加强师德培养,构建中学和谐校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一点看起来不重要,但实际影响力却不小,一个怡人的环境对师生性情和情操的陶冶是不可或缺的,试想一下,一个窗明几净,鸟语花香,琅琅书声的地方,你还有不拼搏的理由吗?怨不得很多家长带着即将高考的孩子漫步在北大清华这样的校园里去接受心灵上的熏陶。
第二,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表达机制,处理好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利益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获取利益和维护利益。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为了自身及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在人的诸多需要中,其中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归根结底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表达机制。所谓利益表达机制,就是使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正常渠道。为此,首先,我们要顺应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密切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及时了解教师的各种思想问题,听取他们不同的心声,给他们更多的话语权,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回答他们表述的各种问题,构建一个畅通的利益表达平台,充分做到信息上的畅通。其次,要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上,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同他们谈心、交朋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以及做一名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第三,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抓好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物质激励,要有一定的力度,对于业务素质高、道德品质好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要敢于重奖,在整个学校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做到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与有形的物质激励相比,无形的精神激励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影响力更为广泛。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做好舆论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大力表彰优秀教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较高的层次上有“尊重的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他们思想上、事业上的进步也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如果管理者对他们的所取得的成绩能够给予恰如其分的宣传表彰,在他们内心深处则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热情,促使其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精神文化是构成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最高层次,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历史积淀与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德的引领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生和谐相处,制度完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前《试论构建和谐校园》教学与管理,2005(8).
2.于兆波《法制视角下的和谐校园与工会使命》2006,(6):19~22
3.张青山《深化工会工作,构建和谐学校》2006,(11):23~24
4.陈绍斌《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四个环节》安康师专学报,2004,(2).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反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精神力量,时刻熏陶感染着学生,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在这个过渡阶段,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仅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也给学风建设带来了挑战。应该意识到,学风建设虽然最终落脚点是学生,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受到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师德建设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机理,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师德建设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古人把教师的责任高度概括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达出教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作用。[1]教师是学校中相对稳定的、弱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教师的思想水平,心理素质、知识储备、人格魅力都会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行为举止熏陶感染学生。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的那样,“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构成从游式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久而久之固化为学校之风气,即学风。由此可见,学风之形成受教师影响最甚。因此,仅从学生角度出发,盲目夸大学生自主性或者利用校规校纪等管理手段是远远达不到建设优良学风的目的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以师德建设促进学风建设。
二、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冲击着社会道德规范,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高校教师群体也面临道德滑坡的危险。学术造假、行贿受贿、辱骂学生等事件层出不穷,人大自主招生黑幕、厦大博导事件更是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认知偏差,把本职工作理解的平庸化,认为教育事业不过是一种谋生手段,忽略了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神圣感。这种职业认知的偏差不仅会淡化教师的责任心,让教学工作变得散漫随意,而且也会影响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降低了教学与学习效率。二是治学失范问题严重。有的高校教师自从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就好比进了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不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上课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科研先导”的大旗更是导致高校教师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申请课题上。高校学术功利化导致学术论文粗制滥造、篡改数据、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三是不正之风横行,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以教谋私,收受学生或其家长财物,利用学生家长的权利谋求个人私利,在招生考试中徇私舞弊,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等。无德无以为师,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不正之风必然会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方式影响学风,没有良好的师德妄图建设优良学风无异于缘木求鱼、纸上谈兵。
三、师德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重科学文化素质轻思想道德素质的观念长久存在
在传统观念里,在提及高校教师素质时,总是过分突出了教学科研成果、著书立说的主导性,而忽略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只强调“智”的重要性,忽略“德”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科研工作一手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一手比较软的状况。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缺乏社会认同的渠道,长久以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有效的社会认同,让师德建设缺少了动力来源。个别教师认为,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师的工资却与某些科研人员、个体老板、金融企业员工工资相差较大,于是产生了消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丢弃了敬业精神,淡漠了人生理想,也淡化了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心。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对道德产生巨大推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等价交换为原则,这一经济生活的目标和原则被无限放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经济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蔓延,整个社会道德受到了巨大挑战。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师德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伴随着80、90后教师逐步走向工作岗位,这批在市场经济思想观念下生长的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政府包揽高等教育、直接管理高等学校,形成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影响和降低了教育质量,干扰和损害了学术的活力和创造力。浓重的行政色彩不仅会导致教师追名逐利,也干扰了学术自由,遏制创新。另外,事业单位长久实行“铁饭碗”编制,造成懒人效应,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表现懒散、懈怠、不求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退出机制困难,教师只要不犯大错误,基本不会遭到辞退,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导致人才流动的缓慢和滞后。教育体制的落后对于师德建设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更是直接影响了校风学风建设。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教师的师德教育机制,是建立在对教师终身教育理念上的师德教育工作。[3][4]高校加强师德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师德风范、爱岗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合格教师为目标,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弘扬高尚师德、例行师德规范为具体要求,努力培养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
2.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教师自觉培养师德的热情和动力,同时建立约束机制,划定“红线”,将教师的行为约束在一定范围框架内。重视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身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将师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之中,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前景、专业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用事业的发展激励教师自觉提高师德素质。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增强敬业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师德风范角度入手,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和纪律,重点强化教职工队伍在思想道德、教学纪律、教学风气、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加大惩罚力度,确保学校风清气正,为营造良好学风创造条件。
3.与时俱进,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打破政府与学校的隶属关系,恢复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克服高校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应当实行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符合自身属性的组织管理,其核心是改变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实行以学者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学术本位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施行,打破了事业单位终身制,实习合同制,实现人员进出。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实习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
【关键词】师风师德建设;内涵;重要性
教育家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比现有良好的教育。”我想,同样可以推而广之,那就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
有位古人告诉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就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能否培养好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与人之路。
师德师风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体现出来。那究竟什么是师德师风呢?《诗经·小雅》曰:“德,既饱以德,又善教也”,也就是说,师德是教师的涵养、德行及善于教书育人。风就是良好的习惯、遗风;师风,就是教师在本职工作中的特有气质、行为准则、风尚及行业风气等。笔者认为师德师风,应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行为、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操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并逐步将其内化成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其内涵具体可以概括为:正确的政治观念;强烈的责任意识;严格的言行自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
俗话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遵循的原则。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所谓“师德”,简单来说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周围或许会听到这样的事情,某位老师政治观念不强,课堂上不能把握分寸,导致负面影响;有的人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学生反映某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虽然说这可能不是普遍现象,但同样也应唤起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忧患意识。
师德师风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师德是履行自己崇高的社会职责的重要保证,很难设想一个不安心教育工作,看见学生就心烦的人,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所以,加强教师献身于教育的理想的培养,有助于其正确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另外,师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可以这么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师生之间的感情没有融洽地交流,即教师没有把自己的爱全心全意地贯注给学生,那么整个教育活动就会死气腾腾,没有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教育的质量肯定也不容乐观。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毫无保留地为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心,学生在这种洋溢着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教育氛围下,就很容易“亲其师,信其道”,并且积极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使教师能够根据其展现的特点因才施教,从而使教育达到了目的。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们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效仿,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应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同时陶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有一天,陶先生看到一位男学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某些老师从所谓的差学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我们说,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一流的师德师风必将反映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更是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每一位人民教师怀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对社会高度负责、对科学高度负责的态度,“明师道、铸师德、扬师风、强师能”,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使自己能够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参 考 文 献
[1]王炳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明确师德建设目标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指导、监督师德建设工作。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政教处、教导处牵头,主持师德建设日常工作,负责落实师德建设相关政策,建立师德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导、检查师德建设工作。
二、加强学习,注重践行,提升教师思想境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学习则是改变思想、提高师德意识的主要途径。每学期我们都要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学习教育活动。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教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检查,力求有实效。我们还经常通过举办师德主题演讲、征文、“爱生模范教师”评比、师德标兵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师德教育,使教师人人知师德规范,人人规范师德行为,人人彰显师德魅力,大大增强了广大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荣、立志终生献身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把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引导教师做践行师德的模范。我们主要开展了承诺与践诺活动:一是庄重承诺、明确责任。在每学年初,教师要通过集体宣誓、开家长会、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向学生、家长、社会进行庄重承诺,承诺爱岗爱生、敬业奉献、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严格践诺、规范行为。即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自律、自警、自省,时时处处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规范了教育教学行为,大大提高了师德水平,逐步形成了讲师德、正师风、强师能、树师表的局面,唱响了“以德修已,以德育人”的赞歌。
三、率先垂范,典型示范。力树为人师表形象
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激发教师自觉参加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创建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
1 树正气,带动师德师风建设。学校领导班子要争做师德师风建设的带头人,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广大教师。我校领导班子在慈善一日捐、为灾区捐款时总是“抢”在最前面;每年的义务献血活动时,总是抢先报名;为患病的老师和学生捐款时,依然走在前面。前不久,校长又为孤儿学生交上了校车乘坐费用。爱心凝聚力量,师德铸就精神。教师的形象得以升华,学校的力量加倍凝聚。
2 以党性铸师魂,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党员教师应起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支部开展“以党风带教风,以党性铸师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党员带教活动,促进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各项教育活动中,要求党员教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自觉地对照自己,认真剖析,整改提高,达到了“永葆先进性”的教育效果。
3 典型示范,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注意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使他们贴近教师,感染教师,鼓励教师,引导教师。学校重视舆论引导,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使广大教职工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努力营造学习先进、追赶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全面建设。
四、制度先行,措施得力,师德建设工作有序发展
1 加强制度建设。师德既要依靠教师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又更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为引导和保障。近年来,学校先后修订完善了《教职工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职工考核制度》、《教职工评优树先制度》等制度措施,特别强调对教师的价值认知教育、道德诚信教育和规则意识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同广大教职工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道德规律向道德自律的提升,形成全校上下同心同德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2 完善考核与奖惩机制。学校将师德建设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对教师的考核重点突出教书育人的实际业绩。对违反教书育人有关规定、出现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一律实行职务评聘、评优奖励等“师德一票否决”制。
3 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为了及时收集学校师德建设的反馈信息,学校形成了每学期各年级召开一次家长会的制度。同时,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对全班每位学生进行一次家访。学校还组织了“家长看学校”、“社会评校”、“家长评校”、“学生评教”等活动,向家长印发问卷进行调查,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五、面向未来,乘势而进,全面构建和谐校园
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初级中学以加强师德建设来推动和谐教育的构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苏法制报》先后以《春风拂面送温馨》《铸师魂,细节成就精彩》为题,分别报道了该校的创新做法与成效。学校创建成为张家港市行风建设示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合格学校,中招工作先进学校,在张家港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中荣获一等奖。
在推进师德建设方面,学校的做法是:
一、以氛围营造铸师魂
为了激励、凝聚全体教师争先进位,学校通过两个途径来营造良好氛围。
昭示学校主攻方向,发挥目标引领作用。年初,学校在大门口布置“以和谐促发展,以质量铸品牌”“推进学校和谐发展,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横幅;在综合大楼上悬挂了“抓好学生系列活动,精心培育德育亮点;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全面打造质量品牌”的竖幅,昭示学校的发展方向,凝聚人心,打造合力。学校在教学楼、办公室、会议室等墙面上,布置的30多块“塘桥初中教师的‘十种态度’”的特制版面,以及2号教学楼底楼通道墙面上的《塘桥初中教师“十种态度”宣传展版》,推出了学校特色活动的亮丽风景线。
展示办学业绩,发挥成果激励作用。每学年初,学校在“校务公开栏”内展示办学成果,在“古今风采”文化长廊内推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事迹介绍”“师德风采”等宣传展版,弘扬先进。学校还把宣传报道该校的《江苏法制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报刊杂志文章以张贴的形式,让全体教师共同分享,此来激发教师的荣誉感,进取心。
二、以阅读引领铸师魂
为了丰富教师的精神食粮,引领全体教师见贤思齐,学校以推出教师专题阅读材料――《构建教师健康心态》的形式,为大家提供阅读、对话、交流的一个平台,同时真实地记录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反思、感悟的心声及进步成长的轨迹。《班主任成功教育案例分析》《幸福在平淡中活出精彩》《慧人慧语慧悟》等时文,以及本校教师撰写的《改变从心开始》《又见彩虹》《北京归来》等随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生活案例与借鉴,引发出了大家的深刻反思;本校教师撰写的《为优化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以叙事研究铸师魂
学校开展了由高级教师讲师团成员、研究生引领,以青年教师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活动,每周由二到三位教师走上教工例会主席台作叙事性发言。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有30多位中青年教师上台作了发言。教育叙事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等方面,作出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去年10月以来,学校推出了以“欣赏他人、共建和谐”为主题,冠名为“第三只眼睛”的叙事研究新平台。
学校组织发动全体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校园、看同事、看学生、看学生家长,从欣赏他人的角度凸现全校师生、学生家长精神层面上的亮点,把它们汇聚成一道人文风景,推动了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校园、和谐教育的共建。“第三只眼睛”的叙事研究新平台开设以来,已有20多位教师在教工例会上以讲述的形式,再现了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感人细节、片段、场景,引发了多元思考,使全体教师在自我审视方面有了比照的对象,学习的目标。
四、以师德展示铸师魂
为了让师德风采引领人,让全体教师共铸师魂,学校推出了“师德演讲”的新平台,每月由一到两位教师上台进行师德演讲,或宣传他人的师德建设先进事迹,或交流自己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收获,倾诉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反思、感悟的心声,展示成长进步的轨迹。庞丽亚老师的《给学生飞翔的翅膀》,在张家港市中小学师德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曾获得过省初中物理评优课一等奖的袁敏芳说:“学校从细微深处开发师德建设方面的资源,把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一花一叶汇聚成的一个个盆景,耐人寻味。展示师德风采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许多老师都在从细微之处着眼改变自我、重塑自我、提升自我。这是对我们的殷切召唤和激励,这是对我们的深切期望与鞭策……”
五、以校歌宣传铸师魂
为了以歌声激励全体教师深化《塘桥初中教师“十种态度》的系列活动,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创作了《塘桥初中教师之歌》:“选择教师的岗位,我们无怨而无悔。每天和希望来相会,我们心中永远是春天。面对渴望的眼睛,我们分享成功的滋味;看着纯真的笑脸,我们品尝精彩和甜美……选择教师的岗位,我们有梦又有诗篇。每天和太阳在一起,我们心中充满着欣慰。倾听读书的声音,我们拥有阳光的心情;陪伴长大的身影,我们拥有幸福的回味。‘十种态度’记心间,爱心化作春光美……”校歌创作出来以后,由音乐教师谱曲并在教工例会上教唱。学校还通过举办各年级校歌比赛、搭建学校文化艺术节等平台的途径,师生一起上台高唱校歌,振奋精神,展示风采。
六、以共建和谐铸师魂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师德建设;情感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96-02
党的十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但传统的教师教育陷于功利主义观念,只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与道德形成密切相关的情感关注不够。本文拟就情感因素与师德建设关系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情感:师德的内在成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师德包含着情感成分。这是因为,情感作为“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央教科所前所长朱小蔓教授曾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学习方式,情感不仅引发和调节着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且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更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1]可见,教师情感是教师内在的道德力量,情感因素在师德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驱动力、执行力和调控力的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能力,才能调节好职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现实生活中,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而且还要接触家长和社会。在市场经济环境和现代信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着日益增多的道德冲突和价值选择,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波动也不断增加。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往往能够正确认识与调控自身的情绪、情感,使得情感的表达与自身的职业道德信念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师德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由内而外地生成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体现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必然充满情感性特征。从孔子“诲人不倦”的师德形象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意蕴。
关注师德的情感成分,要注意到,师德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教师的行为本身,它还具有育人功能。教育是一项育人的活动,以人为本,培养人、发展人,就要求教育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人是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中成长的。哲学家霍尔巴赫曾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存在。故而,当一名教师在践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师德准则的时候,实质上他也流露着教育活动本身的人文情怀。因此,挖掘师德中的情感成分,有助于推动师德建设。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情感忽视
高校师德建设,是指根据时代形势的转变,把握高校教师师德的特点和规律,用以探索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其中包括政策规范的完善、内容体系的更新和体质机制的改进、内外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2]师德建设应该关注作为情感性存在的高校教师本身。高校教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不仅在思想道德、生活态度、学术学风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教化作用,而且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层面上对学生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不断落实,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年提高,师德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片面强调道德认识
师德建设是一个知情意协调并进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高校倾向强调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师德建设往往以集中开会和理论学习为主,旨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毋庸置疑,增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有助于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但这类师德建设的方法不足的地方在于,仅仅只强调职业道德认识的确立而没能促进职业道德情感的产生,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职业道德行为,师德建设的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中有个别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往往存在着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违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
(二)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高校中有的教师上课很认真,但上完课就走人,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并不多,对学生的关心也不够。这和学校在对任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不全面有直接关系。教书与育人,是教师工作的两个方面。无可否认,勉励任课教师兢兢业业,认真地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而让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人才,帮助学生成长,同样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教书容易,育人却困难。比起纯粹的知识传授,育人是一项师生之间身心敞开的交往工作,需要教师情感的付出与投入。在功利化浪潮的影响下,有的学校看重教师的教学成果,而忽视其育人成效。这就容易导致师德建设中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三)师德评估标准僵化
在高校师德建设中,某些师德的评估标准比较僵化,只有严格遵循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才可能成为师德标兵,而这类标兵的形象往往是严肃和理性的。事实上,学生喜爱和尊重甚至模仿的却是那些看似有些“离经叛道”,实际上能联系社会发展的趋势,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师。因评估标准的禁锢,使得教师不敢展示个人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师德表现几乎千人一面:“依法治教”、“授业解惑”、“严谨治学”,而缺乏“人情味”。
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不足之处,概括起来就是师德建设的情感因素遭到忽视。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转型的因素,又有高校内部管理的因素,更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因为对于师德的情感内含认识不够充分,师德建设的载体过于单一。因此,要增强师德建设,高校应该努力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以情感为载体的师德建设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中提到,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扎实学识,要有道德情操,要有仁爱之心。不难看出,所提及的好教师几个特质中,情感因素恰恰是占主要的。如果我们把师德建设同做好教师的标准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师德建设同样应该从情感入手。
(一)健全师德建设的情感机制
情感机制所独有的激化、评价、选择功能使其成为师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的教师思想建设主要方法还停留在规训与惩戒等他律形式,致使教师职业道德的境界不高,难以转化为内在固有的品质。因此高校在师德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在对新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除了师德理论的学习,还应该增强师德的情感体验,发挥情感体验的动机与强化的机制。一旦教师心中的那份教育热情被激活与点燃,那么教师对待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爱与责任感,对待工作就会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对待自身也会注重保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二)增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
夏D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3]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师德建设的育人情怀就是教师对学生要有仁爱之情,其核心就是关心与包容。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启智慧,更要关心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学校应鼓励教师欣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包容不同特性的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醒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成长。
(三)创造师德建设的人文环境
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环境因素。教师职业道德环境是指影响教师职业意识、情感形成和发展,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意义发生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4]教师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氛围环境,比起思想教育灌输更有感染力和渗透性。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温馨的人文环境,并且在教师心中形成舒适的教书育人氛围。同时高校还要改进师德评估标准,减少固化的指标,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发展的个性差异,嘉奖和肯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师德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加强师德建设应该针对时弊,推陈出新。重视和发挥情感因素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推进高校的各项工作,有助于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小蔓.论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特殊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1994(5).
[2] 贾汐.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3(6).
普通高中师德建设在逻辑上所要涉及的是这样三个问题:一、谁是师德建设的主体;二、师德建设从战略方向上应选择什么模式;三、如何将这一模式用制度的形式转化为现实。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
一、确定普通高中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地位
1.将教师作为道德建设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仅仅看作道德建设的被动接受者。普通高中教师道德建设主体地位的确立,是由普通高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表现在职业主体的自主性和内省性非常强,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认识、情感及行为的独立性也很强。没有教师个人内化的道德认识,仅靠外界的道德引导,道德建设很难发生作用。
2.要考虑普通高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道德水平,充分尊重他们的道德实践。普通高中教师作为理性知识群体,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比较强,道德的领悟能力及行为的自控能力相对于一般群体而言,显得更高一些。因此,要尊重他们的道德实践,改进和创新道德建设的方式和内容。在学校里,各位教师了解自身专业和自我角色,而对更广范围的职责、自己角色的影响以及自己职业的产品———学生无法控制,因而导致使命感的减弱。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给予教师了解自身社会角色的场所,增强其责任感。
3.将教师个人自律与制度约束结合。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同样会影响到“象牙塔”里的教师,加上个人道德理性、意志和能力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制度规范加以配合和弥补。
二、选择普通高中师德建设的目标与过程结合模式
师德建设模式的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师德建设目标和程序的选择。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设计并选择目标模式。没有目标设计和安排的师德建设,很容易流于表面和空泛。第二阶段,采取倒流程方法,建立师德建设的程序模式。首先从任务开始。我们沅江一中确立了“每个教师要丰富和完善其内涵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育人思想,自觉践行,做一个学识渊博、气质优雅、师德高尚、聪慧而有灵气的‘学者型’教师。”这一任务为确立师德建设的目标提供了前提。其次,根据目标找出问题。最后,设计问题解决的程序。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将程序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构建全方位的普通高中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
首先,要制定或完善普通高中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的行为是其内在情操和师德的外在表现,也是社会评价师德的重要依据。普通高中教师行为规范对于规范教师的言行非常重要,是普通高中师德建设的基础。教师教学规范的制定,要考虑到显性道德规范与隐性道德规范的结合。必须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具体化,使“以人为本、严谨治学、敬业奉献”的内容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并分解为具体要求。其次,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师德建设的评估考核体系。再次,建立健全各级普通高中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普通高中师德建设相对于学校的其他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任务软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情形。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分解领导责任,以保证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5.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一、把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要点
1.当前是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文明传统告诉我们,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政治面貌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和高度。可以看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国家处在新社会的转型期,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现象。很多青年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师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都了解甚微,所以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出现了不理想的态势。如果任由此种现象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于是我们要敢于面对问题,多方法、多渠道的研究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有针对性的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这将会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要体现创新性
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围绕着人们的观念、思想和意识等方面,关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如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在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青年教师要从现实的社会环境出发,在政治体制的约束下,对师德建设问题从理论的高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既要借鉴传统道德内涵,也要吸收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要充分体现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创新型和效率性,要形成高效的师德建设体系,这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清楚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期性
当前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更极具挑战性。我们不仅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还要在具体问题的发展过程中灵活的使用相关的方法和技巧,这意味着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于是我们不能指望一劳永逸和理想主义,我们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前提下,不断总结各种方法和手段,必须做好长期完善的思想准备。
二、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1.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理论知识
科学的理论知识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而且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要不断的学习思想道德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的头脑丰富起来,能够清楚的分辨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们要在内心时刻有一个戒律,不断的提醒自己、鼓励自己。充分说明只有不断的学习各种科学的理论知识,师德建设才能循序渐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学习模范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
在教师队伍里不乏有一批先进的模范教师,模范教师的感人事迹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发挥启发其他教师、感染其他教师的效应,从而从思想深处影响着整个教师队伍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学习模范教师的优秀品质不仅可以从身边教师汲取,还要从书籍、报纸等其他途径读取先进教师和模范教师的事迹。总之我们要从先进的人物榜样中汲取能够提高思想认识,提高道德修养的各种营养成分,积极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自己能够不断的迈升到新的台阶。
3.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工作
教师的工作艰辛和繁重,于是教师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缓慢、曲折和反复的现象,同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错误和缺点。为了能够持续不断的提高青年教师的的道德修养水平,要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地提醒青年教师的不足和缺点,有针对性纠正不足改正错误。由此可见,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提升自己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引擎,通过该方式可以使青年教师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
4.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师德建设的宗旨,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热爱学生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美德。要发自内心热爱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学生。青年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思想独立、具备个性的群体,不能只把学生呆板的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要把他们看作是朋友,当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克服各种困难。青年教师要用因人而异的方式和方法发自内心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向上的面对生活、学习。
5.从学生群体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
青年教师由于年龄上与学生相近,所以比较容易融入学生群体,形成密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的言行在学生群体中会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把高尚的思想道德体系向学生灌输。青年教师要善于走到学生中去检查自己的不足,积极听取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寻找自己在思想、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改正。
总之,做为青年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青年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热忱与努力,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林碧凤.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发展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