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诗精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课改 新教材变革 现代诗歌教学 方法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现代诗歌篇目浩察,足见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重要。
我们看看课程标准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力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总体面貌、表现方式、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在引导阅读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学会发掘、理解和品味作品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性,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培养纯正的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选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突出经典性和可读性,培养鉴赏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的兴趣和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如此高标准的要求,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怎能懈怠?
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
一、教师要用激情创设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进程,他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机构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堂课若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不能使学生透过文字符号理解其中的深意,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特别是诗歌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场景: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课堂为浓郁的艺术氛围所笼罩,结束时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富于激情,需要教师燃烧学生,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正如拜伦所言“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师生与诗人心灵互动的场面不是虚假造作所能体现的,那需要师生沉浸于诗,如痴如醉物我两忘。
二、走进诗歌
1.走进诗歌,必须先走进一个个诗人,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例:学习闻一多的《死水》,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程式化的闻一多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更多地是让学生去触摸诗人丰厚的生活,走进诗人那丰腴感人的生命中,去感受诗人卓尔不群的风采,谛听诗人情感的赤诚,从而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我搜集了很多和闻一多有关的文章。如《血色闻一多》、《纪念闻一多先生遇难十六周年》,印发给学生看,学生了解到的闻一多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潜心学习,为国为民呐喊终生的不屈不挠的真正的民主斗士,甚至在了解到闻一多在昆明被杀害的一幕时,我们的孩子居然也有人拍案而起。此后,每读到闻一多的文章,孩子们或哀伤或愤怒或流泪,这难道不是走进诗人心灵的深处的明证?
2.美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研究证明,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精神实质。
美读是学生从正确的语言、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美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会心。在这方面,我学习于漪老前辈的作法,其一,比照感悟;其二,指导技法;其三,强调心会(心中领会)。
3.揣摩探究深味其旨
如果说诗人是一座花园,那么他的每一首诗,就是花园里一朵朵艳丽的花。美读是我们一朵朵的欣赏,而要想谛听花语,领略花园的魅力,离不开揣摩探究,具体地说首先是品味,要咀嚼诗的字句,品评诗的外在形象特点,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品的过程更是妙趣横生,精彩不断。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错误》时:
师:有人说隔壁的诗人是疯子,远方的诗人是风景。刚才我们解读的游子思妇说,只是一种普通的解读,我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还可以作哪些多元的解读?
生:我可以把女子理解成归人的母亲。
生:过客是归人,可归人还想流浪,不想回家。
……
其次是引领回归,揣摩往往会偏离主体,肢解文本,迷失方向的做文字游戏,此环节教师好比如来佛,不仅对文本要宏观把握还要对学生进行微观洞察。教师要抓住学生有价值的品点,深化升华,回归本真。
三、课外拓展,举一反三
例如在结束的《沁园春·长沙》后,我还给学生精选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七绝屈原》《念奴娇·鸟儿问答》《水调歌头·游泳》《菩萨蛮·大柏地》等,对写作背景和重点语句加以注解,让学生利用晨读去吟诵体会,进一步去领略一个融诗人与政治家为一体的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求、思考和质疑。
四、摹写创作
先来读两首小诗:
音 乐
音乐/你是心地清明的友人/月白色的光/柔和浮躁的尘世
音乐/你是忠贞的母亲/纯洁的身体/积蓄无际的热情
音乐/你是抚平伤痕的良药/慰藉痛苦的灵魂
音乐/你是开启心门的钥匙/打开尘封的梦想
是你/音乐/为我驱逐黑暗/迎来了黎明/跳动的音符/婉转的旋律/内心的共鸣
谱成一首属于你的歌/爱你,音乐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犹如早春的雨/平凡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初见犹如初夏的风/吹拂中/略带着微微的暖意
初见犹如深秋的硕果/收获中/明白了此刻的珍贵
初见犹如冬天的万物/褪去了秋的忧伤/期待了春的愉悦
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看不见人世的污秽/听不见罪恶的喧嚣
这些诗作虽稚嫩但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都要摹写,然后我把这些摹写作品辑录成集,配上精美的封面、插图,既充实了班级图书角,又为每位学生储存了一笔无价之宝。
五、举办诗歌朗诵会
在诗歌单元教学接近尾声时,就要筹备这个事情,朗诵的规模可以以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年级的或全校性的;朗诵的形式可以是集体朗诵,也可以是个人朗诵;朗诵内容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学生的稚嫩之作。不拘一格。
六、余音绕梁,醉舞诗歌长空
学生会读、会写了,诗歌教学是不是从此就划上了句号?答案是肯定的。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语文日志等,由学生率性诵读,诵读的内容只要是自己欣赏的就行,读后还可现场评论,或抛出问题引发同学的探究深思、习作。
摘要:虽然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创作都经历了类似的社会动荡期,它们在创作的风格,主题,以及各自反应出的的精神状态都有很大的区别。本文试图把研究重点放在它们二者的差别,而它们两者都经历的类似的社会大环境则只是做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歌;现代诗歌;差别;相似性
一、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诗歌在英国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值得我们的关注和仔细的分析。本文试图从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诗歌选择的意象,主题,措词,风格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浪漫主义诗歌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把自己的矛头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潮。华兹华斯(1770―1850)的《抒情歌谣集》的面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代表人物主要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济慈,拜伦,雪莱等。
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出现是在20世纪早期。它逐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是伴随着意象主义的出现。和其他的现代主义者类似,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者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当时被广泛接受的维多利亚诗歌,把重点放在对对传统诗歌的结构和华丽的辞藻的批评上。这些现代主义诗人主要包括叶芝(1865―1939),艾略特(1888―1965),庞德(1885―1973)等。
二、两个时代诗歌的分析
在十八世纪英国国内国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国内的矛盾累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新出现的无产阶级生活上极度贫困,被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他们之间的矛盾急剧地升级。国外法国大革命在整个欧洲都有巨大的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包括诗人们都热烈欢迎法国大革命和它的原则“自由,平等,友爱”。
在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世界经历了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大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这些社会因素对人的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那个时代的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全新的写作方法去表达这种前所未有的感受。
虽然浪漫主义诗人和现代主义诗人都经历了类似的社会变革,他们却是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写诗歌的。前者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示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主人公都是有坚强意志的英雄,充满激情而且通常展示给读者异国风情。和18世纪理性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浪漫主义者非常重视人类的内心世界,自然界也通常被人化了。而现代主义诗人主要把自己的创作重点放在人们恐惧,迷失,分裂,扭曲等等负面的内心世界。以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歌《一朵枯萎的紫罗兰》和现代主义诗人叶芝的《科尔庄园的野天鹅》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整诗弥漫着一种悲伤阴郁的气氛。首先,诗人选择了一朵枯萎的紫罗兰为全诗的意象,正如诗歌中所说的“这朵花的香气已经散失”,“这朵花的颜色已经褪去”,“一个萎缩的,死的,空虚的形体”。然而诗人雪莱却把这个“死亡的”紫罗兰当成一个珍贵的宝贝因为“它在我荒废的胸口”。爱对诗人来说是无与伦比的重要,哪怕爱已经不复存在。接着通过“它以冰冷而沉默的安息/折磨着这仍旧火热的心”这种鲜明的对比,诗人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以及对甜美回忆的渴望。但是诗人的情绪抒发并没有停顿在此,雪莱对爱的沉迷已经慢慢转变成了后悔和懊恼。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它沉默,无怨的命运/ 正是我应得的”把全诗的情绪推上了最高峰。诗人似乎是在承认自己对爱情的“死亡”是有关系的。全诗写作态度真诚,感情饱满,措词精致华丽,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
在《科尔庄园的野天鹅》一诗中,诗人叶芝选择一个高贵纯洁的意象―天鹅当做全诗的主角。和《一朵枯萎的紫罗兰》相比,尽管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和永久的不确定性和惋惜,但是语调相对平缓,祥和。第一段的中间部分,诗人说:“我听到天鹅在我头上鼓翼,于是脚步就更为轻捷”。一方面,叶芝记得第一次见到野天鹅的时候它们敏捷矫健的脚步,但是诗人现在在感叹自己已经不在年轻;另一方面,现在的野天鹅和当初一样,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似乎是在暗示自己对天鹅的羡慕和嫉妒。第二章节的开头,诗人写道:“还没有疲倦,一对对情侣,在冷冷的友好的河水中,前行或者展翅飞入半空”。然而随着诗人情绪的发展,到了第二章的末尾,诗人说:“可有一天我醒来,它们已经飞去?”用问句做诗歌的结尾,诗人没有提供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案,天鹅到底是飞走了还是留在湖中呢?可能叶芝想让读者自己找出答案,可能叶芝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以这种试探性的言语当做诗歌的结尾,我们能感受到现代主义诗歌更喜欢采用一种模糊的,甚至是神秘的风格。
为了能更加具体详细地对比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本文还用了雪莱的《致月亮》和叶芝的《丽达和天鹅》作为实例进一步分析说明。
雪莱的《致月亮》是一首短小精湛的诗歌。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诗人还是成功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清晰生动的图画。并且在对月亮这样一种既平常又特殊的意象的描写中,诗人雪莱也采用了一种和其他诗人不同的手法。在诗歌的开始,诗人说:“你面容苍白是否已疲倦”,以这样孤独悲凉的画面作为全诗的背景。之后诗人说:“穿梭于生辰不同的群星”,“孤独地流浪”。“穿梭于群星”,“孤独”这样一个明显的对比就形成了。这样似乎是矛盾,但是事实上反映出诗人在繁华世界拥挤人群中的孤独。下一句诗人用了一个看似稀疏平常的暗喻,他说:(月亮)“宛若无欢乐的眼睛”,却“找不到目标停留长久”?这样的一个问题似乎提供给了读者两种有可能的结论:加倍放大自己的绝望;或者是找到一个更加美好的结局。一度是明亮的美丽的意象在诗人的手中变成了一个又疲惫又孤独的物体,诗人其实是在用月亮暗示自己,在攀登文学顶峰时,感到了厌倦;才华出众,高处不胜寒,找不到共同的朋友饱尝孤独,生活中竭力寻找情感的栖息港湾,却找不到长久相守的伴侣。
在叶芝诗篇《丽达与天鹅》中,宙斯化身成一只天鹅了丽达。在叶芝看来,历史是在前进中循环的。天鹅了人,神和人的结合,发生在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时候。诗人似乎是在庆祝这样的暴力行为,但是正如这个神秘的事件,诗人突然开始质疑这种人与神的结合到底能不能解决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对立矛盾,是不是能使得知识和权力能和谐共处与世。诗歌开篇就以剧烈的形式描述了神化成鸟了丽达,特洛伊被毁灭时的悲惨情形。阿伽门农的死。最后三行又是以提问的形式结束,而且没有提供任何答案。宙斯也是创造力的象征,可是神的创造力也必须降落于世间。灵肉结合便集中了人不能克服的双重本质:爱与战争、创造与毁灭。在诗中,一方面,叶芝鲜活地写出了天鹅与丽达的肉体恋爱,另一方面,也着手对他们发生这种关系后所造成的恶果和罪孽进行尝试性的探讨。(贵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参考文献:
[1] 刘守兰. 英国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2.
[2]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1.
[3] 王钦峰. 拜伦雪莱诗歌精选评析[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4] 罗选民. 英美文学赏析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5.
[5] 苏煜. 英国诗歌赏析[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3.
【关键词】蓉子;;乡愁
说是“永远飞翔的青鸟”①,说是“一朵青莲”②,说是一朵“开得最久的”③,说是“一朵又真又美的山水仙”④,说是“蓝空一朵百合”⑤,似乎都是在说我们要谈论的这位诗人。她是一种或几种花的形象。在中国当代诗坛,蓉子称得上是一位纯粹的女性诗人,而且是生长在南中国水乡的女性诗人。说纯粹,是说在她身上女性的许多特点最完备而且保留得最美好。“中国古典女子的娴静含蓄,职业妇女的繁忙,家庭主妇的责任感,加上日趋尖锐的现代诗的敏感,以上四者加起来,形成了女诗人蓉子。”⑥
蓉子诗歌是独特的,也是常青的,她的艺术之美,已为许多诗人和学者所共赏。“静观天宇而不事喧嚷”,从容“探询灵魂成熟的丰盈”,是蓉子得天独厚的气质,蓉子的艺术精神是古典的,也是浪漫的,是知性的,也是感性的,尤其是在对美的感觉、捕捉、表现方面,简直达到了精微、极致的程度,使得著名的九叶派女诗人郑敏也情不自禁地赞道:“她的诗可读性很强,而又有很深邃的内涵。用字饱满、穿透而不夸张;色彩鲜亮,唤起视觉的形、色之感,而不造作。汉语的优美韵味及高度的活力被自然地吸收到现代诗语中。”并得出结论:“美,不管在什么时代,毕竟还是人们心灵的需要。”⑦刘登翰认为她的诗歌总在“寻找着一种精神的超越”,并体现出“一种富于东方古典美的娴静的艺术风格”。古远清说她的诗歌“声谐而句警”,不愧为“台湾新古典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钟鼎文曾形容她的诗风:“充满着一种宁静的寂寞和浅浅的抑郁。”痖弦甚至指出,蓉子诗歌的意义很丰厚,“不单是文学的美学的,甚至成为社会的和教育的了”。这些评价,均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揭示了蓉子诗歌的审美内涵,都是不乏真凭实据的。
在蓉子的诗歌王国中,出现了许多“花”的意象,如雏菊、凤仙花、牡丹花、百合、青莲、水仙等等,其中,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这一朵饱蘸着乡愁的雏菊,开得最久,也开得最美。
“从人的生存发展愿望来说,没有谁不追求人生的充实和生活的圆满,然而现实人生本身却往往难以尽人意,构成这样或那样的人生缺撼。这些人生缺撼在现实活动中得不到补偿,那么就往往导向在精神上,在文学活动中以审美想象的方式实现补偿。”⑧
“乡愁”是在台湾的大陆人一种时代相思病,是一种客居他乡者对母土的思念之情,作为一种精神补偿,它在诗中表现为对祖国大陆母亲的依恋之情。海峡两岸,亲人们长达几十年的生离死别,思念之情可以说是刻骨铭心。一片槐叶,一张邮票,一只蟋蟀,都能勾引起浓浓的乡思,有乡归不得的哀痛和悲喜交集的向往,致使一代诗人尽望乡。“乡愁”成了大多数台湾大陆各省籍诗人共同的主题。蓉子于1949年2月自江南水乡独自一人来到台湾,举目无亲,她感慨:“欢笑是我的容貌/寂寞是我的影子”,“白云是我的踪迹”。⑨“白云”象征着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状况,同时赋予诗作以感伤的色彩。
在蓉子的乡愁诗中,成为了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一朵紫色的雏菊,深深牵引着女诗人的情绪。这首《晚秋的乡愁》,就是一曲哀怨痛切的歌韵。
蓉子以晚秋节令作为引起乡愁的背景,烘托之下,更增加了乡愁的浓度。
全诗五节,女诗人用繁复的意象和意象的时、空交错组合,将“乡愁”的感情潜流,曲折多姿的映现出来。第一节,用了“紫色雏菊”、“古老的花瓮”和“异乡的风”等意象,构成一幅晚秋庭院盆景图。蓉子二十一岁,就离开故乡,被调到台湾,那正是含苞的雏菊啊,被从故土采摘到异乡台湾去了。“古老的花瓮”与“雏菊”相映照,又生发出一种象征内涵,既显示了女诗人与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识的血缘,又蓄蕴了诗人身世飘零之痛。而异乡不胜阴冷的秋风,更加重了凄愁的情调。这可说是情景交融,显出了晚秋乡愁的题意。
在诗的第二、三两节,诗人将灵视的感光镜头转移到昔日家乡。诗人用昔日的家屋、远处的山岗、淡云、轻风、悠悠的水流和琵琶声韵,这一组繁复的意象,织成一幅故乡清秋图,来反衬思乡的哀怨。
在诗的第四节,这位多愁善感的女诗人,又把灵视的感光镜头转移到异乡台湾的潭水,深秋冷寂的潭水,使那十月的寒意更加深,幽壑奔冽的光,使悲凉触手可及。诗人又调动通感艺术,将视觉美感化作肤觉感,静态的潭水和动态的光照相映衬,将悲凉氛围谊染得更浓。诗人感情的潜流从凄愁,增至哀怨,又增至悲凉,诗的感情层层叠加起来,终于在最后一节,以更为惊魂裂魄的一笔,将潜流变成泉涌了。诗人仰天长叹,她发出一声洁问:“谁说秋天月圆,佳节中尽是残缺”。诗人在结尾一改前面凄婉的风格而化作强烈的直抒胸臆:“每一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西风”的意象,意味深长。女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风从西方来,是大陆的风啊!故乡的风啊!西风传来的风信,是阵阵故乡情,怎能不激起思乡之痛呢?
在这里,“紫色的雏菊”引发了诗人悠悠的乡愁,诗人以“雏菊”自喻,表达了久居异乡的孤寂之感。然而,但菊非水仙,不会临流弄影,“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其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精神,亦使诗人佩服。
“到了秋天/群芳都已消逝/你欲独放奇葩/亭亭玉立在寒风里/诗人爱你高洁的风姿/我欲爱你那颗精金的心/因为培植你的/不是和风暖阳/乃是凄厉的寒霜!”(《菊》)
“凄厉的寒霜”培植了菊“精金的心”,而在异乡的日子,亦使诗人变得更加坚强,余光中称其为“开得最久的”。然而,“乡愁永不会衰老”,“乡愁就是童年是记忆也是历史”(《乡愁》),越多越醇,越久越真。
注释:
①王泉.简论蓉子席慕蓉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女性意识[J].华文文学,2002(5).
② 蓉子有一首诗,题为《一朵青莲》.
③ 余光中.女诗人――蓉子[A].余光中.蓉子论[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
④ 蓉子诗:《一朵又美又真的山水仙》.
⑤ 蓉子诗:《哀天鹅》.
⑥ 高歌.千曲无声――蓉子[A].蓉子.蓉子自选集[C].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1:285.
⑦ 郑敏.读蓉子诗所想到的[A].从诗中走过来:论罗门、蓉子[C].文史哲出版社,1997:259,257.
⑧ 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代文学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6.
人爱书,便与书结缘。读书之人都会买书、藏书、迷书、恋书,但爱书的感情却是相通的。冯至先生写与情同知己的几本书的故事,缅怀故人,手握旧卷,不禁倍觉情深。倪墨炎先生的淘书又惊又喜,也让人沉浸,兴趣盎然。傅月庵先生用细腻的心思“倾听”“我的老师”的书城悠悠岁月故事,启己又达人。
(编 者)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德文系,1923年后受到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专攻德国文学,兼修美术史和哲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学贯中西,著述广博,在诗歌、历史小说、散文、杜甫研究以及歌德、海涅作品翻译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自从懂得读书以来,我买过多少册书,我心中没有数儿;我接受过多少友人和不识者的赠书,我心中没有数儿;我丢失过多少书,心中也没有数儿;现在家里书橱内和书架上放着多少册书,我同样是没有数儿。但是在这不计其数的书中,有几本书跟我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几本书既不是著名的版本,也不是豪华的精装,可是我总忘不了它们,烦闷时经常取出它们,欣赏吟味,像是多年老友,一见面就有许多话要说似的。外文书暂且不提,先谈一谈我那几本情同知己的中文书。
远在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过着穷苦的学生生活。我的长兄在哈尔滨教书,他有时从他低廉的薪金里节省几圆钱寄给我供我零用。有一回他寄给我三块大洋,我从邮局取出钱来,立即跑到琉璃厂商务印书馆,用六角钱买了一部“四部丛刊”影印明初刊本《精选陆放翁诗集》,共二册,分前后二集。前集选者为罗椅,后集选者是刘辰翁,二人都生活于宋末元初。放翁诗作极为丰富,今存约九千三百首。这两集精选可以说是陆诗的精华,我很喜欢读。我曾在书眉上写有这样的评语:“前集所选多闲情逸致之作,不能代表放翁诗全面,刘辰翁编选之后集,则慷悲歌,读之使人振奋,盖与选者身世及思想水平有关也。”这个评语对于前后二集似乎有所轩轾,平心而论,两集正好互相补充,可以看出诗人的全貌。那时陈炜谟与我同住一室,他也常借去诵读,他用红铅笔圈点诗中的佳句,颇有见地。时隔多年,书中朱笔的圈点并未褪色,更增添我对于这部书的感情。
也是在北大读书的时期,一天我和杨晦逛东安市场,在一家旧书摊上忽然发现一批外文文学书,有英文的,有德文的,书面上都写有“袁文薮”字样。杨晦从中选购了几本英文书,同时他还感慨地说,这些书原来的主人一定很有文学素养,想必是生活上遭逢不幸,才把他心爱的书卖出。不料在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在东安市场旧书摊上又发现一批书,其中有一部是日本明治三十年(1897)京都文求堂出版的《杜诗评钞》,沈德潜选,大家合评。这部书也是两册,两册的封面上都用毛笔写有“文薮购于东京”字样。这时我不像上次那样不知袁文薮是何许人了。我知道袁文薮留学日本时,曾与鲁迅合作,计划出版杂志《新生》,后来计划未能实现,他到英国学法律去了。于是我买了这部《杜诗评钞》。后来我又从鲁迅早期的日记里一再读到关于袁文薮的记录。我追念前尘,对于这部书有了偏爱。我藏有杜诗不同的版本,但每逢我想读杜诗时,常首先取出这部书来读。
我在北大学习的后期,友人顾随在天津教书,他常在放假时来北京和朋友们相聚。一次我们谈到明末逸民归庄的《万古愁曲》,顾随连带着说,与归庄同时,山东有个贾凫西,自称木皮散人,作鼓词一部。他没有见到过这部鼓词,只听说作者愤世嫉俗,把古往今来的历史概括为八个字“直死歪生,欺软怕硬”。可是过了没有几天,我在北大第二院对门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一本线装蓝色封面的小书,书签上写着“木皮散人鼓词”,扉页后面有“乙丑孟冬影印”字样(乙丑即1925年)。我欢喜若狂,觉得好像这本书是书商专门给我影印送到我常常走访的书店里来的。我立即把鼓词买回来阅读,里边对历代的帝王将相肆意嘲弄,把历来堂皇富丽的正面文章都说成是滑稽的伎俩。虽然有些词句过于偏激,但淋漓尽致,当时不满现状的青年人读了,也颇能痛快一时。我尤其喜欢鼓词里关于宋朝的一段,说宋朝“三百年的江山倒受了二百年的气,掉嘴的文章当不得厮杀”;又说“满朝里通天讲学空拱爪,铁桶乾坤半边塌”;最后唱到文天祥殉国,陆秀夫投海,“这是那宋家崇儒重道三百载,天遣下两位忠臣来报他”。书前有署名统九骚人的两篇序,写于丙辰(1736)、丁巳(1737)两年。序里有这样的话:“窃谓感慨既深,言之痛切,尺幅穷万古之变,片言发千载之覆。如贾先生之鼓词,即谓子美诗史、屈平天问以来,堪步后尘焉,盖未多愧也。”
鼓词中有句云:“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鲁迅曾一再引用,一见于《坟・后记》(1926),一见于《老调子已经唱完》(1927)。揣想鲁迅引用时也是根据这个小册子,因为鲁迅在《书苑折枝》(1927)一文中说:“近长沙叶氏刻《木皮道人鼓词》,昆山赵氏刻《万古愁曲》,上海书贾又据以石印作小本,遂颇流行。”他紧接着说:“二书作者生明末,见世事无可为,乃强置己身于世外,作旁观放达语……”
文中由于这几册书提到的几位师友,都已先后逝世,缅怀故人,手握旧卷,不禁倍觉情深。
COART一开始就是以“反叛者”的形象出现的,它把艺术节从城市挪到乡村――人们劳作的场所,同时强调艺术与当地文化的结合,没有专业的演出、展览场所,一切就发生在人们生活身边。
COART的理想 为艺术家铺路
COART这个标题是一个西班牙女孩帮忙起的,前面两个字母‘CO’就有联合的意思,这既表明艺术界域的联合,也包括生活与艺术的联合,COART要给年轻艺术家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并着力于为艺术家发展铺路。
COART艺术现场,一个各门类艺术介入的延续性,开放性的活动。每个春天,几十位中外艺术家会打破形式上的条条框框一定之规,以旋律,形体,画布,影像,创意,语言等等各种方法来混搭组合,在古镇中心“玩”出一个艺术嘉年华盛会。
在丽江古镇举办的艺术节对于最富创造力的年轻人来说,COART绝对是一场玩儿过瘾的盛会。云南自古通过“茶马古道”成为中原与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交往的枢纽。多元的文化艺术,,商品货物和少受汉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让这里充满了无拘无束的,自由蓬勃的气息。今天,在曾经的茶马古道重镇,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城丽江的束河古镇,以多门类艺术周的形式,重现一个开放跨界,融合亲近的理想生活形态。
各路独立艺术家和音乐人在这里展示最自我的风格;让人灵感迸发的即兴的音乐创作也在丽江古镇上演――从画作到诗句,从歌曲到设计,COART将一切关于创作的天地都收入其中,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意去实现。
回首2012 Coart艺术现场
去年春季和秋季的丽江束河古镇,两次COART艺术现场活动,让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的观众和游客对艺术节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蓝天阳光下的古镇里,当树木掩映的小河边上演着戏剧时,青石拱桥上面弗拉明戈也舞得正劲,四合院中是让大家掌声不断的艺术家讲座;夜晚的星空下,熊熊篝火边,传统吟唱的歌声里是现代舞的身姿,池塘边的水上舞台,那个老外乐队让观众嗨翻整晚。古镇被这种随时随地发生的,不拘形态的艺术改变了气场。这场为期五天的狂欢让所有人领会了“艺术让生活更精彩!”的含义。
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音乐、诗歌、绘画、戏剧等艺术元素会在古镇的青石板路、街头广场、河岸水边自由演绎。展览、表演、创意市集……在中式传统古镇的环境中,当代艺术以各种形式自由混搭,不同的艺术得以在在同一个天空下呈现。
在COART艺术节,最有趣的一点应该是处处充满着新的可能和随机性,你甚至根本不必特意算准时间等待某场演出的上演、或是拿着地图仔细寻找某一处作品的所在。随便一个转角处或许就能给你带来一场惊喜,那可能是诗人们正在广场上慷慨激昂着;某条街深处的院子里大家围坐在草垫上听欢庆和FM3老赵的实验音乐;夜幕降临时酒吧门口万晓利的专场;或者是在古镇一个被大伙称作北京“SCHOOL”的酒吧里,看见正把酒言欢的李亚鹏和张楚。一切都在这个安静的村子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COART艺术现场”是一场关于自由的精神体验。每个人在这五天里不只是看到表演,听到音乐,每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都将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激发。在这里,所有参与者将一起来完成这个充满自由喜悦的旅程,收获发自内心的快乐。所有人都将从COART出发,满载而归,为各自通往下一站积蓄无限的能量。
在即将到来的这个春天,COART将再次来袭!以更大的规模,更丰富的内容,更多变的形式再次将束河古镇变成一个汇集全球艺术的乌托邦!
作为COART艺术节的官方杂志,《领御》将为您及时呈现艺术节的最新动态,敬请关注!
COART展览
《民刊展―诗的呼吸》
2012年秋季艺术节现场展出了九十年代产生影响的民间诗歌刊物原件一百多件。这些刊物在现代诗歌因某事件进入沉寂期后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精神追求和艺术探索文本。由北京诗人世中人提供。
COART 艺莲市集
“艺莲市集”是COART艺术现场的艺术市集版块,它是推动COART之“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理念实施的重要路径,这个版块包括了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览与销售、原创设计手工产品展示售卖,这也体现了COART艺术节的开创理念――为青年艺术家铺路。同时,在活动期间每天会对精选的市集展品进行拍卖,意在发现和扶持青年艺术家。在丽江灿烂的阳光下,来自世界各地的街头表演者随性的歌唱,你会发现你已经置身于心中的乌托邦。
COART表演
2012年秋季COART艺术现场不仅有万晓利、小河等一众知名民谣音乐人坐镇,同时,戏剧、现代舞等元素也被囊括其中。在表演单元最具特色的是对当地纳西文化的展示,“涵嗡哦-火塘吟唱”、“勒巴舞与postrock”,古老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束河交汇。
以科学的方式规划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才能保证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读书”的理想,从而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广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于是,一个怀有梦想的教师与66名孩子一起行走在了“班级共读”的路上……
一、细化各年段目标 实施有序操作
所谓“班级共读”,就是全班学生一起经历阅读的乐趣。在六年时间里,我与学生们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共读”阶段:
1.一、二、三年级以“读写绘课程”为主,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
操作方法:
(1)读
通过老师的大声朗读,儿童同时也在经历故事,在思考自己目前或者将来所要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故事则告诉他该如何正确地作出道德上的选择。同时,他也在一遍遍地学习汉字、汉文学语法,学习一种简洁的、诗意的表达。
(2)写 绘
写绘,这是儿童在学龄初期(6、7岁)特定阶段的生命的完整表述,讲述他完整的故事、想法、情感。
2.四、五、六年级开展“整本书共读”,这标志着学生的阅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我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
操作方法:
读一本书的基本流程一般采用:导读――推进――主题探讨的形式。首先,师生选择适合自己班共读的童书,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由老师或是学生介绍童书的内容、作者等,其形式可以是导读课,还可以是班级的好书推荐;为了学生深入读书,为了生生及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还会设计好阅读推进题,这些题使学生更深入的去读,去思考,避免了以往囫囵吞枣的现象,这段时间是最长的,有些书较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一般教师按照童书的章节设计推进题,大家看完一章,利用阅读课进行交流;主题阅读,是对该书主题的提炼,提炼的主题有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一个班级共同经历了一本书的阅读过程,最后提炼的主题必将根植在学生心中……这样,大家也许会用很长的时间读完一本书,不知不觉中,这本书就成为了学生之间的密码。
二、辅助活动并行 营造书香氛围
除了专项的共读活动,根据学生特点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每日晨诵”、“每周报告”、“小古文阅读”等多项班级共读的辅助活动,共同推进阅读氛围的营造。
“每日晨诵”――精心选取课外的一些名家名篇、优秀的国内外儿童诗歌、现代诗和古文文学经典构成主要内容。在孩子的大声朗读中,开启一个个美好的黎明。
“每周报告”――是每生每周完成一张我自制的“阅读报告单”,是对本周阅读的绘本故事、进行反馈检查的一种方式。在阅读报告中,有对绘本中的人物情节进行回顾,也有孩子们自己的对绘本的个性理解,更有仿照绘本的表达方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练习。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无论是怎样的孩子,能力强或能力弱的,都能较好地完成这项作业,孩子们用自己的理解画出了自己的绘本,同时也学会了用文字进行个性的表达。
“小古文阅读”―― 借鉴小古文研究发起者朱文君老师编著的《小古文100课》,精选小古文,每天读几分钟,意在让孩子们提起对古文的兴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小古文的趣味和精妙。
在多样活动的支撑下,一个人人爱读,人人乐读的良好的读书氛围已悄然形成。
三、创意评价方式 形成个性成果
我意识到,让孩子对阅读拥有一种成就感非常有必要。如何展示爱阅读的孩子阅读成果并让他成为班级中的榜样呢?
1.评价与奖励共举
我设计了“我的阅读日志”,让家长和孩子记录下每天或一段时间的阅读历程,以家长评价为主,只要达到了20本书的阅读积累,并有家长的亲笔签名与意见就能获得一张这样的“阅读护照”,目前班级中已有十名同学已经获得了第一张阅读护照,一旦积累了三张这样的“阅读护照”的孩子,他的阅读量应该已经达到了60本书,为了继续鼓励他,就能获得一张“书香小学士”荣誉证书,以此类推,阅读了80本、100本以上的可以被评为“书香小硕士”和“书香小博士”。
2.收集与展示共存
为了让这一成果很好地得以保存,同时也为了给孩子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指导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建立了一个精致的“阅读宝盒”,将每个孩子的“阅读日志”、“阅读报告单”、“阅读护照”与“写绘作品”都集结于里面。随便地翻阅一本,能感受到每个孩子一步一步的阅读经历与成长。
在实践“班级共读”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能上好课,要更多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求,改变授课的形式,改变师生的关系,改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改变自我。共读的路上。我们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朗读水平;深沉悲壮;祖国山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68-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家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中,安排了《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文章,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又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比较陌生,本文的难点之一便是学生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背景不了解。我便不急于展开课文,让学生从学校图书室有关书籍中,以及看过的有关电影、电视剧(如《》、《林则徐》、《大清炮队》等)中,搜集清朝末年的背景资料。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交流,然后进行补充、概括,突出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这一运输动脉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然后再展开课文。在读到“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他们”时,学生们表露出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慨之情,我就引导学生说,光恨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不如人家,就要被欺辱,詹天佑就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使命。当读到“消息一传出,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时,学生们的情绪变得兴奋起来,表现出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詹天佑怎么敢接受重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詹天佑是铁路工程师,懂技术。我补充说,当时懂技术的可能不仅詹天佑一人,詹天佑敢于冒风险接受重任,是受爱国主义思想的驱使,为中国争一口气。在课文教学临结束时,我激励学生说:现在,我们在一些科学技术领域方面还落后于外国,这就得靠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气了。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一样,都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感强,形象思维丰富,感彩浓厚等特点,它不但以它独特的风采在文学园地中占一席之地,而且还有不少深沉悲壮的爱国主义诗篇。
小学语文教材第九、第十册中的几首诗都是赞美祖国山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妙不可言。雄伟壮丽的庐州瀑布,奔腾咆哮的万里黄河,幽清脱俗的滁州西涧,别样风情的寒山霜叶,都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足以使学生豪气顿生,心旷神怡,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内心情感得以升华。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借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它运用了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巧妙地刻画了春柳的秀丽印象,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禹锡的《浪淘沙》,更是以豪迈的笔调配以奇妙的神话,叙述了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直到牵牛、织女家的丰富想象,把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顿感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杜牧的《山行》,以另一种清新的笔调,寥寥数语,便描绘出寒山霜叶绰约的风姿,教师抓住前两句中的“远”、“斜”、“白云深处”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石头山路向前延伸、延伸,一直到山顶,山高险峻,山顶上白云缭绕,几户人家择地而居。此景清丽幽雅,如临仙境,接着紧扣后两句中的“晚”、“红于”等词,使学生联想到夕阳斜照,霜叶红艳,曲径之巧,白云之神,令人陶醉,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有志愿军对朝鲜大嫂说的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代价”是个关键词语,教师可先让学生查字典,然后把它放到课文中去进一步理解。学生把“代价”这个词与课文所叙述的朝鲜大嫂为了志愿军而负伤的事迹联系起来思考,便认识到,这时的“代价”,指的是朝鲜大嫂为了支援志愿军所付出的鲜血。这种用鲜血凝成的情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受到了语言训练,又受到了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加深同学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并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孩子们的表演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关键词】诵读经典
积淀文化底蕴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记得曾经看过李振村老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15岁赴美就读到博士的中国留学生,英语十分流畅,而他的母语却出了问题。他对“山寨、房奴”等今天的一些常用词语茫然无知,表达时,只好用英语词汇代替。15年的母语熏陶和滋养,却抵不过14年的后天语言学习。其原因之一是他的汉语生命基本停留在了14年前。他的母语之树因为切断了与母语大地的联系,吸纳不到鲜活的营养,虽然活着,但停滞了生长。而像杨振宁这样的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却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他们也是少年留洋,大部分的生命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原来,这些前辈在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胸——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40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七百多篇古典诗文,这些经典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树的根扎到了最深厚肥沃的土壤里,和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于是,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有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我呼吸,自我生长。而那位博士,在语言发展黄金时期打下的母语根基就是我们今天进行着的语文教育。他的母语之树,扎根在一片贫瘠的土地里,于是短短14年的隔离都无法承受,过早地枯萎了。[李振村的《语言这棵树》]这个故事令人深思,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没有经典诵读,我们就远离了大师;没有经典诵读,我们就没有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和根;没有经典诵读,我们的民族就不会走得更远;没有经典诵读,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除了几十首古诗、少许的几篇文言文之外,全是直白易懂的白话文。“五四”以来,我们把传统文化经典解构了、散落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也指出,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从小诵读祖国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可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我们的孩子们应该读哪些经典呢?它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诗歌经典(《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现代诗歌、泰戈尔及普希金等名篇)、儿童文学经典(中外优秀童话与小说)。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有哪些作用呢?
一、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经典诗文是涵养民族精神的“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品,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学生们反复诵读,就能充分体会感悟和吸收它们,幼小的心灵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会变得柔软,感觉变得敏锐、情感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
三、经典诵读可以开发、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想象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13岁之前是记忆的、积累的季节。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和剪刀毫不相干,但诗人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韵味无穷。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秋浦歌》《蜀道难》等。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经典美文,从古诗词中能获取营养,激发、培养自已的想象力。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形象美,感受意境美,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和文化品味,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诵读大量的经典诗文无疑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典诵读可以积淀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无一例外的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茅盾背《红楼梦》,鲁迅背《纲鉴》,杨振宁背《孟子》……他们大都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幼年时把经典诗文牢牢地刻在了脑海里,打下了宽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如果,我们坚持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那他们的童年就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从而具有厚实的人文根基,成就根基扎实、枝繁叶茂的语言之树。
五、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是快餐式阅读、浅阅读。教师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走上健康阅读的金光大道,养成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语文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六、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诵读,小学生可以学习到重要的写作知识,明确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写作必须有真情实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讲“诗者,根情、言苗”,可见写真情是写好诗的第一要素。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愿经典文化占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浸润在优雅的汉语里,让经典书香润泽学生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有根的人,健康地成长,诗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黄细丹. 诵读经典. 书香满园——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1(9).
转眼间,一个学期已悄然而过。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我们的孩子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幼儿园小朋友,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其中有老师的汗水,也有家长的辛劳,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努力。为了孩子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更好更轻松的达到学习目标,在这短暂而又热闹的寒假中,请您一定要提前帮助孩子制定好假期计划,尽量每天抽出部分时间督促孩子坚持复习,阅读和锻炼好身体。最好能够提前预习,适时积累新知,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
亲爱的同学们:快乐的寒假生活已经开始了,这是我们进入小学阶段的第一个假期,相信大家对这个寒假一定是期待已久了吧?整整四周的时间相信大家可以好好的休整一下了。但是放松之余可不要忘记老师放假前的嘱咐呀,得知有的同学已经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给自己制定好了假期计划了,希望我们每天都能自觉地督促自己严格的按照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合理的进行学习和游戏。利用寒假时间应用你所学到的知识挖掘、思考、解决身边有趣的问题吧!跟家人谈谈你其中的喜悦,老师相信在这其中你们一定会收获不少,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寒假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小学的第一个假期努力做最棒的自己!
行动准备:
有计划,有规律的生活会让你的寒假更有意义,因此,在行动之前,请你跟爸爸妈妈一起为自己的寒假生活制定一张计划表,然后再按照计划表来度过寒假吧!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美妙的假期!
请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寒假行动建议”中选择部分或全部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寒假生活。
寒假行动建议:
行动一 我是小小读书迷
入学一个学期,同学们学习了拼音,认识了一些汉字,你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读完几本优秀的书吗?老师将根据你们的阅读情况评选“优秀阅读之星”。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老师为你们推荐了很多的精彩图书,赶快上书店去挑选自己喜欢的吧!(书目附后)
行动二 我有一双小巧手
入学至今,同学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终于放寒假了,该怎样感谢爸爸妈妈,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真的长大了,更懂事了,更能干了呢?赶快利用自己的小巧手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或干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吧!如:为父母捶捶背、倒倒水,洗自己的衣服,亲自做一次饭,扫一次地……
行动三 我是小小书法家
这个学期,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一些的汉字,还会正确工整地写出来,你们能将所学要写的100个汉字用一本新的写字本写下来吗?假期结束后,我们来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最工整、最认真。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要加强此项练习,建议准备一本字帖或田字格本,有计划的每天坚持练习。)
行动四 我是写话小作家
我们学了汉字和拼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阅读课外书,还能让我们把每天发生的让自己高兴、难过、兴奋、难忘的事情记下来,还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朋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本学期已经有部分同学建立的自己的“日记本”,放假了,老师希望有更多的同学用铅笔记录下这个精彩的寒假,写写自己每天的心情与感受吧。开学后我们比比谁的话最通顺、最完整(记得打上标点符号哦),谁的假期生活最精彩!(请准备的小学生日记本,带田字格的本子最佳,最好选择写得好的日记打印后装订成册。)
行动五 我是诵读小能手
幼儿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孩童时期记忆的东西根深蒂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寒假期间,我们建议孩子做到“日有所诵”,推荐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亲近母语日有所诵》小学1年级篇。本书首选的是韵文,有儿歌、童谣、童诗、现代诗歌、古代词曲、晨读对韵等等一些最经典的诗性文本。同时也精选了《论语》《孟子》《老子》、古代寓言、古代散文中易于记诵的章节,用经典叩启天赋之门。“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行动六 我是小小美化师
本学期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并制作了我们第一期“识字报”,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不但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又认识了很多的汉字、积累了许多的好词,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大家的一齐努力下,本学期校“书香班级”评选活动中我们挣得了我们的第一个“第一名”。假期里,我们不要忘了继续制作我们的第二、第三期“识字报”或“读书小报”哦。请同学们利用假期在报刊、书籍中搜集更多精美的图片和文字,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制作出更精美、更新颖的作品吧!
行动七 我是小小运动员
假期里别忘了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哦!这个学期我们学会跳绳啦,每天记得要跳一跳,争取达到半分钟50次才行呢。再邀请你的家长一起来共同参加一项球类运动,并把你的锻炼过程记录下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行动八 我的特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