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4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职业教育集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结构性平台”,是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功能集合体”,是基于某些共同目标的“
>>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构建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治理:逻辑、理论与路径 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分析 正和博弈: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诉求 职业教育集团失灵及其治理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理论探析 利益协调机制下职业教育集团的协同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职业教育治理:逻辑、困境与出路 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现代职业教育的伦理诉求 第二章“缺位”:职业教育的诉求 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兵团工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 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顺“市”而为:职业教育服务城市发展的行动逻辑及实践策略 职业教育院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及发展策略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及保障措施 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经验对深圳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启示及政策建议お 本科职业教育治理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李进.企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及保障机制探索[J].职教论坛,2015(36):22-25.
[5]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8.
[6]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EB/OL].[2015-01-06].教育部网站:.Analysis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is the“structural platform”characterized by integrating production with teaching and cooperating school with enterprise; it is also an“aggregate function”with clear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as well as a“stakeholder organization” based on some common goals. Local governments (departments), industry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 and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the fundamental member uni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which have common and separate interests appeal.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it is suggested to closely link to the na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and the interest appeal of its member units, and constructs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 build interest-driven mechanism based on interest demands, and explore the governance rights assignment mechanisms according to development trend.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集团指的是基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目标,由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及与之相关的行业组织等所共同联合形成的教育团体,职业教育集团一般借助契约签订、资产投入等手段,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以达到促进学生就业、服务经济发展、强化创新能力等目标。[1]在历经20余年的发展变革之后,成绩可谓斐然,但同时也存在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其成绩与作用,并对现实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思路,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历史
1992年,北京美发美容职业教育集团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我国首家职业教育集团,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因为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进步,职业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地区的职教集团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
1.1规模的增长
随着职业教育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意识的形成,沿海开放城市首先做了一些尝试性的举措,全国各地也相继产生了一些职业教育群体,但数量和规模都相对较小。[2]进入21世纪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职业教育,并积极响应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号召,使职业教育集团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截至2018年末,全国职教集团的数量已经高达1700余个,而且依然有上涨的趋势。从范围来看,职教集团在全国各个省市都有分布,而且以区域化、行业化、校企合作化的模式为基本特征。
1.2类型的丰富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如果考虑到主导者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院校主导、行业或者企业主导以及校企合作型几个类别;如果考虑到职教层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职集团、高职集团、中高衔接集团几个类别;如果按照职教集团的功能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紧密形式、松散形式、中间形式几个类别。多种类别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使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2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管理体制更多元
因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创建,职业院校本身、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相关的行业组织等都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比较理想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全员参与教育管理的效果,避免了传统和单一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病。[3]
2.2育人模式更先进
因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存在,传统职业教育对于产业发展前沿动态不了解的问题得到解决,有效带动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使校企无缝衔接的理想得到实现,让应用型人才的塑造、未来社会的需求处在统一观照之下。
2.3办学机制有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校企协作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在办学机制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它加大了彼此联系的紧密程度,特别是让行业企业可以有效地投入人才培养过程,和职业院校共同拟定更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课程内容,让人才培养直接指向执行岗位标准。
2.4办学实力更强大
首先,借助集团化办学模式,企业组织可以直接与职业院校的办学资源相关联,这对于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大有帮助的,我们参考最新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报告,可以发现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组织普遍增加了对于职业院校的设施设备投资,使得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改善。[4]其次,利用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让企业组织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保证学校教学有更强的针对性,为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两点都是职业院校办学实力变得更强大的保证。
3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密切关注,并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比如2014年,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倡议,在倡议中强调:鼓励多元主体完成职教集团组建工作,使集团化办学发展机制得到创新,活力得到增强,让集团化办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2015年和2016年,教育部两次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分别从办学价值、实现方式、服务水平、保障政策等方面给予指导。[5]在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之下,全国多个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问题和成绩同在,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中,依然面对以下困境:
3.1职教集团运作流于形式
随着国家不断关注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按照2018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报告,至2018年末,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超过1700个,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涉及成员单位逾50000家,其中包括2000余个政府部门、10000余所职业院校,以及30000余家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等。可也有数据结果表明:截至2018年末,形成专门门户网站的职教集团数量只有320个,而且因为信息不能及时更新、载入内容比较落后,网站的关注度很低。这可以充分说明,很多职业教育集团只是因为有了政府的推动而被动形成,但工作的持续性不强,流于形式的做法普遍存在,真正有效运行的不多。
3.2职教集团结构关系松散
很多集团的联合因为政府驱动而形成,本身并不具有合作的基础,彼此的目标统一度不够,而且未能明确集团主体地位,缺少相对独立的资金支持也是结构松散的突出表现。除此以外,管理机制没有向职教集团的方向倾斜,一些已经成立多年的职教集团,虽然有相应的章程,可完备程度远远不够,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无法做到对职教集团的有效管理,在上述情况的限制下,职教集团的理想功能无法得到发挥。[6]
3.3职教集团合作不够深入
在职教集团实际运营时,双方或者多方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无法做到深度协作。首先,企业的资金与设备设施投入不足,或者不能主动参与院校的课程设置方案拟定活动,以及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教职工作的机会不多等。其次,学校没有在合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缺少对于在职员工的专项培训,为企业提供的实习生技术培训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和集团化办学宗旨的要求差距较大。
4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中的困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成立基础不够扎实
1992年,中国职业教育集团产生。2005年,在政府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下,职业教育集团大规模组建,数量优势变得越发明显,毕竟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历史较短,各组成部门对其了解不多,很多都属于被动参与,甚至有些部门并不了解何为职教集团、因何要成立职教集团以及如何去治理职教集团等等,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被动进行,势必导致集团功能的弱化。[7]
4.2组织运行缺乏有效指导
对于很多职业院校、企业组织来说,职业教育集团属于比较新鲜的事物,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给出统一指导,组建样板中必要的组织章程、管理结构、运行模式、各自的权利义务等规范欠缺,从而造成各地组织形式的杂乱无序。
4.3主体协作动力不足
职业教育集团的两个重要主体即企业与院校,彼此协作动力不足,是比较典型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是会认为教育应当以政府与院校为主,企业的功能定位是创造更大的利润,人才培养不是企业的义务。二是企业如果需要人才,可以借助外部招聘的形式,职教集团不是唯一的途径。三是虽然学校按照集团规范约定,需要优先给成员企业提供人才,但学生拥有就业自主权,学校无法做出强制要求,也是企业协作动力不足的原因所在。四是学校给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训的目标不易实现,虽然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是其优势,可专业培养内容及方式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看,长期、稳定的校企协作单位,能够使学生在就业时享受一定的便利条件,这对于带动教学效果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而在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后,之前的优势却比较模糊,很难发现自身的利益点所在,因此存在比较明显的挂名心态与形式化行为。
4.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于职业教育集团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没能形成与之相关的专业指导机构,对集团化办学各项工作给予指导的效果不理想。另外,职业教育集团所需要的专门配套资金、专门法律体系、奖励措施政策等的滞后也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5中国职业教育集团解决对策
5.1寻求利益共通点
从企业角度来说,大多数希望能够在职业教育集团中,寻求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借助职业院校所具有的教学科研长处,带动解决企业所存在的技术障碍、管理难题等。另外,很多企业还希望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培训企业在职员工,希望利用参与职业集团的机会得到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比如税费减免、专项资金补助等。从职业院校的角度看,则希望可以在职业教育集团中获取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或者使企业帮助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准制定,而且获得企业更多的资金、设备等投入,用以促进院校办学条件的发展也是绝大多数院校所希望的。[8]与此同时,把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带给学生,达到校内人才培养和企业及社会需求相衔接的效果,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状态下获取一定的报酬,也是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综合考察企业和院校的不同需求,在中国职业教育集团的背景下,发现二者的结合点,使之可以分别从各自的利益需求出发,完成更加紧密的协作,是教育集团发展的稳定基础。
5.2提升共同发展理念
各方的教育与就业协作,往往是出于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学校,均需要革新发展理念,谨记自身发展先行的必要性,完成自身的义务,才能带来更多的潜在效益,赢取与别人广泛协作的机会。对于企业来讲,需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适应这种趋势,进行相应的内部管理结构优化工作,以实现产品和技术创新的目标,让企业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则需要按照就业市场需求,使自身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机制。
5.3优化集团的联合模式
首先,要形成真正需求下的协作,也就是相关各方一定要在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协作,不盲目参与、不走形式过场,不贪大求全。其次,要保证协作的内容充实,各方发现并应用各自的利益关键点,使合作内容真实有效,避免无实质性的联合。第三,要保证各合作主体的功能发挥,也就是职业教育集团所进行的一切协作,应当使各方,尤其是作为核心主体的院校和企业有功能发挥的空间,而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则要做好协调工作。最后,依托集团的联合模式优化,要注意到动态信息平台构建的必要性,使各方在信息支持下达到广泛联合的效果,为此,建议构建形成国家级的职教集团信息平台,集团内的各院校把本校基本信息、专业设置、培养前景、利益需求等在平台之上;集团内的各企业本企业基本信息、岗位要求等。再利用信息的整合对比,由校企两方分别甄别,决定是否进行更加深入的协作。
5.4改善政府主导下的环境
政府部门要在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积极协调功能,促使外部教育环境变得更加理想。为此,首先,可以考虑成立更加专业化的协调机构。如果缺少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完成统筹工作,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势必困难重重,后续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成立专门的政府平时管理机构是必然的选择,比如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公室,可以让各方资源得到整合,同时使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税工商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共同参与,真正发挥出政府的引导功能,促进职教集团发展的优化。[9]其次,要关注法律制度保障的问题。近些年来,关于国家与各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发挥出了深化协作的督促引导作用,但这些政策往往是指导性的意见,同时,不同地区的政策也存在区别,刚性约束力不强,所以需要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为各方协作提供法制保障。第三,激励机制的形成与落实问题亟待解决,以院校和企业为主体的集团各方,均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若没有合理化的激励机制,则不易确保各方的积极参与。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关注激励机制的建设问题,比如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职教集团协作考评体系,并借助考评体系给出的结果,使之应用于企业的税收、院校的经费拨付等方面。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此类考评体系,满足院校及企业对于社会荣誉的要求,促进其品牌价值的形成与维护。
5.5形成职教集团办学的全新模式
各地应当深入研究国家教育部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积极进行有社会力量参与的职业教育建设工作,在此期间探索构建股份制以及混合所有制的高等及中等职业院校,并充分考虑职业院校、企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对于教育权利的要求,使之可以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式投入到教育发展过程中,利用股份制的形式完成产权划分与确立工作,形成与现代公司制度相近的法人治理教育结构,如果从本质上分析,这也是符合职业教育集团前沿发展思路的妥善做法,更可以给未来的职业教育提供新的改革思路。
论文关键词:国外经验: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启示
从主导机构来看,我国的职教集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职业院校主导型,如:江苏从2004年起成立的20余个行业性职教集团,湖南从2008年起成立的18个行业职教集团:二是地方政府主导型。如: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三是复合主导型,是一种校、企以及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多元合作组成的职教合作联盟。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政府主导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数量上最多,在模式上也最丰富”。本文以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职教发达国家为例,探讨它们根据本国或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职教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多方位支持,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和集约化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建设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各类职教集团组织模式都离不开政府支持。133229.cOM本文所指的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是指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种职教资源成立的区域性职教联盟,与行业性跨区域的其它类型职教集团有所区别。“政府直接促成各实体间的联盟;各实体间联盟的方式主要是互补性合作联盟:具有对弱势实体的倾斜和保护的作用:生命力和成功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时间”。
地方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牵头组织和整合相关职教资源成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联合体。二是区内联盟。集团内各成员实体都是本地区内较有影响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人才培养互补性很强。三是项目导向。政府通过政策、法令、投资等不同手段,促进各成员实体之间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共赢。四是保障有力。政府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投资、购买、筹措、协调以及规范职能。
二、职教发达国家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办学的经验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集团化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领域发展最迅猛的组织形式,教育集团以其网络化、集团化、连锁式、巨型化等特点受到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圈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它为德国培养了大量操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工人,生产产品以做工精细、品质优异享誉世界,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影响深远。上世纪70年代,由于技术越来越细,职业工种之间差别愈来愈大,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培训成本、培训能力和培训工种等方面的条件局限,无力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项目,甚至无法完成企业内部的培训,在此背景下,以模拟工厂公司和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德国纷纷成立。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国家拨专款。联邦政府、州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中小型企业通过法律合同联合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多方资源以解决企业培训能力不足的问题,它“提供了把各种宽泛的专业集中在一起培训的可能性,很好的解决了众多中小企业的一大难题”。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质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形成合力,共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它作为民办非盈利机构,资金分别由联邦科学教育部、经济部、劳动部、各州主管部以及区和地方的行会来承担,
“跨企业培训中心”模式的特色主要有:“(1)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政府、社会中介组织或企业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非盈利联合机构。通常由政府拨专款资助,多家企业联合承办或者由社会中介组织主管。(2)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互补性合作联盟。(3)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培训联盟。(4)以法律合同为联盟的契约。(5)企业培训的重要补充”。
(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培训学院”
1998年以来,澳大利亚开始执行“新学徒制”。“新学徒制”主要是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为基础,联合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无论是在对培训提供的经济资助上还是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都体现了市场导向。政府按市场运营机制,采用商业化拨款方式,即根据学徒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与培训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拨款。如果某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下降,政府就将减少或收回投资”,鼓励职教培训机构的良性竞争。
新学徒制规定,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培训合同要在相关的州和地区的培训局注册。为了使新学徒制得到良好的发展。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学校)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为学员提供拟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员寻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协助学员填写必备的表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和活动;签订培训合同,落实学员学习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和工资等事宜。新学徒制中,学徒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主要由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内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承担,也可以在其他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校和场所完成。
某种程度上,部分tafe具有集团化办学的性质,它是由政府、社会和学校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的职业技术与培训机构。它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并精心管理,已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澳大利亚各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加工厂”。此外,为加强职教资源整合,澳大利亚政府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职业教育,跨区域组建大型职教集团,比如:澳大利亚国际职业教育集团(aitmg)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多个企业和教育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美国“技术准备计划中的综合教育集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推出了技术准备计划(techprep),技术准备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为发展经济而设计的一套宏观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方针。美国政府期望通过这一计划,整合政府、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及企业中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生产要素,达成就业、升学、终身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教育效率等多个目标。
其核心的实施理念:一是在政府统筹指导下,社区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综合中学、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各类学徒组织以及私立教育机构相互签订实施技术准备计划的协议:二是实施工作本位学习,它是技术准备计划的关键;三是通过企业的参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与对话,共同开发课程。
美国作为一个职教发达国家,具有集合体特征的集团化教育组织主要体现在中学后私营教育领域中。这些私营教育集团采用母子公司制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对原有的、加盟的或派生的成员单位以责任制形式实行公司化管理。在技术准备计划的指导下,各类教育集团加强了和产业界的联合办学,包括教学材料、专业设置、项目改进、结果评估等。以著名的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为例,“其职业与成人教育领域有了三个改变:建设了紧跟市场的课程开发系统;完善了成年人学习的效果评估系统;健全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目前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四)荷兰“政府投资引导的区域培训中心”
1996年1月,荷兰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这部法案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涵在内,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目的在于加强和进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职业教育体系。“法案建议,在许多小规模职业学校之外,开办一些规模较大以集团化运作的区域培训中心。只要符合办学标准遵循教育部的相应法规,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进行资助”。
荷兰政府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注重考查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那些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校,政府才给予投资,避免了由于专业设置、办学定位雷同而造成的竞争和重复建设。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海牙的modiaan职业学校,是个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职业技术学校。它根据海牙的经济发展,设立5个分校。各分校专业之间不重复。荷兰职教集团化办学主要特征是“以连锁投资型集团形式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以品牌、师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为纽带,形成自身的经营运行机制,并以规模优势实现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和利润最大化”。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启示
(一)运用多元杠杆,发挥统筹组织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同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动介入,一般不通过行政指令,而是通过多元杠杆加强统筹组织,如通过财政拨款、政府购买服务、资源置换担保、投资股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手段,在集团成立初期牵线搭桥,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搭建合作平台。
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的成员主要是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有着较大的差距,比如:集团内部的中职、高职及培训机构之间,各企业之间也有着各自的利益冲突。以章程、协议或契约为纽带的松散联盟,对各主体难以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挥好统筹组织职能。首先,政府应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给予关注和支持,规范集团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集团中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政府在管理层面上应设立或调整相关职能部门,赋予其协调、管理、指导职能,通过投资、评估、监控等方法引导集团发展。第三,政府在专项支持层面上应通过税收调节、政策优惠、严格就业准入等措施激励校企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平台互用。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二)对接地方产业,发挥宏观指导职能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非常紧密。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均是在宏观分析国家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供求关系作出预测,指导专门人才的培养,并以资金支持、行政引导、政策保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近年,我国各地都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在编制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吸收职教界人士的意见,分析区域内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引导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地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其次,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收集产业发展的各类信息、预测技能型人才需求、制订有关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组织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材、指导各类职业培训、组织职教评估等:第三,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教育服务内容,开办地方特色专业,争取区域内人力资源与供给结构的动态平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对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协调,提高职业教育办学综合效益。
(三)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协调服务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通过行使政府行政职能,既是职业教育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又是职业教育的协调者和服务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协调职教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保障职教集团的顺利运行。一是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平台、制度平台、交流平台、共享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二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三是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探索教学改革和学分互认。及时调研分析区域内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组织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养培训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探索集团内中高职对接的途径,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四是实现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学报学刊等短缺资源的共享,共同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建立新型的共享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五是通过政策扶持和发挥集团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通过校企共同进行“订单培养”、科技开发与应用推广合作,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四)出台政策法规,发挥激励约束职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高卫东(1966-),男,陕西佳县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17-03
近年来,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25个省市组建了2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参与单位6000多个,成员学校达到2400多所,合作企业达到3600多家,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然而,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一些职业教育集团虽然轰轰烈烈地成立起来,但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集团化办学功能和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职业教育集团“集而不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速完善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
现就完善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独立法人身份
目前除个别职业教育集团外,我国建立起来的大部分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身均不具有独立法人身份,是一个非法人组织。由于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身不具有独立法人身份,这就使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本身还不是一个法律上认可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组织,职业教育集团本身没有公章与帐号,其组织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这种局限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一是从集团紧密度的程度来看,由于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身份,成员单位加入集团或开展某种合作,都是由成员单位与牵头组建方单位之间签定协议,构成一一对应的契约关系。这类协议的甲乙方关系不是成员和集团之间的关系,成员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是难以界定的,导致集团成员之间的紧密度受到局限。二是从行使权利的角度来看,集团的一切操作规范的法律有效性都只能通过某个成员单位(大多是牵头单位)的法人地位来实现的,在集团对外开展各项活动例如联合招生与企业缔结校企合作协议时,只能以某个成员单位的身份而不是集团的身份来行使权力,导致权利的局限。三是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来看,由于集团法人身份的缺失,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就难于界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导致了运作的随意性。因此,要加强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强化其管理与运行,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快确立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独立法人身份。
从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性质与功能上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实质上是一种以团体会员为主要成员的社团性组织,主要在集团成员之间发挥沟通、协调、中介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在民政部门注册,授予职业教育集团社团法人身份,将职业教育集团纳入社团法人的管理框架之中。
也可以将职业教育集团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使其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和义务的独立法人单位。例如,河南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在民政部门成功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该集团的性质是以河南机电学校为依托,由同类型职业学校(含职业教育中心)和相关企业联合,自筹资金、自愿举办,从事非营利性教育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该集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河南省民政厅,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教育厅。该集团的法定代表人为理事长。该集团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自觉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组织的年度检查[2]。
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机构
职业教育集团的各项工作需要通过集团下设的工作机构来具体组织与落实,因此,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机构的健全。目前,应重点加强以下一些组织机构的建设:
(一)设立相对独立的集团秘书处(办事处)
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是负责集团日常工作组织与落实的重要行政机构。集团秘书处工作能力的强弱往往直接决定着集团工作的好坏与集团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有相当多职业教育集团的秘书处设在集团牵头学校内,与牵头学校的相关机构合署办公,并没有设立相对独立的集团秘书处,集团秘书处的工作由牵头学校的相关人员兼职负责。由于牵头学校工作人员本身有大量本职工作要做,分不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集团秘书处的工作,导致集团秘书处形同虚设,从而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集团功能的发挥。建议各个职业教育集团设立相对独立的集团秘书处,派专人负责集团秘书处的工作,以便使集团秘书处能够有效发挥组织、联络、沟通的功能与作用。
(二)健全各类专业性委员会
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为集团成员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招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要使职业教育集团所提供的这些潜在的功能和好处转化为现实的合作行为和效益,有必要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下设立一些专业性委员会组织,由这些专业性委员会组织具体负责集团内一些专业性工作的筹划、组织与管理工作。专业性委员会的建立也为集团成员单位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与管理搭建起广阔的组织平台,有利于调动集团成员单位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集团建设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管理不仅仅是成员单位领导的事情,而是广大普通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能够参与的事情。目前,我国部分职业教育集团内已建立起了若干专业性委员会。例如,河南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在内部成立了两个专业性委员会,一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职业教育集团内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一是就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企业用人,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的工作[3]。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相当部分职业教育集团还没有在集团理事会下建立一些专业性委员会组织,负责承担一些专业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集团的大量专业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由集团秘书处来承担。这样做一方面不利于保障集团专业性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调动集团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建议,各个职业教育集团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成立若干专业性委员会。这些专业性委员会隶属于集团理事会,主要负责就集团内一些专业性的工作向集团理事会提供咨询建议,并在集团理事会的指导下,具体负责集团内一些专业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三)建立经营性实体
由于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集团本身还是非独立法人组织,集团组织自身既没有公章,也没有账户,更无稳定的经费来源,这就给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与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与经营上的这些困难,目前我国部分职业教育集团由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出资,成立一个隶属于职业教育集团的经营性实体,职业教育集团的一些经营业务由这个实体具体承担。以这个经营实体经营利润所得作为职业教育集团日常经费的重要来源。例如,北京市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一个隶属于集团管理的经营性实体——北京市酒店旅游管理培训学校,该学校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法人为北京市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董事长。这所培训学校依托集团成员单位,面向集团成员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开展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非学历培训,所得收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集团日常运行经费。
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出资成立经营实体,首先使集团成员在契约联系的基础上,加入资产联系,这有利于密切集团成员单位的关系,使职业教育集团由松散的联合体走向紧密的联合体。其次,也为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间的经济往来和职业教育集团的对外经营提供了一个平台。其三,职业教育集团经营实体的有效运作,为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与管理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因此,我们认为,在职业教育集团尚未获得独立法人资格的条件下,建立一个经营性实体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与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制度建设
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由多个法人机构联合建立起来的多法人办学联合体,集团成员在职业教育集团这个组织平台上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办学合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集团章程是职业教育集团的根本制度,相当于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多法人办学联合体的“宪法”。但是,集团章程的具体实施还需要一系列专门性的具体化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教育集团都制定了集团章程,但是保障集团章程具体实施的专门性的规章制度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在职业教育集团内还尚未形成以集团章程为基础与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集团理事会会议制度、集团信息沟通制度、集团财务公开制度、集团成员资源共享成本补偿制度、协调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质量考评制度等等。
四、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的投入体制
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需要稳定、充足的经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集团功能的发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集团的健康、稳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的投入体制。
(一)建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按年度缴纳一定管理费的制度。从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机构与功能上来看,职业教育集团实质上是一种以团体会员为主要成员的社团性组织。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及其下设办事机构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为集团成员提供某种公共服务。作为享用这种公共服务的集团成员,理应为集团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买单”。因此,按年度缴纳一定的管理费应当成为集团成员应尽的义务。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按年度缴纳的管理费应该成为职业教育集团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
(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建立经营实体所获得的经营性收入应当成为职业教育集团运营经费的重要补充来源。
(三)政府应当给予职业教育集团一定的奖励性引导资金,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健康发展。
(四)职业教育集团还可以通过多渠道吸收捐款和赞助,作为集团运行经费的补充性来源。
五、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与引导
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组建起来的,政府的管理和引导对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制定并出台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的政策法规。近些年,我国许多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集团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性质与职能、组建原则、组建形式、组建程序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有效地推进了职业教育集团的快速、规范、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各省市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集团的政策文件主要规范的是职业教育集团组建的原则、形式和程序,对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后,如何规范地运行管理还缺乏细致、具体的规定。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政府部门有必要出台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方面专门性的政策法规,对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管理的基本规范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尽快落实职业教育集团的独立法人身份,以使职业教育集团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律地位,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正规的社会组织。
(三)出台并落实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优惠政策。职业教育集团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文件精神,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要载体,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
目前,全国不少省市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河南省教育厅2004年的《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职教集团发展,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扶持,同时扩大职教集团相应的统筹权和管理权。允许职业教育集团自主制定集团内各层次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制订教学计划,自主选用教材,自主开发课程。对职教集团内具有“3+2”分段制高职招生资格的学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予以倾斜。为了保证“3+2”分段制高职培养质量,“3+2”分段制高职招生计划仅限于安排在省教育厅确定的具有“3+2” 分段制高职招生资格的学校。积极鼓励、优先支持集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上海市教委2007年的《关于本市推进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意见》对运行良好职业教育集团提出了5条鼓励性政策:1.支持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工作经历转换成学分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在安排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时,优先考虑集团内的职业院校;3.对于集团内的成员单位优先给予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4.凡符合有关条件的集团内高等职业院校可被列入高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院校;5.对于在集团建设中成效显著的相关人员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然而,据我们的调查了解,上述这些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扶持性政策目前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的政策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四)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专项评估检查制度。通过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专项评估检查制度,可以给职业教育集团施加一定的外部压力,促使其不断改进内部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也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及时发现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胡颖蔓.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08).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57所(公办40所,民办17所),教职工6514人(专任教师5165人),在校生81204人,年招生规模4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设备总值28245万元。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数量全省第二,唐山6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0所、18所,省名牌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11所(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
其中,主城区33所(公办19所,民办14所),公办学校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4所(市职教中心、二职、四职、六职),市属中专学校4所(工业学校、农业学校、一财校、二财校),部门行业企业办7所(市卫校、建筑中专学校、理工学校、轻化工学校、纺织中专学校、工贸学校、城建中专学校),其它学校4所(技师学院交通学校、艺校分校、学院中专部、电大中专部)。
县域24所(公办21所,民办3所),公办学校中,市属师范学校3所(学院武安分院、大名分院、曲周分院),县级职教中心16所,部门行业企业办2所(永年卫校、峰峰卫校)。
(二)发展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2006年,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新建了占地近250亩的市职教中心,并将市一职、四职、职业工业中专、邯邢冶金矿山局技工学校整合重组并入新校,当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市政府拟在主城区南部建设具备一流办学条件和实力的职业教育示范园,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2016年,以工程大学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拟定了《关于中专学校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拟整合主城区8所中专学校和3所学院分院,分别建设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目前,方案已经提交市政府研究。
2.经费投入保障情况。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办)财政性经费投入达6.61亿元,比2014年增加0.93亿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8325.62元,比2014年增长32.19%。同时,自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本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我市还积极落实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的政策。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计6514人,其中专任教师5165人。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26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2904人,“双师型”教师1435人,占专任教师的27.8%。
4.校企合作情况。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我市出台并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了政府主导、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市中职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市内外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县职教中心和成安县职教中心被省认定为校企合作试点校。
5.招生就业情况。2015年完成中职招生32060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职普比40:60,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中职毕业生数为19533人,就业人数为18684人,就业率为95.65%,对口就业率为75.13%。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我市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全市共16所县级职教中心,199个乡镇成人学校,2015年招生人数15699人,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0万人次以上。自2009年起,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市共计培训2万余人在乡务农人员,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2015年,省教育厅又安排我市4所国家级示范校招收1000名“送教下乡”学员,实际招收1156人。今年,涉县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试点学校。
(三)主要做法
1.突出战略地位,落实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强化各级责任落实。我市将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市教育局也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和监测意见,加强了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职教中心的考核和监测,监测结果全市排名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不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大督导巡查力度。我市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四是实行年度通报制度。我市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接受人大、政协及全社会的监督和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基础能力。我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14所学校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另外,各县(市、区)积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扩建职教中心,广平县投资2.5亿元新建职教中心,新校区占地面积402亩,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曲周和肥乡也正在规划新建职教中心。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行了引企入校、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化等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举办教育与企业、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拟定了《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方案》,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开展了市级骨干特色专业评估活动和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创建活动,先后创建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成长。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组织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近5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大批教师获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四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适当压缩文化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开发了一批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本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五是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制定了《市中等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细则》和《考核细则》,建立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每学期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切实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市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连续十几年领先。六是举办技能大赛,营造良好氛围。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连续3年承办了省汽车驾驶与维修大赛,先后承办了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学校也建立健全了技能大赛制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七是强化招生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出台了中职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职普招生比例作为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普通高中分流教育,本着自愿的原则,让有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二时或高二下半学年转入职业教育,接受两年或一年半左右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或就业,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八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它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企业职工入职培训、成人教育培训、退伍军人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此外,各县职教中心围绕县域农村经济特点,建立了农业技术便农服务平台,设置了便农农村技术网络咨询站,组成专门队伍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到产业园”活动,使广大农民真正学到了实用的新技术,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九是组建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指导委员会,集团内成立八个专业委员会,直接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市级区域性、紧密型职教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金融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共有63家,其中,中高职院校24所、行业协会5家、金融和科研院所9家、工商企业25家。十是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市教育局组织19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北京跟岗学习。通过跟岗学习和主动对接,6所学校与北京有关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接,签订了职业教育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本月18日,又组织10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天津跟岗学习。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开展“招校引智”工作,主动与京津职业院校对接,通过整体搬迁、联合办学、设立分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争引进3—5所京津名校在办分校或附属学校,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
(四)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县级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不达标。
2.职教资源分散,办学规模较小。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特别是主城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源少、办学层次低等问题,缺乏优化组合,急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3.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水平较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除教育和人社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办学,涉及主城区11所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在财政拨款、项目补贴、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不统一,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4.师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补充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市教育局直属四所职业学校岗位编制数731人,实有教职工569人,缺员162人。市属四所中专学校岗位编制数519人,实有教职工数353人,缺员166人。
5.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接轨不紧密。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小而全、重复设置、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不能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和设施设备多年不更新,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距甚远。
6.东部和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10县没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学校7所,在校生超过1200人的学校只有3所。中西部6县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1所,拥有省级骨干特色专业的学校6所,在校生都超过了1200人。另外,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落实相关投入政策方面,中西部县要好于东部县。
(五)工作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投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各级政府应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严格落实成人教育费每人每年1元的政策,严格落实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政策,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的政策,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同时,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经费使用政策,允许职业学校从所收学费中划出30%,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奖励经费。
2.加大整合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办学品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布局,理顺管理体制,除人社部门所属院校外,其他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统筹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畅通补充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学校专业设置和岗位编制数配齐配足教师,同时安排招聘计划,补充师资数量。允许公办职业学校采取“定编不满编”的方式,划出20%的编制指标用于外聘教师,财政部门要按照核定编制总额划拨教师工资的政策。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健全职业院校多种形式的培养教师机制,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以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为主渠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面向“三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大对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5.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对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职普招生比例、经费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开展督导。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教育局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紧扣“扶持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清理并举”的工作思路,树立“安全、有序、规范、优质”的工作目标,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
(一)基本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53所(幼儿园596所,小学110所,中学22所,中等专业学校17所,各级教育培训机构108所),在校生近40万人,专任教师150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近18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的多元化民办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做法
1.以建章立制为引领,推进规范办学。2011年,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市人大支持下完成了《市民办教育条例(草案)》,出台了《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市民办学校事项变更核准备案办法》、《市民办学校评估考核细则》、《市教育局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管理职责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事前审批到事中指导再到事后监管,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指导民办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了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大名县、肥乡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和《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
2.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民办学校管、办、评分离,逐步建立现代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根据我市实际和民办学校设置特点,依法对审批许可权限和对市直属民办教育集团及民办学校下放属地管理,制定完善了工作方案,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动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民办学校多元主体评价,最大限度激发了民办学校办学活力。
3.以严格年检为抓手,推进优胜劣汰。建立了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台账,制定完善年检评估标准和细则,引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社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年检模式,提高了年检的公平性和公正力。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年检力度,共发现问题隐患400余处,提出整改建议190余条,下发整改通知书30余份,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学校12所,撤销学校5所。
4.以整治非法办学为突破,推进环境优化。近年来,联合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全市共摸排非法办学544所,清理取缔180所,整改完成256所,并通过晚报、校讯通等形式印发《告家长通知书》和《致家长一封信》5万余份(条)。制作了非法办学停办、取缔法律文书样式,梳理和公示了执法依据。特别是在大名县率先试点推动教育摸排、联合整治、法院执行“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馆陶县、肥乡县、永年县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清理整治工作,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优化。
5.以优质服务为重点,推进质量提升。一是新审批学校设置达标率实现100%。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严格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规范审批程序。近三年,全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新审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教育机构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学先进,提质量”活动。在民办学校中开展了学习江浙等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对标先进公办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了育华中学、新曙光小学等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2015年,我市有5所幼儿园和19名举办者、园长、教师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和优秀举办者、园长、教师称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协同发展平台。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地方性民办教育协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学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发展平台。先后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来邯为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报告讲学,举办了“民办教育高峰论坛”。《晚报》集中时间和版面对我市民办教育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展示。同时,组织专家针对民办学校特点就学校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园安全等方面建言献策120余条。四是狠抓民办学校安全稳定。对全市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和校车安全进行排查整治。期间,摸排全市民办学校校舍893栋,已实施校安工程132栋,并指导县(市、区)制定了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达标安全。
(三)存在问题
1.优惠政策还未完全落实。民办学校在规划布局、建校用地、税收优惠、经费扶持等方面未完全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身份和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教师队伍不稳定。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险、职称评聘、获奖评优、福利待遇、退休养老等问题上做出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省民办教育条例》中第十七条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与国办教育机构同等对待。”由于这些法规对民办教师合法权益主要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按照民非企业职工标准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缴费比例高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属于企业退休职工标准而不是事业编制退休教师标准,形成“缴费成本高、退休待遇低”的结果。同时,由于事业编制的公办教师和非事业编制性质的民办教师在自身权益方面差异性,使民办老师社会认同感较低,想方设法进入具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导致使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办学校师资培养的培训平台,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教育投入不足。省、市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还未建立,与民办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也未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民办教育的投入。
3.非法办学清理取缔难度较大。非法办学整治涉及综治、公安、城管、物价、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协调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和刚性的处罚措施,使非法办学整治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时而出现反弹现象,影响了对民办教育办学风险的防范和办学行为的监管,也给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建议修订完善《省民办教育条例》,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省民办教育管理实施细则》、《省规范和扶持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省教育、财政、人社、发展改革等部门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我省民办教育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民办教育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加大民办教育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借鉴北京、深圳、宁波、金华、东莞、太原、潍坊等地经验,建议省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同时,对实力强、诚信高的社会人士踊跃投资举办民办教育的,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给予一定荣誉称号。
3.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建议省市各级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民办教育的相关土地扶持性政策,将《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民办教育条例》有关民办教育土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办教育真正享受和公办学校一样的土地扶持政策。在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使民办学校应该享有公办学校同等优惠待遇。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教师待遇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我省有关公办民办教师地位平等的具体可操作政策,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事业编制,对不同学校核定不同数量的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中由国家承担的费用部分,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财政可给予一定补贴。逐步探索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事业单位投保,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以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避免优秀教师从民办到公办的“单向流动”的现象,公办学校招聘教师根据教学周期规律,提前半年面向社会公告进行招聘,即公办学校须给出所招聘教师在民办学校为期半年的“换岗过渡期”,避免民办学校在教师安排上经常遇到措手不及、打乱正常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
2015年,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件基础
1、做好基础教育专项规划的梳理调整工作。根据市政府中心城区控规修编和市教育局调整《市基础教育专项规划》的要求,对我区就学问题突出、教育设施配套严重不足的居住区进行重点研究,按照新的片区控规情况,做好学校布局规划调整,3月份形成区《基础教育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基建科)
2、实施农村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认真落实《关于实施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通知》精神,计划投资7667万元,新建农村校舍14处,加固校舍6处,新建学生食堂餐厅16处,改造旱厕2处,进一步提升农村校舍水平。(规划基建科、计财科)
3、妥善做好华山片区学校拆迁安置工作。根据华山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的要求和部署,做好二职专、华山中心中学、大桥路中学、华山中心小学、华山实验小学5处学校和10处注册幼儿园的拆迁安置工作。(规划基建科、职成教科、教育科)
4、做好新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建和移交工作。计划投资7600万元,在唐冶片区新建鲁商地块30班初中1处和银丰地块24班小学1处,新建校舍2.17万平方米;积极推动5处居住区幼儿园建设。妥善做好重汽翡翠外滩18班小学、保利海德公馆36班初中、恒大名都36班小学、恒大城45班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学校的移交、招生和内部配套建设。(规划基建科、计财科、教育科、人事科)
5、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全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实行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设备使用、功能室管理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深化市优质课程资源和全区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工作。建立学校干部、教师等信息数据库,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技术装备科、人事科)
6、加强幼儿园建设。上半年,督促完成2013年尚未完工的6所幼儿园建设并交付使用。计划投资3240万元,新建9处、改扩建8处幼儿园,新建园舍17688平方米,新增92个班。(体卫艺与学前教育科、规划基建科、计财科)
二、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全面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一)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7、提升各个学段教学质量。以教学研究为引领,以教学管理为基础,坚持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两手抓、两手硬”。一是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依托,以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为抓手,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生本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二是进一步完善集体电子备课、主题式网上研修、课堂观察研究等校本教研形式和制度。推动校本教研“主题化、系列化”,提高校本教研的计划性;三是加强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应用,开展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用、评、赛、展等活动,积极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省高考考试说明》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的学习,深入开展命题研究,追求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1)小学执行并完善《区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进一步严格课程管理;制定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办法,引领小学教学过程的改造;推进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及环节的设计与研究,着力落实“学为先导、因学定教、学贵主动、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要求;创新校园活动及作业设计,规范学生成长记录;以学生素质评价改革成果展示、学校特色课程展示、学生社团展评以及“读好书、写好字”等活动为载体,深化小学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奠基健康人格、夯实学业基础”为中心任务的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完善小学校长讲堂、学科教师素质大赛、学科品牌教研活动展示、“十佳教师社团”评选等活动,提升小学教研品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2)初中阶段围绕课堂教学深化改造教学过程。坚持“让成绩成为教学过程改造的自然结果”的理念不动摇,稳定全科合格率在全市前列的位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完善初中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开好教学分析会和年度教学工作会,提高“两会”质量;发挥教师评价委员会的学术性、权威性;以《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修订稿)》为基础,各个学校进一步修改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细则;提高评价的区分度,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奖先的依据。二是落实《区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完成课堂教学改革和基本目标。修改、研制各学科备课和课堂教学指导方案;重点突破教学目标不准确、不具体、不可操作、不可评价,教学方法泛化、教学评价空洞化、教学过程设计知识化、课堂教学达标率低等五大问题;根据备课和上课指导方案,更新初中教学电子备课系统。三是整体提高活动建构教学论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水平。建立“案例—实证”教研的基本范型;促进全体教师掌握活动建构教学论的五大主张、四个基本程序、四种类型基本结构及主要教学策略;各学科的教师能在教学中掌握1—2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推介一批实践活动建构学论的骨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四是重点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业合格率。提高学科教研组的整体力量,关注薄弱学科的建设;提高学生薄弱学科的辅导能力,推介和奖励提高全科合格率的学校。
(3)高中以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创新高中学校教学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意见》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高中学校区域竞争力。一是落实《区高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实施细则》,坚持“看基础,比发展”,促进学校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突破;二是推动学校组建学习研究性学生社团,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使更多学生以其过硬的特长进入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范围;三是加大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一中、二中要制定科学的优秀生培养计划,从高一年级起加大培养力度;四是制定《关于改革高中招生办法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适时高中招生在实施推荐生基础上,实施指标生制度。
(4)职业教育以贯彻落实《省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为主线,以争创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区为总目标,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我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成果效应,以职专“全省十大品牌(数控)专业创建”为引领,优化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着重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等四方面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二是统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全区社区教育体系,与劳动、农业、科技等部门以及企业行业开展深度合作,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实际,不断拓展培训空间,丰富培训资源,力争做到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教研室、职成教科)
8、探索教育科研改革路径。以“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课题为统领,做好“十二五”重点课题的跟踪、总结、提升和推广工作,发挥教科研对区域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重点围绕学校特色发展,开展学校主导性课题研究,积极开发与课题、学校特色相吻合的校本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明确学校特色创建的理论依据、操作路径和实施步骤。积极开展微课题研究。坚持教科研一体化,按照重实用的原则,做好课题的立项、研究、评价、推广和应用。建立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团队,发挥骨干引领作用。推动一中、二中、职专、三中、六中、济钢鲍山学校、双语实验学校、实验小学、洪楼小学等学校与高校或教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教育教学合作。(教科室)
(二)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9、深化立德树人工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全区教育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德育教育。坚持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工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载体建设,建立行为习惯示范校动态监管机制,推进第三批行为习惯示范校评比活动,下半年召开工作现场会并予以挂牌表彰。启动第四批行为习惯示范校评比和示范班级创建活动。开展“德育品牌”学校评选活动。开展“我的中国梦”、“与美同行”、“日行一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最美少年”、“五彩大队”、“我爱经典--读书演讲”等系列德育活动。推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年底评选表彰十佳“家委会”。(教育科、团委)
10、加强艺术、体育和科技创新教育。强化音体美及综合实践等课程,着力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审美品位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突破制约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开展合唱节等系列艺术活动,创建第三批星级艺术示范校;以《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测试为抓手,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为主线,大力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主体,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少年宫、体卫艺与学前教育科、教育科)
11、实施三级社团创建工程。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社团创建有机结合,开展区、镇、校三级社团建设,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新活动、定期评比等措施,形成“区级社团品牌化、镇域社团特色化、学校社团普及化”的三级社团发展模式,力争全区8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与至少一个社团。年底开展三级社团评比。(教育科、教研室、少年宫)
(三)以城带乡,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
12、探索优质学校集团化发展。遴选部分质量好、声望高的优质学校推动优质资源集团化发展,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等多种集团化共同发展路径。集团内部在干部、师资、管理、教学等方面资源共享,提高优质资源的拉动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基建科、人事科、教育科)
13、推动薄弱学校发展。按照推动22所农村薄弱小学发展的工作规划,继续对未达标的17所学校重点推进。通过自我设计发展、帮扶团队扶助、达标验收,使薄弱学校在整体办学特别是在课程实施、特色建设方面有明显提高,有效提升小学教育发展水平。(教研室、督导室、进修学校、少年宫、宣传科)
(四)深化特色建设,提升区域教育品牌。
14、打造特色显性文化。以农村学校为主体,每个街镇选择1所学校重点推动。将学校精神文化“外显”并“物化”,整体设计高品位的校园外显文化,力求校园环境洁净、优雅、富有学校特色。每一季度召开一次显性文化调度会,对有创意、有特色、有成效的学校进行一定资金支持。(规划基建科)
15、打造特色品牌学校。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梯次创建思路,推进学校由项目特色走向学校特色,由特色学校走向品牌学校。在已有的特色项目学校中初步确立5-10所,打造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校,为学生特色发展、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下半年,召开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交流会。对创建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教育科、教科室)
三、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16、加强评先选优考核管理。推动学校完善内部评先选优考核管理办法,强化工作过程考核和业绩考核。学校的评先选优结果均需公示,强化民主监督。开展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教师节予以表彰。对“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进行专题报道并召开专题报告会。加强新教师考核,制定以师德、教材、课标、课堂教学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新教师试用期满转正考核办法。(人事科)
17、强化干部教师培训。深化“三名”工程建设,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三名”工程人选专项培训、外挂培训和专项考核。完善“名家名师进”活动模式,强化外聘机构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发挥我区优秀干部在干训中的带动作用。以新一轮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为抓手,通过分类培训、定期调度、外出学习、高端教育论坛等举措,提升校长对学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整体把握水平,提升校长办学境界。着力提高校长文宣水平、语言能力、策划能力。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对进入教育管理干部后备人才库的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和考核。开展骨干教师研修提高、班主任培训和高中英语教师素质培训等专项培训,抓好“国培”、“省培”工作。(人事科、进修学校、教研室)
18、做好干部理顺和教师交流工作。理顺学校领导干部岗位设置,严格按岗位设置标准来规范干部岗位及职数的配置。积极探索城乡之间、街镇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交流新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以制度为引领,开展实质性、有成效的教师交流。(人事科)
(二)加强学校管理,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19、提升学校管理标准。贯彻落实《关于制定实施学校章程的通知》文件要求,制定完善学校章程,科学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增强学校办学自。上半年,区直学校完成章程制定,下半年,镇办学校完成。重点开展“农村学校管理年”活动,着力解决农村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松散粗放、墨守陈规、标准低、自我感觉良好等问题,提升农村学校的管理标准、管理境界和水平,缩小城乡学校管理差距。下半年,开展学校管理专项督导并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随时进行结果通报。申报争创3所省级规范化学校,4所市级规范化学校。(教育科、督导室)
20、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招生,科学调整学区,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学区无缝隙覆盖并向社会公示;重点抓好招生计划、班额控制、招生年龄控制和学籍规范管理工作。规范课程,按照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杜绝随意增减课时现象;开展“减负校校行”活动,建立课业负担监控和问责制度,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规范办学行为义务监督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从教行为,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有偿家教。规范幼儿园管理,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和《市幼儿园科学施教指导意见》,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家长科学育儿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规范中小学考试行为,杜绝任何形式的联考、统考、排名等违规行为。规范财务管理,开展“教育财务管理年”活动,提高中小学校长财务管理能力、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推动中小学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开展专项资金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教育科、体卫艺与学前教育科、计财科、监察室、工会)
21、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围绕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复评工作,做好教育督导工作。一是做好教育均衡评估、验收工作,协调、设计好市、省、教育部评估工作的方案及阶段性工作任务。二是进一步规范督学责任区建设,完成督学责任区的挂牌,公开各督学责任区的督学报告,探索督学责任区的量化评价方式。三是完成7个街镇的示范乡镇复评工作。四是完善年度综合考核的评价机制。(督导室、人事科、计财科、技术装备科、教育科、体卫艺与学前教育科、少年宫)
22、强化安全管理。以“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系列活动,全面推进校园安全关口前移。继续推行安全工作“片区化”管理,发挥片区的安全管理职责,实施片区自查、城乡互查和互学。强化校园安全薄弱环节督查,实施无缝隙安全管理,着重开展校园消防、用电、锅炉三项安全专项检查。加强特殊时段、特殊天气、特殊事件的预案设置,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组织开展“身边的安全”主题征文比赛。完善《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标准》,积极开展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和“青春助力,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有效控制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安全科、教育科、团委)
(三)强化执行力,完善作风保障机制。
23、建立学校工作情况通报制度。教育局对安排部署的相关工作进行公开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结果通报,形成有头有尾、说了就算、定了就干的工作机制,强化执行力建设。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庸、懒、散、浮、政令不畅、有令不行和不落实问题,着重建立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制度,教学情况阶段性评价通报制度,教学设备使用管理通报制度,违规办学行为通报制度,督导评估通报制度,干部培训过程和结果公开通报制度等。(办公室、教研室、技术装备科、督导室、人事科)
24、加强教育宣传。继续深化“宣传是无形生产力”的理念,以“走基层,树典型”活动为主线,深入挖掘教育系统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特色,做“有深度、有温度、有速度”的教育宣传,进一步提升教育形象。召开以新闻写作、技术运用、宣传策划、新媒体运用、突发事件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工作专题培训会。加强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宣传科)
1.产学合作受到制约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只能使产学合作停留在浅层面,无法触及产权、经济管理等深层次内容。譬如,在企业或社会单位出资的场地与设备所有权、管理权如何归属,经济效益如何分配等方面没有达成共识,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
2.政府主导力不足
作为主管部门的当地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监管和指导不足。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大多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高职院校不能从官方获得关于地方经济的准确数据,无法有效指导院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了就业率低下、人才流失等社会问题。政府部门没有将一手的人才需求数据、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等资料传送给本地区的高职院校,造成了区域人才需求错位、区域人力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现象。
3.行业组织指导作用较小
在我国,第三部门早已存在,但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行业协会组织最为了解当地行业的最新技术、最新行业标准、最新行业动态等,但由于与高职院校的交流、衔接不足,导致高职课程内容滞后,学生掌握的技能大多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可见,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对于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是十分重要的。
4.企业参与不积极
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高职院校内部没有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管理的正规章程。企业对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参与人才定向培养的全过程,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施以及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的关心不够。我们要认识到,出现这种现象,并非是企业单方面的原因,主要因为高职院校未将企业吸纳为办学主体,导致企业未能真正参与校企合作。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办学机制策略研究
1.构建“四维一体”的高职院校管理机构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改革高职院校的组织管理架构,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四维一体”的管理机制,是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的必要途径。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组建以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为主体的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也能使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高职院校也能够从董事会或理事会中获取解决资产管理与资金筹措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融合民主与多层面的管理机构,将成为高职院校创建先进办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当地的教育相关部门制订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后期的实行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保障高职院校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行业协会主要由当地各行业协会会长组成,旨在将本行业的最新行业标准、设备或技术标准衔接到专业培养内容中,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是人才的直接使用主体,以当地主要的支柱产业或具有一定规模的知名企业代表为主,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制订、校企合作具体操作层面起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一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参考对象。最后,校方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主体,在专业技能、基础技能和社会培训等操作方面都将成为主要的实施者。可见,多元化的管理体制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动态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的核心内容。
3.建立健全产学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人才。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定向培养人才的主要措施之一,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将全面施行订单式培养、实地实习、师生全面实践锻炼、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技术革新开发、在职培训、捐资助学等具体的发展方案。产学合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等四个方面。校方需要发挥其在师资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工艺流程、承担部分的关键加工工序,并针对兼职教师课时费、顶岗实习耗损补贴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同时,企业需要完全接纳院校师生的实践实习,承担实习的工伤保险,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实习指导老师等,并为此拟定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学校要与行业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聘请专业的行业协会成员担任顾问,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邀请当地的专业骨干担任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促使高校的科研水平始终处于行业前沿。根据校方与行业协会的共同探讨和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学历认证与职业资格认证都将更贴近社会或行业的需求,从而为当地社会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4.构建专业社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的社会动态调整机制主要体现在: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区域支柱企业或重点产业,及时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动态进行调整。高职院校能够根据这些主要部门的需求,了解人才培养现状,预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进一步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专业设置做出调整。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合理引进师资,实现按需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政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人才培养和需求状况,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引导全国性的人才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
传统的用人机制缺乏灵活性与激励性,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现阶段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开发基于岗位职责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性尝试,能够将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率。按岗位相对价值和贡献率匹配薪酬等级,不仅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够很好地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要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企业共同研究、实施、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能够推进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进步,提高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性,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创建高职教育产业集群
职业教育的区域集团化发展,将促使高职院校形成区域教育产业集群,这不仅显示出我国高职教育强劲的生命力,也将实现区域教育资源集约化和资源共享。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健全,办学机制的创新也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走教育集团化的道路。这不仅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总结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中高职衔接是关键。《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专业建设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基础,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中高职专业,依靠地方和行业的指导加强中高职专业建设,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优化中高职专业结构布局,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才能保证和促进中高职其他方面的有效衔接,从而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中高职专业建设衔接的重点方面
第一,目标定位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前提。中高职专业衔接,必须首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目标和层次。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一致性体现为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层次上的差别表现为中职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定位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区域产业和企业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第二,产业对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基础。中高职专业建设的共性是服务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其个性是强调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不同需求对接。中职对接的主要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则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端技能型人才。据此建设中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评价体系、资源体系等,从而构建中高职专业之间的衔接以及中高职专业共同与产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对接。
第三,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关键。技能型人才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实现。做好课程衔接需要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协调好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阶段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制定基于职业岗位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中职课程重基础和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和创新,从而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第四,教学评价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保障。探索以职业资格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为基础的中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标准建设,促进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
三、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发展对中高职营销商贸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期间,石化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将在10%以上,到2015年将达15万亿元。未来5年,化工大省江苏将加快提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作为四大产业之一的石化产业,南京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石化产业治理整顿和转型升级,依托南京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命科学三大特色产业。到2015年,南京化工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4000亿元。截至2011年底,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647家,从业人员696万人。据预测,“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化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达69.09%;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均在4%至5%之间。几年来,石化企业营销人员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从区域经济背景分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江苏省2010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重要转变,并提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地区现代服务业及江苏特别是南京化工的发展,必将需要大批服务及化工类贸易人才。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据人才市场统计,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招聘中,市场营销专业招聘人数为68.8万人,居各专业首位,而市场营销专业求职人数为57.6万人,供求存在11.2万人的缺口。
四、基于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协调的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衔接的建议
南京地区目前化工类职业院校主要有国家骨干高职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南京化工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六合职业教育中心校。基于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发展和营销人才的需要,建议从以下方面推进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衔接。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的衔接。一是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中职培养基于经验层次操作型技能人才;高职培养基于策略层次的技术型技能人才。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对营销人才的需要以及中职与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化工行业企业、商贸协会公司、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探索制定包括中职与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服务石化和服务产业的专业定位等内容的营销专业建设标准。注重发挥商业联合会、化工行业企业在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需、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是修订完善目前的营销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形成对应职业岗位、从中职至职业博士研究生的七层5级体系。
第二,课程体系的衔接。中职营销专业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文化课深度和课时数,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衔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利于和高职教育相衔接。就化工类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而言,中职可以把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销售基础、客户服务、渠道与促销等作为核心课程,高职可以把市场分析、营销管理、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等作为核心课程,设计配套的实训课程体系,同时各自设立相关的专门化方向课和化工商务课,这样既体现职业岗位对应,又体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和层次的提升。
第三,教学模式的衔接。目前的“教、学、做”相统一模式仍然将教放在首位,通过教师的教,推动学生的学,并引导着做,难以实现营销专业和课程的目标。中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都需要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营销职业特点,坚持行动导向、体现做和学的统一。需要探索并推进“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能做会做为引领,学生根据营销职业人员要求实施相关项目任务,同时体现中高职项目任务的层次及难度;以知识够用实用为要求,在“做”中体现“缺什么就补什么”;教服从服务于学,教师结合学生“学”的需求和营销职业工作任务的需要,先行自我增进、充实、提炼知识;以学生擅说善说为贯穿始终,在“说”中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锤炼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衔接。中高职营销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需要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行业评价制度,形成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探索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探索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以及高职参与中职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
【关键词】 台湾 学前教育 经验 启示
本文系陕西省2011年度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招标课题“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JSDWKT0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和《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陕西省教育厅组建了赴台湾学前教育考察团,我作为考察团团长带团赴台考察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此次考察的重点是台湾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公办和私立幼儿园的管理模式;校园环境建设与园本文化;课程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实施情况等。考察了具有“范本”意义的四所幼儿园。本次参访活动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到台湾学前教育的现状,较深入地了解了台湾学前教育机构的不同体制和运作模式,全方位地领略了台湾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园本文化和主题课程。同时,在实地参观和交流过程中感受到台湾学前教育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
考察与感悟
此次参访活动分别对台北市青山镇康宣文教集团附设的康桥幼稚园、新竹县立竹东幼稚园、台中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附设幼稚园和嘉义县云林镇天主教会主办的正心幼稚园进行了考察、观摩、交流和研讨,获得了很多观感和体悟。
1.国际化程度高
幼儿园把“国际化”作为发展目标之一,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社会精英,许每一个孩子美丽的未来”作为自己的愿景,强调语言能力和文化包容的共同成长。体现在教育教学方面就是采取双语教学,以中文作为母语,并融英文学习为一体。有些幼儿园班级还配备外籍教师协同教学。
2.人性化教育凸显
从步入幼稚园的一刻起,从大到一个建筑的设计,小到一个物品的摆放,从办园和理念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处处都彰显着人文的关怀,时时都感受人性化教育所给人带来的温馨之美。公共设施及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都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在公共区域布置陈列的作品永远是孩子的作品,所有的一切都告诉我们:这里的主人是孩子。
3.富有生命律动的主题课程
“主题课程”是台湾普遍实施的课程模式,彰显出了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题课程涉及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主题的确立和材料的选取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活动内容覆盖身体动作、语文、认知、美感、社会、情绪等六大领域。通过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学习来开发孩子的心智,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挫折容忍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并借由不同的活动扩展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体现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着开放教育的精神,以主题教学和自由选择学习区、团体探讨、动手实验、亲自操作等“实体化”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意识,注重过程设计和情境创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建构、在建构中成长。重视主题课程的生成性,教师积极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孩子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主题课程孩子们学会了尊重与合作,培育了责任感和荣誉感,养成了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塑造了博爱、宽容、感恩的品格等,孩子们在伴随着生命律动的主题课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4.富有人文关怀的制度安排
公立学校不能拒绝“弱势”的孩子,这是办园的基本制度,对文化处于弱势的原住民和新移民的孩子、对生理处于弱势的智障孩子、对经济处于弱势的贫困孩子等,政府和幼儿园都给予了政策性照顾和人文的关怀。
5.专业化的教师发展平台
为了教师的专业提升,学校提供教师到研究所或者大学的相关科系去进修,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幼教专家与同行的研讨会;与国内外幼教专家或幼教系师生进行交流与分享;在同行之间进行观摩,参加各种比赛等。特别是借助大学的资源优势,在教授的专业引领下,以主题课程的开发为园本研修的主要载体,培训团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6.注重孩子人格和气质的养成
幼儿园和家长都重视“全人教育”,注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内涵气质的养成,把博爱、宽容、关怀、感恩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孩子一日生活的始终,从入园时师幼相互行礼,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细节,都注重对孩子进行爱与关怀的教育,这对孩子一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责任心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品格靠养成而不是说教”的理念。
7.注重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有些幼儿园坚守实施蒙台梭利教育二十多年,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都深深地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蒙台梭利教育倡导“我听见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见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的教育理念,注重纪律与自由兼顾,强调孩子学习与工作的专注性,其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1]我们所观察到的孩子专注、安静、认真的学习过程;教师针对每个孩子需要进行的个别化指导;针对蒙台梭利课程之弱项进行的拓展和补充;重观察、重动手、重实践的教学活动等,都充分体现了幼儿园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坚守和对教育内涵品质的追求。
收获与启示
1.在真实情境中的观摩交流是最有效的培训形式
此次参访活动,不仅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对台湾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彼此间有深度的专业对话和交流,给双方带来许多启发与思考,终身受益。活动本身给我们的启示是:真实的教育(培训)是最有力量的;在真实情境中的考察观摩、专业对话、切磋交流、体悟反思是最有效的培训形式。
2.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必要条件
台湾学前教育把“以儿童为本”、“适性发展”作为基本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融会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我们深切感悟到只有当教育更多地体现“人本、人性、人文”时,教育的价值才得以真正彰显;也只有当教育真正变成“目中有人”时,才称得上真正的教育。
3.富有生活质感和生命律动的主题课程是儿童成长的沃土
透过台湾学前教育普遍开展的双语教学课程、创意教学课程、角落教学课程、品德发展课程等多种形式的主题课程,其共同特点是,每一个主题都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诞生,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课程更接近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门课程都充满着生命的律动、人性的光辉和教育的力量。富有生活质感和生命律动的主题课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和价值。
4.从事幼教事业需要大爱和大德
台湾幼儿教师给我们的印象除了专业素养高以外,就是全情投入的工作状态和尽职敬业的职业精神。许多教师从一而终,坚守教育理想,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虔诚和追求感动并激励着我们。
5.开放创新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参访的幼儿园从大到校园建筑设计,小到教室物品成列,处处都彰显着艺术的创意、文化的渲染和教育的力量,为孩子创设了富有创意性和感染力的教育环境。所有这一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只有富有创意的环境设计、富有创意的课程开发、富有智慧的教育课堂,才能培育富有创意的创新型人才。
对策与建议
1.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园体制
台湾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开放、多元、灵活的特点,如康宣文教集团(民办)创办的康桥幼稚园采取的是集团化连锁式经营办园模式,走的是豪华型国际化的办园之路;新竹县立竹东幼稚园采取的是政府全额资助,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办园模式;国立台中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附属幼稚园是大学办园与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合作办园模式;嘉仪县云林镇正心幼稚园是教会办园模式。借鉴台湾学前教育的管理经验,我们应积极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园体制和机制,除大力发展供普惠的公办幼儿园和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外,应积极探索在“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下的现代学前教育管理模式,根据“产权管理、运营和监督相对分离”,幼儿园办学“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设计现代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和机制,从政府包办走向自主办园,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面向社会需求办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办园宗旨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机构。
2.加大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培养培训的力度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依赖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台湾幼儿教师的入职资格要求比较高,整体水平比较好,同时,台湾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成长机制和专业发展平台,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持续的提升。而我们目前的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高水平幼儿教师的比例急须增加。教师培训中除了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外,特别要把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范式转型作为培训的主要目标,培养培训一批理念新、能力强、素质高的骨干教师队伍成为幼教工作的当务之急。
3.着力构建以幼儿园为单位的教师专业成长支持系统
一是要建立开放包容、尊重平等的研修文化。尊重教师的专业选择与发展。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积极为教师提供实现新思想、新理念的条件和平台。二是要搭建专业化的教师发展平台。园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的平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在幼儿园、在课堂,必须基于教师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发的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的历练中,必须基于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行为改进的亲身实践上。三是健全教师学习提高制度。对教师的学习,既要有对其内驱力的激发,也必须辅之以幼儿园、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定期的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等。
4.夯实学前教育“基础中的基础”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2]学前教育承担着启蒙人生、启迪智慧、奠基教育的责任,如何夯实人生发展的“基础”,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身心健康的基础。教育在本质是心灵的艺术,是心灵对心灵的呵护,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是心灵对心灵的耕耘,任何远离学生心灵,远离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教育,都不会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甚至会把学生引向教育的反面。
(2)终身学习的基础。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加于人,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儿童广泛持久的兴趣是教育的关键。学前教育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服务社会的基础。学校在让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要更多地了解社会,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正确地对待社会。为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概述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种特有的办学模式[1]。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合作形式,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运作的基本经验。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体现,如德国是“双元制”,美国又称专门的产学合作计划,英国则主要体现在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3],澳大利亚以“TAFE”模式为主要代表,日本则表现为“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模式。
尽管如此,人们始终认为职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是不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同,因而企业参与的程度、方式和成效也有所区别。不过,校企合作始终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我国校企合作历史沿革
我国自2002年8月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教育部等七部委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强调学校与企业合作,确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4],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本科压缩”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变的关键点。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求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2007年6月推出《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都特别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系列的文件构成了高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政策体系,表现出明确的政策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至此,当前的校企合作已步入常规化、法制化阶段。
三、国内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地依托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充分彰显了高职100所示范院校的辐射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校企合作研究,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典型范式,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按照合作深度可分为: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的初级层次:学校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的校企合作的中级层次和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的高级层次。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将逐步向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1.“校热企冷”,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够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日益引起各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但是相当部分的企业、行业却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但是,作为多元主体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仅仅只有学校的热情是难以真正开展的。
2.当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和督促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在有关政策的制定、校企合作的主导和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只有校企合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3.校企合作忽视了行业(产业)协会的有效参与,有效的多元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当前的校企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学校与企业的“二元对话”,其中缺少了作为行业(产业)及相关协会的介入,一方面是合作基础的薄弱,另一方面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这既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期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不利于多元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4.跨行业、产业的校企合作尚未有效开展
目前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局限于所谓对口专业的合作,跨行业、产业的广义校企合作尚未有效开展和实施,这是对校企合作浅层理解的表现之一。
5.校企合作的成果令人堪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校企合作的成果是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比例,过高的投入与过低的回报成为阻碍校企合作的又一障碍。
四、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
1.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管理等19个专业(方向),通过对智联招聘、51job等供求数据分析后发现计算机类专业近5年的供需数据均呈上升趋势,供需数量基本保持在所有行业的前三位。
笔者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上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后发现,当前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传统的专业方向,对于其它诸如图形图像制作、游戏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广告媒体开发等新兴专业的的校企合作研究涉及不多;二是校企合作几乎都是在本行业和产业内部的产学合作,对于跨行业和产业的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施几乎是空白。
基于社会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用人单位、家长、学生个体和高职院校本身对于计算机类各专业毕业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要求的提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
以上各方面目标决定了开展计算机类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目前在校企合作有效性这一领域尚未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因而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刻不容缓。
2.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1)校企合作(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文献研究
追溯校企合作尤其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的成功模式,探索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假设和方案,并开展探究性实践。
(2)开展校企合作主体研究
跟踪了解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及相关产业的校企合作资料文献,深度了解各方在校企合作中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有效实施校企合作进行充分析,结合校企合作相关理论,探讨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应充分研究政府在发挥其主导作用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可执行方案;二是充分研究行业指导在校企合作中的有效作用;三是深入研究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动机水平和实施策略;四是促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和监督体系研究。初步建构基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位一体”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理论与实践的模型。
(3)巩固同行业校企合作研究成果
应结合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同IT行业、企业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类专业同IT行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类各专业同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模式,科学解构合作流程和有效实施模式,进行校企合作有效性的深度研究。
(4)建构新型校企合作理论模型
我们应在前三项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政策引导、行业促进、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的理论模型和实践体系,初步形成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评价等机制。开展计算机机类专业跨行业(产业)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校企合作实践进行实证研究。
(5)校企合作的推广研究
结合以上各个层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理论问题研究和评估体系论证,将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理念、模式、方法和措施等推广到其它专业的校企合作中,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桂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 胡萍,赵菲菲,左继军.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一、建章立制破难题
营东小学所在的槐荫区地处济南市西部,人口结构比较复杂。随着营东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生源日益增多。可是由于家长群体的差异较大,情况复杂,家校关系矛盾重重,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虽然这并非我校独有的状况,“5+2=0”一直是社会谈论的教育热点话题,可是问题出现了,就要设法解决。学校开始认真思考如何赢得家长的尊重、获得家长的支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家校共育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必须获得家庭的有力支持才能保证长期有效;而家庭教育也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的引领才能实现理智客观。
2009年12月, 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教基字〔2009〕17号),要求在全省中小学设置家长委员会。槐荫区教育局也敏锐意识到家委会对于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出台了相关文件政策、组织培训来落实这项举措。经过一系列的培训调研,大家普遍认识到,家委会就是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彼此能够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声音,这种教育合力的方式才能提高教育成效。随着“家长始终是学校实现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的重要力量”这一共识的初步达成,家委会的建立已呈水到渠成之势。
2011年3月,营东小学家委会正式挂牌成立。
家委会成立后,大家按照“大家的学校大家建,大家的事情大家干,大家的孩子大家管”二十四字工作方针,根据《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家委会的组织章程,进一步明确职责、优化分工。2013年通过全校征集,学校确定了营东家委会会标、统一证件,建立了家委会与校长定期约谈机制,以及校级家委会与班级家委会的档案管理要求。学校每月都召开班主任、家委会主任联席会议,每学期召开全校家长会,由学校家委会主任总结工作,表彰优秀家长志愿者和优秀班级家委会。
家委会成立后,面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学校决定以课题研究为依托,通过研究带动发展、解决问题。为此,我校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现代学校制度中家长委员会研究――基于山东家长委员会建设实践”的子课题研究,经过两年的探索和研究,在课题结题会上,营东小学作为济南的学校代表,做了展示汇报。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效推动了我区乃至我市家委会的工作水平。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学校也把互联网看作家委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网站开设了家校共营板K,由学校家委会常委担任编辑。每个班级都开通博客、QQ群、微信群等交流途径,鼓励家长发表学习心得、教子经验等优秀文章,引导更多的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这些措施不但帮助家长改善了亲子关系,提升了教育理念,更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
二、精思巧做凝特色
在长期的家委会工作中,我校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梳理和固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逐渐形成了营东小学家委会的特色和亮点。
(一)安全护学――“家长志愿公益岗”
营东小学两个校区的地理位置都处于大路口与公交站交界处,学生上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经过细致观察,家委会决定承担起护送学生安全上学的任务。在“姥爷”魏林甲的影响下,家委会行动起来,开展护学行动。初期只有几名志愿者参加,后来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最后实现了家长全员参与。现在,每天每个班级都有5至7名家长志愿者,佩戴学校统一配备的志愿者袖章与指挥旗,在路口护送学生过马路。几年下来,风雨无阻,从未空岗。这支家长志愿护学的队伍也成为我们学校门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2012年度济南市文明出行现状会上,营东小学“家长志愿护学”活动被选入“济南十大交通典型事例文明榜”。
(二)暖心辅学――“四点半公益课堂”
在营东小学,有很多学生下午放学后,不能被家长及时接走。孩子们难免会三五成群在学校附近小摊上逗留,甚至做出一些不安全、不文明的举动,既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又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现象,家长志愿者们主动承担起下午放学后学生的监护职责。学校将装修一新的阅览室开辟为四点半课堂的场所,每天安排至少4名家长志愿者前来值勤,督促孩子们安静学习和阅读。此举不但能确保他们的安全,还能保证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四点半课堂”活动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济南日报》《济南时报》《都市女报》及各大网站纷纷报道了这一做法。在2016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济南区选拔赛中,营东小学还做了“四点半课堂”典型发言,将自己的先进经验向全社会推广。
(三)优势助学――“梦想导师公益团”
学校主动聘请家长为课程导师构建特色家校课程,参与到学校的全课程研究。到校开设课程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既有学者、律师、医生、军人,也有保安、保洁。课程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书法、泥塑、篮球、摄影、天文、话剧等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交通安全、疾病防控、民间工艺等生活方面的内容。这些梦想导师还参与了学校德育课程的研发,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节日主题活动、少先队活动课中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一同成长。学校还聘请家长为心理导师,联合学校心理教师成立爱心沙龙,对特殊孩子进行陪伴疏导……这些梦想导师的出现,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他们撑起了一片梦想的天空。
(四)聚力督学――“家长志愿督导团”
在营东小学,凡是涉及家长切身利益、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事项不但要通过校务会、教代会讨论,还会邀请家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对于通过的决定,家委会中的家长志愿督导团还会进行督导。学校通过家长志愿督导团广泛吸纳家长对学校管理、教师师德、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志愿督导团负责督导孩子的言行举止;检查学生路队、早读、间操、四点半课堂等时间内的行为规范与否;参与学校小饭桌的考察签定,并随时抽查餐饮公司的食品安全问题;参与组织学生校服班服的选购;在学校出现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积极协调并妥善处理,缓解家校矛盾……家长志愿督导团的参与管理,对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是一项有力的保障,对我校的学校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的启发和帮助,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乘势而为谱新篇
六年来,营东小学站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良性互动的层面来组织管理家委会工作,良性运作的家委会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在家委会的带动下,营东小学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08年营东小学与一所百年老校合并;2011年营东小学拥有了东西两个校区;2013年又与中建八局开发建设的锦绣城签订了协议,托管锦绣城小学……如今营东小学已经成橐凰集团化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声誉越来越高的背后实质上是家委会所发挥的强大凝聚效应的体现。
家校合力共育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也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成长与收获的平台,实现了共赢、共享的良性循环模式。家委会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意识――家长从以前的教育旁观者变为学校的同盟者;从以前的教育指责者变为学校的坚定支持者。教师也在与家委会的沟通中,增强了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 课程衔接 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41-02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处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期,目标是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人才成长立交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等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尚在探索中,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成为当前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主要部分,并为进一步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创造条件。中职与高职衔接应是中高职院校间相关专业的衔接,主要是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集团化办学等方面进行衔接。能够衔接的相关专业应是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相同或相近,职业工作性质、工作过程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体系重合度大而有层级梯度。
石油与化工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现代石化职业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培养石油与化工领域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化工过程装备技术专业、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是面向石油与化工产业,培养化工设备制造、安装、维护、检修职业人才的专业,建立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成长立交桥,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一、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依据
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是专业衔接主要内容,是形成人才成长立交桥的课程基础。
(一)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职业依据
中职和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都是面向石油与化工行业企业设备安装维修职业岗位群培养人才,对应的都是化工检修钳工等职业工种,只是培养的人才级别不同。因职业标准、工作对象、技术领域相同,使相同的工作项目、工作过程、技术规范等成为课程体系及课程衔接的可靠基础。
(二)专业教学标准为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衔接提供的依据
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内容中有“接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项,中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化工过程装备技术专业、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的接续专业是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性,对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起决定性作用。中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石油与化工等行业企业,从事设备安装、维护、使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安全生产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化工设备安装维修必备的基本理论,具备化工设备安装、维护、修理等岗位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中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中“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等,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化工机械设备安装维修实习是其中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化工检修钳工中级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中基于“化工机械设备安装维修过程”的课程体系重合度大而有明显的层级梯度,使课程衔接有教学标准方面的依据。[4]
(三)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的依据
尽管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点不同,专业(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级不同,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比例有一定差别,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是相同的,这从总体上使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有相同的指向性,为课程衔接提供依据。
(四)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的依据
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项目教学、理实一体、顶岗实习,相同的课程教学模式为课程衔接以及中高职学分积累、学分转换提供依据。
二、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
(一)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目的
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目的在于为中职毕业生在职接受高职学历教育提供条件,协调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便于实行中、高职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制度,利于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以及完成学业。
(二)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途径
高等职业学校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与实施,规范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时,为课程衔接提供条件和要求。中职、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分别遵照中职、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开设必修课程,确保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的衔接性,形成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成长课程通道,使之符合建立职教体系的需要。
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在岗或对口升入高职学习,学业考核应按分别在中职和高职所获得学分积累并进行学分转换的方式进行。
三、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衔接课程教材建设
职业教育的教材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载体。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情况如何体现在教材上,教材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一)确定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衔接课程教材建设基本要求
由于现代职教体系尚处于建立时期,以及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实施时间短,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衔接课程教材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故专业衔接课程教材建设应结合课程改革进行,选取对化工设备安装维修职业人才培养起关键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进行建设,基本要求应为:必须满足本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符合衔接中职毕业生学历教育需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素质教育,便于自主学习;适应不同起点的生源(高中生、三校生),教材采用活页形式。
(二)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
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化工设备安装维修职业岗位开设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且与本专业中职同类课程衔接,包括“化工机械维修”“化工机械安装”“化工机器”“化工机械制造”等课程。以“化工机械维修”课程教材建设为例,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化工机械维修高技能人才需要,其编写内容选择化工泵、压缩机、换热器等典型化工机械维修施工项目为载体,融入行业、企业、产业、职业、实践要素,以化工机械维修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序化的参照系编写教材,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石油化工行业企业。
“化工机械维修”课程教材内包含的主要教学项目如下:项目一为化工检维修管理,教学内容包括:化工生产装置维修安全技术基础知识;设备检修制度;安全生产禁令与规定;检维修作业安全防火管理;检修施工管理。项目二为典型化工机械的日常维护,教学内容包括:设备使用、维护基本要求;生产装置主要设备完好标准;化工泵的日常维护;压缩机的日常维护;反应器的日常维护;换热器日常维护;塔设备的日常维护。项目三为典型化工机械检修,教学内容包括:检修前的准备工作;检修设备的拆卸、清理与检验;机械零件的修理;机械设备零部件的装配;化工泵的检修;压缩机的检修;反应器的检修;换热器的检修;塔设备的检修。
四、结束语
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与建材建设,对于促进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协调发展,形成职业人才成长通道,满足石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意义。专业课程衔接与教材建设也是提高专业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石化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课程与教材建设将是专业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以保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技术岗位的实时准确对接。
【参考文献】
[1]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2]教职成厅[2012]5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Z].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生化与药品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1).
[4]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