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师记叙文

老师记叙文

时间:2023-05-30 09:4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师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师记叙文

第1篇

[作者]  四川内江第一初级中学魏常福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大小作文结合是近些年中考作文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大作文绝大多数是写记叙文,小作文便是写议论文、说明文片断,或应用文,或形式多样的作文修改。也有少数省市的大作文是写议论文,而小作文常常常要求写记叙文片段。

    下面是1997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一览表。

                      大作文省市      题目                    文体    字数    试题类型上海      良师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天津      记我的一次成功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江西      美,在我们中间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湖南      敬礼,老师               记叙文  500以上    全命题湖北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广西      温暖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江苏南京  真没想到……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湖北宜昌  我的另一位"

第2篇

一、注重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语文的源头就是生活,写作的源头也是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文章中没有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亲近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深入体会生活中的细节,从生活中获取和提炼素材,积累写作元素,这样创作出来的作文才能够生动形象,充满真实情感。在生活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有很多种积累素材的方法,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也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趣事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一书中写道:“很多时候,灵感和素材只是一瞬间,他随身都会带着小的便笺纸记录下来自己的灵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父爱写作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父爱,着重于展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这样能够让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父亲,回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及爱的方式,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或许就能够去关注这些父爱的细节。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情节和细节,让学生能够使用真实的情感和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其次,教师除了帮助学生观察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以外,还应当注重引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别人的生活经验,丰富自身的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从中学到写作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作文写作指导渗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对细节的描写,鼓励学生模仿练习。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朱自清的《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学会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学会做阅读笔记,摘抄优美的语句和段落,写读后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掌握写作方式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首先,现阶段大多数初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文中人物刻画得不鲜明缺少个性,叙事平铺直叙缺少层次感,事件选择模式单一缺少新意,描写老师情节多是带病上课,同学之间多是因小事闹矛盾,最后又和好如初,作文读起来索然无味,没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缺少自己的真实情感,很难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有众多弊端,除了缺少生活经验和素材的积累外,就是缺少记叙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记叙文是初中学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这记叙文的“骨”就是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记叙文完成立题后,首先,教师应当勾勒出记叙文的写作框架,明确记叙文写作的重点,保证记叙文写作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其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和素材进行提炼,深入去发掘素材中的内涵和精华,引导学生发现情感表达的点,叙事思路清晰流畅,内容衔接有序。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注重真情实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写自己的切身感受,写自己熟悉的人或者事,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写作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想象,刻画人物时,可以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等细节来表现,进一步突出人物的鲜明形象。

其次,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叙事方法,记叙文是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但同时它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升华,可以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增加文章的美感。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模仿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比较与探究”《养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对养母的描法,以及对养父形象的刻画:“养父回来时,我便向他说养母偷粮食的事。养父听着,却低着头,默默地手持着烟锅吸着他的兰花烟。养父是有文化的,可以熟读《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偷粮食的事他是不能做的,但对养母的行为,他却只有低下了头,不能硬做正人君子。”短短的一段话刻画了很鲜明的养父形象。通过文中对养父养母描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记叙文??作的能力和水平。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困难。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第3篇

关键词:记叙文;特殊化;方法

高考作文议论文占了绝大多数,记叙文比例很低,学生为什么不敢写记叙文呢?因为议论文结构模式较少,容易按模式套写,不容易偏题;而记叙文比较复杂,人物、情节难以写好,且容易偏题。自然,写记叙文的学生就少了。的确,学生记叙文中存在人物形象苍白、故事情节俗套等毛病,所写的记叙文没有鲜明的特点,难以得高分。难道就没有途径提高记叙文水平吗?

记叙文,即记人或叙事的文章,记叙文就是要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认为要写好记叙文,可以采用特殊化手法。所谓特殊化,是指对记叙文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进行特殊化处理,从而达到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情节巧妙新颖、环境逼真如实的效果。

一、人物的特殊化

文学创作要突出所描写对象的“个性”,写出特色,写出感情、写出灵魂,让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这一个”而非“那一个”。特殊的人物比普通的人物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人生经历更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启迪。一个残疾人奋斗成功的故事比一个正常人的成功故事更能激励人,一个历经磨炼的人比一个生活平顺的人阅历更丰富,一个行为怪异的人比一个行为正常的人更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心……司马迁、贝多芬、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史铁生,这些人物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就在于他们的特殊身份。

教育故事《一个差生的经历》写了一个差生韩峰因为奶奶去世前的叮嘱而发奋读书,取得了好成绩,但遭到了老师、同学、父亲的怀疑,最终又变成差生的教育悲剧。正是因为“差生”的身份,老师、同学、父亲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韩峰,才会让韩峰绝望,彻底变坏。可以说,一个想要变好的差生这样特殊的身份,让作品的主题沉重、深刻。

聂华苓的小说《人,又少了一个》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乞丐形象: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因为家庭的穷困而外出乞食,刚开始她是羞涩、有自尊的,后来变得毫无羞耻感、人格泯灭,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正是因为她由一个大学生变成了乞丐,这个故事更发人深省,让人深刻感受到人丧失了尊严无异于行尸走肉,恶劣的社会环境吞噬人的灵魂的主题。

特殊化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的特殊性,“一个人物只要有了这样‘特殊的东西’,他(她)就‘活’了,具有艺术的生命力”。特殊化的人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旨。

二、情节的特殊化

记叙文的情节要避免俗套、雷同,要力求新颖。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比如写母爱,很多学生一写就是下雨天母亲冒雨给自己送雨伞、生病了母亲送我去医院,人人都这样写,怎么能把你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区别开来呢?你和你的母亲总有区别于别人的故事,把这样的故事挖掘出来,才能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

叶倾城的《母亲的心》一文,描写了在母亲招待客人的家宴上外婆把饭装进口袋的怪异行为,这让客人们很惊讶,让母亲很丢脸,原来是得了老年痴呆的外婆只认得女儿,她要把饭带回去给女儿吃。这篇文章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外婆把饭装进口袋的这一特殊情节,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写流浪汉苏比为了御寒一心想要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为此,他吃霸王餐、砸橱窗玻璃、调戏女人、偷人雨伞,但警察就是不抓他,当他经过教堂听到赞美诗内心受到触动想要好好做人时,警察跑来把他抓走了。苏比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滑稽可笑,但又让人心酸难过,这种“带泪的笑”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三、环境的特殊化

特殊的时间、地点、环境有助于情节的展开,更好地展示人物性格。老舍《我的母亲》中写了“我”除夕回家看母亲的情境,非常感人。家中无人,母亲一个人过除夕,非常凄凉,但“我”还须返校,不能陪母亲。母亲由惊喜到失望,情感上的落差很大,最终她选择理解儿子。在别人家团聚的时刻,母亲却不得不独自忍受孤独,可以说除夕这一特殊的情境,让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明,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

2007年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写了高考前两天“我”和父亲在烈日下收割麦子的情境,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乡下的家长们供儿女上学的不容易,体现了“我”对父辈们的理解,情境真实,很有感染力。烈日这一特殊的场景,让“我”的内心触动很大,让“我”真正理解了父辈们的坚韧与伟大。

那么,怎样产生特殊化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整合重组。鲁迅先生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创作出了众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例如,阿Q这一人物,可以说是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他质朴、狭隘、愚昧、保守、麻木、健忘、圆滑无赖、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等性格集中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2.对比衬托。我们可以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形成对比,用梦中情景反衬现实生活,拿过去、未来和现实形成反差,通过对比衬托,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卢画庐《高明的药方》采用这种方法塑造了一位独特的患者家属:

他一生医过病人上万,什么样的病人家属都见过,很糊涂的家属需要提醒,很慌乱的需要安慰,很蛮横的需要解释……独独一位,不仅不糊涂不慌乱不蛮横,还曾授意他开过药方。

告诉他怎样开药方的,是病人的女儿。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境营造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仙世界,用梦境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污浊、丑陋,表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的高洁。

3.夸张变形。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产生幽默、滑稽、荒诞的效果,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达到常规手法无法实现的艺术效果。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写小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里不小心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身上,小文官唯恐将军会怪罪自己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最终因为恐惧被吓死了。一个喷嚏竟然吓死了一个人,这样的故事可谓夸张。小说通过对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及心理变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卡夫卡的《变形记》故事情节更加荒诞,把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直接把人异化为物。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家庭的支柱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的自私、冷漠和残酷,让人深刻感受的人性扭曲、异化的可怕。荒诞的情节,放大了人性的缺陷、可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记叙文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学生对记叙文的畏惧、忽视,和语文教师缺乏指导是有关系的。语文教师只要能积极有效地指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是愿意写、并能写好记叙文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生活教育 记叙文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近代学者陶行知是探讨教育与生活关系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奠定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直接且非常鲜明地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即生活与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陶行知在揭示“生活即教育”内涵时,曾经这样说道:“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这句话可以解读为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是在社会之中的,另一方面是说教育和学校要为生活p社会服务,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教育的过程要与生活过程和社会过程联系起来,“生活教育”说到底就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有三点最基本的内涵,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指的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教育要为了改造社会生活而存在,两者密切相连,生活决定教育,只有当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教育本身脱离了生活,那么就称不上是教育。教育任务是不断提高现实生活质量,使生活不断向前和向上发展。“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社会即学校”指的是学校必须与社会进行密切联系,从而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这个主张有两个意思:首先,必须把社会与学校这两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学生从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中解放出来,使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作用不再单一地局限在学校内;其次,要把学校办成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情况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指的是知行合一,行,就是做,是实践;做是第一,知才是第二。这样就改变了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社会和实际的弊端,把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生活力及创造力的轨道上,做到学以致用。

陶行知认为,教育源自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为这个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作用。

二、社会生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极强的社会生活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源自于生活,与生活同在。其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写作教学更是如此: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等各个环节,这几个环节都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相关的规定,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越丰富。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行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2]。由此可,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同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有了生活,才能有所思和有所感,才能更好地写作记叙文。

作文教学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其实是用语音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p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个性且完善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三、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

记叙文是对生活中人、事、景和物的叙述及描写,是表现日常精彩生活的最好载体。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考场作文的首选文体。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初中生写作记叙文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3]。然而,我校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令人担忧,无论是教师的写作教学,还是学生的作文,都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写作教学没有系统性,记叙文教学也是如此。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包括生活素材的积累、体验及感悟,从文章的构思、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培养。这是需要多方面进行训练和提升的,教学没有可操作的、指导性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现今语文教学中出现“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写作教学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由于阅读教学篇目很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及作文教学难度大,对教师素质要求高等因素造成上述情况。在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表达。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作文的命题还是讲评,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往往把作文写作视为任务,勉强应付,很难唤起写作激情,导致作文质量不高,作文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和僵化。

就学生作文而言,其中存在许多问题。按照常理,经过小学训练,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对记叙文写作和训练应该驾轻就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水平令人担忧。

第一,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不愿写作,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一是学生视写作为任务,而不是出自内心情感的表达。二是一些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或确实不会写,也写不好。

第二,作文题目相对比较平淡p老套,学生所选材料范围比较狭窄。为鼓励同学们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老师往往会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如“那一次,我 ?摇 ?摇”;“?摇 ?摇的滋味”;“我学会了?摇 ?摇”;“我不后悔?摇 ?摇”等。按照常理,如今学生都曾感受过童年的欢乐或成长中的一些小坎坷,都经历过一些成功的喜悦或者失败的痛苦,都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让人感动或让人愤慨的人和事,虽然平凡,但是印象深刻,能够畅所欲言……然而,一些学生所叙的事情或者胡编乱造、离奇虚假;或者是一些年旧旧事;或者套用一些范文,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写父母,就是我半夜发烧,父母送我去医院;下雨天爸妈给我送雨伞;晚上父母为我盖被子。写同学,不是大雨天同学不惜自己淋雨把伞借给我,就是和同学发生一些矛盾,当自己醒悟过来想重归于好时,发现同学已到异地求学……总之,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当然就无法把生活素材灵活运用到作文当中。

第三,作文语言不够生动,描写十分苍白,缺少细致描写。记叙文是记事和写人的文章,通常用的是叙述型语言和描写型语言。记叙文语言既要求文字通顺、表达流畅,又要求语言具备一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要求在叙述的基础上,将描写的人物和景物的存在及变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和如临其境。但是,我们从初中生的记叙文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无法将一些细节描写出来。因此,刻画的人物比较单板干瘪,描写的场景不够生动。

第四,学生作文审题立意能力不强,立意较为肤浅。记叙文的立意是通过写人和记事表现作者中心思想,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往往缺乏审题意识,不注意文章的立意,随意盲目地写作,以致偏题、离题,或者立意相对肤浅、幼稚,没有深度。

由此看来,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四、初中记叙文“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

生活教育理念主张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与儿童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首先强调生活是写作的创作源泉,写作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其次倡导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及套话。记叙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对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的分析,发现初中生普遍对记叙文写作不感兴趣,这是制约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在命题时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作为背景进行作文命题。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到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命题时应该注意这一点。叶圣陶先生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4]由此可见,教师所起的命题是要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其次,积极评价,进行多样化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在给学生作文写批语的时候,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以鼓励为主。他们一次一次地写了那么多篇作文,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赞赏,多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也可以创办班级刊物展现班级优秀作品,甚至编写班或个人的优秀作文集。同样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向报纸、杂志投稿。这些方式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二,充实学生的生活。《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充实的社会生活是记叙文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平时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走出教室,走进校园,感受四季变化,从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也可以把语文书中的一些篇目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了解内心变化。更可以从阅读中积累生活素材,现在很多中学生的课业任务十分重,平时过着学校p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直接经历的生活十分有限,此时则应该多阅读,通过阅读等间接方式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总之,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和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给写作创造更多源泉,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东西写,有所发挥。

第三,在课堂上开展片段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记叙文写作能力。写整篇作文十分重要,从作文审题开始,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所学课文,结合写作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片断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例如,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很多经典课文,可以当堂模仿并训练,也可以根据作文各个环节进行片段式训练。从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布局谋篇到行文等各个方面加以指导,完善记叙文写作各个环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记叙文写作更是如此。然而,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生活,感悟社会生活。因此,同学们的记叙文写作往往脱离生活实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儿童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强调教育过程与生活过程要有一致性。因此,我们需要用这种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694.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第5篇

那么,在记叙文中怎样使用议论,才会使记叙文的表达更精彩呢?

记叙文中作者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议论用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1.用在文章的开头,能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得到鲜明的表达;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能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2.用在文章的中间,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用在文章的结尾,能够提高读者对作者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形象;能够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4.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对最典型的事例进行议论,在动人之处进行议论,在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进行议论),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孔乙己》在记叙孔乙己遭到酒客嘲笑之后,用了一段议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寥寥23个字,点出孔乙己迂腐无能的性格特征,又暗示孔乙己的悲剧结局。这样的议论精辟深刻,帮助读者理解文中的人和事,起到点明主题、突出中心的作用。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细分起来有多种,写法各有不同,主要是针对所记叙的事情或人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

评价人和事物。如《我的老师》: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揭示事情的实质。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正面揭示事物的规律。如《萝卜花》:一位年轻的厨师,能够创作出如此新颖而奇异的艺术品来,多么感人!看来,确实是行行出状元。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定会为祖国作出贡献。

反面揭示事物的规律。如《我的农夫梦》:当一个农民就那么容易吗?理想与现实之间并不是一步之隔,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提高自己。于是,我又背起了书包,昂着头,挺着胸,大踏步地走进了校园。

正面揭示事物的意义。如《我的“倔脾气”》:这种向上的精神,这种进取的性格,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它使我惭愧,催我自新,催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90后”的我们,不正需要这种性格吗?它使人振作,它使人奋进,它鼓舞人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反面揭示事物的意义。如《不要拒绝做小事情》:如果忽视眼前的努力,忽视思想上、学习上、作风上的小漏洞,那么,你未来事业的大厦,有朝一日将会坍塌,毁于一旦。

领会作者的用意。如《我成长中的一件事》:爸爸、妈妈认为我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去哄了。他们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我要谦逊,不要沾染上浮夸、自满的恶习。多么纯真的爱呀!

指出写作的目的。如《怀念》:啊!亲爱的哥哥,你牺牲得多么壮烈,又多么泰然!我明白了,你冒着枪林弹雨,是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安宁;你不怕流血牺牲,是为了让祖国千家万户的亲人团圆。

古人云:“意高则文胜。”高远的立意还需要借助精炼、优美的语言来传达,尤其是在记叙文中,议论点睛更需精辟,三言两语即可,不宜长篇大论。

1.譬喻论理,涉笔成趣。譬喻,以不言代直言,可谓“深”;以彼物言此物,可谓“形”。要使议论既深刻又形象,譬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父爱如铁,如铁般朴实,如铁般憨厚,如铁般威严。

2.明确指点,凝成警句。画龙点睛,常常是文章揭示题旨的关键,一般需要在语言上千锤百炼,凝成精炼而富有诗意的警句,启人智慧,发人深省。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是点睛警句。这样的议论,能够使文章的思想与意境表现得更为集中、深刻、强烈并富有哲理意味,使读者过目不忘。

1.切忌空洞的议论。口号式的议论,大而空洞,缺少感人的力量,不如不要。下面这两个例子,不空洞,很感人。

例1 这就是我的父亲啊,在他的货被人抢走,在家境无比困难的条件下都不曾叹息的父亲,竟然仅仅为了忘记帮女儿带菜而叹息不已了!

这里的议论抓住“叹息”这个情态,用对比的手法,使“父亲”的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例2 而如今,这双脚明显变得老了,皮肤松弛了,骨骼更加凸出了,连脚指甲都变得似乎更加坚硬了。可这双脚,也曾经丰腴过,也曾经柔软过啊!

此例通过具体可感的描写引发议论,把“母亲”的脚进行前后对比,“母亲”的勤劳、“母亲”的慈爱,跃然纸上。

2.要有“实”有“虚”。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主要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象。

例3 又一阵狂风吹来,山冈又被铲掉了一层,它存心要把整个世界吞噬。我看到了什么?那棵树的树枝,不,应该是树干都在风中剧烈地颤抖,但,那些根死死地揪住土地,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狂风过后,它竟安然无恙!风不断吹过山冈,回首看那苍老的树,我竟微微笑了。

这样的语句借描写树来象征人,表面上在写虚,实际上在写实。

3.要“深”而不“浮”。

例4 我意识到我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穷人的风骨是什么。

这句议论,由个人的品质联想推广到一类人的品质,故而显得深刻。

第6篇

一、了解背景,挖掘文本深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记叙文的深度内涵,深入体会人物的形象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角度,让学生在这样的解读过程中由表及里,深刻认识文本中丰满的人物形象,最终实现对文本主题的深刻解读。

例如,在教学《郑成功》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这篇课文中讲述的是明清时期郑成功成功并且致力于台湾建设的故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郑成功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文本了解文本的梗概,然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读,深刻挖掘文本的内涵。但是由于这一历史史实和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小学生对于这一史实的了解不是很清晰,所以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教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请大家利用课下的时间,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对于郑成功的历史功绩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然后我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大家一起分享。”在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下,学生们纷纷通过查阅书籍或者上网搜查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对于郑成功的详细经过以及历史意义有了基本的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深度阅读,这样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度,可以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背景资料进行适当地补充,这样的做法让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有利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实现了记叙文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二、推敲细节,领悟主题高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为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提供了可能,在鉴赏记叙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文本人物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细节进行仔细推敲,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领会文本的主题。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中谭老师的形象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细节描写来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本中的多处细节描写,然后体会其中的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找到了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例如有的学生找到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的描写,对于里面的动作描写印象深刻,其中使用的拉、撑、护几个字用的非常准确,在学生深入体会的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这样几个细节性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同时让我们体会到在那样的危机时刻,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学生的平安,这样的高尚品质不仅是谭老师一个人具备的,还有很多的老师都具有这样的高尚师德,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这就是文本的主题所在。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仔细推敲,让学生在品味细节的过程中体会到文本的主题,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记叙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人物的细节,认真品读,这是领悟文本主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评价形象,升华情感温度

在学习记叙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准确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文本人物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升华情感的温度。

例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同学们,在这篇文本中主要涉及了两个人物,那就是林冲和洪教头,对于这两个人物,你有怎样的认识?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展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林冲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例如,在和洪教头比武的时候一眼就发现了对方的破绽,还有的学生认为林冲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仅仅三招就让洪教头羞惭逃走。

第7篇

关键词: 记叙文 叙述 描写

初中生写记叙文,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大段大段的叙述,而且平铺直叙,像记流水账一样,缺少必要的描写,以致文章干瘪枯燥、内涵简单、不生动,更不用说摇曳多姿、催人泪下了。

先看一位同学的作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片段:“老师把月考时间公布在黑板上,我没有一丝紧迫感,甚至连书也懒得去翻,总以为自己一向都是第一,这次应该没有问题。可是,那次月考,我考得很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但很幸运,我没有等到‘老大’再‘伤悲’,而是从此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这段文字也算通顺、明白,但作为记叙文,只有叙述,缺少必要描写,显得直白平淡、索然无味,缺少具体可感的内容,难以感动读者,自然无法获得高分。

那么,如何避免记叙文写作的平铺直叙、枯燥呆板、平淡无味?如何让文章更生动、更感人些呢?笔者认为记叙文写作中应该少点叙述、多点描写。具体做法如下:

一、多点人物描写

还以上面那位同学的作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例,不妨把它加以改动:

“‘同学们,下周一要进行月考,请大家回去认真准备!’”当一向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用他那一贯严肃神情向我们宣布这一消息时,同学们虽然久经沙场,身经不止百战,但还是引起了一片‘哇’叫,遍野哀鸿。“怕是又要吃爸爸的竹笋炒肉丝啦!”胖子李子强更是大声叫苦。而我则正襟危坐、泰然处之、处变不惊,“自己一向都是第一,这次应该没有问题。”我没有一丝紧迫感,甚至连书也懒得翻。过几天,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的成绩直线下滑,由第一跌落到十七。“骄傲的‘公主’,看你两眼红红的,真像一只受伤的小兔子。”同桌珊妮半玩笑半调侃,“算了,看开点啦!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她的话分明让我感到丝丝凉意。“这是不努力的结果,我认了!”我狠狠地瞪了珊妮一眼,暗暗下了决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下次一定拿回第一”。

经过这样一改,基本内容没变,但文章语言一下子活泼起来,读起来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为什么呢?因为改后的文段插入了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读来有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二、多点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不仅能丰富人物的性格,还能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我们学过初中课文《差半车麦秸》,这篇文章对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如“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排泄物,向前边挪了几步,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地看了一看,拿近鼻尖闻闻,再放到舌尖上品品滋味,然后把头垂下去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道‘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这是一段极具个性化特征的细节描写,用“捻、看、闻、品、点”等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主人公对土地痴迷般的热爱,这只能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中国农民才会有的动作、神情、语言。同时,这个细节描写表达了差半车麦秸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

又如为反映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的真实性,课文中有许多极富个性特色的细节描写,“队长终于吩咐我们把差半车麦秸手上的绳子解开。一解开绳子,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这时我才发现他穿着一双半新的黑布鞋,鞋尖和鞋后跟涂抹着厚厚的一层已干的和未干的鼻涕,干的地方微微发亮。”“有一次,差半车麦秸吃晚饭,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又一弹,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这些细节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其身上具有许多陋习、毛病,这样写,更符合人物的身份,更真实地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再如“在晚上出发的时候,差半车麦秸在我的肩膀上轻轻的拍了一下,用非常低的声音叫道:‘同志!’随即又羞涩的,象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这个细节把“差半车麦秸”质朴、憨厚的特征表现得很充分,表明了他慢慢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地叫一叫“同志”。

以上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真实地反映了差半车麦秸如何在革命大熔炉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参加游击队前,“差半车麦秸”是个落后的农民,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无知,自私、狭隘又有许多陋习。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从这点上看,王哑也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中国儿女”子孙们身上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潜力,作品的社会意义变得更加深刻。

三、多点景物描写

再来看初中课文鲁迅的《故乡》。小说一开头就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景物描写笔墨虽然不多,但这几句话概括性强,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景象。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横”字更突出了荒村的颓败、破落,毫无生气,好像倦卧的病人横躺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景象,从而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既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毫无生机的现实,又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此外,《故乡》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亦很精彩,“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段景物描写,不仅再现了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还表达了“我”对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故乡》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对眼前故乡荒凉景色的描写,还是对记忆中砍乡神异景色的描绘,都透露出人物的种种心绪,对表达人物思想起着映衬和烘托作用。

由此看来,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增添文章的文化色彩,丰富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

总之,初中生要写好记叙文,尤其写好考场记叙文,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作文时尽量减少平铺直叙,尽量多些细致、精彩的描写。不仅让文章生动,还能获得读者的好感。只要学生能记住这点,在如何提高描写水平上多下点工夫,多熟练掌握一些记叙文描写方法,那么,就不愁记叙文写作水平不会提高了。

参考文献:

[1]魏俊助.姚雪垠.差半车麦秸.电子课文.

第8篇

关键词:记叙文;真情实感;细节描写

高考作文要求中,“写出真情实感”已连续多年被强调,甚至在阅卷指导中明确指出要“敢打两头分”,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暗示:保险文―议论文―不再保险。而且,高中生涉世未深,理性思维也尚未成型,要他们写一些审视人生、社会的论说文,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反之,实实在在记人记事的记叙文,更能写出真情实感,阅卷老师也更喜欢看这样充满人情味的文章。

一、存在的问题

所记人、事要能打动人,无非具备以下条件:有条理、有波澜的叙述;生动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所记对象鲜明有特色;语言有自己的风格;文章结构自然精致等。

但不少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记叙详略不分,主次不明,拖沓冗长,乏味无趣。

2.记叙和描写不分,以记叙代描写。

3.记叙顺序单一,文章波澜不惊;线索不明,条理不清。

4.缺少典型、动人的细节,不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化整为零,夯实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基础。

二、策略之详略分明

作为高中生,能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但其中的主次安排,不少同学却失去驾驭能力。常不分详略、拖沓无趣。

我的办法是借用语段压缩题加以训练,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概述能力差的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当然,这些仅起到精简文字的效果,真正要达到作文语言的“美”还需要火候。因此“修改”训练必不可少。如一学生习作,本意要表现母亲诚实,但他却将试衣至归还配饰的整个过程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于是我要求他着重对“坚决归还”的情节进行修改,可借用侧面表现:

记得有一次,母亲在一家店试衣服,回来才发现衣服的配饰没有归还。“反正她们没发现,算了吧。”“做人要诚实,不是我们的东西怎么能拿呢?”说着,母亲拉着我往回走去……

“要不是你送来,我都没发现……要换了别人……谢谢……”店员一个劲儿地道谢。母亲笑笑说:“不用谢!”脸上洋溢着轻松美丽的笑容。

修改后不仅文字精简掉一半,重点也突出了。

三、策略之分清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不少学生以叙述代描写,使文章像记流水账,机械乏味。

我从超市出来,发现父亲正在对面的水果摊为我挑苹果。经过一番精挑细选,父亲手中拿了满满一袋苹果,朝我走来:“来,这个拿去学校吃。”短短的一句话,使我眼睛湿润了。

文章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本平凡而实在,但是作者以叙述代描写,没能抓好细节。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衬托等。只有借极具表现力的描写语言,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生动表现出来,作文才有活力。

同样是父亲送自己,另外一位学生的描写就很到位:

坐在车站的长凳上,爸爸东张西望,这时一辆水果车经过,爸爸挑了几个又大又好的橘子。“石榴多少钱一斤……”“爸爸又装了几个石榴进去……”“呀!车子来了,我要走了,快点……!”我接过水果袋快步上了车。我坐定后从窗口望向爸爸,他笑眯眯地向我招了招手,吸了一口烟,吐出大片的烟雾。

在平时,我也注重片段训练,要求学生用常见的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运用不同的修辞,注意句式变化。

四、策略之传神的细节描写

细节即“细枝末节”“细小处”,但它不等同于“无关紧要”“不重要”,相反,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常是动人心弦之处。表现好细节,就不怕文章缺少真情实感。

脚步声渐进,听得出来,走得很谨慎,像是生怕稍重的脚步声会打破这份安静。

……

门被轻轻地推开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悄悄踱到我床前。一阵凉风拂过脸庞,妈妈正用扇子轻轻地为我扇去热意。蓦然,心里涌起几多温暖与感动。

……

这位同学能抓住“妈妈的脚步声”来表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精简细致,于细微处打动人心,远比说一百遍“世上只有妈妈好”更有说服力。

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它跟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不冲突。选好细节、表现好细节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1)要能体现人物个性;(2)细节要细;(3)有些细节要反复出现。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确立新颖别致的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现在的作文要求比较宽泛,多是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这就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文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新颖别致的题目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和思想的造诣。如何确立记叙文的题目呢?

1.形象概括意蕴。这类标题多用象征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著名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标题有《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中考的标题有《攀登》、《窗口》、《我的脚印》和《我愿做只小蜜蜂》。

2.指出作文内容,即题材范围。如范文标题《妈妈眼里的我》、《深情厚谊》和《记一次升旗活动》等。

3.与主题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______的回忆》、《书包》和《压岁钱》等。

4.人名、地名、时间等。如《母亲的爱》、《放学路上》和《我在星期天》等。

5.直接标明主题。标题是一个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如《做一个的______青年》。

6.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母亲真爱吃鱼头吗?》和《让种树人再多些吧》。

7.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标题《这种做法该不该提倡》和《最美的东西是什么》。

二、精心选材立意,巧妙布局谋篇

(一)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但要想作文出彩,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材料新鲜

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基础条件。

(三)内容真实

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四)构思精巧

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名学生写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非典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三、运用多种技巧,力求生动感人

(一)调动多种感官,运用艺术通感

1.运用多种感官:如:一学生作文《雨让我陶醉》:“雨落在地上,‘开’出朵朵美丽的花,美极了。”(视觉)“嘘,闭上眼睛听那雨声!那是天使在歌唱,那歌声悠扬婉转,乃至心也跟着跳跃,跟着舞动。尽情地接受雨的祝福吧!”(听觉)“咦,一股清幽的泥土香味随着呼吸进入身体,融化在心里,舒服极了,身体仿佛在清香里拂动,正飘向天空,遨游星河。”(嗅觉)(感觉)

2.运用艺术感官:《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借用听觉之感写嗅觉)

(二)环境烘托,景物渲染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三)自然真切巧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如呼告式、顿悟式、反复式等。

第10篇

初三学生还有半年就面临中考,时间非常紧,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让每个学生作文都提一挡,是摆在我们每位初三老师面前的重任。我认为应给学生以范文的借鉴(选材、结构、立意、语言),在阅读文段分析文章时教师给学生思想上的启发、提升,让学生积累语言,同时教师更应予以写法上的指导。这里谈一谈我个人在初三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确立新颖别致的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现在的作文要求比较宽泛,多是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这就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文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新颖别致的题目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和思想的造诣。如何确立记叙文的题目呢?

1、形象概括意蕴。这类标题多用象征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著名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标题有《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中考的标题有《攀登》、《窗口》、《我的脚印》和《我愿做只小蜜蜂》。

2、指出作文内容,即题材范围。如范文标题《妈妈眼里的我》、《深情厚谊》和《记一次升旗活动》等。

3、与主题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______的回忆》、《书包》和《压岁钱》等。

4、人名、地名、时间等。如《母亲的爱》、《放学路上》和《我在星期天》等。

5.直接标明主题。标题是一个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如《做一个的______青年》。

6、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母亲真爱吃鱼头吗?》和《让种树人再多些吧》。

7.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标题《这种做法该不该提倡》和《最美的东西是什么》。

二、精心选材立意,巧妙布局谋篇

1、选择较小的切入点。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但要想作文出彩,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2、材料新鲜。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基础条件。 转贴于

3、内容真实。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4、构思精巧。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名学生写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非典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三、运用多种技巧,力求生动感人

1、调动多种感官,运用艺术通感

(1)运用多种感官:如:一学生作文《雨让我陶醉》:“雨落在地上,‘开’出朵朵美丽的花,美极了。”(视觉)“嘘,闭上眼睛听那雨声!那是天使在歌唱,那歌声悠扬婉转,乃至心也跟着跳跃,跟着舞动。尽情地接受雨的祝福吧!”(听觉)“咦,一股清幽的泥土香味随着呼吸进入身体,融化在心里,舒服极了,身体仿佛在清香里拂动,正飘向天空,遨游星河。”(嗅觉)(感觉)

(2)运用艺术感官:《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借用听觉之感写嗅觉)

2、环境烘托,景物渲染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3、自然真切巧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如呼告式、顿悟式、反复式等。

第11篇

关于描写

人物描写要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人物有血有肉。如一位同学在题为《忘不了他》中这样写道:“……黑暗中,老人佝偻着背,用力而有节奏地拽着钟绳。老人中等身材,背稍驼,黑白掺杂的头发胡乱地倒在头上,黑瘦的面颊上几颗不很明显的麻子躺在皱纹里,然而并不觉得难看,反而更显得老人温和慈祥”。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调动了外貌、神态、动作等描法,立体化地表现了这位老人的独特身份和个性特点而没有脸谱化。

环境描写,切记它们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渲染当时氛围,为抒发作者感情服务的。如教室停电的场景描写:“灯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变得一片黑暗。差不多与此同时,‘啊――’几十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喊叫。顿时教室里嚷成了一锅粥。‘早不停,迟不停,偏要在这个时候停,真见鬼!’‘距离中考只有418小时了!’‘电老虎可真不长眼!’‘同学们,安静点!’这是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教室里渐渐恢复了平静。‘你们看外面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什么不到外面去赏月,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呢!’被誉为‘诗人’的张伟提议。‘好!’很多人表示响应,一个一个走出了教室”。这段描写刻画出学生们从对停电的埋怨、无奈,继而忙中抽闲欣赏月色、放松心情的愉悦心情,描写真切、到位。

叙事写人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通过在叙事的情节发展中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写人离不开叙事。如《这堂课真难忘》写道:“‘朋友,别哭,我永远是你的依赖;朋友,别哭,你永远在我心灵的最深入……’随着歌声响起,我们的主题班会‘心灵的交流’拉开了序幕。‘今天召开这个主题班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表达自己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班长的话音刚落,施红就走上了讲台……”这段话就表达了全班同学相互友爱,彼此牵挂的真挚情谊。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侧重于叙事,通过具体生动又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事件的记叙来反映时代和人物的精神风貌。

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排斥其他方式的介入,相反,应当融入议论和抒情的成分,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深化)。议论的作用在于揭示记叙的事物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使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当然,记叙文中的议论应当简明扼要,以少胜多。记叙中的抒情能够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要注意抒情贵在真挚、自然,切莫无病。在题为《祖国的文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美丽的中文寄托着沉甸甸的思念,沉甸甸的希望,沉甸甸的热忱。愿所有炎黄子孙的这份挚爱汇成一股巨流,结成一条最坚实的纽带,把所有中华儿女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永不分开!”以上议论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也是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得分点。好的抒情、议论往往是文章中最亮的色彩。

真情实感

那些空泛浮夸、虚假造作、描写失真的文章是作文的大忌。同学们要在记叙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莫“为赋新辞编故事”。有的同学常抱怨学习紧张,活动范围就是两点一线,没时间看课外书,了解外面的时间和机会很少。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并非生活薄待了这些同学,而是他们的视觉、听觉处于一种休眠自闭状态,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罢了。其实生活五彩缤纷,令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并不少,关键是我们要做“有心人”,注意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只要同学们“放出眼光”,用心撷取生活中的鲜活而多彩的浪花,就一定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创新立意

千人一面的文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同学们一定要懂得“文必独创”的道理。如上海市中考作文题《良师》,有的同学只是写一些平凡的小事而没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因此,同学们拿到作文题时,一定要展开发散思维而不是线性思维,当你首先想到的第一、二个立意应摒弃,因为你所想到的,可能是与其他同学“所见略同”,当你挖掘出第三、四种立意时,也许就是独一无二的了。

第12篇

记叙文写作讲评应当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作文批改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各种策略,如讲评选点的专注化、讲评主体的多元化、讲评言语的专业化、讲评结果的激励化等。

【关键词】

记叙文 讲评策略探究

记叙文的写作仍然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高中学生心智特点和教学目标高于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我们在记叙文讲评策略选择上应该有所优化,讲评的难度、高度上应该有所增加和提升。而讲评策略应该以学情为第一要素,统筹布局讲评形式和内容,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理论的感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的能力,进而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

一、讲评选点的专注化

“讲评选点”就是针对讲评内容而言,讲评什么直接影响讲评的效果。教学内容没有选择准确,再好的教学形式都将无济于事。作文讲评亦同此理。记叙文的讲评应该在高一阶段不断地强化,那么每一次作文讲评都应该有明确的讲评目标,以确保每次讲评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某一种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专注化”就是针对讲评内容的精细选择,专注于某一两个讲评点而不随意旁逸斜出,专注于某一两个讲评点的讲评深度、广度和高度而不漂浮,最忌讳面面俱到,唯恐有所遗漏而担心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或不能达到某种记叙高度,实则恰恰使学生一脸茫然,所得必定甚少。

高明的教师总是专注于最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享受语文学习的狂欢。作文讲评如果专注于某一两个精细的目标,师生集中突破,就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烙下深刻的印记。

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不妨将记叙文的讲评点细化、分类,逐一引导学生探究。比如:

大点:立意的深化、结构样式的优化、议论与抒情的精准运用、文章厚度、语言风格……

小点:对比的层次、衬托的多样、前呼后应的篇章视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语言的修饰与美化、选点仿写……

这些内容不能指望一股脑儿,三两节课就能通过讲评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和作文训练、学情适时调整,相机而动,持续不断地努力。所以,讲评选点是在所有的讲评策略中位列首位的项目,务必认真对待。

二、讲评主体的多元化

“讲评主体”就是确立由谁来主讲。主讲能够唤醒主体意识,促使主体发现问题、破解问题,传达出主体的观点,可见主体对问题的认知远远比听讲者要深刻得多。如果充分让学生参与讲评,则能够激发他们讲评的积极性,切实体悟写作理论,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从具体形式而言,学生个体、小组团体都可以成为讲评主体;老师则应该主动退让,从讲评的核心地带退出,站在讲评的边缘上观察、导向、点拨、催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文学社及相关活动、甚至邀请其他班级的师生,不时地参与,制造“鲶鱼效应”,更大程度地激活本班学生的积极性和释放最大的潜能,也生成合理的“晕轮效应”,让优秀的同龄人对学生产生欣羡力,让权威者对学生产生向心力。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对自己的名字、举止、成绩受公众关注的程度特别关切。这种正常的被关注心理是正当的,也是正常的,我们不妨利用这一特点,将学生的作品,不论它是否优秀,对于学生本身或者对于整体而言,只要是典型的,就可以将之公布出来,接受公众监督、点评。被公布作文的学生总会揣摩他人如何评价其作品,就会自动地产生化学反映,产生无形地自我教育力量。由此推之,家长参与讲评、利用网络互动等,都可以成为讲评主体的构成形式。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课改的新理念,讲评作文更应当秉持这一理念,实现讲评主体多元化的目标。

三、讲评言语的专业化

讲评言语是师生讲评时使用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就作文讲评而言,言语应该具备鲜明的语文学科性质,尽力体现出简明、得体、优雅的风格,体现出一定的美感,讲究专业化。只有坚持这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讲评课堂才能营造出浓厚的语文味,师生共同濡染生活化、学术化、学科化相互交融的言语,培育优秀的写作品质。

例如“立意的深化”讲评课。

师:这次以《落叶潇潇》为题目的作文,咱们主要看一下如何深化写作的立意。同学们根据互批的成果,就本次作文立意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发现、观点和建议。

组1:我们这一组数李欣同学的作文立意最有深度。她将自然界中的树叶飘落的现象和人生的放下与舍弃联系起来,提炼出人生的释然与超然的主题,极有积极意义。这超越了其他学生叶落归根、无私奉献的立意,具有一定的新颖度和深刻性。

组2:我们这一组总体上立意不是很好,缺乏新意,都是大家常见的主题。

师:我想参与你这一组讲评。我会这么说:我们这一组总体上在立意这一块挖掘得不够深刻,角度不够新颖,流于平俗。大家看,我的讲评和组2的讲评有什么不同吗?

生:表达的中心意思一致,但老师的语言更美一些。(师:更专业些,更精准些,更有美感些,也就是更有语文色彩些。请原谅,我不谦虚。生笑。大家再看第一组的评价如何……)

教师的积极示范、引领的确能够使学生的讲评语言越来越有水准,学生就会沐浴在专业化的讲评氛围里,必将增强讲评效果。

四、讲评结果的激励化

讲评结果即指讲评后对写作内容评价的定量和定性的表述。定量涵盖针对某项讲评点,达到预设要求的有多大的比率,出现了哪些问题,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立意案例,从中抽象出了哪些途径深化立意,等等;定性涵盖针对个体的写作在立意上是肤浅、平俗还是深刻、新颖,对小组而言的立意能力的结论性评价,等等。但是给予定量或定性评价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断地采取更多的措施提高学生研究立意的积极性激励学生。

因此,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在讲评结果的利用上充分发挥出来,及时总结讲评过程、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点拨、讲解,及时提出中肯的建议,最终要固化成资料并公示出来,以形成持久的印象,产生最大影响力。

当然,讲评的基础就是学生广泛地参与作文的批改,“只有从最真实的学生习作出发,依据训练目标,有侧重地进行反馈和讲评,从学生作文里来,到学生作文里去,循序渐进,才能稳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见,综合使用各种讲评策略,作文讲评课才能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