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江山多娇作文

江山多娇作文

时间:2023-05-30 09:5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江山多娇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江山多娇作文

第1篇

泪水占据了我脸颊,

但已经无关紧要啊。

罂粟绽放在你身体,

恒久不败的华丽。

时间凝固了你呼吸,

永远定格在这里。

紧紧握着你的双手,

不断想给你的温柔。

欺骗自己的借口,

心中尽苦涩悲愁。

轻轻亲吻你的眉首,

表明喜欢你的理由。

深情写满我眼眸,

只想与你共长久。

为何拥抱,

无法挽留你倾城一笑。

为何哭泣,

无法更改你红颜宿命。

第2篇

首先,我们的头脑中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讲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讲评时,以抓习作的“点”,来带习作的“面”,抓学生中“点”的问题,来促进学生“面”上的提高。每一个学期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切不可无目的无计划地随着学生的习作“飘荡”。

其次,讲评也不能只是作表面的浅层次的字词句篇的技术性的处理,而是要本着人文性原则,本着评文育人的原则来进行。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作文来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引领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美丑,从善如流,让我们的学生更健康、更向上。

明白了以上的观念,对作文的讲评,我们教师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会少做一些无用功,就会少走一些弯路,而多一些收获。

那么,作文讲评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好呢?

首先,要重视写作文的评语。对于评语,很多时候老师们只是三言两语地应付,大话、套话、俗话居多,而真情实意的居少。其实这也不能怨我们的老师,语文教学的任务繁重,多数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坐下来细心地批改学生的作文,但是不批改又不行,所以就只能笼统地浏览;其实也仅仅是因为这一点,才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初对作文的评语要上心、上细,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该如何评语?笔者认为从这几方面入手效果不错:

一、要有充满热情的鼓励

没有一个学生不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肯定与表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对作文评语要放大、彰显其激励性的评价功能。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适当的放大,以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进一步扬长补短,即使是细小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闪光点也要表扬,如“你的作文书写真漂亮”、“你的作文卷面很整洁”等等,要知道,这微乎其微的表扬对学生来说也是莫大的喜悦和荣耀。

二、要有充满真诚的期待

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并非是无视其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一味地叫好;而是要有分寸感,对作文中存在的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问题、毛病都应该指出来,当然是在评语中委婉地指出,要让学生能从你的评语中看出、领会到你对他真诚的期待。

三、要渗透人文关怀

初中生的作文常常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全表达出来而不加掩饰,看到这些真情的流露,就要求教师的评语要像朋友谈心一样,和学生互动交流,以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从而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喜欢上作文,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四、要有巧妙的引导

对于学生作文中不正确的想法,笔者以为,此时教师的评语要发挥其导向作用,该搭桥时搭桥,该架梯时架梯。切不可以无视,也不必要大惊小怪。学生成长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

我觉得这样的评语应该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爱作文,乐作文,进而会作文。

其次,我们就是要重视面向全体的课堂上的讲评。课堂作文讲评可以让学生了解全班作文的情况,而这样的讲评却往往被老师们淡化或忽视,这是很可惜的。要知道,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可能会因为这个环节的缺失而前功尽弃,就像是一只装满粮食的袋子却没有扎口一样。因为课堂上的作文讲评在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是无可替代的。它是作文批改的继续,但又不同于教师的批改,而是师生结合的全班性的面批面改,这是在其他场合所无法实现的;它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但又不停留在作文前的指导的水平上,而是以学生自己的习作为依据,看得见,摸得着,好操作。课堂上的讲评是我们进行从实践到理论的概括。它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将从实践中得到的理论更好地运用到作文的教与写中。可以说,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有效性;策略

一、要改变学生的“作文认知”,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动机

长久以来,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被打上了“强迫”色彩,学生觉得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写作,写作的价值在哪。因此,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作文是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或缺的东西。同时,学生的作文更应该承担起歌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的社会责任。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写作的目的和重要性,他们才会改变过去“完任务”式的写作思想,才会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才会让他们端正作文学习态度,认真学习作文。

二、高中作文教学要立足于课本,要引导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续写和改写中培养他们的写作意识,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凝聚了无数教育者的心血,这些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精心设计的,因此,文章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应该脱离课本,应该对课本材料进行归类,让学生用心去品味。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的某些描写生动的章节,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揣摩鲁迅对捕鸟情景的描写,并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你是鲁迅,你会怎样描写。在学生写完之后,引导学生去对比、去感受。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续写、改写。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某些内容并没有完整的结局,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未完的章节引导学生续写。比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时,学生对骗子的下场都比较好奇,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让他们把所想以作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就可以逐步训练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高中作文教学要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回归,增强学生作文和生活的联系

首先,作文教学要向学校生活回归。高中生活动最频繁的场所就是学校,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是住校生,他们在学校吃住,上课学习、下课嬉戏,参加各种活动,学校是他们的大本营。因此,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是高中生创作的一个重要资源。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他们观察校园生活中的“每一树,每一叶”,让他们以校园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比如可以让学生以校园里的清洁工为背景写作文,命题可以是“最美的风景”、“宿舍楼前的那个背影”,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学生因为对校园生活比较熟悉,同时平时对校园生活观察也会比较仔细,他们能写出自己的感悟,能有感而发。

其次,作文教学要向家庭生活回归。家是学生永远的港湾,也是学生创作的源泉。高中作文中最常见的主题就是“爱”,这种爱是广义上的爱,但是学生最真实拥有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爱、亲人的爱,因此,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成为他们写作的素材,学生如果能把家庭生活中所看到、遇到的事用心记录下来,那么写作的时候就不会“肚子里没油”。要让学生认真地感受家庭生活,感受小爱,领悟大爱。那么学生写作的时候就不会再胡编乱造,写一些莫须有的事。

再次,作文教学要向社会生活回归。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千姿百态的,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剧目,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如此多彩,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多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命题让学生写作,教师要把作文写作的范围扩大,要指导学生用眼观察大千世界,用心体验社会实践,用笔描写社会百态。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词汇

不论人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最能够表示它,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最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使它性质最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作文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没有或生动、或优美的语言作支撑,学生的作文就会“味同嚼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地背诵满分作文、背诵优美范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由阅读,让他们从阅读材料中积累优美的语言,提炼鲜活的素材。很多学生喜欢读小说,教师不能“一竿子打死”,一看到学生看武侠、言情小说就没收、批评,让学生写检查,要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优美语言,比如学生喜欢看影视剧,影视剧凝聚了编剧们的心血和智慧,里面很多经典台词都可以用到作文中,电视广告中也有一些生动的语言可以引用,比如央视的拆字广告“family”,里面的广告语温馨而朴实,学生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学生喜欢听歌,歌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语言积累的一部分,比如有的学生就以歌曲“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作为作文题目来写父母之爱,有的学生在文章中用歌词“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来表达对父亲深厚的爱。生活是一个大容器,学生总会找到需要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去收集。

综上所述,当前,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主观生硬地向学生灌输作文技巧、作文秘籍,在这个过程中恰恰忽略了对学生作文意识的培养。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提高高中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剑英.浅谈高中语文作文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6期.

第4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素养”成了《标准》的关键词。本文就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实例,谈谈个人看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从语文教学中受到思想道德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个观点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公认,并由广大语文教师付诸实践。然而,从目前社会上、学校中青少年暴露出来的问题来反思,思想道德教育这个主旋律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虽然很多,但语文教学自身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依然不容忽视。我们要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一载体,加强对现有在校学生的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之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建设者。

苏教版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时,可以着重强调司马迁写《史记》足足用了十三年,在这期间,他曾为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还惨遭宫刑,但他忍受奇耻大辱,坚持著书,终于为中国留下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辉著作。又如,介绍司马光生平时,突出他花了整整十九年时间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为此,他“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可见工程之大,用力之勤。另如《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梦圆飞天》《二泉映月》《郑和远航》《秦兵马俑》等课文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教育。

特级教师陈志聪说:“语文课必须而且完全可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江山多娇的祖国,爱人才辈出的祖国,爱语言优美的祖国,爱具有优秀民族特点的祖国。”可见,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而且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健全人的个性。而个性心理素质是指个人的心理面貌,也即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中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在听话、说话、阅读、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意志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习惯和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标准》里提出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坏。很难想象,一堂支离破碎、干涩枯燥的语文课能够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受到严重的削弱和挫伤。久而久之,也就会使其学习劲头消失殆尽。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激情洋溢地导入课文;别有钟情地介绍作者;字斟句酌地点拨、讲析;扣人心弦地述说、总结;即使是板书,也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长期坚持这样做,就能赢得学生的“顶礼膜拜”,学生听课也会有“如沐春风”之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会滋生暗长。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没有哪种灵丹妙药可使学生变得聪明。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发挥大脑的最佳功能状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值得研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自我控制、永恒勤奋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在平时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写字、说话、作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踏踏实实的习惯,在课堂上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习惯,在课外做到广读、多背、勤摘、勤写、重积累的习惯,读书感悟涵咏、尽情尽兴地评点鉴赏的习惯。

心理学告诉我们:激情、热情、兴趣以及愉悦的心境都是能促使学生学好语文的高级情感。这一情感时而汩汩滔滔,激荡澎湃;时而舒徐疾驶,稳定有力。对于处在少年时期的小学生,我们教师必须像一位责任心强的驾驶员,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补气”“加油”,让他们始终朝气勃勃,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心理意志。

语文学科作为各科之母,它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工具性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优势,遵循学科规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5篇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小学生天真活泼,说话无所顾忌,所以他们一般都很爱说话,而中学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他们有时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于是变得成熟、稳重的同时,话也随之少了,因为他们生怕自己说错了话被人嘲笑或引起别人的不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大胆地说话,引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他们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在这方面,我们不妨作如下一些尝试:

(一)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所学课文合理拓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必说、不吐不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越俎代庖,而且老师不能轻易地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看法,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如在教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两个人物的理解,口头作文《孔乙己巧遇范举人》,其实这也就是在编传奇故事,让两个古代的读书人超越时空,偶然相遇,学生正处于爱幻想的年龄,面对这样的作文题,他们怎么会无话可说呢?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题目写一个剧本,让不同的人来演,学生们肯定会更容易接受,效果也许会更好。

每册语文书里都设计了一些实践课,这为我们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比如在教学“模拟新闻会”这一专题时,我们把教室布置成新闻会的现场,从班级里选出了一些口才好的同学主持新闻会,有的同学担任记者的角色,围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彼此对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激烈的探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乐于去说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其实,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必须常说常练。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的特点,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他们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1.口头话题作文。作文的话题,可以由老师拟定,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不管是谁定的,都必须是大家熟悉的,令人感兴趣的。比如考试、朋友、爱好、网络等等都可以作为发言的话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话题的理解,先确定作文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自拟提纲,以提纲为依据,在5分钟内完成口头作文。一个学生完成口头作文之后,其余的学生针对口头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展开评说,既可总体评说,也可评说某一点,评说的时间应限在2分钟以内。最后由教师进行总体评说。教师的评说应以鼓励为主,使学生保持兴趣、增强信心。

2.课前3分钟说话。说话不等于演讲,演讲需要有感人的材料、丰富的感情、夸张的表情。有时演讲者分寸把握得不好,会让人感觉到很做作,而说话则要求说话人端庄大方地站在台前,平心静气地说一段话,说话的内容不作硬性的要求,可以叙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笑话,也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性格、爱好等等,这样要求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让他们在陌生人面前能够大方自然地说话。

3.辩论会。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有时我们硬塞给他一个我们自认为正确的观点,他会很不情愿地接受,有时甚至会表现出反感,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想可以让他们参加辩论,通过辩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他们的口才,还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敏捷,同时在辩论的过程中,谁是谁非,他们自会一清二楚。

4.做主持人,当导游。主持人风度翩翩,能言善辩,导游知识丰富,通古博今,他们都是中学生竞相追逐,乐于模仿的人。我们可以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造机会,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刚进入初二的时候,我们以“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班会,这次班会全由学生一手操办,他们写开场白,写串词,忙得不亦乐乎,而且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后来的各种联欢会、座谈会我全放手让学生组织。比如召开家长会时,我让班长主持会议,各科课代表轮流把本学科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家长如实汇报,最后班长总结。

苏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的第四单元是“江山多娇”专栏,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让学生模仿导游写解说词,介绍苏州园林、阿里山、小石潭、承天寺、威尼斯等地的自然风光,并融入一些人文知识的介绍。学生们广开思路,依照文中描述,又融入了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都成了“胸中有丘壑”的设计师,自然之美令他们陶醉,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5.其他活动。除了前面所讲的四个方面,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赛诗会、答“记者”问等活动。当然,这里的“记者”是学生,被“记者”采访的人物可以是我们书本中的人物,如孔乙己、陈涉、诸葛亮、杨利伟、韩麦尔先生等等,他们也是学生扮演的,如此你问我答,可使双方的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提高。我们也可以针对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仿写、听说等题型,在教学中经常做一些造句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融入生活,注重积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人人都会说话,但并不意味着谁都会把话说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积累。要想切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不能光凭纸上谈兵,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我们不管跟谁说话,都要做到文明、礼貌、大方、得体,否则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如一个走路的青年向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海边还有多远?”老大爷用拐杖在地上点了点说:“还有五百拐杖。”小青年奇怪地说:“路只有论‘里’,哪有论‘拐杖’的?”老大爷生气地说:“论‘礼’,你应该叫我大爷!”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必须先尊重别人。

我们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多读书、读好书。与人交流时,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要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场合,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正如清代学者彭端淑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在口语交际中,如果我们努力“为之”,在平时就能敢说、常说,那么最终我们必然会说。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人类的语言.

[2]初中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4.11.

[3]从口语交际中学习口语交际.语文教学通讯.2004.7.8.

第6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情感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这不仅违背了“大语文”的观念,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遏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萌发,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育人理念。当前,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以人文教育为本位”的呼唤,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最强音。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教育,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高中语文新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中可以看出,语文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的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成了无灵魂之空壳;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便无以承载。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前人创造的人文精华,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人,同时,语言通过人们的交际和思维而存在、发展,人们在交际和思维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因而可以这么说:语言系统的学习和运用,人文精神的积淀和养成,应是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价值坐标。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所作为,为此本人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主体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不从学生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片面追求高升学率,迫使中学生远离自己的个性化的理想世界。海德格尔曾指出:人和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只是根据他内在的可能性在筹划、在自我设计,并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并不断领会属于本身规定性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即所谓的个性化。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发展个人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生活态度。如在教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让学生从课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展开议论,精彩纷呈。有一位学生这样评说孔子:“我最喜欢孔子,不是因为他是个名垂千古的大教育家,只为他那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和因人施教的教学方法”,另外一位学生则这样评价子路:“谦虚固然是一种美德,但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这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人物的心灵,不仅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握自我。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

当今的中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单一的情感世界中,而是生活在“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三个世界中。理想世界的错位、现实世界的冲击、虚拟世界的纷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学生,削弱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认同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最大限度的发掘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精神宝藏。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他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学生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以生命的亮色;选入了重在美好人性开发与启蒙的美文,他们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美好,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选入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寓言、诗歌、科幻作品,他们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想象精神的领悟,在给学生以丰富美感享受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对于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确立人生目标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及文章有关内容的欣赏,使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中。经典的文章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其特有的魅力,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了学生新的联想,使其迸发出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这便是人文精神的力量体现之一。如讲授舒婷的《致橡树》一文,如何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及基调?就不能对文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等重点诗句作必要的讲解或提示。

其次学生可以在朗读和联想中,心领神会作者的情感。例如:从屈原的诗歌中,体验“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艰辛;从李白的诗歌中,领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从杜甫诗中,领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从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领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壮志豪情;从朱自清的清新散文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

第7篇

一、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

在对三者关系进行探究之前,笔者将分别界说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个概念,借此明确本文论述概念之范畴。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按教学科目编制,反映某一门学科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教材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社会实践需要而编写的材料,主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本文涉及到教材概念,只指教材中的教科书,是狭义教材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品性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依据三者概念,笔者将三者关系以图表方式表示如下:

图1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图

由图可知,课程标准建立在对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研究基础上。对三者进行研究,能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学科已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等。经过多方研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因此,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材对教学目标具体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具有经典性和时代性。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在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双重规范和制约下实现,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其中仍然保留有许多创造性发挥空间,教师在其中,如同进行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教学是贯彻课标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的实践活动,是对理论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因而自然对前两者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存在信息反馈作用。及时地反馈教材编写问题,发现课标制定前的科学调研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对我们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更科学、合理地编写教材,以及施行有效教学有极大推动作用。

综上可知,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课程改革,能够实现教育的更大进步。由此可见,对三者关系的研究意义重大。下文中,我们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以形成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二、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进一步探讨三者关系

首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明确它在教材编写中的指导性意义。

此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出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作用。在对课程性质的说明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课程性质出发,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出学生应该从“积累-整合、感受-欣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在此基础上,分别明确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在这里需要提前做出说明,本文的研究定位在对必修课程的分析上,并未涉及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来实现。

在对课标进行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将通过两张图表对五本必修课本进行简要梳理,然后通过具体分析,解读、探讨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下表是对模块单元主题设置的梳理和分析。

模块

单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向青春举杯

(活动体验)

1.吟诵青春

2.体悟人生

3.设计未来 珍爱生命(文本研习)

精神支柱生命之歌 祖国土

(文本研习)

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 我有一个梦想

(文本研习)

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 科学之光(文本研习)

探索与发现

奇异的自然

魅力的创造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和平的祈祷

(研习-探讨-活动)

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

烈士的抉择

底层的光芒

殉道者之歌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文本研习)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

如泣如诉执子之手旧日时光

三 月是故乡明

(文本研习)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历史的回声

(文本研习)

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文明的对话

(问题探讨)

审视传统认识与沟通

拿来与接纳 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

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直面人生(问题探讨)

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

四 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研习)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 慢慢走;欣赏啊

(活动体验)

一花一世界

永远心的旧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寻觅文言津梁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

在演讲厅

问答之间

交锋时刻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

心连广宇伟大的情思

表1 苏教版五本必修课本单元内容梳理表

通过整理表格,笔者发现:每个必修模块的专题设置,可以归纳为“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讨”三种类型以及三种类型的不同搭配、组合,并且这三种类型,与课程标准中的三种能力要求: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相对应。在这三种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又贯穿着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特点,即人文性和工具性。

两个基本特点在设置上的具体安排,除了这三种类型的能力训练外,在各个模块单元的主题设置上也有所体现。本套教材的人文性体现明显:人生规划、真爱生命、热爱祖国、感悟自然、聆听历史、对话文明、祈祷和平、体悟人性等,几乎每个主题都渗透人文性的特点。至于工具性也如此,如“走进语言现场”中对演讲技巧的训练、演讲稿的撰写;“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对文言声律的学习,借助工具书去领略古典文学之美。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学生不仅有了丰富且有深度的思想,并且能够自主、充分地借助汉语去阅读、理解并且表达自己。语文,至少在作为语言工具这一点上,给学生打开了很多窗户,为学生在不同发展倾向上提供可能。

另外,语文教育中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其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化作用显而易见:规划人生,将知识化为内在教养,思恋家乡,在自然中学会谛听与思考;珍爱个人生命,感悟战争,祈祷和平,认识历史;热爱祖国,在号角鸣起时的个人选择,反思中外文明对话,感受古典文学的精髓;伟大的人生梦想,复杂的人性世界,演讲中的语言魅力;感受科技的奇异之光,对爱情、亲情、友情的体验,人生困境中的抉择,渺小个体与广袤宇宙间的关系。在这些主题的熏陶之下,民族精神的培养显而易见,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涉足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虽然粗略,却也给学生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阅读与鉴赏”目标的集中体现。当然,其中贯穿着“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如演讲专题便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而在各个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加强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但这些更倾向于口语“表达与交流”。

下面笔者将梳理五本必修课本中写作板块,探讨书面“表达与交流”及相关问题。

模块

单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写作观 你的生活很重要 独立思考,善于发现 写作,也是对话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

单元一 指导 激活我们的诗情 用墨如泼

生成诗歌的意象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

实践 回忆(信)

“长大”

小诗“相信未来” 1.“口述”实录

2.“同情与悲悯”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1.脚下的土地

2.祖国故事

3.艺术故事 1.平凡而伟大

2.名校校训

3.时事评论 1.学习中难忘的体验

2.电器工作原理、注意事项

3.我有一个金点子

单元二 指导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选取叙述的角度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要有描写意识 写出你的真情实意

实践 我的读书故事

读书的苦乐之境

给自己起一个字 编写某一年度大事件

读图感受

自己找画合理想象

在诗上添加 人物评传

走近某人

议论文 写人

人性的美丽

发言提纲 我的心因**而高贵

幸福的几种感觉

友情

单元三 指导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准确、及时与便捷 为观点提供有力支撑 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会分析

实践 静听回声

在远方

在路上 咏史

读史随笔

写消息或通讯 格言或熟语的古今变化

文化差异

家乡或家庭的变化 诗词扩展成散文

读到感悟和创造性见解

两首诗歌比较 读后感

材料作文

单元四 指导 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看好处说门道 演讲稿,写给听众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实践 乐曲、绘画中体味自然

自然画面的描写

大自然的智慧 美的瞬间

老师们的一组片段

插画评点

微型小说 演讲与评论

提纲

演讲录像 我的精神小屋

庄周梦蝶的思考

同情

表2 苏教版五本必修课本写作部分整理表

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表格进行分析:

在写作观模块安排上,笔者认为具有由内向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特点。“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三个写作观以顺畅、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目标。“你的生活很重要”强调关注自己的生活、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自己生命体验中的乐趣,形成个人独立的想法;在形成独立想法之后,能够顺畅地表达,“写作,也是对话”。而后两个写作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进一步提出要求:前者对言辞进行要求,运用文采、修辞来提高语言魅力,丰富表达;后者则是对主题、思想内容的要求,文章不仅仅是个人意见表达,更重要的是体现人文关怀与公民意识,明确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宇宙的关系,由此来提升文章的审美价值品味。

在写作实践的编排中,文体类别训练与写作主题训练两方面都较为精心。在文体的选择上,有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文学文体中选择了微型小说、散文、诗歌等;实用文体则有记叙类的消息、通讯、人物评传等,说明类的有说明书和解说词等,在实用类中有书信、演说词等文体的练习,涉及文体相当广泛。其中,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文体侧重于人文性训练;消息、通讯、说明书等实用文体侧重工具性训练。写作主题丰富:个人、社会、国家;人性、自然、科技;艺术、历史、时事。主题多样,不仅让学生接触不同知识领域,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也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课标与苏教版教材的分析,笔者在欣喜于课标与教材科学的同时,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在如此精心设计的课标指导与教材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当然,对课标与教材解读不当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但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这些问题引起笔者的反思。

教材编写围绕课标,体现一定科学性,但理论一旦纳入实践,暴露出不和谐因素也在所难免。以写作部分编写中的不足为例:在每个单元的写作指导与本模块的写作观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以及每个模块之间的写作指导之间没有形成层层递进的训练阶梯性,显得缺乏秩序,缺乏系统性的写作指导会导致无法完成训练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的练习只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觉得毫无成就感,学生也原地踏步,一味重复。这一实践反馈出以下信息:写作指导编写时应体现系统性的教学原则。只有进行系统性训练,学生才能更好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的目标。

三、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笔者对课标、教材、教学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求:课标具有纲领性、指导性作用;教材规范教学活动;教学在实践领域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反馈信息。笔者认为,三者动态平衡,在相互作用中达到动态和谐,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教学对教材与课标的反馈作用。课程标准具有隐性的法律地位,其地位通过考试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教材作为规范性用书,经过专家编写,相关部门审核,重要性不言自明。而教学实践分散在各个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涉及范围广,但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统一呼声。通过本文分析,笔者认为教学的反馈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这种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方式需要通过一个科学、有力的运行机制来实现。至于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反映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教学中需要借鉴总结的成功经验,对制定课程标准和修改教材形成反馈作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孙智昌.主体相关性:教科书设计的基本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张念岩.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6]许嘉璐.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M].沈阳出版社,1991.

[7]江山野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