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秋季的诗句

秋季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5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季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秋季的诗句

第1篇

我想着你,轻轻吹起萧笛,轻轻吟唱童安格的单曲

我想着你,棋场上苦苦思索,那棋逢无对手的豪气

我想着你,很固执地想数学题,成为老师的数学王子

我想着你,那清丽韵意的笔调,可以发表的诗句

可是我却在欣赏与敬佩只余,对你的爱有一丝怀疑

我记得,在细雨朦胧的秋季,我独自哭泣,心像雨和风揉碎的叶子,那么孤寂.说你是我一生最过不去的人.

可我不得不承认,和你在一起,我很开心.

或许因为你,我有点点音乐细胞

或许因为你,我的诗偶尔会发表

或许因为你.我的棋艺让大家刮目相看

或许因为你,他们说我很聪明

我们都喜欢旅游,狂热的喜欢,所以总是拿出大批大批钱来贡献.

你说,只要我快乐就好.

有时候,我会很感动,说你是我的奇迹.

悲欢负月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

谁都没有遗忘古老,古老的誓言

你的泪水化为漫天飞舞的彩蝶

爱是翼下之风两心相随自在飞

你就是我心中唯一美丽的神话

遇见你,是我生命里的奇迹.

遇见你,永远美丽的神话.

LOVEYOU

第2篇

我爱语文,我有我的理由。我不会以一句“因为爱,所以爱”来诠释我对语文的理解。

心情苦闷时,想到了李白的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那豁达的心境,使我不由地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把花季的青春白白浪费在无用的痛苦里,于是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而这一切的思想改变都源于那豁达的诗句。

常常感叹悲欢离合的痛苦,总是一个人独自悲伤,但苏轼的《水调歌头》却教会我如何面对生活。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但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谊却永远留在我们心间。所以有何必去忧伤,倒不如学会理解,学会适应,学会祝愿。

落叶常常是秋天的图画,萧瑟常常是秋天的代言词。但是刘禹锡却象我们展示了另一番秋季的景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壮观的景色,你从哪里能看到些许的凄凉。其实萧瑟不是秋天的错,只是看你如何去面对它,秋风的萧瑟,秋季的凄凉,是否会成为你心中的秋日童话。

无缘无故会对繁杂的社会感到迷茫,看不清自己未来的方向,但戴望舒不会独自迷茫,而是努力寻找那个充满神秘的雨巷姑娘。是啊,为什么不放开自己,去努力飞翔,去寻找你心中的那个雨巷姑娘。

其实语文并不是几首诗句,几篇文章所能表达的。“语”字比天高,“文”字比海深。语文二字加起来就比整个世界都广阔。

我爱语文,爱她的灵性,爱她的深远,爱她的透明。她教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面对生活。

语文,我的爱。无论走到哪里,都叫我如何不想她。

第3篇

七月流火指的是秋季。

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天气逐渐凉爽起来,七月指的是农历七月。

七月流火这个成语最先出自于《诗经》中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这句话的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三月修理耜类工具,四月抬脚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饭到那农田。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飘忽的枫叶带走了这个季节最后一丝心殇,轻盈的在空气中飞舞·旋转,直到尘埃落定,逃离了浓重的雾气,去追寻自由。

----题记

我喜欢枫叶,手掌的形状,生命的色彩,并带有暖暖的味道,让人陶醉。曾在记忆里搜索令我美到落泪的事物,画面定格在了秋季一片稠密的枫叶林里。满山淡淡的红色,没有规矩的肆意在寂静中。风一吹,哗哗的掌声,有点热闹,有点悲伤,秋季的风,总是这样的让人冷到麻木,甚至忘记了流泪。秋天的情感总是饱满的,难怪古人常咏“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之类的诗句。

枫也是这样落寞吗?也许是因为它的生命绚烂在了秋季吧!随风放逐了身躯,是为了回归自然,追寻只有吧!可是,这样悲伤的季节,枫叶会美到让人落泪,让人不舍得把它从记忆抹去。

我想每一片枫叶都体验过深刻的情感,不然怎么会留下这么纯粹的伤口,披上如此鲜明的血色。不然怎么会在冬雪烂漫之前,悲伤了整片天空。

我站在山的一角眺望,满山鲜艳的色彩让我怜惜,刺痛了瞳孔,泪腺里涌出了泪。那泪如枫叶演唱悲歌的日子,在层层染红之后,瞬间变得晶莹剔透。我叹息,枫叶的飘落像一种悼念。悼念血色的灵魂,悼念浪漫过的这片天空。使我的心情也像这个季节美到悲的枫叶,不羁·哀怨,更有壮丽的感觉。

不久,滴起了凛冽的雨,带着寒冷的风,滴落在不定的枫叶上,顿时支离破碎。我离开了那片枫叶林,在上车关门的瞬间,那悲壮与我隔绝,我把生命的色彩留在了记忆里。然后,看着路,驶向前方。

岁月的风吹拂着记忆的枫叶,时光的雨冲洗了那个季节的悲伤。而我,依然深沉的热爱着那片枫林,铭记着那里的枫景。

现在,我常常聆听沉寂已久的心情,如此清晰透明,就像美丽的枫景,暗淡却又泛着鲜红的色彩。就像我的生命,在烛火温暖岁末的秋天,释放美丽。

第5篇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中秋节对联 ·中秋节古诗词选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短信

第6篇

【命格】

如此贪恋,十月末的秋晴,

昨夜的深寒,幽冷已过,

草尖上,凝碧的绿,恰若披上三月的翠衣。

合拢十指,接一捧霜露饮下,清凉,

沁心的喜悦,从颤动的睫羽上,滑落。

将影子折成莲衣,正襟危坐,一丛暖阳,

聆听,风吟,花语。

柔软的痛,搁置心底,蜕出一枚莲心,

胭脂染唇,明艳若炽,咀嚼,咽下,莲心的苦,

如爱的谶语,背靠命格,无法逃避。

【指令】

听从黄昏最后的指令,流云,霞光扑面而来,

舒缓,柔曼,音符的触须,收卷,分叉,

或化作一线,将思绪弯成银钩,钓出明月。

星河清浅,云屩沾了莹光碎屑,遥夜的凝望,

灌满眼底的波澜,漾出爱的执念。

于收尾的云霓里摘一束七彩,捲成执手的纨扇,

斜倚云窗,得证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的深妙。

惟有此时,当宿鸟惊破了夜空,而,树影

藏着的喧嚷,渐已平息,

月华蕴含白霜覆满窗棂,随择一卷,便可翻阅。

【梦境】

昨夜,在梦里,在梦里的镜子里看到了

另一个自己,红衣长发,桃木梳从头顶缓缓滑下。

镜旁有未曾读完的诗集,轻轻掩着,

还有一笺素稿和残墨。银釭,烛火,

绮靡的红罗帐,有烛泪跌落。

鸟鸣唤醒的清晨,我看见洁净无尘

的书案上,布满泪痕斑驳。

梦离现实有多远?

一尺行于唐风,一尺沐于宋雨,

而我,接一捧檐下的雨水磨墨,个中玄妙讳莫如深,

仿佛盛在杯中的月色,轻轻一晃,便晃出了梦境。

僵卧字底的墨痕,灵俏的诗句,

像美人袖藏的香风,虚弱的扶不起 一页纸张。

【碎屑】

废纸的碎屑,像白色的花瓣,从指尖

滑落地板,显得异常凌乱。

我竟然开始忧郁,

秋的尾声,携着鸟鸣即将归隐,

攥在手里的春色 枯竭。

他们说可于檐下等一场初雪,会有梅香袭来。

步步为营,以四时为序,时光苛刻地来不及镌下碑文,

又开始续写下一个轮回,环环相扣,周而复始,

就如 渐逝的青春和苍老的爱情,

就如 再次绽放枝头的花儿,不再是

去年的那一朵。关于等待,关于记忆,

第7篇

郭语嘉

历经了纯净的冬季,明丽的春季,火热的夏季之后,我的脚步又踏入秋的领域。

清晨,秋的使者就静静地降临到了人间,在乳白色浓雾的包围下,挥洒手中的彩笔……当旭日东升,云清雾散之时,朝阳惊奇地发现,大地间赫然是一片辉煌的金黄!

一夜之间,稻子好像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亮得刺眼,黄的耀眼。稻浪一层挨一层,放眼望去,竟是茫茫没有边际。凉爽的秋风一阵紧接一阵,金黄色的稻浪一浪高过一浪,不禁想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

花儿的确没有春季那样品种繁多,在秋季是寻不到那些娇嫩的花儿。而对于秋菊来说,此时却正是怒放的季节。看吧,它开得多么热烈,多么奔放,红的如火似露,粉的清淡高雅,黄的金光闪闪,还有墨绿的、淡紫的……使人百看不厌,此时此刻,秋菊放佛要把它的所有生命,所有的力量,都一起迸发出来献给金黄的秋天。

树林里正是热闹的时节,到处都有香气扑鼻的果子,一片金灿灿的,像云,如霞。

树叶黄了,蝴蝶般飞舞着,飘落着。它经历了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此时,已到了生命的顶端,它满足了。它欢笑着,翩翩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把生命与泥土融为一体,又开始孕育来年的嫩树叶……

冬虽清洁而过于寒冷;

春虽朗艳而过于妖娆;

第8篇

济南秋天的诗境在泉水中。济南的泉水春夏秋冬呈现出不同的诗情画意但秋天赏泉最有韵味。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地势南高北低,来自泰山山脉的雨水渗入地下,形成裂隙岩溶水,顺势向北向西潜流,到黄河南岸被坚硬不透水的辉长岩体堵截形成压力水头,在低洼的济南老城区明水洪范等地喷涌出来。经过夏天一个雨季的积蓄秋天,济南泉水是年中最好看的时候:喷势大,水位高,清澈,灵动。

秋天的趵突泉池,三股水的喷势特别壮观。恰如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所描绘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秋天的黑虎泉也是最富诗意的高崖下有一深潭,清冽澄澈,旁为方池,有3个石雕虎头,泉水从虎嘴里喷涌而出,犹如万斛珍珠流泻,喷吐入池,再流入护城河。其状如明代诗人刘敕所描写的,“悬崖之下碧潭深,潭上悬崖欲几寻。石激湍声成虎吼,泉涌清响作龙吟。”至于墨泉和梅花泉,秋天的喷势比趵突泉黑虎泉还要壮观。

济南的泉水四季都很清澈灵动,秋季尤佳。济南的泉水是经碳酸盐岩层裂隙过滤,悬浮颗粒物少,水质好:泉池底部是沙石,淤泥少,秋天又少雨不易被冲浑。故济南秋天的泉水更是碧潭如镜,清可鉴人。曾任在济南任齐州知州的北宋文学家曾巩当年一走近趵突泉泉池,就对泉水清如明镜涌如转轮印象深刻,写下了“已觉路傍行似镜,最怜沙际涌如轮”的诗句。明代诗人刘敕则用“澄色千年可洗心”的诗句赞美黑虎泉水清无杂质,赏心悦目。如有时间多转转看看,就会发现,济南72名泉和无数无名涌泉哪有不清的?

赏完黑虎泉后,从游船码头上船,在众泉汇流而成的护城河里经大明湖环城游一圈河水清澈见底,倒影清晰可见风光潇洒似江南,沿途下船到趵突泉的无忧泉五龙潭的古温泉。醴泉江家池边坐下来,慢慢赏,那望穿秋水,秋波频频的意境,不身临其境是难以领略到的。秋天的百脉泉珍珠泉,更是千姿百态只见串串水泡,粒粒珍珠,从泉池深处冒出来,如清代学者王昶所描述的那样,“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下达于面。”如在泉池边一跺脚,泉池底部急速冒出的珍珠水泡会更加玲珑剔透多姿多彩。我多位友人秋天到济南看了泉水后,发出了“济南归来不看水”的感慨。

济南秋天的诗境在红叶中。济南南部山区的土质最适宜红叶的生长,故济南的红叶分布广,面积大,品种多。济南青山入城,南部多山,有山的地方,几乎都有红叶,但景色各不相同。

近处,千佛山,四里山,佛峪、龙洞等地红叶,掩映在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之中,呈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片红的景致。晚清小说家刘鹗曾描写道

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岭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十里长的屏风。

赏红叶最出名的地方是红叶谷。红叶谷距市区约3 3公里乘车半个多小利就可到达。十月中旬,下霜之后,是到红叶谷赏红叶的最佳时光。我去过几次,看不够。每次进'_后先从绚秋湖畔向南远眺,只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和青松环绕的万叶塔耸立在山峦间,倒影在清清的湖水中、红叶、青松、柳树、湖水交相辉映、顿觉人像在画中一样。沿环秀路,欧洲风情谷到情人谷,或坐电瓶车,或步行,边走边看,红叶似火,如诗如画,波澜壮阔。近看,叶如卵形倒卵形的名贵红叶黄栌,穿插其间的五角枫,叶态优雅色彩斑斓、浅黄、深黄、嫣红……多姿多彩的红叶给萧瑟的深秋平添了独有的精彩。更奇妙的是,无论向前看还是回头看,哪个角度都可看到无边无际的红叶,4000多亩黄栌,红透了远近的山,染红了山后的天,映红了山洞的水。那壮观、那热烈,那绚丽那灿烂,令人震撼不已,心潮激荡。可惜这样的诗境在老舍先生居住济南的年代还没有。否则,先生一定会写进他为人脍炙人口的《济南的秋天》中让更多的读者分享有红叶的济南的秋色之美。我在沪上的多位朋友看了红叶谷后,几乎众口一词,济南的红叶比香山红叶还好看!

类似红叶谷的地方在济南还有很多,莲台山、凤凰岭丁家峪蟠龙山等地的红叶也蔚为壮观姿态各异。去年秋天,我与家人到丁家峪呆了大半天。这里座座青山中有大片大片的红叶,但有着与红叶谷不一样的情调。蓝天、白云、青山、红叶、环境是那么自然没有旅游景点那种人工雕凿的痕迹,溢淌着原生态的美;没有都市的喧嚣和景点的熙攘,周围是那么的幽静如入人间仙境。沿着苍松翠柏中的蜿蜒小道歇歇停停,登上山顶饱览远处红叶的壮美景色之后,时到中午,在山腰司的梯田上找棵大树,地上铺上垫子一边休憩聊天,一边吃着自带的啤酒熟食,一边观赏松红黄绿相问的斑斓秋色。这里的空气不染丝尘,碧空如洗,饱浸草香松香沁人心脾,万籁俱寂,有远离尘世的宁静。我想,当年赵孟先生或许是因为这穷乡僻壤交通不便,未能发现还有如此的诗境。否则,继《鹊华秋色图》之后他说不定会画出一幅更优美更有名气的《南山红叶图》来。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境在泉水红叶青山中。我的故乡在江南客居泉城四十年有种感受常驻心头:阳春三月下江南,金秋十月到济南。

第9篇

【经典的中秋节趣味对联】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军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政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为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名句,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宋代诗人石延年(曼卿)对以下联,可谓天衣无缝。释道皆以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为其有“情”,至如无情之物,自不会衰老,是以李贺所撰之句,深于理义,欲对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对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为“月”乃有情之物,若无情必无或圆或缺之态。对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是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此联蕴含哲理:“楼”虽“高”,犹有飞过之物;“池”虽“小”,却能送来美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风”“月”之对,“满地”与“一亭”之对,“花阴”与“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稳。 “弄”与“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韵味无穷。宋人张先,人称“张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显得原本无情之物活泼不已。下联“窥”字,将月色形容成羞涩少女,分外可爱。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此联暗用比喻,译释如下:湖映远山,鱼戏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飞,鸣声入耳,举头观之,雁群排序屡变,似作书于长天之上。语词优美,设喻巧妙,视野开阔,皆此联之长处。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上联意境凄迷,几近残厉,正与秦少游名句“杜鹃声里夕阳暮”同。下联着色稍变,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对工稳,用辞美赡,然而意境终究显得幽冷,令人心魂怅然。

轮影渐移花树下;

第10篇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古书《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称为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当时在中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农民举行祭祀大帝先祖的活动,以谢天地祖先之恩德。及至汉代在重阳节这天,祈求长寿、欢庆丰收、宴请宾客已形成节日雏形。到三国时期,九九重阳节便正式定型为民俗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人们便开展登高、赏菊、佩戴茱萸、放纸鹞等活动和游戏。

登高是重阳节重要活动之一,故又称“登高节”,即在这一天,登临高山高塔,极目远眺,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胸怀,振奋精神;尤其是老年朋友,根据自己体质状况,选好登高地点登高望,对健康养生大有裨益。

重阳节的另一习俗即赏菊和饮酒。又名菊华、秋菊、九华,因其花开于晚秋并具有浓郁的香气,故又有“晚艳”、“冷香”的雅称。它不畏严寒,深秋怒放,历史上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把它视为高风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初唐诗人王绩见到吐艳,意识到重阳节的来临,遂咏出“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的诗句。赏菊已成为重阳节节俗的组成部分。

除供观赏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分为白菊、黄菊、滁菊、贡菊、杭菊等多个品种,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以为主要原料配制的酒为重阳节的主要饮品。菊酒与九九谐音,相传重阳节喝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故诗人郭元振有“辟恶茱萸裹,延年酒”的诗句,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提到“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令”。现代科学研究分析,含有菊苷、水苏碱、氨基酸、黄酮类、龙脑、菊油环酮和维生素B1等成分,常饮酒能起到活血行气、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酒的酿制,《西京杂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然,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现代酿制酒,无须历经一年的时间,家庭自制十分简便,取白50克,低度粮食白酒500毫升,先将洗净晾干,装入干净的纱布袋内,扎紧袋口与白酒一起置于大口容器中,密闭浸泡7天即可饮用。早晚各服1次,每次饮15~20毫升,有清肝明目、疏风解毒的功效。重阳节饮酒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山东有民谣曰:“九月九,九重阳,做酒满缸香。”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佩带茱萸香囊袋的习俗。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在唐朝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就已十分流行。茱萸为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古代人们习惯在重阳节这天“折茱萸以插头”,传说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故给茱萸冠以“辟邪翁”的雅号。九月九重阳,正是疾病容易流行的季节,在重阳节用中草药辟瘟驱毒,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淮南万毕术》中载:“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另外,《五行志》中还说:“舍东种白杨、茱萸,增年除害。”这些都说明茱萸有驱疫防病的作用。

九月九民间流行食用重阳糕的习俗,这种糕最早称为“蓬饵”。九月份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尝新的食品,制成米糕以祭祀先人。“糕”与“高”谐音,食糕寓意着生长、进步、高升,是向上的象征。到了明清以后,重阳糕逐步演变成“花糕”,在糕上捏制各种动物,代表着“平安”“长寿”,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还有放纸鹞的节俗。放纸鹞就是现代的放风筝,五代十国之前,北方习称“纸鸢”,南方则称“鹞子”,人们以参加此活动来亲近大自然,达到锻练身体,陶冶情操之目的。

重阳节的民间习俗,延续发展至今,随着国家的改革发展及和谐进步,在其习俗中又增添了敬老的内容,我国已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在这个节日里,不仅儿女们敬老、爱老,而且在全社会也形成了敬老的新风尚,很多单位在老年节组织离退休老人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给重阳节充实了新的内涵,成为老年人又一个欢庆的节日。

第11篇

走过了纯洁的冬季,明丽的春天,火热的夏暑之后,我的脚步又踏入了秋的领域。

清晨,秋的天使就悄悄地降临到人间。在乳白色浓雾包围中,挥洒起手中的彩笔……当旭日东升的时候,云消雾散之时,朝阳惊奇地发现,天地间赫然是一片辉煌的金黄!

一夜之间,稻子好像换上了节日的盛装,亮得刺眼,黄得耀眼。稻浪一层挨着一层,放眼望去,竟是茫茫没有边际。凉爽的秋风一阵紧接着一阵。金黄的稻浪一浪高过一浪,使人不禁想起“长江后浪退前浪”的诗句来了,真是诗意的秋天啊!

花儿的确没有春季那样品种繁多,在秋季是寻不到那些娇嫩的花的“芳容的”。而对于秋菊来说,此时,正是怒放的季节。看吧,它开得多么热烈,多么奔放,红的如火如茶,粉的清淡高雅,黄的金光闪闪,还有那墨绿的,淡紫的……使人白看不厌,此时此刻,秋菊仿佛要把它所有的生命,所有的力量都一起迸发出来,献给秋,献给金黄的秋天!

树林里也正是热闹的季节,到处都是香气扑鼻的果子,一片金灿灿的,像云,像霞,往树林深处一瞧,一片流金溢彩,再也分不出哪是天上的云,哪是树上的“云”了,顿时一片恍惚。

树叶儿黄了,蝴蝶般飞舞着,飘荡着。它历经了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此时,已经到了生命的顶峰,它满足了,它欢笑着,翩翩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把生命与泥土,融为一体,又开始孕育来年的嫩树叶儿……

冬虽纯洁而过于寒冷;

春虽明艳而过于妖烧;

夏虽奔放而过于炎热;

秋的美是理智的,金黄的,充实的,是给人的希望……秋啊,迷人的秋……

福建莆田涵江区莆田十七中初一:林朝媛

第12篇

春季的雨是少女般丰姿琢约,步态婀娜的雨,她们是连绵的,柔润的,她们卷着春泥的香气,轻轻抚摸着大地。春雨就如同情窦初开的少女,唱着欢快的情歌。羞涩中裹着甜蜜,甜蜜里透着羞涩。偶尔来阵轻风,雨滴微微倾斜,与地上的水坑一唱一和,创造了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

若论喜好,更喜秋日的雨,不似春雨妩媚多情,不似夏雨燥热狂烈,秋雨的霏微凄冷,又一般天地。犹记得黛玉的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叶黄,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虽有些寒意,却将这从电光上泼下的圣水赋予了诗意。她们的倩影真是无孔不入,似乎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她都在静静徘徊,用她温软细腻的手拂平每个不和谐的音符,抹净每个有碍美的暇点......

若提特点,那三冬的寒雨,亦是最爱,凛冽的飘洒,杂着淡淡的雪花,滴在刚刚露头的白梅上。四季的雨宛似似姐妹。春雨爱慕春天的温柔,愿为春日增一份柔情;夏雨依恋夏日的热情,愿为夏天增一丝狂热;秋雨钟情于秋风的耐人寻味,愿为秋季添一缕潇洒。当三姐妹幸福的飘零时,冬雨却把自己悄悄许给了冰雪,让自己在寒冷中徐徐下落,与大地一同感受冬日的寒冷。她的乐趣其他三姐妹是不会知道的,正如若非亲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一样。

人生其实就是雨,时而平淡,时而欢快,时而激情,轮回交错,相互杂合,世事沦桑,变化多端。人生就是在这不断变化中起起伏伏,交交错错,如此而已。然而,也就是在这不断的变化中,整个生命才会丰富多彩,五味俱全,人们才会像一滴滴雨那样,奏出时代最强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