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人才培养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大专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成效。方法:针对目前护士短缺、护士流失率高的现状,结合合作单位要求及学生意愿,我校将三年制护理专业专科生作为护理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由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订单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实习,毕业后合作单位就业。结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按需培养,使教学体系更完善,并利于建设师资队伍与稳定护理队伍,最终实现学校与医院双赢。结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大专护理;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62
作者单位:621000绵阳市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段艮芳,何海艳),绵阳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何梅)
段艮芳:女,硕士,副教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根据今后的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1-2]。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订单式”培养作为直接与岗位对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政府教育部门和许多高职院校的支持,开展订单式培养研究已成为落实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需要。
1护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2012年1月9日,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十一五”末,我国护士总数205万,每千人口护士数1.52,“十二五”期间,需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由此推算,“十二五”期间,全国需要增加护士人数81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增加66万余人。四川省地处西部地区,护士缺乏更严重,2010年底,我省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按8042万人口推算,我省“十二五”期间至少需要新增护士人数7.24万名。我市辖区及周边地区同样存在护理人才需求大、人才短缺的问题,据卫生局统计,2011年底,我市注册护士7707人,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未来4年我市需要新增护士人数1836人。因此,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缓解护士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为我省唯一的一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适应社会需求,尽快培养出能在各级医疗机构第一线提供高质量护理的护理人才。
2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路径
2.1确定培养目标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示毕业生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从业素质要求,重视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突出定位于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既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共性培养,又注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个性化训练,充分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3]。
2.2确定合作单位及订单量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充分地调研论证之后,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确定“订单”合作意向,选择我市三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合作单位。因三级以上的医院均具有一定的规模、较强的技术实力,且调查显示,近年来护士短缺、较高的护士流失率是三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严峻问题,因此,医院对护理人员需求量大,且完全具备能力与合作培养及安排就业,是“订单”的有力保障。根据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区及本单位护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订单量。
2.3建立合作管理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医院不再局限于共同管理临床见习及实习,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享有办学的权利和利益,共同承担办学的义务和后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成立“订单式院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此机构是由合作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人才培养的决策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管理。(2)双方应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共同控制教学过程;双方共同商讨制定“订单”协议,包括三方法律责任的明确及利益的维护。(3)管理机构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就合作培养过程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商讨解决。
2.4确定“订单式”培养对象将我校三年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及分析能力。首先,于第一学期开始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向对应的相关专业新生组班信息,采用公开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标准由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商讨设定,包括理论基础知识考核、面试及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测试等,并组织报考学生对合作单位进行参观,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及学生意愿,由合作单位、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协议,确定“订单班”。
2.5实施培养方案
2.5.1学制安排对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法,即第1学年为公共课和医学基础理论课;第2学年为专业教育课程;第3学年为实践培养。“订单班”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培养模式,这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较多采用的一种模式[4]。即第1学年实行普通护理专业同一教学计划,完成护理专业通用的课程教学,第2学年进行分流教学,“订单班”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另行安排。
2.5.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我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体现素质教育,突出技能培养,覆盖职业考试”原则指导下,深入分析护理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职业能力,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合作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发展及需求,可在现有普通大专护理班课程体系上增设一些专业课程,以体现“订单班”的特色与优势。
2.5.3组织教学订单班学生数量较普通班少,所以采用导师制对其进行综合指导,导师均为具有一定教龄及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每位导师负责培养6~8名学生,使导师能掌握每1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本在前三学期开设,此阶段教学任务主要在学校完成,第四学期我们依托合作单位,将订单班整体搬至医院,护理专业课程(如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均在医院内完成,教学任务由合作单位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承担,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在医院教室内上理论课,到医院各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第三学年按计划完成医院实习任务。
3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3.1教学体系完善,服务模式转变近年来,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广大同仁探索与实践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实践)得以完善。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我校由以往的被动服务社会转向主动服务社会,实现护理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直接服务于医院的重要突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5]。
3.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我校的护理实训基地2010年得到中央财政支持,采用模拟病房设置,积极开展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使设备水平接近或达到护理行业先进标准,能够开出临床护理常用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力争使实训设施满足“订单”要求。这些硬件设施不仅能保证“订单”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临床需要紧密对接,达到实训仿真化,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3.3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是护理学专业课教师。“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下,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由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临床实际工作指导,以保“订单式”教育的实现。与三级医院的合作使我校专业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及时接收到来自临床护理工作最新的观念与技术,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扩大了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合作培养,吸引了合作单位更多优秀的临床老师加入教学工作,确保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临床动态,学到的东西可真正运用于临床工作。
3.4稳定护理队伍近年来,大学生多为自主就业,医疗市场的开放更是给护理专业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跟风,就业后一旦医院不能满足要求即产生离职想法,这也成为年轻护士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可减少护士的流失,因我校采用公开选拔机制,学生在入校后第1学期可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合作单位的发展前景,在学生与家长自愿的情况下签订协议,且“订单班”的见习、专业课学习、临床实习均在合作单位完成,学生对医院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在“订单班”学生培养中融入了医院文化教育,医院也把他们当作“准员工”,缩短学生与合作单位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医院有认同感、归属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文献表明,可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实施岗后关注,使学校经常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现场了解学生岗位能力表现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学生能力[6]。
3.5实现学校与医院的双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医院双方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诚信合作”的原则,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合作办学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对医院而言,使培养的护理人才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有效缓解了医院护士短缺、流失大的严峻问题,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真正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翔云.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3,36(2):221-226.
[2]王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62-66.
[3]王强,周凡.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3):130-132.
[4]莫选荣,罗心静,周玲玲.社区护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报,2010,17(9A):24-26.
[5]周琦.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211-213.
[6]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0):5-9.
【关键词】 护理;人力资源;动态管理;优质服务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29-01
一个组织要完善自己的晋升体系、培训体系、重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等工作,从而为员工提供在组织内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护理人员的动态管理包括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开发、绩效考核等。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动态管理对优质护理服务有很好的效果[1]。
1 培训与开发
护理人员的培训与开发是指医院为使护士具备完成现在或未来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改善护士在当前或未来职位上的工作绩效而展开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活动。培训与开发活动不仅是医院确保单位员工具备达到单位战略和目标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单位对员工所承担的主要社会责任[2]。
1.1 培训的原则
1.1.1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护理管理者必须把它摆到发展护理事业的战略位置,根据各类护理人才的需要量、素质要求、群体结构进行规划,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1.2 重点培养与群体培养相结合 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造力等,要在群体的基础上培养管理人才。
1.1.3 专长培训与基础培训相结合 专长培训是指培养专门的才能,如科研才能。扎实全面的医学与护理学是护理科研的基础,而业务专长则是解决难题的主要手段。因此,为造就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业务专长的人才,必须专长培训与基础培训相结合。
1.1.4 进修深造与在职教育相结合 可以到上级医院或医学院校深造和院内继续教育培训相结合,这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有效方法。
1.1.5 因人施教、因人而异 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个人需要,坚持因人而异,有目的的培养,避免埋没人才和压抑人才,造成人才浪费。
1.2 人才培养的方法
1.2.1 基础训练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护理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基础打牢了,才有利于今后人才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1.2.2 知识更新 知识更新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知识更新主要是以学习现代护理学科与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为重点,同时兼顾必备的相关知识。知识更新的途径主要有:(1)举办各种类型人才培训班如护理管理学习班,护理科研班、护理教育学习班、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学习班等,为医院培养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2)进修深造方法有两种:①带着问题到医学院校进修;②参加进修班或专科班。(3)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术班可使人才拓展思路,开拓眼界,丰富知识。(4)在实践中学习人才的成功离不开实践。护理人才只有在临床第一线,才能不断充实知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经验才能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提高,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3]。
1.2.3 定向培养 定向培养是指对护理骨干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方法是根据医院护理建设的需要,选拔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护理人员到高等院校或出国学习,提高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专科临床技能,这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渠道。
2 绩效考核
2.1 绩效管理的概念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识别、衡量以及开发个人和团体绩效,并且使这些绩效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一个持续过程。
2.2 绩效管理的目的 绩效管理是为了达到3个方面的目的,战略目的、管理目的和开发目的。绩效管理体系的首要目的在于帮助高层管理者实现战略性经营目标。第二目的是组织做出各种员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决策包括薪资管理、晋升或调动、留有或解雇员工、对绩效优秀的员工加以认可、辨别绩效较差的员工等。第三目的是指对员工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从而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2.3 绩效考核的内容 绩效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4个方面。德是指政治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能是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勤是指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心、组织纪律性;绩是指工作成绩、成果、贡献等。
2.4 绩效考核的方法
2.4.1 特征法强调的是绩效完成者个人的情况,它相对忽略了特定的情境和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在大部分组织中,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往往不直接使用特征法,往往是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对他们的特征进行衡量和评价。
2.4.2 行为法是以员工完成工作的过程为中心的方法,它重点关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做了些什么,而不考虑员工的个人特征或他们的行为到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2.4.3 结果法是一种只看结果的方法。它重点强调员工通过工作产生了哪些成果和结果,并不考虑所具有的个人特征或员工是如何完成工作的[4]。
2.5 绩效考核的要求 ①绩效考核项目必须与不同类型人才的目标相符合。②评估者与被考核者均应熟悉考核的项目、内容及要求。③评估者应掌握各种考核方法与标准。④参与考核的评估者,一定要客观公正,尽量克服各种偏见。⑤培训与进修阶段的考核者,必须是被评估者的直接导师。⑥绩效考核应设立考核档案,并储存于人才库,以建立完整的人才资讯系统。⑦管理者应注重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人才使用、晋升、奖惩的依据。
2.6 绩效评价与反馈 由于无论采用何种绩效评价方法和何种绩效信息来源,我们通常都需要让人来对人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由于有意或无意的因素导致评价者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或误差的情况。许多组织都采用所谓的360度绩效反馈的做法,这种绩效评价技术的主要做法是让多位不同的评价者来对同一位管理者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从绩效反馈的角度来说,没有必要非要对一位员工的绩效给出一个总体性的评价。真正重要的是让员工们知道使用的每一种绩效信息来源是如何对自己的绩效做出评价的。
3 结 论
综上所述,我院护理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在实践中加深认识,最大限度地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动态管理。一年多来,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达到了患者满意的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殷桂梅,吴红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前后病人满意度调查[J].全科护理,2011(19).
[2] 杨岚.浅议我院护士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8).
关键词:国际实习基地;护理专业;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34-02
一、社会背景
国务院和教育部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希望能够建立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015年3月,国家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而处于“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有60多个,高职教育面临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全球化机遇。我院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新内涵为:国际视野,双证双语,工学结合。为深化“在校双语培养”,提高“国际就业录用”,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国际实习基地的建立已是势在必行。
二、建设国际实习基地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人才的素质结构符合国际人才要求,要培养“有国际眼光的人”,培养学生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建立相对固定的国际护理实习基地,保障其常规性和可持续性,可以使护理专业的准毕业生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在具体的国际护理工作环境中,认知国际护理职场与行业规则,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社会经验的护理人员。这些实践有助于实习者规划职业目标,成长为世界公民、国际人才。国际护理实习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我院护理教育国际化,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护理人才。
国际护理专业生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语言还是专业技能,都需要有良好的实践平台,学院要结合自身实际及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择与信誉良好的、行业领域知名度较高的国际民间组织和医疗机构合作,携手致力国际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国际实习的有效平台。国际实习生项目的重点应落脚到专业实习、行业实习,同时关注社会、行业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发展。学院有步骤地规划好、利用好这个项目,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国际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培养机会与平台,推进我院特色专业国际化深入快速地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际实习生是指在国际环境下获取工作体验与经验的短期实习人员。国际实习成效明显,实习者回国后把所学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充分应用到所分管部门或地区的实际工作中,推动了行业改革的深化和相关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行业与国际的接轨。
当前我国高校推行的国际实习生项目还不是很成熟,首先,推行的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还处于不断尝试和探索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未能发挥牵头指导作用。其次,学校或行业在国际实习生项目中牵线搭桥的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形成战略联盟来形成合力。
在医学领域,早在十几年前,欧美国家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就已经开始了临床医学生的国际实习互换交流活动,以此促进各国医学生对不同国家疾病预防、治疗等的了解。在企业界,许多知名跨国公司推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实习生项目,如诺和诺德的“国际实习生计划”、GE的“创想未来”计划、微软的“领跑之旅”计划等。所有这些项目、计划的实施,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化人才。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观
虽然国内对“国际化人才”的定义表述各异,但是对国际化人才必备的以下素质具有较高的认可度,那就是:(1)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合作及创新意识。(2)熟悉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内国际通行的惯例及规则。(3)尊重他国的文化,能够用外语与来自不同国家与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4)具有民族责任感,在国际交往中保C独立的人格。国内把“国际化人才”翻译成“international talent”,而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提法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能力”,教育国际化一个最为根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种意识、态度情感和技能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获得,而只有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真正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省和反思才能得到。因此,开发课外人才培养的海外平台成为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事实上,国际护理实习基地所搭建的正是这么一个与不同文化的护理人员交流的平台。
(二)准确定位国际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
为实现国际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视野,双证双语,工学结合”,我们力图培养出如下特色的护理人才:语言沟通能力强、知晓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心理及精神护理、精通多元护理文化。据此,采用“外语+专业双语课程+跨文化课程”的国际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语言课程的设置力求实现“语言基础―语言综合―语言强化”的一贯式。
(三)学校、医院、国际合作机构共建团队,共同开发和实施海外临床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项目
学校与国际合作机构、海外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的、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学校教育与临床教育、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保持沟通、对话和衔接。校院共建海外实习基地,共同合作开展课程与项目开发、科技创新,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科技创新机会。在医疗机构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护理工作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了解国外护理文化,适应国外医院工作环境,让学生对职业产生归属感的同时操练语言,从而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逐渐将实践活动项目化、常态化,建立起海外“临床实践+社会实践”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四)栏裰葱杏镅浴⒅耙导寄堋八证”制度
出国前他国语言的准备不仅是保障学生出国顺利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保障学生在国外生活与学习的基础,因此,准实习生在出国前需要慎重地定位自己实习的专业、行业,并对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尽可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充实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在国际实习中胜任专业岗位,有效提升工作能力。因此,国际护理专业严格推行“双证书”制度,多途径培养技能,语言和专业实践教学均采用学校课程和海外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双证”的含金量。
五、关键问题及拟解决办法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三同”模式,跳出原有的学院服务医院的单一模式,强调三方共同建设基地、协同开发课程,并以签订合同的形式确定海外实习生数量、时长、实践项目等,注重在校课程与实践课程、国内课程与国外课程的衔接,力争培养出国际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员。
成立专门的考核团队,制订科学的“海外实习基地考核标准”,对已有的基地进行督导考核,对拟开发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评估,确保海外国际实习基地的合法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以推优方式开启海外实习生计划,逐步增加人数,直到实现全员海外实习。国际实习生必须在校期间通过语言测试以及技能考核,方可进入国际实习基地进行海外实践。必须建立和逐步完善“国际实习生选拔制度”,贯彻落实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争取在周边国家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将国际护理教育与“一带一路”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化人才实习基地构想[J].东南亚纵横,2012,(5).
[2]姚金雨,等.国际实习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形式[J].教育评论,2014,(12).
[3]马臻,等.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5,(6).
[4]常念.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文化研究,2015,(8).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 Ba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Profess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CHANG Nian
(Changsha Health Career Academy,Changsha,Hunan 410100,China)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确定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其人力资源管理仍旧采取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部门主要工作集中在日常招聘、工资审批、人事档案管理、职称晋升等常规性工作,医院内部尚未建立起战略性、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如何通过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公立医院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尤其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以北京市属公立医院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为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准备,提升公立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一、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目前,公立医院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各医院间学科发展不均衡,国际领先的高精尖人才缺乏;二是人才梯队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关键技术人才、后备人才队伍缺乏;三是公立医院考核单元为独立的科室,科室间缺乏团队合作,各学科间交叉协作、有序配合积极性不高,不便于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四是针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学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五是缺乏针对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培育,护理人员流动频繁,增加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六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意识到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管理水平、最大化提升医院各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
二、人力资源建设及培养规划
针对上述问题,公立医院应着力做好人才内部遴选、培养、考核,外部引进和人才使用五个环节的工作,促进医院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分层制定遴选条件,为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储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医院内部的人才管理体制,对院内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大类为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科骨干及学科骨干后备人选四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人才均结合国家及北京市届时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符合医院内部实际情况的人才遴选条件;根据人才年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的客观指标进行有效区分;与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对各层次候选人才进行16种人格因素评价测试,符合条件者将入选相应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个性化的资助培养,不断充实人才队伍。
2.全面加强人才内部培养,制定阶梯化、个性化的内部培养方案,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医院的核心人力资源——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医院不仅要着眼于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其团队管理能力的提升,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扶植方案,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为他们“占领一片学术阵地、培养一支学术队伍、领导一批学术骨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鼓励他们进行学术交流、技术创新,支持各学科间的交叉协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力争通过他们的核心辐射作用,建立一支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带动整个学科水平的提升。
对于医院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学科骨干人才,医院应针对不同学科的人才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做好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不仅注重其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注重对其管理能力的培养,为医院培养一批高水平后备人才;同时鼓励他们积极攻克疑难病症或重大技术问题并及时跟踪本专业最新进展,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开展新技术;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到国内外优秀学科单位进修学习,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新陈代谢”;对于发展成熟的学科,实施专科细化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深入培养专科化的临床人才。
对于人才队伍中的后备力量——学科后备人才,医院应激励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历练,在自我潜能挖掘中脱颖而出。对于他们的培养,侧重于不断开拓其学术视野,鼓励他们不断汲取学术精华,勇于承担险重的临床任务并且在科研方面稳中有创新、有突破;为他们推荐院内院外适宜的导师,通过导师带教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发挥知名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带动他们快速进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学术交流,积极选派他们在国内外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通过多方位的联合培养,不断提升学科后备人才的技能,不断充实我院的后备力量。 3.制定医院内部人才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对各层次人才进行定期考核
以“公开、公正、公平;相对改进、持续发展、促进提高;动态管理,定期抽查,定期考核”为原则,制定内部人才管理制度。在培养期内采取个人年度述职自评、定期抽查及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对各层次人才进行严格的评价考核。
(1)个人年度述职自评。培养对象每年向医院递交自评工作报告,包括个人任期目标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需单位帮助解决的问题等。
(2)抽查考核。医院对培养对象提交的自评工作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医院按一定比例对被培养对象业绩、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3)终末考核。培养对象在任期结束时,需按任期目标进行终末述职报告,医院对培养对象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4.加大人才外部引进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人才引进是人才工作的关键环节。对于医院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弱势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引进的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人才的补充,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和医院整体学科的均衡发展。
首先依据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及医院重点学科现有人才梯队情况,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制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和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以不同形式,重点引进医院发展所需的关键、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逐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拓宽工作思路及人才引进渠道,由被动等待接收简历方式转变为走出去主动寻访,积极参与招聘活动,到各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主动寻找人才。通过网络、专项招聘会、多点执业、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和智力引进等多种形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使人才为我所用。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切入点,对部分专业人员以博士后进站方式引进,通过博士后期间培养和考核的优秀专业人员可留院工作。
严格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程序,严把引进人才质量;聘请相关专家组成招聘专家组,对应聘人员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和个人素养进行全方位综合考核。同时加强对拟引进人才的考察,保证人才引进质量,降低人才引进风险。
另外,医院需对引进的人才设定任期目标,并进行定期考核,设立量化的科学的考核指标,激励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医院的学科发展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5.重视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全方位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中,护理人员占据了一半的比重,他们工作量大,工作时间不规律;工作压力大,风险高,直接面对病患及家属;职业发展困惑多,需要兼顾个人职业发展、成长带来的压力。上述因素导致了护理人员沉重的身心负担。首先,医院应根据工作量、床位数配备相应的护理人员数量,通过需求调研与现场考察,科学合理地配置不同科室、病区的护理人员数量,保证护理人员队伍。其次,医院应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营造尊重、关爱护理人员的良好氛围,完善相应的福利制度,包括工作环境、休息环境、排班制度、休假规定等等,使得医院工作环境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再次,积极开展护理教育,重视护理人才培养,特别是重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新技能的培训,同时职能部门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科学的指导,使得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不断更新、扩充;定期开展护理座谈与交流,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愿景,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增强其心理归属感。
对于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医院应做到以下几点:充分认识管理人才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达成共识;把管理人才的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的规划之中 ,选择有专业基础,有管理素质的人员,进行系统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职称评定制度,不断激发管理干部的工作热情;定期开办管理沙龙,给予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的平台;管理干部的学习情况、学术水平及工作能力进行经常考核,成绩载入业绩档案,作为提职晋升的重要依据,调动各级管理干部主动钻研管理知识的积极性。
三、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健全医院内部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新医改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宏观政策背景下,适应公立医院公益性要求,以北京市医管局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任务为导向,结合医院战略目标,更新和完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健全医院内部考核与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与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工作,医院从以下角度制定、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一是运用平衡计分卡法(BSC)构建医院整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是运用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管理法确定个人绩效考核具体指标。
三是以医院信息信息系统为平台,充分掌握全院职工各项信息,建立信息反馈、定期报告制度,为全面绩效管理奠定基础。
四是针对医院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完善医院人才管理、考核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动态管理系统,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措施;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高层次人才临床业绩、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等情况,向高层次人才通报有关政策,听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和建议。
五是重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多种激励机制,除了物质激励,也可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进修、优先推荐资助出国学习、推荐申报课题;优先推荐申报院外各类人才资助及人才表彰评选等非物质激励相结合。
关键词:护理;中升本;培养方案;因材施教
随着护理学科和护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学历教育的多层次化,本科学历护士已成为护理队伍的核心人才和发展护理事业的骨干力量。国家卫生部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再次把护理人才定位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提出应动态调整教育招生规模和学历层次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各相关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遵循高等教育一般性的基础上,借鉴职业教育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培养模式,针对中升本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明确相应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架构、主要教学环节及师资、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配备,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2012年,辽宁省作为全国的试点省份,在部分院校的一些专业中招收中升本的学生,我校护理学院也招收了首届120名中升本新生。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针对目前全国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我校招收中升本的学生,不仅在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途径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1.中升本学生的现状分析
学院通过与中升本学生多种形式的沟通及调查问卷等,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基础现状。我们调查的学生是大二到大四共820名中升本学生,调查结果为:92.9%的学生缺乏英语知识及能力,81.3%的学生缺乏人文社会学知识,71.2%的学生缺乏医学基础知识,52.8%的学生缺乏临床护理知识,88.2%的学生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及科研能力。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中升本学生的学习基础大多很薄弱,一部分学生初中都没有毕业,在读中专时主要培养实践能力,文化课学时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如果依旧套用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说类似生化、免疫、英语等课程完全是天书,听不懂、学不会,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绝大多数同学疲于应付考试,甚至很难及格。这样会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并在学习上形成的恶性循环,甚至影响正常毕业,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教育的规律性及也不符合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当然,中升本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由于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他们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强而理论基础差的问题,相对于普通护理本科学生中升本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由此可见,对于中升本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因材施教,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别于常规护理本科教育的、有自己的特色的课程体系。
2.针对中升本进行教学改革
我校中升本学生目前在校生1100余人,占学院学生总数的60%,92%学生已取得护士资格证书,80%学生已护士注册,针对中升本学生的培养,我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学校修订了学位授予中有关外语的要求,我们护理院也及时转变观念,以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1调整培养计划 学院在了解中升本学生学习基础上,调整了培养计划,修订了课程设置。学院领导通过和有关主管部门及相关学院沟通,通报中升本的学情特点,取得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使授课教师都能及时转变观念,降低了课程难度,并转变了教学方法。我们护理学院也适当安排熟悉中专教学的教师以及有授课经验的老教师为中升本的学生授课,教师们耐心地给学生讲课辅导,最大程度上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2.2调整外语教学 针对中升本学生外衣基础差,我们增加了中生本学生的外语课程的学时数,授课内容也降低了难度,并专门请有经验的英语教师授课,考试难度也较普通护理本科明显降低。学院还专门组织英语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英语辅导。此外,在和学校多次协商后,学校也修订了学位授予中有关外语的要求,对中生本学生适当降低了难度。
2.3强化实践技能 在充分考虑中升本学生特点后,针对的学生过去已经有一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实训教师更加严格要求并规范操作流程,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我们在进一步规范护理技能操作基础上改革实训课教学方式,在实训课课程设置中科学地精选内容、压缩时间,并增加综合性实训项目,结合具体病例、理论联系实际,使实训课更贴近临床。这样实训课与临床有机结合,不仅强化了护理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思考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3.中升本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3.1护士证年限及注册问题重新修订 针对中升本学生管理,我们基本形成了专职辅导员带班制,在管理中遇到了在之前从未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入学前92%学生已取得护士资格证书,而国家规定护士资格证书3年有效,同样在学期间未注册问题也需要解决。学院领导就此事与卫生主管部门多次沟通协调,省卫计委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多次协商后承诺中升本学生的护士证有效期延长至毕业。
3.2实习就业阻力重重 在实习就业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只接收具备高中学历本科生。目前,已有几家三甲医院明确提出不接收中升本学生实习就业,虽然我们也到实习基地走访,和用人单位多次协商,介绍中生本学生的特点以及护理技能方面的优势,但在实习就业过程中仍存在社会认可度偏低,可能影响就业质量的情况。
4.中升本培养今后发展方向
4.1坚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护理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护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因此,护理中升本专业要在中专护理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再结合目前中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升本的培养目标准备定位为由护理创新型人才培养向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化。中升本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是围绕“培养岗位能力”这一中心进行,使学生们最终实现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形成既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常规本科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创新教育模式。
关键词:技能应用型;实训基地;实训师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97
职业学院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重实践、重实训是其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职业学院在加强教育主客体自身职业能力素养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实训环节的质量建设。因此,护理类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育者的实践操作能力建设,打造一支精干、高校的实训师队伍建设并使之专业化;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实训环节和规模,以便更好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发展护理实训基地的意义
“护理实训基地是系统、规范的模拟实际岗位群进行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的场所。基地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学生进行基础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的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学习”[1],它目的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的转化,模拟现实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学习、研究和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和市场化,加强与行业之间的对接,提升学生主体的职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进行学生护理课程理论授课和实训进行修改完善,努力形成护理课程体系设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基地建设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动态平衡体系,进而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二、加强和创新护理实训基地“合作”建设
(一)“学校+医院”共建实训基地。“学校+医院”共建护理实训基地是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合作模式[2]。学院与医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院承担相关的课程设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和加强实训课程改革;医院承担实训基地建设,承担部分实训课程建设与培训,帮助和引导专业建设和授课课程改革。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根据责、权、利原则,一方面学院积极利用合作优势,将医院护理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编入学生具体的实训过程中,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反复实训,切实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医院利用合作,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开展科研、培训和人才订单式培养。
(二)“政府+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政府+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是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合作模式。对于职业学院而言,地方财政承担持续投入机制非常必要。护理实训基地也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护理实训基地建成后,政府可以共享型实训基地,可以利用实训基地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和行业内考试等工作。就学校而言,一方面利用财政支持确保实训基地有效运转和扩大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另一方面利用一些资格认定扩大护理专业在同行乃至社会的认可度。
(三)“学校+企业” 共建实训基地。当前,学校、学生和社会面临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成为当前高校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企业”模式成为必然趋势之一。当前,民办医院、社区医院的高度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护理实践能力强、操作规范的专业性护理人才。学校和企业可以开展合作模式,由企业出资建立实训基地,学院根据企业要求开展课程设计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训课程比例,必要时可以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可以利用学院影响力和先进设备优先对合作企业开放, 赢得企业持久的合作与支持;与此同时,可以开展其他企业相关的培训,拓宽自身发展的市场覆盖面。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水平
(一)加强实训师队伍建设。(1)解决实训师的职称和发展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将实训师定位为教辅或实验专职人员,这一方面造成很难解决实训师的编制问题,另一方面造成实训师职称发展问题。我们应将实训师属于教师序列,将实训课程纳入到教师职称认定条件中,实训师应走教师职称序列。(2)加大“一线”教师兼职力度。从临床一线选聘技术精湛、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护理人员,采用分期、分类和定期等方式进行专业培训,将一线问题反映到培训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和研究解决一线问题,让学生们在反复操练中提高自身行业水平。(3)加大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二)加强实训基地顶层制度建设。首先,学校建立统一的行政领导部门,系部建立实训管理中心,中心在业务上接受行政领导部门指导。其次,实施目标和管理标准化。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学校发展目标,标准化管理是保证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地实际情况,制定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运行流程和学生学习培训、实训的计划。第三,健全实训管理操作制度。基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培训内容,满足社会和学生成才需求。第四,借鉴和引入行业内优秀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在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建设中,根据护理行业工作特性,引入行业内优秀的管理体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实训基地操作流程和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以便让学生逐步了解和熟悉行业的工作环境和竞争环境,提高学生由模拟到真实工作场景的适应能力。进而在未来择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五,“实训操作和管理制度人手一册”。基地建设和规章管理除了上墙之外,还必须人手一册,因此,,在加强日常教育的同时需将实训操作和管理制度印刷成册发至每一个人,以便及时、准确了解实训操作和管理相关规范。
(三)建立实训的三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基于仿真工作环境下的护理师训工作和基地建设,旨在为基础培养考查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以科目为导向的三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三级考核侧重点不同,考核内容也不同,但都以仿真工作环境为背景设置的,都侧重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迁移的能力。(1)第一级训练主要考核学生单个项目的实训,逐项考核,了解每个学生的薄弱点,加强单科的实训频率,反复操作直至操作规范熟练。这一方面促进学生实训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期末按照一定的标准给每个学生该课程成绩,有条件的可以将其作为单独成绩存在。(2)第二级训练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实训能力。学校在实习上岗前集中安排时间进行学生综合成绩考核,通过模拟现实环境进行各目实训以及突发应急情况处理,强化综合能力,提高应变处理能力,综合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不合格者再次实训。一方面能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3)第三级训练主要是提拔性考核。在学生毕业前1-2个月,学生专业实训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在这一阶段主要考核学生职场相关知识的提拔性考核。重点对学生职业综合素养、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核。
(四)建立产学研合作式的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趋势,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护理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学校+医院”和“校企”合作,立足于护理技能应用人才培养,重实践,促就业,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护理人才。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方面可引进临床一线护理行业人员进行实训指导,参与实训课程体系的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可引进社会著名团体如社区医院等优秀力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如充分调研该行业市场需求,制定培养计划。(2)在基地建设中引进企业资金支持,当前伴随着高等学院的改革发展,“校企”合作引燃成为趋势,学院可以引进资金参与基地建设,承担一些社会、企业等方面的培训,在改革发展中提升自身行业能力和知名度。(3)实训基地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采用医院或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修改和完善基地建设和培训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重引导,促实践,必要时可以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不断促使学生明确学习技能的重要性和驱动性。
结语:基于“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着眼于重实践、引潮流、促发展的高度,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基地建设。在实训培养体系上,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引进行业优秀人员参与培训体系的修改和完善,不断提升学生实训的水平和实训项目的现实性,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口腔护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口腔护理学是护理学和口腔医学的学科交叉,要求口腔专业护士既要掌握护理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又要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具有专科特色突出、操作能力要求高、协调配合与团队合作意识显著等特点。随着我国“四手操作”的大力推广和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口腔专业护士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对口腔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相比于新西兰、日本、美国、英国等国,我国口腔专科护理起步晚、发展慢,滞后于口腔医学和口腔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远不能满足我国口腔医学临床工作的需求[2],是当代口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适合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前口腔专科护理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我国口腔专科护理教育和人才培训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护理工作从过去的传递器械、准备材料、椅旁护理发展到了今天的四手操作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医生的协同操作。而目前国内的口腔护士仍承担着国外口腔助手和口腔卫生士类似的职责,既是口腔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左膀右臂,又负责器械耗材、患者信息和科室交叉感染的管理,与此同时还是医生与患者的协调者、患者的健康宣教员等[3]。要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口腔医疗服务,与口腔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努力、密切合作息息相关。因此,培养符合国内现代口腔医疗要求的口腔护士,建立规范的团队服务模式,是现今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2教学模式
从本世纪初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国内已有数家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提供不同学历层次的口腔护理专业方向的教育,经过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我国口腔护理教育者向“一体化”教育方向做出的相应尝试已初见成效。
2.1理论课教学理实一体化
口腔科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并重,口腔护理专业同样也对从业人员的口腔专业理论与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极高。以往理论课和实训课分离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而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师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入实践操作的讲解、示范和指导之中,安排好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例以及相互衔接和过渡,使理论内容服务于技能操作,技能操作巩固理论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起了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安排和进行教学指导,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4]。这种创新式的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师生双方的能力培养,在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教学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行。
2.2实训课教学医护一体化
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口腔医学生[5-7]和口腔护理专业学生[8]从医疗或护理角度分别开展四手操作临床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南开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随机选取该校2010级和2011级在校口腔护理专业大专学生,创新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医护联合的一体化教学,结果显示:与传统实践教学相比,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考评分数和学生评价满意率均有显著提高[9]。该方法将医护一体化教育理念应用于口腔护理专业教育,切实提高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时,医护学生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合作,在协作中锻炼了医护沟通能力和护士的应变能力、积极性与主动性等临床综合素质,是培养口腔专业护理人才的有效尝试,对口腔科学临床领域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3见习、实习校企一体化
有研究[10]显示:口腔门诊护士的自我认知与医生评价之间存在差异,护士对自身的评价过高,在某些方面没有完全达到医生的要求。因此,与普通护理专业相比,口腔护理教育更加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实行模块式教学,鼓励采取驻点班或课间见习、实习的模式,紧密结合临床,既巩固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岗位实践不断线,实现口腔护理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的零距离对接。通过院校联合办学,为口腔护理人员的学习和继续学习搭建平台,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3口腔护理专业发展的制约
国外的口腔专科护士其资历要求、执业资格、执业范围等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约束与界定。近年来,北、上、广等各大城市已经进行重症监护、老年病、感染控制等专科护士的培训和认证,而口腔专业护士行业标准、学历认证、执业资格认证与相关政策法规依旧存在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国口腔护理学的发展[11-14]。实行护士认证准入制度是护理管理和专科护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基本方向,也是规范专科护理质量、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的基础[13]。口腔专科护理作为一个专科特色鲜明的学科,护士执行的各项操作均具有口腔专业特点,因此,建立口腔专科护士认证、准入体系符合国家对护士规范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口腔专业护理发展的趋势,需要日后我们共同努力去尝试和推进。
4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4.1一体化教学师资的培养
师资是教育的先决条件。作为一个刚刚开始起步的专业,我国口腔护理行业教育的师资十分紧缺。学校的专业教师多为护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存在缺口;而临床一线的工作者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时间紧张等问题,因此,培养、发展一支优秀的口腔护理教师队伍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有部分院校克服困难,一方面聘请临床护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商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给予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任课教师经学校和医院共同培训、试讲,走上讲台授课,形成学校参与医院实习,医院指导评价学校教学,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习基地的局面。医院承担着临床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与学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医院的学科发展、新技术运用及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分析,注意学习医院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着促进作用[15]。在此种校企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师资队伍,正在成为口腔护理教学的主力军,是未来我国口腔护理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4.2校企合作的深化
在校企一体化呼声渐高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绘出“校中企、企中校”的图景,形成院校共同繁荣、师生共同受益的局面,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在前行路上的重要问题。对于口腔护理专业,由于存在医护一体化要求高、招生人数较少、管理方便等特点,使得其借鉴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经验十分必要与便利。因此,早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必经之路。随着口腔医学、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口腔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医护素质的共同提高,因此,发展口腔专业护理教育迫在眉睫。面对发展的重任,口腔护理的职业教育可向理实一体化、医护一体化和校企一体化这三个方向进一步探索,为未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综合看来,我国的口腔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建立一套从教材选用、课程设计到实训安排、见习实习等方面完善的口腔专业护士培养体系,是未来急需研究的问题,有待我们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佛荣.口腔护理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
[2]林琳,徐桂华.国内外口腔专科护士发展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47-49.
[3]胡冬梅,谭荣,胡坤娥.综合医院口腔门诊护士角色及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1114-1116.
[4]吕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口腔护理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学园,2013(5):115.
[5]生宏,郑铁丽,张大风,等.口腔医学专业四手操作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护理教育,2010,9(4):20-22.
[8]徐庆鸿,陈娥,刘敏川.口腔护理四手操作技术的临床教学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319-3320.
[9]戴艳梅,梁晓波,赵娜娜.医护一体化教学在口腔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919-922.
[10]杨萌,刘东玲,凌云,等.口腔护士自我认知与医生评价差异的分析及改进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4054-4055.
[11]曾素琴,刘齐英.口腔专业新护士岗前临床护理技能培训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100-101.
[12]刘东玲,王玉玲,卢爱工,等.口腔科护士的分阶段综合培训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8-1110.
[13]王春丽,杨国勇,李秀娥,等.我国口腔专业护理教育现状和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3-184.
[14]翟晓棠.口腔科辅助人员教育的中日比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39-41.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学位;护理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83-04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始于2002年,2006年开办护理本科教育,截至2012年,共培养护理人才专科4100余名,本科1052名;2010年与国际接轨,成立国际护理学院,招收涉外护理方向本科生;2011年注重学术兴院,成立护理研究所;2012年获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置本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护理学专业是医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历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创办以来,学科成员高度重视其建设与发展,视其为“品牌”学科精心打造。目前校、院各级领导与护理同仁达成共识,重点建设老年护理学科,提升护理办学层次机不可待、时不再来。
一、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2010年护理学已从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共同组成整个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学科,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力度,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合格、专业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符合国家人才需求
200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发文“关于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建议”,要求随后5年输送100万毕业生;200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护理事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领域;2010年国家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千人口护士数0.993,医护比1:0.61,远低于国际水平1:2.7、发达国家1:8.5。卫生部要求医护比1:2,即护士缺口近300万;本科护士不到2%,硕士护士凤毛麟角。这些事件与数据表明国家急需大量高等护理人才。目前我省有7所院校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及我院,而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仅2所,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对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故必须提高我校护理学科培养的层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教育,以符合国家、地区对专业化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跟上护理发展步伐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领域发展迅速,表现在护理实践不断拓展,护理内涵不断延伸,护理研究不断深入,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日益科学,护理角色日趋多元,不仅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未来还将增加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的角色。故必须加快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步伐,跟上护理学发展的脚步,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共谋发展,在预防保健、疾病评估与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遵循专业教育规律
现代护理教育日新月异,完整的中专一大专一本科一硕士一博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师业务能力逐年提高,课程设置趋于完备。故我校必须明确护理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注重学科的应用性与前瞻性,体现专业实践性特色,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应与专业人才特点、护理服务对象相吻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与模式,以遵循护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为申报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授权点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首期建设老年护理方向切实可行
考虑护理学主要支撑的二级学科间体系的逻辑性、独立性、成熟度,结合护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护理学科的14个二级学科,即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人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心理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及军事护理学。综合上述情况,结合我校、院自身实际,特确定老年护理方向为首期建设的学科方向,因为该学科专业人才为国家、卫生部迫切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一门社会需求高、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学科,是探求运用护理程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早在1967年美国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1.8亿,所以,我国社会对老年服务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与人才就业岗位:一是老年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居家、托老所等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二是老年病人护理,综合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三是老年人养老与临终关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现有软、硬件条件保障其切实可行
梯队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人才资源与团队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和督促、帮助现有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齐头并进;倡导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关爱学生、引领未来的护理教师精神,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上常抓不懈。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的护理学科现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位、师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表1所示),3名省部级、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坛新秀;55岁以下占57.9%,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占50.0%,所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表明目前的软件条件已满足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要求。
西安外事学院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完备,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已培养出的251名护理本科人才学位授予率为97.8%,一次性就业率98.1%,实习医院录用率颇高,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6项。教学特色鲜明,如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学”的急救技术双语教学、综合演练,老年护理学(养老院、干休所)、社区护理学(社区卫生院、医院)的社会实践教学,健康评估的小组合作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另外,构建了完整、多元、多层次的特色课堂实训和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的课堂实训、临床实际模拟与见习和临床护理生产实习3个组成部分,辅以课外科研、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造学生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竞争能力,以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变革的需要。目前,教学硬件总价值达590.69万元,有4个省内最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其中3个医院为护理硕士培养单位。护理学图书为2.3万余册,期刊32种。专业课的多媒体授课率已达到100%,等等,上述硬件条件已完全满足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的要求。
(三)校、院的学术氛围促使其切实可行
2012年10月,值西安外事学院创建20周年之际,学校履行大学学术职能,积极开展适合民办实际与特点的科研氛围愈来愈浓厚,学校启动3个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工程,投入100万元鼓励科学研究;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护理学科获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5项,教学创新团队、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项建设逐一展开,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日益剧增,校、院的大小学术育人环境促使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切实可行。
三、愿景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关培养一流创造性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护理研究生教育是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1992年开始护理学硕士教育,2010年设置专业学位,且国家要求专业学位培养占70%。故重点建设护理学科,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是学科同仁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在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的今天,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卫生部对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的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合格、高素质、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是我们的发展愿景。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到我校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办学方向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对学校的远景要有清晰的描绘,制定并组织落实学校的五年规划,在方向和思路问题上做到全体教职员工的高度统一。
我校是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以护理专业来讲,国内市场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虽然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存在很大问题,各大医院护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当前国内护理人员短缺现象严重,各大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岗位和毕业生总量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面对这一现实,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数量占领市场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在毕业生质量上下功夫是我校发展的第一要务。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我们应该做学生职业发展的领路人,教育目标不能局限在学生就业这个单一的层面上,要通过三年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学生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将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硬性剥离,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营造具有沧州医专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打造沧州医专精神,使之深入每名学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并在社会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教学和管理工作要充分体现“榜样性”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工作中要以实际行动去带动和感染学生,从某种角度讲这对于学生是一门隐性课程,而且往往比正面的说教的效果更好。反思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足,比如:对待学生态度不好、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敷衍塞责等,我们的学生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可以想象将来成为一名护士的时候他们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病人。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教育部将教学计划改为人才培养计划表面上看只是称谓的变化,各高校从执行上也只是换个名字而已,但是这一举措实际上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教学这么简单,个人认为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体现的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首先,高度重视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转变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认识;
其次,结合行业需求,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素质教育在计划中要有充分的体现;
再次,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与评价机制,以便对我校人才培养计划做出适时适度的调整。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控制初中起点学生的招生质量和规模
近两年我校初中起点学生的招生人数逐年下降,但学生质量并没有因为招生数量的减少而明显提高,护理系现有初中起点学生1809人,约占我系总人数的50%,但是从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上看这部分学生牵掣了学生管理人员的大部分精力,初中起点学生中不乏优秀分子,但是初中起点学生确实已经成为考试不及格和违纪行为的高发群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不应该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在社会上给我校造成的影响和我校为这部分学生投入的教学成本之间实在不成正比,从规模、质量、效益三者均衡考虑,个人认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保证生源的质量,初中起点的学生可以招,但是必须控制质量。
2、校企联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有有针对性
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技能和应用很重要,两者的定义是以市场调查为基础的,借评估契机理顺办学思路,让学生的培养更加贴近市场,让专业的设置更加灵活,推动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体提高,拿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毕业后几乎没有学生真正到涉外医院就业,而从国内国际对涉外护士的需求上来看又存在着很大的缺口,我认为这中间缺乏一个桥梁,这个桥梁的建设者应该是学校,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目前我校护理专业招生形势的良好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护理人员短缺造成的,并不是因为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如果有一天,护理专业的热度降温,我校的护理专业又将靠什么来生存,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毕业生的质量和与市场的适应程度。
关键词护理人才培养使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71
护理人才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护理管理者必须根据护理人才的特点,即实践性、艺术性、晚熟性和群体协作性等特点对人才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地确定培养内容,进行终身继续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广大居民对医疗护理服务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个性化需求。
实践性: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护理人才的成长必须在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的实地培训,才能使其掌握娴熟、过硬的技术,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够做到因人而宜,“因病施护”,为居民健康提供良好的服务。因为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遇到具体问题是仍会束手无策,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处理病人时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缺陷或事故。所以,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护理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在岗前培训期间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艺术性:护理学也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护理工作独特的艺术美是通过护士的言行来表现的,护士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是护士精神面貌素质修养的体现。美好的现象、优雅的举止、恰到好处的沟通技巧给人以美的享受,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理念要求我们“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护理人员规范得体的仪表即是优质服务中体现爱心的象征,使病人感到温暖和喜悦,也可减轻忧愁和痛楚,并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检查和治疗,这对铸造护理服务品牌、提升医院信誉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院护理部近5年来从护士的外表面、行为美、语言美等方面规范护理行为改变服务形象,逐步提高了病人、家属和社会的满意度。
晚熟性:护理学科除了需要掌握全面、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人文、社会、伦理、心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练就一手娴熟的技术更是搞好护理工作必备的条件,故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作为管理者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护理人才队伍,以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需要。达到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搞好健康教育工作,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
群体协作性:为了适应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每一家医院必须培养出一支由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护理人才队伍,发挥群体协作的作用,同时要激发他们充分认识到群体协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积累雄厚的人才资源,才能为广大居民提供多途径、多形式、多学科的综合服务。近年来我院护理部通过组织业务查房、文艺活动、技能竞赛等活动以及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培养群体协作的团队精神,终于培养出了一支团结活拨的护理队伍。
护理人才的合理使用
护理人才的合理使用是护理人才管理的核心内容。要做到合理地使用护理人才,管理者必须要坚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原则。做到不嫉贤妒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护理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解决广大居民的健康问题,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学以致用原则: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专人专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达到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发挥个人的专长。如进修了助产士的护士就配备到助产士岗位,不但发挥了他的特长,而且达到提高工作质量的目的。
扬长避短的原则:每个护理人才在成熟、成长过程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德、质、识、才、学、体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有其所长、有其所短,合理使用人才,就是要善于发现、了解和挖掘人才的长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互补原则:要科学使用护理人才,必须遵循群体的互补原则,如年龄、体力、个性、知识结构等,合理安排,统筹兼顾,达到优化组合,才能发挥最优的效能,保证其工作顺利完成。我院护理部近年来科学调整护理队伍,每个科室在配备护理人员时按年龄老少、学历和职称高低、技术强弱等进行合理搭配达到堵漏差错、减少纠纷,提高质量的目的。
适用原则:因为护理人才存在能力、性格、性别、行为以及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用人的关键就在于各得其所,各随其志,做到多才使用,职能相称。坚持此原则,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
信任原则[1]:使用人才就要信任人才,这就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无形的力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条件是最主要的用人原则。
激励原则[2]:激励原则是通过思想教育和满足合理的需求,指导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并增长工作动力的过程。护理人才的科学使用,就是在关心护理人才合理需要的基础上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用人性化的手段激发、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觉地为护理事业献身。
能位原则:能位原则即根据人才的性质、种类和特长来安排适当的工作,做到职能相称,避免“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而造成的低效能工作。
竞争原则:在护理人才的使用中,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激发他们的成长愿望,才能发现和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达到优化人才结构。这样就为护理人才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搭建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避免了“英雄无用武之地”。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如果无生机,无竞争欲,无危急感和紧迫感,犹如一滩死水,只待干枯,更谈不上工作质量。
总之,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护理人才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才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护理人才的使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效发挥其特长和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广大居民健康提供良好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教育;美国;访问;护理学生;职业能力
随着我国护理专业毕业生参加国际交流,到国外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不断增加,湖州师范学院在探索培养能开展护理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护理人才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与英国兰开夏大学健康学院和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社区与技术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和定期互访活动。本院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技术学院(Minneapolis Community&Techinical college MCTC)建立了师生定期互访机制。2006年至今已组织5次中美护理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及培训活动,每次活动为期1个月左右。通过学习交流,师生们加深了对美国护理教育理念的了解。
一、美国护理教育模式简析
1 培养目标: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美国,不同护理院校教学理念和理论模式根据学校资源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均注重对其跨文化和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护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按培养要求护理专业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具体体现在基本知识、价值观和专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要求毕业生在临床实践中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解决专业问题和决策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自我管理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强调沟通技巧、护理伦理、预防保健、专业角色适应,注重专业能力培养。
2 课程设置:关注学生专业发展
美国护理课程设置形式不一,政府、各州教育部门只对护理教育计划、课程设置等做出原则性规定,具体内容、指标则由各校根据护理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和自己的办学宗旨、专业行为能力和概念框架自行制定,并可随时调整修正。这种灵活性给各校以很大办学的自主性和发展专业特色的创造、想象空间,便于护理教育对社会重大医学科技进步、经济变革、文化发展做出迅速反应,保证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协调性。课程设置时比较重视社会系统中专业护士的终末行为和价值观教育,以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面对各种复杂的工作问题。
3 互动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各有特色,具体形式取决于课堂的性质和教师风格,课堂教学注重师生的互动。互动形式多样,如: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进行案例分析、开展游戏合作等。许多美国教师十分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全面发展。
4 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美国的护理教育十分重视利用计算机媒体资源来强化护理教学:通过网络教学、计算机综合训练系统教学和教师在线互动教学等辅助完成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特别是在线互动教学,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获取选课学生的基本信息,并通过个人主页向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背景材料、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讲义、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要求,布置作业和答疑。通过网络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考试、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问、进行个别辅导等等。
5 考核:重视应用能力评价
美国护理院校在考核方面重视应用能力评价,通常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要进行2―3次考核,考核由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进程和要求自行组织。考试题量不大,但特点鲜明,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考题中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少,一般会涉及到一定数量的应用题目,需要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考核方式也多种多样,有论文形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也有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讨论表现打分的形式等。论文考核别重视学生提出独立见解的内容,口试则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有创新性的见解。无论采取哪种考核方式,都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二、美国护理教育对我国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我国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顺应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与国际护理教育理念相接轨,与国内医院和社会社区服务急需发展需求为教学改革切入点,全面修改和论证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护理人文、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素质教学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1 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改革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基本模式,调整缺乏人文学科知识的课程结构,根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论证和修订课程体系。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实现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目标。确定每项核心能力培养所需的核心知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的内容。以护理实际工作所需求的能力为导向,拓宽基础,淡化学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观。凸显护理的专业内容和特色,以培养知识能力型的护理人才。
2 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发展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说教式(灌输式)教学,留出时间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老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他们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3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增强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主要课程除课堂教学外辅以网上教学,将护理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典型病例以及练习题集上网。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外的时间是无限的,可让学生自学复习的时间在网上进行,一方面在网上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其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可通过计算机综合训练教学软件系统或网络版课件进行实践教学。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知识传递质量,增强课堂练习密度等,提高教学效能。
4 改革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
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区、早期接触社会实践、早期感受医院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5 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践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注重自我认知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学 《护理管理学》 课程建设
为了深化高职护理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体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新观念,使护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岗位要求,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岗位的特点,我们对《护理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正确认识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学院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新进行课程分析及定位
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的特点,分析就业岗位的护理人才需求,对《护理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三、确定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思路
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 ,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贴近临床工作,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
四、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教师能深入领会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对照课程建设实施的目标、具体要求和做法,疏理出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或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对照评价标准得出分值,客观实际地对本课程作出自我评估,找出差距和建设依据。
(二)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护理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较陈旧,教学方法手段滞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不能完全满足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历,难以体会护理职业情感,无法模拟临床真实情境,在讲授护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技巧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生搬硬套,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密切,讲解不够详尽透彻或不能把握知识“必需”、“够用”的尺度。
3.与临床医学相比,护理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护理科研工作相对薄弱,护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不足,导致对本课程所起到的初进学生远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认识不足。
4.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5:1,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护理管理技能的培养。
5.本课程实习实训条件及教学资源比较薄弱,既要求在医疗实践中学习管理,又限制了在真实护理管理环境中的学习管理,只能以情境教学法或模拟护理管理作为在校实训的形式。由于课时限制,有的案例分析只能在课外由课程模拟小组组织分析讨论、完成书面作业,不能安排课堂讨论,无法全面评价教学效果,导致教学过程以理论为主,实践实训项目的开展比较欠缺。
6.护理职业岗位分析及工作定位不准确,常常忽略了护理岗位应具备的综合管理技能及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护士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机械的“工具人”,重视其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忽视人文素养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1.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护理管理学》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程,把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应用、管理艺术作为护理专业综合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思想,使高职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真正做到“知识够用,技能过硬”,选取与护理管理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内容,摒弃与护理管理学无关的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以临床应用为目的,注重实用;实践教学选择最基本、最必需的护理管理技能为学习内容,设计实训项目,避免部分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对课程内容作模块化设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管理基础的学习奠定管理思想的基础,具备管理的理论及知识;以管理职能的学习走进管理、学会管理,初步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以质量管理的学习体会护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将课程标准与护士执业考试大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护士执业考试的标准题型进行课堂、课后训练,为学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奠定基础。
2.革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2]。根据《护理管理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特点及专业思想素质教育的需求,加强人本管理理念、护理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突出实践性、强调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入法、难点定向法、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典型案例分析、临床与学校联合指导技能实训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还可邀请医院、企业管理专家讲学指导,增强学生对护理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3.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改变过去期末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依据国家相关职业岗位各模块基本技能要求,制定各模块的考核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获得护理专业学历毕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方准毕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由理论、平时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组成,不再是以理论为主的形式。在实训基地选派医德高尚、富有敬业精神、护理技能精湛、临床护理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带教、考评和监督,在专业态度、专业情感、专业素质塑造方面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推行轮训的考试制度,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掌握临床护理和基层一线必须的综合护理管理技能。
4.创造条件开展管理技能实训。护理专业的培养周期长、实践性强,为确保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护理专业实训中心和我市护理人才紧缺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本课程实训基地的投资和建设,以满足专项管理技能训练或在模拟病房强化学生综合实践管理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实习基地作用,使学生及早感受真实的护理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巩固专业思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担任护士长助理,在护士长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护理管理工作。实践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护理人文情怀、职业情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尽快进入护士角色、管理角色,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适应社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在向医院、社区两大主体拓展,要求护士“以人为本”,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为适应这些转变,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针对护理学发展需要和完成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管理理论及知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护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建立动态的、连续的护理临床教学机制。
6.开发、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实训指导、练习题及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等,全部内容制成网页,免费开放,随时可上网查询。积极采集《护理管理学》教学光盘和典型管理案例、汇编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案例习题集》、与临床共同开发护理管理实训教材,使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提高教学效益。
(二)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涌现院级或省级教学名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改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
2.参加教学研讨及培训,开展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引进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才,带动护理科研的开展。
3.师资团队与护教双栖对接要求教师既有教学职称,又具备对口专业护理或医疗专业的技术职称;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3],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以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4.对于兼职教师,鼓励并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增强其执教的能力;对新任课的教师继续落实岗前培训制,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职责、规章制度及教学各环节等。
5.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到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来,并加强和校内教师的交流,全面提升校内外专家的实质性合作和交流的层次。
(三)加强教学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1.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护理教研室的基层管理职能。
2.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3.课程负责人抓好课程的总体水平和建设进度,统筹安排课程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对课程年度检查和鉴定验收负全面责任。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