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上日出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性评价
一、 激趣,营造学生宽松安全的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知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兴趣,可以激感、培养意志,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某种状态。它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时,自读课题后我就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想知道海上看日出与在草原、山中看日出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想知道海上日出是怎样一番景象……然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说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又认真地思考起来,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可见急于寻求答案的心态引发了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
二、给学生更多的自,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有之一定的差别。个性不同决定着思维方式与深浅度的不同。使学生在愿意思考、主动动脑思维的情况下还要给学生更多的自,建立开放的教学过程,关注每位学生,使学生乐于思考,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注意的,否则,课堂上就会尤如一潭死水。
在课堂中为了实现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1、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思维动机,在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展示自主学习的魅力。如“赤壁之战”一课,讲到火攻曹营这一计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当黄盖,师生是黄盖手下的将领。黄盖充分阅读课文后,回答火攻曹营的路上手下提出的问题。黄盖有许多问题被手下卡住,因而都很投入地再去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们兴致勃勃的争先回答、相互补充。从而理解了火攻计划的周密与巧妙。2、满足最佳心理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过难,会始中下等生失去学习兴趣,思维停滞。问题过易,又会使一些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意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注意设计那些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兴趣的、启发性强、发散性强的问题与情境,调动起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心愿”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对法国夫妇的美好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萌发这种美好的愿望,谈谈你的理由。3、运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动性,扩大学习参与面。小学生比成年人更渴望成功、得到表扬,但他们自我调控与意志力又较弱,他们参与活动多数学生是从兴趣出发的。玩是孩子的天性,你看,球场上孩子们在比赛谁的投篮命中率高呢。比赛竞争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剂。于是每当课文较复杂或学生思维出现低潮时,我就适时组织一些比赛,看看哪组举手发言的多,哪组读书最认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优胜组展示在百花园中的风采展一栏。学生们为争第一,无不积极思维。4、合理安排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之中。独立学习是学习自主化的最佳方式。平时教学中,要善于从独立学习实践中总结出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时间、机会,在学习体会有争议时适当采用合作似的学习方式。如把握课文内容方面就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这些方面来自己学习,写景状物类思考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体会出来的?写人记事类可以这样想: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的什么事?从中体会到这是怎样一个人?你怎样体会到?在读书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边读边适当标注,同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体会和同学交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解决,这样可以使独立学习的结果得以检验完善,可以使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最合理的答案,避免不成熟的想法当众发言所造成的尴尬,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改变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阳光的温暖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适当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有错误也不能轻易全盘否定,要在肯定积极思维的主动态度中让他感到自己勇于当众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敢。同时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护他们的信心与热情,使学生把爱动脑善思维当作一种乐趣、荣耀,从而养成爱动脑、善思维的好习惯。
一、注重目标自定,突出“导”字
学生阅读某篇文章的全过程,就像是一次长跑比赛,运动员在比赛前,心里应该明确要达到的终点,有限时间内阅读活动的目的就是达成学习目标。阅读的全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各种学习经验和方法进行达标的过程。要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就要让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确定目标,明确自己为之奋斗的目的,变被动为主动,因此目标就起到了向导的作用。
要落实“目标自定”这一环节,教师的“导”也很重要。如让学生谈谈想通过课本的学习掌握哪些知识或弄明白哪些问题,就是一种“导”的方法。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可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包括插图、课后问题等在内的全部学习材料的基础上,自己预定学习目标;二是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或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通过目标自定这一环节,使学生学有方向,克服阅读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调动积极性,它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起点。
二、精心设问,突出“引”字
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上师生思想交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设问,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调节教学活动,而学生则从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索欲望,发现、提出并用正确方法解决疑问。
设问实际上是为学生思维引路的,它直接主宰着阅读活动的进程。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想要得出的答案设计准确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快速、准确地掌握学习目标,提供合理简捷的途径。
提问可从以下关键处入手:一是从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或结论语入手,如《论海上日出》一文,可抓住第一自然段中“……最美最壮丽的景致”;二是从过渡句入手,如《伟大的友谊》一文的提问,可抓住“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马克思,在工作上他们互相配合,亲密合作”一句设问: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样关心马克思的?在工作上,他们又是怎样亲密合作的?三是从课题中的关键词或重点词入手,如《草帽计》一文,可抓住“计”字设问:本文中写到设了什么计?其根据是什么?敌人是怎么样一步一步中计的?四是从课文中的被忽略词入手,如《鸟的天堂》一文,可抓住“我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一句中“逼近”一词设问:“逼近”的近义词是什么?这里为什么不用“靠近”而用“逼近”?“逼近”用在此处说明什么?
三、快速反馈,突出“活”字
“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的目标,也是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心怀目标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灵活调节,也需要获得大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
怎样迅速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呢?一是通过提问,二是通过查看学生书本上的阅读记号,三是通过板演、填空等形式的练习,四是通过听取学生讨论。
怎样根据反馈信息灵活调节阅读活动呢?如果学生遇到难解的问题,可分别设计辅步骤。如认识并学会使用“;”,学生看到这个目标很茫然,这时可先让学生找出带有“;”的最近练习的句子,通过朗读体会排比句或并列句的结构特点,再告诉学生排比句或并列句间应用“;”,最后练习写一句话用上分号。
四、正面评价,突出“激”字
在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成果时,正面评价,是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得到劳动之后收获的,从而乐学,学得更有成效。
正面评价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对比进行评价,如请几名学生朗读同一段课文后,再让学生评价,并鼓励学生向好的学生学习,去模仿、发挥,这样能让学生明白达标差距,从而向目标努力,使优生得到鼓舞,更加奋发;二是教师直接评价或鼓励,对后进生说:“你只要肯动脑筋,肯定能找到正确答案。”对优生说:“我为什么没想出来呢?你是怎样得出这个正确结论的?”三是学生自己说答案并找出错误或未达成目标的原因。评价不是为评而评,而是促使课堂中的每位学生都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之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教给学生阅读符号,突出“实”字
教给学生阅读符号,是学生独立阅读真正得到落实的一座桥梁。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给定的符号批划问题答案,不仅教给了学生阅读、操作的方法,而且长期坚持能养成学生动笔的好习惯。如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用符号批划问题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觉地养成了用固定符号批划固定内容的习惯,所以指导学生阅读时,师生双方配合默契。学生常用“”划出要求掌握的生字,用“”划出要求理解的词语,用“~”划出文章中的中心句,用“”划出连动词,用“”划出重读音节等等。教给学生使用阅读符号,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六、注重语言训练,突出“读”字
如今教育为语文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语文学科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很普遍,因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老师由主讲变为主导,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巧妙的导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的设计,要根据不同内容和体载的文章而定,要紧扣课文内容。如教《海上日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它是圆的,永远永远新鲜,你们思考并议论一下它是谁?此时同学们会七嘴八舌地议论,等到大家教争得兴趣盎然了,全神贯注了,再说出答案:“是初升的太阳”。此时同学们才顿悟!对!朝阳每天都是新的!当然永远新鲜!再如讲寓言《滥竽充数》一文,我又是这样导入的:在我们生活中,同学们到集市上陪爸妈买过东西吗?回家后发现过有次品或坏的吗?如果有,那就是滥竽充数。如此导入学生们不就有了体会,有了兴趣。另外,诸如讲述其它、纵横比较、设疑激趣、旁敲侧击、开门见山、引用名言、展示图片等,都不失为极好的导人方法。凡此种种,在运用时要遵循自然、新颖、灵活的原则,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针对实际,精心设问
这里的实际,既有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又有你要传授知识的对象学生,还有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点。因此,设计教案时要分解目标,并把一个个目标变成问题,以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除了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外,提问的起点高低还要适度,起点太低学生没有兴趣;起点过高,学生又会感到不知从何答起。因此,可先设计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以适应成绩一般的同学,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些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对那些程度较好的同学来说,无疑是有吸引力的,也能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如教《猫》时,可设计如下一组提问:《动物世界》这个电视栏目大家看过吗?关于介绍猫的内容谁注意看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争相发表看法,气氛非常热烈。趁着这份热情,我让同学们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课文抓住了猫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第1节与第2节至第5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猫“讨人喜欢”的?这一连串的问题既切中了课文的重点,又说明对象的特征,又使学生能片于教师营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情境。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在引导学生理解“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的基础上,可提问:“焦急”和“耐心”是矛盾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说明了什么?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使用,比较词句优劣,抓住前后内容的关系,根据课文表达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提问。
三、玩中有乐,学中有趣
我就利用这一点,注意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词语,而不是死记硬背词语。我把要掌握的词语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大量输入,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忆特点,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也 使得课堂充满活力。有时让学生边唱边玩来学习新知,愉快的歌声会让孩 子忘记这是在学习,从而更轻松地学到知识。
四、教给方法,提高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果老师能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他们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学好语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外复习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常规性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来说,就更为重要。预习是听课的前提,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如:第一,熟悉课文题目、作者及有关的常识;第二,理解预习提示和阅读重点;第三,大声朗读课文,我认为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第四,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第五,发现问题要做个记号,在课堂上要大胆质疑;第六,课内学习是最主要的学习途径,听课时应做好记录,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外,还要在课本上作些圈点批注,记下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自己的疑问;第七,课后应及时进行复习,主要是复习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以巩固新知识,并对前一阶段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类。这些环节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学习中的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在阅读训练上,要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指导:记叙文阅读应从记叙的顺序、中心、详略和表达方式上来考虑;说明文要从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人手;议论文则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小说的阅读要注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及描写人物的方法。若学生能掌握这些阅读课文的方法,教师再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用这些方法灵活地解题,这样,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优化课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孩子们心情愉快,思维敏捷,语言流畅,没有心理压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语文充满趣味,充满内涵。
一、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研读教材,设法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机会。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讲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3.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新授课)时,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首先,在课堂开始时,播放视频《散文朗诵〈海上日出〉》,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体现了实际生活数学化的思想,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加深了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接着,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先由学生自已画圆(大小不限),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平移直尺的方式在圆的附近画一些直线。这个环节虽然不大起眼,但它能够让绝大数学生,包括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困生”也能动手尝试,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发现某位学困生的图画得好,我会及时对其进行表扬,这样做,容易让学困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愉悦感,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那么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学习中,他往往会保持一种较为自信和专注的状态。此外,在引导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过程中,我借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些教学片断,动态演示了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较好地把“静态”的素材“动态化”,有利于学生结合图形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而不必生硬地记忆“d与r”的大小关系,而且渗透了“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就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虽然活动的时间多了点,导致教材原定的内容未能全部完成,部分教学内容要移至下一课时,但我在第一课时里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较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直线与圆的关系,并进一步体会了“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机会的好处,在推导数学定理时,更为突出。在“勒流初中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海班第二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曾听过顺德一中德胜校区王金玉导师的一节亲授课《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王导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的活动过程中,放得很开,但又能够很好地掌控学生的活动过程。一节课45分钟,王导师从开始让学生动手画多边形开始,到探索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再推进到n边形的内角和,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有约23分钟。可能许多老师都会担心前面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后面还有充足的时间做习题吗?但事实表明,前面的时间花得“值”!虽然前面花在探索环节的时间多了,但由于王老师的引导得当,加上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都很积极认真,学生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规律(边数与内角和大小的关系)理解得较透彻了,最后在做相关习题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做到既快速又准确,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所以说,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善于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二、习题设计具有层次性,调动各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说,每位学生都期望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在初级中学尤其是街道下面的初级中学,生源的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而且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想数学课堂更为有效,就要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时,习题设计的层次性就很有必要了。反思近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对多数学生而言,数学课堂上应该以基础的知识为主,但考虑到少数优生的需要,可适当增加一些能力要求相对高些的习题,这样做才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根据定义,教材指出,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为常数,且a≠0)。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在设计练习时,可先后设计如下四道练习题:
(1)若3xk-1+2=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k 的值是_______。
(2)若(k-1)x2-3x+2=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k 的值是()
A. k=0 B. k=2
C. k≠1 D. k≠0
(3)若(m-1) +2x-3=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k 的值是()
A.±1 B.±2
C.1 D.-1
(4)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3x+m2=0的一根为0,试求m的值。
上述四个问题中,第(1)、(2)题,相对较为基础,多数学生容易一次答对,其中第(1)题也很可能让学困生答对。源于对这一练习题的顺利解答,学困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自然会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而激发他们尝试解答第(2)题的积极性。第(3)、(4)题相对较难,中等生未必能够一次就正确答对第(3)题,但他们可能会在第(1)、(2)题得到启示,在交流讨论后得到正确的答案;第(4)题对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对更高,这对培养优生的思维能力是有所帮助的。上述练习由易到难,可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时间,甚至可以考虑让部分学生口述(或黑板演示)自已求解的过程,做得快而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旁边的学困生,然后师生共同归纳解此类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做可以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也体现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平台,重视黑板板书设计
虽然多媒体平台教学,能够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往往也会导致出现容量过大、知识理解停留表面的情况,单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对讲究逻辑思维的数学学科学习是不利的。我觉得,在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制作课件不一定要很完整,可以只是其中的某些黑板较难替代的片断,同时要重视黑板的板书设计。我是2002年毕业参加工作的,恰好遇上新一轮的课改,顺德地区初中数学科于2004学年开始使用北师大版教材。刚巧那年开始,我校也开始使用多媒体平台教学。虽然我平时也有注意传统的板书设计,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习惯用PPT投影进行课堂小结。这样做容量较大,但效果并不一定就好。从实践经验来看,这样做虽然容易在直观上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但PPT幻灯片不可能经常停留在某一页,容易“一翻而过”,学生未能“长时间”或者“经常性”地看到相关主要知识点。
此外,利用媒体教学,合理使用实物投影仪,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在做课堂练习时,要留意学生的作答情况,并选取有代表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现给全班学生看,然后师生一起点评。投影学生的练习,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地展示学生答题的真实情形,好的地方方便大家学习,错的地方大家指正,可以帮助全体学生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对展示学生的错误时,要引导全班学生客观看待,不要因此嘲笑出错的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时刻在关注着自己的。如果长期都能够合理地采用这种方式,学生觉得被老师重视了,很可能在情感上更喜欢学习数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