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腰鼓教学

腰鼓教学

时间:2023-05-30 09:5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腰鼓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腰鼓教学

第1篇

课题:安塞腰鼓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版

提供者:刘建云

单位:仁化县长江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安塞腰鼓》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文章,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以及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来确立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诵读法2、探究、鉴赏法3、课外延伸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朗读 感悟 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83【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的主旨。

2.通过朗读,理解排比、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直接表达了对安塞腰鼓艺术魅力的赞颂。请找出来,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课文传真

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请用“好在,你看(听) ”这样的句式,用上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

结合学生发言,分别板书:场面、鼓声、后生(鼓者)、舞姿。

【设计意图:仿说练习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选用课文内容练说,这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将作者的感受内化,把学生带入文章描写的意境。学生在积累优美句式的同时,加深体会课文的内容。】

三、整体感悟

(一)感受场面之壮阔

我们先来看看表演的场面――

出示: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指名读。指导朗读。

2.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样的场面,你会用什么词?(板书:壮阔)

如果让你选用这段话中的一句话来表现这样壮阔的场面,你会选用哪一句话呢?

出示: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几个分句有什么特点,这个句子是怎么写出这种壮阔的场面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注重节奏美、诗意美,倒装强调表达意思)

这个句子还可以说(出示):

急促的鼓点像 ;飞扬的流苏像 ;蹦跳的脚步像 ;闪烁的瞳仁像 ;强健的风姿像 。

比较这两个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反过来写。(倒装句,让人鲜明地感受到那种场面,突出了“场面的壮阔、豪放和火烈”)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一起感受一下这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吧!

4.教师引读过渡:正因为“这腰鼓――(生)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句话是不是直接写这样壮阔的场面的?那它是怎么写出这种壮阔的场面的呢?

(三对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的特点)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从侧面感受一下安塞腰鼓壮阔、豪放和火烈。

看到这样壮阔的场面,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感受鼓声之震憾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 ”

出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 ,

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 。

先把课文中的内容说一说。鼓声还能碰撞在什么地方?照样子再说一说。

1.师生合作读这一段。(读完板书:震撼)

2.安塞腰鼓,它的声音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慨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感受鼓者之强健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 ”

1.出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读读这段话,它主要描写了什么?黄土高原生养了一群怎样的后生啊?(朴实、茂腾腾、元气淋漓)

结合这些内容理解“元气淋漓”:文中哪些语句直接写出这些后生的“元气淋漓”?

(“茂腾腾”“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指导朗读:这样的后生是活跃的、是强健的,是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板书:强健)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感受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读:“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重点词句。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如联系前文理解“元气淋漓”,这样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加深印象,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

3.就是这样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就是这样一群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后生,却释放出这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他们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他们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存着,而且生存得很好,很精彩)

4.是什么给了他们这样的信心,这样的力量?(黄土高原)

5.只有在黄土高原上生长起来的后生们才能有这样的力量,也只有黄土高原这样厚重的土地,才能承受这样惊心动魄的搏击。

6.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感叹――好一个高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好一个安塞腰鼓”每出现一次,就是文章的一个小结,情感也比上一回更深刻,对主题的升华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

(四)感受舞姿之火烈

1.安塞腰鼓还好在什么地方?

出示:

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使人叹为观止。

2.让我们再一次把时间和镜头定格在每一个火烈的舞姿上,去感受那种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

(引读)“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引读)“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引读)“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小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3.这种人、声、舞融为一体的壮观景象美到了极点,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惊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这一节本身就是对前三部分内容的一个总结。回读的设计旨在照应全文,既将文章很好地进行复习,又用以前的内容学习了新的段落。】

四、学会构思

刚才,我们从场面壮阔、声音震撼、鼓者强健、舞姿优美四个方面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民间艺术。现在,请大家再读这四句话,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出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设计意图:整体感悟,将文章细分为三大段,再将重点段细划为四个部分。在教学中,有意地渗透段的意识给学生,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板书设计】

场面壮阔

表演前 声音震撼

好一个安塞腰鼓!表演中 鼓者强健

第3篇

一、 模仿创作,练表达的技巧性

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课堂小练笔的训练,不妨也可以从仿写开始,学习并训练一些表达的技巧,在模仿的基础上再进行自主创作,形成自己的东西。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备课时教者发现诗歌2―6小节结构相同、句式整齐且语言优美,便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请模仿2―6小节,以“我们爱你――”为开头,自主创作一小节诗歌。学生在模仿创作前必须读懂文本:从内容上来说,列举的必须是一类的事物,或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是丰富的物产,或是多样的民族特色等等;从结构上来说,表达时要注意先说“什么”,再说“怎么样”(定语要放在名词的后面),表达时还要注意句式要整齐,语言要优美;从形式上来看,这节诗共五行,表达时至少要列举四种事物,学生需要从大脑中迅速搜集资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模仿、创作、修改,同学们还是从曲艺、民族乐器、名胜古迹等方面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如“我们爱你――秦兵马俑的栩栩如生,北京故宫的金碧辉煌,敦煌莫高窟的宏伟瑰丽,苏州园林的巧夺天工。”本册教材中的《学会合作》这篇课文,课后习题就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仿写一段话,并用上“总之”。教者只有通过这样的小练笔,才能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练笔的技巧,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二、 联系生活,练表达的真实性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安塞腰鼓》时,教者从课文第6自然段中精彩的排比句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交流中体会作者是抓住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等几个具有鲜明特点的细节,并且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把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读写的迁移。

师:安塞腰鼓以它独特的魅力给予我们心灵极大的震撼。其实,腰鼓表演也是咱们学校校园文化特色之一。瞧!大课间活动开始啦――(师播放大课间腰鼓活动视频,生观看)请抓住细节,写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到的,完成片段练习。如能试着用上排比或是比喻那就更棒了!

师相机出示:瞧!咱们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开始啦――__________。好一场______的腰鼓表演哪!

(学生进行片段练习)

师:谁愿意先来给大家读读你的优美片段?

生:瞧!咱们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开始啦――上千名斜背腰鼓的同学似上千朵浪花飞溅在你的面前。波浪一样,是飘动的彩带;烈马一样,是奔放的豪情;雷鸣一样,是震耳的鼓声;烈火一样,是蓬勃的热情;威龙一样,是潇洒的身影。好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表演哪!

生:瞧!咱们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开始啦――同学们随着音乐,“咚咚,咚咚”地敲起腰鼓来了。他们的舞姿刚劲有力,他们的舞姿变幻莫测,他们的舞姿充满艺术。这鼓声让人感到山洪在爆发,野马在奔驰,血管在扩张!好一场惊心动魄的腰鼓表演哪!

…………

学生在写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再次深化了对课文内容与写作方法的理解与感悟,而且联系生活将学到的表达形式与方法进行了实际的操练,化知为能,对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写作训练。

三、 展开想象,练表达的丰富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草原》这篇课文的结尾处,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教学中,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对教材还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师:大草原的风光是那么优美,蒙古族人民是那么热情好客,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此时此刻大草原上那依依惜别之情景一定早已打动了你的心,发挥你们的想象写下来吧!

(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进行片段练习)

师:谁先来描绘你笔下的离别情景?

生1:……我们准备上车走了,可那些热情的蒙古族朋友们却执意还要送我们一程。灯亮了,汽车缓缓地开着,似乎还在留恋这里的美景和那些好客的蒙古族朋友。送客的朋友也上了马,马儿跟来时一样在汽车的前后左右簇拥着,一直送到几十里之外,才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生2:如血的夕阳半挂在天空中,将本是雪白的云朵染成了红色,也燃烧着我们的心。我坐在车里,凝视着窗外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不禁在心里默默念叨:再见了大草原,再见了可爱的蒙古族朋友,再见了……不知何时泪水已浸湿我的脸颊……

生3:太阳已经偏西,金色的阳光洒满广阔无垠的草原,也映红了天边的余晖。分别的时刻还是到了,蒙古族朋友牵着马慢慢地向前走去,谁也不愿意跃上马背,大家的手握了又握,离别的话说了又说。车子开动了,走过一个个蒙古包,越过一个个小丘,可不管走多远,那可爱的大草原、那热情的蒙古族朋友会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

四、 改评结合,练表达的自信心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同样是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老舍先生也说:“我写作中有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由此可以看出修改的必要性。因此,学生在进行练笔训练的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评价,提升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提高习作片段的质量。仍以《安塞腰鼓》教学片段为例――

生1:瞧!咱们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开始啦――只听“开门红――”的音乐刚奏起,“隆隆”的鼓声就响彻在校园的上空。咱们的动作多么敏捷,咱们的步伐多么轻快,咱们的队列多么整齐,咱们的马步多么扎实……看着同学们如此生龙活虎,老师以及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心里更是乐开了花儿!好一场奇伟磅礴的腰鼓表演哪!

生2:听了他的片段,我觉得咱们学校的腰鼓与安塞腰鼓有不同的感觉了!

生3:既然不同于安塞腰鼓,那么用词就应该体现我们孩子的特点,所以我认为“奇伟磅礴”可改为“生机盎然”。

生4:句中的“咱们”太多,显得有些重复。

生5:可以这么说――咱们的动作多么敏捷,步伐多么轻快,队列多么整齐,马步多么扎实……

生6:也可以改成“敏捷的动作、轻快的步伐、整齐的队列、扎实的马步……”

生1:我想再读一遍:瞧!咱们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开始啦――只听“开门红――”的音乐刚奏起,“隆隆”的鼓声就响彻在校园的上空。咱们的动作多么敏捷,步伐多么轻快,队列多么整齐,马步多么扎实……看着同学们如此生龙活虎,老师以及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心里更是乐开了花儿!好一场生机盎然的腰鼓表演哪!

(全班掌声)

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对片段进行了修改、完善,提升了学生练笔的自信心。

第4篇

关键词:知识;过程;特征;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其情感,诱发其求知欲,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因此,情境的有效性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借助已有知识,开辟情境之路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安塞腰鼓是陕北特有的民间艺术,通过文字描述很难真正走进去欣赏其美。为了吸引学生主动去认识安塞腰鼓,我让学生首先回忆学校腰鼓队表演时的情景,接着欣赏了国庆典礼上的安塞腰鼓的表演,边看边解说,把学生引到腰鼓的世界,令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并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视觉感知,接着以问题“安塞腰鼓究竟美在何处,使它成为天下第一鼓”,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使相对比较陌生的事物,变得亲切,变得熟悉。

当然,情境的创设,也不能一成不变,因为同样的情境,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地利用突发的、亲历的、真实的情境,因为这样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联系教学过程,开辟情境之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新意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情境的创设不应只是在课的开始阶段,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情知交融中达到最佳状态。

在《安塞腰鼓》一课,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安塞腰鼓究竟美在何处,使它成为天下第一鼓”就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视觉感知的情况下开始自己的朗读、感悟,点滴纪录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使课文的学习始终围绕这一问题来展开,学生的学习变得目标明确,兴趣浓厚。

三、根据年龄特征,开辟情境之路

小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处在成长阶段,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较重,但注意力不能持久,理解力和思维能力都不是很高。如果能巧妙利用浅显的、通俗易懂的一些方式来加以说明,效果会更好。猜谜语、唱儿歌都是学生喜爱的方式,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饶有趣味,使学生百上不厌。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标点符号的时候对标点符号的作用实在是难以理解,更别提正确使用了,该如何教学呢?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了让小标点们跟大家交朋友,把自己的用法编成了一首儿歌:“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句子不可少。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学生边学边唱,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标点的正确用法,正是一举两得。

四、围绕生活体验,开辟情境之路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我事先布置了让学生回家体验盲人生活的作业,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体验感受,有学生说:“我做了半小时的盲人就受不了了,吃饭夹不到菜,走路老是碰撞,更别说出门了,想都不敢想啊!”“我刚蒙上眼睛的一刹那,心里特别害怕,脑子里一片嗡嗡声,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好?”……此时此刻,我告诉大家,有一位作家名叫海伦凯勒,她不光是盲人,还听不到声音。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吊了起来,学习就变得主动了,轻松了,体会也更加深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源头性”的语文学习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总之,有效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使教学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语言 课堂设计 课堂辅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美的事物能让人赏心悦目,蝴蝶会围着美丽的花朵打转,我们会为了悠扬的音乐陶醉,甚至为了一处美景跋山涉水。成人皆如此,更何况是孩子,他们对于美总是那么强烈,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他们的喜爱之情,所以我们总能在课堂上昕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之声,为文字赞叹,为美图赞叹,为意境赞叹,那是对于美的认可和憧憬,那是他们真真切切的感悟。

问逑嫦壬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去品味语文的美,去挖掘语文的美,从而创造语文课堂的美。课堂,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做到“美不胜收”,那么必定能牢牢抓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身在,心在,魂在,与作者同呼吸、同感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美不胜收”呢?我想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去创造美。

一、让课堂语言“美不胜收”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用优美的语言来营造完整的课堂情境。语文教学应该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不应人为地将其进行分割,所以整堂课的语言也应该是风格统一的,与教材的特点相吻合,尽可能地用优美的语句来打动学生,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进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桂花纷纷落下的美景,我设计了这样一段配乐朗诵:“鹅黄的桂花像绵绵的细雨纷纷落下,落在你的发梢,你的肩头,你的脚边,轻轻的,软软的,细碎的花瓣,浅浅的鹅黄,桂花伴着微风争先恐后地跃向枝头,扑向大地,四周弥漫着醉人的清香,恬静,安详。”这个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音乐的烘托中,在语言的引导中,在桂花的香气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学生沉浸在“桂花雨”的画面中,完全被陶醉了。情境描述了很优美的画面,很有味道,真正做到了人情入境。

每篇课文我们都应该用合适文本的语言去串联整个课堂,语言不在于多,不在于煽情,而要恰到好处,点到主旨而不深入,用自己的提点去帮助学生用优美的文字阐述,让学生说出美的语言更能体现语文的魅力。

如《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文字很平淡,其间流淌的淡淡却深沉的爱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体会。在教学时,我的语言风格也保持了与文本的一致,紧扣“平淡之中见真情”,用“这就是妈妈爱爸爸,即使病着,也时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这就是爱的真情流露,那样简单那样平淡,它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见真情。”“一顿小小的饺子,一句默默的承诺,一个匆匆的身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爱,爱就镶嵌在生活的细节里,它表现得那样――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见真情。”和“我们渐渐明白爱有时就体现在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个细节上,它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见真情。”三组语言来打开学生的思维,这时再让学生讲讲爱是什么,学生就能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用他们美丽的辞藻,真挚的感情来描述文中主人公之间的爱,自己家人之间的爱,以小见大,只有情到深处,才能感人至深。

二、让课堂设计“美不胜收”

好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必定也是处处有心、事事有意,每个环节都紧扣目标,都是融会贯通的。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将教材打碎,重新整合、安排,让整个设计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切人点,让大家找找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自然而然地引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四句,读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读出几分铿锵,为全文的教学奠定一个感情基调,把学生带入黄土高原那种激情澎湃、豪情万丈的情境之中。这句话的每次出现就是对前文作一个小结,将腰鼓表演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教学都是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开始,以“好一个安塞腰鼓”结束,形成了前后呼应,回环之势,让整个教学一气呵成、反复强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化了理解。

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的,但在教学时,有时候改变一下格局可能更容易吸引学生探索的目光,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多变的,不能墨守成规。就拿《螳螂捕蝉》一课来说,如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就无法突出吴王前后态度的对比,也无法突出少年的睿智,只有打破顺序,重新排列,以“下死命令”和“打消念头”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人手,才能让学生乐意去学,乐意去品读少年的精妙之处。

三、让课堂辅助“美不胜收”

在多媒体当道的今天,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让课堂更加充满了直观的美感,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逼真的动画、形象的板书,这些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文字背后的情境,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时,我摒弃了传统的文字板书,而是采用简笔画的方法,通过三幅不同时期的蜗牛的简笔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蜗牛的心理变化,从翅膀到奖杯,到重重的壳,将蜗牛的心路历程完整形象地表现出来。特别是第三幅背着重重的硬壳的蜗牛,我让学生帮助蜗牛添加表情,并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蜗牛,完全激发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有的学生还给蜗牛加上了眼泪,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很好地传递了出来。新颖的形式让板书也变得“美不胜收”,还能激发学生一定的阅读积极性,简单、直观、清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问题设计;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0-01

高效课堂是以“学”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紧扣学习的自主性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高效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效果显示看,学习的自主性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大亮点。那么,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一、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教学也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但力度不够,有自主学习的因素,更有强制的成分,对预习内容、落实预习的方法等方面引导不够,效果打了折扣。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科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管理来逐渐推进。例如,某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预习,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1)阅读课文所在单元章节说明,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本篇课文前面的学习导读,明确预习要求;(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3)罗列生字词,并运用字词典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4)试回答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倒逼”学生自主学习,在长期的教与学中学生被“同化”,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用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效课堂以问题为主线,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不容小觑。设计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呈现和具体要求,巧妙的问题能够主导文本研读,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做到拓展延伸,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有教师在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请用好一个‘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来表达你的感受。”回答有“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等。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主动参与意识非常强,其展示交流让课堂更加灵动。这都来自一个问题的巧妙设计。

三、精心打造导学案,为自主学习铺路架桥

“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导学案是获得学习能力的渡船。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案而言,主张服务于学,它的终极追求是“会学”,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认识水平,精心构建导学案新旧知识的难易层次,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能逐渐推进,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又一个切入点。如一位语文教师编制的《孔乙己》一课的导学案,其课堂探究环节中有五个层次的设计,紧扣一个“笑”字展开。依次为:(1)概括“笑”点;(2)辨识“笑”脸;(3)深思“笑”意;(4)品味“笑”法;(5)反思“笑”脸。在每个层次具体问题引导下,通过层层展开,学生自主返回文本,逐步深入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感受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优质导学案发挥“渡船”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路架桥。

四、用教学创新调动学生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7篇

叶圣陶先生十分推崇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大量反复的美读实践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读无定法,不同的文章或文体,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可以多种方式相结合或以某一种为主。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常用齐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进行语感的培养。

1. 学生齐读。齐读可以大声地、放开来读,能使节奏分明、气势一致,迅速创设情景,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就连平时不愿学习,阅读能力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朗读之中,齐读几乎用于每一堂课当中。如在教学《春》中,先指导美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急迫和期待。“东风”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春风的轻柔和煦。“近了”“来了”要读得渐快渐响,表现迎接春天的喜悦心情。然后让学生齐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文章的情境,真切地了解散文的抒情性。

又如笔者在教《安塞腰鼓》时,注意到这篇文章要突出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气势,朗读时一定要读出一鼓劲来,最适合齐读。因此在朗读前先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短片,让学生们感受一下,再提示:安塞人打腰鼓,打的就是一鼓劲!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要求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要明快,声音要洪亮。于是学生在短片的影响以及笔者的提示下,放开声音来朗读,在齐读声中能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那种气势,特别在读到“嘿嘿”时,就能感觉到同学们能读出那股“劲”来。从而可以看出同学们在朗读中已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形象,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那股劲其实是作者要表现的“生命之劲”,所以笔者认为齐读能迅速创设情景,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2. 个别朗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如教学《傅雷家书两则》一文时,先让学生齐读后再指名读其中的重点语句并思考:文中表达傅雷对人生有何深刻体悟?希望儿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傅雷既劝慰儿子要勇敢面对感情的创伤,要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又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时要保持谦卑。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由此可见,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敏锐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情愫,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3. 分角色读。分角色读是最易入情感的一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这种方法大都适用于童话、小说、戏剧及古文。如教《皇帝的新装》时,采用分角色朗读,让同学们听后进行评价。大家纷纷说林方读得好,因为他读得符合人物性格。由此,通过评价,了解人物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如老大臣用苍老、略带颤抖的腔调体现他胆小自私、阿谀奉承的性格,而骗子的声调则是油腔滑调,皇帝是骄横的,儿童是天真的。又如教学《公输》,采用分角色地朗读,公输、墨子、楚王等等,学生们带感情朗读,一个顽固阴险狡诈的公输,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楚王,一个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墨子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还有《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课文都采用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中深入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再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融入角色,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角色入戏中深化了语感。

此外,还采用轮流读、引读、轻声读、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朗读过程中不断地“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建立起语感。我们知道,朗读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才深刻。如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叙文的叙述性,都应要求学生用心去读,在朗读中渐渐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渐渐与文本言语之声碰撞、交流、融合,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也敏锐起来,久而久之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第8篇

神奇的情节——彰显民族的情怀

《牛郎织女》是一则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文学作品,口耳相传,通俗易懂。它是属于人类早期幻想性的口头作品,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是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牛郎织女》的情节也处处体现着神奇中的夸张、异想天开般的出人意料。体会故事情节的神奇、感受民间的文化是本文一个核心的教学内容。

教学片段如下:

师:老牛的两次说话,喜鹊的出现等,都是在哪种情况下发生的?有共同点吗?

生:都是牛郎遇到困难的时候发生的。

生:老牛说话,喜鹊出现,都是为了解决牛郎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

生:这些情节一出现,牛郎的命运就开始改变,虽然到最后牛郎和织女没有永远在一起,但至少还有希望每年见一次面。

师:在牛郎遇到困难没法解决的时候,总会出现神奇的角色、神奇的故事情节,因而牛郎没法解决的困难就解决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故事发展呢?民间故事的创作者又是谁?

生:既然是民间故事,作者肯定不是很出名的人。

师:不仅不出名,很多民间故事都是老百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作者是广大的老百姓。不仅是这个作品,在老百姓创作的其他民间故事里也都会出现神奇的人物来解救苦难,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可能是希望自己在遇到生活的磨难时也能有人帮助。

生:可能是希望好人总有好报。

生:可能他们生活得不幸福,总期望有人来帮助,有人来帮助改变他们的命运。

师:民间故事都是来源于百姓的生活,民间故事的创作就是为了表达勤劳善良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勤劳可爱的人民自己创造的民间文化。

民间故事有民间故事的文化,童话故事有童话故事的文化。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存在。学习语文,就是浸濡在文化中的成长。让学生寻找令人感到意外的情节背后的共同点,无疑是寻找到了文字与文化的契合点,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触摸民间文化创作的本质: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创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彰显的是一个民族追求幸福的美好情怀。其实,这才是所有读者读到这些作品时怦然心动的原因,因为,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跳跃的修辞——传递民族的精神

反反复复读这篇《安塞腰鼓》,反反复复咀嚼每一个文字,会突然间觉得自己在这气势磅礴的鼓声面前变得很渺小,自己的心也跟随着安塞腰鼓发出震耳欲聋的鼓声。因为全文的语言正如安塞腰鼓,“火烈火烈”,热情奔放。感叹号的聚集,开头、结尾的以静衬动,短句、比喻、排比的运用等,大到整篇,小到一个字眼,都在传递着安塞腰鼓火热的激情。这一课该教什么?

如果全部纳入教学内容,则全文正如一个菜肴,太过浓郁,浓郁到让人可能觉得失去本味。所以教学内容需要取舍。取什么?取表达方式中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典型的。纵观全文,最能体现气势、覆盖全篇的就是排比手法的运用。抓住排比,可以取其一点,以点带面。

“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选择觉得最精彩的、最能体现生命力量的一句,放声读一读,品味组成排比的几个分句,为什么这么一组合,句子就显得这么精彩?”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安塞腰鼓的热情留存在心灵深处。

教学片段一: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个排比句给人感觉很有力量。

师:前面一句有个核心词:搏击。怎样的表现为搏击?

生:奋力地斗争。

生:勇猛地战斗与冲击。

师:围绕一个核心词:搏击,作者分别用三个词来修饰,是重复吗?

生:没有重复。“有力地”是形容力度,“急速”是形容速度,“大起大落”说明动作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生:“大起大落”是形容幅度。

师:形容一个搏击,从不同角度描述,有什么作用?

生:强调了不管是从力度、速度,还是从幅度看,后生们都像是在搏击。

生: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后生们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有力,那么富有气势。

师:从不同角度修饰,就是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后生们似乎都把自己的胳膊、腿作为搏击的武器,似乎全身的血液和细胞都活跃着,在奋力地锤,奋力地锤。体现了后生们的生命力量。

教学片段二:

师:为什么后生们能奏出这样的鼓声?

生:(默然)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这段话,你对黄土高原的后生有什么认识?

生:后生们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人,却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

师:普通在哪儿?

生:穿着农民的衣服,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

师:这是黄土高原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土地的贫瘠,使得他们的生活是贫穷的。

生: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希望,从来都是朝气蓬勃的。

第9篇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讨论活动;多媒体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些名人大家的言语都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这一先进教育理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教学目的呢?笔者现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归纳。

一、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育学研究认为,好的课堂导入往往带给学生新颖、别致的新鲜感,不但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究兴趣,而且还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由“要我学”调整到“我要学”的积极学习状态。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质量通常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格外重视课堂导入的运用。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讲到“有一种布料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这种神奇的布料吗?”听到我的描述,学生眼里都流露着惊奇以及探究的欲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布料都是可以直接感觉到的,这种神奇的布料真的存在吗?”“同学们,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就非常细致地描绘了这种奇特的布料。大家要是想一探其究竟的话,就要跟着老师一起进入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二、教师设置疑问,通过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持有较强的探究兴趣,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所学内容向他们设置一些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性问题,争取在激发其思考兴趣的基础之上,着重发展他们的积极的创新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之时,我将学生置放到了“蔡桓公”的困境之中,并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蔡桓公,名医告诉我身体某个部位潜存着疾病,我是认真听取他的建议积极治疗?还是置之不理,认为他是在危言耸听?”这一教学情景的设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讨论兴致,马上就积极融入了讨论的活动当中。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辅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无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与诱惑力。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多媒体的这一鲜明特征,争取通过此教辅设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几段详细描述安塞腰鼓的视频短片。视频将安塞腰鼓的特点以及韵律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在观看时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不时发出赞美的感叹声。如此,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安塞腰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以及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更促使他们在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实现了对安塞腰鼓的更好认识。

新课标背景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有很多,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多探索,唯有如此方能既真正调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又促使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积极融入到语文学习活动当中,从而为高效率、高质量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殷新.以语文兴趣为依托的初中语文教学[J].时代教育,2013(16).

第10篇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

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学习方式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

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计算机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将学生

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

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

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的。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要使学生

掌握以下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学会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基本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

技术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组织模

式和策略研究十分重要。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路。

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直观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

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动机。

(2)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

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譬如,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

我首先广播"安塞腰鼓"片段一,将 热烈击打腰鼓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欣赏,激发兴趣,进入学

习状态。接着集体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 杂着草根的土

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的精彩段落,将音像教材 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然后广播"安塞

腰鼓"片段二,将安塞腰鼓昂扬的气势和 击打腰鼓者豪放的身姿进行展示,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欣赏安塞腰

鼓之美。继而学生自由品读精要段落,理解精彩句子的深刻含义。

(3)快速反馈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

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

,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

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4)知识系统化

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还应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运用信息技术

将零散分布在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表格化,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和把握。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

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模式

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

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

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及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

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

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还可进行由"面"及"点"的选择性阅读为了有效地开展语文

专题研究性活动,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建立专题性资源平台,自主、写作学习。如在阅读欣赏创新活动

中,我们建立了"红楼梦专题研究"、"明清小说专题研究"、"元曲专题研究"、"鲁迅专题研究"等一系列研

究型学习专题,每一个专题网站既有可以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音频、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又有分

门别类的各种栏目;既可以用来学习,又可以用来交流;既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成果,又有专家学者的专线

连接。

(3)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

常用的教学流程。

(4)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

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

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四、实践中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中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現择其要点言之: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

,必须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

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

2、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由信息的单一化

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平台;语文课堂;精彩无限

教育发展纲要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兴致昂然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学思结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学习新模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变教师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交流、合作中提升语文素养,网络教学应运而生。网络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青睐。

一、学习时空无限拓展,学生自主尽情驰骋

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及超时空性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开放式的广袤的学习时空。学生置身课堂却能突破时空、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我们要发挥好网络“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的优势。在《探索月球的奥秘》一课的教学中,关于月球的知识,学生知之甚少,书本上的资源又很贫乏。于是我借助网络环境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网上可供阅读的资源浩如烟海,我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网上阅读,学生通过登录相关的网站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了语言素材,提高了鉴赏水平,培养了审美情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了较复杂难懂的自然科学知识。网络媒体的运用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语文课更富有情趣和生命力。

二、声情并貌,生动呈现,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多媒体教学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逼真地呈现出来,呆板、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声情并茂的具体场景。丰富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如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多媒体的运用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令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心神更愉悦兴奋。《安塞腰鼓》一课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但考虑到安塞腰鼓离学生较远,加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欣赏水平有限,安塞腰鼓所展示的艺术魅力仅靠对文本的理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教学时导入部分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画面,激越热烈的表演场面令学生震撼,视频的播放使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为顺利进入文本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听示范朗读,铿锵有力的朗读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语言的气势。听完录音后我顺势利导,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尽情的朗读中体味安塞腰鼓那不可言语的热烈激情;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享受到审美的乐趣。震撼激昂的表演视频、铿锵有力的范读、尽情的自我朗诵,三环节声情并茂,立体、生动地呈现,实现了对安塞腰鼓的整体感悟。最后以一首激昂的歌曲《黄土高坡》结束全篇。多媒体的引入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还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三、师生、生生资源共享,省时、高效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快迅传输,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或教师能够同时拥有无限的信息来源,实现教学信息交流,资源的高度共享。在《说不尽的桥》一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当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促其形成个性认知并形成文字。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着自己整理的集画、音于一体的桥文化,学生的劳动成果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同学间既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增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信心。网络多媒体为学习活动搭建了精彩的平台,让短短的一节课妙趣横生、风光无限!

四、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沟通无限

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同步和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跨越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双方或多方实时交互及异步交流。学生之间随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教师也可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双向交流,在师生之间建立指导与交流的桥梁。“BBS论坛”和“聊天室”的设计,更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互相交流,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交流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网络的这一重要特性,使网络教育成为惟一的、真正地在教师与学生、同学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的教育方式。

五、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成为现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尽可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机会。把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戏曲大舞台》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托网络,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教学目标,并以学生的学为落脚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和环境。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有关网站,如中国戏曲网、咚咚锵中华戏曲网、戏曲研究、戏曲音乐网里查询、提取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等方式,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地位日益彰显。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形象而生动的场景再现;超大的知识容量,高效的课堂,无不体现出其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驰骋,掌握了学习知识、探讨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动脑动手的能力,造就了独到的见解、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必将为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盛琳阳,李晓东.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第12篇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弥补课文只有文字的不足。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给学生营造语文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

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氛围,有助于语文课的导入

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肤色的人在死海游玩的画面,画面上有的人躺在死海里悠闲地看书,有的身上涂满了泥巴,戴着墨镜在享受日光浴。学生看着这些生动的图片好奇地问“这些人怎么能躺在水里?还能看书?他们是不是有特异功能?”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阅读文本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再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笔者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了西北汉子表演安塞腰鼓时豪放、热烈、壮阔的场面,画面上表演者头箍红围巾,身着白对襟衫,忘情地捶击着腰鼓,舞动着身子。笔者问学生“想不想更深入认识这种震撼人心的舞蹈艺术?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塞腰鼓好吗?”正是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才使语文课的导入更易于营造氛围,为学习奏响了富有感染力的序曲。

二、运用信息技术注入生活气息,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在运用多媒体激情导入的基础上,如何将课文中一个个静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将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文本内容与现代生活气息碰撞接轨?这是许多语文教师冥思苦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一困惑。例如,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在学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笔者精心制作了人物说话指手画脚,睡觉时手脚伸开摆成“大”字形的动化图片,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阿长行为粗鲁,爱嚼舌头从而令人生厌。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现代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阿长这样的人?”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表明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真有,这就完成了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接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有助于有效地进行拓展教学

语文学科是信息内容最为丰富复杂的学科,如何在40分钟有限的文本教学中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信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阅读机会,而且能够使相关内容的阅读信息量数倍增加。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教学进程加快,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有时间进行拓展式教学。

课堂流程中,可以拓展文本的作家作品生平资料,拓展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在拓展中开阔视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到《芦苇荡》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孙犁的相关材料,学生不仅知道了白洋淀派,还了解了同时出现的赵树理等人的山药蛋派。从而拓展到让学生搜集网络中所有写父亲的文章。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