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故国东望路漫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乡怀人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一、鉴赏示列
1、思念亲人。例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2、思念故乡。例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内容]这是两首五言古诗。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第二首诗从在江南的男方立言,他见到孟津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3、羁旅愁思。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4、边关思乡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作者写道: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马,征战不休。自然地透出单调困苦、不尽无穷的怨情。后两句写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写征人转战跋涉的遥远与苦辛。这首诗一方面以“岁岁”与“朝朝”写出怨苦无时不有,又以“青冢”、“黄河”、“黑山”表现出怨若无处不在。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人手: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①中的家国情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乡土亲情的思恋。乡土、亲情,对于远游者来说是多么亲切而渴望的啊!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漫游中辗转反侧,见月思亲,情不自禁地吟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月是故乡明”等名句,抒发出对家乡亲人最亲切直接而又哲韵无限的思恋,引起代代共鸣。故乡是生养自己的土地,一个对自己的故乡都不热爱的人,很难说他对祖国的热爱是真诚的。此外,男女爱情与献身国防的恰当融合之作,也是具有家国情愫的。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把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正义战争的理解融为一体,是爱情、家国的融合之作。那些游子思乡、边陲塞隘、闺妇思夫等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对乡土亲情、对家国故园的思念和眷恋,都应是那个时代家国情愫的具体体现,都有一定的爱国意识。
对山水田园的钟爱。华夏大地,田园秀美,江山壮丽,中华儿女用真情之笔描绘抒发着无限壮美锦绣之景和陶醉愉悦之情。陶渊明在《饮酒》中沉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更将这种陶醉和真爱描绘到了最佳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些淳朴自然、清新流畅的诗篇,惬意地描绘出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意境优美清新、安逸恬静。古人怀着无限钟爱之情、真挚纯美之意,吟唱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秀美田园、皇天后土的由衷爱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青玉簪”(《送桂州严大夫》);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等。
这类古诗词可分为三小类:一是单纯描绘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终南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是借景抒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望岳》;三是借景物描写揭示生活哲理的,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形象地揭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天下忧乐于心的情志。因朝代更替而引发故国眷恋之情的,其惨痛凄切之心、悲天悯人之状尤为感人。《诗经》中的《黍离》记述了东周士大夫行经镐京时见其祖先宗庙宫室已尽为禾黍的感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慨伤周室之覆亡,家国之衰替,彷徨难去,悲叹不已。以往用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不把这首诗归入爱国诗,现在我们将之纳入到“家国情愫”之列。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将亡国之痛抒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故国乡土的难舍之绪,哀婉凄切。
对“天下”的忧乐意识表现在“兼善天下”的理念中。“兼善天下”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最高人生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之概括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家国情愫的体现。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仁人志士家国情愫的重要内涵之一。屈原是第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爱国诗人,他在《离骚》中反复抒发着自己执著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②,表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献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爱国之心,这是屈原忧国忧民意识的具体表现。司马迁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③。杜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最具有忧患意识的伟大诗人,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春望》等一系列忧时感愤的诗篇中,诗人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忧国忧民的深挚喟叹。此类作品还有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就连多愁善感的李贺也发出“男儿何不带吴钧,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语,范仲淹把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概括得更为集中真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这种忧患意识带有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样是中华民族美好情操的具体体现。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中国古诗的重要主题之一。家国和人民,这两个概念是血肉相连、紧密相依的,对家国的热爱,自然会萌发对生息于斯的人民的关切;对人民的关爱,也同样会升华到对家国民族的忠诚。杜甫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挚热情怀,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丑恶现象,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温暖:“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家国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捐躯之举。屈原的《国殇》是一首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他们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他们“出不入兮往不返”、“终刚强兮不可凌”、“首身离兮心不死”和“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虽死不屈的顽强精神。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是这种精神的升华。其他如汉乐府中的《战城南》、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木兰辞》、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为国效力、视死如归的节操。
统一之愿。有些朝代,统治者的软弱投降、丧权辱国与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气节形成了鲜明对比。宋朝统治者对敌卑躬屈膝,不惜以大好河山、千万臣民拱手相送;相反,爱国将士们舍生忘死、激昂悲愤地顽强抗争,爱国名将岳飞壮怀激情地发出:“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陆游念念不忘洗雪国耻,盼望国家统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叮嘱儿子:“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在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国难中,梦寐以求的是抵御外辱、恢复中原,发出坚持抗战、统一祖国的悲壮誓言:“马革裹尸当自誓”(《满江红》)、“男儿到死心如铁”(《贺新郎》)。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国奋力抗争,被俘后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高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舍生取义,壮烈殉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不屈之气。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是中国人重气节的概括之语。孟子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倡人要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古贤所倡颂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历经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洗礼,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浩然的中正气节和高尚的民族情操。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身系牢狱,宁死不降,慷慨就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
正确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愫,还需要以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下面两个关系、一个问题――
爱国与忠君的关系。我国古人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意识交织在一起,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造成的。如屈原的爱国与忠君就是一致的,他热爱祖国,也忠于楚王,虽遭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离骚》),仍自告奋勇愿为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并“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杜甫的爱国也是与忠君相联系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集中表现了他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君”往往是“社稷”、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并形成一种思维惯式:爱国自然要忠君,忠君自然也就是爱国。不可否认,像屈原、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其忠君思想是有一定历史局限性的,他们对君主抱有过多的幻想,对统治阶级虽有所批判,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愚忠”过甚,这是不可取的。但他们的爱国思想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历史的进步相一致,又是可贵的。屈原的忠于楚王和热爱楚国是一致的。
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古代的爱国作品,多产生于汉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尚未完全融合的特定历史阶段,胡人入侵,武皇开边,都曾给人民群众造成深重的灾难。对这类战争的发动者,是不应肯定的,但在反侵略战争中所产生的爱国作品,情况就不同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具体民族都曾有过自己的爱国作品――文字或口传的,凡属于反侵略的爱国作品和爱国人物,不管是哪个民族的,都应得到肯定。在今天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时期,各族的爱国人物和爱国作品都应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历史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情操和爱国精神范围。
功名问题。官本位意识的影响作用,使得古代士人多热衷功名仕途,希望求得一官半职。当今,用唯物史观来看待这一现象,应该予以肯定,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也是积极进取的一种表现:入仕功名是古代士人实现其“光宗耀祖”、“施展才华”、“兼济天下”的唯一途径,属“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范畴,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应该肯定并提倡。
注释:
①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游国恩:《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③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西北自古干旱少雨,而在一天早晨突然能下起丝丝细雨,空气是多么的清爽,心情是多么的舒畅,“浥轻尘”、“柳色新”把一个古代的咸阳描写的多么美好。虽说是以柳色来写雨后的清新,其实已经突出了别意(古有折柳赠别的风尚),内心的不舍和暗暗地忧心隐隐包含其中。但是作者毕竟饱经世事,练就了旷达的情怀和富含深情地城府,语句动听可爱,感情真切,将一般人难以隐忍的离别之情化作了欢快的赠词,“劝君更尽一杯酒”,面对遥远的征途高兴的跨出这美景如画的渭城,让我们再斟满这杯酒,权当我送你走出了阳关,当你到了那里,可能就看不到从前的朋友了。尽管豪情满怀就要出征,朋友一场,相见时难别亦难。“西出阳关无故人”,“惜别”之情凸现,读后让人揪心,正是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引起了历代诗人的共鸣。
北宋时期咸阳籍诗人张舜民有一首《卖花声-题岳阳楼》,“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能文词,嗜画,题评精确。诗学白居易,语言通俗,风格与苏轼相近。此词是作者元丰六年(1083)被贬往郴州途径岳阳楼时抒发的登临之感。词以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化出,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木叶飘零时,可望不可及。既然被贬郴州,何日得以往还?不由得联想到落叶的飘零凄惨。楼中斟酒,不待闻歌,古今迁流之苦,百端愁绪,一起涌入心头。这不正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桥上的惆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此刻,与岳阳楼上的饯别已有某些相似了。
另一首是北宋诗人晏几道的《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渭城丝雨劝离杯。欢意似云真薄倖,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晏几道(约1084-1118)是晏珠的幼子,字叔原,临川人。北宋词家,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作品自编为为《小山词》,存词200多首。他一生多与歌女来往,对女子的感情既真淳又深沉,没有掺入一丝水分。在他的诗词里,女子的名字如春、花、莲、云等都会被巧妙地镶入诗句,到处可见少女的音容笑貌,脸上霞、眉上月,宛在读者面前。这首诗他依然使用了“春花”、“落梅”、“碧桃”、“摇柳”这样的美好词句,来描述凤楼歌女欢唱《渭城曲》的情景,可知有宋一代,《阳关三叠》风行之盛,几乎成了“劝离”、“远行”时必不可少的送别曲。
还有一首范成大的诗《咏河市歌者》:“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江苏苏州)人。幼年遍阅经史,善为文章。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在朝廷曾任多种官职,出使过金国,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诗词文赋在当时享有盛名,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田园诗成就最高,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河市”也叫市河,在苏州城内,常有街头卖艺的在此卖艺歌唱。作者走上街头,听到以卖艺谋生的歌者忍受着饥饿在唱《渭城曲》,歌声并不轻松(“岂是从容”),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感慨。“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歌者直唱到天晚,可能还没有得到一口饭吃,忍饥挨饿,振喉强作黄莺般的歌声,吸引听众。“可怜”、“强作”不但深刻描述受饥饿折磨的艺人形象,还寄寓着诗人的同情之心。《渭城曲》词调深沉,歌女歌声强作黄莺,稀稀落落围听卖艺人卖唱的场景,沉痛伤感引人动情的《阳关三叠》反复叠唱,加上歌女疲劳沙哑强装的音色,使《渭城曲》诗句倍添催人泪下的感情力量。透过歌者的吟唱和诗人笔下的感情,就可知《渭城曲》在北宋、南宋风靡大江南北的情形,渭城也名扬天下。
贺铸有两首词《虞美人》和《醉春风》亦有《渭城曲》的引用。“粉娥齐敛千金笑,愁结眉峰小。渭城才唱浥轻尘,无奈两行红泪、湿香巾。 伤心风月南城道,几纵朱轓到。明年载酒洛阳春,还念淮山楼上、倚阑人。”“楼外屏山秀,凭阑新梦后。归云何许误心期,候候候。到陇梅花,渡江桃叶,断魂招手。 楚制汗衫旧,啼妆曾枕袖。东阳咏罢不胜情,瘦瘦瘦。隋岸伤离,渭城怀远,一枝烟柳。”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唐贺知章后裔,以贺知章居庆湖(即镜湖)自号庆湖遗老。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于他耿介豪侠,入仕后喜论当今世事,不肯为权贵屈节,因而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晚年退居苏州,著有《东山词》,现存词280余首。其词内容丰富,格调豪放,刚柔兼济。作品以写个人旅途行役、登临游赏等生活经历为主,风格多样。张耒曾赞为“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贺铸自己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这主要指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入词。他融化前人诗句的技巧,堪与周邦彦比美。许多描写恋情的词,风格也是上承温、李等人,写得婉转多姿,饶有情致。他的这首《虞美人》就是描写凤楼烟柳的女子们以卖唱为生的风月声情。词中的“渭城才唱浥轻尘。无奈两行红泪、湿香巾”,把《渭城曲》中的离别惆怅巧妙地引入,也把《渭城曲》的离别望怀轻松地化为“渭城怀远,一枝烟柳。”
一首《渭城曲》,唱遍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之间,其影响之大,史上少有。文人学士,争相引用,在宋词中处处可见。然而却不见重复,更不见繁冗,新意迭出,句句牵情。类似的宋词还有许多,真是一首《渭城曲》,鸣和入宋词。再选录几首于下:
一、周邦彦 蝶恋花(商调柳-第二)
桃萼新香梅落后。
暗叶藏鸦,苒苒垂亭牖。
舞困低迷如著酒。
乱丝偏近游人手。
雨过朦胧斜日透。
客舍青青,特地添明秀。
莫话扬鞭回别首。
渭城荒远无交旧。
二、绮寮怨 中吕思情-杂赋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
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
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
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三、叶梦得 醉蓬莱
问东风何事,断送残红,便拚归去。
牢落征途,笑行人羁旅。
一曲阳关,断云残霭,做渭城朝雨。
欲寄离愁,绿阴千啭,黄鹂空语。
遥想湖边,浪摇空翠,弦管风高,乱花飞絮。
曲水流觞,有山公行处。
翠袖朱阑,故人应也,弄画船烟浦。
会写相思,尊前为我,重翻新句。
四、.刘一止 临江仙
台上风光浓欲滴,傍阑芳桂阴成。
乱山相对长官青。琢诗能句好,举酒见心倾。
团扇不应秋后弃,几年仁惠风行。
渭城柳色若为情。一尊松竹底,三唱和秋声。
五、朱敦儒 感皇恩(游园感旧)
曾醉武陵溪,竹深花好。
玉佩云鬟共春笑。
主人好事,坐客雨巾风帽。
日斜青凤舞,金尊倒。
歌断渭城,月沈星晓。
海上归来故人少。旧游重到。
但有夕阳衰草。
恍然真一梦,人空老。
六、曹勋 竹马子(柳)
喜韶景才回,章台向晓,官柳舒香缕,
正和烟带雨,遮桃映杏,东君先与。
乍引柔条萦路。娇黄照水,经渭城朝雨。
翠惹丝垂,玉阑干风静,轻轻搭住。
到此曾追想,陶潜旧隐,忆隋堤津渡。
三眠昼永凝露。更许黄鹂娇语。
似怕日暖,飞花成絮,拟雪堆绣户。
待放教婆娑,如眉处、笼歌舞。
七、王之望 丑奴儿(寄齐尧佐)
蒙泉秋色登临处,愁送将归。
一梦经时。肠断佳人、犹唱渭城词。
春来重醉分携地,人在天涯。
别后应知。两鬓萧萧、多半已成丝。
八、洪适 减字木兰花(太守移具饯行县偶作)
使君情素。念我明朝行县去。
一醉相留。和气欢声到小楼。
暂时南北。莫唱渭城朝雨曲。
此去农郊。收拾童儿五衤夸谣。
九、临江仙(送罗倅-伟卿权新州)
远驾星屏临百粤,康沂户户歌功。
使君五马去乘骢。
卖刀无旷土,赠扇有仁风。
莫唱渭城朝雨曲,片帆时暂西东。
促归行拜紫泥封。
九霄先步武,三接未央宫。
十、长相思
柳青青。酒清清。雨脚涔涔忆渭城。一尊和泪倾。
山青青。水清清。水阔山重不计程。愁堆长短亭。
十一、赵彦端 阮郎归
一春种得牡丹成。那知君遽行。东君也自没心情。
夜来风雨声。追间阔,数清明。不应歌渭城。
只愁河畔草青青。却须离绪生。
十二、吕胜己 满江红(赴长沙幕府,别饯,送客)
拍碎红牙,一声上、梁尘暗落。
纨扇掩、雏莺叶下,巧呈绰约。
字字只愁郎幸浅,声声似怨年华薄。
坐中人、相顾感幽怀,添萧索。
歌暂阕,杯交错。人又去,情怀。
那堪听风雨,渭城吹角。
去去已离闽岭路,行行渐近滕王阁。
便无情、山海曾相逢,坚心著。
十三、韩玉 减字木兰花(赠歌者)
香檀素手。缓理新词来伴酒。
音调凄凉。便是无情也断肠。
莫歌杨柳。记得渭城朝雨后。
客路茫茫。几度东风春草长。
十四、魏了翁 水调歌头(张太博方送别壁津楼再赋即席和)
檥棹汉嘉口,更尽渭城杯。
凌云山色。似为行客苦伤怀。
横出半天烟雨,锁定一川风景,未放客船开。
想见此楼上,阅尽蜀人才。
山猿鹤,江鸥鹭,亦相猜。
滔滔日夜东注,全璧几人回。
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梦死,转首总成埃。
信屈四时耳,寒暑往还来。
十五、方千里 一落索
月影娟娟明秀。帘波吹皱。
徘徊空度可怜宵,谩问道、因谁瘦。
不见芳音长久。鳞鸿空有。
渭城西路恨依然,尚梦想、青青柳。
十六、刘克庄 满江红
嫌杀双轮,驾行客、之燕适粤。
也不喜、船儿无赖,载他江浙。
荡子不归鸳被冷,昭君远嫁毡车发。
叹子规、闲管昔人愁,啼成血。
渭城柳,争攀折。
关山月,空圆缺。有琵琶改语,锦书难说。
若要人生长美满,除非世上无离别。
算古今、此恨似连环,何时绝。
十七、 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风拂尘徽,雨侵凉榻,才动秋思。
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
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
红叶流光,苹花两鬓,心事成秋水。
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
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十八、陈允平 蝶恋花
墙外秋千花影后。
环兽金悬,暗绿笼朱牖。
为怯轻寒犹殢酒。
同心共结怀纤手。
粉袖盈盈香泪透。
蹙损双眉,懒画遥山秀。
柔弱风条低佛首。
渭城歌舞春如旧。
十九、临江仙(贺默轩)
旧日诗肠论斗酒,
风流怀抱如倾。
几年不听渭城声。
尊前无贺老,卷里少弥明。
闻说语言都好,
便应步履全轻。
长生第一是风僧。
额前书八十,能说又能行。
二十、张炎 摸鱼儿(别处梅)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旧。
西湖见说鸥飞去,知有海翁来否。
风雨后。甚客里逢春,尚记花间酒。
空嗟皓首。
对茂苑残红,携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归时候。花径青红尚有。
好游何事诗瘦。龟蒙未肯寻幽兴,曾恋志和渔叟。
吟啸久。
爱如此清奇,岁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二十一、刘将孙 满江红
千里酸风,茂陵客、咸阳古道。
宫门夜、马嘶无迹,东关云晓。
牵上魏车将汉月,忆君清泪知多少。
怅土花、三十六宫墙,秋风袅。
浥露兰,啼痕绕,画兰桂,雕香早。
便天还知道,和天也老。
独出携盘谁送客,刘郎陵上烟迷草。
悄渭城、已远月荒凉,波声小。
二十二、吕本中 生查子(离思)
双双小凤斜,淡淡鸦儿稳。
一曲渭城歌,柳色饶春恨。
离觞洗别愁,酒尽愁难尽。
宝瑟雁纵横,谁寄天涯信。
二十三、朝中措 念奴娇(送淮漕钱处和)
绣衣直指,问凌风一笑,翩然何许。
诏山层霄持汉节,千里秋风淮浦。
鉴远江山,竹西歌吹,曾被腥膻污。
须君椽笔,为渠一洗尘土。
休厌共倒金荷,翠眉重为唱,渭城朝雨。
看即扬鞭归骑稳,还指郁葱深处。
宝带兼金,华鞯新绣,直上云霄去。
回头莫忘,玉霄今夜风露。
二十四、向滈 如梦令
杨柳千丝万缕。
特地织成愁绪。
休更唱阳关,
便是渭城西路。
归去。归去。
红杏一腮春雨。
二十五、张辑 醉蓬莱(舟次东山忆西湖旧游)
记澄湖抱练,画舫参差,闹花时节。
油壁鸣堤,有障萦屏列。
燕草香融,鸦条香浅,似渭城烟雪。
急管斜阳,衙娘葱蒨;带围寒怯。
苏小间情,绿杨如织,阑槛东好山千叠。
料得如今,也翠销红歇。
何限繁华,春来都付与,数声啼鴂。
谩怆羁魂,扁舟买醉,谢公明月。
二十六、徐宝之 莺啼序
荼縻一番过雨,渍残花似雪。
向清晓、步入东风,细拾苔砌馀靥。
有数片、飞沾翠柳,萦回半著双归蝶。
悄无人、共立幽禽,呢呢能说。
因念年华,最苦易失,对春愁暗结。
欢自古、曾有佳人,长门深闭修洁。
寄么弦、千言万语,闷满眼、欲弹难彻。
靠珠珑,风雨微收,落花时节。
春工渐老,绿草连天,别浦共一色。
但暮霭、朝烟无际,尽日目极,江北江南,杜鹃叫裂。
此时此意,危魂黯黯,渭城客舍青青树,
问何人、把酒来看别。
思量怎向,迟回独掩青扉,夕阳犹照南陌。
春应记得,旧日疏狂,等受今磨折。
便永谢、五湖烟艇,只有吟诗,曲坞煎茶,小窗眠月。
还自省,把融和事,长留芳书人间世,
与羁臣、恨妾销离侧。
自题蕙叶回春,坐听蓬壶,漏声细咽。
二十七、杨泽民 蝶恋花(柳)
腊尽江南梅发后。
万点黄金,娇眼初窥牖。
曾见渭城人劝酒。
嫩条轻拂传杯手。
料峭东风寒欲透。
暗点轻烟,便觉添疏秀。
莫道故人今白首。
人虽有故心无旧。
二十八、王泳祖 风流子
东风长是客,帘栊静、燕子一双飞。
看花坞日高,翠阴护晓,柳塘风细,绿涨浮漪。
肠断处,渭城春树远,江国暮云低。
芳径听莺,暗惊心事,画檐闻鹊,试卜归期。
小楼凝伫地,疏窗下,几度对说相思。
记得菱花交照,素手曾携。
有新恨两眉,向谁说破,芳心一点,惟我偏知。
休为多情瘦却,重有来时。
二十九、彭履道 兰陵王(渭城朝雨)
章台路。西出重城几步。
秦楼晓、花气未明,
一霎空濛洗高树。行人半倚户。
飞去黄鹂自语。
秋千小,不系柳条,惟有轻阴约飞絮。
钿车暗相遇。早拂拭红巾,初放鹦鹉。
闻歌犹是淋铃处。
掩面鸣筝,倚垆呼酒,东风重记旧眉妩。
报伊共歌舞。西去。屡回顾。
渐客舍荒凉,嘶马先驻。
玉关万里知何许。
但倦拥荒泽,瓜洲难渡。
将军垂老,望故国,夜寒苦。
三十、.无名氏 古阳关
渭城朝雨,一霎裛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
弄柔凝、千缕柳色新。
更洒偏,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
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
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