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介绍家乡的景物

介绍家乡的景物

时间:2023-05-30 09:5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介绍家乡的景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介绍家乡的景物

第1篇

一、微内容的选择

介绍家乡景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习作目标是:通过仔细观察,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将景物写清楚,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有丰富的想象。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仔细地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为此,本次习作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并按一定的顺序将家乡的景物写清楚”。学生一听“观察”这个词,想到的就是将眼睛看到的东西写下来。事实上,学生在没有真正学会观察之前,只会“走马观花”,写下来的东西,往往也是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如何面向全体,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呢?这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想象,使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本微课的设计在于给学生一个明晰的、可行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的配合,借助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摸等方式,发现景物的独特之处,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把景物观察细致;同时,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有序介绍景物,把观察到的景物写清楚。

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在设计本微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用学生喜欢的“感官”人物、“慢羊羊村长”和“灰太狼”这几个趣味形象做主人公,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避免了机械式教灌,还寓学于乐,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达成了习作目标。

二、微教学的设计

1.学习目标

(1)借助眼睛、耳朵、嘴巴等多种感官,抓住景物的特点,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提高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能力。

(2)在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有序介绍景物的过程中,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感。

(评析:本微课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整体确立学习目标,较好地体现三维整合,引领教学过程的设计更为丰满。)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嘴巴”“眼睛”“鼻子”“手”“耳朵”五个感官兄弟出场。

【嘴巴】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灰太狼要来杭州玩,我们该带他去哪儿逛逛呢?

【眼睛】现在是秋天,杭州的桂花开得正闹。我们就去新西湖十景之一的满陇桂雨走一走、看一看吧!那里可是赏桂的最佳地点。

【慢羊羊】嗯,这个主意不错。

【其他感官】好啊,好啊,我们就去那里!

(2)借助感官多角度观察。

①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桂花的图片。

【感官兄弟和灰太狼】哇,桂花可真美呀

②在桂花树前,感官兄弟们议论纷纷。

(评析:学生习作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激情,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学往往比较单一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本微课设计将儿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漫画人物与习作内容巧妙链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并在接下来的“有顺序地介绍家乡景物”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形象、生动、有趣地展开教与学的过程,符合三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

(3)有顺序地介绍景物。

①指导“从远到近”的介绍顺序。(详)

【灰太狼】你们七嘴八舌地东说一句,西说一句,说得我头都晕啦

【慢羊羊】好了,孩子们静一下,你们能不能排好队有顺序地向灰太狼介绍呢?(课件出现字幕,有顺序)

【眼睛】我是老大,先听我说。

【鼻子】不行不行,我先闻到香味的,应该我先说……

【耳朵】大哥说得在理,它看到的东西最多,让它先说吧l

【手】我只有走近了,才摸得到桂花,我最后介绍吧

【嘴巴作哭状】我没尝过,我没什么好介绍的呀l

【慢羊羊】呵呵呵,等我们把桂花做成桂花糕、桂花糖,又香又甜,味道才好呢!

【嘴巴】真的吗?我好想尝一尝。

【慢羊羊】孩子们,刚刚我们来时,老远就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桂花。那就先从“眼睛”开始,然后是手、耳朵、鼻子、嘴巴一个接一个来介绍吧!

【大家异口同声】好。

【慢羊羊】瞧,你们团结协作,一个一个按顺序来介绍,把桂花的美介绍得多清楚呀!其实像刚才那样,我们先介绍远处看到的,再介绍近处感受到的景物,这样的观察顺序就是“从远到近”!(课件出现字幕:从远到近)

【灰太狼】村长,我和“鼻子”一样,刚来时是先闻到桂花的香味的,我觉得也可以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先让“鼻子”介绍桂花。

【感官兄弟】灰太狼,你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把桂花介绍得又清楚又有条理,下次要请你当导游啦!

【慢羊羊】嗯,灰太狼真厉害。虽然我们平时在观察景物时,“眼睛”看到的东西最多,但是由于景物特点的不同,有时“鼻子…耳朵”反而先感受到,所以也可以让它们先来介绍!

(评析: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介绍景物是本微课教学的重点,此处精心制作了“感官兄弟”争论排序的动画视频,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如何借助“从远到近”的顺序有条理地把景物介绍清楚,还留给学生思考发现的空间,强化了学生对景物介绍条理性的认识,在情趣盎然中落实了三维目标。)

②拓展“从近到远”等其他介绍顺序。(略)

【嘴巴】村长,村长,我们在观察景物时,有时先在近处观察,然后再从远处眺望,我们也可以“从近到远”来介绍吧!(课件出示字幕:从近到远)

【手】嘴巴弟弟,你真棒!我觉得这个介绍顺序也很不错【

【鼻子】对呀,这样我们和手就可以先介绍了!

【眼睛】哈哈,我也想到了另外一种介绍顺序,如介绍我们杭州的雷峰塔时,也可以按“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的顺序来说呀!(课件出示字幕:“从上到下…从下到上”)

【慢羊羊】呵呵呵,你们真是一群聪明又爱动脑的孩子。

(4)迁移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

第2篇

新疆的王磊同学写给好朋友李阳的信中不但描绘了家乡迷人的风光,而且介绍了家乡古老的风俗。同学们,你的家乡肯定也有与众不同之处。请以书信的格式,向远方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

【创意一法】

巧用比喻来写景

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比喻,在描写景物的课文中常常出现,它让那些美妙的景象形象具体。如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九寨沟》: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这一段“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一句中将“湖泊”比做了“宝石”,“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一句中将“瀑布”比做了“白练”。这里的比喻浅显易懂,让这些妙不可言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片段赏析】

夏天的夜晚

夕阳渐渐黯淡了下来,夏日的夜幕悄然无声地到来了,深蓝色的天空是那么迷人,那么神秘,那么美丽,那么动人,一颗颗小巧玲珑的星星闪烁着晶莹的亮光,好像无数颗闪亮的钻石星罗棋布的镶嵌在天空中。整个天空犹如一颗硕大的蓝宝石,一颗颗小星星像正在嬉戏的孩子们,一群群、一群群的,还调皮地眨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在星星的陪衬下,月亮姑娘升起来了,像是刚刚脱水而出的一轮冰盘,一尘不染。她把几颗星娃娃叫过来,说一说悄悄话。刹时,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如嵌了一层华丽的白银。

夜幕降临的时刻,是美丽来临的时刻,弯弯的月儿,像金色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航行;银亮的繁星,像是睁开明净的笑眼。啊!夏天的夜晚是多么的迷人。

第3篇

亲爱的小朋友,我们的家乡——崇武古城,有60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城墙,金色的沙滩,精美的石雕,美丽的传说…… 让我们再次去亲近她,了解她,长大以后,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

今天.我就为大家当个小导游来介绍我们有6000多年历史的家乡——崇武古城.崇武,地处惠安东南海滨.北屏湄州湾,南障泉州湾,沧波浩荡,乍山耸峙,形势十分险要,宋时设巡检寨.元改巡检司;明初诿寇屡犯我沿海城乡.洪武20年(1387年建城设访,置千户所,驻兵千余,拒以抗击犯敌.至隆庆初年,抗委名将戚继光于城内莲花山设中军台,视师海防,平息委乱,民得安堵,清顺治间,民族英雄郑成功驻兵抗清,收复台湾基地之一.

好了,还有很多处景物我不在一一介绍了,你们大家自己游览吧,不过要注意安全哦!当然,也希望没来过崇武古城的游客能来崇武古城游玩,我会再次为你们介绍的,拜拜!

第4篇

我的家乡獐子岛,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土地肥沃,环境优美。

那么我就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地方“小白塔”。其实它叫瞭望台,因为它在家乡最高的地方,而且墙面粉刷的都是白色,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小白塔。小白塔的景物很多,先从山脚下开始说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獐子,随后跟着的是十二生肖。再往山上走,就会陆续看到长颈鹿、熊、大象‘还有几只山 中大 王“老虎”。观看完这些形态各异的动物之后,我们来到了瞭望台上,当我们爬到最高层的时候,你会看到远处是一片大海,近处的四周都是茂密的树林。远远望去,在天空与大海连接的地方有三个小岛,分别是大耗岛、小耗岛和塔连岛。

这就是我们家乡美丽的小白塔。

第5篇

一、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作文功底

一个有丰厚文化内涵的教师,往往热爱写作、重视作文,并能时时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教学之中。例:《家乡的桥》,第三节介绍桥的千姿百态。在众多对桥的描写当中,对“过户桥”的介绍,文章只用了一句话: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这样的描写何其简单。为何?内容简单:搁(造法),连(作用)。内容的简单决定语言形式的简单:过户桥,一搁一连,仅此而已。把过户桥与单拱桥去比,写法有什么不同?结论是:简单的事物简单写,复杂的事物就要按一定顺序从几个方面去写。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一定明白这“详略”之中的奥秘了。

二、教学生善于积累材料、善于模仿写段

在学完《家乡的桥》后,有学生模仿“桥的造型”的写段:最简单的是单色喷泉,喷来喷去一个颜色;最漂亮、最引人瞩目的数彩色喷泉了喷出来的造型酷似一只巨大的毽子,被踢上了天空,色彩缤纷,一会儿黄,一会儿蓝,一会儿绿……天女散花般落下来,又升上去,仿佛看到了神话般的色彩,使人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这风景跟音乐相称相应,又平添了几分雅致。

三、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作文

“文贵以真”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就该怎么写,不用掩饰更不能装腔作势、无病,要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和感受。

四、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写人文章

形神兼备,凸显个性。写人文章最重要的是多方面突出人物的个性。“相由心生”,人物的外貌、神态与其内在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写人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形神兼备。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但要注意不要写得千人一面,“不――不――”的公式是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的脸谱同样也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定的品质,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形”与“神”应该和谐统一起来,通过形象描写和神态描写,人物的个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通过言行,体现特点。 “一言一行总关情”人物的语言描写不能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人物做了什么,更要写出任务是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展现出人物的动态情景;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

精选事例,突出个性。事实胜于雄辩,写人,没有典型事例可不行。人的个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一个人是急性子,那么他在吃饭、穿衣、干活、走路上,都比别人快一些。可是,是不是所有的表现都可以写呢?不行。我们得找那些最能表现这一个性的事实来写,这样的事就叫“典型事例”。所谓“典型”,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突出的。

2、叙事文章

精心选材,力求真实和新鲜。写事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真实的、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而又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习作的材料,这些事情包括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而且,选择的材料还要求新颖,最好要写别人没写过的。另外,还要表达新鲜活泼的内容,使文章具有独特的魅力,避免一般化。找到动情点,触发作者的情感。叙事的文章侧重表现真情,所以特别感人。这一类文章要想以情动人,就需要在叙事中凸显“动情点”。它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动情点”只是一个出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涌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境的真实表现。细致描写亲生经历过的事情,抒发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写景文章

定点定景,集中笔墨描写景物

定点定景,写景的时候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景物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谓定点定景就是观察点不同观察景物相同。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笔墨把这景物详细的描述出来

定点换景,找好观察点描写景物。为了获得不同的感受还需要第二种方式――定点换景观察的角度要选好,我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会随着视线的移动而观察到不同的景色,因此需要,“定点换景”。

观察的时候角度要选好,景物变幻的顺序也要合理,不要颠三倒四的,这样才能层次清楚。值的注意的是,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是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

定景换点。只从一个角度观察事物,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大诗人坡的诗《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可以不改变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所要描绘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所要描绘的景物。换点要在文中交代清楚,如果交代不清楚,就会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既没有整体的感觉,也影响了写景的效果。

移步换景,全面而有所侧重地写景。大多数时候,我们观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事物也不固定。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我们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注意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的展示景物的全貌。这种文章是以游览的顺序写的,写出来的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写景时应注意详略的问题。应该把最具代表性、最使自己激动、最令自己难忘的景物,当作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描述。次要景物可略写或不写,这样重点就突出了。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你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观察文章

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外形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还是物品,我们要观察一种物,首先要观察它的外形。每一种物都有它的外形,写出它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是我们认识它们的开端。

写物的外形的时候,我们要用描写的手法来写。如果是植物,就要写出花、叶、茎的颜色和样子,以及他的果实的样子。如果是动物,就要写出他的眼睛、鼻子和皮毛。如果是物品,我们就要写出它的造型或者构造。

语言要生动活泼

生动有趣的语言,对于状物的文章尤其重要。我们来读一读下面这段话,看你有什么感受。

这天清晨,天才蒙蒙亮,蚂蚁们就出动了。第一只工蚁伸出小脑袋想四处张望,然后它把手一挥,后面的搬家队伍便从洞口出来,像它们选定的新家的位置前进。工蚁抱着小蚂蚁,吃力地趴着。

小蚂蚁们很可爱,行动起来跟人一样。这是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拟人的效果。我们写物就要把它们写得有感情、有美感、有个性,同时也带出自己的感情来。否则,文章就会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第6篇

亲爱的小读者,自本期开始,我们将组发一些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介绍你们美丽的家乡。如果你看到或了解的家乡特色景物、美食(可以是一株植物、一条街、一道菜),还不那么被人所知,但却体现出家乡鲜明的特点,饱含着家乡独有的韵味,请你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来,并附上游玩故事、介绍和所思所感,投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刊登的哦。欢迎莫愁小记者们踊跃投稿!

这个周末,天气出奇的好。昨天吃晚饭时,我们刚聊完在东陈镇徐湾村参观古银杏树的收获,就有人推荐:去看看东陈镇尚书村的石人石马吧,那才叫开眼界呢。爸爸决定带我去一探究竟。

我们骑车先到鬼头街,再转弯向北,行了约十几里路程,在008号里程碑处转弯向东,约200米后转弯向南,远远的就看见两排房子建在大田中间,两面旗子高高地飘扬着。向当地人一打听:那就是“石人石马”。

两排房子建在乡村公路的西侧,房子中间是300平方米左右的广场,广场北半面从南向北依次摆放着两个石羊、两个石狮和两个石马。北面朝南有一排六间左右的房子,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有六个大字:戴联奎墓石刻。东边两间房子里供奉着四个石像,栩栩如生,有2.6米高,比真人高许多,也魁梧许多。

回来上网搜索了一下,知道戴联奎在乾隆时考中过进士,做过尚书一级的大官(怪不得当地叫尚书村),与乾隆、嘉庆、和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期面世的和珅被抄家时的财物清单,就是由戴联奎的后代提供的。这些石人石马,就是戴联奎去世后,皇帝赏赐给戴家以示纪念的。

但这些石像保管得并不好:室内是潮湿的泥土地面,房顶没有挡尘的设施,石像本来是青石石质,但因好久没人给它们“洗澡擦背”,满身灰尘,成了泥塑似的,我真担心它们的“寿命”。

文物是无价的,真诚的希望各级政府能重视石人石马的保护,为它们配备专职的“保姆”,让它们有一个宽敞明亮、卫生整洁的“生活环境”,让世世代代的如皋人、以及来如皋参观旅游的人,都能看到高大、威武、栩栩如生的石人石马!

第7篇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周末了,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

我印象中的家乡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美在什么地方呢?仅仅表现在“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吗?显然作者这里描写得不细腻,没有把小巷的美描写出来,反映出来。)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每到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气味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斗蛐蛐正玩儿得不亦乐乎,有的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们的鸟笼……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斗蛐蛐。斗蛐蛐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人们对蛐蛐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现在的观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蛐蛐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本文的标题是“难忘的家乡小巷”,这里却大写特写斗蛐蛐,显然与中心不符,远离了文章的主旨。因此,这里还应把重点放在描写小巷景色上。)孩子的嬉笑打闹为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老爷爷们仰面躺在太师椅上,悠然地听着收音机,不时地哼上几句……

想起小巷,我小时候安静地靠在奶奶的怀抱中乘凉的情景又不知不觉地浮现在眼前。晚上,人们都歇了,小巷显得很寂静,只有一些小虫仍然不闲着。我依偎在奶奶怀中,望着黑洞洞的小巷,无边无际的。这条小巷非常热闹,清早起来就可听到小贩的叫卖声,菠菜、黄瓜、韭菜、芹菜、草莓这些蔬菜水果都被摆到了小摊上,人们争相购买,小贩忙得不亦乐乎,并且十分快乐。(这里的描写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这一段开始说“晚上,人们都歇了”,而这里又写“这条小巷非常热闹。清早起来就可听到小贩的叫卖声”。这里作者的写作顺序安排得显然,有点儿混乱。另外,这里的描写与开头的“安静地靠在奶奶的怀抱中”的气氛有点儿不吻合。)我沉浸在这优美的小巷中,也沉浸在幸福中。

窗外虫声啾啾,叫醒了我那遥远的思绪。我离开家乡已好几年了,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音,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小巷了。小巷还在吗?奶奶依旧在月夜下哼着歌吗?小巷还在,不过奶奶老了;小巷还在,不过我已难得再见了,只有月光依旧皎洁明亮。

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升格指导:

这篇文章写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温馨的人情味,这是小作者成功的地方。但本文在写作上也有明显的缺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观察不细,描写不美。正如作者所说“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但这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们的布局如何,有什么景物呢?这些作者都没有写出来,因此小巷也不能给人美的感受;二是部分内容远离了中心,使得文章主题不够鲜明。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作者介绍斗蛐蛐的那些文字,这些还请小作者思考一下,看如何处理这些文字才能更好地表现小巷之美,才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第8篇

【关键词】引导 ;获取 ;习作素材

作文教学历来是个难点,尤其小学生更是如此。老师布置了作文,大多数学生苦思冥想,总觉得无话可说,更谈不上“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通过长期的尝试和研究,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渠道去捕捉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一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

为了解决学生对有的事物不可能去观察和对有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的矛盾,可以拍摄和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照片用投影放大后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如学习了《花钟》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见过的花钟,而学生很少见过,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提供素材。还可以通过课前拍摄录像资料,课中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根据录像写作。有一次,我上作文教学公开课《美丽的家乡》,石门沟是个风景旅游区,景色迷人,学生们大多都去过,但对有些景物的观察不是很仔细,写的时候还是觉得无从下笔,于是我首先播放了有关家乡石门沟的MTV,让学生再次走进石门沟参观,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并随机介绍了冬虫夏草、白牦牛等家乡特产,这样解决了学生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如有的动物、人物、景物是无法搬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挖掘文本资源获取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学生练笔天地。 一是插图练笔,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还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教学时可抓住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 二是模仿练笔,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感情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生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范本。如《三峡之秋》一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而且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学习全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处景物,尝试用时间顺序来写。 三是续写练笔,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结尾似乎把故事讲完了,但实际上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让学生延伸情节,寻求不同的结果,想象续写。 四是转换练笔,同一个题材,转换一种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完《翠鸟》一文,可以让学生以翠鸟的身份写一段自我介绍。 五是空白练笔,课文中的空白往往存在于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标点符号中,这我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课文中的空白也是学生练笔的材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意味隽永的空白,让学生在补充中想象、创新,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

三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物。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的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没有留心,缺乏细致的观察,以致“身在此山中”却“不识真面目”。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形状、颜色、姿态等,可通过嗅觉闻它的气味等等。比如,在三年级起步作文的训练时,我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如开展“讲故事比赛”、“写字接力”、“盲人摸象”、“老鹰抓小鸡”等,让学生在玩中积累素材。学生兴奋得不得了,同时提醒学生要体会参加游戏时的心情,观察别人的动作、神态,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

另外,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突发的事情,有些画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进行习作训练。如:下雷阵雨、第一次下雪时,同学们是最好奇的,他们会不顾有无老师,问题情不自禁地向窗外张望,甚至发出怪叫。这难道不是习作指导的好时机吗?每当遇到这类似情况,我会连忙停止了讲课,干脆让同学们站在教室里或到走廊上去仔指导细观察雷雨或下雪时的情景,然后即时地说一说,并写下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并能写出好的习作。比如,一位同学观察雷雨后写下了这段话:“……突然眼前是一道亮光,那是闪电。它像一把利剑,划破了黑沉沉的天空,‘轰隆隆’,炸雷响彻云霄。炸雷过后,豆大的雨珠落下来,渐渐变成了瓢泼大雨。雨珠调皮地落在屋顶上,有节奏地跳起舞来。雨水顺着屋顶往下流,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如烟雾笼罩着一切,地上一会儿就成了河……”

四从学科课堂中获取素材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像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一个个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五从组织活动中获取素材

第9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多媒体课件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以它独有的方式,将图片、音乐、动画、影视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以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这样把学生引入能产生深刻感受和认识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我在执教关于“不文明行为”的话题作文时,我把大街上,墙壁上等无处不在的小广告,城市的角角落落垃圾成堆、公民随意踩踏绿地、违章驾驶等现象拍摄下来,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把不同时间、不同处所的不文明行为照片一张张醒目地展示出来,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在孩子们的眼中已经渐渐清晰起来,并产生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与体会,同学们纷纷以“墙面黑板”“五彩缤纷的门”“楼道宣传牌”“路边美味”“草地球场”“草地停车厂”“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落地桃花”“我的大奔车”等文题进行写作,个个跃跃欲试,毫不示弱,借助信息技术,轻而易举地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他认为在小学阶段,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一样,可以说,观察是写作文的前提。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不强,在观察事物时,总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不注意细节,因此,教师把要同学们观察的事物制成多媒体,可随意调节观察的节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观察,对事物了如指掌。如我在教学“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一课时,怎样抓住小动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我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孩子按先整体后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顺序,逐一展开,仔细观察,了解到动物的外形特点;然后播放动画,让学生留心观察小动物的活动特点、生活习性、人与它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等,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的习作《可爱的小刺猬》、《淘气的小乌龟》等都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动物的可爱、有趣,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我读着孩子们写的文章,忍俊不禁,一次又一次地感叹学生巨大的创作潜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写作前的口语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与作文教学两者相辅相成,新教材在编写上体现着先说后写的规律。我在教“介绍家乡景物”一课时,提前布置关注家乡景物,并将有代表性的植物、动物、风景等有关家乡的内容拍摄下来,发送到我的邮箱,我再将它们进行汇总、分析、归类、取舍,制成课件,作文课上,一边呈现优美的图片,一边绘声绘色地描绘到:“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喜欢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神奇与伟大!”同学们个个瞪大惊奇的眼睛,尽情地欣赏着眼前如画的风景,啧啧的赞叹声不绝于耳,仿佛此时正置身于梦中如幻的美景中。这时引领学生讨论回答:“你们喜欢家乡的哪些方面?”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家乡有偌大的广场,天气一转暖,广场上就会聚集很多的滑冰高手,那场面真气派。”“每到春天,家乡山上的槐花开放了,引来了成千上万只蜜蜂,在花下嗡嗡地叫着。”“家乡的博物馆保存着春秋时期的车马,规模宏大,吸引着中外游客。”“我喜欢家乡的小河,河水清澈,大大小小的鱼儿看得清清楚楚。”……我又问:“一处处家乡风景,如在眼前,最让你们留恋的是什么?”学生又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有的说:“在家乡山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摘槐花,回来做菜吃的情景,最让我回味无穷,老师,我一想起来,就特别想吃妈妈炸的槐花。”……就这样,学生一边轻松愉快地欣赏,一边较完整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为下一步的写作打好了基础。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作家,我们要拨动起学生心灵深处那根作家敏感的琴弦,打开他们创作的源泉,联想和想象又是学生创作灵感产生的基础,因此,教要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多媒体的演示下,教师指点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弄清楚,激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维火花来,孩子们就能创作出各种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语言也极富有个性化。如我在教“创编童话故事”一课时,展示了一系列动物图片和相关资料后,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某种动物的某一个特点,展开合理的联想,出奇的想象,孩子们创编出了《蝴蝶公主》、《彩色鸟》、《骄傲的小花猫》、《跳跳当医生给旺旺看病》、《小狗历险记》等多篇人人爱读的童话故事。

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的评议与批改

第10篇

2050年的一天晚上,我正要上床睡觉,突然,一阵风吹来,窗户被风吹开了,我往窗外看,看见一个外星飞碟向我家飞来,那个飞碟落到了我家,飞碟里出来了几个外星人.他们长的形状像乌贼,眼睛又圆又大.他们跟我嘀嘀咕咕地说了一些话,我听不懂,他们给我带了一个像耳机的东西,我马上能听清他们说的话了,他们邀请我到他们的外星去做客,我马上同意了,于是我跟他上了飞碟,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外星。

外星人领我参观了他们的家园,他们的家都是用机器控制的。我的嗓子非常干,我想喝点水,于是我说了一声:“我要喝水!”突然从外面向我飞来一杯水,落到我的手里,把我吓了一跳,外星朋友介绍说:“我们这里都是声控的,你想干什么,就说出来,会自动实现,随心所欲。

我们来到大街上,发现外星的环境比地球的环境好多了,外星人介绍说:“我们的清洁工都是机器控制的,这些清洁工天天都不停的扫地,也不知道累,就算是我们怎么破坏环境,街道也没有一点灰尘,空气也非常新鲜,没有一点污染。每一个工厂都有控制污染的装置。

我们又来到公园,外星上的景色真美,山清水秀,他们的水井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真美啊。

外星上的交通工具也很先进,我想上游乐园玩,外星朋友说:“不用挤汽车了。”外星人领我来到了一块大板子上,板子上有各种按钮,你想上哪里,站在板子上,按一下按钮,就可以马上到达。不像地球上左右通行,到达一个地方也得花费很多时间,他们也不会发生任何交通事故。

我参观了这些景物后,有点想念家乡了,我依依不舍的向外星人告别,外星人说:“下次一定要再来我们星球做客呀!我说:“好的。”后来,我乘着飞碟回家了。

第11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图片和课件,通过画面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背景:(展示课间到屏幕上,学生齐读)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课件打在大屏幕上)

(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2)写汉字: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

(3)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幻灯逐一显示下列文字)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幻灯显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4人小组讨论)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设施知道点拨。预设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3、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物产丰饶思恋家乡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美;传神美;意境美;意趣美

1 人物画的传神美

中国画在画人物时讲究传神美,就是说对画中人物的眼睛的刻画――传神,要远比四肢的肢体美重要得多。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大部分背景静物与衣物用较为简单的方式勾勒晕染,画面重点描绘的是人物的脸部、肢体的动势还有手部与足部,特别是眉眼的刻画,尤为用心,讲究“传神”二字。许多古代著名国画人物作品,拿唐代画家周P所绘制《簪花仕女图》(见图1)画中人物的形象为例分析来看,作者画面之中的女性角色刻画得十分传神,眉毛是当时十分流行的“黛眉”,发型是高耸云髻的发髻,面部刻画十分细腻,妆粉自然,表现出了唐代宫廷女性们闲散、惬意外在,与惆怅、伤感、忧郁、悲切的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人物内心与表面的极其矛盾之意。其刻画是传神入微的,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人物,更多的反映出了人物内心的感受。通过人物的肢体以及表情丰富的语言刻画,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露无遗,这就是国画之中的传神美所特有的表现方式。

2 山水画的意境美

意境美在中国山水画中十分讲究,只有景色与情感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了,才能够产生意境。就是不仅要画出所见的景物,还需要画出内心之思绪,表达出一种更加开阔的、意象的多维景象空间,表现其意境,正所谓绘之所思。这就要求创作者从构图的组织与安排、绘画的形式与手法上都要有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我们可以以北宋画坛十分有名望的大家李成的名作《读碑S石图》(见图2)为例,来稍作分析。其画作中,表现出作者对历史,对大自然,对人所创立的建工伟业的深思,历史沧桑感充斥着画面。画中有一古碑载刻着功业的一时煊赫,几棵历尽沧桑的老树在无尽荒凉的旷野中仍然坚忍不拔地在成长,还有一个在驻足观看石碑的人,他有可能正好路过此地。这幅画我们可以感觉到读者与画中大自然的交流,读者与画中人物的交流乃至与历史长河的交流,充斥着读者与画中所绘事物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作者所关注的、所描绘的,是历史的更替与兴衰给人的触动,而不是单单在石碑的刻画、树木的质感等表面东西的简单描绘的技术方法上,艺术美在作品中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意境美层面的表达与展现。

3 花鸟画的意趣美

意趣之美在中国花鸟画中尤为讲究,它是画家兴趣与情怀的表现。我们以清代画坛很有名望的大家金农的《莲塘图》(见图3)来分析,画家所作的事物相当简练,单单描绘一条船的一半在画面后方,一块荷叶田晕染在画面近处。画上有一长篇题跋,题跋主要交代了一下作者的创作背景,身在异乡,目睹盛开正旺的荷花不禁思念起了远方的家乡,想念家乡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别样美丽的景色。虽说画中只有荷花与半条小船等简单景物,并没有人物的出现,但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甚至看到作者思念家乡那形孤影只的背影的存在。所以,整幅作品作者侧重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睹物思乡的情感,是意趣美的表现。虽然描绘的是莲塘是小船等景色而不是人,但是可以令读者感官上的人物存在感极强。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意,体现了作者的趣,展露了作者的情。这幅花鸟画作品用其“话不多说”的风格,完美诠释了中国画艺术美中的意趣美。

一幅优秀的中国绘画作品,讲究传神、讲究意境、讲究意趣等美的有机结合,上文对几幅作品的分析阐明了中国画艺术美的三大类别。其实每幅优秀绘画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艺术美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很有可能会纵横交叉重合存在,就像一幅中国绘画作品中既存在所谓的意趣美,又存在我们所说的传神美、意境层面的美等等,我们会很容易觉察到,这些能够流传至今的国画佳作中这一现象会时常出现。绘画要更能表达出深层次的作者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才会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能流传至今依旧被人所啧啧称奇的,艺术美精神的传世佳作存在。古人的优秀作品需要我们潜心学习与临摹和反复学习与专心研究,进而从中再找到自我,最后才会有绘画艺术上的升华。上述介绍和分析了的中国画中的艺术美,也了解到了中国画独有的儒家思想般深沉的传神美、意境美、意趣美的艺术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 吴宪生.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