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5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劳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鉴于雇主希望为其在_________(国)_________(地)(以下简称“工地”)_________(项目)(以下简称“本工程”)提供劳务,中国公司愿意为本工程提供劳务;
现双方同意如下条文:
第一条 总则
一、雇主负责实施本工程,中国公司负责为本工程提供劳务。
二、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直至双方间全部遗留问题,包括财务总理处理完毕之日止。
第二条 人员
一、中国公司应按本合同附件一“提供劳务明细表”和附件二中商定的工种、人数、技术条件、派遣日期和工作期限,为本工程派出其受权代表,各类技术人员、工人、管理和服务人员(以下简称“人员”)
二、附件一和二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在本合同签字生效后一般不得变更,在特殊情况下雇主要求变更时,经中国公司同意应按下述规定办理:
(1)人员离开北京之前如需变更时,雇主应将变更内容提前_________个月书面通知中国公司。如雇主变更计划未能及时通知中国公司,而中国公司已按计划集中人员和订购机票雇主应负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2)人员工作期限期满之日前,如需终止雇佣,雇主应在终止雇佣之前,提前_________个月书面通知中国公司。
(3)人员工作期限如需延长,雇主应在期满之前,提前_________个月书面通知中国公司。
三、中国公司受权代表负责组织人员在工地履行本合同规定的中国公司的义务,并负责管理人员的内部事务。
第三条 签证和其它证件
一、中国公司应按中国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人员出入中国国境的一切必要手续,并承担其费用。
二、雇主应按项目所在国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人员出入项目所在国及居留、工作许可证和司机驾驶执照等一切必要手续,并承担其费用。
雇主为人员办理上述手续,应向中国公司具体明确提出由中国公司提供的全部必要的证件,如因雇主的要求不明确而引起证件不足致使人员不能入境或无法获得居留和工作许可证,则中国公司不负责任。
三、如雇主未能为人员获得在项目所在国的居留,工作许可证和司机驾驶执照等,而使人员无法进行工作,则雇主应付给人员在此期间的合同工资。如人员因此被迫返国时,则雇主应负担人员的回程旅费,并支付每人_________个月合同工资的赔偿费。国际劳务合同书范本
如中国公司没有按雇主要求提供全部必要的证件,从而使雇主无法为人员办理在项目所在国的居留和工作许可证等使人员无法工作或被迫返回中国,人员工资、回程旅费等由中国公司负担。
四、中国公司应按本合同附件一和二将人员的姓名、出生地和日期、职称、护照号码、发照日期和单位、出发日期通知雇主或雇主在项目所在国的受权代表。雇主应在接到中国公司的通知后即向项目所在国政府办理申请入境的必要手续,并通知中国公司。同时雇主应通过项目所在国有关机构通知该国驻华使馆,以便办理入境签证。
第四条 对中国公司人员的要求
人员应:
(1)符合双方在附件一商定的技术条件;
(2)遵守项目所在国的法律和法令,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3)尊重雇主人员的技术指导;
(4)不参与项目所在国的任何政治活动;
(5)遵守工地和驻地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6)与雇主为实施本工程而雇佣的其他国籍的人员合作共事。
第五条 对雇主的要求
雇主应:
(1)对人员给予正确的技术指导;
(2)尊重人员的人格,风俗和生活习惯;
(3)不干涉人员在非工作时间的活动自由;
(4)保障人员的安全;
(5)对人员的解雇和更换,应由双方工地的受权代表商定。
第六条 工作时间
一、人员每周工作6天(遇有节日应包括在内),每天工作白班8小时,夜班7小时,每天工作时间安排由雇主与中国公司受权代表在工地商定。
二、凡由于待料、停电、气候恶劣等非人员的责任而造成的停工,应计为工作时间,合同工资照付。
三、驻地至工地的单程所用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超过的时间应计入工作时间。
四、人员自中国到达工地后和本合同期满自工地回中国前,应分别享有_________天有薪休息。
第七条 合同工资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电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电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第一条 合同目的
本合同的目的:乙方根据本合同条款向甲方提供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以下称为派遣人员),甲方向乙方支付报酬。
为保证甲方工程的顺利完成,双方应互相协作,认真执行合同。
第二条 人员派遣
1.乙方应按双方商定的计划派遣人员。甲方所需派遣的人员应提前2个月用书面正式通知乙方。乙方同意在派出前一个月向甲方提交派遣人员一览表,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工种、护照号码及_________国申请入境所需要的资料。
2.乙方负责办理乙方人员(从其居住国)的出境手续,并承担与此有关的各项费用。在_________国的入境和居住手续由甲方办理,并负担与此有关的各项费用。
3.根据工程计划的需要,派遣人员可随时增加或减少。
4.如需要增加派遣人员时,甲方同意提前2个月向乙方总部提出派遣人员计划。增加人员的工资,按本协议附件1所列工资标准支付。增加如系新工种,其工资标准应由双方驻工地的代表商定。
5.根据工程进度,如现场需要减少人员,则应由双方现场代表商定后实施。
第三条 准备金
甲方同意付乙方派遣人员的准备费每人_________美元。准备费应在向乙方提交派遣计划的同时电汇乙方_________银行_________帐号。
第四条 工资
1.派遣人员的工资应按附件中所商定的工资表支付。工资的计算应从派遣人员离开乙方所在国_________机场之日起到离开_________国_________机场之日止。乙方同意尽可能安排最短路线,以缩短路途时间。
2.派遣人员的基本工资详见附件1。
3.基本工资以月计算,凡不满一个月的按日计算,日工资为月工资的1/25。
4.根据_________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派遣人员基本工资每年增长_________%。
第五条 工作时间及加班
1.乙方人员的工作时间为每月_________天,每周_________天,每天8小时。
2.每周休假_________天,具体休假日期可由双方在现场安排。
3.由于材料短缺、气候条件等影响不能正常施工时,经双方协商可以临时调整工作内容。如因上述及其他因甲方原因造成停工时,甲方同意支付乙方人员的工资。
4.如工作需要并经双方同意,乙方人员可以加班。甲方按下列标准支付加班工资。
(1)平时加班工资为基本工资的125%;
(2)平时夜间加班(22点至次日晨5点)以及休假日加班,工资为基本工资的150%;
(3)节日加班工资为基本工资的200%;
(4)加班工资计算方法如下:(月基本工资/200小时)×加班小时数×加班工资的百分率
(5)上述加班工资和基本工资同时支付。
第六条 伙食
1.甲方同意向乙方提供厨房全套炊餐具及冷藏设备,由乙方自选办理伙食。
2.甲方同意付给乙方每人每天_________美元的伙食费,包干使用。
3.食堂用水、用电和燃料以及生活物资采购用车由甲方提供并支付费用。
第七条 节日和休假
1.所有乙方人员有权享有_________国政府的法定节日。
2.所有乙方人员在工作满11个月零_________天后,应享受_________天的回国探亲假,由_________国_________机场至_________机场的往返机票由甲方支付,应尽可能安排最短的航线。
3.如果现场施工需要乙方人员推迟回国休假时,乙方同意说服其人员延期休假,甲方同意为了补偿乙方人员的损失,应给予适当的报酬。
4.关于补偿上述损失的报酬,可根据当时的情况由双方现场代表商定。但这项补偿不应少于_________国_________机场至_________机场之间的单程机票价金额。
5.乙方人员由于家属不幸等原因,工作满半年以上时,经双方现场代表协商同意,可以提前享用探亲假。如有关人员已享受回国休假,其往返旅费应由乙方负担,对这一类事假甲方不支付工资。
第八条 旅费及交通
1.甲方负担乙方人员从_________机场至工程现场之间的往返旅费和航空公司招待之外的必须的食宿费。但乙方应努力减少这项额外费用的开支,甲方同意支付乙方人员进入_________国的入境费用(例如机场税等)
2.甲方负责提供乙方人员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提供现场代表、工程师及其他管理人员的工作用车。
3.乙方应凭机票或收据(按购票当日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向甲方结算。
第九条 税金
乙方人员应在_________(其原居住国)交纳的一切税金由乙方负担;乙方人员在_________国交纳的一切税金由甲方负担。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当地劳务;管理
0.引言
国际工程项目当地劳务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项目来说,项目能否取得预期的效益以及项目能否继续成功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使用当地劳务的国际工程,劳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际工程项目履约的成败。一般而言,首先,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出现囊工或机械闲置等状况,对项目的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其次,劳务在施工的一线,劳务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对于大量使用当地劳务的工程,影响会更大;最后,对于国际工程最重要的是,如果对当地劳务管理不妥,轻者会引起劳务的抵触情绪,继而带来生产降效,延误工期或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加强国际工程项目的当地劳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1.国际工程项目当地劳务现状
在国外搞工程必须充分地了解当地的法律和文化,因为国外的法律和文化与中国的相差很大,与国内相比,当地工人工作较为散漫,工作效率低,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且辞退费用较高,并且当地员工习惯于日工资,很难将他们的收入和完成工程量挂钩,虽然当地的加班工资比较高,但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休息日休息。但是国外的当地法律体系较为健全,特别是对劳动保护和劳工等方面法律保护较多。例如:在超过一定数量的工人工作的地方要配备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工人的维权意识比较强,对劳动保护要求苛刻,动辄就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罢工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工会势力强大,工会在劳务事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工会人员既能及时的平息劳务事件,又能领导工人集体罢工,所以在国外搞工程绝不可以忽视工会的力量。
2.国际工程项目当地劳务管理的原则
(1)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劳工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首先,施工最基础的是遵守当地的法律,如果不遵守当地法律,工程将无法开展;其次,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劳工以及他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件或误会的发生。
(2)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劳务管理仅仅靠个人是难以维持的,要建立起全面有效的能够顺利运转的劳务管理机制。该机制要顺应时间和条件的改变,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发展。
(3)以合同为纽带,以效益为目标。项目和劳务队伍的合作关系是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 合同应当是以双方共同的经济效益为基础。合同需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作为劳务管理的基础和章程。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劳务管理机制必须强化项目合同管理。
(4)有意识的建立劳务基地,实施共同发展。项目使用劳务队伍要拥有长期意识,建立自己的劳务库,逐步的在国外形成自己的施工队伍。努力做到干一项工程,交一批朋友,育一批人才,拓一片市场。
3.国际工程项目当地劳务管理的过程
3.1拟定用工计划,编写管理章程
项目初期,应根据整体施工进度计划,拟定合理的用工计划,制定出相应的劳务成本预算,作为后期招工用工的纲领,消除粗犷式的劳务管理,将劳务管理精细化,从而有效降低劳务成本。熟悉当地劳工法,编写合理的劳务管理章程,作为劳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3.2招聘当地劳务以及合同签订
重视劳务管理的前期工作,在源头上进行把关,也就是重视招工和劳务合同。在招工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劳务的工作效率,采用多途径招聘当地劳务,健全劳务招聘流程,根据工程规模较大限度的使用当地劳务,使用当地劳务相对来说成本较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的就业和发展,这样企业能够更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在草拟合同时,应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项目的管理规定以及当地的劳动法,尽可能做到既保护项目利益,又不违背当地的法律法规,同时,作为一份经济性的文件,其宗旨在于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等前提下,如何降低合同金额,控制成本。合同条款一定要缜密,对双方的权利、义务等都进行明确的约定。
3.3加强施工中劳务管理
劳务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工程的质量,而劳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施工中劳务管理的到位不到位。施工中劳务管理是劳务管理的核心,应认真做好岗前培训,旨在提高当地劳务的安全意识以及劳动技能,在工作中制定适宜的安全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避免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专业技能较差的劳工,除培训之外,还要合理的配备劳动人员,确保有人带,让其在工作中学习,从而更好地工作,更好的服务于项目。
3.4做好定期监督与排查工作
国际工程项目应该针对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构建出一套较为统一稳定的检查体系,定期地排查影响劳工正常工作的不稳定因素,其中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工程质量、员工思想状态、工资情况以及工程所在国内的实际局势等内容。项目劳务管理人员应实时地实施信息反馈,针对那些容易被诱发的不稳定因素应该重点关注,及时排查,保证劳务工作的稳定。
3.5合理进行工资发放
工资是劳务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在工资争议和纠纷中,大部分是因为作为临时用工,没有签订相应的合同或者是合同中工资约定不明确导致的争议和纠纷,对此,项目应该修改并进一步完善劳务用工合同,明确规定工资标准以及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条款。对于工人工资应合理确定支付周期。及时发放,避免因为工资问题造成工程停工或者引起工人罢工。
总之,国际项目劳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落实监督与掌控好管理手段,合理开展有效的管理活动,对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4.国际工程项目当地劳务管理的建议
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怎样针对项目施工的流动性建立全面有效的劳务管理机制,怎样建立起管理顺畅、层次分明的劳务管理模式,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根据企业的管理需要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劳务管理机构,让其负责劳务工作,也可由相关部门兼管,但必须设置劳务管理的职能,科学系统协调管理企业的外部劳务,为企业的一线施工提供服务。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项目,应根据需要设置劳务管理专员,并监控施工劳务合同的实施,逐步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劳务,培训优秀的劳务人员,发展和建立动态劳务库。实施施工企业的劳务管理和工程项目的管理相平行的发展模式,互相配合、交互管理,对施工劳务进行监督管理,并取得经济效益上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琳.境外项目劳务管理工作几个重要环节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9).
[2]胡艳君.建筑工程中劳务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3(15).
关键字:对外劳务输出经济劳务人员
一、我国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意义
1.发展国际劳务输出是缓解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的需要
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通过国际劳务输出向国外(境外)转移劳动力从而实现就业无疑是解决我国富余劳动力出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2.增加务工人员的收入和赚取大量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事业。
国际劳务人员的工资报酬往往高于国内水平,一般月薪在300-2000美元之间,有的甚至是国内的几十倍以上,从而可以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一人在外,全家小康”己成为劳务输出利益的真实写照。
另外,由于他们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寄回国内,因此可以为国家积累宝贵的外汇,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缓解我国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增加劳务输出地的地方收入,刺激当地的消费需求,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增进国际交流
劳务输出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交流,还包括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交流等许多方面。通过劳务输出人员,可以将我国的先进思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传播到世界各国,从而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减少对中国的误解和不良印象,也有利于为我国的劳务输出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4.是借鉴国际经验接轨国际经济的需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国际劳动力市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己经相当成熟。发展境外就业,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不仅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有利于了解和借鉴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则和运作规律,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劳务市场的接轨与融合。
二、我国发展劳务输出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1.对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劳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分支。劳务输出同商品贸易、吸引外资一样,都是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高度重视。但在改革开放以前,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务输出。1979年以后,在思想认识方面虽然有所转变,但对劳务输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是很不够。各级政府对商品的出口都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劳务的输出。对商品出口规定了许多优惠措施,对劳务输出却常常加以限制,“重商品轻劳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劳务输出的迅速发展。
2.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不高培训不到位
随着当今国际劳务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劳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劳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劳务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总体素质还不高,与国际劳务市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外语能力差,存在语言障碍、劳务人员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劳务人员技术构成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方面。
3.劳务输出信息缺乏
在国际劳务输出过程中,能否及时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劳务输出信息缺乏,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非常突出。
我国对国际劳务市场的开发和研究还很不够,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目前国际劳务市场的供求信息变化很快,而我国的劳务输出机构和企业在获取相关的信息方面渠道不多,交流闭塞,大多依靠其自身在国外的办事机构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从宏观到微观,从大的项目到零散的劳务需求信息均十分不足,难以抓住国际劳务市场稍纵即逝的机遇。
4.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单一输出渠道狭窄地区过分集中
国外各劳务输出大国的普遍做法是输出劳务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政府间的协议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输出劳务,或是通过个人关系到海外就业等等。输出劳务的方法也很多,如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直接与外国政府有关部门或雇主治谈输出劳务等等。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务输出的渠道狭窄、经营方式单一,劳务输出工作受到了极大限制。
5.劳务输出行业经营秩序棍乱违规操作现象突出
由于我国劳务输出经营单位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不强,因此大量企业都挤在我国周边国家的普通劳务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常常置国家规定、行业管理与合同约束于不顾,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和低价竞争等现象十分普遍,行业秩序混乱不堪,严重影响了我国劳务输出行业的声誉和形象,不利于我国劳务输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我国劳务输出的对策
1.提高对劳务输出重要性的认识
劳务输出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政府的态度与作用,这己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劳务输出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改变只注重商品出口和资金引进,不注重劳务输出的做法,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大事来抓,纳入其重要工作日程,并制定出发展劳务输出的战略指导思想。
2.加强劳务人员出国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国际劳务市场对技术劳务特别是高级技术劳务的需求显著增加。我国要拓宽路子,占领国际劳务市场,就要改变以普通劳务输出为主的做法,有计划的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经济、懂外语、有经验的劳务队伍,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档次,而这与完善的劳务输出培训是分不开的。
3.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
在境内外设立一个或多个搜集、研究、整理和传递劳务信息的动态数据库或信息中心。并利用卫星通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彼此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组成一个全国性的乃至跨越国界的,连接我国劳务输出各级主管部门和国外有关机构、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国内外就业介绍机构等单位在内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网络。以便为各劳务输出经营主体及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包括国际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相关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工资变化状况以及劳动力需求预测、人才信息等在内的范围广泛的劳务信息。
4.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劳务输出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很强的事业,加之“境外工作”的性质,需要相关服务部门做大量工作。如为输出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务信息;提供培训条件,使其接受必要的训练;协助办理出国手续;核查境外雇主必备的文件资料;协助指导劳务人员同雇主签订聘用合同;出现劳动纠纷甚至发生工伤后介入调节,提供法律援助,代其向当地劳动仲裁机关或法院提起申诉,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等等。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需要由我国驻外大使和领事机关出面与当地国政府直接交涉。
5.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劳务输出己经初具规模。但随着国际劳务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主体的增多,我国劳务输出的行业秩序显得比较混乱,加强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法制与管理己刻不容缓。
从目前来看,我国劳务输出规模较小,数量偏少,潜在优势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对阻碍我国劳务输出发展的问题与障碍进行了论述,旨在通过对问题及现状的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吴国存.劳务输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
关键词:对外劳务合作外派劳务人员问题对策
所谓国际劳务合作就是指国家间提供各种活劳动并取得外汇收入的经济活动,是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繁重的就业任务,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进一步拓展新的劳务合作领域、提升劳务合作水平,对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方面
1.缺乏统一立法。从总体上看,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一部关于对外劳务的专门法律法规,并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外劳务合作市场混乱。以我国最大的劳务输出市场新加坡为例,一些中外中介机构互相勾结、倒卖指标、加收费和保证金,甚至蓄意诈骗,导致大量劳务人员上当受骗或非法滞留。此外,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关系由于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部门规章来调整,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等各执一头,使得管理中缺位和越位现象经常存在,这种多方共同管理的局面带来了管理工作秩序混乱、效率低下。一个劳务输出项目从申请到立项、政审、申办护照等所需办理的手续非常繁杂,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把劳务人员送往国外工作地点。
2.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首先,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相比,尤其是在利用网络资源方面,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劳务外派企业缺乏长期的规划,很少在海外设点,人力资本招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临时性。其次,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外派形式单一,承包公司普遍采用承包海外工程输出劳务。近年来,我国海外工程承包劳务项目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项目的80%,而国际上除了工程承包方式以外,还有与雇主签约输出劳务、在国外兴办合资经营企业向海外派遣劳务人员等,由于派人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内或国外的中介,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中介费、管理费等,使劳务的成本缺乏竞争力。再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市场份额少。截至2004年底,我国在外务工人员还不到60万人,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0.7%,因3/4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累计的劳务收入也不足300亿美元;而对发达国家等主要劳务市场的人员输出还不到10%。菲律宾作为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其国内登记的海外劳工高达500多万,占国际劳务市场的7.5%。最后,导致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原因还在于政府对于劳务合作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促进政策方面,缺乏像外资、外贸那样的减税、退税等支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在服务体系方面,至今尚未建立一个搜集并向经营公司和劳务人员有效传递国际劳务市场信息的网络平台;但相应的审批程序依然繁琐。
3.我国劳务供给与国际劳务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国际劳务市场近年来的一个显著趋势是,普通劳务逐步降低,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不断攀升。据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OECD国家引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已超过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仅占10%左右。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是,对外劳务输出主要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非技术性工作的人员为主,占到75%,输出的高级劳务人才比例偏少。此外,我国潜在外派劳务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技术能力不高,语言能力不强。这种状况导致我国在日益增长的国际高级劳务需求面前,屡屡错失良机。在计算机软件服务领域,我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世界市场的1‰。由于发达国家引入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劳务人员为主,致使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并造成同质低价竞争现象。以毛里求斯为例,作为我国在非洲输出劳务最多的国家之一,多年来进入毛劳务市场的中国劳务合作公司多达30家,年外派劳务人数由1991年的641人增至2002年的11232人。但由于市场竞争等原因,劳务人员底薪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250美元下降到120美元,降幅达52%;我国劳务公司向厂方收取的管理费也由每人每月50—100美元降至25美元。(二)发展对外劳务合作面临的国际环境
1.东道国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入境管理等方面设置障碍。由于对外劳务合作涉及到一国的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秩序问题,劳务进口国出于保护国民就业和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考虑,在数量或行业领域上均对普通劳务人员的引进施加了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市场对劳务人员引进订立较高的准入条件,例如英国对来自我国的护士,要求英语水平达到雅思6分或6.5分以上;对劳务的输入进行配额或数量限制,以色列、毛里求斯近年来大幅削减向我国劳务人员签发的工作签证,致使我国赴这两国工作的人数锐减;对劳务的入境进行严格管理,一些国家在向我国劳务人员签发工作签证时,不仅索要很高的签证费,而且还要求提供很多不合理的文件,如加拿大等国要求提供一定数额(人民币3万元以上)的银行存款证明。
2.东道国对我国劳务输出的歧视。以英国为例,尽管其每年接收约15000名的外籍护士,但直到2004年8月英国卫生部才将我国从不鼓励护士招聘的发展中国家名单中删除。此外,我国的劳务人员经常在海外受到歧视,被迫接受不公平待遇。如资格承认方面,由于我国在教育体制等方面并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在申请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作许可过程中,东道国普遍不承认我国的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导致我国公民往往不能获得市场准入机会,即便是得到了工作签证,往往也只能高职低就。工资待遇方面的歧视也是普遍存在的,以研修生名义进入日本的我国劳务人员得到的实际报酬仅仅只有当地工资水平的1/3,有时甚至更低。
3.、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障碍。一些劳务输入国很注意对输入劳工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选择,如海湾国家一般愿输入信奉伊斯兰教的劳工。
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的对策
(一)在政府方面,制定科学的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战略
1.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日趋高级化,国际劳务合作也逐渐形成以中高层次的智力劳务输出为重点的多层次格局。各级政府要正确把握国际劳务市场发展趋势,采用国际标准或合约国的标准进行培训,严格考核把关,确保劳务人员的质量,按照国外岗位的技术需求,组织批量定向的技术培训,使劳务人员掌握新的技术,实现境外就业。同时,与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接轨,逐步扩大我国劳务人员中技术人员和高技术人员的比例,培养向西方发达国家输送所需的计算机、通讯、金融等专业的高技术人员。在市场开拓方面,大力开发非洲、拉美市场,恢复和重建中东市场,开拓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所有企业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当前,我国政府应重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集体、私营企业开展对外劳务输出业务。
2.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准确界定经营公司和劳务人员法律关系的性质,依法保护劳务人员权益,提高依法管理对外劳务合作的水平,使对外劳务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理顺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政府对企业运作的直接干预,减轻经营公司的各种不合理负担,使劳务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
4.加强对外沟通交涉,创造良好的对外劳务合作环境。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向海外输出劳务是我国应有的权利。因此,政府应以积极的态度担负起与各劳务输入国的协调工作,与各国签定政府协定,与主要国家建立联系和磋商机制,要求劳务输入国政府对我国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并将此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来考虑。
5.建立以提供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派劳务人员服务体系。我国大部分外派劳务人员对外派劳务业务常识了解不够,是需要管理部门大力扶持的“弱势群体”。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在劳务输出方面的成功经验。如菲律宾在其外交部下就设有旨在为海外菲人提供法律协助服务的机构(OLAMWA):它通过使用法律协助基金,向受困海外菲人和劳工提供法律服务,其支出包括聘请外国律师费代表海外劳工应诉、保释金、诉讼费及其他诉讼支出等。
(二)在企业方面,提高经营能力
首先,调整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经营结构,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提高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目前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行为,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还有不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种体制无法真正适应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要求。其次,培养和引进语言能力强、通晓业务和管理、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的市场开拓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再次,创新业务模式,有针对性的拓展新的市场和业务。当前全球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发展势头十分猛烈,经营公司应加强探索服务业外包等新的对外劳务合作形式和利润增长点。针对单个企业而言,可以探索企业管理与互联网结合的新经济模式,利用网络资源降低劳务成本。整体上,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办法,建立区域性的经营集团,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对外劳务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市场方面,我国在西欧北美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应努力开拓这一市场,输出其急需的高科技人员,如计算机操作人员、医护人员、高级海员等。
(三)以英语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职业培训
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中,与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主要是“合同服务提供者”,其在外期间的报酬由雇主支付,合同服务提供者应具有相关和相当的教育背景及专业资历。积极发展国际劳务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世界劳务市场对劳务力的需求,避免生产的停滞和下降;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内部就业压力,增加外汇收入,同时带动金融、邮电、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向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实施对外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当与菲律宾、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相比时,对外劳务合作的规模及创汇能力与中国人口大国以及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近年来,国际劳务市场对劳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中国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劳务输出规模远远没有发挥其在劳动力上的数量优势。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市场结构做较为详细的研究,针对研究的结果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使中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二、方法与数据
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灰色系统理论。灰色是相对白色和黑色而言的,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就称为灰色系统。社会、经济、农业等系统的预测,都属于本征性灰色系统的预测。故本文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进行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是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统计要求整理得到。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市场结构划分及经验观察
为了使数据更能体现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的特点,以便进一步地考察其变动趋势,结构划分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将市场分为亚洲市场(除国境内)、非洲市场、拉美市场、国境内市场、欧美市场和大洋洲市场,同时忽略了其它不重要地方的发展。
据表1所示,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亚洲市场的比重先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且在2001年达到高峰―占68.838%;2001年以后,突然下降。此后几年,亚洲市场上的对外劳务合作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直到2005年达到波谷,而后却调头向上,出现了较缓的增长。
非洲市场,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不稳定,波动较大。在1997年,达到最大比例;1998年出现波谷;而后,突然调头上升。1997年―2003年,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比例出现一年上升,接着调头下降,然后再回升的现象。2003年―2005年,比重直线下降;2006年时,下降速度减缓。
拉美市场的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也不稳定,起伏较大。1997年―1999年,呈上升趋势,1999年达到峰值―2.656%。此后几年,逐步下降,且每年的下降幅度不一致。
国境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比重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从1997年到2000年,变化幅度较小。从2000年开始,比重一直增加;但2004年到2005年期间,比重降了0.934%。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欧美市场上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间伴随着一定的波动。如1998年达到波峰,随后下降,在1999年,出现第一次波谷。2002年出现第二次波谷。此后调头上升,在2003年时出现第二次波峰。
在大洋洲市场,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波动频繁。1998年达到峰值,占2.610%。从1999年至2006年间,发展呈逐步下降趋势,且前三年下降速度较快,后五年下降幅度较平缓。其中,2004年下降幅度最大,比2003年降了41.55%。在2006年时,比重达到最低点―0.256%。
四、发展趋势预测
利用GM(1,1)模型对未来五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各分市场的发展作初步预测。针对建模的优劣性,只有当P>0.95和C
从上面所建立的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动态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表2来分析,近几年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市场结构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国境内市场将是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其比重表现为上升趋势相应地,其它几个市场都将处于下降状态,且下降趋势逐年放缓。当然,这种逐渐下降的发展趋势将最终保持较低水平。
仔细分析,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所出现的这种趋势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
第一,在二十一世纪,劳务需求出现“两高一低”的新特点。一是高技术劳务需求增大,人才短缺;二是发达国家的脏、累、险等性质的工作由于无人问津而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三是普通劳务需求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劳务价格趋低。中国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影响着劳务人员的文化水平。从总体上看,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派往国外从事劳务合作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一特点与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增加了中国劳务输出的难度。
第二,发达国家受人口增长放慢甚至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加之本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对国外劳务需求逐步增加。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主要市场在亚洲,劳务人员主要从事传统的建筑业、土木工程、纺织等。近年来,国家已着手调整现有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但政策具有时滞性,短期内效果不显著。因此,近几年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世界劳务市场仍处于劣势,但最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第三,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有很大程度的改革,但仍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烙印。首先,缺少权威性的组织管理机构。目前,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司负责管理与组织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组织机构的权威性与劳务输出业务的复杂性极不对称。其次,管理体制分散,管理层次混乱,引起管理缺位或弱化。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由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的享有劳务外派权的国有公司垄断,严重缺乏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参与和补充,导致劳务输出渠道狭窄,信息缺乏经验。
第四,东道国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入境管理等方面故意设置各种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市场对劳务人员订立较高的准入条件;(2)对劳务的输入进行配额或数量限制;(3)对劳务的入境进行严格管理。同时,中国的劳务人员经常在外受到歧视,被迫接受不公平待遇。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国际劳务输出,不利于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
五、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上面关于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世界主要市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以亚洲区域,尤其是以国境内市场为主,其次是非洲。
第二,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大洋洲”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第三,劳务人员的输出结构低级化。中国外派劳务主要是普通劳务,集中在传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行业,而从事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人员比重严重偏低,与新世界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增加了劳务输出的难度。
第四,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国境内市场是发展的重点,其比重表现为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逐渐加快;同时,其它几个市场都将处于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逐年放缓。
第五,未来几年内,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显著,仍集中在亚洲地区。
(二)政策建议
要实现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充分发展,优化中国劳务输出市场的结构,提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快改革传统劳务管理体制,建立劳务输出新体制。建立和健全统一协调和管理对外劳务合作的权威性组织机构。按照“精简与效率”的原则,进一步改革传统、落后的劳务管理体制,努力和国际惯例接轨,建立起灵活、高效、有利于促进劳务输出的新制度、新机制。调整劳务输出结构,积极主动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技术劳务的输出,发挥劳动力要素丰富的比较优势,。
第二,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统一资格认证标准。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教育和技术水平,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强中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的合作,逐步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外,加强与其他国家进行有关职业资格培训、考试、认可的谈判,为中国劳务输出扫除障碍。
第三,广泛收集国际劳务市场的信息,拓宽劳务输出的渠道。,建立健全促进对外劳务合作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和获取能力,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存储、分析、传递国际劳务市场的各种信息,为实现中国剩余劳动力的国际转移提供条件。尽快拓宽中国劳务输出的途径,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途径,为中国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创造更多的机遇。
【关键词】劳务品牌 核心竞争力 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缺少资金、技术等要素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做好劳务经济尤为重要。而要做好劳务经济,就必须培育劳务品牌,完善服务体制,形成聚集效应,提高劳务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培育劳务品牌的必要性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0万民工涌入广东,到90年代东北三省数十万下岗工人全国各地找工作,再到前几年出现的用工荒,可以说,这都是一种劳动力的无序流动。而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引发一系列治安问题。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导致就业市场鱼目混珠、管理困难,为各种犯罪提供了条件;造成了一些没有犯罪动机的人被迫犯罪,务工人员盲目外出找工作,所带的经费有限,如找不到工作,生活便无着落,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救助措施,为了生存被迫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目前企业用工主要是靠亲朋好友或同乡同宗的相互推荐,这样容易形成各种宗族势力和团伙,为团伙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提供了温床,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是劳动者的无序流动使社会保障无法落实。工作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造成了外出务工人员本人无法交纳保险,用工单位也无法交纳,劳动保障部门监管成本极大,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
另外,劳动力的无序流动也加大了交通运输的难度和成本及外出务工人员找工作的成本。
这种劳动力无序流动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劳务市场无序为有序,为培育劳务品牌打好基础。要着力在本区域内培育各类有资信、有竞争力、能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的劳务公司,并支持、鼓励这些劳务公司培育自己的劳务品牌,同时对其加强监管。对于那些承担了一定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劳务公司,政府应在税收政策、准入门槛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督促劳务公司依法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提供服务并承担法律责任,收取劳务管理费用并代交保险金等。这样用工单位所需的服务能得到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也能解除后顾之忧。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外出务工人员无序流动的状况,变劳务市场为有序循环流动,从而为培育劳务品牌打好基础。
二、如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劳务品牌
1、完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为培育劳务品牌提供交流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网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培育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同样离不开信息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在培育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劳务品牌的创立需要有效的市场需求,没有需求就谈不上发展劳务经济,更不用说培育劳务品牌了,而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能够让劳务公司劳务供应信息,及时了解市场对劳务的需求,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另一方面,劳务公司需要招募大批能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劳务人员,通过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能够大大缩短招募劳务人员所需的时间,相应地提高了劳务公司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另外,劳务公司借助劳务市场信息网络进行有效宣传,有助于劳务品牌及劳务公司品牌的打造。
建立完善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并非简单地提供网上平台,供求信息,而是要求政府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代表广大劳务人员的合法利益,实实在在地为务工人员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对用工单位要责令其按时报送用工计划、所需岗位职数及所需服务内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二是要及时公布本区域内所能提供的劳务服务;三是尽可能地简化各种手续,降低劳务人员加入信息网络的门槛;四是加强监管,杜绝一些非法机构和个人利用虚假信息来坑骗劳务人员;五是做好务工人员的坚强后盾,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维护其合法权利。
现在很多生产厂商都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积极通过各种媒体推介企业品牌及商品品牌,但还很少见到劳务公司在媒体上推介自己。事实上,劳务品牌有助于提升劳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劳务公司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有品牌意识,要积极推介自己,向社会宣传自己的服务方向及服务内容等。为什么菲律宾佣人在世界劳务市场一枝独秀?这与品牌效应是分不开的。劳务公司在成功培育品牌后,还要有品牌经营意识,要按客户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这样才能使品牌长盛不衰,始终保持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2、完善培训机制,为培育劳务品牌提供支撑点
菲律宾佣人这个劳务品牌的建立,除了其价格低廉之外,主要是能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了市场需求。要提供优质服务,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完善的培训机制对于创立劳务品牌、打造劳务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尤为重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劳动技能的培训主要由国营企业、集体企业承担。改革开放之初,一些用工单位承担了部分培训工作,目前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饱和倾向,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用工单位的用工门槛相对提高了,同时不愿再承担培训成本。根据张建武对广东外贸出口中劳动力就业贡献的研究结果,有近一半以上的电子通讯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基本停止招收初中及高中毕业生。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技术不断在升级,技术和资本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相应地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但是企业自己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直接从人才市场招收较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成本,因此企业更愿意高薪聘请高技能的工人。在上海甚至有企业以年薪40―50万人民币聘请日本高级技工。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好的倾向,即重学历轻能力、重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教育、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在学科结构方面,重复设置、盲目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其中将有近10%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这无疑使我国严峻的就业状况雪上加霜。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欠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使得职业技能教育始终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
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大力促进职教的发展,为培育劳务品牌提供支撑点,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劳务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劳动纠纷等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活动规则,建立公开、公正、平等、透明的就业秩序。保护劳动者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约束企业用工和劳动中介组织行为,鼓励劳务公司的发展,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3、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展劳务品牌影响力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长期徘徊于国际劳务市场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劳务市场对我国的市场壁垒逐步消除,我们应该抓住时机,主动出击,抢滩国际劳务市场,采取有效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公平地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并以此扩展劳务品牌的影响力。
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固然需要外出务工者自身的努力,但政府的决策与行为却是主要的。政府要有目的地组织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力出国务工,积极扩展劳务品牌影响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力为出国务工人员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办理护照、提供前期费用等。
(2)加强与国际劳工组织及劳务输入国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出国务工人员提供务工信息和准入条件。
(3)根据劳务输入国的要求,高标准地培训出国务工人员,提高我国出国务工人员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国际劳务市场供求不平衡,低素质劳务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工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务输入国要求外籍劳工能懂得一些当地的语言、精通本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先进的技术。所以,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展劳务品牌影响力,就必须高要求、高标准地培训出国务工人员,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4)找准切入点,用优质服务打造中国劳务品牌。像欧洲目前需要大量高技能的护士,我们就可以此为突破口,高标准、严要求地培训医护人员,在欧洲打造中国护士品牌,并以此为龙头,再扩展到其他领域。我国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只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好,一定能在国际劳务市场中打响中国的劳务品牌。
中国国家计委的一份资料表明,劳务输出大国印度、巴基斯坦的劳务输出收入占到本国进出口贸易的10%~15%,而我国仅占到1%,这表明,我国在这方面的余地还很大。现在我国农村中的一部分能人,已走出国门外出种田致富,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自己闯出的新路,值得总结推广。
【参考文献】
第二条外派海员是指符合本规定的境内企业,派遣中国海员到外国籍或港澳台地区籍的船舶上提供劳务服务并进行管理的经济活动。
第三条申请外派海员类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年第3号)第五条第(一)至(六)项规定的条件;
(二)具有从事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或国内船舶运输的经营资质;
(三)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审核;
(四)有驾驶、轮机专业高级船员资质的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
(五)具有相应的市场开拓能力;
(六)具有一定工作基础,近3年内向具有外派海员类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提供外派海员300人以上。
已经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如符合前款第(二)至(六)项规定的条件,可向商务部申请变更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范围,从事外派海员业务。
第四条申请外派海员类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二)至(六)项规定的材料;
(三)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或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证明材料;
(四)经审核通过的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证书;
(五)驾驶、轮机专业高级船员的适认证书复印件;
(六)具有外派海员类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出具的提供外派海员人数证明原件;
(七)开展外派海员类对外劳务合作的国别及地区可行性报告。
已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申请变更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范围,从事外派海员业务的,不需提交前款第(二)项规定的材料,但须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复印件。
第五条本规定实施前已经取得外派海员经营权、符合《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规定的,可申请保留外派海员类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
第六条商务部定期公布具有外派海员类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名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03-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自以来不断的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还是货物贸易。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我国历年的对外劳务输出情况却并不与我国人口情况成正比。如今全球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全球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很多的发达国家缺乏劳动力,开始开放劳务市场,这对于我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河南省是一个总人口超过1亿的人口大省,其中农村人口占河南省总人口的70%,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近几年,河南省的对外劳务输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弱,劳务素质普遍不高,如何不断的改进,把握发展的机会,把河南的人口问题转化为人口优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现状
河南省位居中原,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等各种原因使得河南省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国内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一直以来如何振兴经济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省内工作岗位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能使得省内人口充分的就业,发展对外劳务输出更是刻不容缓。
根据河南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到2010年每年派出的劳务人员分别为:18852人、22183人、22961人、32350人。不难发现,河南省的对外劳务输出方面在不断的进步,但是河南作为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对外劳务输出所占的比例却很小,河南省应该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努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
目前河南对外劳务输出的情形为:
(一)河南省输出人员价格优势明显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落后于内地的很多省份,因此河南省的劳动力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偏低,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低劳动报酬就意味着低成本,就意味着企业增加了竞争筹码,低劳动力价格给河南省的对外劳务输出增加了竞争优势。
(二)河南工程承包的发展带动对外劳务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也在快速发展,尤其是建筑工程的承包更是不断的增加,而河南省的建筑业劳工人数不可小觑,国际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输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河南省借助国际工程承包的助力,对外劳务输出平稳发展。
(三)国际老龄化等问题增加了对对外劳务人员的需求
人口增长的放慢和人口老龄化使得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不断的攀升甚至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发达国家对流动工作人员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全球的经济已经慢慢复苏,给河南省的对外劳务输出带来了很多机遇。
(四)法律法规逐渐健全
在法律法规方面,河南省政府相继在2002年、2003年、2004年颁发多个法律文件,使得河南省在外务工人员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时政府对劳务输出的认可,消除了一部分潜在劳务人员对劳务输出的惧怕心理,有效的扩宽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的道路。
二、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虽然在不断的发展对外劳务输出,输出的人员也在逐年的增加,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将问题与实际相联系,积极的解决,才能使河南省的对外劳务输出业更加健康的成长。目前河南省的对外劳务输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外输出劳务人员结构不合理, 高级人才储备不足
河南省人口众多,但符合对外劳务输出要求的人并不多,输出人员的素质都不高,输出人员主要是农村务工人员和下岗工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普遍从事低水平工作,不利于提高对外输出的竞争力。高级劳务人才如高级技工、护士、软件、计算机、管理方面的人才,全球需求量很大,但河南省符合相关要求的人却是很少,对外输出劳务人员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河南省的对外劳务发展困难。
(二)对外劳务输出中介企业发展跟不上
河南省的对外劳务输出开始晚,企业缺少行业管制,规模小,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对外劳务输出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企业存在很多问题从而为了能够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以低价竞争,压低了输出人员的工资,造成恶性竞争。而且很多非法人员钻法律的空子,骗取想要出国务工人员的佣金,整个市场的经营秩序都有待改善。
(三)河南相关法律不全面、手续复杂、对外劳务输出的信息不畅通
虽然河南省的相关法律得到完善,但是法律支持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外劳工的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的重中之重,由于法律的缺失,造成省内有意向出国的劳工因缺乏保障而放弃。政府对对外劳务输出中介公司的管理不完善,造成对外劳务中介公司获取信息不畅通,直接加大了扩大海外市场的难度。
(四)各国的保护主义对劳务输出的阻碍作用
劳工人员是及其敏感的话题,关系到劳动力就业及社会秩序问题,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但是仍然对外国劳工的输入持谨慎态度,因此也设置了一些障碍,订立了较高的准入条件,还限制输入的数量,有的甚至实行歧视性待遇,这些因素都是对外劳务输出的顽石。
三、解决河南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的对策
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的问题应及时解决,抓住发展的契机,学习经验并结合河南省自身的特点将对外劳务输出发展为一个具有河南特色的产业。以下是应对河南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输出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培训
河南省输出的劳动力大都是从事技术性不高的工作,劳动报酬比较低,可替代性强,造成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竞争力低。河南省应该加大力度培训输出人员,建立和完善对外输出的培训基地,对下岗工人和农村劳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外语素质和专业技能,使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向知识技能密集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对输出人员的安全教育和防恐教育,以确保他们在遇见突发事故的时候能保护自身安全。
(二)对对外劳务中介企业进行整合,改善体制
对对外劳务中介公司要严格管理,规范中介市场,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惩罚力度,加强对对外输出人员的保障力度。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政府应适当的减少对中介公司的控制力度,尽量实行市场化运作,重视制度创新,将整个中介市场加以优化整合,并结合河南特点,凸显河南特色,以河南的优势增加竞争力。
(三)政府应该完善对外劳务输出的相关规定并加大支持力度
随着河南对外劳务的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但每年仍然有很多的在外人员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重视对外劳务的发展。同时简化手续,保持信息通畅,建立与对外劳务中介公司和国外劳务中介公司的互动机制,及时的发现国际劳务市场的变化,联合海外华人的力量,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为对外劳务中介公司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加强与国外的联系,尽量扫除劳务输出壁垒
政府应积极的与国外加强联系,就对外劳务输出的相关事项加以协调,争取能够使得双方互惠互利,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发展河南劳务输出提供长久的保障。
结语
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正在不断的发展,河南省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可以充分的利用河南省的人口优势,将阻碍河南经济发展的因素转变为拉动河南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相信只要河南省政府能够与企业积极合作,给予企业更多的帮助,能适当的放宽对市场的制约,集合多方面的优势,一定可以将河南省的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的更好,更好的解决河南的就业问题,带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光正.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6,(6): 187-188
[2] 潘婉雯.国际经济合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8
[3]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13
[4] 孙恒有,李威,徐诗雨,郝.河南省对外劳务和工程承包的思考与建议[D].郑州大学.2011,(4)
[5] 郝冰.中国对外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10)
作者简介:吕小飞(1992-),女,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讲师:董媚讲师
一、明确指导思想,认清重要意义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及商务部、工商行政总局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规范我县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工作,清理非法中介机构和个人,净化我县外派劳务市场,切实保护经营公司和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新突破。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外经贸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县各级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我县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县共有管理制度完善、人员配置合理、社会信誉度高、业绩较好的外派劳务中介机构6个,乡镇劳务输出办公室17个,从事劳务业务的网点、办事处32个,累计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外派各类劳务(含研修生)3215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有利于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促进经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有利于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交往的领域和规模,促进开放型经济的重大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外经贸部门、合法中介机构和外经贸企业的作用,努力推动我县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强化工作力度,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为深层次开发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县外派劳务的影响,树立"外派劳务"优良品牌,县外经贸局作为全县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主管部门,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种经贸洽谈会和出国展览会,广交客户,主动对外承包劳务项目,开展项目洽谈活动,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今后,凡参加境外招商活动、洽谈会及出国展览会,都要设立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项目洽谈摊位,由县外经贸局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组团参加。各建筑、设计、工程咨询、公证、律师服务等单位,要积极与国外工程投资、咨询、设计公司合作,参与国际承包工程项目投标,提高中标率。各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要充分利用贸易渠道招揽项目,积极发挥联系广泛、信息渠道多的优势,把外派劳务当作一项事业,下大力气抓好。3年内。力争在我县培植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和劳务合作经营权的企业2家以上,形成我县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新格局。
三、培植经营主体,扩大外经队伍
为了加快培植和优化外经合作的经营主体,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格局,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具有一级工程资质的专业实体型企业申请本行业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及与承包工程有关的劳务合作经营权。鼓励经营公司、中介机构和个人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由县政府给予一定奖励。为解决出国劳务的后顾之忧,由县信用联社对外派劳务人员实行5万元以下小额贷款。对出国回乡创业人员,在税收、工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各乡镇也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四、规范劳务市场,整顿非法行为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外派劳务市场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秩序,要按照省、市关于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中介市场专项行动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研究具体措施,狠抓专项整顿,进一步强化境外劳务管理,保护经营公司和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对非法经营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取缔。凡经营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公司,应持商务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经商务部批准的经营公司可直接对外签约和实行授权委托业务;经县外经贸局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报经市外经贸局批准,凡从事对外劳务合作咨询服务业务的中介机构,可与有对外劳务经营资格的公司和个人实行委托业务。对从事对外劳务合作咨询业务的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持县外经贸局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核发的《县对外劳务合作工作证》开展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把规范劳务市场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不断为对外劳务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我县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充分认识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重要意义
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全球贸易和投资量的激增,使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外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互相交织。近年来,我市一批大中型企业经过引资嫁接改造,其技术、设备、管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目前我市已有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系列,有初步适应国际市场环境的销售和技术平台,形成了我市利用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础实力,一些企业已产生了“走出去”的自身动力。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两种方式并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手段的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不仅可以推动我市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实现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注重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相结合,与我市正在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发挥优势、合作共赢,坚持企业为主、效益优先,坚持完善机制、加强监管。
(二)工作目标: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工作,努力促使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进行矿产、农业、森林等资源的合作开发;一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提高经营能力、拓展经营空间;一批境外投资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大力推动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使产业生产能力向海外延伸,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我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境外投资由投资办厂向境外资源开发等方式扩展,对外承包工程由分包项目向总承包项目扩展,对外劳务合作由简单劳务向中高级劳务扩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到2010年全市境外投资企业达到5家,境外投资额达到3000万美元;拥有境外承包工程权企业达到10家,实现海外营业额1亿美元;外派劳务达到500人次,努力打造*外派劳务国际品牌。
三、进一步明确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重点和途径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工作,既是关系全市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大事,也是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互动的系统工程。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国内外尤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格局,采取措施,明确重点,建立健全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外在激励、保障、调控体系和内在创新、发展、约束机制,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积极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大力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积极扶持市正力机械修理有限责任公司在越南的铅锌矿资源开发项目和*雄狮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揽的朝鲜柳京大厦幕墙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和各类援外资金,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在能源或短缺资源领域开展合作开发。壮大境外企业的规模,拓宽经营领域,以此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开办境外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形成规模优势。加强对我市建安公司、三维钢结构公司、*雄狮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揽海外工程的工作指导,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境外工程投标会,提高承揽海外工程的能力和操作水平。积极指导我市企业与省内外的企业合作开拓海外工程市场,联手承包或分包海外工程项目,带动我市设备、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办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不断扩大我市对外承包工程规模。
(二)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向境外转移。进一步强化措施,积极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向境外转移,把优势产业向境外转移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指导和推进我市纺织、服装加工、机械制造、农业养殖和加工等传统产业的优势企业到境外发展和到欠发达国家投资办厂,把过剩生产能力向境外转移,开发当地适销产品,并通过投资国的贸易政策有效规避一些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加快我市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
(三)积极推动利用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我市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轻工食品、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等方面的优势企业贸易先行,投资跟进,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到周边和资源丰富、政局相对稳定、政策支持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中心,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兴办具有不同特色的加工贸易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四)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外派劳务质量,全面做好外派劳务基地县建设工作。依托外派劳务基地,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不断扩大外派劳务规模,努力实现外派劳务工作的新突破。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外派劳务保障机制。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外经贸、劳动、工商、法院、*、金融等涉外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外派劳务工作领导小组,发挥领导小组规划、协调作用,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及时处理外派劳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完善《*市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建立健全外派劳务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处理工作机构,及时妥善解决外派劳务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促进外派劳务工作有序开展。二是进一步提高外派人员技能水平。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中仅受过专门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者就达14.7万人。作为“*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我市储备了大量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全市共拥有工程技术人员达6000多人,技术工人30000多人,完全有能力为外派劳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持。为适应外派劳务所需专业的广泛性、实用性,以及雇主对劳务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按照“技能熟练、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勇于进取”的标准,以*庄科技职业学院为依托,整合全市培训资源,着力构建起适合我市市情的一整套外派人员培训体系,以提升外派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与职业教育机构、有关企业的交流合作,根据劳务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学科、调整教学计划,落实技能技术培训目标,为外派劳务工作培养和储备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为外派公司提供充分的劳务资源。三是进一步营造外派劳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电视、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体作用,通过开设专栏、编发专题信息简报、印制外出务工须知、外经业务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外派劳务工作。在加大各种宣传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进行鼓励引导。组织已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员现身说法,通过实例来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适时通过各类渠道,加大外派劳务基地的对外宣传推广,邀请各地外派劳务公司来*考察合作,广泛推介外派劳务基地县的优势,打响*外派劳务品牌。继续加强对合法中介组织的监管,加大对各类非法外派劳务中介组织的打击力度,确保外派劳务市场规范有序,切实维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外派劳务资源培养能力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推动全市外派劳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加强对外经工作的领导,切实形成“走出去”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进一步加强对“走出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对外开放领导小组作为全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全市“走出去”工作的组织实施,市外经贸局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履行全市“走出去”工作的组织实施职能。建立由市外经贸局牵头,市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局、经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外事办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情况,研究解决“走出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对“走出去”政策的宣传。定期举办政策环境说明会和项目对接会,提高企业“走出去”意识,使企业尽快将投资意向变为投资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走出去”工作的认识。
(三)组织“走出去”发展项目的推介活动。全市性的大型对外经贸活动都要专题安排对外经济合作的内容。市领导出访有关国家时,要积极为我市境外企业和项目疏通当地关系。市有关部门要定期提报我市“走出去”发展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在国外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拓展地区加以推介。
本文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劳动力市场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进一步开展三国劳务合作的利益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三国劳务合作的现状,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最后就进一步开展合作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国际劳务合作;优势互补;劳务输出
一、变迁中的中、日、韩劳动力市场
中国、日本、韩国在资源、资金、技术上的差异和已形成的多层次经济结构,使双边和多边劳务合作前景广阔。在劳务输出方面,中国具备以下优势:(1)劳动力价格相对于别国而言,占有一定的优势。据《世界银行》,2000年统计,1995—1999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为729美元,而日本为31687美元,韩国为10743美元,分别为中国的43.5倍和14.7倍。在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劳务价格的差异是劳动力国际间流动的核心因素。(2)中国34岁以下的劳动力占53%,而日本占不到40%。年轻人接受的教育相对较新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3)在劳务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和服务领域也日益多样化。
日本是东亚劳务输入历史最长的国家,1988年进入自身劳动力供给不足时代。按照日本政府的统计,要想使日本经济增长保持在4%左右,每年就需补充1%的劳动力。目前日本的就业人数约为6000万,那么每年需补充60万个劳动力。但是日本国内劳动人口接近于零增长,这意味着日本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劳动力缺口。据日本预测,日本2000年的劳动力缺口为260万,20lO年将达到910万。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70%左右的企业人手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据《东京商工》1990年1月发表的数据表明,1989年由于劳动力不足而倒闭的企业有242家,占日本倒闭企业总数的3.34%。造成日本劳动力短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2)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劳动力供求矛盾。建筑业、汽车、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都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膨胀。随着日本经济服务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服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和家政服务的社会化及普及化的提高,涌现出大量新的就业机会。(3)就业观念的转变。随着日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国人追求那些高工资、高待遇、工作环境好的工作,使得建筑、冶金、机械、饮食等制造业严重缺劳力。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失业和就业不足状况遍布全国。从那时起韩国开始向外输出劳务,一度成为亚洲较大的劳务输出国,高峰时期1981年在海外的劳工人数高达20多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韩国当时长期的国际收支困难,增加国民收入,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随着韩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工人的就业观念出现转变,并从一个劳务输出国逐渐转变为一个劳务输入国。近年韩国劳动力缺员55万人,大企业凭借其优厚的条件,从中小企业挖走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使中小企业缺员现象尤为严重。截至1999年4月,韩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劳动力平均短缺率达到4.0%,缺少30—40万劳动力。
二、中、日、韩三国劳务合作的现状
1.中国与日本劳务合作现状。日本政府尽管在政策法规上对外来劳务的输入做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与规定,但劳动力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日本政府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修改原移民控制法和难民法以及有关劳工输入的政策法规。日本法律规定禁止企业雇用外籍劳工,劳动力市场尚未开放,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以引进外籍“研修生”的变通办法来缓解本国劳动力供给短缺。中日研修工作始于1979年,1992年后发展迅速,中国的研修生人数自1995年以来每年以30%的高速度增长,截至1999年7月,中国累计对日签订研修生合同8320份,派出研修人员近11万人。目前日本接受外国劳工的政策是只接受具有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外国人,原则上不允许没有技能的外国工人到日本就业。日本可供接收的工种有220多个,我国的研修生主要集中在建筑、市政施工、纺织加工、软件设计、中医药、服务等第二三产业。同时日本有544万公顷可耕土地,而农业人口只有882万,再加上特有的兼业农户(星期天农民)数量不断增多,第一产业也严重缺员。为此,日本政府开拓了农、林、渔研修市场,并进一步修改政策法规,扩大研修生的专业范围。2000年1—8月我国就与日本先后签订了研修合同527份,合同金额达1.6亿美元。
2.中国与韩国劳务合作现状。韩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外承包工程项目,高峰时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际承包商。中国为这些承包工程提供了上万名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及其他劳务人员,积极开拓了与韩国的第三国劳务合作。为了保证国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韩国政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局面,以研修生的名义从亚洲国家招募劳动人员,从1994年起,由中小企业协同配合及中央会统一负责对外招募研修生工作。这一渠道组织性强、信誉高,已是目前中韩两国研修合作的主要渠道。截至1999年底,我国与韩国签订劳务合同总额为14.46亿美元。韩国在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中合同数额继新加坡、美国、日本之后排第四位,营业额继新加坡、日本、香港特区、美国之后排第五位。
3.参加三国劳务合作给中国带来的利益。无论是作为劳务输出国的中国,还是劳务输入国的日本、韩国都从中获益匪浅。就中国而言:(1)大规模的劳务输出有助于减缓本国的就业压力,为失业人员提供部分就业机会。(2)劳务输出获得的外汇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平衡的贸易结构。(3)劳务输出有利于我国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研修生在日本、韩国的工作实践中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回国后运用于经济建设,推动了本国技术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日本、韩国而言,其益处也是不言而喻的。旅日、旅韩的中国研修生不仅满足了日本、韩国因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东道国经济的增长。当然,劳务合作并不单单只有好处,同样也会给输出国造成人才外流、物价上涨的不利影响,以及给输入国带来资金外流、社会动荡的负面作用。但就目前三国劳务合作的规模和自身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和微不足道的。
三、中、日、韩劳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国际劳务输出总量偏低,规模偏小。2000年,我国在外劳务人数为40万左右,仅占世界劳务市场总量的不足1%,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四。累计劳务收入仅有200亿美元左右。这与我国自身劳务输出潜力不符,且与亚洲其他主要劳务输出国的输出规模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远远落后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1999年,我国在日本的研修生仅为32874人,在日本合法外籍劳务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与日本劳动力缺口的需要更是相差甚远,我国的劳动力输出水平亟待提高。
2.日本、韩国合法研修生与非法劳务并存现象严重。日本、韩国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外籍劳工,但日本、韩国两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法规来限制外籍劳工人境,两国劳动力市场的大门还远远没有敞开。在雇用不到足够的合法劳工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非法雇用外籍劳工。1999年日本登记的外来劳工为151万人,其中非法入境者就有27万,他们不但给企业带来麻烦,也给社会造成负担。目前,在韩国非法打工的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非法滞留者一起构成了韩国的非法劳务市场,占韩国外籍劳工人数的64.1%。韩政府人士称,导入雇用许可制度代替研修生制度将使外籍劳工的人权得到充分保障,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外籍劳工的非法滞留。
3.中国向日、韩劳务输出渠道狭窄、方式单一。我国向日、韩劳务输出主要是通过官方渠道,即由政府部门及享有劳务外派权的国有公司垄断,以研修生的名义输出劳务。虽然这一渠道管理规范,可靠性高,但在东道国的市场准入方面往往受到名额和指标的限制。日本、韩国引进研修生主要是面向国内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员的中小企业数量很多,每个研修专业需要的人又很少,因而形成了研修生市场点多面广的局面。而我国缺乏灵活、分散的民间组织的参与和补充,难以适应这种小规模、大范围的研修生市场,远比民间个人劳务输出渠道占总渠道95.4%的菲律宾和占99.1%的泰国缺乏竞争力。
4.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信息十分缺乏。我国劳务输出至今还未建立一个搜集、传递国际劳务信息的网络,没有统一的信息处理机构,劳务信息极为匮乏。目前,既不能随时了解国内剩余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又不能及时掌握国外紧缺的劳动力需求,对东道国的政策导向、商情也不够了解,这种信息障碍势必影响我国劳务输出的发展。
四、进一步开展中、日、韩劳务合作的对策建议
1.全方位开拓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1)充分调动官、民、私三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以国家授权的劳务输出机构为主渠道的基础上,发挥民间渠道灵活多样、拾遗补缺的优势。(2)通过与日方、韩方建立合资企业形式派遣研修生,以绕过两国限制劳工输入的政策壁垒。(3)开拓与日本、韩国的第三国劳务合作渠道。目前日本、韩国的大企业和综合商社在第三国的合作及承包项目很多,与它们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便于我们参与其在海外承建项目的劳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