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称赞教学反思

称赞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30 09:5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称赞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称赞教学反思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65-02

以读代讲,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以读代讲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倡导多年,但在课堂教学中,理念与教学行为还是难以实现对接,原因在于教师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不够明确。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以读代讲进行详细阐述。

一、把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下面是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儿子》一课,对朗读教学的处理各不相同,从中我们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一】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指名学生朗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三)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案例二】

(一)在课文里,三个妈妈是怎么称赞自己的孩子的?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老师评价: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三个妈妈对自己孩子不同的评价,你听出来了吗?请同学们用“______”划出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进入角色,感情朗读,请学生分别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分三步:

1.请学生扮演角色读第一个妈妈的话,其他同学注意听她是怎么夸自己的孩子。然后老师评价。

2.让学生读第二个妈妈说的话。

3.指名读第三个妈妈说的话,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后全班齐读。教师小结方法。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你的妈妈是怎么夸你的呢?

(四)指导学生交流、品读:如果把自己当做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孩子呢?会用什么语气?

【反思】

很显然,第一位老师将朗读作为教学结果,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先理解语言,再进行朗读指导。因此,朗读就成了理解后呈现的结果,学生在朗读前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分析课文内容。而第二位老师则是先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读,让学生的朗读逐渐由感受过渡到语言,从而突出朗读的层次性。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既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过程,也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教师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

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一致的,但是,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教学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很好地实现了以读代讲的目标。

二、力求整体感悟

【案例】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蕴含的情感很丰富,一位老师以“可怜”为主线,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文中写到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首先由老师读一遍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课件出示: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进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教师在范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时,学生仔细听,并说出老师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接下来,老师请学生分别朗读小女孩接下来的几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在具体的指导朗读中,学生透过文字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对小女孩的情感由怜生爱、由爱生悲,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感情线索较为明显,教学时不宜层层分析文字,而应以朗读来代替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如果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体会、对比,对人物的情感就理解得更深刻、更完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鸟的天堂》为例,文中写了作者两次看见大榕树的情景,第一次是傍晚,看到了静止状态的大榕树的美;第二次是早上,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鸟在大榕树上欢叫、飞舞、扑腾、嬉戏,此时大榕树是动态的美。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实现了以读代讲。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一次看见大榕树的静态情景,同时配上班得瑞的《寂静森林》展开配乐朗读。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二次看到大榕树的动态情景。因为这次是动态描写,因此配上了具有动感节奏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文字的变化,读出画面感。

整合读,请全班男生朗读静态部分,全班女生朗读动态部分,在动与静中的变化中提升感受。

【反思】

朗读是用语言传达对作品的理解,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朗读的创造力。除了一般的朗读文字,教师需要对朗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揣摩,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做到深入理解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朗读注入活力和创意。在《鸟的天堂》一文中,这位老师领悟了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采用相应的配乐形式来引导学生朗读,提升了学生的感受。

第2篇

一、常规化的评价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实施的规矩。英语课堂学习评价常规化,就是要让英语课堂学习评价成为一种规矩,一种制度,坚持不懈的执行下来,其评价的结果不断积累,成为终结性评价的资料来源与依据。

要使英语课堂学习评价常规化,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一)立好评价的项目。在一堂英语课中,需要评价的项目很多,有学习效果方面的,如听、说、读、写;有学习态度方面的,如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等;有学习策略方面的,如怎样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项目如果不一一列出告诉学生,他们在评价时就不会知道该从那些方面下手。

(二)给出评价的标准。在列出项目后,要给每一项分成A、B、C三等,分别给出三种不同的奖励标志,如,分别给3、2、1颗星星。记录下评价结果,到期末根据星星数目的多少,给学生定等级,打评语。

(三)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要使评价常规化,学生必须掌握评价的方法。在第二点中,老师已经给出评价的项目与标准,然后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评价的训练。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常规训练,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有听的习惯:听别人的发言,为发表评价奠定基础;听别人给出的评价,接受他人反馈的意见。说评价的习惯:注意发言礼貌,说话委婉,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进行长期的训练。同时对于评价的评价,也可以给出项目与标准。因此,我将以上评价内容综合列出一个表格,并详细给出标准。

期末,我根据学生的得星进行奖励。奖励方法是:五颗标志换一个月亮,五个月亮可换一个太阳,五个太阳可以换一本老师写有鼓励语的笔记本。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获得不同的奖励,避免了只有学习优秀的同学才能获奖,而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就得不到奖励的弊端,更有利于调动学习后进者的学习积极性。

二、趣味性的奖励

小学生对身体各部位的活动感兴趣,喜欢动身体、动作夸张的活动,喜欢新鲜。如何让评价对学生产生更持久的影响,就是要把评价结果直观化和形象化。在英语教学中简单的“Good”“Wonderful”的评价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吸引学生了。英语教学有自己自身的学科特色,利用这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施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课堂常常采取的教学活动,评价也可以小组形式学习,如在学习动物话题时候,针对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可把评价与此话题结合起来。在竞赛获胜的小组,成为森林之王,有权赐予动物身份并管理这个森林的动物。组员们把全班的动物头套收集起来,重新赐予动物身份“You’readog.Thisisforyou.”“You’reamonkey.”…教室转眼间成了动物成群的大森林,森林之王发号命令了,“Kangaroos,pleasejump.”“Allthebearsdance,please.”…课堂上充满了欢笑,成为森林之王是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还有什么比实现梦想更有吸引力呢?哪个小孩子不愿意上英语课呢?这样,除了欢笑,同时也结合了所学知识,学生自如地运用语言。

又如:三下第一单元英语课学习的是“Whereareyoufrom?”和”I’mfrom….”这两个句型,所涉及的新单词是国家的名称,有:China、America、Canada、Australia四个单词。我精心地设计了教学,制作了China、America、Canada、Australia这四种图旗。并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选择一种图旗。凡是答对了问题的学生就可以为本组获得一张图旗,贴在黑板上。教学到操练“Ifrom….”句型这一个环节时,出现了一个。有学生说了句“IfromChina.”老师出其不意的掏出一面中国的小国旗送给那学生。得到老师礼物的孩子满脸洋溢着喜悦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回到座位上。同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发言。

另外,小学生喜欢直观、具体的事物,而且对于自己喜欢的物品会有很强的占有欲,采取的行动会非常直接和迅速,行动的过程非常专注。一张有趣的奖状可以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奖状的制作也是非常简便,而且符合环保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画一些图片或收集相关话题的图案,上完课后,很多时候就把图片堆放一边或随便扔掉,这是资源的浪费。事实上,我们可以对这些图片加以利用,制作成一张特别的奖状。例如,在学习食物的话题时,课前发动学生自己画或收集一些食物的图片,教学活动结束后,把班上所有的图片集中起来,给每个小组一张雏形奖状,根据本节课表现依次挑选不同数量的动物贴在雏形奖状上形成最后的奖状。当然,最后老师千万别忘了正式签名、盖章,确认奖章的合法性,老师认真对待的态度一定会感染学生珍惜自己的努力成果,正确对待奖状内真正的评价结果。奖状贴在墙上会时刻鞭策、鼓励学生要求进步,努力学习。

三、有效性的称赞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称赞是树立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孩子对鼓励与称赞的需要,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让孩子在英语课堂中体验成功,拥有一份自信,很大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在评价中运用鼓励与称赞的艺术,进行有效的称赞。

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我们应把握不同的称赞尺度。同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性格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若用同一评价标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称赞过于频繁而失去因称赞带来的激励意义,但是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会因为称赞标准过高而无法实现而失去促进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会使称赞毫无效力,变得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对学生称赞的尺子衡量的不是任务的大小,而是为了任务的完成,付出努力的大小。一节课内,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背诵对话应该值得称赞,能力较差的学生能记忆单词也同样值得称赞。因为这个我们看来是小小的任务却是某些学生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的结果。我们可以从语言方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我们利用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出对学生会评价的不同。例如,对于表现的不够好的学生,鼓励他:“OK!Youaregoodtry!(不错,继续加油!)”;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对他说:“Good!Youareright!(好!你答对了!)”;对于表现更好的学生,赞美他:“Youareverygood!(答的太好了!)”;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动情的对他说:“Youareexcellent!(太棒了,答的真好!)”当学生得到一般的评价时,他会更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争取得到更好的评价;当学生听到最好的语言评价时,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甜。但应该避免过勤的使用评价语言,让学生应接不暇。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可做以下的尝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一个单元的学习中,给小组内不同的学生定下不同的学

习目标,学生只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的。小组成员要合作完成以下的任务:A背诵单词,朗读课文对话(一人);B表演课文对话(两人);C即兴对话表演(一人,与其他小组一人对话)。小组根据各成员的能力进行分配人员。只要完成任务,都可为本组积累分数。采取这种形式,给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按照能力高低,完成难度不同的任务,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存在挑战但又可实现的目标,这样称赞才能发挥效力,学生才会不断追求进步。

四、激励性的分享

分享其实是体会之前获得成功的过程,体验、回顾、反思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小孩子获得成功时,内心是非常渴望与他人分享的,他们渴望分享就如种子渴望养料一样,称赞能给学生带来短时间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分享却能把成就感和自信心延续到四十分钟以外,甚至更牢固、更持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的分享应该着重于肯定学生获得的成功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也就是进行激励性的分享。

第3篇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会: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即使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到小学六年级上了一节美术课,体验了一下小学美术课的魅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让我对课堂教学反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课“变化的柱子”,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如一些优秀的示范作品和制作图。按照我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朝着我的教学目标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展开,精美的作品和清晰的制作步骤示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教学顺利地进入了学生自由尝试制作的环节。有的选择做长方柱,有的选择做三角柱或长方柱等。大约十分钟后,有几个学生来到我面前告诉我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一看他们手中的作品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他们选择的是三角柱和长方柱,在设计好变化的图案之后,先把变化的部分用剪刀或刻刀剪刻开来,然后再进行粘贴,粘贴完后他们发现,粘贴部分的那条棱边上变化的部分,被剪刻以后再一点一点粘贴起来非常麻烦,而且粘好经过翻转以后看起来既不精致又不整齐,有的还很难看。

课前,我自己在做示范作业时,开始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疏忽了向学生强调:选择做三角柱或长方柱,在设计好变化的图案之后,应该先粘贴好再折叠、剪刻,最后翻转变化(教材中有步骤图);而选择做圆柱时应该先剪刻、后粘贴,最后翻转变化。当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这正好也是学生尝试探究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次体验机会。于是,我对他们说:“请再仔细地想一想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很快有几个学生就想到了。我随意请了一位学生,让他说出来,他说得很具体,并且还用自己的作品做了示范,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掌握了。我特意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当同学们正准备接着往下做的时候,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从他急切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想要说什么,我问道:“你还想说什么?”他说:“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同学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我也带着怀疑和好奇请他说出他的方法:可以将粘贴部分不安排在立柱的棱边上,而是把它安排在一个面的中间,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麻烦,无论是先粘贴还是后粘贴都不会出现问题。如下图:

当他说完后,同学们对他的发现表示由衷的敬佩。我也醒悟过来,在心里反问自己:课前我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方法呢?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尴尬和自责,我不由自主地带头鼓起热烈的掌声,班里也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不正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反映吗?不正是学生个性化独特思维的火花吗?课后,我把这个惊喜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分享,他们都称赞这个学生的聪明智慧,思维方法独特。这件事让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再好的教学也不一定是周到的和完美的,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中往往充满着未知的结果。

当今教育改革呼唤反思型教师与教育,倡导“教师要研究学生”“教师即研究者”。美国卡内基组织“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确赋予了教师“反思型实践者”的角色,并将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教师成长模式,这其中,“注重教师自身反思性发展是其鲜明的特色,并且于其独特优势而倍受推崇”。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能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从而走向创新之路。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学)

第4篇

关键词:发挥 团队力量 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我是大连市软件园双语学校的音乐教师,我们学校音乐组的工作理念就是:精诚团结、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不断地突破自我,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可喜的成绩,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快乐和自信。

沙河口区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在教研员王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得及时、生动、高效,每一位老师都受益匪浅,个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9年12月,我承担了沙河口区中学音乐教学观摩研讨课,经过我的精心准备,成功的上了这堂名为《走进草原》的音乐课,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称赞,2013年11月,我承担了大连市校本比赛课《鼓浪屿之波合唱教学》,同样得到了教研员和老师们的称赞。2014年5月上了一堂沙河口区高效课堂调研课,并获得一等奖。通过这些课的磨练,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更加自信,同时也让我越来越成熟。

我作为沙河口区中学音乐教学联合体第五小组的组长,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作为组长,我要本着对我们第五小组每位教师负责任的态度去工作,努力为大家营造快乐宽松的的研究环境和发展环境,借助教学联合体这一平台,提升小组内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我们这个团队整体水平快速提高。

下面是我设计的几种活动形式

1.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备好课,积极开展组内听评课活动。

在小组内选出年轻教师上组内展示课,课后,大家进行点评总结。让教研员和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上课教师给予指点和建议,促进年轻教师的更快发展。也让上课教师把自己一些独到想法和新颖尝试拿出来与组员们共享,并通过大家的点评来验证自己的创新是否可行,是否成功。年轻教师的展示之后,还会选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起到给年轻教师引路示范的作用,也是推动联合体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联合体所有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的课上的多了,看的多了,大家的思路也就越来越宽,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更加多元化。通过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对成功和教训进行理性思考,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听课、评课效果。我设计的这种活动形式重点是通过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对成功和教训进行理性思考,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小组奉行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地备课、尽心尽力地上课、实实在在地评课

2.建立小组聊天群,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即时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不可能随时有问题或想法就召集联合体活动,所以要充分利用网络。一个人在群里提出了个问题,在线的其他老师就可以共同讨论了。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工作中遇到一个或几个小难题,在群里寻求帮助,会很快得到大家的支援,即使当时大家无法解决,也会调动起全组的力量去查找答案,找出解决办法。谁有了好的资料和创意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共享,大家互通有无,把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业余时间,在群里交流交流也增进了我们的友谊,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

3.开展专题研究讨论活动,提高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我们提倡“从小处着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探索出符合实际,又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好方法。我们不是专家教授,也不能形成成熟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我们积极倡导以解决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实际课堂教学为手段,以实例分析为载体,以具体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全组每位教师都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并围绕这些问题查阅相关的理论书籍。让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让实践帮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学以致用。通过这样的专题研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实现思与行统一,言与行一致,使我们的教学真正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4.备课的教学交流互动。

只要时间允许,邻近学校的备课组完全可以一起备课。人多思路也多,集思广益,事半功倍。大家坐在一起,如促膝谈心一般,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在畅所欲言的沟通交流中,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都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这种活动方式增加了学校之间相互学习探讨的机会,加强了及时交流与沟通,能够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进大家的友谊。

我认为开展教学联合体活动有三个离不开。

第一,离不开教研员的引领和指导。我们每次活动都邀请王老师光临指导并对我们的活动进行点评并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持,让我们更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联合体活动,不断改进活动内容、方法及形式,提高了我们的教研水平。

第二,开展教学联合体活动,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例如安排独立安静的活动场地、教师的课节调节等,让我们能顺利地、专注地、高质量地完成联合体活动。有了领导的支持,我们联合体的活动会开展的更加有效。

第三,开展教学联合体活动,离不开全组成员的精诚合作。

第5篇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的过程,需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完成。我们教师必须遵循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 “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让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达到有效促进知识迁移的目的。

三、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结构

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们可以实际操作一下,让他们走一走,做一做体会其概念的内涵。只要我们抓住身边的东西,认真加以提炼并用于教学活动中,对降低难点,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有好处的。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习情感

在学生好学生的评价上,我们要以鼓励为主不,深刻领会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的道理。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第6篇

关键词:“活”化课堂;立足教材;立足学生;立足课堂;立足教师

“活”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活”化课堂,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立足教材,活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小学阶段的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充满创新精神。教材是创作的宝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巨大作用。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内涵,本着将课文的阅读转化为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石榴》一课运用“先是……逐渐变得……最后变成……”把石榴成熟的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某种农作物,或者搜索资料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并用“先是……逐渐变得……最后变成……”写出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就学生常吃的水果比如橘子,引导学生去发现橘子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并用灵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立足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适当的正面暗示,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内在的原动力,增进学生要学习、想学习的强烈欲望,推进学生学习行为高效持久运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正面暗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徜徉在学海,尽情地接受知识的洗礼。教师的正面暗示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趣味横生。比如,在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时,教师让学生运用无字词典解释骄阳似火。“电风扇不知疲倦地扇着,汗大滴大滴地流着。”“夏天的地面晒得裂开了缝,仿佛在冒白烟。”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称赞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满足感中奋发向上。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多元感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高涨。比如,学习《槐乡五月》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槐花以及槐花制成的美食的彩色图片,激发学生了解槐花、认识槐乡的欲望,让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三、立足课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活跃的课堂气氛,离不开师生热烈执著的精神面貌。教师应始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带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力。幽默的表达方式,抑扬顿挫的语音声调,适当的身势语,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教学手段。这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说笑话讲故事,而是通过挖掘教材内在的趣味性材料,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有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经典剧目,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西游记》里猪八戒的行为方式、语言风格,性格特征,结合课文中的小猪,寻找共同点,比如,对食物都很敏感,非常会享受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趣味性比较中快乐地学习;教师还应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运用身势语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和表演中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立足教师,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备课,并不忘跟进教学反思

第7篇

关键词:课堂实效;卓越;提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00-01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多年来,从“减负提质”到现在的“打造卓越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步伐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兴趣更加浓厚等。然而不少课堂热闹背后表现出放任浮躁倾向,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如学生写的少了、琅琅书声少了等。专家说,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不是看老师“表演”、“剧场”的效果、“花样的翻新”,而是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和创造有效的课堂氛围,组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快乐想学、主动要学、自主探学。在专家讲座、各级各类培训以及赛课评课活动引领下,结合自身实践,我从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评价多样等因素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作为包含着多种要素的系统, 是一项复杂而而长期的工程。这意味着教学目标不可能一次完成。人们必须对其做出系统化的设计,保证整项工程的完成,目标分解正是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便于对教学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分解了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并整理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对于某个教学目标来说,便具有两个不同的趋势,向下是不断具体化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在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上不尽相同,系统化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主休结构,采用综合思维,将零散的目标放到整个目标体系中衡定其地位与价值,所以往往从宏观的总目标出发,演绎各层各级的教学目标,使不同的教学目标之间构成一种逻辑性条理性强的上下承接关系。李秉德(1991)先生指出,国外教学目标的研究倾向于从具体行为到整个体系的归纳方法,而国内则倾向于从整体目标到具体目标的演绎方式。所以国外研究强于目标的具体分析,而我国注重系统的目标体系。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两个趋势虽方向不一,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化,离不开合理的逻辑的分解与分类,使目标之间上下连贯、易忽略目标的可操作性,流于形式,而无法适应学生特点和具体实践;过分注重具体化则容易失去整体的方向,也缺乏与其他目标的整体配合。系统化为具体化提供依据和方向,具体化为系统化提供可操作、可测度的步骤,两者相互补充。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应做到具体化趋势以“最适合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采用分析思维考虑具体学习活动的编排,因地制宜,解决当前每个问题,具体更需要老师的智慧对教学目标重新理解,设计和分解。一般使用具体的可观察,评价的行为指标来描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

“问题化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自学―互动―检测”三段式教学法在应用中的关键就是教学内容问化。“教内容问题化”的核心,是提取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有效信息,编织息结构,形成信息网络;然后把信息网络进行加工,形成一个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问题。再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教辅材料,使问题的答案规范化、科学化;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问题,开展讨论,再生成问题,升华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课本看过了,课也听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老师课堂上也讲授过,而且不止一遍,而做作业时往往会做错很多题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做作业前没有复习;学习时上课精力不集中;老师备课过程中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对一些重点的关键词没有点强调。这就要求老师备课应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

三、教学过程实践化

环顾周围,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老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而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老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经过学生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把我讲的记下来”而扼杀。我认为,老师应当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实践能力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评价多样化

第8篇

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纷纷亮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师德,比业绩,比成绩;访家长,谈学情,听心声。一节节精彩的课堂让人击掌称赞,一件件动人的家访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现本刊选择部分参赛文章刊出,以让更多的教师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在“比教学,访万家”活动中有所感悟。

黄发元老师: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本课时亮点——做到了生本位的回归,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享受到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

覃文贵老师:

教学三维目标清晰、饱满。正确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教学设计自然通畅、张弛有度。教学思路有独创性,结构安排合理。

……

以上这些内容是我在执教《开天地》第二课时,听课教师们进行评课、议课时的部分评议摘录。

如今,当我眼中细看着这些评议记录,耳畔回想着教师们真诚而由衷的评价,不觉感慨万千,飘飞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我对这课时是如何打磨、怎样生成的日子里……

那是去年九月份,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比教学”工作,按照岗位大练兵活动的安排,我当上了排头兵。当时,我选择的练兵内容是——三年级上册《开天地》第二课时。确定课题后,我仔细研读了改版的新课程标准,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结合教学参考书,制定了我的第一份教学设计。首先,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地万物图片,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然后,抓重点词句,逐段进行“读”——“思”——“议”——“说”(让学生理解是怎样开天地的,体会开天地的艰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制作了教学辅助课件——倒下后身体发生变化的flash(加深学生对献身精神的理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喜欢吗?”(激发学生对的喜爱,升华情感)。教学设计完成后,我觉得整个课堂设计环节齐全,流程清晰,感觉挺满意的。随后,进行了试教。可在试教中,我却发现:整个课堂里,激情澎湃只有我一个,无法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除对flas感兴趣外,多数学生、多数时间毫无学习兴趣。特别是设计的开放性问题——你们喜欢吗?全班42人,只有5人举手回答。虽然只有40分钟,我却上得极为艰难。无疑,这份设计是失败的。

课后,我认真反思设计中每一个环节,反复回想教学中每一个细节,蓦然发现:原来三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感受程度不够深入,在把握“学情”上,就存在了问题。另外,中年级刚由低年级过渡,学生在注意力上还不够集中,如果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让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验、感悟。

当从反思中认识到不足后,我又迅速开始制定了第二份教学设计。

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即开天地之艰难的内容时,设计了一个“我来当导演”的教学活动,并来用了在读、演、议三结合的方法。在读中,让学生抓住开天地时动作的词语“抡、劈、顶、蹬”及相关的重点句“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用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议中感悟、在演中感悟开天地的经过。特别在演怎样开天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快呀!轻而清的东西快下沉了,赶紧用头顶住呀!哎呀!你瞧,重而浊的东西又快上升了,使劲地蹬住它们呀(反复多遍)!”使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是怎样开天地的,深刻地去体验开天地的不易,力图达到重点的突破。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第一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累倒之后,身躯化做了宇宙万物的flas(让学生明白宇宙万物与身躯的关系),然后,又让学生想象:有了宇宙万物给世间带来什么变化(感受自我奉献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看着的图片,想一想:大家最想对他说什么(旨在发散学生思维,激感上的共鸣)。这一教学设计,想让学生由“观片”了解文意入情,然后想象调动情感来铺垫,最后通过表达来升华情感,从而来体会伟大的献身精神,力图达到难点的突破。

经打磨过的教学设计,在我的第二次课堂教学中喜获成功。在课堂上,我欣喜地发现:这份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回归了生本位。特别是在进行“我要当好导演”的教学环节时,学生们表现积极踊跃,参与面达100%,参与度高。由于学生们都要想当好导演,都沉潜于文本中,反复深入地研读词句,通过表演,把抽象的文字语言,通过动作、表情转换为形象的肢体语言,把文中无声的情节生动地再现出来,不仅领会了文本内容,还真切地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学生在回答开放性的问题——你们最想对他说什么,全班42人,就有30多人积极举手,并且回答问题感受多样、独特。成功打造出了一节生动又充满活力的课堂。

后来,又巧遇公安县2011年“课内比教学·精品百课”课例征集活动,我把《开天地》从设计到反思、从反思到打磨、从打磨到生成的过程整理后,精心写成了一份课例参评,获得了县级一等奖。

历经“磨课和反思”,我猛然发现:教师历经的这一过程,犹如工匠打磨大理石。它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花很多的精力、需要过硬的技术、需要一颗慧心、更需要一份真爱,才能达到“人石合一”的境界,创造出世间最真、最美的图案。

第9篇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合理的英语课堂反馈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但仔细留心我们平时的英语课堂后,很容易发现,我们很多英语老师忽视了对课堂反馈和评价的探讨和研究。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英语课堂实例,对课堂反馈和评价中的一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点改进建议。

二、常见课堂反馈和评价适当例析

1、评价时纠错多,鼓励少

【片段一】

T: How can Kitty come to Nanjing?

S1: She can by train.

T: No, you mustn’t say ‘She can by air’.You must say ‘She can come by air. Are there any other ways to come to Nanjing?

S2: She can take ship here.

T: No,you mustn’t say that.You should say ‘She can take a ship here’.

[反思]

这是本人在上《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3 A Day Out 的Checkout时,设计了邀请Kitty来南京一日游,与学生们讨论交通方式的使用。当时为了省时、高效,本人采取了课堂直接纠错的评价反馈方式。但是,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变化和发展阶段,他们的自尊心较强,如果老师在课堂交流时一味地指出学生的语言错误,难免会挫伤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英语课堂口语交流中,当学生出错时,只要不影响表达,教师不应该立即给予否定评价,反而该给学生充分的自我修正的时间,也许就会有意外的精彩。

2.评价语言只评价,启发式话语少或无

【片段二】

T: 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s the name of the lovely animal?

S1: A panda.

T: Yes, that’s right.

[反思]

以上是听一位同行教授8A Unit 4 Reading--Giant Pandas的导入部分对话,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所以老师只用了简单的评语--Yes, that’s right,老师的评价反馈显得是如此的苍白。

从师生互动来看,反馈有两种形式:评价性反馈和话语性反馈。前者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预示着交流的结束;而后者关心的是回答的内容,目的是推进交际的顺利展开。所以,教师的反馈不仅应包括感叹、称赞或评论等终止性话语的反馈,还应该有激发另一个交际开始的反馈。

针对以上对话,本人觉得可如下改进:

T: 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s this animal?

S1: A panda.

T: Yes, that’s right. Do you like giant pandas?

S2: Yes,I think they are lovely and peace.

T: Um, they’re lovely and peaceful(学生peace用错,无需刻意纠错,重复并稍加修改). Why do you think they’re lovely and peaceful?

S3: They are always quiet.They never attack others actively.

T: Yes, I agree. But pandas are in danger now. We should take action to protect them.

如上,教师的反馈既有评价性反馈——关注语言形式是否正确,又有话语性反馈——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无须刻意纠正语言错误,目的在于促进有意义的语言交流。这样,不仅保证了课堂交流的顺利进行,也激发了学生的话语输出。

3.评价语言口号化,缺少深层引导

【片段3】

在听8B Unit5 Reading1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保护鸟类的主题活动。全班分为6组,每组6人,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并贴上对应标签。Task一:看到猎人猎杀鸟要做什么事;Task二:看到农民砍树要怎么处理;Task三:组内自己创设情境;之后,各组讨论选择任务,保证三个任务都有小组准备;接着,学生积极讨论,十分热烈。准备完毕后,每组展示。但在每组表演完,教师总是使用“Great!/Good!/ Very good!/Wonderful!”等进行评价,没有其他的评价语言。

[反思]

“Great!/Good!/ Very good!/Wonderful!”这样的评语在初中英语课堂似乎已成了老师的口头禅。开始时学生可能还有兴趣,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了。这种口号式评价语言太笼统,缺乏针对性也没有真情实感,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忽略这种反馈评价,降低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不能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对于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理由和进一步的讲解,而这些口头禅式的评价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详细反馈信息的渴望。

以上课堂交流可以稍做修改,添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反馈评价。如有一组学生的表演里面提到了Harry Potter出现来保护鸟类,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反馈评价:

T: Wonderful! Your imagination is great .Why do you think Harry Potter can help birds?

S1: Because ....

T: Well, your idea is very special.You can be a novelist.

S2: Because ...

...

这样老师就对各个学生进行了不同的反馈,具唯一性,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态度和期望,真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和成功。

第10篇

关键词:反思文化;科研;发展

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曼纳说过:“是什么成就一所好的学校?一种情感、一种被全体员工所享有的情感(也包括家长和学生),这种情感就是:他们的学校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而这种情感来自哪里?文化!”办学实践证明,只有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才能形成特色和品牌。学校核心发展力就是学校发展的特色文化。2015年2月以“反思特色文化”为亮点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成为哈市普通高色学校。学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研工作作为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内涵发展品味的助推器。早在2010年就确立了哈尔滨市规划重点课题――《反思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实践应用的研究》,通过科研引航,在针对不同主体的课堂教学考核课、教学风格展示课、高三团队合作反思、学生反思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让反思发生在青年教师身上的研究――课堂教学考核课

案例:2014年3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具有三年教龄的白老师提前三分钟走进自己的课堂准备上课,一转头,发现校领导和语文教研组组长、语文备课组组长以及三个学年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走了进来。上课铃声响起,讲台上白老师刚开始有些紧张,但随后恢复正常, 逐渐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台下听课者对照课堂教学考核表逐一考核打分。下班前白老师将反思评价表、反思日记一同交到教导处。第二天下班前,接到教导处课堂考核书面90分的评价时,白老师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说过:“青年教师的潜力是无穷的,要不断超越自己。”学校应该发挥好外力作用挖掘其潜力。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学校创建的过程中注重他们专业成长的研究,以课堂考核课为依托激励和督促他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如案例中所提到课堂考核课是考评组对五年教龄以下的教师,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根据制定的课堂考核表逐一打分,然后根据被听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表和反思日记综合评分,依据不同分数采取个别交谈、集中讨论、书面评议三种反馈方式通知本人,对于考核分数排在后百分之二十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有待提高者,考评组会跟踪听课考核。课堂考核课要求青年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情感意识、技能意识、效率意识、特色意识进行自我反思。白伟教师在反思日记中这样写到:“反思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结果是幸福的。蚌的痛苦孕育着珍珠,破茧后才有成蝶的美丽。”

二、让反思发生在名师身上的研究――教学风格展示课

案例:2014年12月16日下午十二点半,前来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早早就来到主楼电教馆,电教馆内座无虚席。上课铃声响起,教数学的于老师稳步走上讲台开始授课。整节课于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她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总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于老师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庄重朴实,娴熟老练;严谨不苟,韵味醇厚。课后于老师做了个人课后反思汇报,博得众口称赞。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过,名师“不意味着功成名就,从此可以坐享其成。要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我校注重名师培养,将名师培养目标定位为: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理论素养深厚,拥有教学专长,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凝练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取得良好的教学业绩。得到同行认可,在省市有一定知名度,在学生、家长、学校中有良好口碑。响鼓还须重锤敲,快马还得加一鞭,为了克服名师的职业倦怠、消极心态,更好地发挥其引航作用,增强其幸福感,同时也为了激励名师,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注重让反思发生在名师身上的研究,教学风格展示课便是其中的一种。学校每学期都会选出一位名师做教学风格展示课,届时邀请哈尔滨市学科教研员、区进修学校教研员、兄弟学校优秀老师就教师的教学特色进行研究、讨论,同时要求做展示课的教师提炼、总结、升华自己的教学特长,使他们成为“实践的反思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让他们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内涵。于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到:“教学风格展示课这个舞台,让我尽情演绎自己的风采,身心愉悦精神充实,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幸福。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三、让反思发生在团队身上的研究――高三团队合作反思模式

案例:2015年3月12日下午第一节课,高三教学楼二楼会议室温暖如春,这里摆放着鲜花和水果,心理教师杨老师坐在主席台开始阐述自己近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次哈尔滨市一模学生成绩不理想,对各层次的学生均产生了压力,一周的时间内心理咨询室接待了11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心理辅导。同时加强了和班主任的合作和与科任教师的交流。反思中我也发现,自身由于以怕耽误考生学习为借口,没有主动找学生沟通,心理测试问卷还有待改善,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及时改正,团队中有的科任自身有急躁的情绪,对学生疏导不够……总之我们团队会精诚合作,做好学生的保障工作……”这是杨老师参加今年三月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团队反思交流的掠影。

当代教育家刘京海说:“教师专业化最大的难点是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如何攻破此难点,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开展了高三团队合作反思模式方面的研究。每周进行一次高三学科备课组团队反思交流,每两周进行一次高三班主任团队反思交流,每三周进行一次高三班级学科团队反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团队反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高三整体团队的反思交流,高考结束后高三团队的反思交流,所有交流均在严谨、务实的氛围中进行。学校校级领导参与其中,指派信息技术教师全程录制,回放整理作为研究资料。团队合作反思模式得到了高三教师的认可和肯定,高三组于海丰老师这样说道:“我们高三教师现在就是一个拳头,是一个用汗水与心血精心打造的幸福卓越的团队,我们躬耕不辍。”于老师这样写到:“ 高考不是一个人的高考,成绩不是一个人的成绩,备课组是一个整体,不能有单独行动的例外。”

四、让反思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研究――特色课程开发

案例:2014年10月10日下午,高一三班孙亮怀着期待的心情,跟随其他70名选报“走进夏青文化艺术馆”特色课程的同学,来到了坐落于哈南工业新城松花路9号中国云谷的夏青艺术纪念馆。在讲解员的解说下依次参观了“前言、求学之路、播音岁月、授业解惑、播音成就、恒久缅怀和结束语”七个部分。无论哪个环节,孙亮都认真地记录着,孙亮在自己的反思感悟中写到:“我深情缅怀用声音记录世界,传递正能量的夏青老师!会铭记这位从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走出的优秀艺术家……”

走进夏青文化艺术馆只是我校特色课程的一个缩影。我校依据创建反思特色文化实际情况和办学基础,坚持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我校制定的特色课程体系是以反思为核心理念的体系,这一理念作为灵魂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课程之中。在不断摸索中,我校的特色课程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类。必修类包括:德育实践活动课、德育学科渗透课、心理课程、经典诵读;选修类包括社区志愿服务、走进动漫、走进云谷、走进731陈列馆、走进夏青艺术纪念馆、走进企业;活动类包括读书活动、军训活动、高二成人仪式、高三毕业典礼、艺术节、人生规划活动等。每一种课程都制定了以不同反思点为内容的具有多种评价主体的学生评价表。每一种课程的落脚点都侧重学生深刻的反思感悟。特色课程的开发,使学生形成了反思习惯,将反思作为一种品质。

第11篇

上午,Xx市小教科教研员Xx作了名为《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成果与问题反思》的报告。

丁老师从“研学----求学跨越的撑杆、嬗变----奋力前行的成果、问题----一个轮回的反思、聚焦----向着远方的追梦”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想法。

丁老师对新课程改革修订稿提出的四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中基本思想的解读我感触颇丰。

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是值得称赞的,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或许可以说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习惯与勇气)有待提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受困于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育一开始基本上是以“告诉知识”的模式为主的,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学生大都数只能以接受的状态获得知识,很少会有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有时“机灵”的学生还会被加上“捣蛋鬼”的名号,此后的他们更多选择的是沉默,或者是“自娱自乐”;当然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基本上是疲于接受。

虽然新课程给课堂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但在短暂的周期内还是很难看出明显的变化。

二、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原因,应该是对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虽然现在教师的素质已经很高,但仍需学习,仍需受训,仍需提高。

教师首先在思想上应该要转变,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甚至是勇气。

其次,教师应该在“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上要有所思考,有所实践,有所创新。

我们应该有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想法,我们也要有对学生未来负责的勇气,我们更应该有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能力。

下午,学习了Xx实小Xx校长的《超越教材的勇气和底气》。看到这个题目时,就觉得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

我想我们应该有超越教材的勇气,但此时的我还没有超越教材的底气。坦白的说,自己对小学数学教材还没有系统的梳理,更谈不上钻研了,只是对所教阶段肤浅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对许老师提出的对教材处理的简约化很有受益。许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所学新知建立清晰地数学概念,让学生先学懂数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解决变化的知识点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第12篇

关键词:学讲计划 有效课堂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53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讲计划”的主阵地。随着“学讲计划”逐步推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将成为必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赢在有效课堂。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讲计划”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重视有效的预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准学生的脉,有效利用好教学时间,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发展,拓展课堂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化课后反思”等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必要条件。

一、要重视有效的预习

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必须要重视课前预习,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尤其是差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听课效率差,主要原因是课前预习得不到位,对课堂所学内容比较陌生,很难适应教师上课的正常节奏,更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从而导致听课效果差。这样看来,课前预习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差生。

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以前的课堂上教师总是把自己当主角,认为一堂课的好坏就是自己是不是按照教案讲完了,难点是不是得到突破。往往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应该看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否习得一些新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首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对他们有信心,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话敢说,有困难愿意请教教师。其次,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双眼,要求学生不要只盯着课本,应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自主学习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敢说,敢于说给教师、同学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进行贴切的点评,指出不足,及时鼓励。

三、要把准学生的脉

奥苏伯尔说过:“你想把学生引领到你想叫他去的地方,你首先要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前应把准学生的脉,多途径了解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上课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先学后教”,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学生会的坚决不教,学生不会的才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这也是“学讲计划”的精华。这样才能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要有效利用好教学时间

小学课堂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分钟,前20分钟是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所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应安排在这段时间讲,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诱导,不但语言幽默风趣,而且还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的讲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地讲。后20分钟应重在对学生学习的巩固、检测和反馈。总之,讲的时间不宜过长,要留给学生理解和质疑的时间,尤其是那些注意力和记忆力较差的学生走神,降低课堂效率。所以要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五、要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发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合作发展。“学讲计划”倡导的就是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钻研,努力探索,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诱导他们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有独创新的见解,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解决,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对学生萌发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想法,要及进地予称赞。例如,在教《推敲》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讨论,体会“推”“敲”的妙处。引导学生思考,同桌讨论用“推”的好处,学生针对“推”“敲”发表不同见解。理由一:“敲”门礼貌,而“推”门不礼貌;理由二:宁静,“敲门声”会惊醒树上沉睡的小鸟;理由三:响亮,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所以说“敲”读起来更响亮些。所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我们平时到别人家去,一般是用“敲”门。通过激烈的讨论,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要拓展课堂空间

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和开发者,加强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还要解放学生,同时也要解放自己,这样才能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课堂效率。

七、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有所发现和感悟,而是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发现。教师只是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想象大部分学生是无从下手的,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障,而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八、强化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如何改进。通过课后反思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以便改进提高。所以我们应在课堂实践中及时总结、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