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

时间:2023-05-30 09:5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迁移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迁移理论

第1篇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迁移理论。而对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当前,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时多会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而其应用作用,主要可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习中迁移随处可见,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符合学习需求;第二,合理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使学习变得系统化和关联化,降低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难度。

二、在初中信息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一)精选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教师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保障。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没有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不会提起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而无法对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即使出现迁移,学生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其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想要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其最好的就是在教学时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教师所选教学内容,既要具有实用性又要新颖有趣,使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实践操作上,在边学习边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所选教学内容要能够主动引发学生进行迁移式学习。比如,在对PPT、Word、Excel以及FrontPage等Office办公软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设计到“插入”和“超链接”的学习,而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先对Word操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对其进行讲解,学生已对其进行掌握。因此,在对PPT、Excel等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Word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利用,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进一步对Word功能中的“超链接”和“插入”进行掌握的同时,也自行学会PPT、Ex⁃cel等办公软件中的相关操作。

(二)营造和谐的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所拥有的求知欲望越强烈,其在学习过程中对迁移理论的应用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有效激发。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最佳方式,就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竞争气氛,通过和谐竞争,来激发学生心中的竞争意识和优胜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者暗示,去激发同学们内心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起与其他学生的无声竞争,以此来迫使自己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为了能够对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教师还应该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对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引导,使其与学生新学知识进行引导,进而加强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比如,在PPT、Excel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Word中知识进行应用和联想,进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充分掌握之后,在学习中才能够通过迁移理论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不断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的教学,进而在原有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教学中引出新知识和操作方法,在新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中,加强对原有知识和操作的迁移应用,突出新旧两种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学生对PPT、Excel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Word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进行;如果学生对Word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掌握比较牢靠,就能够将其活用在PPT和Excel中,不仅能够加强对新基础知识和操作的学习,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原有基础知识和操作的掌握,一举两得。

三、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自主迁移理论;学习能力;基本认识;教材特点;认知结构

在新一轮教材改革中,针对高中教学明确指出:“改变传统教学单纯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的现象,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学校培养学生正确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诸多良好品质的必然要求。在各学科的教材编写和课程标准设立中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同时入手,加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一、对迁移理论的基本认识

迁移理论是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效应的基本理论之一,同时它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效果明显,还是实现教育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的有效途径。

迁移在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相关概念与原理的迁移。当一种知识的学习对另一项学习产生了干扰作

用,我们称之为负迁移;相反的,如果起到促进作用就称为正迁移,即:我们在教学中所追求的效果。如果在学习中正迁移量变得极大,这就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需所产生的能够适应全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等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越来越好,学生也就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正迁移量的多少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因素:1.在学生原本掌握的知识中是

否存在适当的能够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可以加以利用。2.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间的可辨别程度。3.原有知识中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是否稳定与清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迁移理论,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必将效果显著。

二、加强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促进学生的自主迁移

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的所掌握的一切东西。除了包括自身的知识储备外还包括学生的能力与方法。认知结构的完善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迁移影响深远。一个学生如果具有完善和丰富的认知结构,则其正迁移量必能大幅增加。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都存在着其独有的特点,它丰富与完善的程度都不一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又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更加容易察觉到不同事物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对实习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也就越加有利。而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高中政治教学在内容和能力要求上存在巨大的差别,为保证新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政治学习,必须将丰富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作为高一政治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紧抓教材自身特点,促进学生的学习跃迁

当知识的概括性越强,正跃迁量越容易激增。课本中的基本概念知识以及相关原理都是高度的概括性知识,具有强力的解释效应和包容性。从课本知识可以引出许多包摄范围更小且分化更加详细的命题、知识和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学习一般的后学习特殊的,这对促进正迁移量的增加效果明显。在高中的课本上都存在这样的特点,例如:高中一年级的政治课本均是按照这一特点进行编排的,在第一和第二章节中先介绍“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基本理论,后面的几个章节中则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对外经济关系这样的顺序进行编排,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具体知识。

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必将精心选择对学生一生的学习都有巨大帮助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将会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紧紧围绕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完整地掌握了前面的相关基本理论,学生在后面具体知识的学习中将事半功倍。例如:在“价值规律”的学习中,其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对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教授,这个知识点则会贯穿于整个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完整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则对其后面学习“竞争”“经济效益”等知识必将帮助巨大,所以,教师就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保证学生对它的掌握完整。越是基本的知识,其概括性就越强,也越应当作教学的中心,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对学习的掌握,促进迁移

“掌握学习”最早是由布卢姆所提出的。他强调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学习中必须达到80%~90%的正确率后才可以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它认为只有得到彻底巩固并印象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才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这一方法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作用意义重大。在学生的学习中,排除智力因素,原有认知结构的健全与完整与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很多学生正是因为之前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所以才对当前知识的学习止步不前。因此,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对其提供特别的帮助。例如,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中政治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新课后,对笔记及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检验,并对其存在的不足作出指导,这必将提高学生政治课程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程度。

总之,在今后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方法的改变,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43-02

摘 要 在现代教学中,人们对知识迁移的研究往往比较对注重正迁移,而对负迁移研究比较少,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提出高中生物教学中防止负迁移发生的策略。

关键词 生物教学;迁移;负迁移

迁移的概念可以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表现在技能的学习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地。先行学习、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后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或后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先行学习、解决问题积极促进的影响,通称为正迁移。个体不能理清前后两个所学习的问题之间的联结关系,从而使某一问题因另一问题的存在而发生了认知障碍或使两个问题都发生了认知障碍。由于学习者对所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结关系不明确,造成个体学习或解决问题产生障碍的过程称为负迁移。在现代教学中,人们对知识迁移的研究往往比较对注重正迁移,而对负迁移研究比较少,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提出高中生物教学中防止负迁移发生的策略。

1 明确生物知识间的联结关系防止负迁移

在进行生物教学设计时,不仅注重对知识点本身的讲解,更重要的是注重讲解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结关系,应找出前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结关系。知识之间可能有一种联结关系,也可能有多种联结关系,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明确这些联结关系,这样才能防止学生发生联结关系模糊负迁移的现象出现。

案例:生物膜和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它们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 而生物膜系统是:“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包含了生物膜在内的一个概念,范围比较大,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既促进正迁移又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有些表达联结关系的词语比较抽象,学生不一定能接受,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来表述,如种属关系可用包含关系来替代表述;类比关系可用相似关系来替代表述;矛盾关系可用相反关系来代替等等。有些关系不易用某个词来表达,就必须要用较多的话语来解释,例如触及演绎关系时,就用理论应用于实际来表达;触及到归纳关系时,就用实践上升到理论来表达。

2 透过生物知识间的现象认清本质

其实,假性联结关系的内涵就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表面存在形式,任何知识之间也存在着表面联结关系的形式,这些形式可能会反映事物或知识的本质内涵,也可能是一种假象,掩盖了本质内涵,使个体产生迷惑,难以认清知识或事物的本质。之所以在生物教学中会出现教学难点,之所以一些学生会出现对某些生物知识掌握不好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生物知识存在着假性联结关系的问题。

案例: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在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是倒立的,它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仅仅上下颠倒,还包含左右颠倒,因此在成像有移动上实物和成像的移动方向刚好相反。

3 防止学生运用错误的生活经验

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时常把自己以往的经验与所学知识表面现象上的含义通过某种联结关系错误的联结在一起,从而掩盖了所学知识的本质,干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假性关系的负迁移。

案例 :对无仔西瓜和无仔番茄的理解,学生之所以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就是因为他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导致了负迁移。学生以往生活经验,比较容易将无仔西瓜和无仔番茄误认为相同。其实,无仔西瓜是通过人工诱导染色体变异产生,而无仔番茄是在花蕾期去掉雄蕊,然后用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获得的,即两个知识之间表面上看有种属关系,但本质上却不存在种属关系。

4 打破思维定势防止负迁移

定势思维广泛地存在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认识活动,思维定势虽有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即会产生负迁移。当人们面对着一个要认识的对象总是要在自己头脑中去寻找原先已经存在的认框架、思维模式,试图由此找到认识客体的途径方式。

针对思维定势易产生负迁移,以及思维定势影响创造思维的产生,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如下对策:

第一要重视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因此,也就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基础知识越巩固,运用起来越灵活,越有利于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第二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要教育学生对不同的事物要重在比同,对相似事物要重在比异,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第四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发散思维。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正向、侧向、反向去思维,善于发现问题中新的因素、新的关系,采用新的方式,获得新的成果。

案例:在讲到神经调节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什么是双向的,而在神经纤维间的传递是单向呢?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为什么又比在神经纤维间传递的速度快呢?多方面思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迁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在新的认知情境下应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而这些技能和经验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

第4篇

1.1影响认知结构的根本因素是计算思维

学习迁移的目标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强调的是问题模型化的能力,将问题逐步分解抽象成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的能力。计算思维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基本素质,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客观思维模式。人们运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是对人类活动过程的抽象模拟。人类往往是先提出问题、明确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而计算机解决问题则是从具体的问题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设计算法,然后编码执行,验证结果。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层次抽象的能力以及层次细化的能力,这决定着学生在信息领域发展的空间和深入的程度。

1.2计算机硬件学习过程的

3个阶段计算机是由硬件、软件系统构成的复杂数字系统。硬件教学的目标在于数字系统的设计。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将传统的手工布线式电子电路设计方式改为计算机自动地完成。设计者完全从系统布局、器件连接布线、调试与仿真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工作重心集中在设计上,即从系统分析、算法、协议等开始利用设计数字系统,具有可以通过软件编程对硬件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重构特点的可编程逻辑器件,使得硬件的设计就像软件设计一样便捷。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中,如果没有器件管脚、信号、布线、电路图等基本概念就直接面对EDA设计数字系统,也会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跨度太大而无从下手,难以应付,根本谈不到理论的应用,更谈不到对学科的认知。依据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专业指导规范,IEEE-CS及ACM指导计划,硬件课程设置包括“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维护”、“计算机体系结构”。要求结合数字电路的发展史,遵从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将3个学期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按抽象化程度分成3个阶段实现,依次是: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系统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化设计;利用集成芯片实现设备扩展。这3个阶段分别对应数字系统设计的3种方法,虽各有特点但互不冲突,原理图非常直观,便于学生建立硬件系统的感官认识和体系模型,有利于组件式软件技术开发的转型。

2基于学习迁移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

计算机硬件教学要求学生利用软件技术设计出能运行自己系统的计算机。这个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学习迁移,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迁移,需要对计算机硬件教学进行改革

2.1以学生“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计算思维强调的是计算模型的抽象以及计算过程的自动化,因此,硬件的“计算思维”也就体现在问题求解的部件及计算模型建立和自动处理序列的实现。这种能力的迁移离不开科学的教学体系支持,离不开教学过程诸要素,也离不开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机结合。第一,授课前,细化课程间的教学脉络,抽象出技术应用模型、问题求解可计算性模型和规范化的方法论,突出教学层次性,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第二,授课中,规范课堂教学中选用的例子,将抽取的数字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融入每一个实例,有意地训练学生硬件级进行问题描述、设计算法、评价结果的能力。实验教学中,开发实验素材采取验证性与设计性实验并举的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开发工具;设计性实验以项目驱动模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自己设计选题,写出设计方案,编写具体代码,自己调试并解释运行结果。第三,考核中,实验与综合题目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自我迁移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知识传授的过程和学习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进行正确的迁移。

2.3注重实践教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是把学习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计算机硬件课程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技能迁移到实际系统的研发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以数字逻辑课程设计为例,首先,选取的题目全部来自现实生活,如多功能计算器、交通灯控制器、空调控制器、洗衣机控制器、自动售货机、电梯控制器等。其次,明确要求底层用硬件描述语言实现,顶层采用原理图实现。第三,指导教师督促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化地开展工作,从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开始明确任务、解决步骤、部件设计、原理图设计和成果验收。最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2.4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来自实验的成功,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客观、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克服学习的困难是教学的首要基本点。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应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采取理论考试、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策略,同时融入形成性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学习态势的感知进行学习调整。

2.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课堂是基础知识的拓展与运用。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应当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技能竞赛、作品设计等活动中,依托第二课堂的活动,为学生的技能展示提供一个平台,学以致用,用以创新。只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

3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迁移理论;政治教学;影响;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70-02

随着高中政治课程的难度逐渐增加,复杂的理论基础加上纷繁的学科结构,使得政治学习一度成为学生头疼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显然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如今的教学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也极其有限,高中政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随着“迁移理论”被引入高中政治教学,使得这一学科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所谓的“迁移理论”就是类似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知识迁移过程,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于另一种学习模式的影响,通常这种影响都是深远和积极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会有意识地运用迁移理论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同步讲解,有效突破课程的重难点讲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迁移思维能力,这对实现政治教学的目的大有裨益。

一、分解迁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迁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笔者认为,可从知识分解、能力分解以及情感分解三个方面来探析这一理论的存在价值。

1.迁移理论中的知识分解过程。政治教学强调的是对于基础理论的融会贯通,从而利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然而迁移理论正是抓住了学生学习中的特殊技能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有效结合,创设出特定的知识迁移条件,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旧知识的影子,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新知识讲授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是幻灯片的放映来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回顾,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通常政治课程的内容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应抓住这一联系的纽带,将政治课程的学习内容一线贯穿,这不仅是知识的有效转移和运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兴趣提升的同时也是知识的习得过程。

2.迁移理论中的能力分解过程。对于知识迁移的大量积累与训练,势必对能力的迁移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知识的掌握往往并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它着重强调的是对于学生政治思维的培养,是一种能力的训练过程。迁移理论中强调的能力迁移正是对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让学生的政治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而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摒弃了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一全新的政治教学目标值得引起我们共同关注的。

3.迁移理论中的情感分解过程。迁移理论不仅影响着学生政治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其情感过程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目标也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高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基本呈现出消极、沮丧和偏激的特点,这足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远远没有实现,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迁移理论的指导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智育和德育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觉悟和道德品质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如何实现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迁移理论”的灌输和实际操作应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都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正迁移”的引导,才能实现迁移的最大效益,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作为心理学的范畴,迁移理论对于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迁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利用有效的学科思想转化来促进政治课程的学习,根据自身的个体差异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发展自己的迁移能力,从而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也是迁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学习的重大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正确运用迁移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实现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的前提之上。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这要取决于学生思维特征、认知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的发展程度而言。同时,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特征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对于迁移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同。

2.迁移的核心不能脱离教材本身。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理论迁移时,必须注意迁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图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这就要求其迁移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本身,即从教材出发,再回归教材。同时,迁移的范围也必须合理掌控好,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力求保证迁移的范围在所有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

3.合理控制好与旧知识之间的联接。政治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的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妥善联系与接洽,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因此,在运用迁移理论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好这一原则,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对旧知识进行统筹复习的同时灌输新知识的要点,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面对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形势,我们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应对,力求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全新突破。迁移理论的运用,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与挑战,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帮助我们实现迁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小融,编著.教育心理学新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8-221.

第6篇

一、知识概念的合理迁移

迁移理论不仅可以用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在很多具体的知识的理解与讲授中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相关的引导与启发。化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很多新知的学习是在对学过内容巩固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的。教师要把握住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在知识教学时要合理的展开对于迁移理论的渗透,要帮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基础上更好的构建自身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让学生对于一些核心知识有更好的掌握。这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将会是很好的推动。例如,在讲授《化学平衡移动》时,通过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引导学生概括出影响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勒沙特列原理。掌握了上述原理,便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回顾和解释已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某些知识,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SO催化氧化反2应条件的控制、CaCO在CO水溶液中32的溶解与析出等。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逆向迁移的形成过程,这将会帮助学生很好的联系学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对后续课程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学习,这很好的构成了顺向迁移。在平时的知识与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对于迁移理论的合理渗透,这将会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知识应用的灵活迁移

深化对于知识应用的迁移也很重要,这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不少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都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即使刚刚讲过一个问题,再引入一个模式上一致的题目后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解答。这既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上不够透彻,也说明了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深化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透过迁移理论的渗透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对问题的举一反三能力。经过这样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对很多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为深入。在学习《有机化学基础》这部分内容时,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根据你们学过的知识和不同的原料制取乙醇”。问题一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学生列举出了各种方法:卤乙烷水解法、乙烯水化法、乙醛催化加氢法、乙酸乙酯水解法、淀粉发酵法等多种制乙醇的方法。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原料来源的难易、成本的高低、反应过程的控制,对上述列举出的方法作出综合评价,以达到思维求异,解法求优的教学效果。从这个问题的思考中还能够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学生需要仔细分析哪种方法最为简便且最为适宜,这也是学生在平时的问题解答中应当有的一种思路。

作者:陈玉金

第7篇

论文摘 要:在英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将正向迁移理论引入其中,有效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正向迁移理论的四个方面来论述该理论的内涵和应用效果,包括普遍语法、认知策略、无知假设、最小方案,以期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世界上虽然存在着多种语言,但每种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方式却有着相通之处,所以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经常运用到迁移理论,也即通过已知知识去掌握未知知识的过程。语言迁移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负向迁移理论,二是正向迁移理论。负向迁移理论也叫干扰,是由于在学习外语中对母语规则的生搬硬套造成的错误或者不恰当形式。正向迁移是母语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和掌握的现象,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普遍语法的内涵和应用

普遍语法的正向迁移可以加深对所学习外语的深层理解,从而把握住语言学习的关键部分。人类世界中有很多语言类型,大部分语言从表面看都是毫不相干的,但是仔细研究语言的语法就会发现语言的相互差异性及其有限,更多的是一种相通性,这也是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已经掌握语言语法去学习另一种语言语法的原因。普遍语法的内容有所有语言都使用有限的离散语音,在此基础上再组成单词和句法成分,用有限的单词和句法成分又能组成无限的句子。每一种语言的构词法和语法之间都有一定的交集存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之中就运用到了已知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运用到了语言间存在共性的语法部分。

在英语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普遍语法的学习有效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结构对应关系,将汉语的语法知识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对比加深记忆,并有效理解不同的语言现象背后的相通关系,提高学生英语理解和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观察英语句法成分和语法成分的构成与汉语的异同,并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英语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音的初期练习方面也可以根据相似的读音来记忆英语的读音,熟悉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标准的发音方式纠正英语的读音,这样能练就比较地道的英语发音。

二、认知策略的内涵与应用

认知策略是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观念对整个学习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认为母语对外语的学习具有干扰作用,那我们就会有意识地排斥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有利因素,发挥不了已有语言知识的积极作用。反之我们将母语对外语的学习作用看做是一种辅助认知方法,或者是一种语言策略和调解,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有效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英语的教育中我们可以一边梳理汉语的语言知识,一边讲解英语的语言知识,运用比较教学法,突出英语和汉语的相关性。这一点在基础词汇的认知上十分有效。不同国家的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都有相似点,这包括所用词汇的性质和语言描绘的顺序,因为人类的活动都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产顺序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人论思想却又有一致性,所以两种语言中的凝固词通常的顺序都是相同的,遵循一种线性发展路径。我们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巧用这些内在规律去记忆和推断英语词汇,根据已知的汉语词汇去扩大英语的词汇量,比较着记忆又不觉得枯燥乏味,还能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无知假设的内涵与应用

正向迁移中的无知假设的大概内容是,在学习外语中,我们会根据母语的习惯来推测外语的知识和运用技巧,这能暂时弥补外语知识能力不足以应付沟通的需要,求助于已有知识可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我国的英语语言环境较弱,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很少应用到英语口语,即使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也还停留在哑巴英语的阶段,所以有意识地创设语言环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汉语交流中我们可以随时思考如何进行英语的转换,以促进英语语言的使用意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一些用英语交流的活动,假设自己身处于纯英语的环境中,克服实际交流的思维障碍。对于英语口语中出现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加以正确认识,多数情况下是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而不是智力水平的欠缺,勿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表达错误并晓之以理,逐渐提高语言学习的自信心。

四、最小方案的内涵与应用

正向迁移中的最小方案可以削弱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程度,重视学习过程的普遍性,弱化母语的作用,这就需要对母语和外语的基本语言情况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存储,在比较学习法中强化和突出外语的语法功能和相关知识,也就相对弱化了母语的功用。

最小方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使用汉语的人们用英语进行写作的时候都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思维的迁移能够对英语语篇的逻辑构思和分析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即我们通常是用汉语的语法句法形式来调遣英语的单词和句法成分,短期内可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构成,但英语写作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将汉语的思维的影响降到最小,不是压制汉语思维的作用,而是培养对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差异的理解力和敏感度,在写作中能够进行迅速的思维转换,转换的速度越快,越不容易体现出汉语思维的而影响力,最终就能彻底进行英语逻辑的思考,这是正向迁移的学习效果。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迁移理论 教学措施

迁移在心理学上类似移情,人类在感觉上的先天特质隐含着对于逻辑思维的深刻影响力。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知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语道出了知识迁移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界,迁移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上,迁移的内涵和外延更广泛,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和结果对另一种学习过程和结果施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甚至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李晓东的《教育心理学》中详细介绍了关于迁移的分类①。

数学极强的逻辑要求使得迁移成了学习过程中最普遍的行为。数学迁移法则可以概述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之间的互为迁移②。有效迁移量越多,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效果就越明显,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实际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该如何实现迁移呢?

一、教师在迁移中的角色定位

1.用兴趣诱发迁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高中数学教学就内容本身而言,它的特点是深、涩、难,实用性并不高。如何用这些枯燥的符号语言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数学教学的瓶颈。兴趣是先导,能诱发迁移的主动性。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凭多年的教学经验会让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很大一部分数学成绩位于中下等的学生由于学得太死板,不会变通,题目换一个面貌,多几个或者少几个条件就不知如何应对。我们习惯上把原因归结为脑子不够活、练习量太少。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缺乏兴趣,没有迁移的主动性。所以,激发兴趣、诱导迁移应当是第一步。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是最惯常的做法,让学生觉得数学离我们很近,距离的拉近自然会引起学习热情。

2.牢抓基础,注重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

在知识结构中,陈述性知识指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简言之就是“如何做”。相较而言,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容易掌握的;而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不易掌握的。数学教学中难的不是对于定义、规律、原理、公式的记忆和理解,而是如何把这些陈述性知识内化,向程序性知识迁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陈述性知识的迁移无处不在。例如,三角中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与正余弦加法定理之间,指数运算法则和方程运算法则之间等,都属于基础知识间的迁移。这些迁移不难联想,但是,数学好比大自然的符号语言,掌握基础知识仅仅了解了单个字词的发音,要能交流,还需要掌握“句法”。而这些句法就是程序性知识,注重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才是完整的迁移教学。把教学的天平侧重于这个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智力,而且它的回报周期更长,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不愿冒险。

3.建立完善的数学迁移认知结构。

无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数学教育研究成果中,对于数学认知结构的关注是非常欠缺的。老师的惯性思维是我们怎么教,学生就该怎样学,忽视认知结构本身的意义。每个人,每个年龄阶段,每种场景之下,认知结构是完全不同的,认知潜力的发挥也是不同的。迁移是认知结构中的一环,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成长接受期,所以,帮助学生尽量完善数学迁移认识结构应当是教学的一环。基本完整的认识结构(见下图):

上图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一般来说,高中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可能完全包含以上环节的。模式仿照,旧知识的迁移和归纳会直接影响最后的自我认识模式的建立。而这其中,旧知识的迁移和归纳两个环节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难度较大的,所以,教学核心可以有的放矢地向这两处侧重。此外,我们从上图不难发现迁移是认知完善的关键,有效迁移越多,认知结构越完整,最后知识的内化越牢固,反之亦然。

4.不要忽视情感迁移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种逻辑思维,没有人会思考数学中情感迁移的重要性。但是,谁也无法把感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割裂开来,对于每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其实两种思维都在起作用。在数学迁移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模型的建立、态度的诱导都是感性思维迁移的途径。我们在解题时有时会说到直觉,其实直觉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当代心理学认为,直觉模式思维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所以,不要忽视情感迁移对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生的角色定位

我国教育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作用,中国的老师可以说是全球教师的“劳模”。一个浅显的类比,中国有句俗话“懒妈妈教出勤孩子”,同样,“懒老师教出勤学生”。学生应有自己的学习角色,他们才是学习永远的主角。数学课堂不应当由老师一包到底,怎么去迁移,怎么才有效,教师只起启发和引领作用,要让学生体会、“挣扎”。给课堂一点思维联想的空间是相当有必要的,比如,讲复数,复数的出现有何意义?它的特性是什么?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联想,我们要允许“瞎想胡猜”,要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

注释:

第9篇

关键词:迁移理论;地理教学;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加有效地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就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因素

1.新旧知识的共同结构部分

在高中地理学过程中发生需迁移的基础就是学习的对象之间有共同的结构部分,这些共同的结构部分,可以是遵循同样原理,也可以是有本质的关联。在地理学过程中,前期学习和后期学习之间的共同结构部分比较多,知识迁移就会比较容易发生。如果其中包含的共同要素比较少,那么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难发生。由此我们总结出,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共同结构部分对于地理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

2.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

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策略,对地理学习迁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地理思维主要就是指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形成的分析、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等基本的思维方式。在掌握了有效的思维方法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会更加明确,思维的灵活性会比较高。学习策略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获取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途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学习迁移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3.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引导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迁移知识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想要实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基本框架,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开展学习,有利于发挥迁移理论的积极作用,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二、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应用迁移理论

想要更加有效地发挥迁移理论的积极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应用迁移理论,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高中复习阶段的学过过程中,在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荒漠化的治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和联系之前学习过的与这部分内容有联系的知识。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习《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章节的内容。这样很好地利用了迁移理论,学生对于两个部分的数学知识掌握会更加灵活,实现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迁移理论,开展对比分析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迁移理论,开展有效的对比教学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从而锻炼学生总结和分析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开展有效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在迁移理论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拓展学生地理综合思维。例如,通过对于长江三角形经济发展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到各种因素对于经济l展的影响。然后在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时候,通过结合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应用迁移理论更加有效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应用迁移理论解决这样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形成思维能力、提升自身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已成为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通过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对于新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学习新知的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21-123.

[2]刘红平.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成功(教育),2012(18):130.

第10篇

【关键词】学习迁移;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37-01

现如今每所高中在物理教学方面都存在这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后进生对高中物理学习存在着恐惧心理,学生虽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但对物理知识并不能真正地予以理解,原因就在于学生不会用迁移理论来系统的学习物理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上引用学习迁移理论,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关于学习迁移的内容

所谓学习迁移,顾名思义指得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对另外一种学习方式的影响,从狭义上来讲学习迁移指的是根据自身之前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再加工处理的方式,把其适当变换,应用到新知识环境中的过程[1]。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按其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三种:正能量迁移(推进作用迁移),负能量迁移(阻挡作用迁移),零迁移(零做功迁移)。按其具体内容分为:常规迁移(一般态度及原理迁移),特殊迁移(详细知识细分迁移)。

按其学习环境雷同性可以分为相似迁移(两种学习环境有很大相同之处)中迁移(两种学习环境相似度一般)不重叠迁移(两种学习环境有很大差异)无论是哪种学习迁移方式都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作用

高中物理学习迁移理论在学习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利于构建物理知识框架

将知识构建成框架结构,可以让学生更快理解物理知识。通过二次加工成为新的物理知识,通过构建学习框架的形式把新学习的物理知识将原有知识相结合,形成一个系统而清晰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快速;理解新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学习物理最重要的就是发散思维的发展,通过学习的物理知识来解开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靠物理学习迁移来实现。通过学习迁移理论的实施,把新知识进行体(系)统再加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2.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利于把物理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

学生物理能力的形成是依赖于学生是否掌握物理知识,也和知识技能的系统化,清晰化分不开。关务物理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是依靠学习迁移来实现的[2]。

(二)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师要想真正的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就必须要对学生的物理基础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并对每个知识点之间联系与不同给学生讲透彻,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最终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关于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具体应用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中迁移的理论,才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学生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的成功与否。关于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课堂上创造“问题式”场景,来引发学习迁移

在现如今高中物理教材上关于物理概念以及相关定律甚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这些复杂的概念及其定律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因而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学习迁移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3]。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结合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对课堂情境进行“问题式”的创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思考,令学生激发起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从而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物理学习中。举个很好的例子:教师在教授学生关于惯性知识点时,可以对学生发问:如果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想去月球,那么惯性定律还可以在月球上适用吗?这时学生就会针对此问题进行详细的研讨,以前学习的知识都加以综合运用,再与惯性定律相互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引发了学习迁移。

•在物理课堂上运用“类比法”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迁移

物理知识有着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且知识点之间紧密相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类比法”来进行教学。通过寻找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迁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卫星的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对该知识点进行引导与分析,由于万有引领定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而学生在理解卫星是失重与超重就显得相对容易许多了。通过万有引力定律与卫星失重与超重知识点的比较,可以很好的让学生达到理解与接收物理知识的目的,从而促使知识的迁移。

•科学体统地安排物理教学程序,为学习迁移创造出有利条件

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应充分理解教材内所包含的内容,把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统一的梳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系统地安排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点进行再理解,再分析,引导学生先从容易的知识进行分析再对其进行逐步理解,从而真正的实现学习正迁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一起完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美英.学习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及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09)199-201

[2]Anita Woolfolk著,何先友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6)205-210

第11篇

一、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应用于生活当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正体现了学习迁移理论的精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也要广泛使用学习迁移理论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总体而言,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迁移理论可指导教学的有效性。掌握学习迁移理论的实际运用规律不但可帮助教师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保持教学过程的严谨性,而且还可帮助教师将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迁移至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上,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并帮助学生快速消化所学知识。

(2)学习迁移理论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其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论,同时也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教学模式当中就可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知识网,使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地利用所学知识。

(3)学习迁移理论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可将所学知识、经验或技能等进行概括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同时也是使能力、品德及态度得以形成的重要方法。学生进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正需要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迁移的方式并加以改造,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才能真正用于处理实际问题。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将学习迁移理论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实际效果,为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存在一定内在联系,使两种教学内容具有合理、科学的逻辑关系。其次,要合理安排两个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第三,要将具有迁移价值的知识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通过迁移知识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学《暮色中的炊烟》时,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但为何题目是“暮色中的炊烟”,此时教师就可引入《祝福》一文,文中祥林嫂也是有着悲剧命运的女人,且文章开头、文中及结尾都提到祝福,因此,文章标题为“祝福”。由此学生就会发现《暮色中的炊烟》一文在开头及结尾都有重点描述暮色中的炊烟,由此也就能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

(2)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学习迁移理论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两种学习之间必然存在相同点或是相似点,亦或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联系,学生才能在第一时间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人生三境》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飘》和《平凡世界》,这两本书都是关于思索人生意义的,与《人生三境》有着同样的主题,由《人生三境》就可帮助学生更易于理解《飘》和《平凡世界》。

(3)整合所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概括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根据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将所学知识概括得越好,将其进行迁移时就越容易。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能力,同时比较两种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总结更好的概括方法并加强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第12篇

一、学习迁移理论的主要学说流派

1.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的迁移理论,它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练而整体发展起来,由此被称为形式训练说。因此,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强调“形式”和“训练”的重要性,要求严格而充分地练习;认为练习愈严格,愈充分,心智能力的发展就愈完善,愈全面。

2.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提出了相同要素说。他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相同或相似之处同迁移作用成正比。在他看来,学习上的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诸如学习材料性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一般原则或原理等越是相同或相似,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作用。

3.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

经验泛化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这就是“泛化”或“概括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倾向于把两个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限度,而突出强调经验概括的重要性。

4.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理论可以认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对情境中的一切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实质。

5.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一般可理解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因为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他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结果旧知识得到了充实或改造,新知识获得了实际意义。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有效的迁移过程。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结构是影响有效迁移的最关键因素。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结合上述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指导和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练习,促进迁移的发生

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启迪我们,应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练习。练习是指以掌握为目的,依靠理解并伴随控制和校正地多次重复某一行为的过程。通过练习而掌握,进而熟练。常言道:熟能生巧。熟练的知识技能才会得心应手地使用,有利于迁移。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以往知识的练习,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Word软件,掌握了该软件的基本操作,并通过熟练操作之后再学习Excel软件则会对后者的掌握起到迁移作用。

2.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提高经验概括水平

经验泛化说的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的讲授是必要的。因为任何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都完全归纳或不完全归纳了此类知识的实质的、共同特征,掌握了它们,更有利于区分事物的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例如学习计算,不仅要让学生单纯地学会计算的法则,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解决计算问题。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比如,在护理技能训练中,不能仅仅学会基本技能,而应通过实习、实训,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

4.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认知结构说认为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多半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也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传授或暗示的。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识记和回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技巧等。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理解知识的最好途径、复习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志宏.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策略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