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19:5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信息产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或者应用服务等经营性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称“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根据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如实填报调查统计报表,及时准确地反馈与调查统计有关的统计资料,配合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第四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电子信息产业,是指为了实现制作、加工、处理、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的集合。
(二)电子信息产品,包括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以及软件产品。
(三)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是指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分析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原始记录、原始台账,编印调查统计报表并下发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依法填报,对统计结果及其他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形成统计分析报告的活动。
(四)统计资料,是指以纸制品、电子媒介等形式保存的,能够反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数字、文字、图表等统计信息。统计资料包括电子信息产业调查对象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台账、调查统计报表,以及经过分析、研究、加工或整理的统计分析报告。
第二章监督与管理体制
第五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属于国家统计工作中部门统计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统一指导下,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具体行业督导,实行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双重监督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实施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八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政府决策的实际需要,拟定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应当按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进行。
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报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审批或者备案。
第九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包括统计调查对象、统计调查计划以及统计调查标准等内容。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统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专门用于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的技术设备,建立采集、处理、传输电子信息产业统计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系统。
第三章统计人员和统计机构
第十一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指定所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委托其他相关人员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以下称“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负责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与分析工作。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设立统计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专门统计工作人员(下称“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和申报工作。但是由于人员或其他资源有限、不具备统计工作相关条件的电子信息产业社会团体除外。
第十二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承担如下职责:
(一)对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二)拟定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监督本办法及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的执行和实施;
(三)组织实施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四)对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
(五)指导并监督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网络化系统的建设;
(六)依法审定、公布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或其他统计资料;
(七)保管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报表;
(八)对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九)组织开展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培训工作。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承担如下职责:
(一)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统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二)监督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执行和实施;
(三)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
(五)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或指导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开展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网络化系统建设;
(六)依法审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或其他统计资料;
(七)按照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提供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或其他统计资料;
(八)保管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报表;
(九)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十)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开展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培训工作。
第十四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承担如下职责:
(一)对本单位各职能机构及其所属机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二)填报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配合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三)按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如实报送与统计调查有关的统计资料;
(四)对本单位执行统计计划情况和经营管理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
(五)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原始台账的档案保管制度;
(六)按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网络化系统的建设;
(七)管理本单位的统计资料。
第十五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统计调查权。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有权检查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台账,调查、搜集有关资料,要求有关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二)统计报告权。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有权对调查统计报表予以整理和分析,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统计分析报告。
(三)统计监督权。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有权对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检查,责成有关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改正不实的统计资料。
第十六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负有如下义务:
(一)如实提供或填报调查统计报表或其他统计资料,保证所报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不得私占、拒报、迟报、误报、漏报或者遗失统计资料;
(三)不得利用统计调查工作之便窃取、泄漏国家秘密或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商业秘密;
(四)对于其掌握的统计资料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擅自泄漏;对于涉及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的统计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五)不得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或信息。
第十七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不得为其私人目的,窃取、使用在统计工作过程中掌握的统计资料。
第十八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负有如下义务:
(一)配合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依法开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活动;
(二)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篡改、拒报、迟报、误报、漏报或者遗失统计资料;
(三)不得扣压统计分析报告;
(四)对于其掌握的统计资料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擅自泄漏;对于涉及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的统计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五)及时答复并处理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所反映的问题。
第十九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及其相关直接负责人员负有如下义务:
(一)不得篡改统计资料;
(二)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的数据或信息;
(三)不得对拒绝篡改统计资料和拒绝编造虚假数据或信息的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四)发现调查统计报表或其他统计资料的来源、计量方法或计算标准有误的,应当向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指出,要求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核实和修正。
第四章统计工作程序
第二十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等方式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第二十一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实施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调查、抽样调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实施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调查、抽样调查。
第二十二条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调查项目编印调查统计报表。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拟订全国性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报送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审核。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拟定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经同级人民政府统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送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核。
第二十三条调查统计报表应当载明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调查项目中包含的调查统计对象、统计调查计划、统计调查标准等信息,并在右上角标明调查统计报表的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和有效期限。
第二十四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分为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和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据其所拟定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组织实施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委托,在本行政区域内配合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第二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进行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之前,应将所拟定的调查统计报表报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上报的调查统计报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
有如下情形之一的,不得进行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一)在已经完成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已经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调查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或者其他统计资料的;
(二)拟采用的调查统计对象范围、调查统计项目、统计调查计划、统计调查标准与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拟定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不相一致的;
(三)对于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即可满足政府调查统计目标需求的统计活动采取普查方式的;
(四)对于通过一次性调查即可满足政府调查统计目标需求的统计活动采取经常性调查方式的;
(五)对于通过年度调查即可满足政府调查统计目标需求的统计活动采取季度或月度调查统计的;
(六)对于通过季度调查即可满足政府调查统计目标需求的统计活动采取月度调查统计的;
(七)月度以下的周期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的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其调查统计对象超出本办法规定的适用对象范围的,应事先征得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的同意。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的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其调查统计对象超出本办法规定的适用对象范围的,应事先征得同级人民政府统计主管部门的同意;其调查统计对象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应事先征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七条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的调查统计对象范围、调查统计项目、统计调查计划、统计调查标准不得与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发生重复或者冲突。
第二十八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或其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收到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调查统计报表后,应当对其本单位的相关原始记录和原始台账进行归纳和整理,由其相关负责人员予以审核并签署或盖章,在指定的时限内报送信息产业主管部门。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或其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将调查统计报表报送后发现有误的,应在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确定的期限内更正。
第二十九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准确、如实、及时填报符合本办法要求的调查统计报表。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有权拒绝填报未按照本办法要求载明法定记载事项或者超过表面记载有效期限的调查统计报表。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有权宣布未按照本办法要求载明法定记载事项或者超过表面记载有效期限的调查统计报表为无效的调查统计报表。
第三十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编印的调查统计报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编印的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定同意的调查统计报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统计报表所载明的法定记载事项,不得篡改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如实申报的调查统计报表。
第三十一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对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填报的调查统计报表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或复核,确定调查统计报表的有效性,并依据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及其统计调查标准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第五章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三十二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统计信息调查、收集、分类、处理、存贮、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管理。
第三十三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建立审核、登记、保管、借用、移交、销毁等统计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依据法律或行政法规有关档案管理规定管理档案中所保存的原始记录、原始台账、调查统计报表或其他统计资料。
第三十四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依法妥善保管业务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台账。
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报表及统计分析报告,保管期限应在1年以上。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报表及统计分析报告,保管期限应在2年以上。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涉及经济运行、行业发展的重要数据和年度报告,应当永久保存。
第三十五条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资料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公布。
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资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原始台账、统计数据或其他统计信息的公布,由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决定。
第三十六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上报的统计信息负有保密的义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需要单独个别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统计信息的,应当事先征得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同意。
未经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同意,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不得对外提供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反馈的统计信息。
第三十七条军工电子统计信息的整理、保存和传送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并在配置安全防护设施的专用房间内进行,所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应进行物理隔离,并通过军工主管部门许可的方式进行传送。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将军工电子统计信息保存于独立的存储介质中,并及时清空所用计算机中的相关内容。
单独携带存有保密信息的介质或设备外出的,应经主管领导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三十八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进行自身经济效益或工作成绩考核的,应当依据其所保管或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
第三十九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其已经公布或出版的统计资料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关数据或信息的咨询等服务工作。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为以个人研究或学习或者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信息数据咨询服务对象免费提供有关数据或信息的咨询等服务工作。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向数据信息咨询服务对象提供有关数据或信息的咨询或服务工作,发现数据信息咨询服务对象将该咨询服务的结果用于商业途径的,有权依据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收取一定数额的咨询服务成本费用或地方物价管理部门核定的其他费用。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建议相关统计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对直接责任人员报请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
(四)转移、隐匿、毁弃原始记录、原始台账、调查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数据或信息的;
(五)利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之便,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
(六)干扰或阻挠统计工作人员依法进行统计监督的;
(七)擅自编制统计调查报表的;
(八)擅自公布统计资料的;
(九)未按规定的方式传送统计信息的。
第四十一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报请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民事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利用统计调查工作之便,窃取、私占、篡改、拒报、迟报、误报或漏报统计资料的;
(二)利用统计调查工作之便,窃取、泄漏国家秘密或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商业秘密的;
(三)擅自泄漏统计资料的。
第四十二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相关直接负责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报请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民事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或篡改统计资料的;
(二)强令或者授意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的数据或信息的;
(三)对拒绝篡改统计资料和拒绝编造虚假数据或信息的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四)发现调查统计报表或其他统计资料的来源、计量方法或计算标准有误,未及时核实和修正的。
第四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在进行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时,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规定的,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该项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电子信息产业是上海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上海具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商务和人文历史环境,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在所有新创造的价值当中,多数是靠研发设计而取得,制造加工环节的价值和利润很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升级在很大意义上是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掌握价值链上游才是出路。
1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现状
整体来说, 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加深, 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产业增长迅速,对GDP贡献增大。上海市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了结构性的调整和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扩散作用等从而促进了相关行业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升级,这对于整个上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起到了优化作用。
第二,劳动生产率提高,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作为行业升级的一个标志。从1997年以来到200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9%左右。目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上海工业的第一大行业,是与国际市场接轨最快的行业。2009年年底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98.2亿元。电子元器件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极大地提升了制造业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集成电路产业的工艺水平也不断提升,中芯国际跻身全球芯片代加工三强。
第三,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科技投入,产品结构优化加快,自主创新取得丰厚回报。2010年1月19日,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在沪“上马”,意味着上海国资控股的集成电路企业具备不同技术等级的产品加工能力,可以制造大量国内急需的高端集成电路重要产品,对于上海市乃至我国自主掌握集成电路高端生产工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进出口额增加,外贸依存度大。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上海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大量增加,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加,说明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日益加深。
随着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增强,电子信息企业已不满足于只做加工配套,逐渐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但是上海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各方面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赢利能力弱;研发投入较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品牌效应不明显;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等,使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力相差甚远。
2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决定产业升级的基本因素是需求、资源供给、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核心因素是创新,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水平上升(产业升级)的最核心因素。
2.1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市场信息传递,为产业部门提供某些科技产品的需求动向,是产业升级的动力因素之一。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信息产品市场广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外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外这个强大的市场对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出口是反映国外市场需求的一个直接指标。
2.2 资源方面
区域拥有的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各自的投入量是影响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1)自然资源及基础设施
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也是全国重要运输枢纽和国际中转港。自然资源及地理优势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升级。经多年建设,上海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上海信息技术应用的覆盖面、渗透率明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进而促进信息产业升级。
(2)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一般人力资源、专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家人力资源三个层次。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缺乏技能的一般性劳动力无法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就业人员逐年增加,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但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看,上海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比重仍然很小,与发达国家技术人员平均30%以上的比例比较相差太远。(3)资本方面
资金的投入为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促使提高工艺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等。从美国实践看,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特别是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本投入方面,外资在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固定投资中占不小比例,但是内资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规模有下降趋势。吸引外资的目的除弥补资金缺口外,同时会产生知识技术外溢效应。
2.3 技术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决定产业升级的基本因素中核心因素是创新,由技术创新引致的产业技术水平上升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最核心影响因素。产业技术水平与该产业生命周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关系,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对应着较好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也就意味着较高的产业水平。较低级的技术在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后,后一个时期产生的新技术迅速成长,成为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在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交替中不断上升到新的层次,相应地,产业也向高级化和知识化发展(产业升级),即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最直接推动力。从技术发展看,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与渗透性,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与产业升级。
转贴于
2.4 制度政策
(1)国内政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和宏观经济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影响主要是指与企业和科研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其他经济制度,如投资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外贸政策、管理与服务政策,专利保护制度等。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渗透性,且这些外部性常是正外部性,如果发展不好必然给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除了资金的投入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
(2)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市场准入,制定苛刻的技术、安全、卫生检疫等标准,使企业被迫从该市场退出或者无法进入该国市场;二是产品竞争力,出口商为满足进口国要求而在设备、人力投入及检测费用等方面增加了成本,从而使产品竞争力下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实施也具有二重性,它改善了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对技术标准和环保的认识不足,加强其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有利于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和重视质量认证,并且及时调整外贸政策和市场战略。
2.5 贸易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外向性产业,所以贸易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进口对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本市需求量大或者短期难以生产的信息产品或设备,通过引进国外的信息商品来满足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或者客户的信息需求;二是本市由于某些局限在技术或者研发上受阻时,可通过引进技术,改善信息产业部门的技术,进而促进产业发展。出口对电子信息产业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商品或劳务出口;二是技术出口。国际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方式日益增多,对信息产品出口造成一定影响。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等促进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大,使风险性增加。
2.6 其他因素
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国民经济状况、关联产业的支持、科技发展水平等也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相关产业,第一、第二产业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一产业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具有间接性,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其次,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度发达的工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巨大的资金保障,也创造了对信息产业广泛而迫切的需求等。
3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因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和企业应该努力协调各因素间关系,最大限度消除不利因素,积极鼓励发展有利因素,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3.1 加大资金投入,拓展产业融资渠道
电子信息产业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资金是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政府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的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投资融资体系。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特别是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因此上海市应该建立并完善多元投资体系。
3.2 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一般劳动力投入增加难以促使产业升级,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关键。上海市很多中小型企业规模不能壮大,升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信息人才资源匮乏这一瓶颈上,但限于投入成本,企业自身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政府有必要加大教育投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降低,成为引进海外人才的好时机。要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开放的姿态和更具竞争力的环境,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为危机后的下一轮发展积蓄力量。
3.3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
要提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要求政府加大研发力度,还应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技术创新方面,上海市应该借鉴韩国的经验。目前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多停留在引进并单纯模仿阶段,从事低附加值业务,技术创新比较薄弱,主要技术都依赖国外,没有掌握主动权,这主要是技术研发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让愿意注册研发的企业获得相应利润,从而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
3.4 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目前上海市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亟待完善。政策手段除具有灵活性等特点外,也具有不稳定性、随意性并伴有政策法规间的不连贯性与不统一性。完善的法律是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上海市应该学习各国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规,使信息产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运作,从而实现升级。
参考文献
[1]李燕,曹永峰.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7).
[2]王招娣.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关键词: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子产业;产业短板
项目基金:东莞市重大软科学项目:“东莞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现实基础、突破方向及路径研究”(批准号:20135021010008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1日
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目前暂无权威的定义,一般指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端技术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以及新型的升级换代产品,是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各种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且多是在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现代通信、汽车电子等电子信息领域占有领先优势的产业。本文剖析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优势产业,阐述东莞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进一步分析产业制约点。
一、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宏观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的不断变化,当前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凭借其高速的增长态势引领着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电子信息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成为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内容。2013年以后,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表现出以下趋势:一是传统领域重心的改变。如IT制造业已进入移动智能设备领衔的“后PC”时代,平板显示领域的技术核心逐步从传统的LED过渡到OLED的研制和完善;二是新兴产业之间的结合与组合式创新频率越来越高。如通信业中,移动终端产业在进入成熟期的同时也嵌入了网络化、智能化、显示精细化等其他产业关键技术;三是信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驱动力。伴随4G网络加速部署,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消费已然成为了最活跃的消费热点;四是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一些新兴产业进入应用阶段。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物联网步入实质应用,进一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又推进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
二、东莞优势电子信息产业
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应在准确把握宏观趋势下,结合自身的基础和特征,有重点有方向的进行。从整体上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涵盖电子元器件、结构件制造、通信设备、平板显示、LED等行业,具有产品门类广、零部件配套率高的优势;从产业链角度上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上游包含了光器件、元器件和芯片,中游以计算机产业为核心,下游有信息应用基础产业、信息应用产业等;从产品角度上看,元器件占41%,通信占21%,计算机及软件占18%,显示器占14%。电子信息产业覆盖面大、产业链完整、产品齐全等特点使得东莞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低端产业和产品主要集中在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一些电子信息制造业,它们正在逐步转移和淘汰,具体为以电话机、收录机、电脑周边配件等小家电为产品的制造业,而在诸多子产业中,也已经有一部分切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并具备了较强的比较优势:
1、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产业。东莞传统电子信息优势产业和产品有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它们不仅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内外市场,同时具备了产业集群优势,并且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
2、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东莞已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正在积极整合国家及东莞地方资源,打造东莞市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在软件方面掌握了一定的关键技术,近两年来,东莞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0%,发展势头迅猛。
3、新型显示产业。在新型显示器件等核心产业方面,东莞建立了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升级发展上游原材料产业,以及发展OLED装备制造和面板制造产业的合理布局。
4、通信产业。近年来,东莞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上实行了创新支持(如帮助企业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或通过相关政策支持通信产品创新等),目前已形成了新一代无线通信领域的研发资源聚集效应。
5、新型业态。金融危机之后,东莞积极探索新型业态,以此来为庞大的制造业提供高端服务,其中云计算和物联网已初具规模。
三、东莞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上述分析,参阅相关政策文件及一些同类文献,结合调研,本文认为东莞最具发展优势的高端电子产业有:OLED、新一代通信、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新型业态有云计算和物联网,具体情况如下:
1、在OLED产业方面。2007年东莞开始组织企业和高校建立研究院,至2009年东莞企业投资了建立国内第一条自主开发的OLED370mm×470mm量产生产线,同时也在OLED显示屏工艺与有机材料、驱动IC等产业链环节进行突破,因此东莞的OLED产业相对起步较早,技术上与世界前沿保持同步水平,具有较强的优势。目前,东莞OLED产业基地不仅拥有先进的OLED生产技术,在工艺研发、IC设计、设备制造与材料研制等方面也拥有了多样性成果。该产业优势产品包括了相关设备制造、有机材料及面板、OLED驱动电路、器件,以及以电视、电脑、手机、监视器、相机等多种消费电子产品为终端应用的国产OLED系列产品。
2、在新一代通信产业方面。东莞通信制造产业多年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在电信运营、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制造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目前正在形成集上游材料、通讯软件和集成电路、元器件研发生产,中游手机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下游手机销售、通信应用、网络数字内容创意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一是从格局上看,已基本形成以高新区为主体,其他镇街为支撑的产业空间格局;二是从制造环节上看,拥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在通信装备制造方面,已构建了以台湾高科技园为载体,以核心企业为基础的移动通信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通信终端设备制造方面,2012年东莞智能手机产量2.2亿部,约占全省手机产量的40%,2014年新建4G基站超过6,000个;在通信关键元器件制造方面,建成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为通信领域核心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持。目前该产业的优势产品有TD-SCDMA核心交换设备、基站设备、基站控制器、网络管理系统等产品。
3、在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方面。电子元器件产业是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中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国际竞争力和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产业,因此东莞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拥有基础优势,并且在新兴产业发展及新兴电子消费产品的拉动下,基础核心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制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须将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薄膜太阳能、通用装联、新一代通信及网络等领域的基础核心关键元器件实现产业化,以及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目前已开展了优势产品有中小尺寸OLED显示屏产业化项目、片式电子元器件用陶瓷封装基座项目、下一代移动通信射频前端模块项目、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产项目、LED氮化稼衬底材料项目、SIC芯片材料项目等重点项目。
4、在物联网领域方面。物联网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的最佳模式,通过这种结合可以达到异业整合、产业升级的良好效果。传统制造业和配套产业的转型为东莞发展物联网产业提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2009年东莞开始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目前,东莞市有多个物联网项目获得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专项扶持,如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生产管理的应用、物联网手机的开发及产业化等。此外,东莞还在工业生产、物流服务、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并积极开展“智慧物流”。
5、在云计算方面。从世界范围上看,云计算2005年提出概念,2008年东莞建立了全国首个具有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2011年中国科学院东莞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落户东莞;2012年东莞成功获批“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3年东莞云计算中心正式启用智慧云区创业项目,表明东莞产业化进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东莞从事云计算产业的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占东莞市GDP的15%,拥有30多家云计算技术研发企业和单位,未来几年,将培育10家左右具备自主研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龙头企业和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云计算中小企业。主要产品将围绕电子政务、智慧城市、产业升级等三大应用方向开展。
四、东莞高端电子产业的制约点
如前述,东莞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具备充足的制造业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但经分析后发现,优势子产业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产业短板和制约点,具体表现在核心技术和产品、基础材料、综合竞争力和行业结构四个方面:
1、核心技术和产品不足。一是在新型业态方面,虽然起步较早,但东莞当前云计算的产业仍缺乏将云计算技术与终端设备、物联网、先进制造等结合起来的意识,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云制造尚属起步阶段。此外,相关云产品、云服务的覆盖面较低,许多企业在接入云方面仍“举棋不定”;二是软件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自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不多,对于面向行业应用的系统软件开发等关键技术掌握不足;三是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并没有完全覆盖交换设备、接入设备、传输设备等七大领域,而在通信终端制造业,虽然固定通讯终端和移动通讯终端都有一定规模,但产品的质量、品牌、利润等均无法与世界知名通信企业抗衡;四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处于萌芽期,计算机服务业、数字内容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基础相对薄弱。
2、基础材料产业落后。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往往依靠从国外引进,如在平板显示产业中,TFT-LCD领域所需的液晶、玻璃基板,PDP领域所需的荧光粉、滤光片,以及OLED所需的发光材料、蒸镀设备等均由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掌握,由于核心材料和设备无法做到自给,导致平板显示制造企业丧失了议价权和成本竞争优势。虽然近年来,东莞在核心企业的带领下,已布局玻璃基板、ITO玻璃等中上游材料,但由于该产业发展时间短暂,企业间竞多合少,使得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薄弱。
3、综合实力不强。从区域角度上看,东莞各镇街电子信息企业同质化严重,水平型的产业集群导致了内部竞争,形成内耗;从企业角度上看,目前共有电子企业4,000余家,但知名企业大部分为国外企业,根植性弱,而本土企业虽表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却暂时无法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因此核心问题在于,仍缺少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并且没有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以众多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协作的星形结构企业群体。
4、行业结构比例失调。首先,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比例失调。长期以来东莞制造业优势明显,但在基础信息资源的开放、互联和共享服务,商业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应用服务,工业数字和视觉数字设计的创意服务等方面发展滞后;其次,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端与中低端比例失调,有较大的比例集中于来料加工、成品组装和边缘零部件生产,产品档次、技术层次、品牌塑造、营销渠道等均处于中低端水平;反之,在高端产品所必需的研发能力、研发周期、外观设计、响应速度、服务标准、市场创新等软性方面又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最后,基础产品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如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IC企业,但由于起步时间较晚,仍无法完全满足区域内产业大规模转型的需求。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根据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宏观趋势,对现有优势子产业进行了识别,认为应将平板显示、通信、高端电子元器件三大制造产业,以及物联网、云计算两种新型业态作为东莞重点发展内容,进一步说明了上述子产业的优势所在,并提出了东莞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制约点。有以下建议:相关部门在清晰主攻产业的基础上,可瞄靶优势产业的重点产品、重点技术、重点项目和重点实施企业,研究优势子产业的特点,洞悉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路径,解决核心企业的实际困难,并配以相关土地、平台、人才、资金等相关政策进行重点扶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湛.广东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标准体系框架构建[J].标准科学,2013.3.
[2]柴静.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竞争力 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最大特征之一,同时它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且产业技术高端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占据甚至是垄断。大部分的工业要升级一般都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力支持,工业化、信息化和谐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与否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如何推动我国电子信息的健康发展,助推我国向电子信息大国、强国转变,如何提高电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抓住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探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挖掘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增强电子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对指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一跃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第一制造大国。到2011年年底,我国生产的微型计算机累积32036.7万台,手机共113257.6万部,彩色电视机12231.4万台,均居世界领先水平。①自200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以外,其余年份的产业规模增长率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电子倍息产业的增长速度比其他大部分行业都快,我国电子信息企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对我国经济的整体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深入,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并对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对外贸易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电了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竞争力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相对落后。
(1)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电子企业积极拓展国际销售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营销战略,很多电子信息企业通过海外设厂、跨国并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甚至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份额超过国内市场。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逐渐增强,产品也逐步由低端走向高端。
(2)产品的盈利能力较弱。诚然,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是评价一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百强电子信息产业的盈利总和比韩国三星一家公司略高,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利润率。
3 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与建议
(1)完善产业政策。当前,我们应积极将国家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冇关扶持政策落到实处,高度重视优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出台相关管理细则,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如在太阳能光伏、电子专用仪器设备等产业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尽可能快的出台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以引导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健全投融资体系。要积极落实国家大力支持的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支持共性的技术研发、有创新能力的初创型电子信息行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结合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重视政府财政的鼓励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创业型企业的成长和创业型投资机构的发展,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研究并积极制定落实鼓励创业的有关投资政策,完善风险投资企业退出、收益、保障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争取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向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融资、贷款、保险、业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下转第20页)(上接第6页)
(3)优化产业布局。政府应努力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化建设,为电子产业的产业布局提供帮助。如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屮心和用于测试认证的公共服务平台,切实优化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大环境,并根据市场发展需要进行必要的产业转移,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布局。大力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建立相关的产业联盟,形成产业合力,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专业性的公共技术支撑、交流平台。
十年前,在我国加入WTO时,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规则,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市场很大,但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跨国公司在整个世界进行产业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中国加入WTO的先导,最先加入世贸组织。国家也大幅降低电子产品进出口关税来促进加入WTO。
从2001年到2011年,是电子信息产业变化最大的十年。十年来,地方政府竞相招商引资,跨国公司向中国大量转移生产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并向社会提供大批就业岗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跨国公司,比如华为、中兴等。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结构问题,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比如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经济性质结构、区域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失衡。我国从2006年起就一直致力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果。在2010年以后这种结构失衡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观。
继续抢占产业竞争新高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不管是西方的回归工业化,还是新型经济体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竞争的制高点,电子信息产业无一例外成为各国竞争的最主要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通用性、可持续性、高渗透性等特性决定了其依然是最具活力的产业。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电子信息产业将像水、能源等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一样,成为人类的必需品。为抢占产业竞争的新高点,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比如发达国家出台“智慧地球”、物联网等一系列发展战略。
为抢占竞争制高点,我国要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以“决定”的形式该条文,说明国家的坚定决心。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和我们整个业界高度关注和必将高度发展的领域。我们要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竞争高点,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新产业,开发新商业模式。我国要加大培育和发展内需市场,在政策上对信息产业发展给予支持,比如优化市场环境、补贴消费、增加收入等;在出口方面,加快企业的转型,比如,发展国内市场业务,培育自主品牌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发展?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国际市场的增量中心已经慢慢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十年前,国际跨国公司左右市场,发达国家控制或者制订规则;现在不同了,国际重心已经向发展中国家市场转移了。在我国,城镇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将带动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扩大。
虽然从短期来看,国际市场不景气,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需要去开拓一些新兴国家的市场。同时,我们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这是我国信息产业未来的工作重点。在培育国内市场方面,要增加农民收入和居民收入,国家已经在下大力气做这件事情。未来,在政策方面,我们要优化市场,创造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出口方面,要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国内市场业务,培育自主品牌。
能源流给西部发展带来新机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在区位上一般叠加在一起。我们曾经预测:将来信息流很发达时,可能与物流、资金流在区位上重叠。 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发展,使我们的预测得到初步验证。海量的信息流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到能源流问题。这是产业布局的新趋势,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新机遇。
在此趋势下,我国中西部能源基地信息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信息的集中存储、运算与提供服务,将产生巨型的信息基地(如IDC等)。巨大信息流对能源消耗水平空前提高,中西部能源富集地区更具发展优势,产业将向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区域发展,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做好发展准备。当然,这个产业布局在规划上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现在只是提出来,让大家有这样的认识。
信息产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
目前,信息产业发展历经了独立发展和融合发展两个阶段。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期,产业以独立存在的形式为主,产品以独立形态出现,比如硬件、软件、信息服务等。在融合发展阶段,产业的融合日益深化,甚至成为其他产业的重要内生发展变量,这时出现了大量新产品类别、新组织形态和新商业模式。目前信息产业已经进入融合发展阶段。而在未来,信息产业将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它将促进社会的大分工。那时,技术的进步使IT业本身不断复杂化和虚拟化,传统产业的生产工具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下日益智能化,云计算等新技术使用户获得信息日趋简单化。
在未来,信息产业将有两大功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它的本质是对传统工具的智能化改造,是一种信息技术嵌入式的改造或替代性的改造,使之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内生变量;满足经济社会及个人对信息越来越大的需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融合以后会体现社会的大分工,就是全面提升产业的质量,全面降低社会成本。
凌久电子,是中船重工第七九研究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平台,主营高性能计算机、信号处理平台、系统软件、加固液晶显示器及轴角转换模块等业务,近年来发展蒸蒸日上,成绩斐然。
然而,仅仅四年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仍微不足道,为打破发展困局,七九所整合重塑电子信息产业,迅速打造出一支在市场上能打善打硬仗的“狼族”。
打造“狼身”三件宝
“强健的身体、锋利的牙齿、尖锐的狼爪是狼身的三大法宝。”
七九所原有几家电子信息产业单位规模小,专业分工差异较大,综合市场信息滞后,销售公关能力弱……在行业市场上犹如瘦弱的羔羊,然而,若想在电子信息市场上争得立足之地,唯有将力量凝聚,让羔羊变成独狼,让独狼聚集成群狼。
2011年上半年,七九所将一个下设研究室、凌久高科图形图像公司、凌久电子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凌久电子,定位于从事高性能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支撑软件、图形图像处理与平板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工作。
公司成立后,迅速“强身健体”壮大实力。2011年10月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12月通过保密现场审查认证。短短几个月内,完善了设计、生产、管理和维护等机构,拥有了齐全的设计仿真、EAD设计、开发测试等配套设施,其中用于产品研制与生产的高端仪器和测试设备就配备200余台套。
“坚持用产品争夺市场话语权”是凌久电子坚持的理念,这也是狼族的“锋利牙齿”。为了快速打开局面,公司加快科研生产步伐,迅速推出了以“凌久腾飞”为品牌的软硬件产品,打造了一批高性能加固计算机、单板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设备、分布式DSP实时操作系统、并行DSP开发调试环境等多项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增长迅猛的民用电力系统信号处理市场,电子公司研制生产了凌久嵌入式PowerPC处理器商用板卡,成为公司大举进军民用工业电子领域的拳头产品。通过几年的经营,凌久电子产品库不断丰富,产品链条日益稳固。
市场环节被公司视为“尖锐的狼爪”。为了磨练狼爪,公司根据市场分布组织需求,先后成立了销售部、业务发展部、市场部,并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公司多方猎才,成功引进了包括原通用电气(中国)公司市场总监等一批市场精英。目前,拥有市场销售人员30余人,市场销售网络已经基本搭建成熟。
锻铸“狼性”
“狼群之中有严明的纪律,有赏罚分明的激励政策,也有温暖的舐犊之情……所有这些,全部归根于一条古老的、无法言传的‘狼道’精神。”
用何种力量推进公司前行?凌久电子的破题之道是锻铸“狼道”精神。公司将建立品牌效应和打造企业文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壮志凌云,久炼成钢”为核心,努力打造“狼道”管理模式,迅速建立了企业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设立了自己的logo和网站。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能者授权、功者受禄。”公司的“狼道”人才理念被放置在最醒目的位置上。公司成立之初,员工不足70人,各方面力量薄弱。为解决此难题,公司鼓励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的流动,给年轻人更大发展空间,实现人才的多元发展。将员工根据学历、工作经验、综合能力等划分为7等8级,每个级别给予不同的薪金待遇。
每个季度,根据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执行力、工作态度、安全、团队精神、督导能力、自律等项目进行自评、互评,对于连续4次获得成绩优异者给予升级加薪的奖励,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参加管理的权利。通过“狼道”人才管理模式,3年来,大批优秀人才不断涌入公司。
“袁浩加班112小时、陈宇加班107小时、谭亮加班94小时……”在公司人力部门的统计薄上,职工3月份的加班记录“触目惊心”。
伴随公司做大做强,任务量不断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励员工,公司在“狼道”管理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化:公司规定在给予加班费的基础上,加班时间可以1:1抵换休息时间;每年设立金牌职工、最佳进步等奖项的同时,加设“辛苦奖”奖励加班多、出差多的职工。
有战斗力的狼族
“坚实的狼身、迅疾的速度、坚韧的精神……当一支有战斗力的狼族出现在草原的时候,猎物无处可逃。”
“了解LINCOM所提供的技术和服务,告诉LINCOM您全部的问题和需求,倾听LINCOM对问题和需求的分析,享受LINCOM为您选择技术专家来完成服务”,这是公司对客户做出的承诺。
经过几年探索,凌久电子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人才储备充足,市场开拓得力,俨然一支有战斗力的“狼族”。他们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打造了有凌久特色的定制化服务,构建了4大行业优势:电子信息产品采用标准模块化设计,性能与功能可拓展性强,方便用户进行功能拓展、升级替换甚至跨平台迁移;
在系统内可实现虚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并存、数据流与数据包共存,支持多种数据流和网络协议;整机设备产品通过配套的凌久·腾飞软件平台,可使用户在无需深入了解硬件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系统资源管理、应用程序开发与调试;以“凌久腾飞”为品牌的软硬件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障能力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
短短4年时间,凌久电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立第2年即成为亿元企业,成为国内特殊领域电子产品的大型供应商,荣获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为了进一步提升“狼族”的战斗力,七九所为公司量体裁衣,制定了全新的发展战略:加强专业市场人才的引进和激励,开展资本市场运作研究;适时开展资本运作加快开展新领域、新市场的开拓工作,进一步扩大在航空航天、铁路机车控制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力争在工业品进口替代市场方面取得突破。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规模最大的产业。根据统计,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多在
30%-40%;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已成为工业领域的第一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10%。在今后5年-10年内,国家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目标是建成大规模信息产业群,使信息产业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发展,从以单机制造为主体转向提供系统装备和系统服务并举,从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行销,最终形成全球信息产品供应和产业配套的重要基地。
陈春根、戴震敏(2008)通过层次分析法,将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本层次概括为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通过累加计算各国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兰绍清(2008)通过对福建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加以研究,分析得出:对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加强政府职能、整合企业价值链、拓宽融资渠道来提升福建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朱春奎(2003)分别从生产要素状况、国内需求、企业战略及其组织与竞争对手,相关与支持产业、制度体系、政府行为、加入WTO等方面来研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陶长琪(2001)通过定量计算了信息业与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程度,同时通过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电子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得出:电子信息产业比传统产业更依赖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同时都需要不断进行投资,而不是数量增加。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分析视角,对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充分运用传统劳动力成本优势、土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比较优势、品牌的比较优势和产业链整合的比较优势,从而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
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达到885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5%。其中,出口5218亿美元,增长13.6%,占全国出口的36.5%;进口3637亿美元,增长5.4%,占全国进口的32.1%。通信、计算机、家用视听产品仍是出口主要力量,比重接近3/4;加工贸易比重超过80%,但增速同比出现下降。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提升。本节选取了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来测算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通常用来比较若干国家(地区)某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
MSij=Xij/Xwj
式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本文选取了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从1996年的2.8%提高到2007年的18.74%;美国在1996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7.65%,到2000年下滑到14.69%,到2006年下滑到9.48%;德国1996年国际市场占有率为5.61%,1997-2004年,一直在4%-5%波动,2006年它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7.06%;日本1996年为13.99%,后面呈现逐渐下滑趋势,到2000年时,国际市场占有率为9.14%,到2006年时,下降为7.27%;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稳定,在1996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4.3%,1997-1998年国际市场占有率略有下降,分别为3.55%和3.47%。到2000年时为4.36%,到2006年时为4.77%。中国香港在1996年时,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35%,1997-2002年占有率有所下降,到2002年为5.27%,后来又开始逐渐提高,到2006年时,国际市场占有率为7.57%。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值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反映一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其公式为:
RCA=(Eij/Ej)/(Ei/W)
式中,Eij为j国商品i国商品出口总额;Ej为j国商品出口总额;Ei为世界i类商品的出口额;W为世界商品出口总额。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RCA指数从1996年的0.95到2001年的1.19这几年里,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RCA指数介于0.8-1.25,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从2002年的1.42到2006年的1.90,此时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说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升。美国在1996年的RCA指数为1.46,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1997-2004年RCA指数都小于1,仅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从2005年开始又提高为1.05。德国的RCA指数这些年一直在0.4-0.8徘徊,说明德国的电子信息产品还不具备一定实力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RCA指数均在1以上,具有一定实力的国际竞争力。韩国这些年的RCA指数都大于1.25,在2006年时已经达到了2.02,它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香港的RCA指数,1999年为1.48,到2006年为2.58,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贸易竞争指数TC
衡量外贸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标之一是贸易竞争力指数,它是指一国外贸进出口差额所间接反映出来的比较优势。其公式为:
TC=(Ei-Ii)/(Ei+Ii)
式中,E为产品i的出口额;I为产品i的进口额;TC变化范围在-1-1。TC指数为正,则说明该国是该产品的净出口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反之则该国是该类产品的净进口国。该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
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电器由负值逐渐转变为正值,表现出它们的贸易竞争指数不断提升;电子计算机一直为正值,出口始终大于进口,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电子仪器设备、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和电子材料它们都是负值,进口大于出口,主要是由于生产出来的电子原材料的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强,提高了原材料的进口采购数量,使得该类产品的进口值高于了出口值。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通过指数测算可以知道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得到不断的提高,但是通过RCA指数测算:与韩国和中国香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具备核心竞争的产品。
2、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测算可以知道:电子元件、电子器件与电子材料等电子原材料部件的国际竞争力偏低。一方面由于该类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偏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制成品的制造大国,对电子信息产品原材料的需求比较大。
(二)对策
1、加大科研扶持力度。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同时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科技含量,创建国际知名品牌,从而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2、加强产业链的整合。需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的模式,通过整合电子信息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纵向产业链,形成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配送与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现代经营模式,使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费用。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需要不断培育和增强自身自主创新的能力,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并且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组织和管理制度上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现代化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
4、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我国电子信息产品中的电子仪器设备、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原材料的生产和制造,还可以鼓励一些科研院所与相关的企业开展合作和交流。
5、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和行业协会可以认真研究WTO的相关政策,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同时运用WTO的国际规则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余军华,解洪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J].对外经贸实务,2006(9).
2、李晓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常立民.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5(3).
4、娄勤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一、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特征
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分为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显示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其基础为半导体器件,核心为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速度快、重量轻、可靠性高等特点。通信技术是指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信息按照达成的协议进行传送的技术。计算机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紧密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综合特性。网络技术涉及传统的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内容。电子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技术创新频率高。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范畴,其核心特征是技术创新频率高,与其它产业相比产品生命周期更短暂,产品更新换代与技术升级的速度更快。正是由于这种高频率的电子信息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要求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在资金、体制、人才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其持续优化与进步。二是资金技术投入高。电子信息产业需要高密度的研发资金投入,大量的技术设备使用和大规模的技术人才储备,才能保证具有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面世。加之生命周期短暂,行业企业竞争激烈,只有保持高密度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投入,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和研发风险较高,新技术研发与新产品研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后一无所获,从而更增加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性。三是市场巨大收益高。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具有高风险性,但由于该产业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社会经济生活无法脱离电子信息产业,从而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巨大,企业一旦开发出合适的产品,将得到巨大的市场收益和竞争优势。正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附加值和高创造性,决定了其具备高收益性特点。
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30%以上,计划完成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计划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成保定、廊坊、邢台、石家庄、秦皇岛五大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园区。2015年,河北省将鼓励开展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多模卫星导航等技术研究,重点支持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通讯、多媒体通信等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石英晶体、光端机及其配套等元器件、功率器件集群式发展。完成北斗一代、二代及其兼容产品的开发,形成芯片组、OEM模块组及整机系列产品。以新一代移动通信建设为契机,做大通信系统配套产业。到2015年年底,通信及导航设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0亿元。
三、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问题分析
(一)产业规模整体偏小。2010年,全部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仅占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1.14%。拉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少,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的企业只有3家。投资类、消费类龙头整机产品匮乏,基础类产品约占全行业的60%。2015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企业计划达到500家左右,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企业3家。但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大省比较,整体规模仍偏小。2015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计划完成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即便如此,也仅占河北省GDP的3.3%,产业规模明显偏小,需要进一步做大。
(二)资金技术投入无法满足需求。“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年均投入不足40亿元,仅占河北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0.08%。研发资金累计投入40.36亿元,仅占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67%。“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年均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虽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与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需求相比,投入仍不足以满足需求。由于企业投入不足,企业负债严重,直接导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甚至较大幅度落后于国内东部沿海省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弱,需要进一步做强。
(三)缺乏复合型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技术范围宽,需要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领军人物人才。目前,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中,在全国知名的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物很少,远不能满足产业创新的需求。同时,高技能操作人才普遍短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四)产品结构初级化,附加值低。由于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竞争能力不强,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加之多年来资金投入和技术储备不够,缺乏大师级领军人物,缺少高技能操作人才,成熟技术人才流失等多方面问题的影响,从而导致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结构初级化,附加值低。
四、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做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京津冀经济发展已成为除珠三角、长三角外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三极。紧紧抓住环首都绿色经济区建设、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等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全面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做大。
(二)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全面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实力。河北省应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设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使用产业发展资金、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产权结构,创新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股权投资融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的投融资体制。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和改造、引导传统产业转型。
(三)引聘结合,快速建立人才队伍。筑巢引凤,高标准高待遇引进国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复合型领军人才,打破传统薪酬观念的束缚,通过具有竞争力和激励力的薪酬制度,快速吸引复合型领军人才到河北省创业。依托河北省职业教育的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关键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启示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分工上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最深刻的时代背景。为了提高电子信息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谋求最大化的超额理论,产业链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重新进行配置与组合。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电子信息的全球产业发展表现得尤为显著,生产、采购、研发以及行销等都表现出了全球的特点。电子计算机即为明显的一例。联想电脑在并购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部门以后,其产品的生产也是以资源最优化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中央处理器为美国英特尔公司专属,硅芯片来自于日本,电脑的主板部分来自于我国的台湾地区,显示器为韩国制造,最后的组装在中国或者东南亚的某个国家完成,并由香港的公司进行推广销售,服务则依托本地化的技术网络。与此同时,由于产品上下游之间的依赖关系,又极易形成某个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式的发展现象。此外,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呈现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现象,本地化生产和布局,就近服务消费者的趋势非常明显。许多大型的跨国公司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相继实施了本土化战略,把电子信息产业的价值链在产品的消费地进行要素的重新组合。在此过程中,市场日益取代技术而成为了本产业价值链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消费者的需求与品位成为企业考虑问题的首要因素。电子信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再重组之后更加的扁平化,并依托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而组成了研发的联合体。企业之间的联合研发,在共享研发成果的同时,有效地分散了科研的高投入与高风险。行业内的各种规模的企业更加注重专业化的分工,通过价值提供与增值服务为自身的生存求得一席之地。而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则依托自身在技术、资金、信息与服务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拓展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布局,以便谋求更大的市场优势和超额利润。
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对我国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在我国日益成熟,在我国国民经济与出口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相当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的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不尽如人意。在技术专利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受制于西方发达国际的情况严重,以价格竞争在价值链中获取的现有位置有日益被东南亚国家取代和蚕食的迹象。因此,全面审视我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1、着力营造优质的产业发展氛围,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的发展,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在这一轮的产业转移的国家竞争中,那些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理想条件的国家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良机。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审时度势,创造良好的产业承接环境和氛围,争取跨国公司把中国列为首选国,通过合作共赢,形成我国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位置谋得一席之地。以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为抓手和载体,进一步壮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尊重市场作用,以本土化的先天优势拓宽销售与服务的环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各类信息产品的消费需求无疑会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这对于跨国公司是具有强大的诱惑力的。因此,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利用我国在市场规模上的身段,促进优势产业向研发、设计、服务与标准制定等高端领域深化与发展。利用本土化的优势,就近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整合重组等方式打造我国的大型企业,打出打响我国的民族品牌。3、以合作的精神实现产业发展上对接与梯次战略。根据我国目前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实际,我国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首先集中在几个核心点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并依托我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各种规模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市场发展路径,谋求在全球范围内的本产业价值链的更佳的位置。4、重视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的战略性地位。我国要高度重视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的战略性地位。在国家的全力扶持之下,努力缩短在上述领域与先进水平的差距,通过在核心方面的进步来实现我国产业集群向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上向中高端迈进。
参考文献
[1]蔡勇志.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3,(05):124-127.
[2]卢明华,李国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63-69.
[3]李莎,蒋丽英.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对我国的启示[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7):69-70.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创新与实践 教育
中图分类号:F4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87-01
引言
而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信息技术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通过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家都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一、电子信息技术创新重要地位与深远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在电子信息产业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增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使国家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实力得到发展,并且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直接决定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向主动构建的过程,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系统的主动构建过程,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沿袭计划经济时代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分立、政府投资等主要特征已经不能适应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尽管在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国际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味沿袭、不懂应变地传统政策应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经济环境不完整,缺乏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
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体制下,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分立,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主要从事研究开发,以达到国际先进科技水平而不是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大学缺乏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培养人才的意识。电子信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总体上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资金融通是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准备。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资金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创新创业型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缺乏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相对滞后。而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需要不断的探索,进步,法制体系的不完善使大多数的人对信息技术缺乏兴趣,导致电子信息技术停滞不前。
(二)信息技术受制于人,产品与学术环节过于脱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基础还不够雄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领域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共性技术没有得到充满划分重视,以及技术产业环节薄弱。这些环节制约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自主化程度较低,产品中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较低。
(三)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普通劳动力过剩,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严重短缺。组织领导重大工程、攻关项目、复合型、具有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从事电路设计、软件与系统集成工程、计算机、信息产品设计开发和营销的人才更为短缺,从而一些创新意念更不会产生。
三、培育和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扶持两种创新体制
在关键领域内,建设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创新技术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中国创新产业的核心技术。所以,要尊重市场规律,建设企业自主、政府扶持型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创新支持环境。国家应该根据信息产业层次结构、技术结构的演进采取一些相应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向电子信息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投入力量,使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以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为主线
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自主指定的技术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形成并迅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加快科研快速发展。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消化、创新,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教育与创新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以为教育与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潜在的联系。教育是有目的引导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目的性是其主要特征。教育的多种行为都需要服从服务于特定目标,要将多个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整合为统一的要求。为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教育是追求“一”的,是将多元、多样的自然人的状态统整到一元、一致的状态。而创新意味着超越,意味着首创,意味着出新,它是以多样、个性、差异为前提的,有了多样,才有可能出现新的观点、认识、创造;有了个性,创新才会生成;有了差异,才有可能呈现新的生长点。也就是说,创新是与一统、刻板、无缘的,是与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息息相关的。教育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与教育联姻,这一点无论从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创建,还是从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来看,都是必要的,是毋庸置疑的。教育与创新特性、指向等方面的差异,恰恰凸现出创新在教育中的难度。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依旧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发现才能够跻身于打过行列。教育与创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创新。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消化、创新,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
2010年的工作目标是:调结构,上水平,保持工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发展就是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先出现的产业雏形是采摘和狩猎业,而后出现农业、畜牧养殖业,最后才出现工商业。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产业结构总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发展。动态地看,任何一个行业总是处于结构调整过程中,直至该产业退出经济领域。进入工业社会后,各种技术的不断出现和进步,形成了丰富的产业门类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
技术进步依然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而与生产关系相关的制度、企业,以及与环境和健康相关的污染和气候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与技术进步等共同把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十二五”及今后十年: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六大目标
“十二五”及今后十年是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发展转变的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市场经济趋于完善的时期。我国的工业化走的是两化融合的道路。这个时期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是机遇大,挑战也大。在此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从电子信息大国向电子信息强国的转变,我们在结构调整上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重点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生产业等的比重,软硬件比由目前的13∶87提升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2.有效提升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比重,减小高端产品和关键产品的进口依赖,从根本上缓解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对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制约。
3.要有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本国跨国企业,电子信息行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近。
4.有效启动国内投资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力争把产业外贸依存度下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有效增大国内市场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
5.主要依靠本国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增长,不断提升其在产业中的比重。
6.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努力挖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增长潜力,提高这些地区的资源、区位优势对产业的贡献水平。要实现以上结构调整目标,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这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加快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管理创新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产业恢复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国家在应对危机中的决策继续推行下去,努力扩大内需,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等。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但也已经是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未来,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旧模式是走不通的,继续“拿来”的方式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才有希望。为此,我们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去推进结构调整工作。
当前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尤为迫切
1.“十五”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贯穿始终
上世纪50年代后,集成电路、软件、互联网络、现代通信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体系。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民,发展消费类电子、彩电一条龙工程,支持通信产业发展,实施集成电路工程(908、909),电信体制改革,出台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等重大方针、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贯穿始终,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实力持续增强。
2.“十五”期间产业的高速成长积累了结构问题
1997年《信息技术协议》生效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外资、出口和信息化等多重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业规模急剧扩大,曾经出现过近45%的高速增长,快速发展态势持续了多年。
从“九五”末到“十五”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从万亿元级,扩大到数万亿元级。在当时的条件下,产业规模的快速成长积累了一些结构的问题,加快了结构失衡速度。举个不很恰当但却很形象的例子:这局面就像山洪暴发,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改变地形地貌,不再按原来的河道倾泻。“十五”过后,这个产业在自身规律的作用下,增长速度开始趋缓。“十一五”期间,整个产业一直在进行着结构调整,如用数字技术替代模拟技术、用平板技术替代CRT技术、用第三代通信技术替代第二代技术等。当然,调整必然要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所以“十一五”在取得结构调整成果的同时,产业增长速度一直在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业甚至出现负增长。
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行业结构比例失调: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硬件与软件比例一大一小(2008年软件仅占12%,全球平均为39%)。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集中表现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产业大而不强。
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整机与产品、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很多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形成了高、低端产品供求错位的矛盾。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的利润率低;产品老化与新品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仍然是制约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
大企业不强大,小企业缺乏专精特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性转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与同类跨国公司差距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更多是靠企业数量扩张在支撑。
市场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产业的不稳定性:国内需求不能有效启动,2008年以前对外出口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2/3以上,进出口贸易成为导致经济运行波动和不稳定的因素。出口结构呈现“五多五少”外贸非均衡性局面:“贴牌”多,自有品牌少;加工贸易多,一般贸易少;三资多,本土企业少;技术引进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整机多,核心元器件少。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外资企业占主导、对外依存度过高,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大。从总体规模来看,三资企业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上占全行业的比重都超过70%。以2005年为例,当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总额中,分别有77%、77%和87%是由三资企业贡献的,三资企业对全行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2%。
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化: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与许多高
“十二五”及今后十年是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发展转变的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市场经济趋于完善的时期。
技术产业和外向型产业一样,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存在差异,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差距拉大,未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的互补。东部地区近年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升级的压力很大,土地、环境污染、用工短缺等因素已经开始阻碍这些地区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本地市场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4.危机爆发后,在自发和自觉双重结构调整下取得一定的成效
从2006年起,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速开始下滑,但依然达到23.6%,2007年进一步下滑为17.9%,与我国工业总增速基本保持一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始显现,我们这个产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
2007年以前的规模增速下降,是一种产业自身规律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其产量已经是全球最大,全球的市场容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再保持快速增长;二是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的进步处于平缓期,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效应较弱。当年刚出现增长拐点时,我们就开始重视产业结构问题,并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一些思路,只是当时产业升级调整的压力还不大,调整的思路尚不明确,力度较弱。可以说,“十一五”前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是自发的,是以按其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主动调整。
关键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化特征;演化因素
0引言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G10bal Production Network)发展较快,区域内集聚和区际问分工现象明显。与生产网络同步发展的是,基于区际问产品分工及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不匹配等因素,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信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高效流动,在国家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全球贸易网络。
产业贸易网络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与政治经济环境的调整,全球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及机理已成为涉及国际政治、宏观经济、企业行为等多种要素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球贸易网络由国家间贸易流汇集而成,贸易双方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的非对称性是贸易网络形成的重要基础。在贸易过程中,进出口国家均可获得产业效率、收益提升等优势,但先进生产水平一方将获取更高的贸易收益,也对应存在更高的贸易风险。针对贸易网络的研究内容早期以刻画网络形态特征为主,利用网络平均最短距离、集聚度、节点度分布等指标测度国家间贸易网络的物理特征。如Wilhite等研究发现国家间存在双向贸易选择关系,国际贸易网络形成具有小世界特征,与地理区划差异显著。之后,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推进,国家间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贸易频率与贸易规模增大,全球贸易网络开始向复杂网络演化。由此,学者们进一步提出了利用模块方法鉴别贸易集团及其核心、利用网络强度熵考证贸易网络“异质性”等方法,为复杂网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手段。从具体产业门类上看,现已有学者研究了全球高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如铁矿石、原油等的全球贸易网络特征,但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生产领域占主导地位,后逐渐转移到亚洲发达地区,至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五大价值创造环节集聚或分散于不同地理空间,全球生产网络逐渐形成,与之相伴随的是跨区域贸易网络关系的建立。从理论上看,贸易网络和生a网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现有研究多将全球贸易网络与生产网络及生产链分为两个研究体系,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由此,本文通过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全球贸易网络关系,刻画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选取高贸易额的子产业分析其网络变化特征,从将生产地理与贸易地理相结合的视角解析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网络,以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及其全球化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贸易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库,为1993年~2012年主要五国(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及美国)与全球200个国家间进出口贸易额数据。经济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统计数据,为1993年~2012年全球200个国家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全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国逐渐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开始发生变化。因欧盟成立于1993年且贸易数据目前公开至2012年,选取1993、2005及2012年国家间电子信息设备产业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研究,包含海关编码两位数产业中的“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音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Hs:85)及其下属的48个四位数子产业。
1.2贸易网络构建
借鉴已有研究,利用贸易区位熵测算国家间电子信息产业贸易聚集度,构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贸易区位熵由区位熵指标演化,测算国家间进出口贸易量比重与进口国全球GDP比重间的关系,用于表示贸易流的显著性。
其中,TQLij表示国家i与国家j贸易区位熵,Xij表示国家i向国家j的贸易出口量,Xjw表示国家i向世界的贸易总出口量,GDPj表示进口国j的国内生产总值,GDPw表示世界生产总额。本文以1.0作为贸易区位熵的临界值:若高于1.0,表明国家i向国家j出口贸易流显著;反之则不显著。当TQLij和TQLji同时高于1.0,我们称国家i与国家j具有双向贸易关系,且贸易关系较为显著。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以主要五国或地区(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及美国)为核心构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网络中保留贸易区位熵高于1.0且总产业贸易值高于5000亿美元、子产业贸易值高于500亿美元的国家。该贸易网络依托全球各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贸易构建,存在单向、双向两种网络关系,单向关系指两国贸易进出口关系中仅一方对另一方的出口贸易显著,双向关系是指双方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出口贸易。考虑到通货膨胀对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数据有较大影响,以全球CPI为调整系数,以2012年为基年对各年各国贸易值进行调整,保证筛选标准的一致性。
2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及子产业贸易网络演进历程
随着全球生产网络逐步成熟,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以跨国域、跨洲域的网络模式呈现。各国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水平及需求水平不断变化推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变,且不同子产业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研究主要五国或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构成的演变历程分析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变化,并进一步选取48个子产业中世界贸易总额高于2000亿美元的3个子产业分析其贸易网络变化。
2.1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进历程
研究发现,中心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变化显著(表1.图1)。2005年较1993年存在明显扩张趋势,贸易关系显著的国家数量大幅增加。其中,中国贸易网络扩张现象最为突出,贸易网络国家数从2个增加至8个,实现双向贸易关系国家“零”的突破。与2005年相比,2012年多数国家贸易网络保持平稳微缩状态。但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制造职能向东亚地区转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仍以高速扩张,贸易网络国家数由8个继续增加至17个,一跃成为贸易网络规模最大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形成以美国为中心、欧盟及日本为次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整个网络呈现出向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集中的趋势。网络以五大核心国家或地区为主要构成,次一级节点国家仅有两个(新加坡、马来西亚)。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网络参与度较低,且以进口贸易为主,很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规模。此时的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构成简单,涉及国家数较少,进出口贸易交易额相对较少,资金流向较为集中,美国成为最重要的产品出口地,日本和欧盟次之。
21世纪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网络不断丰富,逐渐复杂化。2005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关系趋于网状结构,网络内国家节点数增多,次一级节点国家数增至9个,进出口贸易关系丰富。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贸易额显著增加,但仍集中在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整个网络不再是单个国家主导模式,而是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和韩国等国家(地区)均在网络中有重要地位,次一级中心新加坡、马来西亚具有网络集聚的现象,有潜力发展成为下一个网络核心。新加坡成为核心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贸易最主要的关系国,马来西亚由1993年的进口贸易国转变为出口贸易国家。此外,各国贸易呈现出洲际集中性,各国在其所在洲更易发展出集中的贸易网络。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和发展中国家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全球贸易网络进一步演变。至2012年,贸易网络关系更加复杂化,次一级国家节点数增加至13个,国家覆盖面更加广泛,澳大利亚、以色列、巴西等部分大洋洲、南美洲、中东地区国家加入贸易网络。原有节点国家中,墨西哥、泰国、俄罗斯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新加坡、马来西亚仍在次一级节点国家中居重要位置。但新加坡变为进口贸易主要国家,仅与中国存在显著的出口贸易关系,马来西亚同样以进口贸易为主,辅以少量的出口贸易关系。核心国家贸易关系变化显著,表现为:美国在网络中表现为“孤岛节点”,其进口贸易关系大量减少,大额贸易关系数量有所下降,出口目的地由全球向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集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新兴“重要极”,其网络基本覆盖全球贸易网络的所有国家,且大额贸易关系丰富;欧盟以亚洲国家出口贸易及欧洲国家进口贸易为主,日本网络全部集聚于亚洲地区,韩国网络则发展为欧美进口贸易及亚洲进出口贸易网络。该网络中,亚洲国家地位显著提升,东亚国家最为显著,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新兴力量,欧美发达国家不再具有电子信息产业贸易“垄断地位”。
总体而言,过去20余年g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经历了显著变化,整个贸易网络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次一级节点国家数不断增多,大额贸易关系也大量增加,国家间进出口贸易关系充分丰富。各国贸易额增长率结果表明(图2),贸易重心由美国向东亚国家转移,贸易网络以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地区)为主,但覆盖面不断扩大。就主要国家而言,美国网络由进口导向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贸易关系由亚洲国家贸易拓展到亚洲及美洲国家贸易;欧盟进出口贸易同时发展,但进口贸易有所缩减,主要向欧洲国家贸易集中,欧盟内部成员国家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日本从亚洲最重要的贸易国家演变为主要进口国家,其贸易网络完全向亚洲聚集;韩国贸易关系不断丰富,保持进口贸易为主的网络模式;中国贸易网络实现飞跃,由简单贸易关系演变为复杂丰富的贸易网络,具有绝对进口贸易地位,且大额贸易不断增加。次一级节点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贸易网络同样丰富化,演变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经历了从进出口贸易向进口贸易型的转变,成为具有核心国家潜力的次一级节点。
2.2部分电子信息子产业贸易网络演变历程
电子信息产业包含的48个子产业贸易额存在较大差异,选取其中2012年世界贸易总额高于2000亿美元的产业进行贸易网络分析。具体为:“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HS:8517)、“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HS:8525)和“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H8:8542)。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构建过程相似,利用1.2中方法计算国家间贸易区位熵,选取贸易额高于500亿美元且贸易区位熵高于1.0的国家贸易关系形成子产业贸易网络。结果表明,不同子产业的网络构成及发展趋势不同,其发展与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价值分工模式息息相关。
“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贸易网络发展特征为进口国家数量扩张显著,出口国家数量基本保持稳定。20世纪90年代,“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集中于美国、日本、欧盟、中国等核心国家或地区,以日本、美国出口为主,美国、中国为最主要的进口国家,其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地区。随着各国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2005年出口国家数量显著增加,分布更加广泛。日本和美国由出口主要国家转向进口主要国家,中国、欧盟、加拿大经过10余年生产力充分提升,成为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至2012年,进口国家数量进一步扩张,覆盖至大洋洲、南美洲等更多区域,出口国家向亚洲集聚,韩国加入主要出口国行列。结果表明(图3),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在“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贺易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整个贸易网络出口重心由欧、美、日向亚洲转移,进口重心则呈扩散趋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先发展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技术,成为最初的出口国,由于技术溢出、产业升级等原因,它们逐渐将该产业的制造职能外移,选择利用进口的方式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了该产业的制造职能,并逐渐面向全世界拓展出口业务。
“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总体呈相似趋势,但其进出口国家覆盖面在2005年已显著扩大(图4)。20世纪90年代,“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国际贸易关系较为简单,显著贸易仅存在于日本、美国、中国和欧盟之间。21世纪后,该产业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展,2005年贸易网络充分扩张,出口国家由3个增加至9个,进口国家由3个增加至17个。2005年以后,贸易网络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与“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显著不同的是,进口国家中存在近半数的发展中国家,覆盖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多个地区,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于该类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且自身生产水平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只能依靠进口。出口重心虽然也显示出向亚洲地区集聚的趋势,但欧、美等国家(地区)仍然处于出口国家行列,制造职能并未完全转移。结果表明,该产业相比“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等生产职能完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业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生产,因而其网络重心转移仍处于中期,贸易网络仍呈现多极化现象。
“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是所有电子信息子产业中贸易额最高的子产业,2012年该产业全球出口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韩国等五大核心国家或地区在该产业中占据显著优势地位,尤其是韩国,在该产业中地位显著。泰国、墨西哥、菲律宾等国逐渐加入到贸易网络中,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非核心国家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该产业贸易网络演变相对较为缓慢,1993年~2012年基本保持平稳状态。至2012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仍然是该产业贸易网络的主导国家,但韩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地位也在逐渐提升。图5表明,“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仍然在少数生产力领先水平的国家间进行贸易,非洲、南美洲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很难形成贸易规模。一方面,生产水平落后国家对于该类产品的需求较低,尚未完全掌握运用及加工产品的技术,故进口需求较小;另一方面,当前贸易网络的主要国家仍需要掌握该产业的进出口主动权,国内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国家不会考虑将产业大量转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已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游,各国目前仍在致力于该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故贸易网络将基本持续现有构成模式,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且已掌握该产业主要技术的国家构成。
总体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电子信息子产业贸易网络基本呈稳定扩张趋势,其出口重心呈现“发达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但不同子产业间存在显著差异。生产链上游产业即技术水平要求更高的子产业演变进程更为缓慢,如“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贸易网络至今仍以核心国家为主,而“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基本已实现网络的扩张,且生产重心转移到东亚及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各子产业贸易网络逐步趋向“出口集聚、进口分散”的特点发展,子产业生产力形成区域性规模,产生“全球出口极”,而随着国家技术水平的进步,各国产生对子产业产品的需求,因此进口需求国则呈全球覆盖趋势发展。
3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演化影响因素识别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贸易网络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子产业贸易网络“出口集聚、进口分散”的发展特征。全球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政治环境都对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有深入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经济水平、生产要素市场、生产技术水平、进出口贸易条件等各个方面。
3.1经济全球化助力全球电子信息贸易网络形成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主要表现为生产活动全球化、贸易关系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融资全球化、人才流动全球化等方面,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的形成与演变有重要影响。首先,在生产活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实现了国际分工,要求各国之间形成产品快速高效流通的网络,因此跨国分工模式在发挥国家比较优势、提高产品价值的同时也加强了国家间的电子信息产业联系。其次,贸易关系全球化提高了国家进出口贸易的覆盖面,实现贸易网络的不断扩大。21世纪后,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不断扩大,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大洋洲、南美均有较高的网络参与度。最后,人才和技术的全球化流动带动知识溢出,为贸易网络的演化提供可能性。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储备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全球化流动带动流入地区的技术水平提高,促进技术创新,推动贸易网络新“出口极”的产生。
3.2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带动贸易活动向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集中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贸易网络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全球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同样呈现区域化集聚趋势。随着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经济水平及国际地位的逐年提高,中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在贸易网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逐渐替代欧、美、日等国家(地区)的生产职能。贸易网络极点的产生需要以相对发达的区域经济水平及产业水平为基础,区域中经济与生产水平发达的国家可以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地理邻近的国家间贸易成本相对较低,随着贸易的频繁进行,政府会采取措施维持自身在区域中的贸易优势。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等内部存在贸易互惠条款,鼓励区域内部产业贸易进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贸易网络呈现向经济一体化组织内成员国集中的特征。
3.3廉价生产要素为发展中国家贸易网络发展提供优势
电子信息产业对生产要素的资源分布及价格水平较为敏感,包括劳动力、资本、信息、时间等方面。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职能朝向生产要素资源更为丰富、价格更加低廉的区域流动,为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嵌入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提供可能性。电子信息产品的组装和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Y源需求量大,且成本占比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相对稀缺,成本较高,不利于产品成本的有效控制。而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价格低廉,产业网络重心逐渐向该地区转移。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也将对转入地产生一定的就业效应,提高劳动力要素的利用效率。此外,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全球流动有效弥补欠发达地区的不足,促进贸易网络的全面化。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投资、购买专利等方式融入贸易网络,生产技术发源地则通过创新掌握技术前沿,保证贸易网络的流动性和可持续发展。
3.4高生产水平国家保留价值链高端产业贸易网络
生产技术水平是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发展的必要条件,出口贸易国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满足生产需求,进口贸易国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满足进口产品的使用需求。电子信息产业总贸易网络中技术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生产技术优势集中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地区,随着其他地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贸易网络开始发生演变,向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美洲其他地区延伸。随着全球性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重组的推进,初级技术水平要求的子产业(如“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已经完成了生产职能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的转移,进口贸易国基本实现全球全面覆盖,多数国家都具有运用产业产品的技术水平。中级技术水平要求的子产业(如“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处于生产职能转移中期,发达国家仍占有一定的出口贸易份额,但发展中国家成为贸易网络重心已是显著趋势。高级技术水平要求的子产业(如“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仍处于生产职能转移初期,发达地区在贸易网络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发达地区十分重视此类高端子产业的主动权,控制贸易网络的规模,少数核心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韩国等)进入贸易网络。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随子产业贸易网络重心的转移逐渐呈现全球化分布,高生产水平国家保留价值链高端产业,以维持自身在贸易网络的不可取代替代性。
3.5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带动自身贸易网络扩张
政策对于产业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产业政策是引导、保障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加速该国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提升。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国家关键技术》(1991)、《国家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战略规划(NITRD)》(2013)等政策的推行为其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导向。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及贸易水平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支持密不可分。20世纪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刚刚起步,在贸易网络中贸易关系简单。2005年以后,国家充分提高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视,系列政策推动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由此带动了中国在贸易网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引导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提出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初步转型。可预见的是,今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将逐渐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但实现这一产业结构调整仍需较长的时间。
4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贸易区位熵测算国家间电子信息产业贸易集聚度,构建贸易网络,对1993年、2005年和2012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网络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表现出明显的演变趋势,总体呈扩张趋势。网络经历由“单极化”向“多极化”的演变历程,次一级节点国家数量增加显著,大额贸易关系逐渐丰富。贸易网络重心由欧、美、日等国家(地区)向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地区)转移,网络构成以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为主。其中,中国成为网络中最为重要的进口贸易国,与网络中多数国家间存在进出口贸易关系;美国逐渐转出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职能,呈现“孤岛化”发展模式。
第二,全球电子信息子产业贸易网络同样呈扩张趋势,子产业网络遵循“发达国家(地区)一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演变模式,呈现“出口集聚、进口分散”特点,网络覆盖面充分丰富,但不同子产业的演变进度不同,产业链低端、中端、高端产业间存在显著差异。“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制造业”等低端产业基本实现全面转移,出口贸易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无线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制造业”等中端产业处于转移末期,出口贸易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制造业”等高端产业处于转移初期,网络依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