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级会计

中级会计

时间:2022-02-24 04:3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级会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级会计

第1篇

1、中级会计师考试科目:《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

2、参加中级会计师考试的人员,应在连续的2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中级资格证书。

3、《中级会计实务》:在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三门课程中,《中级会计实务》算是难度最大、内容最多的一个科目,学习时应花费较长时间。《中级会计实务》科目中很多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备考过程中考生对很多单个知识点很熟悉,但是综合运用时就会出问题,因此考生需要具备整体性思维,需要养成思考概括的习惯,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4、《经济法》:内容多、杂、细、枯燥,但考题灵活,所以需要大量的记忆,却不能枯燥地死记硬背,考生可借鉴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备考。一要多归纳,好多章节的一些有关数字、时间、比例等具有可比性,通过联想、画表、找异同点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二要多举例,很多命题和法律规定掌握基本思路即可,不需要原封不动地全部背过,此时通过举例既可领会法律规定,也可在答题时应付自如。三要多做题,通过做题回顾知识点并进行巩固,也是经济法的记忆诀窍。

5、《财务管理》:科目特点是内容比较抽象、公式多并且不容易理解、计算量大,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 特点分析;规律总结;应试重点;误区

一、2009年中级会计实务命题特点分析

(一)传统重点章节地位凸显

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雷打不动”的重点。笔者在《会计之友》2009年第4期下(创刊300期)中指出: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合并会计报表等章节就是“雷打不动”的重点(见该期第74页)。果不其然,2009年两道大的综合题共计33分均在此出现。尤其是当“新内容”逐渐“褪色”后,传统重点章节地位更加凸显。

(二)试题回归常态

2009年已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三年了。2006年的新准则中,变化“剧烈”的内容,在前两年的试题中基本得到了体现。因此,2009年的试题又回归了常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传统重点章节重新占领了综合大题的高地;第二,客观题中,对基本概念的考核及对常规业务操作的考核的比重明显增加,这一特点在以往试题中不多见。

(三)客观题难度下降

2009年客观题难度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单项选择题中,需要计算的题目,2006年和2007年均为10个题目,占66%、67%,2008年为12个,占80%,这无形中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和时间的耗费;而2009年单项选择题中,需要计算的题目只有5个,占33%,这不但节省了考试时间,也降低了出现差错的概率。第二,客观题中,考核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内容比重增加,而模棱两可的内容减少了。

(四)试题覆盖面广

2008年的试题中,《中级会计实务》指定的教材中(共20章)的总论、存货、收入、所得税等章节基本没有出题。而2009年试题中,从第一章总论到第二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每章都有分值分布。这也就提醒大家:忽略哪一章都是不行的,复习一定要全面。

二、近年来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国家组织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从多年的命题规律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充分体现出知识更新的要求,“新内容”是绝对的重点

国家的新制度、新准则,其内容得以快速贯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本人在以前的辅导中,多次提到过“新”就是“重中之重”的观点。这是复习考试过程中必须牢记的。比如,在2007年职称考试指定的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等章节当中,这几章分值高达45分;而分散在其他章节体现出新内容考核的比如弃置费用、职工薪酬、商业实质判断、每股收益、亏损合同等占13分;两项合计大约为58分。随着重要的新内容陆续考核、适合命题的新内容逐渐减少以及新内容渐渐“变旧”, 2008年、2009年的试题中,新内容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是,必须强调,在此所指的新内容,是在考试大纲框架下,指定考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如果指定教材的章节有增加,那么增加部分又属于新内容,比如,2010年教材中增加了“股份支付”的内容,那这一定是2010年的考试重点。

(二)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雷打不动”的重点

不论内容如何变化,那些传统重点章节始终都是考试的重点,比如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告等章节就是如此。近三年综合题均在上述章节中出现。复习考试,全面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三)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

所谓“轮回性”,也就是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比如,固定资产一章,2006年出题16分,2007年出题仅有2分,而2008年又出题分值较高为12分,按此规律,2009年、2010年本章应该分值不会很高。再比如,借款费用一章,在2006年之前,出过大题,而2006年至2008年3年间,分值分别为3分、5分、1分,可是在2009年又出了一道计算大题,呈明显的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因此,2010年本章出题分值绝不会很高。考生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对其他各章进行分析总结。

三、2010年中级实务考试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已经历了三年考试,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走势,感觉强调的重点内容总体没变,在这些重点内容中,前三年已经考过的内容,在2010年整体出现的概率不大,有的知识点可能还会零星出现。但是,已经构成重点内容而在前3年还没有来得及考核或考核不充分的内容以及2010年新增加的内容,则一定是2010年考核的重点。

笔者在2009年撰文中,所指出的2009年应试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实践证明,准确率是相当高的(考生可参见《会计之友》2009年第4期下74―75页,并对照2009年试题)。

笔者认为,2010年考试,以下内容值得关注(内容重要程度与排序先后无关)。

(一)传统重点章节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传统重点章节包括的内容,比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告等章节就是如此。不要以为这些内容已经考过多次了,不会再考了,这是极其错误的。

(二)股份支付

股份支付是2010年新增加的一章,而且,股份支付在社会其他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股份支付这一章是2010年头等重要的一章,广大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从这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既可以出客观题,也可以出主观大题。客观题可以考核股份支付的含义、股份支付的特征、股份支付环节、股份支付工具的类型等;主观题可以考核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等。有关本章具体掌握的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笔者将另行撰稿说明。

(三)长期股权投资

这部分内容是永恒的重点,只要是会计考试,该内容就一定是主角。或者说,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容不搞通,将很难通过考试。尽管前三年已经考过了很多内容,但是,仍有出题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首先,可以分成四块:1.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对合营单位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3.对联营单位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4.其他投资,根据金融资产准则核算。其次,分别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熟悉各自的核算方法和程序。最后要把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及合并会计报表结合起来一同学习。

(四)职工薪酬的计算

新准则中,对职工薪酬赋予了很多新内容。其中,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内容很重要,并且,也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出错。尤其2010年教材中,单独增加了股份支付这一章,把股份支付与职工薪酬结合起来出一道大题的可能性极高。

(五)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

新准则规定,可转换发行时,要对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另外,还涉及到转换时的处理。本知识点由于难度大、所涉及的金额位数多、数字计算不能取整等因素的存在,因此,本题十分容易丢分。

(六)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

本知识点是新内容,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以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也应当在发生时作为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七)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

虽然,2009年投资性房地产的内容有所考核(1个单选、1个多选),但从本章的内容看,还有出题的空间。

第一,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自用的以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概念规范的内容。第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主要把握对于符合定义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第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要明确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法;采用成本模式,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并且,要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具有成本和公允价值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笔者对这一规定表示疑义:当投资性房地产已经满足特定条件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了计量,而以后增加的新的投资性房地产,又不具备特定条件时将如何计量?这种情况只能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而准则又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不知道此问题如何解决。第四,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转换时一定要分清是哪种核算模式下的转换。处置核算最重要一点是应用的科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而不是习惯使用的科目即营业外收支。

上述列举的内容应该是2010年考试的重中之重,当然,重点内容还远不止这些。作为考生,要用心揣摩和科学地分析,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全局的观念。

第3篇

【关键词】 中外; 中级会计学; 教材框架; 授课内容; 课后练习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日益趋同不仅便利了实体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也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高等学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情势的日益高涨,会计专业以其专业技术性强、就业率高的优势为中外各大高校所青睐,各类国外会计资格认证与外国会计专业学位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高校财经类专业之中。此时,作为会计专业本科必修核心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笔者以自身中级会计学双语教学经验为基础,以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进行对比与分析,总结中外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中级会计学概述

在专业高等教育过程中,为了满足教学方面的需要,一般将财务会计学分为初级会计学(亦称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亦称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亦称高级财务会计)。因此,在各国的财务会计学教材体系中,三者同属财务会计学的教学范围。但是,将三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无论是在体系编排上,还是在内容阐述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初级会计学主要阐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原理,属于入门课程;中级会计学着重阐述企业一般会计事项,如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流动及长期负债、投资、固定资产、损益、所有者权益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是财务会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高级会计学着重研究企业因各种原因所面临的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因此,将三者合理划分、分别阐述,在会计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其中,中级会计学因其内容的全面性、日常性,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中级会计学作为学习会计的重要课程,既是在初级会计学基础上的知识拓展,也是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会计精髓的思想升华,更是通往掌握与钻研高级会计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国学者在该课程的建设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材与专著。就其实质,均为在遵循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在持续经营的正常情况下,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研究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对各种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但由于各国教育背景、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的不同,对于拥有相似内容的同一门课程,从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到课后练习均有着较大差异。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比较

(一)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共性分析

综观中外中级会计学的诸多教材,不难发现,在会计准则架构与内容日益趋同的今天,各国中级会计学的教材框架亦显现出一定共性,即总体布局均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其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对整个会计报表体系导向的基础性阐释与说明,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而“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则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按照会计报表的排列顺序,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会计业务与账户的具体处理方式进行解释与分析的过程。上述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统驭全局与实际操作、总体纲领与行动指南的互动关系。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差异分析

由于各国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差异,就中级会计学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言,也体现出了教材框架与教学顺序的不同。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财务报表的讲授顺序上,而从中也折射出中外中级会计学教学目的的不同。

国外中级会计学教材中大多将财务报表介绍放在各具体项目讲述之前,即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础上,立即引入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此种做法凸显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从最直观的会计工作成果――财务报表入手,让学生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有一个直接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财务会计体系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此种篇章结构安排也会导致一些教学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尚未熟悉各报表项目时学习财务报表,其重点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领会各报表项目的含义与作用,而难以掌握整个报表体系的内部勾稽关系。同时,国外教材的初级会计学专业水平偏浅,专业知识量严重偏少,致使学生看到复杂的报表项目时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反观国内,我国的中级会计学教材大多将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放在所有报表项目讲授完成之后,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所有专业名词与会计处理方法基础上,深入全面地了解财务报表内涵,达到深化学生对整个财务会计体系了解的目的。但由于在讲述各报表项目前未对其进行报表全局的介绍,导致学生学习各项目时知识点较为零散,难以形成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项目的全局观、系统观。

因此,笔者建议,在讲授中级会计学时,无论是国外体系还是中国教材,都应结合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后对财务报表体系及报表项目的勾稽关系进行较为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既了解财务会计报表的大体框架以及今后学习的步骤及其内部逻辑性,又不致其感到混淆与困难。待到完成全部报表项目讲授之后,再进行报表的全面与深入讲解,前后呼应,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三、中外中级会计学授课内容解析

除了教材框架外,中外中级会计学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行文风格

总体而言,国外教材的写作风格呈现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每章均以一则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开始,该案例的相关知识点或疑问解析将贯穿于整章的学习,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知识的吸引力与连贯性,使学生了解如何在现实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原则和技术。而我国教材的撰写多以精炼的语言、专业的词汇见长,由于考虑到相关法律责任问题,正文中难以见到真实案例,多以虚拟数据与例题作为演示范例。如此一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生硬与枯燥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国外教材的生动案例,将其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的作用。

(二)授课重点

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中级会计学的授课重点普遍呈现出“重财务理念,轻会计处理”的趋势。国外教材中对于账务处理的篇幅较少,且大多均为简单会计分录,其侧重于对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反复论证,通过对简单案例的反复练习达到对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而国内教材中账务处理的比重很大,且多为复合会计分录,关注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于不断变化与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

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教材的书本较厚,但其中复杂计算案例不多;国内教材的书本较薄,但篇幅较长的例题占据较大篇幅;国外教材的理论渲染成分较重,其中容纳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而国内教材中实际操作程序较多,基本上围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展开论述与演示。上述差异不仅导致授课内容的不同,也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在学习国外教材时,学生常常感到理论阐述过于繁琐、有失重点,举例演算非常简单、但难以深化;而在学习国内教材时,学生则明显感到理论思路明确,但例题的复杂程度让其望而生畏。由此笔者认为,对于日常教学,既要注重理论阐述,也不能过于繁琐;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仅拘泥于“工具论”,而应适当放宽视野,升华到“管理艺术”的层面,对理念加以引导与灌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张弛有度的教学效果。

四、中外中级会计学课后练习对比

对于课后练习而言,我国的教材建设确实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教材的课后练习数量较多、形式多样,且层次性、实用性均较强,从理论问答、实例演算到报表分析、案例讨论,均有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教材十分注重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习题中常出现世界知名企业的会计报表与信息,让学生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分组讨论与公开陈述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可结合国外教学方式与本国授课内容,安排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与习题,供学生练习,以增强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在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在开始学习每一章之前,可适当引入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完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教学任务前提下,简要地介绍财务报表的格式、内部关联、下一阶段讲授内容与报表的关系等,帮助学生在学习具体报表项目之前建立财务报表的整体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贴近现实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练习方面,可开展诸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成才.中级财务会计(修订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2] 唐纳德・E・基索,等.中级会计学(第12版)[M].饶菁,崔学刚改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第4篇

中级会计报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4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

5、取得博士学位。

中级会计即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的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统一考试。(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2年内全部通过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青海省财政厅关于2016年度中、高级资格考试报名通知

青财会字[2016]169号

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16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高级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会考〔2015〕24号),2016年度会计专业技术中、高级考试定于2016年9月举行,我省西宁考点、青海油田考点进行中级资格无纸化考试试点,现就报名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

2016年3月1日—31日。

二、报名方式

采取网上注册报名、系统调用会计从业信息审核、网上支付报名费及书费的方式。

为充分利用我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系统从业信息,今年,我省报名系统将连通青海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系统进行联网审核,考生通过报名网址输入身份证号和姓名进行注册报名时,系统会自动调用青海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系统中的从业信息进行报名资格审核,审核通过,可进行下一步注册,审核不通过,不能进行注册报名。若考生从业信息有误,可在注册页面对本人相关从业信息进行修改,并需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到所在地市、州财政局进行审核确认,经审核确认后重新进行注册报名。

三、报名网址

青海省会计信息服务平台:

qhkjw.gov.cn:8080/qhcms/

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kzp.mof.gov.cn/list_warning_bm.jsp

四、报名条件

(一)中级资格

根据财政部、人事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报考中级资格需具备下列条件:

1.基本条件:

(1)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4)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持有青海省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除具备以上所列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4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

(5)取得博士学位;

(6)通过全国统一的考试,取得经济、统计、审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

从事会计工作年限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时间计算,全日制在校期间时间不算做从事会计工作时间,年限计算截止时间2016年12月31日。

(二)高级资格

根据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暂行)》,报考高级会计师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会计师资格(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下同)后,从事会计工作2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会计师资格后,从事会计师工作4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或获得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所学专业为财会专业或相近专业。取得会计师资格后,从事会计工作5年以上。

4.在企业工作的财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取得会计师资格后,从事会计工作7年以上。

五、考试时间及科目

(一)中级资格

无纸化考试试点地区(西宁市、青海油田)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及科目

考试批次及方式

9月10日

(星期六)

9:00-11:30

财务管理

第一批次无纸化

14:00-16:30

经济法

9月11日

(星期日)

9:00-12:00

中级会计实务

14:00-16:30

财务管理

第二批次无纸化

9月12日

(星期一)

9:00-11:30

经济法

14:00-17:00

中级会计实务

纸笔考试地区(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格尔木市)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及科目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9:00-11:30

财务管理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14:00-16:30

经济法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9:00-12:00

中级会计实务

(二)高级资格

2016年9月11日上午9:00—12:30,考试科目《高级会计实务》。

六、收费标准

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每科58元,高级会计资格考试每科55元。

七、考试辅导教材

考试辅导教材在网上报名时选择订购,订购教材采用快递寄送,快递费用10元,报名结束后统一发送,请准确填写寄送地址和联系电话。

八、各市、州财政局审核确认地点及联系电话

西宁市 西宁市财政局会计局 电话:0971-6310707

海东市 海东市财政局会计科 电话:0972-8612923

海西州 海西州财政局会计科 电话:0977-8226948

海南州 海南州财政局会计科 电话:0974-8513539

海北州 海北州财政局综合科 电话:0970-8644022

黄南州 黄南州财政局监督科 电话:0973-8722204

果洛州 果洛州财政局会计局 电话:0975-8381472

玉树州 玉树州财政局监察科 电话:0976-8822413

格尔木市 格尔木市财政局 电话:0979-8412752

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人事处 电话:0937-8922385

第6篇

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新增内容,在考试中可能出现在单选题、多选题中,在计算分析题中也有可能出现。

重要考点1: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房屋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是否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并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区分。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自用建筑物(属于固定资产)和自用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2.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或为销售而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和土地(属于存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重要考点2: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但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1.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期末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一样进行处理,不必特别掌握。

2.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企业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将实际收到的处置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所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其他业务收入。考生应特别注意掌握。

3.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通过利润分配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重要考点3:房地产的转换。

1.成本模式下不论是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还是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均按对应账户结转,结转过程中不产生损益。

2.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转换应注意区分转换方向。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自用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待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将因转换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当期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第六章金融资产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新增内容,虽然与以前所学的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有相同的内容,但其确认的种类与计量方法有很大的区别,考生应引起充分注意。2007年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考查,2008年可能出现主观题。

重要考点1: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为以下几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上述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重要考点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发生的交易费用不计入金融资产成本,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考生要注意这与其他3类金融资产均不相同;支付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分别应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也不计入金融资产成本,这一点与其他3类金融资产处理相同。

2.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处置时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考生要注意将该部分内容与投资性房地产结合学习。

重要考点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取得时注意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比较学习,考生应特别注意资产负债表日这一时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和重分类的会计处理。

1.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注意按实际支付的款项扣除债券面值和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倒挤差额确定利息调整数。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应明确计算思路。首先按债券面值乘以票面利率确定应收利息;再按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确定投资收益,最后挤出本期摊销的利息调整数。其中考生应特别注意熟练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3.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转出,按重分类日公允价值转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等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的时候再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科目中。

重要考点4:贷款和应收款项只需注意以摊余成本来计量即可。

重要考点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考生要注意区分是属于股票投资还是属于债券投资。对于股票投资应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比较学习;对于债券投资应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比较学习。

1.股票投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应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处置时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资本公积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考生要注意将该部分内容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对比学习。

2.债券投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论在取得时还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均可以比照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进行学习。

重要考点6: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和处理。

1.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其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以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2.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待其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问题属于较为复杂内容,考生要注意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在持有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正常的波动,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计入资本公积即可。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大幅的、持续性的下跌时,则应判断是否需要提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冲减资产减值损失。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

本章内容与原会计准则比较有很大变化,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章,特别容易与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结合出主观题,尤其是以综合题方式出现。考生应特别注意: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

重要考点1:初始计量按合并时和非合并时产生长期股权投资两种情况进行划分,甚至于再将合并时产生长期股权投资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两种情况,分别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初始计量这一新内容貌似复杂,但其实还只是两种情况:一是按账面价值,二是按公允价值。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的份额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投出的资产价值与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通过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来调整,不足部分调整留存收益。与投资相关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即管理费用。

2.除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均按公允价值。但仍应注意下列问题:

(1)以不同资产对外进行投资会因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同产生不同的损益,以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产生损益确认营业外收入;以商品进行投资,产生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以金融资产进行投资,产生损益确认投资收益。

(2)与投资相关的税费,一般而言税费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但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手续费、佣金等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重要考点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考生要注意区分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熟练把握投资时、被投资方宣告净利润时、被投资方宣告分配股利时、被投资方发生其他权益变动时投资企业的会计处理。两种方法的比较见表1。

第八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本章内容虽与原会计准则比较有很大变化,也相对比较重要,但内容比较简单,本章知识点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但也可以与其他章节结合出现主观题。

重要考点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界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少量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即,以补价除以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较高方的交换资产公允价值之和,若比例小于25%,则认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若比例高于25%(含25%),则认定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

重要考点2:确定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有两种处理模式:一种是公允价值模式,另一种是账面价值模式。

1.模式的选择。当同时符合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出资产或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时,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来处理。其他情况,应采用账面价值模式来处理。考生要注意理解商业实质的判断。

2.在账面价值模式下,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的基础,不产生损益。

3.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的基础。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可靠,则也可以直接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损益会因换出资产不同也会不同,如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当期损益为营业外收支,如换出资产为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当期损益为投资收益,如换出资产为库存商品当期损益为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如换出资产为原材料当期损益为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涉及补价的,支付补价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加补价,收到补价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减补价。

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发生的应负担的相关税费,应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加相关税费。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涉及存货的,换出方作为销售,计算销项税额,换入方作为采购,计算进项税额。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加销项税额或减进项税额。

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多项资产时,先确定换入的多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再按比例确定每一项资产入账价值。计算比例时,如果在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思路来处理,比例也按公允价值计算;如果在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采用账面价值模式的思路来处理,比例也按账面价值计算。

第九章资产减值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新增内容,2007年考试中出了一道综合题,2008年考试中出客观题的可能性较大。

重要考点1:期末必须进行减值测试的资产包括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这两类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除此外的其他资产都应在存在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

重要考点2: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以确定的可收回金额和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较,若可收回金额低于原账面价值,则差额为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适用《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一旦计提减值准备后,即使价值回升,也不得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重要考点3: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这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考生应重点掌握。

1.资产组的确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的相关资产组成。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因此,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是认定资产组的最关键因素。资产组一经确定后,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第7篇

《财务管理》

一、大纲基本结构和主要变化

结合理财实践的需要,将原教材中投资与筹资的顺序对调,教材部分章节的内容适当删减和增加。

第一章财务管理总论。本章变化较小,主要是把原来四节内容调整为三节,将原教材中财务管理环节的内容合并到第一节,财务管理概述全面介绍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环节,由此搭建“干”字型课程体系。“干”字型字头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纵向是财务管理环节,横向主干是财务活动。调整了第二节和第三节的顺序,先讲财务管理的目标,并强调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不能忽视其他群体利益,然后再介绍财务管理的环境,并在法律环境中添加公司治理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风险与收益分析,相当于把原来教材第二章的第二节的风险价值,和第五章投资概述的相关内容重新组合成一章。从内容上来讲删除了风险因素和风险类别的介绍,补充了风险偏好。

第三章资金时间价值与证券评价,这一章内容主要是将原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原教材第七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即股票评价和债券评价重新组成一章新的内容,主要讲关于债券和股票价值估价和收益率计算的问题。在结构上也是做了调整,主要补充了“股票估价的三阶段模型”。

第四章项目投资,是原教材第六章内容。这章最大变化是计算投资项目现金流量公式,将原书中以“净利润”为基础调整为新教材以“息税前利润”为基础,等于将原来的“利润总额”调整为“息税前利润”,将原来“净利润”调整为“息前税后利润”,并在运营期现金净流量计算公式法的最后部分减掉“该年维持运营的投资”,这章变化较大,考生应引起注意。

第五章证券投资,相当于把原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和第七章的有关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主要介绍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的一些特点,基本不涉及计算,与此有关的计算指标在新教材第二章中掌握。另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新增了第五节“衍生金融资产投资”,涉及到商品期货、金融期货、期权投资、认购股权证、优先认购权和可转让债券等,并在第二节股票投资里增加了“股票投资的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及其两者区别”方面的内容,所以本章新增内容比较多,考生也要特别关注。

第六章营运资金,是原教材第八章的内容。本章最大的变化就是第四节“存货的管理”将原来存货日常管理模式中的储存期控制方面内容删除,将ABC分析法调整到存货控制方法中,并增加了关于“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保险储备和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等内容。

第七章筹资方式,是原教材第三章内容。本章主要做了以下调整:一是将原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权益筹资中的“认股权证”和第三节负债筹资中的“可转换债券”抽出,单独组成了第四节“混合证券筹资”;二是把原来“负债筹资”进一步划分为长期负债筹资和短期负债筹资,分别用两节内容来介绍(其中在第五节中新增了“短期融资券、应收款项的转让”等一些短期筹资方式,并在第五节新增了关于“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的组合”策略);三是将原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中关于“个别资金成本”计算的内容也调整到本章相应筹资方式下。

第八章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主要介绍原教材中第四章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的内容。所做的调整:一是将原第一节“个别资金成本的计算”内容调整到第七章;二是把原“资金结构”改为“资本结构”,主要介绍长期资本结构;三是在资本结构理论中原来七种理论减少为五种理论,删掉了“平衡理论”和“传统的折衷理论”。这章虽然变化较大,但没有增加新内容。

第九章收益分配,就是原教材第九章的利润分配。本章变化主要有:第一,在第三节“利润分配的程序”中取消了“提取法定公益金”,而是在“提取任意公积金”中描述;第二,将原书第一节三种股利理论(股利重要论、股利无关论、股利分配的税收效应理论)重新调整概括为四种理论(股利相关论、股利无关论、所得税差别理论和理论);第三,对股票回购的动机、股票回购的影响,新教材重新做了表述。

第十章财务预算,是原教材的第十章。这一章变化最小,只在个别文字和个别表述方面做了适当完善。

第十一章财务成本控制,这章也是原教材中的第十一章。这章变动最大的是新增了第三节“成本控制”,内容涉及到“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种类以及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以及“成本控制的其他方法”。这一补充非常重要,应该重点关注。

第十二章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相当于原教材第十二章财务分析的内容。这章变化主要有:第一,在第三节“财务指标分析”中增加了一些指标,如长期偿债能力方面增加了“或有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营运能力增加了“其他资产质量指标”,发展能力中增加了“技术投入比率”等;第二,将原书第四节“财务综合分析”的内容调整到第三节;第三,增加“业绩评价”一节。

以上是根据新的考试大纲,就各章节一些主要变化给考生做的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其中提到需要特别注意的章节,将可能是今年考试的重点,大家在复习时一定要认真对待。

二、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针对今年的教材变化,考生在今后的复习当中哪些章节是要着重注意的?从历年考试的分值分布情况看,各章内容都会考到,但分值相差悬殊,一般考试的重点在决策章节和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几章。结合今年的具体变化,建议考生重点关注下面内容:第二章风险与收益分析;第三章资金时间价值与证券评价(尤其是其中股票估价的三阶段模型);第四章项目投资;第六章营运资金(尤其是其中存货管理);第八章,综合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第十一章,财务成本控制(尤其是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第十二章,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这几章是比较容易出计算题和综合题的地方。

三、学习方法及应试技巧

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考生普遍认为公式难记。实际那些公式是有群族特征的,考生一旦理解公式的根本,就能举一反三。

例如:(1)学会时间价值,清楚现金流量、具体发生时间点及折现率等因素,掌握终值和现值的概念,那么第三章中股票、债券的价值计算、收益率的确定和第四章项目投资的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等动态指标,包括在决策中应用到差额内部收益率、年等额净回收额法、计算期统一法等都是依据时间价值推的,掌握了时间价值这个“根”就掌握了一系列计算公式,所以考生切忌死记硬背;(2)营运资金管理一章所涉及到的公式多与计算利润的指标有关,但由于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和最佳存货批量等问题,追求成本最小化,而应收账款的管理则以利润最大为出发点,所以只要掌握了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相关成本”,这章的公式就迎刃而解了;(3)如果掌握了成本按习性划分的原

理,那么第六章中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第七章中用资金习性分析法确定现金需要量、第八章中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等一系列公式就因为成本习性这个“根”记住了;(4)第十章编制财务预算的公式的“根”是“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5)第十一章成本差异的计算以“连锁替代法”为公式的根,只要记住“量差”和“价差”两个公式就可以轻松应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6)第十二章财务指标分析中短期偿债能力的根是“流动负债”,只要将各种短期资产与流动负债相除,就可以得到各种短期偿债能力,而长期偿债能力的根是各种不同外延的“债务”,将其与有关资产(净资产)相比,就可以得到一系列评价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的根则是“营业收入(成本)”,将其分别除以不同外延的资产平均值,就可得到一系列不同资产的周转率指标;而盈利能力则是以“净利润(或息税前利润)”为根,除以占用的相应资源,就可以评价盈利水平;发展能力指标则是对2―3年收入(或利润)进行对比,计算跨期增长速度。因此,只要你搞清楚每一族公式的根和来龙去脉,然后再理解和运用这些公式就变得相对容易了,所以,建议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快速、准确地掌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大大地节约记忆的时间,提高考试成绩。

《中级经济法》

一、大纲基本结构和主要变化

今年中级经济法考试大纲由原来的十二章调整为九章,表面来看“章”变少了,但内容和篇幅非但没少,而且增加了。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新增了第三节“法律行为和”,将去年考试大纲中的第三节“经济法的实施”调整为第四节。

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由原来的七节增加至十二节,分别为第一节公司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公司的登记管理、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第四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第五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第六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第七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第八节公司债券、第九节公司财务会计、第十节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第十一节公司解散和清算、第十二节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其中每~节在内容上都与去年相关内容不完全一样,变化相当大,望考生能加以注意。

第三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删除了去年相关章节中的“企业的概念和分类”一节。调整为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和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其中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根据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在内容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第五章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由原来的四节增加至十一节,并在内容上也做了很大调整。分别为第一节企业破产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破产申请和受理、第三节破产管理人、第四节债务人财产、第五节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第六节债权申报、第七节债权人会议、第八节重整、第九节和解、第十节破产清算、第十一节违反破产法的法律责任。大家在学习这一章时,一定要结合一些案例学习,它们可以帮助你很好的理解相关的制度法规。

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共有证券法律制度概述、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上市公司的收购、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等五节内容,并且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在内容上做了较大调整。将原第六章票据证券法律制度分为两章,即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和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在内容和篇幅上比去年增了两倍。

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增加了“票据法律制度概述”这一节,使得这章的内容更加详细、具体。

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将第五节“合同的担保”内容细化,增加了有关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本章增加了第九节“具体合同”。

“第九章相关财政法律制度”为新增内容。包括第一节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第二节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第三节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法律制度。

把去年考试大纲中的第八章至第十二章所有关于税收及其征收管理的内容全部删除。根据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律,中级经济法这四章考试大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

2007年中级经济法考试大纲中有些章节的内容变化不是太大。如第一章经济法总论只是增加了第三节“法律行为和”,其他内容变化不大;第四章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几乎没有什么明显调整,其他章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二、复习时注意事项

首先,考生要树立信心,建立一次考过的决心,不要因为内容调整而有畏难情绪。《经济法》内容易变,今年内容调整较大,这并不能保证明年就不变了。应当在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经济法》,这样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

其次,去年没有考过的考生,要争取将去年的内容忘掉,不要带着旧内容的痕迹来准备今年的应考。因为今年考试大纲的内容调整太大,很多细节都变了。为此,千万不要用去年的教材和复习资料,以免产生误导。考生可以到北京安通学校的网站的查看最新的辅导班讲义和配套练习。

最后,注意经济法特性:一是需要记的内容较多,但决非“死记硬背”,比较相关内容记忆、做题是经济法的记忆诀窍;二是专业术语多,如不安抗辩权、连带责任、无限责任等,基本要求是弄懂含义,习惯使用,专用术语在答题中有重要意义;三是操作性强,案例题多,选择判断也出案例。

《中级会计实务》

一、大纲基本结构和主要变化

第一章总论,修订了六要素的定义及特征,新增了利得和损失的定义,新增了四个会计基本假设,对十三个会计处理原则作了重新分类,财务报表的体系发生了变化。

第二章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减值计提的变化,商业企业的进货费用作了调整。

第三章固定资产,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取消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资本化条件参照资产确认条件,修正了“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四章无形资产,修正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取消原准则第10条中的“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规定。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修订,增加有关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规定,增加了分期付款购入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修正了减值的会计处理,引入了残值的界定,设置了“累计摊销”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

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此章为今年新增内容,考生应该格外加强复习,应该作为考试的重点。

第六章金融资产,本章为新设的章节。涉及过去的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债券投资等,但现在不按过去的分类,而是称为金融资产。按金融资产持有目的不同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备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及贷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现在教材中所讲的与原来所讲的不仅仅是分类标志不同,而是从内容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发生改变,权益法下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变化,权益法下投资方应享有

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以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认。

第八章非货币易,无补价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有补价的非货币易中支付补价方的会计处理,有补价的非货币易中收补价方的会计处理和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第九章资产减值,本章为新设章节,其中包括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资产减值的确定方法、可收回价值的确认标准、资产组的减值认定。

第十章负债,本章新增了辞退福利的核算,对应付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采用实际利率法核算。

第十一章债务重组,主要对以现金清偿债务会计处理原则、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原则、债转股方式的会计处理原则、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混合清偿的会计处理原则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其中涉及的会计处理原则比较多,考生在记时不要把它们弄混了。

第十三章收入,这一章主要修改了分期收款购入商品的会计核算方法。

第十四章借款费用,单独设置第十四章,与原来相比内容上虽没有过多的增加,但内容却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借款范围、借款费用的范围、资本化的范围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核算都与原来的内容有本质的区别。

第十五章所得税,本章为新设章节。较以往取消了应付税款法,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程序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在学到这时一定要认真理解教材的内容,可以在北京安通学校网上安通辅导班上的讲义做为参考资料,上面给大家做了详细的总结。

第十六章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这一章较去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第十七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较去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第十八章外币业务,为新设章节。较以往修改了授受外币资本投入时的汇率选择标准。

第十九章财务报告,报表体系的内容发生了改变:(1)原来的“财务状况说明书”换成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即原来的利润分配表由附注转成了正式报告;(2)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作了调整、利润表的格式作了改变、现金流量表增加了两项。

第二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新增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核算。

二、复习建议与方法

今年会计职称的教材出版的非常晚,考生在未拿到新教材之前可以先对大纲中变化不大的章节进行提前复习,这些章节包括:(1)存货除后进先出法以外的内容;(2)固定资产除分期付款购入方式及期末计价的核算;(3)无形资产除分期付款购入方式及期末计价的核算;(4)应收及预付款项;(5)负债;(6)收人中除分期收款核算方式外的内容;(7)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8)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的核算;(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核算;(10)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今年是会计职称考试变化最大的一年,很多考生都通过参加辅导班的方式进入了提前复习阶段,尚未展开复习的考生一定要抓紧时间,等新教材下来可能就来不及了,大家也可以到北京安通学校网站上去查看最新的会计辅导资料。

今年特别需要关注的章节及内容主要有:(r)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2)财务报表的编制;(3)合并报表的编制;(4)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5)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核算;(6)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7)应付债券及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核算;(8)金融资产的核算;(9)会计政策变更、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10)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核算。这些章节出题的可能性比较大,请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第8篇

【典型案例5】甲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2008年度财务报告于2009年4月10日经董事会批准对外报出。报出前有关情况和业务资料如下:

(1)甲公司在2009年1月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以下情况:①2008年7月1日,甲公司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乙公司代销B产品200件,售价为每件10万元,按售价的5%向乙公司支付手续费(由乙公司从售价中直接扣除)。当日,甲公司发了B产品200件,单位成本为8万元。甲公司据此确认应收账款1900万元、销售费用100万元、销售收入2000万元,同时结转销售成本16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转来的代销清单,B产品已销售100件,同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尚未收到乙公司代销B产品的款项。当日,甲公司确认应收账款170万元、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万元。②2008年12月1日,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合同销售C产品一批,售价为2000万元,成本为1560万元。当日,甲公司将收到的丙公司预付货款1000万元存入银行。2008年12月31日,该批产品尚未发出,也未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甲公司据此确认销售收入1000万元、结转销售成本780万元。③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丁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800万元,拥有丁公司60%有表决权的股份。当日,如将该投资对外出售,预计售价为1500万元,预计相关税费为20万元;如继续持有该投资,预计在持有期间和处置时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总额为1450万。甲公司据此于2008年12月31日就该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300万元。

(2)2009年1月1日至4月10日,甲公司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资料如下:①2009年1月12日,甲公司收到戊公司退回的2008年12月从其购入的一批D产品,以及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相关证明。当日,甲公司向戊公司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批D产品的销售价格为300万元,增值税额为51万元,销售成本为240万元。至2009年1月12日,甲公司尚未收到销售D产品的款项。②2009年3月2日,甲公司获知庚公司被法院依法宣告破产,预计应收庚公司款项300万元收回的可能性极小,应按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甲公司在2008年12月31日已被宣告知庚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可能无法按期偿还债务,因而相应计提了坏账准备180万元。

(3)其他资料:①上述产品销售价格均为公允价格(不含增值税);销售成本在确认销售收入时逐笔结转。除特别说明外,所有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②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暂时性差异。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③甲公司按照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要求:(1)判断资料(1)中相关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哪些不正确(分别注明其序号)。(2)对资料(1)中判断为不正确的会计处理,编制相应的调整分录。(3)判断资料(2)相关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哪些属于调整事项(分别注明其序号)。(4)对资料(2)中判断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编制相应的调整分录。

【答案及解析】

(1)资料(1)中交易或事项处理不正确的有:①、②、③。

(2)对资料(1)中判断为不正确会计处理的调整分录如下:

业务①的调整分录(单位:万元,下同):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0-100)×50%] 950

贷:应收账款 950

借:发出商品(1600×50%) 8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80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950-800)×25%]37.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7.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1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12.5

借:盈余公积 11.2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1.25

业务②的调整分录: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

贷:预收账款1000

借:库存商品78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8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20×25%) 5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6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65

借:盈余公积 16.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6.5

业务③的调整分录: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2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0×25%) 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

借:盈余公积 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

(3)资料(2)中相关日后事项属于调整事项的有:①、②。

(4)资料(2)中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调整分录如下:

业务①的调整分录: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贷:应收账款351

借:库存商品2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4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0×25%) 1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5

借:盈余公积 4.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5

业务②的调整分录: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0

贷:坏账准备12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90

借:盈余公积 9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9

合并报表专题

以四组固定的抵销分录的编制为设计主内容。

【典型案例6】甲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2007年度和2008年度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2007年度有关业务资料。①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1 000万元,自非关联方H公司购入乙公司80%有表决权的股份。当日,乙公司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 000万元,其中,股本为800万元,资本公积为100万元,盈余公积为2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80万元。在此之前,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不存在关联方关系。②2007年3月,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A商品一批,不含增值税货款共计100万元。至2007年12月31日,乙公司已将该批A商品全部对外售出,但甲公司仍未收到该货款,为此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③2007年6月,甲公司自乙公司购入B商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0。乙公司出售该商品不含增值税货款150万元,成本为100万元;甲公司已于当日支付货款。④2007年10月,甲公司自乙公司购入D商品一批,已于当月支付货款。乙公司出售该批商品的不含增值税货款为50万元,成本为30万元。至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购入的该批D商品仍有80%未对外销售,形成期末存货。⑤2007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50万元,年末计提盈余公积15万元,股本和资本公积未发生变化。

(2)2008年度有关业务资料:①2008年1月1日,甲公司取得非关联方丙公司30%有表决权的股份,能够对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取得投资时,丙公司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②2008年3月,甲公司收回上年度向乙公司销售A商品的全部货款。③2008年4月,甲公司将结存的上年度自乙公司购入的D商品全部对外售出。④2008年11月,甲公司自丙公司购入E商品,作为存货待售。丙公司售出该批E商品的不含增值税货款为300万元,成本为200万元。至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尚未对外售出该批E商品。⑤2008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300万元,年末计提盈余公积为30万元,股本和资本公积未发生变化。

(3)其他相关资料:①甲公司、乙公司与丙公司的会计年度和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②不考虑增值税、所得税等相关税费,除应收账款以外,其他资产均未发生减值。③假定乙公司在2007年度和2008年度均未分配股利。

要求:(1)编制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2)编制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的各项相关抵销分录。(3)编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4)编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的各项相关抵销分录。(5)编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对甲、丙公司之间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销分录。(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及解析】

(1)编制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

乙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150-(150-100)+50÷5×6÷12-(50-30)×80%=89(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89×80%)71.2

贷:投资收益71.2

(2)编制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的各项相关抵销分录。

①对长期股权投资抵销

乙公司调整后的所有者权益总额=1000+89=1089(万元)

借:股本800

资本公积100

盈余公积(20+15)35

未分配利润――年末154

商誉(1000-1000×80%)2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71.2

少数股东权益(1089×20%)217.8

②对投资收益抵销

借:投资收益 71.2

少数股东损益 17.8

未分配利润――年初80

贷:提取盈余公积15

未分配利润――年末154

③对A商品交易的抵销

借:营业收入100

贷:营业成本100

对A商品交易对应的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抵销

借:应付账款100

贷:应收账款100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

贷:资产减值损失10

④购入B商品作为固定资产交易抵销

借:营业收入150

贷:营业成本100

固定资产――原价 5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0÷5÷2)5

贷:管理费用 5

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150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150

⑤对D商品交易的抵销

借:营业收入50

贷:营业成本50

借:营业成本[(50-30)×80%]16

贷:存货16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50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0

(3)编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

乙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300+50÷5+(50-30)×80%=326(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332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89×80%)71.2

投资收益(326×80%)260.8

(4)编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的各项相关抵销分录。

①对长期股权投资抵销

乙公司调整后的所有者权益总额=1089+326=1415(万元)

借:股本800

资本公积100

盈余公积(35+30)65

未分配利润――年末(154+326-30)450

商誉(1000-1000×80%) 2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332)1332

少数股东权益(1415×20%) 283

②对投资收益抵销

借:投资收益(326×80%) 260.8

少数股东损益(326×20%) 65.2

未分配利润――年初 154

贷:提取盈余公积 30

未分配利润――年末 450

③对A商品交易对应坏账准备抵销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1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0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

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10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100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100

④对B商品购入作为固定资产交易抵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50

贷:固定资产――原价5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50÷5÷2)5

管理费用(50÷5)10

⑤对D商品交易抵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50-30)×80%]16

贷:营业成本16

(5)编制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合并乙公司财务报表时对甲、丙公司之间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销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300-200)×30%]30

贷:存货 30

三、综合题命题规律解析

(一)2010年中级会计实务综合题的知识点分布 见表15。

(二)综合题的设计特征 一是2010年的综合题更象计算题。第一个题目是会计差错更正与特殊销售方式下收入的确认,该题的设计核心是收入的实务操作的正误辨析,所涉章节以收入为主以会计差错更正为辅。第二个题目测试的是资产组、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减值测试,此题目是对资产减值章节知识的全面测试,其题目涵盖知识点未出现跨章情况,难度相当于一个计算题,但由于商誉减值通常不被人重视,使得很多学员忽视了这个知识点,显得题目比较难。二是分值与2009年持平。2009年和2010年的综合题均为33分占分值的33%。不仅如此,这两年的计算题分值也一模一样均为22分,整体的主观题分值均占到了55分。

(三)综合题设计模式 以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为设计平台的多项业务调整分录的编制及报表编制专题

该模式以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为设计平台,加入了4至6项会计业务的甄别和修正,最后落脚在年报的修正上。

【典型案例7】宏远股份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宏远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除特别说明外,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所售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销售商品均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交易价格为公允价格;商品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商品销售成本在确认销售收入时逐笔结转。宏远公司按照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宏远公司2009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经董事会批准于2010年4月25日对外报出,实际对外公布日为2010年4月30日。

宏远公司财务负责人在2010年4月6日对2009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复核时,对2009年度的以下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有疑问:

(1)1月1日,宏远公司与甲公司签订协议,采取以旧换新方式向甲公司销售一批A商品,同时从甲公司收回一批同类旧商品作为原材料入库。协议约定,A商品的销售价格为300万元,旧商品的回收价格为1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甲公司另向宏远公司支付341万元。

1月6日,宏远公司根据协议发出A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格为300万元,增值税额为51万元,并收到银行存款341万元;该批A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50万元;旧商品已验收入库。

宏远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341

贷:主营业务收入29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

贷:库存商品150

(2)10月15日,宏远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向乙公司销售一批B产品。合同约定:该批B产品的销售价格为400万元,包括增值税在内的B产品货款分两次等额收取;第一笔货款于合同签订当日收取,第二笔货款于交货时收取。

10月15日,宏远公司收到第一笔货款234万元,并存入银行;宏远公司尚未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批B产品的成本估计为280万元。至12月31日,宏远公司已经开始生产B产品但尚未完工,也未收到第二笔货款。

宏远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234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借:主营业务成本 140

贷:库存商品 140

(3)12月1日,宏远公司向丙公司销售一批C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100万元,增值税额为17万元。为及时收回货款,宏远公司给予丙公司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假定现金折扣按销售价格计算)。该批C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万元。至12月31日,宏远公司尚未收到销售给丙公司的C商品货款117万元。

宏远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

贷:库存商品 80

(4)12月1日,宏远公司与丁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向丁公司销售一批D商品。合同规定,D商品的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包括安装费用);宏远公司负责D商品的安装工作,且安装工作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月5日,宏远公司发出D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D商品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增值税额为85万元,款项已收到并存入银行。该批D商品的实际成本为350万元。12月31日,宏远公司的安装工作尚未结束。

宏远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585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

借:主营业务成本 350

贷:库存商品 350

根据上述资料,完成如下要求:(1)判断四个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2)对不正确的会计处理编制调整分录;(3)修正宏远公司2009年的利润表,表格如表16。

【答案及解析】

(1)事项①、②和④的会计处理不正确;事项③的会计处理正确。

(2)对不正确的事项①、②和④作出如下会计调整:

事项①的调查处理(单位:万元,下同):

借:库存商品 1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7.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0.75

贷:盈余公积 0.75

事项②的调整处理: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

贷:预收账款 234

借:库存商品 1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00-140)×25%]1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5

借:盈余公积 4.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5

事项④的调整处理: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

贷:预收账款 500

借:发出商品 3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5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500-350)×25%]37.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7.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1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12.5

借:盈余公积 11.2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1.25

(3)利润表相关项目的调整金额见表17。

合并报表专题。合并报表专题的设计规模一旦加大就成了综合题,其间会加入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和资产减值的处理,甚至会以合并报表若干项目的编制为数据推算终点。

【典型案例8】甲股份有限公司(本题下称“甲公司”)为上市公司。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及实现多元化经营,甲公司在2007年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和资本运作。

(1)甲公司于2007年3月2日与乙公司的控股股东A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主要内容如下:以乙公司2007年3月1目经评估确认的净资产为基础,甲公司定向增发本公司普通股股票给A公司,A公司以其所持有乙公司80%的股权作为支付对价;甲公司定向增发的普通股股数以协议公告前一段合理时间内公司普通股股票的加权平均股价每股l5.40元为基础计算确定;A公司取得甲公司定向增发的股份当日即撤出其原派驻乙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由甲公司对乙公司董事会进行改组。

(2)上述协议经双方股东大会批准后,具体执行情况如下:经评估确定,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于2007年3月1月的公允价值为9625万元;经相关部门批准,甲公司于2007年5月31日向A公司定向增发500万股普通股股票(每股面值l元),并于当日办理了股权登记手续。A公司拥有甲公司发行在外普通股的8.33%;2007年5月31日甲公司普通股收盘价为每股16.60元;甲公司为定向增发普通股股票,支付佣金和手续费100万元;对乙公司资产进行评估发生评估费用6万元。相关款项已通过银行存款支付;甲公司于2007年5月31日向A公司定向发行普通股股票后,即对乙公司董事会进行改组。改组后乙公司的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其中甲公司派出6名,其他股东派出l名,其余2名为独立董事;乙公司章程规定,其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须由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表决通过;2007年5月31日,以2007年3月1日评估确认的资产、负债价值为基础,乙公司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其账面价值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外全部一致,见表18。

乙公司固定资产原取得成本为6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3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至合并日(或购买日)已使用9年,未来仍可使用21年,折旧方法及预计净残值不变。乙公司无形资产原取得成本为l5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l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直线法摊销,至合并日(或购买目)已使用5年,未来仍可使用l0年,摊销方法及预计净残值不变。假定乙公司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为管理使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年限、折旧(或摊销)方法及预计净残值均与税法规定一致。

(3)2007年6月至l2月间,甲公司和乙公司发生了以下交易或事项:①2007年6月,甲公司将本公司生产的某产品销售给乙公司,售价为120万元,成本为80万元。乙公司取得后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并于当月投入使用,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假定该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及预计净残值均符合税法规定。②2007年7月,甲公司将本公司的某项专利权以8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乙公司,该专利权在甲公司的取得成本为60万元,原预计使用年限为l0年,至转让时已摊销5年。乙公司取得该专利权后作为管理用无形资产使用,尚可使用年限5年。甲公司和乙公司对该无形资产均采用直线法摊销,预计净残值为零。假定该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摊销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均与税法规定一致。③2007年11月,乙公司将其生产的一批产品销售给甲公司,售价为62万元,成本为46万元。至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该批产品中的一半出售给外部独立第三方,售价为37万元。④至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尚未收回对乙公司销售产品及转让专利权的款项合计200万元。甲公司对该应收债权计提了10万元坏账准备。假定税法规定甲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⑤乙公司6月1日至12月31日实现净利润600万元。

(4)除对乙公司投资外,2007年1月2日,甲公司与B公司签订协议,受让B公司所持丙公司30%的股权,转让价格300万元,取得投资时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均为920万元。取得该项股权后,甲公司在丙公司董事会中派有l名成员,参与丙公司的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2007年2月,甲公司将本公司生产的一批产品销售给丙公司,售价为68万元,成本为52万元。至2007年12月31日,该批产品仍未对外部独立第三方销售。丙公司2007年度实现净利润160万元。

(5)其他有关资料如下:①甲公司与A公司在交易前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合并前甲公司与乙公司未发生任何交易。甲公司取得丙公司股权前,双方未发生任何交易。甲公司与乙公司、丙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②不考虑增值税;各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预计在未来期间不会发生变化;预计未来期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③A公司对出售乙公司股权选择采用免税处理。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在合并前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相同。④除给定情况外,假定涉及的有关资产均未发生减值,相关交易或事项均为公允交易,且均具有重要性。⑤甲公司拟长期持有乙公司和丙公司的股权,没有计划出售。⑥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按净利润的l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要求:(1)判断甲公司对乙公司合并所属类型,简要说明理由,并根据该项合并的类型确定以下各项:①如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确定甲公司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并编制与企业合并相关的会计分录;说明在编制合并日的合并财务报表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应涵盖的期间范围及应进行的有关调整,并计算其调整金额。②如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确定甲公司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并编制与企业合并相关的会计分录;计算在编制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时因该项合并产生的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2)编制2007年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内部交易的合并抵销分录,涉及所得税的,合并编制所得税的调整分录。(3)就甲公司对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别确定以下各项:①判断甲公司对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的后续计量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②计算甲公司对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在2007年l2月31日的账面价值。甲公司如需在2007年对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投资收益,编制与确认投资收益相关的会计分录(本题会计分录中单位为万元)。

【答案及解析】

(1)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理由:甲公司与A公司在交易前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500×16.6+6=8306(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8306

贷:股本5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7700

银行存款 106

购买日应确认的商誉=8306-10000×80%=306(万元)

(2)对子公司个别报表的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2100

无形资产1500

贷:资本公积3600

借:管理费用 145.83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100÷21×7÷12)58.33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1500÷10×7÷12)87.5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

应确认投资收益 ={(600-145.83)-[(120-80)-(120-80)÷10

×6÷12]-[(80-30)-(80-30)÷5×6÷12]-[(62-46)÷2]}× 80% =290.536(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290.536

贷:投资收益 290.536

编制抵销分录

抵销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

借:实收资本 2000

资本公积(1000+3600) 4600

盈余公积 490

未分配利润(2970+363.17-60) 3273.17

商誉 306

贷:长期股权投资(8306+290.536)8596.536

少数股东权益

[(2000+4600+490+3273.17)×20%]2072.634

抵销投资收益

借:投资收益(363.17×80%) 290.536

少数股东损益(363.17×20%)72.634

未分配利润(5月31日) 2970

贷:提取盈余公积60

未分配利润 3273.17

抵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无形资产、存货的抵销

借:营业收入120

贷:营业成本80

固定资产――原价4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40÷10×6÷12)2

贷:管理费用 2

借:营业外收入50

贷:无形资产――原价50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50÷5×6÷12)5

贷:管理费用 5

借:营业收入62

贷:营业成本54

存货[(62-46)÷2]8

上述事项在合并报表中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0-2)+(50-5)+8]×25%=22.75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2.75

贷:所得税费用22.75

债权、债务的抵销

借:应付账款200

贷:应收账款200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

贷:资产减值损失10

借:所得税费用 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

(3)甲公司对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的后续计量方法应采用权益法核算。理由:取得该项股权后,甲公司在丙公司董事会中派有l名成员,参与丙公司的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对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

甲公司对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在2007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300+160×30%-(68-52)×30%=343.2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43.2

贷:投资收益43.2

在甲公司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应作如下调整:

借:营业收入(68×30%) 20.4

贷:营业成本(52×30%)15.6

投资收益 4.8

大号的计算题专题,计算题的设计模式如果在信息上加大容量就会成为综合题。

【典型案例9】甲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资料1:为扩大生产能力,决定新建一生产线,所需资金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筹集。2007年1月1日,甲公司经批准按面值发行5年期到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票面年利率为6%的可转换公司债券5 000万元,假定不考虑发行费用,款项于当日收存银行并专户存储。债券发行1年后可转换为普通股股票,初始转股价为每股10元(按转换日债券的面值转股,假设转股时应付利息已全部支付),股票面值为每股1元,余额退还现金。2007年1月1日二级市场上与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类似的没有附带转换权债券的市场利率为9%。(PV9%,5=0.6499;PVA9%,5=3.8897)

资料2:乙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17%)取得了甲公司该生产线项目的承办权,并与甲公司签订了总金额为5 000万元的固定造价合同。乙企业合同完工进度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工程已于2007年2月1日开工,预计2009年9月完工。最初预计的工程总成本为4 000万元,到2008年底,由于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调整了预计总成本,预计工程总成本已为5200万元。乙企业于2009年7月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建造合同,工程质量优良,甲同意支付奖励款200万元。建造该工程的其他有关资料如表19所示。

资料3:甲公司该项目所需的一台关键设备系向丙公司融资租赁而来。租赁条款如下:(1)租赁开始日2008年1月1日。(2)租赁期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共4年。(3)租金支付自租赁开始日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500万元。(4)该机器在2008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5500万元。(5)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7%(年利率)。(6)承租人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均为l0万元。(7)租赁期届满时,某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该机器的选择权,购买价为l万元,估计该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00万元。(PVA7%,4=3.3872,PV7%,4=0.7629)

根据上述资料,完成如下会计处理:(1)根据资料1,作出甲公司的会计处理;(2)根据资料2,作出乙公司2008年的建造合同的会计处理;(3)根据资料3,作出甲公司2008年的融资租赁会计处理。(会计分录中单位为万元)

【答案及解析】

(1)根据资料1,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5000×6%×(PVA9%,5)+5000×(PV9%,5)=4416.41(万元)

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5000-4416.41=583.59(万元)

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时的账面价值 = 4416.41- (5000× 6%-

4416.41×9%)=4513.89(万元)

转换的股数=5000÷10=500(万股)

甲公司资本公积的增加额=4513.89-500=4013.89(万元)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付债券――面值5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83.59

贷:股本 5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5000-4416.41)-(4416.41×

9%-5000×6%)] 486.11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597.48

(2)乙公司建造合同的会计处理如下:

2007年的完工进度=1000÷4000×100%=25%

2007年确认的合同收入=5000×25%=1250(万元)

2007年确认的合同费用=4000×25%=1000(万元)

2007年确认的合同毛利=1250-1000=250(万元)

2008年的完工进度=3640÷5200×100%=70%

2008年确认的合同收入=5000×70%-1250=2250(万元)

2008年确认的合同费用=5200×70%-1000=2640(万元)

2008年确认的合同毛利=2250-2640=-390(万元)

2008年确认的合同预计损失=(5200-5000)×(1-70%)=60(万元)

影响营业利润的金额=2250-2640-60=-450(万元)

乙企业2008年的会计处理为:

登记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264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机械作业等 2640

登记结算的合同价款:

借:应收账款 1800

贷:工程结算 1800

登记实际收到的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 1800

贷:应收账款 18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640

工程结算382.5

贷:主营业务收入225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39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82.5

借:资产减值损失 60

贷:存货跌价准备 60

影响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金额=(2640-390)-(1800-382.5)-60=772.5(万元)

(3)甲公司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如下:

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最低租赁付款额= 1500×4+1=6001(万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1500×(PVA7%,4)+1×(PV7%,4)=5 081.56(万元)

根据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孰低原则,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为资产公允价值5081.56万元。

租赁资产最终的入账价值=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5081.56+初始直接费用10=5091.56(万元)

2008年1月1日的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5091.56

未确认融资费用919.44

贷:长期应付款 6001

银行存款 10

按期支付租赁款、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

期末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5081.56×7%=355.71(万元)

会计分录:

2008年12月31日,支付第一期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 1500

贷:银行存款 1500

借:财务费用355.71

第9篇

1、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4、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

5、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4年。

6、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

7、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甲公司为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假定不考虑除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商品销售价格中均不含增值税额;商品销售成本按发生的经济业务逐项结转。商品销售及提供劳务均为主营业务。资产销售均为正常的商品交易,采用公允的交易价格结算。除特别指明外,所售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

甲公司2007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及相关资料如下:

(1)12月1日,向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价格为600万元,增值税率为17%,消费税税率为10%。提货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已交A公司,款项尚未收取。为及时收回货款,给予A公司的现金折扣条件如下:2/10,1/20,N/30(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400万元。

(2)12月5日,收到B公司来函,要求对当年11月10日所购商品在销售价格上给予10%的折让(甲公司在该批商品售出时,已确认销售收入100万元,但款项尚未收取)。经核查,该批商品存在外观质量问题。甲公司同意了B公司提出的折让要求。当日收到B公司交来的税务机关开具的索取折让证明单,并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

(3)12月9日,收到A公司支付的货款,并存入银行。

(4)12月12日,与C公司签订一项专利技术使用权转让合同。合同规定,C公司有偿使用甲公司该项专利技术,使用期为3年,一次性支付使用费150万元。甲公司在合同签订日提供该专利技术资料,不提供后续服务。与该项交易有关的手续已办妥,从C公司收取的使用费已存入银行。

(5)12月15日与D公司签订一项为其安装设备合同。合同规定,该设备安装期限为4个月,合同总价款为200万元。合同签订日预收价款50万元,至12月31日,已实际发生安装费用20万元(均为安装工人工资),预计还将发生安装费用80万元。甲公司按实际发生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安装劳务的完工程度。假定该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

(6)12月20日,与F公司签订协议,采用收取手续费方式委托其代销商品一批。该批商品的协议价为400万元(不含增值税额),实际成本为320万元,F公司按销售额的10%收取手续费。商品已运往F公司。12月31日,收到F公司开来的代销清单,列明已售出该批商品的75%,款项尚未收到。

(7)12月22日,销售材料一批,价款为60万元,该材料发出成本为50万元。款项已收存银行。

(8)12月24日,转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转让收入120万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为85万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余额为65万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余额为20万元)。

(9)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的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200万元,公允价值为240万元。

(10)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

(11)除上述业务外,登记本月发生的其他经济业务形成的有关账户发生额如表1:

(12)12月31日,假定甲公司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资料如表2:

要求:①编制甲公司上述(1)至(10)项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分录。

②根据事项(12)及相关资料,计算甲公司2007年应交所得税和应确认递延所得税(“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及专栏名称)(假定不考虑其他交易事项和纳税调整事项)

③编制甲公司2007年12月份的利润表如表3。

【参考答案】

要求①编制甲公司上述(1)至(10)项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分录

(1)借:应收账款702

贷:主营业务收入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2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60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60

借:主营业务成本400

贷:库存商品400

(2)借:主营业务收入10(100×1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贷:应收账款11.7

(3)借:银行存款690

财务费用12(600×2%)

贷:应收账款702

(4)借:银行存款 150

贷:其他业务收入150

(5)借:银行存款50

贷:预收账款 50

借:劳务成本 20

贷:应付职工薪酬20

本期应确认收入=200×20%-0=40(万元)

本期应确认成本=(20+80)×20%-0=20(万元)

借:预收账款 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

借:主营业务成本20

贷:劳务成本20

(6)借:发出商品320

贷:库存商品320

借:应收账款351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400×7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

借:主营业务成本240(320×75%)

贷:发出商品 240

借:销售费用30(300×10%)

贷:应收账款30

(7)借:银行存款70.2

贷:其他业务收入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2

借:其他业务成本50

贷:原材料50

(8)借:银行存款 12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6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

投资收益35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0

贷:投资收益20

(9)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

(10)借:资产减值损失30

贷:存货跌价准备30

要求②根据事项(12)及相关资料,计算甲公司2007年应交所得税和应确认递延所得税(“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及专栏名称)(假定不考虑其他交易事项和纳税调整事项),如表4:

(3)利润总额=600-60-400-10-12+150+40-20+300

-240-30+60-50+35+20+40-30-40-20-35-10+30

-50=268(万元)

(4)应纳税所得额=268+80-40=308(万元)

(5)应交所得税=308×33%=101.64(万元)

(6)所得税费用=101.64+(13.2-0)-(102.3-75.9)=88.44(万元)

(7)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88.44

递延所得税资产 26.4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01.64

递延所得税负债13.2

要求③编制甲公司2007年12月份的利润表,如表5:

二、会计差错、日后事项与报表调整相结合的试题

甲公司系上市公司,主要经营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除特别注明外,甲公司产品销售价格为不含增值税价格。甲公司每年3月1日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1)甲公司2007年1月至11月份的利润表如表6:

(2)甲公司12月份发生与销售有关的事项如下:

①12月2日,甲公司与A公司签订合同,向A公司销售R电子设备200台,销售价格为每台3万元,成本为每台2万元。12月28日甲公司收到A公司支付的货款702万元存入银行,并开具增值税发票,200台R电子设备已发出。

②12月3日,甲公司向B公司销售X电子产品25台,销售价格为每台6.4万元,成本为每台5万元。甲公司于当日发货25台,同时收到B公司支付的部分货款150万元。12月28日,甲公司因X电子产品的包装质量问题同意给予B公司每台0.4万元的销售折让。甲公司于12月28日收到税务部门开具的索取折让证明单,并向B公司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

③12月1日,甲公司与C公司签订一份电子监控系统的销售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如下:甲公司向C公司销售电子监控系统并负责安装,合同总价款为936万元(含增值税税额);C公司在甲公司交付电子监控设备时支付合同价款的60%,其余价款在电子监控系统设备安装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支付。

甲公司于12月5日将该电子监控设备运抵C公司,C公司于当日支付561.6万元货款。甲公司发出的电子监控设备的实际成本为520万元,预计安装费用为30万元。

电子监控系统安装工作于12月10日开始,预计2005年1月10日完成安装。至12月31日已完成安装进度的60%,发生安装费用20万元,安装费用已以银行存款支付。假定甲公司设置“劳务成本”科目归集该销售合同相关的成本费用。

④12月10日,甲公司与D公司签订协议,将公司销售部门使用的10台大型运输设备以10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D公司。甲公司销售部门的该批运输设备原价为864万元,当时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为零,已使用1年,累计折旧为108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

12月20日,甲公司收到D公司支付的上述价款,并办理完毕该批运输设备的交接手续。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

⑤12月31日,经独立的软件技术人员测量,甲公司为E公司开发设计专用管理软件的完工程度为70%。该专用管理软件的开发协议系当年11月25日签订,合同总价款为480万元。甲公司已于11月29日收到E公司预付的350万元合同价款。软件开发工作于12月1日开始;至12月31日甲公司已发生开发费用280万元,记入“劳务成本――软件开发”科目。预计完成该软件开发尚需发生费用100万元。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

⑥12月1日,甲公司采用视同买断方式委托P公司代销新款Y电子产品600台,代销协议规定的销售价格为每台0.2万元。新款Y电子产品的成本为每台0.15万元。协议还规定,甲公司应收购P公司在销售新款Y电子产品时回收旧款Y电子产品,每台旧款Y电子产品的收购价格为每台0.02万元,同时P公司可以将没有代销出去的商品退回甲公司。甲公司于12月3日将600台新款Y电子产品运抵P公司。

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P公司转来的代销清单,注明新款电子产品已销售500台。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P公司交来的旧款Y电子产品200台,同时收到货款113万元(已扣减旧款Y电子产品的收购价款),假定不考虑回收旧款Y电子产品相关税费。

⑦12月29日,甲公司销售X电子产品30 000台,新款Y电子产品18000台,货款64 584万元已全部收存银行。X电子产品的销售价格为每台0.064万元,成本为每台0.05万元;新款Y电子产品的销售价格为每台0.2万元,成本为每台0.15万元。

(3)甲公司在12月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公司会计处理中存在以下问题,并要求公司财务部门处理:

①2007年9月12日,甲公司与G公司就甲公司所欠G公司货款400万元签订债务清偿协议。协议规定,甲公司以其生产的3台电子设备和20万元现金,一次性清偿G公司该货款。甲公司该电子设备的账面价值为每台80万元,市场价格和计税价格均为每台100万元,甲公司向G公司开具该电子设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甲公司进行会计处理时,按电子设备的账面价值、应负担增值税以及支付现金与所清偿债务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其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 400

贷:库存商品 24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营业外收入 89

库存现金20

②2007年12月6日,甲公司与H公司签订资产交换协议。甲公司以其生产的4台电子设备换取H公司生产的5辆小轿车。甲公司该电子设备的账面价值为每台26万元,公允价值(计税价格)为每台30万元,H公司生产的小轿车的账面价值为每辆10万元,公允价值为每辆24万元,双方均按公允价值向对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甲公司取得的小轿车作为公司领导用车,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甲公司预计该小轿车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每辆净残值为4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具有商业实质。

甲公司进行会计处理时,对用于交换的4台电子设备,按其公允价值作为销售处理,并确认销售收入。其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124.4

贷:库存商品10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

③2007年12月1日,甲公司与J公司签订大型电子设备销售合同,合同规定甲公司向J公司销售2台大型电子设备,销售价格为每台500万元。成本为每台280万元。同时甲公司又与J公司签订补充合同,约定甲公司在2008年6月1日以每台507.5万元的价格购回该设备。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收到J公司货款1 170万元,大型电子设备至12月31日尚未发出。

甲公司进行会计处理时,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相应成本,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 17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借:主营业务成本 560

贷:库存商品 560

假定无证据表明该交易满足收入确认条件。

(4)2008年1月和2月份发生的涉及2008年度的有关交易和事项如下:

①1月10日,N公司就其2004年9月购入甲公司的2台大型电子设备存在的质量问题,要求退货。经检验,这2台大型电子设备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甲公司同意N公司退货。甲公司于1月20日收到退回的2台大型电子设备,并收到税务部门开具的进货退出证明单;同日甲公司向N公司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甲公司该大型电子设备的销售价格为每台400万元,成本为每台300万元,甲公司于1月25日向N公司支付退货款936万元。

②1月23日,甲公司收到P公司清算组的通知,P公司破产已不足以支付职工工资、清算费用及优先受偿权的债权。P公司应付甲公司账款为800万元,由于未设定担保,属于普通债权,不属于受偿支列。2007年12月31日之前P公司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根据P公司清算组当时提供的资料,P公司的破产财产在支付职工工资、清算费用以及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后,其余普通债权尚可得到50%的偿付。据此,甲公司于2007年12月31日对该应收P公司账款计提400万元的坏账准备,并进行了相应的账务处理。

③1月27日,Q公司上诉甲公司产品质量案判决,法院一审判决甲公司赔偿Q公司200万元的经济损失。甲公司和Q公司均表示不再上诉。2月1日,甲公司向Q公司支付上诉赔偿款。该诉讼案系甲公司2007年9月销售给Q公司的X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财产损失引起的。Q公司通过法律程序要求甲公司赔偿部分损失。2007年12月31日,该诉讼案件尚未作出判决。甲公司估计很可能赔偿Q公司150万元的损失,并据此在2007年12月31日确认150万元的预计负债。

(5)除上述交易和事项外,甲公司12月份发生营业税金及附加8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50万元,销售费用250万元,管理费用800万元,财务费用45万元,投资收益10万元,营业外收入50万元,营业外支出10万元。

(6)假定:甲公司分别每笔交易结转相应成本。

要求:

①对资料(2)中12月份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②对资料(3)中内部审计发现的差错进行更正处理。

③对资料(4)中的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调整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不要求编制有关调整计提盈余公积的会计分录)。

④计算应交所得税(不考虑纳税调整)。

⑤编制甲公司2007年度的利润表。

【参考答案】

要求①对资料(2)中12月份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⑴12月2日:

借:银行存款702

贷:主营业务收入 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2

借:主营业务成本400

贷:库存商品 400

(2)借:银行存款 150

应收账款 37.2

贷:主营业务收入 160(25台×6.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2(160×17%)

借:主营业务成本125(25台×5)

贷:库存商品125

借:主营业务收入 10(25台×0.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10×17%)

贷:应收账款 11.7

(3)12月1日

借:发出商品520

贷:库存商品 520

12月5日

借:银行存款 561.6(936×60%)

贷:预收账款 561.6

12月31日

借:劳务成本20

贷:银行存款20

(4)借:固定资产清理 756

累计折旧 108

贷:固定资产清理 864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 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244

贷:营业外收入244

(5)12月31日

借:劳务成本 280

贷:银行存款280

借:预收账款 336(480×70%)

贷:主营业务收入336

借:主营业务成本266[(280+100)×70%]

贷:劳务成本266

(6)借:发出商品 90(600台×0.15)

贷:库存商品 90

借:银行存款 113

库存商品4(200台×0.02)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500台×0.2=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借:主营业务成本 75(500台×0.15)

贷:发出商品75

(7)借:银行存款6 458.4

贷:主营业务收入 5 520(30 000×0.064+18 000×0.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938.4

借:主营业务成本4 200(30 000×0.05+18 000×0.15)

贷:库存商品4 200

要求②对资料(3)中内部审计发现的差错进行更正处理

(1)借:营业外收入60

主营业务成本 2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

(2)借:固定资产16(140.4-124.4)

主营业务成本104

贷:主营业务收入120

(3)借:主营业务收入 1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560

其他应付款440

借:财务费用2.5

贷:其他应付款2.5

要求③对资料(4)中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调整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800(2台×40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800×17%)

贷:应付账款936

借:应付账款 936

贷:银行存款 936

借:库存商品600(2台×300万元)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00

(2)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00

贷:坏账准备400

(3)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0

预计负债150

贷:其他应付款200

借:其他应付款 200

贷:银行存款 200

要求④计算应交所得税

(1)营业收入=68 800+600+160-10+336+100+5 520

+300+120-1 000-800+50=74 176(万元)

(2)营业成本=51 600+400+125+266+75+4 200+240

+104-560-600=55 850(万元)

(3)营业税金及附加=1 100+80=1 180(万元)

(4)销售费用=2 400+250=2 650(万元)

(5)管理费用=6 600+800=7 400(万元)

(6)财务费用=290+2.5+45=337.5(万元)

(7)资产减值损失=200+400=600(万元)

(8)投资收益=130+10=140(万元)

(9)营业外收入=860+244-60+50=1 094(万元)

(10)营业外支出=680+50+10=740(万元)

(11)利润总额=6 652.5(万元)

(12)应交所得税=6 652.5×33%=2 195.325≈2 195.33(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 195.33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 195.33

(13)净利润=6652.5-2195.33=4457.17(万元)

要求⑤编制甲公司2007年度的利润表(表7):

三、所得税方面的试题

甲公司2007年末、2008年末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为3 600万元和4197万元,各年所得税率均为33%,与所得税有关的经济业务如下:

(1)2007年:

①2007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90万元。

②2006年12月购入固定资产,原值为1 800万元,折旧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会计上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税法要求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

③2007年支付非广告性赞助支出600万元。

④2007年本年发生研究开发支出1 500万元,较2006年增长20%,其中900万元资本化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税法规定可按照实际发生研究开发支出的150%加计扣除。假定年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⑤2007年支付违反税收罚款支出300万元。

⑥2007年资产负债表相关资料如表8:

(2)2008年:

①2008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50万元,累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40万元,本年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60万元。

②2008年支付非广告性赞助支出800万元。

③2008年发生研究开发支出1210万元,其中810万元资本化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税法规定可按照实际发生研究开发支出的150%加计扣除。假定年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④2008年计提产品质量保证金300万元。

⑤2008年资产负债表相关资料如表9:

要求:①计算2007年暂时性差异。

②计算2007年应交所得税。

③计算2007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④计算2007年利润表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⑤编制2007年会计分录。

⑥计算2008年暂时性差异。

⑦计算2008年应交所得税。

⑧计算2008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⑨计算2008年利润表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⑩编制2008年会计分录。

【参考答案】

要求①计算2007年暂时性差异,如表10:

要求②计算2007年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3 600+600+300+(90+180)-[1 500×150%

-(1 500-900)]}×33%=1 029.6(万元)

要求③计算2007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90+180)×33%=89.1(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900×33%=297(万元)

要求④计算2007年利润表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1029.6+(297-0)-(89.1-0)=1237.5(万元)

要求⑤编制2007年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1 237.5

递延所得税资产89.1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 029.6

递延所得税负债 297

要求⑥计算2008年暂时性差异,如表11:

要求⑦计算2008年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4 197+150+(348-180)+300+800-[1 210

×150%-(1210-810)]}×33%=1 386(万元)

要求⑧计算2008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888×33%=293.04(万元)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89.1(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93.04-89.1=203.94(万元)(借方)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810×33%=267.3(万元)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297(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267.3-297=-29.7(万元)(借方)

要求⑨计算2008年利润表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1 386+(267.3-297)-(293.04-89.1)=1 152.36(万元)

要求⑩编制2008年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152.36

递延所得税资产203.94

递延所得税负债 29.7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386

四、长期股权投资与合并报表相结合的试题

长江公司为母公司,2007年1月1日,长江公司用银行存款33 000万元从证券市场上购入大海公司发行在外80%的股份并能够控制大海公司。同日,大海公司账面所有者权益为40 000万元 (与可变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相等),其中:股本为30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2000万元,盈余公积为8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7 200万元。长江公司和大海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的两个公司。

(1)大海公司2007年度实现净利润40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400万元;2007年宣告分派2006年现金股利1000万元,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2008年实现净利润50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500万元,2008年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1100万元。

(2)长江公司2007年销售100件A产品给大海公司,每件售价5万元,每件成本3万元,大海公司2007年对外销售A产品60件,每件售价6万元。2008年长江公司出售100件B产品给大海公司,每件售价6万元,每件成本3万元。大海公司2008年对外销售A产品40件,每件售价6万元;2008年对外销售B产品80件,每件售价7万元。

(3)长江公司2007年6月20日出售一件产品给大海公司,产品售价为100万元,增值税为17万元,成本为60万元,大海公司购入后作管理用固定资产入账,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按直线法提折旧。

要求:①编制长江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与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有关的会计分录。

②计算2007年12月31日和2008年12月31日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③编制该集团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合并抵销分录。

【参考答案】

要求①编制长江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与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有关的会计分录:

2007年:

借:长期股权投资――大海公司 33 000

贷:银行存款 33 000

借:应收股利 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大海公司 800

借:银行存款 800

贷:应收股利 800

2008年:

借:应收股利880

长期股权投资――大海公司800

贷:投资收益1 680

借:银行存款 880

贷:应收股利 880

要求②计算2007年12月31日和2008年12月31日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2007年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33 000-800)

+800+4 000×80%-1 000×80%=35 400(万元)

2008年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33 000-800

+800)+(800-800)+4 000×80%-1 000×80%+5 000×80%

-1 100×80%=38 520(万元)

要求③编制该集团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合并抵销分录:

2007年:

(1)长期股权投资与所有者权益项目抵销:

借:股本30 000

资本公积 2 000

盈余公积1 2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7 200

投资收益3 200

少数股东损益800

商誉1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35 400

少数股东权益8 600

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400

本年利润分配――应付股利1 000

(2)内部商品销售的抵销:

借:营业收入300(500×60%)

贷:营业成本300

借:营业收入 200

贷:营业成本120

存货80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抵销:

借:营业收入 100

贷:营业成本 60

固定资产――原价 40

借:累计折旧 4

贷:管理费用4

2008年:

(1)长期股权投资与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

借:股本30 000

资本公积 2 000

盈余公积 1 700

未分配利润――年初9 800

投资收益 4 000

少数股东损益 1 000

商誉 1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38 520

少数股东权益9 380

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500

本年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1 100

(2)内部商品销售的抵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80

贷:营业成本 80

借:营业收入 480

贷:营业成本480

借:营业收入 120

贷:营业成本 60

存货 60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抵销: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0

贷:固定资产――原价 40

借:累计折旧4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4

第11篇

一、所得税的知识结构图

二、本章主要考点

本章是新增章节,难点是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应注意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处理;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处理方法;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处理程序。

考点三: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以及计量:

1.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将来收回资产时可以抵税的金额

考生需要注意:

第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资产账面价值。

第二,资产的初始会计成本与初始计税基础一般情况下是相同的。

第三,资产的期末账面成本与其计税成本可能存在差异。

(1)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税法规定的折旧费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初始成本-会计规定的折旧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的暂时性差异主要取决于会计与税法规定的计算的折旧是否相同以及是否存在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可能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税法规定的摊销金额

无形资产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可能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成本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期末该资产的公允价值

=取得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当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大于取得成本)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当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小于取得成本)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负债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以抵税的金额

负债的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考生需要注意:

在计算负债计税基础时,应注意会计确认的负债,从税法角度看,可能存在会计确认的负债在将来实际发生时全部予以认定和将来发生时不予以认定两种情况。

负债的计税基础存在两种情况。

即负债的计税基础=0

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其账面价值

暂时性差异仅仅存在与会计与税法都允许扣除但扣除时间不同的情况。例如:预计售后服务费用的处理。

(2)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应付职工薪酬的账面价值=列之在成本费用中的应付职工的酬劳(未支付前)

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0(职工薪酬的多少不影响企业以后的损益)=账面价值

应付职工薪酬的暂时性差异=0

考点四: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以及计量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2.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3.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理和会计差错更正知识结构图

二、考点分析

(一)会计政策变更

1.会计政策的概念: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2.可以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3.追溯调整法在会计处理时有四个步骤

(1)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2)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即将累计影响数及相关项目记录到变更年度中。

(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4)附注说明。

(二)会计估计变更

1.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2.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形

(1)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2)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

3.对于会计估计变更,企业应采用未来适用法

4.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估计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

(2)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

(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

(三)会计差错更正

1.会计差错的类型

(1)会计差错分为本期差错和前期差错。

(2)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

2.前期差错的处理办法

(1)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

(2)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知识结构图

二、考点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为两类: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指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情况的事项。

(二)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2.涉及利润分配调整的事项,直接调增、调减“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调整相关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三)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涉及的法定盈余公积,应作为调整事项处理。

2.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应作为非调整事项处理,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外币折算讲解

一、外币折算知识结构图

二、本章主要考试点

本章属于教材新增加章节,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点有:(1)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的折算;(2)资产负债表日外币货币性项目、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不同折算要求;(3)外币财务报表中不同项目的折算方法;(4)境外经营处置的会计处理。

三、重点以及难点讲解

考点一:外币交易的概念

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外币是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外币交易包括:

(一)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者劳务;

(二)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

(三)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考点二:外币交易折算汇率的选择

1.即期汇率:通常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或涉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按照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  2.即期汇率近似汇率:是指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通常采用当期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等。

考点三: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1.外币交易日的会计处理

基本原则:采用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近似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考生需要注意:接受外币投资时,不管是否在投资合同中约定汇率,一律在收取投资款时按照即期汇率加以折算,不产生汇兑损益。

2.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

(1)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汇兑差额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增或调减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资产负债表日汇兑差额的账务处理

汇兑损失:

借:财务费用——汇兑差额

贷: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汇兑收益:

借: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贷:财务费用——汇兑差额

(2)非货币性项目

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含汇率变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例】甲公司12月1日以每股3港元的价格买入乙公司H股10000股,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日汇率为1港元=1.2元人民币。当月31日,该H股股价为每股3.5港元,汇率为1港元=1元人民币。

初始确认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36000

贷:银行存款 36000

期末计量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

注:36000-3.5×10000×1=1000

2.恶性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的财务报表折算

(1)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2)在境外经营不再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时,应当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的价格水平重述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

财务会计报告

一、财务会计报告知识结构图

二、考试重点、难点

本章属于教材重要章节,重点内容包括:(1)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其和项目的计算;(2)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3)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原则;(4)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的有关抵销分录;(5)关联方的判断原则和披露要求等。其中,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格式等为教材新增加的内容。

三、重点、难点解释

考点一: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的填列方法

1.直接根据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5.根据总账科目与其备抵科目抵销后的净额填列。

考点二:每股收益的计算

1.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2.稀释每股收益

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考虑调整当期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考虑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的数量)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例】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2日发行4%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8000万元,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面值1元的普通股90股。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40000万股,所得税税率为33%,2007年度实现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5000万元。

(1)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45000÷40000=1.125元

(2)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稀释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影响的净利润

=8000×4%×(1-33%)=214.4万元

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8000÷100×90=7200万股

那么,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稀释每股收益

=(45000+214.4)÷(40000+7200)=0.96元

考点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现金流量的计算程序:

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增值税销项税额+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款项的调整+预收款项的调整+特殊项目的调整(坏账准备、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等项目)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的计算程序:

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增值税进项税额+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调整+应付款项的调整+预付款项的调整+特殊项目的调整(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等)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投资时已经宣告的现金股利(已经过期的利息)的现金支出的列之项目;投资成本的列之项目;收到现金股利(利息)的列之项目;收回投资取得现金的列之项目。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借款筹资的现金流量的列示项目;股权筹资的现金流量的列示项目。

考点四: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抵销分录

1.调整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

假定初始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需要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当年净利润和其他非利润因素的变动金额,按投资比例进行调整。调整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

将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对冲,差额调整“商誉”、非全资子公司情况下需要调整“少数股东权益”。

3.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

考生需要注意:

应收账款抵销时,应将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调整至原账面余额,再抵销“应付账款”。同时,将“应收账款”与“资产减值损失”进行抵销。

4.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

将为出售商品的内部毛利在“营业成本”与“存货”之间进行抵销

5.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

在抵销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内部利润的同时,抵销当期多计提的折旧额。

考点五:合并利润表的抵销分录

1.内部营业收入与内部营业成本项目的抵销

考生需要注意:

如果集团内部之间销售的商品已经全部销售给集团外部的企业时,只需要抵销“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即可。

如果集团内部销售的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仍然存放在集团内部,则在抵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同时,还应抵销“存货”中的未实现毛利。

2.集团内部购买和销售商品的性质发生改变(销售方作为商品销售,购买方作为固定资产使用)

在抵销时,应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固定资产”抵销的同时,应将当期多计提的折旧予以抵销,即抵销“固定资产”和“管理费用”。

3.内部投资收益与筹资费用的抵销

内部的投资以及筹资行为,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全部予以抵销,即冲减“投资收益”和“财务费用”。

考点六:连续编报的处理

由于合并会计报表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各个独立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的合并调整,只是调整报表,不调整会计账簿信息。在以后年度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需要对期初表中的信息进行统一,为此,需要抵销“未分配利润—年初”的金额。

主要涉及“坏账准备”、“内部购进商品”和“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等的抵销。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本章属于一般性章节,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分值较少,主要考核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入、支出的核算。

一、资产核算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核算。

2.材料的核算。

二、净资产的核算

1.净资产的构成。

2.净资产的核算。

三、收入、支出的核算

第12篇

十、投资项目评价指标的比较

投资项目评价指标有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之分,考生主要掌握动态指标的运用。

(一) 静态评价指标

1.静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简称回收期),是指投资项目收回原始总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有“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和“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两种形式。只有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小于或等于基准投资回收期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2.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ROI)=

只有投资收益率指标大于或等于无风险投资收益率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二) 动态评价指标

1. 净现值(NPV)

净现值=(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第t年的复利现值系数)

只有净现值指标大于或等于0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2.净现值率

净现值率(NPVR)=

只有净现值率指标大于或等于0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3.获利指数

获利指数(PI)= 或=1+净现值率

推导:设A表示各年经营现金净流量现值之和,B表示原始投资额的现值之和,

则:PI= ,NPV=A-BNPVR= = = -1=PI-1

只有获利指数指标大于或等于1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4.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IRR),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收益率。实质上,它是能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IRR满足下列等式:〔NCFt×(P/F,IRR,t)〕=0

具体计算时可以通过逐步测试法和年金法获得内部收益率的值。

只有内部收益率指标大于或等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资金成本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三) 动态评价各指标的相互联系

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指标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即:

1.当净现值>0时,净现值率>0,获利指数>1,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

2.当净现值=0时,净现值率=0,获利指数=1,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

3.当净现值<0时,净现值率<0,获利指数<1,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

例1:XYZ公司拟进行一项完整工业项目投资,现有甲、乙、丙、丁4个可供选择的互斥投资方案。已知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1:已知甲方案的净现金流量为:NCF0=-800万元, NCF1=-200万元, NCF2=0万元, NCF3~11=250万元,NCFl2=280万元。假定运营期不发生追加投资,XYZ公司所在行业的基准折现率为16%。部分资金时间价值系数见表1:

资料2:乙、丙、丁3个方案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投资结果及出现概率等资料见表2:

资料3:假定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为9%,通货膨胀因素忽略不计,风险价值系数为10%,乙方案和丙方案预期的风险收益率分别为10%和8%,丁方案预期的总投资收益率为22%。

要求:

(1)根据资料1,指出甲方案的建设期、运营期、项目计算期、原始总投资。

(2)根据资料1,计算甲方案的下列指标:

①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

②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

③净现值(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小数)。

(3)根据资料2,计算表2中用字母“A-D”表示的指标数值(不要求列出计算过程)。

(4)根据资料3,计算下列指标:

①乙方案预期的总投资收益率。

②丙方案预期的总投资收益率。

③丁方案预期的风险收益率和投资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

(5)根据净现值指标评价上述4个方案的财务可行性。XYZ公司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应优先选择哪个投资项目?

【答案】

(1)甲方案:

建设期为2年,运营期为10年,项目计算期为12年,原始总投资为1 000万元

(2)计算甲方案的指标:

① 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1 000÷250=4(年)

② 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4+2=6(年)

③ 净现值=-800-200×(P/F,16%,1)+250×[(P/A,16%,11)-(P/A,16%,2)]+280×(P/F, 16%,12)=-800-200×0.862 1+250×(5.028 6-1.605 2)+280×0.168 5≈-69.4(万元)

(3)A=57;B=2 400(或2 399.63);C=0.4;D=60.59%

(4)①乙方案的总投资收益率=9%+10%=19%

②丙方案的总投资收益率=9%+8%=17%

③丁方案风险收益率=22%-9%=13%

丁方案投资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13%/10%×100%=130%

(5)因为甲方案的净现值小于0,乙方案、丙方案和丁方案的净现值期望值均大于0,所以甲方案不具备财务可行性,其余3个方案均具有财务可行性。又因为在乙、丙、丁3个方案中,丙方案的风险最小(或净现值的标准离差率最低),所以,XYZ公司的决策者应优先考虑选择丙项目。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项目投资决策中有关项目的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决策、风险型决策中有关标准差、标准离差率、风险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和决策。

十一、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运用

(一) 独立方案投资决策

1.独立方案评价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1) 完全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⑦ROI≥i。

即: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均可行。

(2) 完全不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

即: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均不可行。

(3) 基本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或⑦ROI

即:动态指标可行,但静态指标不可行。

(4) 基本不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

即:动态指标不可行,但静态指标可行。

2.独立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对独立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时,当净现值等主要评价指标与投资回收期等次要指标在评价结论上发生矛盾时,应以主要评价指标的结论为准。

(2)利用动态指标对同一个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和决策,会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

(二)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1.净现值法。净现值法适用于原始投资相同且项目计算期相等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2.净现值率法。净现值率法适用于原始投资不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3.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适用于原始投资不相同但项目计算期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4.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适用于原始投资不相同,特别是项目计算期不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5.计算期统一法。计算期统一法适用于项目计算期不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计算期统一法包括方案重复法和最短计算期法。

(三)多方案组合排队投资决策

多个投资方案组合的决策的总体原则是:在确保充分利用资金的前提下,力争获取最多的净现值。

1.当投资资金总量不受限制时,按每一项目的净现值的大小排队,确定组合顺序。

2.当投资资金总量有限制时,可根据净现值率的大小排序,并根据组合的投资额与限定的投资总额进行适当调整。

例2:某企业拟进行一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设定折现率为12%,有4个方案可供选择。其中甲方案的项目计算期为10年,净现值为1 000万元,(A/P,12%,10)=0.177;乙方案的净现值率为-15%;丙方案的项目计算期为11年,其年等额净回收额为150万元;丁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10%。最优的投资方案是( )。

A.甲方案B.乙方案

C.丙方案D.丁方案

【答案】A

【解析】乙方案净现值率为-15%,说明乙方案的净现值为负,因此乙方案经济上不可行。丁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10%小于设定折现率12%,因而丁方案经济上不可行。甲、丙方案的计算期不同,因而只能求年等额净回收额才能比较方案的优劣,甲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1 000×(A/P,12%,10)=177万元。丙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为150万元。甲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大于丙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因此甲方案最优。

十二、现金管理

在现金管理这部分内容中,主要掌握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两种模式:

(一)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据现金有关成本,分析预测其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

特点: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而不考虑转换成本和管理费用。

(二) 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将存货经济定货批量模型用于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这种模式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证券变现的交易成本相等时的现金持有量。

最佳现金持有量(Q)= 最佳现金管理总成本(TC)=

式中,T为一个周期内现金总需求量;F为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Q为最佳现金持有量(每次证券变现的数量);K为有价证券利息率(机会成本);TC为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

特点: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而不考虑短缺成本和管理费用。

注意:T与K的期间必须匹配。

例3:已知:某公司现金收支平稳,预计全年(按360天计算)现金需要量为250 000元,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500元,有价证券年利率为10%。

要求:

(1)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2)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现金管理总成本、全年现金转换成本和全年现金持有机会成本。

(3)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次数和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

【答案】

(1)最佳现金持有量= =50 000(元)

(2)最低现金管理总成本=

=5 000(元)

转换成本= ×500=2 500(元)

机会成本= ×10%=2 500(元

(3)有价证券交易次数= =5次

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 =72(天)。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存货模式。

十三、应收账款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成本

1.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机会成本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1)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平均每日赊销额×平均收账天数

(2)赊销业务所需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3)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赊销业务所需资金×资金成本率

2.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是指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而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收账费用等。

3.坏账成本。坏账成本是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决策

1.信用成本前收益=赊销收入-非信用成本

=赊销收入-(变动成本+现金折扣成本)

2.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前收益-(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账费用)

其中:机会成本= ×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金成本率

结论:以各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的高低作为决策的依据。

例4:某公司预计的年度赊销收入为5 000万元,信用条件是(3/10,2/20,N/45),其变动成本率为40%,资金成本率为10%,收账费用为120万元,坏账损失率为2.5%。预计占赊销额60%的客户会利用3%的现金折扣,占赊销额18%的客户利用2%的现金折扣。一年按360天计算。

要求:

(1)计算平均收账期;(2)计算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和维持赊销业务所需的资金;(3)计算应收账款机会成本;(4)计算信用成本;(5)计算信用成本前收益;(6)计算信用成本后收益。

【答案】

(1)平均收账期=60%×10+18%×20+22%×45=19.5(天);

(2)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270.83(万元);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的资金=270.83×40%=

108.33(万元);

(3)应收账款机会成本=108.33×10%=10.833(万元);

(4)信用成本=10.833+120+5 000×2.5%=255.833(万元);

(5)信用成本前收益=5 000-5 000×40%-

5 000×60%×3%-5 000×18%×2%=2 892(万元);

(6)信用成本后收益=2 892-255.833=

2 636.167(万元)。

十四、存货管理

考生主要掌握存货成本、存货经济批量模型以及再订货点的计算等内容即可。

(一)存货成本。存货成本主要包括进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二)存货经济批量模型

1.存货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式

在没有商业折扣,同时不允许出现缺货的情况下,变动性进货费用与变动性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时的进货批量,就是经济进货批量。相关计算公式有:

(1)经济进货批量(Q)= (2)经济进货批量的存货相关总成本(Tc)=

(3)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W)=PQ/2=P

(4)年度最佳进货批次(N)=A/Q=

式中,Q为经济进货批量;A为某种存货年度计划进货总量;B为平均每次进货费用;C为单位存货年度单位储存成本;P为进货单价。

2.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模式

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企业对经济进货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变动性进货费用与变动性储存成本,而且还必须对可能的缺货成本加以考虑,能够使3项成本之和最低的进货批量便是经济进货批量。

(三)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和保险储备

1.再订货点

再订货点,即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料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未设置保险储备下的再订货点=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设置保险储备下的再订货点=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的在途时间+保险储备

2.订货提前期

订货提前期,即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订货提前期=预计交货期内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保险储备

保险储备,即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等意外情况而进行的储备,其计算公式为:

保险储备量= ×(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预计最长订货提前期-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订货提前期)

保险储备的存在虽然可以减少缺货成本,但增加了储存成本,最优的存货政策就是在这些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使总成本最低的再订货点和保险储备量。

例5:某企业每年需耗用A材料45 000件,单位材料年存储成本20元,平均每次进货费用为180元,A材料全年平均单价为240元。假定不存在数量折扣,不会出现陆续到货和缺货的现象。

要求:

(1)计算A材料的经济进货批量;

(2)计算A材料年度最佳进货批数;

(3)计算A材料的相关进货成本;

(4)计算A材料的相关存储成本;

(5)计算A材料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

【答案】

(1)A材料的经济进货批量=

=900(件);

(2)A材料年度最佳进货批数=45 000÷900=50(次);

(3)A材料的相关进货成本=50×180=9 000(元);

(4)A材料的相关存储成本= ×20=9 000(元);

(5)A材料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240×=108 000(元)。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存货经济批量控制基本模式下有关经济进货批量、最佳进货批数、相关进货成本、相关存储成本和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的计算。